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行为习惯(精选12篇)
思想行为习惯 篇1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何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呢?
一、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只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变成动态的学习, 将学习的道德认知很好地消化吸收后, 行为训练就不再是机械的重复, 而是一种个体能力的主动表现。
1. 设置情境, 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愿望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要求,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 启发诱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如学习《杨洋练字》时, 教师给学生讲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墨染池水的故事, 引导他们同杨洋比一比, 看看自己是否有过乱写乱画、作业马虎的缺点, 激励他们勤学苦练;在学习《老山来信》时, 可结合当今国内国际形势,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会、英雄报告会、革命故事会、讨论会、给老英雄写信、拜访军属等活动, 使他们产生明确的动机, 明确自我教育的方向。
2. 树立榜样, 让学生以榜样对照自己。
榜样的教育是无穷的。小学生立于善于模仿, 在学生心目中最能产生影响的人物是革命前辈、名人、少年英雄、老师及生活中最受尊重的人。《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表率、感染作用, 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班集体中全优的榜样, 也要发现某一方面较突出的榜样, 并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 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教师要发挥榜样的对比作用, 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 指出落后人物的不可取处, 让学生自己分清是非, 辨别美丑。如学习《你说谁勇敢》后, 就让学生来门辨析小松和小勇谁勇敢, 从而得出表现自己去冒险, 是逞强蛮干;为人民的利益不怕危险和困难, 挺身向前, 才是真正的勇敢。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自己。
在教学中, 教师应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在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进一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如学习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后, 带领学生到幸福院拜访幸福老人, 通过幸福老人讲述新旧社会的对比和学生自我的讨论, 知道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无比幸福的, 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道理, 同时也更加增强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二、加强道德体验,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 加之家庭的溺爱, 其中不少缺乏意志, 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 也知道怎样去做, 但却不能坚持那样做, 甚至退缩不前, 半途而废。因此,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
1. 依据教材, 有机地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意志品质教育的良好榜样。如《遵守纪律的邱少云》一课中, 邱少云同志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 除了高度的纪律意识外, 更有一种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一课中,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 凭的不仅是勤奋刻苦, 还有一种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与土壤打交道的人》中“死神在倔强的老人面前败退了”一句更体现出侯爷爷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信心。在教学《成功的秘诀》时,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凭着坚强的意志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后, 然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名人故事, 举行一系列故事会、演讲会、报告会等活动, 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事例中更加懂得成功的秘诀在于认准目标, 执著追求, 不怕困难, 知难而进, 坚持不懈, 不断进取, 就象鲁迅刻“早”字一样, 强化他们对意志的认识, 保证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
2. 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
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锻炼, 磨炼自己的意志。例如, 开展“做意志坚强的孩子”主题活动, 开辟中队黑板报“每周一名言”专栏, 激励学生培养自己意志的主动性、坚持性、自控力等良好品质。同时, 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锻炼自己, 如在日记中定下自己有恒心、进取心、自信心的小故事, 组织他们开展自评、互评阅, 评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 引导他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锻炼。
三、加强行为训练,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要结合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 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 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身心健康地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传授知识, 揭示道德观点, 讲明做人的道理, 但它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1. 注重情感的升华, 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人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教学活动中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 借助情感导之以行。如学习《助人为乐》后, 学生初步形成关心、帮助别人的动机。当他们在学校、放学路上以及公共场所帮助他人解除困难时, 教师应及时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赞扬体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 当学生帮助他人越多, 这种体验越强烈, 其热爱人民的情感会越来越厚。
2. 训练形式和评价应多样化, 有儿童的情趣。
行为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 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要注意连续性, 把课前、课后、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采取操作练习、表演练习、竞赛活动、参观访问、追踪考察、集会、劳动实践、服务实践等生动形象、新颖活泼的多种形式。对评价要注意阶段性、情景性、随意性, 有针对性和教育性, 做到灵活、渐进, 通过反复达到深化, 最终养成习惯。
3. 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教育活动, 形成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是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把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 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在当前形势下,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渗透一些有关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竞争等新观念, 初步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让他们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关心祖国建设, 积极进取, 勤学苦练, 报效祖国, 振兴中华。
思想行为习惯 篇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我根据教育工作计划,针对我班学生特点,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礼仪习惯、卫生意识与安全意识等系列教育活动。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逐条向学生讲解说明。其次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和班级里所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大家是议论纷纷啊 最后我逐条总结:
一、不良行为:
1、打人、骂人、说脏话,行为举动不文明;
2、不尊重他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3、不遵守纪律,随便;4 自制力不强,不能受委屈;
5、虚伪,不诚信;
6、无爱心,对任何人都很冷漠;
7、不团结集体;
8、欺负比自己弱的人;9、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10、喜欢背后说人坏话;
11、经不起挫折,不够勇敢;
12、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德;13、自以为是;
14、无集体荣誉感,什么家务事也不会做;15、随地吐痰,乱仍杂物;16、偏食、挑食、喜欢买零食;17、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作息无计划,无规律;18、在家里乱扔东西;19、不吃早餐(把钱省下买东西);20、自己会做的事偏要别人做。太迷电视;20、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21、讨厌学习,作业马虎、应付、拖拉;22、上课不发言,被动学习,积极性差,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不刻苦;23、不完成口头作业(如,背诵);24、不喜欢读正规的课外书。
二、讨论重点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增强在校学生基本做人的态度和习惯方面的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很多同学有骂人的习惯。其实,这类的不良习惯通常都是跟家长、电视节目、不良图书等的语言学的,家长骂人,孩子在学校里也会骂人,这样会恶性循环就导致孩子有了骂人的不良习惯,打架也是如此,通常有动武习惯的家长,孩子就爱打架,真正要改必须得从源头做起。所以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众多不良习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算是乱扔垃圾了,我们在操场上出去玩的时候,最好是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里去,久而久之,垃圾没了,坏毛病也改了。在这里我们没提到的不良习惯还有很多很多,不过,只要大家努力,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那么多少不良习惯都可以改掉。
