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审美

2024-11-06

新闻标题的审美(精选12篇)

新闻标题的审美 篇1

无论曾经是怎样轰动的新闻, 经过时间的沉淀, 最后都要成为旧闻, 甚至很快被淡忘。有趣的是, 随着内容的被人遗忘, 一些经典的新闻标题却能拥有长久不褪的光泽。

例如20世纪80年代, 著名记者、作家梁衡写过一篇通讯, 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北京地质学院一个班31位同学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分配到大西北地质部门工作, 他们一起在戈壁滩和祁连山的风沙冰雪中奋斗了25年。”几年、几十年之后, 报道内容基本只剩下了怀旧的意义和资料的作用, 但是, 很多人却记住了这个条新闻报道的标题:“三十一位同窗友, 二十五年祁连月。”读了这个标题的读者未必会对报道内容感兴趣, 但是都会对标题发出由衷的赞叹。

新闻标题之所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沉淀, 主要是因为它拥有艺术的魅力。新闻虽然短暂, 但是艺术却是永恒的, 即使是那些随时间匆匆而去的标题, 它们也许只是真正符合新闻和艺术的规律, 但是, 或多或少都会给读者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读者读到标题时的感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实用、稔熟、会心、惊喜。实用产生利益感, 稔熟产生亲切感, 会心产生高妙感, 惊喜产生升华感。实用, 就是获得需要的信息, 包括新闻事实、编辑的评价等。因此, 标题必须充实、准确, 而且要让人只用扫视即能认得清, 读得懂。稔熟, 就是标题内容为读者所关心的, 表达方式符合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 读者能与编辑沟通和交流。会心, 读者对报道内容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概括和评论, 往往找不到恰当的语言, 这时, 标题如果能帮助其表达自己想说又说不出的话, 就会产生一种知己和信任的快感。惊喜是新的境界、新的精神突然展现在面前, 让人惊讶和愉快。会心是自己言所不及, 惊喜则是思所不及。笔者认为,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简单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由若干要素构成。从审美的角度来评价, 好标题首先要简单。这里所说的简单是美学范畴, 简单与简洁、简明、简要、简练相似, 但又有自己的特殊内涵。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简单”这个概念, 不妨引用科学美学的解释。科学美学认为, 自然现象因复杂而美, 而自然规律却是最简单、最优化的最美。

制作新闻标题就是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 新闻标题是对报道内容进行提炼。报道到标题是从丰富的美到简单的美。标题提炼报道内容, 但不能完全替代报道正文。报道有了标题之后, 仍然存在于版面, 这样读者就可以体会报道与标题不同的美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标题的简单并非要把丰富的内容弄单调, 而是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例如, 第八届全国运动会赛事刚刚开始, 就不断有新纪录产生。《人民日报》为这条新闻作的标题是“未及金风过, 已是桔橙黄”。该标题内涵丰富, 文字精妙, 令人拍案叫绝。这是一种浓缩的美、简约的美。标题经过锤炼, 直至不能再减一字, 称得上是至真至纯。这样的标题就不仅是能叙述一件事情或表达一种思想、抒发一种情感, 而是能够像诗一样, 形成一种气象, 生成一种意境。

2 有味

新闻标题的上乘之作应该食之有味。味, 也一种审美感受, 它是内在的, 可以细细体会, 是所谓玩味、品味;它又是外溢的, 具体可感, 正所谓扑面而来。审美感受的第一层次是感官的快适, 即人们常说的悦耳、悦目。例如音乐与噪声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悦耳, 后者令人不适。同理, 一个好标题肯定会给读者带来视觉快适。人们读新闻标题是为了了解新闻, 一个好标题最重要的是要让人看懂, 并在产生审美的同时建立起想了解内容的冲动。所以, 一个好的标题一定也要便于阅读和理解。

在《报纸编辑学》一书就有这样两个实例能说明问题:

例一:两千多年前鲁国都城遗址, 勘探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例二:两千年前鲁国都城相当繁华。

勘探结果表明, 都城面积近40 km2, 有十几座城门, 城内有8条交通干道, 并有多种作坊遗址。

两个标题不同的处理区别在于:主题繁杂与简洁;主题内涵的单薄与丰富。第一个标题有20个字, 虽然排成双行, 但实际是一个长句子, 堆砌了这么多字, 内容却很贫乏, 只例行公事地叙述了工作进程。第二个标题简明扼要, 一行主题不过12个字, 干净利落, 畅达明快。它的精妙还在于以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丰富的内容, 能够得出两千年前鲁国都城“相当繁华”这个结论, 这说明发掘工作基本结束。“相当繁华”这个结论又是对发掘结果的形象描述, 与第一个标题相比, 显然它是节约的、简单的, 更是有味的。

3 意境

制作标题与写诗有相通之处, 讲究炼意、炼句、炼字。炼是由浅入深, 由粗至精的创造过程。有的标题作来非常顺利, 信手拈来即成妙趣, 但是, 神来之笔看似容易, 其实并非偶然。标题的简单之美是精心锤炼的结果。制作一条标题, 初始阶段大都意境不够鲜明、清晰, 需要加工提炼, 或者虽然鲜明、清晰, 但失之于浅, 失之于狭, 需要深化和开拓。

制作标题强调炼意、炼句、炼字。炼意是意境的锤炼, 所以有人说, 炼字不如炼意。其实, 任何文字都不可能离开炼意单独炼字, 炼字、炼句也是在炼意。标题之诗意, 要用恰当的字、句去表达, 没有字、句意境就不复存在。同样, 只有字、句而无意境也不是好标题。这里所说的意境并不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诗的意境, 它可以包括新闻的思想、新闻本质和对新闻的评价等。

制作标题时, 对炼字、炼句的要求也比写诗宽松得多。诗有诗的创作规律, 制作标题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制作标题中炼意、炼句、炼字的规律, 就能自如应对各种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新闻报道, 营造出意境。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瞬间感觉到东西很多, 但是, 知觉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看一场音乐会, 舞台上有乐队, 乐队有指挥, 还有独唱演员, 尽管人们可以听到乐队的美妙伴奏, 看到指挥优美的体态, 但人们知觉最清晰的部分只是歌唱演员的表演。乐队演奏员和指挥的形象也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但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仍是处于突出地位的歌唱演员, 其他人则是知觉对象的背景。一个版面有许多标题, 成为读者知觉对象的往往只是其中的几个甚至一个。

标题是新闻的浓缩和概括, 做出成功的标题关键是编辑对新闻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标题庞杂的原因往往在于对新闻研究不透, 没有抓住新闻。大多数新闻报道的内容最终都能提炼出一个重点在标题中做主题。有的消息内容比较集中, 主题比较容易把握;有的消息写得散乱或内容太多, 更需要编辑深入挖掘。处理新闻稿件先要找到“新闻眼”, 正如咏诗需明了诗意题旨一样。标题内容确定之后就要推敲文字, 尽可能剔去可有可无的字, 直到字字有着落, 缺一不可。

新闻标题的主题具有一定的语感跳跃性, 有些助词等句子成分可以省略。读者读标题主要是为了迅速了解新闻, 大都粗线条地扫视, 只注意最重要的文字, 只要能意会, 读者会不自觉地把省略的部分弥补上去。或者可以说, 读者会自觉地忽略那些可省略的文字, 直接把握实质。

标题与标题之间相互呼应, 构成版面整体。标题与标题要协调, 既要有变化又要内在统一。每个标题既要完整、精彩, 又要服从于版面整体。如果一个标题的风格和调子游离于版面整体效果之外, 与全局格格不入, 那么即使它再有文采, 也是失败的。

另外, 标题必须服从报纸的整体风格。一张成熟的报纸需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 标题是构成报纸风格的主要因素。统一风格的标题日积月累也就成就了报纸的风格, 而风格一旦形成又影响着标题的走向。不顾报纸的整体风格而单纯琢磨某一个标题, 往往劳而无功。

参考文献

[1]苏源熙.中国美学问题[M].卞东波,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2]刘晓璐.经典报纸板式设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新闻标题的审美 篇2

刘毓民

摘 要:本文围绕“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这个中心,分别从新闻标题的作用、增强新闻标题吸引力的途径、多种艺术手法的合理利用、提升新闻标题吸引力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新闻标题写作的一些常见做法和技巧,探索性提出了标题艺术处理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新闻 标题 写作 艺术 手法 修辞 运用 途径 选择 合理 吸引力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是放在新闻前面的用以提示、评价新闻内容,引导观众准确理解新闻含义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标题往往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新闻传播的力度和有效度。同时,标题还反映出一种导向、角度和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评价。标题在新闻写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负有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可以吸引读者阅读新闻报道的内容,为读者选择新闻提供了依据等等。

在今天繁忙的社会中,报纸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标题浏览者。1990年出版的波因特媒介研究所和盖洛普“追踪眼” 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读者们读过56%的标题,相比之下,调查对象只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只有将标题制的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二 增强新闻标题吸引力的途径

从新闻标题的作用来分析,那些生动、简洁、新鲜、准确、奇特的新闻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新闻标题的作用之一是向读者传递简要的信息,所以对于那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的标题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即有意义的新闻标题。而那些具有新、奇、特等特点和具有形象感的标题也同样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所以那些具有

文采和趣味性的标题同样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另外,标题的装饰有别于一般的同样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简言之,要做到增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就要从完善标题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从标题的语言运用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这两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地提升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三.从语言运用来看,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新闻工作者在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基本事实的认知的同时,如果能够在语言方面进行雕琢,那样不仅可以愉悦人的感官,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提升新闻的质量,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使新闻标题在语言方面变得更加引人注意。

(一).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制作新闻标题如同画眼睛,通过对心灵的窗户的描摹,就能揭示出全文的精髓、总体风格与感情色彩。运用修辞是制作优秀新闻标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鲜明、生动、形象、传神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与主题,收到宣传的最佳效果。如果将叙述比喻为水,那么修辞手法则相当于盐,由于这一元素的加入,平淡的标题也可以平添味道。

不同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对偶的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能生发出不同的光彩。

1.比喻的运用

比喻的特点是富有形象性,运用这一修辞格可以使标题更加形象而生动,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他们不熟悉的事物。

“鄞图”下乡“播种”换来新绿一片(引题)鄞县乡乡镇镇都建起图书馆(主题)(2001年1月10日《宁波日报》)

该引题运用拟人、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鄞图建立图书馆比喻为农民播种,好象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农民群众之中,换得现在农民精神食粮的一片新绿。比喻的运用使得标题更加生动形象。

体坛巾帼美如花:郭晶晶,华贵牡丹;罗雪娟,带刺玫瑰。

(2006年3月9日《石家庄日报》)

这则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两位女运动员比喻为两种美丽的花朵,由于这两位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更容易让读者去继续探讨记者会有这样的比喻的原因,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2.对比的运用

