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术

2024-09-09

学习技术(共12篇)

学习技术 篇1

对于教师来说,暑期开始了,意味着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会议和活动也开始了。七月中旬我去了湖南,和四位有不同教育背景的美国教师一起,参与了由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组织的面向全国贫困地区的英语师资培训活动。这四位美国教师中,最年长的Joe七十有余,在加州某学区任多所联盟校的主管校长一职超过十年,年轻的Andrew刚刚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目前是一位小学教师,来自同一所社区大学的Sara和Tammy则是专门从事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教师。四位教师远渡重洋,克服着时差以及生活环境的种种不适,与中国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们分享了美国中小学英语课堂里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他们在面授课程里设计出了丰富有趣的经典绘本阅读教学模块、以童谣和歌曲学习为主的口语模块、与活动设计相关的教学反思模块,以及与美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广场舞体验模块;而在两周教学时间里,我关注的是用技术优化培训过程,改善培训效果,即开展基于面授与移动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我们建立微信群,共享每天课堂的讲稿和资源,拍照记录课堂片段,鼓励学员们在手机端发布生成性信息,微信海报整理每日教学,相互推荐优秀英语学习资源及教育类公共号,组织课后的手机端教学反思。这种方式不仅令美国教师们觉得新鲜、 给力,更给农村教师带来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今天的中国农村教师不缺移动终端,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同时他们也不缺教学激情和智慧,课堂中分享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各有精彩之处,但是他们缺少技术整合教学的意识和渠道。绝大多数教师对技术或资源的了解,还停留于当年在师范学校就读时或者参与区域师资在职培训时某位教师推荐的在线资源网站。因此,对于今天的农村教师混合学习式培训而言,难的不是技术进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而是如何把教师送出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第一公里,顺利进入混合学习或技术整合的高速公路入口。

湖南培训一结束,我立刻转道湖北,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会议对混合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或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总结,或进行实践应用和实证研究,集中地反映出近年来混合学习在内涵上的新视角及研究上的新动态。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十几年来,混合学习领域的实践范围因为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都成了混合学习的一部分,内涵扩大但其实质未变: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 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

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热门事件。一个是谷歌成立了新公司Alphabet,把原来的众多产品整合成一系列按照业务线而成立的全资小公司,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谷歌还要庞大的混合版科技帝国;另一个就是BBC发布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大吗》,记录了五位中国教师在英国一所高中执教过程,结果产生了足以令人深思的中外教育冲突。这两件事件的详细内容及带来的评论此处不再赘述,但归结起来,其实都是混合后的新形态。前者的混合,是一个自下而上重新梳理的混合式大公司的诞生,另一个是由上而下理念冲突的教育不适症的暴露。公司也好,故事也罢,这两个案例好像在为混合学习添加注脚一般提醒我们,混合是建立在顺势而为的整合基础上,为了某种目标而进行的重组,它带来的应该是新的、更为优化的存在形态,这是我们进行混合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

学习技术 篇2

数字化学习技术的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新加了一门新颖的课程——数字化技术学习。说实话一开始并不觉得这门课程有多重要,以为就是和以往的计算机课程没什么差别的那种,所以并没有太过于重视这门课程。当我们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令我比较讶异的是并不像以往的计算机课程死板板的——老师站在上面照着书说一些重点,我们坐在下面那比划下重点就好。可并不是这样,老师完全没有照着书上的教,而是将整个课堂分出了几个小组,并对我们说本学期的这门课是他说然后我们做,这样不仅考验了小组的能力,这也同样是考验了个人的能力。

一开始我们都会有疑惑数字化学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学习网络上的知识?网上是这么解释的——数字化学习也要依托数字化学习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学习资源建设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数字化学习资源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可见和视频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资源之间可以组合成新的资源。可是光凭着网上的介绍,我们并不能真正的去了解到数字化学习的意义。这门课的学习我们抛开了书本的死板板的知识,但我们接受了老师向我们传授的他的知识。于是,这门课就这样开始了,同样对我们小组组员的考验也同样的开始了。

我们接触到了Photoshop,屏幕的录制,微课的制作等。说到Photoshop,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能熟练运用好它的人却不多。

网上说Photoshop的专长在于图像处理,而不是图形创作。图像处理是对已有的位图图像进行编辑加工处理以及运用一些特殊效果,其重点在于对图像的处理加工;图形创作软件是按照自己的构思创意,使用矢量图形等来设计图形。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在操作上它却帮不了我们什么,就如老师在课上刚教我们的时候,做各种带有特殊效果的字,例如“火焰字”,“裂纹字”。我们一开始照着老师说的一步步的做下去还算能跟得上,慢慢的我们对Photoshop的不熟悉体现了出来,老师说的各种工具我们不知道在哪,手忙脚乱的最终跟不上老师的步骤。但这也仅仅是一开始,学习么总会不断进步的。我们通过多次的练习,掌握了基本的工具位置,学会了几种特殊字的处理方式。放眼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设计爱好者开始学习Photoshop,并进行具有个人特色与风格的视觉创意。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数字化学习在随着我们的社会进步而进步。

紧接着我们学习了屏幕录制的方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Camtasia Studio这个软件。并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软件的一些特点。这个软件具有强大的视频播放和视频编辑功能,可以说有强大的后期处理能力,可在录制屏幕后,基于时间轴对视频片段进行各类剪辑操作、如添加各类标注、媒体库、Zoom-n-Pan、画中画、字幕特效、转场效果、旁白、标题剪辑等,当然也可以导入现有视频进行编辑操作,包括 AVI、MP4、MPG、MPEG、WMV、MOV、SWF 等文件格式。我们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软件,我们是比较好奇的,甚至是迫不及待的。但是,一开始我们的录制并不顺利,老师给我们的软件是全英文版,而它里面的汉化补丁不适合学校的电脑,我们需要想办法去解决。我们去网上百度找到了适合学校电脑的汉化补丁。然后才开始了我们的屏幕录制学习之旅!包括如何去录制,如何配音,如何导出,如何转换视屏格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逐一去摸索和学习的。

