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经济学在中国

2024-10-02

国防经济学在中国(共4篇)

国防经济学在中国 篇1

国防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市场经济的作用为国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与其一定的国内环境分不开。对于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来说, 国防系统不可能离开大系统而独立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国的国防建设一直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主权以及强大的国防力量存在与维护。中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多年来走协调发展之路的实践表明, 经济愈是发展就愈是需要国防力量的有效保障。

一、国防经济发展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改革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给今天的国防建设带来巨大活力和生机。同时也给现阶段我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许多较为突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一些突出问题, 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大家知道,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经济, 在市场经济

条件的作用下, 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 而在价值规律的导向下, 自然会刺激市场主体去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 用很小的投入去换回更多的产出回报, 希望获得比平均利润更大的自身利润而这种内驱力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来说, 确是极为有益的。我国国防建设领域在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例如, 军工生产摆脱了过去较狭隘的单纯计划体制走向市场, 给国防经济带来很大活力, 由于目前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军品生产所要求的国防利益之间相脱节, 导致一些军工产品的生产利润很低, 受市场经济大趋势的影响, 许多军工企业出现重民轻军以及本末倒置的现象。

2. 在市场经济条件的作用下, 我国的国防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有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出现;由于大部分科研单位以及军工企业逐步转为成独立的市场主体, 若实施协作就会有许多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部分地区、企业出于经济上的考量, 往往着眼于眼前那点狭隘的利益, 致使一些项目的国防效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甚至留下重大的隐患。

二、国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动, 使世界军事领域正在兴起深刻的变革, 既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为中国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未来一二十年, 不仅是世界军事变革的高速推进期, 也是中国国防现代化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若是错过了这一二十年, 也就可以说是错过了一个时代。

1、国防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推动机”。

有关专家认为适当的投入军工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足可以证明:现代化武器装备对于国民经济以及科技升级显示出明显的牵动作用。而国防现代化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进程具有着促进作用, 并且带动国家整个综合国力指数的上升。中国航天运载火箭载人技术、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技术等均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这为国防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经济是国防发展的“发动机”。

在现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发展国防事业必然会消耗经济, 但是也是不可避免的, 发展国防军事事业可以说成是对未来的一项“投资”, 然而这些和经济市场中的投资确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国防军事事业上的“投资”越大, 反而风险越小。同时我们要明白,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 国防军事事业等其他事业就无从谈起。

3、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经济已经转型为市场经济,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中最为有效、最为深刻的变革, 同时它也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 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国防经济的运行都受到了影响。我国的国防经济中涉及的各个方面较多, 而国防经济中的成分也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 这就在管理运行国防经济层面中加大了难度。虽然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国防经济的运行体制还没有完全改变, 其中影响最重的就是各种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这就要求经济学者要从根本的体制上将国防经济改革彻底, 让国防经济彻底转型。

世界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而世界的军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着, 各国都在向着信息化战争的方向转型, 中国也同样面临此问题。国防经济作为军事与战争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需要紧随国防军事的转变而转型。国防经济转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强调资源配置和保障方式的系统整合, 把所需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重新整合在进行配置。所以这样就要去我国的国防经济必须紧跟国防整体的转变模式, 尽量消除信息化战争下的国防经济的弊端。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合作化的大背景下, 国防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进程, 这种合作与交流的模式在不断变化、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体制也不断的完善。欧洲的次贷危机刚刚过去, 这也给了我们启示。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 就更加应该注意国家的经济安全。而国防经济这是国家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国防经济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提高国防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如何保证国防产业的安全、如何破解缺乏自主创新的困扰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只盯着国家的经济利益, 还有关注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安全。这都为我国的国防经济的健康向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姜鲁鸣等.试论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转型与发展[J]中国军事科学, 2008.21.姜鲁鸣等.试论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转型与发展[J]中国军事科学, 2008.2

