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政策

2024-09-04

国防政策(精选5篇)

国防政策 篇1

摘要: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如何使民用技术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运用到国防工业, 实现军民的双赢, 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在我国民参军的起步阶段, 研究我国相关政策, 分析其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 对我国的军工体系改革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技术,政策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这对我国来说属于一项重大的政策转变。

一、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政策分析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我国重点战略性产业,它维系着国家安全利益,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军转民”阶段;第二阶段是目前正在发展的“民参军”阶段,第三阶段就是今后已确定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现阶段开展的“民参军”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1、相关政策法规

民口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政策法规主要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监督检查工作规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办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等。

新修订后的《公司法》废除了民营企业不得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条款,不再审批公司的经营范围。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允许民应企业参与国防建设作为支持发展私营企业的一种措施。同年,原信息产业部下发的《民营企业申请纳入军工电子行业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为生产电子类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开放的绿色通道。2007年2月原国防科工委下发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允许民营企业通过“三个认证”参与武器装备配套生产,同时也进一步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制、军工企业改制、两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并提出对其参与国防建设的要求。装备部门从改革武器装备科研体制和采购体制入手,先后制定了相应的条例和法规,按照《政府采购法》、公司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等,以“资格审查制度”方式,确定了军品需求方的许可权,把军品采购的范围从国有军工部门扩大到整个军用和民用市场,面向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国际市场招标采购。

2、政策实施效果

以上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生产基本扫清障碍,极大地鼓舞了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有3000多个民口配套单位参与了国防现代化建设,配套单位涉及轻工、纺织、机械、建材、化学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领域,包括我国许多的科研院所,如中科院一些材料制造企业、电子制造企业,与国防科工委形成了一个大的配套体系。截至2007年4月中旬,共有68家非公有制经济单位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的审查,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占到政府采购同类产品的50-70%;有的企业每年生产任务中的80-90%都是军工产品,其技术属于重要核心技术或不可替代的唯一技术。

3、政策缺失

目前,由于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民营企业在实际参与中仍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

尽管修改后的《公司法》、《政府采购法》不再对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进行限制,但一些保障和资金税收政策尚未修订,一些政策法规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与配套政策,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缺乏基本保障。

军品市场准入的法规和政策相互冲突,造成事实上的“所有制和市场双重歧视”。例如,军方装备部门依据《装备采购条例》,对想进入军品市场的企业实行军方主导的资格审查制度,而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也指定执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制度,对新进入企业发放协作与配套许可证。这两套分别由需求方和军工产业主管部门执行的准入制度,存在着重叠与冲突,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财政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的积极性。军工基建技改资金、科研项目经费不能直接投向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一般只能靠自我保障、自筹资金。在税收政策方面,军工集团的企业享受国家免税政策,而民营企业进行军品研制则很难免税,在与军方签合同计价时又不能把税费加计进去,民企只能自己承担研制费用,增大了成本。

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不协调,差别较大,难以兼容。部分军用标准已经落后,很少使用,而另一部分的军品备品配件或配套产品采用民品标准即可。这其中的差别不仅造成军品资源的浪费,也阻碍的民用技术向国防领域的转移。

二、国外相关政策分析

1、各国相关政策及政策效果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军事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已经逐步向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以两用技术为特征的国防工业贮藏体系转变。世界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和制度,采取了不同的推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和做法。

2、各国政策优势对于我国的借鉴

根据上表对各国相关政策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各国制定相对应的计划,稳定、有序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并且从法律,资金支持,政府投入,技术规范,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政策制定,以促进军民结合。

健全的国防科技工业政策体系

美国既有军转民的相关政策,又有民技军用的配套政策法规,为发展军民一体化,同时也有促进两用科学技术的计划。所有的政策已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这可以确保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有条不紊的推进,使民营企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在现实中实现双赢。我国民参军的政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现需要健全的政策体系。

扶持中小企业进行军工科研生产

美国国防部在每个财年都努力使小型企业占国防部国内合同总额的比例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法国国防部建立了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机制,及时向它们通报军品发展计划,提供参与计划的机会,并为中小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研究计划。我国现阶段一些民营企业虽都很希望参与国防生产,但摸不到门路,即使是已“进入”的企业也一头雾水,我国也应该建立起与国防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引入民用的高技术,并通过中小企业见的竞争来降低成本。

