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高校(精选12篇)
国防高校 篇1
一、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的国防教育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 自古以来, 有国就有防,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 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国防是捍卫领土完整的安全以及国家主权, 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 军事和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他主要是为了捍卫主权, 领土完整和安全, 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国防抵御外侵捍卫祖国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就是我们当代的青年学生, 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2.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因为加强国防建设需要。在未来高科技的战争中我国国防后备中的骨干力量就是这些大学生, 所以接受国防教育是有必要的, 并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护国爱党之心以及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 随时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 以及为祖国领土的完整与主权的独立而贡献。然而, 现在有一些大学生不关心国防建设, 不重视军事理论课的学习, 缺乏起码的国防常识, 对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了解不够, 理解不足。为此,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
3.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未来战争是高科技战争同样也是信息化战争, 需要高质量的人员和一个强大的后备力量,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高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兵役法》规定, 大学生的军事训练是一个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 高校当前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分析
1.军事理论课教师缺乏难以保障课程效果
军事理论课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 目前, 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问题, 一般都是武装部保卫处的教师承担, 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 而根据 (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 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军事课是普通高校本科专科学生的必修课, 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 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 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当前, 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 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 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 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 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 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 后续教育跟进不足, 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 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 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军事教材不统一内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教育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国防教育大纲的规定, 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而军事理论课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 教育学科起步较晚, 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 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材料, 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 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 原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 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和军事人才的需求,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 高校国防教育改进的途径
1.军事理论课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使国防教育连续性
国防教育和形势政策课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教育本质上来讲, 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 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 而在教育内容上也有交叉之处, 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即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 又能实现国防教育连贯性, 形势政策课内容丰富, 涵盖面广, 可以把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穿插进去, 达到“两课”教学的互补, 使国防教育的连续性。
2.推进师资队伍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组建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 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一要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 优化结构, 形成以专职军事课教师为主, 兼职为辅, 从年龄, 学历, 职称, 专业上等合理配置。二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 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教育理念, 更好地开展教育和科研工作。三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 保持教育内容上的与时俱进, 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 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 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3.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
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 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有效地促进国防教育的普及, 扩大教育效果。当前, 虽然一些高校也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 但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 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 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 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 时事性, 丰富性, 知识性, 思想性, 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军事的新动态及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 也要有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
综上所述, 高校进行国防教育十分重要, 当前国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摘要: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就是国防教育。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与民族意识的概念。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探讨
参考文献
[1]《国防教育》, 杂志
国防高校 篇2
摘要:国防教育是指整个国家范围内对公民所进行的国家安全防务教育,也就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在全体公民中灌输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的各种素质的活动。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国防教育 高校 大学生 爱国主义
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有国防就应该进行国防教育;精神力量是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因素;国防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二、国防教育是团结、武装人民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国防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思想保证;国防教育是提高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国防教育是一种巨大的威慑力量。
三、国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国防教育的目的看,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从国防教育的内容看,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防教育的对象看,它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都是着眼于全体公民。
四、国防教育是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国防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防教育可以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国防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人民所承担的国防义务所决定的;这是由国防的一般性质所决定的;这是由我国贯彻执行毛德东人民战争思想所决定的;这是和平时期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广大青少年是未来国防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他们的国防观念如何,对于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军事训练,开展系统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知识的普及、宣传,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在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以及进行军事训练,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从1985年开始,国家在部分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了学生军训工作试点。学生通过军训,掌握了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国防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提高,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意志和体魄得到很大锻炼,培养了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形势的紧张而高涨。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高涨的爱国激情,大多在国防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产生。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难时期,奋起抗争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甘做亡国奴的抗战热情,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家的安全稳定而逐渐弱化。实践证明,国家越安全,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越容易趋向淡薄,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导致国民爱国主义情感的淡化,甚至消失。从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而要持久地保持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就应从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入手,坚持不懈地开展国防教育,不断加大教育力度,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新世纪,要加大国防教育力度,让广大学生明确我国国防面临的严峻挑战,时时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殷殷爱国之情、拳拳报国之志。
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防意识,不仅取决于理论上的宣传教育,而且取决于军人自身的形象,取决于军人的社会地位。我军在近一个世纪的战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光辉形象,成为无数有志青年投身国防事业的强大动力。和平建设时期,没有烽火硝烟,也没有像董存瑞炸碉堡式的英雄人物,相反,面对迅速的改革开放大潮,军队的作用似乎“下降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也出现在军营,军人在老百姓中的高大形象受到了损害。如何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军人的良好形象,始终成为广大青少年最向往的职业,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必须认真对待和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军队自爱自强,注重改善自身形象和军民关系,并把它“像完成战斗任务一样”去完成,鼓励官兵走出营房,参加“助民”活动。面对我军目前面临的形象问题,必须狠下决心,在大幅提高军人待遇的同时,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坚决遏制各种腐败现象,对严重影响军队形象的各种不文明之举进行坚决纠正,真正树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同时,注意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视人民。
普通高校国防生政治教育浅析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 国防生; 政治教育
中国分类号:G621
一、前言
国防生作为普通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教育过程和培养过程中,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国防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做到正确理解军队的政策,并能够以军人的要求严于律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普通高校在国防生培养过程中,要对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高校当前的教育形势,努力提高政治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满足国防生的教育需要。
二、国防生政治教育应从军训开始
国防生进入到高校以后,首先需要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如队列、内务以及军事体能等。结合普通高校实际情况,要做好国防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军训阶段开始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做好思想动员,坚定从军报国信念
大多数国防生虽然在中学阶段都曾接受过不同方式、内容的军训,但对于按照后备军官标准进行的高强度军训,心理上的准备还是不够充足,而且经过紧张的入学考试、填报志愿和录取报到,国防生往往还沉浸在金榜题名的兴奋喜悦或是陶醉在入校伊始的轻松氛围之中,对自身发展方面一些具体、实际的问题关注较多,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了解较少。因此普通高校应在国防生入学军训期间从思想动员入手,对国防生开展国防政治教育,认识国防和军事的重要性,明确自身使命、职责,坚定从军报国的信念。
2、通过军事训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军训既是提高国防生军事、身体素质重要途径,也是对国防生开展国防教育、理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国防生入学军训时间短、任务重,在军事训练的同时,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军训期间得到全面有效的推进,使高校国防生能够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在军事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方面都实现全面的提高,达到提高国防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3、明确国防生的特殊地位,重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中,国防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设置和就业形势上都存在明显区别,某种程度上国防生甚至享受一定的待遇。普通高校要想做好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明确国防生的特殊地位,让每一国防生都能够认清自身特点,并对未来的职责有清晰的理解,做到根据职责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达到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三、国防生政治教育应结合专业教育合理开展
