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新农村(共4篇)
高山上的新农村 篇1
村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它关系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关系着农村经济的繁荣, 关系着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关系着社会稳定、政治安定, 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峰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十八精神, 把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实现西峰发展新跨越的一次新机遇来开展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李岭村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董志塬腹地东南部, 全村共辖11个村民小组, 684户, 3012人, 耕地6801亩, 是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 以建设“全市新农村样板村、农村精神文明亮点村和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及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美好新甘肃为目标, 政府统一规划指导, 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 探索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1 优化公共资源, 建设宜居美村
李岭村采取新建与改建同步推进的办法, 优化公共资源打造文明新村。把点做亮、线做长、面做大, 硬化门前, 美化四周, 提升质量。在建设过程中, 对农宅布局、建筑风格实行统一指导, 既注重继承传统和尊重民俗民风, 又注意借鉴和吸收新的建设理念。至目前, 全村已新建农宅72户, 改造72户, 占总户数的38.2%。全村自来水入户率、道路硬化率、电视收视率、通电率均达到100%, 电话入户率达到96%;建成农民文化广场1处、小游园4处, 维修了小学, 建起了幼儿园、标准化卫生所和便民超市;配设了农家书屋、文化室, 安装节能路灯61盏;坚持居住、养老和殡葬统筹推进, 建成五保家园和公墓区各1处。与此同时, 李岭村积极开展“一涂三清”活动, 在居住区和村庄沿线、道路两侧、公共场所修建垃圾收集点和标准化公厕各12处, 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17万株, 改造涝池3处;农宅墙面涂白225户1.3万多平方米, 并通过“破墙见绿”, 改造果园围墙1200米, 使全村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常青美景 (见图1、图2) 。
2 科学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布局
根据李岭村的建设情况、自然条件和住宅分布情况, 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思想, 规划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 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合理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合理建设生态环境统一起来, 按照相互循环、相互支持的经济发展要求, 建设生态型、健康型的文明家园。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走资源节约型或者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规划李岭村按照“一个中心三个集中点八大功能区”总体布局, 即社区服务中心、农民学习培训中心、农耕文化展厅、廉政文化一条街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及3个居民点等。
2.1 科学规划用地
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甘肃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的要求, 村庄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其他用地等 (见图3) 。
总体建设用地指标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甘肃省及市、区相应法律规范的标准要求, 针对村庄的规模大小、建设条件及规划布局, 对各类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合理调整, 按照规范要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提高道路广场的人均用地指标, 使道路广场的人均用地指标达到10平方米以上, 同时提高公共建筑设施用地, 使人均用地指标达到15平方米左右, 其中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 公用工程设施用地有较大幅度提高, 生产建筑用地也适当调整, 以便于合理科学的规划村庄建设用地。
