授权策略

2024-11-20

授权策略(共12篇)

授权策略 篇1

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不断释放公立医院管理自主权、创新医院管理方式的背景下,公立医院应该持续、主动地探索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以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形势。医疗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心,在新形势下开展医疗管理工作应围绕“医疗质量和安全”这一永恒主题,构建持续改进的长效管理机制[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进行医疗管理实践和迎接等级医院复评的过程中发现,不论是医疗质量管理、医疗风险防范、临床应用技术管理还是医师培养考核,都离不开“医师授权”这一命题。因此,我院借鉴开展“处方权积分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处方管理办法》《临床应用技术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关于医师授权的要求为依据,建立了全面的授权管理制度,覆盖了对处方权、处置权、手术权、报告权等主要医疗权限的管理。现将我院在建立和实施医师授权管理制度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梳理,以期为其他医疗机构开展授权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医师授权管理及其特点

“授权”指将权利转移出去,让他人共担,以实现更大的管理效益,授权管理目前广泛应用于金融、信息、企业等行业管理中[2]。由于医疗服务的个体性和时效性,无法对医疗服务行为制定完全统一的模式。因此,对医疗服务主体(如医师、护士等)进行分权、授权的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行业。但由于医疗服务的不可逆性,授予医疗服务主体以权利需要严格、反复论证。因此,医师授权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1 明确授权

即在授权前后,都需要详细限定授权范围,包括行使权利的前提、时间、对象、方式、规范等。同时要明确超越授权范围开展医疗行为的处罚机制。

1.2 视能授权

医疗服务的授权标准必须以医师、技师的能力为主体,围绕对其能力的评定制定授权标准,以确保授权的准确性。

1.3 完整授权

卫生技术人员一旦达到授权的标准,医疗管理部门就应向其授予对应的权利,并为其行使对应的医疗诊疗权利提供支持和便利。

1.4 动态授权

在授权后,应对医师等行使医疗权限的行为进行持续追踪和监管,同时定时对医疗权限进行清理和重新评定,以保障医师授权的严谨性。

2 医院实行医师授权管理实践

2.1 明确医师授权的范畴

目前,国内部分医院已开始探索全面的医师授权管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4]等,通过成立医师授权管理委员会、搭建医师授权管理平台、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和授权终止程序、建立授权激励机制等,分类分级进行医疗准入和授权管理。其授权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医师行为的管理,二是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具体授权范围有对医疗组长和总住院医师实施的岗位授权管理、手术总监岗位的设立和授权、手术分级管理、新技术准入管理、门诊医师分级管理等。通过授权管理,该医院加强了对医疗组长和总住院医师的培养和选拔,保障了手术安全,规避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风险。

为进一步明确医师授权管理的范畴,我们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关于医师授权的标准要求筛选出来,结合医疗管理的实践,将需要进行医师授权管理的诊疗权限划分为以下几项:(1)处方权;(2)手术分级及授权;(3)特殊技术处置权,即执业医师对患者实施有创、高风险检查、治疗的权利;(4)医学报告权,即执业医师对通过相应的检查手段获得的影像、图形及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诊断的权利。

2.2 建立医师授权管理制度体系

上述几所医院的授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授权管理的思路,但仍然局限于授权的重点环节,如手术授权、重点岗位授权等;授权管理配套措施包括授权前考评、授权激励、授权终止等,但对于授权主体的技能培养、权利行使过程中的监管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因此上述医院的授权管理在线性上足够完整,但不够全方位、立体化。医师授权管理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医师的诊疗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使医师临床技能培养和提高。为达到这一目标,我院在建立上述医疗权限管理制度的同时,推行了授权管理年审积分制度、医师技能培养、考核等配套措施,建立了医师授权综合管理体系,详见图1。

2.3 具体实施情况

2013年起,我院在处方权管理中创新管理方法,实行了积分管理制和年审制度,并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不断对处方权扣分标准和年审制度进行完善。2014年起开展医师手术技能考核和青年医师临床技能考核工作,通过书面考试、观摩手术等方面,衡量医师的手术能力和临床知识水平,为手术分级管理、医师处方权、报告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2015年起,我院借鉴上述经验,进一步规范医疗权限的授权管理,建立了全面的医师授权管理制度。

2.3.1 处方权管理。

(1)处方权分类。我院将处方权分为基本处方权和特别处方权两大类,其中特别处方权包括毒麻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抗菌药物处方权等。未授予特别处方权的医师,只拥有基本处方权。取消或暂停医师处方权时,其基本处方权和特别处方权一并取消或暂停。取消、暂停或调整特别处方权时,不影响其基本处方权。(2)处方权使用范围。获得处方权的医师有权从事如下诊疗活动:①医师按照专业对口原则收治病人,并对所在科室的患者进行检查、诊断与治疗。②在医师值班或者遇紧急情况时,对值班区域的患者进行检查、诊断与治疗。③受邀会诊时,对邀请科室的患者进行诊查,提出书面会诊意见并协助进行必要的处置。④急诊科医师有权直接将急诊患者收入内、外科和急重症医学科;⑤医技学科医师有权开具与检查和抢救相关的药物。(3)处方权年审制度。处方权管理采取年审制,包括常规审查和积分审查两部分:①常规审查是指每年对全院所有已经取得处方权的医师进行年审,对离退休、延聘、返聘人员的处方权进行及时更新。②积分审查是指每年根据《授权管理年审扣分标准》,对医师执业中是否存在违规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暂停或取消其处方权。积分审查采取自然年度积分制,以自然年为一个记分周期,一个周期的总积分为12分,在一个记分周期内,扣满12分的人员,医疗部将提议暂停其处方权,讨论通过后,暂停当事医师处方权,暂停临床工作,到医疗部参加医疗质控、医疗纠纷处理等培训。处方权被取消期间,其手术权、处置权、报告权同时取消。

2.3.2 手术分级及授权管理。

(1)手术分级。我院手术分级原则与《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的要求一致,依据手术的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同时将被受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可能引起医疗或司法纠纷,同一患者24小时内需再次手术等情况的手术患者,视为特殊手术。这一举措,使得手术分级更加细化。(2)手术医师分级。目前大部分医院依据医师职称进行手术授权,容易造成手术医师“高职低能”“高能低挂”“重科研轻临床”等问题,且不利于手术医师的可持续培养[5]。为打破这一局面,依照“视能授权”原则,我院在手术授权中,以医师实际手术操作能力作为授权依据,参考医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临床工作年限,将手术医师细分为若干级别,并规定授予各级别医师的基础上限,详见表1。(3)授权原则。实际授权时,根据该医师作为第一助手实际实施手术的病案资料进行筛选,结合医疗纠纷情况,参考所在学科质量管理小组的意见,来评价其实际手术操作能力,授予的手术权限一般低于其职称和年资所规定的上限。如果手术医师实际手术操作能力超越技术职称或临床工作年限认定的基础上限时,还可以按照单项手术越级申报。详见图2。

2.3.3 特殊技术处置权管理。

特殊技术处置权是指执业医师对患者实施有创、高风险检查、治疗的权利。特殊处置权的授予参照处方权的授予流程,在个人申请环节,还要求先由所在学科组织考评,科主任审核并依据专业特点提出分级授权建议,再向医疗部提出申请。特殊处置权的管理则参照手术权限管理,如一年内实施同种处置行为,连续发生两起及以上医疗纠纷,经院内讨论或鉴定认为存在过错的,取消负责医师该处置权,一年后根据考核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其该种处置权资格。

2.3.4 医学报告权管理。

医学报告权是指执业医师对通过相应的检查手段获得的影像、图形及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诊断的权利。医学报告权的授予和管理与特殊处置权类似,在个人申请环节,同样要求先由所在学科组织考评。在医学报告权动态管理中,也对因诊断报告引起纠纷或导致诊疗失误的行为处罚进行了规定。

2.3.5 授权管理年审积分制度。

借鉴开展处方权积分管理的经验,我院在《处方权年审扣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医师授权管理年审扣分标准》,为医疗授权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该扣分标准明确了医师在手术分级、病历书写、依法执业、合理用药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时,需要扣除相应分值。对违反医师授权管理制度的当事人,将根据《授权管理年审扣分标准》进行扣分;扣分达到一定程度,将暂停其医疗权限或给予相应处罚。授权管理年审积分制度将几大医师授权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医师授权动态管理的主要依据和蓝本。