国防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的双重属性。作为普通大学生,他们有自己专业学习的任务,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学习计划,达到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学习要求;作为国防生,他们需要具备军人基本的军事、政治素养,养成严明的纪律。因此国防生政治教育要结合专业知识学习开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高校教育要求,科学设置政治教育课程比例
政治教育课是高校国防生的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政治教育课程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科学设置政治教育课程比例,合理安排政治教育课程的学时比例、开课时间等,从高校国防生政治教育实际出发,优化政治课程教学流程,提高政治课程教学质量。
2、结合课堂教育实际,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在国防生的大学教育中,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其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国防生教育质量重要因素。国防生政治教育应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将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考虑,积极吸取过去的教学经验,在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方面下功夫,促进高校国防生的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
3、把握国防生政治教育原则,创新政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鉴于政治教育对国防生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国防生的政治教育中,要区别国防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政治教育的侧重点,把握国防生政治教育原则,在政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创新,努力提高国防生政治教育效果。
四、国防生政治教育应融合于日常生活中有效开展
国防生是后备军官,毕业后将进入部队工作,需要提前熟悉、适应部队严谨的工作生活秩序,这就需要在国防生日常生活中着重做好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1、国防生政治教育应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从当前高校国防生的政治教育来看,要想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就要重视日常生活方面的政治教育,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贯彻政治教育理念,正确运用政治教育手段,才能保证国防生政治教育在整体效果上得到全面提升。
2、高校国防生的政治教育应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国防生在高校中除了正常的专业学习之外,日常生活占据的时间相当多。为了做到有效利用日常生活时间,使高校国防生的政治教育能够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调剂和教育内容,我们应结合高校国防生政治教育实际,将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使政治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达到提高国防生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3、高校国防生的政治教育应注重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特点
为了保证高校国防生的政治教育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使国防生的政治教育满足针对性要求,我们要在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注重分析国防生的日常生活特点,使国防生能够自然而然的接受政治教育,保证开展的政治教育取得积极效果。
五、结论
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内容,关系到国防生整体素质的水平。因此要精心组织国防生政治教育,在军训阶段、专业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科学开展政治教育,确保政治教育在水平、质量上不断提高,满足高校国防生政治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世焘;我国国防生培养工作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蒋磊;国防生军队基层文化工作能力培养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强;任职教育培训与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提升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少俊;国防生职业兴趣与学习倦怠的特征及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胡月;国防生培养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国防高校 篇4
一美国《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及特点
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明确了国家军事发展的目标, 法令直指全国男女青年, 强调每个公民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 意在充分调动青年的智慧和技术来提升国防安全, 充分发挥青少年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性。该法令鼓励学校、社会各界共同促进该项法律顺利地落实, 都能参与到国家安全教育中来, 不会有置身事外的错觉。其内容、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政府大力扶持, 增拨教育经费。授权联邦政府对各州教育机构提供不少于7000万美元的年度拨款, 用于资助各州更新教学与实验设施, 用于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国语科目的教学。同时, 提供足额的无息贷款给有天赋且愿意继续深造的美国学生, 并发放奖学金, 确保他们不因缺乏财力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 嘉奖人才, 表彰成果, 不断提升国防教育水平。授权联邦政府设立国防奖学金,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以满足美国科研机关和高等教育机构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确保国家所需的实用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授权联邦政府为各州提供1500万美元的年度拨款, 资助各州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对在校学生和当地社区居民学习者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
第三, 采用现代技术和科研辅助教学。美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各企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工作, 要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场所。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 以达到教育和科研的目的, 使学生从基础学习就开始培养国防兴趣。
第四, 提高教育人才水平, 巩固领导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加强对国防教师的重视, 看到教育人才的缺失, 能及时补充和培养, 保证有能力的教师进入教育领域, 合理规划和利用教师资源, 为教师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寻求解决方法, 巩固国防教育根基, 构筑国防教育的高楼大厦。
二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1. 对国防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屈指可数, 学生更多的是以拿学分为目的, 只求能够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利于拿到毕业证书;对国防教育的重视不够, 也没有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除了专业学生以外, 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在毕业后有机会接触到国防知识。不仅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高校在制度上也存在问题。绝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以集中军训和军事理论课等简单的、缺乏系统联系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 缺乏必要的学科研究、专业建设和长期规划, 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这影响国防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良性发展。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对热门的商业、营销、经济类的学生有更多的照顾和偏爱, 而国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几乎找不到对口的行业, 这给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2. 国防教育手段滞后单一
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国防教育投资和拨款在普通高校中几乎没有, 能够寻求帮助的相关单位也只有类似于博物馆和专门特设机构, 学生能够进行的国防、军事等活动非常局限。而学校即使有心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也很难拿出专业、规范和统一的方案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虽然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之一, 军训长久以来一直都被继承和实施, 但是短短的十几天, 没能在学生身上留下有关国防教育的印记。而偶有发生的意外事故, 让不少高校和负责人疑虑重重, 严重打乱了国防教育的模式和结构。
3. 高校国防教育人才匮乏
国防教育的师资人才匮乏, 军事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目前除部分重点院校有国防教育专职教师外, 其他高校基本是从学校各个部门抽调出来的兼职教师, 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素养, 根本无法承担国防知识的传授及国防意识的培育工作,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国防人才, 就更不用说为后续的国防教育补充力量, 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很难有质的突破。
三创新国防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美式教育在于自由和开放, 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对世界各国的牵制有目共睹。士兵们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下, 表现出来的骁勇善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威武雄壮的科技部队, 专业过硬的军事技能, 都值得我们肯定。我们更应该看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特点及优势, 探究创新我国国防教育模式的可行性途径:
1. 制度化的国防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制度是一切行为的合理保障, 只有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按照既定程序让国防教育更加规范, 从而形成正常的体系流程, 才能真正让国防教育成为国民心中的行为准则, 自觉重视起来。国防教育不能被忽视, 更是无法替代的, 国家、政府和高校应该尽可能地加大国防教育制度的建设:普通高校都应设立相应的国防教育教学部门或机构, 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和指导, 用系统的方式培养、评价、考核大学生的国防和军备意识;课堂教学之外, 组织、开展与国防有关的课外活动, 例如军训、参观、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设国防教育走廊, 规划专门宣传军事知识的时间和场地;设立不同的奖励, 按照教学单位评比国防教育的先进典型等。高校国防教育只有规范化、制度化, 才能取得实效, 推动实现强国强军的战略目标。
2. 系统化的国防教育内容
依照美国《国防教育法》的教育目标, 高校也应该制定与其思路相同的教育模式, 让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培养国防人才只强调意识和精神是不够的, 必须把实质性的教育内容教授给大家, 把国防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严格的筛选、分类和整理, 在不同层面的学生或青年人群中逐步推广, 努力培养新一代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结, 建立集体主义观念, 明确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让每个国民从小就有扎实的国防知识基础, 能够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升华。在高中阶段适当加入学生的实战技能课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校和专业军事学校中, 积极部署和安排相关的国防教育任务, 为打造不同阶段和能力的军事后备力量做好切实的准备。
3. 国防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国防教学的改革核心应该更侧重于内容和形式, 提高教学的深度和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 丰富国防教学的活动。把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用到课堂中, 多元化地展现我国国防和军事的风采, 多媒体手段、互联网沟通以及真枪实弹的接触, 会让学生进一步切身理解国防的内涵。联系军事热点、分析国际争端、讨论政治话题能调动学生的热情, 发掘高校中的国防人才, 发挥其应有价值。军事训练不能避重就轻, 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军事化训练的艰苦, 懂得国防官兵的伟大。在集体生活中, 磨砺学生的意志, 让他们更能够认清自己人生的方向, 为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
4. 培养专业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
国防教育的教师群体, 其特殊的性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普通教师, 从业人员肩负着更加崇高和伟大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校在对这些教师的培养中不能与普通教师混为一谈, 对其所处位置和工作要求也要有所区分。国防教育教师所具备的国防知识、军事技能的专业性是无法替代的, 高校在引进教育人才时就要注重其业务水平、道德品质等综合能力, 再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逐步深入培养其教育手段、军事技能和教学能力。建立专业的考核制度, 评估教学成果, 与更高更专业的军事院校进行交流, 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不断补充普通高校的教育师资队伍, 从而更好地完善学校自身的国防教育体系, 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军事理论和技能的整体提升, 有利于全民国防教育步入正轨。
教育的多样化不单单只是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 教育者也需要有一定的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师群体, 其特殊的性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普通教师, 从业人员肩负着更加崇高和伟大的历史使命, 教师群体丰富了, 教育方式自然更加多样化。高校可经常安排一些退伍老兵、战斗英雄和军事人才作为老师来学校进行指导讲学, 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其多接触。不只是单纯地听故事、听报告、听演讲, 应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国防技术, 树立高大的形象, 从内心深处提高思想和认识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晓飞.《国防教育法》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2)
[2]卞卡.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调查及对策[J].大学时代, 2006 (10)
[3]陈仕格.浅谈高校中如何开展国防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2)
[4]高飞.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与意义 篇5
