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2024-10-18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共12篇)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篇1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近年来, 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即使再出色的学校, 其培养目标也不可能囊括社会对人才的所有要求。因此, 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提高, 还体现在他们能将学校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应用于新的工作环境, 并在工作岗位上寻找并获取新的职业技能。自我反思无疑是实现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关于反思培养的焦点集中在教师发展方面, 并未延伸到高职教育。而国外的研究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很多文献对反思发展的过程、特点与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在反思能力自身发展特征方面, D.Sue (2000) 将反思能力划分成7项子技能, 分别为“描述、鉴定引发反思的事件及特征”、“处理认知冲突引发的情绪”、“搜索多方资源, 从不同视角审视认知冲突与发展”、“找出新假设与方案”、“制订实施新计划并积极调整”、“评估与比较”、“监控调整反思的内容与进度”[1], 为学校教育中反思能力培养提供了细致、具体的指导方法。在培养模式方面, 大多数学者推崇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模式, 借助团体的思考与判断来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 并提倡讨论、评价、反馈的方式相互启发与进步[2]。

结合当前研究成果与前期关于学生反思状态的调研,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当从三个层面加强反思教育。一是树立自我反省意识, 使学生能够不断以新眼光考量自身认知和行为模式, 以求获得进步;二是培养反思技能, 改进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主观、以偏概全、机械决策等思维习惯, 建立起客观、开放、弹性的认知结构;三是完善认知策略, 唤醒长期被应试教育麻痹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控的意识, 积极监控并调整思维框架和思考模式, 从而促进自我反思健康、理性地发展。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将三个层面的反思教育贯穿于团体活动中,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高分子应用专业班级的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 共有62名同学报名。考虑到参与人数较多, 分为2个团体分别进行, 每个团体各31人。另外, 每个团体再设4个小组, 每组组长1名。

2. 问卷编制

调查问卷在参考国外反思理论与国内关于教师反思调查《我国反思性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3]基础上, 结合当前高职学生反思水平, 分为反思意识、反思技能、知识观3个层面编制, 在进行信度分析与因子分析后, 筛选出17道问题。每道题目为0—4分共5个等级。问卷调查后用SPSS13.5软件处理所得数据并比较团体活动前后反思水平的测试结果, 比较前后2次被统计结果的差异并做统计与分析。

3. 组织实施

2011年2月起, 我们将团体反思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贯彻在4次8课时为期3个月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课程中 (图1) 。具体来说, 学生们先在讨论的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并相互启发, 创造出更多的交流反思机会;然后利用师生间、同学间评价与反馈的教学形式领悟自我反思的发展性与包容性, 并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最后, 反思日记的作业促使学生将自我内部对话外显与清晰化, 并系统反思自己在课堂、模拟工作环境中的行为。为此, 团体活动前, 教师提前2周公布活动主题并分配角色、布置任务、准备道具;团体活动中, 激发同学参与的兴趣并展开积极讨论, 分小组对参与者在活动中的表现予以反馈和评价;活动后要求每个人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反思心得体会。4次活动的设计方案如下 (表1) 。

二、结果与讨论

团体活动对反思教育效果的差异性检验表明 (表2) , 团体辅导活动在改善学生反思状态发展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1. 增强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发现, 学生反思意识的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特殊事件或者新鲜事件态度冷漠;二是在思考过程中对事件缺乏耐心与寻根究底的决心。针对这些问题, 辅导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 通过群策群力的团体反思推动学生思考深入拓展。为期3个月的活动后, 学生对“生活学习中的新鲜或特殊事件探索” (p<0.05) 与“生活学习中遇到困惑时会一直深入思考” (p<0.05) 的意识显著提高, 说明学生对周围事件开始反应敏感, 同时对所关注的问题会深入地、连续不断地思考。

此外, 我们借助于团体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自我教育、互相学习的学习氛围, 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思维碰撞产生的激情。合作反思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 并使学生的反思走向深化。团体活动后, 学生积极“接受别人的评价” (p<0.01) 及“相互分享心得、接收反馈意见” (p<0.05) 的愿望有显著提升。

2. 提高了学生的反思技能

在反思技能培养方面, 我们借鉴了D.Sue将反思能力划分成7项子技能的研究成果, 在辅导活动中针对各单项技能实施相应的辅导, 结果表明学生各项反思技能得以有效改善。比如在活动初期,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预想方案形式简单、内容浮浅且不全面。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集体反思氛围的影响下, 学生在后期不再草率地得出结论, 而是能够冷静思考, “查询相关资源后提出可行的方案” (p<0.05) 。又如一些同学在认知冲突时会本能地用原有经验去排斥新变化, 或者曲解现实让客观现象适应自己过去的经验, 团体辅导活动后学生已能够合理处理认知冲突引发的不良情绪, 坦然“承认与他人的差距并向他们学习” (p<0.05) 。

3. 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策略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 我们对认知策略培养的复杂性有深刻的感悟。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 需要个人经过艰苦的摸索, 然后在认知结构里不断建构而趋于完善。认知策略本身具有内隐性、缄默性、独特性等特征, 再加上学生长期在一成不变的教法熏陶下养成思维方式固化的困难, 都为认知策略的养成带来很多阻抗因素。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陪同学生一起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认知重组—应用新认知—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了解到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 为了在更大范围与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我们督促学生在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反思日记并予以反馈。“再反思”的过程是学生重组潜隐、模糊、跳跃的认知过程, 也是他们感受反思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而提高自我思维监控与调整能力。

三、结语

当前, 在国外反思教育研究硕果累累的同时, 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仍未提上教育日程。事实上, 反思教育是一项有明确内涵和方向并且很有意义的教育改革, 应当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加以推行。我们将反思教育贯穿在一个学期的团体辅导活动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研究时间短暂、方法粗略, 没有将更细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但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 有更多的教育者参与其中, 为反思能力的培养打开新的视角和思路, 实现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ue, D..The use of reflection in palliative care pro-gramme: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flectiveskills over an academic year.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 (6) .

[2]Margarent, A., Ortrum, Z..Professional devlopmen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case examples in South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Syst Pract Act Res, 2008, (21) .