2.3.6 医师临床技术能力考核。

为实现“视能授权”并通过授权提升我院医师的临床技能水平,我们还制定了各级各类医师临床技术能力考核的详细方案,综合考虑医师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工作年限,确定各层次、各学科医师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及其临床技能的侧重点[6]。如专业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医师,我们着重考察其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促使青年医师重视基础的积累,培养全科医学思维;专业工作15年以上的医师,我们着重考核其对综合病例的分析能力和专业操作的熟练程度;医师临床技术能力考核作为医师授权管理的有益补充,也为医师授权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3 实施效果

医师授权管理实行一年以来,我院共进行了59人次的处方权扣分,共有3人次易岗培训。全年集中进行了3次手术权限调整,分别对21个科室的特殊处置权、15个科室的报告权进行了确认。2014-2015年医疗工作情况详见表2。

医师授权的规范化使得我院医疗质量得到了提升,医疗纠纷发生率较去年有所下降;手术分级管理更加规范,手术台次较往年有所增加,手术科室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更加科学,风险得以规避;医疗服务效率持续提高,医疗服务信誉优势更趋突出,医疗业务服务量得到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许栋,张玉,王国斌,等.中外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研究差异[J].中国医院,2013,17(1):30-33.

[2]刘继兰.医生的资质与授权[J].中国医院院长.2010,10(1):90-91.

[3]李大江,钟彦,张卫东,等.医师授权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4):21-22.

[4]唐锦辉,郝敏,张佳惠,等.医师授权管理在综合性医院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4):37-39.

[5]董丹丹,孙纽云,杜青阳,等.医院绩效考核方法研究[J].中国医院,2012,16(4):18-22.

[6]胡志民,黄建始,田玲,等.医师多点执业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探讨[J].中国医院,2009,13(6):35-38.

授权策略 篇2

被委托人:

兹委托我方X在X从事本公司的药品配送、账务结算等业务。付款不允许以现金方式结算,以电汇或汇票形式汇入我方公司账户。

被委托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经营活动不得超出授权范围和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超出范围所产生的后果及所有责任由被委托人承担。

委托期限:20__年X月X日至20__年X月X日

委托书签发日期:20__年X月X日

注:

1、本委托书如经改动视为无效。

2、本委托书不得转让、出卖。

法人代表签名(盖章):

被委托人(签名):

“授权”与“反授权” 篇3

历史上,因不懂授权而失利者大有人在,其中两人尤为典型。

一是诸葛亮。蜀汉始末“成也诸葛,败也诸葛”,这个兵史绕不开的一代名相本性谨慎,却误使关羽华容道放曹,错用马谡而失街亭;不听魏延之谏,兵出子午谷,以至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他工作勤勤恳恳,食少事烦,事必躬亲,“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空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喟。而他不善授权便是汉室衰落的一个直接原因,以至人才断层,“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二为项羽。楚汉战争时,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最终击败项羽于垓下。其实,项羽的个人威力是西楚军的一个支点,他独断专行,亲历亲为,破釜沉舟,勇冠三军,下属长期依赖他,没有他倒显得底气不足、不知所以,所谓惯性使然。刘邦在这场“大起大落”的对局中几度一溃千里,却找到了具有惊世之才的韩信、张良、萧何等人来帮他成就大业,这个看似平庸无能的一介寒素之士终于借助“授权”之力成为一代帝王。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是达到自己“无能”而团队有能,自己“无用”而团队有用,自己“无为”而团队有为。让总裁无为,中层有为,基层无所不为,企业才能大有所为。领导者的最高境界是:只做人,不做事;至少要是多做人,少做事。把人做好了,让下属觉得为你做事是快乐、享受、拥有和报恩,不为你做事感觉到痛苦、压抑、内疚和灵魂不得安宁。

现时本末倒置的沦化

“反授权”是执行者将工作问题与矛盾推给上级,使领导无形中沦为“下属”,形成了本末倒置。我们经常遇到的另一种情况是领导越俎代庖,在授权后却心怀不安地四处询问、插手执行。其实,“反授权”本质是岗位责任不清,未得“坚守”所致。

很多时候,由于反授权,执行者的工作责任和权利由其上级承担,久之成性,凡事找领导,造成企业内部效率低下,互相搪塞。

也许我们正在上演“授权的喜剧”,如同商业社会(尽管它不是唯一的)还在演出“权力的戏剧”,也许仍然为执行者留下了一个借口。平庸、空洞却成了一种没被表明的反授权的潜在性质,让授权的无意义性堂而皇之。在一个已经变得推诿的环境中,我们所能做的一切无非是做一下悖论式的授权仪式——以其空洞的形式反讽嘲笑自身的能力及其消失的职权范围。

防止“反授权”的途径绝非易如反掌,不“越级授权”是首要条件,在部署与建构中,全面权力下放,明确责任,逐级分解,倡导下级主动思考,形成“人人是责任人”的岗位观,便于下属独立拿到成果;采用反“反授权”之法,在我所领导的世华智业集团内部,当我授权下去一件事情,当下属过几天来跟我说:在执行中遇到了一些挑战,进展不太顺利,问我怎么办才比较好的时候,这是通常的反授权现象。相信在读者的企业里也是时常发生,我就对他说: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你继续去办,你办好了得到奖励,你办不好得到惩罚;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你都是在兑现自己的承诺,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为自己的生命赢得尊严;你要么把事情办了,你要么把自己办了;当然我相信你,如果你还在乎公司、承诺、职责和尊严的话,你一定会把事情办了,而且会办得很好。

当我说完上述这些话的时候,据统计发现,有90%的人都把事情办了,只有不到10%的人没有把事情做好,而是自己把自己办了,而这10%的人也正是我们想办的人,他们自己就把自己办了,这也叫授权有力。相信以上这段话给读者一个很好的启发,如果您的公司出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使用这段话,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公司执行不力的状况,不过也将会给您在公司执行当中减少避免乃至杜绝反授权现象的重复发生。

授权策略 篇4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是指通过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方式,在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7 in以下的小屏幕、移动便携手持终端上,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收视与信息服务。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08年全球的手持移动娱乐和多媒体业务的收入将达到82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刺激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CMMB)广播信道行业标准《GY/T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确定了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技术(即STiMi)。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正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前期,因此该标准的及时出台,对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开启移动多媒体应用是移动多媒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除地面试验和商用示范网络的建设外,直播卫星的发射和系统的启用是关系到产业链全面展开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两颗同轨道S波段卫星覆盖全国,形成对节目广播的有力支持,通过地面增补转发站同频同时同内容的转发增强,使得移动多媒体终端可以无障碍地体验移动带来的奥运全程实时转播等高端多媒体体验。

2 移动多媒体广播中认证授权的特殊性

移动多媒体从内容和服务等方面拓展了广电行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了内容价值,吸引价值链各环节更多的投入,提供多媒体的高端应用,构建国家的基础信息平台。其中如何为移动多媒体高端数字内容与服务提供安全高效的内容保护和传输控制,维护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为支持多用户、多模式、多业务的交互提供基础支撑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针对我国移动多媒体特殊性建立认证授权机制是重要一环[2]。

首先,我国的移动多媒体标准CMMB是以单向卫星广播为基础的,配合增补站实现对全国范围的覆盖,以较低的成本,为用户终端提供自由移动能力。但是单向卫星广播不提供回传路径,无法采用传统DRM的方式进行认证授权。CMMB中采用了移动网络为回传路径,从而为建立对移动终端的认证授权机制提供了可能。

第二,移动多媒体的认证授权机制必须考虑大用户量的认证授权带宽问题。移动多媒体结合单向卫星广播和移动网络双向互动的能力,为全国范围内的上亿用户提供移动多媒体内容服务,用户量巨大。传统的数字电视等应用中采用的单向认证授权技术由于其复杂的安全机制和与用户相关的授权信息将产生巨大的带宽消耗,严重影响系统的运营,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内容优势。

