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工程(共12篇)
国防工程 篇1
国防工程作为我军作战武器效能发挥的重要依托,在军事斗争准备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防工程项目因其特殊性,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只考虑建设工期和质量,而对成本却重视不足。在国防经费仍比较紧张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过去的思想观念,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可以减少成本,能够提升项目整体价值的一种管理方法。
1 价值管理概念及在国防工程项目中应用的意义
1.1 概念
价值管理是以功能分析为导向、系统的、创造性的团队工作方法。它分析项目功能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业主所要求的功能,从而提升项目整体的价值水平[1]。它是从价值分析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发展而来的系统化应用技术,在二战期间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麦尔斯创立,用来寻找战争中原材料的替代品。我国1978年引入价值工程理论,并取得可喜的成果。根据国外开展价值管理活动的数据统计,开展价值管理活动可以降低建设成本的5%~10%,每年的运行成本也可以降低5%~10%,而开展价值管理活动的投入成本则很少,仅为总造价的0.1%~0.3%[2]。国内外实践证明,价值管理在提高功能、降低成本以及应对风险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
1.2 意义
国防工程项目应用价值管理方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国防工程项目决策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质量,甚至影响到作战效能发挥。这些年来,国防工程的决策工作,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投资决策论证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人为因素影响大;片面追求建设期目标,而忽视未来的使用和维护成本等。价值管理的核心是功能分析,通过功能分析,可以将项目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以及建设目标和未来使用目标通盘考虑,并不断改进功能,实现项目目标的动态平衡,有利于项目决策水平的提高。
2)有利于提高国防工程项目价值。工程项目价值反映项目功能和成本的匹配关系。一般而言,国防工程项目投资多、周期长、时效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但长期以来,国防工程项目建设片面追求质量和进度,而忽略成本和环境影响的现象比较严重。运用价值管理方法,可以全面分析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的需求,从全寿命周期角度丰富项目功能,优化配置所需资源,合理优化项目方案,实现项目功能和成本的最佳匹配,从而提升项目价值。
3)有利于降低项目风险。国防工程是各种武器装备发挥作战效能的依托,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诸如战时损坏、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项目建设各环节的缺陷等等。运用价值管理方法,在项目建设前期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从而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2 价值管理在国防工程项目中应用的内容
2.1 决策阶段
建设项目决策是在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评价和方案抉择的基础上,确定投资目标的,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在此阶段,应用价值管理,可以根据国防工程特点,促使项目建设方、使用方和设计方能够充分交流,理解项目目标和功能需求;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功能和成本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从而优选出工程规模方案、场址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主要原材料燃料方案、环境治理方案及安全方案等;进行项目前期立项可研论证时,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想贯穿于项目方案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前期论证不充分、方案设计不合理、管理程序不规范等造成的损失。
2.2 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根据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工程的要求,应用价值管理方法集成设计具有防精确打击、防电磁干扰和毁伤、防现代侦察监视功能的项目方案,提高项目功能指数;通过价值管理专家创新工程项目方案,择优选择功能完善、成本低的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国防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3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实体价值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运用价值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和缩短施工期限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具体包括:选择技术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通过功能分析,找出功能设计中的不足,并对功能进行完善,使功能成本构成达到最优;施工过程中合理选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改进施工方法,提高施工质量;项目验收时通过检查测量查找优势和薄弱环节,为工程管理和开展新项目建设积累经验。
2.4 维护使用阶段
国防工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军事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工程的维护管理和保养,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随时满足作战工程保障需要,尤为重要[3]。此时开展价值管理的目的就是如何用最少的费用达到或保持产品的必要功能,可以有计划地对工程结构、设备设施、伪装措施进行检查鉴定,确定工程修缮、加固和改造方案,使其始终满足战术技术要求,最大限度地为作战和训练服务。
3 价值管理在国防工程项目中应用的模式
当前,虽然我军在工程项目上还没有系统应用价值管理方法,但已经开展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审查、施工例会、竣工验收等制度上均与价值管理理论相一致。因此,将价值管理方法与这些制度相结合,创新应用模式,有一定的基础。该方法在国防工程中的应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侧重点:
一是价值管理专家库的建立。价值管理专家是整个价值管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领导团队完成各阶段工作,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在整个价值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从军队战备工程专家库中选择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强的专家,经过价值管理的专业培训,领导价值管理团队进行国防工程项目功能分析和评估,从而提升项目价值,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价值管理团队的组成。价值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方法,涉及到工程、建筑、环境等很多领域,所以价值管理活动必须是群体行为。合理的价值管理团队成员构成,对价值管理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价值管理团队需要保证与项目相关的利益主体代表和不同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另一方面,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可以尝试在部队实行营房干部资格制,要求营房干部参加建筑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各专业资格考试,从而为价值管理活动提供知识支撑。
三是价值管理时机的选择。一般来说,价值管理执行程序包括价值管理工作坊准备阶段、工作坊阶段和结束后阶段。在工程项目中应用的具体时间节点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扩大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准备阶段等。结合国防工程项目特点与要求,笔者认为在设计招标和施工招标前应用价值管理比较合适。
4 总结
价值管理是从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方法。它在国防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平衡,而且还可以促进项目军事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因此,在国防工程项目中应用价值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必将产生巨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岐平,刘贵文.建设项目价值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 孙继德.建设项目的价值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岳万英.对新时期国防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兵种,2003,(7) :46
[4] 卢飞.基于建设项目施工阶段价值管理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
[5] 马航海,纳丽萍.价值工程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建筑业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7,(23) :186-189
国防工程 篇2
“十个一”工程实施方案
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已经基本在国防生中铺开,为进一步推广“合格+特长”培养模式,将其做细、抓实,经办公室研究决定,自2011年11份开始在大连理工大学国防生中大力推广“十个一”工程。此工程以使学员深入明晰“合格+特长”培养模式的阶段性目标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出一批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融入军营,更快的在集体当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为宗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学员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军区的培养方针,面向全体学员,注重开发在校学员的潜能,促进学员读、写、说、练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员基本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培养目的。建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培养环境,让学员全面成长,切实提高学员到部队的第一任职能力,为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工程”坚持提高学员能力的宗旨,遵循地方高等院校教育培养规律和不同阶段学员学习重点不同的特点,寓学于练,寓练于长。
二是全面性原则。工程的实施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与学员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丰富实用,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三是自主性原则。在组织学员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组织集体性培养,同时充分调动激发学员自我成才的积极性和紧迫感,鼓励和引导学员以“十个一”为基础向更深入的层面发展,并努力营造国防生群体内自主讨论、操作、合作和交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三、具体内容
“十个一”工程具体内容如下:
一堂精品课程。授课时间为1-2学时。在部队,干部授课能力是对干部综合能力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要求部队干部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对授课内容相关资料的收集及整理能力以及课堂上对个人心态的调节能力等。授课前,要对教案进行整理归纳,制作课件;授课中,调节课堂气氛,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课后,进行总结整理,找出不足并在日后的讲课中加以改正。
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但因其制作方便,可操作性强而广泛应用于野外训练的信息宣传。这要求制作人必须掌握一些手抄报的制作方法及技巧,如:手抄报的整体构思,编排设计,书写,装饰美化等。能够制作一份精美的手抄报既是一项基本的技能,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
一块黑板报。板报,在现实部队开展宣传工作中必不可少。在通观全局的前提下,对美化板报的方方面面,需要制作者能逐一进行讲解说明,从而在制作和学习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它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锻炼了制作者的个人能力。板报制作包括版面设计、报头设计、标题设计、文字编排、板书、美术字、黑板画和尾花、花边等部分。板报的讲解透辟,文字精练,图案设计新颖美观,涵盖面广。
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文章是表达作者想法,阐述作者观点,让读者了解作者心声的途径。作者争取在公共刊物上发表文章,不仅可以让读者认识并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对自己的文笔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国防生,这是一个挑战自我的目标更是一次自我体现、自我展示的平台。
一个多媒体课件(Director)。干部授课过程中,精美的课件会使授课效果事半功倍。做一个好的课件既是对一位同志电脑操作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一个人思维方式的锻炼。一份精品的课件可以调结课堂气氛,增加同志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兴趣。可见,一份精品的课件在部队授课的过程中是很重要,也是国防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一段精彩视频。视频常常给人视觉的冲击与震撼。部队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各种娱乐场合、讲座、联欢视频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一个短暂的十分钟视频不仅可以给同志们视觉的享受,同时事实证明,视频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制作视频是国防生立足军营的重要敲门砖之一。
一份读书体会交流。书籍能够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从书中我们能学到如何更好的生存,更好地去建设军队。书籍能够充实人的头脑,使人们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军营,读书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提高自己的方法,而读书体会更能帮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书中的内涵,在与大家分享交流的时候,既让大家受益,又能提高自身阐述个人观点,人前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次精彩的演讲。应届毕业生最后一次培训任务为任职演讲。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通过演进能力的培训,可以锻炼学员的口才和综合素质,对学员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一个文艺节目。文艺节目以其艺术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炉,具有愉悦心神、陶冶情操的娱乐功能。在部队,文艺节目不仅可以使部队生活丰富多彩,还能促进战友之间的交流,加深相互间感情。文艺节目要求策划人有较强的创造力,能将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重新提炼,锻造,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节目。要求有较强的组织与沟通能力,能把节目的安排与流程协调妥当,并做好前期宣传和后期善后工作。表演一个文艺节目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与总体素质的考验。