国防经济学在中国 篇2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先导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航天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群,荟萃了当今世界 上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天文 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 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加工与制造技术、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能源技 术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 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 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 洲等 7 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 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 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 1998 年夏季长江 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料,对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为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于 1999 年发射的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卫星,已成为中国卫星资源的一个新的数 据源。中国发射了 4 颗“风云”1 号和 2 颗“风云”2 号气象卫星,现已建立了由北京气象卫 星资料处理中心和北京、乌鲁木齐、广州 3 个气象卫星资料站组成的具有国内外兼容性的气 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该系统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时云图。尤其是气 象卫星系统的业务运行,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每年减少经济损失几十亿元。卫星导航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在我国的应用迅速发展。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开始为公共汽车、出 租车安装 GPS 指挥监控系统。我国有数万条渔船装备了 GPS 接收机。毫无疑问,智能交通 是一个大规模的潜在市场。卫星导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测绘的各个方面。GPS 的应用必 将成为 21 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热点之一。2000 年,“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完成双星组网。我国自主建立了第一代卫 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这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 域导航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实用星基定位导航系统,将对我国 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是现今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和组织,也是世界上少数拥有进行空 间微重力实验手段的国家之一。如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正迎来一个大跨越发展的春天。21 世纪头 10 年,又发生了中国航空航天史的两件大事:在航天方面,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在航空方面,2007 年 2 月,对国计民生的意义不次于“两弹一星”的大飞机项目正式立项,还有最近倍受国人 瞩目的“嫦娥一号”“神七”等等„„这些成就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增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无与伦比,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从军事国防上讲,具 有中流砥柱的地位。从国防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 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 着直接的联系。在历史上,航空航天技术的每一项突破几乎都源于军事目的。比如“两弹一

星”,对于弹和星,应该结合起来看,如果火箭中的卫星换成了核弹头,就成了洲际核导弹 了。为什么新中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要上“两弹一星”工程?这正是为了拥有中国自己 的核武器。同样,拥有航天火箭的发射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核威慑能力,远程核打击能力 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是以海陆空天为一体的,立体复杂信息化战争。拥有制空权,制天 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力量。航天与农业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农 业现代化中均获得广泛的应用,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航天高科技与农业技术 相结合,必将产生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产业,即航天农业。这将对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 问题,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卫星通信是现代化农业的主要手段 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卫星电视教育已 成为提高城乡劳动者文化素养、劳动技能的有力工具,全国已有 1000 多万农民和乡镇企业职 工收看农村技术培训的电视节目。卫星通信与卫星遥感的综合应用,既可用于对风灾、水灾、旱灾、森林火灾以及病虫害等大 规模的自然灾害进行长期监测,还可建立全国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 高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航天技术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必将为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反 过来,农业也为航天技术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发展航天农业是功在国家、利在人 民的长远大计,它将推动中国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为下一个世纪的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础。发太空资源培育农作物良种 自人类开始探索太空以来,把各种类型的生物样品放在航天器内飞行,待飞行结束回收后观察 这些生物的生理、生化、遗传等方面的变化,一直是太空飞行任务的重要内容。利用卫星研 究植物生长发育和变异,已经有 30 多年的历史。据初步统计,1957~1988 年国际上已发射的 空间生命科学卫星有 109 颗,搭载植物材料的有 33 次,占总数的 30  3%。研究了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生理和遗传特性的影响,空间微重力、高能重粒子对植物种子和植株的影响;植株及 其细胞在空间条件下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低等植物在空间的生长规律等。在其深度上已 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营养和激素的代谢、遗传、细胞、超微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然而,研究目标的重点是解决人类进入太空的生活问题,比如,研究在太空条件下植物生长发 育规律,以便改善人类在太空生存的小环境;解决航天员的食品来源问题;探索宇宙及其星球 中能否生长植物。航天农作物育种这一高新技术,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国航天返回式卫星技术优势 与中国农业遗传育种技术优势相结合的产物,是农业专家与航天专家长期协作攻关所探索出 来的一种新的育种途径,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就必须依靠科学种田,即改良品种,扩大良种种植面积,改造低产田和推广先进应用技术, 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稳步提高。而良种问题则是促进农业增产诸多重要因素中最为经济、有效 的因素。过去中国已经通过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人工诱变育种等多种手段培育出大量 农作物优良新品种,为农业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1987 年以来,中国已经成功地利用返回式卫 星 8 次搭载农作物种子, 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这种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 农作物新品种的方法称之为航天育种。已进行的项目有:粮食作物类——水稻、小麦、大麦、高梁、玉米、谷子;豆类——大豆、绿豆、青豆、黑豆;经济作物类——棉花、烟草、甜菜、莲子;蔬菜类——丝瓜、黄瓜、青椒、西红柿、萝卜、胡萝卜、绿菜花、尾穗苋;观赏植物与 药用植物类——石刁柏、鸡冠花、三色堇、龙葵、菊花、甘草以及油松、白皮松等。植物种子放在返回式卫星舱内,随着卫星在空间距地球 200~400 千米轨道上飞行 5~16 天。

国防经济学在中国 篇3

1.1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领导决策机制。

我国《国防法》规定,要建立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之间的协调会议制度。但是,现在的协调会议制度仍不完善,难以全面实施协调,从而使军民融合的协调,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稳定的机制,沟通的渠道也不够畅通。为了保证将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防经济制度创新落到实处,有必要在国家最高决策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从国家层面上加强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对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进行宏观领导、科学决策和战略规划。以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对国防经济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进行战略部署,切实消除制度创新中决策部门权威性不高、具体部门执行不力的现象。

