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

2024-06-28

国防科技大学(共12篇)

国防科技大学 篇1

引言

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至今,人类的航天活动经过短短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三大主要方向,包括:近地空间卫星及其应用技术、载人航天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人类的探索已由近地空间延伸到更具吸引力的深空,开始瞄准建立月球基地、开展火星探测以及小行星和彗星探测稳步前进,新一轮的深空探测热潮也已经到来。

近年来,在轨道优化理论、近旁转向、不变流行理论、弱稳定边界理论、平动点轨道、深空编队与交会、小推力、太阳帆等新技术的牵引下,深空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也开展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如已进行的“嫦娥”Ⅰ号和Ⅱ号探测器的环月飞行,将要进行的“夸父计划”对日地L1平动点和近地空间环境进行联合探测以及“萤火1号”对火星进行环绕飞行研究.未来我国还将开展小行星或彗星探测活动.

国际深空探测轨道优化竞赛(Global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Competition,GTOC)是在2005年由欧空局(ESA)的先进概念小组(ACT)倡导的一项国际竞赛[1],参加的团队以从事深空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今年举办的是第五届比赛,简称GTOC-5,由GTOC-4的冠军莫斯科国立大学(后文简称莫斯科大学)承办,有关前4届比赛的详细情况可参考文献[2].笔者所在课题组本着锤炼团队开展深空探测任务轨道设计能力的目的,组织了一支代表队参与了此次竞赛,最终在38支报名队伍中排名第13,尽管结果不甚理想,与国际强队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本文是对前一阶段比赛过程的一个总结,包括求解思路、结果演示以及比赛准备工作、时间安排和技术储备方面存在的不足。

1 问题的初步分析

今年的题目相比较历年略有不同[3],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备选小行星数目增多,往年最多是1400颗,今年有7000多颗,提高了优化空间;

(2)针对每颗小行星需要执行两次任务,且需先交会后飞掠,增加了选星难度;

(3)不考虑近旁转向作用,降低了轨道设计的复杂性;

(4)进行交会和飞掠任务时要求抛出质量,需合理设计抛出质量和燃料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所有小行星(7075颗)的轨道参数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包括长半轴、倾角和偏心率。图1给出了长半轴和倾角的分布关系,图2为升交点日心距和偏心率的分布情况.

从图1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小行星分布在长半轴[0.5,4]AU、倾角[0,75]deg之间,同时分析Beletskij小行星的长半轴和偏心率参数,发现对其进行交会和飞掠任务是不可取的,因此将这一小行星剔除.分析图2(a)给出的分布统计图,有:升交距在1AU附近非常密集,主要集中在[0.9,1.3]AU之间。从图2(b)可以看出:小行星的偏心率在0.5附近分布非常集中,但考虑到本次比赛要求与小行星进行交会,选取大偏心率的小行星可能耗费较多的燃料,最好选取偏心率在0.3以内的小行星。图1中框出了长半轴在[0.95,1.2]AU、倾角在[0,3]deg之间的部分小行星,初步判断局部放大图中小行星的数目基本能够满足选星需求。

通过上文的分析,对7075颗小行星制定了如下初步筛选规则:

采用上述规则对所有小行星进行筛选,得到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小行星共73颗,图3为筛选前后小行星的升交点和降交点分布图.

(a)筛选前(b)筛选后

图3小行星的升交点和降交点分布

从图3(a)中可以看出:小行星的升交点和降交点主要分布在距日心2AU以内.筛选后的小行星升交点和降交点主要分布在[0.8,1.2]AU圆环内,且各相位分布较为均匀.

通过调研历年比赛各队所采用的求解思路可以将求解过程概括为图4中4部分流程,各队的区别仅在于每部分选用的方法不同而已.

2 问题的求解

2.1 小行星序列选取

航天器从地球出发,与第一颗小行星A1交会,然后与下一颗小行星A2交会或飞掠A1,以此类推.那么如何确定出发时刻以及交会或飞掠小行星的次序就是小行星序列选取问题.由于小推力计算较为复杂,因此通常采用脉冲进行初步次序确定,最常用的方法即是采用Lambert进行求解航天器的转移轨道,然后利用优化算法进行全局搜索,图5给出了Lambert变轨的示意图.

由于第一颗小行星的选取涉及到航天器从地球出发的发射窗口和逃逸速度设计问题,因此单独对首颗小行星进行分析,通过求解发射窗口区间(2015~2025年)内航天器从地球出发到达第一颗小行星的能量消耗,可以获得第一颗小行星的候选方案。比赛所采用的Lambert变轨冲量计算过程如下:

给定航天器的转移时刻和飞行时间△T,求解到达小行星的双脉冲转移冲量,关于能量的估算分交会和飞掠两种情况,如

采用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将估算得到的冲量转换为质量消耗即

通过计算△T时间内航天器最大推力消耗的质量,可以估算出△T时间内小推力发动机的最大变轨能力,即

通常,不能通过直接比较两者的大小关系判断脉冲变轨能否直接转换为小推力,因此采用一个比例换算系数Cof来衡量小推力转换难度,当然这一系数需要实践经验和具体情况进行估算确定.总的来说,脉冲变轨能够转换为小推力的条件可以表述为

据此进行小行星序列的初步确定.

2.2 小推力轨道计算

小推力轨道设计可以归结为一个过程优化问题,不存在通用的解析求解方法。经过各国学者的广泛研究和探索[4,5,6],目前主要形成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条思路,本次比赛采用的是直接法进行小推力求解.首先给出小推力计算所采用的动力学模型,参考坐标系为日心黄道J2000系

其中μs表示太阳引力常数。为提高计算速度,通常对轨道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基于以上动力学模型,将小推力轨道计算问题转换为非线性规划问题(NLP)进行求解,即将小推力轨道分为若干小段,通过优化小段节点上的参数获取最优转移轨道,将过程优化问题转换为参数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根据是否离散状态量又可将直接法分为直接打靶法和配点法两种,由于配点法的计算速度稍快,比赛中采用配点法进行小推力轨道计算,有关这一方法的原理见文献[4]。

由于比赛时间约束关系,最终未对小推力轨道计算结果进行局部优化和指标的提升,此处不作叙述.

2.3 轨道验算与数据输出

完成以上步骤后就进入轨道设计大赛的最后一步:数据输出与提交,这一步是保证结果有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方便进行轨道数据的复核和验算,历届比赛对数据提交格式均做了严格的规定,如:输出数据要求1天一个点,包括时间、位置、速度、质量和推力参数,同时有推力段(active arc)和自由飞行段(passive arc)的数据需分开标注,自由飞行段轨道仅需给出起点和终点参数即可。通过分析计算得到的小推力轨道设计结果发现,采用直接法计算得到的数据输出不是非常方便。以航天器第二段转移轨道为例,图6给出了对应的推力曲线。

从图中可以发现:推力曲线在每小段内线性插值,段与段之间是通过直线进行拼接的。由于直接法进行分段时不一定能够保证每段的时间为整数天,因此段与段之间转折处的推力曲线可能不是直线,图7给出了采用直接配点法和间接法得到的推力曲线示意图.

图7(a)中为采用线性插值处理转折点时可能引入误差的示意图,如果采用线性插值得到的转折点推力曲线为局部放大图中的虚线所示,而实际的推力曲线为实折线,这一差别将影响轨道的复核精度,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图7(b)给出了采用Bang-Bang控制得到的推力曲线,推力大小的取值仅为最大值或0,不会出现直接法类似的插值误差。因此需要对直接法得到的推力曲线结果进行处理,避免因数据输出格式影响最终结果的精度和有效性.

上文简要回顾了比赛的历程,通过分析各阶段的时间安排,对本次比赛的组织形式进行分析,为下一次更好地安排人员和时间提供参考,图8为本次比赛的时间分配方案.