对民营企业实行的优惠扶持政策

对企业的国防产品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使民口企业成为国防产业的主力。日本政府采用多种措施鼓励民间企业介入并开发同国防装备有关的高技术,把许多尖端的民用技术直接用语国防产业生产。在税收方面,日本实行“倾斜减税”,如税额扣除、特别折旧、准备金和基金制度、压缩记帐等。在金融方面,实行“倾斜金融”,由政府金融机构予以长期低息贷款。我国应借鉴这一政策促进民参军发展,不能仅仅使民营企业在“形式”上准入,而要在实际运作中鼓励并接纳民营企业。

三、希望与建议

1、建立军民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政府、各军工行业、地方军工建立网站式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公开发布国防科技工业的需求信息,详细介绍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科研生产的具体要求、方式及步骤等相关内容,让希望参与国防生产的民用单位最大限度的了解相关信息,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参与军品科研与生产。同时建立与民营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交换信息,为双方提供技术合作的机会。

2、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规范细化准入程序、准入标准、运行规则、知识产权及安全保密等相关法规,制定配套政策,颁布相应标准,建全准入制度,制定军民通用的技术规范,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民营企业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的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军品相关的合同,融资等相关制度,使民用单位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具有同等的地位参与生产和竞争。

3、通过政策优惠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国防

制定资金税收优惠政策, 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适当减免民营企业的军品生产税收, 使其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享受同等的资金税收优惠待遇。对于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高技术民营企业, 经过认定, 可以享受国家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优惠吸引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防科研生产。

4、成立专门机构管理

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的管理。负责协调双方关系和利益, 提供相应的咨询、指导和服务, 落实各项政策和工作。减少民营企业进入国防领域阻力, 使军民合作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侯光明主编.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9.

[2]、高俊梅、田大山、李小宁.民参军的政府政策与管理[J].中国军转民, 2008, 9.

[3]、仝爱莲.国外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之政策[J].中国军转民.2009, 4.

[4]、王海佼.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障碍及其应对措施初探[J]. 经济理论研究, 2007, (3) :25-27.

国防政策 篇2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沉甸甸的两个字,它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可靠的国防能让一个国家自信于自己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不用担心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受制于人。

国防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为国家的利益而服务。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一切国防的共同实质,都是以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为核心的。

当今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发展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的几率越来越小。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同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基本上呈现“小冲突、大战略”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立足于本国的根本利益,加强安全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调整。当今的中国,首先要明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军事形势,从而对本国国防军事战略进行调整。而国防政策,作为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使用国防力量的准则,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政治和制度保证。中国国防政策是由中国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对外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透过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可见一斑。

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如下: 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虽有共计约230万的现役部队,规模可谓不小,但归根结底,武装部队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是必须具备的。因此,“台独”、“藏独”等试图分裂国家的行为一旦上演,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对其展开迅速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必须被坚决防范和遏止。另外,如遇天灾(例如洪水),为维护社会稳定,军队仍将冲在最前面,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力求将损失降到最小。

“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军队建设同国防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个好的、组织纪律严明的军队将大大推动国防水平的提升。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整体的现代化气息之中,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也是必须的。并且,不仅要建设好当前的国防力量,还要放眼未来,为中国国防的后备力量储备人才。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防教育的普及,让普通群众接触并理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支持国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升人民群众参军的积极性。

“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信息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推手。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裁军仍让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从古代一对一刀枪剑戟乱舞的肉搏到近现代的各种枪支弹药武器,再到未来的利用信息技术精确控制、立体化作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减少了战争对于人员的需求。军队的数量已降至次要矛盾,而军队的质量上升为主要矛盾。部队的精简更有利于中国国防整体实力的提升。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既不主动积极进攻,也不被动消极防御。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非美国那样的霸权主义。但中国的防御仍是积极的、主动的。比如最近很热的钓鱼岛问题,对于日本嚣张的态度,中国政府及军方的表现就很强硬,不仅外交上绝不口软,也在实践中配合,举办军事演习等,回应日方的示威。

“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同常规武器相比,核武器具有毁灭性的大规模杀伤力,一旦滥用,可能会造成全人类的毁灭,而正常的使用(如核电站的建设)可以造福人类。中国政府早已申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的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这种郑重的承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作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对世界和平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对外来侵略等报以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国民的安全的维护。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国防永远为国家利益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它仿佛一道屏障,保障者国内的安定、和平。正因为有着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老百姓才能够自由、安逸的生活,而不用像中东等**不断地区的人民一样,为能否活到明天而担心。

