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行为特征

2024-07-04

思想行为特征(通用10篇)

思想行为特征 篇1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普遍化发展, 贫困家庭的学生逐渐能够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 而且高校贫困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和特征尤其是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针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在现实理据的基础上, 提出相关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行为,教育对策,思想冲突

当前, 伴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而来的是高校贫困生数量的逐年递增与这一特殊群体共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与尖锐化, 且据相关统计表明, 高校贫困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特征以消极方面为主, 因此, 如何在高校扶持与教育的过程中对高校贫困生做出正确引导, 为他们重塑信心, 需要各个部门与各个环节的配合与协作。接下来笔者将在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与系统化的分析探讨。

一、高校贫困生当前的思想行为特征分析

(一) 物质条件的落后所带来的思想自卑

我们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指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 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如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但在国内高校当中, 普遍的情况是很多贫困大学生因为物质基础条件的缺失而追求不切实际的被虚荣与繁华所遮盖的所谓的“尊重”。当前的高校氛围与环境也有利于攀比心理、拜金主义等非正常心理的滋长。大学生所用于物质方面的费用也在不断增加, 在此过程中, 贫困大学生由于从小生长的贫困环境而培养起来的更加脆弱的自尊心与敏感性便会被放大, 而外化表现为其较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更在乎物质所能够带来的被人的尊重, 反而忽略了真正的尊重是来源于对精神与思想的钦佩才产生的道理。

生活上的贫困所引致的自卑心理影响极大, 不仅使得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忽视掉自身的物质基础生活的满足而去追寻所谓的“面子”来填补他们本就空洞的自尊心与虚荣心, 更有甚者会以此为理由给父母和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这样的自卑往往会使得他们羞于在人前展示自己, 从而在大学中错失了很多的表现与发展机会。

(二) 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闭塞性

在大学生活中, 大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的同学与形形色色的人, 而如何与他们进行好的交往交际就值得思考。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其思想内涵与倾诉欲望会较其他人更加强烈, 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交往与倾诉欲望较一般大学生则会更加明显。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家庭生活所能提供的微博的物质基础的情况下, 精神需求则会显得较为旺盛。但我们知道, 由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性与半成人化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都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条件的, 如聚餐、唱歌等等。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使得贫困大学生只能望洋兴叹, 进而产生逃避的心理, 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更有可能对其的心理状况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树立,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此过程中所建立起的人际交往与同学情谊。贫困大学生成为此人际交往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并逐渐被忽略, 被忽视。他们更多地习惯于独来独往, 自己完成学习与生活, 逐渐丧失了人际交往所带来的优势, 不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 缺乏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导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的生活也日益成人化, 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个人发展等等都被蒙上了金钱与利益的面纱。社会不良风气与扭曲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而贫困大学生长久在这样的恶化的环境中生活, 会使得他们自身也或多或少沾染到这样的不良习气。在他们面对现实无力挣扎只能随波逐流的同时, 更加会加深对自身现状的不满与厌恶, 甚至将这种反感情绪迁移到父母身上。这就导致了贫困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扭曲。相较于普通家庭的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的家长所付出的金钱与精力更多, 而这样的付出非但没有换回子女的体贴与回报, 反而招致了子女的埋怨。这样畸形的观念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观因素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的还体现在贫困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以及为取得经济利益而牺牲很多,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评价与期望, 这对将来大学生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除此之外, 我们知道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不正确观念的树立若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 其所带来的危害将会是一生的。

(四) 对国家、学校等相关扶持缺乏感恩及回报思想

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 将来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国家每年都会对部分贫困大学生进行奖学金以及助学金的资助。当然, 部分社会人士也会在高校设立专项的助学金以及相关资助项目。而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之后并没有合理利用获得的捐助资金, 而是用于人际交往、个人消费品等方面, 甚至有很多受捐贫困生秉持的思想就是用这些资金“改善生活”。

诚然, 高校贫困生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发展中贫富分化的必经之路,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作为贫困大学生, 在接受捐助的时候, 切不可以冷漠的姿态来面对, 甚至是碍于自尊与面子嗤之以鼻, 更何谈感恩与回报之心。长此以往, 捐助者的善行得不到体谅与传播,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与关爱程度。

二、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 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因素等, 高校在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时会对此方面进行考虑, 而这也直接导致相较于其他一般学生, 贫困大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会更加倾向于学习, 而导致其他方面教育的忽略。在对高校贫困生教育进行改革时, 要加强对其除学习之外的相关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如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由于当前贫困生认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 所以首先要在贫困大学生中树立的观念便是诚信意识, 避免当前很多学生家中并不贫困而得到补助, 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也使得贫困大学生能够得到切实的资助, 避免由于这种现象所导致的心里不平衡等。

(二) 利用学校资源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经济环境较差, 而对比当前高校中盛行的攀比之风, 他们在内心的自卑感便会更加凸显, 而伴随这种思想的就是其行为上的改变。如远离人群, 极少参加聚会等活动, 此外还包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不道德行为等等。这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非常不利。高校中通常设置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或者与培养大学生正常心理素质的社团, 学校可以主动寻找这些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并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团活动。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 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个人隐私受到严密的保护, 因为这部分学生往往具有更加脆弱的自尊心, 若是没有注意这一点, 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 完善当前的针对贫困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由于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存在的漏洞, 如认定标准较低, 没有监督以及回馈体系, 导致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得到助学金或者奖学金之后用于其它方面。笔者建议, 在进行助学金或者奖学金评定时, 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 避免学生鱼目混珠, 浪费资源。在学生使用助学金的过程中, 可以由学生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档案, 用以记录所得助学金的使用方面, 避免学生在此过程中极度膨胀起来的虚荣心。有了监督体系之后, 反馈体系也是不可缺失的, 这有利于相关工作更好地开展。在反馈体系方面, 学生需要在得到助学金之后相关成绩如学习成绩以及思想道德相关课程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因为在解决物质问题的前提下, 作为大学生在学业上的投入是必须的。

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中出现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产物, 而这也为高校如何做好贫困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教育更应该摈弃以往的僵化模式, 转而采取更为人性化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帮助和扶持。也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 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问题与精神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而他们也才能够真正在贫困中走出人生的辉煌, 成为对国家建设和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成仕, 朱春阳.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与思想冲突团体辅导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5) .

[2]朱湘虹, 蔡益群.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冲突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33) .

[3]邓璨, 李洁.浅析高校贫困生思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5 (1) .

[4]慈维丽.谈高校贫困生思想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J].商情, 2011 (27) .

[5]孙卓, 杨广顺, 刘剑锋, 祭学明, 王亮.试论高校贫困生思想行为现状、原因及影响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2 (32) .

[6]桂富强.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26 (1) .

