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

2024-09-28

国防科技工业(共12篇)

国防科技工业 篇1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于推进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 是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建国五十多年来,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正确领导下, 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标志的辉煌成就, 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国防科技工业广大干部职工坚决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埋头苦干、攻坚克难, 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一是武器装备建设取得质的飞跃, 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 质量可靠性显著改善, 一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交付部队, 有效提高了我军的作战能力。二是以载人航天、核电站、新支线飞机、高技术船舶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实现突破, 军民结合产业快速成长。最近,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三是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和军工企业改革脱困工作成效显著, 军工主体更加精干, 核心能力得到加强, “小核心、大协作”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四是军工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 年均增速超过20%,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企事业单位面貌焕然一新。五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党中央、国务院对国防科技工业高度重视。我们取得的每一项成就, 都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对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 切实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紧密结合实际, 把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新的历史功勋。

二、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对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 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任务、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这是对我国长期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既是富国之策, 也是强军之道。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这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为我军提供能克敌制胜的武器装备是我们的天职, 同时,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战略部署, 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 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 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中, 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 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了紧迫任务。经过多年建设, 我军武器装备实现跨代跃升, 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与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武器装备动员能力和水平与现代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我们必须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大力提高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能力和动员能力, 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 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武器装备追求战场制胜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超越的行业, 决定了自主创新是军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实践表明, 最先进的技术往往最先产生或应用于国防科技领域。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密集、人才密集, 是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 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不动摇,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全过程,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防科技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最为集中的领域, 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军工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比较低, 除民用船舶已形成一定规模外, 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等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仍较为缓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决定研制大型客机、加快航天发展、推进核电建设等带来的重要机遇,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 注重开发具有节能、降耗、减排优势的绿色环保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提高质量效益,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是党中央抓住当前制约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 对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不适应武器装备建设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日益显现, 特别是质量效益还不够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 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国内外实践表明,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有利于加快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进程、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 对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与武器装备建设规律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新路。

三、努力开创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实际,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突出重点, 扎实工作, 努力做到“六个坚定不移”。

一是坚定不移地完成国防建设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供给保障任务。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 全力以赴完成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进一步提高武器装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增强实战性。加强组织协调, 做好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战时动员能力建设。军工集团公司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核心和骨干力量, 要对其开展有力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支持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军工建设, 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开放发展格局。

二是坚定不移地组织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2008年是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 国防科技工业承担或参与的有9项, 任务光荣而艰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大型飞机工程等重大专项技术要求高、攻关难度大,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国防科工委将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的作用, 不折不扣地抓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的落实, 为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近十年来, 国防科技工业适应武器装备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近十年的发展历程, 正是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的历程, 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程。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前进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 各方面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创新思路, 通过深化改革, 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事, 更好地担当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四是坚定不移地加快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防科技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就是大力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要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管理等优势, 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 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贡献力量。要集中力量抓好大型飞机、民用卫星应用产业、大型核电站和重大核燃料项目、高技术船舶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带动产业发展实现整体跃升。中央决定启动大型民用飞机研制, 这是对我国科技事业和工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 我们要集中全国优势力量, 力争尽快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开阔思路, 通过资本运作, 做强做大军工优势产业, 推动军民结合上水平、出效益。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 大力推进军工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

五是坚定不移地探索产学研结合和创新发展新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是国防科技工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的中心环节, 是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各自优势, 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真正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 使产学研结合成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以实施高新工程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切入点, 努力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 依托重大项目带动自主创新, 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队伍、先进文化、和谐军工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和机关自身建设。加强军工人才队伍和文化建设, 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 努力锻炼和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国防科技前沿、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善于攻关、敢打硬仗的人才队伍。要加强和谐军工建设, 以解决基层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切实加强党组的自身建设, 不断增强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理论学习,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加强党组班子的团结, 进一步健全党组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原载《求是》杂志)

国防科技工业 篇2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中国大学网 ) (2001年2月12日国防科工委、国家档案局文件科工办〔2001〕37号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安全完整地保存、科学规范地管理和有效利用国防科技工业档案,更好地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是指国防科技工业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委管各单位(以下简称“委管各单位”)在从事各项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电子文件、图表、声像材料以及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根据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确保国防科技工业档案的安全、完整、准确、系统,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第四条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是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坚持“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制度,把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和设施设备等必备条件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第五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档案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国防科技工业保密规定,加强对各个工作环节的管理,确保档案秘密的安全。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防科工委”)档案工作机构在国家档案局的监督、指导下,负责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对本单位各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三)对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档案工作提出管理要求和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四)组织国防科技工业档案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评审; (五)组织开展国防科技工业档案科研、档案宣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工作; (六)委管各单位档案工作年报统计。 第七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是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的`责任主体,根据本集团公司档案数量和工作任务等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档案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军工集团公司档案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本集团公司档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组织编制本集团公司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统一部署、组织实施;负责本集团公司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 (三)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四)按照档案全宗范围,组织立档单位做好档案的进馆、接收、保管和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负责管理本集团公司档案的对外公布工作,负责本集团公司档案统计年报的编报工作; (五)组织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负责文件材料归档的协调和档案的齐套与验收及军工产品档案的统一管理;负责本集团公司引进与出口技术文件材料的归口管理及集团公司内跨单位档案材料的调拨管理; (六)负责组织并指导所属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科研、档案保护、档案宣传及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七)完成国防科工委交办的其他档案工作。 第八条 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是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的基层工作单位,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二)负责制定本单位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统一部署、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并对立卷归档工作实行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和考核; (四)负责本单位各种门类、各种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及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负责本单位档案统计年报上报,并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和档案局负责地方军工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管理,协同国防科工委对所在地区承担军品任务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章 人员管理 第十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馆人员编制标准,配备适应档案工作需要的专职档案人员。档案工作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 专职档案人员应当政治可靠,忠于职守,熟悉业务,遵守纪律,严守国家机密,一般应具备档案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第十一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档案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二条 档案工作人员属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按档案专业或工程技术专业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各单位应根据档案工作岗位需要,设立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支持档案部门做好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工作。 第十三条 档案工作人员(包括立卷部门的兼职人员)须接受档案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其业务能力的考核、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晋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 第十四条 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立卷、归档工作要纳入科研、生产、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教学等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在下达工作计划任务的同时提出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在检查计划任务进度的同时检查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情况。 第十五条 归档工作要纳入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或经济责任制。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员提职考核时,必须有档案部门出具的专题归档情况证明材料或签署意见,并作为岗位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在产品试制、基建工程、外购设备或其他技术项目进行定型、鉴定、验收时,应当由档案部门预先对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验收。凡文件材料未归档或归档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必须限期改正,否则视同未完成任务,不能进行定型、鉴定、验收。 第十七条 凡在科研、生产、建设、经营、教学、外事及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应向档案部门归档。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将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第十八条 因公出国学习考察和外出参加重要会议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应由当事人在考察活动和会议结束后及时归档。 第十九条 中断、下马项目的文件材料,应按要求及时做好整理归档工作。 第二十条 文件材料一般归档一份,重要的应归档副本,分别保存。 第二十一条 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是原件,按归档要求整理立卷,确定保管期限,签署手续齐全。做到完整、准确、系统、规范,用纸、用笔、粘贴、装订等都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CAD/CAM技术产生的电子文件,其文件的收集与归档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第五章 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应以全宗原则管理军工产品档案,维护军工档案的齐全完整。承担军品任务单位形成的军工产品档案,应建立军工产品档案全宗。 其他各类档案,应贯彻国家有关规定,按照集中统一管理 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 第二十四条 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在资产与产权变动时,应将档案的处置作为单位资产与产权变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档案部门必须参与此项工作。 第二十五条 军工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破产或被非军工企业兼并,军工集团公司档案部门须在企业资产清算时参与企业档案的清理工作,将军工产品档案收归集团公司保管。 第二十六条 军工产品档案不参与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企业资产评估。军工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企业军工产品档案应归属军工集团公司。其他军工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军工产品档案应就地封存,由原企业档案部门保管或移交上级指定的档案部门。 第二十七条 档案价值鉴定、密级调整工作应定期进行。由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组织档案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组成鉴定小组,准确判定档案的存毁。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严格按规定进行。 第二十八条 为确保档案的安全和有效提供利用,档案的库房建设与改造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应建立档案工作统计报告制度。各军工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统计年报报所属军工集团公司,委管各单位档案工作统计年报报国防科工委。 第三十条 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改进档案管理和利用方式,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做好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秘密安全。 第六章 档案工作经费 第三十一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要把档案工作经费列入本单位的财务预算,每年按比例安排一定数额的经费,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三十二条 档案库房建设、设备购置和档案检测与档案专职人员健康保护所需经费,按财政法规及各级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执行。第三十三条 各类档案的档案保管费用、业务指导费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费用从各单位相关业务和管理经费中支出。 第三十四条 档案人员培训费从各单位教育经费中支出。 第三十五条 档案编研和课题研究经费按有关渠道立项,

★ 中国工商银行印发《中国工商银行银行承兑汇票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工商银行

★ 暂行规定

★ 档案销毁请示

★ 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

国防科技工业 篇3

经十一大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推荐,军工行业媒体与中央主流媒体专家评选,嫦娥三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自动巡视勘察;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我国三代核电ACP1000设计、建造可实现自主化;我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完成首次水池试验;王小谟荣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船集团成功发行8亿美元债券,开创军工企业境外债券发行先河;长安汽车成为我国首家自主品牌销量过百万辆的汽车企业;我国首个固体机动小型运载火箭快舟发射成功等十条新闻脱颖而出。