远古以来,有国就有防,无国防而不立。国防是捍卫国家主权、国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而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荣辱与兴衰。它捍卫国家 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反对侵略和武装颠覆。强大的国防,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近代以来,一部部写满血与泪的史书依然在记忆深处。尽管我们已经远离了“金戈铁马饮冰河”,尽管已经用不着再“醉里挑灯看剑”,可是,在五那星红旗的猎猎飘扬中,我们似乎听到了四万万同胞共同埋葬日本侵略者的怒吼,听到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听到了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军歌,虽然如今我们的国防日益巩固,但是当人们怀着企盼和平的心态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科索沃的轰炸声、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火、中国驻南使馆的被轰炸、,“海空卫士”王伟的壮烈捐躯把我们从梦中震醒。不断炸响的炮火声反复证明了:人类的永久和平还不能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到来,战争与和平总是在交相更替。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这些事例提醒了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而这种准备就是要在全民中加强国防教育,普及军事知识。作为未来的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骨干,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接受到国防教育,培养爱党、护国之心,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关心国事、军事,缺乏起码的国防常识,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国防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进行国防斗争,必须依靠国家的各个方面的综合力量。作为掌握较高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素质修养的当代高校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和平年代,因而国防意识不够强,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拥有足够的国防知识又必不可少,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居安思危、矢志报国、磨砺青春、升华自我”的国防教育具有时代必然性和历史紧迫性。
中国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教育家和军事家,同样都很重视国防建设,重视对人民的尚武卫国的思想教育,并把它视为立国安邦之道。“国无防不立”,“落后就要挨打”,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都是历代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经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更是千年来被反复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松懈麻痹思想,国防意识开始淡薄。然而当今世界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对我国而言,安全和主权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也是面临的安全威胁多元化的国家。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发展,强化大国防观念与增强高校防意识就尤其重要。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坚实有力的后备军,对当代高校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国防意识与爱国意识,打下一定理论基础,为祖国国防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有着其自身重大的意义:首先,国防教育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超级大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限制。可是天下仍然远远没有太平,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其次,国防教育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认识国防建设的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对国防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坚决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第三,国防教育对素质教育也有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
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还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国防建设人才,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它能够使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国防历史与其重要意义,从而使高校大学生在接下来的和平与战争的对抗中起到巩固国家国防的作用。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关键在教育,国防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另外,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是磨炼身心的有效方法。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仍是为了国防。首先,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让大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现代国防的力量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军事战略关系,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关注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意识,增强了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高校大学生提高国防观念,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意志,真正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通过系统地讲解军事知识以及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理论,学生将完成对国防、对战争的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一步体验了国防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面对将来国际上的挑战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所以说国防教育有利于我国国防的建设,也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的巩固与发展。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军事训练,开展系统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知识的普及、宣传,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应当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国防知识,树立良好的国防意识。国防教育也应当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和关心。常言道:民无防则不安,国无防则不立。
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国防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国防教育史国家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以下我将从 个方面阐述我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我们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古人云: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畏危者存,畏亡者安。”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发展机遇,努力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之外,必须随时认清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危机和存在的隐患,居安思危,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应对危机、克服隐患的充分准备。否则,这个民族就是一个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民族。只有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国防教育,教育全体公民清楚地认识我国所面临的安全形势,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才能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才能应付各种战争风浪的冲击。
二:“民齐者强——”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我们强化国防意识,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国防教育既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意识,是维系国家安全的精神长城,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安危、民族的荣辱兴衰。加强国防教育,在全体公民中不断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爱国至上、实现祖国最高利益至上的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的目的。
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教育,因而能够激发全民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使全体公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激发公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扬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强化保卫祖国主权与领土的责任感;激发公民对和平的热爱,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助于增强全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牢固树立实现国家最高利益至上的意识,激发公民建设国家的热情,增强全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转化为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进行国防教育,能使公民把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亡时刻记在心上,树立强烈的国防意识,到战时使全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为着民族的尊严而奋力抗敌,誓死保卫国家,从而转化成巨大的战斗力;在和平时期,它能转化为生产力,使人们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焕发出为振兴国家经济作贡献的热情,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多作贡献,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经过了百年的战乱和抗争,才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权利和机遇。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我们要始终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国防教育方针。上下同欲者胜
本文论述了军事课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针对新时期国防教育对青年学生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意义。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军事课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要求,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在普通高校虽然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它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引导,特别是在强手如林的未来世界激烈竞争中,他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所以,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同感
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军事课看成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上好这一课将给大学生在校4-5年的学习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被各高校领导及教师们认同。由于各所高校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高校中充分体现出了它的育人地位和效果。
2、学生的认同感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解放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作风对同学们产生了直接影响,解放军的良好素质和军人魅力给他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并建立了深厚友谊。虽然是十几天的军训生活,却能使他们终身难忘,军训后仍然留恋那十几天的军营生活,有人说,“军人的素质是一种永恒”,这足以证明军事课在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地位和影响。目前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学生,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优先选择的条件,学生本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军事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接受军事训练,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基础知识争取好的成绩。
3、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感
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学生军事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认同。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作风,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平衡他们的心态。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则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才能办大事的道理。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学生也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条件来优先选择,普通高校的军事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与鼓励,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说:“中国政府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它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二、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军事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校的国防教育是通过集中军事训练,上军事理论课和分层次的多种形式国防教育,以及课程之外的国防知识演讲、竞赛、军事夏令营等军体活动来体现的,无论在德育,还是在智育、体育等方面,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它不仅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体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是按照《通知》要求进行教学的,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国防教育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充满对大学的好奇和渴望,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国防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军事课程之内接受系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着国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他们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差等问题。而高校的军事训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集中训练的特点是,严格、紧张、统一、有序。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军事训练很好的培养了他们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协作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3、普通高校的军事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灵活。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制作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最新最快最先进信息,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的深远意义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公民绝大多数受过大、中学校教育,据2003年统计表明,全国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级中学按照要求开展了学生军训,800多万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基础教育。因此学生军事课开设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作为后备兵员的储备,对改善现代军队兵员文化、科学技术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院校开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理论战线国防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关键在教育。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是磨炼身心的有效方法。