从时间安排图中可以看出:本次比赛的时间组织上不太合理,采取的是串行方式,没有同时开展选星和小推力方面的工作,导致最终小行星序列不是十分理想.图中也给出了本次比赛更为合理的时间安排,即选星和小推力轨道计算方法研究并行开展,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3 轨道计算结果

图9绘出了航天器在小推力发动机作用下的飞行轨迹.从中不难发现:部分轨道段的长半轴和偏心率超出了前文设定的区间,这主要是由于比赛时间有限,从图8中也可以看出后期的时间安排相当紧张,因此后续小行星序列的选取未进行优化,仅找到了可行解,因此将搜索范围进行了放大,以便尽快寻找到小行星进行交会和飞掠任务并输出结果上交主办方,这也是导致最终性能指标较低的原因之一。

4 结论

参加本次GTOC比赛,一方面收获颇多,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在轨道设计、优化等方面与国际同行存在较大差距,总的感受有如下几点,与大家分享、共勉:

(1)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成员间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大家对竞技心态的把握

参加GTOC的团队均是国际上轨道设计与优化领域的同行,能够与诸多专家和学者同台竞技,对提高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能够开阔视野,既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正确定位自身的水平.GTOC从题目发布到提交结果的时间基本在1个月左右,因此需要团队成员集中精力进行问题的求解,锻炼了团队成员在“激发”状态下的工作效率,尤其是本次比赛后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很好的检验了大家的竞技意识.

(2)小行星序列选取优化能力有待加强

GTOC的举办初衷是为检验各参赛队伍的全局优化能力,那么小行星序列的初步选取是全局优化的关键,目前国际上没有通用方法处理这一问题,因此各队伍均是采用简化方法(如Lambert双脉冲变轨)对问题进行近似处理,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选星思路.对于每次比赛均排名靠前的参赛队伍而言,他们提交结果的主要差别来源于各队选取小行星序列的优劣,小推力轨道设计已不是问题,因此指标上差别不大,可以将这些队伍称为GTOC的第一梯队,如JPL、都灵理工、Deimos、乔治亚理工、ESA(ACT)、CNES、莫斯科航空学院等。除此之外,一些团队在轨道优化方法方面有较好的研究和积累,参加过几届比赛,积累了比赛经验,且提交的结果通常处于中等,姑且称之为第二梯队,如Glasgow大学、米兰理工、Pisa大学等队伍.其次是一些非专门从事小推力轨道优化方面研究的团队,但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探讨,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研究方向,这些团队参加比赛是为锻炼团队能力、扩大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可以称为GTOC的第三梯队.最后参加GTOC的队伍还有一些兴趣小组,由于对轨道设计与优化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或不能集中精力进行问题求解,最终提交的结果不是十分理想,或不能提交结果,这里将其统称为第四梯队.本课题组属于第三梯队,针对GTOC问题进行全局优化能力和经验方面均显得不足,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最终提交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未进行较好的全局优化,找到的结果仅是一个可行解.

(3)小推力轨道优化方面技术储备不足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参加GTOC,小推力技术就是其中的“器”。从图8的时间安排上也可以看出团队专门花费了将近一周时间进行小推力技术的集中攻关,耽误了更优小行星序列的选取。因此,能否又快又好的进行小推力转移轨道的设计是参加GTOC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和保证.同时,GTOC历年比赛能够涉及到的另一关键技术是考虑近旁转向作用时的小推力轨道设计问题,这也是制约中国参赛队伍取得好成绩的“瓶颈”之一。

(4)组织上存在分工不太合理,时间分配不科学的问题,影响了最终的性能指标

本次比赛正值国庆放假期间发布题目,因此连续耽误了快一周时间才开始进行问题初步分析.另外,未进行明确的分工,导致主力集中消耗在前期的选星工作中,后期遇到问题又进行临时调整,严重影响了效率的提升,图8中也给出了一种更好的时间安排方式供参考.

总之,参加GTOC是一项集人员管理、技术攻关和心理考验于一身的大考核,需要“统筹安排,科学组织,重点攻关,积极拼搏”,衷心祝愿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在中国力学学会的支持和国内竞赛的推动下,能够在GTOC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提升我国进行深空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的总体实力。

摘要:国际深空探测轨道优化竞赛是国际航天界的一项大型综合性赛事,直接反应了各国开展深空探测任务轨道设计与优化的实力.结合课题组参加2010年举办的第五届比赛情况,从初步分析、小行星序列选取、小推力轨道设计和轨道演算与数据输出四方面进行了比赛历程回顾,给出了最终的设计结果,并总结了参加比赛的收获与不足.

关键词:GTOC,小推力,全局优化,选星策略,Lambert变轨,直接法

参考文献

[1] ACT-Mission Analysis and Design,http://www.esa.int/gsp/ ACT/mad/op/GTOC/index.htm

[2]李俊峰,祝开建.2005~2009年国际深空轨迹优化竞赛综述.力学与实践,2010,32(4):130-137

[3] GTOC-5 home page,http://mech.math.msu.su/gtoc5

[4] Enright PJ.Optimal Finite-thrust Spacecraft Trajectories Using Direct Transcription and Nonlinear Programm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Ph.D.Dissertation, 1991

[5] Kluever Craig A.Optimal low-thrust interplanetary trajectories by direct method techniques.Journal of the Astronautical Sciences,1997,45(3):247-262

[6] Chit Hong Yam.Design of Missions to the Outer Planets and Optimization of Low-Thrust,Gravity-Assist Trajectories via Reduced Parameterization.[PhD Dissertation].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Indiana,2008

国防科技大学 篇2

1.国防大学主要是进行研究生以上学历培养,还有就是进行中高级军事干部的培训,以及每年也会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相关领域的培训。而且国防大学目前在改革后为副大区级别,直接隶属于军委。目前在上海、南京、西安等地都有分院。

2.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等教育院校,它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同时也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它的级别在改革后也有所调整,降为了正军,不过也是隶属于军委直管。

3.如果说军队里面的最高学府,那么肯定还是国防大学,毕竟这里面能进的都不是一般人,招收的研究生一般都是在部队里面有一定任职经历的;以前国防大学还有龙虎班,参加过培训的基本上都是要进行提拔重用的。

4.而且国防大学还要进行一些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以及重要军事理论的研究等等,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们更多研究战略战役层次的问题;而国防科技大学,主要是在科技研究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这也是常年积累的老底子。

5.不过如果你是高中生,就暂时不要把目标定在国防大学身上了,因为人家不面向地方招生;而努努力还是有机会上国防科技大学的。

大学革命、大学理念与大学领袖 篇3

迅疾的、全面的、具有根本的进化意义的转型和变迁有时被冠名以“革命”。美国高等教育就确曾经历过这样一场革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德曾以如椽大笔写下一篇以“高等教育的革命”为题的文章,描绘了从1870年前后到1910年间美国大学大发展的壮阔历史画卷。直到大学革命来临前的19世纪中叶,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其高等教育处于源自英国传统的旧式学院(寄宿制本科教育)模式的主导之下,是一种真正的虚弱凋敝状态。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匮乏,教派对学院施加严密的控制;师资小而弱,教学内容和方法僵化陈腐;学院生活与社会和思想潮流相脱节,也与职业领域和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关联。在哈佛任教的诗人朗费罗发出如此质问:“迄今为止,我们到底有过什么样的关于大学的理念?如此而已——两三座砖砌的建筑,一座小礼拜堂,还有一个校长在里面做祈祷。”无论是为追求学问还是为职业生活取得资质,学院都被广泛认为没有什么用处。而学院毕业生对母校的回忆往往充满抱怨和轻蔑。从19世纪初到内战时期,适龄男青年中入校人数的比重居然呈不断下降趋势,到1869年,几乎两千名美国适龄男子中才有一名进入学院。高等教育的这等境况,当然是和美国在智识上在西方世界的总体低落地位密切相关。

