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状况

2024-09-22

土地生态状况(共7篇)

土地生态状况 篇1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 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 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 可以自我恢复, 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 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 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 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 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 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 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 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 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 经济比较发达, 人口集中, 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 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 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 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 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 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 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 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 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 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类型众多, 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蚀、植被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我国长江流域、海河、淮河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带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雨季降水量常达年总降水量的60%~80%。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产生地表 (超渗) 径流, 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导致水土流失。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森林, 砍完之后未及时栽种, 使得树木锐减, 地表裸露, 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 把作为林用和放牧的土地也开垦为农田, 进行作为种植, 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区域大量开垦陡坡, 导致陡坡越开越贫, 越贫越垦, 引发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另外,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个别地方政府没有长远的良好规划, 单纯追求高GDP, 盲目的批地、批项目, 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 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使洪水泛滥成灾, 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水土流失严重,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 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 损失N、P等元素约5000多万吨。大量作物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白白地流入大海或沉积在深谷。在高山深谷, 水土流失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严重威胁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2.2 土地开发利用忽视土地生态价值

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有经济原因、法律原因和观念原因。多年以来, 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一切以高速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 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 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例如:由于草场退化引发草原沙漠化, 在陕西、环北京地带以及内蒙诸多城市已经遭受到了多年的沙尘暴侵袭。

3 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地利用土地, 必须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 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科学管理。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 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在农业生产这块, 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 建立与农业生态平衡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用地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乡镇, 合理的调节各地的人口, 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 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多山的国家, 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 人口占全国1/3, 耕地占全国2/5, 粮食生产占全国1/3, 并且拥有全国1/2以上的县。山区地形崎岖, 土层浅薄, 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若开发不当, 势必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威胁农业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 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 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经验, 合理利用土地, , 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搞好水土保持, 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 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 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4 结论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确立土地生态价值观,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 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 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 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参考文献

[1]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9) .

[2]杨风亭, 刘纪远, 庄大方.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3]樊万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J].河南国土资源, 2006 (3) .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篇2

社会生产活动会对土地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 像是我国自东向西土地扰动程度呈递减趋势。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前沿地带, 人口自然也就多, 所以土地扰动最大, 中部次之, 西部最弱。并且北京地区是国家的首都, 环北京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地域位置特别, 其生态环境也很脆弱。

人类在地域上进行生产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同样的生态环境又会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这样一个交互的影响过程就反应出了土地利用程度。加之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市场的改变以及人口的流动都让环境时刻变化着, 当环境问题困扰人类的时候, 我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所有的环境问题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利用这一方面, 所以生态环境的情况可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的依据。

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 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土地总体利用结构好转, 质量相对下降, 耕地结构性减少, 牧草地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用地稳步扩大, 生态退耕成效显著,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而同时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 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 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 其次是农业、畜牧业结构调整, 建设占用;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牧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土地。

2 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的压力以及各地财政的差异都让国内的房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进入了一个非良性循环, 这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2.1 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土壤之所以能够生长作物给人类供给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 这些物质是动植物代谢所产生的。如果土壤失去了这些物质以及水分, 那么大部分的植物就无法在上面生长, 这也就是沙化。土地是否沙化是跟土壤水分和有机物含量相关的, 这两种物质越少, 植物就越难生存, 那么这类土壤的保水性就会很差, 渐渐的就会完全沙化。我国因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沙化土地面积有8.7%。

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2.1.1 我国最近几年的降水量有所下降, 所以全国总的来说因水土流失而减少的土壤面积有所减少。

这也意味着“石漠化”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仍然存在, 那么还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 像是广西、贵州这类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需要预防这类地区的“石漠化”。

2.1.2 风蚀引起的荒漠化, 即沙漠化。

生态环境被人类肆意的破坏, 一些草场因为过度放牧使得草原变成了荒漠, 加上这些地区本来就有沙漠的情况, 让荒漠化更加严重;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 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2.1.3 土壤盐渍化荒漠化。

因为节水灌溉的举措让一些干旱地区的盐渍化情况得到了控制, 这是从全局来看的, 但是部分地区仍然会有盐渍化面积增大的情况。

2.2 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水土流失是困扰我国的最大环境问题, 而且纵观世界范围, 我国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 水土流失的形成也有集中形式, 但是大多是都是因为水力或风力的侵蚀。我国在最近几年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 水土流失也随之加剧。