[3]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篇2

让感恩与凝聚力走进团队

王锡萍

团队感恩能增强团队精神,营造积极向上氛围,鼓舞士气,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主动性,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凝聚力是公司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通过学员参加团队活动,拉近学员之间、员工与企业的距离;能激发学员主动积极的工作意识,优化人际关系,培养主动沟通、主动协调的工作方式;

在活动中让感恩走进团队,感恩生活,感恩朋友,感恩公司的领导为我们提供的平台、感恩公司给予我们成长的机会、感恩……,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工作中的一切。课程方案:

一、活动:盲人方阵(1小时20分钟)一)热身活动:大风吹(约20分钟)

目的:拉近员工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每个成员的参与感。二)、盲人方阵(约1小时)

1、人数:35人左右

2、器材:约40米长绳子两根、眼罩40个

3、背景:

1)采用室内体验式形式,通过此项活动打破部门之间同事的陌生感,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使团队在此基础上使员工认识到完成一件任务时团体成员合作与凝聚力的重要性!

2)目的:在体验到团队凝聚力重要性的同时,让员工感恩身边同事的默契配合,感恩在完成任务时核心领导人的付出和贡献!

4、规则:

分两组,每组20人左右,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人蒙蔽上眼睛,将一根绳子围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然后所有成员比较均匀地站在绳子上。完成的一组可以举手示意。

5、活动分享。

6、休息10分钟。

二、活动:解手链(千千结)(1小时20分钟)一)松鼠、大树、地震(20分钟)

目的:通过活动集中员工注意力,挖掘员工沟通潜力,提升员工积极参与感!二)活动解手链(1小时)

1、人数:35人左右

2、场地:室内

3、背景:

1)在解手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有些人可能会着急,有些人可能会烦操和灰心,但是看到身边那么多同伴在坚持,在相互鼓励,这样的情景让着急、烦躁和会心都会在一瞬间化为乌有,每个人都没有抱怨、相互鼓励、相互信任,最后在团队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感到了一种温暖的力量…… 也许坎坷,让我们看到互相帮助的身影; 也许困难,我们才体会到一句鼓励的真诚; 也许失败,我们才更懂得珍惜幸福。

2)学会感恩:生活给予我们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坚持,我们也就有了另一种阅历。对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啬。要看你有没有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生活的恩赐。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我们感谢上苍,是因为有了四季的轮回。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嫉妒,没有了愤愤不平,我们也就有了一颗从容淡然的感恩之心!

4、规则:

1、规则:分两组,每组20人左右,让所有队员面朝里围成一圈,每名队员都握住左右人的手,并记住左右拉的是谁的手!

全体松开手,主持人站在中间,放舒缓音乐,让大家随意走在圈内,音乐停,所有人停下来,让每个人尽可能地拉住刚才左右手的那个人。通过身体移动和位置变换解开这个相互交错的链。

2、分享:

1)你在开始时的感觉怎样,是否思路很混乱?

2)小组里开始沟通时是否有冲突发生,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 3)当解开了一点以后,你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4)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你认为是什么使你们的小组成功? 5)在这个活动中你觉察到了什么?

三、结束活动:(20分钟)

1、个别成员谈感想(10分钟)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篇3

摘要:将心理咨询中团体咨询的思路以及体验式培训活动中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其体验式团体项目适于室内进行、需要的道具少、设计巧妙、可以自然引发队员互动,能够引发较多触动的项目;体验式团体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增强团队合作与团体凝聚力,提升个人的情商。因此,体验式团体活动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6—0125—03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健康的身心状况,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在现代社会竞争中保持健康心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高、受众广,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课程,一方面可以向大学生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其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还可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使心理健康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是值得心理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问题。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体验式团体活动的思路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多采用输入式、启发式、研究式、案例法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我们常常需要考虑“知”和“行”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学会在情绪和压力中自我调节、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由于受到团体咨询理论思路和拓展训练操作方法的启发,笔者产生了将体验式团体活动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想法。

1团体咨询的理论在心理咨询中,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以团体为对象。咨询师通过建立一个团体,促成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使人们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认识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互动的技巧,学习与人沟通、交往等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强其生活适应能力。

相对于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具有独特的优点: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在团体咨询中人们可以彼此示范、分享共同的体验,获得支持、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能体验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了适应性行为。在团体咨询中产生治疗性改变的核心在于对人际互动过程本质的体验。

团体咨询常常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在创立团体的做法中,通常需要签署团体约定,以形成一个保护性的、有正面促进作用的团体。

2拓展训练的操作方法

拓展训练(out-bound development),又被称为体验式培训,强调“体验”和“先行后知”。个人和团队参与一些特别设计的项目,在参与这些项目活动之后,经过培训师的指导,将个人的感悟在团队中进行讨论和分享,并将这些从“体验”中得来的认识与现实的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培训中的情景与工作目标相联系,最终达到挑战自我、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的目的。

3将体验式团体活动运用于课堂教学

通过在团体中对人际互动过程的体验而达到治疗性改变,启发我们认识到团体互动的明显优势。然而,团体咨询中创立的团体并非社会的真实缩影,人们很少能够在被完全接纳、充分自我袒露的环境中生活,正是在有相互评判、人际竞争、群体压力的环境中,才使我们体会到人际关系、沟通、竞争、适应等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的是普通人群,采用自然团体互动的方式更加适合。

可以通过特别设计的活动,激发深层次的人际互动和体验,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先行后知的感悟。并通过分享这一过程,促使其联系生活实际,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心理变化。

二、体验式团体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实例

在教学环节中开展体验式团体活动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选择适合的活动项目。本文以红黑游戏为例,总结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活动项目的特点及具体操作过程。

1红黑游戏的游戏规则

(1)游戏的目标就是求胜。

(2)将同学分成A、B两队,每队独立进行讨论,并在队中通过投票表决的方法来确定本队是选择红还是黑。

(3)根据A、B两队选择的颜色组合决定各队得分情况,具体的游戏计分规则可参见表1。

(4)每轮投票要求分别进行选红和选黑的两次投票,选红和选黑的人数相加等于本队总人数时,该队的投票决定才被接受;如有弃权的情况。需重新讨论,再次投票选择。

(5)根据游戏计分规则进行六轮投票计分,其中第三轮和第六轮分别为双倍和四倍计分。

(6)获胜标准为:累积最高正分者为胜利者。

2红黑游戏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操作时应当众讲明游戏规则,再次向大家确认对规则是否已经完全清楚无疑,并将游戏规则和计分表放在大家可以看到的地方。然后将A、B两队带离较远距离(以不能听到另一队说话声音为宜),以便于讨论和投票的方式围坐和围站。活动前要求每位队员关闭手机,然后开始各轮的投票。两队每一轮投票结束后,告知各队队员另一队的投票情况并及时计分,让所有队员随时知晓当前两队的计分情况,以决定下一轮的选择。