思想行为特征 篇2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业  思想行为  特征

“95后”已大量涌现在高校校园中,进入“微时代”以来,社交更为立体,价值观难以聚焦,更有自主表达的意愿,喜欢简短而随时地表达和分享,在创业过程也势必有其独特的思想行为特点。经过本课题组在2016年5月至7月于长三角多地的调研,现对当下大学生创业的思想行为特征总结如下:

一、当前大学生对创业认识逐渐走出肤浅,更注重实际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5年相比,2016年选择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明显下降,比例由2015年6.3%降低至2016年的3.1%。虽然政策、投资环境和社会整体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鉴于大学生经验欠缺,资源积累不足等原因,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加之相比创业,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带来的直接创业人群并不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创业意向及已经创业的大学生,对个人的创业的理解和认识开始有了多样化,认识到创业不仅仅是注册一个店铺或公司那么简单,也不止让自己当个老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走向上市以及公益创业的目标,可以说是志存高远。同时,多数人也认识到创业的风险,并表示愿意承担风险,并不畏惧风险的存在,认为应该充分认识风险,做好防范及有效应对。

二、“90后”创业不只为理想,更为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最近的智联招聘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是理想、兴趣与自由。与2015年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兴趣所在”而创业的学生占比大幅提升,从2015年的20.8%提升至24.2%,而选择“实现自己的理想”占比则从2015年的27.4%降至24.7%。这表明了90后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加关注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内心的快乐,对梦想的认识更趋理性和落地。而本课题组也在调研中有了类似的发现,38%的创业者是因为个人兴趣、性格及能力,所以选择创业,23%的创业者是受所学专业或家庭影响选择创业,21%创业者是在自己已熟悉的行业里创业。除了项目本身和资金,大学生创业者同时也关注创业的平台便利性和发展空间。

三、创业者多数青睐资金前期投入小的项目,重视自身创业前期的积累

从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投入来看,10万左右占了绝大多数。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个人积蓄、家人投资及合伙赞助。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个人积蓄占了可观的比例,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在真正开始创业前,多数已经开始有初期的练摊、兼职等创业实践锻炼经历,并早早开始了理财规划,为自己今后的创业既积累了经验,又筹集了一定的战略发展储备资金。另外,银行贷款在创业者初期创业时占的资金来源比例较少,这与初次创业心理有关,一是初期预算资金可能已经充裕,二是与传统观念相关,害怕失败而负债。但实际上,目前大学生创业初期申请银行贷款的人数已呈现上升趋势,只是在与本身手头所拥有的资金相比,有一定的比例控制,一般会比较理性地把贷款额度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四、创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呈现多元化,创业者对其个人能力及创业利益驱动的认知,有令人较为欣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著影响

通过本次调研,大学生创业认为要创业成功,其影响因素有多方面,政府政策支持所占比例较小,而较多的因素分别是创业者能力、资金是否充足、人际人脉、创业环境平台,以及创新意识技术等。相对来讲,创业者对自身能力要求较高,普遍认为创业者自身能力占最重要的因素。而事实确实如此,若创业者自身能力强,筹措资金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开拓创新技术的能力一般都能跟上。

在调研中,大学生创业者在经过创业过程的摸爬滚打,对创业发起人应具备的能力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提出了几条相对较中肯的必备素质,其中选择最多的是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其次是较强的实践及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第三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第四是大局意识及时间管理能力。

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在配合此次调研也表示,创业对自己及他人带来了一定的好处,首先是自己获得了经验,能广交人脉,其次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第三是能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就业岗位,第四是自己获得物质财富及个人地位,更有成就感。

当下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都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者一是拥有了更丰富的信息来源,知识量更广,思想认知更超前,考虑问题相对上一辈其实更成熟和先进,二是在经济条件普遍富裕的今天,大学生创业不止为理想,更体现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能力,三是在资金投入在初期并非要求大手笔,既谨小慎微,也注重从小项目入手及前期积累,合理利用贷款,四是对创业者素质和能力为创业成功带来的影响,给以较多的重视,而且对创业过程带来的好处认知,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的要求。虽然,价值观越来越难以聚焦,但大致方向未改变,大学生创业者在实践中仍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钟林.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Z].人民论坛网,201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李娜,吴林芝,李梦潇.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微营销创业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6).

[4]朱军.“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企业导报,2015(16).

[5]董麗娜,杨洋.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及思考[J].轻工科技,2015(8).

[6]唐洪雨,颜丽娟,赵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难点与突破[J].通讯世界,2015(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行为特点研究》(课题编号:2015DKC12)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行为特征 篇3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70后”的大学生思想相对传统,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爱国热情, 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 思想逐步开放, 放开但不彻底, 由此造成了他们相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容易盲从和跟风的特点;“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的信息时代, 他们具有开放的思想、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善于表现的自我意识。因此, “90后”的成长环境, 使他们形成了特定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1. 人生观个体化, 合作意识弱

“90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 再加上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化, 为大学生个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也使其人生观的选择趋向个体化, 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 乐意自主行动, 独立意识较强, 但相互合作能力较差并且不愿受人制约, 对于感兴趣的事参与热情很高, 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 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具体表现为:

第一, 独生子女的中心意识强烈。表现为生活方式个性化、多样化, 以自我为中心, 反对学校、老师、家长干预他们的生活。例如, 本人所带的2012级新生, 开学伊始, 学院安排各班进行晚自习, 就遭到部分学生的反对, 他们认为没有作业就不需要晚自习, 甚至认为晚自习使得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毫无差别, 对现实中的大学生活感到失望。

第二, 自我表现欲望强烈。“90后”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在干部竞选的讲台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军训中, 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水壶上贴上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独特的小贴纸或缠上钟情的装饰物等用来辨认, 小部分学生会换上自己喜欢的运动鞋代替学校统一发放的军用鞋。

第三, 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团结协作能力较差, 集体观念淡漠。例如, 在搬运领取的军训服装和发放的教材的时候, 有些班级相互配合不好而发放错乱;同班的几个班干部也因为协作问题未能做好老师交代的工作任务, 并且班干部之间也会相互推卸责任, 指责别人。

2. 理想实际化, 适应能力弱

“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70后”“80后”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他们强调个人价值的体现, 讨厌形式主义, 注重实际和实用, 他们认识到为了将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在当代大学生中, 出现了“入党热”“考研热”“考证热”,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人在逐渐增多。

“90后”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对家庭的依赖性强。由于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优势明显, 生活中很少有直接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所以他们进入高校后对问题的认识都很简单, 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和失败, 总想依赖他人帮忙处理相关的问题和事件。个别学生在军训过程中, 请在医院工作的亲戚开病假条请假, 以减少训练时间;在干部选举落选时, 有的学生找到老师哭诉, 认为自己是最合适、最好的, 认为选举不公平。这些现象说明他们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很弱, 易造成心理失衡, 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 做出不合情理的事情。

