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就业率(共12篇)
中专生就业率 篇1
1 就业形势分析
据从兰州人才市场了解, 近几年来, 受过良好专业技术培训的中专生, 在人才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 找工作不讲条件, 踏实肯干, 培训就能上岗工作。还有许多中专生持有“双证”, 也增强了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就业心理表现
随着双向就业的深入, 中专生在就业心理方面逐渐成熟。根据对高校2003~2009年毕业生观察, 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心理还是比较成熟稳定的, 主要表现在有较高的求知欲, 能够积极主动搜寻招聘用工信息, 积极了解人才市场对中专生的需求动态;情绪稳定, 有自信心, 对未来满怀憧憬;有较强的吃苦精神, 能踏踏实实地去工作;竞争意识不断提高。
中专生的年龄多在16~20岁, 处于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转折时期, 现在的中专生整体水平不高, 因此存在的问题较多, 尤其在就业心理上表现为:一是心理幼稚, 随意性较大。在就业上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 遇事不冷静。二是依赖性强, 眼高手低。有的把就业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 总想一毕业就进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一味追求工作场所的“体面性”;有的怕吃苦, 不愿从底层做起。三是遇事无主见, 盲目从众。部分学生缺乏主见, 人云亦云, “跟着感觉走”。四是自卑畏怯, 不敢面对现实。这种心理来自农村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五是心灵空虚, 追求新奇刺激。部分学生生活上没有负担, 吃穿不愁, 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以上不健康心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求职的失败和困难, 这也是中专学校就业率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专学校普遍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 虽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但与适应当前就业新形势提出的客观要求, 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深度不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形势、方法陈旧,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如过多地强调政策指导、信息指导等形式指导, 而对观念指导、心理指导。技巧指导等方面没有足够重视, 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就业出路、提出就业方案参考建议等深层次指导方面做得明显不足;二是没有把培养思想品德、健全人格、人文精神等非智力素质, 放在与培养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智力素质同等重要的位置;三是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 没有把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重点, 或者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 但工作做得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不够深入;四是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工作几乎没有开展起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面对群体, 较少顾及个体, 没有根据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等分门别类地加以针对性指导;五是动手能力培养环节有待加强。如前所言, 中专生进入的是操作性, 劳务性的岗位, 用人单位需要一部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劳动者, 而这些正是中专生所缺少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常因为动手能力弱而造成就业困难。
4 就业心理教育对策
教育部曾就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 对中专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总体而言,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三个主要目标。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二是根据学校的特点,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为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本人在帮助中专生就业方面的一些粗前体会, 现就如何为实现上述目标, 进一步加强中专学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4.1 从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入手,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学校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明确责任, 安排专人, 签订目标, 列专项经费, 逐步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组织体系, 才能有效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而科学地开展。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利于把各项教育应对措施落实到实处, 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把握自己, 正确判断就业。
4.2 从专门授课入手,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根据中专生就业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 中专学校应当开设“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 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以专门教学的形式传授有关知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观念, 形成成熟的就业意识和求职技能, 为今后顺利地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就业心理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中专教育的始终, 学生入校教育就应该视为就业心理指导的开始。在平时授课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校内心理咨询,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改善其就业适应能力。
4.3 从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入手,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实践是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大课堂。学生之所以出现幼稚、眼高手低、自卑、心理脆弱、无主见、经不起风浪等心理现象, 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少走出家庭和学校的圈子, 没有到社会上去经受实践的磨练。因此, 我们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实践机会, 让学生增长见识, 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吃苦能力和在基层、底层尽心工作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行情, 明确社会需要, 认清就业形势;可以鼓励学生到社会搞调查研究, 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实行“模拟就业过程”演练, 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活动,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使他们体会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网站等宣传心理保健知识, 讨论有关热点问题, 在校内为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维护健康”的氛围;可以发挥团支部的作用, 组织学习多次参加实践活动等。
4.4 从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入手, 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 更应该重视非实力因素的培养。既要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做事”, 更要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一是要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使学生不仅会“说”, 而且也会“做”;二是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自身条件一般, 性格内向、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 要较早地给予关注和指导, 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 树立信心,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在择业时遇到挫折的同学, 要帮助进行心理调适, 鼓励增强信心, 并积极沟通联系, 帮助就业;三是要加强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既是班级的核心, 又是学校连接学生的纽带和桥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日常引导学生树立目标, 加强自身修养。班主任要怀有一颗理解的心, 善于询问和倾听, 与学生多接触谈心,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四是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尝试在对方立场上换位思考问题, 使学生学会尽快融入所在的工作环境中, 扮演恰当角色的能力。
4.5 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入手, 使心理健康教育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课, 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站在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的角度,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在引导中专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如既往、与时俱进开设好这门课。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 这其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蒋乃平.社会能力训练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黄希庭, 夏凌翔.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中专生就业率 篇2
在学习、实践、总结中不断完善教学,也进步自身的专业素质。由于本班幼儿年龄小,年龄差距又大,使得各方面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班上老师共同努力,并及时做好家园的联系工作,做到与家长多沟通,多商量。