3红黑游戏的结果

红黑游戏看似简单,结果通常出人意料。如果每队都按最有利于自己队的方式考虑,选择红无疑是使已方分值有可能高于对方分值的选择,但如果双方都是同样的思路,则会造成双方都是负分从而根本没有获胜的机会。这就会使每一轮的选择时,各队队员间自然而然产生怀疑和异议,表现出分歧、动摇、讨论、争执、说服等状况。最终就会有一方的分值高于另一方的情况。

4对红黑游戏的结果进行讨论

游戏结束后,两队队员重新坐到一起进行讨论。

首先针对获胜情况进行讨论。询问所有队员究竟哪队获胜?重新审视获胜规则:累积最高正分者为胜。何为最高正分?从游戏计分中可能得到的最高正分是多少呢?一个队如果每一轮都得到+5分,六轮之后的得分是+50。但同时对方的得分是-50。可以预见,这种完全不考虑对方立场的结果很难如愿以偿。深思熟虑后可知,唯一可以获胜的情况是双方都意识到已方获胜与对方获胜是相关联的。如果双方在每一轮中都做出令双方都得+3分的选择,那么六轮之后,两队的得分都是+30,两队累积得到最高正分+60。

对大学生而言,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都不是障碍,阻碍我们做出最佳选择的是人的因素。这就需要通过下一步的游戏过程的分享环节来体会。

5对游戏过程的分享

(1)游戏前你是否确实对游戏规则确认无疑?你是否体会到沟通中大家对游戏规则更加清楚无误。

(2)是什么阻碍我们当众询问和确认规则?你是否体验到群体压力和从众的影响?

(3)大家为什么很难做出双赢的选择?你是否体会到竞争优势而非合作优势的共性特点?

(4)你在团队投票选择中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是领导角色还是边缘角色?是组织者还是跟随者?有异议的时候你是否坚持自己的看法?是否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否用自己的看法去影响别人?从反思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

(5)作为队里的少数意见方,是否毫无办法扭转本队的决议?游戏规则中给予了每个人扭转局面的可能性,比如以弃权争取再次讨论说服大家的机会。是否有人利用此机会?是什么阻碍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力量?

(6)你是否发现自己可以突破的局限在何处?

6对游戏效果的反馈

在整个游戏中大部分人表示喜欢这样的活动,认为活动对自己有触动,并将活动中的感受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说明活动体验引发了人的感悟,至少引起人的认识和态度上的改变,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感悟,说明活动确实有效。

7适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

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总结出适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体验式团体活动项目的特点:便于在室内进行活动,不需要过多道具,活动设计巧妙,可以自然引发队员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体验式团体活动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仅是个初步尝试,体验式团体活动以其新颖、有趣的特点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体验先于认识的教学方式更接近真实生活,因而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篇4

一、通过开展知识类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竞赛、讲座等方式为主的知识类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知识类的活动中, 开展主题班会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对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中, 预科部充分利用班会这一阵地, 通过开展“民族情, 中国风”、“中华知多少”等系列与增进民族团结有关的主题教育活动, 让预科生了解56个民族只有相互依赖, 互帮互助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另外预科的学生参加了大连民族学院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 这场比赛不仅仅是知识积淀的交锋, 更是让学生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汉字听写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互相合作, 彼此深入了解, 在努力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共荣。同样还开展了民族风情展示, 讲述民族英雄人物事迹的讲座。整个活动各少数民族的师生踊跃参加, 这不仅仅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增进了各民族师生间的深入了解, 更大意义上加强了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二、通过开展文体类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歌舞表演、体育竞技等形式的文体类活动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我国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喜欢载歌载舞, 为了展现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及实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预科部每年都举办一场以“心系中国梦, 携手民族情”为主题的班级风采大赛。活动以班歌轮唱和各民族才艺展示两大模块展开。会上各民族的同学既展示了本民族的歌舞特色同时又融入到其他民族同学的队伍中, 学跳不同于本民族的舞蹈。班歌比赛中老师与学生有着多次的互动, 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在这种民族大联欢的比赛中既提升了各民族师生对本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认同, 又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 创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同时学校还举办了男子篮球比赛, 在球场上队员之间配合默契, 场外的拉拉队与场上的比赛交相呼应。这种形式把一种单一的体育形式变成了充满力量与激情的文化活动, 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团结意识, 更使得协作、互助、交流等正确的价值观得到强化, 同时在宏观意义上增强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凝聚力。这是一种团结教育的鲜活展现, 让预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懂得了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在预科生中开展文体活动, 让他们感受到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奋进勃发, 是一种融合追求, 这对凝聚人心有着不可磨灭的整合作用。

三、在重大节庆类活动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各少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本民族的重大节庆, 如侗族的花炮节、藏族的沐浴节、彝族的火把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每当盛大节日的时候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并提供适当的场地, 来庆祝他们的重大节日, 同时也鼓励其他民族的学生参与其中, 感受不同民族气氛。节庆上欢歌载舞, 吃肉喝酒, 其乐融融。这样一来就把单一的民族庆祝活动变成了各民族的文化大联欢, 让各民族的学生充分感受民族关系的团结融洽。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们了解不同民族节日的含义、来源及意义, 使各民族的同学增进友谊, 使文化平等、文化融合的观念得到培养和强化。在欢快的氛围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四、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种种的原因很难快速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在这里预科生辅导员就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不仅仅要关注预科生的学习情况, 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 所以在课外时间, 辅导员尽可能多抽时间与少数民族的学生呆在一起, 同他们谈心, 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预科生生活遇到困难, 生病住院的时候, 老师就要深切关心他们, 让学生们在异乡感受到温暖与舒心, 只有这样, 少数民族的学生之间, 不同民族的师生之间才会消除不必要的隔阂与矛盾, 让他们愿意融入到集体中, 感受团结的炽热力量。同时也要尽可能为少数民族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开学之初在分班分寝时, 预科部尽量在每个班级寝室都安排不同民族的同学, 在每一个小单位中体现民族多元化的特点, 增加不同民族的同学的交流机会。学校和大连很多周边乡镇单位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创建活动, 学院也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园, 以一种联谊的方式深化预科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预科部就组织预科生到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进行参观与学习。在馆内学生们请教有关的专业人员, 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进一步交流探讨, 让学生们有了更加强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了学生们热爱中华、振兴中华的信心,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民族团结。

综上所述, 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开展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 要立足引导, 重在教育。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业与择业及人生规划中点亮一盏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绚丽彩灯。只有做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才能团结好民族关系, 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一颗民族心、展现中华魂!