一篇研讨文章。在部队,研讨文章是干部之间交换意见,交流经验的一种有效地渠道,进而,也是促进军队的建设与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一篇好的研讨文章,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洞察能力与尖锐的思考能力,观察生活,注重思考,将自己所见所闻转换为自己所想。同时要求作者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学素养,将自己思考到的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转化为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文章。
四、几点要求
一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由骨干带头成立工作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模范带头作用,定期检查小组工作完成情况并将其列入骨干工作绩效考评。
二是建立“十个一”工程验收档案,每人一份档案记录四年的工程完成情况,具体分为姓名、单位、验收项目、验收时间、验收人、验收意见、备注等。对每名学员“十个一”工程中各项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如实记录到档案中。
三是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对于完成“十个一”工程成绩优异者视情给予国防生营通报表扬、营嘉奖或学院嘉奖奖
励;对于不能按期完成“十个一”工程者除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外(代职骨干须给予撤职处分),给予国防生实习营营通报批评、学业警告或退学警告处分,同时进行千分制扣分处罚(每项扣除10-20分)、国防奖学金下浮或缓发处理。
四是考虑各年级学员学习任务及训练任务不同,在“十个一”工程具体安排上也存在差别,对于大
一、大
二、大四(考研)的学员要求每学年完成一次“十个一”工程,对于大
三、大四(非考研)的学员每学期完成一次“十个一”工程。
国防工程 篇3
会上,国防科工委副秘书长胡亚枫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国防科普作为国家科技知识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及国防科技基本知识、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增强国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民国防意识、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树立国民民族自豪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国防科工委高度重视国防科技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近年来,通过组织编写图书、建立国防科普知识网站、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科普教育活动、关注国防科普期刊等多种媒体的发展,系统准确地把国防科技知识、国防科技工业的最新发展介绍给广大群众,让老百姓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国防。
今年1月17日,国防科工委与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国防科普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
下一步,国防科工委将开发建设一批国防科普教育基地,编辑出版一批国防科普作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防科普专业人才队伍,面向公众特别是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着力推动国防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
据了解,在今年5月全国科技周期间,国防科工委在政府网站主办了国防科技知识竞赛活动,活动一经开展便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响应,共有近2000人参加在线答题活动。经过专家评定,共评选出80名获奖者,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纪念奖37名。
颁奖仪式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第一主任刘高倬给与会者作了题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的科普报告。
国防工程 篇4
国防工程是为满足军队作战需求而建设的防护工程。例如,各类指挥通信工程、飞机洞库、潜(舰)艇洞库、导弹发射井、后方仓库洞库等。为增强防护能力,满足保密要求,大多数的国防工程处于边海防或纵深要地,条件复杂的山区、河谷等,一般位于地表以下,工程地质环境极为恶劣。
长期以来,国防工程在遏制外敌入侵、巩固国防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家重要的威慑力量。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以及打击手段和方式的变化,国防工程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例如高技术侦察监视、高精度打击、深钻地攻击等威胁,国防工程建设发展已滞后于武器装备发展,这就需要不断发展新的防护技术,增强防护效能,提高国防工程的建设水平,以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防工程结构,特别是早年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老化损伤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国防工程发展的突出矛盾,不仅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维护和更新,更重要的是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甚至有些工程即使修复也可能已失去防护能力。再加上,当前卫星侦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敌对势力的严密监视,使得现在很难在满足保密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国防工程建设。
即使是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国防工程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不难发现国防工程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的。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必然会面临各种损伤问题。对于混凝土,其损伤主要是混凝土的开裂(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征兆最一般的现象是开裂,大部分损伤都可以通过对裂缝的监测进行识别),而钢筋的损伤主要是钢筋的腐蚀。由于钢筋大部分位于混凝土内部,一方面钢筋腐蚀会出现局部膨胀,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膨胀应力,造成混凝土开裂;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出现裂缝后,水、空气、CO2等的侵入会使钢筋腐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从而可能使结构丧失承载能力,造成国防工程的综合破坏。尤其是港口、潜(舰)艇洞库等工程因处于海洋环境,被海水侵蚀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构件开裂、腐蚀情况最为严重。
另外,国防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主要应用于军事,是抵抗武器破坏效应和确保人员生存能力的主要依托,武器产生的侵彻爆炸效应直接或通过岩层等防护层介质作用在工程结构上,从而造成结构的损伤甚至是破坏。
国防工程破坏严重对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国防工程的健康安全状况关系着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国家切身利益。因此,针对重大工程结构(不仅仅包括在建工程结构,更多的应该是已建工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识别结构的累积损伤,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损伤提前预警,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2 传感监测面临的问题与FBG传感技术
当前,传统传感技术在工程监测方面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监测数据的不完整。传统的常规监测由于结构监测传感器大多只能布置在数量有限的位置上,造成实测数据不完整。监测数据的不完整就无法给结构损伤识别提供有用的信息,对结构监测也就失去意义。
2)监测数据的不精确。传统的常规监测在对监测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由于电子信号的随机误差存在,并且由于传感器质量问题也会带来一定的系统误差,进而造成信号处理或识别技术具有非常大的不精确性。
3)监测性能的不完善。传统的常规监测技术在远距离传输以及抗电磁干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适应在恶劣环境中工作,一旦敌对我防护工程实施电磁干扰,就很难做到及时快速地对外部荷载、温度等突变做出及时响应,也就难以满足现代化战争中国防工程的建设要求。
传感监测的最重要性质是可靠性。通常按照可靠性递减的顺序依次是光学式、机械式、液压式、气压式、电测式。FBG传感技术是利用光纤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温度和应变是光纤光栅直接传感检测的两个最基本的物理量,其他物理量的传感都是以光纤光栅的温度应变传感为基础间接衍生出来的)原理,由激光器发出光信号,在传感区域经调制解调后进入耦合器,待测参数与进入调制区的光相互作用,产生模式耦合,当满足Bragg条件时,光栅起到了一个反射镜的作用,反射回一个窄带光波(其余的光波从光栅的另一端透射出去),通过检测满足Bragg条件的反射波中心波长发生的位移ΔλB来检测作用在光纤光栅上的温度、应变、应力等测点被测信号。
其中,αε为FBG应变灵敏度系数;αT为FBG温度灵敏度系数。
FBG传感技术除了利用光信号进行信息传输,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的特性外,其主要组成是石英(Si O2),在抗电磁干扰、电绝缘、耐腐蚀方面也有很好的性能。同时,传感信号为波长调制,测量信号不受光源起伏、光纤弯曲损耗、连接损耗和探测器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使用波分复用技术,通过FBG解调器可计算出待测结构的各个测点的反射波长情况,从而得到各个测点的被测参数。
通过对比分析,FBG传感技术的监测效果比传统监测技术要好很多。采用串联N个FBG传感器方式,可实现准分布式监测,而且可以埋入结构内部,对结构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利用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增强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采用基于FBG传感技术的传感系统可实现对国防工程的实时动态监测,并作出动态响应。
3 应用研究
1)国防工程老化损伤的健康监测。对于早年修建的国防工程出现老化损伤,必须判断其损伤程度,计算其结构承载能力,耐久性等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健康监测。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其对策关系到国防工程能否继续具有防护功能。
例如,在近海岸某港口建造了20余年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经过调查,伴随着钢筋腐蚀,沿着柱子的钢筋发生开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钢筋锈蚀而产生开裂,最好能修补开裂部分的钢筋混凝土。但是对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海岸边),经过的年数已经久远,因此,就需要监测开裂修补处及其周围的应变,以确保修补后能继续安全稳定工作。
2)国防工程混凝土固化期内部温度变化作用下的监测。大体积混凝土固化期内部温度变化是其开裂的主要原因,这种开裂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a.表面裂缝: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水化热,其大部分热量是在水泥浇筑后3 d以内放出,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大量水化热不容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体积膨胀,而表面散热较快,使截面内外形成温度差,产生拉应力而发生裂缝;b.贯通裂缝:一旦体积膨胀之后的混凝土构件冷却时,会产生收缩变形,但外部的收缩变形受到约束,试构件产生拉应力而发生裂缝。
我国GB 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中规定,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内外温差不宜超过25℃或降温速率不宜超过2℃/d。FBG的温度传感可对结构内部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准确温度数据。
3)国防工程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监测。在洞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动荷载和高频率作用下,裂缝很小并且只有在施加载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过后裂缝又闭合,在早期较难发现;从某时刻开始,荷载施加时发生裂缝,过后也不闭合。在这种情况下,结构就可能已经发生严重损伤开裂,甚至是破坏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传感技术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的FBG传感技术,其精度是其他传感技术无法比拟的。
4)国防工程在火灾、爆炸等局部温度变化作用下的监测。火灾、爆炸等都会在其发生区域附近瞬间产生高温高压。在高温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钢筋虽有混凝土保护,强度也会降低,两者之间的粘结锚固能力降低,结构性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包括抗压、抗拉强度等。这些变化很难通过表面观察做出判断,必须依靠传感器对结构内部应变变化的监测,得出火灾等高温对结构的影响,从而作出预判,采取相应措施。在这种高温下,传统的传感器将失去工作能力。
5)国防工程在爆炸冲击、地震等偶然荷载作用下的监测。显然,防护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主要应用于军事,是抵抗武器破坏效应和确保人员生存能力的主要依托,武器产生的侵彻爆炸效应直接或通过岩层等防护层介质作用在防护结构上,从而造成结构的损伤甚至是破坏。大多数国防工程位于条件复杂的山区,地质条件恶劣,极易因地震等灾害而出现破坏。然而,对于国防工程,大多数的结构破坏是由爆炸、地震等产生的一定频率的振动波造成的。FBG传感技术的工作频率不仅满足低频振动系统的工作要求,同样适用于高频振动系统。
4 结语
尽管,国防工程的设计者可以做到利用指定的、合适的、能精确到工程设计要求的人造材料进行设计,根据材料特性,按照设计规范便可做出精确的分析,设计出图纸以及详细的设计说明,只要设计与结构要求相符就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由于外部环境侵蚀,偶然荷载冲击,混凝土自身的干缩老化等各种因素长期的耦合作用,结构损伤是难以通过设计而避免的。国防工程结构在服役期内不可避免的产生损伤积累,造成承载力的下降,失去防护能力,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还会引发灾难性的事故。
因此,无论是平时正常使用还是战时武器侵彻破坏,都需要在最短时间对工程整体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以便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而FBG在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等方面的优点保证了其能长期有效工作,为国防工程防护提供最准确的监测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判断出损伤位置、损伤类型、损伤程度等。
摘要:针对传统传感技术在国防工程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FBG传感监测技术,介绍了其组成及技术原理,并阐述了该监测技术在国防工程中的应用,指出FBG传感技术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抗电磁干扰等优势。
关键词:FBG传感技术,国防工程,实时监测,承载力
参考文献
[1]关宝树.地下防护工程工程维修管理要点集[Z].