现在的学生身上存在的最严重的不良习惯:喜欢依赖别人;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要改正这些不良习惯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我们自己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中学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今天的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又面临信息时代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的包围,以往的教育规律变得模糊起来,“养成”一下子成了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基本道德素养都没有形成,那祖国的未来也让人担心。
三、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首先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能直接对学生进行评价。
1、自觉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金钥匙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认知认得形成一种长久而持续的行为。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好的行为。学校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反复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可通过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等方式说明其重要性,改变其行为,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复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最终使多数学生会接受这一观点的,于是就具备了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
2、榜样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指路灯
首先,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学高人师,身正为范,在思想上,要明白自己的作用,因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其次,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要立于不败之地,给学生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否则,以己之昏昏,欲使人之昭昭,肯定做不到。再次,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否则说一套,做一套,缺乏价格魅力和权威性,学生是不会听从的。最后,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表彰。为了形成良好习惯,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认识后,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清单中的每一项“恶习”,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3、制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
制度约束分两个方面:一是提倡积极的行为,二是抑制不良的行为。在制度约束方面,加强执行文化建设,增强日常检查的自觉性,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这一方面,德育处承担主要的责任,值周队负责日常检查和督促。
4、活动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石
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的反复实践。有些习惯必须在群体性的活动中才有可能养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且通过举办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去塑造自己。一般有哪些活动呢?校会、班会、有关文娱体育活动、各种比赛性活动、调查活动等都可以。不在乎具体形式,关键是活动者要贯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良好习惯。
5、强制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手段
面对农村教育,再好的说教方式,有时也难以转化问题严重的学生,为此,我班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条文,参加必要的劳动,观看预防未成年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直到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有所醒悟为止。
思想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 陶行知思想 幼儿教育 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幼儿的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幼儿期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的关键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并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寓行为习惯培养于生活和活动中,“在做中教,在玩中学,使儿童真正会做”,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一、“生活即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源于生活,同时完善于生活,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卫生习惯等。
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应该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十分注意在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进餐时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菜,保持干净;饭后记得要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注意轻轻走路,按时睡觉、起床,睡觉时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在手工活动时,提醒幼儿把碎纸屑扔入纸篓,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好玩具,锻炼后不猛喝开水等。在各种活动中,使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造成的坏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学做合一”,促成幼儿正确的学习习惯
现代心理学表明: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的眼睛需要我们解放或者不束缚。正确的学习习惯首先是动脑思考,动嘴提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其次是动手操作。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做”理念指出:“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学习阅读,阅读让孩子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丰富的想法。
在一次下雨后,孩子们在操场上发现歪歪扭扭的蚯蚓在慢慢地爬行,于是他们立即围成一圈,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这是什么动物啊?”“我怎么看不见它的眼睛和嘴巴呢?”“奇怪,它没有脚怎么可以爬的呀?”“它没有嘴巴怎么能吃东西呀?”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纷纷向我投来疑惑的目光,好像在求解。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兴趣点和动力,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肯于动脑的习惯,然后和孩子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为此,我以“有趣的蚯蚓”为主题,形成“蚯蚓的食物”、“蚯蚓的家”、“蚯蚓的生活”等小的知识链接,设计调查表、观察记录,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观察后思考,思考后记录,记录后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想、学、思,结果对与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思考的习惯。
三、“社会即学校”,发展幼儿基本的社交习惯
陶先生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从天空中捉来关起来一样,他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去。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可见,未来的生活需要适应社会的能力。陶行知先生强调,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这样教育的环境就可以大大地优化。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幼儿充分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从不同的资源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社会是大学校,把教育放到每次社会实践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教育要立足生活,向生活回归,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此,开发及利用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资源及环境,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教实践中的运用,又是当前幼儿教育与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幼儿学习的广阔场所。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组织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主动、自觉地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知,获得最亲近生活的丰富而感性的经验。其次,利用社区环境。社区有各种各样的场所和文化物质资源,幼儿通过社区平台,参与社会活动,感知社会生活,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资源,从而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再次,整合家庭与幼儿园资源。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可以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滴细节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陶行知曾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在幼儿习惯养成方面,忽视是万万不可的,但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我们正视养成过程中的不断反复,尊重幼儿身体、心理发展规律,抓住生活中的每个契机,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更需要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多一些细心和关心。
思想行为习惯 篇4
一、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品德教育