对比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对比的作用是在强调中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新闻主旨。

农民 卖鲜红的血

血站 赚黑心的钱

(1996年4月16日《南方周末》)

对比在这则标题中的运用为标题增色许多,在这里作者将农民与血站之间不同的做法并陈一处,两个颜色词语“红”与“黑”对立放置,这样一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这些强烈的反差凸显了新闻的内容,也将作者的愤怒之感表现了出来。

狗咬人——没事

人咬狗——罚款

(法新社 伦敦1989年8月3日电)这则新闻标题所描述的事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标题概括出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将这个异于人们正常逻辑的事件“人咬狗”与普通的“狗咬人”放在一起,加强了对比的效果,概括并且突出了新闻的内容,而将这两种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加以对比,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运用比拟是将人物化或将物人化。这样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加深人们的理解。

未名湖叫渴

(2004年3月6日《新京报》)

湖水叫渴让人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未名湖的现状,人们仿佛亲眼看到那湖水在干涸,亲耳听到湖水在呻吟,这个标题恰当地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3.对偶的运用

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的特征是音节整齐匀称。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对偶可以使标题呈现一种平衡与对称的形式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风得意“马蹄轻”;壮志未酬“身先去”。

(1994年7月21日《长春日报》)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在第十五届世界杯比赛中,罗马里奥等人轻松晋级,而马拉多纳等人则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决赛。这个标题运用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并且化用了《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和吟颂诸葛亮的《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两首诗中的名句。这样的标题在形式上给人以对称感和平衡感,读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带给人美好的艺术感受。

卅载冷暖岁月 当代冰霜爱情(引题)

少帅赵四 正式结婚 红粉知己 白首缔盟(主题)

夜雨秋灯 梨花海棠相伴老 小楼东风 往事不堪回首了(副题)

这则标题是讲述张学良将军于1964年7月与赵一荻女士在台北举行婚礼。这是一则将事物,情景与感情融为一体的标题典范。标题在对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结婚的事实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他们相爱三十年间的挚爱真情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概括出来,用“夜雨秋灯”“梨花海棠”“小楼东风”这些传情达意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二人坚贞不渝,纯洁无暇的冰霜爱情。这则标题用语雅致而又清新,在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之外,又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所有的标题在形式上都是运用对偶的方法,读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意境美。

4.双关的运用

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意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语意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利用双关这种修辞方法可以达到隐晦地表达编者态度的目的,还可以利用谐音双关增强幽默感。

A.不让“五保”变“无保”

(2001年12月12日《中国社会报》)

B.莫让“绝技”成“绝迹”

(2008年3月14日《中国航天报》)

题中“无保”由“五保”谐音而来,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谐音便变得一目了然,使读者看其标题即可识其大体。这样的语音双关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态度,使标题于平实中现锋芒。

别再让农民成为消“废”者(2006年3月16日 新华社)

这篇报道讲述的是农村市场是假冒伪劣的重灾区。在标题中消费者和消“废”者同音,作者利用这个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清晰明确地展示了农民深受假冒伪劣产品之害,同时也对那些不法商家、厂家提出警告。双关,在这里的运用,既使读者对这个新闻事实有了简要的了解,同时又引起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双关,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就是使得读者能够联想到两个双关词语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愿望,而这正是标题加大其吸引力的手法之一。

5.顶真(也称为“连珠”)的运用

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运用顶真这一修辞格可以收到议事说理准确严谨,状物叙事条理清晰,书写格调清新的效果。

越穷越不买书,越不买书越没文化,越没文化越不买书,越不买书越穷(引题)

文化消费何时走出怪圈?(主题)

(2000年2月8日《信息日报》)

该引题采用了一种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使得语句首尾相连,这样既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又能引人思考,在形式上也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6.仿拟的运用,仿写古诗词名句佳句,利用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之法,为标题营造一种意境美。

仿拟,是一种修辞方式,即仿照现成的、通行的词语、句章、韵律,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形式。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绵阴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

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而做的。仿拟的运用,让读者形象地感知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危害之重,使得这则标题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人读来琅琅上口,也为标题增添了活泼的氛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主标题是仿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则标题贴切而又形象地展现出西湖被注入活水后的情形,那波光粼粼,天水一色的美妙情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的眼前。该标题化用前人诗句贴切而又自然,在形式和意境上,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由此看来,仿拟句式的使用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突出了新闻的主题思想,那些融合诗情画意,借鉴绘画的艺术技巧和诗都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审美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标题增加了吸引力。

7.俗语、谚语、歌词等融入标题当中

俗语、谚语、众人传唱的歌词等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它们来源于人民,贴近人民,在新闻标题中运用这些语言可以为标题增添活泼的气氛,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扯皮一年半 招待近一万 吃喝归吃喝 事情仍未办(引题)

丹江口二中师生栖破庙盼迁校望眼欲穿(主题)

(1986年6月18日《中国青年报》)这个引题运用人民群众中常见的口语来概括新闻事实,这样写来贴切、朴实、通俗易懂,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词语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立场,对那些只是走形式主义,借公事而徇己私的官员的讽刺。

北京出现三替医护服务公司(引题)

“久病床前有孝子”(主题)(1994年7月20日《长春日报》)

主标题化用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一化用,既贴合新闻的内容——公司开辟的三替医护服务,又翻用出了新意。这样一来,标题概括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俗语的使用为平淡的叙述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旅游被市场撞了一下腰

(2000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波涛在后岸 在前!(2006年《骊山报》27期)

这则标题巧用了传唱率高的流行歌曲“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波涛在后岸在前!”这样一来,提高了读者的兴趣,同时又令严肃的报道变得灵动而活泼,软化了硬新闻,更加贴近大众。

8.引用的应用

引用是在新闻标题中引入新闻人物的话或常用的俗语、成语、名句,引用的运用能够拉近新闻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感觉真实。

纪念抗震30周年:儿啊,你在唐山还好吗?

(2006年04月26日 《燕赵都市报》)

这个标题引用新闻人物的话语,巧妙地拉近了读者与这个新闻的关系,人们仿佛能够听到母亲对于儿子的声声呼唤,能够体会到母亲满腹的忧虑。这么一来,标题显得更加贴近读者,增强了读者与新闻的联系,从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花开九朵 各表一枝

(2007年《骊山》三八专版 时任三车间书记王艳在纪年三八节时,写车间的9名女工稿件标题)这个标题,既表明了三车间女工人数,又表明了九位女工美丽漂亮,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犹如绽开的花朵。

9.设问的运用

设问句能够引起人们的疑问,从而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去阅读新闻,因而设问在标题中的运用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

美汞污染,源自中国?

环保总局:毫无根据

(2006年4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

设问句自问自答,明白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这则新闻标题里,设问句不仅交代了新闻的基本事实,而且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

(二).词语的合理选择

运用准确的语言,能够准确的传达新闻事实,而恰当贴切有点睛作用的词语,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

1.动词的运用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变化的词。动词在句子结构中是一个活跃的因素,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使标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新闻要告诉人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事物)、发生了什么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传递“发生了什么事”这一信息的重任主要是由动词来担当的,因此,我们应该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来实现“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新闻内核的准确表述。动词的连续使用: 翻栏杆过马路车撞人飞(2004年6月30日《羊城晚报》)

翻、过、撞、飞,这一系列连续性的动词,将这一连串的动作连缀起来,仿佛词的情景意蕴的新闻标题电影里的连续镜头一样,使人如亲眼目睹一般。

点睛动词的使用

趵突泉沉睡两年有余泉城人心焦九百多天

昨天,她醒了

(2001年9月18日《大众日报》)

标题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趵突泉喻为一个睡美人,一个“醒”字让人仿佛看到趵突泉从已沉睡了两年多的土地上苏醒,她睁开惺忪的睡眼,缓缓舒展流淌的涓涓发丝化作淙淙的泉水。一个醒字,照亮了整个标题。这样一个虚写的标题,同时也能够吸引读者去一看究竟。

动词状态对比

将情节高度缩微后入题,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可闻、可见、可触、可感。近来,许多人倡导的新闻故事性,其标题制作也体现了这一特色,从标题上,读者就不难了解到情节亦即事情的变化和经过的主干。

道路积水没了 市民笑了

(2003年9月18日《解放日报》)

在这则标题中积水没了与市民笑了,形成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通过这个对比展示了经过城市积水工程的实施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便利,在这种对比之下,新闻标题的反差效果显现出来,更加吸引读者的目光。

2.数量词的运用

数量词在标题中的作用是数字能够清晰、直观地表明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地表达作者对于事物的看法,能够清晰、直观地表明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操劳10年判得报酬200万元(2004年3月12日《新京报》)

数量词10年和200万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了一个悬念,到底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对应关系,这个问题牵引着读者,于是,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跟着提升了。

3.拟声词的运用

拟声词的运用可以令标题更加生动活泼,形式更加新颖。

咯咯嗒 老母鸡听着“小夜曲”生蛋

(2006年4月16日《新民晚报》)

标题运用拟声词“咯咯嗒”,使一则本来普通的新闻变得意趣盎然,充满趣味性,也满足了受众娱乐的需求。

4.新名词、外来词语的运用

语言从来都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上新事物的产生促成了新名词的诞生,各国文化交流的扩大,使得各自的语言不再闭塞,而是不断交流,互相借鉴。这些新名词、外来语在标题中的用使标题更加新颖活泼,为他增添了活力。

菜鸟级选手学装修:怎样与设计人员打交道

(2006年4月12日《北京娱乐信报》)

在网络语言中,“菜鸟”一词随处可见,“菜鸟”的意思是初学者,在这则标题里,运用这一词语,给标题增添了活力。

女秘书pk洋老板(引题)

史上最牛女秘书轰动中国外企圈(主题)

(2006年4月26日《南方都市报》)pk本是英语“play killer”的缩写,意思为“杀人游戏”,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的走红,“pk”一词也变得家喻户晓。在这则新闻标题中运用这个外来词语,为标题增添了趣味,也为本来就具有反常性的新闻,更加聚焦人们的眼球。

(三).句式的选择

句式在标题中运用恰当可以引人注意,比如疑问句式:在编者抛出问题和读者寻找答案中就可以在不经意中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倒装句式则在一般的叙述句中显得突出,可以在形式上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吸引读者。

1.疑问句式

“山西省会在哪里?”2006年4与24日《人民日报》)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上海某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出的一道面试题——山西的省会在哪里,而这道题却难住了许多尖子生。这则新闻标题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的这个疑问句式,山西的省会在哪里是一个在人们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而他却出现在报纸上,这首先就令读者产生了疑问,也正是这个疑问带领着读者去阅读这则新闻,从而令这则标题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

2.倒装句式

停业啦!四百个体户(1998年2月5日《开封日报》)

这个句子将谓语提前,一改人们以往的接受习惯,显得非常有吸引力。

(四).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在人类未创造文字之前,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开始利用各种图形图象作为信息的载体来传递信息,当时的符号所表述的意义是直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符号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非语言符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第二类是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等;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交通标志等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

我们将非语言类的符号应用在新闻标题当中,逆于人们的既定认知,因此能够引发人们阅读的兴趣。应用在新闻标题中的符号主要是第一类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和第三类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美国社会学家、预言学家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符号学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潮流。

1.标点符号的应用

标点符号在叙述中辅助文字进行信息的传达,各种不同类型的符号本身具有不同的作用,语言是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言又不可能传达出言语主体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所以,在非人际传播中,尤其在大众传播里,标点符号的应用是必需的。

“医托”行骗,可恶!

