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效果试验

2025-01-20

增产效果试验(共11篇)

增产效果试验 篇1

摘要:水稻高光效栽培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高光效栽培产量最高, 达到8 554.57 kg/hm2, 比宽窄行栽培的8 301.34 kg/hm2, 增产253.23 kg/hm2;比常规栽培的5 159.06 kg/hm2, 增产3 395.51 kg/hm2。可见水稻高光效栽培方式具有推广价值, 但高光效水稻栽培成本过高, 建议在新开发的水田上, 在改变池埂行向偏西21°的基础上, 大面积推广使用。

关键词:水稻,高光效栽培,增产效果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是由传统南北插秧改为西南-东北插秧, 利用磁南偏西21°的地磁偏角, 达到光能利用最大化, 减少水稻植株间阴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提高地温水温, 改善水稻通风透光条件, 增加有效分蘖数, 提高分蘖成穗率, 进而达到增产的效果[1,2,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选择在涝洲镇三星村水稻园区内, 面积为0.368 hm2, 土壤类型为碳酸盐黑钙土。供试水稻品种为松粳15 (自购) , 供试秧盘为钵体盘 (自购) , 供试肥料:25%有机无机复混肥 (11-10-4) (有机质20%) , 牛粪, 稻施乐, 硫酸钾。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高光效栽培, 行向为磁南偏西21°, 插秧规格宽窄行 (50 cm+20 cm) ×14.2 cm (插20穴/m2) , 采用拐子苗插法[1] (A) ;宽窄行栽培行向为南北向传统方式, 插秧规格宽窄行 (50 cm+20 cm) ×14.2 cm (插20穴/m2) , 采用等距插法[1] (B) ;常规栽培行向采用南北向人工插秧, 插秧规格30.0 cm×16.5 cm, 插20穴/m2 (C) 。每个处理为1 226.7 m2, 不设重复。

1.3 试验实施

采用大棚育秧, 4月5日播种育苗, 苗床管理采用控温、防病、通风炼苗。秋翻春耙, 5月10日泡田耙地。5月16日插秧, 6月10日防潜叶蝇, 7月20日水稻二化螟幼虫孵化期用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375 g/hm2、5%锐劲特悬浮剂用300~450 m L/hm2对水300 kg进行防治。

7月20日至8月10日用25%使百克乳油1 200~1 500m L/hm2对水300 kg, 或40%富士1号乳油1 200~1 500 m L/hm2对水375 kg, 每隔7 d喷1次, 共喷2~3次, 有效防治稻瘟病。本田管理采用相同的农艺措施[4]。

在苗床上, 在杂草1.5叶前, 进行茎叶处理;在本田上, 插秧前3 d, 进行封闭除草, 药剂为丁草胺乳油2 250 m L/hm2+吡嘧磺隆225 g/hm2。插秧后二次封闭, 用53%苄嘧苯噻酰1.05 kg/hm2。

施25%有机无机复混肥 (11-10-4) 750 kg/hm2、牛粪150kg/hm2、46%氮肥202.5 kg/hm2、64%磷酸二铵150 kg/hm2和50%硫酸钾150 kg/hm2作底肥, 追肥施21%硫酸铵300kg/hm[3,4,5]。

1.4 测产方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3块, 每块田对角线3点取样, 每点量取11行, 测量行距, 取11穴测量株距, 计算单位面积穴数;顺序取10穴计算穴有效穗数;取平均有效穗数的稻株2~3穴 (不少于50穗) , 调查穗粒数、穗实粒数[6,7];千粒重以天源687的标准千粒重计算;产量 (kg/hm2) =穴数 (穴/m2) ×穴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85%×10-6×666.7 m2×15, 结实率 (%) =穗实粒数/穗粒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秧苗素质

从水稻秧苗素质调查看, 水稻秧苗地上百株干重处理A、处理B、处理C均为3.2 g, 地下百株干重处理A、处理B、处理C均为1.9 g, 可见秧苗素质一致, 系为壮秧 (表1) 。

2.2 水稻物候期

从物候期看, 水稻插秧时间为5月16日, 处理A返青期在6月1日, 处理B返青期在6月5日, 处理C返青期在6月7日;处理A比处理B早4 d, 比处理C早6 d, 分蘖期处理A比处理B早4 d, 比处理C早7 d;拔节期处理A比处理B早5 d, 比处理C早8 d;抽穗期处理A比处理B早4 d, 比处理C早8 d;成熟期处理A比处理B早3 d, 比处理C早6 d (表2) 。综上可知, 水稻高光效好于宽窄行, 而宽窄行好于常规栽培。

2.3 水稻考种

从表3可以看出, 水稻产量处理A每穴穗数为16.0穗, 处理B为每穴穗数为10.0穗、处理C每穴穗数为15.5穗, 处理A比处理B多6.0穗, 比处理C多0.5穗;穗粒数处理A比处理B少82.6粒, 比处理C多6.8粒;结实率处理A比处理B多5.3个百分点, 比处理C多21.9个百分点;千粒重处理A比处理B少0.4 g, 比处理C少0.5 g。综上可知, 水稻穴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 因而水稻高光效栽培最好, 宽窄行栽培好于常规栽培。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高光效栽培产量最高, 产量达到8 554.57 kg/hm2, 比宽窄行栽培的8 301.34 kg/hm2, 增产253.23kg/hm2;比常规栽培的5 159.06 kg/hm2, 增产3 395.51 kg/hm2。可见水稻高光效栽培方式具有推广价值, 但高光效水稻栽培成本过高, 建议在新开发的水田上, 在改变池埂行向偏西21°的基础上, 大面积推广使用[6,7]。

参考文献

[1]王延锋.寒地水稻钵体早育苗超稀植人工摆插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01 (2) :21.