(一)严格管理强化纪律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规范着装;按时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帮助与保护、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的细枝末节之中,既有利于开展活动,又可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从场地布置、器材搬运、运动场清扫以及器械整理维修等活动可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游戏中,由制定规则到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也随之不断增强。
(二)艰苦训练锻炼顽强意志
体育课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学生动作要经过由生疏僵硬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变化过程。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此过程的完成及终结不会一帆风顺,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体育运动中的许多项目,都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坚强的体质和过硬的体能。体能训练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进行训练的最佳机遇。
二、结合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因运动项目内容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仅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善于挖掘深刻内涵,适时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队列队形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队列训练最能体现行为活动。因其动作要求规范一致,统一性强,举手投足均会体现严肃、振奋、神圣之感。阅兵式中军人的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姿态更是学生的崇拜偶象。教学中利用其崇拜及好胜心理,讲解渗透解放军战士爱国主义及刻苦训练的行为思想,积极倡导“学英雄,见行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通过军训竞赛活动教育学生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提高对组织纪律的认识,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二)田径运动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田径运动虽然枯燥乏味,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定的意志品质。耐久跑是锻炼顽强意志品质的最好方法。体育课上教师要通过田径训练有意识培养学生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表现行为及其原因,如身体偶然不适、体力分配不合理,怕苦怕累耐力差……根据不同情况及表现,采取针对性的处理对策。如对训练一向认真刻苦偶感不适的学生加以鼓励;对体力分配当要加强方法指导,针对赖惰怕苦的学生讲清道理,运用心理暗示稳定其情绪,转移他们注意力,鼓舞他们有信心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视条件与学生行为表现,因势利导,开展针对性教育措施,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顽强坚定的意志品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球类项目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球类项目是集体训练项目,需要同伴配合。对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进相互团结友爱帮助的美德以及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大有裨益。如足球运动,勇敢顽强心理品质在足球比赛中举足轻重。教师可根据足球比赛所具有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分组轮流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量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继续比赛。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性。在这一过程中,磨练其意志品质。
三、创新方法进行品德教育
体育游戏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简单易行,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趣味集体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竞争竞赛因素,因而,对于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好奇好胜心理强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良好的娱乐游戏教学,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无疑是最佳选择。教师在体育运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结合当地环境场地条件,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并大力开展游戏活动,让竞争意识、团队集体观念及合作精神在体育游戏参与中得到有效训练与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娱乐,在娱乐中锻炼,切身感受体验了游戏活动的教益与启发。
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有意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训练活动使学生感受体验体育的参与性特点。只有亲身参与活动并刻苦练习,才会使自己的体质逐步健康强壮。课堂中要有意安排生合作学习时空,指导学生自己分工,自己讨论规则,相互合作训练,小组成员相互评判。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及团队合作锻炼精神,为自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坚持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同体育学科特点、体育教学内容形式,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防止教条式概念化,就能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摘要:如何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育及行为习惯,是新时期体育教学亟待探究的任务。体育教师只有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以及勇敢、奋斗、坚毅、机智等意志品质。
行为习惯 篇5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美国的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他挥手将苍蝇赶走了。可是,当他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来了,他在观众的笑声中再一次驱赶苍蝇。这只讨厌的苍蝇破坏了他的情绪,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苍蝇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对,他一回到球台,苍蝇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乱,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手约翰?迪瑞则愈战愈勇,赶上并且超过了他,最后夺走了桂冠。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河里发现路易斯?福克斯的尸体,他投河自杀了!
一只小小的苍蝇,竟然击倒了所向无敌的准世界冠军!这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其实,路易斯?福克斯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做法,那就是:击你的球,不要理他。当你的主球飞速奔向既定目标的时候,那只苍蝇还站得住吗?它肯定不撵自走,飞得无影无踪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能见到这样的“苍蝇”:当你几经奔波,终于找到了份工作,可以放手大干充分施展你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你的工资比别人少了几块钱;当你领导的一项改革计划被社会实践证明是有益的时候,却突然听到人群里有几声闲言碎语;当你和你的妻子携手建起了美好的家园甜甜蜜蜜共度人生的时候,你们之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龃龉……于是,有人为那几块钱而耿耿于怀忧忧不乐,甚至想到消极怠工想到辞职不干;有人放下了该干的事情把精力用于对付闲言碎语;有人为一点小小的龃龉而纠缠不清甚至越闹越大……这些人的心态和做法跟路易斯?福克斯没有什么两样,盯住芝麻忘了西瓜,事情的结果肯定不妙。
于是我想,重温一下路易斯?福克斯的教训是有益的。当苍蝇落在你的主球上的时候,不要理它,一门心思击你的球吧!当你的主球飞速奔向既定目标的时候,那只苍蝇就会不用你赶自己飞走的。
2、永抱“必胜”之心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的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谈,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父亲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的大脑也严重受伤。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捷,他决心要把父子俩费了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唯一能动的一个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无独有偶,法国有一名记者叫博迪,在年轻的时候,他因一场大病导致四肢瘫痪。在全身的器官中,唯一能动的只有左眼。可是,他还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构思好的作品完成。博迪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动左眼与助手沟通,逐个字母地向助手背出他的腹稿,然后由助手抄录出来。助手每一次要按顺序把法语的常用字母读出来,让博迪来选择,当她读到的字母正是文中的字母时,博迪就眨一下眼表示正确。由于博迪是靠记忆来判断词的,有时不一定准确,他们需要查词典,所以每天只能录一两页。可以想像两个人的工作是多么艰难!几个月后,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为了写这本书,博迪共眨了20多万次眼。这本不平凡的书有150页,它的名字叫《潜水衣与蝴蝶》。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他们面对事情的艰难而没有做下去的勇气。波德莱尔说过:“没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着手进行的工作。”一根手指就可以建造一座大桥,一只眼睛就可以出一本书,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3、妙用劣势
杨格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苹果园的经营者,是一位创新意识很强的人。每年的收获季节,杨格将上好的苹果装箱发往各地时,苹果箱上都印有与众不同的广告:“如果您对收到的苹果不满意,请您函告本人。苹果不必退回,货款照退不误。”这种广告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加上高原苹果味道佳美,很少污染,深受顾客的青睐,每年都吸引大批买主。
可是,有一年高原上突然下了一场特大的冰雹,把结满枝桠的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这时候,苹果已经订出了9000吨。面对这伤痕累累、创伤严重的满园苹果,怎样才能避免惨重损失,走出绝境呢?
