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桥梁工程(精选11篇)
混凝土桥梁工程 篇1
摘要:随着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发展,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类现代桥梁工程之中。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是桥梁工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之一, 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提高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水平是提高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桥梁工程,混凝土,外观质量,施工控制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通常指为使混凝土外观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而采取的施工措施、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随着市场及建设单位对建筑质量认知度的不断提高, 在对质量精益求精的今天, 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成了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广泛讨论的话题。由于混凝土的施工不可能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进行, 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结构型式的特殊, 或者是气候条件的恶劣, 或者是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的不规范以及预防补救措施不得当等, 很容易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或刚刚施工完不久产生表面缺陷。以前我们给予过多关注的是混凝土的强度和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但是, 今天的混凝土构件不仅仅要求内在, 而且还要求外表。事实上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后续工程的成本及质量, 做好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对提工程形象及工程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以下结合安庆市S211华阳河大桥施工经验探讨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的措施和体会。S211华阳河大桥位于望江县开发区S211 K191+680处, 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 设计荷载公路-Ⅱ。桥面全宽18米, 上部结构为8跨30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 下部结构为桩柱式桥墩, 钻孔灌注桩基础, 桥梁全长248.83米。2009年9月28日开工建设, 2010年12月28日完工。该桥完工后, 通过质量监督部门专业验收, 对该桥的外观质量控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1 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
1.1 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的缺陷
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水泡密集、砂斑砂线;混凝土表面明显层印、斑纹、层隙;混凝土构件边线不整齐, 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裂缝, 如龟裂、收缩性裂缝;混凝土接缝错牙、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露筋、孔洞等。
1.2 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缺陷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外观质量出现缺陷总的来说是由原材料选取不当、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造成的。蜂窝是指混凝土混合物中粗骨料颗粒之间砂浆没有填满而存在的空隙, 主要是由混凝土浇注中缺乏合理的震捣;分层浇注违反操作规程;运输时混凝土出现离析;模板缝隙不严, 水泥浆流失;施工时采用的骨料太大, 坍落度过小等原因而造成的。麻面是由施工时采用模板表面不光滑, 模板湿润又不够, 致使构件表面混凝土内的水分被吸走而造成的。层印、层隙是由混凝土中处理不当的施工缝、温度缝和收缩缝以及混凝土内外来杂物而造成的。混凝土边线不整齐, 表面不平整是由模板走型、连接处不牢固造成的。表面裂缝是由水泥剂量大、水量小以及养生不到位造成的。露筋是由浇注时保护层垫块位移、钢筋紧贴模板、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造成的。孔洞是由钢筋布置过密、施工时混凝土被卡住又未充分振捣就继续浇注混凝土、严重漏浆而造成的。
2 凝土外观质量施工控制要点
2.1 原材料控制要点
(1) 水泥。
为了保证桥梁整体的同一部位的色泽达到一致, 就必须要选用同一厂家的相同品牌的水泥, 同时尽可能的选择同一批次的水泥。此外, 为保证施工的一致性, 还应该选择中、低热水泥的品牌, 降低水泥硬化中的水化热情况。应该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降低泌水性, 减少硬块的出现。
(2) 粗骨料。