医院示众,妥否?(2000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首先,在这短短数字的新闻标题中运用了四种标点符号,而且是表现强烈感情色彩的问号和感叹号,这样的标题首先刺激了读者的视觉神经,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是新鲜而生动的。标点符号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感情。

中国禽肉含流感病毒?胡说!(主题)

外经贸部长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韩日禁止中国禽类进口(副题)

(2001年6月10日《解放日报》)

在主标题这个设问句中,编者自问自答,一个问号与一个感叹号表现了他的气愤,在这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情感表达的载体。

2.物化、程式化符号的运用 迟来的正义=无正义(2000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这个标题中的=如果用汉字“等号”来代替,并不能够凸现“迟来的正义”与“无正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数学符号的使用使人们清楚直观地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人们的视觉冲击力,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态度。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谈(引题)

人文精神+科技背景=中国MBA(主题)

(2000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这样的标题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标题中运用数学中的加法公式,使读者看来一目了然,也很容易吸引受众的目光。

左转车道里 “×、7-20”为新交通标

(2006年3月22日《都市时讯》)

这篇报道是说在有“×、7-20”这样标志的车道里,车辆不可以在7时至20时左转弯。这则报道运用了交通里的左转弯标志,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新事物、一条信息,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吸引力。

(五).版面语言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版面语言,主要是指标题的装饰和对标题的形状进行的编排,编辑手段对标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好的编排方式能够打破常规,吸引读者。

1.以色彩斑斓的新闻标题来吸引受众。

随着现在编排技术的发展,彩色印刷技术的成熟,新闻标题已不再只有黑白两色,而且也不再局限于用套红或者套蓝,来对标题加以强调,现在运用色彩斑斓的标题来吸引受众,甚至有些新闻标题以图片作为背景来吸引受众,比如《台湾时报》2004年12月23日的标题:家乐福涉刷卡换现金。该标题放在一幅家乐福超市外夜景的图片上,图片中夜色浓重、一片漆黑,让人有种不安感。再如2004年12月25日的标题:浪漫港都水光绚丽。该标题在一幅璀璨的礼花图案中,整个画面充满喜气的氛围。

2.以别出心裁的编排来吸引受众。

我们传统的新闻标题的编排形式以横排和竖排为主,所以在新闻标题在编排形式上突破传统也可以打破读者既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受众。

引题竖排,主标题横排,或引题横排,主标题竖排,二者构成一个直角。或者复合式标题的多层标题在排列形式上组成多种几何图形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引题当作栏题,并且与主标题横竖结合。这些栏题,往往与主、副标题不同,它们以黑底白字出现,像条幅一样,利用颜色的反差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从而使引题显得更醒目些。

主标题中运用不同的字体。这种编排可以使沉闷的标题变得更活泼,更具吸引力。

我们还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编排方式来对新闻标题进行组织和编排,力求出新、出奇,以吸引读者的目光。

四.在提升新闻标题吸引力的同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防止猎奇心理

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牢记自己肩负的舆论引导的责任,在追求提高新闻标题质量的同时,必须防止趣味低下。我们追求新闻标题的形式新颖,用语新奇,内容具有趣味性,但不是说要媚俗。

2.坚守职业道德,注重人文关怀

我们在制作关于社会橄榄结构的两端--知名人士和弱势群体的新闻标题时,应当以人文思想为指导,不能一味追求新奇和刺激而不顾知名人士的隐私权和弱势群体的自尊,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时刻牢记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标题的用语偏误 篇3

本文将就新闻标题的用词用语问题方面作一个粗浅的解析,并想通过这些分析对新闻标题语言的规范提出个人的一点看法。新闻标题的词语疏漏问题很复杂,下面就分别加以说明——

詞汇和短语问题

用词不当。例:《再就业优惠政策何以“望梅止渴”》是说政府尽管出台了再就业优惠政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这则标题中的“望梅止渴”一词就是误用。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解释,“望梅止渴”是“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而新闻事实是政府已经出台了再就业优惠政策,怎么还是“空想”呢?

再如:《河北“毒蒜”北京正名》,这条新闻的内容是说河北“毒蒜”,在北京经过权威部门随机抽查检测,全部合格,不存在“毒蒜”问题。标题不应使用“正名”而应该用“澄清”,就是说澄清了“毒蒜”事件,没有那么回事。“正名”给人的理解是得到了“证实”,意思完全相反了。

生造新词。例:《陈冠希玩自插》,通过阅读该新闻正文和附图,可以理解这里的“自插”是“自杀”的意思。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用“自杀”呢?“自插”是一个尚不太规范的用词,或者可以说其现在多被理解为带有庸俗意味的一个词。而且标题此处用“自杀”也并无不妥。

再如:《女博士被书本夺操》,什么是“夺操”啊?根本没这说法。看后才知道,原来一女博士隐瞒了自己的学历,男友发现真相后,向她提出了分手云云。不就是高学历女性遭遇恋爱尴尬嘛,怎么就被“夺去了贞操”?

滥用缩词。简称是约定俗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其他还有如“人大”、“中央”“北大”等。有些消息的标题在使用简称的时候,不顾简称约定俗成的习惯,盲目使用简称,单凭编辑人员的一厢情愿,结果只能使受众不知所云。例如:《第五届机博会23日亮相》,这里“机博会”很容易引起误解。即使结合引题“我市制造业将集体展示风采……”,也可以有机械博览会和机电博览会两种解释;《公安部火调组派出78岁专家现场勘察》中的“火调组”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简称,大概是“火灾调查组”吧?此类标题令人看后啼笑皆非。

乱用俚语。很多地方的方言用在新闻中,可以使新闻更接近受众,但是这要看媒体面对的受众,如果面对的是全国绝大部分受众,那么在标题中就不应该使用一个地方的方言。如一张青年报曾经用了这么一个标题:《中国女足使美国队吃瘪》。说的是中国女足在新泽西再次以2 1打败美国队,中断了美国队主场50战不败的记录。但是一般的受众很难明白什么叫“吃瘪”,读了这样的新闻标题后,不明白这个意思,那么新闻标题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语法和逻辑问题

新闻标题语言的语法,与人们日常用语一样,对语法要求并不是非常严格,但是作为一种书面文字,语法又是不得不被特别重视的。有时,新闻标题的不准确正是由于语法的错误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

缺少句子成分。必须承认,现在很多的标题在语法上是要求不严格的,很多不合语法的句子一般受众也能看得懂,但是在做新闻标题的时候,假若有了具体的谓语和宾语,如果不使用主语,那么就可能给人以不知所云的感觉,从而使受众很难知道其所报道的到底是什么内容。如某报在报道一个新闻的时候,有了这样一个新闻标题:《控告建筑奸商》。整个新闻标题简直就是一句口号,没有主语,没有时间、地点,只有一个“残缺”的事件,让人不明所以。实际上说的是不法建筑商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偷工减料导致事故,但是却制作了这样一个标题,让人很是费解。

虚词的使用错误。缺少介词的,例如《蛔虫腹中呆五年》,显然这里缺少介词“在”,否则可以理解为“在蛔虫腹中呆五年”。介词“在”一般和其后的名词一起组成介词短语做状语限定主语的对象、处所等,随便省略会造成主宾错位。另外,从准确性上说,这一标题还缺少必要的限定,完整的可以表述为《一条蛔虫在腹中近五年》,“一条”限定蛔虫的数量,“近五年”是一种大致判断,因为从新闻内容不能得出五年的确切判断。类似缺少介词的标题还有:《达·芬奇传世巨作英国被劫》,应为《达·芬奇传世巨作在英国被劫》;《疯狗当街逞凶咬伤十人被击毙》应为《疯狗当街逞凶咬伤十人后被击毙》。

多用助词的,例如《今秋开学严管收费不让乱收费伤了人心》,这里的“了”应当去掉。在语法上动态助词“了”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而新闻内容是说今秋开学将严管收费,以防乱收费再伤人心,是尚未发生的动作,所以不能用“了”。就这一标题来说,从准确的角度来看,“严管收费”不如改为“严管乱收费”,因为收费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收费何必严管。从准确、简洁的要求看,该标题不如改为《今秋开学将严管乱收费》。

限定性定语使用不当。例如:《啤酒突然变浑浊?摇热情劝酒有名堂?摇机警司机智擒麻醉劫匪》,新闻的内容是说几个劫匪在啤酒中下麻醉药待司机喝下昏睡后实施抢劫,一司机识破这一伎俩报案并协助抓获一劫匪的事实。可见麻醉只是劫匪使用的手段而已,但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标题“机警司机智擒麻醉劫匪”中“麻醉”显然是“劫匪”的定语,给人的印象是“机警司机”擒获的是一被“麻醉”的劫匪,意思完全反了。

逻辑混乱型。在这种题目中,一般来说,有多行标题,但是标题中说的意思却是自相矛盾的,让受众莫衷一是。有些标题是因为标题中说的事物包括后面的事物,但是标题中却用两种口气来谈这两个事物,结果使受众不明所以。如某报一个标题是:《六畜都有医?摇羊病无人治》,似乎六畜中不包括羊,让人在看完这个标题后,不知道作者到底想告诉受众什么样的信息。

有的时候是由于编排不当造成的。在这样的标题中,如果正确的编排是可以使受众知道其意思的,但是因为版面的原因或者是追求形式等原因,使受众在读标题时,发生了新闻标题的误读,造成受众不明白题目的意思。如在某报报道美国袭击伊拉克的时候,写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对美国袭击伊拉克表示关注》。实际上标题应该是:美国袭击伊拉克,中国表示关注。但是编辑在编辑这样的一个新闻的时候,由于弄错了新闻标题的位置,导致受众在阅读这样的新闻后,不知道新闻到底在说什么,有时甚至出现误解,会因为接受主体的不同阅读习惯而造成不同的表意。

总体而言,新闻标题语言在用词用语方面需要更加讲究,比正文的要求要更严格,切忌为吸引读者而不择手段地出新,甚至不惜损伤新闻媒体的整体水平而趋于庸俗的用词用语。新闻真实客观永远是第一位的,快捷顺畅地传达信息是新闻标题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用语违反规范就不仅仅是语言运用问题,实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新闻工作者本身来讲,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文字水平不高,则是造成应用混乱的直接原因。因此,如何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树立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新闻标题的审美 篇4