通过家访、早接、离园、电话联系、家园手册、校讯通等途径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同一对幼儿的要求。使幼儿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在各个方面有了一定进步,受到家长的肯定与支持。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有待进步,身体素质也不稳定,这更需要教师的悉心照顾,在抓好教学的同时注重保育工作。消息交替,及时擦汗、换衣、喝水、洗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并做好班上环境卫生工作,让幼儿有一个清洁、卫生、优美的环境。预防疾病的产生和蔓延。让幼儿活泼、健康地成长。
中专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中专生 就业指导 心理问题 有效对策
中专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分析“就业难”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1.中等专业学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不系统、不全面
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而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研相对欠缺。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忽略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活动,且针对性不强,个性化指导不够。
(2)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理论研究不完善
就业指导课教材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全程职业指导教材。就业指导课开展情况良好,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需继续进行改革和尝试。课程安排的时间一般没有分阶段进行,课程内容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活动,注重职业指导基本知识讲解,而向学生提供如“历届毕业生经验介绍”“就业心理辅导”“正确的自我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新内容不够。部分就业指导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没有一支专门的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就业指导大多数还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及开设讲座这一层次,缺少对学生个案的指导、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市场化的操作。
2.中专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能面对现实和接纳现实。现在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开创一番大事业的宏大抱负,但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过程中大家并未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是否匹配,没有深入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
(2)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很多同学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但他们往往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希望一毕业就进入好单位,在较短时间里一举成名,沉溺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却不能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现在做起。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怎么可能会成功。
(3)缺乏就业观念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他们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3.中专生自身的素质问题
伴随着这些年一些学校盲目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全部涌入社会,而且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学校的盲目办学导致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跟不上,直接导致了学生质量的下降,高分低能,这些都是学生本身和学校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和措施
1.加强就业指导并塑造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队伍
(1)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要树立对学生“从一年级做起”的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将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素质要求和就业出路相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社会需求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的技能培养,以塑造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全人”。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制度政策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帮助其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2)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精心选择教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根据社会现实情况,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及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等情况,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审视自身的不足,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就业的技巧及能力。
就业指导教师应了解多学科和领域,不仅能针对某个专业学生提出对口的意见和建议,还要有求职应聘技巧、人际交往礼仪、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就业指导人员既应该是一个博学的学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心理专家。
2.中专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调整就业心理
中专生要充分利理解国家政策,亲身体验就业市场的环境,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平淡对待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对竞争做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修身养性,正确认识自己,胸襟开阔、大度、积极、乐观。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克服自卑心理,学会心理调节。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业无贵贱的职业地位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全新理念。善于强化竞争意识,培养机遇意识,适时推销自己,并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择业才会变成一个轻松自信的自我推荐过程,才会有满意的最终结果。
3.中专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适应社会需要
从目前的市场信息反馈情况看,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高素质,才能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统筹运作,创新发挥,创造更高的价值。中专生就必须从以往的单方面注重成绩,转到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上。
(1)提高表达能力。流利简约的表达和谈吐,给人印象深刻,也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第一关,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对交流和工作都打下了基础。
(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接触人和事,在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交往和沟通是未来工作中必要的能力。
(3)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果断的决断能力可以帮助毕业生实现对目标的正确判断并作出最佳选择,这需要不断地磨砺,多经历,多接触。
(4)遇事冷静、沉着。年轻人容易急躁,遇事不冷静。对求职的毕业生来说,面对就业压力,冷静沉着尤其重要。
三、结语
总之,中专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只有认真引导,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做足就业前的心理和行动准备,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将来谋得一份满意的职业并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5,(2).
[2]刘海涌,浅谈职高毕业生的就业指导[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严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5.
浅谈中专生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篇4
从近两年的社会整体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来看,去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84.5%,其中中专生的就业率达94.6%,就业形势曾上升趋势。但对需求的人才要求呈现以下几大特点:(1)从有些行业的需求来看,社会需要复合型技能人才。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不再单纯看一证。(2)对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企业更注重综合素质。但也有个别企业用人的过程中出现的对身高、相貌的歧视。(3)在企业的用人需求中,企业看中的是中专生的能吃苦,薪金要求也不高,可塑性强。
从我校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整体情况是非常可喜的,但从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1)学生没有准确的自身定位,眼高手低的情况很普遍。(2)对所从事的岗位不了解,茫然。(3)不能适应现有岗位,反复转岗。(4)部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自信,造成就业难。
作为中专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本来处于相对劣势,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
2 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如何使中专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出其优势呢?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出发,就是适应需求,不断改革。据悉,由于前些年中专技校陷入了生源低谷,很多学校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定位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人才,格外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无形中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据称,在一些大型的招聘会上,有用人单位反映有的中专生看不懂产品说明书而无法正确地使用工具,理论知识的欠缺削弱了中专生的实力。从近期我们在房地产行业及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来看,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倾向于全面与侧重的结合,而在工作中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所以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2.1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市场,树立适应的教育目标
