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竞技的坎坷与未来

2024-07-04

电子竞技的坎坷与未来(共9篇)

电子竞技的坎坷与未来 篇1

1 模式的界定

关于模式,《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模式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展与丰富。《当代新增词大词典》将模式进一步解释为体现事物的本质和一般特点的基本结构或基本式样、它舍弃了事物的细节,是事物基本特征的体现。[2]在科学研究中,模式是对事物大而化之而又不失其基本特征的描述。模式方法的重要特征在于排开事物次要、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分析、选择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是从运行层面来把握和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

2 模式的类型

由于历史传统与文化等原因,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各具特色。依据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扮演角与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融合型三种类型。

2.1 政府管理型

政府管理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以原苏联、巴西和中国等国家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为代表。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现为竞技体育由国家投资举办,排斥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其次表现为行政手段是主要的管理手段。由于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承担全部义务,也掌握着全部权力。整个竞技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按行政命令,通过指标分解、调拨,由政府来配置,竞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按预先编制的计划来实施。

2.2 社会管理型

社会管理型是指竞技体育发展的原动力来自市场主体自身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场主体间相互竞争所造成的压力和动力。在原发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德国以及英国等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通过立法和执法来保证竞技体育的运行,对其实行“市场决定的放任政策”。采用此种发展模式的国家一般都拥有十分完备的俱乐部体制和职业联盟体制,体育中介机构高度发达,居民观看体育竞赛的消费不仅形成传统,而且普遍化、经常化、生活化。

2.3 融合型

如果某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设定了目标,并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积极引导竞技体育的运行,该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即为融合型,后发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采用此种模式,如日本、韩国和法国。其基本特征有:一是政府采用多种手段参与和引导竞技体育的发展;二是体育中介机构发育不健全;三是竞技体育的经营部门正由非赢利性向赢利性转变。

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虽存在多种模式,但从走向来看政府管理型与社会管理型之间相互借鉴的趋势日益明显,融合型的模式备受世界各国青睐。但模式的多元化现象表明,模式在本质上是多元的,单一与一成不变的模式是不存在的。这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启迪,是我们建立、选择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实践基础。

3 竞技套路的发展模式

在“欧风东渐”的影响下,近代的中国武术进行了竞技比赛的探索,但未能完成武术竞技化、体育化的使命。现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是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特色。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提倡国术的台湾未能生长出现代意义的竞技武术,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传统的亚洲诸国和地区也都不是现代竞技武术的诞生地,唯有实行政府管理模式的中国大陆在发展体育运动中诞生了现代意义的竞技武术。半个世纪以来,在政府管理竞技武术的模式下,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最需要发展的环节,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无论是在竞技水平的提高方面,还是推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奥林匹克盛会奉献出中国的民族体育之花———武术,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武术进奥从某种程度来看,它不是一个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的简单问题,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一个百余年来被称为“东亚病夫”备受屈辱民族的崛起与复兴,它是人民的心愿,是关系民族荣誉的重任。这使得武术进奥超越了武术界的范畴而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所以,在武术未成为奥运正式竞赛项目之前,应实行政府管理型的模式,以高效的运行机制,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重大问题。

政府管理的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日渐明显。政府管理模式下的“举国体制”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缺乏社会资源的有力支持,而且与新兴的职业体育存在诸多冲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这种模式也面临着改革。在竞技武术套路完成进奥使命后,也要考虑与市场的契合,积极开拓人才的培养途径,开发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但项目特点决定竞技武术套路不可能完全走向市场,由市场主宰其生存,即不能实行社会管理模式,而只能是政府管理模式的改进或者融合型的模式。

4 竞技散打的发展模式

竞技武术的市场化改革是以散打为突破口而展开的,而且取得了一定进展,这表明市场化将成为竞技散打的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打要放弃“举国体制”的优势,而去照搬西方拳击的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管理模式。中国竞技体育在较短时期内,迅速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在根本上得益于国家管理体育的“举国体制”。目前,实行社会管理模式的国家纷纷借鉴政府管理模式的经验,加大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干预力度。如果放弃“举国体制”,便等于放弃优势。

我国是市场经济后发国家,体育产业刚刚起步,竞技散打的发展模式在总体上应采用融合型。这是因为: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尚未完善,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仅依靠市场来发展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将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历程,而且还将失去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外职业体育将涌入中国,处于哺乳期的竞技武术散打产业,如果得不到国家的呵护,将有可能夭折。再者,目前竞技武术散打的各种资源,多为国家投资,从保护国有资产角度讲,政府理应参与竞技散打产业的经营管理,而不应完全市场化。

采用融合性的发展模式,是竞技散打适应市场经济的选择,这不仅有利于竞技散打的市场化发展,还有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省份由于加大政府管理力度,散打运动成绩迅速提高。河南是武术大省,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市业余体校的散打队由于生源不畅,难以为继;而另一方面社会力量投资的武术馆校在散打项目上却异军突起,成为竞技武坛的生力军。在2001年举行的九运会散打比赛中河南队成绩不佳(仅获得6块金牌中的0.5块),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馆校将一些优秀运动员转让到其他省份,代表河南参赛的并非尖子选手。九运会结束后,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一方面要求各地市组建散打队,另一方面将女子散打的训练基地设于塔沟武校,并配拨相应资金。这一做法是在调动体育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2003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比赛中,河南取得了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从国际上来看,缅甸、越南等国由于成立了国家队,竞技水平处于亚洲前列。而同处亚洲的日本,纵然大众武术开展较好,但由于缺乏政府支持,竞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难有大的突破。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融合型是竞技散打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适合的发展模式。

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构建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模式不是固定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模式也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型、融合型是竞技武术套路、散打比较适宜的发展模式,但也不排除其他模式并存的可能。

5 竞技武术未来展望

5.1 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历史的必然

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各国体育竞技的大赛场,更是展示综合国力的大舞台。奥运会对民族精神的强大震撼作用,使其在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内,迅速壮大,在当代体育发展中占据着十分注目的地位。封建社会的闭关自守使诞生于东方的传统武术与盛开于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之花在古代失之交臂。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武术融入世界体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打开了禁锢的大门,积极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武术文化也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之中,并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延伸,是一个明智的战略决策。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必将对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处于强势体育文化地位的奥林匹克运动正在进行“瘦身”改革,这预示着竞技武术的奥运之旅将充满荆棘。北京承办了无与伦比的2008年奥运会,但竞技武术并未如国人所愿成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这充分证明了武术奥运之行的艰辛。我们不能因为竞技武术未成为2008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而否定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战略,那将是一种短见的行为,而应坚定武术申奥的信心,积极探索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结合的武术竞赛新模式,尽早实现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的目标。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规律与趋势,注定竞技武术成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将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消化、吸收能力,使我们深信,在全球化的时代,武术必将冲破传统的藩篱,在奥林匹克运动这棵大树之上接出新枝。奥林匹克运动也必将因武术文化的融入,而显得更加完美、和谐。

竞技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携带着竞技体育的强势基因,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殿堂不断迈进,它注定要完成武术体育化、武术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注定要与西方体育文化在奥运层次上实现第四次融合。

5.2 散打竞赛市场前景广阔

现代竞技武术的诞生与发展得益于计划经济年代的“举国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举国体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竞技武术的市场化发展也随之成为不可扭转的大势所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必将加快,竞技武术的市场化发展也将步入快速的发展轨道。

竞技武术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始终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其中不乏观念陈旧、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居民的消费水平决定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度的发展状态,但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处于培育阶段,尚不能哺育众多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的需求。这决定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项目特点与当前人们观赏消费的特点来看,竞技散打由于对抗激烈、刺激性高符合当前人们的观赏需求,其竞赛市场化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竞技套路虽是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运动形态,但由于人们观赏消费的特点,决定在短期内其竞赛的市场化程度不会太高,完全推向市场不利于项目的发展,仍需国家的呵护与支持。

5.3 套路表演与技术培训市场蕴藏着商机

改革开放后,武术表演市场在武术影视剧的拉动下初显端倪,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类武术表演团,各种舞台形式的武术表演也陆续在国内外巡回演出。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制作的《少林雄风》武术舞台剧在国外的演出颇受欢迎,一期演出已收回全部制作成本300余万元,至今赢利势头不减。北京得天顺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700万元人民币制作的大型功夫舞台剧———“中国功夫秀”,也于2002年4月16日正式公演。中国武术协会中鼎国际武术发展有限公司也曾组织浙江、北京等一些省市的武术专业队到法国、日本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004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批准,该公司成立了“中国国家武术表演艺术团”,重点开发国、内外武术表演市场。尽管在武术套路表演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有成功者亦有失败者,但不容置疑的是,表演市场是竞技套路融入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中国武术的市场化发端于武馆、武校的技术培训。红红火火的武馆、武校所教授的技术内容中,竞技武术套路占有很大比例。从当前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培训市场将继续在武术市场中占据绝对份额。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培训市场的发展有如下优势:其一,竞技武术套路拥有丰富的技术内容;其二,国内拥有大批优秀的竞技武术套路教练员、运动员;其三,中国的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朱东博士和郭志禹教授的研究认为,目前世界级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领先水平集中于亚洲国家和地区,离中国越近成绩就越好,重要原因之一是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各省市优秀运动队接受高水平培训有关。随着竞技武术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竞技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竞技武术套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影响下,竞技武术技术培训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外的技术培训市场更是蕴藏着商机。

5.4 科学技术是竞技武术腾飞的两翼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体育随着国门被打开而迅速涌入中国,中西体育文化展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碰撞与融合。在中西体育文化的交锋中,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体育,挟持着雄厚的科技手段,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对传统武术形成强大的震撼与冲击。对科学理性的追求,使传统武术在经历阵痛之后,终于汲取了异域体育文化的乳汁,提出了武术科学化的口号,开始运用西方体育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传统武术。竞技武术便是传统武术借鉴了西方体育的竞技思想,在科学理性的支撑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武术”。近一个世纪以来,竞技武术改变了传统武术师徒传授、庙会比武等形式,无论是在选材、训练,还是竞赛上,都以科学化作为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历经近百余年的发展,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为技术规范,训练、竞赛体系完备的一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然而母体文化尚体悟、重经验等根深蒂固的思想,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技武术的发展。随着各国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世界武坛必将出现多强竞争的新格局,中国的优势地位将受到挑战,单纯依靠经验感性的选材、训练,将难以适应竞技武术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突飞的年代,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训练和竞赛的科技含量,是竞技武术在新世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展望未来,科学技术将成为竞技武术在新世纪腾飞的两翼。