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是:军事教育对受教育对象的培养过程,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既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搞好训练,又要靠强制的力量,达到教育训练的标准,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受教育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磨炼自己,有利于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而这种意志、毅力和精神,正是21世纪高质量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高素质,对于每一位参加训练....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为此,高校必须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本毕业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积极开展军事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国防教育内容体系。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2]。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一个复杂概念。从理论方面讲,其内容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从实践角度来说,其内容的广阔度鲜明地表达了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综合教育工程,它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而又必须的,各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它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二是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因此,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的教育功能。三是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是极为深刻的,是终生受益的,是高校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国防教育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些学科知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二、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三)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本毕业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四)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
我国国防建设一直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便必要时为部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创造条件,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保障。因而,大学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
未来高技术条件的局部战争仍要坚持人民战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传统的人民战争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是,人民战争的理念不能丢。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战争仍有它存在的意义,如信息战、网络战等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中的技术群体会大有作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投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列中来。那么,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他们个个都有专长,如果他们受过较好的大学国防教育,走上社会之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周围的人,而一部分还将走上领导岗位,其影响和作用就更大了。在和平时期,他们是国防教育的骨干,而一旦战争发生,他们便成为人民战争的排头兵,能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战争,形成强大的合力,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部分领导和学生狭义地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一般高校来说无关紧要。由此造成了对国防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或误解。比如:一些高校的领导把军训当做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国防教育的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明确国防教育的任务、目的、方式和方法。
(二)大力宣传国防政策,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弱化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腐朽的思想文化使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国家安全和民族观念淡化;一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精神空虚,道德底下,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等。由于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对爱国、民族自尊、国家安全等产生了迷茫。为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通过校内的宣传板报、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节目、横幅、警示牌、格言等形式,加强各种国防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教育的现状、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其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国防教育中去。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军事读书活动、革命历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军事题材影片、举办国防教育理论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规范并完善国防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的内容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掌握高科技知识的转变。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由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决定的。我们要在继续普及国防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增强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安全的警惕性,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作贡献。
(四)以育人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
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技能训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练就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更多的与军事技能训练相关的军事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当今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进行一些模拟“战争”(如简易的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心理战等),使他们在“实战”条件下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意识。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军事院校、国防设施和部队军事演练,甚至可以选取训练优秀的、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直接参与到部队实战演练中去,使他们切身体验部队生活的与众不同,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高与伟大,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另外开展一些军事技能比赛,如队列训练比赛、叠被子比赛、体能竞赛、军歌合唱比赛等,并对表现优秀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军训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育人为目标,把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学生大学期间教育培养规划之中,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校风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相结合,把校风校纪教育和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相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知识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上好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形成了育人为本、按纲施训、军政并举、寓教与训的学生军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教育资源;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一、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国防教育是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高国防建设水平与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可以使得在校大学生们加强对国防的认识与思考,从而促进他们为国防出一份力,成为国防建设的一份子。普及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情感与意识,加强祖国的国防建设、保家卫国。然而,在目前,我国存在高校国防教育受重视程度低的问题。大部分的高校还是采取简单的宣传形式,教育程度不够深入,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不够了解,更谈不上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在这种状况下,应该大范围的普及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国家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不断加强,国防问题更加严峻,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高校国防教育问题,将之尽快实施到位。大学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对我国的国防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应从大学生入手,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2、国防教育形式单一。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形式局限于军训这一形式,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不仅要紧抓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经验。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仅仅在军校才能保质保量的得到实施。普通高校普遍抓教育成果而不注重国防教育,导致学生们在军训之后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国防教育这一方面的知识。因此,在高校普及国防教育,首先应该开设国防教育的理论知识课,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到知识体系当中,紧抓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从根基上解决问题。
二、对策
1、加强重视程度。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科书中,涉及国防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学生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大多是课外知识的搜集,这种自发的知识总结往往会影响学生对于国防建设问题的判断,造成不良影响。如果遭到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要从实际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国防教育,不仅仅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尽量多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国防教育形式不局限于军训上。另外,教师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进专业的教师培训,使他们掌握最新最先进的国防教育知识,才能更好额教书育人。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讲解,对国际形势的解读,在校大学生必将对我国的国防有全新的认识,旨在消除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国防教育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提高国防教育的普及程度,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耳濡目染,大学生在生活中也会像家人和朋友提到国防教育的知识,这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大范围的加强国民国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防教育,需要的是场地、资源、投入,这些方面都说明我们的国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还是任重而道远。
2、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进一步理清国防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国防教育的水平,普及国防教育知识,使大学生成为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使国防教育与大学生自身紧密相关,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关注度,将最新的军事热点和大学生关心的军事知识融合到一起,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和综合性,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使高校国防教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加大国防教育宣传力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切实加强国防教育,而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则有利于加强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我国的国防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层次,解决在国防教育普及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
军事技能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科学的评估体系中,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师生的国防教育技能培训课程的完善,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进行军事实践活动,通过接触武器装备、野外生存训练、射击训练等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些活动,师生可以感受到国防教育的必要性与严肃性,从而更能够认真对待学习的内容,提高自己的水平,让大学生感受科技时代的脉搏,对加强国防建设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得大学生自主的意识到,国防教育已经与高科技连接在了一起,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国防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環,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把国防教育重视起来。
3、切实落实国防教育内容。新世纪的国防建设受到最大的影响来源于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海湾战争中,中国军方第一次认识到信息化战争的雏形和巨大的战斗力。因此,在新世纪的国防中,中国采用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关注于信息化建军。这也同时说明,国防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我们要加强国防教育,就要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在当代,战争的隐患一点也没有减少,相应的,战争的本质也未曾改变,不断发展变化的是战争的形式。我们需要掌握战争变化的形式,积极主动去创新战争理念,并且把这个新的科学的理念贯彻到我军的建设当中,发展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战略战术是我们目前在国防领域需要完成的任务。
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国防意识的养成与国防能力的培养,通过军训使学生对军事行动有所了解,通过后期的军事理论课程的教授,了解、熟悉或掌握与国防有关的知识。我们在研究战争的同时要把握变化的战争机理,但是更要掌握战争不变的实质精髓。战争实质上是信息,能量和物质的对抗。那些科学性的理论总结在战争形式变化后依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毛主席曾经在上个世纪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总结出的经典的战略战术到了今天依然是不变的理论精髓。我们要在掌握理论精髓的前提下,紧抓信息化战争战胜机理。