3. 矛盾性心理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兄弟姐妹不多, 因此, 都存在着矛盾性心理, 渴望成功却害怕失败。时而热情奔放, 时而沉默寡言, 他们缺乏与家长的积极沟通, 不愿意听父母唠叨, 但他们的人际交往却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可以与并不真正相知相识的人网聊或游戏半天。例如, 还未开学报到, “90后”大学新生已经在QQ群中打得火热, 和未见面的同学混得很熟了。他们在宿舍中或朋友间健谈风趣, 却在班团等集体活动中不屑展露才华。他们进入大学都怀有极大的抱负, 渴望成功, 所以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被告知最快、最简单的方法达到目的, 却害怕付出后遭遇挫败, 也不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他们积极寻找一切可以带给他们收获的经历和活动, 总是在寻找, 却总是得不到满足。他们时常产生不安全的心理感受,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会表现出明显的距离感, 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求助网络、家庭或者自行解决, 只有自己完全无法解决时才会求助于他人。

二教育对策

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发扬我们身边那些美好的品德, 并且用这些美好的品德来影响身边的人完善各自的人格。当下, 要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理解和认同。

1.“魅力式”的沟通方式

“90后”大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 他们在教师面前已不再是言听计从,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完全取决于对教师的认可程度。

“魅力式”的沟通方式是指辅导员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提升个人魅力, 丰富教育的方式方法,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 都要发自内心地表扬他们, 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认可与信任。

第一,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想法, 通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拉近师生距离,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二, 构建各种项目活动。提供更多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 让学生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帮助他们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 引领他们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第三, 保持幽默, 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要善于发现、精心选用并巧于开发各种幽默资源, 要认真探讨并掌握幽默艺术的奥秘与课堂教学表达幽默的技能。

2.“潜移式”的理念教育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90后”大学生以发短信、打电话和聊QQ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所以, 我们在做好“90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务必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 探讨有效的工作方法, 开辟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渠道, 在内容上使他们乐于接受, 在方式上贴近他们的生活, 以致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成长。

第一, 要善于使用QQ、飞信、博客等, 以QQ群、博客、飞信等形式作为与“90后”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敏锐地发现各种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心理需求, 帮助学生解惑答疑。开创更多的“90后”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 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第二, 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打造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的立体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沟通渠道, 开展价值观教育, 帮助他们分析信息的良莠, 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3.“流程式”的指导服务

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既需要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 又需要有严密的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并巩固教育管理的成果。“90后”的特点之一就是希望获得直接的答案, 希望获知有效的途径, 规则意识弱。我们在工作中, 可以具体地将规则内容进行条目性地列出, 并给出直观的感受和正确的做法。

“流程式”的指导服务不是仅仅在求职之前才告诉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也不仅仅是在学生考试出现不及格时才告知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带来的后果, 而是从学生入校就让他们清晰地看到一些发展的模式, 学习各项规章制度, 使他们明确哪些行为是校规所提倡的, 哪些行为是校规所禁止的, 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引导大学生们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规范好自己的行为, 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 做好节点控制, 能够在每一个关键点给出清晰的规则和操作方法, 体现工作的时效性。通过对历年“成功”学生的归类分析, 得出每一类学生的共同发展模式以及关键点的把握, 形成发展流程, 这样就有了可参考和借鉴的发展途径, 就可以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设定努力方向。

4.“朋辈式”的学长制

很多新生对与老师的交流很难找到相同的话题与共通的语言, 他们更多地在师兄师姐身上寻找解决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答案。选拔一批综合素质高, 个人能力强, 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并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学长, 在新生入学的一年内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与生活上的指导。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 不论是对受助者还是对助人者, 这都是一种新的体验。通过“学长”这个渠道传递正面的信息, 还能弥补辅导员在专业问题上的部分不足。

让学长担任助理班主任, 通过助理班主任来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 处理好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类问题, 这为新生入学教育带来了一些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通过助理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到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状况, 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开展新老生交流会、低高年级读书交流会, 与学长同游等活动都有利于新生适应生活。

三结束语

“90后”大学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走向伟大繁荣的希望, 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接纳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华, 用更多激励和引导的方式, 在鼓励他们发展个性的同时, 又能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意识到张扬的个性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过多地强调自我和自我为中心, 会忽视集体的力量和失去团队帮助。

辅导员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多样的、符合“90后”学生特点的教育对策,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做出有益的探索, 才能够引导“90后”塑造健全人格, 顺利渡过大学阶段。

参考文献

[1]王雪.“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研究现状及成因分析[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2 (7)

[2]刘斌等.面对“90后”大学生, “80后”辅导员创新工作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 2010 (25)

[3]郭平.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下的80后辅导员工作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4]黄杉.“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成功 (教育) , 2010 (3)

[5]倪玲.“85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2 (20)

[6]李彦彬、尤凤.谈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三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4) :87~89

[7]李向柯.试论80后大学辅导员如何胜任本职工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8]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9]叶晖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5)

高职生求职行为特征研究 篇4

关键词:高职生;求职行为;当前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4-01

高职学生求职行为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有效的求职行为可以缩短求职期,增加成功就业的可能性。保证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及家庭的安定,同样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尤其是帮助和解决好大学生在求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大研究力度。

一、高职生求职就业形势——求职行为的主要特征

1、就新疆就业形势分析,2015年资料显示,初就业率74%。选择在企业就业的有八成以上,占81%,选择事业单位就业的9.6%,选择党政、公检法单位就业的2.1%,选择升学的1.5%。

2、选择在新疆的13个地州的县级以上的城市就业的达78%。

3、选择灵活就业的超五成。达54%。

4、从事制造业、计算机、信息通讯职业的达9.15%.

5、从事商业、服务业的达25.1%。

6、求职更趋理性与务实。考虑就业条件依次是“个人喜好”、“环境”、“专业”。考虑最多的是个人喜好。

7、各类专科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越来越多,但是到旅游业就业的人数在下降。

8、自主创业人数很低。占1.75%。

9、“啃老族”占23.5%

二、高职生存在的求职特征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新疆的13个地州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其不平衡的情况,造成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及待遇各不相同,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必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待遇较好的地区,所以,有的地方阴前去应聘考试就业的人数超多,有数据表明,有的岗位超过千人前去考试竞聘,二有的地方,空岗千个,却没人去应聘。

2、家庭因素。有不少的高职生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或多或少的所受的教育不是最严格的最有效的,或许有的高职生在家还被溺爱,从小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即使家境不好,也不懂得感恩,甚至麻木,或许就做了“啃老族”,当然这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3、个人因素。有的高职生,在校时,没有很好地接受学校教育,放任自流,西斯昂上没有把求职就业当做人生很重要的事。在求职过程中难免的会遇到不顺心的经历,但是如果单纯的放大这些消极经历,也会残生不想就业的思想。还有的不是不想找,只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4、其他因素。《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中分析说,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享受过经济改革的各种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不为金钱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和个人喜好。

三、高职生求职困难的原因

高职生求职就业难,原因除了国家有些部门的考试学历要求提高以外,还有高职生自身素质原因;在校时所学知识面单一或者不广,培养模式单一或者不多;对求职就业期望值过高等都是高职生求职就业困难的因素。