吴志坚表示,为集中展示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2013年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风采,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评选工作。这十大新闻是2013年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创新发展的缩影,反映了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国防科技工业战线落实党中央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部署,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累累硕果。

吴志坚表示,回首2013年度十大新闻,“嫦娥”落月,“神舟”飞天,“高分”应用,“蛟龙”探海,大运首飞,亮点纷呈,令人振奋。这说明我国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成效显著;说明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说明我国军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说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

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自2003 年起,至今已评出11届。该活动得到了全行业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可,也为社会公众开启了了解国防科技工业的窗口。

2013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如下:

一、嫦娥三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自动巡视勘察

12月2日,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发射。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12月15日两器互拍成功,整个任务做到“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安全着陆、可靠分离、成功巡视”,圆满完成预定工程目标。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此为标志,我国探月工程将全面转入无人自动采样返回的新阶段。嫦娥三号任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承担。

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先后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并进行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健康出舱,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顺利收官,载人航天事业将进入空间站工程建设的崭新发展阶段。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由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承担。

三、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

2013年1月26日,由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自行研发的大型、多用途运输机运-20首次试飞圆满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第4个能够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和地区。运-20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运-20首飞成功,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应对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等紧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

2013年4月26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首发星“高分一号”成功发射,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经在轨测试、应用,高分一号卫星陆续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环境与灾害监测、气候变化监测、精准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它所获取的影像数据对甘肃岷县地震、东北地区洪涝灾害救灾,华北华东地区雾霾问题成因分析都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高分专项工程的实施对于加快我国空间信息与应用技术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分专项工程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共同实施。

五、我国三代核电ACP1000设计、建造可实现自主化

2013年4月19日,由中核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P1000初步设计通过了国家核行业权威鉴定。专家一致认为,ACP1000的技术和安全指标达到国际上三代核电机组的同等水平,设计、建造能够完全实现自主化。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经过评审认为,ACP1000是国内能独立出口的三代机型。

六、我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完成首次水池试验

11月21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研制的我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在露天试验水池圆满完成首次水池试验,为研制我国深海空间站奠定了技术基础。这是继蛟龙号成功研制后我国深海装备研发的又一前沿探索和重大突破,是我国探索深海奥秘的又一重要利器,也是未来深海空间站的雏形,其科技价值堪比“天宫”,被称为迷你版“龙宫”。

七、王小谟荣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3年1月18日,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50多年的技术生涯中,王小谟先后主导提出并策划实施了我国防空雷达、预警机技术体系和装备研制,为我国国防雷达和预警机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八、中船集团成功发行8亿美元债券,开创军工企业境外债券发行先河

12月12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顺利完成3年期8亿美元债券发行,以中船租赁公司成立的SPV公司为主体,采用银行信用证担保模式,吸引了全球逾100家投资者的25亿美元订单,认购比例超过3倍。这是我国军工企业首次在境外发行债券;8亿美元的发行规模,使其成为境内企业历史上发行的最大一笔3年期S条例企业债;首次打破国外金融机构在美元债券发行上的垄断;首次成功使用我国金融机构——工银、交银作为发行平台发行国外债券。

九、长安汽车成为我国首家自主品牌销量过百万辆的汽车企业

2013年10月,世界汽车产业专业调研公司富欧睿(FOURIN)权威发布,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所属长安汽车成为中国首家年产销过百万辆的自主品牌企业,以销售122万辆自主品牌汽车的成绩荣膺中国汽车企业第一位、全球汽车企业第十四位,连续七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第一。该排名不含合资企业的销量,仅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的销量,既体现了企业的规模实力,又体现了企业的自主技术实力,是一项有代表性的综合实力排名。

十、我国首个固体机动小型运载火箭快舟发射成功

近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历史启迪 篇4

一、战争失利的原因分析

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官督商办的生产经营体制, 从事生产的技术人员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低下, 制约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使国防工业生产失去了后劲, 生产设备和生产工业陈旧, 聘请的外国专家从中作梗。最后, 满清守旧势力和顽固派阻挠中国自身的技术革新, 百般阻挠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一系列的原因让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 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坎坷。

二、值得我们学习的历史经验

在充分认清晚清政府军事衰败的原因之后, 我们应当看到有哪些值得我们所借鉴与学习的。

1. 是积极引进和应用西方近代军事技术为我所用。

以清朝政府的国家实力, 引进只能其基础性作用。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和吸收, 充分地应用于自身的军事训练和实际作战中。

2. 大力倡导新式人才观念, 培养近代军事技术人才。

公派文化水平高、懂一定技术的人员赴英法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这些被派出国的留学生群体学成归国后的的确确为中国近代军事技术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防科技的近代化进程。从另一方面说, 正是了近代军事人才的广泛宣传和传播, 才有了他们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 才有了不断增强的海防意识, 才能让更多的人接纳并掌握新的军事理论, 也才能进一步的发展近代的武器装备, 从而也推动了新的军队编制体制的革命和调整。以沈葆桢为代表首创了留学生教育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和实施, 不仅为我国培养了更多的优秀军事人才, 还开创了中西方军事科技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关于人才观的经验问题, 不管是过去, 还是现在, 抑或是将来都始终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发扬的。因为科技人才战略是现代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 人是一切问题的决定因素。

3. 一个国家要强大, 必须要重视自己的海洋利益, 必须要从陆地走向海洋, 向海洋拓展。

拓展自身的海洋利益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作为支撑。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 近代海军建设主要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兴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对外战争中, 中国屡战屡败。这时的清朝政府开始意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巨大威胁。于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 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清朝官吏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他们积极发展中国海军, 先后建立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筹建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等三支海军力量。邓世昌、丁汝昌和海军留学生刘步蟾、林曾泰等人称为晚清海军历史上有名的爱国将领。在筹建中国近代海军的过程中, 清朝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制定海军章程, 加强海防教育, 自造与购买相结合的添加舰船。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不断增强海军实力。

4. 兴办科研机构, 聚集科技人才。

确确实实地认清人才的宝贵, 要将有识之士、军事科技人才、留学生人才聚集起来,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这些胸怀报国之志的人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5. 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国防科技人才。

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从该学堂毕业的学生约有1357人, 他们要有的成为近代海军作战的中坚力量, 有的服务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 有的置身于海军国防科技教育, 他们致力于推动晚清海军的近代化进程。福州船政局为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发展准备了新型军事人才, 特别是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将领, 为传播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思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认真反思历史, 从中吸取教训

当然, 在中国近代国防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不少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反思。

1. 军事变革必须以政治体制变革作为保证。

晚清政府看到了东西方之间在军事上的极大差距, 实行了一些变革措施,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专制主力的政治体制。所以说, 无论这些变革措施变得有多彻底, 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是治标不治本。

2. 加强武器装备建设的同时, 还必须进行编制体制的调整。

军事制度和体制编制是军事软实力。近代中国国防科技发展主要以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为主, 几乎很少触及军队编制体制, 少量变革无非是对兵员的管理或者是统一武器制式。因此说即使军队中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性武器, 但是没有预先进行与武器相适应的军队制度和编制体制, 再先进的武器也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能。

3. 实现军事现代化, 不能只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去购买先进的武器。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队,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 人员的战斗力还是最主要的, 人是影响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战斗力和官兵的士气是用金钱买不回来的。军事变革的实质是调整军队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军队内部关系理顺理清才能促进战斗力的生成、提高和巩固。而恰恰这一点被晚清政府所忽略, 他们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这一问题。试看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器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 之所以胜利靠的就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高昂的士气。

4. 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总体规模供不应求, 而且层级结构不合理, 缺乏人才培养的统一规划。“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人才规划中应用的过于死板。

5. 在武器装备的生产发展中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 一支军队要想长期发展下去, 单纯的照搬和抄袭国外的经验模式是不可取的, 这种抄袭缺乏生命力。

6. 工业技术基础薄弱, 技术对外依赖性强。

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篇5

科工计【2009】289号 2009年3月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管理,促进自主创新,规范管理行为,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研项目,是指使用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以下简称国防科工局)审批的基础科研、技术基础、民用航天、核能开发、军用技术推广、基础产品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军品配套与民口整机等科研计划中所安排项目的统称。

第三条 科研项目管理遵循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程序规范、决策科学、实施顺畅、监督有力、考核严密的原则。

第四条 科研项目分为基础研究类、技术研究与开发类和工程研制类三类。

基础研究类项目是指探索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并进行原理性验证的研究项目;支撑行业发展的技术基础项目。

技术研究与开发类项目是指运用基础研究和其他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开展单项或若干项新技术研究开发或验证,从而形成实用新技术或基础性产品的研究项目。

工程研制类项目是指集成相关技术研究成果,研制开发可直接交付使用或直接推向市场的新型号、新产品或新系统的项目。

第五条 科研项目管理按阶段划分为:规划与指南、论证与审 批、计划、组织实施、验收与后评价五个阶段。

第六条 国防科工局是国防科技工业科研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编制、科研项目审批、计划下达、监督组织实施、组织验收与后评价等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中央直属企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有关部门和单位)承担本部门(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职责,负责科研项目的论证和申报、组织实施过程管理,提出计划建议、协助国防科工局开展五年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情况检查和报告、验收与后评价准备等工作。