杨格来到苹果园,心事重重地踱着步子,踩得落叶沙沙作响。他俯下身来拾起一个打落在地的苹果,揩了揩粘上的泥,咬了一口,意外地发现,被冰雹打击后的苹果,味道变得格外清香扑鼻,酣浓爽口。一个绝妙的主意油然而生。他果断命令手下集中力量,立即把苹果发运出去,同时在每一个苹果箱里都附上一个简短的说明:“这批苹果个个带伤,但请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高原地区出产的苹果的特有的标记。这种苹果,果紧肉实,具有妙不可言的果糖味道。”
收到苹果的买主们半信半疑,尝了带有疤痕的苹果,发现味道特棒,真是高原苹果特有的味道。从此,人们更青睐高原苹果,甚至还专门要求提供带疤痕的苹果。
同善用物者无弃物一样,善用人者无废人。
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达公司经理下令: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
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远胜过正常人,真可谓善于用人短变长。柯达公司巧用盲人这一行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公司增加了利润,而且给公众留下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良好印象。很多高素质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专业人才,都争先恐后地到柯达公司效力。现在,柯达公司的产品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无阻。这与柯达公司善于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利用好废物,废物就变成宝贝;利用好劣势,劣势就变成优势。
4、做人的智慧
谈到做人的智慧,我想起这样两则小故事。一次,德国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空战英雄,一位年轻的士兵斟酒时不慎将酒泼到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顿时,士兵悚然,会场寂静,倒是这位将军悠悠然。他轻抚士兵肩头,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能再生头发吗?”会场立即爆发出了笑声,人们紧绷的心弦松弛下来了,盛宴保持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试想,乌戴特将军若认为酒泼到头上有损尊严,严词训斥,大发雷霆之怒,将军在酒宴上将会给人们留下一个多么糟糕的形象!所以后人评点他不愧是一位“智慧将军”。
另一则故事讲的是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在伦敦举行晚宴,身为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宴会上,达官贵人们觥筹交错,相与甚欢,气氛融洽。可就在宴会快要结束时,出了这么一件事:侍者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看到那精巧的银制器皿里盛着亮晶晶的水,以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众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造成的难堪与尴尬顷刻消弭,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当然也就使英国国家的利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
倘若温莎公爵在宴会上纠正客人的错误而在银盘里优雅地洗手,整个宴会将会乌云密布。所以,一位陪酒大臣说,当温莎公爵拿起银盘饮水时,他看到了智慧闪光。
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人看似身居高位,睿智英明,才高八斗,机敏伶俐,然而,或小肚鸡肠、心胸狭窄,或恃才自傲、咄咄逼人。有的人处处显山露水,鸭群中深长脖子当天鹅;有的人则时时不忘标榜自我,惟恐世人对己不尊。他们的聪明智慧之光只为自己的虚荣和私利而闪耀,如磷火般为世人所不屑。譬如某企业厂长书记为争高下,在“窝里斗”中大展其才,书记以开除厂长的党籍为得计,厂长以开除书记的公职而自以为胜;又如某副市长出席文艺界的中秋诗会,因未被邀请上台赋诗而当场质问文联负责人:“你是不是以为我目不识丁?”群众讥讽此等人为“高级干部,低级水平”。
思想行为习惯 篇6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策略将实际生活的场景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解“消费者的权益”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呈现一些商品广告宣传片、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以及在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向相关的部门进行投诉并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体会到了通过法律来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也得以提高。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学生会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通过法律手段或者是其他正当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通过模拟实际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模拟情景法,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很好地感受实际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模拟情景教学法是指创设一系列的模拟情景,以使學生在进行模拟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模拟情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勤俭节约”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对“锄禾日当午”的情景进行模拟,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表演太阳下种地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就知道珍惜每一粒粮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了勤劳节俭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且学生也会对别人的一些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
总之,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来讲,应当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并且注重对生活情景的模拟,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益平.搭建生活舞台,彰显课堂魅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学苑教育,2011(10).