[2]李云武.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 保进水稻高产[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2) :12-13.

[3]王成瑷.水稻三早栽培高产施肥技术的研究[J].土壤肥料, 1992 (2) :17-21.

[4]张桂兰, 郑海辉.优质米水稻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 2003 (3) :14-15.

[5]陈亚琴, 刘喜, 谭玉琴.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1998, 14 (5) :64-65.

[6]钟芹辅, 罗龙学.水稻超高产栽培不同栽插深度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9) :26, 31.

[7]贾林.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栽插期对比试验[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3) :144-145.

增产效果试验 篇2

宁南丘陵地区马铃薯喷施稀土旱地宝增产效果研究

在宁南丘陵地区马铃薯上进行了喷施稀土旱地宝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现蕾期和膨大期喷施稀土旱地宝400倍液,马铃薯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地上茎部增粗、分枝增多,地下部大中薯块教比例显著增加,产量和商品薯率提高.

作 者:张权 王效瑜 呼芸芸  作者单位:张权(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固原,756000)

王效瑜,呼芸芸(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532:S482.8 关键词:稀土旱地宝   马铃薯   增产效果   宁南丘陵地区  

增产效果试验 篇3

关键词 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 ;烟草 ;药效试验

分类号 S572

Abstract The validation experiments of using 30% pendimethalin·Uniconazol EC to suppress tobacco axillary buds were done, and the qualities of sprayed tobacco product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30% pendimethalin·Uniconazol EC which were produced by Beijing Dong Wang Pesticide Company can distinctly suppress the growth of axillary buds and the quality comparing to blank control (topping not wipe fork)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nd increased, which is same to the effect of using BASF 33% pendimethalin EC.

Keywords 30% Pendimethalin·uniconazole EC ; tobacoo ; efficacy trials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属一年生草本茄科植物,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在烟草生产过程中, 烟草腋芽的生长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 烟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繁重的劳动去摘除腋芽。为提高烟叶的产量、品质和烟草生产的劳动效率[2],用化学药剂控制烟草腋芽代替人工摘除腋芽的技术在各地烟区已逐步推广[3]。本研究采用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对烟草腋芽抑制进行试验,并对施药烟草产品进行品质、产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烟草品种为K326,试验地在永州市新田县。土壤为黄泥田,质地疏松,肥力中等,地势开阔,排灌方便。

供试药剂为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北京市东旺农药厂);对照药剂为33%二甲戊灵乳油(商品名除芽通)[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烟草K326移栽于2014年3月,试验田前茬作物为水稻。设8个处理:打顶不抹杈,打顶抹杈,药剂33%二甲戊灵乳油100倍稀释,以及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稀释260倍、240倍、220倍、200倍和160倍,4个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30 m2。

试验时间为全田烟株1/2中心花开放(5月)、顶叶在20 cm以上时进行打顶,并摘除所有长于2 cm的腋芽。打顶后立即采用杯淋法施药,每株用药液量为20 mL。收获期为2014年7月10日~7月30日。

1.2.2 田间调查

田间共调查3次,分别在施药后2、4、6周各调查1次活芽数(超过2 cm)。每小区取样3点,每点10株,分别在施药后2、4、6周各调查1次活芽数(超过2 cm),在最后1次调查时采活芽称重。

1.2.3 测定方法

1.2.3.1 抑芽率[4]

抑芽率/%=×100

1.2.3.2 产量测定[4]

收获时累计单株烟草产量与空白对照比较,求增产效果。经DMRT法进行变量分析,评价增产效果。

增产效果/%=1-×100

式中:PT为处理区产量;CK为空白对照(打顶不抹杈)产量。

1.2.3.3 烟草品质测定

选取试验各个处理的烟叶样品送至广东省南雄市烟草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行品质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腋芽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 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对烟草(K326)腋芽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用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处理2周后,各处理烟草(K326)腋芽抑制率分别达到93.71%、93.94%、93.94%、94.17%和94.41%,与打顶抹杈相比差异显著;施药后6周,采用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处理的烟草腋芽数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腋芽抑制率较打顶抹杈高,其中稀释160倍的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与33%二甲戊灵乳油处理对烟草(K326)的腋芽抑制率相当,差异不显著。