树立全新职业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思想。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这势必要求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深刻认识教改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2.2 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融入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
从对企业的调查来看,随着市场的变化,一些有着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的企业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除了考察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注重考核一个人是否认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理念,是否能真正融入这个团队。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除了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对现行的知识结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深度等方面加以调整外,更要考虑在专业教学中注重渗透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用人原则及理念。
2.3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的今天,什么代表了人才的水平?说到底,那就是能力!企业对人员的能力要求根据岗位会有所不同。对于从事房产、物业等第三产业的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服务能力、合作能力。其次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25页)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一些可行的手段,根据课程的内容,加强能力训练至关重要。
2.4 教学方式的新体验
我们现在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内容到方式和手段。我们总在寻找适合学生也适合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还是短训教学、疏导理念等,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敢于创新,达到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
3 全面提高中专生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1)进行时时市场调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调研是我们针对性的改革的基础。根据企业需要,根据具体岗位需要,如何调整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安排的内容,深度等如何协调,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所以在我们的课改及教学中,要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提高教学效率。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有的同学希望一毕业就拥有一份舒服、清闲、责任少、待遇高的工作,而对虽有发展潜力但暂时条件较差、待遇较低、急需专业人才的企业不屑一顾。出现这些情况皆因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并非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应该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加强思想教育,把新生入学教育视为就业指导的开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顽强拼搏、勇于实践、诚实守信、忠诚事业的优良品质。
(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在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单位招聘时不再单纯地看成绩单,而更注重实践技能。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设计课程。要指导学生不要以取得高分为学习目标,不要死记硬背,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广泛兴趣。
(4)加强就业实践指导。加强就业实践指导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针对在校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工、市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对社会增进了解。
对于毕业生应加强毕业实习指导。学校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及时联系和落实实习岗位,尽量把学生安排到有用人意向的单位实习。要加强对实习的管理,学校的领导、老师还应定期到实习单位看望实习生,检查指导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强化训练及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另外学校可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鼓励非毕业生到场观看)或组织学生参加人才市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单位和面试锻炼机会。
中专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篇5
临城职教中心西竖分校刘增志赵涛
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中专生就业的前提保障,本文作者以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端正学生的就业观,指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揭示就业指导工作应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专生 就业指导探索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农民工的进城务工等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做好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近几年,临城县职教中心就业办公室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努力上好就业指导课
学校从2000年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主要是做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尤其是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就业办老师和班主任,他们与学生最近,接触最多,掌握学生思想的变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许多实例,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授课过程中根据“谁专长谁主讲”的原则选择授课老师,多个教师分头讲课,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就业办的老师在授课时主讲就业形式、就业方向、前景;班主任负责讲礼貌礼节、团队精神和工作学习纪律;法律老师讲解刑法和合同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同时还穿插一些录像内容辅助教学。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坚持毕业生就业咨询工作
通过举办咨询会,详细向毕业生解释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形势,回答毕业生关心的问题,消除毕业生的错误认识,鼓励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挫折,克服自卑心理。坚持全天就业咨询,随时解答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毕业生顺利转换角色,完成就业工作。
(三)设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
在教学楼设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张贴就业报刊、剪报、文章、企业招聘信息等材料,校广播站的就业指导栏目同时广播就业知识、就业信息。通过设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使毕业生能方便及时地了解就业信息。
(四)举办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
为拓宽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空间,先后对幼教、家政、计算机、电气焊等专业学生,举办了育婴员、家政员、文字录入员、中级焊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他们通过资格鉴定,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增强了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力,对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分期办出就业指导黑板报
利用教师后面的黑板,每周一期,分期刊登“求职材料的准备”、“就业形势及就业纪律”、“面试技巧”、“如何签订劳动合同”、“找不到合适工作怎么办”、“如何到企业报到”、“怎样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如何得到企业的认可”等。就业指导板报的内容“想毕业生之所想,急毕业生之所急”,广大学生非常喜欢
(六)利用学校优势,使学生提前“就业”
充分利用学校的家属院、幼儿园,使幼教、家政专业学生感受就业的气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教务处的打字、排版等工作;电气焊专业的学生参加学校的床铺维修,1
焊接学校的广告牌、幼儿园的转椅和跷跷板等。学生在实习“就业”中感受职业的要求和乐趣,并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
(七)举办面试,让非毕业班学生提前感受“就业”气息
利用企业来面试毕业生的机会,非毕业班学生也“见见世面”。使这些学生在参加面试后,普遍感受到“就业难”,对学习和就业之间有了新认识,表现为“为就业而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明显增强。
二、就业指导过程中坚持端正毕业生择业就业观
就业的关键首先是择业就业观问题。只有首先解决了毕业生对就业的正确认识问题,毕业生才能行动起来,正确择业。在当前毕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为了端正学生的择业就业观,我校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做事之前先做人”的认识
中专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点,就业处和教务处联合开展“做事之前先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如何做一个文明人,如何注意礼貌礼节,如何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只有做一个诚实信用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劳动者。
(二)“先端泥碗,后端金饭碗”的认识