[2]魏添发.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13(30).
思想行为习惯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而对于高中生来说, 其学习时间紧张, 如果额外单独安排大量时间矫正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 开展德育活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牵扯学生学习的精力。所以, 最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可所谓一石二鸟, 多惠多利。
一、《经济生活》部分
教学案例:
纠正不良行为:盲目攀比
攀比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 它不是比学习、比勤奋、比文化素质, 比团结友爱, 而是变着法儿比吃、比穿、比打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 校园中这种不良的攀比之风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令人担忧。
教师可利用《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的知识来影响学生。
第一, 攀比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 应该以求实心理主导消费。综合考虑价格是否便宜, 质量好不好, 服务是否到位, 功能是否齐全, 操作是否简单等。以求实心理主导消费行为。第二, 不能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 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做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要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能力承受范围之内进行消费。第三, 不可以追求“别人有的我要有, 别人没有的, 时尚的东西我也要有。”应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看别人有什么就买什么, 这种盲目跟风攀比, 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综上, 青少年要养成健康、理性的消费习惯, 提高自己消费的质量。
二、《政治生活》部分
教学案例:
纠正不良行为:只强调、享受权利, 不自觉履行义务。
在学校生活中, 有些学生片面强调自由, 却因为玩乐影响了宿舍纪律;享受着干净舒适的班级环境, 却不值日;使用者学校的硬件设施却恶意破坏等等。
可利用《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的知识来引导学生。
讲解知识点:参与政治生活, 必须把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 具有一致性, 这要求公民要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教师举例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宿舍内有自由安排时间的权利, 但是也有维持宿舍纪律的义务;有享受别人值日成果的权利, 但是也要按时完成自己的之日任务;有使用学校提供硬件设施的权利, 也有爱护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只有自觉履行了义务, 才能理直气壮地享受权利。
三、《文化生活》部分
教学案例:
纠正不良行为: 学生平时表现淡化荣辱观念, 混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教师:在班级里, 有些经常问问题的学生遭到鄙视, 反而不爱学习的学生不被评论;听老师话的学生被认为是胆小, 不服从老师管理的学生被认为是勇敢;遵守校规校级的学生被评价为思想教条, 存侥幸心理经常违规“作案”的学生被认为头脑灵活……这现象的共性是什么?——颠倒是非黑白, 混淆了是非善恶美丑应该怎样做?
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概括为“八荣八耻”, 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 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哲学生活》部分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纠正不良行为:照抄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 盲从别人的成才之路。教师在讲解“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以后提出问题:1. 照抄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 盲从别人的成才之路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2. 在制定学习方法和选择学习方向时应该怎样制定和选择才适合自己?请结合身边情况和矛盾特殊性原理来回答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中展示——教师总结
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文理选科、每个学生的情况、学习基础、爱好特长都不同, 进行制定学习方法和选择学习方向。对于学生而言, 不同学科, 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文科的学习要多阅读, 重理解, 尤其要加强理解记忆;理科的学习就要常练习, 如对定理, 公式的应用的练习, 多观察, 勤动手。而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 有的学生基础好, 就做些提高训练;有的学生底子差, 就做些基础题, 夯实基础;有的学生文科好, 就多学学数学;有的学生理科好, 就在文科上下些功夫。
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 篇8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今年我给六年级当班主任,但是我从四年级就开始教他们英语了。所以,对于他们的一些陋习我还是一清二楚的,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
比如,早上去上第一节课,值日生从来不会准时上课,总是在卫生区打扫不完。下午去上课,教室地上总是有纸屑。英语作业总是有人不按时完成。
要想学生有好的习惯,老师首先要做榜样。开始的时候,我早上7:00以前必须到校,然后看着同学们打扫卫生。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有些同学连扫帚都不会用。于是我就接过扫帚,手把手地亲自教他们使用,好几个男生就是在我的指导下学会使用扫帚的。学会了使用工具,我又教给他们节约时间的方法,前边几个同学打扫,后边几个同学倒垃圾,这样在扫完的同时,垃圾也倒掉,既不会浪费人力,也不会浪费时间,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卫生打扫干净。现在再去上第一节课,再也不用担心值日生不回来而人员不齐了。而我在看到教室或者是院子里有纸屑,都会主动捡起来。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主动捡纸屑,现在教室里总是干干净净的。
二、用爱心感动,与家长沟通,在自觉中养成良好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班有个学生叫王××,以前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经常是D。而且不管是早上还是下午总是在预备铃以后才来。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与他沟通,了解晚到的原因,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也了解孩子,以更好地关心孩子,与家长一起改掉这一坏习惯。而我又借助于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家长来听课,同时对他提问,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析中职生职业行为习惯 篇9
一、挖掘有效载体, 加强对中职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 逆反心理比较强, 对口头的说教容易反感, 因此要使他们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需要有学生易于接受的载体。“要实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教育目的, 教育者就要选择一定的教育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即一定的教育形式) 来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实践证明, 良好的载体有利于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1. 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 搭建规范教育的平台。