然而到19世纪6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革命似乎突然来临。这场革命最明显的内容,就是真正的大学取代僵化没落的学院,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工业化浪潮中新增的社会财富大量流入高等教育,新的大学纷纷建立,已有的学校则扩大规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1870至1910年间增加了四倍)。教派的制度和精神枷锁被解除,从德国传播来的“为真理而真理”(或者“为学问而学问”)原则被奉为圭臬。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科学进入大学,并确立了巩固的制度地位;知识和文化的主力,由私人和业余的学问家变为“研究型大学”里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面向“高深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以通识教育为本位的本科教育也得到重塑。高等教育重建了自己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也提升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学不仅在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中取得支配地位,而且成为整个现代生活的一个中枢制度,占居了“美国生产体系”和美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美国智识生活相对于欧洲的欠发达地位被扭转,世界科学和文化力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因而为之大变。这大概是最大、最重要的“美国成功故事”之一。

“伟大的大学”和伟大的校长

现今举世仰慕的一群美国精英大学正是这场大学革命最耀眼的成果,而有一本书正好成为标记美国大学革命辉煌成功的绝佳文本。在霍夫斯塔德所描述的“高等教育的革命”的末年即1910年,著名的《独立派》(TheIndependent)杂志记者斯洛森(EdwinSlosson)出版了《伟大的美国大学》一书。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斯洛森,用两年时间详细考察多所美国优秀大学的状况和质量,在杂志上撰写系列文章介绍评论了其中的14所,因大受欢迎而结集为500多页的巨册。现在看来,这本书成了一种豪迈的宣告:美国有了自己的“伟大的大学”。这个名单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成斯康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滨州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体而言,正是这些学校构成今日美国精英大学的主体。

而在伟大的美国大学的创生过程中极为醒目的,是一个由大学校长组成的制度和精神的领袖群体。理解大学革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由这些人的生平功业和理念思想。尽管有美国学者认为这一段历史复杂多面,不赞成以“大学校长的圣徒传”来统御大学史撰述,但在大学革命中,校长们对自己所执掌的大学的品格灵魂的塑造作用如此之强,其引领高等教育潮流方向的影响如此之巨,使人感到人物传记与制度的历史的确联系紧密,以至于缺了人物传记则制度史将无以成立。哈佛的查尔斯·埃利奥特、霍普金斯的丹尼尔·吉尔曼、康奈尔的安德鲁怀特、密大的詹姆斯-安吉尔、芝大的威廉·哈帕尔、斯坦福的戴维·乔丹、威斯康辛大学的约翰·巴斯克姆,等等,都是这样的开创性和奠基性人物。他们是大学革命最好的标志。他们当中有些即便被称为文化意义上的伟人,也算不得过份。

其中有两个人格外值得关注。埃利奥特执掌哈佛大学的40年(1869-1909年),正与大学革命的时段相重合,而他在年仅35岁时发表的就职演说正可被视为大学革命的宣言书。在他之前,哈佛有大学之名而实不脱旧式学院的形制。在他的坚定而审慎的改革努力之下,哈佛不仅经历了规模的持续扩张,而且全面奠定了现代大学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基本要素。获得新生的哈佛在新的环境下继续担当美国高等教育的翘楚,而埃利奥特也成为影响超越哈佛的全国性教育领袖。吉尔曼则作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校长(1875年受任),一手打造了美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其借鉴推广德国大学模式,建立高深研究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努力和业绩,使其在当时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声望和影响力仅次于埃利奥特。一个插曲可顺便一提:吉尔曼之被任命为霍普金斯的校长,正是由于另外三位校长埃利奥特、怀特和安吉尔向该校董事会的推举。

大学领袖和大学理念

美国的大学革命,如果被仅仅看成一个大学规模扩张、精英大学在专业生产知识的竞赛中胜出的故事,则不免过分简单化。正如一个人有性格和灵魂一样,特定的制度机构以特定的“制度文化”为重要属性和存在条件,而制度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和抗拒外来影响的倾向和能力。而正如有的职业比另外一些职业对精神力量的要求更高一样,对大学这样一种作为文化和精神场域的机构而言,它的制度文化本身的坚固性、独特性及其对制度实体的重要性必然会超过其他类型的制度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对大学来说,精神传统厚重与否,以及是否得到执守捍卫特别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美国大学”在建立、改革和成长的过程中特别珍视所谓“mission”(使命)和“ethos”(精神特质)的缘由。自然,这是在肤浅粗糙的“唯制度主义”观点下所难以领悟的。

埃利奥特、吉尔曼等大学领袖的意义和价值正在这里。在扩张大学规模、建设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务实”、“事功”之外,这些校长也在通过申述大学的使命和原则而塑造大学的灵魂和品格,为美国的知识和文化生活立言立心。他们是有强大的人格和信念力量的人,是能够从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是对学术生活的机理有专注思考和深刻理解的人,是能够超越功利世界

的庸理俗谛、抵制社会风潮的轻薄浮躁的人,因而他们也就成为目光远大、气度恢宏的知识领袖和教育家。惟其如此,埃利奥特在其就职演中才说得出这样的话:“通识教育最终延伸到专业教育之前,一所大学不应十分关心知识的应用。诗歌、哲学和科学合在一起的确能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但是科学和诗歌一样,其存在的最主要的理由并不在功利方面。在思想和行动的各个领域,真理和正义都是超越功利的。”而吉尔曼则如一位史家所说,是把“真理(而不是效用)作为这所大学的意识形态主题而加以申述”。在董事会和外界的压力下,吉尔曼坚持他的大学的目标不是“获取财富,而是探明事物的基本法则”,始终阻挡技术学科和产业研发进入霍普金斯。

《伟大的美国大学》一开篇就说,这些大学是在“顺应和抗拒时代的要求”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的。顺应什么?提升学问、教育和文明的要求。抗拒什么?“镀金时代”的风尚潮流。须知大学革命的时代,正与美国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政治腐败窳劣、文化风尚庸俗粗鄙的“镀金时代”相重合。有理由认为,使那种与“时代精神”多有龃龉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得以存续和弘扬,正是大学领袖的文化功业。

拿美国说点中国的事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早已流播天下——“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不过我想,在制度创建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或许大学的制度性领袖即大学校长的作用有甚于专业学术方面的大师。想想蔡元培时期的北大,似可为佐证。

尽管我深知,对历史上的事做参对比附总是要冒过于简单化的风险,尤其是在“发展阶段”观念下把西方(特别是“例外的”美国)的过往认作中国的当今,这种思维方式已不具知识论上的合法性,但读美国大学史,总还是禁不住要想到我们所处的当代中国大学。两相对照之下,思绪感喟不免油然而生。就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及相伴随的大学内部的强劲专业化趋势(在中国以“学科建设”为口号)而言,中国今日似乎是在重复当年美国的大学革命。就高等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而言,中国的现状潮流与“镀金时代”也是庶几类似乎。但对今日中国大学而言,即便没有李零教授(在名文《大学不是养鸡场》中)引古人的话说的那么严重——“背理而伤道之处,难遍以疏举”,也实在难以认为它处在一个纯粹的进步和提升的过程之中。

国防科技大学 篇4

1 台湾私立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及教育体系及三所私立科技大学简介

1.1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位于台中市雾峰乡, 1994年建校 (于1997年改名为“朝阳科技大学”) 。取名“朝阳”, 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朝向阳光, 卓立昂扬”, 亦象征本校校务欣欣向荣, 学生积极进取。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现有5个学院、5个博士班 (其中包含台湾产业策略发展博士学位学程及营建工程系博士班) 、18个硕士班、22个系及1个学位学程, 另设有进修部、通识教育中心、推广教育中心、企业创新学院、研究发展处以及附设幼稚园等。