[2]方利成,杜彬,张晓峰.地下防护工程工程病害防治图集[Z].
[3]蒋元驹,韩素芳.混凝土工程病害与修补加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4]关宝树.地下防护工程力学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5]李治国,张玉军.衬砌开裂地下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技术[J].现代地下防护工程技术,2004,41(4):72.
国防-国防动员教案 篇5
防
动
员
授
课
教
案
后备军官学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题目:国防动员
目的: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了解国防动员的起源、定义,国防动员的功能、内容,以及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增强国防动员自觉性和国防意识,积极投入国防动员建设中去中,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方法:理论讲解 观看课件 互动提问 小结讲评 时间:3学时
要求: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同学们,国防是全民的国防,中国古代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今天的信息时代更是如此。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国防概述和国防建设,大家也掌握了一些国防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学习国防动员的内容,加深一下对国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动员这个词汇,应该说很早就有,简单地说就是思想发动。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人类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可以说动员与战争相伴相随的,当然战争也离不开动员的支持。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300万装甲机械化部队在苏联西部1500公里的边境线上,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开始时,苏军总员额是460万,经过一年作战,到1942年5月,苏军已经损失兵力804万。苏联在遭到德军突然入侵之后,立即进行了全国总动员。8天时间就征召了530万士兵,一个月内征召了65万预备役军官,战争第一年征召官兵达1894万。卫国战争总计动员征召2700多万兵员,持续不断的兵员补充为苏联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50年-1953年的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 动员参加志愿军207万人,其中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80万人,征集调用各种作战物资560万吨,筹措战费62亿元,达到了援救友邦和保证国内安全两大目标。
离我们最近的一场信息化战争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了确保战争的快速胜利,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共征召预备役人员224528 人,征用了国内22家航空公司的47架民航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50艘大型商船和19艘预备役海运船,租用了70多颗商业卫星,和国防部签订物资供应商有3.5万家,与之相关的企业高达15万家。
“动员”一词最早见于1793年法国的《全民总动员法》,后被翻译成英文:mobilization, 本意是集合、调动、准备作战。日本人儿玉源太郎首先将“mobilization”翻译成“动员”:动是发动、调动、调集,员是有定数的人或物,合起来就是调动人员和物力。动员的原始意义就是指调集人力物力用于战争,而且重点是指动员军队。
国防动员的定义: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紧急措施。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来讲;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国防动员的功能可以用简单的六个字来概括:应战、应急、服务。也就是说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
(一)应战功能 有两个体现: ●
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
●
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现代战争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但综合国力的优势并不能直接与作战实力划等号。如何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转化为战争的实力呢?也就是说把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呢,这里面就是要通过动员的作用,在其中起到力量凝聚器和力量转换器的作用。例如: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爆发10分钟后就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紧急征召预备役人员;20小时后,被指定在西奈半岛展开的两个预备役师先头部队到达西奈前线;48小时后,即有30万预备役官兵开赴前线,使总兵力由11.5万人迅速增加到40余万人; 7天后,15个预备役旅全部成建制投入作战,很快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有军事专家对以色列的动员高度评价“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2、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962年,我们新中国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一方面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国内面临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另外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逼迫我们还债,在北部屯兵百万,重兵压境,对我构成巨大威胁,此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认为反攻大陆的时候终于到来,于是召集高层,共制定1000多套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信心满满。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紧急实施战备动员,在全国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东南沿海紧急调兵遣将,军工部门紧急动员扩产,东南沿海加强军民联防,蒋介石集团一看大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反攻大陆的计划。军事实践表明,动员不仅是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转化的枢纽,而且是使用武力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其本身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二)应急功能
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在国家面临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动员来及时应对处理,尽量减小自然灾害的损失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700至800亿之间。例如: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西南五省的旱灾、2011春季的河南安徽山东的旱灾等等。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的动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动员迅速展开,动员的领域之广泛,动员的速度之快捷,动员的协调之高效堪称前所未有,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4.6万人,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员各型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车辆53.3万台次,救出生还者3338人,转移受困群众140万,运输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7.4万吨。派出210支医疗队,巡诊医治群众136.7万人。美国陆军第二装甲骑军团华裔士兵陈果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中国政府对大地震的反应速度是空前的,三天内调集13万军警及物资设备到灾区。目前世界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我的美国战友们都对解放军官兵一天80公里负重强行军以及4999米高度伞降印象深刻。
在反恐维稳方面,国防动员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2001年9.11的边境封控行动,2008年应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等。而且我国每年大约有20—30万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工作在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线上。
(三)服务功能
动员是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动员是联接军队与地方、军事与经济、平时与战时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动员建设可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动员建设可以节约国防开支。例如做好了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就可以实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减少常备军数量,国防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到武器装备的研发更新,提高部队的人员素质和待遇等,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在搞经济建设的时候,要结合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例如,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建设,就可以起降飞机,作为飞机的应急跑到之用。——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如:平时的建筑物下面的人民防空设施,可以用作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或者物资储备仓库。
小结:国防动员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重要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应对战争威胁,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国防动员。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
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动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重点给大家讲述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有关内容。
(一)武装力量动员
定义: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为适应战争需要,扩充和调整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所进行的活动。
武装力量动员是战争动员的核心内容,是战时扩充军队进行战争的基本手段,贯穿于战争始终。搞好武装力量动员,对夺取战略主动和优势,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武装力量动员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内容: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民兵动员。
现役部队动员:为什么要动员,因为现役部队平时和战时是有区别的,现役部队规模不同、编制不同、战备程度不同。通过现役部队动员可以使部队进入临战状态、实行战时编制、扩建现役部、组建新的部队等。
预备役部队动员:现预备役部队按现役部队的编制进行编组,平时编一定数量的现役军官和士兵,配备一些武器装备,定期进行军事训练。预备役部队是战时成建制动员的主要形式。
后备兵员动员(征兵):征召适龄公民到军队服现役的活动,主要是征召预备役军官和士兵补充现役部队。
民兵动员:组织发动民兵担负参战支前任务。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是武装力量动员的基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翻身民众支持战争的热情空前高涨,有539万人参军、参战、支前。动员了担架10.7万副,推车43万辆,大车38.9万辆,骡马103万匹,各种船只1.36万条,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在未来作战中,民兵除了直接补充部队战时扩编外,还将担负一定的支前保障任务: 情报侦察、通信保障、信息作战、装备维修、卫勤保障。
(二)国民经济动员
定义:国家为保障战争的物质需求和稳定战时经济秩序,根据战争需求和经济动员计划,调整经济资源配置,增加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生产所进行的活动。
可以说经济动员是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基本手段,古语有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国民经济动员是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基本手段,经济动员是战时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措施。
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很多包括:有工业动员、农业动员、贸易动员 财政金 融动员 劳动力动员 战略物资储备动员 医药卫生动员 科学技术动员。今天重点 给大家讲述工业动员、财政金融动员、医药卫生动员。
工业动员: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经济动员能力特别是战时工业动员生 产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关键因素。
赫斯特,1914年在《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中说过:现代战争胜利是在铸造车间、工厂和实验室里赢得的。
——调整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军品产量
海湾战争中,仅美国陆军就签订了4000多项物资生产合同,动员了1500多家承包商,6000多条生产线,夜以继日地生产了25亿美元的产品。
——调整工业布局,增强国家长期支持战争的能力
出于防敌突袭,提高国家对大规模战争的持续支持能力,以及调整不合理工 业布局的考虑,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力量搞内地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修筑了大量工事、国防工程、铁路干线,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三线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增强了国防建设的稳定性和国家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
财政金融动员:多渠道筹措战争经费,保证战争需要,保证国家战时经济稳定。战争时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筹措战争经费: ——实行战时财政预算
——实行战时税制
——举借债务
——寻求国外援助
医药卫生动员:统一调度和使用医药卫生方面的人力、药品器材、设备和设施,满足战争对医疗卫生保障需求所进行的活动。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 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国外也称民防动员,或群众性防卫动员。人防建设的措施:
——拟制战时防空动员计划和预案
——搞好人防宣传教育
——加快人防工程建设
——加强人防专业队伍建设
——储备人防物资器材
——加强人防演练 战时人防动员的主要行动:
——适时发放防空警报
——组织人口疏散和隐蔽
——组织对重点目标的防护
——积极开展对空作战 ——消除空袭后果 小结:
动员是一个不断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需求的不断变化,国防动员还将会出现一些新的领域和内容(社会心理动员、装备维修动员„)。伴随着动员内容和领域的不断拓展,动员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全社会 的共同参与。
////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一)动员实施趋向精确化
(二)科学技术领域日趋成为动员的重点
(三)动员准备必须提前到位
(四)反动员将成为新的斗争领域
(五)综合国力对动员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
(六)动员内容和范围日趋广阔
(七)动员准备和实施更加依赖于法规制度的完善
最后孙武的一句话来做本节课的结语: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指出,用兵法则是不要寄望于敌军不会来侵犯,而应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望于敌军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坚固的防守,攻不可破。
一句话就是国防动员,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大家要时刻准备着。
复习题
1、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功能有哪些?
2、国防动员有哪些基本内容?
3、什么是武装力量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的内容?
4、什么是国民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哪些内容?