2.2 烟草品质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空白对照(打顶不抹杈)相比,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处理的烟草(K326)产量有明显增加,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处理的烟草增产率分别为15.66%、18.27%、20.23%、22.19%和23.10%。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处理的烟草(K326)的品质指标有所提高或改善,使用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处理的上等烟比率分别为57.73%、59.18%、59.25%、59.53%、59.63%,总糖含量分别为19.4%、19.9%、20.1%、20.4%和20.8%,总烟碱含量分别为2.93%、3.26%、3.37%、3.44%和3.46%,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94%、7.26%、7.58%、7.79%和7.91%。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处理与对照药剂33%二甲戊灵乳油处理烟草的各项指标相当。

nlc202309031508

3 讨论与结论

打顶抹杈是烟草生产的一项特色措施,打顶后会刺激腋芽的生长,腋芽的生长会争夺烟株的养分和水分,因此在美国的烟草生产中早将封顶和抑芽视为提高烟叶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打顶抹杈可以去除顶端优势,促使烟株体内养分重新调整分配,利于烟株中上部叶片的充分发育成熟,从而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打顶结合抹杈,还可改善烟田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5-6]。但烟株如果打顶后不控制腋芽生长,每天将损失1%的产量,因此在打顶后彻底抹杈是保证烟叶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人工抹杈费工较多,又容易传染病害,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推广化学药剂抑制烟草腋芽。化学除芽具有省时省工、增产、增质等优点,中国各烟区也正在大力研究推广化学抑芽的方法[7]。

本研究结果表明,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对烟草腋芽的抑制及增产效果好,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处理的烟草增产率分别为15.66%、18.27%、20.23%、22.19%和23.10%,增产率较打顶抹杈高,且与对照药剂33%二甲戊灵乳油增产幅度相近,没有显著差异,该供试药剂可推广使用。基于本试验的结果,结合实际生产应用时,处理浓度太高会引起药害,处理浓度太低对烟草抑制效果可能较差,因此在田间使用本药剂以0.025~0.030 mL/株为宜。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对烟草腋芽的抑制效果良好,与巴斯夫生产的除芽通效果相当,并且增产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李更新. 不同抑芽剂对烟草腋芽抑制效果研究[J]. 园艺与种苗,2011,84(4):40-42.

[2] 张会娟,胡志超,谢焕雄,等. 我国烟草的生产概况与发展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14 161-14 162.

[3] 陈德鑫,王凤龙,杨清林,等. 烟草抑芽剂及其使用方法[J]. 烟草科技,2003(6):46-4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17980.54-17980.148-2004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5] 巢 进,田明慧,田 峰,等. 烟草抑芽剂田间药效试验[J]. 现代农业技术,2009,19(2):166-167.

[6] 范启福,王 鑫,郭学清,等. 不同抑芽剂对烟芽的抑制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23):157.

[7] 孙惠青,王凤龙,钱玉梅,等. 几种烟田除草剂对比试验药效评价.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33(1):57-59.

花生施硅肥增产效果试验 篇4

1.1 供试材料

供试硅肥:广西南宁市肥满地肥业有限公司。

供试品种:桂花22号花生种(广西农科院经作所育成)。

供试地点、时间:宾阳县宾州镇新模村委合岭村,农户朱兆铃责任地。时间是2009年3月至7月。土壤为赤红土,理化性状为:土壤pH值5.84,速效氮0.8 g/kg,速效磷8.10 mg/kg,速效钾153.39 mg/kg,有机质11.5 g/kg。

1.2 试验设计

CK:过磷酸钙40 kg/667 m2、有机肥400 kg/667 m2作基肥,处理①:CK+硅肥25 kg/667 m2作基肥,处理②:CK+硅肥25 kg/667 m2作追肥。每个小区面积为20 m2,重复3次,随机排列。

2009年3月5日人工整地,基肥在整地时一起施入地里。3月10日播种花生,每穴2粒,行距40 cm,株距20 cm,计0.83万穴/667 m2,1.66万株/667 m2。3月20日结合第一次中耕施追肥,4月10日、5月20日各中耕1次,并于6月10日拔草1次。花生收获期为7月8日。

1.3 调查项目

收获期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0株调查株高、分枝数,每个处理随机抽取5株数单仁果、双仁果,小区花生单打单收称产量后换算667 m2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硅肥对花生生育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处理①花生始花期、下针期、盛花期及成熟期均比处理②提前2~3天,比CK提前4~5天。3月30日花生团棵期,处理①和处理②花生叶片比CK的绿,植株大小与CK的差距不是很大。4月15日处理①花生的开花数量比处理②的和CK的多,叶片也更绿,植株平均比处理②的高2 cm,比CK的高4 cm。4月26日处理①的叶色深绿,植株平均比处理②高4 cm,比CK的高6 cm,5月10日,处理①花生植株平均比处理②高6 cm,比CK的高8 cm,5月25日施硅肥的2个处理的花生生长正常,叶片浓绿,而不施硅肥的花生下部叶片发黄。6月20日观察,施硅肥处理的花生下部个别叶片发黄,不施硅肥的花生下部发黄、干枯,个别叶片有脱落现象。7月1日观察,处理①花生下部叶片发黄,个别干枯,但中上部叶片仍保持绿色,处理②的下部叶片脱落比处理①的多1/3,CK花生下部叶片完全脱落,中上部呈黄绿色。7月6日处理①花生上部叶片仍保持绿色,处理②花生上部叶片呈黄绿色,CK花生上部叶片大多脱落。