一些毕业生择业时,两眼只盯在大型企业单位,对小企业不屑一顾。仍抱着“从一而终”的思想,不找到好单位就不就业,找好单位就干一辈子。针对毕业生这一落后观念,教育毕业生要辩证地认识择业与创业的关系,毕业前择业要降低期望值,先找一个能够维持生活工作或者事业,并在岗位上打造自己,艰苦奋斗,待自己技能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再去创业,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三)“处处开花”的认识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仍认为必须“专业对口”,这就大在限制了自己的择业方向。我校教育毕业生不要被专业“绑死”,要充分挖自身优势,包括专业与非专业的、性格特点与爱好特长的、实践与经历的等等,只要自己的“闪光点”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贴边”甚至“擦边”,就可以去应聘、去就业。
(四)“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认识
由于地域和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北方毕业生习惯于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择业就业,这就大大缩小了自己的择业范围。我校在就业指导中经常不断地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南方开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方就业。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视野,接收新鲜信息和新鲜观念,磨砺和改造自己,才能获得较高的回报。
(五)“不等不靠,不屈不挠”的认识
在当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仍存在“等用人单位上门相亲”思想,在择业过程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丧气,不敢前进。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教育毕业生要主动出击,自力更生,克服“等靠”思想,正确认识和对待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迎难而上,不断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畏缩退却只能半途而废。
三、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再认识
毕业生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以下三点新认识:
(一)就业指导要有系统性
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择业层面上,也不能仅仅是对毕业生进行“季节性”指导。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中专生生活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实施。第一学年重点指导中专生成才心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第二学年重点指导学生确立就业方向,进行职业教育,完善就业素质;第三学年重点是择
业技巧、职业适应和创业的指导。中专生全学程系统地接受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二)就业指导要与时俱进
就业指导的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就业指导要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不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根据就业形势变化不断更新指导内容,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指导,善于创造新颖的指导形式,与时俱进。
(三)就业指导要与毕业教育结合就业指导过程中教育毕业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关系,自觉服务国家需要,到民办企业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1]陈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化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
(16);57-58
[2]高校教材编委会.大学生就业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刘增志:男,临城县职教中心西竖分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1997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林业师资专业,现在负责学校招生就业工作.联系信箱:liuzengzhi314812@163.com
浅谈就业导向下的中专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中专英语 教学 就业导向
中专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具有初、中级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这就要求中专教育要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社会在进步,技术在不断更新,只有熟悉并会运用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与时代同行,以了解本行业最新情况,在本行业竞争中获胜。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重要力量的中专教育,应承担起英语教育的重任,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在众多学科中,英语是中专生比较薄弱的一科,当前中专英语教学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枯燥,教学手段滞后,理论和实践挂不上钩,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比较差。因此,深化中专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当前中专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饭碗教育,那么我们就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满足实际生存需要的实用、扎实的职业外语教育。
一、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应用知识。英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以人为本,充分认识中专学生的现状,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专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采取最佳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注意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应用能力
我们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或操作型的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因此中专教育就应该以技能为主,为用而学。大部分中专学生必须面临毕业后就业这一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让中专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就业环境,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中专英语课应充分利用职业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并拓展学习渠道,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有效、鲜活的行业英语,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应突出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岗位为出发点和终点,以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为重点,充分发挥行业参与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围绕实验实习开发课程,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既要具有一般英语课程的特点,又要突出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 它既具有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的功能,同时又能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拓展视野,为将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中专教育工作者要对用人单位需要做出灵活反应,努力实现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的沟通。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英语课程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和语言运用,帮助他们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实际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丰富方法和手段,倡导体验参与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制定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宽泛的文化课标准、开发满足相关职业或专业大类的文化课标准。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可以使每一个同学学有所得,使其才能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展。加强教学内容与职业生活的联系,既注重科学性,也注重人文性,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化、生活化、交际化。
教学活动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倡重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课后可采用多种形式。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专英语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还是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中专生英语的突破口。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挥潜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相应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采用新的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鉴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废除单一的文化课统一考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满足职业需要。我们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应该是肯定多,否定少;鼓励多,指责少;表扬多,批评少。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法,进步的给予肯定,退步的、不好的鼓励他们自我反思。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依据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根据其实际掌握和应用能力来衡量学习成绩的进退,这样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能看到他的进步,并予以肯定,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奔头,能够看到胜利的曙光。鼓励学生自学,加强对学生自学方面的指导。