摘要: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融合型三种类型。竞技套路应采用政府管理型的模式,竞技散打则应以融合型为主。展望未来,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散打竞赛市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套路的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蕴藏着商机,科学技术是竞技武术腾飞的两翼。

关键词:竞技武术,模式,展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文会,汪鹏,李本刚.当代新词语大词典[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

[3]黄恒学.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康戈武.关于当代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模式化现象的研究.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

[7]林艾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8]尹伯成.西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李刚,许可.关于武术散手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10]陈青山.论武术散手市场与国际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电子竞技的坎坷与未来 篇2

一、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遭遇四大瓶颈!而传统企业大规模介入电子商务领域是突破这四大瓶颈的最佳办法。

诚信无保障、服务不完善、供应链短小,物流系统未优化是当今中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的四大瓶颈。而传统企业大规模介入B2C电子商务领域是解决B2C电子商务发展瓶颈最佳办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诚信无保证、服务不完善、供应链短小,物流系统未优化等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B2C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

目前除了行业领先的若干家大的B2C网上商城(当当、卓越、携程、e龙、北斗手机网等),绝大部分B2C网上商店都是没有实体店面、没有品牌优势、没有资金实力的小企业,诚信度成为最大的发展瓶颈。而C2C则借由支付宝和贝宝(paypal)等第三方支付手段的出现,在淘宝和易趣的平台上,以迂回的方式缓解了部分诚信问题;

其次,在供应链方面,B2C商家所提供的产品类别和品种远远低于C2C所提供的,本该有的优势却变为了劣势;

第三,绝大部分B2C商家都没有与第三方物流建立完善长期的合作关系,缺乏规模优势,无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本该比起C2C应成为优势的物流效率和物流成本没有体现出来,有时还因为企业自身的问题,变为了劣势;

在服务品质方面,本该也是B2C领先于C2C,但现实中这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

一切的一切归结于,本该由传统零售业承担的B2C电子商务市场,现在却由纯网络电商公司和能称得上是电子商务农贸市场的C2C平台的个人卖家霸占。

而如果B2C 电子商务领域里是由卓越当当和淘宝担当起主要角色,那么无论是品牌、诚信、物流配送、供应链整合、售后服务、区域采购等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行业资深人士王雷也指出,中国的B2C乃至于整个的网络购物,真正要发展壮大,必须让传统企业大规模进入,才能解决B2C发展的四个障碍。

二、卓越当当模式、淘宝模式、实体延伸至网络模式(传统企业触网),三种B2C电子商务模式将同台竞技。

1.由纯网络运营向多品类及线下渠道资源建设发展——卓越当当模式

卓越、当当起源于纯网络型网上商城,现在都不约而同的开始拓展线下的供应及配送渠道。

卓越、当当,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纯网络起家的B2C网上商城,他们在B2C电子商务领域走先一步,但他们并没有获得太大的优势。一方面是亏损的传言,另一方面两公司不约而同从精品销售思路转变到现在猛增产品品种以及线下仓库规模的事实,除实体店面外,他们在物流、仓储等传统零售行业的流通环节中投入的人力、财力都在不断的增大。也许他们都在多年的网商历程中发现飘荡在空中的纯互联网B2C模式并没有太大的生存优势的而且遇到了巨大的发展瓶颈。

2.不涉及物流和商业运营,只提供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信息流等中介服务的网络中介商——淘宝模式

淘宝,起源是个人二手业务交易的平台提供商,后来发展成主要提供个人交易中介服务的免费交易服务平台提供商,现正拓展B2C模式交易中介服务。

众所周知,目前淘宝上的卖家绝大部分都是一些无营业执照的个人经营者,他们通过向上游厂商或批发商分散采购产品进行零售赚取差价。淘宝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为个人的买家和卖家提供一个交易平台,就买家和卖家的身份以及交易性质来看,淘宝有点类似一个农贸市场,目前淘宝免费为无证经营的淘宝卖家提供B2C性质的地摊网店。无营业执照就是C,C2C名副其实。

现在淘宝高调进军B2C,但无论从经营的规模还是从可见的商业模式来看,淘宝只是邀请部分的生产厂商上到淘宝的平台进行网上销售。淘宝本身的角色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2006年淘宝做到169亿的交易额,成绩斐然。但07年或者是08年,就算交易额增大几倍,那还依然是平台上的交易额,而不能称为淘宝商城的销售额,这是核心。

3.以国美、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实体经营延伸至网络的电子商务模式——传统企业触网模式

国美、苏宁、沃尔玛、家乐福都是拥有实体商城和网点的传统零售业里的大人物。类似这类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领域,开设网上商城,他们的模式与早年诞生于互联网本身的B2C网上商城卓越、当当、亚马逊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企业触网模式有两大明显特征:

1)先有线下成熟的运营的实体商城、仓储系统、供应链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后有网上商城,充分利用实体商城的渠道网点、既有的仓储系统、供应链体系以及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网上商城业务。传统零售企业开设的网上商城,其运营都基于线下实体商城,早期来说,传统企业开设的网上商城更像是在互联网上开设的一家分店,是线下业务在网络里的延伸。

2)先有品牌和众多的顾客,然后通过实业、品牌及线下核心顾客的基础逐步拓展网上的业务和顾客群体。比起线下商城的商业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等投入的巨额费用,纯网络型网上商城的初期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但为了解决品牌诚信问题,他们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钱。

◆由实体经营延伸到网络的B2C电子商务模式更稳健、更强壮、更有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

在已有线下业务运营的前提下,传统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都有实业支持。传统零售企业进军B2C电子商务是传统企业基于现有业务模式的一个延伸,有线下业务、品牌、渠道、顾客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持,这种电子商务模式更稳健,相对于纯网络型电子商务企业更有竞争力。

三、实体延伸至网络的电子商务模式有四大核心优势

1、商品品类优势:

传统零售企业在商品品类及货源供应方面拥有相当的优势,尤其是大型连锁卖场,由于覆盖面广,规模大,其商品品类数量和品质方面都更有保障,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

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来说,他们的区域优势则更为突出,通过区域采购,能以较优的价格,区域性的供货渠道获得独特产品的经营权。

传统零售企业的商品品类优势是纯网络型B2C企业无可比拟的。更丰富的商品品类和更有保障的商品品质,能为网络购物人群提供丰富的商品选择,加快促进B2C电子商务的发展。

2、价格成本优势:

规模采购和高效的商品流通周转是零售商获得供应商较高折扣的最重要因素。传统企业通过这两点能在与上游供应商的谈判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议价权力,甚至直接获得商品销售的定价权。而在这方面纯网络型B2C无法与传统企业相比。

3、渠道网点优势:

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来说,由于其网点布局面广,供应链管理较成熟,仓储及配送体系也相对完善,而且这些资源都是既有的。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后,能为众多网络购物人群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配送服务。

类似当当卓越,他们要从零开始的集中建设大型仓库和物流配送体系,无疑是直接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优劣对比一目了然。

4、品牌及顾客群体优势:

传统零售企业从事实业运营,从资金规模、品牌诚信、社会知名度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而且通过较长时间的运营和会员管理运作,积累了大量的会员数据,这些数据对拓展网上商城核心用户帮助巨大,而当这些区域性的或者是全国性的零售企业品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他们的推广和渗透都拥有强大的线下品牌支持。相对而言,更容易突破诚信障碍,获得高速发展。

四、传统企业的介入为我国B2C电子商务带来三方面的影响 1.纯网络型B2C企业对传统商务精髓了解欠缺,遭遇传统零售企业的巨大挑战

传统零售企业由于多年的商业运营积累,对商业运营的精髓了解透彻。对于如何提升单店的销售额,如何通过折扣、折上折、现金券、返现、运营积分、捆绑销售等销售和促销手段提高顾客的消费频次和客单价,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进入能对现有的网上商城销售运营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

丰富的商务运营经验,是纯网络型B2C企业最欠缺的。无论是从技术架构还是经营理念,纯网络型B2C企业都未能把传统商业精髓体现出来,也正因为这一点,传统企业的大规模进入能帮助我国B2C突破发展瓶颈,促进我B2C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2.传统零售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改变现有网络购物模式

传统零售企业尤其是区域性的零售企业,掌握大量的当地资源,为顾客提供除商品销售以外的更多增值服务,而纯网络型网上商城无法拥有相关资源,而就目前的资源状况而言也无法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是网络型电子商务企业短期内无法掌控的资源。

3.传统零售业业态丰富,对B2C电子商务带来创新和革命

无论是超市模式或者是专卖模式、传统零售企业是根据商品特性、消费人群喜好、供应链实际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并经过反复的市场验证后做的一个选择。07年以后超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减缓,大百货则发展速度提升,这些现象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未来的传统图书与电子图书 篇3

电子图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总是在说“数字出版”、“数字化转型”, 但是我们对数字大潮中的第一标的——电子图书, 究竟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型呢?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年轻人手持电子数字终端 (譬如由Amazon设计的Kindle) , 在地铁里津津有味地消磨着上班路上的无聊时光。人们现在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 我们在这些类似Kindle的电子阅读器里所读到的文字作品, 就是令传统出版商们莫名尴尬的电子书了。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 绝对不应该是“电子”+“书”, 绝对不应该是纸质图书的简单的电子化 (或称“数字化”) 。如果只是把纸质图书的内容转换为数字格式, 换汤不换药地用更具科技质感的阅读终端取代传统的文字平台, 那么图书在本质上发生了什么改变吗?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拿着新一代的Kindle, 只会觉得它更易于携带, 它的存储容量更大, 它的操作更加灵活方便, 还有, 它更“潮”。除此之外, 我们能从内容上把它与传统的纸质图书区分开来吗?不能。它的内容依然与传统的纸质图书同卵双生, 它的表现形式也依然与传统的纸质图书不分伯仲, 如果我们这样轻率地定义电子图书的话, 那就未免太小看如今发展一日千里的现代科技了。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真正的电子图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 未来真正的电子书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与传统纸质图书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 应该是表现形式的不同。传统的纸质图书的基础是文字, 它用文字表达内容、传达感情、阐述观点、教授知识, 诸如此类。作为文字的补充, 传统图书所有的, 也只是图画和表格。不管怎么说, 传统图书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被动的。但是电子图书就不同了, 有了神气活现的科技作为后盾, 它的表现形式可就应该主动得多了。它会主动与读者沟通, 向读者传递图书的内容, 在静止的文字和图片以外, 它还会提供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多媒体辅助效果。读者所面对的不再是扁平的二维空间, 而是立体多变的三维, 甚至更多维度的世界。