自然和人为都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地域特征、地形、地貌、环境和土壤成分等等都归结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则是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开采利用的时候, 对陡坡进行开荒, 滥砍滥伐, 草原被过度的放牧, 城市扩张以及矿藏的开采等都行为。

水土流失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通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都是一些容易发生旱灾的地区。这类地区植被覆盖率低, 降雨不多, 而且分布还不均匀, 多为暴雨。我国现在存在的森林和湿地正在一步步减少;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堆积于下游江河湖库, 这让洪涝灾害进一步加剧。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 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工程因为泥沙的堆积, 减少了其防洪的能力;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让这些本是可以耕作的土壤日益稀薄、贫瘠, 可耕作用地面积减少, 田地无法涵养水分, 容易出现旱灾;水土流失还会形成泥石流、滑坡等等自然灾害, 让人类无法安全居住。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除了上述情况, 水土流失还会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2.3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净化空气, 让我们得以生存, 但是随着森林的消失、绿地的破坏, 这些能够净化空气的植被都消失了,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又会进一步的加剧温室效应, 改变气候, 这对于人类的生存是非常不利的。森林树木具有固土的能力, 通过我们的过度砍伐, 其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 无法抓住土壤, 这样等到大雨的冲刷就会产生水土流失, 在森林中生存的生物也会受到影响, 而森林系统虽然能够自我修复, 但是时间长久, 跟不上人类的开采和破坏速度,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城市的扩容都是向周边开拓, 那么不断的扩大城市面积和规模, 就会有更多的未开垦地被开垦出来, 也就是说更多的原始植被受到破坏, 现在城市之间的绿林过渡地带越来越少, 生态防护作用越来越低。我们现在虽然开始重视农用地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但是却是在开垦原始森林, 这样无疑是继续着另一个错误, 退耕还林是现在迫切需要的, 我们的土地资源形态不应该是单一的除了城市就是耕地, 森林、湿地等等原始的生态环境仍然是需要存在的, 他们对于我们的气候调节以及生态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能够抵挡风沙侵蚀, 涵养土壤水分, 让我们能可持续的发展。

3 结论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不容我们乐观的去面对, 所以应该要用法律来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 除了注重耕地的数量还要提高其质量, 森林、湿地等等自然生态面貌都要好好的去保护。在加大城市建设、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将环境保护抛诸脑后, 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的, 我们的发展应该是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过度的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其实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最终我们将会失去环境的保护, 变得脆弱。

摘要:现代社会人口的膨胀式增加, 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稀缺, 土地利用强度一再的加强,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是非常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属于热门方向, 因为土地资源是我们生存的必要资源, 土地资源是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过于脆弱, 而且植被覆盖低、水土大量流失、旱灾频发等等;人口的数量庞大让土地承载能力加剧, 自然资源开发过度, 土地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 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土地生态状况 篇3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 属于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

1 研究方法

1.1 土地利用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区域遥感分析和甘肃省国土局土地详查资料, 参照通用的土地分类系统及实际情况, 将甘肃省的土地分为7种类型,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甘肃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年鉴2001~2007统计数据推算而来)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Constant R等人的研究使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原理和方法从科学意义上得以明确, 被认为是近年来生态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本文以Constanza R的方法和提供的价值系数 (表2) 为基础, 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计算公式为E=∑AkCk… (1) 式中, E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Ak为土地利用类型k的面积, Ck为土地类型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生态系统及价值系数见表2, 其中园地的价值系数取林地与耕地的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式 (1) 评价得到的甘肃省2000~2006年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林地在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达到61%以上, 其次是牧草地, 达到21%以上。由表3可见, 甘肃省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从2000年的15022 (106美元/a) 到2004年变为16259 (106美元/a) , 总量上升了1237 (106美元/a) , 上升幅度为8.23%。2005年有所下降, 2005的生态服务总价值比2004年下降了188 (106美元/a) , 下降幅度为1.16%。2006比2005年又有所上升, 上升了96 (106美元/a) 上升幅度为0.60%。由此可见, 按照甘肃省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状况,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几年在总体上是处于上升趋势 (除2005年外) 。

甘肃省近几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给我们的启示是, 为了降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林地、草地、水域的保护,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功能, 降低区域利用状况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甘肃省如果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首先应该进一步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林地面积, 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其次应该进一步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所占比例仅次于林地的牧草地和水域面积, 从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今后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要体现出这样的发展思路, 对于生态价值系数最低的建设用地的比例要严格控制, 对于生态价值系数较低的耕地和园地的比例要适当控制, 逐渐提高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水域所占的比例和生态价值系数最高的林地和牧草地所占的比例, 这样的规划的实施和发展思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积极的、正面的、良性影响。同时这也是甘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

摘要: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 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必然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对未来年份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向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方案的实施必将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环境状况, 如何有效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未来规划方案的优化和政策决策提供依据是广大研究者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关键词:甘肃省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韩维栋, 高秀梅, 卢昌义等.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 2000.19.