在用地结构调整上主要是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的用地标准和规模, 改造居住建筑用地, 扩大建设公共绿地面积和文化活动场地, 统一规划, 形成整体, 为村民营造一个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2.2 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在居民点南侧新建村委会, 保留现状幼儿园位置并进行改造, 在中心道路的南北侧规划二层商业门店及农家乐, 统一规划门牌颜色和高度, 形成公共综合服务中心。具体规划设置的公共建筑有:李岭村村委会 (文化站、图书室、计生服务中心) 、幼儿园、商业门店和农家乐等 (见图4、图5) 。
2.3 居住用地规划
2.3.1住宅建设现状
李岭整个村庄的新住宅建设发展较快, 在村庄周边都有成片的住宅建设, 排列整齐、规则有序。在村庄中部地段还有许多旧的住宅院落, 且布置比较散乱, 周围环境较差, 另有部分旧房屋已无人居住, 对此处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村庄中一部分老住宅还是土墙结构, 近年来李岭村正在对这些老住宅逐步进行改建或拆除, 以便按照新的规划设计进行新住宅的建设。
2.3.2 住宅建设标准
规划按照《甘肃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新标准要求, 对农村宅基地面积的具体规定如下:
(1) 宅基地标准:每户宅基地原则上控制在270平方米以内 (不含农业生产用地) ;住宅建筑面积标准:小户不超过130平方米, 大户不超过200平方米。
(2) 住宅日照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标准。
(3) 住宅层数不宜超过3层, 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 但不应超过3.6米。
(4) 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应超过35%, 容积率不应大于0.6;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应超过28%, 容积率不应大于1.1。
在具体建设住宅的过程中, 坚持“保护耕地、集约用地”的原则, 村庄住宅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 并鼓励建设多层住宅, 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在住宅平面布置分区及功能要求上需实现“三分离”, 即寝居分离、食寝分离、人畜分离。
2.3.3 住宅建筑设计与造型
按照新标准的要求, 新建住宅形式主要采用多户联建的独立式小康型住宅, 将本地民居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在1.1~1.4, 住宅层数以1~2层为主, 新建和改建建筑造型采用什社乡当地的传统民居形式, 材料以传统材料或现代材料为主, 鼓励使用本地材料;屋顶为红色坡屋顶造型, 墙面粉刷为白色, 体现李岭村本土的地域风貌和环境氛围, 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体量适中, 以低层为主。
院落的平面布局按照农村四口之家或六口之家来布置, 活动分区明确, 室内空间布局紧凑, 室外空间开敞通透, 每户院内布置有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等环保节能设施, 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
规划力求适当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村民居住质量, 适应不同村民的要求, 设计共分为二层户型和原式一层户型两种。
2.3.4 居住片区划分
李岭村居住区划分为3个大组团, 其东组团、西组团人口的分布分别为200户、130户。村中的大部分老住宅, 在规划路网的总体框架控制下, 采取分片逐步拆除、成区维护改造的方式, 同时要预留绿地、公厕、垃圾台等用地, 加快小康住房建设的步伐, 按照统一的村庄风貌特色规划进行总体建设 (见图6) 。
2.4 交通用地规划
2.4.1对外交通规划
对贯穿村庄的西合公路进行拓宽改造、绿化和亮化, 增添村庄入口标志。规划以对外交通联系村庄内部主要道路系统, 同时通过完善村庄内部道路网系统, 合理组织对外交通。
2.4.2 村庄道路网规划
依据村庄自然地形特点, 结合现状道路网格局及规划功能布局, 构建村庄道路网系统, 形成以方格状与自由式相结合的道路网格局。依据《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规划导则》, 村庄道路等级分为四级。一级道路为主要道路, 路面宽度10~14米;二级道路为次要道路, 路面宽度6~8米;三级道路为宅间道路, 路面宽度3.5~5米。村庄主次道路的间距宜在100~300米之间。李岭村的道路, 主干路道路路面宽度12米;干路道路路面宽度6米;支路道路路面宽度5米。
2.4.3 交通设施规划
村庄内设置有独立的集中停车场, 在公共建筑区周边也可以临时停车。
2.5 公共绿地规划
规划结合村委会在广场的西边和建筑周边布置公共绿地, 结合村委会院落的空地, 根据具体用地大小分散布置在村庄各处, 设置有花卉、绿篱、遮荫乔木等。
2.6 环卫设施规划