其次, 应该是内容的不同。这一点和以上提到的“表现方式的不同”颇有相似之处。有人曾这么说, 古龙的小说太过强调气氛和意境, 所以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以后, 那种不能言传的意境很难被拍得出来, 它太难于表达了。就是这样, 文字内容有时候很难被现代化的科技充分表达, 那么反过来, 自然也有很多文字无法表达充分的内容, 这时传统图书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那么电子图书就有了用武之地。譬如作者要向读者详细地描述某一生物或者化学过程, 如果单纯用文字叙述的话, 某些细节难免会不尽不实, 那么对于传统图书来说, 要么罗列大量的图片 (对于某些内容来说, 图片也难以保证读者可以完全明白地理解作者所讲述的内涵) , 要么不会在文字上大费唇舌, 而是采用其他方式 (如附配光盘) , 或者干脆长话短说, 对此不再赘述。而电子图书则有它的科技优势, 它可以展示动态图片, 可以演示完美的动画, 甚至可以配合文字链接出一部小电影。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 归根结底, 传统图书和电子图书在内容选择方面的区别, 从本质上来说, 也是由表现方式所限制和支配的。

关于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图书, 下面我来举一个例子。在2011年, Facebook收购了一家名为Push Pop Press的出版公司。Push Pop是一家新创公司, 专注于制造效果非凡的电子图书, 而这家公司所生产的电子图书不同于目前泛数字化的所谓电子书 (仅仅把文字转移到了小屏幕上) , Push Pop的电子书主要基于iphone和ipad终端平台, 可以说为未来的电子书模式树立了标杆, 其电子书产品具有真正的互动性。以其一款电子书产品为例。Push Pop曾经将阿尔·戈尔 (Al Gore) 的作品《我们的选择》 (Our Choice) 制作成电子书, 这也是Push Pop出版的第一本电子书。

这本书的内容是对目前全球气象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电子书版的《我们的选择》的封面是一个转动着的地球, 因为电子书结合了GPS定位, 所以读者可以在这个转动的地球上看到标示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点不停地闪动。如果你在美国读这本电子书, 这个闪动的点就出现在美国;如果你在中国的某个城市读这本电子书, 这个闪动的点也会转移到三维地球图形的相应位置。打开电子书, 你可以像浏览APP软件页面一样浏览每一章的封面, 章节封面的下方就是该章每一页内容的小图标, 无论你想读哪一页, 都可以用手指把那一页拖拽出来, 随意地放大、缩小, 直至把它调整到你认为合适的大小和位置。对于书中的每一个插图或者图标, 你都可以用手指把它们“揪”出来, 随意调整——放大、缩小, 抑或翻转, 你甚至可以把它们“折叠”起来仔细观察, 当然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屏幕上面, 但是相较于许多三维的纸质图书, 这个二维的电子书屏幕完成了多得多的花样。

花样还不止这些, 书中的每幅插图都不是静止的, 如果你把它们“揪”出来, 它们要么是活动的, 要么就被配以作者的解说音频, 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是不是觉得你在和作者一起探讨某个问题?这正是Push Pop的电子书的高明之处——当你手捧纸质图书的时候, 你或许也会感受的作者的存在, 但是这种感觉太感性、太过形而上了, 而当你看这本电子书的时候, 与作者同行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电子书中还嵌入了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片段, 如果你不想看, 那它们就跟插图一样安静地与文字待在一起, 如果你想看一看它们, 可以随时点击它们的预览图, 或者如前所述, 把它们“揪出来”, 这样这些视频就开始播放了。这些内嵌的视频还可以跟读者互动。你想认真地查看视频中的某些细节吗?譬如你想看看视频中的某位美女所穿的衬衫上究竟印了些什么字, 这时你就可以用手指拖动屏幕, 把画面放大, 直到你看清衬衫上面的字为止, 而同时视频还在继续播放着——很方便、很有趣是不是?

这本电子书最具魅力之处, 就是它的信息交互系统。譬如书中的插图展示了美国各地的风力潜能和地热分布情况, 你没法去逐一阅读, 但是你可以把手指放在书中所提供的美国地图的任意位置, 随着你的手指在地图上不断地游走, 页面上便出现了相应位置的风力和地热信息, 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来说, 这些内容又要消耗多少纸张呢?但是对于电子书来说, 手指的一个微小的颤抖就带出了海量可用信息。由于《我们的选择》这本书是研究气象问题的, 书中有一些风车插图, 如果你对着图中的风车吹气, 风车会转动起来, 在转动的同时, 风车会把风能转换成电能, 把图中房屋里的灯点亮。你吹得越大力, 图中的风车就转得越快, 同时房屋里的灯也越亮。这种电子书与读者交互的方式是简单地把文字数字化的所谓电子图书难以望其项背的, 这正是未来真正的电子图书应该具有的素质。诚然, 类似Push Pop的电子书产品目前并没有得到普及, 但是它却给电子书出版商们做出了榜样, 揭示了未来电子书发展的趋势。

二、传统图书的优势在哪里

传统的纸质图书虽然在科技含量上大大败北, 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独特魅力。传统的纸质图书的前路与逐渐蹿起的电子图书大相径庭, 它们各有各的发展方向。那么传统的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相比都有哪些优势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传统的纸质图书的优势:一个是心理方面, 一个是物理方面。

从心理方面来说, 纸质图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怀”、“质感”和“满足性”。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手中拿着一块冷冰冰、硬邦邦的电子阅读器, 与手捧一部装帧设计精美, 纸页柔软温柔的纸质图书的心理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试想这一情境, 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传统的纸质图书在心理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我用“天然”一词, 意在强调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纸质图书广泛流行,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 纸质图书一直承担着人类文化流传的重要使命。所以从心理的因素来讲, 这种维持千余年的惯性是不会在短时间内失去作用的, 纸质图书仍然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很多人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即使从技术上来讲它或许有很多不足之处——想一想在古代, 纸质图书完全取代其他材质的图书 (如简牍、缣帛)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人们对纸质图书在心理上产生的阅读依赖, 换一个词来说明, 也就是“情怀”。技术派常常诟病纸质图书的重要的一点就是, 纸质图书太过笨重和低效, 因为一页纸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太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与轻巧高效的电子图书相比, 它简直就如同古代的简牍——浪费了太多原材料, 却携带了太少的内容。不过这种客观上的对比, 又反倒令纸质图书塞翁失马, 因为这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那就是读一本纸质图书可要比读一部电子图书更有成就感。譬如你读完了一部经典的作品《罗马帝国衰亡史》, 皇皇六大卷, 你看着满满占据了书架整整一排的纸质图书, 或者电脑桌面上的一个小小的图标, 哪一个更能让你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呢?无疑是前者。这种实体和虚无的对比所导致的心理感觉的差异, 会使得人们有意识地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去追求阅读纸质图书。这种“满足性”是电子图书不能提供的。类似的, 人们在阅读时对“质感”的要求也是电子图书所不能满足的, 这也即纸质图书的另一个优势。道理很简单, 阅读的过程除了用处理大脑所捕捉到的信息之外, 视觉和触觉的享受也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 触觉的体验会令人感到一种切实的存在感, 人们对于它的要求大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失。看得见摸得到的纸质图书, 与可望而不可即的电子图书相比, 大概是追求完美的阅读体验的读者在情感上的最大依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经济条件、环境条件、时间条件等) , 他们必然会选择阅读纸质图书——这一点在非科技的社科类图书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从物理方面来说, 纸质图书有自己既传统, 又不断出现创新的表现方式。而因为纸质图书更“实体”一点, 有的花样, 电子图书是玩不出来的。例如, 日本的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写过一本书, 叫作《菩萨史诗》 (Life of The Buddha) , 这部书很长, 一共有8卷, 知名的书籍装帧设计者奇普·基德为这部书设计了封面:这8卷分册的每一本的书脊都是一幅图画的一部分, 所以当你把这8本书按照顺序在书架上摆好时, 你就会看到它们的书脊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副三位菩萨的大头特写图——电子图书能这样玩吗?显然不能。电子图书能够带给人们这种视觉效果吗?显然也不能。这些都是纸质图书所特有的。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 它们都会带给读者情感体验和艺术感知, 但毫无疑问的是, 纸质图书在这一方面更加出色, 其所提供的物理感受也更特别, 这些都会使纸质图书占据一定的市场。

三、未来的出版格局

王阳明的坎坷人生与思想智慧 篇4

演讲人:郭齐勇 演讲地点:中国科技大学 演讲时间:

2016年4月

郭齐勇:儒学专家,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珞珈杰出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

王阳明其人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真三不朽,当然就是后人称赞王阳明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立志学为圣贤 阳明十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举中进士第一甲第一人,也就是中了状元。阳明也就跟着父亲来到京师,从师问学。读书是学圣贤的前提。那时读书主要是读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与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作。理学是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形态,主要学者包括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尤其是二程和朱熹,是理学的大宗,他们的学问被称为程朱理学,是官方的正统学问,读书人必须修习。

青年时期的阳明,一方面认同程朱所提倡的人生境界和修养目标,另一方面对于程朱的修养功夫则无法契入。成圣成贤的为学目的和如何成圣成贤的功夫修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及其解决,开启了阳明后来的整个思想学术生涯。