那么,如此近乎完备的国防政策,是否真的有必要呢?我觉得有,很有必要。据中国社科院专家2011年所发布《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可知中国2011年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而目前来看,这些潜在的安全威胁非但未得到改观,反而变本加厉。中国东海问题、钓鱼岛争端已至白热化程度,原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更是出现了裂痕。中美竞争继续加剧,美国仍寄希望于遏制中国崛起。周边国家中,印度积极谋求军事上的霸主地位,不断加大军费投入,更新武器装备,已给中国造成很大威胁。朝鲜半岛依旧动荡,“无核化”问题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甚至可能进一步成为开启东亚核武竞争的潘多拉魔盒。南海同样不安宁,各国纷纷觊觎于资源能等利益,对我国不断骚扰和进犯。

国防政策 篇3

【关键词】非公经济 国防工业 政策保障机制

一、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外延

所谓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参与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国防工业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有利于借助非公有制企业的灵活机制、雄厚资金和高新技术储备,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

1、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产品市场。国防工业产品市场(俗称军品市场)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市场规律组织武器装备科研技术研究、工程制造和生产采购的所有科研生产经济活动。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产品市场,要求逐步开放国防工业产品市场,打破军工系统内部大配套的格局,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在保障国防安全条件下,适当降低军品准入门槛,将一些零部件、原材料和中间加工制造采用许可证管理、招标、订货等办法分包出去,选择有条件的非公经济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研制与生产。

2、非公经济的科技企业进入国防工业技术市场。非公科技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防科技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非公科技企业数量为141353家,企业数量比2003年增加了13.1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54270家,私营与个体经济企业52844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8.39%、37.38%,全国非公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3003亿元,这表明我国非公科技企业已经具备参与国防科技的实力和能力。

3、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国防工业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明确表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按有关规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国防工业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因此,要积极吸纳非公经济资本进入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参与国防工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国防工业资本多元化,以提高国防工业的竞争生存能力。

4、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人力资本市场。人力资本是国防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直接决定了其服务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能力与质量,在国防工业系统的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国防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雄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因此,加强国防工业人力资本市场建设,要充分利用非公经济科研机构学科专业、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上的优势,积极引进各类非公经济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为国防工业企业的武器装备研制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制约因素

目前,对于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制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2005年5月27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对外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对非公经济进入国防领域进行“正名”与“鼓励”。根据该《办法》,民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将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这些都为非公经济准入国防工业塑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非公经济可以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但是不一定就能够完全进入国防工业建设的所有领域。

1、利润因素。首先,武器装备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需要的产品,平时军队对武器装备的消耗量非常有限。同时,一国政府为了保持军事技术上的领先性和降低武器装备的淘汰成本,对同一型号的武器装备等产品采购量也十分有限。如果一次性订货批量过小,会造成企业生产和经营防务产品规模上的不经济,甚至可能陷入亏损。武器装备产品订货间隔期长。另外,一些武器装备更新周期长,当某种武器装备批量生产和装备军队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进行更新换代,期间将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存在专用设备、人才等闲置浪费现象,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进入国防产业无利可获,或者获利甚微,非公经济就会缺乏进入国防产业的意愿。

2、投资与生产的风险。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面对投资与生产的双重风险。首先是专用性投资风险。武器装备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防务的特殊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设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等都有一定特殊的要求,客观上要进行一些专用性的投资。这个专用性投资,“锁定”在武器装备生产上,企业能否获得武器装备订货任务,以及获得武器装备订货规模状况,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武器装备生产专用性投资的效率。其次是武器装备技术开发的风险。在武器装备的技术开发中,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面临失败率极高的风险。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所承担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使企业有获得高收益的预期,甚至使企业产生利益受损的预期,那么非公经济就不愿去积极面对这些风险,也就不敢进入国防产业。

