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产业

2024-07-31

国防产业(通用10篇)

国防产业 篇1

1 沿革和现状

国防工业涉及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重大行业,是国防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为军队研发和生产各类武器装备,为巩固我国国防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剩余的生产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提供各类民用产品。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缓和,军工产品生产任务骤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保军工,同时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国防工业系统大力发展民用产品生产,企业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都作了很大调整。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军民结合高技术民用产业的发展,提出国防工业要在研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同时,“积极发展核电”、“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支线和干线飞机”及“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发展战略,为军民结合型高技术民用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防工业民用产业标准化是随着本行业民用产业的发展而逐渐起步和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有民品生产,但很少自行研发和自己制定标准,基本沿用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80年代以后,随着民用产业在国防工业系统内地位和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并在经济全球化、国际技术合作和贸易日益广泛及加入WTO的大背景影响下,民用产业标准化被提到重要位置并得到全面发展。

国防工业系统民用产业的标准化一开始便具有军民结合的特点。民品生产大量借用军工产品生产的资源和标准,军工产品研发生产要求优先采用适用的民用标准和资源。目前,现行有效的23,000多项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包括国防工业用国家军用标准、核、航天、航空、船舶和兵器等行业标准)中,适用于军民结合型高技术民用产业发展的标准约有11,000多项,占总数的50%。其中:

核电方面,目前约有标准40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约占25%,行业标准约占75%,基本能满足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核电机组建设的需要。

民用航天方面,可用于宇航领域的标准约为3,500余项,基本满足了前一时期民用航天发展的需求。

民用航空飞行器方面,适用于民用航空器研制生产的标准约有5,400项,基本能满足小型航空器发展的需求。

民用船舶方面,目前约有标准2,10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450项,行业标准1,700余项,基本能满足常规船舶设计、建造和管理的要求。

民爆器材方面,目前共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约120项,能较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对工业炸药、雷管和各种爆破器材的需要。

2 作用和效果

多年来,民用产业标准化在支持民用产品特别是高技术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售后服务、行业管理、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支持型号工程的重要技术基础

高技术民用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协作配套关系复杂的近代新型产业。高技术民用产品的研发大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提高研制效率、降低风险和经费等方面看,都需要有大量各类标准的支持。例如:仅嫦娥工程一个系统,研制需要采用的标准约2,000~3,000项;发展一种干线飞机大致需要标准近万项。标准化成为高新技术民用产品型号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对新型号的开发成功作出了贡献。例如:绕月探月工程在工程中心领导下,提出了标准化要求和实施标准要求,编制了涉及12个方面的管理文件,5,000多页的工程用标准汇编,为嫦娥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持。再如:载人航天一期工程中,在型号总师领导下,对各阶段标准化工作进行全面策划,编制了《载人运载火箭标准化大纲》,制定了载人飞船、火箭放行准则、质量保证要求、工序交接管理等几十项标准,保证了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民用航空方面,“十一五”期间开展了标准体系顶层规划研究,结合ARJ21支线客机项目、C191大型客机项目,完成了ARJ21急需标准的制定研究工作。

2008~2009年间与商飞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规划标准体系,全面支持了大型客机可行性研究、建立工作分解结构、供应商管理等工作。

船舶工业标准成为支撑多种船型开发建造的重要依据,例如:液化天然气船设计建造采用船舶工业标准1,000余项,液化石油气船设计建造采用船舶标准800余项。

2.2 市场准入的门槛

军民结合高技术民用产业,由于其军民结合的特性,要广泛利用社会上的民用资源,是一个开放的产业;又由于其高技术性质,其产品要求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承担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一定资质。而标准正是衡量产品能否进入市场,企业能否参与研发生产的基本依据。

例如:民用飞机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和航线,必须满足相关部门颁发的适航条例要求,取得相应适航证书。而适航条例对于飞机的设计、制造、取证试飞等各种事项的具体要求都以引入条例的大量标准为依据,贯彻实施相关标准成为适航取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如:民爆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修订的一批国家标准,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一大批规模小、效益差、无法满足新标准要求的生产企业,政府将不发给生产许可证而被淘汰出局,从而提高了我国民爆行业的整体水平。

2.3 安全的保证

高新技术民用产品因为其为“民”所用的特性,决定了它的高安全性要求,如:核电建设和运行、民用飞机研发和维修、载人飞船、民爆器材等都把保证安全放在第一位。服务于各行业的各类标准就为保驾安全提供技术层面具体的依据,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内外对复杂民用产品的安全性一般都通过法规条例和技术标准两个层次的文件来进行管理。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专门指出,“要抓紧制定核电建设的法规和标准”。法规、条例从安全管理的层面上对责任、程序、基本要求等作出原则规定。例如在民用航空领域,各种适航条例都是各国政府或区域机构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在船舶和航海领域,则有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海上安全公约,国际航道航行规则及国际知名船级社规范的技术要求。而技术标准则在其下一个层次,在技术方面作出具体的、详细和便于操作的规定。

民爆行业是高危行业,在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的同时,标准起到了更直接和更多方面的安全保证作用。目前制定的WJ9048—2005《民用爆破器材安全评价导则》、WJ9049—2005《民用爆破器材企业安全管理规程》等一批安全标准,对工艺、设备与设施、作业场所、运输与储存、试验与销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事故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对规范企业管理,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4 推进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手段

节能、减排是人类生存的保证,是全社会包括国防工业系统的社会责任,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纳入行业、企业标准的规划是国防工业标准化的重要任务。航天行业重视节能、环保工作制度和标准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航天推进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排放量值要求、车间环境中肼类物质卫生标准和相应检测方法,为推进剂的使用、排放、检测,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竣工验收提供依据。

造船行业引进《73/78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船舶NOx和SOx等废气和废水排放要求,并结合国情制定和贯彻了一批国内相关技术标准。

核电行业目前已制定9项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

现在国防工业大部分企业都在认真研究,创造条件积极贯彻实施ISO 14001环境标准,为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绿色生态环境尽一份义务。

2.5 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

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可以促进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能发挥标准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中的推动作用、保护作用和仲裁作用,对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积极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进行研究并回复意见及投票,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反映我国意见和立场,维护基本权益,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现在船舶工业对口的ISO/IEC国际标准已有70%被我国不同程度地转化。航天行业积极参加国际航天标准化活动,掌握美国NASA、欧州ESA和ECSS以及国际航天最新标准,促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这些都为实现国内标准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为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了桥梁作用。

3 不足和差距

国防工业系统的民用产业标准化工作还刚刚起步,特别是对高新技术民用产业的发展要求而言,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标准不足、缺口很大

特别是高新技术民用产业大部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现有标准还存在滞后、市场适应性差等问题。例如:核电行业,现有标准中能满足第三代核电站建设标准数量还很少,核安全、设计、设备制造、检验相关标准严重缺乏;航天领域,适用于高分辨率对地观察系统建设宇航标准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民用航空方面,大型客机研制所需顶层标准严重缺乏,部分技术领域标准处于空白状态,整体数量不能满足大型客机需求;民用船舶方面,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标准缺口较大;民爆行业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随着环境、节能降耗、安全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民爆标准的质量、制定速度、涵盖的广度都显现较大差距。