从以上田间观察可知,硅肥在花生上做基肥施用时,花生始花期、下针期、盛花期及成熟期均比硅肥作追肥用的和不施硅肥的提前,花量增多。硅肥作基肥的花生植株叶色浓绿,叶片保持绿色时间长,植株健壮。

从花生生育期看,硅肥作追肥的花生只在盛花期及成熟期比对照提前2~3天。但是从田间观察仍可以看出,追施硅肥对花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也表现出特有效果,施硅肥的花生植株叶色浓绿,叶片保持绿色时间较长,植株生长健壮。

2.2 不同处理间的效果比较

从室内考种结果(见表1),处理①与CK相比,株高高10 cm,分枝数多2个,双仁果多2.4个,百果重(干果)增加20.43 g,花生百仁重增加11.1 g。处理②与CK相比,株高高7 cm,分枝数多0.8个,双仁果增加1.28个,百果重(干果)增加12.60 g,花生百仁重增加10.2 g。

从表2看,处理①产量最高,达到218.7 kg/667 m2,比CK的161 kg/667 m2增产57.7 kg/667 m2,增产率35.8%。处理②的产量为191.7 kg/667 m2,比CK的161 kg/667 m2增产30.7 kg/667 m2,增产率19.1%。从经济效益看,施硅肥比不施硅肥的收益高,而硅肥作基肥时收益最高,产值1093.5元/667 m2,比CK增收263.5元/667 m2,作追肥时产值958.5元/667 m2,比CK增收128.5元/667 m2。

注:花生当年价格5元/kg,硅肥1元/kg。

3 小结

上述结果可见,2种不同的施硅肥方法均有提高花生植株高度,增加花生的分枝数、双仁果、百果重(干重)、百仁重和提高产量的作用,但是2种施肥方法比较看,硅肥作基肥比硅肥作追肥效果更好,产量更高,经济效益也最高。建议在花生上大面积推广使用硅肥。

摘要:进行花生施硅肥作基肥、硅肥作追肥和不施硅肥的对比试验,探究硅肥对花生产量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硅肥作基肥时效果最好,建议在花生上使用硅肥作基肥。

棉花施硼肥 增产效果好 篇5

一、棉花吸硼规律

棉花从幼苗期到结铃期吸收硼的数量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45.4%。棉花吸收的硼有65.95%分布在生殖器官中。硼肥可以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根系生理机能,促进壮苗和早发;可以协调棉株体内糖类的运转,有利于棉株稳长、早熟、不早衰;可以有效防止棉花“蕾而不花”,减少棉花蕾铃脱落,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当土壤含硼量为0.2毫克/千克时,棉花就发生“蕾而不花”;小于0.8毫克/千克时,则出现叶柄环带,反映潜在性缺硼。棉花缺硼的症状在生产上每年都随处可见,但由于缺硼的程度不一样,其症状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进入蕾期后,叶柄上呈现深绿色耳环带状,越是往上新叶叶柄环带越为明显;有的是老叶肥厚,叶脉突出,叶色加深,叶片发脆;有的是新生叶片变小,叶面皱缩,呈反向卷曲;有的是果枝节间缩短,果枝与主茎的夹角变小;有的是苞叶张开,花蕾易脱落;有的是花冠缩短且难以张开,铃小且少,最终导致蕾而不花、花而不实,造成减产。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各省、自治区土壤缺硼现象比较普遍。一般在土壤水溶性硼含量小于0.5毫克/千克时就需要补施硼肥。土壤水溶性硼含量在0.5~0.7毫克/千克之间为潜在性缺硼,此时增施硼肥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不同植物对硼的需要量不同,油菜、花椰菜、萝卜、苹果、葡萄等需硼量较多;棉花、烟草、甘薯、花生、桃、梨等需硼量中等;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大豆、柑橘等需硼量较少。

二、棉花施硼肥方法

1. 基施硼肥。每亩用硼砂0.5~1千克,与干细土、氮肥或磷肥拌匀,开沟条施或穴施。施用时,硼肥切勿与棉种接触,也不要施在种子的正下方,以免伤害棉苗幼根和幼芽。施用1次,肥效可持续2~3年。硼砂做底肥,一定要与干细土混合均匀,避免局部地方硼的浓度过高而对棉花造成肥害。持力硼是圆球大颗粒状缓释长效硼肥,适合基施,硼含量达15%,硼元素释放均匀,肥效保持时间较长,易溶于土壤水溶液中,并快速被作物吸收。此种硼肥不论是直接基施,还是与氮磷钾肥配制成复混肥施,均在土壤中有良好的分散性,施用后不容易出现肥害。