课堂上老师讲的毕竟是有限的,很多的东西还是要靠学生的思考和揣摩才可以理解、消化和吸收。我们要教学生做人,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注意到学生的智能差异和文化基础差异,使优等生“吃得饱”英语,差生“吃得了”,中等生有提高。让每位学生都觉得自己还有希望。提高中专英语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加强对学生英语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观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婧;徐艳;《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之思考》[J];《消费导刊》;2009年15期
[2]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大专生就业困境分析 篇7
专科生在找工作时往往受到学历的限制, 致使大专生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很多人往往认为专科生只要放低姿态就不难找到工作。但是, 基于大量农民工涌入人才市场, 放低姿态就意味着要与农民工抢饭碗。父母辛苦培养了自己多年, 最后却沦为农民工的境地, 有多少专科生愿意?近几年, 国家政策鼓励专科生到西部或者基层锻炼,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岗位所要求的也是本科生优先, 专科生即使选择去西部, 竞争力也不强。所以, 大多数专科生只能选择在大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打工以维持自己的温饱, 他们比农民工的压力更大, 因为还要承受身后父母期待的眼神和就业困境的双重压力。
目前, 大专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求职就业的困境下, 获得满意工作的大专生比例很少, 大专生不断降低求职标准仓促就业的占到多数。
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等。
一、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有些情况下能用本科生就不用专科生, 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一般都会标榜最低要求是本科, 这意味着大专生连基本的应聘机会都没有。大专生表面上看起来是供求过剩了,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专生总量方面的过剩, 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 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另外, 大专生是大学扩招的附属品, 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过度产品。尤其是在普通高校, 大专生只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 没有社会要求的一技之长, 所学的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成了常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提供支持和鼓励, 这样大专生才有望走出职业困境。
(二) 家庭因素
一些家长保守、陈旧的就业观念也会对大专生的择业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家长对许多职业持有偏见, 认为做营销、超市上班打工不稳定, 孩子哪怕有一份低收入、低福利但相对稳定的工作就是他们满心希冀的, 于是四处托人、托关系进政府机关, 让孩子等、靠、要, 成了宅族。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不能干稍微辛苦、强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工作, 干涉学生对职业的选择,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三) 学校因素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 人们对学校扩招与生源总体水平下降和教学质量降低之间的关系已逐渐形成共识, 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作保障, 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不到太多实用的东西, 进入社会后必然不能应对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 我国应试教育和高校教育体制严进宽出的常态也导致大专生在校期间没有职业设计的紧迫感, 加之其自身自律性不严, 大学成了走过场, 真正德才兼备的大专生少之又少。
(四) 自身因素
大专生是就业的主体, 其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较大影响。造成大专生就业困境的自身因素比较复杂, 如大专生进校后缺乏专业兴趣、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职业的认识模糊、无职业生涯规划或设计不完善, 加之不能及时修正, 缺乏奋斗的精神与动力、观念不更新, 在学校期间没有参加社会实践, 综合素质偏低, 谋生技能偏少, 有压力没动力, 缺乏自我提升的意愿和毅力, 就业过程中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 个别大专生只看到就业压力而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就业心态不良等。
二、大专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 调整心态, 稳中求优
目前, 大专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于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来说较低, 因此, 大专生被形容成在夹缝中生存。首先, 大专生应该有平稳的就业心态, 不要因学历受限就放弃就业, 要针对自己的专业去求职, 大专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心急, 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 可以多方寻找机会, 在多个单位中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 在不断经历职业选择中求证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 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 逐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学校是学习成长的平台, 社会更是学习成长的平台, 大专生要克服自卑心理, 勇于面对就业难题, 积极在社会的熔炉中成长成才, 努力提升个体的就业能力, 不蹉跎时光, 相信国家和社会, 用自己的双手去打拼自己的天下。
(二) 政府调控, 教育改革
大专生就业工作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大事, 因为大专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 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职能部门在解决大专生就业问题中担当着重要的调控功能, 包括各省招生办公室在内的相关部门有责任审视、分析社会职业需求动态, 有针对性地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信息, 并适时向学校发布, 学校可根据政府部门的预测信息, 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学科, 修订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模式。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宏观调控, 指导高校办学, 尽可能地降低学校某些专业招生的盲目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交往, 如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注重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 展开长期性的调研, 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 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 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困境问题之所在, 形成并完善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等。高校要突出专科生就业优势, 和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形成特色鲜明的专科专业, 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三) 有效实践, 培养兴趣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往往和兴趣紧密相关,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有职业幸福感的事情, 兴趣是引导个人成就事业的种子, 兴趣是星星之火,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的提高需要毕业生加强理论的学习与引导, 同时, 毕业生应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进行锻炼。大专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相关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 提高自己对职业及大专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解, 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 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 使自己在就业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学生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 培养职业兴趣。依据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 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开展校内校外实践, 不轻视每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不骄傲自满, 不眼高手低, 心中有目标, 脚踏实地, 唯有如此, 走出校门时才会不彷徨, 不迷失方向, 敢于竞争, 成为职场的有力竞争者。
(四) 更新观念, 积极竞争
如今的大专生就业, 早已不同于原有的“统分统配”或简单的“双向选择”模式, 而是适应市场需要, 在双向选择的同时, 走自主择业的道路, 自主择业内涵较为丰富, 既包括个体选择目前社会中已有行业就业, 也包括大专生的自主创业。大众创新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 学生及家长要打破原有的陈旧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大专生也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 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 并根据个人的条件、社会环境、行业前景及就业市场等变化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想好了自己要做什么, 就不要拘泥于形式和内容, 要勇于突破, 勇于创新, 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国家对大专生就业高度关注和关心, 大专生要积极了解相关政策信息, 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 敢为人先, 结合自身优势, 审时度势, 有的放矢, 将会为自己迎来就业的春天。
(五) 提升能力, 促进发展
在就业过程中, 一方面存在就业难的现象, 另一方面也存在大专生择业难的问题。就业困难是表面现象, 真正的就业难, 不是难以改变的就业大环境, 而是难以改变的就业心态和难以提升的个人就业能力。因此, 提高大专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大专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 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益于提高大专生就业竞争力的素质拓展训练,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才观的教育, 努力提升大专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 积极构建通识性教育平台, 强化大专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能力,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促进大专生就业能力发展等。学生自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能力提高的各项活动中, 完善自身, 综合发展。通过参加专升本考试、考研等多种途径的学习渠道提升个人学历, 改变专科生的命运, 相信也是多数大专生的不二选择。