目前, 在籍学生约有15000人, 教职员工600余人, 师资阵容和教学设施备受肯定, 在台湾首度私立科技大学评鉴中夺得最优成绩。

1.2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位于台湾彰化县彰化市, 前身为私立建国商业专科学校, 创立于1965年。1999年改制为建国技术学院, 2004年改名为建国科技大学。学校现有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4个学院, 机电光系统研究所、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19个系所。目前在校生数达11270人, 其中硕士班96人, 日间部5127人, 进修4265人, 进修学院1782人。

在教学方面, 学校凸显以下特色: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注重培养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能力;培养发掘、分析与解决问题之能力;配合台湾及业界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科技的能力。

1.3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位于台中市, 创立于1964年。创办之初, 以“私立岭东会计专科学校”为校名, 并以“学以致用, 诚以待人”为校训, 1999年升格为技术学院, 2005年8月改制为科技大学。目前, 学校拥有在校学生一万余名, 教师277人。

2 台湾三所私立科技大学的启迪与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过此次对三所台湾地区重要的知名科技大学的参访活动, 使我们对于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内地民办独立院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系统与清晰的思考。

2.1 因地制宜、产学结合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认为一所大学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利基” (“Niche”即管理学上的“适宜环境、定位”) , 也就是说:学校的地理位置要好。三所科技大学为了充分利用台湾作为亚太经济枢纽的便利条件, 大力发展技术职业教育, 学院开设的系所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紧密对口。台湾目前的传统产业基本上都外移或外包了, 所以以岭东为代表的科技大学的教学目前主要与台湾的服务产业相结合。

2.2 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三所科技大学均十分重视学生的实务精神培养。例如:朝阳科技大学就特别设有学生劳作课程与相应任务。

教师办公效率高。三所科技大学的教师均不但承担教学任务, 而且还直接担任行政职位。系所的行政人员不多, 但是十分高效。这样的效率是有绩效制度做保障的。学校是有绩效考核的。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指出:一般而言, 该校老师的讲课大概占绩效考核的40%分数, 研究工作 (往往是去一个企业研究某一产品) 占20%, 服务工作 (去企业做顾问) 兼行政工作 (也包括去政府机关任职) 也是要计分数的。考核不但要与年末绩效挂钩, 而且还要实行末尾淘汰。这种“警示制度”促使老师提高实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并赢得社会认同!

三所科技大学教师的办公场所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家”一般的归属感, 例如:办公室中普遍设有“咖啡角”, 走廊上还设有教师休闲区。

三所科技大学均十分重视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贯彻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中。一般而言, 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均由学校的学生自行组织实施, 只有个别专业由老师 (如音乐汇演中有音乐老师) 来负责协助。

2.3 专业特色情景实验室建设

这三所科技大学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宗旨出发, 均十分重视专业特色情景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建设既是学生校内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同时又是参与各项校外甚至国际大学生专业竞赛的平台。如:建国科技大学设有“时尚展演开发训练实验室”与“学生创意研发中心”, 朝阳科技大学设有ERP电子实验室, 岭东科技大学设有“流行设计系实验室”。

2.4 产学结合及师资实务能力制度建设

台湾的科技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师资也是源于一般高校, 这样的老师传授知识没有问题, 但是实务方面就不行。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三所科技大学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第一, 有些老师是出生于技术学校的, 实务能力本来就较强;随后通过培养他们进修, 又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从而加强了理论;第二, 有些老师没有专业技术技能, 学校则支持其职业进修或读博;第三, 一些新领域, 学校则从海外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第四, 教师可以去业界任职一年。如:一位服装学的博士, 可以申请去业界工作一年。

总之, 科技大学的办学不能脱离企业界。具体而言, 学校的教师要与同自己专业对接的大企业、大公司进行产学合作的项目结合。例如:岭东科技大学的270几位老师中, 目前就有160多位正在进行产学结合的工作, 其中有些CASE, 老师还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里。

对于教师的产学结合工作, 学校是有绩效考核的。一般而言, 老师的讲课大概占40%的分数, 研究工作 (往往是去一个企业研究某一产品) 站20%, 服务工作 (去企业做顾问) 兼行政工作 (也包括去政府机关任职) 也是要计分数的。考核不但是年末绩效挂钩, 而且还要实行末尾淘汰。这种“警示制度”促使老师提高实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并赢得社会认同。

2.5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上, 朝阳科技大学的“毕业既就业、上岗既上手”的理念具有代表性。三所科技大学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都进行了大力的教学及课程改革。具体特色如下:

第一, 有的学校建立了“学生负责中心”, 工作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从学生入学第一时间起, 直到学生毕业、就业后, 一直追踪并辅导。打破了以往高校教育仅仅局限于大学四年的思维范畴, 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第二, 学校一般都为学生提供专业、语言、咨询三类证照培养。岭东科技大学的林永森学务长就指出学生毕业时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证照与英语水平认证。

第三,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企业实习机会, 时间一般能为六个月, 其中甚至包括海外 (越南、泰国) 实习机会。

第四,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学程”, 达30学分。

第五, 课程教授普遍采用“产学双师”形式, 即:一门课程的三分之二学时由学校老师负责, 而另三分之一学时将由业界经理负责。

第六, 教师的实务能力也是年终业绩考核标准。该校老师在完成三年的教学时间后, 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停薪留职”去企业任职。

第七, 学校均设置“劳作教育”, 要求学生义务完成学校的多项校园维护工作, 以培训学生的自行管理与服务社会能力。

第八, 学校均积极促进学生参加多项国内国际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3 总结

我国台湾地区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区域之一, 在产业结构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并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这就使得与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升级紧密匹配的当地私立科技大学的发展, 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内地独立学院的前面。

目前, 大陆方面以前只有高中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 而大学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目前才刚刚开始——即:独立院校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正如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谈到的, 实际上, 从台湾科技大学目前生源正在进入萎缩期的现实可以预见, 内地民办独立院校未来的竞争也一定十分激烈。

通过参访,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 三所科技大学无论从“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确立及教育体系、到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还是从情景实验室建设、到产学结合办学方针的落实, 无一不是为了实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宗旨。这也正是此次参访交流对于如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类的内地民办独立学院, 面对21世纪新时代新要求, 走“新型民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之路的最大启迪与认识之处。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

国防科技大学录取条件 篇5

一、活动时间、地点

8月21日-8月24日,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

二、活动内容

1.学校、学院、专业基本情况介绍;2.学术讲座;3.实验室参观;4.青年学者、优秀本科生交流活动。

三、招生相关

招生对象:国内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同等条件下国防科技大学生源基地中学的学生优先)。基本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合格;2.成绩排名处于年级(班级)处于前列;3.对学校的本科招生专业有浓厚兴趣,愿意献身国防事业,未来有意向报考我校军人或无军籍本科生。

招生人数:正式学员100人。

报名方式:登陆国防科技大学主页www.nudt.edu.cn/,下载申请表填写后发送至指定邮箱jie20022006@163.com(邮件主题按:“优秀高中生夏令营:姓名_省份_中学”的格式填写);同时打印纸质版一份,由学员所在中学教务部门审核盖章后传真到0731-84512301(或者将盖章后的申请表扫描成PDF格式发送到工作人员邮箱jie20022006@163.com)。

报名截止时间:208月5日。

录取:录取通知将在2019年8月10日前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同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学员本人。

报到时间:2019年8月20日

四、营员待遇及管理要求

1.学校将为营员报销往返差旅(标准不超过普通火车硬座),并提供免费食宿和生活用品,不收取任何费用;

2.学生参加夏令营期间,由学院安排专人集中管理,未经批准不得外出,离校时间为8月24日下午18点。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揭锦亮、刘 琳

通信地址:(410073)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

固定电话:0731-87007026

移动电话:17871967355

传真:0731-84512301

网址:www.nudt.edu.cn/

关于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篇6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依托上海大学综合优势,注重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机电一体化、环保技术等五大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推进国际企业(项目)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培育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依托大学、科技转化、服务至上、国际合作、持续创新。