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承担研究任务的单位(以下简称承研单位)是科研项目的责任主体,按要求负责开展具体科研工作。

第七条 科研项目承研单位应具备企事业法人资格。承担有保密要求位,应具有相应资质。多个单位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应明确牵头责任单位。

第八条 国防科工局鼓励和引导有资格的承研单位有序竞争科研项目,具备条件的科研项目要招标择优确定承研单位。对于技术难度特别大的科研项目,可以安排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承研单位分别承担。

第九条 科研项目预决算和经费使用管理按照《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财防「2008] 11号)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涉密科研项目按照保密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规划与指南

第十一条 国防科工局负责编制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用于指导科研项目的论证和审批。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的时间期一般为五年,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十二条 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按照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根据实际需要分科目编制。应包括总体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重点支持的领域和方向、重大科研项目、政策措施等。

第十三条 各科目科研项目的规划与指南经批准后,按规定的密级要求,在相应的范围内发布。

第十四条

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国防科工局负责适时组织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的调整工作。

第三章 论证和审批

第十五条

科研项目应按照规划与指南,分类进行论证和审批。原则上应审批科研项目建议书和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特定研究需求,国防科工局可发布科研项目申报通知,部署科研项目的论证工作。

特别重大、复杂的工程研制类科研项目也可视具体情况分阶段审批,但应在科研项目建议书批复中明确审批节点与要求。

在规划与指南或申报通知中已明确立项的科研项目,可直接论证和审批科研项目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再审批科研项目建议书。

第十六条

科研项目建议书重点论证开展科研的必要性、现有 的研究基础(含已掌握的知识产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周期、研究经费匡算等。

第十七条 科研项目建议书的申报审批程序:

(一)论证申报。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国防科工局印发的科研项目规划与指南,组织所属单位开展科研项目论证,编制科研项目建议书。

(二)形式审查。国防科工局对科研项目建议书进行形式审查,主要审查科研项目是否符合规划与指南要求、承研单位的资格要求和科研项目建议书的完整性等。不符合要求的科研项目建议书,退回有关部门和单位。

(三)专家审查与评估。国防科工局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科研项目建议书,组织专家评审或委托中介机构咨询评估。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的必要性,研究目标、研究方案与研究经费的合理性等。

(四)审查与评估意见反馈。国防科工局应及时将评审或评估意见通告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意见反馈给国防科工局。

(五)批复。综合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反馈意见及评审或评估意见,国防科工局商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科研项目建议书。批复中应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周期、研究经费、研究工作启动时间、后续论证工作要求等。不具备批复条件的科研项目,由国防科工局通告有关部门和单位。

第十八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国防科工局批复科研项目建议书后6个月内或按照科研项目建议书批复、申报通知中明确的时间要求,上报科研项目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科研项目任 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论证具体技术方案、主要进度节点和阶段目标要求、任务分工、研究经费细化测算、预期的研究成果(含知识产权)等。工程研制类科研项目还应进行技术储备、研制风险、投资效益等分析。

第十九条 科研项目任务书的申报审批程序:

(一)论证申报。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国防科工局批复的科研项目建议书或有关项目申报通知,组织承研单位开展科研项目论证,编制科研项目任务书,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国防科工局。

(二)形式审查。国防科工局对科研项目任务书进行形式审查,主要审查与科研项目建议书批复要求或科研项目指南的符合程度,以及科研项目任务书有关要求符合程度等。不符合要求的科研项目任务书,退回有关部门和单位。

(三)专家审查与评估。国防科工局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科研项目任务书,组织专家评审或委托中介结构咨询评估。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阶段与目标要求、任务分工、研究周期、研究经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四)审查与评估意见反馈。国防科工局应及时将评审或评估意见通告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意见反馈给国防科工委。

(五)批复。综合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反馈意见及评审或评估意见,国防科工局商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科研项目任务书。批复中应细化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案、研究周期、研究经费、主要研究任务分工、组织实施管理要求等。不具备批复条件的科研项目,由国防科工局通告有关部门和单位。第二十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上报科研项目建议书和任务书时,必须提交科研项目诚信承诺书,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申报渠道的唯一性做出承诺。

第四章 计划

第二十一条 国防科工局负责编制下达科研项目计划。计划是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明确当年科研任务的目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进度节点和成果形式、经费安排等。

第二十二条 科研项目计划申报和下达程序:

(一)部署编制。国防科工局每年9月底前布臵下一计划编制工作,明确下一科研计划的政策、原则、重点和要求。

(二)建议申报。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要求上报下一计划建议。计划建议需列明科研项目名称、类别、研究周期、经费规模及资金来源、累计安排经费、累计完成费、本次计划申请经费及研究内容、进度节点和具体目标等内容,并附本科研计执行情况及年底前完成情况预测。

(三)综合平衡。国防科工局根据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经与有部门和单位协调后,提出下一计划草稿。

(四)审批下达。国防科工局商财政部落实预算后,分批下达科研项目下一计划。

第二十三条 科研项目申请列入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计划安排原则和重点支持方向;

(二)首次列入计划的科研项目,应符合批复启动时间和 预算管理的要求;

(三)接转安排的科研项目,其上一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本计划研究容、进度节点和具体指标明确;

(四)承研单位没有受到国防科工局有关处罚;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四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承研单位应严格遵照下达的计划执行,不得擅自调整。因出现重大情况必须调整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于当年8月底之前上报计划调整请示。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国防科工局在科研项目建议书或任务书批复中明确的启动时间,组织承研单位及时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

第二十六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照科研项目批复、计划和有关规定,指导、督促承研单位完成科研任务,及时协调处理各种问题。重大事项报国防科工局协调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于每年6月和12月底前将科研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建议等向国防科工局报告。

第二十八条 国防科工局直接或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抽查、现场检查、阶段评审等多种方式,对科研项目进展、预算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研究周期超过2年(含)的科研项目,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检查。

对于重大科研项目,国防科工局将制定监督检查计划,开 展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分阶段审批实施的特别重大、复杂的工程研制类科研项目,根据科研项目批复中明确的节点,在研究工作转入下一阶段前,应组织转阶段评审。评审通过后,由国防科工局或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批准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第三十条 工程研制类科研项目承研单位将主要分系统转包、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及时报国防科工局备案。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转包、分包单位。招标工作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参照国家招投标管理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承研单位不得擅自调整批复内容。出现以下情况的,按程序上报国防科工局,由国防科工局或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累计完成经巨度科研计划审批调整:

改变科研项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或技术指标的; 增加中央财政科研经费或提高中央财政科研经费比例的; 主要承研单位发生变更的;

研究周期预计需要延长1年以上的; 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二条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报国防科工局审批终止科研项目:

(一)因技术发展或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科研项目已失去研究开发意义;

(二)由于时间推移,技术、经济指标低于国内已有同类水平;

(三)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并无有效解决 办法;

(四)科研经费或配套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基本建设计划无法落实;

(五)承研单位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更,致使项目无法按计划继续进行;

(六)因不可抗拒因素致使科研项目无法按计划进行。第三十三条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国防科工局可以直接作出撤销科研项目的决定:

(一)已列入国家其他科研计划,重复申报;

(二)挪用中央财政科研经费;

(三)组织管理不力,严重影响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或发生重大失泄密事件;

(四)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违规违纪行为;

(五)弄虚作假,未在科研项目诚信承诺书中如实说明情况;

(六)连续2年未按计划要求完成研究任务;

(七)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四条 被终止和撤销的科研项目,国防科工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停止安排计划科研经费。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承研单位在1个月内完成科研项目决算,连同固定资产购臵情况一并报国防科工局核批。科研项目剩余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全部上缴财政部。

第六章 验收与后评价

第三十五条 科研项目按照经费规模和项目性质,由国防科工局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验收。第三十六条 国防科工局对科研项目进行验收,主要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情况、技术成果及知识产权、经费使用、效益影响等进行核查,评价科研项目执行效果。

第三十七条 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完成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最后一批科研计划下达后12个月内,组织承研单位编制完成验收申请报告,报国防科工局申请验收。不能按期提请验收的,应专题报告国防科工局申请延期。

验收申请报告包括科研工作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科研工作总结报告主要包括:研究工作总结,经费决算报告,主要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报告,工艺规程、技术标准,相关图纸和数据、软件、样品试验或试用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等与研究工作有关的材料。

第三十八条 总经费在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科研项目的财务决算由国防科工局组织审计,总经费在300万元以下科研项目的财务决算由国防科工局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审计,审计意见应报国防科工局备案。

第三十九条 科研项目原则上应在批复的研究周期内完成验收。科研项目申请验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全面完成批复的各项工作内容;

(二)达到批复的技术指标和工作目标;

(三)完成了财务决算审计,有明确的审计结论;

(四)按档案部门规定完成归档资料编写。第四十条 科研项目验收主要核查以下内容:

(一)批复的各项目标和内容完成情况;

(二)经费使用情况;

(三)研究成果试用(使用)及应用情况;

(四)研究成果的意义和水平;

(五)知识产权管理及成果转化情况。

第四十一条

国防科工局组织科研项目验收审查后办理验收批复。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验收的科研项目,应在验收工作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将验收批复上报国防科工局备案。

第四十二条 科研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依照科学技术保密、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十三条 国防科工局根据科研项目具体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后评价工作。后评价结论作为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承研单位后续申报科研项目的重要参考。