另外,还表现为工作不难找,只是自己较挑剔;公务员热度降低,很多职业不考虑;全是高学历,压得喘不过气来;想创业但缺少必备条件;这些都是高职生求职就业困难的因素。

四、解决高职生求职难的策略

1、加大教育调控力度,规范高职教育办学。目前高职教育遍地开花、竞争无序、职教特色部明显现状,驾驭管理部门影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定高职教育规模,对适合开办高职教育的本科元宵或中等职业学校做出限制性规定,保护现有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质量发展;另方面,集中力量,研究高职教育办学规律,使高职教育更加正规,突出特色。

2、积极转变学生和用人单位观念。高职生要对自己有公正客观的自我鉴定和评价,把自己的立项与现实结合起来,认真选择自己 可以胜任的工作,不要吹毛求疵,要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到我们洗西部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自己潜能和作用的地方去。

3、扩大就业渠道,鼓励自足创业。国家应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建立相应的就业途径。人才市场要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调查显示,目前自主创业的占2%,估计将来课站到5%。同时针对困扰高职大学生创业缺少经验这个问题,正副可以作为一个中间角色,练习一些富有管理经营经验的公司和高职大学生创业者一起合作。

4、构建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是增强高职生求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解决高职生求职就业问题的最基本保证。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占到50%左右,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知识、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和精神;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追求实效,打破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合作,重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校企办学模式,资源共享,为学生实习时间提供优越条件,实现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反馈,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这样,高职生求职就业难的问题应该有所缓解,并能使高职生求职就业问题大幅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朱松节.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技术与市场,2011年06期

思想行为特征 篇5

“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新特征

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之一, 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掌握其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 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之一。随着“90后”大学生走进校园, 通过与他们密切接触和谈话, 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1. 盲目自信,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 网络信息的普及,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 知识更加丰富, 他们因此认为自己比别人甚至老师知道得多, 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自信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往往对前代人的批评指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倦和不耐烦, 盲目认为自己懂得最多, 做事最得体, 事实上遇事很容易失败。其次, “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也十分明显, 重视个人利益, 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在为人处事方面, “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性, 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 学生间几乎没有相互合作的意识。虽然他们渴望思想上的独立, 但实际在生活中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2. 目光较远, 功利性行为明显。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信息越来越透明, 这些“90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较清楚, 忧患意识普遍较强, 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能认识到就业的严峻, 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这些方面与他们的前辈相比, “90后”的大学生更趋于理性。其次, 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 让他们更加务实, 认为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 而不是关注无关紧要的部分。因此, “90后”大学生对于大学开设的课程, 凡认为对将来找工作有用的就重视, 没用的就不闻不问, 甚至于挂科。对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生个人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 成为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 许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表现出对入党不感兴趣, 并不积极, 但当其意识到将来的评优、找工作会受入党影响时, 随后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个别学生还赤裸裸地表达了其入党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不会因此而错失提拔、升迁、就业等良机。

3.思维创新, 心理承受能力差。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信息获取量的增多, “90后”大学生见多识广, 由于接触社会活动的机会多, 他们思维活跃, 创新能力较强, 他们向往民主, 有十分强烈的参与意识,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对民主管理、民主作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其次, 由于“90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 缺乏经受挫折的经验, 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 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问题及困难时, 如同惊弓之鸟, 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的发生, 在竞争的洪流中屡战屡败, 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总体说来, 这些“90后”大学生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4.精通网络, 也易沉迷于网络。

对于出生在网络时代的他们, 也更善于运用网络。早在高考填报志愿前, 在学校论坛上就有很多“90后”新生发帖询问关于学校专业的事宜, 咨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设置课程的情况, 便于选择专业, 到了7月初, 论坛就已成立专门的新生专栏, 有很多“90后”新生登录, 向学长咨询住宿、选课、分班等各种问题, 甚至有些“90后”新生已经开始寻找老乡, 安排进校的向导。然而“90后”的一代从小承受很大的学业压力, 刚刚离开父母的他们, 往往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容易放松自己, 常常经受不住网络的诱惑, 自我控制力较差, 上网成瘾, 尤其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最终导致荒废学业。因此, 网络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 可谓是“成在于此, 败也在于此”。

“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新特征的成因分析

“90后”出生时, 改革开放已显现出明显成效,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 香港、澳门回归, 加入WTO, 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即将开办的上海世博会, 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正是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1.社会环境的转变。

“90后”大学生身处这样的社会大环境, 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 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 尤其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 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原因, 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 各国交流日益广泛, 而“90后”相对年轻,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

2.家庭环境的转变。

“90后”的大学生, 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没有其他孩子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因而他们与父母的精神接触较多, 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这便使独生子女智力发达、情绪愉快、性格活泼, 易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然而, “90后”的大学生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 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伙伴关系, 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也使他们很难培养起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良好品德。其次, 现在独生子女是父母期望的唯一寄托, 在孩子成才问题上别无选择, 不能有失误, 家长的期望值偏高, 对于“90后”的学生竞争压力过大, 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受学习的压迫, 一旦进入大学, 觉得好容易熬过来了, 大学可以轻松了, 就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 往往反而会因此荒废学业。

3. 教育环境的转变。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 我国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90后”的大学生思维活跃, 创新性高, 学校的教育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教育以启发、引导为主, 而不是一味的填充知识。学校不再以应试教育为主, 逐渐将教学重点转向素质教育, 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 尤其要学会脱离课本, 多去查阅资料, 了解更多课外的知识,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赖于老师的传授, 在这样教育体制培养出的学生, 就算将来走上社会也是自主的。

“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教育研究对策

2008年9月, 随着高等学校新一届大学生走入校园, 第一批“90后”的大学生进入人们的视线。然而, “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与“80后、70后”大学生如上所述有许多不同, 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已难以与之相适应。因此本文着重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 结合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探讨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适合“90后”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建构“90后”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机制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以历史的、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这一工作, 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完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 健全工作长效机制, 拓宽实施途径, 形成学校、院 (系) 、班级、宿舍、学生代表“五点一线”及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条”、“块”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 且全员为“块”即基层服务的理念, 充分发挥“条”对“块”的指导协调作用, 最终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2.搭建自我适应、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平台

处在多元化时代的“90后”大学生, 其思想品质、意志、毅力、生活格调及情感一旦受到干扰, 极易出现颓废、消极状态, 甚至导致了人生的缺陷和悲剧。因此大学教育要使他们的灵魂健全, 到达博雅高度, 具有完整的人格, 就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 使“90后”大学生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同时, 不仅要为他们搭建教导、传授、说服、批评、控制的平台;还应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聆听学生自身的领悟, 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自强的“五自”优良品格, 为其搭建自我认识、自我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 自己解决问题的平台,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实现人格的独立, 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挑战的优良品质。