了解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相同点, 有助于我们的汉译与原标题保持一致

无论是汉语新闻标题还是英语新闻标题, 都具有言简意赅, 让人一目了然的共性。这就要求译者选择简明的汉语词汇对英语新闻的标题进行表达。例如:《Chi-

na to witness 9.8%GDP growth》 (《中国

日报》) 。此则标题直接简练地指出中国的GDP增速有望达到9.8%, “to witness”, 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在英语新闻中表示“将来”之意, 用一个“to”就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事情, 简单直观。一则内容相同的汉语新闻标题也很简练。例如《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10%左右》 (和讯新闻) 。

二者都突出核心词汇, 最大程度上节省空间, 且避免生僻词汇。这就要求译者对于新闻标题的重点词汇进行把握, 以免舍本逐末。例如《Toyota“deeply sorry”for safety flaws》 (《中国日报》) 。这是关于丰田公司总裁就丰田汽车安全隐患问题道歉的新闻标题, 标题省略了系动词“is”, 而是直接在Toyota本人后接“deeply sorry (深感歉意) ”, 尽管不合语法规则, 但却达到了突出“道歉”这一事实的效果, 且节省空间。同样, 汉语新闻的标题有《丰田道歉不认错》 (《新京报》) , 突出丰田道歉却否认丰田汽车的设计问题。

好的标题匠心独运, 能够吸引读者。这是对翻译人员更高的要求, 需要译者有很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例如《“Liu Xiang has 1.3 billion reasons to win.》 (《今日美国》) 。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则新闻标题, 《刘翔有13亿个夺冠的理由》, 它通过引用中国的人口数量与夸张手法的结合, 不仅巧妙地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于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的强烈期望, 更表现了刘翔在这次比赛中所面临的压力之大。尽管标题的每个字都很平凡, 但“13亿个理由”的组合, 无疑使读者眼前一亮, 有了阅读的渴望。同样, 汉语新闻标题也有此特征。例如《煤老板挺“年关”》 (《南方周末》) 。“挺”字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 体现出了煤老板们临近年末面临的种种困难的感受。把阔绰的煤老板与“挺年关”放在一起, 使读者对新闻有了好奇之心和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特征和修辞偏好两个方面

词汇特征。英语新闻多用小词, 何为小词?尽管至今尚未有人给其一个完整的定义, 但是通常说来, 小词与大词相对, 与大词相比长度较短, 表意更为细化和贴切, 如大词“damage”的下属小词有“hit”、“beat”、“wreck”、“harm”、“min”“iniury”等。这些简洁的小词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 而且也可以节省版面。

与英语相比, 汉语不需要去选取和斟酌小词就可达到简练的效果。这是因为汉语善于抓住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组合或拆分出新词新意。而英语虽然有派生词汇, 但是为了表达新意总是要造出新词, 尤其是以上小词的产生。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最小单位不同,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汉字而英语的是单词, 所以汉语较英语而言更利于简化。总之, 英语新闻标题多用小词, 而汉语新闻标题多简化词语。例如《“疆独”头目被炸死, 真实身份曝光》 (《香港文汇报》) ;《大陆“两会”带来利多, 台低碳经济涨势看旺》 (中国新闻网) 。

“疆独”是“新疆独立”的简称, 《纽约时报》则用“Chinese rebels”指“台独”与“藏独”分子。“两会”则是抓住了人大会议与政协会议的相同点概括出的新词, “台”指“台湾”。英语新闻标题很少使用首字母缩写, 除非首字母缩写已成为惯例, 如

NATO、UN等。

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时态的选择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首先, 由于新闻对于时效性的重视与英语语言具有时态明显的特征, 所以英语新闻标题在时态的选择上会尽可能避免过去式时态。其过去时一般多用现在时代替, 且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事件都尽可能地贴近现在时。最典型的是对于体育比赛结果的报道,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 但不用过去时态。例如:《Finns Rally to Beat Slovaks 5-3 for Bronze Medal》用“rally (齐心协力, 重整旗鼓) ”而不用其过去式“rallied”。再如将来时也常用现在时表示, 或是动词不定式形式表将来, 如:“Pacific nations brace for tsunami”《卫报》 (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将有海啸) 《Convicted drunken drivers to pay higher insurance rates》 (《中国日报》, 《醉酒驾驶者将支付更高交强险费率》) , 这里用“to pay”而不用“will”或是“is going to”的形式, 从语义上讲, 三者都可以表将来, 但是动词不定式还有一种不得不做某事或是十拿九稳既成事实的意思。从三者确定性大小排序看, “will”<“is going to”<动词不定式, 新闻标题对动词不定式情有独钟也是出于对其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和确定性重视。与英语新闻标题相比, 汉语新闻标题时态则更加灵活多变。尽管同样是现在时居多, 但也不排斥使用过去时, 将来时也很常用。例如《广州丰田曾考虑引入混合动力车》 (《新京报》) ;《温总理下午3时将与网友交流》 (新华网) ;《进了妖精洞》 (《新民晚报》) 。

其次, 从语法结构上看, 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较为松散, 而英语新闻标题则较为紧凑。这是由于连词在英语中的地位较其在汉语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原因在于英语语言具有综合性而汉语则更具分析性。例如《Hawaii exhales as 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 (纽约时报网) 、《躲过一劫, 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 (新华网) 。以上是中外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 由于有“as”连接, 英文标题结构更显紧凑, 让英文读者明了“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与“Hawaii exhales”是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而汉语新闻的标题中“躲过一劫”和“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则不用任何词连接, 尽管如此, 中国读者还是能理解它们两者间的关系。汉语的分析性使得读者不用借助明确的关系词就可以推测出语句之间的关系, 而英语新闻标题则不能缺少关系词, 否则语言的逻辑性则会缺失。

英汉修辞不等值。在翻译过程中至今无法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 即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会失去某些效果, 无法做到绝对的“形似”和“神似”。汉语新闻标题与英语新闻标题在修辞手法上有很多相同点。但与汉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相比, 英语新闻标题突出的修辞主要是声韵, 如头韵 (Alliteration) 。头韵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 同样也是一种通过声音强调和建立各个单词之间关系的途径。尽管汉语的修辞中有“双声”与其相似, 但此种修辞手法在汉语标题中却很罕见, 英语新闻的汉译也很难做到将“头韵”的效果体现出来。例如《Curling stone start sliding Monday》 (美国有线新闻网) , 《冰上掷石赛将于周一开始》。我们无法将“stone start sliding”这种突出强调的意味直译出来。

理解英语新闻汉译的原则使我们避免因中西方差异造成的翻译偏差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讲究“信”、“达”、“雅”。西方翻译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应当有不同的标准。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不但要内容忠实于原文, 文辞畅达且有文采, 而且汉译还应在“信”、“达”、“雅”的基础上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的要求和汉语语言的习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有利于我们做出高质量的新闻标题翻译。

真实准确而不带翻译的痕迹。翻译不但讲究“按本”, 而且应“既信又顺”。翻译英语新闻标题, 不但要忠实原文, 也要注重使用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的习惯, 尽量做到是翻译而不似翻译。单纯地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直译而忽视其对应的汉语新闻标题特征会使汉译带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的特征。例如《Quake Jolts Chile;Waves Spare Hawaii》 (《纽约时报》) , 直译为《地震震撼智利, 海啸赦免夏威夷》。这是典型的不顾中、英语主动与被动差异的直译, 英语新闻标题多用主动而汉语新闻多用被动。可以译成《智利遭受地震, 夏威夷免于海啸》 (主动化被动) 。

英语新闻标题汉译要保留和转换“匠心”。英语新闻标题倾注了作者和编辑为达到某种效果的巧妙心思, 他们往往借助艺术手法尤其是修辞手法来突出强调, 吸引读者或是寻求美感等目的。对于大多数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而言, 直译可以基本保留其特色。例如《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s》 (《中国日报》) 可直译为《父母“翅膀”下的孩子们》, 其比喻的效果不会丧失。对于英语中特有的声韵修辞, 如“头韵”, 虽然很难在汉译中保留, 但毕竟“双声”不能等同于“头韵”, 而是要通过修辞转换求“神似”。例如《Death doesn’stop donors》 (《华盛顿邮报》) 。从英语角度看, 标题形式美观, 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译为《死神阻止不了捐助者》倒也无妨, 但是译为《死者已矣, 捐者犹存》, 舍“形似”而取“神似”, 用对偶的手法, 可以使“匠心”从英语转换到汉语。

注意媒体传播对象的转换。不同国家的媒体面对的传播对象不同。美国媒体面对的是美国大众, 中国媒体面对的则是中国大众。媒体应当站在本国大众的立场讲话, 对于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也应如此。

例如《US Dream Team Beat China 101-

71》 (新华网英文版) , 将其译为《美国梦之队101比71击败中国队》, 单纯从翻译角度讲既准确又通顺。然而将其译为《中国队71比101不敌美国梦之队》则会让中国读者读起来舒服一些。再比如《US-Sino Relation enter new phase》 (《纽约时报》) 将“US-Sino Relation”译为“中美关系”而不译为“美中关系”也是考虑了传播对象的不同。

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不仅需要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特征进行充分的把握, 更需要考虑汉语新闻标题的特征以便使汉译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当前英语新闻汉译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 虽然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不会受影响, 但是汉译标题却带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 新闻标题的翻译应该是语言转换基础上的改造从而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尽管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归根到底是对翻译功底的考验, 但是笔者希望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新闻标题的异同以及明确一些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标准, 使新闻翻译工作者能够强化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能力, 擦亮这扇沟通中外的窗户, 从而使国民更好地放眼全球, 了解世界。

摘要: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应当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和两种语言标题的特征。英语新闻标题与汉语新闻标题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匠心独运。它们的不同点体现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修辞偏好上。英语新闻的汉译应当遵循三个标准:真实准确而不带翻译痕迹;保留和转换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注意传播对象的转换。通过了解中英新闻标题的异同和掌握翻译标准, 可以使英语新闻的汉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闻标题,英汉异同,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许明武:《英语新闻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版。

[2].许建平:《汉英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5].钱媛:《实用语言问题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版。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分析 篇5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一贯简洁、生动,并力求用有限的.字数来吸引读者.为此,英语新闻标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笔者从词汇,语法和修辞这三方面分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特征,以帮助中国读者阅读英语新闻标题.