3.2 现有标准还不能与国际标准很好接轨

我国加入WTO后,逐步进入国际经济贸易大循环,标准化也开始进入与国际标准化体系的加速融合阶段。但必须承认,国防工业标准化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还相对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标准化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尚未接轨,现有标准考虑产品设计研发多,考虑国际贸易少。

3.3 缺乏整体性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

“十一五”以前,军民结合型高新技术民用产业的标准化曾有过目标的设想和初步规划。由于机构改革、主管部门的不确定性,目前,整体性战略研究和相应的目标及规划显得不明朗。

4 今后政策和任务

进入新世纪,标准在经济建设、国际贸易、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已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和重视,标准战略已成为促进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

军民结合高新技术民用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和体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对国际社会都有重大影响。因此,贯彻中央提出的发展以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民用产品及其标准化是今后国防工业系统光荣和长期的使命,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关于国防工业系统军民结合高科技民用产业今后的发展,2007年11月曾在北京召开了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会议以“促进军民结合、引领产业发展”为主题进行了高层次、高水准的交流探讨。论坛收到论文240多篇,有90多位领导和专家在主论坛和分论坛上作了演讲,他们对国防工业系统民用产业标准化今后的政策和任务进行了广泛研讨。

4.1 坚持军民结合方向,建立军民沟通、协调机制

坚持军民结合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民用产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军民结合高技术民用产业的标准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现有军用标准化成果,包括现有国家军用标准和军工行业标准,高技术民用产业的核心技术与武器装备采用的技术具有相通性;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标准资源,包括现有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

军民结合高技术民用产业标准化涉及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标准的制定要与有关部门及大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协调。国防工业系统在工作上要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建立相关的沟通机制,包括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报和协调机制、标准制修订过程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通过互联网公布标准制修订计划和项目申报、公布标准草案的内容并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利用招投标方式确定标准项目承担单位等。

此外,还应主动参与国家标准化工作,使国家标准能够全面反映国防工业系统发展民用产业的要求。

4.2 建立并完善适应高新技术民用产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定步伐

高新技术民用产业的标准体系从总体上说刚启动,不完善,这对国防工业民用产业标准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可以在约束比较少的基础上进行标准体系发展的规划。这个标准体系的构建应按照温家宝总理在商用飞机公司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标准、世界标准、市场标准、实践标准”的要求,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2.1 要满足高新技术民用产业发展的需要

例如:核电产业要规划核电运行的安全要求,核电站建设设计和建造,确保核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方面的标准;民用卫星发展要完善高分辨率对地观察系统方面的标准,规划卫星平台系列标准,简化卫星平台设计方面的标准;在民用飞机方面要规划规范民用飞机研制行为,确保产品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方面的标准;在民用船舶建造方面,要利用标准来推广先进的船舶建造技术,满足各种国际公约和规范的要求。

此外,先进材料、先进工艺的应用都离不开相应的标准,通过标准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规范化、工程化应用。

4.2.2 能适应市场经济、技术合作和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军民结合高技术民用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而且还需要进行全球性合作。经济全球化、产品推向市场就需要有适应市场的标准,要占领市场,标准必须先行。为此,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研究制定与产业发展模式相适应、能促进国内外技术合作和贸易的开放式标准体系。

4.3 高技术民用产业标准化与国际标准接轨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航天、船舶等高科技行业的消费者和供应链已覆盖全球。现在世界经济大国都把占有标准制高点作为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我国过去的国际贸易,由于标准和国际不接轨,仅此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为了支持高新技术民用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国防工业要在认真履行入世协议中的各项承诺和义务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TO规则框架下、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际贸易秩序的标准体系,跟踪国际标准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国际标准起草,要争取在我国国防工业系统设立更多的ISO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要发挥我国成为ISO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4.4 与专项重大科技工程相结合,建立工程标准化工作系统

进入21世纪,军民结合高技术民用产业任务非常繁重,核电产业要在引进国外技术、吸收再创新基础上发展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航天产业要建立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共需求的卫星应用体系、高分辨率对地观察系统,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投入使用;民用航空方面,ARJ21新支线客机实现批量交付,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公务机等进入研制阶段,大型客机项目研制要启动;民用船舶产业要求年产量占世界份额25%以上,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出口120亿美元,形成4~5家进入世界十强的造船企业。

军民结合高技术民用产业标准化必须与专项工程相结合。一方面,在专项工程中开展标准化工作,贯彻实施先进标准引领先进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发挥标准化对工程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推进工程发展;另一方面,标准离不开技术的发展,通过吸收和固化工程中产生的创新技术,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加速标准的发展。

这方面,我们将借鉴武器装备研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把标准化工作贯穿于专项工程的全过程,建立专项工程的标准化工作系统,为专项工程做好标准化规划、组织和监督工作。更要发动专项工程的研发人员参与标准化工作,使他们成为贯彻实施标准的主体。

过去武器装备研制的长期实践证明,标准化与专项工程相结合的做法既支持了专项工程的研发,又发展了标准化本身,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4.5 积极推进产品认证

高新技术民用产品大都是复杂的系统,要大量采用社会上提供的通用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等通用资源。由于高新技术民用产品技术复杂、使用条件严格、安全性要求高,对这些通用资源的要求又要高于一般民用产品。为了满足高技术产品的要求,缩短采购时间,国防工业系统要推行产品合格认证制度,即以相关产品标准规范为依据,对以上通用产品的首件制品进行考核试验,并对批量生产产品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将合格认可产品编入合格产品目录(QPL),作为选择供应商和订货的根据。

推行产品认证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实施标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研制风险、减少研制费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规范市场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借鉴国家在强制性产品认证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加强产品认证制度的探索和推进工作,通过产品认证,颁布合格产品目录,为军民结合高技术民用产业选用符合标准的配套产品提供便捷,为社会各界参与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平机会。

5 结语

“军口”和“民口”的标准化都拥有大量资源。过去它们为国家、社会做了大量工作,做出很大贡献。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它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国防工业系统相对比较封闭。随着国内的改革开放和国际上日益广泛的交流,封闭的局面逐步改变。今天,《中国标准化》推出专栏介绍国防工业民用产业的标准化概况,这为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标准化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今后国防工业标准化更好地向民口学习。为此,我们都很重视和珍惜这次机会,并企盼今后开展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合作。

国防产业 篇2

2.负责有关经济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起草以及信息发布工作;研究制订投融资、计划、价格等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负责行政复议工作。

3.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监测和分析。

4.编制退伍军人安置计划、农业人门转非农业人口计划、技工学校招生和就业指导计划。

5.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储备物资收储、动用计划。

6.研究分析全县财政、金融运行情况,衔接平衡财政、金融计划;负责企业债券、投资基金的申报和安排工作,编制重要商品总量平衡计划。

7.安排市场建设和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审批和上报各类市场的立项和可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储备粮的收储、动用计划;提出重要商品的调控政策,引导和调控市场。