第七章 罚则

第四十四条

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申报、评审、验收及经费管理过程中,违反规定的程序或滥用职权、拘私舞弊,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依法进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承研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科研项目严重脱离计划预期的,国防科工局给予通报批评,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同时将视情节给予调减相关项目科研经费或暂停受理其他科研项目的处罚。

第四十六条 科研项目管理出现以下问题,国防科工局将在一 年内暂停受理承研单位其他科研项目。

(一)列入计划的科研项目有3个以上未能按计划要求完成研究任务的;

(二)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调整事项未按规定程序及时报批的;

(三)出现3个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结束后未通过验收的;

(四)出现2个科研项目被终止的;

(五)发生重大失泄密事件,情节严重的。

第四十七条

科研项目管理出现以下问题,国防科工局将在两年内暂停受理承研单位其他科研项目。

(一)科研项目重复申请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

(二)中央财政科研经费被挪用的;

(三)擅自终止项目研究,或隐瞒项目实施中重大质量事故的;

(四)出现科研项目被撤销的。

第四十八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承研单位拒不执行国防科工局做出的处理决定,在彻底整改前,国防科工局将不再受理其科研项目申报。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相关单位可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特点和具体工作要求,制定实施细则。

国防科技工业 篇6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建议

世界新军事变革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建设国防的双重艰巨任务考验,国防科技工业的综合实力亟待加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要走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加速实现新时期的转型升级。

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矛盾

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标志,军民结合开始进入了寓军于民的新阶段。近年来,国防科工委在确保完成现代化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推进军转民技术开发和军民两用技术应用,通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军民结合型产业,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民品。根据原国防科工委提供的数据,目前国防科工企业中,军品与民品产值比例已经达到36:64。核能利用、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光电信息、现代车辆、特种化工等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在高技术领域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军用技术的和平利用,已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一些军工高科技产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寓军于民战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还没有根本解决,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首先,大部分军工单位的思想观念、运行机制滞后于市场经济要求。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始建于50年代初期,是在面临封锁和国内工业、科技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全面照搬苏联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接受政府指导,使得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相隔离,军工单位对政府依赖程度较高。大部分军工企业缺乏市场意识,开发生产民品很盲目,基本上是"饥不择食"、"找米下锅",盯住市场上的一般消费品,什么紧俏,就生产什么,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产品升级换代或售后服务做得不好,没有发挥出军工的技术优势,真正在市场上站住脚的产品不多。

其次,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尚没有理顺。军民双方的结合大多是军工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的"感情交流",缺乏顶层设计的协调机制;军工企业内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缓慢和滞后,军方、政府、企业责权不明,企业难以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投资主体难以实现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在技术创新方面,军、民科技部门都有权独立提出国家的科技计划,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不少科技资源重复投入;"产、研"脱节,国防科研更多的是依赖专项经费保障,与生产单位相分离,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低;因为预期的经济效益低或存在不确定性,企业从事国防科研的积极性差,科研投入缺少有效的补偿激励机制。

二、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战略进程的策略建议

(一)将寓军于民战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推进

以立法的形式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美国在国会和国防部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推动军民一体化的实施。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联邦采办简化法》、《签订合同竞争法》、《反托拉斯法》、《政府合同法》。俄罗斯颁布了《军转民法》和《俄联邦国有企业法》。国会每年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和《国防拨款法》,对推动军民一体化也都有明确规定。2001年12月,英国国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国防科技和创新战略》,对基础研究、民用科研机构的作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等均做出了规划。法国在《2003年~2008年军事计划法》中提出,要通过优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来加强国防科研。

寓军于民战略,事关国家全局,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涉及合理配置和利用国家的科技资源,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国民经济基础的调整和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由国家在法律的层面上加以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统一部署,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政策明确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国防法》中把"军民结合"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总方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国防动员法》确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地位。当前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对现有地方性法规政策进行认真梳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出台上下衔接、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涵盖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各领域各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推进寓军于民进程,实现军民整体保障,增强国防实力。

(二)建立健全的寓军于民管理体制,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

1.实现寓军于民战略必须设立权威的军、民协调机构和相关的组织实施机构。寓军于民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牵扯军地双方的部门多,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必须要有一个高层的决策调控机构,从总体上设计和协调,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营造寓军于民的政策环境。还要有隶属于不同部门、行业的相关组织机构负责寓军于民政策的落实,通过制定各项发展计划并对这些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管,从多方面保证寓军于民战略具体实施。

2.理顺政府、军队、企业三者关系。企业淡化“军工”色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确保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政府定期对可能承担军工生产任务的企业进行资格评估和认证,发放不同等级的资格许可证,企业凭其资格许可参与相应等级的军工合同投标;政府对承担军工生产任务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实行优惠税收,对因承担军工任务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军队提供军品生产和科研的买方市场,根据军工任务的不同向取得相应资格认证的企业发布需求信息,完善军事订货和装备采购制度,对企业承担的军工项目实行监督。

(三)建立“小核心、大潜力”的寓军于民发展模式,在提高转化能力上下功夫

“小核心、大潜力”模式要求,纯军事工业的规模在和平时期要适度,民用工业转换为军事工业的动员能力要大,速度要快。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是转换机制,应具备双重功能:战时向平时转换,将实力转换为潜力;平时向战时转换,将潜力转换为实力。这需要有一个双向融合的导向机制,既有利于国防把战争保障的需要,寓于外部的经济、社会中去,又要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民用部分适当地外溢,为经济建设服务。军用资源与民用资源兼容程度日益提高,既能有效利用经济社会资源,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又能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与强军的统一。

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转化能力,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是关键。充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将促进国防科技资源和国家优势民用科技资源互通、互补和互动,优化结构布局,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军民良性互动,有效避免了因行业多头管理、组织无效、行业分割而导致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首先,国家应该对军民技术的开发创新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拓宽军用技术科研许可范围,让更多的科研单位参与到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领域。对于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军民两用技术,可采取政府资助的方式进行支助,研发成功按合约分层经济效益。其次,努力营造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投资渠道,扩大产业规模。国家应设立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基金,打通军民两用技术成果通向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快制定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规定和相关政策。再次,建立科学的、协调的军民两用技术通用标准体系,消除军民转化的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刘玉瑞.关于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问题研究[J].中国军转民,2006,(6).

[2]刘世庆.国防科技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战略转型[J].经济体制改革,2006,(6).

[3]鲍晓敏.我国国防工业寓军于民发展模式的构建[J].军事经济研究,2006,(11).

[4]李伯亭.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进程[J].国防科技工业,2007,(1).

国防科技工业 篇7

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的发展现状

1. 我国国防制造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制造能力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批重要设备。如数字程控交换机、高性能计算机、新型战斗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但总体上看, 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阶段性差距, 特别是大型、大容量、高精度的重大技术装备与国外差距更大, 远不能满足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核电装备制造业为例, 我国与美、法、日、韩等四国的差距明显:美、法和日不仅完全掌握了核电建造技术, 而且其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并能将技术与设备向第三国输出;韩国核电起步虽晚, 但在短短的20年内已掌握了核电的关键建造技术, 基本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开发的跨越。而我国只是基本掌握了30万千瓦、60万千瓦核电站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在主力容量百万千瓦级机组上并不完全具备自主制造的能力, 关键设备如核岛的压力壳制造技术尚未掌握, 适应核电蒸汽参数要求的汽轮发电机末级叶片及半速机组制造技术尚属空白, 核岛系统的关键特种阀门制造技术不过关。

2.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力,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从国家层面来看,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引进消化型”。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全面引进前苏联技术;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进口装备。通过引进技术, 消化吸收和部分自主开发, 我国制造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军工制造业也基本上按照这种模式发展的, 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以船舶工业为例, 在国家的统一组织下, 我国船舶工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积极安排船用设备的技术引进工作。据初步统计, 共计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91项, 技术改造项目35项, 正式实施了引进———开发———改造一体化战略, 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船用设备国产化能力达到80%, 主要设备零部件自给率平均达到75%。

但“重引进、轻消化吸收“一直是我国技术引进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严重失调。2002年, 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1, 远低于1:10的国际水平, 由于缺少相应的较大规模的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倾斜, 消化吸收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制造技术引进的成效, 再加之体制问题的束缚, 这就使得我国产业技术不仅不能有力地辅助军工制造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而且也难以紧随外国先进制造技术的转移进行追赶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 就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难以进行反求设计, 实现技术移植, 在国防科技战略性领域难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

3. 工艺装备落后, 先进制造技术的普遍引入还有待时日。

我国多数军工制造企业传统制造能力相对冗余, 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严重不足, 缺乏先进的设计手段和试验检测条件, 制造设备和工艺落后, 先进制造技术储备不足, 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试验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以大量应用先进制造技术, 其实质是高新技术的融入和制造技术本身的进步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在我国, 除外资企业外, 只有少数企业开始局部引入, 但大多数企业还相距甚远。如我国航空企业数控机床总量虽明显增加, 工艺研究不断深入, 柔性制造技术进入应用阶段高速切削加工技术虽也得到大力发展, 但由于许多相关技术储备不足, 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多数企业虽初步实现了信息系统的集成, 并行工程及异地无纸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由于数据库和网络等基础技术等原因, 离企业信息的真正全面集成尚有不小差距;全数字化三维实体建模、特征建模等虚拟制造技术在某些领域虽已有实际应用, 但要大规模应用虚拟制造技术, 很多必要条件还不具备, 先进制造技术的普遍引入还有待时日。