希做圣贤而无望,阳明难免转向其他途径。按照同时代大儒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所说,这一时期的阳明经历了“五溺”,即: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任侠之习,是指扶危济困,打抱不平,大约有点江湖习气。骑射之习,是指骑马射箭,排兵布阵。阳明最为佩服诸葛孔明与伏波将军马援,学前者活用兵法,学后者立志“马革裹尸还”。辞章之习,是写八股,应科举。神仙之习,是学习道教长生之学。佛氏之习,指阳明还曾爱好佛学,有不少诗词流露出他的这一向往。在正统儒家看来,这五种学问都不是关于身心性命的根本学问。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成贤无望后转向佛老可以看出,阳明对人生根本价值、如何安顿身心性命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显然是积极而且迫切的。“五溺”阶段实际上酝酿着后来巨大的哲学突破。这一突破,就发生在贵州龙场。

贵州龙场悟道 正德元年(1506年),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上疏批评武宗堵塞言路,被捕入狱,随即被贬贵州龙场驿任驿丞。阳明的父亲也遭到了牵连,被迫辞去官职。

在流放途中,阳明曾被刘瑾派出的刺客追杀,家人也可能遭到未知的迫害,这些都不断刺激阳明去思考生死大问题。他不断地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即圣贤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艰难困苦,安顿自己的身心性命呢?他收摄精神,日夜作息,群居独处,都力求澄清杂念,不肯妄言妄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专一。这样的自我锻炼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使他参透了“格物致知”之旨。阳明终于打通了长期横阻在为学目的和修养功夫之间的关隘,悟通了“物之理”与“人之心”之间的关系!这一悟,史称“龙场悟道”,又叫做“龙场顿悟”。阳明在龙场通过“澄默静一”的修习而超脱了生死之念,同时还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次年,阳明又推进了自己的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说法。

阳明认为,圣贤经传当中有时偏重说知,有时侧重说行,实际上是针对不同的人来说的。在根本意义上,知行就是一回事。但是,程朱理学尤其是朱子之学,在修养功夫上是主张先致知、后涵养的,也就是主张知先行后的。阳明认为,程朱实际上将知和行割裂了开来,造成后来学者离行而求知,所得不是真知,所行不是真行。因此,4他的知行合一之说,也是针对程朱理学功夫论的偏失,以及明代士风堕落的现实情况而产生的。

在龙场期间,阳明建造了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聚徒讲学,培植后进,弦歌不辍。阳明在贵州不只是悟道、讲学,他与这里各民族、各阶层的人物相处,播撒中国文化的种子,以仁德感化四方。阳明认为,天下没有不被感化之人,应邀写了《象祠记》。他尊重少数民族,尊重其上层人士,又坚持原则。对待少数民族,《礼记·王制》说:“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儒家的这个主张很有道理。

龙场悟道在阳明学发展史上乃至整个儒学思想史上,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政德与事功 阳明肯定孔子的“为政以德”,他认为做事在得人,事业必靠有德之人去积极推行。他下力气在基层兴教化,美风俗。他批评当时的风俗,“争功利而薄忠信,贵进取而贱廉洁”,认为长此下去,必酿成祸患。

阳明坚持儒家的宽政主张,以佚道使民,强调官员要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虽劳不怨。他勤政守职,视民如伤,治庐陵时,辟城中火巷,绝镇守横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整顿吏治,是他治理地方的措施之一。关于权力,他认为,权为天下利害所系,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君子欲济天下之难,不能不操之以权,但君子用权,必由其道。那就是:以至诚之心立德,扶植爱护良善;昭示不可夺去的气节操守,引导下属走正路。慎重地对待权,用好权,在用人上,在心态上,“坦然为之,下以上之;退然为之,后以先之。是以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这里用老子“不争”的思想,调节心灵。足见惩治腐败,一靠制度,二靠良知,一内一外相互作用。

阳明是书生,但不是无用的书生,他有书生本色,同时又是马上之英雄,领兵打仗的统帅。他叱咤三军,是旷世罕见的大豪杰!真正的儒家都是内圣修己与外王事功两方面同时并重的。他一生的事功,被誉为“三百年事功第一”。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叫作“三征”,即征南赣、征宁王、征思田。终日劳累诱发了王阳明的肺病顽疾,遗言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心,就是良知。阳明终年57岁。

《传习录》其书

阳明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极高的造诣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最能代表阳明思想成就的作品,是《传习录》。“传习”二字见于《论语》首篇记载的曾子语“传不习乎?”《传习录》由阳明门人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根据平时记录辑成,分为正文三卷、附录一卷,被收入《王文成公全书》中。

作为阳明心学的最主要文献,《传习录》的影响非常大。从时间上来说,四百多年过去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都是常读常新;从空间范围上来讲,《传习录》传播到了日本、朝鲜、欧洲、北美。本书已经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学的一把钥匙,更成为反照我们内在心灵的一面镜子,帮无数的人挺立起人生价值与信念。所以清代大学者王士祯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绝顶。”这绝不是过誉之辞!

当然,阳明著作不止《传习录》一本,他的著作被编为《王文成公全书》,有三十八卷,《传习录》只占其中的三卷;现今吴光、董平等学者们编了《王阳明全集》,卷数就更多了,有五十四卷。

阳明著作最重要的还是《传习录》。钱穆先生在论及国民必读的国学书目时,开了七本书,它们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和《传习录》。前四本书大家都很熟悉;《六祖坛经》是中国化佛教也就是禅宗的主要经典,记载了六祖惠能的思想;《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一本书,是北宋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等四位理学家的语录汇编,是理学的经典;与《近思录》相应,《传习录》就是心学的经典。这七本书,大家应该找来认真地读一读。以下第三部分专讲《传习录》的思想内容。

王阳明思想要旨

阳明一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讲学和社会教化为中心而展开的。阳明讲学究竟讲些什么内容呢?

“心即理” 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是“心即理”。《传习录》记载了阳明与弟子徐爱对“心即理”命题的探讨。意思是:父母身上并没有蕴藏着孝的道理,君王身上也没有蕴藏着忠的道理,同样,朋友、老百姓身上也没有蕴藏着信和仁的道理。一个人要讲究孝、忠、信、仁,总归不是向别人身上去求。那么这些道理都在哪里呢?阳明认为,就在你我和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的心本来就具有敬老孝亲、忠于职守、言而有信、仁民爱物等道理,才能事父母以孝,事朝廷以忠,交友以信,治民以仁。

这个心,就是天性,就是天理,就是天赋予人的善性。为了和一般意义上的心区别开来,我们称这个心为“本心”。既然心即是理,人可以在道德实践中将心之理赋予行为和事物,因此也就无需求理于外,到外在的事物上去求一个道理。阳明所说的“物”,是与心即理的“心”关联着的,“物之理”实际上也就是指“心之理”在物上的落实,也就是道德原理与道德法则,而不是指客观知识性的理。这些道德原理和法则,只能来自于继承了天性、蕴含了天理的本心,而不在物的自身。心之理落实到事物上而得其宜,也就是恰好、刚刚好,这种情形就叫作“义”。因此,求义或者求理,就只能在本心上求,而不能在外事外物上求。按照心外无物的说法,外界事物是否独立于吾心、还有没有客观实在性呢?一直以来我们由此而对阳明心学有一些误解。阳明的回答真的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山中的花,只有你来看时,此花才与你的心发生关联,心赋予了花以意义与价值。阳明在讲“心外无物”时,并不是针对外界事物是否独立于“吾心”而存在这类问题而发的,而是与他对“物”的特殊规定以及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密切关联着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则由人来赋予。这才是阳明所讲的“心外无物”的根本意义,也是心学体系中心物之间的根本关系。

“知行合一” 我们要联系阳明“心即理”的思想,来分析和讨论他的“知行合一”说。

从《传习录》看,阳明在论及知行关系时,有一个反复申明的观点,叫做“知行本体,原来如此”。他本人有时候又将“知行本体”称为“知行之体”、“知行体段”。究竟什么是“知行本体”呢?这四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如阳明所说:“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这里的“本体”,就是本来面貌的意思,“知行本体”也就是指知与行互相联系、互相包含、本来一体;知行分离,也就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违背了知行本体。第二层意思,阳明又说:“‘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这里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良知良能。二者相较,后一种“知行本体”的含义无疑更为根本。

阳明完全是从道德出发来讨论知行功夫的,故在他看来,知必须表现为行,能知必然能行。知与行相即不离,两者是同一功夫过程的不同方面。

一般来说,“明觉精察”是形容知的,“真切笃实”是形容行的,但阳明要求,人在知的过程中要抱有“真切笃实”的态度,在行的过程中要保持“明觉精察”,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且知且行,即知即行,这样的知才是真知,这样的行才是真行。这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论含义。我们今天讲的“知行合一”,已不是道德范畴、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这是我们与王阳明的根本不同。

“致良知” 阳明在去世前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是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个贯通天人的概念。其次,阳明所讲的良知,又指“随时知是知非”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是一个贯通体用的概念。总之,阳明五十岁前后提倡的“致良知”之学,实际上是在早年“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蕴含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主要理论内容。

正是在兼具“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阳明将良知视作是天地之心、宇宙之心。良知赋予了天地鬼神万物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价值意义的创造本源和主宰力量,具有绝对性和根源性。人因为有此良知,就可以和天地宇宙会通,可以充当宇宙天地之心,从而肩负起协理宇宙天地万物的责任。正因为良知如此重要,所以阳明断定:“‘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良知既是“性与天理”,又是道德认知与判断。因此所谓“致良知”,也就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不断地向至善的道德本体的复归,以达到极致;二是以道德认知和判断为依据,加以实行。一方面,良知本体的至善性、绝对性和普遍性为人们的道德践履和成圣成贤的追求提供了内在根据和根本保证。“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人人皆可成尧舜”的道德洞见,能有效促使道德主体挺立,激发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又要对良知本体在现实环境中作用流行的相对性、具体性以及致良知过程的无限性保持清醒认识,以防道德主体的自我膨胀、猖狂及虚无。

致良知的第二层基本意思是“依良知而行”。“致”字在这里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实行。阳明更为强调这一面,他说: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