国防产业 篇3

因为国防工业产品的特殊性,这一类产品在人们的印象中颇为神秘、冰冷。随着我国国防工业实力的增强,工业设计在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中,逐渐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令产品的人机工程应用更加合理、生产周期不断缩短。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张乃仁教授与罗琦副教授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参与了大量的军工产品设计与科研项目。说起我国在国防工业领域中的工业设计,还要从这类产品的外销出口谈起。当时的产品并无“设计”这一环节,生产方并不希望因为设计增加成本。当购买方对产品的设计提出要求时,我国的军工产品才逐渐开始重视设计。逐渐地,我国的军工产品在舒适性、易用性上逐步地发展。张教授介绍说,在某装甲车的研发中,他们将工业设计中模型制作的概念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用1:1的木质模型代替以往的实际样车生产,这种原大比例的模型能真实地反映其形态及细节设计,制作木模型的过程同时也是设计深入的过程,在模型制作中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改,同时降低了研发成本与制作周期。通过一次次工业设计对产品带来的质量与整体性能提升的实例,我国的军工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性化设计对于国防军工产品同样非常重要。从最初的被动设计,到今天的主动创新设计,中国的国防军工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国防产业 篇4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建立产业集群并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保持它的竞争优势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从马歇尔和韦伯开始, 国内外学者们从产业集聚、组织生态学、系统论、网络创新等视角来透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深入探悉其微观机理和运行机制, 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企业创新与知识共享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更多的关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性。

新产业区学派将新产业区界定为, 基于一定的地方劳动力市场, 由社会劳动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所组成的本地化网络, 认为产业集群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柔性专业化生产, 二是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1]。创新系统学派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 (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 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 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 是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的有效叠加[2]。Camagini [3] (1991) 指出区域集聚发展过程中企业及其外部的网络联接对于企业发展、创新以及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Harrison[4] (1992) 指出创新网络在外部联接时, 必须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发展。韩国的经济地理学家朴杉沃[5] (Park S.O., 1994) 认为, 新产业区内的柔性生产系统和大宗生产系统并存, 地方网络和全球网络同在。

国内相关研究以北京大学的王缉慈为代表, 主要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出发, 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童听、王缉慈[6]以我国典型的外向型制造业集聚区域——深圳和东莞为例, 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 探讨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 新兴制造业集聚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盖文启[7]从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来探讨新产业区发展的机制, 初步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一般性理论以及网络形成和创新的机制, 探讨了新产业区及其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趋势。魏江[8]选择了中国东部地区6个产业集群, 共112个样本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产业集群网络创新过程、创新速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验证了网络创新对于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和创新速度的影响。朱杏珍[9]从中观层面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做了概念探讨和理论研究, 提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结构、资源基础以及培育方式, 揭示了集群创新网络的行为机制、竞争优势和集群创新的内在规律。

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集群, 对集群研究的地理区域也大多集中在江浙地区、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新兴工业区, 对我国军工企业密集的中西部老工业区产业集群的关注程度不够, 很少有学者对大型制造企业集群特别是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作系统研究。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军用与民用技术日趋融合的态势, 加强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的融合、建设军民生产一体化的国家工业基础和军民高度融合的国防工业体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国防工业转型的基本特征。在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加速国防工业转型的背景下, 我国也在探索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转型升级的战略和途径。国防科工委在 “十一五”《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要重点发展具有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军工特色的技术、产品和关联产业, 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军民结合型高技术产业集群。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几次调整, 在中西部形成了国有大中型军工企业积聚区, 或者说形成了若干“准产业集群”[10]。但是这一产业集聚是在政府指令下、在非经济目的、非市场导向下形成的, 军工企业作为核心龙头的资源和科技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国防科技与区域国民经济的融合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因此, 加强对中西部等老工业区的国防科技产业集群的研究对巩固我国军民一体化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构建起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框架, 并探究影响该类集群创新要素结网的制约因素, 进而提出管理思路。

2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要素界定及其特点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作为“以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优势, 利用知识或技术密集平台, 促进两用技术研制、交流、成果推广及应用, 最终服务于国防经济和地区民用经济的两用技术产业及相关支撑机构聚集区”, 其实质就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 在产业链上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科技工业的协同, 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 实现两用科技规模化和产业化[11]。其创新网络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国防军工企业为主导, 向上游延伸至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企业, 向下延伸至服务企业和客户, 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竞争产品的制造企业以及跨产业的配套制造企业等和相关支撑机构。

按照各类要素在创新活动中作用的不同,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参与者可以分为四类, 即国防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这四类参与者由于组织特点不同, 在系统中发挥作用也不一致。

(1) 国防科研院所及高校:

国防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知识源头, 其主要任务是开发军用或军民两用技术资源, 为集群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供给和技术人才服务, 是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源、人才源、技术源, 是集群创新体系的核心。

(2) 企业:

包括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 它们是集群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主体。按照产业链分工协作规律, 军民两用产品生产企业之间形成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关系, 呈现龙头企业型集群结构, 即:军工企业在系统集成方面有较强的实力, 有能力从事产品创新与大规模的工艺创新, 成为总装的核心厂家;非军工企业特别是民间高科技企业, 在资金、管理和运行机制上较军工企业有优势, 但系统集成能力一般偏弱, 主要为军工企业提供技术配套与生产配套, 成为合同制造商和下游多层分包商的主体[12]。

(3) 政府:

作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政府主要负责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 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影响和改善创新资源的配置, 从而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各个环节中的紧密结合和协同。

(4) 中介机构:

作为创新主体的联系者, 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传播、咨询和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是军民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纽带。中介机构包括信息中心、创业服务、技术评估、经纪组织和咨询机构等。

3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解析

3.1 创新网络结构框架

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网络是由结构中的节点, 即要素构成[13]。遵循对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要素界定的思路, 本文构建国防科技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见图1) 。

图中实箭头表示创新节点主体间产品与服务交互合作关系, 虚箭头表示创新主体间信息、知识、技术等互动作用。虚框表示的创新网络边界体现集群创新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该结构图表明国防科技产业集群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系统, 不同节点主体之间基于产品和服务交互、知识和信息共享形成了若干创新链条并结网, 通过边界的开放性融入到地方、国家和全球创新体系之中。

3.2 创新网络结构特点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涵盖三个层级:产业网络层、社会网络层和创新网络边界。集群创新网络是由上述三个层级叠加而成的复合网络, 这三层网络结构并非各自独立, 而是基于产业关联、知识共享、社会管理和价值链协同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2.1 产业创新网络层。

以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中间机构等集群内部的各个主体要素为节点, 基于产业链关联的供应、生产、服务、技术等配套与合作关系形成的创新网络层面为产业网络层, 其实质是产业链创新。产业创新网络层是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的内核, 以国防核心制造企业与配套企业的经济联系或以跨产业大型制造企业技术、经济合作为体现形式。

国防科技产业作为典型的装备制造业, 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等特点, 产业垂直与水平关联企业之间存在大量工艺衔接、技术同源以及两用技术的创新交叉等联系。大中型军工企业因其具备规模、人才和技术优势往往成为核心企业。通过层层分包机制, 垂直链条上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分包商与国防核心企业之间频繁进行产品、服务、知识、技术等合作, 在产业链分工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协同关系促进了两用技术的共享和双向溢出, 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与技术升级[11]。同时, 通过竞合机制, 国防核心企业在水平方向上从与系统内外竞争企业的竞争中获得创新动力, 并与互补企业实现创新资源互补, 最终实现协同进化。基于产业链关联的产业创新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和技术创新在集群内部的快速传播, 最终达到军民两种创新资源交叉互补的目的。