二、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的需求分析

1. 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要求加强制造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引起了军事的巨大变革。由于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军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现代武器装备具有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综合性强、耗资巨大、研制周期长、研制风险大、协作难度大等特点, 对质量与可靠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必须在周期短、经费有限的条件下, 研制、生产出高技术、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提高质量成为武器装备发展的核心。因此, 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建设, 为军工产品研制、生产提供制造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 确保研制、生产出满足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的武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制造能力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要求军工产品的生产制造工作逐步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军民品生产制造管理的新模式, 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需要。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将逐步形成军品有限竞争, 民品充分竞争的机制, 优胜劣汰, 这也将促进军工产品制造的发展, 为军工制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入世”对军工产品生产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入世”以后, 军工企事业单位必须参与国际竞争, 军工产品的研制、生产, 特别是基础件、通用件、元器件等将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 而竞争的特点就是质量。因此, 必须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的开发, 不断改进军工产品的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3. 技术发展和质量竞争的需要, 要求加快国防自主制造能力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 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仍将突飞猛进地发展, 以体系对体系作战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将会进一步发展, 各种新型材料和器件也将问世, 新装备及新技术的发展将对武器装备质量与可靠性技术和检测、验证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21世纪被称之为“质量世纪”, 以质量为中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质量成为和平占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我国军工产品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质量形势。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我国军民两用产品的生产制造将实行合同制, 使用部门可以择优订货, 如果产品制造质量不好, 自然就失去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军工要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产品质量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内外实践已证明, 先进的制造装备、优良的试验与检测手段, 是确保高技术武器装备及军工民品生产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 国防科技工业要提高产品质量, 必须加强国防自主制造能力建设, 加大制造投入和加快制造技术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质量与可靠性共用制造技术, 在一些关键制造技术上有所突破, 为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军工产品的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的开发的战略对策

1. 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技术能力建设。

(1) 安排关键技术研究, 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应用。针对国防工业行业向“数字军工”发展, 数控设备增多, 亟需提高数控加工效率的状况, 从现在起, 国防科工委应系统地安排一批具有共性、基础性作用的涉及关键技术的国防科研课题研究, 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 对军工制造业高效数控加工工艺准备、数控加工工艺优化、数控加工数据库、大型复杂零件高速切削加工、超精密加工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以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加工技术成果, 并逐步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 (2) 建设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加强军工制造能力平台建设。为了加快突破共性制造关键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的步伐, 国防科工委应进一步加强军工制造能力平台建设。针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军工制造业发展的急需, 在“十一五”期间及以后, 要建立若干个跨行业、跨专业的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逐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咨询服务和教育培训的创新体系。为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提升军工制造业的整体制造技术水平, 实现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加强军工产品的制造技术改造的投入。在影响军工产品质量的诸多因素中, 技术手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目前,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产品制造的技术手段落后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对军工产品制造过程中所必须的设计、生产、试验、检测手段及设施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技术手段改造的经费来源, 一方面应将技术改造费作为生产制造费用的组成部分, 纳入产品生产计划;另一方面, 采取国家重点扶持与企业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此外, 审查技术手段改造项目时, 应将试验、检测手段是否配套作为审查的重要内容, 试验、检测手段不配套的技术手段改造项目不能立项。 (4) 用高新技术对制造技术进行改造和嫁接战略。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内容。要实行用高新技术促进与提升军工制造技术水平战略, 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全面渗透和融入军工制造业, 实现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产品并行设计、企业过程重组到全球制造的“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 显著提高现代武器的制造水平。同时, 重点突破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设计与制造及系统集成与成套能力, 要发展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 推进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要将提高单机和系统可靠性作为关键, 大力发展为国防装备提供零部件、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等产业, 实现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 加强成套技术的开发,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集系统设计、成套、工程总承包和服务为一体的国防工业企业集团。

2. 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生产制造机制建设。

(1) 建立军工产品制造竞争机制。把国家投资、军工产品生产许可证与单位生产制造保证能力挂钩, 实行择优扶持。完善军工产品生产制造的招标和订货制度, 实行择优选择, 优质优价。推行军工产品制造合格评定制度, 继续开展军工产品承担单位质量体系认证、军工通用基础配套产品认证、实验室认可认证等工作, 严格执行不通过合格评定就不授予承担国防军工产品生产制造资格的要求。 (2) 完善军工产品制造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国防科工委和十大企业集团两级军工产品制造监督代表的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和监督专家队伍。国防科工委牵头对重大型号项目派驻质量监督代表小组, 企业集团应向武器装备、军贸产品承制单位派驻质量监督代表小组。质量监督代表独立于研制、生产系统之外, 对军工产品制造的全过程, 包括制造单位和重要协作配套单位的资格、制造过程控制、关键的分系统、零部件等实施严格的监督, 并参加生产制造所有重大评审活动。质量监督代表有权针对重大质量问题令暂停生产工作, 并将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 强化军工产品制造的信息反馈工作。 (3) 完善军工产品制造奖惩机制。建立军工制造国家质量奖励制度, 对优质产品、先进生产制造单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各级管理机构协调人事劳动、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制度, 把工资、住房、职称评定、成果评定均与生产制造挂钩, 实行质量否决权。 (4) 建立军工产品制造技术应用机制。国防科工委和各大企业集团应积极资助科研专业机构来组织实施制造技术的应用研究和试点推广工作。其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密切跟踪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质量与可靠性技术;加强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预先研究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质量工程技术、可靠性工程技术、产品保证和并行工程理论的应用研究、软件开发、实用手册编写、型号工程试点应用和宣传推广、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设立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制造发展基金, 对型号研制单位应制定并实施鼓励与强制相结合的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政策, 以加大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力度。 (5) 建立军工产品制造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制定适合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制造信息政策和制度。重点加强型号质量信息系统建设, 一方面利用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 对型号质量与可靠性实施闭环监控;另一方面投入适当的资金, 完善和有效运行现有的可靠性信息系统, 建立各类武器装备制造质量信息交换网, 制定制造质量信息上报制度和共享协议, 研制单位均参加共享协议,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防止把生产制造可靠性信息加以封闭。 (6) 建立重大质量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级分类和调查处理的程序。对重大生产制造质量事故由国防科工委或企业集团授权成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重大质量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 彻底查清事故原因和责任。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 避免单纯分析事故制造技术原因。

摘要:质量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根本, 而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是军工产品质量的保障。首先, 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次, 对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的需求进行分析, 明确了提高自主制造能力的必要性;最后, 从技术能力建设和生产机制建设两个层面, 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制造能力的开发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制造能力,开发

参考文献

[1].杨价佩.关于国防科技工业若干问题的思考.国防科技工业, 2004 (1)

[2].刘忠来, 李树典, 赵国忠.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5 (11)

[3].徐冉.自主创新能力对装备制造业角色演变的作用.管理科学, 2005 (11)

[4].吴伟仁.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军工制造业高效数控工艺技术发展.航天制造技术, 2006 (2)

国防科技工业 篇8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寓军于民,军民结合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以锻造一个崭新的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跃升。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客观分析,是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

伴随国际战略格局、国内安全环境、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发展思路历经几次转换。根据发展思路的调整,可以将建国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以提高供给能力为中心的阶段(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

这一阶段,就总体而言,国际国内形势严峻,薄弱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庞大的军品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提高供给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这一阶段内,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科技工业也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这种体制对集中有限资源,迅速建立和发展国防,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一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加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等多种因素,使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状况。

就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而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能力不足,而落后武器装备生产能力过剩。由于安全形势很不稳定,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步伐,使武器装备生产数量迅猛增加,在国防科技工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低水平的武器装备过度膨胀,但高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虽然“两弹一星”等一批重点项目,带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能力的提升,但从总体上看,在现代武器装备高速更新换代情况下,我们的科研生产手段老化,工业水平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使中国国防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与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趋势不相适应,武器装备总水平与国防发达国家存在严重的时代差。

就军民关系而言,“分”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由于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很不稳定,较长时期处于战争或战备状态,军品需求庞大,所以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和军工企业专注于军品生产,很长时期内军工封闭,自成体系。但军民关系也曾在“合”的方面做出过尝试,主要是军转民的尝试。图1反映了这一阶段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关系分分合合的变化历程。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军民关系的分分合合,都是契合特定时期军事需求的起伏变化。当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军事需求扩张时期,分的倾向得以强化;当国家安全形势缓和,军事需求收缩之际,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及企业将一部份能力用于民品生产,合的倾向得以强化。但从总体来看,“分”是这一阶段军民关系的主旋律,“合”的尝试仅是军工需求的收缩之际,为了军工自保,扩大需求所作的被动调整。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企业单一由国有或国营企业构成,这种单质化既是其他所有制企业进入该领域的屏蔽,也是既有企业推出国防领域的樊篱,造成了国防资源的严重浪费,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就产业组织结构而言,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各行业处于割据状态,企业内部具有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自成体系,自我配套,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导致军工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重组受到阻碍,资源重复配置。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过于求全,出现分散化倾向,产业集中度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2. 以需求导向、能力调整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逐步趋于缓和,国内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国防科技工业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由于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国防费水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军品订货骤然减少,使许多军工企业陷入了亏损境地,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起来。为此国家主要采取了加大军民结合、调整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等重大措施,以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路径。