韩国“国防基石” 篇6
发展沿革
韩国自行研制武器装备的历史并不长。在60年代末之前,韩国军队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由美国提供的,其自身一直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体系。但是在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即要求盟友加强自己防卫力量,减轻美国防务负担)后,韩国意识到不能单纯依靠美国来提供武器装备,开始酝酿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体系。1970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成立了国防开发局,统一指导本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同年8月,国防科学研究所作为韩国第一家专业军工科研机构宣告成立(首任所长是申广均中将),其主要使命是研究、发展、试验和评估武器装备及相关技术,增强韩国自主国防能力。由于当时韩国的整个军工科研生产体系均系初创,技术人员极度缺乏,所以成立之初的国防科学研究所只有个地面武器系统本部,主要技术人员几乎是清一色从韩国军队中挑选的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
针对自己技术底子薄、研制经验欠缺的现实情况,国防科学研究所决定从仿制武器开始,早期主要是仿制美国的M16突击步枪、M60通用机枪、各种地雷、60和81毫米迫击炮等步兵中小型武器。
1972年后,韩国制定了《促进军工生产临时法》,开始大量增加武器装备的研制经费,以加速本国国防科研生产体系的建设。国防科学研究所由此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1974年成立航空器/导弹研发本部;1976年5月,成立水面/水下武器系统研发本部;1977年10月,成立国防系统试验本部;1981年7月,成立国防质量保证所(DQAA);1983年1月,国防科学研究所将总部搬到大田广域市儒城区;1995年5月,建立了地面和海军武器系统自动化试验场;1999年1月,兼并了国防信息系统研究院……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国防科学研究所已经成为韩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国防科研机构,可以研制陆海空三军的大多数武器装备。现在韩国军队装备的国产武器中有70%左右是由国防科学研究所研制的,可见该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韩国“国防基石”。
组织结构
国防科学研究所属于韩国政府投资的国有单位,隶属于韩国国防部。其组织结构为:国防部直接管理国防科学研究所董事会,日常管理工作由董事会选出的所长和副所长负责,在所长和副所长下面设有各部门负责人,分别掌管各专业研究部门的工作。现任国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为朴龙德。
目前,国防科学研究所主要由6个专业研究单位(地面武器系统研发本部、水面,水下武器系统研发本部、航空器/导弹研发本部、通信/信息/电子战武器系统本部、核心技术研究本部、国防系统试验本部)、3个辅助单位(军民两用技术中心、行政部门、安全控制中心)、4个大型试验场(镇海海上试验场、昌原机动车试验场、多乐台枪炮弹药试验场、海美航空试验场)组成。全所共有2500人,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研制的专业技术人员占85%,研发支持人员占15%。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占29%,硕士占64%。
为了增强国防科学研究院的实力,韩国政府不但稳步完善其专业研究设施(现在已达56个),而且为其划拨的科研经费也在逐年增加(现在已占到了整个国防预算的8%左右)。
部门实力
今天的国防科学研究所主要包括以下部门:
地面武器系统研发本部
这是该所最早建立的武器研发机构,也是到目前为止运作最成功、成就最大的部门。其研发范围包括火炮、机动工具、坦克装甲车辆、枪械、防空系统、反坦克导弹以及后勤支援系统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地面武器装备。该部下属共10个专业实验室,其中重要的实验室有:
(1)装甲检测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试验和评估轻型或重型战斗车辆的装甲材料以及装甲结构的弹道特性。
(2)火腔系统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为军用车辆整合火控系统;为军用车辆研究主动防护技术;研发火控系统、自动导航技术和无人驾驶车辆;研究目标自动探测和跟踪技术等。
(3)坦克虚拟样车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用CAD技术设计样车外形,制作工程模型以及进行人机工程设计等。
(4)武器系统自动控制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试验及研究新的军用发动机技术,研究武器系统的目动控制技术、炮塔和机械相关技术以及稳定驾驶和腔制技术等。
(5)悬挂系统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研究和试验车辆悬挂系统及履带系统,进行军用车辆悬挂系统的公路和越野性能试验,研究和建立悬挂系统的控制数学模型以及研究如何减轻悬挂系统的重量等。
(6)化学分析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进行化学分析、研究合成化工材料等。
地面武器系统研究本部为韩军研制的代表性产品有:K-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K1和K1A1主战坦克、K200系列装甲车、KNIFV新型步兵战车、KM187型81毫米迫击炮、夜视夜瞄系统、野战炮兵营战术指挥系统、K-30“飞虎”双管30毫米自行高炮、K-2型5.56毫米突击步枪等。
水面/水下武器系统研究本部
该部主要是进行海军武器系统,包括水面舰艇、潜艇及水下探测技术的研究。该部共设有9个专业实验室,其中重要的有以下几个实验室:
(1)结构和振动声学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进行水下声隐身技术的研究和试验进行水下结构安全性预测和试验以及进行抗击水下爆炸的安全性预测和试验等。
(2)水下弹道学和水下运动学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分析水下武器及平台的流体动力特性;验证水下武器系统发射性能;进行水下发射装置的尺寸、发射速度测算;建立水下弹道学和水下运动学的试验数据库等。
(3)电磁干扰,电磁兼容(EMI/EMC)和磁性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进行电磁干扰,电磁兼容的设计和检测(电磁频谱范围在10千赫~40吉赫);对电磁干扰进行预测和分析;进行高效磁性探测技术的研发;研究电磁信号控制和精确测量技术等。
(4)推进装置和动力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分析和试验水下武器系统的推进装置和动力;进行高速发动机加载试验、反转发动机加载试验;进行推进装置和发动机的装舰和拆卸试验以及一些地面基础试验等。
(5)水下声学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评估声传感器的性能、水下物体的声学特性;进行非声探测试验等。
(6)声呐信号处理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分析声呐信号以及培训专业声呐操作员等。
该部门研制的代表性产品有:鱼雷水
声对抗系统、拖曳线阵列声呐、K-731“白鲨”533毫米重型反舰/反潜鱼雷、SWATH音响测试舰、L/70型40毫米舰炮、K-745“蓝鲨”324毫米轻型反潜鱼雷、“海星”反潜导弹、水下武器系统使用的低噪声螺旋桨、海洋水声环境和声呐预报系统等。
航空器/导弹研发本部
这个部门负责为韩国陆军研制和发展战术地空导弹系统、地地导弹系统、反舰导弹系统、无人机以及机载武器系统等,同时也研制教练机。建立该部门的目的是最终实现韩国高技术武器系统的国产化,并提高韩国在高技术武器领域内的技术实力。在国防科学研究所的几个部门里,该部的设备最为先进,技术力量也非常雄厚,为韩国发展航空器及战术导弹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该部共有7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航空器/重武器试验中心,其中重要的实验室有:
(1)结构试验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通过试验采获得航空器/导弹结构研究必需的工程数据,试验范围包括静力试验、疲劳试验、强度试验、热力特性试验、颤振试验等。
(2)风洞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通过风洞吹风来确定航空器、导弹和水下兵器的气动外形,试验范围涵盖低/高亚音速、跨音速和超音速区(低速风洞可进行10~120米/秒吹风试验,测试件尺寸为3.0×2.25×8.75米;高速风洞可进行0.4-4.0马赫的吹风试验,测试件尺寸1.2×1.2×1.5米)。
(3)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评估导弹的导引头和控制系统性能,在仿真飞行环境下将导弹的导引头、内置导航系统、制导和控制单元等进行整合试验,操作红外和雷达仿真设备等。
(4)飞行动力实验室。其任务主要是为研发航空器、导弹进行必要的飞行动力学分析、设计、仿真和地面试验。
该部研制的代表性产品有:KT-1初级教练机、“天马”自行式地空导弹系统、“云母”地空导弹系统、“科勇”130毫米火箭炮、“玄武”战术地地导弹等。
通信/信息/电子战武器系统本部
此部负责为韩军发展通信电子系统、信息软件、指挥控制系统和电子战系统等。该部门下设2个专业实验室,分别为:
(1)电子战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精确测量和试验电子战系统;通过仿真设计技术来进行系统设计以及通过电子战硬件在环仿真技术(EW HILS)来发展电子干扰技术等。
(2)卫星通信实验室。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链路的测算和仿真试验设计军用雷达接收机模拟机、X波段抗电子干扰主动雷达接收机、集群系统管理(CSM)网络模拟机以及发展机动型、单兵携带和海空卫星终端技术等。
除上述职能外,这两个专业实验室也支持核心技术的开发。
该部门研制开发的代表性产品有:韩国军队战略指挥自动化系统、MSC-500K“蜘蛛”战术通信系统、新一代PRC-950K调幅电台、ALQ-88AK机载电子战系统、ARC-900K机载跳频电台、PRC-999K跳频电台、TTC-95K战术控制面板系统等。
核心技术研究本部
韩军国产武器系统的先进核心技术和子系统都是由这个本部研发的。韩军所谓核心技术包括光电探测技术、微波技术、先进战斗部/弹药技术、推进技术以及先进的军用材料技术等。该部门下设的专业实验室包括:
(1)光学和热成像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研发高性能热像仪、昼夜光学探测系统、激光及反光系统等。
(2)内置导航系统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研发内置导航系统的传感器、GPS导航技术、微型电机系统等。
(3)雷达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研发雷达天线、发射/接收机、雷达信号和成像处理系统以及研究雷达目标信号特征等。
(4)材料特性和评估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分析材料的机械特性、微结构、化学成分、优缺点等分析高性能复合材料特性;分析研究材料对于武器系统的影响等。
(5)战斗部,弹药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研发引信、战斗部、高能炸药;进行爆炸机理和弹道分析等(可对口径为20~155毫米、长度50~1000毫米、速度230~3000米/秒的弹药弹道进行试验分析)。
(6)推进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系统分析并设计推进系统研发推进系统的结构和绝缘技术;分析推力和反推力特性;研发火箭发动机的点火系统、安全和解除保险设备;评估推进系统性能等。
该部研制的代表性产品包括:红外点光源探测设备、反坦克导弹所用的钨合金、高分子材料、惯导系统所用的陀螺仪、热像仪、高能炸药、压电谐振器、无定形材料的磁感应技术、伺服系统等。
国防系统试验本部
其任务是全面负责韩国三军武器系统的试验工作。该部在70年代刚成立时,只能进行单一的陆军武器试验。经过80年代后期至今的大力扩充,如今该部已拥有完善的靶场设施和先进的跟踪测量设备,可完成陆海空三军的各种武器试验工作。
在该部下辖的4个专业试验场中,多乐台枪炮弹药试验场建立于70年代,经过30年的扩充,已日渐完善。该试验场主要进行枪炮的发射试验和各种弹药的爆炸威力试验。
海美航空试验场建立于80年代,主要进行飞机、无人机的飞行试验。
昌原机动车试验场建立于1992年5月14日,主要负责试验和评估军用运输车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战斗工程装备,可进行各种条件和环境下的机动驾驶试验。
镇海海上试验场提出建立时间为1989年10月,经过1990年5月~1994年12月、1996年1月~2001年12月两期大规模工程建设,整体设施已基本完备,可以承担大多数海军的水面及水下兵器试验。
除上述主要部门外,国防科学研究所还设有军民两用技术中心和安全控制中心。前者主要负责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为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做技术储备;后者主要是负责试验中的安全工作,如分析所有试验工作的危险性、建立安全标准等。该中心拥有的主要设备和工具有GPS-100对海搜索雷达、安全巡逻艇、“鹰Ⅲ”运输艇等。
相关合作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掌握新技术和积攒研究后劲,国防科学研究所非常重视基础项目的研究。由于自身武器研制任务比较重,力量有限,所以国防科学研究所就向韩国国防部提出,支持和借助韩国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采合作进行基础项目研究。在开列的与国防相关的基础项目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主要包括:系统工程,控制工程,流体力学,推进系统,新材料,情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新型动力和转换装置,高分子结构,环境和生物工程,隐身技术等。
在整个90年代,国防科学研究所每年与韩国高校合作进行的基础研究项目都达到了40个以上,而韩国国防部每年在这方面划拨的经费基本在20亿韩元以上(高峰时期的1992和1993年,项目数分别为77个和84个,经费分别达40亿和38亿韩元)。只有在亚洲金融风暴时期最严重的1999年,基础研究项目下降到14个,经费减为7.4亿韩元。实践证明,高校及其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参与,使国防科学研究所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制能力大为增强。正因如此,国防科学研究所与地方高校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以1998年为例,韩国高校在光电技术、微波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水下声学技术、武器系统理论研究等方面共投入225名专家教授和526名学生。今后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还想进一步扩展基础研究范围,以便为韩国军队国产关键武器系统的研制打下更加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未来发展
国防科学研究所的有效工作,不但为韩国武器装备国产化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该所研制的许多武器装备还因技术含量高、价格低的特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的青睐。如土耳其就与韩国签订了购买K-9自行榴弹炮的合同(总价约10亿美元),而印尼等国也与韩国签订了价值1亿美元的KT-1初级教练机的采购合同。在2004年,韩国军工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了4亿美元,预示着韩国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军火出口国。
国防工程 篇7
1. 构建思路
1.1 基本原则
(1) 着眼需求, 提高效能提高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效能, 满足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战备、训练和作战需要, 是构建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框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成风险管理必须瞄准新军事变革的长远目标, 着眼新时期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使命任务, 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 构建符合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发展需求的风险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2) 立足现实, 科学谋划构建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框架, 应立足国情、军情, 认真总结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客观分析现实情况, 梳理改革矛盾, 从战略全局设计, 准确定位发展目标, 把握重点, 周密筹划, 以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为契机, 主动作为, 积极探索, 努力构建与国情、军情相适应的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模式。