在中职生当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过程, 是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融为一体、分步推进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有利于确保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设计要尊重主体个性和发展需求, 把个人对职业前途的追求与小康社会建设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有用, 不但使德育产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而且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职业生涯设计还能为多种活动搭建平台, 使德育工作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推进。此外, 学校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 都能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辅导和点评, 使教师真正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
2. 以班级值周活动为载体, 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
班级值周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 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这也是中职生必备的职业素质。在值周期间, 值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从礼仪、服饰、语言、举止、校园常规管理、每日总结等方面接受系统的教育和体验, 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 学校应当强化常规管理, 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班会、校会、工学交替等多种渠道, 努力提高行为规范教育效果。如:每年组织入学新生规范训练, 明确一日常规、学习和生活常规。举行军训, 增强组织纪律性, 锻炼意志和毅力。举办学生干部训练班, 发挥骨干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有计划地安排劳动锻炼, 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等等。干部训练班, 发挥骨干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有计划地安排劳动锻炼, 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等等。
二、培养合理服从的习惯, 加强社会适应教育
当今的中国家庭结构是倒金字塔形的, 两位父母、四位老人都围着一个小孩转, 使独生子女养成了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等特点, 而少有服从的意识, 从家长来说, 也少有服从的教育。因而现在的中职生不同于以往, 动不动就要求“民主”, 强调自我, 而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培养中职生合理的服从习惯, 首先, 要培养中职生对企业文化, 企业制度的理解。
1. 学校制度的磨砺。
中职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 思想上也在开始成熟, 但他们遇到问题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去解决。因而, 在学校也时常表现为对教师教育方法、教学方法的挑剔, 尤其是非常关注教师是否对自己个体的尊重, 对学校的环境、学校制度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提出的意见, 学校当然应该予以认真的考虑, 但是作为学校正确的管理制度, 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维护, 让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养成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 服从学校合理的管理的习惯。
2. 职业情境的锤炼。
随着教育部提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把中职学校定位在培养就业层次上, 为了顺利就业, 中职生除了掌握一定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以外, 还比较强调实训基地的建设, 强调模拟职业情境。模拟职业情境就是模拟企业某个部门的工作过程, 在模拟过程中,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模拟过程中去体验工作, 去遵守工作纪律, 服从管理。在不断的工作职业情境实训过程中, 渗透服从习惯的教育, 养成遵守规范的意识。
3. 见习实习的体验。
如果说职业情境的模拟仅是仿真训练, 那么, 到企业见习、实习, 就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中职生在见习、实习伊始, 企业都要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岗位纪律和要求的教育, 这些教育渗透着合理服从习惯的养成。学校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要实行定点定人跟踪教育,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 我们常常碰到一种现象, 即学生与管理者的矛盾, 由于企业管理者不同于教师, 他们更多是要员工服从管理, 或者说他们多习惯管理, 而少于教育, 但是中职生由于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平等的教育, 难以适应这种管理方式, 这时就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加以引导。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刚开始时会不适应, 缺乏合理的服从, 但随着实习时间的推移, 逐渐就会体会到合理服从是必需的。这种体验是更能达到合理服从习惯的养成。
4. 活动教育的渗透。
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篇10
一、从幼儿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 因此, 我们可以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在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平时每到吃饭的时候, 总会有孩子扔菜, 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 产生较好的效果, 进餐习惯较好, 桌面、地面较干净生活活动中, 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 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 否则, 细菌沾在食物上, 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臂遮挡, 不然易散播细菌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 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箱子里, 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到他人, 使箱子放下更多他人的衣服。午睡起床, 引导幼儿折叠自己的小被子, 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在平时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 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 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 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 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 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等, 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 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多次练习, 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 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习惯。平时, 教师还要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 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区域, 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爱幼儿, 营造宽松的环境, 奠定良好的品德意识