第三,因为移动多媒体大用户量和单向卫星广播而衍生出的大用户量集中并发认证授权是移动多媒体认证授权机制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若千万异地用户同一时刻向认证授权中心提出认证请求,单一的认证授权机构将始终超负荷运行,无法满足实时要求,成为系统运行瓶颈,阻碍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开展和产业发展。

第四,移动多媒体网络中的终端种类千差万别,从交互能力上主要分为单向终端和双向终端两种。单向终端没有交互能力,被动接收广播节目,实现认证比较复杂。如何使认证授权机制能够同时适应两种终端的需要,是关系到移动多媒体扩展其用户群和最大化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之一。

上述问题在移动多媒体认证授权机制的研究设计过程中须综合考虑,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权衡,以卫星广播和全国范围内的移动多媒体为基础,结合低成本、自主创新等要求,建立简单、安全、高效的认证授权系统。

3 传统认证授权方案在移动多媒体广播中存在的问题

3.1 单向条件接收(CA)

基于DVB-CA的单向条件接收系统在有线数字电视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适合于有线数字电视应用场景下的单向认证授权。单向有条件接收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DVB-CA采用基于控制字加扰和复杂的3层加密体制来完成对单向网络中用户的认证授权,在传输的节目流中需要复用ECM,EMM,PSI等授权控制、管理信息和复用控制信息。除了用户购买时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和机顶盒MAC地址外,在节目加扰传输过程中没有对用户的身份认证,需要复杂的加密策略以及智能卡支持来保证节目内容的授权访问。

DVB-CA在有线数字电视的实际使用中,往往采用分级策略,对用户进行分组,且各CA前端也只面向于辖区内的少量用户,对带宽的占用量较少,对大用户量集中并发认证比面向全国的卫星广播情况下的要求要低。而在移动多媒体应用中,如何对用户身份进行有效认证和满足网络带宽的限制是认证授权策略必须解决的问题。表1给出了单向DVB-CA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情况,从中可看出当面对卫星广播全国范围内10亿用户量时,系统对网络带宽的占用已达到38~5 500 Mbit/s,远远超过了CMMB中给出的可用带宽,无法在实际中应用。

3.2 数字版权管理(DRM)

DRM作为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被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应用。在数字出版、广播影视资料共享、内容认证、盗版追踪方面具有很高的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从内容封装的角度,数字版权管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是指对内容的离线封装,广义包括离线封装和即时封装,而条件接收技术可包含在广义的数字版权管理范畴内。图2给出了DRM的基本框架。

DRM针对节目内容本身的可用性和作者的权益提供可控的、可运营的有效机制,强调的是内容安全,对内容从制作、集成、分发、使用、验证等角度和内容的全生存期加以保护。一方面保护节目内容提供者的版权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封装、权限描述等措施来实施对用户的授权,只有授权用户才能使用内容。DRM除了可以实现权限控制功能外,还可实现版权认证、内容认证、操作跟踪、盗版追踪等功能,技术上不仅使用加密技术,而且通过引入数字水印技术提供多层次的安全性,并保证DRM各项功能的实现。

DRM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双向交互为基础的,对于移动多媒体的卫星广播需要构建专门的回传路径,为移动多媒体终端提供与认证授权中心的联系通路,提交对内容的访问申请,进行认证和授权。

但是DRM一般对内容分发过程透明,为内容提供商提供产品封装保护能力,一般是离线进行封装,然后存储转发。而且为了达到较高的安全性,数字版权管理采用的安全技术往往强度很大,对系统的处理能力要求很高,达到实时性的封装比较困难。

DRM涉及数字内容的整个生存期,涉及内容与权限间的互操作问题,完整的解决方案往往比较复杂,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牵涉的价值链环节比较多,需要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各部门协调一致,利益均衡,共同构建完善的DRM体系。这一点可能会与我国移动多媒体适应国情、降低成本的要求相矛盾,而且容易导致价值链各环节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ChinaDRM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内容提供商为主,这就更体现了狭义的DRM所包含的内容。而网络运营商,尤其是广电行业的网络运营商关心的更多是传输中的安全控制和收费,以及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因此往往采用专门针对传输安全的条件接收技术。

4 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的认证授权策略

4.1 移动多媒体广播认证授权基本框架

CMMB是国内目前移动多媒体应用中的唯一建议标准。CMMB采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信号覆盖全国范围,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同频同时同内容转发卫星信号,补点覆盖卫星信号盲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组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相结合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

在综合移动多媒体中各项特殊性要求和认证授权的基本功能后,移动多媒体认证授权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与CMMB系统结构相比,CMMB认证授权系统增加了认证授权中心,该子系统与节目集成平台、信号上传系统、电信移动网络均具有联系。基于重叠网和面向对象的节目内容和授权信息管理,建立分布式的认证授权体制,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同时支持对点播、广播节目全国范围内的认证、授权和计费。认证授权中心提供对DRM和CA的双重支持,采用基于节目内容的DRM封装保护和双层CA加扰传输来实现对移动多媒体内容的控制,并通过电信移动网与移动终端用户形成交互,基于PKI和X.509数字证书实现对用户的认证授权。

认证授权中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有各内容提供商自主拥有的DRM封装平台和认证授权服务器,如O-MADRM,此时移动多媒体终端用户可以采用已有的电信移动网络DRM功能与相应的认证授权中心联系,进行认证和获取权限;另一类是在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下,为节目内容集成分发和上行传输子系统存储或提供内容保护与加扰控制用到的密钥等授权信息,用户可以通过。

认证授权子系统对移动多媒体卫星广播全国范围内大用户量认证授权的支持分为两部分:

1)节目集成平台在完成已有内容集成分发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进行DRM封装,形成受保护的内容后再进行分发。在进行DRM封装时,产生的授权信息将通过与认证授权中心的接口安全发送给认证授权中心并存储。

2)节目上行在对节目进行加扰保护时,从授权认证中心获得不断更新的节目密钥,采用双层安全策略,对节目进行实时加扰,复用传输仅与节目相关的授权信息,上传至卫星。移动多媒体终端在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入网认证后,收到卫星广播的节目内容,从节目中获取与节目相关的授权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回传,通过最近的认证授权中心进行用户身份和信用认证,获得与用户相关的授权信息。

4.2 移动多媒体广播认证授权解决方法

重叠网模型如图4所示。

1)重叠网模型:

解决全国范围内大用户量的集中并发认证授权,分级认证授权机制。DRM系统主要包括节目封装、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等内容,基于数字媒体内容集成平台及其分发网络,提出建立DRM的重叠网,实现对媒体权限的分发、控制以及对用户的灵活管理。在重叠网中DRM的各节点构成管理网,完成对权限的定义、分发、维护,以及对网络用户身份信息、信用信息的管理、授权等任务;原有的数字媒体集成与分发网络构成内容网,完成对数字媒体内容的封装、存储、分发等任务。同时为了优化用户权限获取性能和便于集中管理,在管理网内部也需要建立分层次的数字版权管理机制,通过认证授权代理技术实现对数字媒体内容权限的分布式管理,支持跨地域、大规模的数字媒体内容分发。

2)DRM与CA的结合

解决单向和双向终端问题。DRM与CA各自的优缺点使得他们的结合成为必然。通过二者结合既可保证数字节目内容的离线封装得以实现,同时也为实时的加扰传输控制提供基础。为DRM和CA建立统一的认证授权中心,既支持移动多媒体终端通过双向网络进行的交互点播,也支持终端接收卫星广播节目;既支持对内容提供商的内容分发和用户授权,也支持网络运营商的内容传输控制和用户授权。这样,双向终端可通过上述的统一认证授权中心获得各种移动多媒体服务。单向终端也可在CA系统下获得卫星广播服务。

3)双层CA

双层CA结构如图5所示,可解决认证授权带宽占用问题。传统单向DVB-CA无法满足移动多媒体卫星广播的应用需求。双层CA技术将授权信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用户相关的授权信息,另一部分是与节目相关的授权信息。这两部分通过对象关联机制建立联系。借助于CMMB中的移动回传通路,在卫星广播信道中可以通过双层CA技术完成与节目相关的授权信息,简化系统方案设计开发和实施成本。用户终端可以通过移动回传路径交互获取与用户相关的授权信息,从而最终实现对用户的认证授权。