孵化企业可使用的技术资源

每秒运行1.7万亿次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

微电子电路设计软件系统平台;

AP开发平台;

纳米技术测试分析中心;

上海市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开发平台;

快速制造系统平台;

网络化设计制造等公共平台;

校园网;

网络化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导读系统等在内的数字化文献阅读系统。

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为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一器六基地”成员单位,与世界多个孵化器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并就科技企业国际合作孵化进行实践。

人才培育

上海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育和讲座,尤其是为社会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备科技企业高级管理才能的人才。

国防科技大学 篇7

根据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定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等21家大学科技园为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显示, 淮安市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这是继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科技园后, 苏北地区第二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淮安市大学科技园于2009年2月由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同批准筹建。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 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园两区” (南区以淮安软件园为主体, 北区以淮安工业设计园为主体) 的发展格局, 搭建了公共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 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新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并于2013年9月成功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验收。

目前, 该园区拥有3个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42200平米;园区引进建设了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工新材料淮安研究中心、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淮安锂电池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等一批重点院所和研究机构。

国防科技大学 篇8

留学归来, 选择军旅生涯

2005年7月,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的刘煜, 被学校推荐到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留学。在国外, 他如同海绵一样吸取着世界超前技术和知识, 接受着世界一流导师们的谆谆教诲。第二年, 在英国计算机学会举办“未来计算机”设计大赛中, 他的作品从来自70多个国家3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 获得最佳原创作品奖, 也使他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第一位华人获奖者, 为自己和祖国争得了荣誉。

2011年, 刘煜博士毕业, 这也让他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临着多种选择:导师希望他留校工作;一家国外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 许以优厚待遇;国内的两所大学和一家跨国上市公司以年薪40万元的优厚条件邀请他加盟。然而, 仿佛有一个遥远的声音在向他呼喊, 从小成为父亲一样的军人的梦想始终萦绕在脑海, 这让他做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选择, 到国防科技大学做了一名普通教员。

作为一名直接特招入伍的海归博士, 刚刚走进国防科大时, 刘煜迎来的是人生中的当头一棒。当时, 系里的王炜教授很严肃的对他说:“这一步将决定你人生的走向, 不管你来自何处, 穿上军装就得按军人的标准做, 你要考虑清楚!”并反复提醒他, 只有具备军人的信念, 忠诚、奉献、甘守清贫与寂寞的品质, 军旅生涯才能走得远。

作为当时国防科大的首位特招海归博士, 必须经过严格的政审和业务素质考察才能批准, 但刘煜主意已定, 表示不管手续多复杂他都愿意等。同时, 他深知:“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而在于有一个能实现自己抱负的事业平台, 用一技之长为国家和军队做出应有的贡献。”这里正是他能够施展抱负的平台, 更是为国家做贡献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地方。

业精于勤, 在教学与科研的海洋遨游

在等待参军手续报批期间, 刘煜主动提出参与教研室的科研工作, 尽管没有任何工资, 他却与别人一样辛勤工作, 只要是自己负责的工作都做到细致入微。期间, 系主任张茂军教授曾交给他一个技术问题, 他不仅没有推辞, 甚至连续奋战一天一夜, 提前高效完成任务。后来, 张主任又先后交给他两项攻关任务, 和第一次一样, 他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交上一份令领导满意的“答卷”。

张主任对刘煜的表现表示了极大的认可, 说:“这小子行, 我们需要的就是能打仗的人。”于是刘煜也正式成为了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员, 真正加入到军队行列, 很快融入到强军事业中。

经过两个月的军训, 刘煜开始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并承担了《虚拟地理环境》等4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然而, 教学刚刚有些起色, 他便受命前往北京参加项目研制任务, 攻关迫在眉睫, 教学一堂也不能耽误, 为此, 每周三他都要从北京飞回长沙给学员授课。北京、长沙两头跑, 虽然疲惫不堪, 但他却乐此不疲, 并以惊人的毅力做到了教学科研两不误。

在学校的科研团队中, 刘煜主要负责多相机互补智能联动技术和超微光成像技术攻关。通过潜心钻研, 他不断在噪声抑制和颜色恢复等核心技术研究上获得一系列突破。他所在团队研制的摄像机不同于普通摄像机, 他参与研制的高清全景摄像机, 能实现360度实时成像, 不用旋转镜, 就能将周围四面八方景物全摄录, 可以无死角监控周围整个空间, 分辨率高达2500万像素, 被认为是当前国际上成像最清晰、“头脑最聪明”的全景成像系统, 获得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如今, 刘煜正在努力攻克一种超微光成像技术, 期望能够实现即便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环境中, 仍然能让摄像机拍摄出高清晰画面的愿望。同时, 为了打破这一技术瓶颈, 他围绕研究已发表6篇论文, 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 其中2项已获得授权。他相信在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下, 必将为祖国的科技强军梦添加动力。

坚韧执着, 追逐自己的“中国梦”

来到国防科大刚刚四年时间, 年仅31岁的刘煜就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 晋升为副教授。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感慨地说:“能把自己的人生梦融入中国梦强军梦, 在强军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四年中, 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刘煜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10多项科研课题研究, 获得15项国家发明专利, 发表论文30多篇, 出版专著4部, 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 在摄像机高清全景成像、超微光成像技术研究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让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了无限放大, 同时也给了自己继续攀登的勇气。

国防科技大学 篇9

近年来,国防科技项目具有体量大、多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等特点,一般由组织紧密、分工明确、团队层次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综合能力强的科研团队集体攻关完成。而高校科研团队主要有教授加研究生的个体团队、同专业多名教授组成团队等形式存在,具有很强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这种创新和学术影响是提升国防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源泉,然而其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与国防科技项目创新研究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大学教师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大学教师人才队伍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团队性;结合我国大学科技工作者的特点,探索适应国防科技创新研究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大学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及其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加速实现由科研项目从承接型向引领型转变、科研产出从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科研组织从孤岛式松散型向集群式综合型转变,提升我国大学国防科技创新能力。

1 我国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的发展现状

1.1 科技创新的实施正呈现出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创新

自“八五”以来,国家提出了产学研联合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在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技计划实施中,充分体现出产学研一体化的集成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应用和产业化,解决了科研成果难以转化和应用的问题。按照产学研联合模式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重点行业、企业、中介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大量的产学研联合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机构,产生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越来越依托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是建设创新团队的载体,是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汇聚一流创新队伍、承担重大项目、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重要基础。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是以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为代表的科研组织模式,以实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科研创新方式,以培育高层次科研梯队和培养优秀创新性青年人才为基本任务,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优势的科研创新平台,支撑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并且自“十一五”起,开展围绕国防重点行业和共性技术,重点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防学科实验室建设,为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3 加强大学科研激励机制成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教师这个知识型特殊群体的激励问题展开研究。在薪酬机制方面,薪酬是组织对员工所做贡献给予的相应奖励,从前期投入大、劳动成果难以量化以及工作动机非货币化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教师薪酬收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授权大学自行制定薪酬制度、建立绩效和市场化激励制度以及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等三个方面,对完善大学教师薪酬收入制度提出了对策。在大学激励机制方面,在分析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高等学校内部、市场及高等学校外部3个维度建立一套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主动适应各种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整合高等学校科技队伍,促进学校内部的合作、集成。从科研人员综合需求出发,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调节维持机制以及反馈机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的建立。

2 我国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面临的挑战

2.1 科研与教学并行的体制导致教学与科研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目前,国内外研究型大学主要采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的管理体制,教学和科研成为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在学校统一的管理体制下,不同学院、不同系对不同职级的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每个学院或系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考核标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以基础课为主的院系教师教学工作量多,而科研工作量少;专业院系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少,而科研工作量多。这就导致在职级提升过程中出现差异和不平衡等矛盾。