三、结语
优化国防教育从目前来看是非常必要的。着眼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培养国防建设人才,是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必由之路。战争武器再先进,进行战争的还是人。我们不否认武器装备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忽视思想意识的重要作用。苏联一夜之间的解体告诉我们,一个可以把世界毁灭的国家,没有败在武器装备上,败在了思想领域上。同样的,如果我们卷入了战争,考验的绝对不简单是我国的武器装备,更考验我们群众的思想意识。因此,我们必须优化我们的国防教育,告诉人民我们目前是有危机的,告诉人民我们要积极备战,告诉人民我们每一个群众都是国家的国防力量。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真正把现代战争和传统人民战争紧密结合起来。
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篇7
值观。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和“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前者指一种能够产生尽管前人“已知”,但对自我来讲仍是“新颖“的结果的能力,它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标准,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后者是少数专家、学者所具有的一种能够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它以社会新颖性为标准。由此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重新组合或转换,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牢固树立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的现代创造教育观,树立“学生无全才,但人人都有才”的新理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还应具备科学的学习观。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并不见得超越所有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肯定要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这样的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上下之分、尊卑之别”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平等、相互合作的交往关系。
2.稳定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因为创新性并不仅仅是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人格。稳定的创新人格不仅是教师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更重要的是“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威信是至高无上的。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事物的态度及其人格魅力,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学生,有些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3.渊博的科学知识。
创新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能够出色地驾御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求体育教师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要树立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备“长流水”的新理念,牢固确立终身学习观,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工作之余不断地“充电”,通过培训、进修、交流、深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以及和教育技术相关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知识,达到“博”与“专”的统一。
4.创新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保证创新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创新教育的效果。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必须把学生放在真正的主体地
国防教育是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全民国防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荣辱,是我国的长期战略任务。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通过国防教育,不仅使得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提升国防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位,而教师则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恰恰说明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导学式教学,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课中要能攻克重点,突破难点,讲清思路,找出规律,教会方法。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以“探索发展式”为主要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身体训练和发展为主线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做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采用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等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以发挥,潜能都得以开发,个性都得以张扬。
5.心理健康,富有激情。
当今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意志品质较差,抗挫力弱,往往会因某种原因而导致心理脆弱和心理负担过重,进而产生心理疾病。创新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要善于进行心理疏导,用悉心的关爱和科学的指导,带领学生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区,为学生健康的心理提供保障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也就是说,要有乐观、健全、科学的精神生活,永葆一颗童心。因此,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要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要善于放松自己绷紧的神经,要在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去寻找生活的乐趣。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富有激情。这种激情可以是对民族对人类的爱,也可以是对真善美的迷恋和追求,更是对体育教育的敬业和对此事业的无私奉献。没有激情的人,是不可能有足够的勇气和恒心来做到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的,也就不可能有创新。因为激情是创新的心理基础。此外,体育教师还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能正视现实、自尊自爱、意志坚强、有智有谋、谦虚谨慎和积极进取。个性只有发展到了这种境界,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在教育教学上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色。
6.重视科研,促进教学。
创新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教育即科学”的观点,坚持走“学者型”的创新之路。一个教师的创新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出其科研水平的高低。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因为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科研课题。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科研意识,走“科研兴教”之路,使自己由“教书匠”转为“教书师”,由“经验型”转为“科研型”。这样,体育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了科研素质,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可以这样说,谁加强的科研,谁就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笔者在近五年的时间内,把科研工作落到实处,贯穿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树立了教学即探索及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学时短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国防教育流于形式。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国防教育遇到的棘手问题,探索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思路与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目标为导向,结合军事理论和技能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国防教育效果。
一、整合国防教育内容体系
按照高校国防教育目标要求,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成两个模块,即军事理论模块和军事技能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可以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1. 国防理论知识模块。
国防教育理论模块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内容。通过国防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国防建设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熟悉国防法规,增强其国防观念;可以使其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现代军事思想、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可以使其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可以帮助其了解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激发其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国防教育技能模块。
国防教育技能模块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其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的主要内容、掌握队列的基本要领、养成良好的军人作风、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其最核心的是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包括:掌握轻武器的战斗性能和基本射击理论,进行实弹射击;了解战斗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样式,掌握战术基本原则;了解地形对作战的影响,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了解行军、宿营的基本程序方法。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集中军训和讲授来实施。
二、改革教学手段,拓宽教学途径
传统的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防教育不同模块内容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1. 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要求不同,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采取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对于大一新生开设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必修课,所有大一新生必须参加。为了保证教学的延续性,除在第一学期集中军训时完成主要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外,在其他各学期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程,比如战争心理学、军事领导科学、军事信息技术、战伤救护等课程。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高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比如开展国防知识讲座,组织学生阅读国防科普读物和军事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双拥共建活动,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开展定向越野比赛等。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既能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封闭式的课堂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教育。
2.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打造网络教学平台。
由于教学学时短,而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资源不足,学习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了深化国防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借助网络手段,为学生打造资源获取和互动交流平台。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空间为开展国防教育拓宽了新的途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使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国防教育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国防教学效果。
第一,促进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利用网络开展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现军事课的在线授课、网络教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减轻军事课教师的工作量,使军事课教师能更好地投入到课程的教学研究上去,从而提高军事课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提供的课件及其他学习资源资料等还能提高学生们对军事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利用网络巩固军训成果。在国防教育网站上可以专为军事训练开设相应的频道,学生通过网站可以查询军训信息、军训常识等内容。还可以设置军训剪影、军训歌曲、军训简报、军训感悟等小栏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军训、回忆难忘的军训时光,为巩固军训成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三,利用网络建立互动交流平台,针对热点问题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将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及时上传到网上,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
3. 将国防教育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积极扶植建立相关学生社团。
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作用,通过它们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举办国防日活动,组织演讲、歌咏比赛、国防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和烈士陵园等。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都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它们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国防教育中,通过积极扶植建立诸如“大学生军事协会”这样的学生社团,可以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把国防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起来,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因此,要开展多样化的国防教育活动,必须把扶持国防教育类学生社团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做好。
实践告诉我们,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片面的教学环节,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拓宽教育口径,才能真正实现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现国防教育从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的转变,才能真正借助校内外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国防教育效果,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敏,汪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J].考试周刊,2008,(22).
[2]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9).
[3]张红.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7).