双层CA技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由于在卫星广播信道中不存在与用户相关的授权信息,因此非常适合于面向全国范围的移动多媒体广播。

4.3 移动多媒体广播认证授权方案的带宽预测

CMMB中的信道传输技术STiMi可良好应用于30~3 000 MHz的频率范围,根据频谱资源的情况,选择了2.6 GHz,带宽25 MHz,支持25套电视节目、30套广播节目以及数据业务。表2给出了建议方案与传统DVB-CA在STiMi信道情况下对带宽占用情况的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在移动多媒体环境下,建议方案对带宽的需求只有ECM部分,约7 Kbit/s,带宽占用率0.028%,非常适合应用。同时通过全国范围内分布式并行认证授权系统和代理技术,完全可以支持大用户量的并发认证。

5 小结

针对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的认证授权特殊性,提出了基于重叠网模型、CA与DRM结合、双层CA等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的认证授权策略。基于重叠网的双模双层认证授权系统,是在已经提出的CMMB标准和现有网络运营系统基础上,通过最小化标准和系统改造,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卫星广播移动多媒体的认证授权功能。只需要在集成分发子系统和卫星上行子系统增加与授权中心的接口模块即可达到目标。同时考虑到用户认证延迟,授权中心的建设也可以与转发站、移动基站等共同搭建,形成多种方式的灵活配置。完全基于双向网络的认证授权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已经在国内外移动、Internet等行业中被普遍应用,为策略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与认证授权相关的其他技术,如分布式对象管理、移动数字证书等都已经被深入研究和应用,得到广泛的认可,从技术上为移动多媒体认证授权系统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此外,针对中国移动多媒体现状和发展趋势,移动多媒体广播中认证授权的建议策略方法必须能够适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移动多媒体的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华兴.解惑3G业务:概念、实现和规划[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授权策略 篇5

兹授权人授权被授权人拥有《

》手机网络游戏韩文版在韩国地区的独家运营及发行权,并有权进行以上权利的分授权。

授权人:(以下称为“授权人”)拥有合作产品(下称“授权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合作产品本身及其文字、曲谱、声音、影像、图片、肖像、编码、程序以及包含部分或全部上述要素的材料、文件、页面、系统及程序等)的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授权产品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被授权人:

(以下称“被授权人”)

授权期限: 2013年5月1日—2016 年4月30日

特此授权。授权人:

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名)

日期: 年

授权策略 篇6

自198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十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努力,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布局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统筹区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协同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及学科布局、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的积极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提出对各高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地方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地方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

一、认真领会、把握内涵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根本

1. 把握改革主要目标,更好发挥地方高校在省级统筹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方案中提到的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在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布局、促进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相协调等方面的指导、规划作用,改善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结构,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在今后的学位授权审核中,要十分明确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2. 把握改革主要目标,更好发挥地方高校在学位授予单位在授权审核工作中的自主权作用。改革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在授权审核工作中的自主权,增强学位授予单位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创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等方面的主动性,并促使其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转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在今后的学位授权建设战略举措上,要十分注重增强学科建设特色意识,以特色谋发展,科学把握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3. 把握改革主要变化措施,在学科建设和学位授权学科申报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改革方案》对已有学位授予单位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严格控制申报和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指导意见和方案,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统筹组织本地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的申报和新增硕士专业点的审核工作。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建设、授权学科专业申报和评审进行引导和指导;进一步拓宽学位授权审核的学科专业口径,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学位授权均按一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这些具有指示作用的重要的变革都应该反映到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当中去。

二、适应改革、科学规划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主线

1. 合理定位,建设自身优势特色学科。地方高校要充分领会《改革方案》中的指导精神,准确把握地方高校在区域高校及学科类比中的定位。在类比当中,一要考虑到在本区域内高校的发展情况,二要考虑到同类高校的发展情况,三要考虑到本校现有的潜力和特色。在实施学校发展战略和做好学科规划当中要注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与研究型大学及其他地方高校优势学科比拼。以广东药学院为例,广东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三所高等药科大学之一,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医药与医药类相关专业并举,在广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医药院校。从学科建设基础来看,学院拥有一个药剂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设有15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教兴医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了省校两级学科建设体系。从学位授权学科来看,学校现有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了药学、中药学和基础医学三个一级学科。学校努力贯彻省委、省政府对我校发展提出“在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的指示精神,确定了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民主和谐高水平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因此为适应《改革方案》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在把握努力建设“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上下功夫,强化特色,争取在综合办学实力上达到广东省省属重点高校水平,在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上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医药大学,在学位授权体系建设上,建设特色医药硕士授权学科,争取建设医药学科领域博士授权单位。

2. 谋篇布局,完善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在《改革方案》下发不久,各省份就在各自范围内开展了制订学位授权学科发展规划工作。目的在于增强各学位授予单位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创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等方面的主动性,减少学位授权单位增列学位授权学科的盲目性。因此,地方高校无论是在规划的制订还是在规划的实施当中,都始终要明确“合理定位、统筹规划、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保证质量”这一指导原则,完善地方高校学位授权学科体系。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地方高校一般学位授权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因此这里的学位授权学科既包含已授权学科,也包含特色拟申报学位授权学科。在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体系上,一要建设好特色优势主干学科群,二要强化建设基础扎实的资源互补的支撑学科群。以广东药学院为例,首先要建设好包括中药学在内的医药特色学科群,满足广东省医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部署,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广东医药事业发展。其次,要建设好一批颇具实力和特色的支撑学科,发挥其对主干学科的支撑作用,协调发展,推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一要建设好基础医学学科,深刻把握医药学科建设规律,真正发挥基础医学对医药科学的基础支撑作用;二要建设好生物学学科,提升中药学、药学学科研究深度,拓展中药学、药学学科研究层次;三要建设好医学临床科学和医药商科等学科,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更好的培养高质量医药应用性人才。

三、措施得当、落实到位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归宿

1. 在学科建设意识上,要加强领导、完善管理。这是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学科建设是龙头”战略意识,充分认识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背景下,要以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建设好学位授权学科点建设。要协调学校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的不同的行政与学术决策作用,积极发挥专家治校作用。完善学位授权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分层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

2. 在建设措施上,要适应学科发展趋势,拓宽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口径。顺应学位授权中按一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可按二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的政策要求。一要厘清原有学科建设模式与现行政策管理模式的区别,在新一轮学位授权学科建设规划中,务必做到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重新遴选学科负责人,综合协调二级学科建设。二要厘清学位授权点建设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区别,即注重在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中的宽口径,又要协调做好拟申报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二级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在一级学科内协调发展。

3. 在学位授权学科组织申报上,要遵循规划、立项、建设和验收的步骤。顺应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均按一级学科进行规划、立项、建设和验收的管理模式。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中,也务必注重立项负责建设模式,即强调规划先行、立项登记、目标管理、考核验收的步骤。改变以往重临时申报、轻规划指导、疏忽考核管理的建设模式,真正做到科学申报、科学选拔。

4. 在考核评估体系上,要建立起与上级主管部门一致的考核评估体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对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情况及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专项评估。专项评估合格者,继续行使授权,此后按正常的定期评估周期接受评估。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一致的考核评估体系。以评估体系来规范和引导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科方向的凝炼,促进梯队结构的完善,鼓励学位授权学科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参与区域产学研合作,支持学科积极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以定期评估和验收考核评估来科学考核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效益和差别,以校内评估为基础、校外评估为目标,真正促进地方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林梦泉,龚桢梽.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新趋势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36-38.