上面所提到的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粗骨料的选用不当而造成的,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谨慎选择粗骨料。粗骨料的选配级别必须合理, 应该尽量选用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进行施工应用。在实际的混凝土施工中, 对石料的级配一般力求稳定, 如果石料的级配出现较大的变化同时配合比也为进行相应的调整, 就会造成混凝土颜色的差异出现。因此在施工中必须要控制料源并做好现场监督控制, 避免问题的出现。在施工中应该将石料冲洗干净, 并保证级配检查频率, 保证石料本色一致, 避免使用微绿色、发黑等岩石, 避免引起色差。
(3) 细骨料。
细骨料的选取应该以中粗砂为主, 一般的细砂极易造成混凝土出现和易性差, 容易出现离析, 从而导致石料由于堆集于外露面而出现色斑、麻面等缺陷。对细骨料的含泥量控制应保证在1.5%以内, 砂也要水冲洗干净, 并分批检查其级配是否合格。在施工前进行材料选择时, 必须要保证选定一种材料之后就不再更换, 从而保证混凝土外观颜色能够一致。
(4) 外加剂。
桥梁混凝土施工中外部的上、下部结构的浇筑基本上不需要添加外加剂, 如果遇到特殊天气等情况可以考虑, 但是必须要注意施工方法以及适当的添加引气剂, 保证混凝土中的过多气泡能够顺利捧出。在掺入外加剂是必须要严格的称重, 经过配制成水溶液后再加入。
2.2 施工工艺
(1) 模板。
混凝土外观质量与模板有着重要的关系, 模板直接关系到其质量的好坏。使用的模板必须要有足够的刚度, 保证重复使用不会变形。在施工前应该要除去其锈迹以及其表面的防腐漆, 保证模板表面的洁净和光滑。混凝土上、下部结构施工的模板一般可以选用定型钢模, 钢板的厚度一般要保证在大于等于5mm。对其加工应该要选择有加工经验的工厂进行精加工制作, 保证模板的规格、尺寸达到施工要求, 同时也要保证模板的平整度和横纵向的接缝严密。在钢板制作加工完成后, 施工前还可以根据施工的现场要求进行再次的精细加工。对模板的安装应该要保持水平状态, 保证在安装时模板接缝外所涂抹的粘合剂以及海绵和橡胶能够保持最佳状态, 并仔细的进行切除。在对混凝土进行浇注前, 还必须要对模板以及其支撑进行仔细的检查, 保证其符合施工要求。
(2) 脱模剂。
施工所用的脱模剂不应该选择有色或有凝固物的种类, 以避免其在粘附与混凝土表面时导致混凝土颜色出现差异性, 或导致混凝土不平整。在施工中应该要选择质量较优的机油或专用脱模剂进行施工, 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表面留下红印, 必须要将模板的表面进行清理, 保证其干净整洁, 要将铁锈和防锈漆用砂纸擦干净。在清理完成后, 将脱模剂均匀的涂于模板的表面, 要保证用量较少, 否则将导致油厚的地方气泡排出困难, 出现油斑。擦油后, 还要注意保持模板的干净, 避免灰尘等粘着与其表面导致其变黑或不光滑。
(3) 浇注和振捣。
上面提到过, 混凝土外观质量的缺陷大都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有关, 在混凝土搅拌时应该要将时间控制在2-3min内, 进行充分的搅拌, 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应该要加强控制, 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水泡或水迹, 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水灰配比, 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对于较难的振捣问题, 如果过振则会导致混凝土表面的流砂与混凝土离析, 震捣不足则又会出现蜂窝、漏筋等情况。振捣应该目测混凝土直到其不再下沉和不再出现气泡时, 并振出一层水泥浆。采用梅花形振捣方式, 保证不漏振。
(4)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则到了收尾阶段, 养护不好就会出现裂缝、表面损坏等现象。因此浇注完混凝土12h后开始养护, 养护龄期为7d, 前24h每2h养护一次, 24h后按每4h养护一次, 并对钢模板洒水降温。拆模时应小心仔细, 避免模板划伤混凝土表面和损坏构件边角等。
3 混凝土外观缺陷的处理措施
3.1 混凝土表面破损
在混凝土表面出现破损并进行修补时, 为保证其修补颜色与混凝土表面颜色一致。可以通过不断的实验将白水泥与普通灰色水泥进行配比混合, 并筛除粗颗粒细砂, 并在砂浆中掺用聚合物, 用光滑的石板进行抹面, 保证其表面完整光滑。
3.2 混凝土表面裂缝
对于浅层裂缝, 通常涂刷水泥浆或低粘度聚合物封堵, 以防止水分侵入;对于较深或较宽的裂缝, 则采用压力灌浆技术进行修补。
3.3 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匀
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可以通过稀释的酸性溶液对其进行清洗, 后将处理后的表面用水再次进行彻底的冲洗。如果清洗效果不明显时, 可以考虑使用表面涂层进行处理。
3.4 混凝土表面露筋
对混凝土表面的漏筋一般要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后对其进行适当的修补, 保证修补后不影响其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和正常的使用。通常先用锯切槽, 划定出需要进行处理的范围, 形成整齐的边缘, 后用冲击工具对处理区域内的酥松混凝土进行彻底清除。如果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合格。就必须要将钢筋向里进行移动,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 采用喷射混凝土工艺或压力灌浆技术对其进行再次修补。
4 总结
桥梁工程的混凝土外观质量是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桥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受多方因素影响, 外观质量近控制最根本的方法是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在设计配合比以及施工放样时, 精益求精, 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做好每道工序的工作。为保证桥梁工程的外观质量, 施工中应选用适宜的模板, 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合理确定配合比, 不断改善施工工艺, 才能建造出外观平整光滑亮洁的高品质桥梁。任何补救的措施都应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进行, 并保证不能损害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 确保桥梁在强度和耐久性绝对保证的前提下有一个漂亮的外观。