【2】许中旗, 李文华等.锡林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 (1) .

【3】王宗明, 张柏, 张树清等.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 (1) .

农村土地利用的状况分析 篇4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对于整体性的城市建设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控制性调整, 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性调整, 最终保证对整体性的控制与调整, 最终达到整体性的控制, 而在现今, 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有土地时, 严重浪费, 而土地稀少的时侯, 出现的情况是对土地进行紧凑型的开发, 唯恐顺余下一点没有利用的土地。这也是出现问题的所在, 对于城市地区, 开发商在法律规定的边缘对土地进行调控, 而在农村, 却对耕地的废弃现象比较严重, 这也是对土地不合理利用的整体的控制。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农村土地的利用状况。

一、当前农村土地的发展现状

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是我国土地利用的整体性操作控制, 在最具有土地集权的地区对于农村的土地进行相应的调整, 保证农村土地的利用情况的规整, 最后对国家的整体的土地利用的协调性进行相应的规整, 达到最终的土地利用的控制, 将农村的土地利用体现合理性于节省行, 真正的体现以最小的土地范围来作为土地的整体利用的程序, 最终保证土地利用的整体规整, 将农村土地的情况进行控制。就农村土地问题下进出线的现状进行分析, 将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整, 保证农村土地的利用的整体情况。

1、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均

由于在土地利用的整体规整中, 出现的情况主要是对于农村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的土地分配情况的利用, 出现不均的现象。究其原因, 第一, 城乡规划局对这一地区的土地整体的规划处于纸上谈兵的效果, 只是在有土地的情况下对于想开发土地的开发商进行积极地引进, 将土地的分配进行利益性的调整, 一部分的土地出现浪费的现象, 而有些地方的土地却出现对土地局部调控的部分, 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性的土地调配工作, 在进行整体性的土地调配的同时只是依附于表面的土地情况, 而没有考虑种地农民的实际需求, 这也是有些农民成为“三无” (无地、无岗、无低保) 的原因。第二, 一些地方性政府为了地区利益, 不惜将一些好的耕地出让出来, 供当地的招商引资, 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 一些农村在时令季节进城务工, 农田荒废, 造成农田浪费的情况。因此出现的分配不均就是一规划土地, 没地了, 有地的没有种, 好的耕地又毁坏了的这种情况。

2、土地利用的分类不清晰

在土地的整体的规划利用上, 由于对土地的利用大多是耕地或民用居住地, 但在一定程度上, 还是会出现那些由于规定的不清晰而引起的一些对于土地利用的争议行的问题, 将整体的土地控制进行相应的调整, 但对于分类的不清晰引起的问题也是存在的, 常见主要是对于耕地、居住地以及林业用地和牧业用地的之间利用的争议性问题。最终保证林业用地的整体控制的实施, 保证对于整体的林业用地的调整性的控制。在现行的土地利用上由于开发商的问题导致对于整体的土地利用上将整体的土地利用进行利用, 而不负责的进行开阔场地, 将各类土地一并利用的情况存在。

林业用地是国家在开设公路或者建设性建筑时进行相应考虑的失误, 不能随意的进行破坏, 而有些地区, 为了盈利, 将一些珍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辟, 为了争取一些土地的利用权益而不择手段。这样也就造成了虽在土地的分类上进行了一些区分, 但在土地使用上, 还是会有一些整体性的利用, 对于土地的区分的概念没有那么明显。

二、改善农村土地的利用状况的措施

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的权利意识薄弱, 没有为自己的应得权利而进行相应的控制, 在整体上, 控制相应出的程序以及将整体的农村的土地进行相应的调控, 不仅仅是城市的土地比较难的, 农村的土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非常难得的, 是农民在生活上的补给。