2.2 科研效率与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各类科技计划和专项进入实质研究和开发阶段,涉及的基础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装备的需求越来越多,与以前大学教师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相比,科研需求量大幅度提高,现行的分散式课题组的科研组织模式由于在科研综合实力和科研效率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科研快速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的落实,尤其是很难承担学科交叉、项目较大、集成度高的国防科研项目。

2.3 科研资源分散、利用率低和共享率低,不能形成整体资源优势

我国的大学组织机构主要以学科、专业和学术方向为基本依据来划分大学、学院、系、实验室,专业和学术方向划分很细,导致每个专业和学术方向的研究人员知识面窄、规模小等问题;并且由于长期的体制壁垒,专业之间、学术方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少,从而导致科研人员、科研设备、科研条件等科研资源分散,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专业内部或学术方向内部管理和使用,科研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并且不活跃的交流与协作导致了科研资源的共享率更低。因此,科研资源整体优势不能显现。相反,大型国防科研项目需要大型综合科研平台的支撑,需要规模化、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多专业集成的学术团队。

2.4 科研考核和激励重视个人、弱化团队

目前,我国大学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公益工作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考核并进行岗位级别的聘任,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完成的成果水平进行奖励。这种考核方式引导了教师注重个人自身发展,而缺乏对科研团队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进行考核、激励。这种考核和激励方式长期实施下,团队整体性被削弱、团队内部成员积极性下降,科研潜能的激发受到制约,直接影响到国防大型科研项目的顺利执行。

3 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与传统科技创新的区别

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与传统科技创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创新目标、团队组织、科研资源、激励机制等方面:

(1)在创新目标方面,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主要围绕先进国防武器装备研制中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展开研究,为国防武器装备研制提供理论、技术及设备;而传统科技创新主要围绕人类社会活动中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展开研究,为社会活动出现的现象解释提供理论与方法。

(2)在团队组织方面,由于国防科技项目具有体量大、多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等特点,因此大学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通常由多学科、多专业的人员组成,组织机构紧密,实施过程计划严格;而大学传统科技项目具有基础性、原始创新等特点,因此大学传统科技创新团队通常由教授和研究生组成,团队的专业性非常强。

(3)在科研资源方面,由于大学国防科技项目多学科、高度集成的特点,需要协调并整合大学多学科、多个实验室的科研资源,形成围绕大学国防科技创新目标的集成化科研创新平台;而由于大学传统科技项目专业性的特点,因此主要集中建立专业性的科研创新平台。

(4)在激励机制方面,大学国防科技创新激励主要强调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公平激励与差异化激励相结合;而大学传统科技创新主要强调个人创新鼓励和支持。

4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组织管理模式

面向国防科技创新的科研团队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主要包括:以项目分工合作为基础的分散式科研团队管理、以项目统一协调为基础的集中式科研团队管理和以项目分工合作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联合式科研团队管理。

(1)以项目分工合作为基础的分散式科研团队管理。

大学主要以学术方向为基础组织形成大量的专业化科研小团队,这些团队术业专攻,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攻关能力,但由于其分散性,导致科研整体优势无法显现。因此,需要建立大学研究中心,建立统一的科研小团队协作机制,通过项目分工合作机制的构建,消除分散式科研团队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隔阂,实现分散式科研团队的整体效应。研究中心通过承担项目、科研成果奖励、实验条件与环境共享、增设研究助理和研究生岗位等方式,鼓励分散式科研团队积极参与研究中心的科学研究;同时需要在科研项目水平、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成果转化、梯队建设、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相应制定细致的考核措施,既促使分散式科研团队成员参与研究中心的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又要使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研究中心的运行效率。

(2)以项目统一协调为基础的集中式科研团队管理。

近年来,为了配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防重大型号项目的实施,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各类研究院来统筹和增强科研资源与科研能力,建立了统一的集中管理制度,设置了整套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抽调、配备和引进相应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建立集中式的科研团队,建立统一的薪酬考核和奖惩制度,按照大学设立研究院的目的开展科研项目的规划、论证、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等科研活动,实行项目统一协调和推进,实现了体制、项目、人员、资源等科研环境的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

(3)以项目分工合作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联合式科研团队管理。

为了保证科研人才、科研设备、科研基础条件等资源得到集约化利用,同时兼顾研究型大学教授的独立创新行为的发展,建立以项目分工合作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联合式科研团队管理模式。一方面,团队成员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行为发展,申请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基础类项目的研究,科研团队在管理上提出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目标要求、鼓励措施和实验条件提供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当面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时,科研团队在管理方面,在所长或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迅速建立紧密的研究小组,在团队成员分工、承担任务分配、研究成效激励、晋职激励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团队整合,保证团队的活力和激情,促使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高效实施。

5 建立促进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

探索人才组织与管理的新模式,以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优惠政策为保证,围绕前沿性研究和国防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形成若干个优秀创新团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支持鼓励优秀团队和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从而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应该出台向国防科技创新中心、科研团队等有效倾斜的人事人才政策,特别是要给予国防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员考评、薪酬分配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创造和谐的团队竞争氛围,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要在人事编制设置及科研管理政策以及人才激励机制方面有所创新。

5.1 人事编制与管理实行专职科研编制,实行科研团队全员聘任制管理

配合以项目统一协调为基础的集中式科研团队管理模式,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改革原有以教授为主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人事编制和管理,推出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专职科研人事编制和管理,让他们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脱离出来,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其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这些人员将走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的专职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引导专职科研人员培养和指导对应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目前这项人事制度在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促进了大型科研项目,尤其是国防科技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这项人事制度主要实行科研团队全员聘任制管理,即专职科研人员按照岗位设定目标进行聘用和考核,根据岗位需要和目标完成情况来决定专职科研人员是否留在本岗位继续科研工作。这一方面增加了专职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紧迫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的科研主动性和科研热情,促进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科研成果的积累。

5.2 建立公平和差异相统一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团队整体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主要的激励机制包括:积极的学术氛围激励、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激励、公平与差异相统一的激励。

(1)建立积极的学术氛围激励机制。学术发展空间是大学科研人员最为看重的学术目标,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搭建良好的学术发展平台对激励大学科研人员学术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非常必要的。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的主要内涵有:学术发展战略、学术实施步骤、学术监管机制、学术方向规划、学术任务分配、学术行为规范、实验条件建设、学术交流制度、学术考核制度。

(2)建立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激励机制。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大学科研人员来说,建立积极的薪酬制度和奖惩制度是决定大学科研人员积极创造的基础,主要通过工资、奖金、岗位津贴、科研经费和成果奖励等形式进行激励,从经济上消除他们的生存问题顾虑,为他们在生活、住房、家庭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经济地位。但是仅仅有物质激励是不够的,大学科研人员属于高素质知识分子,对精神追求非常高,依据科研人员的成果情况,给予不同级别的人才称谓、岗位级别、奖状证书等形式的激励,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单位和社会对其贡献的认可和尊重,鼓励他们去探索和追求科学研究的真谛,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并通过精神激励实现示范带动作用,在研究团队内部形成积极的效果。因此,需要建立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激励机制。

(3)建立公平与差异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公平是一切激励的基础,要平衡科研人员的社会性心态,激励中必须体现公平,才能促进科研人员的心态平衡。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科研人员的贡献进行差异化奖励,既认可科研人员的贡献率,也鼓励科研人员不断追求卓越,实现公平与差异相统一的激励措施。

5.3 建立激励团队与激励个人有机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提高科研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以工作量、质量和贡献为评价依据,实施科研工作的差异化评价,鼓励优秀科研人员,也带动不同层次科研人员不懈追求。实行年度内部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富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激励与发放机制;根据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的工作量、质量和贡献,建立科研信用评价体系,用以对科研人员的目标任务执行、科研成果、科研信用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分级和分类,并与薪酬激励与发放相结合;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奖励细则、优秀青年教师支持和奖励津贴以及青年教师培育津贴等专项津贴,以此加强对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的激励支持力度,营造人才优先发展的良好环境。最终建立激励团队与激励个人有机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提高科研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6 结论