(3) 整体规划, 稳步推进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框架各构成要素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因此构建集成风险管理框架时应对所有要素统筹考虑、整体规划;而目前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集成风险管理, 面临转变思想观念、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 促进改革必须要与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相结合,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整体规划的同时, 精心组织试点, 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逐步实现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
(4) 综合集成, 信息共享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框架, 应运用系统理论和集成风险管理的思想, 采用综合集成方法, 实现全要素、全机构、全过程的集成风险管理, 使集成风险管理框架机构优化、协调互动、有机融合、良性运转;同时还应运用先进通信和网络技术, 实现风险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 使信息沟通及时、准确和有效。
1.2 任务目标
(1) 管理过程上, 体现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循环特性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框架, 要体现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循环过程,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任何一个特定的风险都将经历识别、评价、应对、监控的风险管理过程, 并随着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循环进行;另一方面全部风险的管理活动在全寿命周期中呈现连续性、并行性和迭代性的特点。
(2) 管理方法上, 注重风险管理方法综合运用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来源、影响范围及对建设造成损失的后果等错综复杂, 因此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应对和监控时, 需要利用系统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多种风险管理方法, 以确保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 管理组织上, 重点构建集成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是风险管理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 构建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框架, 应结合现行风险管理组织模式, 重点对国防工程集成风险管理组织进行优化, 打破现行组织界限, 使参与风险管理的各个主体有共同交流的平台, 建立一种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管理组织, 有效解决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矛盾问题。
(4) 管理技术上, 建立集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 因此构建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框架需要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建立集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优化整个过程的信息流程, 建立综合集成的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的及时准确。
(5) 管理文化上, 建立集成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决定集成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要营造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共同的风险文化, 形成一种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通过制定相关的目标、制度, 使各相关主体明确集成风险管理组织对风险管理的态度、风险管理的目标及应对原则, 使风险管理融入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战略、战术决策及各项管理活动中;通过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使各相关主体都意识到防范风险的重要性, 使风险管理成为各相关主体的一种自觉行为。
2. 构成要素
2.1 基本要素
(1) 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国防工程建设项目是一次性的活动, 因此它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而通常以一个或数个可交付的成果作为标志把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分为若干阶段, 这些阶段总称为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可用现行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基本程序来表示, 如图2.1。从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程序可以看出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涵盖了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科研立项、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竣工验收整个过程, 而从集成风险管理的角度考虑, 应将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运行使用阶段纳入到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
(2) 风险管理目标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着眼于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控制影响建设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 使国防工程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与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具有最终结果的一致性。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目标, 就是实施国防工程建设项目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它是由国防工程建设项目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构成的目标系统。其中成果性目标是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来源, 也是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最终目标, 在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成果性目标被分解为功能性要求, 是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主导目标;约束性目标也称为限制性条件, 是实施成果性目标的客观条件和约束条件的总称, 是实施国防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条件, 也是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2.2 支撑要素
(1) 集成风险管理组织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参与主体众多, 且各自所处立场不同, 甚至存在冲突和矛盾, 而集成风险管理组织就是为解决这一矛盾, 通过整合各方利益, 构建的目标统一、互利合作的组织结构。
(2) 集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 实现对集成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储存、传输、加工、更新和维护, 使集成风险管理组织的各参与方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 为集成风险管理的决策、控制和实施提供帮助的集成化人机系统。
(3) 集成风险管理文化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文化, 是指在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实践中, 通过制定集成风险管理目标、制度等, 使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明确管理组织对风险管理的态度、目标及应对原则, 形成统一规范的风险管理理念、态度和语言, 并使集成风险管理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规范和行为。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文化是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生命源泉, 是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它保证在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把组织成员联系在一起, 共同应对国防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文化是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中组织集成、方法集成、过程集成和风险管理目标集成的支撑, 是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实现集成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3. 框架构建
3.1 风险管理三维结构
美国系统工程学者霍尔在1969年提出的“三维结构体系”为解决规模较大、结构复杂、涉及因素众多的大系统, 提供了统一的思想方法。其思想是将系统工程的活动分为前后紧密连接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 同时又考虑为完成各阶段与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 建立由时间维、逻辑维与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三维结构中的时间维表示该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阶段到结束阶段按时间排列的顺序;逻辑维是在时间维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理论学与各种专业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知识维是为完成各个阶段步骤和整个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 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 都可进一步展开, 形成分层次的立体结构体系。
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基于“三维结构体系”思想, 构建的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三维结构, 如图3.1所示。其中时间维度指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要经历决策、设计、建设实施到运行使用等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孕育着不同的风险, 因此形成了基于时间维度的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逻辑维度指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逻辑过程, 是指时间维度的每一阶段内所要进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 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分为识别、评价、应对、监控四个阶段, 风险管理逻辑过程贯穿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要重复循环这一逻辑过程, 并在每一阶段的前期提出该阶段风险计划和应对方案, 中期加强应对方案的实施和监控措施, 后期注重风险处理的经验总结和教训的吸取;知识维度指为完成风险管理各阶段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术, 对风险管理逻辑过程不同阶段所采用的风险管理知识不尽相同。
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三维结构构建的是国防工程风险管理系统, 系统输入是风险管理的资源信息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 通过风险管理过程的转换, 系统输出的是风险管理目标。而系统的输入因素是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变化的, 导致输出结果也是不确定性变化的。输入因素可归结为风险的集合, 因此风险管理目标可看作是风险为变量的函数。
摘要:构建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框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瞄准新军事变革的长远目标, 着眼新时期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使命任务, 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国防工程建设项目风险, 构建符合国防工程建设项目发展需求的风险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国防工程 篇8
1.TOPSIS决策模型
对于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国内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介绍TOPSIS决策模型及其应用方法。
(1)建立决策矩阵A。
其中aij表示第i个伪装方案的第j个决策指标的评价值,
i =1, 2,…, n ; j =1, 2,…, m 。
(4)确定加权决策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正理想解为
负理想解为
其中,J为效益型指标,J’为成本型指标。
(5)计算指标值与理想解之间的距离
到正理想解距离:
到负理想解距离:
(6)计算相对贴近度指数
(7)判断方案排序。根据贴近度指数计算式可以知道,Ci ∈[0,1],当方案越接近于正理想解,则Ci值越接近于1。
2.工程伪装决策实例
为了测试该决策方法的有效性,使用某国防工程伪装实例进行研究说明。该工程建设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背景环境以南方丘陵地貌为主,气温随季节变化不明显,植被四季常青,属二类伪装工程。
2.1建立决策指标体系
根据伪装决策影响因素,建立伪装决策指标体系可分为三层,主要是以可见光亮度对比、红外辐射温差、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差进行综合考虑,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伪装决策指标体系
2.2指标计算和预处理