参考文献

[1]奔厦·泽米, 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 2011 (3) :233—236.

[2]孟庆珍, 曾剑.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58.

[3]李大东.民族预科教育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 2009 (11) :21.

团体活动总结 篇5

大学是人生美妙和充满幻想的时期,大学之前的学习是为了上大学,而大学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美好的生活。为了引导12级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协的师兄师姐为我们送上了这一课。

进入大学,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毕竟在我们国家,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在参加高考之前,我们说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现在,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但是,在我们庆贺成功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实际不过是开始了一个新的旅程。18岁,是一个人成人的标志,考上大学,又是一个人人生旅途的转折点,此时,我们当然要对我们的人生做出一个规划。

规划人生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去做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曾经有人提倡“自我设计”,结果往往成了不切实际的狂想,对学生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那样的自我设计我们当然是反对的。但是,我们反对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事实同样证明,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也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9月25号晚上八点在南一A302教师,师兄师姐从“什么是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同学们受益非浅。随着互动行讨论“如何找好工作”还有几个新生代表的举手发言的氛围达到了本次团日活动的高潮。

此次团日活动,同学们学到了具体的只有规划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职业方向或整体目标、可行性分析、企业分析、自身条件分析及潜能测评和找到生命中的贵人。师兄师姐还鼓励大学,只要每个人都学会生涯规划,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心理健康团体活动——老鹰抓小鸡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团体;活动;老鹰抓小鸡;教育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基本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半空,不能落实。而其实效性和发展也就无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究其根本就在于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二、积极心理学下的团体活动教育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曾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利用团体活动来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更为主动、灵活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从而把系统内各学科视野、各种取向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渗透、互补、重组等等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一套体系,最终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能。

(一)心理健康团体活动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延伸

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一套心理教学策略,从而在学生群体中起到广泛干预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和利用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可以帮助发展学生之间的积极心理。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学科教育中。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可以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运用更适合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以及挑战欲。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对学生心理干预的关注点在于学生体验主观的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以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心理健康团体活动有助改善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主体间的关系

通过心理健康团体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僵硬的主动与被动的对立关系,而是将这两种关系融为一体实现共同成长。在心里健康团体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并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从而逐步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流畅的思维和情感。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强调活动实践者之间的关系,能培育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信任、分享、互助以及发挥自身潜能的健康品质。此外,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的实施,增强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与课堂、学生与学校的积极交流,在无形中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学校和课堂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最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发展出亲社会行为。同时,这还有助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三、团体活动设计及结果

(一)活动设计理念或理论依据: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朴素和普遍的活动。德国作家威尔士在其著作《地板游戏》中提到游戏可以克服障碍,获得心理成长的作用。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主张重新感受童年游戏,放下成人的规则和束缚,无拘束地体验内在意象的创造性意义。58

老鹰抓小鸡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利用这个游戏导入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它简单、易于吸引学生参与。但是由于传统游戏规则与内容的禁锢,小鸡注定要接受失败,而且安全性不是很高。从而引出制作家园的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休息,一方面通过学生们共同动手,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增加他们相互沟通给他们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互相攻击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可以通过纸球的投掷发泄心中压抑的情绪,让大家在适当的环境下大声发泄来进行自我纾解的一个过程。这个环节也使得游戏变得更加紧张、激烈、有趣,学生参与度提高,积极性得到增强。最后一个手工制作的环节,使学生通过对游戏引发的思考,而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制作的作品以及整个活动学生的表现来为分析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做一个前测,初步判断哪些学生需要心理干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重点观察。

(二)活动目的:

希望学生通过活动释放压力,将心中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增进人际关系

(三)活动材料:

报纸、废旧纸箱、胶带、白乳胶、手纸、剪刀

(四)活动适用领域:

释放压力、培养人际关系

(五)活动时间:

2小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以上

(六)活动步骤:

1、老鹰抓小鸡游戏

选出3~5个老鹰,其他人当小鸡来进行活动,最后让大家引发出小鸡之所以被抓是因为没有家一个固定场所来保护自己。

2、做家

分5~7平日不熟悉的人为一小组利用废旧纸箱、胶条、报纸、剪刀和画笔来制作出理想的小鸡的家。并用报纸制作报纸球以做炮弹保护自己的家园

3、保护家园

以3~4个小组为一单位,互相发起攻击,保卫自己制作的小鸡家园。

4、休战

(1)思考整个活动,每个人利用使用过的报纸团加乳胶、手纸、和水制作一个小造型。

(2)学生分享。

(七)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大家参与度非常高,效果很明显。许多以前并不熟悉的同学,在被分成一组后增加了他们沟通交流的机会,在轻松、发泄的环境中无形的减少了人际交流带给他们的压力。通过这种简单又轻松的方式,强化新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大家的团结协作、永远争先的精神,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与集体战斗力。同时通过这次游戏无疑也给同学们一个重拾童真、放松身心的机会。通过最后手工制作环节可以,借助作品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做的是更好的从作品中理解他们,解读他们的语言以及帮助他们用更广泛的语言表达自己。教师正确的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周遭环境,增强学生透过视觉加以思考的过程。

有的报纸球裹得太硬了,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下次需要改变媒材来防止受伤情况出现。

(八)参与者的体验:

我在参与整个活动的时候非常的专注,抛开了所有压力和负面情绪,尤其是在互相攻击的环节,我看到每个人都笑的非常大声,已经有很久没有如此地释放自己的情绪了,感觉很舒服。本次活动节奏松弛有度,并没有感觉非常累,虽然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很幼稚,但在开始以后还是能很快的融入到活动中去,且在稍后的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同学的另一面,有的是在集体中作为领导者的能力,有的是在制作手工环节中的创意,还有的同学在攻击中提出的策略,这些都令我大吃一惊。

总结

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的运用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大大增强了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宣泄了不良情绪,还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鱼水交情,更为学生未来健康地步入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58 [1]王晓丹.浅议消防部队开展心理游戏活动的价值和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163;

参考文献:

[1]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

[3]方双虎,姚本先.英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9(20).