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科研团队体系建设,分析了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目前我国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提出了面向国防科技创新的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的三种整合方法及其组织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这将有利于加速实现大学科技创新模式由科研项目从承接型向引领型转变、科研产出从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科研组织从孤岛式松散型向集群式综合型转变,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防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瑞超,肖立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0-104

[2]王晓蓬,徐阿进,朱恩泽,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现状及其创新绩效评价的必要性——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信息,2011(32):1-2

[3]史红兵,金钢,翁沈军.如何组建和运行科技创新团队[J].中国高校科技,2011(9):18-20

[4]杨学军,王建伟.打造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创新团队[J].求是,2011(15):54-56

[5]周刚.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建设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93

[6]陈士俊,邱玉敏.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管理影响因素与策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6):101-104

[7]刘鲁萍,谭云亮.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41-242

[8]李巨光,张保明,苗水清.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人才,2010(17):74-76

[9]张少颖.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形式改革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0]吕军,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183-185

[11]王晴,杭雪花.关于高校科技平台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产业论坛,2010,9(1):118-1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篇10

◆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具有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及招收保送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于1934年,所在地——陕西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誉为“中国农科城”。校园占地6000余亩,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是青年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之地。

学校从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建校近80年来,为国家社会培养了12万多名毕业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23个学院(系、所、部),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63个本科专业。现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利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点以及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506人。其中,专任教师1665人,专职科研人员272人;教授347人,副教授426人;博士生导师379人,硕士生导师933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8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地址: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招生咨询电话:029-87091406、87091407、87091408、87091409、87091410

E-mail:zhaoshb@nwsuaf.edu.cn

招生网址:http://zhshw.nwsuaf.edu.cn/

学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1900余人,各类研究生9000余人。设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辅修专业制度,形成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重视个性化培养,设有大学生创新基金,实行导师制。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学业和人生规划。建立了完备的资助体系,设有20多项奖、助学金,每年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学生奖励和困难资助。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连续10多年就业率在90%以上,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30%以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获得部分国际留学基金组织的支持,广泛开展学术文化交流、科研合作、人员互访、学生培养等活动,实施本科生“2+2”、“3+1”、“1+2+1”等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留学项目。学校是外交部和国务院港澳办授予一定外事审批权单位,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重要签约单位,每年选派200余名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学校设有国际学院,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8项,培育出目前世界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育苹果优良品种“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电子科技大学 篇11

学校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具备培养学工、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占地4006.63亩,现有沙河、清水河两个校区。全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25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0余人。

全校教职工33C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委员1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9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本科专业41个。

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四川省和国內大中型企业委托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十五”期间年度科技经费以年均26%的速度递增,2008年达到5.5亿元。

学校在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44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教育部微软、教育部HBM等精品课程9门,四川省精品课程67门;建成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工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和通信与信息系统试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子科大是全国培养人才最多的学校,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IT领域。学校学风优良,学生立志“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其良好的素质和出色的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和国际比赛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数学建模队在2003年美国大学生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为中国大学生争得了荣誉,并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设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2005年我校学生获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二,2007年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学生辩论队获得2004年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冠军,2005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又夺得冠军。

学校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保持着密切友好的联系。经常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都有大批教师赴海外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校还同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签署合作培养计划,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申请出国留学,联合培养。

2009年我校招生的新特点

一、招生规模扩大

2009年本科招生4800人,较2008年增加700人,增大了考生考取我校的机会。

二、新增本科招生专业

2009年我校新增本科招生专业 电磁传播与天线。新增专业依托我校优势学科,紧急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发展前景广阔。

三、本硕贯通,培养电子信息高层次拔尖人才

2009年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将通过高考录取和新生选拔组成。在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河南省、安徽省、河北省以电子信息科学类在高号录取招生。新生入学后,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该班。本科期间选拔优秀学生补充。

四、多项举措并进,推进适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招生工作

1 工商管理类实行复合型培养

我校工商管理类实施管理一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培养模式,学生在高考中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录取,修读管理类和电子信息类的核心课程,买行复合式培养。

2软件人才培养国际化

国防科技大学 篇12

关键词:地方性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借力发展,整合区域资源,校地合作

截止2008年底, 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079所, 其中90%以上为地方性大学。[1]在这些地方性大学中, 大多数由所在省级政府投资举办, 少数由地市级政府和社团或私人投资举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办学规模急剧扩大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如何有效整合区域内社会资源为大学所用, 成为摆在当前大学领导者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在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 “借力发展”成为地方性大学发展的战略之一。

所谓“借力发展”就是指借助除投资主体以外的力量促进自身发展。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政府所属的地方性大学, 与全国大多数地方高校一样, 因连续多年扩招, 办学资源相当紧张,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日常教学与可持续发展。为缓解这一矛盾, 破解发展难题, 近些年, 河南科技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整合所在区域的社会资源, 走出了一条“开放办学、借力发展”的办学新路。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个案, 挖掘其借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以期为兄弟院校办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河南科技大学借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 借地方政府之力, 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办学资源

我国高校所在的城市或地区, 一般都有许多可以同高校合作共享的资源。河南科技大学通过借政府之力与洛阳市在共管共享体育中心、共建新区医院、共建新区图书馆和共建科研开放平台等方面充分合作, 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 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办学资源。

一是共管共享洛阳市体育中心。2004年, 洛阳市委、市政府为提升城市品位, 增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能力, 同时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健身和体育运动场所, 决定投资12.5亿元建设洛阳市体育中心。该中心占地1300亩, 拥有“四馆三场”, 即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网球综合馆和综合体育场、运动场、自行车场, 是一个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少见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综合体育中心。因该中心与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相邻, 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弥补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的不足, 河南科技大学党委在洛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和洛阳市体育局等单位充分协商, 2007年9月双方签订了共管共享洛阳市体育中心的协议。根据协议, 洛阳市体育中心所有场馆均对河南科技大学体育教学开放, 同时学校大型文体活动也都可以在这里举行;洛阳市体育中心同时挂“河南科技大学体育中心”牌子, “四馆三场”加挂河南科技大学相应分馆标志;学校职工到体育中心活动享受洛阳市体育局内部职工优惠价;由学校推荐人员经洛阳市委组织部任命担任体育中心副主任, 参与体育中心的日常管理;河南科技大学每年提供管理维护费100万元。这种合作模式使学校在投入很少的情况下, 体育运动设施条件达到了全国高一流水平, 同时避免了重复建设和社会体育场馆的闲置浪费, 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誉为“校地合作的典范”。

二是共建新区医院。2007年4月, 为完善洛阳新区城市功能, 进一步提高洛阳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洛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洛阳市新区医院。洛阳市新区医院占地240亩, 规划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设计床位1200张, 计划投资7.8亿元, 医疗仪器设备费从世界银行贷款且由洛阳市政府担保, 建成后挂“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牌子并由其经营管理。目前, 由洛阳市政府投资2.8亿元建设的医院一期工程已经投入运营。共建新区医院, 不仅使学校及洛阳新区在短期内增加了一所拥有1200张床位的大型医院, 而且为学校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高级别的实践实习基地。

三是共建新区图书馆。2009年2月13日, 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图书馆框架协议。根据协议, 该图书馆选址在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内, 规划建筑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 初步投资约为3.5亿元。洛阳市人民政府承担投资总额的1/3, 河南科技大学承担投资总额的2/3。依据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和洛阳市新区图书馆的功能要求, 本着“共享共管、满足需求、方便使用”的原则, 图书馆划分为公用部分、学校使用部分、社会使用部分等, 河南科技大学是新区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图书馆的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也有效整合了洛阳市公共图书馆与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是共建科研开发平台。河南科技大学十分重视与地方政府在建设科研开发平台方面的合作, 以促使学校的科技成果走出“围墙”, 推动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2005年5月, 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产学研合作暨项目对接研讨会, 积极为双方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新的平台。截至目前, 河南科技大学已与洛阳市政府共同合作建设了15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人文社科基地, 构筑了直接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开发平台。