参考文献
[1]JTJ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2]林树森, 杨爱文.浅谈现浇箱梁外观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 2010, 36 (7) :206-207.
[3]柳涛.浅谈桥粱工程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施工控制.辽宁交通科技, 2005 (7) .
混凝土桥梁工程 篇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桥梁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促进了当地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有着促进意义。桥梁工程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较多的便利,但是有的施工单位过于追求工程的进度,忽视了工程的质量,使得很多桥梁建筑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出现了混凝土裂缝等质量问题,影响了公路工程建设的水平,增加了桥梁使用的安全隐患。相关单位一定要针对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找出防治措施。
浅谈桥梁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篇3
【关键词】桥梁工程;混凝土裂缝;原因;裂缝产生
0.论述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混凝土在现代桥梁工程建设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什么样的桥梁,大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该建筑材料价廉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在桥梁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对混凝土的性能了解不深,在工程完毕后的十几天,一个月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后,混凝土裂缝经常出现,混凝土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应力和外部荷载作用,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有时甚至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但就一些具体裂缝而言,总有主导原因。为了便于分析、鉴别工程中发生的裂缝。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常见裂缝可分为荷载引起的裂缝、地基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冻胀引起的裂缝、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收缩引起的裂缝、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施工引起的裂缝等几大类。
1.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甚至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原因。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种类,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种。
1.1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为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产生原因有。
1.1.1对结构进行计算时,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未考虑施工的可行性,设计截面不足;钢筋设计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够等。
1.1.2施工时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未对结构作疲劳强度验算等。
1.1.3在使用阶段,超过设计荷载的重型车辆过桥、车辆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等。
1.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的特征主要是表面裂缝的走向一般无规律性,深层或贯穿裂缝的走向一般与主筋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热细冷宽。表面温度裂缝常出现在现浇混凝土1d-2d之间,深层温度裂缝与贯穿温度裂缝常开始出现在现浇混凝土21d后。引起温度变化主要原因有。
1.2.1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如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m)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致使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太大,导致表面出现裂缝。在冬季施工时,过早除掉保温层,或受寒潮袭击,都导致混凝土因早期强度低而产生裂缝。此外当预制构件采用蒸汽养护时,由于降温过快或构件急于出池,急速揭盖,均使混凝土表面收缩,产生裂缝。
1.2.2深层贯穿裂缝多由于结构降温差值大,受外界的约束而引起。如现浇桥台混凝土或大体积刚性扩大基础,浇筑在坚硬的地基上,未采取隔离等放松约束措施或收缩缝间距过大。在混凝土浇筑时,温度很高,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度升高很大,使温度更高。