[4]王梦梅.试论团体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实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0).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篇7

目前, 各高职院校团体活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不断探讨和摸索中, 反映在开展团体活动的对象、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 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 会影响教师对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 影响团体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新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由于本身性格、年龄特点及初到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角色转换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不良。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 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 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感, 如孤独、空虚、焦虑等。并且, 如今的高职新生, 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是走读, 在家受父母万般宠爱, 独立生活能力差, 进入高校后, 要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 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集体生活, 容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

2.人际关系障碍。这些新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 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加上“90后”新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鲜明, 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经验, 在与同学交往时, 难免出现人际冲突和矛盾。部分学生或因过分自傲或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抵触或恐惧等心理。

3.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 再加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学业成绩普遍不佳, 学习习惯不好,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因此他们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旷课违纪等情况。另外,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学分制, 考试不及格, 使学生备感压力, 出现焦虑、沮丧心理, 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 破罐子破摔, 导致恶性循环。

4.理想信念缺失。高职新生刚刚经历紧张的高考, 心理上有一种松懈感, 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了解, 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 他们大多处于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角色定位不准、理想信念缺失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上大学后出现心理落差或人际关系不良, 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 空虚迷茫, 精神萎靡, 虚度光阴, 更别说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了。

4.5.情感障碍。高职新生的年龄一般为18~20岁, 正值青春期, 生理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渴望爱情。但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性, 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爱情观, 缺乏爱的能力, 性心理认识上存有偏差, 不能妥善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 因暗恋、失恋及恋爱过程中的争吵而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活动特点

长期以来,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不够深入, 无针对性, 形式单调不易吸引学生等, 一度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尴尬境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要想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团体活动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团体活动是指在团体带领者的指导或帮助下, 由团体成员部分或全部参与, 为引发成员互动与成长而设计的讨论、游戏等活动。在团体活动中, 成员可通过各种途径交流信息, 探索个人价值, 共享资源和经验, 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模仿或改变行为, 共同解决问题。团体活动具有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高参与性等特点。

1.活动性。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 团体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改变单向说理教育和直接灌输方式,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游戏,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形式, 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发掘他们的内部潜能, 使不良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困扰, 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缓解。

2.体验性。团体活动注重成员的体验式参与过程。团体成员通过团体中的观察、学习、体验和探索, 不断增强自我认识, 调整情绪, 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 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 也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 潜移默化地优化心理品质,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研究发现, 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活动强调团体成员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 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交流、体验中增进自我认识, 增强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 激发内在发展需求。

4.高参与性。团体活动内容新颖, 形式多样, 生动有趣, 能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另外, 团体活动重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讨论与交流, 体验性和实践性很强, 应用范围广, 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高职新生中开展团体活动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团体活动已初见成效。研究指出, 团体活动对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技能及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就高职新生来说, 开展团体活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针对新生集中开展团体活动。根据高职院校新生特点, 应分阶段分主题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例如, 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 集中开展有关环境适应的团体心理活动, 减轻学生的不适症状,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适应环境。在军训期间, 开展抗挫折能力的团体活动, 在完成国防教育的同时, 增进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在新生心理普查后, 根据普查结果, 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集中解决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新生正处于青春后期的特点, 可在第二学期, 分别针对男生和女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活动。还可根据新生自我认识不全的特点, 有计划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 帮助新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贯穿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主阵地。目前, 在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 会在大一新生中开设, 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 将团体活动贯穿于各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活动、团体游戏、总结分享等方式, 既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也可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各式各样的团体活动,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 促进学生思考, 获得启发。这种教学方式, 既可保证教学效果, 又深受学生欢迎。

3.以班级为单位, 开展团体拓展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 人员相对固定, 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 平时集体活动和上课大多以单个班级为单位, 成为一个自然团体, 很适合做团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活动, 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团体凝聚力。可根据不同班级的人际交往特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 连续多次进行。班级拓展活动可在室内和室外举行, 在室内适宜开展小型团体活动, 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更有利于团体成员间凝聚力的形成, 但缺点是空间较小, 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室外团体活动突破空间和班级的限制, 趣味性和新鲜感更浓一些,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缺点是增加管理和安全等问题。在团体活动中, 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在集体中表现自我的机会, 增进对班级同学的认识, 使他们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领悟, 最终改善班级人际互动模式, 增强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4.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辅导活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无论基于何种理论流派的团体辅导活动, 在促进新生环境适应、改善学生焦虑和抑郁、促进人格发展、提升学生自信心等方面, 都有显著效果。随着高校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 团体辅导形式由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渐过渡为集预防、优化和发展的多元化辅导。研究指出, 团体心理辅导集中个体咨询和一般社会团体的许多“治疗性因素”。团体本身的特性, 使团体心理辅导有着独特的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在团体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的, 能量是交互的, 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讨论、交流、自我体验等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何立群.体验式团体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9, 10 (6) :125-127.

[2]谢长旺, 毕丽娜, 赵彦.团体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9, (30) :72-73.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8) :527-530.

[4]李丹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效果的研究——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团体活动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268.

[5]李红锋.拓展训练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3) .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篇8

一、团体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对于团体动力的定义,勒温认为团体动力乃是所有作用于团体之力,他认为这些作用力应包括内、外在对团体产生影响之力量。也有研究者认为“团体动力”是团体领导者与成员互动后,对团体的高度认同感而产生的集体意识,团体成员都清楚团体的目标,虽然会有外在力量的介入,但所有成员会适度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团体的需求,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当团体利益发展成长时,个别利益此时亦相对增加而促进自我成长,形成互利双赢的结果。

团体成员的互动会产生团体动力,构成团体动力的要素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1、领导者是团体的核心且是最有力量的人,他的想法影响所及,不论团体成员或整个气氛都因此改变。领导者可以协助保持团体的内外关系,促进成员间的互动,以达成团体目标。他能提供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指导、激励、团结、考核等多项功能。

2、团体目标是任何团体的形成,都有其团体存在或发展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指引团体的方向,使成员共同投入时间及精神。反之,如果目标不明,容易使成员因灰心而离开团体,甚至于破坏团体。

3、成员个别化特质。团体的形成必需由个别的成员组成,个别成员皆具备不同的背景、生活环境、人格特质、价值观。当个别成员加入团体后,在团体中与其它成员的互动,方能使团体的生命力源源不绝。

4、环境。团体所处的环境,不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或社会环境都会对团体产生影响。其中物理环境主要指空间大小。心理环境主要是安全感。社会环境则是团体中的次文化或小团体以及团体外的城乡风土民情。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团体成员及团体的发展。

5、团体结构。团体的结构可由几个向度来看:大小,团体越大,成员的意见越分歧,团体规范也就越重要。团体越小,成员间的联系越紧密,成员彼此的互动越多,团体气氛也较易营造,成员个别的需求较易满足;规范是在团体或社会情境,共同认为适当的期待、想法或行为。也就是领导者及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吸引力,又称为团体凝聚力,包括四个因素:亲和、安全需求;团体的资源及诱因,如团体目标;成员对团体有益及重要结果的期待;比较此团体与其它团体的结果。