1、完善相应的土地建设法规

在土地利用上, 农村、农民、农业是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三大重点。而土地利用也是关乎农村建设的一大影响因素, 如何保障农民的生活来源, 控制农村的土地削弱速度, 从根本上还要依据一定的法规的控制。均和加强农村的法规调控有关系。因此, 完善土地利用法规建设, 控制土地利用的整体程序, 完善土地的开发利用的相应法规, 对于那些土地利用中的浪费现象进行相应的调控, 给予一定的制裁, 完善土地利用相应的程序。

2、做好监督工作

设立一些民意的言论信箱, 对于城乡规划中的一些机构的土地利用中的不调查, 不进行解说, 直接进行土地侵占的行为进行控制, 在农村土地利用中若出现一些不公平或者不明白的地方, 及时与一些监督机构联系, 积极地进行调查, 解决农民的用地问题。

三、结语

土地的规划利用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在农村土地的利用上, 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 对农民进行积极地引导与组织教育, 保证农村土地的利用合理化。如组织相关的事业单位以社会服务的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 组织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服务农民、发展生产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整体上加强土地利用程度的控制。我国的土地的利用情况在国家的整体控制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整体的控制中保证国家的整体的控制水平, 保证统计工作的整体运行。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 土地的整体控制上有了一定的调整, 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 将城乡的土地流动进行整体性的结合, 进而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控制, 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化与协调化。本文依据当前农村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在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用地的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保证农村土地用地与城市用地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利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晏, 吕苑鹃.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 (05) .[1]张晏, 吕苑鹃.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 (05) .

土地生态状况 篇5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涉及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 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LUCC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研究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以来,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就成为LUCC研究的焦点[2]。1991年, IGBP和IHDP两大组织组建特别委员会, 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联手进行LUCC研究的可行性。自此,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协作研究的重大课题。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土地总面积10万km2,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占有重要地位。及时掌握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其15年来的变化趋势, 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全面贯彻统筹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 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为了达到既定目标, 就该研究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野外调查,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1.1 图像解译与野外调查相结合

以图像解译为基础, 结合GPS进行野外调查, 实地抽样测量线状地物的宽度, 以及建立标准样地, 记录各地类分布状况。

1.2 统计分析, 建立基本资料数据库

收集整理研究区的气象和社会经济资料,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基本资料数据库, 为土地利用状况的时空特征分析做准备。

1.3 理论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该研究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确保得到科学的分析结果。

1.4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见图1。

2 数据处理

2.1 数据源的选择

选择1992年和2007年美国陆地资源卫星 (Lan-dsat5/TM) 遥感图像, 空间分辨率为30 m。

2.2 遥感影像的处理

2.2.1 遥感影像的精校正

采用多项式 (Poly-nomail Equation) 校正方法, 该方法的技术路线是:在被校正图像和校正参考源上, 根据控制点的选取原则, 选取控制点对, 分别读取校正参考源上的坐标 (xR, yR) 和被校正数据上的行列坐标 (X, Y) , 然后利用控制点坐标按最小二乘法求解出多项式系数, 利用求得的系数所确定的坐标换算函数对全部数据进行坐标变换, 从而达到校正的目的[3]。

2.2.2 遥感影像的增强处理

对三江平原1992和2007年2个时相的TM遥感图像分别做线性拉伸处理, 然后做R4G5B3假彩色合成, 作为遥感图像判读解译和训练样区选取的基础。从增强处理后的图像看, 图像解译判读能力明显提高, 有利于训练样区的选取和图像分类。

2.2.3 镶嵌配准与裁切

因为研究区不是正好在一景图像中, 需要把具有地理参考的若干相邻图像合并成一幅大的图像, 即图像的镶嵌, 然后再把研究区从图像中提取出来, 即图像的裁剪。

以县为单位将校正后的TM影像拼接镶嵌。在进行镶嵌处理时, 图像景与景之间的接边采用最小灰度差算法, 接缝处进行灰度加权平滑处理。当图像景与景之间出现灰度差异, 需要进行灰度调整时, 采用直方图匹配方法进行灰度一致化处理。

3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状况的时空特征分析

从全国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情况来看, 黑龙江省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的地区之一, 也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地区, 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毁林开荒最严重的地区[4]。研究表明, 在1992~2007年期间, 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显著下降, 耕地面积急剧增加。

通过对1992年和2007年两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 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获得这15年间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15年间共有247.39万hm2的土地发生了类型变化, 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4.63%。