1.3收缩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身收缩和碳化收缩。收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快速干燥,混凝土内水分的蒸发速率大于其泌水速率,在固体颗粒水面产生毛细管张力,混凝土自体收缩所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1.4地基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地基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常出现在钢筋上方,结构变化处,常出现在现浇混凝土10min到3h内。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1.4.1由于混凝土在塑性状态下其基础、支架等有不均匀沉降,使局部混凝土变形受约束而产生裂缝。
1.4.2由于重力作用使混凝土中较重颗粒下沉而使水泥浆上浮,当这种下沉受到钢筋、模板作用时就会产生裂缝。
1.5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碳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倍—4倍,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
1.6冻胀引起的裂缝
当大气温度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9%,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同时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冰水(结冰温度在—78℃以下)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使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混凝土强度降低,导致裂缝出现。
2.保证混凝土质量及控制裂缝的措施
综上所述,桥梁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温度、基础变形、沉缩及冻胀,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1荷载裂缝
应该采取合理的计算模型、限制施工机具的堆放、限制超过设计荷载的重型车辆过桥等方法避免结构产生荷载裂缝。
2.2温度裂缝
为预防混凝土温度裂缝,应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顺序及浇筑速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降低部分温差。夏季施工时骨料要洒水降温,冬季施工时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
2.3收縮裂缝
为预防收缩裂缝,应加强早期混凝土养护以降低混凝土中水分蒸发速率,方法是在结构外露面覆盖麻袋、海绵,然后进行浇水养护。
2.4地基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
为预防地基基础变形裂缝的措施主要有基础处理,科学设计支架搭设,对支架进行全面积预压以消除非弹性变形;在混凝土中加减水剂以减少混凝土泌水,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施工时进行二次抹面;以及浇筑前将基层和模板充分浇水湿透等。
2.5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要防止钢筋锈蚀,设计时应根据规范要求控制裂缝宽度,采用足够的保护层厚度;施工时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加强振捣,最大限度地保证混凝土自身密实、完好,保持高碱度和防止有害离子入侵。
2.6冻胀引起的裂缝
冬季施工时,采用电气加热法、暖棚法、地下蓄热法、蒸汽加热法养护以及在混凝土拌合水中掺人防冻剂(但氯盐不宜使用),可保证混凝土在低温或负温条件下硬化。在桥梁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混凝土开裂可以说是常见病症,其经常困扰着桥梁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文中的论述,使施工人员更加正确地认识裂缝成因,并能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桥梁工程的耐久性。
3.结语
桥梁工程混凝土夏季施工的研究 篇4
一、混凝土结构夏季施工特点分析
混凝土现在已经成为桥梁工程施工主要材料, 其主要由水、水泥、集料以及外加剂等混合而成, 应用其在夏季进行桥梁结构施工时, 因混合料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大, 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夏季施工最为明显的特点即施工环境温度高, 相对湿度小, 会加速混凝土结构表面水分的蒸发, 导致结构更容易会因为水分丧失过快而出现裂缝病害, 影响工程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第一, 坍落度。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过高, 在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拌合与浇筑施工时, 会因为水分蒸发速度过快, 而导致材料坍落度损失, 进而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 降低结构强度与耐久性[1]。并且, 对于掺加减水剂的混凝土混合料来说, 外界施工温度过高, 会加速气泡的蒸发, 降低混合料的含气量, 降低混合料的稳定性, 同样也会对坍落度造成影响。
第二, 水热化。水热化反应是混凝土结构具有的特点, 夏季施工时, 因为外界温度过高, 会加速结构水热化反应, 导致混凝土凝结速度加快, 有效施工时间缩短, 这样很容易因为振捣不充分而造成结构出现蜂窝、麻面等问题。
第三, 养护。养护是混凝土结构施工重要环节之一, 对提高结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在夏季施工时, 更是要做好对结构的洒水养护, 如果脱模后未及时进行洒水养护, 结构表面会因为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水热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对结构强度会造成影响[2]。同时还会加大混凝土的收缩效果, 而出现干缩裂缝。
二、桥梁混凝土结构夏季施工材料管理措施
1.原料选择
1.1水泥