[4]何庆文,康玉唐.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与保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
国防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分析 篇8
(一) 树立科学人才观
应当坚持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着力创新、高端引领、促进发展的人才兴业战略, 制定并坚持“人才强校”的战略方针, 加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人才观, 提高全校对人才工作, 尤其是对国防人才工作的重视, 将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将国防人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使得国防人才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人才先行理念和人才工作战略地位牢固确立, 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
(二) 改善国防人才队伍结构, 提升人才素质
国防人才培训工作必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实施分类培训、分级实施的教育体系, 才能使国防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优化。通过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重点改善国防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 使其更加合理, 更趋于年轻化, 组建规模适度、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国防科技人才队伍。
(三) 持续补充高层次人才, 增强创新能力
紧密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实际, 积极实施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工程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努力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 以支撑学校国防科技、武器装备等国防科研力量的发展壮大。在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建设上不断制定新举措, 自主培养, 对外引进, 对国防核心高层次人才加大培养力度, 提高待遇, 改善成长发展环境, 大幅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四) 完善人才政策, 促进国防科技人才建设
根据国家对国防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 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服务体制机制, 加强改善国防类人才的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安全等机制, 对其成长和发展都非常有益。依据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励办法, 建立相应的国防类高层次优秀人才激励措施, 激发国防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国防高校在国防科技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对国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当前, 国防高校人才工作的思想仍需进一步解放, 对现阶段国防发展方向要有充分认识, 要确立国防科技人才建设是一切人才工作的重心, 要更加深刻的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许多国防高校还没有利用好自身优势, 没有将国防科技人才工作真正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加强国防科技人才工作, 还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
(二) 师资队伍中国防科技人才的规模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改善
国防高校大力推进国防人才工作建设, 但是在师资队伍规模方面, 师资队伍中国防类人才规模仍需要大幅度提升;在师资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方面, 各类国防学科专业之间的发展相对不平衡, 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结合不足, 传统学科缺乏创新, 新兴学科基础不牢, 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稍缓;边缘交叉学科、国防高新技术学科人才略显不足。
(三) 高层次领军人才有待增加, 学术团队建设相对薄弱
国防人才队伍中高层次领军人物仍显不足, 尤其缺乏国际一流的大师级、旗帜型领头人, 是制约国防高校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瓶颈。国防师资队伍中中青年拔尖人才数量的相对不足, 特别是以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代表的后备人才数量不足。这制约着国防高校建设成为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同时也制约了国防优势专业发展和国防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给予更多关怀和支持
青年教师代表着学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补充各类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学校建设事业发展的成败。各个国防高校采取了措施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但仍与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
(五) 教师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 国防人才以在国内接受教育或自身培养为主, 对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积极性不高, 活跃国际学术舞台能力不强, 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规模和数量较少, 在国防类科研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的比例偏低, 虽然正在逐渐改善, 但教师队伍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海外经历对于拓宽学术视野, 提供创新思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国防科研对国防的重要影响, 我们必须提升国防学科的世界地位。
(六)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
国防高校当前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 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 制约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近几年在人员聘用、人才评价与考核等方面, 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 但是在国防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方面仍然缺乏统筹安排和默契配合, 内部协调机会成本高、内耗严重, 程序复杂、决策较慢, 资源分散、落实不力, 影响了人才工作的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国防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我们必须了解国家政策, 根据自身现状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 突破瓶颈, 利用自身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摘要:国防高校曾在高校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 国防高校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 如何结合自身特色谋求发展, 是以国防科技为基础的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国防高校人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对国防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分析。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9
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和德育概述
1. 高校国防教育。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 制止武装颠覆, 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 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 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 是增强凝聚力、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 实现现代化“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2]。
2. 高校德育。
德育, 现代德育观, 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部分。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按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 使受教育者形成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主的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素养。[3]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出, 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德育功能, 目的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高尚的道德情怀, 成为新时期的“四有新人”。[4]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者相互促进, 互相渗透, 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德育在国防教育中起着核心主导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
1. 国防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是统帅, 是灵魂, 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素质是首要的素质, 在国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 是围绕政治教育为中心, 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使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 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敏锐力。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 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 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4]
2. 国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国防教育,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高校国防教育中, 秉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以及发展的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育学生在现实情况中, 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5]
3. 国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大学生中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国防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 努力在大学生中建立一种团结向上、友爱互助的关系, 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 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道德观念,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6]
4. 国防教育是心理品质教育的合理方式。
高校国防教育, 是优化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够决定人的成功与否, 军训是国防教育的方式之一, 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 通过军训, 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以及形成坚强的意志以及自律等心理品质, 国防教育能够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进取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成长。[7]
三、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策略
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相关, 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的高校国防教育的工作实践表明:在国防教育中, 注重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增强高校国防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是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必然选择。
1. 国防教育制度的规范化。
科学规范的国防教育制度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 党的国防教育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国家已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 逐步实现国防教育的法制化。高校国防教育要从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 完善军训制度, 明确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安排和部署军事理论课程、经费保障等有关国防教育的具体问题。建立一系列健全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法律监督机制, 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 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既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 也是德育的灵魂, 而铸魂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核心。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 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道德责任感, 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9]这就要求高校将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 创新德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为重点, 以时代精神教育为支撑的国防道德教育体系, 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造灵魂[10]。
3. 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国防教育内容博大精深, 高校学生求知欲望活跃, 因此, 国防教育的形式必须丰富多样, 既有专门的课堂教育, 也要有融国防教育于日常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开展高校国防教育, 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 更要拓宽教育的内容和时空, 紧扣国防教育的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1]。比如: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实施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借助学生社团, 组织有关国防教育主题的团队活动, 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结合“建军节”、“国庆节”和“九一八”等纪念日等, 组织展览宣传教育片等形式,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军热情,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激发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的道德使命感。
4. 国防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 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时机, 应当选择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 对于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确保国防教育落实, 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国防教育课堂上, 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讲授与直观并用, 既要用语言陈述内容, 还要借助多媒体等高新技术, 提高课堂视听效果,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而且, 要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定时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2]把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在多样的熏陶中受到教育。
美俄高校国防教育研究及借鉴 篇10
一美国和俄罗斯高校国防教育特点
1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 重视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和俄罗斯以长远的战略眼光, 努力使法律发挥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有效开展的作用。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国防教育, 1916 年就制定了《国防法》, 把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事人才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美国政府根据 《国防教育法》, 在高校开办了“后备军官训练团”作为国防教育的专门组织, 使青年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2006年, 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再次提到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俄罗斯联邦宪法》是俄国防教育法律体系的渊源和根本依据。为保证公民在服兵役前进行必要的国防教育, 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兵役义务与服役法》。该法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组织实施的主要依据。据统计, 自俄罗斯联邦宣布独立及组织武装力量以来, 在国防军事立法方面, 至今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上千部法律、法规与规章。这其中大多数的法律法规都涉及了国防教育的内容。
2 重视整体国防教育环境建设, 高校国防教育形式多样化
美国和俄罗斯始终坚持将学校的国防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通过多种途径, 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教育环境建设, 使学生在校内外都可接受到潜移默化的国防教育;另一方面, 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参加社会活动。高校国防教育形式多样化, 例如, 通过创作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源, 利用纪念馆和纪念日进行教育, 大力宣传和表彰英雄人物,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着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3 成立专门的军事训练组织或教学管理机构, 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美国和俄罗斯在学校中设置国防教育或军训教学管理机构, 负责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美国在地方大专院校中开设了陆、海、空共500 多个后备军官训练团, 由国防人力、预备役与后勤事务助理部长直接领导, 各军种部门都设有后备军官训练管理机构, 负责本军种后备军官训练团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工作。组织国家第一流的专家到高校教授国防知识是美国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高校拥有一大批对全球战略有深刻认识的战略家和理论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军事教研室和军事训练系的传统。高校都设有军事教研室, 部分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院校还设有军事训练系, 专门负责学校的军事训练和军事课教学任务。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高校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