接下来真正考验我们小组动手能力的考验开始了——每个小组都要录制一节微课。当然一开始的我们是不了解微课是什么的,所以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个外国留学生所做的微课还有一个数学老师所做的微课。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网上的解释通俗易懂,微课也就是运用视屏录制的方法来记录老师上课的内容。所以一开始为了让我们学会如何制作微课,我们进行了部分的内容练习。比如,给我们之前小组录制的小视频配上字幕,学习制作片头和片尾,学习给录屏配上声音„„简单的来说是把微课分解开来,把每一个微小的部分进行细致的学习。紧接着,我们运用了之前老师教会我们的屏幕录制方法录制了“人”字的写法,配上了我们的配音,又加上了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终于完成了一节小小的微课。

对于微课我们了解的其实甚少,但我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更多。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以上的学习其实都离不开“数字化”这三个字。“数字化”的学习于我们又有何优势?数字化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改进传统资源,将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购买专业机构开发的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直接入库;网上下载资源充实本地资源库。对于资源的管理,要动态跟踪及时更新,统筹规划扩大投入,提高质量,丰富数量,注重学习者的真正需求。将“数字化”的学习优势扩展开来。在当今世界里,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和发展他们呢?我们在展示课堂知识时,以视频、动画、图片、文本、声音等方式来表征,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以满足不同学习这需要,达到学习目的。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和权威性,以保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准确性。数字化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我们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注重应用过程中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及效果的反馈,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学习在现在这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过是为数字化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因为其他,只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比其他学科更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共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展开学习,变革教与学的模式,可以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数字化学习要求师生是互动的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更高。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随着这种新媒体的出现,许多信息的呈现、存储、交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时代,个体的学习将是终身的,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网络上的信息是源源不断的,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是如果失去了网络的连接,我们也许会失去更多知识的学习机会。放眼当下,如果没有网络也许我们的社会也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

在我们现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知识汲取的渴望。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数字化课堂上,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教授为辅,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通过作业,训练巩固上课内容。我们这学期的学习模式就是这样的,说实话,这样的模式一开始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总觉得我们是学生,而老师是老师,如果老师不教我们,我们怎么可能学会,光是同学的讨论有能学到什么呢。然而,到了学期末才明白了,同志学之间的学习程度是不一样的,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相对于老师的教导来说更加容易更加简单。

技术改变学习 篇3

在科技瞬息万变的今天,电脑、手机、iPad、google眼镜等创新终端层出不穷,微博、微信、易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因此变得更加快捷。

“新人类”是新的学习方式的践行者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许多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新技术带来新思维,新思维引发创新。从小在新技术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被称为“新人类”。“新人类”从小就接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适应了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方式,喜欢新兴事物和新媒体,热衷游戏和娱乐。

“新人类”正是在技术变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成为新技术的支持者和使用者,也成为技术革命的推动者。

如今,“新人类”已经步入职场,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职场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培训的主要受众,也是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的一批人。“新人类”的特征是思维活跃,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比较快。他们同年长的公司員工相比,更加注重自我与追求个性,更关注个人感受和体验。所以,针对他们的培训也必须要适应这种要求,在新技术的环境下创新,用更加灵活多样且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参与。

“大数据”是学习变革的技术原因

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的2013年即将过去,但是大数据的发展势头并未逝去,它将成为社会变革的技术原因,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技术原因。“云计算”“云平台”等高新技术正方兴未艾。随着大数据渗透到各个行业,它将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决策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教育与培训行业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数据的影响。例如,与学校、学生、教师相关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数据,都可以用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获得价值提升。数据分析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同时,数据分析技术也催生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从大数据中挖掘出对教育培训行业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成了行业人士思考的主要问题。

大数据对于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信息量的增多,信息冗余也随之增加,就需要对信息进行甄别;教育和培训工作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去适应和迎合新时代与“新人类”的需求;“新人类”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新技术和云平台的应用,会让未来的学习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数据背景下的学习将会变得更加开放自由。

人类的学习方式有社会学习、可视化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学习等等,且每种学习方式都对应不同的信息与知识的载体和技术方式。可以说,以前是技术限制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一旦有新的技术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学习方式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技术的变革,给人类学习带来了不可想象的改变。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为学习带来无限可能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微博、微信、易信等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如今,仅微信平台的用户就已经超过4亿,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速度和应用范围在未来已不可想象。而“新人类”对社会化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带来无限可能。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育和培训工作者尤其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设想一下,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教室会扩大化,甚至可能消失;学习内容会通过这些社会化媒体传播开来,而不再只能从教室里获得。职场中的“新人类”们更容易接受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更倾向于随时随地的获得知识和信息。

社会化媒体与移动终端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信息、资料,过去那种带着沉重的参考书籍到教室上课、到图书馆阅读参考资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当我们谈到学习技术的时候,通常指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培训目的的数字终端以及创新终端。例如,互联网、局域网、电脑、iPad、智能手机、照相机以及多种辅助软件等等。这些硬件和软件都能将信息发布到移动终端,为职场人士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终端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尤其是在技术浪潮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人类”。所以,在信息时代,谁能掌握科技,谁就能够占有更多的资源和信息。

一切新技术都可以成为学习工具

所有的科学技术都能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相信其未来会做得更好。技术带给人们无边的想象,合作式的学习、维基网站、社交网络系统、移动应用、云计算、RSS(简易信息聚合,也叫聚合内容,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编者注)、知识管理系统等等都是大数据时代下的新科技,而这些都能成为学习的新工具。

有专家预言,未来的学习模式将是双向的,会发展成OT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实现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只有运用各种工具,促进线上、线下结合,以及网络课程、移动学习和实际课堂教学的结合,培训行业才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移动终端本身可以成为学习的工具,这让学习变得可移动化。如,微课程、微视频等可以随时分享、随时感知,能够让人们获得更好的体验。

目前,已经出现的学习新模式有:E-learning、M-learning、APP应用、基于微信的互动,以及以网易公开课为代表的视频教学网站、多贝网为代表的学习平台,等等。越来越多的学习新工具可能会让人们变懒,但也会让学习方式变得更方便、更有趣味性。