3.2.2 社会创新网络层。

以集群的社会主体, 集群内部社会机构为节点, 以它们之间存在的社会关系形成的网络层面就是社会创新网络层。社会创新网络层为产业创新网络层提供创新技术、知识、资源以及创新管理服务等。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中国防科技企业、非军工企业、国防系统内外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咨询机构、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机构、培训机构等聚集在一起, 各机构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依存关系。通过利用共同的交通、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分享共同的知识资源、拥有共同的专业人才市场、提供创新政策与管理服务, 创新主体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创新特长, 彼此互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 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动力。

3.2.3 创新网络边界。

在全球化背景下, 产业集群外部的关联机制和集群的升级问题正在成为研究的焦点, 另有许多实证研究支持集群进入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功能升级的观点[14]。国防科技产业集群的升级要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 其创新网络边界的开放性打破了集群固有的地理和行政边界, 集群外部关联主体 (产业层面和社会层面) 与集群内部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多边协作, 在全球创新链中汲取创新资源和创新动力, 必将提高集群整体的创新绩效。

4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管理

4.1 创新网络化的制约因素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实现网络创新受到诸如观念、体制、机制以及创新外部性等因素制约, 成为影响该集群创新效率提升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约束。大多数国防科技企业地处中西部地区, 受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 国防科技单位依国家拨款搞科研, 依军方定单来生产的思想浓厚, 不愿意承担风险, 即便是从事一定的民品生产的效益大于军品的效益, 也不愿意投入更大的精力, 导致民品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

(2) 体制与机制约束。由于历史的原因, 国防科研生产体系基本上是一种自循环系统, 军民分离、垂直领导、条块分割, 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体系存在政策、标准、技术等方面的障碍, 从源头上割裂了军民之间的联系, 形成了军民科技合作的体制约束。另外, 国防科技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化解机制等尚未优化, 使得以军工企业为依托的民品产业集群缺乏坚实的微观运行基础和动力。

(3) 创新惰性约束。以军品为依托的民品生产与军品一样, 也带有明显的科技附加值高的特点,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出现的以低成本甚至免费“搭便车”的行为会造成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停滞, 因此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界定与适度保护成为培育集群创新优势的前提。

4.2 创新网络管理思路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 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管理的目的是破除观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协调集群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进而提升集群的创新绩效。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应主要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加以推进。

第一, 国防军工企业应转变“以军养民”的传统观念, 主动延伸民品产业链条, 吸纳地方企业融入企业配套体系, 壮大产业规模, 促发集群网络的形成。同时, 军工企业应在经营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 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等, 使龙头企业产生军民融合的动力和需求。

第二, 国防军工企业作为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应主动与其地方各级分包商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环境, 必要时可给与分包商参与知识共享与研发合作一定的补偿和奖励, 如:增加订单等, 以增强他们的共享意愿。由核心企业发起并促成前后向企业之间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知识联盟也是降低共享成本, 提高共享效率的可行途径。

第三, 集群中的军工和民营企业应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加强企业内部、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加强研发投入, 从而强化对其他企业共享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 从而保证企业间知识共享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第四, 在集群形成初始期应将自组织与他组织方式相结合, 加强顶层设计,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如:建立和发展军民两用和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解密的国防军工技术的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创建两用技术共享和转化的平台、优化两用技术双向溢出和产业化的环境, 从而提高军民两类主体合作的意愿, 降低知识共享风险。

第五, 政府应成立信息服务机构, 为集群内的企业在信息、技术、资金、人才方面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 对产业集群中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对具有军工特色的民品生产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合理规划、重点扶持等。

摘要:在解剖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要素和特点的基础上, 构建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框架, 并进一步讨论创新网络各层面的特点及制约该类集群创新网络化的因素, 最终提出管理的思路。

国防,和平之需(国防征文) 篇5

孔子曾经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大体分为两路——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当一个国家在这两方面做到了平衡良好发展时,人民生活就能保证安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我国已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GDP以每年8%~9%的速度快速增长,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远优于“足食”,那么我们的“足兵”呢?

在军事方面我国的发展壮大也是令人欣喜的。从当年的“小米加步枪”,人民群众赤手空拳、红军战士大刀榴弹的全民肉搏,到今日陆海空三军雄姿英发的繁荣景象,中国的军事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壮大了。忘不了祖国60大庆时那气势恢宏的阅兵式,排成长龙的精锐武器犹如一只只不羁的踞虎,划过长空的是傲气十足的钢翅铁鹰。这些,都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心生骄傲!任何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目睹祖国的日益强大,尤其是目睹我们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都会不禁赞叹:“这是我们的祖国!„„”

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国防。大洋对岸的美利坚合众国无疑是最好的例证。强大的军事基础也是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试想:在一个军事力量薄弱、武器装备落后的国家,国民们必然没有以国为

家的安全感,何谈民族向心力?近年来十分猖獗的索马里海盗,就是因为国家落后,政府无力,才导致社会的动荡局面,甚至扰乱世界。

一个不能保证自身安全的国家,必然不能有强健的人民、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平稳的经济发展。

然而,发展国防是否意味着无限制的扩张军事力量?“我们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这是邓小平郑重承诺的;我国自古也有“以和为贵”的思想。不错,“和平”是发展国防的最终目的。我们将不会用枪用炮轰开前进的道路,而是用我们永远宽厚温暖的怀抱,迎接世界朋友的信任。唯有疯狂的军国主义者,才会不顾一切的发展军事力量,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掠夺、破坏。

国防事业是纯洁、高尚的事业。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防的目的是国家和平。为了保家卫国——和平——奉献青春,奉献智慧,甚至奉献生命的人们,常常被我们称为“最可爱的人”。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人抒发对和平的期望。为了和平而战,为了家国的平安,许多人投身国防事业。一些人用生命谱写了爱国篇章,为后人留下一段又一段佳话。岳飞,文天祥,邓世昌,张自忠„„多么值得敬仰的人!

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应尽的法律道德责任。

忽视国防的后果是可怕的。不会忘记,当1840年英国舰队第一次炸开我国国门后,那一段段屈辱的历史——堂堂东方古国,号称百万雄师,却比不过小小几艘炮舰,一步步沦为外国殖民地。我们不会忘记那屈辱的称号,“东亚病夫”,四个字道尽了清政府的懦弱!有清一代的百万雄师虽然听起来很是“吓人”,然而在冷兵器早已落后的近代,这些身着铁铠、手执长矛、嘴叼烟枪的“东方勇士”,在黑色炮眼的虎视耽耽下,不过只是即将化为飞灰的腐肉。清政府竟然还意识不到军队装备的落后,自称“天朝物产丰盈,原不藉外物以通有无。”可以说,导致近代中国衰落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军事的落后。

历史告诉我们,万勿忘记“与时俱进”。这是对一切都适用的法则。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航空母舰,这是一个不良的讯号。我国建造航母,只有意义没有意见!在此我也强烈的希望早日看到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诞生在蔚蓝的海洋上。

正如开始所说,国防事业是使一个民族骄傲的纯洁高尚的事业,它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平。国家越能显示出它对国民强大的保护能力,这个民族的凝聚力也就越强,越能激发出生产力,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完善的装备、强大的队伍,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勃发的朝气,展示出一个积极强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我们爱国,怎样爱?应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为祖国出谋划策。