授权策略 篇7

1.“一支笔”财务收支审批模式

所谓财务收支审批“一支笔”主要是指特定单位的一切财务收支都是由一个人负责审批。其优点是适合于规模较小的个体私营企业。业主实施独立自主的财务审批权,能够灵活地控制企业支出,合理支出费用,从而避免多头审批造成的审批标准不一、监督失控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然而,在国有企业或者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制企业之中,“一支笔”财务收支审批模式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

2. 分级财务收支审批模式

分级财务收支审批模式主要是依据特定企业的业务范围和资金规模大小,由此确定不同级别、不同权限范围的财务收支审批人员。一般来说,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者是特定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所主管的业务范围内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相应的财务审批权。对于金额较大的财务支出或者是重要的财务支出活动则是由单位负责人亲自进行审批。因此,分级财务收支审批模式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提高企业财务收支过程中的审批效率;同时也约束和牵制了相关审批人员的权限和职责范围,从而极大地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3. 多重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

多重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要求企业内所有的财务收支都必须由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人员共同进行审批,在加强彼此之间监督力度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审批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一般来说,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的财务支出先是由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审批,随后由该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审批;部分企业则是由职能部门负责人预先进行审批,再由分管领导进行审批,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进行最终的审批活动。

4. 混合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

从模式建构的角度来说,混合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是对以上三种模式的整合运用,也即是根据不同的财务收支情况决定采用相应的审批制度。该模式要求在一定的业务范围与资金范围内则是由一个人员进行财务支出的审批;如果超出一定业务范围和一定资金额度则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员进行审批。

5. 会签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

会签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主要是指部分大型企业或者是集团性企业针对下级单位财务收支业务的申请活动,先是由相关主管部门调研审核下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申请内容,并且出具具体的审核意见,随后再呈报给集团分管领导或者是集团主要负责人进行会签审批。

当前企业财务收支授权审批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审批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当前许多企业单位在进行财务收支审批过程中,先是由经办人员在取得的原始凭证上面进行签字,随后经过单位负责人的审批活动,然后再由出纳人员进行付款,最终才是会计部门进行审核入账。在此种工作流程之中,即使会计人员入账时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受制于单位领导,出于自身利益或者是平衡各方面关系的考虑,他们往往以默认的态度,不会或者是不敢提出异议,最终以是否有领导签字为依据进行相关的入账活动。在此情形下,这种财务支出审批过程中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使处于工作流程末端的会计人员形同虚设,由此制约了集中核算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2.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虽然当前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企业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但由于内部财务授权审批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是落后性,比如“一支笔”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使业主能够独立自主地实施财务审批权,尤其是可以灵活地控制企业支出,合理支出费用,从而避免多头审批造成的审批标准不一、监督失控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然而,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者是业务量的不断加大,其纳税支出也必然会大大增加,受到利益的驱动,企业负责人会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甚至是编制虚假的企业财务收支资料等,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制度上的不健全使企业不自觉地走上违法、违规的道路。

3.财务收支审批中的“权力本位”思想严重

当前,基于权利制衡、互相监督以及提高财务决策水平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包括分级财务收支审批模式、多重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混合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以及会签财务收支授权审批模式等。这些模式的设计初衷是正确的,而且基本架构也十分完整,然而,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则往往存在着“权力本位”的思想。如果财务审批决策正确,则所有的人员都有功能,也都能够从中获利;如果财务审批决策错误,则是领导的问题,自己也不会受到牵连。

4.财务收支审批效率低下

部分大型企业或者是企业集团结合内部的业务范围以及机构组织情况,综合使用了以上诸多模式,比如对于支出金额较小或者是支出数较少的项目使用“一支笔“审批模式;对于内部管理级次多、支出金额大、支出次数多的机构则使用多重审批或者是分级审批模式;而对于支出额或者是投资额巨大的项目则除了注重内部多重审核以外,而且总公司也会进行多重审批等,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单独使用某一财务收支审核模式所带来的弊端。

5.财务收支审批“宽入严出”“抓大放小”的问题

出于资金盈余的常识性考虑,不管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是私有企业单位在财务收支审批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宽入严出”的问题。也即是轻视企业资金收入的审核过程,将此视为企业增强实力的重要象征;而在资金支出的过程中则显得十分严格,甚至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来审核相关问题。

企业财务收支授权审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明确财务收支审核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确财务收支审核内容是建构系统的财务审核程序或者是审核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当前财务收支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会计法》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管理法规等;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合同规定或者是财务计划等;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财务收支的项目内容和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完整;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

2.明确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

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大小、组织结构等实际情况,确定财务收支审批人员队伍和各自的权限范围。一般来说,企业可以确定单位负责人或者是相关授权人员进行财务审批,也可以确定两个或者是多个审批人员,由此在各自的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关的审批权力。对于金额较大或者是重要的项目则是由领导集体表决。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可控制性的原则,也即是尽量保证审批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够具有实际的管理权,由此才能保证建构起的财务收支审核模式或者是审核程序能够切实、有效,提高审批结果的合法性、真实性与合理性等。

3.建构由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的审计监察队伍

权力需要监督,而没有权力做后盾的监督是缺乏效力的。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企业还必须建构起由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的审计监察队伍,定期审计财务收支的审批情况,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纠正工作失误;另一方面做好审批人员离任审计,如果发现存在滥用职权或者是未按规定审计的情况,则应及时报告企业负责人,及时追究其责任,最终在企业内的财务审核部门进行一股良好的氛围。

4.建构严格的追责机制

授权策略 篇8

关键词:授权,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的慢性终身性疾病。良好的糖尿病控制有赖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顾行为, 因此激发糖尿病患者长期与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1]。美国糖尿病协会 ( DHA) 在2007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DSME) 的国家标准”中提倡以授权策略为基石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2]。授权策略是指护士唤起患者自我照顾权力与能力之自我觉醒, 让其自行决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内容, 并协助、引导患者制定目标和具体计划, 激发其自身行为改变, 主动负起自我照顾责任以达到健康促进之目标[3]。本研究将授权理论应用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护中, 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期间, 选取在我院内分泌科病房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63例。纳入标准:1年龄在40-70岁;2表述正常, 识字, 有书写能力者;3有执行自我照顾能力;4自愿参加本研究, 能接受门诊随访或电话访问。排除标准:1有语言及沟通障碍者;2有其它严重疾病者。

研究实施过程中, 试验组失访1例, 对照组失访9例。试验组平均年龄 (62.63±5.91) 岁;糖化血红蛋白均值为 (6.72±1.62) %。对照组平 均年龄 (63.69±5.73) 岁; 糖化血红 蛋白均值 为 (7.00±1.65) %。两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病程、合并并发症、药物应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试预组实施以授权理论为基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给每人发放一本自我照护行为手册, 内容包括病人的检查记录、目前的自我照护情况、糖尿病与自我管理情况对患者的影响、自我照护行为问题排序、未来自我照顾行为规划、糖尿病治疗护理相关知识、糖尿病自我监测表, 要求如实、及时将相关内容记录在册。该组健康教育实施时间包括每周一次的电话访谈, 每次约40-60分钟, 以及在患者每月门诊随访时进行一次面对面教育, 时长约60-90分钟。在整个健康教育过程中配合手册, 将授权策略贯穿于五个阶段中:

1.2.1.1 激发觉醒阶段

即患者觉醒到自我照顾的权力与能力。研究者以亲切的、不批判的态度与患者交谈, 让其了解到糖尿病长期发展的后果, 收集检查结果及运用开放式提问引导患者谈论糖尿病自我照护的经验, 使其觉醒到目前的疾病状态是自己的行为所致, 引发患者愿意负起对自己健康的责任, 并会反思自我照顾中存在的问题。

1.2.1.2 分析原因阶段

评估自我照护中存在的问题之背后的原因。采取开放式交谈让患者表达感觉与情绪, 共同探讨问题的根源, 确定造成其自我照护问题的障碍。

1.2.1.3 设定目标阶段

协助患者建立个体化的目标并厘清目标顺序。研究者可以告知病人控制目标有短程目标如血糖控制、中程目标如减少并发症发生、长程目标如提升生活质量, 与病人共同设定与其照护问题相呼应、与其能力相契合的目标。

1.2.1.4 个体化的计划阶段

引导患者自主拟定自我照顾计划以达成目标。计划内容应包含选择选择特定的活动来支持目标、选择策略来克服照顾中障碍。研究者要向患者提供必要的资料如制作食物样本、使用药物技术、自我监测等, 引导其选择行动计划, 避免直接告诉患者如何计划行动。