“爱国主义”教育是美国和俄罗斯国防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美国和俄罗斯高校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 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国防观念的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联邦国防法》明确规定“俄罗斯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与军事指挥机关相互配合, 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 “开展对俄罗斯公民的军事爱国主义教育”。
5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美国和俄罗斯都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美国除在高校开办“后备军官训练团”外, 还在文史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普遍开设了军事类选修课, 进行有关军事知识、军事历史等方面的教育。美国政府还在许多高校开设了“核战常规”课程, 邀请核国防问题专家主持“核战争”讲座。俄罗斯为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军事课, 并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对于高校, 《俄罗斯联邦兵役义务与服役法》和《俄罗斯联邦预备役公民军事训练条例》等法规, “确定了包括大学生军训在内的预备役军事训练等一整套制度。其中对大学生军训的诸多方面规定得具体、明确、可行。”
6 把国防知识的教育渗透于高校各科教育之中
把国防知识的教育渗透于高校各科教育之中, 在这方面, 美国做得比较突出。国防知识是一个涵盖了从内政到外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科学到技术应用科学的知识群体。在高校, 美国十分重视寓国防教育于各科教学, 使国防教育内容形成完备的体系, 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美国为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针对高校中的数学、工程等课程的缺陷, 进行全面改革, 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需要, 同时为国防教育打下基础。俄罗斯设有军事系的地方高校, 其他系和教研室也要为军事系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
二美俄高校国防教育对中国高校国防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1 实现国防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完善的国防教育保障体系
与美俄两国相比较, 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体系和机构设置还不完善, 目前, 中国只有部分地区已加强了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检查和验收, 并对高校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进行了督查。只有通过加强监管, 才能使中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在中国, 虽然在《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国防教育的经费等保障机制做出了明文规定,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清形势并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只有建立起完善保障机制, 才能使中国高校的国防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 合理利用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及教育资源,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国防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国家应积极为高校培养国防教育专任教师。当然, 中国高校也要重视培养和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应积极将院校教师、国防教育爱好者吸纳到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使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来源广泛, 素质好, 保证高校国防教育的良好开展。另外, 在高校国防教育过程中, 应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政治、文化等课程中的内容相结合, 合理利用相关学科的教师及教育资源。
3 建立并完善高校国防教育网络体系
中国应借鉴美俄国防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 充分重视网络和媒体的全时空宣传效应, 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 使企事业单位、民防组织和各种宣传机构积极介入, 以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国防教育网络体系。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 实施全时空渗透的国防教育体系。此外, 可利用网络论坛、贴吧等途径, 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 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作用, 使学生所接受的国防教育充满着他们生活的时间与空间。
4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忧患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因此相当一部分人滋生了金钱至上, 和平麻痹思想, 认为国防与自己无关, 现在处于太平盛世。古人说过,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当今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但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政治、军事压力, 中国应当借鉴美俄的经验, 把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观念中去, 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 使其居安思危、关注潜在危机, 这样才能形成全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5依法实施国防教育, 完善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
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是美俄高校国防教育成效显著的根本。中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的立法, 中国应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修订现行的法律、法规, 或制订新的规章、决议和补充说明, 使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有准确的法律可依, 有适时的规章可循, 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在实践的基础上, 制定操作性强的专门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 同时加强管理和督察, 做到有法必依。
6 开展形式多样、开放性的渗透式国防教育
美国和俄罗斯除了开展以学生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外, 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中国应积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国防教育的新方法, 切实把国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使国防教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用以实现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如, 邀请英模人物和老战士向青年学生做报告, 可以组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演讲会、辩论赛等;还可以在重要纪念日开展各种专题讲座, 以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 通过小说、电影、电视等文学艺术作品感染学生, 组织学生部队中实习和训练, 等等。国家应大力投资建设专门的国防教育设施, 对广大青年学生长期免费开放, 将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在学生触目可及的学校主要场所, “零距离”接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参考文献
[1]毛芳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 2006 (06) .
国防高校 篇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中国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迫切需要更强大的民族精神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90后大学生是支撑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人才,但是总体缺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这就使得我们担心在国家的危亡时刻,能否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国防教育面对新的难题和挑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校国防教育应该承担起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国防教育的价值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种伦理性实体,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对精神本质的追求过程中,外化出由遵守各种价值合理性的规律的伦理世界。它是民族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又是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通过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三观”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有着自身独有的外部特征,如团结勇敢、爱好和平、勤劳努力、自立自强等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通过历史实践凝结出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促进功能,蕴含在其中的优秀价值观念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统摄力,深深的影响着广大中华儿女的思想观念,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行为实践标准,它发挥着统一、协调的整合作用,将中华儿女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同时,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风气,也使得浮躁的气息弥漫在大学校园之中。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别有用心的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递给我国的大学生,已经在我国高校中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国家意识淡漠、民族虚无主义等民族精神弱化的现象,这种文化侵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冲击。高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到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所以高校应当主动的承担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防御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和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有计划的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要是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个方面来实现的,最终指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和国防教育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作为同属于历史范畴并不断发展的两个概念,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精神和国防精神从不同维度共同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从而达成了两者核心价值的高度统一。
二国防教育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培育因子
1民族精神的内涵是国防教育教学目标的体现
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要是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个方面来实现,其目标是通过国防教育,使广大高校学生在掌握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其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爱国主义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强化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适应等等。这些目标是与“团结勇敢、爱好和平、勤劳努力、自立自强”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外部特征相吻合的。
2民族精神的培育因子渗透在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中
在国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培育的各项因子。如,军事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而军事训练的教学课程一般都安排在每年的九月份,恰逢高温天气,让一群以考上大学为目标,缺乏体质锻炼的大学生顶着烈日站军姿、走正步,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一枯燥而又艰苦的训练,最能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练战胜苦难的毅力,培养组织纪律性,这些正是一个民族遭遇困境时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再如军事理论教学,教师向广大学生教授中国的国防历史和国际安全环境知识,这种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最便捷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培养危难意识。这对于提高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的自觉性都有着巨大的推进意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
3国防教育的教学形式也能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
我们正身处一个网络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性的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他在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国内和国际国防安全知识的同时,也渗透着大量的虚假、不良信息,干扰着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从而影响民族精神的培育。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国防教育也已经全面多媒体化了,认可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将网络中大量的国防教育相关知识内容分类整理并加以甄别,向广大学生呈现大量的影像资料。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抽象的军事理论,同时能够去伪存真,将虚假的、不良的国防教育内容剔除出去,使其能够真正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如讲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既可从以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例,讲授为国献身精神,也可以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为例,讲授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在讲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时,可通过国庆阅兵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国防教育视域下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总体思路
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二者在内在价值目标上高度统一,国防教育实践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培育因子。我们应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并推进国防教育,使高校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阵地。
1遵循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理念
在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高校国防教育的落实,都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和教育方针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从而实现全民族的素质提升。美国未来学家施赖贝尔指出,在信息时代,人类将摆脱自然的拘束,因为人类掌握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形式:信息、知识和精神。知识经济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以创新为灵魂的新兴经济形态,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战略部分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国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坚持将国防教育贯穿于民族精神培育的全过程
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不仅要在高校重点开展,还需要拓展教育阵地,开展全民化、终身化的国防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动力。所以,国防教育全民化、终身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样,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国防教育一样需要融入到公民的终身教育中,实现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博客、微博、QQ、人人网、微信等主流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仍然以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在开展,还没有有效的搭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如若不能及时的占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我们就有可能处于国防教育的不利局面。所以,我们要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军事科技成果、国防法制、经典军事案例等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广泛传播。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浏览的信息,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教育所引起的学生情绪,有效的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更好的接受和消化理解国防教育的内容。
4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教育中的民族精神培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国防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下,充分吸收民族精神培养因子,开拓教育新路径,实现民族精神培育与国防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如果生硬的采用统一的国防教育内容、形式,教育效果会由于不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大打折扣,所以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并对民族精神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案,以达到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社,1989.