国内的一些企业和学校已经开始了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探索。很多企业大学和商学院也开始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比如,中国银联培训中心、腾讯学院、大联想学院、招商银行、中国电信等等。他们在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培训学习项目,既迎合了“新人类”的需求,又将知识巧妙地融合到学习中,这些优秀的案例值得更多的企业学习与借鉴。

总之,技术变革对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变革改变了传授者和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学习的环境;改变了学习和培训的工具。

复变函数技术学习分析 篇4

一、复数的基本形式和运算法则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复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及复数点集的表示。 (一) 复数非函数在工程技术应用有如下法则:复数是一个二维变量联合;有四种形式: (1) 代数形式适合做加减, 适合直接读取实部Re和虚部Im这两个独立变量。乘除运算也可用代数形式, 但一般只在不易化成极坐标的情况下使用;比如用分母的共轭复数相乘来替代除法; (2) 极坐标形式是一种多值形式, 适合做乘除, 根本无法做加减。指数形式是极坐标形式的另一种写法而已, 指数形式和极坐标形式都可以用欧拉公式或三角函数形式展开。平面几何表示复数时, 代数形式是一个点;极坐标形式是一条起点在原点的线。极轴一定是正的, 夹角Argz是多值的;主值argz要根据Re和Im关系在半闭区间 (-180, 180] 内判断。复数乘除的主值计算可以分布成加减, 加减之后的主值计算比较麻烦; (3) 三角函数形式就是欧拉公式的展开, 这种形式不易做任何运算, 但是它是代数和极坐标形式之间互换的唯一工具。掌握好上述知识点就不难把握这一部分的考点: (1) 复变函数的四种形式之间如何转换; (2) 不同形式的复数进行加减乘除的, 包括复数的N次方根有N个结果, 复数的方根必须用复数的极坐标形式反用棣莫佛定理; (3) 复数的乘除特殊法则是N次方及反开方, 复数没有绝对值只有模。

此外共轭复数也是运算形式的一个要点, 其与原复数的模相同, 主值相反;加减乘除后共轭和分步共轭效果一样;复数的二元变量可以通过自身和共轭加减表示;复数和差求模可以化为复数与共轭的运算;也可以证明求模的一些不等式。

(二) 复数点集规律点集的表示方法有3种: (1) 实部x和虚部y或其中一部的关系方程 (一般为曲线) ; (2) 复数模或复角的等式或不等式方程 (一般为区域) ; (3) x和y之一或全部参数方程。三者可以互换, 方法用参数转化或x, y与共轭等运算表示。

复平面点集的定义有三种:点集可以是离散的若干个点, 也可以是几条没有面积的曲线 (当然包括直线) , 当然也可以是中间有若干洞或没洞的区域。点集有界无界取决于其包裹半径必须不是无穷大。曲线是另一种点集 (不能是一个点) , 简单或约当曲线无重点, 简单的闭曲线才有方向, 逆时针方向为正 (区域在左) 。曲线一般用参数方程表示, 光滑就是曲线方程可导或者复数点集的实部和虚步对参数可导。逐段光滑的意思是交点的要左右可导。领域是指的半径可以无穷小, 但不是0的一个概念圆域;内点、外点和界点就是根据这个无穷小但不为0的概念圆域;区域准确的概念是指的非离散的曲线或区域集合, 开集只有内点没有界点和外点。区域一般不声明都不是包含边界的闭域, 而是开域。区域要确定是否有界。单连通区域就是中间没有洞, 或者有洞但洞的边界和区域边界相交的情况, 多连通区域中间至少有一个洞, 这个洞可以是一个点或者说是无穷小的空心。

二、复变函数的建立及可导及解析的意义剖析

这部分内容较多, 但是重点是要区分开高等数学中的实变函数与复变函数在以下知识点上都是“神似意似而概念计算区别很大”。

(一) 复变函数的概念, 复变函数虽然定义是一个复数“自变量”映射出另一个复数“像” (多值函数一般不在范围内) 但不能用一条平面曲线来反映, 其为一个复平面的点集映射到另个复平面的点集或区域。也称映射或变换。根据自变量z点集计算复变函数像w的方法, 一种是利用参数方程 (主要针对曲线) , 一种是利用方程组二元换算。 (二) 极限相对于高等数学中经常见的一元函数y=f (x) 的极限来时, 趋近极限的方向是360度任意的;且复变函数的极限可以拆成实部和虚部两个“二元实变函数”。极限加减乘除依然是极限加减乘除。

三、复变函数的积分认识

(一) 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是在对一条逐段光滑曲线的积分, 但这种曲线积分;很难通过定义来求解。微分元dz=d (x+yi) 其实是二元的, 积分函数f (z) =u (x, y) +v (x, y) i更是二元变量计算出来的新的二元函数。因此复变函数积分都是曲线积分, 常用解法是参数方程法分三步解决问题: (1) 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z=z (t) 并确定参数的上下限范围t属于 [a, b];[a, b] 就是将曲线积分变成定积分的上下限; (2) 将被积函数f (z) 改写成参数t的函数f[z (t) ]; (3) 将微分元dz改写成t的微分元d[z (t) ]=z (t) dt。此外, 复变函数的积分解法二就是直接视z为一元变量积分;但只能对简单的初等函数使用, 被积函数f (z) 按第二部分的导数反演其原函数。此外复变函数积分还有相互及曲线加减结合和常数乘法乘除率, 以及积分不等式五条性质;其中不等式要注意是积分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模的积分和最大值与曲线长。

(二) 柯西 (复变函数积分) 定理有一条定理和两条推论, 那就是函数在解析区域内闭曲线积分为0;推论1积分与路径无关推论和推论2解析区域边界仍好用。柯西定理的推广主要是为了应用在多连通区域。多连通区域主要是指有多个不可导的洞, 且这些洞不在区域边界之上。有了奇点才可能出现闭曲线积分不等于0的情况。柯西推广是指多连通区域外边界正向于内边界反向之和为0。