在军品生产能力调整方面,为了压缩过剩能力,国防科技工业各部门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有步骤地分批进行能力调整。第一步,先把多余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腾出来开发民品,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去;第二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将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相对集中;第三步,按照军品骨干、军民结合和全部转民三类分类调整。由于配套政策措施不落实等因素,这一阶段的能力调整并未完全落实,但为下一阶段的继续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军民结合方面,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利用国防科技工业的力量和优势发展民用生产。国防科技工业开始实行战略转变,逐步敞开封闭的大门,军民分割的格局逐步打破,军民结合逐步走向深入。一方面,对于军品生产逐步放开一般能力,开始利用民口能力进行军工配套生产。在这期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武器装备研制合同暂行办法》和《国防科研试制费拨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条例,使军方在一定条件下能自主选择军工或民用工业部门的供货商,为实行寓军于民奠定了初步基础。另一方面,许多军工企业投入民品市场,军工企业民品开发逐渐形成规模,推动了军工经济发展。但由于政府在各方面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加之企业本身缺乏相应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军民结合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军民结合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低,高技术民品规模小、比重低;军转民产品缺乏创新、价格偏高,导致竞争力低;管理和组织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思想,高度依赖政府,缺乏市场适应能力。

3. 以体制改革、能力提升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孕育着国防科技工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一方面,90年代以来爆发的战争展示了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武器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让人们感受到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缩小这种差距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原有国防科技工业制度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制约着国防科技工业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力求突破原有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约束。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

在军品能力水平和结构方面,武器装备供应走向高技术化、体系化,小核心、大协作的新型军品科研生产体系初步显现。“九五”末以来,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国家实施“高新工程”,加大了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投入,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大多数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向高技术转变。同时,国家启动了第三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十五”全面实施并基本完成。通过调整,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强化了核心能力,放开了一般能力,能力结构、科研生产布局大幅度优化。

在军民结合方面,国防科技工业完成了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体系基本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近年来,军工民品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11个军工集团已发展成为军民结合产业集团,军民结合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军工民品开始走向高技术化、品牌化、规模化,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军工民品正在向突出军工特色、体现军民结合、走向高技术化转变。

三、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现实不足

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调整和建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发展成效巨大,但与军事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1. 军品能力、能力结构总体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能力水平方面,经过“十五”的建设,形成了一批先进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手段,但已建成的先进手段还只是点状、线状的,设计制造的信息化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生产新一代高技术武器装备所需的条件尚存在较多的空缺和不足,已有的条件不成体系;能力结构方面,虽然“十五”基本完成了第三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但在能力结构上,保留能力仍旧过多,放开能力尚未真正放开,一些撤销能力不仅没有撤销,还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2.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力度不足,有待大力改革。

一方面,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小,供给能力和水平不足;另一方面,武器装备发展对民用技术、能力的利用仍然有限。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经济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生产,但民口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还存在投资、价格、税收、标准、信息不畅等困难和障碍,军工自我封闭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源重复浪费,也严重制约“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新体系的形成,不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3. 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集中度低,行政垄断与不规范竞争仍存在。

龙头单位重复过多与配套单位过于分散,导致产业集中度低。如飞机总装厂,我国至少有5家。从配套单位看又存在分工过细、布点过多、专业化低的状况,资源配置效率低。行政垄断与不规范竞争并存。从市场结构看,一方面存在行业、集团之间的行政垄断;另一方面,以非规范的手段获得任务和投资的状况还存在,规范、科学、有序的竞争体系和相关制度,如招投标、价格等还不健全。

四、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

可以看出,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多是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产生的,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站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军事斗争准备需求拓展的“多浪叠加”的浪潮中,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大势所趋下,必须用新的发展思路引导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以锻造一个崭新的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跃升。

1. 大力发展军工先进制造业,升级武器装备供给能力。

这是提高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防实力的首要任务。根据我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现实水平,新阶段需要实现两大重点突破。一是强化产业基础。要抓住新一代武器装备生产的能力漏洞和薄弱环节,重点强化产业通用基础设施建设;要用先进生产模式和生产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线,建设一批精益、灵活的现代化生产线。二是数字军工建设。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化、一体化,而我国武器装备供给的信息化能力尚较为薄弱,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应当以产品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信息化为重点,推进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建设,实现由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的升级。

2. 完善“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新型军品科研生产能力体系。

举全国之力发展国防,使武器装备的发展立足于国民科技经济基础,是世界国防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等军事发达国家已大获成功,而我国的寓军于民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限制,力度不足,制约武器装备供给能力的发展。新的发展阶段,在进一步精化和改造核心能力的同时,更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民口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甚至核心能力层,并引导军品配套生产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规模效益。

3. 军民结合产业向结构高级化升级。

总结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是消减军品订货波动风险、壮大军工经济、保持军工能力的根本措施,我们要继续坚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在新时期,随着军工能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充分表明,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散、转移和产业化,可以辐射引领和带动国民科技经济实力提升。我国的军民结合产业要从注重产品发展转向注重产业发展和产业链拓展,在壮大产业规模的同时,要注重向高技术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集中力量抓好大型飞机、民用卫星应用产业、大型核电站和重大核燃料项目、高技术船舶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实现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7

[2].王逸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3 (9)

[3].张连歧.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推行军民结合战略的思考[J].装备学术, 2007 (1)

[4].鲍晓敏.我国国防工业寓军于民发展模式的构建[J].军事经济研究, 2006 (11)

[5].于连坤.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全面转型.中国军转民, 2005 (1)

国防科技工业 篇9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改革

按照我国确立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调、自主创新”十六字方针,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但仍处在相对粗放的阶段。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是实现国防工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本质, 在于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 将国防工业根植于国家大工业基础之上。

一、当前影响军民结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1.军民结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缺乏推进

在组织管理、资源配置、计划安排上,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协同机制。尤其是信息不对称, 许多非军工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 缺乏获得军品市场需求信息的渠道, 无法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活动。无论军队使用部门还是研制生产部门的需求信息对民用企业都处于不透明状态。

2.军工投融资非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军工投资仍主要面向传统的军工领域, 没有对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民营企业开放。现行国防科技工业的优惠政策大多面向传统军工企业, 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非公有制企业不能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因而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几个军民兼容型产业的技术与经济基础较薄弱, 特别是民用技术水平和民用产品的经济规模相对滞后, 制约了本行业实现寓军于民的进程。

3.军民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 在科研基础设施共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军民用标准融合、供需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 军民高技术双向转移机制尚未形成。在宏观管理层面, 军民分离, 各管一方导致组织、资源、制度、供给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协同机制。军民标准不统一也制约着军民共用, 尤其是军用标准、民用标准相互独立, 各行业条块分割, 使产品技术标准难于兼容。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特别是部分企业领导者的观念滞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寓军于民的进展。

4.国防科技工业的一些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一些政策法规落后于形势要求, 现行有效法律法规都明确限制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活动, 全国超过半数的企业被限制在门外。

5.军工企业市场化概念低, 市场化进程缓慢, 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政府监管工作仍需加强, 在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 存在影响产业安全、核心技术安全和国家秘密安全的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有关部门做大做强军工集团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鼓励和强化军工集团的垄断地位。近些年来, 军工投资供给较为充足、投资约束软化, 军工集团“大而全、小而全”的倾向更趋明显, 进一步固化了军工集团自我封闭的现状。

二、新阶段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走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1.以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深化军工企业市场化改革

深化军工集团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军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是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一项重点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体现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的原则, 也为我国军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深化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 一是以制度创新为主线。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措资金。以资本市场为纽带, 逐步打破部门、行业、军民、所有制界限, 改革和优化军工产权结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除少数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核心机密的企业以外, 其他军工企业都可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 通过规范上市, 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革, 使绝大部分军工企业都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 并且军工企业改制、上市的资产, 不再仅限于主辅分离、军民品分立后的民品资产, 而是鼓励军民结合的资产和业务进入资本市场, 鼓励整体上市, 提高赢利能力, 解决军品资产长期置于制度“孤岛”的问题。真正实现军工企业成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和管理科学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创新改制形式。依据企业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程度, 按照国有独资 (或国有全资) 、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国有参股等四种类型实施改制。这里除国有独资 (或国有全资) 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外, 其他军工企业均应实施股份制改造, 通过股份制改造, 使军工经济逐步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军工企业由准行政型向真正经济实体的转变。三是鼓励非公经济参与。积极鼓励和吸纳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到国防建设中来,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充分发挥全社会各种资源的作用, 共同推进寓军于民、寓民于军, 军民互通、互补和互动的军民一体化体系的快速发展, 构建大国防。

2.适应世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

建立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体现和贯彻。新阶段, 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在国家工业体系中的基础和前沿作用, 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体系建设, 形成一个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推动体制机制实现转型。一要通过调整改革, 形成以军工集团和核心保军单位为主体, 专业化配套能力为支撑, 面向全社会大协作,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二要加强军民统筹, 建立和完善军民互动合作机制, 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及产业化发展, 推动军用先进成熟技术进入民用领域实现产业化, 带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资源优势, 积极吸纳民用工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推动民用高科技向军用转移, 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军民融合体, 组建跨集团、跨行业的专业化集团公司,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力争用“一份投入”获得“两分产出”, 同时提高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的绩效。

3.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突破口, 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