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 所选择水泥强度、细度与早强度等均会对结构施工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强度、细度的增加, 影响也就越大, 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想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就应该选择用强度等级高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或者普通硅酸盐水泥, 尽量不要选择用过细的回你, 并将所选水泥比表面积控制在350m2/kg内, 含碱量控制在0.6%内, 以及游离钙含量控制在1.5%以内[3]。
1.2集料
细集料应选择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砂石料, 并且要保证期含泥量满足施工要求, 一般情况下含泥量应保持在2.0%以内, 细度模数控制在2.6~3.0范围内, 以及泥块含量要小于0.5%。而粗集料的选择也需要控制好其含泥量, 并且最大粒径应在31.5mm以内, 不可超过钢筋保护厚底的2/3, 以及钢筋最小间距3/4。常用为质地平均坚固、粒形良好以及线胀系数小的碎石。
1.3水与外加剂
拌合水的选择必须要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而外加剂应该选择用减水率高、适量引气、坍落度损失小以及能够明确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产品。
2.混凝土拌合
应提前做好配合比的设计, 确保其就能够满足工作性、和易性与耐久性要求。配合比设计可以选择用胶水比法、最小单位用水量以及最小凝胶材料用量法等, 设计后经过实验室配合比到确定所采用施工配合比后即可进行混凝土的拌合与生产。另外, 需要将入模温度控制在30℃以内, 避免温度过高对混合料强度造成的影响, 并且要将拌合水温度控制在8℃以内。
三、桥梁混凝土结构夏季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1.确定最佳浇筑时间
因为夏季施工施工环境温度较高, 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在浇筑施工时应做好对施工时间的选择, 尽量控制在早晚两个时间段, 如每天早晨6:00以前, 以及下午17:00以后施工, 以此来降低因为温度过高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
2.采取合理降温措施
以原料温度为依据, 对拌合后混凝土温度进行推算, 即:
其中, T表示混凝土拌合物出料温度, 单位为℃;S表示固体材料平均比热, 取值0.2;Wa表示骨料重量, 单位为kg;Ta表示骨料温度, 单位为℃;Wc表示水泥重量, 单位为kg;Tc表示水泥温度单位为℃;Wt表示骨料表面含水量, 单位为kg;Tt表示骨料表面水温度, 单位为℃;Wm表示混凝土拌合用水量, 单位为kg;Tm表示混凝土拌合用水温度, 单位为℃[4]。
3.加强混凝土坍落度控制
夏季施工环境温度过高, 混凝土施工时会出现坍落度损失问题, 主要是因为温度过高加快混合料中水分蒸发, 以及长距离运输管理不当造成。桥梁工程施工具有工期长、结构大等特点, 施工用混凝土需要在拌合站完成拌合后运输到施工现场, 根据不同工程实际需求来确定运输长短。为有效改善此类问题, 应加强拌合阶段的管理, 做好混凝土配置、拌合以及骨料计量等环节控制, 并根据砂石含泥量、含水量等来调整配合比。并且要尽量缩短浇筑时间, 降低坍落度损失。另外, 为提高振捣密实度, 可以适当添加缓凝剂, 提高混合料的和易性, 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
4.避免施工裂缝产生
第一, 选择优质骨料, 控制好其含泥量, 水泥则应选择用高品质的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拌合时要合理控制好坍落度、水灰比以及单位用水量等。第二,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振捣施工, 确保混凝土密实度, 提高混凝土结构极限抗拉强度, 减少裂缝的产生。第三, 在结构施工完成后, 还要做好养护管理, 即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用循环冷却水进行洒水养护, 并建立专人养护机制, 严格落实结构养护管理工作。
结束语:
夏季桥梁施工时, 外界高温环境会对混凝土质量与性能造成影响, 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为改善此类问题, 需要针对夏季施工的特点, 从不同环节着手, 确定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案,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降低高温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争取不断提高工程施工效果。
摘要:桥梁工程作为交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其施工建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车运输舒适性与安全性, 为保证其建设效果, 就必须要加强对其施工技术的控制。桥梁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具有一定特殊性, 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更大, 在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时, 需要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出发, 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为目的, 合理选择施工技术与工艺, 争取不断提高工程施工效果。本文对桥梁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夏季施工行为优化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桥梁工程,混凝土结构,夏季施工
参考文献
[1]李莉, 陈辉.论桥梁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夏季施工[J].北方交通, 2014, 01:36-38.