[2]施赖贝尔.世界面临挑战[M].北京:三联书社,1984.
[3]余文利.中华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篇12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精神
高等教育的发展, 使高校的国防教育已经成为民族精神培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和窗口, 在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民族意识淡薄、国防意识薄弱的情况下,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 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尤其重要, 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培育民族精神。
1. 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民族精神是国家的灵魂, 是国家在繁衍发展的进程中积累和集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渊源, 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而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巨大的凝聚激励作用。
2. 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高校国防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防理论知识教育, 主要涉及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构成, 国防建设等方面;掌握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国防历史知识、现代军事知识、国防科学技术普及知识、国防法律知识等。二是国防体育技能教育。包括军事体育、体能训练、军事技能演习、健康知识等, 使学生具有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以适应国防建设与军事斗争的需要。三是国防道德情感教育。包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 荣誉感教育, 国耻教育, 居安思危教育等。四是国防精神教育, 国防精神是与国防需要相适应的观念和心理状态, 通常表现为公民对国防的关心、对国防建设的重视, 以及对国防的义务感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意志。国防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军习武精神、民族自强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1]
民族精神贯穿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没有民族精神的统领, 高校国防教育会显得混乱、繁杂、无序, 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 高校国防教育又是对民族精神的实践, 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和载体。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 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历史, 面对现实, 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安全和尊严。同时,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 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国防意识, 以及国家防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更需要通过加强国防教育来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力量, 巩固和加强国防。[2]
国防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源泉,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更好地通过国防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先进群体, 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代表整个青年一代, 他们的思想意识同样影响青年一代, 并直接辐射社会, 因此, 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 必须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二、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国家虽然对高校国防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很多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仍然在认识上或实践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高校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和研究不够深入。
一方面, 国防知识教育的氛围不够, 缺乏长效性和深入性。大部分高校只把军事国防理论知识教育纳入第一学期的教学课程, 没有把整个军事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国防理论知识得不到深入和巩固。另一方面, 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文化层次、学历偏低, 特别是业务和文化素质不能适应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国防形势的需要, 影响了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高校国防体育技能教育落后, 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高校国防体育技能教育主要是采取军训的形式, 军训仅限于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实弹射击等项目, 有的高校为了安全连实弹这块也取消了, 更别说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高强度户外体育技能项目。可见军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和缺乏创新, 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国防体育技能教育的要求。
3. 高校国防道德情感教育缺少氛围, 国防精神缺失严重。
我国近30多年来已经没有战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和谐环境, 忽视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国防精神的培育。国家周边环境虽有复杂情况出现, 也仅限于媒体的报道, 对于国家军队和军事及国防形势, 没有让大学生系统地进行认识和重视, 使得高校在国防道德情感上的教育流于形式, 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 荣誉感教育, 国耻教育, 居安思危教育氛围不浓。加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断冲击着校园, 大学生国防精神缺失严重。
三、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高校国防教育之所以出现诸多不和谐问题, 根本上就是缺乏民族精神的统领, 没有把国防教育与培育民族精神同步有效地结合。
1. 提升国防教育活动品位, 塑造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国家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是国防教育的精髓。因此, 高校的国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脉搏, 学习时代先进文化内容和优秀思想, 在传承的基础上, 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这就必须通过开展高层次和高品位的国防教育活动, 塑造民族精神。
首先, 将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的培养放在首位, 强调国防教育的思想性和重大意义, 通过国防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和观念,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其次, 通过国防教育特色和精品活动建设, 提升国防教育内容的品位, 力求推出有助于塑造学生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内容。
2. 健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凝聚民族精神。
高校在制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时应突出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理想追求等民族精神方面的内容, 给国防教育以灵魂, 强调民族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 把民族精神要求与具体国防教育课程结合起来, 使之既能起规范作用, 又能发挥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在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 凝聚民族精神。
3. 改进高校国防教育环境, 体现民族精神。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环境建设, 应特别强调融合体现民族精神。高校必须加大国防教育的经济投入, 健全国防教育配套设施, 注重如何发挥学校国防教育软、硬件设施对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宣传功能, 精心设计国防人文景观, 体现民族精神。
4. 强化以生为本的国防教育理念, 铸就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国防教育理念, 学生的日常表现是民族精神的直观反映, 又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学生为本进行国防教育建设和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的铸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教育的开展, 通过加强学生国防理论知识和国防体育技能内容的建设, 提升学生的国防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 是铸造民族精神的关键。
民族精神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有巨大的凝聚力, 在进行高校国防教育时, 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现民族精神, 不断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民族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 铸就民族精神。
摘要:民族精神是国家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高校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阵地。高校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 必须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并以民族精神为统领, 稳步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
关键词:民族精神,国防教育,培育
参考文献
[1]武炳, 张彦斌, 杜景山.国防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8.
【国防高校】推荐阅读:
高校国防教育刍议07-25
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05-14
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09-20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总结06-07
军事理论论文_高校国防教育的益处07-25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08-22
以社区国防教育推动国防文化发展05-27
国防要求05-13
国防改革07-11
国防安全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