小结

复变函数的学习大多是以卷面考试题为目的进行的, 虽然高深的研究是利用其在工程数学中的实践复杂问题的解决;但是也应如此方法提纲挈领的分章记忆学习后进行。

摘要:由实部和虚部组成的复数进行函数运算, 不仅是增加到二维独立变量;而且包括了高等数学中的所有连续、导数、曲线积分等概念, 并增加了抽象的解析、留数等概念。因此对于本专科生都是很大的学习挑战。复变函数是解工程数序的基础, 特别是基础的机械电气数学物理方程都是由高阶函数组成的。没有复变函数则无法进行复杂的机电设计计算。本文将复变函数的几个基础章节进行归纳总结, 剖析其基本计算方法。旨在为工程应用人员设计和解题提供一个快速学习查阅解相关问题的手册。

学习干洗技术 篇5

学习干洗技术

干洗技术可以在哪里学习?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想要从这个行业进入另外意外一个行业,需要自己从头开始,从新学习知识,想要在新领域里让自己发挥更大作用,掌握的更深层知识,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行业知识。现在很多人选择创业,其中都会选择自己熟悉行业,这是因为掌握这个行业知识。当今干洗店创业投资资金少,回收速度快,风险小等等优势,但是哪里可以学习干洗行业知识,为自己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想要学习干洗行业知识,那么你可以从事这个行业,然后在工作中学习这个行业知识。在干洗店中找一份职业,在学习知识时候,还可以赚钱。而且这样学习与实际相结合方式,可以在实际操作中,领悟一些课本上不知道知识。而且实际操作方式,让自己实际掌握是知识,能够真正在干洗店创业用到这些知识。但是这样学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积累出足够经验,在时间上需要创业者进行估算。先入行在创业,这是现在很多创业者选择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是较保险,降低创业者创业失败几率。

干洗行业知识培训,可以在短时间里掌握干洗行业知识,那么可以选择培训机构。既想要学习行业知识,又想要创业,那么选择干洗加盟费品牌,可以更加简单。比如UCC干洗加盟品牌,对于创业者培训知识。是免费进行培训,不单可以学习创业知识,还可以培训干洗加盟店经营方式。UCC可以让你在较短时间里掌握知识,也可以让没有任何基础人,可以在短时间里学会一切。

较后,如果你学习干洗店知识,是为了创业,那么你还不如直接选择干洗加

中国干洗网:http:///

学习技术 篇6

高中信息教学一直存在着两个比较分明的观点。一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与技术,形成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价值体系;二是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典型技术,对理论与知识的体系不过重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常识、兴趣等局部素养。

系统学习目的在于构建知识体系。系统学习建立在模型化、体系化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系统学习并不要求完全按实际的过程、方法来重现实践应用,为的是让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某种事物(技术)的本质内涵、一般过程与一般方法,掌握从基本的原理、原则和一般规律。

系统学习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高中以上的学生架构比较整体化的知识、技能体系,能够培养其分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中,曾经因为典型学习推崇过重出现了因模仿训练造成学生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现象,也出现了学生面对同一种问题只会用一种软件而不能自我选择、探索和创新的弊端。不少专家认为,这就是系统化学习缺乏所致,学生没有形成一般性的解决问题能力。

可见,系统学习对于学生架构起比较完善的知识、技能体系是有益的。

典型学习目的在于构建技能专长。有一段时间,由于受到主题学习、任务驱动等新教法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子作品大赛等活动影响,也受到教学课时、学生兴趣等因素的限制,典型学习一度在各地广泛开展。典型学习主要体现在两种情形。第一,打破原有的软件、知识体系,选择其中典型、生动、有趣的部分开展教学。这样,以软件操作为线索的教学,不再着重讲菜单、功能,而是直接去制作作品,遇到哪些知识再补充学习:以信息素养为线索的不再讲一般的过程与方法,而是在主题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和探索。第二,仍然以系统学习为线索,以开展典型的实例教学为主,系统知识的作用退一步成为支撑服务,甚至淡化系统学习。

典型学习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简化学习过程,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阻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专长学习,在实践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现在新课程要求两者协调与统一,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原本系统学习与典型学习并无矛盾,而在信息技术课中却存在嫌隙。这既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广泛性有关;也与信息技术课程还不成熟,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有关。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的确遇到过这样的难题,过于系统地讲、练课时不足,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也不得不倾向于典型教学,采取针对局部的知识点、技术点开展主题教学、任务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注重具体技能教学的同时,要注意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对系统要学习采取适当的方式,选择适当的教学量,实现既遵循体系又突出典型。

为解决典型学习与系统学习的有机结合,我本人也探索了一些方法。其一,针对必修课在方法、理论方面的系统化教学需求,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合理化地分解典型学习对其进行支撑。即根据信息素养教学线索提供半成品作品,在教学演示或学生实验中随时调用半成品,迅速达到教学目标。其二,针对选修课学生选择难、教师教学难和选修管理难等问题,进行以典型学习为主题的系统学习——“项目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以研究者、实践者的身份加入到如“数码图片社”、“音乐梦工厂”等小组活动之中,如此更容易达到选“修”的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可以简约化系统学习后使之成为教学线索,而把典型学习进行优化后作为有效实例。对两者用诸多实际、实效的教学策略联系起来,协调、统一,共同为新课程的实施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机制。这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学习技术 篇7

IMS标准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的权威标准, 很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相关标准时, 将IMS标准作为参考和样本, 开发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规范, 也有很多被IEEE、ISO等标准化组织吸收并修订为正式的国际标准, 而国内学者基于IMS相关标准的研究也在不断探索。彭绍东从学习设计的形式化视角, 结合实际案例, 探讨了IMS LD规范视域下的“学习单元设计问题”[1]。袁德明等在研究IMS全球学习联盟学习设计规范的基础上, 阐述了学习设计中的概念、结构及其应用方法, 并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设计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设计只有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才能优势互补, 有效发挥其作用[2]。傅伟等比较、分析了EPUB标准, SCORM标准以及IMS-CC标准, 并有选择性地吸收和融合了以上标准的特性形成了新的电子课本内容包装设计。[3]张波等结合IMS CP规范和IMS QTI规范实现了试题资源的标准化打包, 并开发支持该方法的学习测评系统。[4]可见, IMS标准在国际国内都有着广泛影响。