[2]汪伟.桥梁墩柱混凝土夏季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 2009, S1:111-112+119.
[3]王蕴策.混凝土的夏季施工[J].建筑技术, 1981, 07:31-35.
试论桥梁工程的混凝土施工及养护 篇5
摘要:混凝土是当前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材料,同时在当前的桥梁建设工程中,其所发挥的作用于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混凝土施工要成为了很多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对桥梁工程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混凝土;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养护;施工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交通运输行业也呈现出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在道路桥梁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会对道路桥梁工程整体的性能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同时对工程的使用寿命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重视桥梁的施工和养护工作,保证施工的品质和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桥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1.1混凝土裂缝施工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会受到外界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上的变化、机械性能和技术操作等多个方面,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是非常容易出现裂缝现象的,这些裂缝有些是无害的,但是有些裂缝会对工程的质量和性能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甚至还会给使用者带来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可能发生裂缝的各项因素,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裂缝现象进行全面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避免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非常严重的裂缝现象。在工程中一定不能在工程后期已经出现了明显裂缝之后才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对其加以补救和处理,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很有可能已经无法补救。所以,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施工的质量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有非常科学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工程的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要求,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防止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裂缝问题。
1.2浇筑施工
在桥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浇筑施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施工环节,它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果会对主体工程的质量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工程浇筑施工正式开始之前,一定要对模板的位置进行全面的控制,同时在预埋件数量、位置以及保护层厚度等诸多方面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针对那些出现了一些污染或者是杂物的钢筋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对模板进行湿润处理。在浇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清洗中的水量予以严格的控制,防止在模板上出现严重的积水现象。在工程钢筋的布置以及模板支撑等方面一定要充分的保证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施工中,通常选择分层浇筑的方式,同时还要避免浇筑的时候混凝土产生离析的现象,如果在施工中出现了离析的问题,应该立即的停止混凝土浇筑施工,同时还要对模板、钢筋、预埋件和裂缝等诸多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如果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加以处理,保证浇筑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2、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
经过过去多年的工程实践发现,气候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施工中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所采用的混凝土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