实践证明一个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亲和力的强与弱, 会直接影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彼此的信赖、教育实效及目标的达成, 爱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只有真爱才可获得真心。

摘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90后”的思想观念有着不同于前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就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重新构建新形势下适合于“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及创新思想教育机制, 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 为他们搭建心理断乳的平台, 从而使他们灵魂健全, 具有完整的人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特征,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宗贤.略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现代大学教育.2008 (6)

[2]西宪民.打造“十心”服务.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影响力.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6-3016:56:00]http//www.studa.net/教育/高等教育

思想行为特征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南京市MSM哨点监测人群。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按照国家和江苏省艾滋病综合监测方案, 采用国家级MSM哨点监测统一调查表进行登记。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行为学调查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1.3 检测方法

静脉采血:HIV初筛试验采用ELISA方法, 两次ELISA检测HIV抗体均为阳性者送江苏省疾控中心或南京市疾控中心做Western blot确认实验, 判定是否为HIV抗体阳性;梅毒初筛采用TPPA, 复查采用TRUST;丙肝初筛和复查试验采用ELISA方法。

1.4 资料分析

用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年龄结构

共调查检测MSM者734人, 其中年龄最小17岁, 最大72岁;集中在20~50岁, 共659人, 占调查人数的89.78%。

2.1.2 样本来源

调查样本来源分别为酒吧/歌厅/会所、浴池/桑拿/按摩、公园/公厕/草地和其他。其中主要来源于浴池/桑拿/按摩, 占调查人数的85.97%。

2.1.3 婚姻状况

调查MSM人群婚姻状况以未婚和在婚为主, 分别占调查人群的45.64%和47.41%。

2.1.4 户籍状况

调查本省MSM人群470人, 占调查人数的64.03%;外省MSM人群264人, 占调查人数的35.97%。

2.1.5 文化程度

调查MSM人群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及以上为主, 分别占调查人群的34.74%和34.74%。

2.2 行为学调查

2.2.1 性行为

调查MSM人群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性行为544人, 占调查人群的74.11%;与同性发生商业性性行为16人, 占调查人群的2.90%;与异性发生性行为205人, 占调查人群的27.93%。

2.2.2 最近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

调查MSM人群最近一次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414人, 占调查人群的75.14%;与同性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14人, 占有商业性性行为人数的73.68%;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94人, 占与异性发生性行为人数的43.72%。

2.2.3 最近6个月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频率

调查MSM人群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频率, 以有时使用和每次使用为主, 分别占43.01%和49.91%;与同性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频率以有时使用和每次使用为主, 分别占36.84%和42.11%;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频率以从未使用为最高, 占36.28%。 (表1)

2.3 血清学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MSM者734人, HIV抗体阳性94人, 阳性率为12.80%;梅毒抗体阳性160人, 阳性率为21.80%;HCV抗体阳性1人, 阳性率为0.10%。

3 讨论

调查发现南京市MSM人群本省占64.03%, 明显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该类人群的人口学特征[2];文化程度不高, 大专及以上占34.74%, 与张芹等人调查不一致[3], 可能与调查样本来源有关, 南京市以娱乐场所为主, 后者以商业服务和学生为主。

调查还发现2.90%的调查对象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商业性性行为, 明显低于山西省报道的22.3%[4];74.11%的调查对象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 明显低于山西省报道的95.3%和南充市报道的95.98%[3、4];49.91%的调查对象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 明显高于张北川等对六大城市调查报道的32.5%[5]。

调查还显示MSM人群HIV感染率为12.80%, 梅毒感染率为21.80%, 明显高于南京市其他高危人群, 表明MSM人群艾滋病知识与行为出现分离现象[6]。MSM人群多性伴、低安全套使用率、高性病感染率促使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 使其HIV感染率不断升高。近年来, 南京市通过健康教育、非政府组织 (NGO) 电话咨询热线、同伴教育、志愿者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和娱乐场所行为干预等, 对MSM人群开展大量的行为干预工作, 但效果不明显, 在MSM人群中每次安全套使用率还是较低。如何才能使MSM者进行安全性行为, 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将成为今后控制MSM人群艾滋病流行的重点。

参考文献

[1]He Q, Wang Y, Lin P et al.High prevalence of risk behavior concurrentwith links to other high-risk populations:a potentially explosive HIV epi-demic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Guangzhou, China[J].SexTrans Infect.2009, 85 (5) :383-390.

[2]王海龙.张昱.胡海清, 等.男男性接触者HIV/STD感染及性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2008, 24 (8) :995-997.

[3]张芹.南充市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知识及高危性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11, 38 (1) :89-91.

[4]张生辉, 王素萍.山西省某市300例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感染现状及性行为特征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杂志, 2011, 27 (3) :246-247.

毕业生就业行为特征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心态,就业行为

1 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 都是灾难深重的一年。我们不仅遭遇了罕见的雪灾和汶川地震, 还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首要的诱发因素就是国际金融危机。

1.1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多年来首次降到个位数, 这是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反应。

定单减少、出口增速放缓、外资逃离等不利情况相继出现, 临近年底发达省市大量企业开始裁员。2008年11月05日, 著名电信设备制造商北电集团宣布裁员5000人, 同日行业门户网站搜房网在全国范围内大幅裁员10%。就连世界第四大电脑制造公司联想集团也被迫裁员50人, 尽管人数不多, 但是对市场和民众的信心造成巨大影响。减薪裁员几乎成了08年年底各大公司都在考虑采取的举措。一些外企的老板更是携款潜逃, 将烂摊子扔给地方政府。

就目前国外的形势来看, 金融危机一时间还很难结束。这势必将造成国际经济活动的震荡, 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和进行。尽管中国的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是这种不利的形势仍能传导进中国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而外贸工厂及其相关产业, 是吸收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这也就是说, 国际金融将长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经济形势的下滑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足, 地处西南欠发达地区的省表现得更为突出。

1.2 劳动法的客观影响从08年起,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

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 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然而这些法律条款尚未得以实施, 却客观地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的迅速增加。因为这些法律出台之后, 用人单位必须相应地提供员工的福利待遇。在这一背景下, 深圳有些电子厂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大规模解雇员工, 以避免劳动部门的处罚。

1.3 高校的过度扩张上世纪末,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大量增加。

这样就造成大学毕业生供给量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出现了部分大学生难以就业、就业不满意等情况。当然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来否定高等教育政策,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但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稳步增加, 客观上造成了大量毕业生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综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 我国08年未实现就业的应届大学生至少有50万, 各地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2 就业问题和特征

2.1 对就业地区的非理性选择在选择就业区域时, 大学毕业生往往偏好沿海发达城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 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 而发达地区却急大量大量人才。从中国社科院最近几年出台的调查报告来看,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平衡局面都将难以改变。这是事实, 生活水平、工作待遇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不无吸引着大学毕业生拥向发达省市。然而人才过度集中的结果之一, 就是就业困难、就业不足。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对来, 又是人才流失。