2. 叶面喷施硼肥。具有省肥吸收快,施用时期灵活等优点,一般从现蕾开始,每隔15天叶面喷施硼肥液1次,连喷2~3次。喷施浓度依含硼量而定,硼砂含硼为11%的,稀释0.1%~0.2%;硼砂含硼为17%的,稀释0.05%~0.1%。蕾期每亩喷硼肥水溶液50千克;花、铃期每亩每次喷硼肥水溶液60千克。浓度低,增产效果不显著;浓度高,对棉花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甚至引起落蕾、落花,导致减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喷施浓度。硼在植物体内运转能力差,以多次喷洒为好。速乐硼是适合喷施的优质硼肥,主要优点是:硼含量高达20.5%,约是硼砂的2倍;溶解性好,溶解度是硼砂的5倍,而且不受水温影响;喷施后能迅速被作物吸收利用,喷后4小时可被吸收80%以上;混配性好,其溶液接近中性,可与多种化学农药混合喷施。一般在棉花蕾期、花期各喷施1次,每次每亩用速乐硼50克加水40千克喷施。此外,除底肥中已经基施的硼肥外,还应在棉花8片真叶后,结合施用当家肥,每亩配施持力硼或威力硼0.2~0.3千克。在现蕾至开花期,再喷施0.1%~0.2%的速乐硼溶液2~3次。可与多元微肥或活性液肥或农药混合喷施,以减少施肥用工。

无论是基施还是叶面喷施,都不能过量,过量会导致棉花硼中毒。

小麦那氏齐齐发增产效果试验初报 篇6

关键词:冬小麦,那氏齐齐发,增产效果试验

那氏齐齐发诱导剂是集“无污染、高产、优质、抗逆、早熟、高效”为一体的优秀生物基因工程新途径技术产品, 为了减少我区农业面源环境污染,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小麦那氏齐齐发增产效果试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诱导液的配制。

配制母液, 取食用水烧沸3~5min, 按1袋药粉 (50g) 加入500g沸水的比例进行混合, 并迅速搅拌均匀, 加盖放置2~3天即可配成1:10的母液。

1.1.2 兑制所需浓度诱导液。

按所需浓度在母液中加入所需干净水即可, 试验所需20倍诱导液和2000倍诱导液。兑制20倍诱导液即在1份 (500g) 1:10的母液中加入2份的水 (即1kg) 搅拌均匀即可;兑制2000倍诱导液即在1份 (500g) 1:10的母液中加入200份的水 (即100kg) 搅拌均匀即可。

1.1.3 按比例加入适量配料。

使用时在诱导液导中加入一定量的配料 (尿素、磷酸二氢钾、硫酸锌) , 加入的量按诱导液的重量来计算。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崆峒区草峰镇明星村, 海拔1485m, 年降水量400mm, 年均气温9.6℃, 无霜期167天。试验地为黑垆土, pH8.21, 土壤含有机质12.8g/kg, 水解氮110.3mg/kg, 有效磷13.4mg/kg, 速效钾210.5mg/kg。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三个处理:处理Ⅰ那氏齐齐发拌种, 处理Ⅱ那氏齐齐发小麦生育期内叶面喷洒, 处理Ⅲ小麦生育期内不拌种不喷洒, 三次重复, 小区面积为16m2。

处理Ⅰ那氏齐齐发拌种:播种前小麦防潮曝晒1~2天, 用20倍诱导液加2%尿素, 2%磷酸二氢钾, 2%硫酸锌, 液种比1:60按拌种方法在口袋中均匀拌种, 使麦种均匀吸收诱导液, 每隔10min拌一次, 连拌4~5次, 然后闷种8~12h, 无阳光照射摊晾, 使麦种晾干待播, 播种时需减播种量约1/3左右。

处理Ⅱ小麦生育期内叶面喷洒:叶面喷洒两次, 分别为 (1) 返青期叶面喷洒, 待来年小麦返青时, 用2000倍液诱导液酌情加1%~2%尿素, 2%磷酸二氢钾, 0.5%硫酸锌, 0.1%洗衣粉叶面喷施。 (2) 拔节后期喷洒:拔节后期按1:1500倍液那氏齐齐发兑0.3%的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

1.4 栽培管理

前茬收获后施45000kg/hm2农家肥和750kg/hm2过磷酸钙做基肥, 精耕整地, 选用当地大田品种, 于9月14日适期播种, 小麦返青期追施187.5kg/hm2尿素, 在小麦灌浆期防锈一次, 6月下旬按各处理单打单收。

2 结果分析

2.1 物候期记载

由表1可以看出: (1) 拌种处理比喷施和不喷不拌的苗期提早4天;拔节期也提早4天;孕穗期比喷施的提早5天, 比不喷不拌的提早8天;抽穗期比喷施的提早3天, 比不喷不拌的提早7天;开花期比喷施的提早3天, 比不喷不拌的提早7天;成熟期比喷施的提早4天, 比不喷不拌的提早10天。 (2) 喷施的比不喷不拌的孕穗期提早3天, 抽穗期提早4天, 开花期提早4天, 成熟期提早6天。