二、团体动力学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启示

1、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新生开始可以说是团体的初始阶段,需要使用较多的团体动力技巧或概念来营造上课气氛。中学一般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各班应该都有相当的团体凝聚力存在,不需要太多的着力点。到了三年级,由于升学压力大,多数班级上课前皆需要辅导教师花一点时间营造上课的气氛,才能使学生投入分组讨论的活动,如果仍以较严肃的方式上课,就会看到许多呆滞的眼神看着自己。

当该班的团体凝聚力高时,一般辅导活动教师并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就可以很快地使全班学生一起配合做活动。当然,教师的班级经营技巧非常重要,而班级经营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该班的团体凝聚力。所以,最好每位教师皆能具备营造团体动力的能力,这样才能有营造较佳的上课气氛,学生学习意愿也相对提高。

2、活动目标的设计

所选活动的目标需符合团体的整体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面对的是整个班级,不是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团体目标中至少要有一项以上符合团体成员的需求,才能吸引成员的投入。而当目标符合团体所有人的需要时,才能真正激发团体的能量,共同向目标努力。因此,选择活动目标要更多地倾向发展团体信任、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等共性目标。当团体目标有问题时,应实时作修正,方能使团体的凝聚力重新强化,避免团体因此被迫解散。

3、活动场所的选择与布置

当前,虽然有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专门的团体辅导室,但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依然在班级内进行。因此,活动的场所是否恰当需要认真考虑:

(1)空间大小:大空间可以安排活动性课程,空间小就得尽量安排静态课程。建议学校应准备专门的活动课教室,教室布置要让学生感觉到放松、无拘束,区别班级中的沉闷和格式化。

(2)座位安排:分组而坐容易讨论,但容易聊天,适合30人以下的团体;一排一排的坐位较易专心上课,但学生容易觉得无聊。建议小组座位应该以4人弧形排列、4人圆形排列、6人马蹄形排列为主要形式,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方形、扇形、弧形、梅花形、散点式、对抗式、鱼缸(内外两圈)式等人际交流互动模式。小组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随机的,例如采用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诗句分组、英文字母分组、扑克牌分组、以组长为核心自由分组等,其目的就在于让每个学生在每次活动中都可以结交到新的伙伴,以便将团体的互动功能发挥到极致。

(3)心理环境:主要是安全感,不论团体大小,领导者与成员间彼此的相互信任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才能营造安全的气氛,教学或活动方能进行。

4、活动环节的设计

班级心理辅导要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往往可以激活整个团体,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观点也会从团体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发出来。在操作上,要注意将它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以区分。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精心设计好一个又一个基本的活动板块,在辅导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5、活动课规则的制定

当前,不少心理辅导教师反映,心理活动课“放易收难”,而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没有规则是不行的。但规则有时又是“双刃剑”,越严谨的团体,其团体规范越严格,成员所受到的束缚感越重,个别自由较低,但因规范程度高,领导者反而较轻松,可以降低其个人权力及控制。反观越松散的团体,其成员自主性高,意见表达自由而充分,但常得花更多的时间来沟通,以达成共识。因此,如何创建一个极有益于学生的积极发言、热情参与,又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和“平衡”。

6、对心理辅导教师(领导者)的要求

心理辅导教师更应该熟悉各种团体的性质,例如:辅导性团体、谘商性团体、治疗性团体的不同;也得明白团体的历程,在前、中、后的不同团体阶段,都能随时调整自己,修正自己,以团体目标为导向,以团体成员的利益为优先,使团体能顺利进行。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应强化自己的领导能力,并兼顾团体大部分成员的利益及团体成立之宗旨,对其个人及团体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选择好的而且是正确适合的活动,对团体全体成员而言是莫大的幸福,所以领导者应慎选或设计适合的活动方式。总之,团体动力学理论不仅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创设,辅导教师的作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如何有效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篇9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年龄特点设计主题, 如学习动力、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爱情、生涯规划等。可是这些题目都太大, 不适合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 必须把这些问题再进一步细化在更合适。班级团体辅导是以课堂为载体的, 受到课堂时间限制, 一节课不可能承载太多内容, 所以主题明确切入较小, 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真正达到辅导的目的和效果。题目太大, 内容繁杂而分散, 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完成所谓的丰富活动, 可能看上去热闹, 却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而且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定会知道越是细小的题目越好开展辅导工作, 否则辅导老师就陷入到了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怪圈。而且学生受到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不可能对大主题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所以主题过大, 学生只能敷衍了事。

其次, 以活动体验为主

与传统教学侧重认知不同, 团体心理辅导侧重学生的情意体验, 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进学生在互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而传统的认知教育模式缺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更无法提供互动性。活动则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发生、发展的基础, 是内化知识经验的桥梁, 而且人的活动具有对象性和社会性, 有利于学生体验角色情感, 也有利于学生选择行为模仿标准, 而且只有活动才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水平, 更加积极的探索自己的内心。在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活动环节对学生有更强的引力, 更符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活动比对理论学习更感兴趣。同时, 活动也可以打破课堂环境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的固有模式,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过程, 创设更加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可以说活动是团体辅导的动力和生命, 活动是构成辅导的基本环节, 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第三, 活动设计要循序渐进, 目标一致

班级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中, 重要的一环就是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班级团体辅导的总目标是发展性的, 以开发心理潜能, 促进人格成长, 增进心理健康为目标。所有的主题设计都应围绕总目标进行, 设计出的每一个活动都要与总目标保持一致。l

有些团体辅导教师在辅导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或忽视对学生进行目标指导的现象。活动虽然丰富多样, 学生参与性很高, 看似很热闹, 但是辅导后反思, 却不知道参加辅导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谈谈感受, 学生面面相觑, 根本说不出来, 这就失去了团体辅导的心理学价值, 团体辅导要有活动和游戏, 但不只是活动和游戏。它注重活动过后的内心体验和升华。因此, 教师在辅导前, 要让学生了解团体辅导的目标是什么, 特别是在首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 教师要向学生宣传辅导的目标, 并且协助学生设立与团体目标一致的有意义的个人目标, 明确自己愿意做哪些改变, 以便让学生围绕主题有目的地进行活动, 避免为活动而活动, 乃至活动后还不知道活动的目的。L

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还要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 不要上来就是自我认识和提升的活动, 学生的身体和情绪都还没准备好, 要先做好热身活动, 再慢慢引入更深层次的探索。