2.2 无法适应业已转变的市场需求此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已放弃了先前的“学历型”, 转向能够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型”人才。如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在上海招牌时就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 (1) 具备服务意识, 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 (2) 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沟通能力; (4) 要有团队精神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2.3 择业能力欠缺另外他们不成熟的心理还体现在择业能力上。

求职失败的原因归纳如下:一、缺乏客观、科学的自我认识, 求职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期望过高, 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等条件作为选择标准, 不愿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工作。二、选择就业单位时表现被动, 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这发生在一些女生身上, 她们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 在求职时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三、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不强, 为了早日找到工作他们往往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动。四、职业规划能力还很欠缺。在我们访问的学生中, 很少有人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做出详细的规划, 他们不能明确自己的个人特点、实力、兴趣爱好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 所做出的决定缺乏长远性。

2.4 心理不成熟此外还有一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留在家里不敢出门找工作, 并因此被人们称作“啃老族”。

这一称呼有一定的讽刺意义, 但是也深刻地反映出那些毕业生人格不健全, 依赖心理过重。在整个社会压力对他们心理造成的恐惧, 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现在出现的“宅男”、“宅女”, 多是因缺乏自信而不难出门就业的大学生。

3 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足等问题, 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春节前后各地纷纷采取措施贯彻国务院的通知精神,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多个政府部门就选选合格大学生到基层、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安排大学生就业见习等方法,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村或社区工作时间一般为2-3年, 大学生将有充分的时间锻炼个人能力, 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积累经验。要将在有政策举措真正落实到实处, 还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态度来配合。大学毕业生应积极转变态度, 抓住出台的各项优惠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具体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加强就业宣传, 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和各大

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让大学毕业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为实现就业创作条件。这项工作应继续下去, 一对于大学生现实就业, 改变其落后的思想意识产生推动作用, 二也能为基层的各项建设做出贡献。

3.2 心理调整, 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也应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天骄之子, 仅靠一张文凭就能换来饭碗的时代已经结束;

而且什么样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关键看你有无能力创作出受人尊敬的价值。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 现在应充分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 降低就业期望值。目前的形势严峻, 很多大学生现在无法实现就业, 那么就首先养活自己, “先就业再择业”。这一点对于那些“啃老族”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人生的道路是要靠自己走的。

3.3 加强就业指导对于即将毕业的学子们来说, 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显然无法一时练就。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个人礼仪等细节上下功夫, 抓住每一个就业机会。在市场经济下, 每家企业都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 其中就包括员工形象。一个打扮不合时宜或是邋遢的大学生与形象良好的同学在同等条件下参加面试, 胜出的肯定是后者。这些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校做足就业指导, 为学生现实成功就业提供基础保障, 至少是避免犯一些明显的错误。要求我们的高校在这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组织优秀校友演讲会、就业消息发布会、求职技巧说明会等各种活动, 为大学生做好服务。同时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应积极配合, 为自己的就业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熊高仲.就业创业成功学[J].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2]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麦可思.决战大学生就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金正昆.大学生礼仪[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人格特征对戒酒行为的影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0例酒精依赖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中酒精依赖的诊断标准[1], 均为男性, 自愿并配合参加本研究。文化程度:大学3例 (3.8%) , 高中17例 (21.3%) , 初中13例 (16.3%) , 小学47例 (58.8%) 。其中戒酒失败组40例, 年龄32~62岁, 平均 (43.5±12.8) 岁;戒酒成功组40例, 年龄30~60岁, 平均 (46.2±10.3) 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使用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酒精成瘾史及每日饮酒量、饮酒习惯、治疗经过、家族史等。采用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进行测试, 对所有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解释方式, 根据被试者神经质 (N) 、精神质 (P) 、内外向 (E) 和掩饰程度 (L) 各项得分, 按年龄在各量表T分表上查出相应的T分。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 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两组基本情况为一般计数和计量数据, 对应使用χ2检验、精确概率检验及成组t检验做两组平衡比较。等级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非等级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常规χ2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 显著性水准α=0.0 5。

2 结果

2.1 两组EPQ各分量表粗分均值比较

戒酒失败组在N、E、P三项评分上均明显高于戒酒成功组, 而L评分明显低于戒酒成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成组t检验

2.2 两组分型比较

将两组在各量表上获得的粗分, 按年龄常模换算出T分后进行分型, 然后比较两组在N、E、P三个量表上各型人数分布, 进行分析如下。考虑本研究的对象均为住院患者, 与医护之间具有良好的信任感, 并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 最大程度避免了掩饰成分, 故本研究中并未出现高分者 (>18分) , 这为N、E、P量表的可信度提供保证, 未将L量表纳入比较。

2.2.1 两组N维度各型人数比较

两组中情绪不稳定型人数均多于情绪稳定型, 其中戒酒失败组中情绪不稳定型人数稍多于戒酒成功组, 但N维度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7 3, P>0.05) , 见表2。

注:资料的等级特点不强, 故行常规χ2检验

2.2.2 两组E维度各型人数比较

两组中外向型人数稍多于内向型, 两组在E维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64, P>0.0 5) , 见表3。

注:同表2

2.2.3 两组P维度各型人数比较

戒酒失败组中P维度为典型精神质特征者明显高于戒酒成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1.3 3, P<0.0 1) , 见表4。

注:常规χ2检验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 戒酒失败患者在P个性素质上偏离正常的倾向较戒酒成功者突出, 具有更明显的人格问题。P分高者个性特征为孤僻、冷漠、控制力差, 对各种刺激易产生强烈反应。这些人在面临生活应激时, 调整能力差, 更易借酒浇愁[2], 同时对酒精戒断反应的耐受能力差, 导致对酒精的依赖性增加而难以戒酒。在N量表两组中情绪不稳定型人数均多于情绪稳定型, 提示酒依赖者都有一定程度的人格问题, 此与丁杰豪等[3]研究一致。E量表中两组外向型人数多于内向型, 与这部分人缺乏内省、情感易于冲动有关。L量表是测试受试者的“掩饰”程度, 即不真实的回答, 同时也有测量受试者淳朴性的作用。本研究两组L分虽有显著性差异, 但并未出现高分者 (>18分) , 仍提示两组患者掩饰或自身隐蔽的成分较小, 组间的差异可能由样本例数少所致。

综上所述, 不易戒酒的患者在个性素质方面具有更显著偏离正常的倾向, 需要我们警惕。一旦发现P维度上高分的嗜酒者, 需要加强随访, 采取与其家人合作、知识宣教、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 使患者认识到饮酒的危害性, 鼓励、帮助其彻底戒酒, 必要时强制戒酒, 进行药物干预。值得一提的是, 本资料显示戒酒成功者仍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可能与劳动能力的下降、既往就医经历致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有关。由于本文样本较小, 且并无嗜酒者最初的人格特征分析资料, 尚不能揭示究竟是因人格问题导致酒精依赖, 还是因酗酒导致人格问题, 还需扩大样本并对普通人群的人格特征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戒酒失败与戒酒成功患者在人格上的差异。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选取40名戒酒失败患者与40名同背景戒酒成功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戒酒失败组在N、E、P三项评分上均明显高于戒酒成功组, 而L评分明显低于戒酒成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戒酒失败组中P维度为典型精神质特征者明显高于戒酒成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戒酒失败患者个性素质偏离正常的倾向较成功者突出, 不易戒酒者具有更明显的人格问题。这一发现有利于对不易戒酒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从而提高戒酒成功率。

关键词:酒精依赖,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特征,戒酒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2-63.