1.2 建立促进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宏观决策研究咨询机制。

世界主要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和成功,许多关于制度创新的有益建议和构想,都是通过官方或民间性质的“协会”、“研究会”、“联盟”等机构向有关决策部门提交的政策报告形成的。因此,在新一轮制度创新中,国家要组织军地有关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有关代表,组成推动制度创新的宏观研究咨询机构,从国家管理的宏观视角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减少部门利益的干扰,做好制度创新的战略规划,对战略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向国家最高决策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2 把握创新的方向,坚持市场化

在国防经济制度创新中,美国、日本利用其成熟的市场机制,着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并购、重组,并广泛动员、充分利用民力为国防生产和建设服务,促进了国防经济的军民一体化发展;俄罗斯建国后,也效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急速推进以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国防经济市场化进程,只是效果不甚理想。其实,这不是说俄罗斯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取向错了,关键在于其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时没有有效结合本国国情和军情,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度创新的手段和步骤又过于激进。随后,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国特点的改革措施,市场化的制度创新立即就显示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这充分说明市场化的制度取向符合当今世界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发展趋势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市场化取向就日益明显并逐步走向深入,至今已形成明确的趋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市场制度尚未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还不太理想,因此,在推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中,必须继续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取向。

2.1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国防经济发展管得太多,统得过死,几乎完全排斥市场在国防经济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结果导致国防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新一轮的制度创新中,政府对国防经济的管理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以间接的宏观调控为主,避免对国防经济的直接干预。

2.2 要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的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形成机制,实现由开放的生产要素市场配置国防经济资源。

当然,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况且它还经常性地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而国防经济运行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加上国防经济制度的刚性存在,因此必须坚持国家指导性价格和市场形成价格相结合的价格机制,以保证国防经济的健康运行。

3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都要受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因此,在推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

3.1 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采购方面。

首先,要制订、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防科技工业投资法》(规范投资主体及其行为,确立投资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明确各层次投资主体的经济权益和责任风险,以及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等;将承担国防任务的非公有制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合资企业等纳入投资计划等)、《军品信息发布管理办法》(重点规范军品信息的范围、军品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渠道、军品信息的发布权限等)、《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范国防科技成果产权的属性、管理权限与职责等,明确在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形成过程中国家、集体、个人等之间的权属关系),等等。其次,要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如要完善《合同法》中对军品合同的具体规定、修订有关军品税收政策,对承担国防任务的企业包括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等一视同仁等。此外,要对一些已经过时、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或总体上已不适应当前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甚至相抵触的法律或法律条款进行废止。

3.2 军队后勤保障方面。

当前主要是应尽快出台规范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可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得统领下出台《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法》,与即将出台的《国民经济动员法》和修订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条例》配套运作,共同作为统揽地方供应商和军队行为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合同管理、纠纷调解与仲裁等规范体系。同时,对《后勤条例》进行及时修订,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参考文献

[1]D.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军事科学院.国家军制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国防经济学在中国 篇4

一、在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 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而深远的意义。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我们党对中外历史上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经验总结, 也是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

首先,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概括。在新中国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建国之初, 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 因此, 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2]“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 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3]这其中蕴涵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科学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 提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从而更深层次、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其次,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经验总结。纵观世界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国兴衰史, 一条基本定律被反复印证:国富才能兵强, 兵强才能安邦, 安邦才能发展。在这点上我们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侵略, 以及国内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的指导, 我国一直实行优先发展国防建设的方针,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提出了以备战为主心, 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造成我国经济建设畸形发展。改革开放后, 为加快经济建设, 国家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国防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同时, 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 我们既不能脱离国情, 片面搞国防的高投入, 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 必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

第三,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富国与强军, 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缺少的两翼。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 还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能否确保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关键还在于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历史经验证明, 一个国家越是要发展经济, 就越是要巩固国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只有建设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 才能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 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 国防投入逐年增加, 武器装备更新换代,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社会保障全面有力, 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 “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第二,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 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 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 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 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 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 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第三,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 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 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 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 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 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 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 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 要树立全局观念, 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 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 “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 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 高度重视国防建设, 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 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 要树立效能观念, 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 坚持勤俭建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 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 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 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 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 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 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 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 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 要树立法制观念, 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 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 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 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 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 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 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 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 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 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解放军报, 2007-10-25 (1) .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71-272.

上一篇:加工加农炮的工艺过程下一篇:量化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