教师对幼儿的爱, 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 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 促使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 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他智力没有问题, 只是心理封闭、不合群, 而且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 我首先发挥取长补短的教育策略, 以他的语言智力为突破口, 把语言智力运用到交往智力的领域中。在组织幼儿表演故事时, 根据故事的角色游戏, 我让他来扮演他喜欢的角色, 并对他的表演给予肯定评价, 以此让他感受到集体的乐趣。然后, 我提供机会, 激发愿望, 多为他提供与其他幼儿合作的机会。我还针对具体情况, 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手工活动中, 我发现他的剪纸能力特别强, 就及时鼓励他、表扬他。渐渐地他活泼起来了, 增强了自信心, 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了, 并能大胆地参加各种活动。
四、教师要正确引导, 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幼儿活动中,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在校期间, 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因此, 教师要注意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为幼儿做表率, 正确引导幼儿的思想观念。
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是非观, 是需要长时间和反复的训练的。首先让幼儿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并让其养成习惯。比如, 为了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并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 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午睡和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是通过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 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 幼儿良好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良好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心中有他人, 会宽容他人, 意志品质坚强, 做事认真, 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讲话, 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语, 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中, 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遇到困难, 想办法解决, 同伴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要学会谦让, 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必要对幼儿加强诸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五、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的, 要细水长流, 持之以恒, 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切忌“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首先, 观点要明确, 态度要坚决。为使他们自觉遵守要求, 首先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应该怎样做,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正确穿鞋的时候, 通常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两只鞋应该怎样放才是正确的。并告诉幼儿只有这样穿, 脚才会舒服。同时在户外活动时, 带领幼儿玩印脚印的游戏, 巩固对左右脚的认识,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一致”和“一贯”。“一致”:幼儿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做好宣传工作, 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贯”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 不要让幼儿存有侥幸心理, 这次我没做也许教师没看见。所以要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中途不要停。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晨间锻炼时幼儿分成了两队,一队幼儿玩集体游戏平衡者,一队幼儿玩分散自主游戏。刚开始幼儿们对游戏都非常感兴趣,不管是集体的还是分散的游戏玩的都是认认真真的。男生像勇士一样冲上了平衡木,开始了他们的游戏。女生也拿起了自制玩具玩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男生就开始放弃玩平衡木,自由活动了。玩集体游戏的幼儿都挤到分散游戏的幼儿那,吵吵闹闹的,有的幼儿还为了一个玩具起了争执,有的幼儿则是拿着自制玩具满场乱跑,这样锻炼下来,等到做操的时候所有的幼儿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才能达到好的晨间体锻的效果。幼儿不玩集体游戏说明集体游戏对他们而言已经失去了趣味性、挑战性了。那么我们教师可以在集体游戏中增加挑战性和趣味性。运用游戏的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立一定的关卡,让幼儿觉得集体游戏就是一个闯关游戏,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我们平时的垫子和体操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摆造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想象力,创设与平时不同的场地造型。在幼儿玩耍时,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兔子妈妈让小兔子去外婆家做客,但是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有很多的障碍,小兔子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重重阻碍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每一次使用的办法都要不一样。通过故事情境,幼儿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游戏时能积极动脑,开拓思维,想出不同的办法,投入到游戏中来。
对于分散游戏,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但在选择之前跟幼儿说好,既然选择了就应该要把游戏材料玩好、玩精。不会的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师帮忙。也可以规定过一段时间对幼儿掌握的本领进行检验,对成绩突出者进行奖励,这样的方法也可以激发幼儿体锻的积极性,也不会出现幼儿之间混乱的场面。
二、多种形式,强化意识
(一)利用儿歌童谣,让复杂变简单
吃午饭时,我先请幼儿按顺序去洗手,准备吃饭。我和阿姨两人在做午饭前的准备工作。这时突然从盥洗室发出了很大的吵闹声,原来是有好几个小朋友在玩水,不小心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激起了矛盾,引发了争吵。等到解决了他们之间的争吵,我发现午饭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小半了。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盛饭时,我们将饭菜直接放在每组的桌子上,每个幼儿都会选择自己的一份饭菜,而有的幼儿只顾讲话,也不注意端着的饭菜,一不小心,就有好几个小朋友将菜汤泼在桌子上,阿姨又忙着擦桌子、重新帮他们盛饭。
为了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常规,明确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我们年级组创编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将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常规要求都编进儿歌,通过儿歌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抛弃了以往生硬死板的说教模式。譬如入厕时的儿歌是:“走路轻轻防滑倒,按着次序排好队。便后手纸放篓中,节约用水要牢记。”通过这首儿歌,幼儿就明白进入盥洗室应当有序排队进入,同时要慢慢走防止滑倒,吸收的时候也要节约用水,不能玩水。喝水的儿歌:“想喝水时就喝水,取放杯子看标记,不推不挤排好队,节约用水要牢记。”幼儿通过儿歌知道喝水时的常规要求,也能激发幼儿的自觉性,自觉遵守一日活动的常规要求。小小的儿歌本事真大,幼儿能通过它们能养成良好的常规,这比起平时生硬死板的说教效果更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手指游戏,让等待变有趣