建立固定的村内垃圾堆放点和卫生填埋场, 每日清理垃圾污物, 由专人负责管理;改造和建设农户院落内的排放系统, 清理淤泥, 治理污水。对住宅周围的水池和水塘进行除臭清淤改造, 房前屋后均应绿化美化, 同时减少裸露地表, 植树种草栽花;对围护结构进行加固和硬化, 设立必要的闸门或渠道。设立村庄内集中的生产和养殖牲畜基地并同时做好管理工作, 特别是养殖基地的卫生管理, 预防牲畜的各种疾病及流行病等, 防止各类病菌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侵害 (见图7) 。
3 科学有序管理, 共建美好家园
村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巩固整治规划成果, 必须加强村庄整治规划的法制建设, 维护规划治理的权威性, 服从统一管理;加强宣传, 通过传播媒体和各类展览形式, 多层次、广泛地宣传整治规划, 全面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和素质, 增加整治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度, 从而使他们自觉服从规划, 并严格执行村庄建设管理制度。成立长效管理理事会, 以农户自主管理为主, 卫生保洁员管理为重, 村理事会监督管理为辅;建立奖惩制度;定期开展生态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及宣传教育活动等,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村美、户富”, 将其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高山上的新农村 篇2
【关键字】 体型 岩栖性 取食 配偶期 非法贸易
雪豹又叫草豹、土豹、马豹、艾叶豹、荷叶豹等,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属。目前在全世界的数量为4500-7300只,其中,我国雪豹数量为2000-2500只,是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雪豹的体型大小和外形与豹很相似,体长1.3米左右,尾长近1米,体重30-50公斤。雪豹全身均呈灰白色,略带一层浅灰与淡青,并且布了黑色的斑。雪豹的头小而圆,前额隆起,上面的黑斑小而密。耳朵的背面为灰白色,边缘为黑色。鼻子剪短为肉色或黑褐色。上唇白色,略带灰褐色,具黑色的小斑点和短条文,唇边的胡须颜色黑白相间。从雪豹的背部开始,延脊背有三条由黑斑形成的线纹直至尾巴的根部,后部的黑环边宽而大,至尾巴端最为明显,如同植物叶子,故有“艾叶豹”的俗称。雪豹的尾巴长与体长相等或为体长的四分之三,颈下、胸部、腹部、四肢内部及尾巴下部均为肉白色。雪豹幼兽通体带有浅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环斑轮廓不清,黑灰相杂。
雪豹是中亚高原上的特产,在我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阴山、祁连山、贺兰山等地。雪豹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的动物。常栖于2500-5000米高山上。但也有例外,内蒙古包头以西约10公里的乌拉山(最高仅2185米)一带的雪豹常年是在1000米左右的环境中生活。也有居住在600-1500米的高原地带。雪豹经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中出现,由于它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它全身长毛之下又有着浓密的底绒,能够抵御严凛的风寒。足垫和垫间的丛毛可以在冰雪地上防滑抗冻,当夏季高山酷暑、阳光辐射在岩石上又可以隔热挡灼烫。
雪豹的活动具有夜行性,在黄昏和黎明时候活动最频繁,白天也偶尔出来。从足迹上观察,雪豹喜走山嵴和溪谷,不愿行灌丛杂林,也不喜走旷阔的山坡和松软的雪层,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
雪豹性凶猛而机警。嗅觉、听觉较敏锐。行动隐缓而灵巧,善于跳跃;五米左右宽的沟一跃而过。从地上可以纵跃到二、三米高的岩石上。雪豹猎食时,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专家们通过对雪豹粪便的成分分析,发现雪豹取食14种动物5种植物。根据雪豹的取食程度,将食物分成四级:
1、最主要食物,这类食物为岩羊和旱獭。雪豹最常捕食的动物,无论何时何地,常年取食,取食频次在40%以上,二者频次百分率只和占总频次的79.28%。旱獭呈家族群聚,数量多,非冬眠期有200 天左右(约4-10月),其行动迟缓易于捕捉,此期间便成为雪豹的主食。岩羊清晨及午后两次取食,此时雪豹常在近旁潜伏等待,伺机突袭。一些老年雄体常离群独栖,也给雪豹造成捕食良机。
2、主要食物,雪豹也比较常吃绵羊、山羊、北山羊、牦牛和鼠兔,取食频次在2%以
上,这类动物的频次百分率之和占总频次的12.5%。绵羊、山羊和牦牛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家畜。冬季积雪覆盖,雪豹食物匮缺,常下山捕食家畜。
3、较主要食物,包括鹿、野兔、鼠类、鸟类,取食频次在1%以上,这些动物的频次百分率总和占总频次的4.83%。鹿包括白唇鹿,马鹿,鹿类系大型动物,雪豹不易捕杀,多措食老弱病残者。鼠型啮齿类碎片主要包括仓鼠属,田鼠属等。
4、次要食物,包括盘羊、麝、雪鸡及苔草、嵩草、猪毛菜、鲜卑花等植物。这些食物的频次之和占总频次的3.39%。
雪豹除在发情、育仔外,一般都是单独活动。与固定的巢穴。巢穴设在岩石洞中或乱石凹处、石缝里。白天在巢穴中睡眠休息,巢内常发现有雪豹身上脱落下的毛。1955年在四川省宝兴县金梵山上发现的雪豹巢窝面积约有一平方米,地上有15-20毫米厚的毛层,由于经常睡卧在地上,毛层已成毡状,巢内很暖。雪豹外出寻找食物,不可能每天都居住在自己的巢穴中。有时,也可以在灌木林、碎石地上发现雪豹临时休息的地方。