国防女生“巧计连篇” 篇6

桌子横起来,被子就立起来

集训第一周,全营内务检查,女兵排的被子姿态万千,营长吴华东“戏称”女兵排是“艺术排”,看着床上的“包子”、“坦克”,女国防生们羞红着脸低下头。在参观完男兵的宿舍后,她们才知道什么是“惨不忍睹”。

知耻而后勇,检查内务后,她们紧急集合“凑一块”开会商量对策,如何才能够提高内务质量、标准。

排长林慧珍分析,被子叠不好,主要是因为被子压的不实,但女兵力气小,虽然在上面花费的时间也不少,效果却仍是不尽人意,一时间也想不到好的办法来。这时,平时最为古灵精怪的开心果张珂发言,一语中要害,咱们把写字桌倒过来不就可以了吗?大家看看要四个人才能搬得了的写字桌,衡量一二,大声叫好。

怪异的一幕出现在女兵排里,一床被子平整的躺在地上,四个人把四个角拉得直直的,写字桌压被子,四脚朝天,两人扶着桌子在被子上规规矩矩的来回走动。

十分钟后,被子厚度直接下降二分之一,张力宏拿起自己的被子,一番精心打磨后,豆腐块诞生了,四四方方,棱角分明。

有了成功的典型,她们互相协作,几个班分别施展开来,每一床被子都经过横桌的洗礼,女兵排内焕然一新,直线,方块,整齐划一。

第二周内务检查时,女兵排一举夺魁。在男兵过来请教经验时,她们有模有样地比划起来。

千方百计灭血泡

经过一个多星期高强度的训练,原本在家缺乏锻炼的女兵们有点精疲力尽了,尤其是扩招的女国防生甘甜,磨出了一脚的大血泡,训练都成问题,看着她脚上一个个的大“红灯笼”,女兵们既心疼又无奈。

甘甜心想:千万不能因为这个影响训练,怎么办?有人建议“一不做,二不休”——把它们给戳破;有人建议利用热胀冷缩,用凉水把它们给收拾了……总之,方法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总的目的就是消灭这些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血泡。

“长血泡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太虐待我们的脚了。俗话说,‘你敬他一尺,他就会敬你一丈’,要不咱们好好把它们给护着。”这时战友龚正媛发言了。这主意好,顿时有人响应起来,经过大家的一致商量,决定让甘甜多穿几双棉袜,班长又从男生那借来一双大鞋子让她穿上,看着小巧的甘甜顿时变成一个“大脚婆”,大家都忍俊不禁。

操场上一群女兵踢着整齐的正步,喊着嘹亮的口号,队列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只是多了一双大脚,多了一种“大脚”背后的精神——团结一致,无所畏惧。

男兵的食物女兵的宝

“无休止”的队列操课,3000米长跑、俯卧撑等体能训练,让这些90后的小女兵有些吃不消了。虽为国防生,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她们骨子里也有着爱吃爱美的天性。

武汉似火的骄阳使很多原本白皙的女生变得黝黑,也有不在少数人身上捂出了痱子。紧张的作息让女兵们每天都过得“紧巴巴”的,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物资”供她们“保养美容”。

“灰头土脸”的日子没过几天,上面突然“恩赐”了数十个西瓜,女兵们如获至宝,立刻对这些“宝贝”做了周密的计划:红色的瓜肉吃掉,白色的瓜瓤切薄敷脸,剩下的瓜皮则用于涂抹身上的痱子。

理论引导实践。只见女兵们“磨刀霍霍”,围坐一团,将其“瓜分”。几个动作麻利的女生抢先挑拣,很快将为数不多的胜利果实“洗劫一空”。面对“狼多肉少”的状况,没分到的女兵只好将瓜都抱给“全排第一吃货”李丽丽,动用集体的力量逼迫她“享用”。这可美坏了这个能吃的小女兵,她来者不拒,不一会儿,便将大家的瓜皮“全盘托出”。

看着自己又恢复水润的面颊和不再痛痒的皮肤,这些稚气未脱的小女兵们心满意足地笑了。

国防产业 篇7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寓军于民,军民结合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以锻造一个崭新的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跃升。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客观分析,是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

伴随国际战略格局、国内安全环境、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发展思路历经几次转换。根据发展思路的调整,可以将建国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以提高供给能力为中心的阶段(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

这一阶段,就总体而言,国际国内形势严峻,薄弱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庞大的军品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提高供给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这一阶段内,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科技工业也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这种体制对集中有限资源,迅速建立和发展国防,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一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加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等多种因素,使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状况。

就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而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能力不足,而落后武器装备生产能力过剩。由于安全形势很不稳定,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步伐,使武器装备生产数量迅猛增加,在国防科技工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低水平的武器装备过度膨胀,但高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虽然“两弹一星”等一批重点项目,带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能力的提升,但从总体上看,在现代武器装备高速更新换代情况下,我们的科研生产手段老化,工业水平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使中国国防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与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趋势不相适应,武器装备总水平与国防发达国家存在严重的时代差。

就军民关系而言,“分”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由于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很不稳定,较长时期处于战争或战备状态,军品需求庞大,所以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和军工企业专注于军品生产,很长时期内军工封闭,自成体系。但军民关系也曾在“合”的方面做出过尝试,主要是军转民的尝试。图1反映了这一阶段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关系分分合合的变化历程。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军民关系的分分合合,都是契合特定时期军事需求的起伏变化。当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军事需求扩张时期,分的倾向得以强化;当国家安全形势缓和,军事需求收缩之际,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及企业将一部份能力用于民品生产,合的倾向得以强化。但从总体来看,“分”是这一阶段军民关系的主旋律,“合”的尝试仅是军工需求的收缩之际,为了军工自保,扩大需求所作的被动调整。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企业单一由国有或国营企业构成,这种单质化既是其他所有制企业进入该领域的屏蔽,也是既有企业推出国防领域的樊篱,造成了国防资源的严重浪费,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就产业组织结构而言,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各行业处于割据状态,企业内部具有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自成体系,自我配套,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导致军工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重组受到阻碍,资源重复配置。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过于求全,出现分散化倾向,产业集中度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2. 以需求导向、能力调整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逐步趋于缓和,国内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国防科技工业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由于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国防费水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军品订货骤然减少,使许多军工企业陷入了亏损境地,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起来。为此国家主要采取了加大军民结合、调整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等重大措施,以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路径。

在军品生产能力调整方面,为了压缩过剩能力,国防科技工业各部门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有步骤地分批进行能力调整。第一步,先把多余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腾出来开发民品,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去;第二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将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相对集中;第三步,按照军品骨干、军民结合和全部转民三类分类调整。由于配套政策措施不落实等因素,这一阶段的能力调整并未完全落实,但为下一阶段的继续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军民结合方面,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利用国防科技工业的力量和优势发展民用生产。国防科技工业开始实行战略转变,逐步敞开封闭的大门,军民分割的格局逐步打破,军民结合逐步走向深入。一方面,对于军品生产逐步放开一般能力,开始利用民口能力进行军工配套生产。在这期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武器装备研制合同暂行办法》和《国防科研试制费拨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条例,使军方在一定条件下能自主选择军工或民用工业部门的供货商,为实行寓军于民奠定了初步基础。另一方面,许多军工企业投入民品市场,军工企业民品开发逐渐形成规模,推动了军工经济发展。但由于政府在各方面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加之企业本身缺乏相应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军民结合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军民结合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低,高技术民品规模小、比重低;军转民产品缺乏创新、价格偏高,导致竞争力低;管理和组织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思想,高度依赖政府,缺乏市场适应能力。