每次午餐前的等待时间我班幼儿都是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吵吵闹闹不肯停歇,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这时候对他们进行说教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纲要》反复强调要注重幼儿情感方面的培养,在手指游戏中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因此,与其扯着嗓子喊,倒不如借助更加有用的办法——手指游戏。手指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游戏方式,既可以锻炼幼儿手指的小肌肉群,提高其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控制能力,又很好地减少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
在幼儿洗完手等待的时间,我们可以与幼儿一起玩玩手指游戏。手指游戏也有很多种,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刚开始我和幼儿们玩很简单的游戏,利用不同数量手指的形状让幼儿猜小动物。《变变变》游戏:“一只手指变变变,变成毛毛虫,两只手指变变变,变成小白兔,三只手指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利用不同数量的手指让猜测具体动物的形象,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同时又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玩的也非常开心。在幼儿熟悉游戏之后,他们对游戏又产生了厌倦感,这时我又请幼儿自由创编手指游戏,请幼儿想想不同数量手指的形状还像什么动物,还能变出什么动物。幼儿也表现出极大地興趣,积极探索手指游戏。接着幼儿又学习了比较复杂的手指游戏,手指游戏《关门》:两只手处于分开的状态,老师念儿歌“大拇指大拇指请关门,食指食指请关门···”幼儿就相对应的将手指一个一个碰在一起搭好,直到将所有的手指全部关好。玩过几次之后,幼儿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的门已经关好了,那能不能将关好的门再次打开呢?幼儿有了这个新的想法,自己就开始了探索的过程,体现出了他们的创造想象思维。每个幼儿都积极投入到游戏中来,吵闹的现象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利用手指游戏在学一学、编一编的过程中幼儿养成常规。
一日活动的常规培养非常重要,重视各个环节的常规培养,能使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显得井然有序,同时也能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培养良好的一日活动常规,固然是幼儿的任务,但同样也是我们教师的任务,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通过各种办法,创设各种不同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
课堂行为习惯的快乐养成 篇12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 有效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对刚踏入机房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第一堂课少不了机房常规教育。简单的说教往往苍白无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扎实上好第一课。
1. 听故事, 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开学第一节课, 我会向学生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 一位技艺高超的剃头匠收了一个踏实肯学的徒弟。他让徒弟先在大冬瓜上练习剃头, 这个徒弟每次练习完或遇到有事时, 就会把刀插在冬瓜上。师傅告诫过几次, 他还是不以为然。一次, 忙了一天的师傅躺在椅子上, 让徒弟给他修修面。正在这时候, 有人喊徒弟出去有事, 徒弟答应了一声, 便习惯性地把刀一插, 结果刀插在了师傅的脑袋上。只听一声惨叫, 师傅倒在了血泊之中。
听完故事, 教室里一片唏嘘和惊叹声, 孩子们若有所思, 都为这对师徒的悲剧感到痛心。小小的一则故事, 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好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 坏习惯则有可能会让人后悔终生。
2. 看照片, 感受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第一节课, 我特地准备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着机房里摆放得杂乱无序的板凳、被学生们遗忘在机房无人认领的衣服和成堆的书、机房地板上口香糖留下的斑斑黑迹、藏在电脑桌隐蔽处的垃圾;记录着走廊墙角里因为“撑”不下过多的塑料鞋套而“吐”了一地的垃圾桶、楼梯上一路“苦苦追随”学生而去的塑料鞋套……种种的狼藉现象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 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在接下来“你认为这些行为美不美, 你该怎样做”的讨论中, 孩子们自觉地提出“争做环保小卫士, 不用塑料鞋套”、“养成良好上机习惯, 从我做起”的口号, 通过看照片, 让孩子们从心里感觉到个人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
3. 巧解汉字, 启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 进入机房后特别兴奋, 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很难安静下来。课上, 面对着电脑的诱惑, 他们容易分散注意力, 因此,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第一堂课, 我用“聪”字来启迪学生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孩子。“聪”字中的“耳”告诉我们上课要用耳朵认真听;“”代表我们的两只眼睛, 告诉我们上课要用眼睛看;“心”告诉我们上课要用心去思考;“口”告诉我们上课要大胆发言, 但不是信口开河, 想说就说。
4. 学唱儿歌, 良好行为习惯牢记心中
上课了, 铃声响, 队伍排好进机房。机房内, 不喧闹, 认认真真把课上。听说动手勤练习, 积极发言多动脑。多举手, 善提问, 碰到疑难别放过。下课了, 铃声响, 整理桌面别忘了。下楼梯, 要谦让, 安安全全回教室。开开心心电脑课, 争做电脑小高手。
儿歌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信息技术课上的行为习惯要求编成儿歌, 让孩子们学唱,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我的课上, 三年级的孩子们每次都是在朗朗儿歌声中进入机房。孩子们打开电脑,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儿歌声中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在儿歌声中牢记着行为习惯要求。
二、加强监督,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上好第一节课, 只是个良好的开端, 就像在学生的思想里种下了行为习惯的种子, 要想让它发芽、长大, 还需要教师辛勤的浇灌, 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加强监督管理, 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 做好记录, 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系
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不带鞋套, 一罚站就是一大排, 让人恼火, 这也是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有的学生甚至故意不带鞋套, 旷课在校园里玩。为此, 我专门制作了一份电子登记表, 用不同的表情符号来记录学生每节课的到班情况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 准确描述学生行为的动态情况。对多次不带鞋套或旷课的学生, 我主动与家长、班主任取得联系, 共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加强检查, 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儿歌唱得熟, 不良的行为照样犯。面对着一大堆“口是心非”的孩子, 教师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下课时, 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桌面, 放好板凳, 排队出机房, 不打闹, 不推搡。我在每个班的每个小组都选出了纪律委员, 负责本组的检查工作, 组织学生排队出机房。此外, 我经常让学生欣赏整理后的机房面貌, 体会举手之劳给机房带来的变化, 感受付出辛劳带来的成就感。
三、坚持不懈,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思想行为习惯】推荐阅读:
员工思想行为10-14
思想行为特征07-04
员工思想行为报告10-13
从行为到思想作文05-26
巴菲特投资思想的行为金融分析09-07
”新时期思想行为规范“专题讨论11-04
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努力提升全市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水平06-08
行为习惯08-03
健康行为习惯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