良知是主宰,是准则。“致良知”说既简易直接又内涵丰富,将阳明的整体哲学思想完满地表述出来了,标志着阳明哲学建构的最终完成。

阳明学的影响与现代意义

阳明学的影响 阳明学产生以后,迅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门弟子分化成为浙中学派、江右学派、泰州学派等,遍布中国十几个省,尤其是在中下层民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因为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直接推动了儒学平民化运动,构成了对官学也就是朱子学的冲击,实际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当然,王学在历史上也因此由极盛而衰落。由于后学中有些人流于狂禅,不务实事,无关修养。当然,这也可以说是王学体系中的内在矛盾使然。与古今中外一切思想体系一样,王学体系也有自身自我否定的因素。张祥浩先生认为,身处武宗朝政治黑暗年代的王阳明倡导致良知教,意在从士人内心唤起维护仁义道德的自觉性,因而屡屡强调良知即天理,即准则。这适应了特殊处境下的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需要,但这也包含着一种危机,即只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忽视了纲常伦理的客观准绳与圣人言教的权威性。良知说有忽视客观规范、标准,漠视温凊定省诸礼法仪节的倾向,后来成为言行不检点的人掩饰自己丑行的口实。

另一方面,阳明学对后世影响之深,再没有其他学派可以与之比肩。明亡以后,清代阳明学受到打压,但被誉为“同治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一生都崇拜阳明、效法阳明。进入近现代,阳明学作为一种平民哲学,被当作反抗压迫、争取平等的思想武器,重新焕发出光彩。譬如孙中山先生的“知难行易”学说,就是由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发展而来。蒋中正也喜欢阳明学,到台湾后把台北市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儒学的现当代发展也受惠于阳明心学。现代新儒家大师熊十力先生及其开创的新儒家学派就是例证。近年我们受郭沫若纪念馆委托,整理一批熊十力致郭沫若的信札。在1944年,熊、郭二位先生就围绕阳明展开了讨论。郭沫若继承了阳明学的实行观点,主张“事上磨练”;熊十力则说“事上磨练”固然不错,但必须加上“保任良知”四个字,叫作“保任良知,去向事上磨练”,方能无弊。今天看来,熊先生得到了阳明学的真髓。他自己也说,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仁、诚、本心、本体等范畴,就是阳明所讲的良知。他的学生、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旗帜性人物牟宗三创立的“道德形上学”特别强调良知本体,直接继承了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阳明学不只是中国文化的无尽宝藏,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推进了他们的近代历史进程。阳明四十二岁时,曾在浙江与日本禅僧了庵桂悟会晤。中江藤树最先在日本传播阳明学。大盐平八郎则将张载太虚说与阳明心学结合起来,发展了阳明学,他本人甚至在阳明学鼓舞下,领导了大阪农民和都市贫民的起义,虽因失败而自杀,却发出了倒幕运动的信号。稍后的维新志士如梁川星岩、西乡隆盛、吉田松阴等,都是阳明学的信徒。他们以阳明学为团结下层武士、平民的纽带和行为动力,开展倒幕和维新运动。有学者认为,阳明心学影响了明治维新。冈田武彦先生甚至认为,中国阳明学在明亡以后,“遭到空前激烈的非难”;“然而在日本,阳明学则得到了彻底的发展”。

朝鲜半岛大约在阳明逝世前后就已经了解了阳明学说,有“朝鲜朱子”之誉的李退溪甚至撰写了一部《传习录论辩》,专门驳斥阳明学说。退溪的巨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朝鲜阳明学的发展。但他本人却有很明显的心学倾向,甚至提出了与阳明学颇为相通的“心即理”命题。17世纪,郑霞谷潜心研究阳明学,开创了江华学派,一直流传至今。同时,阳明学的实用因子也影响到作为朝鲜民族启蒙思想前兆的实学派学者。实学思潮的重要学者,如李瀷、朴齐家、丁若镛等,无不受阳明学之影响。朝鲜近代实学思潮代表学者朴殷植更是力图通过阳明学实现“儒教求新”的目的,将当时流行的社会进化论与阳明学结合起来,开展了名为“大同教”的宗教运动。所以钱明认为,“阳明学乃是朝鲜实学思潮产生的重要哲学基础”。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阳明学在东亚传播的情况,实际上也是为了说明,阳明学绝不仅仅属于中国,也绝不仅仅属于古代,恰恰相反,它作为东亚诸国共同的思想资源,在各国近代化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其实是由阳明学本身的特质决定的。

它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王阳明对自然万物,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挥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皆有内在价值,要求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致良知”包含着从人性上反思自己,反思人的贪欲、占有欲及人对自然万物自身权利与价值的不尊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度取用与开发。

阳明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知行合一。“知”在这里指良知,阳明强调真知真行。阳明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个道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我国电子商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篇5

1.1 电子商务的起源

电子商务并非新兴之物,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电子商务的开端始于1839年电报的发明, 从此商人便开始用电报收发贸易信息以加快信息传递, 而后又用电话、传真等传递商贸信息。而电子商务的最早形态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基于计算机的EDI技术的应用, 公司间信息传递开始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即EDI技术) 传递订单、交货、付款等;但是由于EDI技术的复杂性与高昂的成本, 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技术成熟后才开始的。

1.2 电子商务的定义

时至今日, 电子商务的概念仍没有被清晰的界定, 各国政府、组织、企业等都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 给出了许多表述不同的定义。因此, 比较这些定义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电子商务, 本文进行简要列举。美国:是指通过Internet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 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中国:是指通过Internet网完成商务交易, 其内容可分为商品和服务交易, 交易需有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支持;WTO: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货物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买卖和传递;IBM公司:是把买方、卖方、厂商和合作伙伴在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应用, 即:EB=IT+Web+Business。通过以上定义的综合比较,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和需求的实体 (即生产企业、商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个人消费者等) 为了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而采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的数字化传媒技术等电子方式实现商品交易和服务的一种贸易形式。

2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只经历了短短的十四个春秋, 最初是在上世纪末开始从国外引入我国, 同时期, 我国也开始创建和发展本土的电子商务;随后, 我国电子商务也跟随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进入了发展的寒冬期, 而在我国的“非典”结束后, 其发展开始复苏并迅速渗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直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我国的电子商务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调整和转型期。由此,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2.1 萌芽与起步阶段 (1997~1999年)

国内第一批电子商务网站的创办始于1997年起步的三年, 比如先后涌现出阿里巴巴、当当网、易趣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 其创业者受到当时互联网全新引入概念的鼓舞, 凭其敏锐的嗅觉认为传统的贸易信息会借助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传播, 商机无限。据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有5.2%的电子商务网站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 从某个侧面说明这些电子商务企业的创建者看好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良好发展前景。

2.2 冰冻与调整阶段 (2000~2002年)

由于互联网过于迅猛的发展, 其泡沫被人为地吹大, 终于在本世纪初破灭了, 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严重地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 因此,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时,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比如阿里巴巴、美商网等纷纷进入了残酷的寒冬阶段;但也有依靠“会员+广告”模式的行业网站集群, 躲过寒潮、身处艳阳天, 实现了集体盈利。据相关数据显示, 在现存的电子商务网站中, 只有12.1%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因此这一时期确实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冰冻与寒潮阶段。

2.3 复苏与回暖阶段 (2003~2005年)

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冰冻与寒潮的低谷期以及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后, 迎来了春天般的迅速复苏, 正是经历了这些磨难, 才使更多的电子商务企业谨慎务实地对待盈利模式和低成本经营。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这一阶段有许多企业开始运用电子商务发展自身业务, 并且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在2003年实现了“营收平衡”, 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腾飞与迅猛发展阶段 (2006~2007年)

在这一时期, 我国的互联网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硬件设施的建设、技术的创新、法律法规的规范等, 以及电子商务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为其高速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 许多创业者与投资者对电子商务的关注与投资热情急剧高涨, 这主要是源于“财富效应”扩散的缘故, 比如由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引起的“财富效应”。推动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即高涨的投资创业热情、良性的行业竞争、梦寐的IPO, 这推动其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使其网站数量、服务与盈利模式更为丰富。据调查显示, 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创办, 仅2007年就超过了现有网站总数的30.3%。

2.5 转型与升级阶段 (2008~2009年)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产业链受到波及, 外贸在线B2B首当其冲, 以沱沱网、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电子商务服务商, 纷纷倒闭或裁员重组。由于国外市场需求的萎靡不振, 许多出口企业由外贸转内销, 内贸在线B2B与垂直细分B2C得到了快速发展;另外, 在C2C方面, 由于其广大的消费群体和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搜索巨头百度也不免眼红而介入其中, 让网购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据相关数据显示, 在这两年时间内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就占总数的22.3%, 其中的75.4%则专注于B2C, 该阶段对行业的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模式、产品、服务等创新层出不穷。

3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呈良好态势, 基础建设增长迅速,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分散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区域发展情况看,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呈现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东部地区的发展较为发达和迅速, 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发展较为快速, 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则较为落后和缓慢。从信息化水平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并且投入低, 结构不合理, 存在重硬件、轻软件, 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从应用范围来看, 我国大多数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阶段, 订单和合同的签订、物流方式以及资金结算等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从具体数据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经过复苏与回暖期后, 自2005年以来市场交易额稳定增长, 2007年突破1.7万亿, 截至到2010年12月,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则达到4.5万亿, 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另外, 有数据显示, 在B2B领域的交易额则达到3.8万亿, 占我国商品全年零售总额的3%左右,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2010年过万亿交易规模的电子商务市场中, 网络零售占11%, B2B电子商务占89%, 其中中小企业B2B交易份额过半, 网络实物类交易份额则达到10.1%。

多方因素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一, 消费环境的不断优化, 我国正进入全民网购时代, 用户网购以来程度加深, 有数据显示, 我国2009年的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到2630亿元, 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2亿, 用户人均网购消费支出达到2413亿元, 用户的消费支出有1/4是通过网购实现的;其二, 宽松的资本环境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 VC看好电子商务发展, 行业投融资活跃, 2010年我国互联网主要行业的投融资规模达到14.3亿元, 其中电子商务的比例就达到74.3%, 占到绝对份额;其三, 国家政策对其扶持力度加大, 各地相继出台有利政策, 比如商务部出台“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上海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定”, 以及在“十二五”规划中, 电子商务被国家设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作为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中心。这些政策的出台, 无疑对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 我国电子商务正经历着快速蓬勃的发展期, 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发展问题。比如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仍显滞后、信用体系不完善、虚拟市场监管不力、电子商务税收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法、物流配套体系尚未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奇缺等。尽管面临这许多问题, 但我国电子商务未来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4 我国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其发展的内外在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着, 受国内外经济的影响, 我国也在力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并加大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因此, 这些迹象均表明我国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将更加巨大。随着经济、科技等的不断发展, 以及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将离不开电子商务, 这无疑将使电子商务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 使人们对其应用意识不断加深, 使相关立法部门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法律法规, 同时也会促使电子商务的相关配套支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比如物流、电子支付等, 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