2.2 各处理性状测定及考种记载

由表2可以看出: (1) 拌种的千粒重最高, 为35.9g;喷施的次之, 为34.2g;不喷不拌的最低。 (2) 穗粒数喷施的最多, 拌种的次之, 不喷不拌的最少。

2.3 籽粒产量水平及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喷施的产量最高, 为5815.5 kg/hm2, 较对照不喷不拌的 (4377 kg/hm2) 增产32.9%;拌种的产量次之, 为5127kg/hm2, 较对照不喷不拌的增产17.1%。

对籽粒产量进行了方差分析 (见表4) , 各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即F﹥F0.05和F0.01, 进一步进行应用L、S、D法 (5%L.S.D为0.61㎏/16m2, 1%L.S.D为1.01kg/16m2) 对籽产量进行多重比较。

由表5得出结论: (1) 喷、拌两处理都比不喷不拌增产, 产量差异极显著。 (2) 喷施比拌种产量差异极显著。

3 小结

以上结果表明:喷施和拌种处理的都比对照不喷不拌产量差异极显著;喷施处理的比拌种处理的产量差异极显著;即喷施处理的产量最高, 为5815.5kg/hm2, 较对照不喷不拌 (4377 kg/hm2) 增产32.9%;拌种处理的产量次之, 为5127kg/hm2, 较对照不喷不拌的增产17.1%。拌种处理的生育期为280天, 比对照不喷不拌的提早成熟14天;喷施处理的生育期为284天, 比对照不喷不拌的提早成熟10天。

增产效果试验 篇7

关键词:马铃薯,沼液,浸种,贵州威宁

威宁县是贵州省乃至南方马铃薯主产区, 常年播种面积在4万公顷以上。近年来, 随着国家沼气工程在西部实施, 为广大农村带来丰富的沼肥, 为探索沼液浸种在马铃薯生产上的最佳应用效果, 特进行了该项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08年在威宁县马铃薯主产区金钟镇金水村祖正周户地里进行。该地背风向阳, 排灌方便, 土质为中等肥力的黄灰炮土。海拔2 200m, 年平均温度为11.2℃, 年总积温为3 952℃, 3~10月降雨量为810.00mm, ≥10℃的日数为143d, 前作包芋, 套作, 冬闲。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威宁主栽脱毒品种威芋3号;沼液:选用沼池中经人畜粪便及青禾腐熟发酵1周后的上部液体。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5个处理, 即沼液浸种8h、6h、4h、2h和不用沼液浸种, 以不用沼液浸种为对照 (CK) ,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小区面积24m2 (6m×4m) , 每小区种4个双行, 每个双行40窝, 实行起垄栽培。在大塑料缸中盛100g左右的脱毒马铃薯, 用沼液浸种, 以淹没种薯2cm为宜, 然后按试验设计时间要求依次取出种薯, 晾干后切块待播。于3月15日播种, 各生育期管理同大田常规, 9月16日收获, 收获时每小区取其中间2个双行进行测产验收, 期间对其株高、茎粗、产量、大中薯率等进行相关调查、测产, 并作相应分析和折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浸种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表1) :不同浸种时间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不同。浸种2h产量最高, 较对照增产鲜薯5 125.0kg/hm2, 增幅14.6%;其次是浸种8h, 较对照增产鲜薯3 333.3kg/hm2, 增幅为9.5%, 而浸种4h和6h较对照减产, 减幅分别为2.8%、4.7%。经方差分析, 浸种2h极显著高于对照, 说明浸种2h增产效果最明显。

2.2 不同浸种时间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在收获时每小区取40窝进行经济性状分析, 结果表明 (表2) :单窝个数、单薯重、大中薯率均以浸种2h最高, 其中单窝个数浸种2h为4.2个, 较对照增加0.2个;大中薯率74.7%, 较对照提高9.3%, 单窝重提高102g, 单薯重较对照提高77g, 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 除单薯重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 沼液浸种增产作用主要是有效地增加个数和大中薯率, 从而使群体产量增加。

2.3 不同浸种时间对植株性状和生育期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表3) :使用沼液浸种, 植株性状表现为茎杆增粗、分枝增多、生育期延长。其中茎粗浸种2h比对照增加0.03cm, 分枝数增加0.7个, 株高增加0.5cm, 生育期延长10d, 说明通过沼液浸种, 可以促进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和发育, 进而影响地下块茎的生长发育。

3 小结与讨论

增产效果试验 篇8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邹城市良种繁育场, 试验面积1.5亩, 前茬玉米, 亩产650 kg。土质壤土, 肥力中等偏上, 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4 g/kg, 速效氮82.7 mg/kg, 速效磷21.03 mg/kg, 速效钾73.6 mg/kg。播前亩施磷酸二铵25 kg, 尿素15 kg, 氯化钾30 kg, 硫酸锌2 kg。