3. 以体制改革、能力提升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孕育着国防科技工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一方面,90年代以来爆发的战争展示了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武器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让人们感受到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缩小这种差距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原有国防科技工业制度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制约着国防科技工业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力求突破原有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约束。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

在军品能力水平和结构方面,武器装备供应走向高技术化、体系化,小核心、大协作的新型军品科研生产体系初步显现。“九五”末以来,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国家实施“高新工程”,加大了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投入,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大多数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向高技术转变。同时,国家启动了第三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十五”全面实施并基本完成。通过调整,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强化了核心能力,放开了一般能力,能力结构、科研生产布局大幅度优化。

在军民结合方面,国防科技工业完成了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体系基本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近年来,军工民品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11个军工集团已发展成为军民结合产业集团,军民结合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军工民品开始走向高技术化、品牌化、规模化,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军工民品正在向突出军工特色、体现军民结合、走向高技术化转变。

三、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现实不足

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调整和建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发展成效巨大,但与军事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1. 军品能力、能力结构总体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能力水平方面,经过“十五”的建设,形成了一批先进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手段,但已建成的先进手段还只是点状、线状的,设计制造的信息化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生产新一代高技术武器装备所需的条件尚存在较多的空缺和不足,已有的条件不成体系;能力结构方面,虽然“十五”基本完成了第三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但在能力结构上,保留能力仍旧过多,放开能力尚未真正放开,一些撤销能力不仅没有撤销,还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2.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力度不足,有待大力改革。

一方面,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小,供给能力和水平不足;另一方面,武器装备发展对民用技术、能力的利用仍然有限。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经济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生产,但民口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还存在投资、价格、税收、标准、信息不畅等困难和障碍,军工自我封闭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源重复浪费,也严重制约“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新体系的形成,不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3. 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集中度低,行政垄断与不规范竞争仍存在。

龙头单位重复过多与配套单位过于分散,导致产业集中度低。如飞机总装厂,我国至少有5家。从配套单位看又存在分工过细、布点过多、专业化低的状况,资源配置效率低。行政垄断与不规范竞争并存。从市场结构看,一方面存在行业、集团之间的行政垄断;另一方面,以非规范的手段获得任务和投资的状况还存在,规范、科学、有序的竞争体系和相关制度,如招投标、价格等还不健全。

四、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

可以看出,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多是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产生的,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站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军事斗争准备需求拓展的“多浪叠加”的浪潮中,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大势所趋下,必须用新的发展思路引导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以锻造一个崭新的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跃升。

1. 大力发展军工先进制造业,升级武器装备供给能力。

这是提高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防实力的首要任务。根据我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现实水平,新阶段需要实现两大重点突破。一是强化产业基础。要抓住新一代武器装备生产的能力漏洞和薄弱环节,重点强化产业通用基础设施建设;要用先进生产模式和生产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线,建设一批精益、灵活的现代化生产线。二是数字军工建设。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化、一体化,而我国武器装备供给的信息化能力尚较为薄弱,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应当以产品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信息化为重点,推进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建设,实现由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的升级。

2. 完善“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新型军品科研生产能力体系。

举全国之力发展国防,使武器装备的发展立足于国民科技经济基础,是世界国防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等军事发达国家已大获成功,而我国的寓军于民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限制,力度不足,制约武器装备供给能力的发展。新的发展阶段,在进一步精化和改造核心能力的同时,更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民口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甚至核心能力层,并引导军品配套生产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规模效益。

3. 军民结合产业向结构高级化升级。

总结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是消减军品订货波动风险、壮大军工经济、保持军工能力的根本措施,我们要继续坚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在新时期,随着军工能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充分表明,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散、转移和产业化,可以辐射引领和带动国民科技经济实力提升。我国的军民结合产业要从注重产品发展转向注重产业发展和产业链拓展,在壮大产业规模的同时,要注重向高技术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集中力量抓好大型飞机、民用卫星应用产业、大型核电站和重大核燃料项目、高技术船舶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实现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7

[2].王逸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3 (9)

[3].张连歧.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推行军民结合战略的思考[J].装备学术, 2007 (1)

[4].鲍晓敏.我国国防工业寓军于民发展模式的构建[J].军事经济研究, 2006 (11)

[5].于连坤.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全面转型.中国军转民, 2005 (1)

国防产业 篇8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逐步建立起独立国防军工体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现“两弹一星”等重要成就。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对于国防投入日益减少, 军工企业体制僵硬,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在军工行业成为全国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之后, 国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 从具有政府职能的核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等5机部改革成为具有现代公司制度的中国10大军工集团公司。在国家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军工集团内部进行重组, 军工企业纷纷进行上市, 民间优质资本开始注入军工集团, 截止2010年12月, 10大军工集团旗下拥有60家军工企业上市。

此时的国防产业朝着集中化、市场化和军民结合的方向前行, 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国防产业正在逐步走向市场, 由供需机制来决定其发展。但是从国防产业高科技性、资本密集型、国家安全等角度来考虑,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 自身带有很强的垄断性。我国国防产业可分为航天、航空、兵器、船舶、核工业以及军事电子6个方向, 其中航空航天业是国防工业的子系统。

1 航天航空产业市场集中度状况

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有产业集中度、H.I指数、熵指数, 由于资料有限, 对于航天航空产业分析主要针对上市的军工企业, 销售收入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1.1 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最常用的指数, 通常计算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的比重。本文采用前4家 (CR4) 和前8家 (CR8) 企业的集中度指标。

表1显示, 2011年前4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CR4为51.28%, 前8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CR8为74.74%。根据美国学者Bain以市场占有率为基准提出的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划分标准, 50%<CR4<65%, 70%<CR8<85%, 产业的集中程度比较高 (适度集中) 。根据Bain集中度类型6个等级, 2011年航天航空市场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总体看来我国的航天航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 (见表2) 。而从全球来看, 航天航空产业属于一般寡占型, 我国航天航空市场结构与全球类似。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计算。

(单位:亿元)

从表3中可以看出CR4一直保持在50%~60%, CR8保持在74%~80%, 虽然集中度在2008年保持上扬的趋势, 但是在2008年之后一直出现下降的趋势, 表明航天航空产业垄断格局逐渐被打破, 民间资本加入, 军工企业和民营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封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被市场竞争机制打破 (见图1) 。

1.2 H.I指数

从表4中可以看出, H.I指数从2006年的937.08517上升到2008年的1134.8927之后, H.I指数一直保持下降趋势。日本学者植草益依据H.I指数将市场形态分为6类, 高位寡头垄断型Ⅰ (H.I≥3000) , 高位寡头垄断型Ⅱ (1800≤H.I<3000) , 低位寡头垄断型Ⅰ (1400≤H.I<1800) , 低位寡头垄断型Ⅱ (1000≤H.I<1400) , 竞争型Ⅰ (500≤H.I<1000) , 竞争型Ⅱ (H.I<500) 。航天航空产业位于低位寡头垄断型Ⅱ (1000≤H.I<1400) 和竞争型 (500≤H.I<1000) 之间, 从寡头垄断逐步走向竞争。