[2]王庆功, 王红志.酒依赖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个性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15) :1919-1920.

思想行为特征 篇9

一、基于玩乐嬉戏特征,开展游戏式学习

高效的课堂应该具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心情舒畅,快乐活泼,爱学乐学。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精确性和严谨性,我们更不能把数学课堂弄得那么严肃刻板,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单调乏味,对数学心生畏惧疏远,那样的数学课堂是沉闷枯燥的,学生的学习心境是郁闷的,学习兴味是索然的,学习效果将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我们可以基于儿童玩乐嬉戏的特征,将理性的数学内容生活化,把数学教学游戏化,寓教于乐,在游戏式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愉悦活泼地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中,我采用了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我首先利用猜谜游戏导入课题:“老师心目中最喜欢一个学生,他的位置是(4,5),你们能确定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谁?”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4,5)。孩子们纷纷猜测,有的说是第四组第五个的甲同学,有的猜是第五组第四个的乙同学。孩子们猜完后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希望从我这儿得到肯定,我没有立即公布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学课本中的例题,从例题中去找答案,猜谜游戏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终于自己学会了数对,找到了谜语中的正确答案,接着,为了巩固数对的学习成果,我又开展了游戏活动:让学生给自己和同桌设计数对;用数对表示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位置让同桌去猜;根据老师给出的数对在方格纸中画圆,看看描出的圆形组成什么图案。丰富的游戏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游戏中玩耍,在玩乐中学习,在嬉戏中交流,学习效果自然高效。

福禄倍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玩乐嬉戏是孩子的突出行为表现,游戏给予儿童快乐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学习、创造的机会,让游戏式学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二、基于好问好动特征,开展探究式学习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他们对一切新颖的东西都感到好奇,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神奇的东西都想弄个清楚,都爱问个为什么,都想动手去探个究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问好动特征,组织开展探究式学习,实现从教师传授转变为学生探究学习,靠学生自己去摸索,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计算器不算陌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于是,我就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我直接出示了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接着,我让学生取出自己携带的计算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各个学习小组成员围在一起观察计算器,同伴之间问这问那,有经验的同学神情自豪地给他人介绍,并亲手操作示范,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时,个别小组遇到一点小困难,他们互相交流,共同商讨,在多次尝试中终于摸索出正确的操作方法。离开老师牵引的合作探究学习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好问好动特点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学习更积极,探究更自由充分,学习效率更高。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让学习效率变得高效。让我们更新观念,摒弃机械低效的灌输式教学,积极推进主动高效的探究式学习。

三、基于攀比逞强特征,开展自主式学习

卡普捷列夫说过:“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的自我发展。一个人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性,激励他们开展自主式学习。

绝大多数儿童在各种活动中都爱攀比竞争,逞强好胜,都喜欢成功,爱听表扬,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儿童攀比逞强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式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习内驱,提高学习效益。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算“24点”》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想到许多孩子在小时候就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过24点,我就说:“同学们小时候都和家长玩过算24点吧,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进行算24点比赛,看看谁最厉害!”接着,我给每个小组一副扑克牌,让他们先进行小组内比赛,最后小组内选出最佳能手,参加全班比赛。比赛活动激起每个孩子的斗志,他们都不甘示弱,积极思考,踊跃表现。我让他们先利用三张牌算24点,然后加大比赛难度,让他们用4张牌算24点,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我及时对方法恰当、算法多样的孩子进行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推动他们深入开展自主学习,获得更多发现。

数学课堂是儿童学习生活的阵地,儿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儿童心里,基于儿童行为,让儿童快乐探究,自主发展。

高职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研究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对象:选取了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女大学生的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一、二、三年级女学生560名、540名和40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 回收1486份, 回收率99.1%, 有效卷1482份, 有效率为99.7%, 满足研究需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女生有34.08%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参加的;有40.89%是有机会参与, 说明她们大部分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有6.88%不参与和从不主动积极参加。通过访谈还了解到: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还存在着高、低年级和城乡差异。低年级学生因刚步入大学,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生活态度积极、乐观, 学习负担相对较小, 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高年级学生因学习、就业压力, 生活比较繁忙, 加之没有体育课的约束, 惰性且散漫, 影响了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 体育锻炼兴趣

兴趣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是人认识需要时的情绪表现, 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高职女生对体育锻炼很有兴趣占受测人数的24.29%;有兴趣的占63.56%, 选择没有年级差别。说明高职女生超过半数体育锻炼兴趣很高;12.15%没有兴趣虽然占比少, 但有负面影响, 需要提高。

2.3 体育锻炼动机

调查结果得出, 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庞杂, 但在26个选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占28.82%, 表明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基本面是好的, 她们深知自己身体对未来工作的重要性;选择休闲娱乐的占15.70%, 说明她们对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与作用的认识有明显的提高;选择兴趣爱好占9.64%。上述三项合计占54.16%, 说明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总体是健康的。不同动机对高职女生能否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 能否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有着很大影响。

2.4 体育锻炼内容

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项目的调查中, 在会、基本会和不会三个选项中, 大一、大二、大三的高职女生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占比误差在2个百分点。选择会与基本会的合计占比达到了89.35%, 这说明高职女生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内容方面有一定的自信。

高职女生一般比较喜欢非身体接触型、娱乐性较强且较为轻松优雅的轻体育项目, 如散步、体育舞蹈、形体、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等。

2.5 体育锻炼频度

锻炼频度是指两次参加体育锻炼之间的时间间隔, 习惯上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来衡量。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锻炼频度为每周3次或3次以上。调查结果得出, 高职女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周占24.09%, 5次以上/周占6.95%, 每周锻炼1~2次占63.16%,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5.80%, 说明大部分高职女生每周锻炼次数较多, 每周频度比较稳定,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5.26%, 这部分高职女生体育锻炼随意性较大, 没有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

2.6 体育锻炼时间

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征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时以及与时间有关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应, 需有适宜的运动强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频度。调查结果显示, 每天0.5h以内占62.33%, 每天0.5~1h占32.29%。而每天1~1.5h和每天1.5h以上只占4.60%和0.78%, 说明高职女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还不够。有55.73%的高职女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 说明大部分高职女生的每次锻炼持续时间比较科学合理, 但仍有28.41%的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下, 还有15.86%的女生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固定。