1.2 试验材料

小麦品种为济麦19号, 药剂为20%壮丰安乳油 (北京农业大学作物化控研究室研制) 。

1.3 试验方法

设对照、拌种、喷施三个处理, 即: (1) 返青至起身期亩喷清水40 kg; (2) 拌种:将20%壮丰安乳油4 ml) ) 兑水1 kg配成药液, 拌种10 kg, 拌匀后晾干播种; (3) 喷施:返青至起身亩用药30 mL兑水40 kg均匀喷洒。小区面积30 m2, 随机排列, 重复三次。

播期为10月6日, 冬前浇冬水一次, 春季浇水三次, 并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氮肥15 kg。3月15日做喷施处理, 每个处理分别于4月30日、5月10日喷施一次粉锈宁和氧化乐果防治白粉病和蚜虫。

1.4 调查内容

齐苗后调查基本苗, 2008年3月15日调查最大分蘖数, 成熟前调查有效穗数, 收割前调查株高、基部节间长度、倒伏情况等, 并进行考种及测定产量。

2 结果分析

2.1 壮丰安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实验表明, 拌种和喷施均比对照增产明显, 增产幅度分别为16.5%和20.2%。由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区组间差异并不显著, 产量差异来源于处理间, 与实验地块地力差异无关, 所有试验数字有效 (见表1、表2) 。

从产量构成因素 (见表3) 直观分析, 拌种和喷施两种处理方式, 亩穗数和穗粒数均有增加, 平均增加2.3穗和2.8粒;而且千粒重并没有降低, 且平均增加0.52 g。

2.2 壮丰安对小麦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拌种和喷施处理, 成穗期的各主要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 平均株高降低5.5 cm以上, 1~2节节间平均缩短14.9 mm, 茎粗增加1.3 mm, 增强了植株的抗倒性 (见表4) 。

2.3 各处理对分蘖成穗的影响

拌种和喷施处理的小麦分蘖成穗率均高于对照 (见表5) , 说明施用壮丰安后可以增加小麦有效分蘖, 但增幅很小。

3 结论

(1) 在小麦生产上应用壮丰安 (拌种和喷施) 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主要表现穗数、穗粒数增加, 平均增加2.3穗和2.8粒;分蘖成穗率提高。

(2) 壮丰安能大大提高小麦的抗倒性, 可使株高降低5.8 cm左右, 茎粗增加, 小麦底部第1~2节间缩短。

增产效果试验 篇9

沼肥是沼渣和沼液的总称。沼肥内含有氮、磷、钾、硼、铜、铁、锰、钙、锌等元素, 以及大量的有机质、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 作为优质有机肥可提供作物营养, 刺激和调节作物生长, 同时对某些病害和虫害具有防治作用, 还能增强作物抗病性。沼肥的应用, 为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寻找到一条新途径。

随着科左后旗农村沼气建设的日益发展, 生产资料价格飞涨, 生产成本猛增, 沼肥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利用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为了推动沼气的综合利用, 提高粮食、蔬菜作物产量和品质, 拟进行常规施肥和施用沼肥以及沼肥不同施用方式的比较试验, 就沼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沼肥的增产效应进行系统研究, 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旗农业生产的、科学有效的沼肥施用技术体系, 以促进粮菜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试验设计

1. 总体设计

试验在玉米作物上进行。施肥方案见表1。

注:追施化肥和浇施沼液后, 待沼液渗干应立即灌清水50立方米/亩;下同。试验地点:科左后旗甘旗卡镇浩坦塔拉村示范户:薛绍坤

小区面积0.05亩, 随即排列, 设两次重复。

2. 试验方案

各处理种植当地常用的耐密型品种, 种植品种郑单958, 行距60厘米, 密度4200株/亩, 播种日期5月5日, 各处理施肥措施见表2。

三、试验结果

1. 取土样。播种或定植前、收获后, 在试验区内采用棋盘式取样, 共取5点, 用四分法分样后留1千克左右, 清除杂质, 风干后装袋写好标签;取样方法是用土钻或挖坑取样, 挖坑时将坑壁修得垂直, 深20厘米, 然后沿坑壁自上而下整齐切取0~20厘米耕层、厚5~10厘米的土样。用于测定土壤基础肥力和土壤团粒结构, 包括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 化验数据见表3。

2. 观察测定项目记录及室内考种结果见表4

四、建议

稀土元素对大白菜的增产效果研究 篇10

笔者于2008年7~10月在大白菜上做了施用稀土的试验,通过稀土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来探讨稀土的肥力效应,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①供试材料:供试含稀土的肥料为市面上常见的常乐益植素,简称“常乐”,供试白菜品种为豫新58。

②供试土壤:试验安排在张洞村张元富的菜田里,该菜田前茬为西瓜,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属褐土类立黄土,质地为轻壤土。

③试验方法:共设2个处理。处理1:在常规施肥管理的基础上,用常乐浸种(常乐25克加水50千克,溶解后浸种12小时,以常乐溶液全部浸没种子为标准,捞出控干后播种)、喷施(每亩用常乐10克,对水配成浓度为0.03%~0.05%的溶液,于大白菜莲座期至结球期每隔7~10天喷施1次,共喷3次)。处理2:进行常规施肥管理。试验采用配对设计,重复4次,小区长20米,宽2米,面积40米2,四周设有保护行。