2.1夏季混凝土施工
由于夏季本身天气炎热、空气温度高且在北方一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昼夜温差现象。因此为了在工程施工中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必须要在施工之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一般来说,在夏季混凝土施工前温度必须要确保在30℃以下,如果温度过高的话,承包人应当在施工中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处理。目前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温度处理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集料及其他组成成分的遮阴或围盖和冷却。用致冷法或埋水箱法或在部分拌合水中加碎冰以冷却拌合水,但在拌和完后,冰应全部融化。2)与混凝土接触的模板、钢筋、钢法兰盘及其他表面,在浇混凝土前应冷却至32℃以下。3)桥面板及桥面铺装混凝土浇筑温度应不超过26℃。当蒸发率大于每小时0.5kg/m2时,则不应在桥面板、桥面铺装或其他暴露的板式结构上浇筑混凝土。
2.2冬季桥梁混凝土施工
1)如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混凝土工程施工除材料及施工要求应符合规范规定外,应提交一份关于冬季施工方案,详细说明施工方法和设备,保证温度在浇筑后的前7天不低于10℃。2)承包人应备有足够数量的能连续记录的温度计,在前7天内,约每30m2混凝土,放置一个温度计,专人连续观测记录。3)混凝土拌和时,各项材料的温度应满足拌和所需要的温度,为满足拌合温度,材料可分别加热。4)当掺用氯化物于加热后的混合料时,混凝土初凝应不早于混凝土浇筑结束,并不得用蒸汽养生。在已硬化的混凝土上继续浇筑混凝土时,结合面的温度至少应有5℃,且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仍应维持5℃或以上的温度。搅拌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延长50%。5)承包人在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应负责保护混凝土,任何由于保护不善受冻而损坏的混凝土都必须清除后重新浇筑。
3、桥梁工程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及要求
3.1养护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待表面收浆后尽快对混凝土进行养生,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筑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毡等进行养护。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蓄水或洒水养护。
(2)对于水胶比低于0.45的混凝土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施工浇筑大面积构件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浇筑后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进行水养护。(3)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抹面压平工序中,严禁向混凝土表面洒水,并应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
(4)当周围大气温度低于养护中混凝土表面温度超过20℃时,混凝土表面必须保温覆盖以降低降温速率。现浇混凝土应有充分的潮湿养护时间。
3.2洒水养生
1)洒水养护宜用自动喷水系统和喷雾器,湿养护不应间断,不得成干湿循环。提供的覆盖材料应事先征得监理工程师的同意。2)洒水养生应根据气温情况,掌握恰当的时间间隔,在养生期内保持表面湿润。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温,不得洒水养生。
3.3防水纸、塑料布养生
1)防水纸应尽可能采用大幅宽纸。2)塑料布的使用要求同防水纸。
3.3蒸汽养生
1)当承包人采用蒸汽养生时,应事先经试验确认,对于加入外加剂的混凝土构件,经蒸汽养生后确无有害影响,才能进行蒸汽养生。2)蒸汽养生按JTJ0412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程第11.8节及第14.2节规定进行。3)模板拆除及蒸汽养生均应加以选择,以免混凝土开裂。4)经蒸汽养生的构件,不得再洒水养生。
4、结语
在桥梁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都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其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工程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其所扮演的角色,做好混凝土施工和养护工作,这也对人们的出行安全以及社会的平稳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鲲,李方.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与养护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9)
混凝土桥梁工程 篇6
桥梁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质量, 一直以来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近年来, 保证桥梁工程主体质量成为施工的总趋势, 但要保证工程主体质量关键还在于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需要从混凝土施工现场以及地质勘探、环节设计、混凝土施工工艺以及通病防治等多个方面对其加以控制。