体育锻炼时间选择是指在何时间段内进行体育锻炼, 调查得出, 高职女生锻炼选择时间, 晨练占27.47%, 下午占19.62%, 晚上占12.22%, 还有18.72%锻炼时间不确定。中午和节假日有少部分人参加锻炼, 分别是6.73%和4.15%。这可能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分散, 学习自由度相对较大有关。

2.7 体育锻炼运动量

运动强度是运动生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也是运动处方中决定运动量最主要的因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反映, 一是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身体的客观表现, 调查得出, 体育锻炼后身体出很多汗和运动后出大汗的只占6.28%和3.10%, 中等出汗也只有13.97%, 而微微出汗占30.07%, 全身微微发热占34.68%, 无感觉占11.94%, 说明运动量小, 运动强度不够。二是参加体育锻炼后的主观感受, 调查了解到, 锻炼后感觉非常累、很累和累的占受测人数的57.40%, 感觉稍累和中等的占29.37%, 而感觉轻微、极轻微和不累的占13.24%。也说明高职女生的体育锻炼人群中, 部分人的运动量偏小, 运动强度还不够。

2.8 体育课情况

体育课是高职女生获得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主要途径, 体育教学为她们提供新的运动健身知识、方法和体育理念。调查得出, 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课的女生占92.17%, 只有7.83%的女生不喜欢体育课, 说明绝大多数女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效果。对体育课教学效果和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调查结果显示, 有80.04%的女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 有17.60%认为不太符合, 只有2.30%认为非常不符合。有78.12%的女生认为体育教学效果完全满足和部分满足, 有16.15%认为无法满足, 有5.73%认为无效果。由于高职院校存在男女教师比例问题, 女教师少不能满足女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影响了部分高职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2.9 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观有着重要意义。调查得出, 有82.28%的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很重要和重要, 只有2.58%的女生认为不重要, 说明高职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通过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 与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的最多, 占27.80%, 其次是自己锻炼的占25.64%, 参加班级活动占19.16%。调查结果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和组织指导提供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女生认为学院运动场馆设施条件完全能满足需要的只占13, 90%;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占50, 78%;不能满足需要的占35.31%。运动场馆设施是否完备对女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甚大。高职女生对室内活动场馆的需求特别明显, 因此, 随着参加室内活动的女学生人数增多, 对室内场馆的需求非常高, 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这也是阻碍高职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所以, 高职院校在改善运动场馆设施时, 应考虑到女生的需求, 扩大室内活动场馆面积, 为她们提供理想的活动空间, 吸引更多的高职女生参加体育活动。

2.1 0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情况

高职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分布特点是无特殊性、分布呈现出相同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即不参加体育锻炼者, 包括无意向和有意向无行为者, 分别为10.66%和21.86%, 有时参加体育锻炼, 但没有形成规律者为48.11%, 已保持一定时间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者为19.37%。这说明被调查高职女生中已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比较少, 有一定比例的女生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 这说明大部分高职女生只是参加体育锻炼, 但没有形成规律, 在培养她们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见表1)

表2是将表1中原来曾有体育锻炼习惯, 而现在又回到1~3阶段上的人数分离出来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 有相当一部分女生现在放弃了原有的锻炼习惯, 回到基本不锻炼或只有时锻炼而没有形成规律的行为阶段, 表现出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态特点。这一现象在每年级女生中均存在, 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目前高职院校虽然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群体活动, 但由于带有竞技体育色彩, 女生参与率不高, 参加比赛的总是极少数, 造成部分原本爱好体育锻炼的高职女生悄悄流失。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中, 如何有效地促进高职女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保持, 是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表3是一至三年级高职女生体育锻炼行为在各阶段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分析她们体育锻炼行为在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上的差异特点, 将体育锻炼行为作为因变量, 用单因素方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对锻炼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即高职女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在各个阶段上分布是不同的;而年级因素对锻炼行为的主效应是不显著的, 因此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在各个阶段上的分布形态是基本相同的, 呈现“两端少, 中间多”分布特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高职女生大部分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 兴趣较高, 少部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和兴趣还需要提高。高职女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存在着高、低年级和城乡差异。 (2) 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庞杂, 但在26个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兴趣爱好”三项合计占比54.16%, 说明高职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体是健康的。高职女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内容方面有一定的自信, 只要积极引导, 是能够选择好适合自己体育锻炼的内容的。 (3) 高职女生每周锻炼次数较多, 每周频度比较稳定,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5.26%, 少部分女生体育锻炼随意性较大, 没有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选择锻炼时间相对比较集中的是早晨、下午。每周活动频度在3次以下, 每天体育锻炼不足一小时的比例都超过半数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在30min以下的占28.41%, 结合参加体育锻炼时高职女生身体的主客观表现得出, 高职女生体育锻炼频度、时间不足, 运动量偏小, 运动强度还不够。 (4) 绝大多数高职女生, 是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课的, 也认为教学内容比较符合自己的需要。同样大部分高职女生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她们更多的喜欢与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同时也了解到, 由于师资比例和运动场馆设施条件的问题, 体育课的选项和课外体育锻炼场馆的选择, 包括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和组织指导, 都还不能满足高职女生的需要。 (5) 不同年级高职女生的锻炼行为分布形态是基本相同的, 都是呈现“两头小, 中间大”的分布特征, 锻炼行为存在着动态特征。各年级都有学生从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后, 返回到基本不锻炼, 或有时锻炼而没有形成规律的行为阶段。 (6) 通过调查了解, 高职女生真正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与问卷反映的数据有偏差。影响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在校人数多、场馆设施不足、气候与季节的影响、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调而没有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学习和就业压力、体育消费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再就是由于高职女生心理特征;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体育锻炼时行为懒动、抗疲劳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导致她们自觉不自觉的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流失。

3.2 建议

(1) 学校体育教育是影响高职女生体育行为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要重视体育, 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体育氛围, 使高职女生建立体育锻炼理念, 激发体育锻炼兴趣, 提高体育锻炼能力, 形成体育锻炼行为, 从而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 把体育锻炼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 (2) 学校运动场馆设施条件对高职女生体育行为影响甚大。高职院校要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条件及设备, 尤其要扩大室内活动场馆面积。按照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配置体育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女生锻炼需求。 (3) 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程设置要力争多开设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选择适合女生特点的比如“轻体育”内容, 强调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 能够提高高职女生体育锻炼能力, 使之终身受益。注意男女教师配备, 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指导。 (4) 高职院校多组织符合女生需求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 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水平高职女生参与, 让女生“动”起来,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适合高职女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让高职女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健身、休闲、娱乐的乐趣, 养成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独立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接受体育教育能力, 追求健康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永, 曾文.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11 (5) .

[2]仇有望.女大学生体育行为对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

[3]苏耘.高职院校女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 .

[4]路国华.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现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 (3) .

[5]李学武.江西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2) .

上一篇:手机动漫游戏下一篇:土方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