从统计结果看出:在整个研究时段, 耕地增长明显, 增加92.45万hm2;未利用土地减少显著, 15年间减少了49.94万hm2, 占原有未利用土地面积55.231%;林地和牧草地呈减少趋势, 分别减少了30.97万hm2和21.29万hm2;建设用地15年间增加了8.06万hm2, 占原有建设用地的14.47%。

万hm2

利用两时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 分别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变。结果表明, 在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中, 数量相对较大的是耕地与林地以及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转变, 其中有26.57万hm2林地转变为耕地, 同时又有3万hm2耕地转变为林地;有43.66万hm2未利用土地转变为耕地, 同时有1.03万hm2耕地转变为未利用土地;有38.43万hm2牧草地转变为耕地, 同时有1.27万hm2耕地转变为牧草地。说明这15年间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耕地出现大幅度的净增长, 其中, 耕地与未利用土地之间的转变, 表现为未利用土地被大面积开垦, 绝大部分为荒草地和沼泽湿地。

未利用土地向耕地转换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转换的一个主要类型, 其空间格局转换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北部地区, 分布在佳木斯和鹤岗所辖市、县。牧草地向耕地转换;主要集中在鸡西所辖市、县。另外, 在抚远县也有较多牧草地向耕地转换。林地向耕地转换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七台河、鸡西和双鸭山所辖市、县。

万hm2

4 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状况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三江平原在过去的15 a里, 耕地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 耕地面积由1992年的396.37万hm2发展到2007年的488.82万hm2, 耕地面积增加了23.32%;耕地面积的变化在过去15 a的变化有其空间特征, 同时也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可以看出,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耕地面积的快速扩展, 进而引起湿地面积急剧减少, 林地退缩, 草地几乎被农田所代替, 说明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最直接的因素是农田开垦。而农田开垦一方面是国家对粮食需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外来人口的涌入, 人口增加是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增加的最为直接、最为主要的因素。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显著, 在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中, 数量相对较大的是耕地与林地以及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转变, 其中有26.57万hm2林地转变为耕地, 同时又有3万hm2耕地转变为林地;有43.66万hm2未利用土地转变为耕地, 同时有1.03万hm2耕地转变为未利用土地;有38.43万hm2牧草地转变为耕地, 同时有1.27万hm2耕地转变为牧草地, 说明这15年间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耕地出现大幅度的净增长。其中, 耕地与未利用土地之间的转变, 表现为未利用土地被大面积开垦, 绝大部分为荒草地和沼泽湿地。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类型较大规模的转换从时空分布看, 未利用土地向耕地转换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转换的一个主要类型, 其空间格局转换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北部地区, 分布在佳木斯和鹤岗所辖市、县;牧草地向耕地转换较大规模的转换主要集中在鸡西所辖市、县, 另外, 在抚远县也有较多牧草地向耕地转换;林地向耕地转换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七台河、鸡西和双鸭山所辖市、县。

参考文献

[1]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 1996, 51 (6) :553-557.

[2]李平, 李秀斌, 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 2001, 20 (2) :129-138.

[3]赵锐.遥感数字制图原理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0.

[4]高志强.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成因综合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0.

辽宁省土地市场供需状况调查分析 篇6

1 预计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况

2015 年辽宁省土地出让成交总面积为7 643. 78 万m2, 土地出让成交金额为515. 23 亿元, 2015 年土地出让成交数量及出让成交金额分布状况表见表1。

从2015 年土地成交数量来看, 2015 年土地交易市场成交量与2014 年成交量比较呈现下降趋势, 预计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况。

从2015 年土地出让成交数量分布情况来看, 11 月份、12 月份出让交易土地数量最高, 开发商在年底拿地, 为2016 年开发做准备, 所以, 这两个月的土地交易量较大, 但11 月份成交量同比下降51. 28% 。其他月份的土地成交量不大, 尤其5 月份土地成交量仅259 万m2, 环比下降55. 5% , 同比下降69. 4% , 为本年度同比下降比例最低值, 9 月份土地成交量仅375 万m2, 环比下降24. 5% , 同比下降48. 7% , 2015 年全年除了10 月份和12 月份土地成交量同比上升, 其他月份土地成交量均是同比下降, 由此得出, 预计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况。

分析原因主要有: 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存在一定量的库存, 开发商拿地的意愿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存在一定量的库存, 政府的土地供应量减少。

2 土地成交平均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2015 年辽宁省土地出让成交平均价格为674 元/ m2, 2015 年土地出让成交平均价格分布状况表见表2。