缓解大专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大专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积极探索, 有效实践。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大专生就业的措施和行动到位, 加之大专生个体自身积极提升个人能力, 勇于面对困境, 社会大众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高校通过改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国家采取多重政策缓解大专生就业困境, 大专生就业难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雯, 欧阳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解读[J].江苏高教, 2004 (02) .
[2]王雯.大专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读写算:教研版, 2015.
中专毕业生就业心理浅析 篇8
1 中专毕业生就业心理
1.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中专毕业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很多学生觉得中专学历比不上大专、本科学历。尤其在当今社会,很多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较高,中专生觉得无法与大学生竞争,从而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不敢展示自己的长处及特色,以致未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赏识。
1.2 缺乏脚踏实地精神
很多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怕吃苦,如有些学生找离家近的工作。怕脏,如很多护生都不希望毕业后当护工,觉得这种工作又累又脏。嫌工资低、待遇不好,希望毕业后进入好单位,到大医院、大药店、大工厂、大企业工作,却不能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现在做起。
1.3 焦虑心理
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能否找到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
1.4 不满情绪
有些学生对家庭不满,如对家人的指导、对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满足自己找工作的需要、对家人不能给自己安排一份好工作等;对同学不满,如嫉妒同学找到好工作、有家庭的经济支持;对某些地方保护主义不满和对自身的户籍条件不满等。
1.5 依赖心理
一些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应聘时希望家人陪伴;或对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不能自己做决定,而是听从父母意见。有些学生根本不打算自己找工作,而是想凭借亲戚、朋友关系找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却不考虑自己是否能胜任。
1.6 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自己在校期间成绩好、长相好,自然工作也要比别人好,但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
1.7 子承父业心理
卫校一部分学生家长本来就是从事医务工作,如乡村医生,这些学生来校学习的目的就是拿到文凭后继承父业,因此,他们并不担心毕业后无工作,也不存在就业压力。
1.8 无所谓心理
一小部分学生来中专学校读书并非本人意愿,是由于父母没时间对其进行管教强迫来的,因此,这些学生在校混日子,不在乎能否拿到文凭,对就业持无所谓态度。
2 对策
2.1 客观评价自己,保持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也有缺点和短处。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应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克服自卑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
2.2 学会自我调适
焦虑或不满时可向朋友、教师倾诉,甚至痛哭一场,或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或采用自我安慰等方法,以缓解心理上的不适和不满情绪。
2.3 杜绝依赖心理
人生道路要靠自己走,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陪在子女身边。因此,要学会自己处理、面对事情,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中专语文教学如何为学生就业服务 篇9
一、中专生就业现状
中专毕业生大多选择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 从事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等流水线车间的一线工作。调查显示, 不少中专毕业生受不了单调、枯燥的体力劳动, 不断跳槽, 越跳越差, 甚至走上歧路。或者受不了一线生产的艰苦, 或者根本不愿从基层干起, 这些也是造成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对难问题的原因。
那么, 究竟是大中专毕业生供过于求, 还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根据调查, 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 大中专毕业生的数量并不过剩。专家分析, 出现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而学生又好高骛远, 不愿选择基层岗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 产生了结构性错位。比如, 浪潮集团的用人标准是:第一诚信务实, 第二身体健康, 第三才是专业技能。由此看来, 学生的个人品质才是第一位的, 学校应该多方面、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把对学生实行净化心灵的塑造教育落到实处, 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心灵塑造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中专语文教材设置状况
目前, 中专学校采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照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编排的。它遵循“注重基础, 强化能力, 突出重点, 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教材内容体系, 力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职教特色,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已经部分体现了人才市场对中专毕业生的需求。
反映诚信务实品质方面的课文有:第一册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 第二册老舍先生写的《我的母亲》, 第三册梁晓声先生的《父亲的一生》等等。反映吃苦耐劳品质方面的有:第一册于是之先生的《幼学纪事》《寻找时传祥》, 第二册《玛丽·居里》等。
另外, 教材安排的写作训练部分与应用文单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亦有很大帮助。
三、语文教学为就业服务之途径
在21世纪的今天, 语文教学实在不好实施。一方面, 教学对象———中专生, 已经出现少年早熟现象, 不再那么单纯, 他们见多识广, 爱好广泛, 思想活跃;另一方面, 科技飞速发展,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令教师手足无措, 新课改等教育变革也不断冲击着传统教学手段。
面对现实, 语文教师只能迎难而上, 不断充电, 深入学生, 努力钻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方法与规律, 化困难为动力, 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
1. 深挖中专语文教材, 紧盯相关重点课文。
如讲《邓稼先》一文, 在课堂上要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审视邓老的一生, 挖掘出人物身上所凝聚的民族精神, 以及邓老真诚踏实的品质, 努力展现主人公所具有的厚实的生活基础, 由此激发学生以大局为重、以民族为重的精神, 把“真诚踏实”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品质。同时, 配以多媒体课件, 展示“两弹一星”表彰大会的图像、纪录片等, 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标。
2. 言传身教, 教学相长, 树立榜样。
如讲《玛丽·居里》一课, 课文中“清苦的生活没有压垮她, 总是坐在第一排, 如饥似渴地学习”“不虚度一生, 在她的日程表上, 没有节假日, 只有工作、研究、学习和家务”。讲解这些片段便是教师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的良机。每个人都有一段清苦或是处于逆境的学习生活, 我们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提起自己的“十年寒窗”,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共鸣, 以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 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3. 进行专门的品质训练, 多给实践机会, 以加深认识。
如果留心, 品质训练的实践机会很多。这方面, 语文老师应首当其冲, 因为每次实践回来都要让学生写心得作文, 语文老师改此类作文只能用爱心、用品格去衡量。
总之, 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灵魂的课程, 在提升学生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探索、去实施, 中专毕业生就不会再出现二次就业困境, 他们终会成为受市场欢迎的有用之才。
摘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出现就业难, 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语文教学在提升学生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用心去探索、去实施, 中专毕业生就不会再出现二次就业困境, 他们终会成为受市场欢迎的有用之才。
中专生就业率 篇10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我校医学中专部2008~2010届4个常设专业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3年毕业人数依次为:535人、768人、748人。其中护理专业1 343人;药剂专业373人;医学检验专业153人;助产专业182人, 其中, 女生1 871人, 占91.2%, 男生180人, 占8.8% (助产专业未招收男生) 。
1.2 调查方法
就业率:采用毕业登记问卷调查及毕业后电话随访的方法, 截至毕业当年9月, 以毕业生与就业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者计算就业率。
就业去向:采用毕业生问卷调查及电话随访的方法。将就业去向大致分为:公立大中型医院 (地级市二级乙等以上医院) ;民营及中小医院;诊所、卫生保健院;药房、医药企业;其他工作单位。
劳动报酬:随机选择2008~2010届各专业毕业生273人, 统计毕业半年后月薪水平。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就业率 (见表1)