3、准入的高门槛。国防工业准入的高门槛增加非公经济的进入难度。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事关国防安全,因此,武器装备需求方出于对国防安全的考虑,对武器装备的生产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因而,非公经济要进入国防工业,必然面临着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主要表现在:(1)特定技术要求高。非公经济要进入国防工业,首先要满足武器装备对特定的知识和技术要求。由于非公经济长期从事民用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对武器装备生产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因而进入国防工业会面临着特定知识和技术上障碍。(2)进入成本高。武器装备生产还是资本密集性的生产活动,加上需要进行专用性投资,因而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比较高。(3)特殊标准要求高。武器装备是用于满足军事和战争需要的特殊产品,对武器装备的生产有一些特定的军用规范和标准。(4)安全保密要求高。为了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一些武器装备的生产客观上需要处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树立保密意识,建立和健全保密制度,是非公经济需要逾越的门槛。

4、政府的严格管制。武器装备用于保障国家安全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制。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通常采取的是政府指定办法,即由政府直接指定某些企业作为专业性军工队伍从事武器装备的生产活动,任何企业不得随意进入和退出国防工业。目前,虽然非公经济可以参与部分武器装备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也被严格限制在非常有限的产品生产范围内。政府对进入国防产业的严格管制,导致非公经济在参与国防工业建设上与国有国防工业企业在武器装备生产上的不平等地位。

三、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

1、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资质认证机制。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必须符合国防科工委制定的“许可证”制度和军队制定的“资格审查制度”所规定的条件,并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严格审查,才能具有承担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的资格。要验证非公经济企业是否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要验证非公经济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资信和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良好的资信主要是指非公经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能够作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安全保密,并在合同履行中有良好的业绩。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国家或军队有关标准和要求,管理正规有序,体系运行有效。

2、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项目招标机制。项目招标机制是指武器装备采办方发布拟采办武器装备的内容、要求等以招引或邀请某些愿意承包的企业对武器装备采办项目所要求的条件等进行报价,从而通过比较来确定理想的中标企业,达成协议的活动。在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实行项目招标制度,能够促进非公经济企业与国有国防工业企业,以及非公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达到降低国防采办经费,优化国防工业结构的目的。同时,要界定实行招标制度的武器装备领域。投标制度在实际中运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并不完全适用于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产业。完全适合实行公开招标制度的武器装备多数为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普通的原材料等。而大型高技术武器装备,由于高技术性和保密性的原因,只能采取分阶段竞争,招标制度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至于战略层面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实行竞争,所以招标制度完全被弃用。

3、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信息交流机制。由于我国没有国防科技装备发布制度,武器装备需求信息缺乏沟通渠道,军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标准是什么?非公经济企业无从知道,政府和军队部门对于非公经济企业的技术状况和产品也不清楚。因此,在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过程中,要强化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供需信息的收集及交流机制,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交流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完善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公共信息平台,扩大信息归集部门,制定信息归集标准,建立联动监督制度,推动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供需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其次要定期举行一次“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情况通报会”,为非公经济人士向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提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建议提供一个正式途径。第三要成立涉及国防科工委、军方、地方政府、非公经济科技工业企业界的小组或专门委员会,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4、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质量监管机制。能否满足合同规定的“需要”,是衡量合同履行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武器装备质量的好坏只有在军方购买之后才能观测到,属于一种典型“经验品”。首先要实行全指标、全过程、全系统质量综合管理,针对武器装备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员、方法、制度等内容。使质量管理扎根于质量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其次要实行军用标准的简化改革,大力推行性能规范政策。最后要建立合格制造商名录,实行动态管理机制。要确保武器装备质量安全可靠,就要实行资格认证。资格认证合格者载入合格制造商名录,并将成为按性能规范订货的优先选择对象。

5、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政府对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进行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有关的政策。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运行效率。为了使政府政策能够合理地指导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活动,从而确保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有效运行,就必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避免政府决策失误造成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低效率或无效率,防止出现国防工业发展的大起大落给社会资源造成浪费现象。构建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最重要的是在决策主体、决策机构思维和决策程序三个方面实现根本的转变,以通过界明决策主体进一步解决好谁来决策的问题、通过端正决策思维进一步解决好为什么决策的问题、通过优化决策程序进一步解决好怎样决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海平:民转军——世界军工发展的新趋势[J],国防科技,2004(4).

[2]张晓军:英国军民两用政策的启示[N],中国国防报,2006

-7-25.

[3]叶卫平:论树立大国防科技工业的观念[J],国防科技工业,2004(5).

[4]檀彩莲:“民转军”——民用企业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机电工业,2004(8).