1 IMS概况

IMS最开始是美国大学校际交流委员会 (EDUCOM) 在1996年设立的教学管理系统 (IMS) 研究项目, 后来发展成为非赢性的全球学习联合公司IMS, 专门从事教学系统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它由190多个组织支持, 这些组织都是全球内学习、教育和培训ITLET技术上的权威, 包括主要的学习技术产品供应商和出版商、学习和培训的优秀机构以及政府和专业协会。作为一个非赢利、会费制组织, IMS一直引导成员之间的协作, 创建了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教学和学习创新体系结构。

在具体操作中, IMS目前有九个互操作性标准项目小组, 每个项目小组负责不同的标准制定, 包括访问组 (Access For All) 、可访问便携式项目协议组 (Accessible Portable Item Protocol) 、内容包装组 (Content Packaging) 、公共弹夹组 (Common Cartridge) 、电子档案组 (e Portfolio) 、学习信息服务组 (Learn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学习工具互操作性组 (Learning Tools Interoperability) 、学习对象发现和交换组 (Learning Object Discovery and Exchange) 、问题与考试组 (Question&Test) 。

为确保IMS规范在学习领域和国际市场有很强的适用性, 从而促进学习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IMS积极地与一些组织合作。目前与IMS合作的有IEEE、ISO/IEC JTC1/SC36) 、AICC (Aviation Industry CBT Committee) 、Dublin Core、W3C等十多个国际组织。[5]

为促进学术交流, 同时表彰利用技术创新和大规模使用技术来支持学习的成果, IMS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学习影响会议, 主要针对来自领导机构的高管团队和世界各地的供应商。[6]

2 IMS规范开发程序及主要规范

2.1 IMS规范开发程序

历年来, IMS规范的开发程序科学而民主。IMS先通过会议、小组讨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资源收集功能需求,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 确定学习市场互操作性的关键方面。根据这些需求开发规范草案。规范内部定稿, 并通过了互操作性试验, 规范草案才由IMS技术咨询委员会正式批准, 然后向公众公布。同时, IMS也将规范提交给标准认证组织, 从而有助于分布式学习技术标准被公认和采用。

2.2 主要技术规范介绍[7]

到目前为止IMS已批准和发布20多项标准 (见表1) , 这些标准在全球内已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K-12教育和企业教育。以下介绍五种采用广泛的规范, 以及IMS正研制相关标准的学习测量框架。

2.2.1 Common Cartridge规范

Common Cartridge是新一代数字化学习服务标准, 定义了广泛支持的内容格式, 能够在任何兼容的LMS平台上运行。Common Cartridge 1.0版本规范具有内容丰富、支持综合评估、论坛、Cartridge描述性元数据授权已保护的内容等特性。随着版本的更新, Common Cartridge规范也增加了新的特点如Web/企业集成与第三方工具和服务。

2.2.2 Learning Tools Interoperability规范

LTI的主要概念是建立一种标准的方式将丰富的学习应用程序 (通常通过第三方服务远程托管和提供) 与平台 (如学习管理系统、门户网站、或其他教育环境) 整合在一起。在LTI中这些学习应用程序被称为“工具” (由工具提供商交付) , LMS或平台被称为“工具消费者”。它使基于网络的、外部托管的应用程序和内容, 或平台工具之间无缝连接。

2.2.3 Interactive White Board/Common File Format (IWB/CFF) 规范

交互式白板/常见的文件格式 (IWB/CFF) 规范定义了一种文件格式来保存主要在大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大部分内容将设计成互动的, 对象可以在页面上移动, 主要目标是建立可以在许多白板应用程序中打开、编辑、保存和使用的格式, 以便教学内容可以在不同的设备间交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这种格式必须简单且可扩展从而确保兼容性。

2.2.4 Learning Information Services规范

学习信息服务 (LIS) 规范用于定义系统如何管理信息 (描述学习环境中的人、小组、会员、课程和结果的信息) 交换。该规范是基于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面向服务 (Service-oriented) 、基于组件 (Component-based) 、行为和数据模型 (Behaviors and data models) 、多重绑定 (Multiple Bindings) 五个概念而形成。

现在LIS V2.0规范已经取代IMS GLC企业服务V1.0规范, 获得应用批准并在发行。LIS V2.0可以同时使用一个Web服务基础设施 (基于SOAP http传输机制) 和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 (LDAP) 实现, 由人员管理服务、小组管理服务、会员管理服务、课程管理服务信息、成果管理服务、批量数据交换管理服务信息六种服务组成, 其中批量数据交换管理服务支持其他五种服务的数据模型。

2.2.5 Accessible Portable Item Protocal规范

可访问便携式项目协议 (APIP) 规范为评估程序和问题项目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数据模型来规范数字测试项目的文件交换格式。如果应用得当, APIP标准能实现两个重要目标。首先, 标准能够使数字测试和项目在APIP兼容试题库中移植。第二, 它为测试交付界面提供了所有信息和所需资源。

2.2.6 学习测量框架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这一新兴课程形式的出现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促使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们将“大数据”分析运用到在线教育中,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IMS试图在粒度级别率先定义一个共同的基础—学习测量框架Caliper[8]。学习测量框架Caliper建立在IMS学习度量指标配置文件 (Learning Metric Profiles) 、IMS学习传感器API和学习事件 (Learning Sensor API and Learning Events) 、IMS LTI™/LIS/QTI™扩展 (LTI™/LIS/QTI™leverage and extensions) 三个概念上, 从而实现对学习活动和学习表现的测量。

纵观IMS规范及其开发过程可以看出IMS规范有如下特点:

●开放性。IMS所有标准都可以通过其网站免费获取使用。

●多而广。IMS已批准和发布20多项标准, 内容涉及范围广, 涵盖教学系统技术可能研制的标准。

●研制周期长。IMS规范开发过程严谨、科学。从草案到内部定稿, 再到互操作性试验, 规范草案最终由IMS技术咨询委员会正式批准。另外, 很多标准反复更新, 最终确定终稿。如公共弹夹 (Common Cartridge) 从1.0版本到1.3版本, 经过了四次更新, 历时六年。