作 者:国天琴 Guo Tianqin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刊 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 词汇 语法 修辞

谈谈电视新闻的标题写作 篇6

【关键词】 标题 写作 电视新闻

常言道:“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作为电视新闻来讲,人们在欣赏声画一体的活动画面的时候,其实也会注意标题。电视新闻的标题是电视传媒在往外传播信息时对报道内容的高度概括的精华话语,要求达到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的效果。有人说,报纸标题更注重修辞和文采,广播标题更注重口语化和语感的流畅,网络标题更注重突出关键词和设置悬念。笔者认为,电视的标题更注重通俗简明和直接了当。因此,一个好的标题,加上顺畅的文稿和与之相配的动人画面,这样的电视新闻便会深深地打动观众,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使受众产生共鸣、好奇,从而让人产生急欲知道内容的强烈愿望。笔者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几种电视新闻标题的撰写方式,与电视同行商榷。

1. 好的新闻标题要贴近群众

新闻工作是项严谨的工作,它不仅有求我们有很高的政治敏锐性,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还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做好当好政府的“喉舌”作用。而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群众。笔者写一条新闻起的原标题是《和庄镇群众自办文化艺术节》,稿件内容介绍和庄镇经济发展后,该镇群众在正月十五前自发组织活泼有趣的乡土文艺节目。后把标题改成《和庄群众多才艺 自娱自乐赞生活》不仅点明了主题,还更贴近了群众;2009 年“庆十一”祖国的生日那天,笔者采访新郑市实验小学庆“十一”活动,标题为《十一:我们一起唱国歌》,充分体现了祖国的花朵用实际行动来庆祝祖国的生日。 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要求在一瞥之间,观众能够尽明题义。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标题,不仅高度概括,还要一目了然。不能一味强求简练,甚至观众读起来困难费解,少用专业代称,更不能用文言代替。比如《农合行自我加压创效益》这样的标题,如果不是在当地播出,笔者觉得“新郑农村合作银行”不宜简化成“农合行”。像《某某:孝敬公婆 邻居夸赞》、《小红枣卖出好价钱》这些标题笔者觉得一目了然,朗朗上口。

2. 好的标题要标新立异

短新快是新闻的生命,不仅新闻要新,作为新闻“眼睛”的标题,更以创新为使命。古人就有为求一字捻断数根须的做法,因此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采写新郑枣乡风情游开幕,原标题为“红枣之乡喜迎八方客”,这条稿件本来写红红火火的枣乡风情游,标题写的有点不贴近群众,后来改成“新郑:枣儿红了 枣农笑了”,当地举办枣乡风情游的目的就是通过风情游,让更多的枣农走上富裕的道路,标题也用一个“红”字把当地传统节日的气氛表现出来,一个“笑”字也表现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这也使得文章看起来显得活泼可爱多了;有条新闻原标题为“飞机开往新郑”,改为“飞机向着新郑飞”,意思虽相同,意境却不同,后一句话更体现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由于电视屏幕的空间有限,再加上过多过杂的字幕会影响收视效果,因此,相对于报纸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电视新闻标题除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或新闻专题片外,一般以单一型标题为主。人们通常把标题分为实题、虚题和虚实结合题三种。由于电视的家用特性,观众一般不愿意过多思考。所以,电视的标题要多用实题,不能滥用对偶和文采。如“十年一剑 书就亮丽青春——记某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张某某”经过编辑处理改为“张某某:兢兢业业干出个样来”,修改后的标题突出了张某某的工作态度和决心毅力。 有些记者时常会写这样的标题,如某项工作“成效显著”、“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某某“生产运行平稳”等等这种万能标题,没有实际内容,千篇一律。作为电视记者,应以创新为己任,即使是对重复宣传的老题材,也应千方百计挖掘出新的特点。

3. 好的标题要鲜活生动

一条新闻,能不能打动读者,吸引观众,标题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好的标题,往往会使一篇新闻生辉增色,诙谐幽默的语言,会使受众赏心悦目,回味悠长,产生浓厚的观看意愿。笔者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新郑生态逐步变好的现象,就是鸟类变多的问题,刚开始写的标题是《新郑生态良好鸟儿变多》,后来经过仔细揣摩改成《新郑处处闻啼鸟》这样一改,就显得生动形象多了,给新闻还在上级媒体采用播发。还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泳池,孩子们夏天的乐园”,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因此,电视新闻标题写作,要紧扣文章的内容,拟好和改好标题: 首先,从弄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入手。在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对新闻的五要素了解清楚,在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考慮写作重点,提炼新闻的标题。当然,作为电视新闻的标题可不苛求新闻五要素齐全。但是,“何事”这个要素是不可省略的。例如: 新郑抢修保护子产墓 --2010 年 8 月 10 日新郑广播电视台《新郑新闻》 这个新闻标题仅仅提及了两个要素:一是“何地”-- 新郑;二是“何事”-- 抢修保护子产墓。至于其它要素,虽没触及,但仍向观众准确地传递了要报道的新闻内容。 其次,从能够揭示新闻价值方面下笔。“言简意赅”是对写文章的要求,也是制作各种体裁的标题的需要。因此,在拟新闻标题时,要用较少的文字反映新闻事实中的要旨和精华,做到字斟句酌,达到“字字顶用”。

4. 好的标题要立体多维

电视新闻的标题虽然不能像报纸那样做成引题、主题、副题等复合型标题,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字幕系统趋向立体图文系统。比如新郑广播电视台《新郑新闻》的每一组新闻的字幕前都标有“要闻”、“新闻”、“简讯”等字幕栏花,这其实也是新闻标题的延伸,这些字幕栏花,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提示和导读。另外,现在的字幕一般都有背景底板,出入一般都带有运动特技,有时还伴有音响音效,可以说,现在的电视新闻字幕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字幕。这就要求各个元素,底板形状、颜色和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音效和运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与新闻风格协调一致。

总之,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并非易事,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技巧和艺术,新闻工作者对此不应小视,而应当作一门学问去精心锤炼。笔者在这里讲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从业人员要想做到“信手拈来”,还得在实践中多写多练,毕竟,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新闻学》 李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传播学基础》 田中阳 岳麓书社.

[3]《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4]《新闻周刊》.

[5]结合十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经验精心撰写而成.

地方新闻网站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篇7

一、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 运用新闻标题评论功能, 充分反映地方民意

地方新闻网站继承了传统媒体主流、权威和资源优势, 与新兴技术相结合, 在及时发布地方重大信息, 迅速传达地方政府声音, 准确反映当地群众呼声, 积极参与和支持当地建设等方面, 发挥了重大作用。

评论新闻内容是新闻标题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对于地方新闻网站, 与传统媒体相比, 其优势在于能与网民保持良好的互动性, 即时地听取民意、反映民意, 使民众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 从而消除社会不安情绪。如《泉州网民“四问”泉州公交网友盼给力》 (东南网2011年11月23日) 、《跨段计价标准不一泉州网民质疑市区公交收费》 (泉州网2011年5月29日) 。

同时, 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 倘若地方新闻网站能在多数事件上与地方民众的立场和观点保持一样, 使主体、客体、事物三者达到平衡, 势必会对当地受众的媒介接触和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造成积极影响。

然而, 在运用新闻标题评论功能、充分反映地方民意的同时, 还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而这就需要在标题制作时尊重客观事实, 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的全貌, 而不能一味迎合网民需求, 制造噱头。

二、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元素, 增强网民地域文化认同感

标题中对民俗与地方特色的呈现, 使本地受众能在瞬间产生文化认同感, 并迅速引起精神和情感的共振。这种精神和情感的共振, 不仅能在短时间拉近地区新闻网站与该地区受众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该条新闻在地方受众心中的新闻价值。

如《关帝巡城千人踩街》 (闽南网2012年6月29日) 《“摸奶巷”去过吗?雷人巷名引争议》 (泉州网2012年7月26日) 《泉州元宵丽人行:惠安女、鲟浦女vs时尚达人》 (福建新闻网2012年3月1日) 《泉州“嗦啰嗹”福州街头舞》 (泉州网2012年6月10日) 等标题中均融入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元素, 并运用了各种地域辨识度极高的当地传统文化符号, 极容易引起泉州地区网民的情感共鸣。

地方新闻网站所创造的这种文化认同感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专有性, 与该地方新闻网站的受众群体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能够有效地避免陷入与面向其他地域及不同受众定位的新闻网站的同质化竞争。

三、以实题为主, 注重提炼具体地名及关键词

处在网页“目录列表”中与正文分离的单行新闻标题和网民跳跃式阅读方式, 决定了实题可以单独使用, 虚题则要与实题配合使用, 否则读者就无法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所以, 网络新闻标题多以实题为主。[2]尤其对于欲以民生新闻作为突围“法宝”的地方新闻网站, 由于传播范围和传播对象的限制, 通俗易懂的实题往往要比隐晦艰涩的虚题更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今天普照陈村部分用户停电》 (晋江新闻网2012年7月12日) 《市区租赁价格微扬》 (泉州网2012年8月7日) 。简明凝练的一行题, 却清楚地呈现了新闻事实, 使受众在视线扫过之际, 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索, 便能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了然于胸。

读题时代, 标题的易读性有利于新闻网站受众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迅速做出阅读决策, 满足受众扩大信息的需求。标题中醒目的具体地名和关键词, 则便于网民在浏览网页时进行准确快速定位, 同时, 也为网民在进行主动的新闻信息搜索时, 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注释

1[1]史在玲《如何提炼网络新闻标题》《新闻世界》2012第4期

日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篇8

把重要的或需要强调的部分放在前面是日语语法的一大特点。日语的新闻报道中, 最重要的结论或要点也会出现在最初的部分, 不会有铺垫, 一定是单刀直入、突出主题, 而事件的详细经过和说明却被放到后面。因此, 日语新闻基本上包含标题、内容提要和正文三个组成部分, 由此也可以看出标题在日语新闻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由于新闻的版面有限, 所以要求标题要尽可能简短和具体, 因此很多的词句被省略, 从而形成了日语新闻标题的独特表现。在标题中, 由于原来存在的部分语句被省略, 所以原本完整的句子变得不完整了, 那么, 它还能表达出原有的意义吗?另外, 标题中部分词句位置和性质的转变又有什么作用?本文就此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分析。

日语标题中的省略现象

在日语标题中, 由于要在有限的版面上填入文字, 因此如果是配有图片或其他非语言线索的新闻报道, 在联系上下文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 主语、宾语和助词等标题中的词句就会被尽可能地省略。这种省略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主语的「が」被省略。例:中国の炭鉱 (が) 爆発 (した) 37人の死亡 (が) 確認 (された)

坑内になお71人 (がいる)

中国的煤矿发生了爆炸, 已有37人被确认死亡, 矿井内还有71人被困。

摘自朝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1日

表示宾语的「を」被省略。例:遺体から脂肪 (を) 取り出し化妆品に (使われた) ?ペルーで大量殺人か

从尸体中取出脂肪用于生产化妆品?秘鲁发生的大量杀人案

摘自朝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1日

サ変动词的「する」被省略。例:団塊世代が『定年』討論パストラルHBネットワーク交流会

『週末農夫』体験も話題に (した)