1.3 熵指数

从表5中看出, 熵指数从2008年之后逐渐变大, 集中度变低, 与H.I指数表示的集中度趋势相同。参照魏后凯在分析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中对521个制造行业近60万个企业计算出的熵指数, 熵指数在2.5~2.99的产业数在整个产业中20.3%, 3.0以上的产业数占到5.4%。虽然H.I指数和熵指数变化趋势和方向基本一致。但是从熵指数来看, 航天航空产业产业在全部产业中垄断水平比较高, 比H.I指数显示的结果垄断性要高。H.I指数赋予大企业一个较大的权重, 因此可以较好的反映高集中产业集中度的细微变化。而熵指数赋予小企业一个较大的权重, 可以较清晰的反映低集中产业集中度的细微变化。中国航天航空产业从封闭走向市场才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 垄断性比较高, 从这一方面来说, 采用H.I指数更为合适。

2 结语

无论是采用CR4和CR8还是H.I指数和熵指数, 分析结果都表明中国的航天航空产业集中度比较高, 产业组织集中, 是典型的中上集中寡占型。这种寡占型的市场结果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而是政府政策以及国家安全需要造成的, 其也是航天航空产业市场集中度颇高是主要原因。随着国家国防产业政策的改变, 民间资本进入, 军用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民用产品, 经过未来长时间的充分市场竞争, 市场集中度下降, 市场垄断会逐渐被打破。但是航天航空产业拥有自然垄断的特征, 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在经过政策放开和市场的充分竞争后, 航天航空产业会实现规模经济, 市场的集中度变高, 预测整个市场会经历一个“U”型发展, 而此时正处于“U”型下降阶段。经过充分发展的市场高度集中与依靠行政政策维持的高集中度完全不同。

航天航空产业作为国防产业的一个子产业, 它的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进一步开放国防产业, 民为军用, 主动发现并且获取民用领域中的高科技, 同时军为民用, 提供军用技术的利用率。引入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化的基本要素, 政府作为国防产业的需求方, 在采办过程中采用竞争机制, 保证在一个项目的整个周期都有相互竞争的供应商, 允许外国厂商的加入, 在竞争中求合作。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兆凯.基于生态位的航天产业集群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3]黄艇.民间资本进入国防产业的效果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4]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 .

[5]干春晖, 戴榕.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8) .

[6]罗勇, 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5 (8) .

[7]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 2006 (5) .

[8]罗仲伟.军事工业主体的特性与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2) .

[9]马伟伟, 黎开颜.军工上市公司财务简析[J].航天工业管理, 2011 (9) .

[10]唐晓华, 苏梅梅.产业过度竞争测度基准及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6) .

国防产业 篇9

一、国防精神的建设效果直接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

国防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抗外来侵略, 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 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国防精神包括了爱国主义精神, 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的国家的人会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顾生命危险奋起抵抗外敌入侵。同时, 国防精神还包括了民族尚武精神, 民族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气质, 是支持国防强大与巩固, 维护国家尊严与安全的爱国意识和心理素质。它包括了卫国报国的志向, 居安思危的戒备观念, 刚毅坚强的斗志, 奋发进取的竞争意识, 刻苦钻研和磨练的勇气等等。总的来说, 民族尚武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一种蒸蒸日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民族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相互联系, 有着密切关系的, 民族尚武包含了爱国主义的内容, 它反映为一种群体的、集体的精神气质, 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是国防精神培养的重点和主要部分。

通过研究世界战争史我们发现, 在世界战争历史上, 民族尚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命运。罗马帝国初期, 罗马帝国非常重视对人民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 罗马公民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 树立了要为国家的强大努力奋发, 为国家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强烈意识。当这种思想深入罗马公民人心的时候, 罗马帝国的强大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所向披靡, 成为跨亚欧非地区的大帝国,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古罗马帝国因此而名垂青史。但是在后期, 罗马帝国在经过一系列胜利之后, 国家从上到下都认为罗马帝国已经足够强大了, 天下太平了, 因此国家开始疏于进行民族尚武精神的教育, 全民开始追求一种骄奢淫逸的生活, 国防逐渐废弛, 终于在公元5世纪, 被因遭汉朝打击而西逃的匈奴军队入侵而迅速土崩瓦解, 从此一蹶不振, 遭到了覆灭的命运。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的时期, 但是国家不注重国防的建设, 不注意国防精神特别是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 人们在一种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氛围中生活。当北方的游牧国家金国入侵的时候, 完全手足无措, 甚至皇帝都被金国掳走, 关到地牢里。后来又遭到蒙古的入侵, 从而国家彻底沦陷, 人民遭到被奴役的命运。像这样因为不注重民族尚武精神的培养而导致亡国的例子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也是很好的反面教材。这些历史都告诉我们, 国家要强盛, 民族要保持生命力, 人民要安居乐业, 都必须加强民族尚武精神的建设, 这是国防建设当中的头等大事。

二、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阵地

要激发培养一个民族的国防意识, 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这个国家公民的国防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最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最富有思想、最有活力,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理想、积极向上, 他们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 要培养全民的国防精神和国防意识, 首先必须从普通高等学校做起。

同时, 高等学校学生这个群体本身的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素质决定了这个群体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对于传播国防精神、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时的产物, 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结晶蕴藏于此。高校中的学者、教师与学生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前途、未来与希望, 这是一个智者云集的场所, 高校中的研究成果与意识动态无时无刻不在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或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看来, 培养全民国防意识, 必须首先坚固高等学校这块阵地, 提高高校学生、教师与研究人员的国防意识与国防素质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正视高校对其他各个部门和阶层的这种辐射作用, 并且有效地运用这种辐射作用, 使之对于整个社会国防意识的提高起到良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 普通高校国防意识的的提高应当成为培养全民国防精神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薄弱环节, 培养民族国防精神

以上从国防精神培养和高校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加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迫在眉睫。

从现状来看, 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 国防教育组织机构的缺失。

虽然国家为了加强国防教育, 在一部分学校设立了相应的进行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 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甚至还存在走下坡路的现象。在高校进行机构改革时, 国防教育相关部门往往成为被改革的对象, 国防教育机构或者被撤销, 或者被兼并, 或者被降格。当一项事业没有了组织保障时, 很难想象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2. 国防教育制度保障的缺失。

组织机构不健全是国防教育开展的瓶颈, 而国防教育制度保障的缺失则是组织不健全的根本原因。虽然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各个部门下达了很多通知和文件要求各普通高校健全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 但是到了高校具体落实起来却政令不通, 很少有高校对此非常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一来, 中央文件的有效性到了地方却得不到保障。对此, 国家应当加强制度的实行保障力度, 从而使决策精神真正落实, 发挥实效。

3. 各项国防法规的实施需要完善和落实。

目前, 为了保障国家国防教育的顺利进行, 颁布了各项国防教育的相关法令,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 这无疑对国防教育的展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 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法规的监督保障没有相应的机构来实现。这使相关法规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没有起到真正的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作用。由此可见, 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已经成为落实国防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强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法规的实施保障是一个重点。