由表1可见:毕业生近3年总体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各年份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P>0.05) 。此结果与教育部发布的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大体符合[1]。各专业就业率大多在80%以上, 其中护理专业就业率最高, 达95%以上, 助产专业就业率略低于护理、药剂和医学检验3个专业 (P<0.05) 。但高就业率并不能掩盖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一次性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短视性。全国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5%左右 (2008、2009年分别为83.5%、85.2%) , 2009年“211”和“985”高校就业率也仅为90%左右 (“211”高校为91.2%;“985”高校为89.7%) [2]。近几年,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及学历倒挂的现象一直持续, 其原因并非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已强于各大专院校毕业生。由于学历和能力处于“弱势”, “先就业, 再择业”是多数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思想, 较低的就业预期和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不足是造成中职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
2.2 就业去向 (见表2)
护理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各类临床医疗机构, 其中在公立大中型医院就业的人数占该专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了1/3, 但用人签约形式多以非编制内人员为主, 工作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民营及中小医院所占比例接近30%, 加之各类诊所、乡镇卫生保健院所占该专业的就业比例,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职于对口专业岗位的占毕业生总数的85%左右, 且后两类就业岗位将成为今后几年护理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
药剂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医院药剂科、医药企事业单位[3]。其中, 各大中型医院药剂科接收毕业生人数有限 (约占该专业就业总数的15%) , 民营及中小医院接纳毕业生超过20%, 毕业生就业以设有销售岗位的药房和医药企业所占比例最大, 超过40%。此外, 还有少数药剂专业毕业生就职于药检所、药政卫生行政管理等岗位。
医学检验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医疗、科研机构实验室[4]。由于公立医院检验科及科研院所职位饱和或岗位学历要求较高, 故就业人数占该专业就业总数比例不到20%, 民营及中小医院吸收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较多, 接近该专业就业总人数的1/3。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对分散, 另有少部分毕业生就职于疾控机构、试剂公司的相关岗位。
助产专业在校学习课程接近于护理专业, 但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医院妇产科及妇幼保健机构, 民营及中小医院 (含妇幼保健院) 吸收该专业毕业生也达半数以上。但助产专业对口就业方向相对较窄, 毕业生未在专业对口岗位工作的比例在各专业中最大, 其中又以毕业生转向护理岗位者居多。
2.3 劳动报酬
抽样调查我校医学中专部近3年毕业生273人, 统计毕业半年后劳动报酬区间, 具体见表3。
就业质量一直是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中最突出的问题, 中职毕业生劳动报酬低是不争的事实, 毕业生就业后的月薪水平即是对此问题一个较好的反映。抽样统计结果与2009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平均月薪水平较为接近[2]。以昆明市为例, 4城区最低工资标准于2010年7月1日起由680元调整为830元。由此可见, 我校医学中专部1/4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仅能获取接近当前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值得注意的是, 2009年全国医科类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也仅为1 488元。
3 讨论
根据调查可见, 当前医学中专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凸显的是劳动报酬微薄、进入对口工作岗位比率较低的问题。同时, 存在毕业生就业职位不稳定、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不高、失业保障不足等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规划的现实问题。因此, 中职院校在中国历来都不是优秀初、高中毕业生的首选。而对中职卫生学校来说, 向这些知识构架尚未建立的青春期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中灌输繁重的课程, 期望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深入理解并融会贯通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也是不太现实的。基于以上因素, 目前培养出的中职毕业生与其他层次更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相比自然毫无竞争力。
令人欣慰的是, 尽管职业教育问题重重, 但一些来源于社会和学校的努力和尝试也使中职卫生教育的就业和发展状况发生了可喜的改变。首先, 国家近年来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不断加大投入, 提供相关保障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已实施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可提供给每一名在校中职学生每年1 500元的生活补助, 极大地减轻了不富裕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于如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等推行了减免学费政策。此外, 各地区还设立了如专门针对贫困女生的“春蕾计划”等资助项目。在目前全国总体教育资源不足, 且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 正是这些针对中职学校的支持政策给了很多原本可能因教育经济负担失学的, 特别是边疆农村地区的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
再者, 近几年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已经可以通过报考“三校生”参加高考, 畅通了毕业生继续进入高等级学院继续学习深造的渠道, 也为优秀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提供了新的选择。
另外, 为了缓解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 局部地区和乡镇农村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却严重缺乏的局面, 国家也加大投入, 努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环境, 如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规范化建设, 把卫生院定位于“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的服务模式, 让卫生院提供以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95%以上[EB/OL].http://www.cnr.cn/jy/eduzt/PressConference/2010_6/201005/t20100526_506485483.html, 2010-5-26.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1) :64-72.
[3]赵景会, 方友军, 王洪生, 等.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药学教育, 2010, 21 (2) :9-10.
中专生就业率 篇11
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到千家万户。政府、社会、学校、毕业生自身应当齐心协力来促成这一问题的解决。
1.教育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转变观念,树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就业观和吸纳人才理念
就业是毕业生面临的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能否使毕业生充分做好走向社会的思想、心理和技能准备,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至关重要。一是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客观定位,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要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信息情况,引导毕业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明确“首先是劳动力,其次是人才”的道理,以确定适合的职业种类;要通过就业指导逐步调整、自觉降低就业期望值,让毕业生逐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新理念,鼓励毕业生到各类用人单位去工作。二是要引导用人单位树立人才战略观,通过分析引进毕业生利弊得失,帮助企业经营者摒弃用人短视症,使他们重视毕业生引进、储备、培养工作。
2.健全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1 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及相关配套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
一是落实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支持,享受一定期限的免税政策,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并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指导。二是制订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经济、民营企业自主择业。三是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应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职业资格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
2.2 完善服务机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相关职能部门要努力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周到的服务。一要加强宣传和指导。广泛宣传毕业生生源、就业政策、市场供求等方面信息,让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了解创业途径,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减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二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人事劳动、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通力合作,简化毕业生就业手续、为毕业生代办落户、保险等手续。在规范人才市场的管理的同时,加快发展民间人才服务市场、中介组织,拓宽服务领域和渠道。三要强化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大中专毕业生需求数据库,积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参加就业毕业生的专业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加强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
2.3 建立过渡性鼓励安置制度,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部分毕业生对失业承受能力较差的情况,采取一些过渡性的安置措施。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期限内,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实行毕业生见习制度,用人单位按超计划录用的规模接收见习人员,在见习期内,企业支付见习工资,政府对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多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同时也给毕业生一个积累就业经验,提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了解的机会。