第四、重视分享环节

分享是指班级团体辅导后, 班级学生一起讨论由活动引发的想法和感受, 以增加活动的价值。可以说分享才是团体辅导的神来之笔, 才符合团体动力的要求, 活动是一种辅导的手段, 活动可以催化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化学作用, 但活动不是辅导的目的。有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 不太重视辅导后的分享, 于是在时间安排上用于分享的时间很短, 或者简单让学生说两句教师就开始总结, 让学生觉得分享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自己说不说都没有关系, 听不听别人说也没关系, 事实上, 分享是非常好的互动和整合过程, 分享可以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自我;分享能够使学生开放自己, 表达自己, 使其他同学了解自己;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与支持。分享也能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 调整自己的言行。

有些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 也设计了分享环节, 但是学生在分享时却无话可说, 这个时候我们要看看教师是如何设置问题的, 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说“谈谈活动后的体会”, 问题太开放, 学生常常感到茫然, 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问的具体, 学生才能思考有方向, 就会踊跃发言。如经典游戏“信任之旅”, 一名学生帮助另一名蒙上眼睛的学生走完有障碍的路程, 然后两人再呼唤角色, 完成同样的任务, 学生在参加游戏活动后, 如果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1) 当你被蒙上眼睛的时候, 有何感受? (2) 帮助你的人有没有让你感到安全? (3) 作为帮助者, 你有何感受? (4) 为了增加伙伴对你的信任, 你做了什么? (5) 你愿意做“帮助者”还是“盲人”?我想学生一定会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第五, 班级辅导必须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对于团体活动中的氛围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我们构建的环境缺乏安全感, 学生是不愿敞开自己, 积极参与的。因此, 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 注意各种事项保证环境的温暖舒适、安全放松、被支持和鼓励。教师首先要转换自己“教育者”的角色, 放下价值判断, 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予评价, 尊重和接纳学生, 使学生尽量少受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 学生放下防御才能展露自己最核心的情感, 揭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这也就是林孟平博士所说的, 辅导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 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所以教师教要修炼自己, 展现真诚、接纳、尊重的人格特质。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明确团体辅导的规则, 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还要学会敏锐扑捉学生的情绪, 更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 教师的眼神、手势、身体倾斜的幅度、偏头的姿态等等, 无不需要调整到和团体辅导所要求的状态, 尤其是目光, 当你和每个学生都有眼神的沟通和交流时, 你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字让会被你所吸引, 变得更加专注。还要注意很多活动中的小细节, 他们座位的摆放是否有利于开展活动和同学之间的互动, 总之对辅导者的要求很高。

班级团体辅导是团体辅导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体现, 还是一个很年轻的课程, 理论和实践都还不够完善, 需要所有学校的心理学人不断学习和总结, 我们每一个教育人也都有责任为这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摘要:班级团体辅导也被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等, 不一而同。班级团体辅导是在西方传统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把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 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团体辅导, 运用班级的特性, 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服务。班级团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 省时省力, 而且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高的一致性, 符合教育的完整性, 同时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 并且适合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操作, 所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可, 甚至很多学校以课程的形式纳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教育体系中, 可以说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符合我国本土特点, 可以更加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但是毕竟尚处于发展时期, 理论研究薄弱, 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作为一线的心理辅导老师, 我认为要想有效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除了要掌握心理学理论和团体辅导策略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

参考文献

[1]班级团体辅导, 李坤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团体心理辅导, 樊富珉何瑾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校心理咨询, 李正云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美) 杰拉尔德·柯瑞著,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香港团体试行“真人图书馆”活动 篇10

这次“真人图书馆”活动由《突破书志Breakazine!》和“一代人公社”共同试办。历时三小时的“试阅时间”以“边缘”为题,馆藏由十二位被主流社会遗忘甚至排挤的边缘人士组成,包括戒毒者、残疾人士、少数族裔、变性人、艺术工作者和新移民等,读者可在限定的“阅读时间”内,随意与他们倾谈,尝试了解每位边缘人士背后的故事。这次活动仅为试验性质,计划于十一月举行更公开、更大型的借阅活动,推广这种阅读模式。

“真人图书馆”的主办方期望参加者通过与这些“书本”面对面的交流,撕去习以为常的标签,放下牢不可破的歧见,以更开放的态度聆听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声音。这种阅读模式亦不流于单向分享,而是藉着平等对话、彼此聆听,让“读者”和“书本”互相尊重和信任,建立友谊,继而缔造让社会各阶层群体互相尊重、关怀的良好文化氛围。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篇11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2007年经过修订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其特征是:(1)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韧性)。

心理资本具有积极导向、可测量、可投资、可收益、与绩效相关等特性,并且它和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一样,是可以进行运作和管理的。有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力,也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的一种积极状态。

二、教师心理资本优化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三维课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实现需要进行三个维度的优化,即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这三个维度中,应当把教师的优化排在第一,原因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思想、态度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教师自身能力和条件不足以达到决定的、主导的水平,其他两个维度的优化也就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效果。

教师的心理资本也是一种心理能力,与教学效果相匹配。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在课堂上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对学生更有责任感,从而也会有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成绩。充满希望的教师,会运用适当的科学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敢于创新和反思。个性乐观的教师,会在个人事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不断总结经验,勇于自我突破。具备韧性的教师,面对捣蛋的问题学生、班级管理中的难题,会在迎接挑战中感受工作的快乐。

教师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教师,在其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自身心理困扰和外在环境影响,心理资本可能会亏损,甚至耗尽。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帮助别人“成为一个人”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个帮助他人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职业倦怠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感降低也会磨损其希望、乐观和韧性。长此以往,教师群体中就有可能出现“各安天命”“安于现状”“消极怠工”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能会让学生沉浸在枯燥的学习当中,这将给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

三、体验式团体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是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体验式团体教育技术为途径,对教学最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师、学生、家长群体进行关怀,从而形成和谐互动的动力场,通过流动的动力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新型团体教育模式。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发展观。遵循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个性和潜能。在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互动,形成和谐流动的过程。

2.在经验中学习。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主张把学生所学的内容融于具体形象生动、可听可观、可触可摸,能够调动学生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的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吸引下,通过观赏、实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作为主体亲自参与,亲自经历。当获取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后,再由教师谆谆善诱,实现知识、情感、人格的升华。

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虽然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都是推动教学活动发展的动力,但他们所起的具体作用却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思想、学识和道德水平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自觉地按照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和知识传授,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有责任。学生的身心素质是一种精神客体,作为身心素质载体的学生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动力。学生身心素质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成长和认知构建的发展历程。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创设体验情境,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时而在前面引领,时而在左右陪伴,时而在后面推动。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这样的“三分之一”技术。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时而在情境中体验,时而与同伴们分享,时而听教师讲解。教师还要对体验、讲解、分享这“三分之一”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把握。