1.2.1.5 评估阶段

协助患者评价计划执行后效果。与患者讨论计划执行过程, 让其反思行动效果, 学习经验并调节下次的活动目标与计划, 再依上述阶段循环进行糖尿病自我照护。

1.2.2 对照组

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模式, 仅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 在病人有疑问予以解答。

1.3 评价指标

1.3.1 糖尿病自我照顾行为量表

采用糖尿病自我照顾行为量表测评患者执行自我管理的情况[4]。该问卷涵括27个问题, 共6个维度。依据本研究设计与目的需要, 以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用药与血糖监测4个维度作为本研究自我管理行为的测评, 这4个维度共13题, 采取Likert5点记分法:1分为“完全没有做到”;2分为“很少做到”;3分为“有时做到”;4分为“经常做到”;5分为“完全做到”, 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照顾行为越好。

1.3.2 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

采用刘美吟[5]等人修订的糖尿病生活品质量表, 包括“满意度”、“冲击”、“担忧”三个维度, 共42题, 采取Likert5点记分法:1分为“非常不满意”;2分为“不满意”;3分为“普通”;4分为“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 得分越高表示糖尿病生活质量越好。

1.4 资料收集方法

于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采用上述评价工具进行问卷调查。

1.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6.0建立数据库 ,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在干预前后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 两组患者的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及血糖监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组间效应) , 各维度得分与总分均随时间变化 (即时间效应) , 但规律运动得分仅在第6个月时优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3个月, 不同干预措施与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见表1。

2.2 糖尿病患者生活品质在干预前后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 两组患者在满意度、冲击、担忧方面及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维度得分与总分均随时间变化, 不同干预措施与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但试验组的冲击维度得分在干预后第6个月时才有明显升高。见表2。

3. 讨论

3.1 授权策略有利于促进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照顾行为

传统的遵从式健康教育方式在激发病患主动性、自我效能感及对生活控制感欠缺, 导致病人仅增加疾病知识却未能实实在在地执行自我照护活动, 而糖尿病的自我照顾行为需要融于日常生活中才能控制健康状态 [3, 6-7]。因此, 病人的能动性有待激发与挖掘, 使其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与能力进行自我照顾。授权理论认为, 授权者作为健康倡导者而非掌控者, 应藉由与患者互动中, 激发患者权力的唤醒与能力的建立, 增进其自我觉醒、知识与技能, 才能促使患者朝向健康行动 [8]。权力的唤醒系指护患之间资源、讯息、决定权与控制权的转移, 能力的唤醒系自我照护能力的建立 [9]。本研究首先通过开放式问答让患者反思自我照顾行为, 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是行为的结果, 激发让其觉醒自己有权力去改变行为。在分析原因、设定目标、拟定计划、评估阶段, 护士作为授权者始终发挥促进者与倡导者角色, 患者作为被赋权者主动参与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自主决策目标与拟定计划, 促进了决定权与控制权的转移。此外, 患者自我记录各阶段行为而达到资源与信息的转移。其次, 通过提供饮食标本、模拟计算热量、示范运动及血糖监测方式促进患者照护能力的提升。经过权力与能力的唤醒, 患者在授权过程中逐渐负起自我照顾的责任, 获取长期自我管理的能力与经验, 进而可提升自我照护的执行力与维持度。表1结果也显示, 干预后试验组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规律运动方面的执行情况随着时间点一步步好转, 并优于对照组。

但试验组执行规律运动方面是在干预后6个月才有明显的提升, 这是因为糖尿病运动行为需要患者综合考虑运动形式、运动频率、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渐进原则, 也需要患者能将日常生活空间转为适合运动的场所, 使得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去改变运动观念与方式。

3.2 授权策略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品质

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担忧度在每个时间点上均有改善并优于对照组, 而冲击维度的得分仅在授权策略实施后第6个月才有明显的提高。原因为:1满意度着重于关注患者对糖尿病治疗、饮食运动调整、睡眠质量、工作社交方面, 担忧是指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的担心, 这些均会随着自我照护知识的获得与自我照护执行力的提高而降低。2糖尿病是终身性的慢性疾病, 故对患者身体、工作、家庭、心理方面的冲击是持久的, 且在授权策略实施初期, 行为调整对原有生活模式会产生冲击, 故在干预6个月时才出现冲击维度得分提高。

综上所述, 以授权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相比传统健康教育更能有效地促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与生活质量, 也为护理人员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架构和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Michael Cusick.Annal D, Meleth.et al.Associations of Mortality and Diabetes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and type 2diabetes:early tre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report no.27[J].Diabetes Care, 2007, 28 (1) :617-625.

[2]Funnell MM, Brown TB, Childs BP, et al.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J].Diabetes Care, 2007, 30 (6) :1630-1637.

[3]Funnell MM, Weiss M.Empoweri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J].Nursing, 2009, 39 (3) :34-37.

[4]王景璇, 王瑞霞, 林秋菊.门诊诊断初期非胰岛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顾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之探讨[J].护理杂志, 1998, 45 (2) :60-73.

[5]刘美吟, 戴研光, 洪薇雯等.第2型糖尿病个案情绪困挠、赋权感受、自我照顾行为与生活品质关系之探讨[J].护理杂志, 2010, 57 (2) :49-60.

[6]Funnell M, Anderson R.Patient empowerment:A look back, a look ahead[J].The Diabetes Educator, 2003, 29 (3) :454-462.

[7]靳英辉.赋能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1:1-3.

授权策略 篇9

在实际工作方面, 人员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 会直接影响方法的选择、试验的操作和结果的分析。人员能够正确操作测量设备, 是能够获得准确检测结果的必备要素, 同时良好的管理模式也可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因此, 要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授权工作必须加以重视。

1 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1 人员能力授权方面

人员能力授权与实际检测工作脱节。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缺少授权与检测工作的协调制约机制, 有些检验机构在工作中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尽快完成检测任务, 人员的授权仅仅停留在应付评审的层面, 授权工作相对检验人员实际完成的检测工作往往是滞后的。授权的结果不会直接影响检测, 导致检验室对授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即使进行了授权, 授权考核工作特别是老员工能力追加的考核工作的质量有待考量。

授权依据难把握。医疗器械产品种类多, 目前认可机构的认可方式是检验项目和参数相结合。但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医疗器械产品学科交叉的情况比较普遍, 往往在一个产品中会同时涉及多个领域的不同标准, 如果将每个检测对象的参数都展开较难实现。因此, 长期以来, 认证认可部门对于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检测对象和标准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的。目前的认可情况, 不论检验机构按领域、标准或产品进行授权, 都会给现有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授权信息维护的及时性不够。目前, 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授权项目从几百到上千项不等, 授权工作的组织和信息维护的工作量大, 授权涉及的相关数据库缺乏系统的设计, 不利于信息整合, 常常导致人员授权的变化跟不上标准的变化。

1.2 设备使用授权方面

设备与检验能力没有有效对接, 且考核标准不统一。以本所为例, 从事同一产品检验的人员, 上岗考核方案中仪器设备的考核内容差异较大, 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 影响人员能力评估的效果, 加大了信息维护的难度。

考核的组织和实施主体单一。随着检测能力的拓展, 设备跨科室使用的情况日益凸显, 若沿袭传统的设备考核、授权方式, 会影响考核和授权的效率, 因此急需形成更多样的考核、授权模式。

2 管理模式的设计及建议

2.1 形成立体的管理思路

形成以领域为基础, 检测能力与设备使用相结合的授权模式;形成以检验科室与专业领域相结合的考核实施模式;形成以专业考核库 (能力和设备) 为基础, 笔试和实操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基于授权结果的检测任务分配系统。

2.2 按国、行标对检验能力进行授权

从现有法规变化和认可实施情况看, 国家、行业标准的地位最为稳固, 法规及认可政策调整对其造成影响的可能性也最小, 因此要确保授权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建议以国家、行业标准作为检测人员能力授权的依据。

2.3 按小的检测领域对检验能力进行细化, 作为能力和设备授权工作的执行基础

目前, 检测机构的检验领域划分以医疗器械分类和实际检测的专业划分两种情况最为普遍。因此, 结合承检范围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对检验科室的能力进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此外, 为避免检测人员同时承担不同类产品的检测、不同检测小组承担同一类产品中不同检测项目的情况, 应在综合考虑检测业务量、检测室检测团队的成熟度以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情况后, 从小的检测领域入手, 逐步形成检测能力领域划分方案, 为后续授权工作的执行奠定基础。