●适应性。IMS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应用, 不断的研制、更新相应的技术标准。

●权威性。IMS标准被广泛使用, 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标准影响和作用

(1) 国际标准

IMS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标准, 如学习资源元数据 (LRM) 、内容包装 (IMS-CP) 、学力定义 (Competency Definitions) 、电子学档 (e-Portfolio) 、全面共享 (IMS Access For All) 等标准, 这些规范有的被IEEE、ISO等标准化组织吸收并修订为正式的国际标准, 有的虽没有成为国际标准, 但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被大量研究机构和企业所采用。[9]

(2) CELTS标准

我国信标委制定的CELTS标准也吸收和采纳了部分IMS标准。如CELTS-9-1“内容包装”和CELTS-9-2“内容包装XML绑定”是以IMS的内容包装 (IMS-CP) 为基础进行制定。CELTS-8“课程编列”、CELTS-11“学习者模型”、CELTS-12“电子学档”、CELTS-14“学力定义”、CELTS-21“学习设计”等也参考引用了IMS相关标准。IMS标准对我国标准的研制和开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助于我国教育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4 总结与展望

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研制、应用、推广工作已受到国家层面的足够重视, 且势在必行。IMS标准研制的经验为我国标准研制提供了以下建议。

(1) 标准研制要关注发展, 与时俱进。

IMS标准体系已较完整, 相关技术标准也在不断的研制、更新。相比之下, 我国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一些标准更新速度慢, 实施效益也不明显, 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如何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提升标准质量水平, 保持较快的制修订速度, 解决标准老化缺失问题亟待加强。

(2) 标准研制要追求本土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还未形成体系, 现有标准研制大多借鉴国外相关标准, 有些甚至直接翻译得来。这些国际标准并不一定符合国内的实际需求。因此, 实现标准的本土化, 研制满足国内需求的标准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重要方面。

(3) 标准研制要注重相关组织、企业参与。

IMS积极地与其他标准组织合作, 其标准开发过程也有许多企业参与, 这无疑有利于标准的研制。而国内标准研制主要由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负责, 企业参与度低, 而且试用的企业也比较少, 缺乏大规模试用推广。尽管政府层面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行, 也建立了全国性标准测试与认证体系, 但是只有企业、终端用户通过标准受益, 才能更好地推行标准。所以, 标准研制工作要加强与企业合作,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共同推动标准化发展。

(4) 标准研制要设立激励机制。

要实现标准大规模应用推广, 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 我国也可以考虑仿效IMS设立多种奖项, 形成常态激励机制, 进行常态化评价, 让个人企业和组织机构等在标准实践中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我国标准研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绍东.IMS LD规范视域下的“学习单元”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5) :16-21.

[2]袁德明, 马晓绛, 陆祥翠, 等.学习设计规范应用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04) :1-5.

[3]傅伟, 顾小清.兼容与超越: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2) :80-87.

[4]张波, 张红军, 黎彩福.基于IMS QTI规范的学习测评系统[J].贺州学院学报, 2013 (04) :147-150.

[5]IMS.IMS GLC:Collaborations[EB/OL].[2013-8-23].http://www.imsglobal.org/collaborations.html.

[6]IMS.IMS GLC:learningimpact[EB/OL].[2014-3-23]http://www.imsglobal.org/learningimpact/li.html.

[7]IMS.IMS GLC:specifications[EB/OL].[2013-9-22].http://www.imsglobal.org/specifications.html

[8]IMS.Learning Measurement for Analytics Whitepaper[R].New York: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2013.

整合信息技术, 变革学习方式 篇8

一、自主学习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感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感悟学习内容, 体验学习乐趣。如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 一开始,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首先设问, 你想知道海底深处是怎样的吗?那么就让我们随着深海潜水员到海底去探秘吧。然后屏幕显示海底深处美丽的动物、植物、高山、峡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在探讨过程中, 再利用课件让学生跟随潜水员听水中听音器传出来的各种逼真的声音。这样, 既让学生感知海底的神秘, 又让学生体会到要揭开海底神秘的面纱得靠科学技术,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材料, 进行拓展学习

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 距离现实比较远, 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培养了搜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我要求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进行预习, 学生能够上网搜集到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等各种相关资料, 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学过一篇课文或阅读链接, 我们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 让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或作者的其他文章, 搜集、整理更多相关信息, 从而收获更大的阅读效益。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业之一———手抄报, 成为展示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近期所学的内容, 自主确定手抄报的主题, 精心组织材料, 设计版面。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情思满怀”, 学过这一单元, 学生们确定了精彩纷呈的手抄报主题, 如“父爱如山”“无言的爱”“童心·天使”“乡情悠悠““不灭的灵魂”……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搜集的散文、诗歌、名言, 也有自己的内心感悟, 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二、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组织学习, 使学习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 多角度地找出答案, 完成任务。在内容上,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究,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能力去研究学习,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个性化学习。如学习了《景阳冈》一课, 学生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绰号产生了兴趣, 于是确定了以好汉的绰号为内容的探究实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之后, 同学们了解了好汉们的绰号及其由来, 绰号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 领悟到用绰号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写作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架起学习桥梁 篇9