4.2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政策方面, 国家和地方为鼓励发展电子商务, 相继出台了促进其发展的政策, 比如在“十二五”规划中, 电子商务已被国家设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作为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中心, 其主要目的在于积极发展我国电子商务, 其重点放在中小企业、社会信用、电子支付、物流等相关配套支持体系的建设, 为其应用的普及和深化铺平道路。在区域发展方面, 由于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达程度和发展速度, 因此我国电子商务在东部地区较为发达、发展迅速, 并且向内陆地区的辐射能力在不断增强, 将缓解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企业应用方面, 由于我国政府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 以及为电子商务服务的相关配套支持产业的不断完善, 我国企业将由非支付型逐渐向支付型电子商务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深化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

4.3 我国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不断提高, 形成了新的竞争态势

在综合类B2B领域市场中, 被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因此, 经营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向其他领域发展, 脱离综合类网站的禁锢, 进而寻求更加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这正是由于传统产业与其进行了深入的融合, 与其相关程度不断提高, 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4.4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 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国际电子商务、供应链电子商务等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也将随之被带动, 可形成从低端技术环节到终端支撑环节, 再到高端应用环节的电子商务链, 围绕其正在形成一个全新视角的电子商务服务群, 它们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5 中国电子商务已步入了对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进行抢滩布局的新阶段

移动电子商务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新驱动力。在经历了对网络广告、SP、网游、垂直搜索、WEB2.0、B2C电子商务等热门市场争夺之后,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中国电子商务已步入了对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进行抢滩布局的新阶段。各家具备前瞻意识的电子商务公司开始在移动支付、移动IM、移动搜索、移动旺铺、移动定位等领域抢先战略布局。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国电子商务十二年调查报告[R].2009.

[2]段艳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分析[D].暨南大学, 2009.

电子阅读器的纷扰混战与未来之路 篇6

电子阅读终端纷扰的混战

随着电脑、手机乃至播放器等IT数码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产业链各方利润摊薄已成必然。如何寻求新的产业蓝海成为包括终端制造商、运营商、渠道及内容提供商在内的IT通信产业面临的大问题。

电子阅读器凭借其比笔记本电脑更便携、比手机更理想的阅读体验等革命性优势, 迅速成为索尼、亚马逊等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先发制人、抢占市场先机的新领域。尤其是全球网络书店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的上市, 凭借其内容资源优势、品牌声誉以及设计理念, 甫一推出即赢得全球消费者的追捧。亚马逊的这一跨界杰作更成为日后产业链各方进军电子阅读终端的最佳理由和参考样板。

2010年1月底, 苹果公司的iPad产品正式发布, 这一平板电脑被业界看作是对Kindle的巨大威胁。或许是苹果从电脑到播放器再到iPhone手机的屡次创新杰作令业界产生“盲目崇拜”, 以至于将阅读只是其功能之一的iPad, 瞬间混入与kindle等电子阅读终端的竞争漩涡中。

实际上, kindle的优势在于将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体验完美平移到了电子终端之上, 在阅读过程中对眼睛的保护、阅读体验、电池续航能力等方面远远超过采用传统液晶屏幕的笔记本电脑等显示终端。而iPad以其发起新革命的姿态所掀起的, 并不仅是一场电子阅读的战争, 而是平板电脑军团日后的血雨腥风。据最近的报道, 谷歌、东芝、三星、诺基亚、惠普等知名品牌都表示将推出叫板iPad的平板电脑新品。

正是由于当前IT数码业界最烫手的产品非电子阅读器莫属, 加上跨界营销成为近两年日趋流行的融合发展模式, 因此, 从电脑厂商到手机厂商、通信运营商, 甚至此前专注数码影音领域的中小制造商, 均耐不住诱惑, 一股脑儿地投入到这块IT通信产业的“处女地”。

这种混战状态在国内市场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 以汉王为代表的部分厂商在电子阅读器市场耕耘已久, 不仅拥有了国内最早一批电子阅读用户, 而且在与产业链各方合作等方面占尽先机, 在盈利模式和市场推广方面亦积累了不少经验。汉王凭借其较早起步的优势、暂且领先国内市场份额的地位以及“烧钱”不眨眼的大手笔宣传企划,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 更将扩张的触角伸到了国外。金蟾、津科等原本为其他企业OEM的厂商, 也已积攒资本和技术的双重力量, 打算凭借其代工经验和国产电子墨水技术来分得一杯羹。

其次, 中国移动等通信运营商, 不仅早在去年3G发牌后即考虑将电子书打造为3G新终端。而且, 在今年以来, 3G上网本推广失利、3G手机销量不佳、3G应用更未达到预期火热目标的残酷现实和推广压力下, 电子阅读器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运营商推广3G应用、提升在网客户黏度、抢夺新用户的新市场。5月5日, 中国移动联合汉王、大唐电信、大唐移动、方正、华为、明基六家电子书厂商推出7款融合了TD模块的电子书终端, 意欲主导手机阅读产业链。

再次, 盛大文学、龙源期刊网等内容提供商也凭借自有或合作资源的内容优势, 已经或即将推出自有品牌阅读器。就连一些传统出版社也纷纷踏上此路, 试图以内容之力撬电子阅读之门。

除此以外, 在山寨手机市场竞争惨烈, 山寨本“赔本赚吆喝”的生存状态下, 有“班子”没项目的山寨厂商, 面对越来越火的电子阅读市场, 也纷纷观望甚至提早行动起来。

数字内容远未跟上终端硬件的步调

在厂商们争相以推出硬件终端作为涌入电子阅读市场的第一步之际, 数字内容却跟不上终端硬件的步调——这一关系市场发展和产品命运的致命问题当即浮出水面。要么是硬件厂商重终端而轻内容, 要么则是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机构以为单靠把持自有内容, 外加一部贴上自己招牌的终端就可以叫嚣市场。具体而言, 在内容问题的解决上, 厂商们主要有如下三种做法:

其一, 搭建内容平台, 以在终端上的地位试图撬动内容资源杠杆。比如国内厂商汉王在其汉王书城推出二八分成模式。然而, 这种为刺激终端销售而多以内容低价销售为策略的平台模式, 却难以赢得掌控优质内容的传统出版机构的掌声。

其二, 凭借自有内容“软硬”通吃。此类做法中典型的代表当属盛大公司, 基于旗下盛大文学等网上数字内容, 推出自有阅读器终端。然而, 能否吸引现有网上读者买单尚属未知, 更恐难在日后凶猛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其三, 盲目跟风终端热, 以对多格式内容的支持来“玩火”。比如, 有些在mp3、mp4市场小有名气的品牌, 眼看播放器产品的暴利时代终结、需求渐趋饱和, 恰好碰到了电子阅读器的“开市”。由于电子阅读器多采用上游电子墨水技术, 厂商进行成品生产的技术门槛不高, 因此明知道在内容方面没有优势也硬着头皮闯入。为解决内容问题, 他们瞄准了一部分网民对网上免费电子书的需求, 将支持多种电子书格式作为阅读器的卖点。殊不知, 这一如意算盘乃违背电子阅读产业发展潮流之举, 将在日后掀起数字出版革命的阅读器万万不能走上“歪路”。

实际上, 真正称得上大腕们的游戏的, 是凭借对内容资源的超强整合能力来“搭大台、唱大戏”。亚马逊kindle之所以大获成功, 离不开其长期以来与各大出版机构、内容提供方所建立的牢固的合作关系, 以及积累的其他市场进入者所难以匹敌的数字内容资源。

而苹果iPad一推出便被业界理解为kindle面临的最大威胁, 很大程度上因为苹果在音乐、手机等领域内容应用的整合能力。从国外市场的最新动态看, 美通社、彭博社、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各大媒体, 以及雅虎、Google等网络巨头都争相推出了针对iPad的内容应用。

试问, 除苹果以外, 目前推出的电子阅读器或平板电脑中还有哪个产品具有这种对内容资源的掌控、整合和召唤能力?尽管, 终端的普及将是电子书阅读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但从长远看, 在产业终端、平台、内容环节建立统一、开放的内容标准和规范, 才是电子阅读真正普及的开始。

未来之路是内容之路

未来之路就是内容之路, 内容上的“干瘪”与“敷衍”, 让其他一切无从谈起。与传统阅读时代纸张生产和印刷企业均属幕后厂商不同, 电子阅读一上来就上演了一出幕后唱主角、硬件商占山称王的闹剧。尤其是当一些不具备内容资源的终端厂商错误理解了电子阅读游戏规则和盈利模式之后, 混战的背后就是内容上的明显脱节。

电子阅读器不是一个产业的产物, 而是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媒介内容加速融合发展的趋势使然。在这个趋势面前, 电子阅读器的使命是为传统出版和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较之先前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更理想的信息终端。借助这种新兴信息终端及其所采用的电子墨水等技术, 使得传统报业和出版机构有了更大的让纸质媒介品牌和内容在数字化传播时代焕发青春活力的勇气。

与一部冷冰冰的阅读器终端的售卖相比, 真正有血有肉、真正吸引用户的恰恰是数字化的内容本身。在电子阅读的雏形阶段, 产业各方拥挤在硬件终端之上, 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内容对应的是一个潜力更巨大的数字出版产业, 凡是在传统出版时代以纸张为介质的出版物都有着在数字时代数字化的可能与需要。这使电子阅读器面前出现了条条内容之路, 如何做选择尤为关键。在这一点上, 已无版权困扰的公版图书、面向中小学生的电子教辅、发行量喜人的畅销书、拥有庞大读者群的报刊, 成为当前竞相角逐的几大内容领域。然而, 用户的阅读习惯有一个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传统出版产业的观念要全盘转变也非朝夕之功。因此, 在数字出版和电子阅读革命的升温过程中, 想依靠硬件终端在短期内赚钱的心态是危险的, 任何急功近利、无视产业培育重要性的投机行为都是“拔苗助长”, 最终只能无功而返、败走麦城。