在进行工程伪装决策前,应首先对工程伪装决策指标进行计算和相应数据的采集,按照伪装决策指标体系的要求,对可见光亮度对比、红外辐射温差、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差进行计算,具体方法如下:
2.2.1可见光亮度对比C可表示如下:
2.2.3雷达后向散射系数σ0计算方法为:
其中:Pr为散射计接收功率测量值,R为散射计到背景的距离,Pt为散射计发射功率,G为天线增益,λ为散射计工作波长,A为天线波束截取的照射面积。
2.2.4决策矩阵预处理
根据以上对决策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得到工程伪装决策指标评价情况,如下表1所示。
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评价矩阵如下所示:
考虑到该工程地处南方丘陵地带,季节变化对背景环境影响不大,并且工程建设期间未出现明显的暴露特征。认为可见光、红外、雷达伪装效果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各项决策指标权重相等,取值为1。则根据加权决策矩阵构造方法有
2.3TOPSIS伪装决策
根据加权决策指标理想解确定方法,可得正、负理想解分别为:
X+=(0.19, 0.29, 0.21), X-=(0.58,0.59,0.63)
再根据TOPSIS决策计算方法和相对贴近度排序原则,得到各方案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相对贴近度指数及伪装方案的排序,如表2所示。
3.结果分析
大国防观下的国防意识教育 篇9
关键词:国防,意识,教育
一、正确认识国防教育
提到国防, 很多民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国防是军队的事, 是军人的事”, 这就是传统的国防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很多人看待国防都等同于军事行动。这种传统国防意识的局限性源于对国防认识的局限性, 将国防看做军事、看做战争, 仅仅看到了国防与军事的关系, 忽视了国防的基础, 强大的国防需要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撑。时至今日, 仍有很多民众还是这么认为, 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 甚至很多高等教育的工作者。纯军事观点的国防导致公民对国防建设的忽视和漠视, 导致人们缺乏爱国奉献的精神和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从而直接影响了现代国防意识的形成。
我国国防法指出:“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 制止武装颠覆, 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 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就是大国防观, 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基础上的国防。国防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力量。
二、夯实国防教育基础
现代国防不只是传统的保证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抵御侵略, 而是要放眼世界、外太空, 脱离空间、地域的局限, 以维护国家权益;现代国防不是简单的打赢战争, 而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及遏制战争的威慑;现代国防不是指战争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消耗, 而是对科技、经济、军事理论等方面的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现代国防不只是为了应付、抵御外敌入侵的局部、短期行为, 而是为了至高无尚的国家利益的全局、长期经常性的神圣事业。由此可见, 现代国防不单是军队或某个部门或某些人的事, 而是一个国家、社会、全民的大事。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根基。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 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 以军事手段为主, 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综合国力主要由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人口数量、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等多方面组成。其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经济实力是基础;军事实力是支柱;民族凝聚力是灵魂。
经济实力是国防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 一切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优先发展经济, 夯实国家发展的基础。以经济建设带动国防建设。富国才能强军!通过30多年的发展, 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4%,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元。超越日本,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强大的国民经济就像“强壮的身躯”支撑着中国的国防实力。同时, 国民经济建设的任何一个方面, 都在直接或间接的为国防做贡献。
现代化的科技是国家发展的先导, 也是国防进步的标志。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战争形式的转变, 同时, 也就衍生出很多新的、现代的战术思想和理论。如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 几乎改变传统的战争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先进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越来越大, 几乎到了“武器决定战术的使用”“武器决定战争的胜负”的地步。很多的民用科技, 对国防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一旦发生战争, 很多的民用工业, 也会转化为军用工业。尤其是高科技的电子、航空、航天、仪器加工、机械制造等。有很多国家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比如日本等。日本三菱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线, 发生战争时, 在数周的时间内, 就可以改造成坦克生产线。日本的很多造船厂、机械厂都具备在战时转化为军工厂的能力。
在战争中, 国家的一切都是为了国防服务的。众多的军事行动必须依靠民用基础来完成。比如兵力的运输、物资保障、安全保密等多方面。这就需要全民团结, 支持国防建设, 需要民众良好的国防意识, 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作战物资全部通过空中和海上运往前线阵地, 美军拥有大量军用运输机, 但是远远不够, 在战争中, 美国国防部与22家国内航空公司达成的协议, 美国军方第一阶段就征用了47架民用飞机、31架宽体运输机。不仅租用国内客机, 美国还租用很多外国飞机, 如美军就租用了俄制安212大型运输机。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作战物资的绝大部分是靠大型远洋船队运送的。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拥有19艘大型滚装船, 但是这远远不够, 美国防部还征集了约50艘大型商船进行坦克、弹药及直升机等军用物资的运输。在整个战争中, 作战物资的80%是由民用飞机和船只来完成的。由此可见, 民用工业在战时对国防的重要性。
因此, 一个国家的每一行业、每一个公民都有建设国防的职责。比如海关保卫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利益;意识形态部门保卫国家的价值观安全;金融机构保卫国家的资本安全;卫生防疫部门保卫国家生存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规避疾病风险等等;安全部门、公安部门更是这样专职的保卫系统。广义地说, 每个行业和部门, 每一个公民都有保卫国家的义务, 平时的工作也是在履行这些职责, 也就是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
孙子曰:“道者, 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令民与上同意, 就是让民众接受国家的意志, 接受国防意识。当民众接受了国家的意志, 将自身的命运和发展同国家连为一体, 就能自觉地遵从国家法令, 维护国家的利益, 献身国家的事业, 而无二心。这就是国防教育的根本。它不仅仅是让民众掌握多少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民众心中有多少国家意识, 有多少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
当今, 我国民众的国防意识非常淡薄, 包括我们的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很多人都感觉国防与自己无关, 尤其是教师国防意识的淡薄会害了一代人!有一位高校教师这样说:“现在又不打仗, 要这么多军队干嘛?有那么多的军费可以给我们涨工资啊!”很可怕啊!有这样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年青一代人的国防意识如何能提高啊!所以, 强化全民国防意识迫在眉睫。国防意识的提高需要全民参与,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令民与上同意”。
1. 教育是根本
强化院校国防知识教育。国防教育需要从小抓起, 需要在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中就将爱国、为国家强大做贡献、努力学习就是建设国防的理念灌输其中。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科教育中普遍开展国防知识学习, 将学科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联系起来, 与国防力量建设联系起来, 与国家的安全联系起来。从而让教师、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责任和重要性, 自觉地将学科教育和知识学习融入国防教育中, 使之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行动之一。使整个教育就像是“健康的血液”将“爱国、卫国、建国”的“养分”输送进每一个人的心坎。激励起每一个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 走上正确的爱国之路。
加强社会国防教育引导。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 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广播、媒体、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已经让信息时刻掌握在我们的“手上”, 更让我们时刻参与其中。社会的国防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影视宣传、微博、微信等这些信息化手段, 强化舆论的引导, 将国家在外交、海外利益、战略空间的发展等国际社会中面对的困难, 在经济、科技、军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快捷的手段, 让民众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到、、感受到, 唤起民众参与国防、建设国防的欲望和积极性, 让民众时刻感受国防就在自己身边, 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 这才能建立起全民的国防意识。
我国建立以大国防观为指导的国防教育, 国防知识讲座、国民军事训练是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 也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但不是国防教育的全部。在大国防观的指导下,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唤起公民的国防意识, 让大家感受到国防兴衰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每个公民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防做贡献。国防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容、更有效的方法。我们应当学会用抗战的精神、抗战的方法, 将国防意识渗透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2. 实践是手段
建立军事交流共建。为更好的激发民众参与国防建设的热情, 强化国防教育实践, 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中每年定期开展国防知识教育, 组织军事训练, 体验军营文化生活, 开展与军队的座谈交流, 合作共建, 让每个国家行政服务人员尤其是地方领导感受到自己的岗位与国防的关系, 提高工作效率, 转变工作作风, 强化服务意识。改变地方领导干部“只有拥军优属才是国防的观念”, 强化他们的全局观念, 用战略的眼光开展地方经济建设, 让地方科技、工业的发展切实能为国防服务, 将地方的经济建成国防的经济。
开展娱乐影视引导。在科研、企业、文化等部门中开展“我的岗位与国防”“战争与我们的距离”等教育讲座与实践活动, 组织军事夏令营、军事体育竞赛活动、军营生活体验, 开展军事训练, 营造国防、军事建设氛围。通过播放正面的国防教育影视节目, 让民众感受战争的存在, 如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的伊拉克战争、2008年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武装冲突, 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 以及美国空袭叙利亚, 沙特等国, 更要让民众明白中国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存在的战争隐患, 让民众感受到世界并不安宁, 和平需要强大的国防来支撑, 激发起每一位民众心中的爱国情怀, 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 立足岗位, 献身国防。
建立国防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各地军事博物馆、战争纪念馆及部队军营, 建立国防教育基地, 定期组织参观、展览, 让每个乡镇、社区的民众接收国防教育, 参与国防实践, 引导民众感受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意志, 培养朴素的爱国情操, 建立他们对国家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对社会的责任感, 激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把国防教育开展到每一个行业、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岗位, 让国防的意识深入每个人的思想、灵魂, 使整个社会都融入国防, 塑造国防的教育、国防的岗位、国防的经济。从而培养起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国防观念。我们的国防就能够时时处处凝聚起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力量, 成为真正的大国防。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军事文集 (第2、3卷)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2]陈其霆, 李宗植, 李东.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概述[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4) .
[3]邹小军, 吴鸣.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国防科技工业的寓军于民战略[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07 (2) .
[4]李伯亭.国外推动寓军于民的主要做法[J].航空工业经济研究, 2007 (1) .
[5]王宝坤.国防科技工业应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J].国防科技工业, 2006 (12) .
[6]马杰, 郭朝蕾.2006中国国防白皮书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J].国防科技工业, 2007 (1) .
[7]苏世忠.国防教育最根本的是构建大国防观[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7) .