国防政策 篇4

关键词:俄罗斯,国防工业,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军转民”措施,政策支持

俄罗斯拥有原苏联遗留下的庞大国防工业,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军事经济发展模式,保证国防工业在先进的工艺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革继续发展,保持国防工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形成军品和民品市场良好对接机制,是俄罗斯复苏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必须克服的障碍。为此普京政府提出了巩固和更新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战略决定,在军转民战略思想指导下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

一、制定各种鼓励措施推进“军转民”

俄罗斯认为,改变经济军事化格局的途径是军转民。尽管由于资金缺乏、管理不善、各部门意见分歧,使军转民工作遇到重重阻力,但政府不懈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军民结合。1991年制定的《1991—1995年国防工业“军转民”计划》和1996年颁布的《1995—1997年俄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专项计划》是前两个时期的基本计划。

1992年初政府开始建立军转民管理体制,集中出台了大量法律文件和规章命令,主要有1993年3月20日最高苏维埃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转轨法》,这是最基本的一部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军转民的原则及其组织、计划和资金保障、社会保障措施,对转轨企业的补偿和优惠政策,规定了转轨企业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权力等。

1993年6月3日政府颁布了《1993—1995年俄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计划》,建议最大限度地保留国防企业员工和科技潜力,保证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该计划包含了民用航空技术发展计划、俄罗斯舰队复兴计划等14个目标计划。这些法律及政府文件的制定意味着军转民管理实施制度初步建立起来。1993年11月6日颁布了《关于稳定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经济状态和国家国防订货的措施》的1850号总统令,要求有关部门在1993年12月1日前对以前制定的所有军转民计划进行修订,按其经济效益提供专项贷款,命令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一定要保证军转民计划进行的直接拨款。为了进一步推动军转民工作,俄罗斯政府在策略和政策方面也做了根本调整。

1997年对国防工业军转民政策进行了调整,将“全面军转民”调整为“以武器出口促进军转民”。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发挥俄国防科研的技术优势,以此来弥补国防工作定货不足,提高国防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1997年取消了国防工业部,将其职能转由经济部的国防司来承担。这一时期,联邦政府与部分联邦主体之间签署了关于军转民进程管理及国防企业管辖的分权协议,分别就国防工业的管辖权、运营权以及武器和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军品出售等问题签署了分权协议,军转民开始向联邦主体深度渗透。1998年6月24日俄罗斯政府制定了《1998—2000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要求对军工企业实现优化改组,对非重点军工企业实行私有化股份制改造。选择出生产军品和军用技术的基本骨干企业,使军工企业数量缩减2/3,到2005再缩减35%。

二、军工企业向民用企业转换的政策支持

俄制定了“军转民法”等若干法律、法规和法令,确定了军转民原则、方向、重点及相关法规。1990年起俄政府多次出台专项国防工业军转民纲要的计划,提出在民航、动力、原子能等8个部门内增加民品的比重。同时,制定国家指导计划,对有战略意义的技术进行直接的国家干预。1993年俄罗斯制定了在军工企业中推行军转民的政策,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利用军事工业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实验基地等优势开发和研制高科技民品。为进一步推动军转民工作,1994年7月8日,俄政府下达了“关于再压缩动员能力和动员储备”的总统令,把军工动员准备限制在一个更小的核心军工企业范围之内,许多军工企业都可以随意利用原动员储备的军工设施生产民品。俄政府通过《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进一步确立了军转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两用技术计划。其中包括:技术再投资计划、两用技术应用计划、高科技计划,涉及民航、动力、医疗、电子、通信和信息、原子能、建筑、化工与轻工等领域的民品发展。1997年,国防工业的民品比重由1994年的78.3%提高到87.0%。

三、注重国防科研与民用科研的相互渗透

能军能民是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发展方向,在改革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同时,俄政府在各国防工业部门设立科技协会,收集民用有关部门的建议。制定与军事有关的科研规划时,由军事工业委员会协调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军工部门之间的关系,注意吸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将有军事价值的科研项目及时转为军用。俄罗斯国防工业企业通过联合与合并,从体制上解决了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了技术上的优势互补,降低了开发、研制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另外,也有助于解决资金短缺、开工不足、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随着实力的增强,俄罗斯军工企业集团在融资和吸收投资上都较以往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找到国内外合作伙伴。俄政府对军转民经费和军民两用技术等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关注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向美国及西方国家看齐,而且要确保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能力。