一、创设学习情境,实现自主性学习

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中,学生学习的环境是在多媒体微机室,配有相应的多媒体交互软件,学校网站资源的共享以及学校资源库的建立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先启动和打开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将问题通过交互软件展示在多媒体终端上,当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拿到任务以后,会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们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库去查找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中提供的各种搜索引擎去查阅资料,这些学习方式的选择依学生们的操作水平和学习需要而定。建立良好的课程整合环境,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料,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教授的局限,教材也转变为由声音、图像等要素构成的动态化的多元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主动、顺利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教学中的技术性任务,轻松的学习气氛拉近了主导者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合作精神,实现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学生要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任务目标,建立交流的机制,相互听取彼此的意见,肯定客观因素,求同存异形成个体的认识。完成任务一般需要三个步骤:一是交流合作。提出主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和交流,每人对主题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供论据和材料,分析其他人的观点,最后明确两个内容,即共同认识和共同问题。二是组间交流和评价。活动中并不需要重视讨论结果,形成一致认识,根本目的是通过活动纠正错误认识,激发活动主体深化讨论的意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养成更好的合作精神。三是教师小结。教师肯定所取得的成果,归纳学生见解,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中,教师将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技术中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进行整合,列出了很多的搜索引擎的网址和有关水资源的诸多问题,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都以教师布置的一个任务作为问题,带着问题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与问题有关的网站或网页,从中下载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并保存好,然后进行交流与合作,各自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分别展示每个成员的资料内容,再对水资源的各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三、强调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展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运用资料处理信息,注重研究过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课中,教师利用了网络对探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将各个问题展示在局域网的每一台终端上,在明确自己的探究任务之后,学生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查找有用的相关信息,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学习 篇10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悟”数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 抽象的数学知识显得尤为枯燥, 这已是影响很多孩子学好数学的一大障碍。所以,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让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悟”数学。

教学《平移和旋转》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游乐场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园的一些动态画面。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都相同吗?请你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类, 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 教师进行小结:像上面游乐园中的缆车、滑滑梯、小火车 (边说边贴画) 那样, 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 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 (板书:平移) ;像旋转木马、大风车、摩天轮 (边说边贴画) 那样, 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 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板书:旋转) 。

这样在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悟到数学课充满着生活气息,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促使他们思考、探索、创新。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思”数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中来, 学习中如果有疑问, 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

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 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的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这些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觉醒状态”, 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激活了, 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思维更敏捷、高效。学生通过积极思维,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尝误情境, 让学生“评”数学

小学生在学习, 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 教师应抓住机会创设尝误情境, 使学生在自我反思评价的过程中, 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叛性和严谨性。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操场长80米, 宽50米, 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 操场的长增加30米, 宽增加20米, 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 画一画, 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 (平方米) 。这时, 教师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 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 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 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 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 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 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 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此时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事先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要好得多。“吃一堑, 长一智。”让学生在尝误情境中自评自醒, 定能从“情有独钟”的思维定式中摆脱出来, 发现错误, 吸取教训。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做”数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鼓励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从特殊到一般, 从具体的数学问题到抽象的数学概念, 逐步感悟。

在学生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运动特征的感悟后,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方格纸、纸房子和三角形, 同时出示课件, 让学生跟着动手操作, 在方格纸上平移实物和图形, 帮助学生感悟平移的距离。教师问:“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根据三角形上某一点或某一条线段向下平移的距离来得出:三角形向下平移了1格。教师问:“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好地判断出三角形平移的格数呢?”通过交流得出:根据三角形上任意一个顶点平移的格数, 就能又快又好地得出三角形平移的格数。这样, 将面落实到点上, 从而实现方法的优化。在操作活动中, 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 在思维中操作, 通过操作情境来“做”数学,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 多种感知参与学习, 对促进知识内化有着特殊的功能。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实践情境, 让学生“用”数学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 旨在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 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 尽量创设实践情境, 让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养成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这样应用知识的情境:“一位老奶奶有6000元钱, 准备存入银行两年, 她来到银行可不知道要怎么存更合算。聪明的小朋友, 你有几种存法?存哪种利息更多?说说你的理由。”这样,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核心, 具有探究性。探究性学习也称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习主体的整合 篇11

显然,高中新课程改革要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其中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探究型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重视个性差异,坚持张扬个性、发挥特性,让学生自主发展,加强对其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尽快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更新教育理念,准确自身定位

新课程改革本来就是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化的基础上弘扬素质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作为这场改革核心的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人生观、学习观,真正转变自身角色,确定自身定位。其实,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学生才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实现由“传道”者转向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由重“客体”向重“主体”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模式”向重“个性”转变,由重“分数”向重“能力”转变,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信心和勇气,才能尽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二、切准教学内容,实施主要目标

与学习主体的整合要切准教学内容,依据学科特性,全面实施主要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突出优点,使自主学习更具现实性和有效性。首先,信息技术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出于好奇心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易于被调动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大胆实施。其次,它有不可比拟的无限信息源,查找相关资料方便迅捷,效率高。学生凭借它,自己完全可以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知识方面的问题。再次,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加深记忆,对事物复杂抽象的变化过程有一个清晰而又完整的观察与了解,进而真正深刻理解。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对象更加广泛,交流更加顺畅快捷,也更易于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信息技术更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现代工具,便于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适时适度地运用于各科教学。

三、利用媒体整合,活跃学生语言思维

假如课堂教学没有活跃的语言环境,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困难的。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语言文字的外化,内心的共鸣和感动是很重要的;没有内在情绪的调动,语言思维和语言文字的组合也就缺少了情感的推动。所以,在语言文字的外化阶段更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师的语言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时,可以大量借助多媒体的视听形象,让学生在一个立体的、多方位的教学环境之中迅速进入课堂情境,在强烈的视听刺激下充分调动内在情感,展开无限遐想、奇异思维,活跃学生的语言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生动有趣的戏剧,让学生对剧中典型形象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与判断,深入领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他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尤其要求学生对演员的语言进行鉴赏,对表演进行评价,完成一篇短文。让学生牢牢抓住演员外貌、衣着、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的细节做个形象比较,甚至对演员的表演可加以适当的评判、中肯的分析。在学生讨论中可借助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让学生拓宽思维想象,自主探究,实现个性化的有效学习。通过媒体整合,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搜索、收集、比较、分析、鉴别,借助个人经验易于形成建构并得出结论。这种方式便于学生合作交流,促使教学活动格外生动有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智力得到发展,能力有所提高,视野易于开拓,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优势,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语言思维。

总之,新课改对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主体的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崭新的面貌,尤其会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探究教学的引导者,我们必须具备精湛的信息技术能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全面适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以利于积极推动学习主体的创新探究。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府谷中学)