总而言之, 培养国民的国防意识, 就要加强国防教育, 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 这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当对此高度关注, 并从法规、制度等各方面予以保障。以此, 才能促进国防教育良性发展, 推动我国国防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摘要:在普通高校中实施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是国家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要加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 培养全民的国防意识, 必须从法规上、制度上、保障上入手, 以此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防教育环境。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德恩.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1)

国防产业 篇10

一美国《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及特点

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明确了国家军事发展的目标, 法令直指全国男女青年, 强调每个公民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 意在充分调动青年的智慧和技术来提升国防安全, 充分发挥青少年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性。该法令鼓励学校、社会各界共同促进该项法律顺利地落实, 都能参与到国家安全教育中来, 不会有置身事外的错觉。其内容、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政府大力扶持, 增拨教育经费。授权联邦政府对各州教育机构提供不少于7000万美元的年度拨款, 用于资助各州更新教学与实验设施, 用于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国语科目的教学。同时, 提供足额的无息贷款给有天赋且愿意继续深造的美国学生, 并发放奖学金, 确保他们不因缺乏财力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 嘉奖人才, 表彰成果, 不断提升国防教育水平。授权联邦政府设立国防奖学金,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以满足美国科研机关和高等教育机构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确保国家所需的实用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授权联邦政府为各州提供1500万美元的年度拨款, 资助各州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对在校学生和当地社区居民学习者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

第三, 采用现代技术和科研辅助教学。美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各企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工作, 要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场所。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 以达到教育和科研的目的, 使学生从基础学习就开始培养国防兴趣。

第四, 提高教育人才水平, 巩固领导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加强对国防教师的重视, 看到教育人才的缺失, 能及时补充和培养, 保证有能力的教师进入教育领域, 合理规划和利用教师资源, 为教师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寻求解决方法, 巩固国防教育根基, 构筑国防教育的高楼大厦。

二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1. 对国防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屈指可数, 学生更多的是以拿学分为目的, 只求能够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利于拿到毕业证书;对国防教育的重视不够, 也没有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除了专业学生以外, 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在毕业后有机会接触到国防知识。不仅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高校在制度上也存在问题。绝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以集中军训和军事理论课等简单的、缺乏系统联系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 缺乏必要的学科研究、专业建设和长期规划, 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这影响国防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良性发展。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对热门的商业、营销、经济类的学生有更多的照顾和偏爱, 而国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几乎找不到对口的行业, 这给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2. 国防教育手段滞后单一

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国防教育投资和拨款在普通高校中几乎没有, 能够寻求帮助的相关单位也只有类似于博物馆和专门特设机构, 学生能够进行的国防、军事等活动非常局限。而学校即使有心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也很难拿出专业、规范和统一的方案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虽然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之一, 军训长久以来一直都被继承和实施, 但是短短的十几天, 没能在学生身上留下有关国防教育的印记。而偶有发生的意外事故, 让不少高校和负责人疑虑重重, 严重打乱了国防教育的模式和结构。

3. 高校国防教育人才匮乏

国防教育的师资人才匮乏, 军事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目前除部分重点院校有国防教育专职教师外, 其他高校基本是从学校各个部门抽调出来的兼职教师, 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素养, 根本无法承担国防知识的传授及国防意识的培育工作,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国防人才, 就更不用说为后续的国防教育补充力量, 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很难有质的突破。

三创新国防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美式教育在于自由和开放, 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对世界各国的牵制有目共睹。士兵们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下, 表现出来的骁勇善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威武雄壮的科技部队, 专业过硬的军事技能, 都值得我们肯定。我们更应该看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特点及优势, 探究创新我国国防教育模式的可行性途径:

1. 制度化的国防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制度是一切行为的合理保障, 只有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按照既定程序让国防教育更加规范, 从而形成正常的体系流程, 才能真正让国防教育成为国民心中的行为准则, 自觉重视起来。国防教育不能被忽视, 更是无法替代的, 国家、政府和高校应该尽可能地加大国防教育制度的建设:普通高校都应设立相应的国防教育教学部门或机构, 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和指导, 用系统的方式培养、评价、考核大学生的国防和军备意识;课堂教学之外, 组织、开展与国防有关的课外活动, 例如军训、参观、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设国防教育走廊, 规划专门宣传军事知识的时间和场地;设立不同的奖励, 按照教学单位评比国防教育的先进典型等。高校国防教育只有规范化、制度化, 才能取得实效, 推动实现强国强军的战略目标。

2. 系统化的国防教育内容

依照美国《国防教育法》的教育目标, 高校也应该制定与其思路相同的教育模式, 让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培养国防人才只强调意识和精神是不够的, 必须把实质性的教育内容教授给大家, 把国防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严格的筛选、分类和整理, 在不同层面的学生或青年人群中逐步推广, 努力培养新一代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结, 建立集体主义观念, 明确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让每个国民从小就有扎实的国防知识基础, 能够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升华。在高中阶段适当加入学生的实战技能课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校和专业军事学校中, 积极部署和安排相关的国防教育任务, 为打造不同阶段和能力的军事后备力量做好切实的准备。

3. 国防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国防教学的改革核心应该更侧重于内容和形式, 提高教学的深度和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 丰富国防教学的活动。把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用到课堂中, 多元化地展现我国国防和军事的风采, 多媒体手段、互联网沟通以及真枪实弹的接触, 会让学生进一步切身理解国防的内涵。联系军事热点、分析国际争端、讨论政治话题能调动学生的热情, 发掘高校中的国防人才, 发挥其应有价值。军事训练不能避重就轻, 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军事化训练的艰苦, 懂得国防官兵的伟大。在集体生活中, 磨砺学生的意志, 让他们更能够认清自己人生的方向, 为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

4. 培养专业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

国防教育的教师群体, 其特殊的性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普通教师, 从业人员肩负着更加崇高和伟大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校在对这些教师的培养中不能与普通教师混为一谈, 对其所处位置和工作要求也要有所区分。国防教育教师所具备的国防知识、军事技能的专业性是无法替代的, 高校在引进教育人才时就要注重其业务水平、道德品质等综合能力, 再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逐步深入培养其教育手段、军事技能和教学能力。建立专业的考核制度, 评估教学成果, 与更高更专业的军事院校进行交流, 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不断补充普通高校的教育师资队伍, 从而更好地完善学校自身的国防教育体系, 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军事理论和技能的整体提升, 有利于全民国防教育步入正轨。

教育的多样化不单单只是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 教育者也需要有一定的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师群体, 其特殊的性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普通教师, 从业人员肩负着更加崇高和伟大的历史使命, 教师群体丰富了, 教育方式自然更加多样化。高校可经常安排一些退伍老兵、战斗英雄和军事人才作为老师来学校进行指导讲学, 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其多接触。不只是单纯地听故事、听报告、听演讲, 应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国防技术, 树立高大的形象, 从内心深处提高思想和认识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晓飞.《国防教育法》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2)

[2]卞卡.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调查及对策[J].大学时代, 2006 (10)

[3]陈仕格.浅谈高校中如何开展国防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2)

[4]高飞.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放飞青春的心灵下一篇: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