核心阶层关于退休的讨论举办田园人类商务网络交流会

体验“周末农夫”的活动成为话题

摘自定年时代茨城版平成14年2月号

主语后续的动词、形容词被省略。例:中国の炭鉱 (が) 爆発 (した) 37人の死亡 (が) 確認 (された)

坑内になお71人 (がいる)

中国的煤矿发生了爆炸, 已有37人被确认死亡, 矿井内还有71人被困。

摘自朝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1日

宾语后续的动词被省略。例:トヨタ車と韓国車、いいのはどっち?現代が比較試乗会 (を始めた)

丰田车和韩国车, 哪个好?现代公司开始举办比较试乘会

摘自朝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1日

「になる」「にする」被省略。例:平均年齢は73歳 (になった) =つくば市の吉沼手打ちそばクラブ=

会員は15人平成7年に発足

平均年龄73岁筑波市吉沼手工荞麦面俱乐部会员共15人于平成7年成立

摘自定年时代茨城版平成14年2月号

助词「を」后面的动词被省略。例:石綿がん被害公的調査機関の創設を (した) 石棉癌带来的损失创立公共调查机关

摘自毎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4日

日语标题中的变化

在有的日语标题中, 动词后续的助词和助动词的部分被省略了, 从而动词词性也转化成了名词。也就是说如果把原先的主语或宾语直接省略掉, 那么标题中各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就不易被理解;如果把和动作相关的动词名词化, 那么主语和宾语的对应关系就会体现出来, 这就是用名词来结句的用法。例:中国の炭鉱爆発37人の死亡確認 (された) 坑内になお71人

中国的煤矿发生了爆炸, 已有37人被确认死亡, 矿井内还有71人被困。

摘自朝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1日

另外, 在句尾加上「~を、~に、~へ、~も、~か」等助词, 可以表示今后的预期、要求、希望、疑问等, 这种用法就是助词结句。例:石綿がん被害公的調査機関の創設を

石棉癌带来的损失创立公共调查机关

摘自毎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4日

例:団塊世代が『定年』討論パストラルHBネットワーク交流会

『週末農夫』体験も話題に

核心阶层关于退休的讨论举办田园人类商务网络交流会

体验“周末农夫”的活动成为话题

摘自定年时代茨城版平成14年2月号

例:「リスク説明不十分」投資家、大阪の中堅証券調査依頼へ

风险说明不充分的投资家大阪中坚证券被委托调查

摘自朝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1日

例:教員養成「6年制」に波紋負担増、志願者減る恐れも

教师6年培养制度起波澜害怕会增加负担、志愿者减少

摘自朝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1日

日语标题中的标点符号

作为表示主语或宾语的方法, 有时会省略格助词「が」或「を」, 用「、」或空格来代替。而中顿点「·」又可以代替「と」和「や」表示并列。

例:岡田外相、 (が) 公式に認める方針関連文書を1月公表

冈田外相正式确认的方针相关文件在1月公开发表

摘自毎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1日

例:違法性 (を) 元支店長も「認識」

原分店长也认识到了违法性

摘自朝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2日

另外, 当引用某人的发言、使用特殊用语或强调某一词语时可以使用括号「」, 表示惊讶和感动时可以使用感叹号“!”, 表示疑问和悬念时可以使用问号“?”, 如果疑问非常强烈, 可以把这两种符号一起使用“!?”。

例:お家で作ろう!「手作りゆず茶」

在家制作吧!“手工柚子茶”

摘自毎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2日

例:睡眠導入剤は睡眠薬と同じもの?

睡眠导入剂和安眠药一样吗?

摘自毎日新闻平成21年11月22日

日语标题的作用

如果要分析日语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大致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区分新闻报道;介绍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表现新闻的重要性、严重性;引发读者想要阅读新闻的兴趣。

日语标题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揭示新闻的重要性。如果一篇报道配上一个非常大而且醒目的标题, 读者的注意力就会被充分吸引过来, 并且愿意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实际上, 标题的大小代表着事件的大小, 可以说是和所发生事件的重要性息息相关的。因此, 标题中文字的大小是由各个要素相对应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

日语标题除了揭示新闻的重要性和内容之外, 也发挥着唤起读者注意的提醒作用。如果试着分析新闻的内容, 就会发现新闻报道的标题之所以必须做到引人注目, 是因为读者能否领会新闻的内容和他是否集中精神在新闻上有着重要联系, 要让读者专注于阅读新闻报道首先必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标题单纯是为了表现新闻报道的内容, 那么文字大小的变化和修辞技巧的运用就显得过于华丽了, 所以标题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吸引读者来读这篇报道。再加上标题中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等, 就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将标题中欠缺的要素从文章中补齐的方向上。读者因新闻的标题提起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标题又成为把握新闻内容的线索, 因此可以说标题是连接新闻和读者的关键点, 又被叫做日语新闻的「注意誘導装」。

总之, 在日语新闻报道的标题中, 词语的选择和强调是版面的构成要素中最需要编者下工夫的地方。标题是一篇报道的门面, 一个精彩醒目的标题甚至可以超越新闻本身更能抓住读者的心。通过关键词汇的选择、日语语法中独特的修辞技巧、词句之间位置和性质的变换等把一篇报道中最核心的部分提炼出来并加以强调, 从而吸引读者前来阅读。通过分析研究日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和功能, 能帮助我们今后更好地去把握新闻报道的内容, 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朝日新闻整理部, 1983, 『あなたも編集者―広報·社内報·機関誌·会報の作り方』,大阪书籍。

[2].花田達朗·ニューズラボ研究会, 2004, “実践ジャーナリスト養成講座”平凡社。

[3].板村英典, 2004, 「“瀋陽事件”をめぐる荷重報道の比較研究―4大新聞における見出し語を中心に」, “人间科学”。

新闻标题的逻辑建构 篇9

新闻标题的逻辑性, 是思维的逻辑性在新闻标题写作中的具体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是指主体在思维活动中要遵守逻辑规律和规则, 正确运用思维形式、逻辑形式和逻辑方法, 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形式有效, 从而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揭示事理间的必然联系。思维的逻辑性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用词要准确恰切, 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要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当然, 这种关系无疑是客观事物、事理间关系的反映。没有客观事物、事理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作基础, 句子、段落、层次的安排便失去了依据, 读者也就无法理解和接受。因此, 客观事物的逻辑性是思维逻辑性和语言逻辑性的根源。

新闻作为及时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的文体, 报道涉及的事实要素具体多样, 信息负载量大, 内容选择的可能性及组合方式多, 标题的种类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多样。因而, 新闻标题写作的基本前提, 就是要弄清楚它所反映的事与事、事与理或理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恰当安排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 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准确展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使读者更好地把握、理解新闻事实和新闻意义, 而且标题内容合乎逻辑的组合也能使新闻内容增值。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虚实关系。“实”指新闻事实, “虚”即新闻意义。虚实关系, 是指在新闻标题中实题和虚题的结合运用, 不仅叙述新闻事实, 而且揭示新闻的意义。虚实关系反映了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1) 恢复文化原生生态保护艺术原生形态 (引题)

蚌埠花鼓灯实现优质基因活体传承 (正题) (《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3日)

例 (1) 中, 正题是实题, 引题是虚题。实题概括了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虚题揭示了新闻事实所反映的意义。实题和虚题珠联璧合, 相映生辉, 把新闻内容全方位地展现了出来, 使人一读便可了解这则新闻的基本内容。虚实关系表述方式自由灵活, 可先虚后实, 也可先实后虚, 或虚实并举。

主次关系。“主”, 指主要事实;“次”, 即次要事实。新闻标题通常只概括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但一些新闻报道了两个以上紧密相关的事实, 如果标题只将最主要的事实标出, 就不能反映新闻的基本内容, 因此, 还需要将次重要的事实叙述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逻辑上的主次关系。

(2) 我国银行业资产突破六十万亿元 (正题)

不良贷款继续“双下降” (副题) (《人民日报》2009年6月2日)

2008年,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60万亿元, 达到62.4万亿元, 而且呈现出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双下降, 截至2008年底, 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5603亿元, 比年初减少7082亿元, 不良贷款率2.4%, 比年初下降3.7个百分点。例 (2) 中的正题揭示了新闻所报道的最重要的事实, 副题则补充了新闻次重要的事实, 弥补了正题只报道了最重要事实而未能展示次重要事实之不足。

补充关系。先概括叙述某个新闻事实, 然后从有关方面对该事实进行具体的补充说明。

(3) 美核潜艇撞上自家军舰 (正题)

发生于伊朗附近海域, 15士兵受伤;核推进装置未受影响 (副题) (《新京报》2009年3月21日)

例 (3) 副题补充了正题“美核潜艇撞上自家军舰”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及结果, 满足了受众渴望了解事件的最新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心理愿望, 补充关系是就同一事实而言的, 思维方向是由重到轻、由概括到具体。

并列关系。分别叙述相关的几个新闻事实或同一新闻事实的几个方面。并列式通常采用对偶或排比的句法。

(4) 崇明养蟹、松江育苗、南汇培种、青浦治水 (引题)

大学教授辟郊区科技新战场 (正题) (《文汇报》2009年3月17日)

例 (4) 引题是并列关系, 描述了上海高校教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大胆开辟科技新疆场, 用科技为郊区养殖业和种植业及生态农业服务的积极态度和热火朝天的情形。并列关系通常使用排比句表达, 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节奏整齐, 一气呵成, 语气畅达, 生动有力。

总分关系。先总提后分述或先分说后总括。

(5) 今年清明祭扫流行“新三宝” (正题)

鲜花、黄丝带、心愿卡替代纸钱、香烛和鞭炮有市民用诗朗诵、读祭文、吹口琴表达思念 (副题) (《新闻晨报》2009年3月23日)

(6) 桥体穿上新衣沿线新增绿化两侧房屋改造入夜灯光迷人 (引题)

延安路高架沿线整治一新 (正题) (《解放日报》2009年3月24日)

例 (5) 正题先总括, 副题对正题所概述的事实用具体材料做了阐释;例 (6) 则是先分后总, 引题从四个方面描述了延安路高架沿线通过整治所发生的具体变化, 正题则从总的方面做了综括。总分关系中, 总体概括, 给人以总体印象和一般性了解, 分述具体, 使读者能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加深对概述内容的感受和认识。

因果关系。揭示新闻事实之间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7) 语言不通政见不同 (引题)

比利时两大政党联合组阁失败 (正题) (《参考消息》2007年8月23日)

例 (7) 的引题与正题间是因果关系。引题揭示了正题报道的事实“比利时两大政党联合组阁失败”的原因, 正题是结果。这是先因后果, 也可以由果及因, 以突出结果。因果关系揭示的是事物情况间的必然性联系。