匿名身份识别技术——学习分析 篇12

学习分析是在线教育技术领域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所产生的一种新技术。它将分析技术应用于教育数据流以实现干预和预测学习成绩等若干教育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等教育在线课程机构正在利用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在线学习中途停止学习比率。随着教育数据的海量收集与分析,所有权、透明度和隐私数据等问题大量出现。在第一届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中,与会者一致认为伦理和隐私问题是未来学习分析最应注意的问题。学习分析的关键在于跟踪学生的学习步骤,确定学生的风险利益相关者,从而帮助学生对未来学习进行预测。然而,跟踪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他们的隐私和身份识别问题。

学习分析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分不同的类别。主要总结为如下:(1)第三方参与者对公开数据的收集和使用;(2)学习分析所使用资料的所有权;(3)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4)研究学生记录隐私数据的安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变更性以及是否获得当事人授权使用。

一些教育家声称,教育机构大肆使用教育数据,但是,并没有充分尊重数据所有者的隐私,也没有告知相关学生敏感数据最终会如何使用,使用过后会不会删除特定的数据记录。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在学习分析中采用匿名身份识别技术将是一种维护学生隐私信息的有效措施。

2 背景

个人信息是可以识别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定义了PII(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formation)个人验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1)可用来识别或跟踪一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和地点、父母姓名;(2)其他任何链接到个人信息的信息,如医疗、教育、金融、就业等信息。个人信息泄漏可以引发诸多问题,如误用、滥用数据造成交往障碍、声誉损失和信誉丧失等诸多问题。但是,仍然有很多组织需要发布从个人信息中提取的详细信息。例如,一些教育机构需要对外发布有关学生成绩的统计数据以便让外界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样,卫生组织机构也需要对外报告特殊病人的记录,警示公众注意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大肆传播。

匿名身份识别技术是为了防止泄露个人身份和保证个人身份信息安全。学习分析相关研究人员经常从教育相关数据中提取分析结果有关的信息。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旨在授权学习者和教师了解这些信息,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但是,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深层次分析,就需要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学生信息数据的分析,诸如隐私泄露等伦理问题就会出现,匿名身份识别技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3 学习分析中匿名身份识别技术的驱动者

彼得森(Petersen)的一项研究中解决了在学术分析中数据使用权的问题,提出机构、企业或业务职能学术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必须标注特殊的标识符[1]。将很多个人信息转化成标识符,以便于研究人员进行不掺杂个人意愿的研究,并且可以防止信息泄露。斯莱德和普林斯路(Slade,S.&Prinsloo,P.)提出在教育机构实施学习分析监控学生的行为时应采用模糊数据挖掘技术。这种模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清楚,而是个人信息数据采集一视同仁化。教育机构应推出未经授权的身份信息数据匿名化的相关政策。此外,德拉克斯勒和格拉勒(Drachsler&Greller)提出匿名覆盖的方法——“隐藏关键词”。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将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学生学习分析得出的教育数据联系在一起,避免身份信息泄露,从而让学生受益。这些方法的提出推动了匿名身份识别技术的产生。

4 提出的方法

提出了一个匿名身份识别技术——学习分析框架。该框架先将学习者处于学习环境中,目前应用于像MOOCS、学习管理系统(LMS)、沉浸式学习模拟(ILS)、移动学习客户端、个性化学习环境(PLE)等大量在线学习平台中。使得学生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局限参与学习活动,这些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数据,所产生的数据大量投入学习分析技术中,可以定量定性地分析学习中所产生的数据,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下一步将是实施匿名身份识别技术,将个人隐私信息转化成匿名数据应用于数据系统。匿名身份识别技术包括匿名、掩蔽和模糊等方法。最后一步消除匿名隐藏的数据,还原每个数据独特的描述符,以便于利益相关人最终拿到个性化自适应的分析数据。

5 匿名身份识别技术

在匿名身份识别技术——学习分析概念框架中,有几种方法可用来隐藏学生个人信息记录。

5.1 匿名

数据匿名化技术已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研究领域以及各种不同结构的数据,从而保证敏感信息不会意外泄露。当组织机构想要把数据发布给公众、出售信息给第三方或在同一组织内进行信息共享时,匿名化和匿名身份识别技术之间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随机数据匿名化是整体匿名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个子集。匿名身份识别技术是为了最后识别数据而保留其原始格式的过程。在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匿名化不同于以往的隐藏程序,它不能在最后重新确定学生的身份数据。而匿名身份识别技术消除了查明学生个人信息数据的路径,但是有记录代码可以去重新还原所匿名的信息。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教育信息数据记录可能包括如姓名或学生证号等私人信息,其中这些差异性的特征数据被称为直接标识符,删除或隐藏这些直接标识符其实并不能保证真实的数据被匿名化。标识符可以与其他信息链接从而查明个人信息数据。“出生日期+性别+名称”是一个标准身份识别直接标识符。

5.2 掩蔽

组织机构在对外公布分析结果时利用匿名身份识别技术中的掩蔽方法把一些敏感隐私数据用虚构数据进行替换。数据掩蔽修改替换了数据信息记录,从而保证个人信息保密的同时它们仍然可用。例如,将“王小明”与“###”替换是一种掩蔽方法,但是并未改变“王小明”。这种方法就是用虚拟字符掩蔽替换直接标识字符以达到目的。

5.3 模糊

模糊数据信息就是减少数据的精度和识别度。有几种方法来实现模糊,例如将数据划分为子类别、随机化的数据字段或对数据记录添加噪声。

6 结语

自2011年学习分析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开始,它已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分析他们的教育数据,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分析领域的扩大,所分析数据的增加,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和所有权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一种保证学习者的所有敏感隐私信息不被泄露的解决方案——实施匿名身份识别技术,以方便学习分析的有效应用。本文提出了概念性的方法和现实的例子去阐述匿名身份识别技术,保证学习者用于学习分析的个人隐私教育数据的安全。虽然匿名身份识别技术不是一个保护学生隐私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学习分析的研究中伦理隐私问题必须纳入考虑范围。

参考文献

上一篇:道路工程技术下一篇:预应力施工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