四、启示

俄罗斯军工企业的地区分布在苏联时期就极不平衡,至今仍没有多大改变,大部分军工企业主要处于国家的内陆地区。俄罗斯军事技术试验场和与之相关的军事科研机关则位于离边境很近的地区,而一些战略性的研究都在封闭的城市和科研中心。因此,在军工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军转民协调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1992年俄罗斯建立了军转民问题委员会;在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流域,大多数州及行政机关甚至某些城市建立了军转民和科技政策委员会,负责研制和开发军转民技术。但仅靠各地区分散的努力显然不够,为协调激励军转民的积极性,联邦中央政府从政策上支持进一步打破军工自成体系、封闭垄断和军民分割入手,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完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努力促进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军民两用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军民互动机制,形成军民高技术共享和相互转化的良好格局。这些都为我国国防工业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BEN-CHIEH LIU.Economic Growth and Quality of Life:A Comparative Indicator Analysis between China(Taiwan),U.S.A.and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1980,39(1):1-21.

[2]DETELIN S.Elenkov:The Russian Aerospace Industry:Survey with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n Firm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5,3(2):71-81.

[3]SUSAN J LINZJ,EFF E.Biddle:Innovation in Russian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R&D in Transi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Cultural Change,19984,6(2):233-262.

[4]范肇臻.中国军工改革与发展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

[5]卢周来.国防经济学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国防政策 篇5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国防科工局对不利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经研究,决定废止50项政策性文件。现将不涉及国家秘密的38项公布如下:

1.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科工技〔2000〕119号)

2.关于实行军工产品质量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科工技〔2001〕186号)

3.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若干意见(科工人〔2001〕509号)

4.关于军品出口享受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委军贸办〔2002〕437号)

5.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科工计〔2002〕756号)

6.加快实现企业信息化、工艺现代化、工人高技能化促进军工制造业发展纲要(科工技〔2003〕65号)

7.关于业务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试行)(科工财〔2003〕816号)

8.国防科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科工技〔2003〕1264号)

9.国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科工法〔2004〕168号)

10.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科研管理实施细则(科工法〔2004〕175号)

1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科工法〔2004〕786号)

12.军工集团公司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暂行办法(科工法〔2004〕799号)

13.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科工法〔2004〕1539号)

14.国防科技工业软科学研究管理办法(科工法〔2005〕402号)

15.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科工法〔2005〕480号)

16.地方国防科工委(办)开展军工投资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跟踪检查方案(科工计〔2005〕1384号)

17.国防科工委新闻宣传工作管理规定(科工办〔2006〕1033号)

18.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办法(科工法〔2006〕1189号)

19.国防科工委关于试行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质量事故调查工作特派员制度的通知(科工技〔2006〕1219号)

20.国防科工委委属单位委托中介机构审计招标规范(科工财〔2007〕25号)

21.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研究创新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科工技〔2007〕1273号)

22.武器装备配套产品订货合同文本(试行)(科工经〔2008〕30号)

23.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合同确认工作规程(科工管〔2009〕208号)

24.关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工项目财务决算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科工财审〔2009〕985号)

25.国防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内部公示方案(局综技〔2009〕111号)

26.国防科工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工计〔2010〕428号)

27.国防科工局关于加强民口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的通知(科工管〔2013〕1680号)

28.国防工业无线电计量收费标准(试行)(〔80〕四科字175号)

29.电子工业国防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电科〔1993〕60号)

30.电子工业军工产品承制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跟踪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电子科〔1994〕471号)

31.电子工业部关于印发《军用电子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办法》和《军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管理办法》的通知(电子科〔1995〕298号)

32.军用电子产品可靠性管理指南(电子科〔1995〕299号)

33.关于加强军工电子产品承制单位质量检验工作的意见(电子科〔1998〕5号)

34.“区电”工程计量保证的有关规定(信科〔1999〕56号)

35.信息产业部关于印发《军工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管理办法》和《军工电子产品可靠性定量要求管理办法》的通知(信部科〔2002〕619号)

36.军用软件产品定型与鉴定暂行管理办法(信部科函〔2004〕59号)

37.军工电子装备科技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信部军〔2005〕15号)

38.军用电子元器件合格供应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信军函〔2006〕276号)

国防科工局

上一篇:远程监控下一篇:TU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