国防工程 篇10
一、国防精神的建设效果直接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
国防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抗外来侵略, 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 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国防精神包括了爱国主义精神, 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的国家的人会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顾生命危险奋起抵抗外敌入侵。同时, 国防精神还包括了民族尚武精神, 民族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气质, 是支持国防强大与巩固, 维护国家尊严与安全的爱国意识和心理素质。它包括了卫国报国的志向, 居安思危的戒备观念, 刚毅坚强的斗志, 奋发进取的竞争意识, 刻苦钻研和磨练的勇气等等。总的来说, 民族尚武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一种蒸蒸日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民族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相互联系, 有着密切关系的, 民族尚武包含了爱国主义的内容, 它反映为一种群体的、集体的精神气质, 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是国防精神培养的重点和主要部分。
通过研究世界战争史我们发现, 在世界战争历史上, 民族尚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命运。罗马帝国初期, 罗马帝国非常重视对人民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 罗马公民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 树立了要为国家的强大努力奋发, 为国家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强烈意识。当这种思想深入罗马公民人心的时候, 罗马帝国的强大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所向披靡, 成为跨亚欧非地区的大帝国,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古罗马帝国因此而名垂青史。但是在后期, 罗马帝国在经过一系列胜利之后, 国家从上到下都认为罗马帝国已经足够强大了, 天下太平了, 因此国家开始疏于进行民族尚武精神的教育, 全民开始追求一种骄奢淫逸的生活, 国防逐渐废弛, 终于在公元5世纪, 被因遭汉朝打击而西逃的匈奴军队入侵而迅速土崩瓦解, 从此一蹶不振, 遭到了覆灭的命运。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的时期, 但是国家不注重国防的建设, 不注意国防精神特别是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 人们在一种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氛围中生活。当北方的游牧国家金国入侵的时候, 完全手足无措, 甚至皇帝都被金国掳走, 关到地牢里。后来又遭到蒙古的入侵, 从而国家彻底沦陷, 人民遭到被奴役的命运。像这样因为不注重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而导致亡国的例子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也是很好的反面教材。这些历史都告诉我们, 国家要强盛, 民族要保持生命力, 人民要安居乐业, 都必须加强民族尚武精神的建设, 这是国防建设当中的头等大事。
二、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阵地
要激发培养一个民族的国防意识, 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这个国家公民的国防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最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最富有思想、最有活力,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理想、积极向上, 他们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 要培养全民的国防精神和国防意识, 首先必须从普通高等学校做起。
同时, 高等学校学生这个群体本身的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素质决定了这个群体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对于传播国防精神、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时的产物, 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结晶蕴藏于此。高校中的学者、教师与学生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前途、未来与希望, 这是一个智者云集的场所, 高校中的研究成果与意识动态无时无刻不在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或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看来, 培养全民国防意识, 必须首先坚固高等学校这块阵地, 提高高校学生、教师与研究人员的国防意识与国防素质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正视高校对其他各个部门和阶层的这种辐射作用, 并且有效地运用这种辐射作用, 使之对于整个社会国防意识的提高起到良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 普通高校国防意识的的提高应当成为培养全民国防精神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薄弱环节, 培养民族国防精神
以上从国防精神培养和高校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加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迫在眉睫。
从现状来看, 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 国防教育组织机构的缺失。
虽然国家为了加强国防教育, 在一部分学校设立了相应的进行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 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甚至还存在走下坡路的现象。在高校进行机构改革时, 国防教育相关部门往往成为被改革的对象, 国防教育机构或者被撤销, 或者被兼并, 或者被降格。当一项事业没有了组织保障时, 很难想象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2. 国防教育制度保障的缺失。
组织机构不健全是国防教育开展的瓶颈, 而国防教育制度保障的缺失则是组织不健全的根本原因。虽然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各个部门下达了很多通知和文件要求各普通高校健全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 但是到了高校具体落实起来却政令不通, 很少有高校对此非常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一来, 中央文件的有效性到了地方却得不到保障。对此, 国家应当加强制度的实行保障力度, 从而使决策精神真正落实, 发挥实效。
3. 各项国防法规的实施需要完善和落实。
目前, 为了保障国家国防教育的顺利进行, 颁布了各项国防教育的相关法令,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 这无疑对国防教育的展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 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法规的监督保障没有相应的机构来实现。这使相关法规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没有起到真正的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作用。由此可见, 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已经成为落实国防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强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法规的实施保障是一个重点。
总而言之, 培养国民的国防意识, 就要加强国防教育, 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 这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当对此高度关注, 并从法规、制度等各方面予以保障。以此, 才能促进国防教育良性发展, 推动我国国防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摘要:在普通高校中实施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是国家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要加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 培养全民的国防意识, 必须从法规上、制度上、保障上入手, 以此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防教育环境。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德恩.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1)
中国国防要强身 篇11
中国2013年国防白皮书称:“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坚强保障。”一个常识是,国防安全不单取决于本国的军事实力,也与其他国家的军力建设和合作状况紧密关联。相比中国的经济崛起,外界对中国的军事崛起更为敏感。中国的国防“强身”,需要提防随之而来的外部压力,并以更清晰的战略视野来优化自身的军力部署。
国防“强身”
2011年1月11日,中国自主研发的隐形战机歼-20实现首飞。当时正值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此前他曾公开表示,这款标志着中国空军实力质的提升的新型战机,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首飞。尽管美国官方事后称对中国军备发展情况“尽在掌握中”,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其公开表态的那样。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国际安全问题专家阿什利·特里斯在其文章中透露,美国情报界承认,虽然美国对所掌握的中国军事发展项目并不吃惊,但是对这些项目的推进步伐及其成熟的速度感到惊讶。歼-20的首飞,事实上拉开了中国新型军事装备有序发展的序幕。此后,中国第二款隐形战机歼-31,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国产舰载机歼-15、武直-10型武装直升机、武直-19型武装攻击直升机、东风-21C中程地对地导弹、巨浪-2潜射战略导弹、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等一大批现代化军事装备相继亮相或装备部队。
对于中国新型军备近年来密集登场,外界普遍认为这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以及近20年来每年两位数的军费增长率。这种解释只触及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俄罗斯智库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去年发布过一份题为“流星:21世纪中国的军事机器”的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尽可能引进外国先进军事技术,但会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自己的国防工业发展中,自1949年以来中国军备的进口与出口存在几轮明显的“循环”,这个循环以约12年为周期。如果以这个“12年循环”来看,自2008年起,中国军备正好进入新一轮出口时期,而这也意味着中国进入新一轮军事技术、军备制造能力的收获期。
俄智库报告提到的,实际上就是中国军备长期以来坚持的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径。而且,数十年的技术储备、对原始创新的重视以及缜密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使中国正在走出这种军备进口与出口的循环。也就是说,中国2020年前不仅会陆续推出新型军事装备,而且这种势头在2020年后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下去。巴西学者尼古拉斯·特里贝对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国防科技发展做过比较,他认为,与苏联以保密和隔离为特征的军事技术创新体系不同,中国的军事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开放,重视军民两用和原始创新,在这一点上更类似美国的“军事—工业—科研”复合结构。特里贝认为,中国从1990年代起开始重视原始创新,意在降低对尖端武器和关键技术的依赖,而把军民两用作为清晰的战略,也使军事科技对民用科技的外溢效应,影响了广泛的制造业部门,尤其在电子和航空领域。
军队内部结构调整以及作战体制变革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国防部否认了“正在试点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的报道,但中国军队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方面已经迈出了步伐。最近几年中国军队内部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比如强化军委总部战略管理功能、组建战略规划部等。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根据中央有关决定精神,下一步我们将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适时深化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之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也提出,要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
外部反应
早在2006年,美国国防部的《4年防务评估报告》就指出,在大国和新兴国家之中,中国的军事能力与美国形成竞争的潜力最大。美国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强化亚洲同盟体系,加强前沿部署,无疑都是为了应对中国军事崛起。不过,美国的应对方式是在战术上保持绝对的军事优势,在战略上与中国进行接触并维持某种平衡。这一点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13年发布的题为“面向2030年的中国军事与美日军事同盟”报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报告将美国的应对手段概括为三点,第一是积极的前沿部署,第二是有条件的进攻和防御。这两点都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保持对中国的绝对优势。但该报道也提到,有条件的进攻和防御中,压制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只限于中国大陆以外以及沿海,不涉及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第三点是防御性平衡,旨在与中国在亚太地区建立更加平衡的合作型关系。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学者乔纳森·霍尔斯拉格,将中国周边国家应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方式总结为“内部平衡”“外部平衡”“对冲战略”以及“搭便车”四种类型。不过,他认为目前这些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前两种方式,即通过提升自身的军力以及加强与其他大国(主要是美国)之间的军事关系,来“平衡”中国军力增长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表现最为明显,而且在操作上最具对抗性。日本近年来在军事战略、军事部署、军备采购等方面的变化,主要的针对对象就是中国。英国沃里克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休斯认为,日本在2010年的防卫计划大纲中放弃“基础防卫力量”的概念,转向构建“动态防御力量”,深受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在具体的军事能力发展上,日本正通过提升自卫队的军备来抗衡中国军力现代化。休斯认为,在日美同盟问题上,日本降低了“被卷入”中美对抗的担忧,转而防止在日中危机中“被抛弃”。
在休斯看来,韩国的军事应对是东北亚国家中最不被动,也是最不直接针对中国的国家,因为韩国的主要军事威胁来自朝鲜。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学者安德鲁·希勒认为,澳大利亚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军力以及未来意图的担忧,使它们将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安全联系,这些国家对中国普遍采用的是“平衡”战略,但不同的国家在具体政策上有所不同。虽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但印度对中国军力增长相对来说不如东亚国家那么敏感。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学者阿伦·赛格尔在其题为“中国军事现代化:印度的回应”一文中表示,印度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军事现代化与大战略意在与美国进行地缘政治竞争,印度的担忧主要来自于军事科技发展导致的与中国空间距离感的消失。
安全困境
霍尔斯拉格在其专著《受困的巨人:中国的军事崛起》一书中写道:中国是亚洲地缘政治的中心,这既给中国提供了施展地区影响力的绝佳机会,也迫使中国应对其他大国势力范围变动所带来的挑战。特里斯认为,中国的“中心”位置使它处于亚洲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带,该地区的国家要么与中国陆地接壤,要么与中国海上相邻,这就决定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几乎会影响到每个亚洲国家。中国地缘政治的这种独特性,无疑也会给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造成外部压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安全问题学者泰勒·弗拉威尔认为,中国以保守、非扩张为特征的军事现代化,也可能增加东亚的不稳定性,中国军力尤其海军实力的增长,会导致地区陷入安全困境。