当然, 数字出版内容的勃兴离不开终端的普及, 但终端的普及又依赖于内容对用户需求的刺激和吸引。这样一对难以权衡的关系需要在一个恰当的火候, 即足以引爆流行的引爆点上, 冲破观念、习惯、价格、认知、技术等多方面的阻力。

在国内市场环境下, 以汉王为代表的部分厂商、以中移动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以盛大为代表的网络出版品牌, 无不有着强烈主导电子阅读市场以求一家独大的意愿。然而, 这些原本分属不同产业层面的企业, 在操纵全盘、整合终端与内容方面又注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以2G时代在报业数字化领域之一手机报业务上涉足颇深的中国移动为例, 或许会凭借其已然形成的手机报报业合作网络, 将与报业的这种合作和报业对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盈利的渴望平移到电子阅读终端。而在内容平台上, 则恰好与Mobile Market这种运营商的应用商店相对应, Mobile Market或许就是中移动接下来重点尝试的电子书业务发展的内容支撑平台。然而, 这些优势在其“主业”3G手机内容应用推广上一年多的表现并不理想, 又有何理由断定中移动这类企业能在电子阅读产业的主导上游刃有余?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 尤其是混战局面下, 放慢步伐以抬头看路, 进而厘清思路再行动是很有必要的。在产业链建设中, 需要的是资源整合和融合发展, 独占山头并不可取, 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尽管报社、出版社等纸质媒体机构不会因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而“退役”, 但报社、出版社的内容出版和发行模式必将发生深刻变革。从国内外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纸”的消失和内容出版发行的数字化转型乃必然趋势。这种趋势赋予了电子阅读终端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也是造成当前这般混战局面的根本原因。

电子竞技的坎坷与未来 篇7

一、利益主体诉求推动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虚火上升

近几年, 各地各类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经过清理整顿之后依然虚火上升, 出现如此火爆现象的原因主要和利益主体的诉求密切相关,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为各主体带来的利益让他们不惜打擦边球, 并铤而走险。

1. 市场投资主体:门槛低获利高, 市场复制简单快速

企业进入门槛低, 复制简单, 同类市场发展快速。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建立并没有最低注册资金额的限制, 企业进入门槛低, 只需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 有提供交易服务、物流配套服务及信息服务的能力。市场建设的初期投资额大概在200万元~400万元, 包括购买搭建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办公及交易场地租赁费、市场人员工资、市场宣传费用等。再者, 市场是营利性质企业, 获利是其目的。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并非像期货交易所那样是非营利性质机构, 而是营利性质企业,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通过收取交易商手续费获利, 交易市场成交量越大, 交易手续费收入越高。为了收取高额手续费, 交易市场放松了对会员的监督管理, 甚至鼓励投机, 并不惜通过推出敏感农产品的投资项目来激发炒作热情。

2. 地方政府利益诉求:地方行政力量植入, 市场建设冲动

在区域振兴规划推动下, 各地政府试图在这一轮机遇中为自己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点”, 地方政府推动交易市场上马,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争夺战硝烟弥漫全国。地方大宗商品市场建设冲动的背后, 则是大宗商品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利益:一是可以形成聚集效应, 不仅能吸引巨大的资金流, 还能惠及当地的仓储、物流等行业。二是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例如, 浙江省某大宗商品交易所成立, 就是希望将其发展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华东地区某交易所将自己定位于亚太地区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有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热衷于发展本地交易市场, 忽视市场建设本身的规律性和政府监管责任, 打着“立足地方、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旗号, 巧立名目、打擦边球, 甚至通过行政性力量植入地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地方和部委在博弈, 这是交易市场经过清理整顿后依然火爆, 情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交易者:转移投资, 市场交易火爆

近年来国内投资渠道缩窄。股市随着经济基本面走, 经济处于下行周期, 股市失去走牛基础;楼市受中央调控政策影响, 也无走红态势;金融危机以后, 做实业也不容易。流动性过剩与市场内在需求催生了交易市场的升温, 很多投资者加入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再者, 电子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界限模糊, 市场管理者还在经营过程中有意误导, 交易者容易将二者混淆, 导致交易者不能完全了解交易规则和正确评估风险, 盲目入市, 交易市场虚假火爆的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尴尬促使问题频发

定位模糊、法律缺位、监管困惑是交易市场存在的三大尴尬, 这三大尴尬促使交易市场问题频发。

1. 定位模糊给市场埋下隐患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属于现货市场, 以服务大宗商品的流通为经营目的, 是建立在现货基础上。造成大宗电子商品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界限模糊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电子交易市场采用的交易机制与期货交易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如都采用了保证金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等,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也被很多人称为“类期货”、“准期货”。二是有些经营者故意将电子交易市场与期货交易市场混淆, 大力发展投机交易以增加交易量, 从而挣取更多的佣金。当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交割率甚至比期货市场交割率还低的时候, 其已经脱离现货了。全国有不少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甚至是零交割, 经营多年的电子交易市场根本就没有现货交割仓库。

2. 法律缺位给违规者提供可乘之机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法制建设相对其发展速度而言是明显滞后的, 到目前为止, 国家尚未颁布一部有关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现有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基本都是按照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设立的, 但它只是一个行业性的参考标准, 本身不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交易市场各类纠纷频繁出现, 却缺乏法律依据对此进行惩罚, 这样就给蓄意违规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困惑使相关部门陷于两难境地

按照《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期货监管部门无权监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2007年4月15日起正式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9条定义:“任何机构或者市场, 未经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采用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 同时采用以下交易机制或者具备以下交易机制特征之一的, 为变相期货交易:一是为参与集中交易的所有买方和卖方提供履约担保的;二是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同时保证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约 (或者合同) 标的额20%的。”也就是说,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只要避开上述禁止性特征即不为变相期货。《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90条规定:“不属于期货交易的商品或者金融产品的其他交易活动, 由国家有关部门监督管理, 不适用本条例。”这就明确了只要电子交易市场不触及上述禁止性规定, 均不属于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范畴, 这就使得期货监管部门处于两难境地。

当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走偏后, 从强制执行手段方面来考量, 归商务部管又颇有不适。中国的期货市场归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电子交易市场本质是传统商品批发市场的高度电子化, 其运作与传统商品批发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也被称为“现货电子盘”, 设立它的初衷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为现货生产商、贸易商提供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工具, 应由商务部监管。但是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变相期货的概念有相通之处, 其交易机制大量借鉴了期货市场, 设立电子交易市场的良好初衷被偏离, 大部分电子交易市场缺乏现货交易基础, 通过单纯的仓单中远期交易进行炒作, 投机过度, 明显违反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规定, 从强制执行手段方面来考量, 应当归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部门监管。

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经历清理整顿之后依然模糊

1998年, 提出要用电子商务的方法来推进中国流通业的现代化, 国务院十五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要稳步发展大宗商品交易, 并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若干意见》,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7年国家发改委、信息办推出《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家商务部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进入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相结合的崭新阶段。2010年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 包括“禁止新设市场和新上品种”、“保障资金安全”、“禁止自然人和无行业背景的企业入市交易”、“禁止代理业务”、“规范保证金交纳形式”、“限定每个品种和每个交易商的最大订货量”等6条内容, 被业内称为“国六条”, 拉开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所整顿序幕。2011年11月11日,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国发[2011]38号) , 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尽快制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 “确保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有序回归现货市场”。2012年2月24日商务部签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推动大宗商品市场有序转型的通知》 (商建发[2012]59号) , 提出“大宗商品市场一律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 “培育典型, 着力推动大宗商品市场有序转型”, “通过典型示范、分类引导、整合资源、政策促进等方式, 搭建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货购销平台”。各交易市场面对清理整顿, 部分市场进行了转型发展。2012年8月7日,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39号) , 提出了“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向现货转型, 增加期货市场交易品种”的主要任务。2012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对商品电子交易提出进一步整顿意见, 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2]37号) , 这是继2011年年底38号文的一次承接响应, 也是商品交易市场整顿从布局调研到展开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

诸多的规范意见出台了,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所谓“管好一个市场不容易, 管死一个市场很容易”, “一刀切”式整改并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把那些经营规范、服务市场经济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管死”。如果转型过于彻底, 最后会回到传统的批发市场模式, 也就违背了当年组建电子交易市场的初衷。如何转型, 转到什么程度, 如何寻求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是当前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给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一个健康广阔的未来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建设初衷是良好的, 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在发展的初期遇到了些问题, 这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要明确定位、政策支持、防患未然、逐步规范、转型提升, 引导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从“中远期”起步, 广阔的现货市场是它的发展空间。

1. 明确定位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是一种新型的现货交易模式, 它既是期货的补充, 又是现货的延伸。电子交易市场的运行手段是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及借鉴期货交易的风险管理机制, 根本目的是要用这些手段来服务现货商, 服务现货交易。如果单纯利用这些手段发展投机交易, 就混淆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了。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相比, 在“中远期交易”这点上具有粘连性, 但二者之间有根本区别。期货市场是趋于虚拟化的市场, 主要的市场功能是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 交易的商品只是一种价格符号, 所以交易的品种越单一越纯粹越好, 与现货的实际流通联系非常少, 国内期货交易所的现货交割量往往不到成交量的1%。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则是以现货交易为主, 为交易者提供自由竞价空间, 达到高效率、低成本、防止结算风险的目的。交易的品种尽可能种类繁多, 能够覆盖现货的实际需求。同时交易者可以广泛地享受到后续服务, 包括结算服务、物流服务、融资服务、信息服务等等 (如表1所示) 。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和传统的现货批发市场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改造和提升了传统的贸易流通经营模式。一是以先进的交易方式提供第三方服务, 连接产销, 降低成本。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将商品的买家和卖家汇集到电子交易平台上自由贸易, 为交易商提供交易、结算、清算、交收、仓储、运输和信息服务, 从而跨越时间和空间, 有效降低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因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所耗费的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二是整合流通服务资源, 提高效率。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把散布于各部门、各类组织的流通服务资源整合起来, 将生产企业、经销商、银行、物流企业和其他服务事业用非常自然的方式连接到一个平台上, 采用共同的游戏规则运行, 各种服务就此展开, 从而使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控制、统一配置、高效运行、集约经营,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到有效实惠的服务。