从2015 年土地成交平均价格来看, 2015 年土地交易市场成交平均价格与2014 年成交平均价格比较呈现下降趋势, 预计土地交易成交价格仍然呈现下降趋势。

从土地交易平均价格分析, 2015 年全年除了6 月份同比上涨31. 3% , 其他月份土地平均价格均是同比下降, 尤其12 月份同比下降59% , 为全年最低, 从出让方式来看, 协议出让和挂牌出让占主要部分, 拍卖出让仅为一小部分, 由此可见, 预计土地成交价格仍然呈现下降趋势。

3 用地面积发展趋势

住宅用地交易面积数量呈现减少趋势, 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从2015 年全年出让成交土地类型结构分析, 住宅用地交易面积数量呈现减少趋势。2015 年出让成交土地用途结构表见表3。

万m2

2015 年住宅用地面积比例为23. 8% , 商业用地比例为19. 6% , 工业用地比例为45. 6% , 其他用地比例为11% ( 见图1) 。

从2015 年每月出让土地的用途来看, 出让工业用地数量占出让土地数量接近1 /2, 出让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面积在减少, 说明政府减少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供应, 同时说明房地产商品房存在库存, 开发商减少拿地的数量。

综上所述, 2015 年辽宁省土地交易市场居住用地成交数量占有比例近1 /4, 工业用地占有近1 /2, 预计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成交量仍然保持目前态势, 不会大幅度增加, 预计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况。

摘要:结合2015年辽宁省的土地出让成交数量及金额情况, 分析了土地交易市场处于低迷状况的原因, 阐明了土地成交平均价格的分布, 并对出让成交土地的用途结构及占比情况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近年来辽宁土地市场的供需发展状况。

土地生态状况 篇7

一、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一)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面积大、速度快

在调查的2194个普通农户中,2013年有耕地转出的农户924户,占42.1%,有耕地转入的农户204户,占9.3%,未发生流转(指既没有转出也没有转入)的户1066户,占48.6%。转出、转入户共1128户,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51.4%,即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与土地流转直接相关。其中,2013年耕地转出农户所占比重为42.1%,比2011年提高12.5个百分点;转出耕地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30.9%,比2011年提高8.8个百分点。

(二)土地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股份制初露端倪,而且转包是形成规模经营最主要的流转形式

在924户有耕地转出的普通农户中,采用转包(本村农户租用)的占52.2%;出租(外村人员或企业租用)占37.0%;其他形式占10.8%。转包和出租这两种方式共占89.2%。另据对118户规模户调查,采用转包(指规模户通过转包形式转入本村农户耕地)的户占72%;出租占(指规模户通过转包形式转入外村农户耕地)14.4%;股份制2占10.2%,其他形式占3.4%(见表1)。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转包、出租模式占主导地位,在规模户中,还出现了股份制这种更具市场化的流转方式;二是转包是形成规模经营最主要的流转形式。

(三)转到亲戚朋友手中的比重最大,转入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比重紧随其后

据对924户普通转出户调查,耕地转出到亲戚朋友手中的占48.9%,转出到家庭农场的占2.1%;转出到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比重分别占22.4%和22.5%;转出到农业公司和其他经营组织的分别占3.6%和0.5%(见表2)。农村土地流转仍然呈现明显的“熟人社会”现象。

(四)平原土地流转多,山区土地流转少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个山区县12个村民小组2013年转出耕地425亩,占承包耕地的16.6%;5个丘陵县20个村民小组转出耕地1028亩,占36.5%;4个平原县16个村民小组转出耕地1047亩,占38.4%。平原地区转出耕地占承包耕地的比重最高,高于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丘陵次之,高于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山区最低,比平均水平低14.3个百分点。

(五)有偿转出与无偿转出并存,规模户有偿流转的比重相对较高

在被调查的924户转出户中,转出耕地有租金的占54.7%(每亩平均租金906元), 无租金的占45.3%。在204户普通农户的耕地转入中,支付租金的仅占14.2%,没有支付租金的农户占85.8%。在118个规模户中,转入耕地支付租金的比重占68.6%(每亩平均租金750元),无租金的占31.4%。没有租金的土地转出对象多为亲朋好友。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一)有利于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且规模效益凸显