目的关系。反映某种行为和该行为的目的。

(8) 保护持卡人用卡安全预防银行卡违法犯罪 (引题)

POS机凭条将屏蔽部分信息 (正题) (《京华时报》2009年3月13日)

例 (8) 引题说明了正题报道的“POS机凭条将屏蔽部分信息”这一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 引题与正题构成了目的关系。本例行为在先, 目的在后。有的则先说目的, 后述行为, 旨在强调目的。

转折关系。后面的意思不是顺着前面往下说, 而是转到相反的方面。

(9) 四肢虽发达头脑不简单 (引题)

中国奥运冠军有学历有文凭 (正题) (《参考消息》2008年8月22日)

例 (9) 引题是转折关系。常言道“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 本例“头脑不简单”不是顺着前面的意思往下说, 而是转向了相反的方面, 强调中国奥运冠军不只有运动本领, 也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转折关系虽有所强调, 但从逻辑角度看, 反映的仍是若干事物情况的共同存在, 因此, 运用转折关系在重点强调的同时, 能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为全面。

正反关系。把性质相反的新闻事实放在一起加以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 体现报道者的倾向。

(10) 列宁妻子朴素的罩衫沙皇皇后华美的礼服 (引题)

俄第一夫人物品展折射世纪风 (正题) (《参考消息》2007年11月5日)

例 (10) 引题“朴素的罩衫”与“华美的礼服”两相对照, 在对比中凸显了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情怀。

选择关系。在几件事或几种可能的情况中, 至少选择一件。

(11) 要么离开要么去死伊拉克上演万人大逃亡 (《羊城晚报》2006年3月30日)

例 (11) 中, “要么离开要么去死”陈述了两种情况只居其一, 反映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入侵伊拉克给伊拉克社会所造成的剧烈动荡及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痛苦。

承接关系。依照新闻事实发生的顺序或事理的先后关系进行表述。

(12) 惠州官员撞死拾荒老汉逃逸 (正题)

东莞交警3小时破案肇事逃逸者已被刑拘 (副题) (《京华时报》2009年3月16日)

例 (12) 正题与副题之间是承接关系, 先有撞人, 接着破案, 后是刑拘, 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陈述事实的, 这样陈述眉目清楚, 易于理解。

递进关系。按照层层推进的关系进行表述, 后面的意思比前面或范围更大、或方面更广、或情况更甚。

(13) 不光踢球还打架北京国安主场迎战武汉光谷 (《江门日报》2008年9月29日)

例 (13) 中, “不光踢球还打架”是递进关系, 重点是强调后面的球场“打架”行为, 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这种不良行为的揶揄。递进关系认识步步深入, 意思层层逼进, 犹如剥笋, 最后得到的方为精华。

条件关系。反映某个假设或特定条件及在这个条件一旦实现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14) 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 (引题)

河北从排污大省“变身”减污大省 (正题) (《人民日报》2009年3月31日)

例 (14) 引题是条件关系。“摘不掉‘黑帽子’”是“摘掉‘官帽子’”的充分条件, “摘掉‘官帽子’”则是该条件具备时产生的结果。标题准确地反映了河北省对待减排工作的鲜明态度和得力举措。在条件关系中, 表示条件的句子一般在前, 有时也置后。

假设关系。反映某种假设情况存在或出现时所产生的结果。所谓假设情况是指没有发生或假定没有发生的情况。

(15) 女性如果缺少睡眠对心血管危害更大 (《新华社》2009年7月3日)

例 (15) 的“缺少睡眠”是假定条件, “对心血管危害更大”则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这是先条件, 后结果;也可先出示结果, 后陈述条件, 作用是强调结果。

让步关系。先退一步承认某个事实, 然后转折说出相反的结果。

(16) “即使卖肾也要救孩子” (《海峡都市报》2008年3月7日)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艾先龙、兰有弟夫妇育有两子。长子小君朋4岁那年被查出患有地中海贫血。为用脐带血救孩子, 兰有弟再孕。没想到小儿子早产, 当地医疗机构设备缺乏, 用脐血救君朋的心愿遂告破灭。而此时小儿子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告诉兰有弟, 不做骨髓移植手术, 小君朋最多还能活5年, 可20多万元的手术费对她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但兰有弟表示, “就是卖眼角膜、卖肾, 也要凑钱把孩子的病治好, 毕竟是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例 (16) 标题引用母亲的话, 先退一步承认假定卖肾, 再突然一转, 强调就是遇到这种情况, 也要救孩子, 反衬出母亲为孩子治病的坚定态度, 凸显了母爱的圣洁、伟大。表示让步的句子放在结果前面, 这是常见情况, 也可将结果置于表示让步的句子之后。

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 既表现为性质相同的标题, 即正题、引题、副题各自内部的逻辑关系, 也表现为由性质不同的标题结合而形成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标题, 也就是双行标题或三行标题中各行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17) 走访城市乡村接见英模代表看望地震伤员 (引题)

胡锦涛盛夏考察新唐山 (正题)

向抗震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抗震纪念馆和地震遗址 (副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31日)

例 (17) 引题和副题都是并列关系, 引题与正题属于先分后总的总分关系, 正题与副题则构成了补充关系。标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 详细、深入地报道了胡锦涛考察唐山这一新闻事实, 表现了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政府对曾经遭受特大地震破坏而坚强不屈的唐山人民的深切关怀, 对在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以及对唐山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标题气势恢弘, 事件自身重大, 宣传的声势也显得特别浩大。

通常, 新闻标题呈现的内容越丰富, 行数及句数越多, 逻辑关系也就越复杂。在制作新闻标题时, 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做到表述准确合理, 才能避免逻辑错误及由此而衍生的语言错误。新闻标题中的许多语言错误表面上看是语言的使用问题, 其实质是逻辑问题。不重视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 片面强调标题写作的语言和技巧, 这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

(作者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篇10

1. 新闻标题的内涵和重要性

1.1 新闻标题的内涵

新闻标题其实就是在新闻正文内容的前面的一部分简短精炼的文字, 能够对相应的新闻内容加以评价或者概括, 其作用是组织揭示新闻的内容, 或者划分新闻的属性, 以及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 还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标题的种类有很多,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分类, 如主标题、副标题、引题、边题、栏目题、尾题等。新闻标题既不是公文写作中的题目, 也不是文学作品的题目, 相较于这两者, 新闻标题的要求更加高, 内容和内涵也更加丰富有深度。

1.2 新闻标题的重要性

新闻标题对于新闻本身以及阅读新闻的读者还有编辑新闻的工作人员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新闻本身来说, 一个好的标题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可以对丰富的新闻内容进行简洁的概括, 还可以使新闻的主题得到彰显和烘托, 整个新闻才会更加具有现实力度。其次, 对于读者来说, 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浓缩和提炼, 读者能够通过对新闻标题的阅读完成他们对新闻内容的一部分心理期待, 判断这则新闻是否值得继续进行深度阅读, 依照他们自己的兴趣通过标题对新闻进行取舍。对于写新闻的记者或者编辑来说, 一个好的新闻题目会使稿件的录用率大大增加, 使稿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

2.1 真实性

新闻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新闻标题也一样, 题文需一致。新闻标题所提出的事实必须是新闻内容当中真实具有的, 不能为了哗众取宠或者吸引眼球而制造虚假标题。诚然, 新闻标题很难完整概括出整个新闻的全部内容, 所以在拟定标题时可以先选择整个新闻内容当中最具吸引力的一个片段或某一个事实, 但是切不可以偏概全, 对新闻内容进行歪曲和肢解。

2.2 时效性

新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时效性, 新闻标题的制作必须体现新闻的价值, 将一条新闻当中最具精华的部分进行熔炼, 彰显于标题之中。为了满足读者对于最近发生的最新鲜最鲜活的事件的猎奇性和知情权, 新闻标题必须体现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们现今精神生活的密切理解, 使拟定的新闻标题能够贴近现实、贴近读者, 将新动态新观点带给更多阅读新闻的人。

2.3 文学性

新闻标题是一种事实性的标题, 重在叙事, 其目的主要在于将新闻主要内容以凝炼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但是通过对广大读者的调查得知, 新闻标题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对读者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制作新闻标题时, 必须遵循文学性强的原则, 避免粗俗、不登大雅之堂的语言, 用精美高雅的语言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美的陶冶, 突出新闻的社会文化价值。

3.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3.1 善用修辞

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项艺术, 广大编辑必须饱读诗书、广泛涉猎, 提高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使新闻标题能够简洁生动、文采奕奕。在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中, 善用各种修辞手法能使原本枯燥的标题变得形象灵动, 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常用技巧。不同的修辞手法起到的效果不同, 适用的标题内容也存在差异。比喻是新闻标题制作过程中增加标题生动性、使标题通俗易懂的方法之一, 能够用现实生活中比较浅显的事物来描写复杂深奥的事物。比如羊城晚报曾经在报道广州对多次无故拒绝再上岗者停发救济金的事情时, 采用了比喻修辞拟定了这样的标题“断粮!让‘寄生虫’无法寄生”。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在表达对一件事情的讽刺时, 可采用反语, 犀利而不失幽默;在突出标题文学性时, 可采用引用, 情感充沛且富有文采。

3.2 推敲词句

新闻标题的制作需要智慧, 更需要耐心和敬业精神, 编辑必须对标题中的每一个词句进行反复推敲、精雕细琢。比如华商报曾制作了一条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的优秀标题———“难以想‘象’的痛苦”, 这则标题委婉地批评了市民对公园内大象雕塑的破坏。编辑仔细推敲字词, 将“想象”一词分开使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推陈出新

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进行继续阅读的门户, 所以一定不能落入窠臼, 必须推陈出新, 用充满新意并且立意高远的题目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比如文汇报在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女排大战的赛事进行报道时, 制作了“和·平故事”这样一则新闻标题, 暗指陈忠和、郎平指导的中美两支队伍在比赛场上的隔网之战。这则新闻标题将“和平”一词冠以新的含义, 并且充分体现出浓厚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众多平庸的赛事报道题目之中脱颖而出, 使读者眼前一亮。

新闻标题的制作不论是对新闻本身还是读者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需要在遵循真实性、时效性和文学性的基础上善用修辞、推敲词句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彭朝丞.新闻标题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5月版[1]彭朝丞.新闻标题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2]刘保全.新闻标题制作中常见的技巧[J], 新闻实践, 2012年08月[2]刘保全.新闻标题制作中常见的技巧[J], 新闻实践, 2012年08月