过去国防科技工业的投资只有国家拨款一条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军民经济和技术的融合, 社会各种经济成份的变化, 单靠国家拨款这条渠道肯定不够,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 改善投资环境,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新阶段,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操作上, 要大幅度简化、下放和取消现行的投资审批, 将投融资的权力归还企业, 防止长期以来在行政审批中形成的决策随意、效率低下和无人负责的弊端。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通过政策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进一步明晰政府投资的重点, 改革完善政府投资管理, 政府投资的重点应突出核心能力建设。根据军工建设项目情况和性质, 不仅要有直接投资, 也可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 同时积极探索采用代建、租赁、借用、补偿、调配等新的投资方式, 以适应股份制改革, 民营经济发展等新的形式, 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和效益。

4.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新阶段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改革就是建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调控有力、市场监管到位、公共服务完善、企业竞争有序、军民互动合作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优势和市场机制作用, 以“精干、浓缩军工主体”为原则, 加快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军品市场管理规则与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和系统化、法制化的政策法规体系, 将管理工作从主要面向各军工企业集团, 转到面向全社会的军工业的公共事务管理上来, 从主抓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转到抓好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规划和宏观调控上来, 从以产品审批为主转到以资质审批和行业监管的轨道上来, 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课题组.江泽民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吴远平, 赵新力, 赵俊杰.新中国国防科技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国防科技工业 篇10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

世界新军事变革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建设国防的双重艰巨任务考验, 国防科技工业的综合实力亟待加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走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 加速实现新时期的转型升级。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 就是打破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的界限, 将二者融为一体, 构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和状态的统一。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寓军于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样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先要对寓军于民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和了解,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找出差距, 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1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1.1 我国和西方国家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经验与教训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借鉴现有的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本国国防科技工业过程中所积累的先进经验;二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军民关系调整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可以使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少走弯路, 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1.2 中外学者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研究

要建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目标体系, 就必须要关注和总结中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虽然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但是它们对于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某一方面目标却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因此, 合理地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使目标体系的构建博采众长。

1.3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和不足, 是构建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重要依据。构建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服务的。因此所建立的目标体系必须要立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够起点明确、针对性强, 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 国防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

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来进行。例如, 国防科技工业具有政治目的性、战略产业性和准公共产业的特点, 这就要求其寓军于民的目标体系必须要突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国防科技工业买方市场的唯一性和国家行为性特点决定了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来组织目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等。

2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1 实践指导性原则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建立的基本目的是为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实践上的指导, 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上的借鉴。因此,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的目标体系, 要以应用性为导向, 要考虑到寓军于民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使所建立的目标体系既适应我国的国情又符合国防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既有科学合理性又有实践上的可行性。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就必须要明确寓军于民目标体系包含的子体系数量、各个子体系本身的目标、各个子体系之间的关系、各个子体系在整个目标体系中的作用等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突出所建立目标体系的实践指导性作用。

2.2 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目标体系是建立在我国国防工业原有管理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绝不是对现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模式的全盘否定, 而是要放弃现行体制中不科学、不合理的部分, 保留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制度理论的继承性原理也指出, 制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许多新制度形式并不是完全崭新的, 而是以前制度要素的重新组合。现存的制度并不只是形成约束, 它们也可以提供形成制度的种种原则, 活动者可以利用这些原则创造出变革的方式。活动者能以一个革新的过程将以前的制度片断组合在一起, 修正一些原则, 并使他们之间相互妥协以形成新的制度安排。新制度往往从原有制度中借鉴许多内容[1]。

2.3 系统性原则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则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而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2]。”系统的构成原理为我们构建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目标体系提供了指导。

2.3.1 相关性

即系统内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的各要素与存在于该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既是相互关联又是相互制约的, 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的某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其它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协调[3]。例如, 寓军于民政策法规的变化必然会使管理机构的管理行为发生变化, 运行机制可能也需要作相应调整。

2.3.2 整体性

即系统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阶层分布, 只能逻辑地统一和协调于系统整体之中。离开了整体上的协调, 要素的功能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便失去了意义, 系统的要素必须按整体目标要求实现有序化和综合平衡[3]。寓军于民各个子目标体系都是为了实现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大目标服务的, 因此各个部分之间必须协调和平衡, 不能出现相互矛盾和某一方面“短板”的情况。

2.3.3 目的性

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两类。其中人工系统是指人们要达到某一目的, 由人参与所建立的系统。寓军于民目标体系显然属于人工系统, 必然具有目的性。寓军于民目标体系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国防科技工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可以协调发展, 互相补充与相互促进, 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整个国家军民资源配置的优化。

2.3.4 环境适应性

环境是指一个单独系统与外界的关系, 系统的外界关系就是环境。所以系统是处在环境之中的, 环境会限制系统能力的发挥。环境变化对系统有很大的影响, 系统必须与外界环境产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要能够经常同外部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3]。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环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我国的国防战略需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军事发达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经验的影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国民经济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这样的环境大系统作用下, 为保持环境适应性,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目标体系必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3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寓军于民究竟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标, 目前政府界、理论界和实践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现有的多数研究和探索基本上从两个方面展开:战略角度和体制角度。将寓军于民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一种战略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其过于宏观和缺少操作指导性。将寓军于民视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体制也是合理的, 但是并不全面, 寓军于民还应该包括其他的内容。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目标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 本文采用归纳汇总现有研究并结合专家咨询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过程与途径如图1所示。

在寓军于民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的确定过程中, 首先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经验等提出寓军于民目标体系基本的构成要素。但是仅仅基于研究思想指导下的归纳总结和研究者本人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得出的构成要素并不一定是十分全面和合理的。为此需进一步借助专家的力量与智慧来对提出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评价和补充。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得专家对于各个基本构成要素的评分与补充, 对于收集上来的数据, 用EXCEL进行数据汇总, 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对各个基本构成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将相关性较大的因素进行合并, 并对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考察, 进而通过因子所包含的信息来最终确定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4 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确立

按照上述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确定了寓军于民目标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有15个方面, 这15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实践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文通过专家调查问卷, 提请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内专家和教授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另外, 从科学的角度, 目标体系所包含的构成要素并不局限于本文基于总结和演绎得出的基本内容。因此在调查咨询中, 问卷设立了开放性的问题, 恳请专家和允许专家对所列内容进行补充。

经过问卷发放、回收、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等研究过程, 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目标体系由6个目标要素构成, 分别为运行机制、结构、技术、政策法规、组织机构、产权。这6个目标要素比较完全的涵盖了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进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同时这6个方面也为寓军于民的实现提供了目标保证。在上述的6个目标要素中, 每一个目标要素本身又包含着不同的目标要求, 每个目标要素作为整个总目标体系的子目标体系而存在。其中产权子体系是寓军于民的所有制基础;组织机构和政策法规子体系是寓军于民的实施保障;结构子体系解决了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问题;技术子体系给出了寓军于民目标下的技术开发问题;运行机制子体系提供了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内要素之间的作用、联系与制约的工作方式, 各个子体系在整个目标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目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如图2所示。

也就是说, 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都达到了寓军于民或者为寓军于民创造有利环境的理想状态, 国防科技工业才算实现了寓军于民。当然这种理想状态并不一定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但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固定目标, 封闭的目标本身就意味着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军事变革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各个国家对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探索, 寓军于民的目标会有不断的调整和变化。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本文所确定的目标构成并不一定是绝对完整的, 但这并不影响研究本身的价值和实用性, 因为如果能够在这6个方面都取得较大突破, 则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发展水平必然会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泳.制度理论及中国电力行业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20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10

长安工业公司:科技兴企创新发展 篇11

建立“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机制

长安工业科协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已十多年,活动已成为推进公司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载体和科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了长安工业公司党政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公司领导对“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非常重视,组织竞赛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副总经理、科协主席担任,副组长由公司科协副主席担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指导竞赛活动的开展,讨论和审定竞赛活动内容及年终总结评比等重大事项。日常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工作由公司科协办公室专人负责。为了建立科学、规范、制度化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长效机制,公司科协制定了《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协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管理办法》,《办法》对“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立项、项目管理、考核、奖励作了明确规定,并且公司科协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进行奖励,从而使公司“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开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形成“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自主创新活动氛围

长安工业公司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从2010年以来,开展了以“十项技术创新、百项工艺改进、百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节创价值过千万”的“十百千万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成了公司“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司科协认真组织,科协各分会密切配合,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公司科协各分会上报“讲理想、比贡献”项目158项,审定计划完成150项,其中完成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项目76项,通过公司财务部逐项审核,节创价值达1361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07人雨引信体机加工艺改进,S101前立柱上段内板左、右IE改进,数控机床精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H/PJ1703-55/03-64左/右立板工艺改进等效果十分突出,在公司内形成了积极广泛的影响。经过严格评审,评出“讲理想、比贡献”项目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6个、优秀奖313个、并给予了表彰奖励。

2014年,公司科协各分会上报“讲理想、比贡献”项目250项,实现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其中以“十项技术创新,百项工艺改进,百台重点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载体活动50项,节创价值(经财务部审计)520万元。