四、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教师心理资本优化中的应用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体验式团体教育是运用具象法、象征法、模拟法等多种技术,对教学内容在团体动力场中进行立体、全面的转换。这些技术运用在课堂上,能促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运用在体验式班会上,能修复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运用在体验式家长会上,能促进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哪一种培训模式更适合教师的心理成长,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寻的问题。

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对教师的心理教育过程,大多是以单一的理论学习和考试结业等方式来实现的,基本未提到教师心理资本优化的概念,更别谈具体的实施了。由于没有以科学、系统、全面、优化的思想为指导,导致在每一次的教师心理成长培训活动中,采取的都是单一的认知教育模式,不够系统和全面。大多数教师教育研究和培训部门,没有设立这样的研究机构,也没有相关的研究人员。更因许多学校还要面临巨大的升学评比压力、校际间排序压力,忙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没有时间顾及教师心理资本的优化,相对好一些的学校也只能自己另辟蹊径,摸着石头过河了。

教师可以像学生一样受益于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例如建立“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就是目前业内新兴的一种做法。在工作坊中,教师变成了“学生”,工作坊变成了“班级”,心理专家是班级里的“老师”,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体验式的,针对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设置相应的课程。工作坊可以通过体验式团体心理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不断挑战,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成员经验分享,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压力,重燃工作的希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悟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意义,增强教师职业价值感;可以通过团队支持,摆脱职业倦怠,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乐观面对生活;可以通过设置复杂任务,培养有韧性的心理品质。心理专家起主导作用,教师成员是“班级”的主体,利用团体动力场,有利于每位教师心理资本的优化和提升。

心理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正在撰写的《教育教学最优化探新: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一书中,实验学校内蒙古鄂伦春旗大杨树二中,正在进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把教师的优化放在了系统优化的首要位置。

在教师优化部分,又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优化,第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资本的优化,第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优化。目前该校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收到了初步成效。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杨树二中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能够不断突破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让教师们更好地经营和优化自身心理资本,让教师们每天都携一袭花香,披一缕阳光走进校园,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第二中学,呼伦贝尔,165456。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

编辑/于 洪 黄才玲 终校/何 妍

团体文化活动素质教育 篇12

一、艺术团的作用与建设

有效地整合调整群众文化资源, 特别是艺术资源, 在建设群众艺术团, 提升群众文化的质量, 营造浓郁的群众精神文化氛围中, 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作为县区级的艺术团, 从活动的角度上讲, 是一种非艺术表演向准艺术表演转换的艺术团体。

进入这一团体的人员, 都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或相对应的艺术兴趣。他们都有这方面的潜能和展示其才能的可能性。通过这样一种组织, 使这一潜能达到更有效的发挥, 并在这一过程中, 达到寓教于乐、净化心灵和审美理想的作用, 是各艺术团的宗旨。有了这样一个宗旨, 通过艺术团展现一个社区的精神气质形象, 也就有了生根之本。

(二) 艺术实践也是提升社区艺术素质的有效形式, 在培养社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训练、讲座、展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社区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 不同专长的人员有了施展才艺的用武之地, 通过艺术实践充分体验到艺术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并在反复深入的过程中提升艺术素质教育的功能, 促进了社区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提高。另外, 艺术团的活动满足了群众参加基层文化活动的需要, 同时也促进了群众与群众生之间、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通, 使社区提高了艺术修养, 更增强了自身的自信心, 艺术团的建设进一步带动和影响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

(三) 艺术实践更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

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是现代人才必须具有的一项重要的素质。而团队精神指的是维持团队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是团队成员愿意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和工作风气, 其核心是有共同目标, 精髓是各尽所能又紧密配合。而群众艺术团的活动恰恰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和合作意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社区生因为共同的爱好在同一个艺术团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 在艺术实践中相互交流, 相互协作, 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交际能力, 自律、他律能力, 也消除了自卑、自傲等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心理, 更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增强了为群众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 为他们的人生积累了宝贵财富, 也在校园内构建起了一个积极向上、富有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群众艺术团队的活动方式

群众艺术体是群众文化的主体, 是城市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 更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群众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是群众文化的主力。他们来自基层、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不竭的创作源泉, 民间文艺团队就是他们施展文艺才能的舞台。他们通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身边的人和事, 展示社会风貌, 歌颂现实生活, 为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人文环境、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繁荣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群众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是群众文化的主体, 群众中蕴藏着一大批有文艺特长的人才, 除了欣赏, 享受文化娱乐, 更有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和施展个人才华的强烈愿望, 群众艺术团就是群众施展文艺才能的舞台, 把我市文化、宣传、法律、科普等诸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集中起来,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以“下乡”为基本活动方式, 以小型、分散、业余为基本活动类型, 定期组织人员到乡镇、社区、企业送文艺、送书、送电影下乡等活动,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送政策法律下乡活动, 提高农民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举办“科技大集”活动, 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送到农村, 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抓住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的良机, 开展大型的文体、宣传活动。结合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工作实际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活动, 由团市委牵头联络、协调, 其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规划。

三、活动实施步骤

1.设立组织, 吸收成员。诸城市志愿者艺术团的领导机构是团务会, 由会长、副会长、组长、副组长参加, 团务会由团长或副团长负责召集。艺术团设团长1人, 副团长2人, 下设三个活动小组:文艺宣传组、科普教育组、政策法律咨询组。活动组长3人, 副组长3人。艺术团由全市有志于为群众服务的各界优秀青年组成, 基本条件是: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道德品质优良;热爱群众, 在为民服务工作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工作成绩;在文艺宣传、科普教育、法律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曾受过市级党团组织和有关部门表彰的优先吸收;年龄在18周岁以上, 男女不限;未成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须经监护人同意。

2.开展集中活动, 扩大社会影响。主要在乡镇 (街道) 社区、农村、敬老院等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为农民朋友提供文艺演出、科技咨询、义诊等服务, 扩大文化艺术团队的社会影响。

3.建章立制, 推进活动。艺术团成立后, 将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 建立例会、活动和领导制度, 在规章制度的制约下定期开展活动, 保证整个文化艺术团的有效运转, 推动文艺宣传活动地深入开展。

摘要:群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标识, 随着21世纪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不仅成为普遍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而且为提高促进群众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推动时代经济的协调发展, 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一篇:内科实验员论文下一篇:热工自动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