2.4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人力资源的市场化是促进就业的大势所趋,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要挂靠人力资源市场成立人力派遣公司,专门为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性、季节性、临时性劳务用工的信息发布、招聘等服务工作,由毕业生根据用人信息自由择业。
2.5 健全鼓励毕业生创业制度,开辟就业新渠道
大中专毕业生是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潜在生产力,发挥他们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毕业生优势尤为突出,要鼓励他们在农业生产、流通、营销、特色旅游等领域去创业,政府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宣传、动员毕业生尤其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开创就业之路,开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新天地。
3.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吸引毕业生就业
3.1 向乡镇基层、村队派遣大中专毕业生
基层是锻炼人才的大舞台,也是各类潜在的就业岗位的聚集地。要把开发乡村基层就业岗位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向乡镇基层、村队派遣毕业生,使他们在基层发挥积极作用。要把1998年以来的适合农村工作的农、林、牧类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派遣的重点对象。派遣毕业生经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受乡镇委托,担任农技、园艺、畜牧、兽医等技术员职务,并允许毕业生与农民、村组联办乡镇企业、科技实体、农场、牧场、林场或租赁承包土地,也可与乡镇站所、村队及农户协作,从事农业科技承包的有偿服务。派遣毕业生在享受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险待遇的同时,还可通过举办经济实体和有偿服务的方式自行创收。派遣毕业生实行聘任制管理,在基层工作期间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其转正定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年度考核、工资晋升均由乡镇按照程序报批后存入本人档案。派遣毕业生见习期为三个月,见习期满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由乡镇场报人事部门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自谋职业。
3.2 建立经济实体
可将现有的闲置土地、荒山、荒坡等未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技校生租赁承包土地,创办青年农场、牧场、林场等经济实体,使其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利资源,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促使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谐发展。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引导,更要充分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服务大局,务实创新,互促共进,才能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调节器。
中专生就业率 篇12
一、中职中专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目前, 中职学生生源从整体上来说文化素质较差, 对于英语学习他们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及信心。大多数的中职生对于自身的前途迷茫,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 好比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对于强烈依靠个人基础的英语学科, 他们更是没有兴趣问津。因此英语课堂让他们深感煎熬, 开不了口, 交不了作业, 学过的知识仍然空白, 上课沉闷, 教师难于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学生经过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洗礼, 习惯了被动学习, 喂一口, 吃一口, 缺乏主动性, 老师布置什么任务就完成什么任务;进入中职院校后, 突然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 他们的惰性更是达到了极致。
二、让中职中专的英语教学更好的“学以致用”
1、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作为中职中专的学生, 学习英语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出国?这显然对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有些家长也是这样认为, 他们觉得孩子毕业后也几乎没有使用英语, 不学英语照样能做生意, 照样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在信息时代和市场高度发展的今天,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在外企到处出现的今天, 仅仅拥有一技之长能真正胜任社会上提供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吗?一技之长是学生的立足之本, 但作为文化课的英语科目, 无论是今后的就业、晋升高职, 还是自身的发展都日益成为他们的绊脚石。事实上, 无论选择何种专业, 英语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如计算机英语、物流英语、服装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的开设就是明显的例证。通过这些教育, 使学生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本身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 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持久力, 大大地促进学习。因此,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 又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 应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教育。在平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结合身边的实际, 开导、激励学生, 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无论升学、就业、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英语, 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从内心深处对英语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责任感。其次, 帮助学生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让他们把学习英语与个人的理想及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其进行有效的学习。另外, 教师要用热情和富有个性的教学情感营造一个和谐、合作、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以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影响和带动学生, 使学生敢于开口, 乐于实践;充分利用电教教具, 创造现代化的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和操练语言,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增强学习兴趣。
3、改革英语教学的方法
要提高中职中专学生的英语水平, 使之符合就业的标准, 确实为就业服务, 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必须的。现有的教学方法往往缺少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环节, 而是整体性的概括性的教学, 缺少针对性。我们学外语的目标不应该是完整的一滴不漏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全貌, 而在于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 中职中专的英语教学应着重突出以下方面:突出阅读和翻译, 着重培养英译汉、汉译英和阅读能力;突出常用文体的学习和掌握;尽量和业务应用相结合, 像英文技术说明书等。因为我们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主要接触英语的地方就是读和简单的写, 这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工作能力。符合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既要突出实用性, 又要在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方面有适当的体现。首先, 要突出目标情景中常用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内容, 达到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功效。其次, 要分析学生现在或将来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合, 然后着重锻炼在这些特定场合中可使用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样的教学内容, 才比较适合目前中职中专学生的实际社会需求。
4、创建实际运用环境
语言的学习需要环境, 特别是以应用性为第一的中职中专学生。作为学校或教师应为学生积极创造语言环境。如模拟实际运用环境, 成立各种模拟场合的外语学习小组, 将未来实际将会用到的有关于英语的情形现场模拟, 以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5、改革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英语教学评价以评价语法、阅读及理解为主, 根据中职中专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语言教学的特点。英语教学评价应转变到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价上来。
英语是一门工具类课程, 如何尽快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走出传统英语教学的误区, 是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目前培养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 运用英语的水平已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指标, 英语教学应从以上几方面入手进行相应改革, 突显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真正功能。
作者:胡小帆 (1986—) 女汉族工作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卫生学校从事专业:英语教育
摘要: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专生就业率】推荐阅读: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08-11
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09-28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07-31
云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推荐表07-30
直辖市毕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本市就业05-30
中专生教育08-21
中专生学期操行评语10-19
中专生的体质研究10-05
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