2015年,紧紧围绕增强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以“节支降耗、提质增效”为重点,开展比专业技能、比管理创新、比合理化建议、比技术改造、比工艺改进等创新实践活动,争做公司技术攻关的带头人,为公司的经营发展贡献聪明才智。2015年,长安工业公司在科技人员中,针对公司科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降低公司成本,积极开展以“降本设计”为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竞赛,如“磁钢部件装配工艺改进”、“改进07人雨引信体注塑工艺,降低成本”、“XXX产品发泡固化工艺改进”等项目。从急、难、新、特、尖的角度,开展了“XXX产品工艺稳定性提升”、“XXX产品加工效率提升”等项目。同时,各分会还积极申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35项。长安工业公司科协通过开展“节支降耗、提质增效”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和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外,长安工业公司科协通过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聪明才智。2013年公司科协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发动科技人员结合本单位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提合理化建议9866条,实现经济效益达2131.38万元,为长安工业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4年公司科协紧贴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继续组织发动科技人员开展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全年总计提合理化建议2000条以上。

围绕科研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企业科技繁荣与发展

为了使科协工作持续创新,富有特色,2013年公司科协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了促进企业数字化管理,加速数字化制造进程,促进企业科协“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工作的进一步提高,2013年3月和2014年5月公司科协分别组织了部分科技人员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交流,通过参观学习充分意识到存在的不足,深受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广大科技人员促进数字化管理,加速数字化制造进程的信心。2013年,公司科协围绕公司急需的相关技术举办多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讲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全年共举办学术交流会15次,参加交流的科技人员达898人次,学术会上交流论文50篇。其中,公司科协计划内学术交流“数字化设备先进制造技术研讨会”、“数字化制造技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公司科协挂靠的弹箭引信专委会、热处理材料专委会在重庆、西安等地开展了学术交流年会,编印了两册论文专辑。2013年,公司科协对评出的一级论文7篇、二级论文30篇、三级论文47篇给予了奖励。2014年5月,公司科协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研讨交流会,深受科技人员好评。2015年,公司科协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各分会共上报学术交流活动35次,参加交流的科技人员近100人次,上报科普讲座25次,预计参加科普讲座的科技人员达2500人次以上。

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员工科技文化素质

长安工业科协充分发挥企业科普资源优势,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围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工艺普及、新材料应用、新标准实施,节能、环保、减排、增效等,广泛开展科普进车间、进班组活动,把科普工作与员工的切身效率挂起钩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作用,使员工自觉地成为科普工作的受惠者和宣传者,从而达到了推动科技知识运用的目的。

国防科技工业 篇12

一、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成就显著

近年来,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在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走上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国防科工委(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7年3月发布实施《国防科工委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国防科技工业正式向包括民企在内的非公企业敞开大门。为了推动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2007年5月17日,国防科工委、发改委和国资委联合发布了《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2007年国防科工委又相继发布了《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与《中介机构参与军工企事业单位改制上市管理暂行规定》两个文件,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2008年4月1日,规范武器装备市场准入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条例》正式实施。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军工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2010年,国家颁布《国防动员法》,对国防动员建设军民融合作了明确规定。这一系列政策实施细则的发布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了法律保障。

2、机构改革统一管理

2008年3月,按照政企分开、供需分开的原则,遵循适度竞争的要求,国务院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做了进一步调整,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三大中央部委合并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科工局承担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管理对象从主要面向国防工业转变为面向全社会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所有企事业单位。这一组织架构的安排打破了军民分离的管理界限,对于推进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大工业规划的有效衔接,促进国防与民用资源的共享和融合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3、体系结构基本形成

新时期以来,为了适应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双重需要,国防科技工业在完成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推进改革脱困和结构调整,进一步精干军工主体,鼓励全社会各种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军品科研生产新体系;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了以股份制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军工经济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了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军民互动、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军工企事业单位实行专业化重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初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绩。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取得重大进展,一批重点武器装备交付部队;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模式基本实现了向任务能力结合型的转变,设计开发、总装集成、核心制造、共性基础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发展取得新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防科研成果涌现,月球探测、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成就世人瞩目;军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0年经济规模比“十五”末增长约1.7倍,效益大幅度提升,军民结合的经济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积极融合,一批军民结合高科技园区拔地而起,一批与省区市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军民融合取得新进展。

二、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存在体制障碍

虽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迄今为止,军民融合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制约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体制机制障碍明显存在。

1、战略规划不足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深入推进急需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全面的战略规划。世界强国无不通过制定详尽的战略来推进本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美国近20年来先后制定了《国防转轨战略》、《国防科学技术战略》等顶层规划,英、法、日、印等国也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战略。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并以此作为指导国防建设的重大方针。但由于没有将其具体化为可供遵循的发展战略,缺乏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举措的牵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进程。虽然我国近两年陆续出台了《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和改革意见》等,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分割、自我封闭、行业垄断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2、政策法规不配套

我国现行的政策法规有些还滞后于客观现实的发展要求,对民用部门或企业进入军品市场尚有许多限制。民用科技成果向军用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面很多,需要国家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使之各方面协调、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转化环境。尽管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鼓励民企参军的一系列政策,然而目前这方面问题较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配套,尤其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例如尽管出台了行业准入法规,但不够配套,缺乏操作性,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条例》规定,保密资格审查认证是获得许可的前置条件之一,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又把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作为前置条件,使企业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纠葛,根本无法拿到许可证。因此推进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

3、管理体制不顺

从国际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大多是通过政府、军方、企业这三个层次来组织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如美国是集中决策、分散实施的体制,主要通过国会、总统、国防部和三军来决策和实施。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中央、国务院—军委(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军工集团公司(企业)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的管理体制的最大区别是管理层次多,造成了决策上的低效率、执行上的低水平。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核、船舶、航天、航空、兵器、电子六大行业十一个集团公司,然而集团内部管理还不够规范,集团内部各企业间联系松散,缺乏创新和竞争力。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是把国防建设的职责和任务分别由军队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负责,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筹考虑,在体制上制约了民用科技成果与军用科技成果的互通、互补和互动。

4、市场竞争不充分

在微观层面,军品的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没有建立起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方面,任务安排、资源配置仍以计划方式和行政手段为主,军工企业仍以国有独资为主,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尚不能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还存在投资、价格、税收、标准、信息不畅等困难和障碍,军工自我封闭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国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防装备领域的税收、科研支持等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招标、采购等市场化措施还不完善,民营企业很难与国有军工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同时,民营企业获得进入国防装备许可资质的前置审批程序复杂、时间长、成本高,进入军品市场的进展缓慢。另外,国防工业管理部门、采购部门与民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民营企业对准入程序条件及相关规则缺乏了解,也不能及时得到国防装备领域的科研、生产和采购的信息,使民营企业在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竞争中丧失许多机会。

三、推进军民融合必须变革体制

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涉及军地,落实难度大,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军民融合。

1、加快制定战略规划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迫切需要国家通过战略规划来推进。现阶段,我们必须尽快研究论证并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专项规划。在战略布局上,要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在信息安全、太空发展、海洋安全、能源安全以及人才发展等战略上深入推进;在战略管控上,要着眼军民融合常态化发展,自上而下地构建军民融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强化军民融合的宏观调控、资源投向、跟踪问效等管控职能;在战略规划上,要建立军民融合基础项目的长远规划,特别是一些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性科研项目,应集中军地资源,统筹规划建设。

2、健全完善政策法规

在“军民融合”的初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顺利进展提供制度保障。应坚持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制定融合式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法规。对国家来说,需要在通用性法规中明确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约束力,如企业法、基本建设法、交通法、物权法等法律规范,应体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应制定应用于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的法律规范,如国民经济动员法以及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等法规,为军民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军队而言,应加快出台新的规章制度,如社会力量引进办法、经费供应标准制度、社会化保障制度等,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3、成立高层统领机构

要成立高层统领机构,制定宏观战略规划。美国有总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统科技政策局等机构,日本有国防保障会议和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这些高级别的机构,专门负责有关武器装备发展的规划计划和重大项目,以及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制定工作。这样才能统筹协调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发展要求和潜力,为国防大局服务,避免军事部门和民用部门各自发展、互不兼容。使各个行业、甚至各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行为都能与整体规划相吻合,形成协同效应。我国也应成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的高层协调机构,负责军民融合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负责方针政策的制定;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稽查制度,设立办公室,加强重大装备计划与科技计划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由有关部门(如总装备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参加,协商处理重大计划决策问题(如法律法规、重要政策的制定)。

4、充分实现市场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合理流动、开展公平竞争,逐步取消制约发展、阻碍竞争的各项制度。改革和完善国防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使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国有军工企业,能够自主地退出武器装备生产领域。同时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允许进入军品市场的民用企业参与竞标,并享有与军工企业相同的责任、权利与待遇,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态势。建立军民间互通互动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发布课题指南,定向进行信息发布和招标,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互访活动。还要建立中介性的军民技术及产品供求信息咨询机构,为军民互相转化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要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扩大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比如在武器研制和采购方面,只要不影响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凡是适合采用民用标准和规范的地方,就应当尽可能使用民用标准和规范,以提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军民融合程度,从而降低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

参考文献

[1]陈求发: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J].国防科技工业, 2011 (5) .

[2]张素梅、李杏军、石根柱:民用科技成果转军用的探讨与研究[J].国防技术基础, 2009 (7) .

[3]王昌:军民融合与科学发展[J].中国军转民, 2009 (1) .

[4]阎莉:从民企参军谈寓军于民[J].中国军转民, 2004 (3) .

[5]汪浩瀚:从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看我国国防工业的体制与机制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 2008 (4) .

[6]赵宗岐:着眼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J].国防, 2011 (5) .

[7]刘效广、杨乃定:陕西省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上一篇:偏远地区高校下一篇:政工干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