2.4 建立从授权的实施、信息的维护到检验任务分配的闭环系统

授权实施闭环系统效果见图1。

3 总结

随着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人员及能力的不断扩充, 对检验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能力和设备使用培训和考核, 使培训、考核、授权和检验工作能够形成闭环, 从而更有效地确保检验人员的能力, 是保证检验机构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容忽视。但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协调人员综合能力与检测业务之间的关系, 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以上所述内容也仅仅是基于ISO17025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设计的一个相对理想的管理思路和运行模式, 仅希望通过思路的梳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灵感, 促使检验机构群策群力制定出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和方案, 帮助我们在质量与效益间寻找到平衡点, 确保检测工作又快、又好。

参考文献

授权策略 篇10

1.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

只有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 才有资格接受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 是一种依据医生的能力来进行对医生能够进行的手术种类进行规定的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的基础, 是医生能够进行各类手术的能力, 是建立在医生足够的手术能力上的。所以, 越是有资历有经验, 越是手术能力高的医生, 才能获得授权去做难度大的手术。这样的授权方法, 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也是对医生的一种激励和肯定。

2. 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

一般来说, 执业医生的手术能力评价不是空口无凭的, 会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度来相对应。在这方面,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的制度也在越来越完善。

通常看来, 这样的能力评价是间隔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一次。而且评价的标准也有严格的规定。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级别的手术的完成情况, 是否发生手术死亡事故, 以及有无医患纠纷等等各类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都是硬性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只有能力过硬的医生, 才能获得更高的评价, 也才能获得授权处理更高级更难的手术。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 对于医生是很重要的, 关系到一个医生的手术能力, 也关系到医生所在的医疗机构对医生的重视程度。在医疗行业, 医生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执业医生手术能力评价制度的完善, 更是让医生不得不扎扎实实地在实际手术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手术水平,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南郭先生类的医生,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是无处遁形的。

3. 执业医师再授权管理制度

执业医师再授权管理制度的核心, 是再授权程序。一套严格的再授权程序对于执业医生的再授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 执业医生的手术分级再授权程序是比较复杂的, 需要层层的审核和具体的证明资料和能力评估证明。这样做的好处, 一方面是可以严格把关, 让真正有能力的医生能够得到重用;另一方面, 是为了让能力不足却硬要揽重要手术的医生望而却步, 让医院的手术分级授权制度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执业医师的再授权一般是需要在医院内部公示的, 让大家都了解到被授权的医师, 是对医师的一种肯定。而且需要备案, 在医院内保留医生的全部资料。备案也是有诸多必要性的, 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但是一定要引起相关医院的重视。很多医疗机构就是对医生没有备案或者备案信息不完全, 导致了医生资源管理的混乱无章。

二、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的深入剖析

1. 整体性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和执业医师的再授权管理制度, 这三部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共同形成了对医生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 以及实现了把不同能力的医生按照评级来分配到相应难度的手术中, 实现了医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用。

执业医师的手术能力评价是这三部分的基础, 是进行另外两项授权的前提。这就保证了真正有能力的医生可以得到重用, 不会让医院出现好医生得不到重用而技术差的医生却进行高难度的手术的情况,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 这也是对患者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难以想象, 不能胜任手术的医生给我们做手术的情况, 这对患者来说是非常不负责的。这样的能力评价作为基础, 大大保证了医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也让医患纠纷控制在了最低的程度。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和执业医师手术分级再授权制度, 在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的基础上, 完整地保证了医生能力和工作的对等性, 让医院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让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能力也达到了最大化。一个基础, 两个分级授权, 这样的有机整体, 既稳固又灵活, 既简单又全面, 为医院的手术治疗高效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 独立性

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 既是有机的整体, 也是单独的个体, 彼此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评价医生能力和安排医生手术工作的各个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不受彼此的影响, 做到公平和公正, 达到最好的评级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 已经有不少的反例, 一些医院因为医生的能力评价含糊不清, 掺杂了各种医生背景和人际关系等等原因, 导致了没有能力的医生反而在进行高级别的手术,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医院纠纷。在对患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的同时, 也让医院的声誉大受影响。这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要尤其注意。

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的独立性, 保证了对医生能力评价的足够准确和客观, 让有能力的医生的手术能力得到肯定, 让能力稍差的医生能够在相应的低级别手术中得到足够的锻炼。这样的独立性是非常有效而正确的, 医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只要认真坚持制度, 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三、目前国内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制度的优劣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事业在国家的正确政策领导下,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就, 在很多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师能力评价以及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在这其中,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承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是要认清的是, 在目前来看, 我国的相关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还是可以有进一步的完善的。

一种好的制度, 总是能够经得起现实的检验。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体系和手术分级授权体系, 就是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形成和完善的, 自然非常适合我国的医疗国情, 能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过去的时间里, 我国大力推广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制度,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医患纠纷方面, 让医院和患者双方都受益良多。相信我国目前的这套制度的优点已经不必多说, 综合起来, 就是:实际操作性强、从程序到备案各方面制度都很完善。

但是, 一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不断改进和进步的, 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 只能加速灭亡, 这是千百年来的道理。在执业医师的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制度中, 这样与时俱进、顺应国家政策的改善更是必须时刻进行的。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要做到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 及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认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 让我们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能够做到紧跟时代潮流, 随时进行完善和补充。

目前我过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存在的缺点是比较少的, 但也并不是没有。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医生就反应这样的制度比较繁琐、往往审批流程非常复杂, 庞大的审批程序和人员不仅增加了医院的费用和开支, 也拖慢了医生能力评价的效率, 给医生带来了不少的时间损失。在这方面的呼声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在积极进行改善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牢记原则, 就是“能者居之”!一定要用尽量简单的制度来选拔到更好的人才, 这样才是这套制度的最终目的。在提出改善意见的时候, 医务工作者也要注意联系实际来进行, 在缩减医院经费的同时, 努力把医生的能力能够检验出来, 不可以让“南郭先生”这样的医师浑水摸鱼, 给医院带来潜在的危害。

总之, 我国现在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管理制度, 是优势大于劣势的, 甚至可以说, 优势很大。我们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只要认真执行, 就可以把医患纠纷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让医院的手术能力保持稳步的提升。

四、总结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医院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是对患者负责, 也是医院长远发展的一种保障。对于医生来说, 是能力定胜负, 对于医院来说, 更是如此。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制度已经基本成熟, 优势很大, 需要的只是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严格贯彻和执行。当然, 我国的这方面的制度也是有进步空间的, 广大相关工作者可以在工作中积极观察, 努力研究, 提出更好的改进意见, 来让我国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在这方面, 我们不仅要从自身来寻找原因和突破口, 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也要虚心向国外的一些先进成熟的体系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制度和方法还是有我们学习的价值的, 当然也不能直接照搬, 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这方面, 有待相关人士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青龙, 刘广东, 张思兵, 等.实施手术准入管理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 :28-30.

[2]马金红, 叶舟, 付玲玲.实施医师手术权限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12) :25-27.