2. 菜田管理

7月18日犁地前每亩撒施有机肥1000千克,7月20日播种豫新58大白菜,株距为50厘米,密度2650株/亩。处理1按照试验要求7月19日进行浸种,分别于9月10日、9月18日、9月26日喷施3次常乐溶液。10月5日在每个小区随机抽取大白菜10株,测定产量。

3. 结果与分析(见下表)

不同处理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用常乐浸种并喷施3次后的大白菜与对照对比,产量显著增加,小区产量增加50.8千克,折合亩产量增加845.9千克,增产率达19.6%。

大枣应用喷施宝叶面肥增产试验 篇11

一、材料方法

1.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时间: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

试验地点:孙家湾镇华章营子村

农户姓名:张国权

2. 试验果园基本情况

试验果园为二坡地, 土壤类型为黄土碳酸盐褐土, 土壤质地为粘壤质。大枣树龄13年, 亩株数38棵。上年大枣亩产量为874千克, 未施有机肥, 亩施N33.1千克、P2O517.5千克、K2O7.5千克。

2011年4月取土检测果园土壤养分含量, 检测结果见表1。

3. 供试肥料

试验肥料名称:喷施宝水溶肥料

剂型:水剂

4. 供试作物

作物类型:大枣

作物品种:大平顶枣

5.试验设计和方法

田间设计:

共设2个处理, 对照区和试验区, 对照区面积为1亩, 试验区面积为4.85亩。

试验方法:

处理1:亩施基肥磷酸二铵 (18-46-0) 38千克、尿素 (N46%) 19千克;亩追施尿素38千克。亩喷施与处理2同期并等量的清水。

处理2:基肥与追肥同处理1, 用喷施宝肥料 (2500倍) 喷施三次 (开花前、开花后、果实膨大期各一次) 。

6. 田间管理

4月30日, 在大枣萌芽期, 随整地每亩沟施磷酸二铵38千克、尿素19千克, 覆土灌溉。7月20日在开花后期亩追施尿素38千克。分别于6月17日、6月27日、7月7日在大枣开花期, 处理1喷三次同处理2等量的清水, 处理2喷施三次喷施宝肥。大枣在整个生育期内打药防病虫害7次。大枣生长期灌溉3次, 分别在5月2日、7月21日和9月12日进行。9月22日开始采收大枣, 9月30日采收结束。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处理对大枣生育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见, 喷施叶面肥比喷清水的大枣枣吊长度减少1.67厘米, 单颗枣重减轻0.1克, 坐果率和大枣含糖量分别比喷清水的提高6.12%和0.3%, 但每吊枣数增加0.84个, 每吊枣重增加4.24克;大枣裂果率比喷清水的降低4.03%。说明施用喷施宝叶面肥能明显促进大枣生育性状, 改善大枣果实品质。

2. 不同处理对大枣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见, 喷施喷施宝叶面肥的大枣每株产量为21.4千克, 喷清水为20.5千克, 喷施喷施宝叶面肥比喷清水的枣树平均每株增产0.9千克;折亩产喷清水为779千克, 喷施喷施宝叶面肥为813.2千克, 即喷施喷施宝叶面肥的比喷清水的亩增产34.2千克, 增产率为4.39%。

3. 经济效益分析

备注:4199号肥每亩价格为45.3元;大枣价格每千克20元

从表4可见, 扣出常规施肥亩投入243.2元后, 喷清水的亩效益为15336.8元, 喷喷施宝叶面肥的亩效益为16020.8元, 通过对比后, 证明喷喷施宝叶面肥比喷施清水亩增效684元, 提高效益4.46%。

三、结论

1. 枣树上喷施喷施宝叶面肥比喷清水的处理, 枣吊长度减少1.67厘米, 但每吊枣数增加0.84个, 每吊枣重增加4.24克;坐果率和含糖量分别提高6.12%和0.3%;大枣裂果率降低4.03%。说明施用喷施宝叶面肥能明显促进大枣生育性状, 改善大枣果实品质。

2. 喷施喷施宝叶面肥, 可明显提高大枣产量, 增效明显。平均亩增产34.2千克, 增产率为4.39%, 亩效益增加684元, 提高经济效益4.46%。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枣喷施喷施宝叶面肥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该肥能够改善大枣品质, 提高产量, 增效明显, 平均亩增产34.2千克, 亩增加收益684元。

关键词:大枣,喷施,增产效果,生育性状

参考文献

[1]陈建民, 柳爱民.义乌大枣喷施多效唑促矮化效果福福建果树, 1993.02期.

[2]陶龙兴, 王喜等.植物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浙江农业学报2001年, 第五期.

【增产效果试验】推荐阅读:

增产试验08-02

综合增产07-21

增产显著10-17

增产效应06-26

增产效益07-25

油井增产08-18

增产增效09-03

良种增产09-05

增产对策09-08

持续增产01-02

上一篇:规划面积下一篇:问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