雪豹的配偶期多在冬末1—3月。此时,它们的食欲不振,经常嘶叫相互寻找,若两只雄兽相遇必有一番恶斗。雌兽的发情期每次都将持续5—7天,妊娠期98—103天,一般在4月中旬或6月初产仔,每胎3——5仔,大多在清晨生产。刚出生的幼仔体重300—700克,体质很弱,闭着眼睛,到7—9天才睁眼,10天后开始爬。前半个月雌豹精心护理哺育它的幼崽,很少离开。一个月后幼崽体重可达1—1.5公斤,一个半月后幼兽能开始吃一点碎肉。幼兽2个月时可以跟随母豹外出活动。雪豹2—3岁性成熟,寿命10余年。
雪豹的豹骨与豹皮价格昂贵,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一直是人不傻和非法贸易的对象。特别是因其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导致其种群濒危。同时,岩羊数量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给雪豹的生存造成了灾难。
雪豹是促进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旗舰,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显著象征,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面临这些至危因素威胁,雪豹种群的生存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支持。
【参考文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4042.htm#4
郑生武《藏狐的食性资料》兽类学报
郑生武《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中国林业出版社
廖炎发《青海雪豹地理分布的初步调查》兽类学报
高岗上的艺术——高山族饰品研究 篇3
一、高山族配饰历史
高山族是一个大民族的统称, 地区、传说、民族习俗以及纺织手工技术差异及不同的社会人口结构, 在融入了各个族群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 也形成了不相一致的饰品。台湾新石器时代器物中包括树皮衣料打棒、石纺轮、陶纺轮、骨针等, 也有一定数量的缺齿头盖骨, 并骨制、玉制的发簪、项链、耳环等。并且日本人金关丈夫在体质比较研究中, 证明台湾古代人类上颚骨有拔齿痕迹。可以看出高山族人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学会利用树皮、兽皮、植物纤维制作衣物, 有凿齿、纹身、穿耳的习俗, 也有了初步纺织技术。不仅如此, 人们也开始懂得装饰自己, 男人将拔毛当做身饰, 女子以纹手为饰, 戴珠贝项链。
二、高山族特色饰品分析
1. 鲁凯族:
服装与装饰品都有等级限制, 未经许可, 贫民绝不能穿贵族专有的服饰, 不能随意穿戴, 否则衣饰将被没收或者损毁, 本人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与制裁。贵族男女都头戴百合花及最珍奇的花卉, 插雄鹰羽毛, 佩戴珍贵的琉璃珠饰品。鲁凯人深居山林, 但他们在到田里工作途中需要经过比较寂静的场所, 族人中尤其是妇女则会用植物放在额头掩饰自身的面貌, 这样是用来躲避邪灵, 也可以方便族人之间在山林中认出自己。头饰的材料采自植物的叶、花、茎、果实, 也广泛使用野兽的角、牙、兽皮、羽毛以及昆虫。鲁凯人将百合花当做族花, 具有神圣的地位, 也常被用于工艺设计中, 代表着地位、身份、智慧和荣耀, 纯洁和高贵。男子佩戴百合花象征狩猎丰硕, 女子佩戴百合花则代表贞洁。
2. 排湾人:
女子不同场合穿着不同花纹的护脚布。排湾人偏爱天然产物材料, 如花草树木、植物种子、兽牙等用来制作饰品, 另外也会适当的运用交易换来的金属材料和细小琉璃珠, 集合数条这样的串珠串后在组合成为一组串珠链, 可以用来作为肩饰、腰饰、头饰等。耳饰的材质包括贝、玉、银等。带有贵族身份象征的饰品有豹牙帽、螺钿肩带、鹰羽、琉璃珠项链、银肩饰等。
3. 阿美族:
女子佩戴白色羽毛帽子。男子则分为工作帽, 头目帽和舞蹈羽冠三种。工作帽是一种饭碗状样式, 通常采用细藤条编制, 在此之前还有以羌、山羊和鹿皮鞣制制成的皮帽。头目礼帽的打底是藤编工作帽, 但是需要在表面点缀上野猪牙、鹫羽以及贝壳, 帽子顶部边缘还需有一排真人头发或者棕红色长发。巫师礼帽多用鸟类尾羽装饰, 舞蹈羽冠在滕毛长将羽毛作扇状直立竖插用来装饰, 通常只在丰年祭舞蹈时佩戴。
4. 卑南人:
幼年可以佩戴腰带、头带, 以及花草制作的花环, 缠绕在头巾上;挂两三条银链子穿玛瑙的珠串在颈上, 垂到胸前;耳饰用银或其他金属制成。成年之后可以戴手环、护脚布和穿草鞋, 护脚布为红黄蓝三种颜色, 生育之后护脚布中间为藏青, 两边为棋盘条纹图案。佩戴花环已经成为卑南人典型特征, 特别是象征男子成年意义的高筒状花冠, 是其他族群所没有的。佩戴方法是有讲究的, 女子前高后低, 要先戴上一条额带, 之后才可以佩戴花环, 防止花环擦伤额头;男子则是平戴。
5. 邹族:
男子裹黑头巾, 成年后戴皮帽, 加白黑二色的帝雉飞禽羽毛, 标志成为部落男子汉, 能够承担部落和家庭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女子成年后才开始缠黑头巾, 两端有刺绣, 还可以用绒球、流苏点缀。邹族也是一个重视捕猎的族落, 为此他们还创造了“鞣制”皮革这门手艺。臂饰是只有打猎获得过山猪的男子才可以佩戴, 是将两颗山猪獠牙牙根用铜丝、布片缠绕接合, 使牙齿尖端形成一种环形, 并在接合处装上一尺多长的红黄绿三种颜色布条, 再加一束红色马鬃, 编成发辫形状。由此可以看出邹族保留了高山族的原始野性。
6. 雅美族:
由于雅美族生活在兰屿岛因终年高温, 男子常年在海上工作, 所以不仅穿着简便, 保留了高山族“以裸为美”的传统, 配饰要比别的族群少, 大部分都是以螺贝为主, 加以银片装饰。男子戴藤盔、木盔, 女子戴木制八角头盔, 用来挡住烈日。住宅竣工、新船试水和飞鱼祭期间, 男子戴银盔, 打薄的银片, 运用圈绕法, 用铜丝固定, 制成斗笠形状, 仅能从眼睛位置上的眼孔看到外面。女子多将黑珠串和红贝壳编制在一起, 之后盘在头发上, 耳环采用彩虹色的鹦鹉螺做成茧型, 用玛瑙、琉璃珠、贝壳、银片等缠绕而成长项链, 直至膝下。
三、高山族配饰形成原因
这些配饰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每个族群生活的地理区域不同。高山族处于沿海地带, 包含了九种不同自然生态资源, 所以他们的装饰物上很多都用不同种类的贝类当做配饰零件进行创作。高山族很多种族多以捕猎为生, 但是面对凶狠的猛兽, 族人不仅需要矫健的行动, 更需要用很多野兽本身所带有材料进行对自己的掩护, 佩戴兽牙可以让人类看上去更加凶狠, 在面对野兽的时候也可以令野兽望而却步, 在捕猎中占有上风。所以很多族群配饰中多用兽皮、兽牙来制作配饰。高山族各族群之间的配饰虽然有不同之处, 但是整体感觉依旧是手工感觉特别强烈。“万物有灵”是高山族原始信仰和存在的思想基础, 由此产生灵魂主和泛神主义, 再加上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依附性很强, 导致了这些配饰保留了最原始的特征, 有时也成为保护自身的工具。
台湾高山族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 许多族人还延续其传统习俗, 目的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 保护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高山族是我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亲密不可分割的成员, 对缔造和建设我们伟大祖国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未来也成为祖国统一大业中一个关键部分。
摘要:高山族是一个大民族的统称, 其中包含着14个族群, 通过对高山族各个族群配饰的分析, 结合族群地域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几个方面考虑, 研究高山族长久以来配饰发展的状态和形成因素。
关键词:台湾,高山族,配饰,宗教
参考文献
[1][唐]魏徵等.隋书[M].中华书局, 1973.
[2][宋]沈莹.临海水土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陈伟明.明清台湾高山族衣饰文化功能与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年第5期 (国庆特刊) 148.
[4]刘军.高山族排湾人的蛇图腾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高山上的小邮局读后感字 篇4
一部小清新、治愈系的小说,书很温暖,但缺少了张力,故事从开头就望见了结尾,大团圆的圆满,并不是生活的常态。
一个小镇(村)一群人一封封书信,他们因为同一个偶然的目的,各自在文字的书写与投递里,敞开了心扉,释放或重逢了自己,与其说信是写给了别人,不如是它到达了自己的心里
爱情、友情、亲情、梦想、现实…每一个人生的选题在这儿,有了自己的诠释。书里的爱情,阿尔玛与亚历克斯相恋,萨拉与费尔南多的再聚,都像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那么的水到渠成,浪漫美好,只是现实中爱情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但仍然心动费尔南多在萨拉40岁生日时,提前给她准备了39封情书,第40封在生日当天亲手交到了她的手上,弥补了他以往在她生命里的缺席,很浪漫很美好,如果有一天你喜欢上了一个对的人,不妨试试~
亚历克斯在10几岁就自愿承担起了照顾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默默地陪伴了很长的时间,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开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他因为爱而禁锢了自己梦想,在毛里西奥去世后他收到了一封父亲得知自己患病就写好了的信,父亲在银行里给他留下了一笔钱,让他带着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每一处想去的地方,他的爱会永远在他身旁,看到这儿,忍不住哭了(全书唯一的泪点),爱是陪伴相守,有时也会是禁锢和牵绊,但我们不都还是在义无反顾的爱着吗?
【高山上的新农村】推荐阅读:
新农村的新变化05-29
走生态文明之路的新农村住宅设计07-0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08-29
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23
王珉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07
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报稿)08-0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上的讲话08-18
在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4
在全街道农村干部会议上的讲话05-30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