“授权”掘金艺术市场 篇11

谁来撬动千亿规模市场

“艺术授权”的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其实早已频繁邂逅各式各样的艺术衍生品。诸如798艺术区艺术商店里毕加索艺术衍生品抱枕,印有岳敏君“露齿大笑”的T恤,国画大师齐白石禅意笔触的花鸟虫鱼图案更是遍布杯壶茶具、桌灯、餐盘等日常用品。商品和艺术品联姻的产物无一例外都通过“艺术授权”实现。

“它不同于一级市场的展览展示,也不同于二级市场的拍卖收藏,而是对艺术品版权的深度开发利用。”从事艺术授权代理15年之久的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郭羿承表示。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版权的高度抽象性,催生了艺术衍生品的N种可能性。他介绍,以前1000种藏品只能做出1000种产品,艺术授权后却可以开发出数万甚至数十万种商品。

据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如今每年古画限量授权复制品的销售额已超过门票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该院典藏的唐代怀素和尚《自叙帖》,经授权开发,制成售价折合人民币5万元的奢华床罩远销海外。荷兰银行则将获得授权的梵高作品作为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从公司的外部装饰到信笺、礼品,梵高俨然成为该行代言人,急剧提升的品牌形象让企业一度创下3个月内300%的高增长率。

在国外,艺术衍生品生产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已经得到了完善的发展,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地,有专门的博览会在做艺术授权的交易。许多博物馆、美术馆也依托各自的馆藏资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创意产业。其中美国和法国做得最好,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艺术衍生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珠宝首饰,另一类是丝网版画和艺术类书籍。每年来此参观的人数达六七百万,其主馆与周边几家商店的营业额加起来一年达3亿多美元。而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则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着40多家艺术商店,年收入多达几千万欧元。

这些数据对国内的美术馆、博物馆无疑是一大刺激。拥有绝佳艺术资源的它们完全具备依靠艺术授权盘活馆藏资源的先天条件。

艺术放下身段走进生活

“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在艺术授权。”这是2011年国际艺术授权博览交易会发出的强烈信号。

以郭羿承的Artkey艺术授权中心为例,该中心目前已经成功代理包括齐白石、刘国松在内的全球700余位华人艺术家的数万件艺术作品,并独家获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画作品数码复制权,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艺术授权组织。不过其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一个普通水杯,能卖20多元;一幅齐白石作品,估价会在数百万元。若把齐白石的作品翻印到杯子上,杯子能卖到100元,在销量未减少的情况下,生产商、设计者以及享有版权的艺术创作者都能获得收益。

记者在798艺术区走访了解到,购买艺术授权商品的消费者大多了解并追捧这些作品背后艺术家的风格。相比于昂贵的原作,这些商品既能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亲民的价格也在承受范围之内。“艺术品没有变得廉价,艺术授权走的是生产型服务业方向,生产型消费需求替代了‘一锤子买卖’,艺术品成为给相关产业提供的投资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如此解释降下身段的艺术。

有专家分析,作为世界制造基地,中国完全具备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产品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发展授权业的优势条件。”张晓明认为,通过艺术授权提升产品附加值,将给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广州玻璃先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仲明对此深有感触。以前由于不了解艺术授权这种商业模式,公司只能借鉴梵高画作灵感,将修改后的“向日葵”呈现在工艺品上。“怎么看都觉得远不如梵高的水平,还一直提心吊胆怕惹来侵权官司。”如今廖仲明已拥有百余位艺术家的授权作品,名正言顺地将梵高的《向日葵》复制到水晶玻璃画上,不仅带动产品提价4成,还为下一步出口欧美打下基础。

以往束之高阁的艺术品正走出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开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频频交集起来。“我认为艺术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投资品,而应该让大多数人有机会接触,最获利的是一般民众。他可以付出他能接受的价格去拥有一个印着价值1个亿作品的杯子。”郭羿承将艺术授权理解为一项艺术推广活动,他认为通过它能培养出一批真正热爱艺术品的藏家。“文化一定要通过商业让一般民众能够接触得到,才会有影响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艺术授权的健康发展。”

开发关键在于创意

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曾告诫说:“中国缺的不是创意,而是创意商品。”言外之意,艺术和经济“联姻”,首要就是有人创意策划。将艺术品转换为商品比创意本身更重要,也更难实现。

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早在两年前就建起了自己的艺术品商店,店里销售的大多是他拥有艺术授权的物件。在他看来,时至今日,制造工业已具备高尖复制能力,经济实力增强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早已构建起来的销售渠道为艺术授权准备好了一切外部环境。“关键在于转换,也就是对创意的再创意。”孙永增会不定期邀请业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到馆里切磋技艺,以期获得更多灵感。他认为,艺术家除了被动转让版权外,还应主动介入创意商品的设计环节,帮助技术精湛的手工艺匠人赋予产品新的内涵,实现双赢。

荷兰“Van Riet”设计所旗下有个“Hendrik”项目,专门围绕梵高、博斯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衍生品创作。特别的是,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画作或移植图案,而是以现代审美对画作元素进行提炼、再创造。设计师们将艺术作品“嫁接”到纺织品、陶瓷、照明、墙饰、服装和首饰等各个领域,与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反观中国市场,除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业绩骄人外,内地各类博物馆多达数千家,文化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的只有区区5家。“我们的博物馆商店大多还停留在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层面,提供给观众的文化产品品类单调,缺乏特色,销售情况自然不会理想。”南京一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无奈表示。据了解,目前内地只有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几家拥有自己的创意产品设计团队,大多博物馆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经营产品还停留在艺术附加值较低的文物复仿制品、图书音像出版物等低端层面。

“艺术衍生品不只是艺术与商业的机械相加,而是将艺术品所蕴含的独特艺术精神通过商业营销方式来加以传播普及。”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表示。在他看来,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未来要长足发展,首先要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带动中国当代艺术衍生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让艺术更生活化;最后,要充分重视快速消费品的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如酒、茶等,市场需求大,潜力也大。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艺术授权产业,需要艺术家、授权商、制造商、销售商等不同角色携手,而国内目前这条产业链尚未形成,不少艺术家被迫兼任制造商和销售商,授权商则要兼顾授权与设计。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也导致衍生品生产质量不稳定、设计开发环节相对薄弱、产权意识淡薄、盗版严重、市场推广手段单一等现象。

校长的授权 篇12

“在我向某人演示应该如何做的时间里,我自己已经做了两遍了”。这句话是所有那些不愿意把手头的工作分给别人做的人最常用的一句托词。而事实却是,无论是在家里教孩子铺床,还是在学校要求助手去接手做自己正在做的工作,都有更正确的做法。伟大的母亲是决不会把铺床作为头等大事的,优秀的首席执行官也绝不会沉溺于别人也可以干好的办公室的琐事中。校长自己做可能的确要快很多,也可能好很多,但是如果不懂得分工,就总有做不完的事,总没有留给自己的时间。而且完全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去认识自己的另一个潜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校长。

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迄今为止,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打破由他所创造的专利数世界纪录。有人研究后提出,爱迪生独立完成这么多复杂的发明,实在不太可能;爱迪生的时间管理必有窍门。事实上,“爱迪生”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个人所率领的研究团队的名称。他很聪明,也知道自己还不够聪明,所以必须借助别人的专长,把这些专家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他发自内心地想要和一群人一起学习,互相借助彼此的长处,攀登一个仅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抵达的高峰。对于广大校长来说,爱迪生是发明家队伍中的杰出管理者,是值得每一位校长学习、研究,乃至效仿的巨匠:他给予了团队中的优秀分子充分的权力,所以才能够带来了为数巨大的发明创造。

中国历史上,最事必躬亲、什么细微政事都自己来、夜以继日在批奏章见官员的,就是王莽了。篡位十多年后,国家法制、官制、币制都越来越乱,不多久就天下大乱,自取灭亡。对于校长来说,如果条件许可,一定要下放权力,对管理团队的成员进行合理的授权。

权力下放意味着分配给某人责任、工作权力、权威,而这也正是行政管理人员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工作繁忙的管理者可以用最简单的形式将工作中有关职责方面事务交给一位助理,但这仅表现了这一重要管理方法的低层次方面。管理的真正力量只有在行政管理人员将其权力交给下属人员之时才可获得。

尽管人们口头上大谈权力下放,但仍有一些校长除了最细微工作外不下放给下属人员任何权力,使得授权工作变得毫无意义。由于校长需要对管理失误负责,所以常常有校长怯于将必要的权力下放给下属人员。这种心理产生的结果就是校长不信任团队成员所做的工作。他用一句话使其对其下属缺乏信任这一点完全合理化,即“我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确他也许比其下属人员工作得更为出色,但他的工作是主导和参与管理工作,而不是包揽所有事务。

管理人员拒绝权力下放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个别校长担心副职校长和下属如果将工作做得更好,这样自己的职位将会受到威胁。这样的情况是极少的,但也是存在的,这一类校长需要培养自信心;否则,他们就会真的像自己所担心的那样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上一篇:骶骨注射下一篇:园林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