被调查的12个县48个村民小组,2013年耕地常年撂荒面积207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6%;被调查的204户转入户中不但没有耕地撂荒发生,而且还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16个规模户。经过土地流转,这16户的户均经营耕地面积达到了48亩。另据调查显示,118个规模户的户均经营耕地面积323亩,且其亩均耕地粮食净收入与经济作物净收入之和达到了2133元,规模户亩均耕地粮食净收入与经济作物净收入之和比普通耕地转入户高1.8倍,比没有耕地转入户高2.3倍。

(二)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调查的2194户普通农户中,长期外出劳动力315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3%;常年举家外出391户,占总户数的17.8%。另据924户耕地转出户调查,有81.5%的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经商,而没有耕地转出户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经商的户所占比例只有69.3%;耕地转出户户均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315户,占34.2%,比未转户(289户,占27.1%)高7.1个百分点。

三、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流转年限短

据对924户转出户调查,土地流转年限在2年以下的占20.2%,3~5年的占51.2%,6~10年的占8.4%,10年以上的占20.2%。可以看出,流转年限在5年以下的比重达到71.4%,流转年限在10年以上的仅占2成。另据对118户规模户调查,流转年限在2年以下的占11.8%,3~5年的占40.7%,6~10年的占15.3%,10年以上的占32.2%(见表3)。可见,虽然规模户耕地流转年限比一般农户要长,10年以上的占到1/3,但5年以下的仍占一半以上。土地流转期限太短,不利于土地的投入和基础设施改善,也不利于进行长期规划和发展,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土地的效益,还可能导致土地的掠夺性经营。

(二)土地流转不规范

在土地流转的程序上,很多农户都没有签署协议或合同,而往往是流转双方的一种口头约定。在被调查的924户有耕地转出的普通农户中,有口头约定的占54.5%,有书面协议的占45.5%;而在204户普通农户的耕地转入中,97.7%通过口头约定转入,有书面协议转入的只占2.3%。在118户规模户中,虽然通过书面协议转入土地的较多,但通过口头约定转入的户仍占32.2%。口头约定使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容易引发矛盾,且稳定性差,随意性大,土地流转面临随时中断的可能。另外,调查显示,即使流转户间签订了合同也只是简单协议,且格式不规范,对流转涉及的双方责、权利界定不清。

(三)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

一是部分地区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和法律规范,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和保护,缺乏必要的公证和管理,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转出户和转入户利益得不到保障,个别地方还存在土地强制流转行为。据对“您所在地土地流转工作是自发组织还是政府组织”调查中,71.5%的农户认为土地流转是自发组织,28.5%认为是政府引导。在对118户规模户调查中,66.1%认为是自发组织,33.9%认为是政府引导。二是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不健全,缺乏流转平台和中介组织。对“当地县政府是否建立了土地流转市场和平台”的调查中,有61.9%的规模户认为建立了平台,38.1%认为未建立平台。对未流转土地的农户调查显示,有36.3%的户想转出自己的耕地,但表示没人接手。

(四)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有后顾之忧

在现有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些农户怕政策多变,担心土地流转后要不回来,或是征用时得不到全额补偿费,对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普遍存在担心。加之流转双方利益难以协调一致,一定程度也阻碍了土地流转。据对“没有转出耕地的原因”调查,除自己能够耕种和想转出无人接手外,有26.0%被调查户回答“不愿转让、想给生活留保障”;有14.7%回答“不愿意转让、想留给下一代”;有26.8%想转出,但认为转出价格偏低。可以看出,在没有转出耕地的农户中,有1/3的农户仍然将土地做为重要生活保障。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土地流转

及时出台和完善土地流转方面的相关政策意见,加快土地确权颁证;对土地流转的原则、范围、形式等做出具体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和扶持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开发;探索土地使用的约束机制,采取措施解除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更长远、更稳定的土地流转合同。制定土地流转定价体系,提供价格指导和参考,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比例。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

(二)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体系

一要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大力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积极开展土地评定、评估、登记等工作,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土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二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及时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尽快将进城务工、已放弃土地农业经营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户籍、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解决居住问题,让“农转非”受实惠,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心落户。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的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面积大、速度快;二是土地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股份制初露端倪;三是转到亲戚朋友手中的比重最大,转入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比重紧随其后;四是平原土地流转多,山区土地流转少;五是有偿转出与无偿转出并存,规模户有偿流转的比重相对较高。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是流转年限短、不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有后顾之忧等。据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上一篇:公路安保下一篇:人生价值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