2. 规范引导

市场审批。为防止有些市场粗制滥造, 简单复制, 扰乱正常的行业秩序,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准入门槛必须提高。一是要提高投资规模, 即最低注册资金要求, 一方面以保证电子交易市场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过滤掉那些只想以少量资金投入、通过违规操作挣取佣金的企业。二是要严格审查投资方资质。股东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 深谙行业规矩, 具备相关的电子交易市场或期货市场的管理经验, 避免盲目发展市场。三是交易品种上市要因地制宜。要鼓励设立当地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品种, 与当地产业毫无关系的交易品种要进行严格审核, 明确设立目的与目标, 防止单纯炒作和过度投机行为。四是要严格审批市场交易规则, 限制市场主办方制定交易规则的权力。市场既是规则的制定者, 也是交易服务的提供者和市场运行的监督者, 权力集中容易滋生黑幕。因此, 交易市场在成立初期应向监管部门提交完善的交易规则, 并请求核准;在市场运行之后若需要更新交易规则, 仍需提前申请监管部门核准, 在获批准后予以公示, 让投资者充分接受新的交易规则, 减少市场纠纷的发生。

资金监管。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 防止被挪用和侵占。一是保证交易账户资金安全。每个交易所必须委托银行进行资金监管和资金划拨, 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 对每个交易账户的资金头寸实行结算银行的第三方监管, 由结算银行 (甲方) 、交易所 (乙方) 和交易会员 (丙方) 三方共同签订《结算业务三方协议书》, 规定交易账户的出金入金业务, 必须由交易会员直接办理;交易账户内的结算业务, 必须由交易会员对银行给出授权, 银行根据授权同意交易所依据结算结果进行资金账户的调整;未经授权, 交易所不得以任何方式动用交易账户中的资金。二是对保证金账户进行不定期核查。各市场主体需定期向主管机构上报保证金账户变动情况。

交割监管。一是交割库监管。商品交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主要包括交收仓库开出虚假仓单、交收商品的数量缺失或品质差异、交收仓库因库容不足而无法满足交收等等。为防范这类风险, 要制订交收仓库资质审核制度、仓单与原始单据随行制度、交收过程验货查货及回单制度、交收中质量纠纷的处理办法和交收库容公示制度等等, 对交收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进行规范, 制定操作流程, 规定确认程序和责任承担, 有效地防范风险。二是交割率限定。交割率维持低水平引发了大量盘面价格与现货价格背离的情况, 而一旦价格长期、大幅度背离, 则电子市场就失去了现货市场的延伸作用。监管部门应该限定电子交易市场的最低交割率, 对电子市场制定的交割率进行审核, 对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检查, 以便于交割工作顺利进行。

3. 转型提升

放弃对交易量的片面追求, 开发服务增值业务。以有形产业基础为依托, 发展场外交易, 整合社会仓储、运输、金融、质检等各种服务资源, 建立物流配送体系, 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商品检验、交易结算、信息咨询、物流配送、融资保险等服务。

联网、整合有竞争力的同类市场, 向资本市场迈进。目前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规模普遍较小, 地域性过强, 改制上市是破除此瓶颈, 促进市场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步。全国电子交易市场大联网、大融合是趋势所在, 美国的Globex (全球电子交易所) 就是典型代表。

电子竞技的坎坷与未来 篇8

1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目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信息行业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 各行各业电子信息技术都有涉及, 而且电子信息行业已经逐渐转变为了金融业等方向。例如一万的纸币或者是事物货币, 现在已经转换成了一万的电子货币。全球已经进入了现代信息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了。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提出了要建设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备, 这个计划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烈反响, 从此以后各个国家就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之路, 一直在寻找对策, 并且适当的修改了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从此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先进模式中。在进入信息化发展的时期后, 国际的电子行业就进入了科技经济一体化以及服务网络的新型模式中。同时很多的国家都将电子行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行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的今天,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 我国在这股驱动力的作用下同样将电子信息行业作为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行业。

2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2.1 智能化与自动化

为了适应更多人士的使用与适用, 电子信息技术朝着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方法发展。最普遍的应用应该为自动化导航技术或者是手机与电脑具备的云技术。逐渐智能化的信息技术, 提高了人类生活的便利性, 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安全指数, 融汇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较之于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 如今的技术更加的节省人力物力, 收集信息所耗费的时间也大大减少, 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智能传感器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传递信息或获取信息, 例如将信息快速的传递给机器人或者其他人, 这一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尤为重要。

2.2 集成化与微型化

在电子技术中, 集成化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 其内部的电路都是集合电路, 这充分认证半导体的技术已经非常高明了。目前市场流通的传感器的体积都非常小, 很多纳米的传感器已经流通在市面上, 它一般都采用非常先进的复合型材料以及高端的新型材料。纳米技术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技术, 它的体积虽然很小, 但是却承载了数量非常巨大的信息。

2.3 数字化与网络化

目前存储数据的方式一般采用数字化存储, 在网络世界上建立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化网络结构, 通过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高科技技术的融合, 使得信息的传输与存储都呈现一种可靠性高、分布广、速度快的特点, 与此同时数据的存储时间也非常久, 具有保持时间久、数据量大、不易受到损坏的优点。

3 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光电子技术

电子信息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是电子学与光电子。如今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光电子的一个全新的阶段。目前科技的技术非常适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作为信息与能量的依托的重要载体——光子, 能量光子学以及信息光子学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根据目前市场的开拓方向与范围, 能量光子学和信息光子学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一个巨大的跳跃。这个电子产业的前景非常开阔, 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并渗透到社会行业的方方面面。所以, 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光电子技术为主, 同时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2 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化发展

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核心是“集成电路”, 它是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集成电路以后会发展成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一项技术, 计算机的CPU以及各种IC卡都会在集成电路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微电子技术是目前高科技的集成电路技术,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

3.3 通讯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卫星、都属于通信技术。低轨道的卫星使用技术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了, 而光线的输入技术每三至四个月就会翻新一次, 移动通信技术中的CDMA、GSM技术已经全面取代了模拟移动通信;宽带的接入技术是发展势头最猛的技术, 目前的光纤主干网站已经超过了G级, 蓝牙技术以及网络无线接入技术都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4 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是人类科技发展迅猛的一个重要产物, 如今在各大行业都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应用技术, 以此来看,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目前人类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 只有掌握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 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才能更好的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中。

摘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的社会形势下,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日益普及, 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 多项技术齐头并进, 为人们的生活以及出行都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现在电脑与电话等多种电子设备的运用, 使电子信息技术遍布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文中, 笔者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应用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龚成.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计算机信息, 2014, 06 (08) :197-198.

电子竞技的坎坷与未来 篇9

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但历经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就拿金融业来说,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币,均转变为电子货币。由此可以证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极快。

自20世纪末期伊始,美国、英国以及意大利等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便着手设计了“信息基础设施的”的建设雏形,一经公布,受到了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并陆续踏上寻求有效对策与应对方案的道路之上,为打造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之后,国外成功构建了构建服务网络化、经济科技一体化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在这一浪潮的席卷之下,我国也逐渐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学术界亦开始了深入性的分析与研究,成为通信技术突破与创新不可缺少的有利条件。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便捷以及影响范围最广的科学技术手段,为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运用电子技术,可将信息生动、活泼的传递或表达出来,以此来增强信息的丰富性、便捷性与使用价值。例如:电子信息在电器中的应用便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的形式特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和系统化技术融合在一起。不仅如此,在我们生活中,机电一体化这一技术种类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监视能力、报警能力均有待提高,这样一来,即便发生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响应与处理,以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进行了分类与总结,具体包括下述几点,即:

(一)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实际应用中,电子信息技术已逐渐向智能化、便捷化及人性化等多个方向发展,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等,不但能够增加系统的安全系数,还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安全、可靠、富有真实性。

(二)高效化与快捷化

现阶段,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均已融合在一起,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速度与效率。智能手机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它的存在,不但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通讯需求,还能计算、定闹钟、看书、玩游戏等,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三)数字化与网络化

特有的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使信息技术拥有着强大的、无可取代的网络数字结构,将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技术有机结合,增强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据了解,数字存储技术的优势也极多,如不易损坏、传输安全、存储量大以及保存时间长等。

三、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向多核方向发展

自计算机面世以来,科学家们便开始致力于对处理器进行研究,历经多年的发展,处理器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体积越变越小,但运行速度却越来越快,而最初的单核技术已经被淘汰,进而向多核方向发展。在此形势下,多媒体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改变,日益向人工智能、便捷快速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图像处理及语言识别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云技术以及多核技术的发展,是提升计算机智能技术品质、效率及速度的必要条件,亦是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向光电子方向发展

光是人类始终追寻的东西,所以,很多地区十分注重对光电子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来建立科研中心,旨在探讨光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涉及激光、光显示、光计算等多个行业,且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工业以及农业等多个领域。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光电子领域当中,光显示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常见的产品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平板电脑等,这项技术历经多年的发展技术已趋于完善,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向可折叠、可弯曲等方面发展,提升市场上的应用率。

(三)向高效化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主要涵盖无线接入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以及光纤传输技术等。虽然低轨道卫星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并无实际关联,但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不难看出低轨道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潜力。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下,开发了独具民族特色、高智能化的卫星导航系统,并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的辅助之下,传输速度始终向上提升。不仅如此,CPRS、CDMA等移动通信技术亦做出了正确的市场定位,有条不紊地发展着,成为国内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产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工业、农业、林业等多个行业大放异彩,彰显出自身非凡的发展潜力。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存在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只有在了解其发展现状、应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方能探讨更加核心的东西,对技术的改造与升级也十分有益;不仅如此,还能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提升地方的经济水平,力求让百姓过上舒心、舒适的小康生活。

摘要:经济的进步,拓宽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为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之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令电子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至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有力助手。本文详细阐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它所具有的优势与特点,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期望所得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有所帮助。

上一篇:环境有机污染物下一篇:航运特色的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