报纸新闻标题的修辞运用 篇11

关键词:新闻标题;制作;修辞手法;创新

当今的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面对这样残酷的竞争,报纸要做出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应战。新闻标题的成功制作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手段,但新闻标题具有的作用和所产生的效果让人不得不对其再深入的研究。传媒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自我展现”。因此,对报纸来说,一篇报道中的标题则是读者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方天地的路牌。新闻标题魅力的有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条精彩的标题不仅要揭示出新闻事实的内容,还应该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新闻标题富有生动性,除了要做到准确、鲜明、简洁这三条基本原则外,在提炼标题和措辞的过程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当其冲。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引言》中提到“修辞,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①在传情达意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而调整语词的这种修辞手法则是传统修辞学的重要内容。修辞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修辞手法若运用恰当,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简洁鲜明,出神入化,反而会让读者更觉得贴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比喻

比,以此物喻彼物,运用形象具体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通过比喻可以用具体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和描写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使人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用好比喻这一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如:

《锦州的“祥子”读博士》载自2009年4月29日《辽宁日报》。文章讲到以蹬三轮车载客为生的蔡伟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载自2010年11月16日《解放军报》。本文是一篇颇具特色的事迹通讯,该团官兵常年战斗在高海拔的雪域高原,担负着繁重的国防施工任务,官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高原书写了一曲献身国防工程的时代壮歌。标题中运用“英雄树”这个比喻说法,采用细节刻画和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生命禁区”一群有血有肉的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和情感世界,读后浓烈的英雄气息扑面而来。

《“国王”登基 “天鹅”上位》载自2011年3月1日《羊城晚报》。《羊城晚报》在报道第83届奥斯卡奖开奖中,配上四位获奖者的图片,并使用了《“国王”登基 “天鹅”上位》这一标题,新闻的视觉性大大增强。标题中以演员获奖称之为“登基”与“上位”,形象地表明了获得此项殊荣的尊贵性。且将演员与其主演的影片结合起来,科林·弗思凭借《国王的演讲》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因此称其为“国王”登基。而娜塔莉·波特曼则以《黑天鹅》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所以说是“天鹅”上位。这一新闻标题包含的信息含量都足以顶替几百字的新闻报道,简练又不失生动性,让人的眼球不得不为其停留。

2.拟人

比拟这一修辞手法通常借助人的想象力,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这样的方法,使得描写优美、有趣。如: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湿地》载自2010年8月5日《中国绿色时报》。文章讲述湿地破坏这一典型事件。标题中将湿地拟人化,湿地遭到破坏如同人受了伤害一样,赋予了它“受伤”这一涵义,让读者读完后有一种湿地也会“痛”的感受,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引人深思。

《美国一些企业“断臂”求生震动洛阳经济界(正题)》载自2000年12月15日《洛阳日报》。此报道是美国麦斯克公司为收缩战线,果断卖掉在洛阳合资企业,这样的“断臂”之举反而让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好好转。在这个标题里,将美国企业拟人化,将合资企业比喻成是“臂膀”,卖掉合资企业这种方式拟化为“断臂”,既有拟人,又含比喻,新颖、醒目,读来令人深思。

《南方周末》第1406期中的一篇报道,题为《“飞”到外省的土地》。初看这一标题时,读者就很容易被其所吸引——土地怎么会飞呢?是省与省之间的土地纠纷吗?还是有关于土地的流失?一个个的问号在读者心中冒了出来。这一标题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要往下阅读。“飞地”是指那些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又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文中指出,河南范县的县城在山东省莘县的辖区范围内。这被称为“飞地”,而中国境内,河南与湖北、上海与江苏、安徽与江苏等省之间,都有土地“飞进飞出”。一个“飞”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地将“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表现出来,生动说明设在省外的土地如同“飞”走一样。同时,“飞”字还蕴含着“飞地”这一意思。在这一标题中,不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双关语,让读者不得不为之心动。

3.反复

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就是为了强化一种思想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将标题中的单词或词语重叠使用,增强效果。如:

《救援!救援!千军万马进发北川》载自2008年5月14日《绵阳晚报》。本篇报道是写于5月12日特大地震后,从标题中就可感受到现场感和救援的紧迫,很具张力。在记叙灾难的同时,巧妙扩展开去,升华人间大爱,讴歌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使作品颇具史料价值、思想性和时代意义。

《杜丽,杜丽,“杜”过难关更美丽》来源于2008年8月15日的《科技日报》。该标题运用反复的手法同时将运动员的名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而生动地表明了新闻事实——在9日卫冕失败后,休整了4天,这位倔强的山东姑娘杜丽卷土重来,最终成为奥运赛场上的王者。

可见,标题要制作得生动、新颖,就需要具体、形象,最好带点文采。报纸标题上常用的修辞手法并不止上述几种,还有如:双关、排比、衬托、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标题纲举目张,光彩照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词句修饰得更为生动,更为感人,更为优美,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了“强势”的好标题,准确表达了新闻要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吸引读者!

当然,我们在提倡标题生动、新颖,并不等于猎奇,在使用修辞时,也要注意避免为了创新而选用冷僻不当的字和词。在《潘多拉盒子,或者阿拉丁神灯——“美学冲击力书系”总序》中陈望衡说道:“我们总习惯于认为,历史是以一种平和、有序、可理解的方式在理性的堤岸之内缓慢流淌的……”②如今,我们却感受着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在这样的改变中,我们固有的观念也被连根拔起,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的审美力也在经受着考验。新闻标题的制作也存在着留给读者的冲击。尽管有很多我们乐于称道的好标题,但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过于“张狂”的标题,而恰恰是这些标题所代表的新闻事件最能引起传媒的“肆虐的狂欢”。(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引文注释: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1,(1);5

英语新闻的标题特点 篇12

然而, 真正读懂英语新闻并非易事。英语新闻旨在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向读者报道全球最新发生的事件和动态, 以期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 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社会政治生活、外交活动、军事冲突、科技发展、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宗教、法律等各个方面, 读者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外, 同时还要具备较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科及历史知识, 对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都要有所涉猎, 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更应知晓, 如Uncle Sam (山姆大叔) 代表美国人, John Bull (约翰牛) 代表英国人, Wall Street (华尔街) 则代表美国金融界。对于国际时事, 要求英语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和做好大量的时事政治知识的储备, 对当今的国际时政背景应有大致了解。由此可见, 标题起着提炼新闻内容的重要作用, 在阅读新闻之前, 要了解新闻英语标题的语言特征, 这样阅读、观看、视听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新闻标题 (Headline) 作为新闻的“眼睛”, 是新闻的简要概述, 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简洁、醒目、独具匠心的标题无疑能马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文体上, 新闻英语的标题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缩略词的运用

标题展示的是文章中最富有吸引力和最重要的内容, 它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兴趣。出于节约篇幅的实际需要, 新闻标题必须避繁就简、浓缩和精炼语言, 措辞讲究短小精悍、形象生动, 故而在英语标题中大量使用缩略词。意即将几个单词的首字母拼在一起合成一词, 多用大写字母拼成。如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WB (World Bank) 世界银行,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s) 国内生产总值,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首席执行官, PM (Prime minister) 总理, 如:Israeli Police Question Former PM on Bribery Scandal译文:以色列警方就受贿丑闻质询前总理内塔利亚胡

BBC的一则新闻:China’s GDP up by 10.3% in 2010

译文: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了10.3%

二、标题中使用省略句

例如冠词、副词、介词常在标题中省略,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节省版面, 又可使新闻的风格简洁明快。

如: Clinton Urges Restraint, Political Reform in Egypt (=Clinton Urges Restraint, the Political Reform in Egypt)

译文:希拉里·克林顿呼吁埃及各方克制, 进行政治改革

三、巧用修辞手法

在“标题党”盛行的当代, 新闻标题成为直接决定着读者对新闻取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有些新闻标题巧用修辞手法, 借以增添文章的吸引力, 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以2004年12月6日TIME杂志上的一篇新闻标题——A Tale of Two Indias为例, 很显然, 这个标题巧妙地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名作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 读者看到这个标题时就会产生好奇, 为什么同一个国家India会有“‘两个印度’的故事”?从而会继续阅读正文寻找产生如此矛盾的原因。毋庸置疑, 这样的标题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

四、流行语的运用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社会各个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新词亮相在新闻媒体上, 很多新词在新闻媒体登场后, 被人们纷纷效仿, 逐渐得到普及, 成为广受人们欢迎和使用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轨迹, 在新闻英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Zippergate (拉链门事件) 这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性丑闻事件, 尽管已时隔多年, 但今天在因特网上仍然可以搜索到和Zippergate相关的新闻报道。如在www.humor.about.com 的网页上就可见到题为“ Zippergate and Clinton: Cartoons”的新闻报道, 文章第一句话就是:Zippergate, White House scandals, and Bill Clinton impeachment cartoons.

另外,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亦日益受到关注。一些中国式的词汇在英语中得以体现, 如:小灵通译为:little smart, 还有一些老词也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 但这些老词已经不再具有原有的意思,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焕发出了新意, 旧词新意不仅符合现代语言自身发展趋势, 而且推陈出新、灵活、易于交际, 这已成为了新闻语言的另一大特征。如Dove: 原意鸽子, 在新闻词汇中有特定的含义, 现引申为政治温和派;Hawk:原意鹰, 可指强硬派。这些用词特点使新闻报道更为生动形象, 真实可信, 满足不同受众的趣味需求。

五、时态特点

(一) 多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

这是由于新闻报道总是滞后于事件发展本身, 标题用一般现在时来增强时效性。如2010年5月VOA的一篇报道, US-China Talks Wrap Up in Beijing (VOA, 25 May 2010) 美中在北京圆满结束会谈。

又如来自TIME的报道, Obama Calls for Unity in Moving Forward in State of the Union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呼吁团结一致向前进 (TIME, Jan.26, 2011)

(二) 用不定式表将来。

在英语新闻中多用不定式来表示将要发生的事件。以 Hu’s Moscow tour to boost strategic partnership为例, ( China Daily, May 2010) 胡锦涛莫斯科之行将会推动中俄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此句完整的意思为Hu’s Moscow tour is to boost strategic partnership胡锦涛将前往莫斯科参加卫国战争65周年纪念活动, 并将同俄罗斯签订一系列协定, 这将会推动两国的关系。再如, Snow to keep Northeast grounded (= Snow may continue to keep much of Northeast grounded ) 大雪将继续覆盖美国东北部的地面 (CNN, Jan 27, 2011) 。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还有很多, 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 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准确达意、真实、新鲜、趣味可读, 时效性极强。因此准确、简约、生动传神成为了英语新闻标题的基本特征。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 能更好理解新闻的内容, 在阅读和浏览英文杂志、报刊和网页的时候, 应做有心人, 不断地加以积累和总结, 持之以恒, 英语水平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徐敏, 陈颖.报刊新闻英语的特点[J].高等函授学报, 2007, 4:73~74

[2].黄映秋.财经新闻英语标题的语言特征及其汉译[J].科技英语学习, 2008, 5:39~41

[3].吴越民, 吴洁.新闻语言翻译与跨文化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 2008, 6:96~102

上一篇:春季雏鸡常见病防治下一篇:党建工作开放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