从安全困境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相关国家对中国的警惕和防范会越来越明显。这些国家采取平衡和牵制的意图越强烈,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就可能越大。特里斯就认为,中美之间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安全困境,而这是中美两国未来数十年不得不应对的问题。“只要中国实力继续增长,美国就会对这种增长给地区安全以及它的霸权地位造成的挑战感到紧张,而中国也会继续对美国是否会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来遏制其发展感到焦虑。”不过,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美国之间多维度的双边关系,是缓和安全困境的重要积极因素。在这一点上,中美之间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共识。
中美领导人都强调“健康、稳定、可靠”的两军关系是中美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国防部2010年的《4年防务评估报告》称:“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必须是多方面的,并通过建立信心和消除误解这种互惠的方式加以增强。美中应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以便就分歧进行磋商,从而管理并最终降低冲突风险。”美防长哈格尔在2013年5月的香格里拉会议上表示,与中国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也是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米歇尔·斯韦因认为,对于中国在东亚军事实力增长的回应,必须结合军事和非军事元素,不能只着眼于遏制中国的威胁性行为,还要考虑减少不信任、强化合作,让中国感觉到它的核心利益没有受到侵害。
国防工程 篇12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防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国防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一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陆续装备部队,大大提高了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分析研究国防费在国防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有限的国防费在国防工业发展中使用的科学性,对于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国防费在国防工业发展的作用
国防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保障军事的需要,国防工业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一直是国防费投入的重点,在国防产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1)增加国防相关就业。
国防开支不仅维持了相应数量的军事人员就业,而且还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创造相应数量的就业机会。怀内斯认为,国防数量越大,使用劳动力就越多,从而可以缓解失业的压力。有些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在国防工业密集的地区,地区经济增长对于国防相关投资的依赖度很高;军事投资的就业乘数也不低于非军事投资的就业乘数。据有关部门统计,美国军火贸易每增加100亿美元/年,就能增加国防相关就业岗位50万人/年。[1]如果军火出口减少,则导致就业率下降。如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追加120亿美元国防投资,其失业率降至4.2%,为近30年最低。
(2)控制国防工业规模。
国防费的投量、投向决定着技术改造的水平,也就决定着军工生产的规模。国防领域的资金投入推动国防工业的生产规模扩张。战争时期,军事需求聚增,军品订货数量增加;和平时期,军事需求下降,军品订货数量减少。军工生产规模完全是由军事订货数量决定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国防费成为控制军工生产规模的阀门。各国实践表明,国防费投入多、订货数量大的时期,军工生产规模就大,发展就快,反之就会萎缩。冷战时期,强大的国内需求促进了美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美国国防工业一直处于繁荣发展时期。但是到了90年代初,国防预算大幅削减,美国军费支出从1990年的4 310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3 220亿美元(以2003年不变价计算),诺思罗普、休斯、洛克希德、通用动力、利通工业、TRW等公司的裁员使国防工业规模大幅缩减。
(3)优化国防工业布局。
在国防工业内部,由于各国的国家战略和技术水平不同,国防费的投入各有侧重,发展也十分不平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实施核威慑战略,每年把三分之一的军费用于发展核力量,从而促进了核工业部门的优先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飞速发展的军事信息技术成为军费保障的“宠儿”,促使信息工业正成为许多国家国防工业的龙头。此外,改变国防费的企业投向还可以调整军工企业结构,这就是军费结构配置功能的微观体现。
(4)制约国防采购并影响国防科研效率。
国防科技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存亡,因此,与民用科研相比,国防科研尖端性更强,风险更大,费用更高,特别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研制费用更是扶摇直上。生产一枚爱国者导弹需要花费110万美元,生产一架F-117隐形飞机需要1.6亿美元,生产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则需要支出30亿美元左右。[2]美国2002年最新式的轻型隐型飞机造价达6700万美元,“宙斯盾”驱逐舰的价格为10亿美元,一个航母战斗群的价格为180~200亿美元,没有足够的国防费投入是难以为继的。同时,国防费还决定着国防科研的推广程度。比如对激光测距机的研究,我国与前苏联提出的计划时间差不多,但却比前苏联晚了十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国防费投入明显不足。
2 我国国防费用于国防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防工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技术应用和转化程度还较低。
(1)用于国防工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2007年,我国内生产总值257305.56亿元人民币,国家财政支出49 781.35亿元人民币,国防费3554.91亿元人民币,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38%,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7.14%。近年来,我国国防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前进的道路依然坎坷。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防费支出本身并不高的情况下,能够用于国防工业的开支就更少,装备费用仅占到国防开支的32.19%。由于国防工业投入的经费不足,我国至今没有专用武装直升机;不具备有效反潜作战能力;短期内不太可能拥有隐型飞机;没有美、俄、以色列等国早已拥有的红外引导超高速空对空导弹;缺乏美国空军所装备的高精度空对地攻击弹药等等。对于中国而言,要维护辽阔的国土和领海、领空的安全,还需要解决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要远比自己搞开发节省资源,但由于中国己开始接近最为顶尖的科技,因此,未来缩小技术差距的道路将会越走越昂贵。
(单位:亿元人民币)
(注:人员生活费用于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和聘用的非现役人员等工资、津贴、伙食、被装、保险、福利、抚恤等;训练维持费用于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以及各项事业建设发展;装备费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发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储存等。)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1月·北京,《2008年中国的国防》。
(2)用于国防R&D开支的比例较低。
尽管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国防R&D投入的力度,但由于基数较小、科研战线过长、财力不集中等原因,导致R&D费用比例偏低,与发达国家差别较大。虽然我国国防费有所增加,但所增加的部分大都用于人员基本生活的维持。从项目支出结构看,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在保持军队的生活费和维持费稳定增加的同时,普遍加大了国防R&D费用的投入。总体来看,二战后,各国装备费的增长率普遍比军费增长率超过4至5倍。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装备采购和科研费稳定在35%左右。而发达国家用于技术研制和新装备采购的经费比较多,如1999年R&D经费占军费的比重,美国和法国均为14%,英国为9.5%。相比之下,我军人员生活费比例过大,装备费比例较低;维持性经费比例偏高,建设性经费投入不足。根据近几年国家白皮书提供的数据计算,从2000-2007年,我军人员生活费开支、训练维持费、装备费分配比较平均,约各占1/3,生活开支并不高,但所有维持性开支比例高达2/3。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国防R&D投入比重大约只有发达国家投入比重的1/2至1/3,只及美国的5%。
(3)对军工企业的发展支持乏力。
目前,美国的军工公司主导着世界的国防工业:世界最大的10家军工公司有7在家美国,包括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思罗普·格鲁曼、雷神、通用动力、哈里伯顿。我国国防费对国防工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工企业的发展。例如,某企业前些年搞的一个军品新攻关项目系统,在设计思路、水平以及原材料、元器件选用和工艺上都大大优于当时产品的水平,自研制开始到1996年底,共发生费用数千万元,但国家实际拨款不到其中的1/3,2/3以上要企业自己垫支,从而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军品研制经费缺口较大,一方面,影响了军工科研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国家为了保持军品的一定生产能力,对于生产任务不饱和甚至完全停产的军品生产线强制保留,不准企业转产民品或者拆除,由此带来的巨额维持费,国家只给予了部分拨款,使企业无形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3]
3 科学规划使用国防费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要推进我国国防工业的迅猛发展,就必须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提高使用效率。
(1)科学规划国防费投入,开创国防工业发展新局面。
(1)优化投入投向。
近几年来,我国国防费的增长率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率,所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从1978年的14.96%降至2007年的7.14%,尽管国防费的绝对数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但是,我国2007年国防费只相当于美国的7.51%、英国的62.43%。军人人均数额是美国的4.49%,英国的5.31%,法国的15.76%。从国家国防负担的相对比例看,我国国防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8%,而美国占4.5%,英国占2.7%,法国占1.92%。[4]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武器装备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80年代以后换代一次只需要5~8年的时间,并且其维修保养的费用也随着武器装备精度和性能的提高而成倍增长,装备费在国防费构成中的比例逐步增加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世界军事强国武器装备采购费一般稳定在35%左右。在国防费结构中,军队生活费以及用于军人活动的维持费同装备研发采购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要保持较大的武装力量规模,军人生活费以及用于军人活动的维持费就多,装备研发采购费就相应减少,装备性能就难以提高。因此,必须适当减少武装力量规模,特别是减少非战斗人员以节约军事人员费,增加装备研发和采购费,宜逐步提高到35%左右。
(2)完善融资渠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在军工业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确保其市场供给主体的地位,在保证国防需求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建立起军工企业适度的竞争机制,这种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运行机制、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竞争,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提高产品的质量,节省国防科研费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管理改革,从根本上搞活军工企业。要想彻底解决国防工业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好地满足更新换代的迫切需要,除了利用好国家的正常投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成果民品转化率外,应该允许军工企业利用公开的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充分吸纳社会资本资源,以解决好国防工业发展中的投入不足问题。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使国防工业的投融资体制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坚持“系统优化”战略,提升国防R&D开支的使用效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其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5]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国防工业必须统筹改革和发展,着力提高国防科研的效率。
(1)增加国防R&D经费。
面对高技术战争激烈的高技术对抗,重视科研,提高技术水平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为此,应按照“多研制、少储备”原则,在国防费分配中突出国防科研的财力投人,将国防R&D经费比例逐步提高到10%以上,有重点地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研制手段的更新改造。通过减少军品订货开支,把这一部分费用转移到国防科研技术的开发中去。
(2)抓好基础性研究。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6]过去由于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型号研制而忽视了基础性研究,结果因为缺乏必须的技术储备或某些关键技术一时不能突破,使型号研制旷日持久,迟迟不能定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防工业部门的基础研究,并鼓励高校参与国防技术领域方面的研发。
(3)突出重点研究。
在国防R&D经费分配上,不能“撒胡椒面”,也不能“层层剥皮”,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使“拳头项目”真正“硬”起来,重点保障重起来。国防科研、试验、生产、技术极为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仅需要国防科技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其他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同。应在不同时期,适时地确定发展重点,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予以保证,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联合攻关,以实现重点突破。
摘要:如何使国防费在国防工业中配置得更合理,使国防费投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武器装备建设的实际需求,认识国防费在国防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我国国防费用于国防工业发展的现状,合理规划使用国防费,促进我国国防工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国防费,国防工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库桂生、沈志华主编:《国防经济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89-296。
[2]陈秀山主编:《国防工业发展战略与国防工业政策研究》[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4:167。
[3]李建中主编:《国防经济学》[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R],二○○九年一月·北京。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第3版)2007.12.15。
【国防工程】推荐阅读:
国防建设工程监督发展06-17
以社区国防教育推动国防文化发展05-27
国防要求05-13
国防改革07-11
国防高校07-23
国防安全07-26
国防产业07-31
国防观念08-09
国防政策09-04
国防人才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