(二) 借企业和科研院所之力, 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洛阳是国家“一五”期间打造的十大重工业基地之一, 也是新世纪科技部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这里不仅拥有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一大批在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 而且聚集了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等14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河南科技大学借企业和科研院所之力, 在共享人才资源、共享科研平台资源、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 这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第一, 共享人才资源。在高层次人才方面,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王梦恕院士、黎明化工研究院李俊贤院士、解放军总参三所周丰峻院士成为河南科技大学的“共享院士”, 王梦恕院士还担任学校机电工程学院的名誉院长;有61名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受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为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河南科技大学实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聘任了97名科研院所的高级科研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 共同培养研究生。在本科生培养方面, 学校从企业和科研院所选聘了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人员作为学生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的指导教师, 仅2007年就选聘了272人。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和科研项目结合生产实际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在2008届毕业生毕业设计 (论文) 的题目中, 就有93.9%的题目紧密结合了生产实际。这种合作方式使河南科技大学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机会在这些实力雄厚、全国知名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得到实践锻炼, 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 共享科研平台资源。河南科技大学以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家大型企业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为依托, 建立了17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成了轴承CAD/CAE创新设计室、轴承专业实验室、“恩派克”超高压实验室、河南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一批设备先进的研发实验基地。2004年, 学校在中国轴承行业协会和30多家行业内企业的支持下, 建立了中国轴承陈列馆, 该馆成为全国轴承行业产品和中国轴承发展史的展示中心。2008年, 河南科技大学与中信重型机械公司联合申报的“矿山重型机械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获国家立项,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学校与洛阳生产力促进中心、洛阳轴承研究所和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申报, 总投资4500万元的“洛阳轴承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近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和资助。

第三, 联合科技攻关。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是河南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这种合作不仅使学校的科学研究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市场, 而且使学校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仅在“十五”期间就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横向合作项目189项, 涉及机械、电子、冶金、石化、材料、生物工程、医疗、农业、畜牧等众多生产领域。学校与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研究成果使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实现了第四次跨越, 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并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共同开发的重达520吨的世界第一铸件成为中国铸造史上新的里程碑;与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 年产值逾10亿元, 这大大提升了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材料的综合水平, 改变了我国该类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 为国家信息产业的升级和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作出了贡献。学校研发的基于机电液压控制技术的同步顶升运动控制系统, 与世界最大的液压装备公司——美国实用动力有限公司合作, 成功将具有73年历史、与维也纳金色大厅相媲美的上海音乐厅平移了70米, 得到了合作方的高度赞誉, 为加强与学校的技术合作, 该公司专门在河南科技大学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恩派克”超高压实验室。学校开发的40马力至220马力“东方红系列轮式拖拉机三维设计”使中国一拖集团公司首次实现了拖拉机数字化设计, 所开发的产品成为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的主导产品, 仅70马力拖拉机一种产品每年就新增产值20亿元;新型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已在国内12个厂家投产, 年创利税数亿元。

通过“开放办学、借力发展”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河南科技大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办学特色更加突出, 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不断提升。[2]

二、地方性大学借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大多数地方性大学并非由所在地政府投资或者社会团体举办的大学, 他们没有直接投资或拨款的义务。那么地方性大学为什么还能够成功整合所在地区域的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呢?

(一) 需求是地方性大学整合所在区域社会资源为己所用的动力之源

就地方性大学与所在地政府的合作而言, 从高校角度来看,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 地方性大学原有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能承担继续推进大众化的任务, 扩大校园规模, 建设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甚至医院 (有医学类专业) 等教学和辅助性教学设施已经势在必行, 而投资主体所提供的办学资源远远满足不了高校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对资源的需要, 高校对基础性办学资源的需求异常迫切。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 近些年来, 在拉大城市框架, 促进城市发展理念的作用下, 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掀起了新城区建设运动。这一方面需要大批单位及人口进驻以填补新城区空缺, 另一方面需要建设诸如图书馆、医院、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高校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和人口优势、人才优势等被城市管理者们看做是提升城市品位、汇聚人气的理想单位。

就地方性大学与所在地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而言, 从高校角度而言, 高校教学客观上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生产设施作为教学实习基地, 同时还需要富有生产一线实际操作经验的兼职教师给予具体指导;地方性大学的科学研究同样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任务、设备和资金注入。从企业和科研院所而言, 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长期的积累和人力资源优势正是他们自身所欠缺的。共同的需求成为校地双方成功合作的动力之源。

(二) 校地主要领导认识到位, 把校地合作纳入各自发展规划, 为地方性大学统筹所在区域的社会资源提供了思想先导和制度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 大多数城市已有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医院等存在着利用率不高、效益欠佳等问题。如果在新城区建设中仍然沿用原有模式, 不但会加大政府新城区建设的财政负担, 还势必会产生类似效益低下问题。高等学校是事业单位, 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或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 是区域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在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的合作过程中, 洛阳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 在决策开发建设洛阳新区伊始, 洛阳市委、市政府就把大学园区建设纳入新区发展规划, 市政府从土地、规划、建设、财税、金融、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为高校提供减免优惠和一切便利条件;在高校入住后, 洛阳市委、市政府愿意把自己单独投资建设的洛阳市体育中心与高校共管共享, 把投资建设的洛阳市新区医院交给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营管理, 与高校共建共管图书馆和研究基地等。河南科技大学的决策者们也认识到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2003年前后, 把“主动融入洛阳新区建设, 拓展办学空间”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其后积极在体育馆、医院、图书馆、研究基地等公共项目上与洛阳市政府充分协商合作, 争取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办学所用, 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 形成了灵活的校地合作协商机制

在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合作过程中, 双方主要领导坚持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原则, 一旦某一方主要领导就某一项目有合作意向, 即与对方主要领导沟通;在形成初步共识后, 再由双方相关部门论证协商, 直至达成协议。更为重要的是, 双方主要领导都能不囿于过去的合作模式, 根据项目不同, 灵活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 表现出高度的合作诚意和协商智慧, 使得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程度不断深入。

三、对地方性大学进一步借力发展的思考

(一) 省属大学应把与所在地政府合作摆在优先位置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 此阶段与精英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

省属大学与所在地政府合作具有天然优势。省属大学为所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首先体现在为所在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因为, 所在地政府为所在省份的一部分,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省属大学与所在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方性是其第一特性, 其次才是为所在省份的其他地方政府和省政府等服务。省属大学与所在地政府合作相比较与其他地方政府合作而言, 具有合作范围更广、联系更便利、情况更熟悉、成果更实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好地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是地方性大学的价值所在, 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 也是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面支持的保证。就教学方面的合作而言, 除了应继续加大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之外, 在公共教育教学设施方面与所在地政府合作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合作领域。就科研领域的合作而言, 多数省属高校由于受人才素质、研究条件等方面的制约, 难以承担基础性、前沿性的国家层面的重大研究课题。地方性高校要拓展研究职能,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 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取得更具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

(二) 校地双方应建立相对稳定而又注重实效的合作协商机制

在新世纪之交的高校规模扩张过程中, 全国大多数地方高校都能审势度时, 抓住机会, 与所在地政府在土地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迅速地拓展了办学空间。但是, 其他领域特别是公共教育教学设施方面成功合作的案例却并不多。校地主要领导除了在认识上要把校地合作摆在优先位置之外, 还应在校地合作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例如, 建立校地合作的组织机构或在原有机构中增加其校地合作职能, 建立校地主要领导的定期会商制度, 建立一事一议、灵活高效的协商机制等, 以促进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在更广的领域、在更深层次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发布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7/21/content_11741791.htm, 2009-07-21.

上一篇:幼儿教育大纲下一篇:思想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