1 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现场的控制
1.1 施工前准备
施工前主要是对砌台车进行定位。在砌台车就位前, 要对防水盲管、防水板布设等进行检验, 确定是否满足要求, 保证各项检验合格后才能行走台车、定位;准确定位砌台车后, 则要对挡头板、丝杠、各种支撑等进行加固, 保证台车的整体牢靠;然后施工人员、机具就位, 准备开始浇筑混凝土。
1.2 混凝土运输
关于混凝土运输, 为保证质量, 首先要减小运转次数, 其次要以最快的速度从搅拌地点运送至浇筑位置。这样要求的原因, 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到施工现场后具有要求的坍落度、含气量等性能。如果混凝土在运至浇筑地点后, 出现离析、严重沁水或者坍落度等不符合规定指标要求的现象, 则需要进行二次搅拌。对于二次搅拌, 注意不能随意加水, 确实必要情况下, 则要注意保持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发生改变;并在二次搅拌后再次进行检验。
1.3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用的方法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稳定性和密实度, 这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较大;需要根据混凝土的拌制能力、运输距离以及灌注速度、所处气温环境和浇筑后的振捣能力等多项因素制定与控制混凝土浇筑工艺。混凝土浇筑需要按着一定的顺序、厚度和方向分层进行, 应该保证下层混凝土没有初凝或者重塑前浇筑上层混凝土。如果采用上下层同时浇筑方式, 上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在1.5M以上。如果浇筑的是倾斜面, 则需要从低处开始浇筑, 逐层升高, 并保持水平分层。
1.4 混凝土振捣
对于混凝土振捣主要有两种方式, 分别为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人工振捣是指由人使用铁钎振捣, 适用于那些坍落度大、混凝土数量少或者钢筋密度过大的部位,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则必须使用机械振捣。混凝土振捣是否及时、均匀与否直接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应该将振捣时间控制在振点表面泛浆、无大气泡出现为止。对于振捣过程, 则需要安排专人对各种支撑的稳定性进行检查, 以免因为振捣影响发生意外事故。
2 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2.1 做好桥梁地质勘探
桥梁地质状况直接影响桥梁的稳定性, 也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不稳固的桥梁会对混凝土造成严重的撕裂影响, 因此要从施工源头最大限度消除影响。为保证桥梁建筑的稳定性, 应选择较为稳定的地质, 避开不利地质段;桥梁勘察过程中, 如果遇到不适宜地质情况, 可尝试采取移开桥基位置或者适当加大桥梁跨径等措施, 避开不良地质段。如果在施工过程中, 发现地质状况与勘测报告不符的情况, 应该根据实际补充钻探勘测。
2.2 抓好桥梁设计环节
桥梁的设计科学与否, 直接影响桥梁工程主体质量, 进而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需要加强施工图纸的设计与审查力度, 严格比对和优化方案。对于桥梁设计, 如果不需考虑特别的“景观”需求, 应尽量采用那些比较成熟的结构形式以及施工工艺。对于桥梁设计图纸的审查, 要严格执行, 避免流于形式。施工单位则要科学组织、设计施工工序, 对于重要的工序、关键部位等则要编制专门的施工方案, 同时报监理部门审查、备案。
2.3 混凝土施工控制
2.3.1 原材料组织与选择
为避免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质量问题, 需要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建材标准组织、选用材料, 并保证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的稳定, 保证施工材料不发生变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水泥及掺合料品种选择。
施工过程中, 如果浇筑的是大体积混凝土, 应该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 目的是避免由于过大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发生开裂。如果浇筑的是小体积混凝土, 可以选用普遍硅酸盐水泥, 或者纯硅酸盐水泥加矿碴粉或I级粉煤灰等混合配制而成的胶凝材料。对于水泥细度的选择, 要根据工程工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试验后选择, 因为水泥细度不同水化放热时的收缩率也不同, 水泥越细混凝土的收缩率就越大。目前, 多数水泥厂商都会把水泥磨得很细, 因此为保证混凝土适当的收缩率, 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掺合一些矿碴粉或者粉煤灰, 以降低混凝土施工中可能出现裂缝的机率。另外, 水泥的选用要坚持现用现买, 不能使用过期水泥, 同时保证水泥不发生受潮或者因受潮变质。
②骨料级配的设计。
骨料级配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的收缩, 同时过程也比较复杂。级配不合理、选料过于单一, 都会使由骨料构成的骨架过于疏松, 进而导致干裂、离析、出现蜂窝和麻面等状。所以, 对混凝土进行级配设计时, 要选用连续继配石料或者几种单粒级石料互相搭配使用。级配目的是尽量减少空隙率, 需要通过具体试验确定。根据已有实验测定, 大于或者等于70%是骨料体积含量的最佳值。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更多的选用有利于减少收缩的优质骨料。一般认为, 细骨料中对混凝土收缩影响最小的为机制砂, 河砂的影响则要大一些。粗骨料中对于混凝土收缩影响最小的为石灰石碎石, 河砾石、机碎石的影响要大一些。因此, 骨料的选择, 如果是细骨料最好选用机制砂, 如果是粗骨料则最好选用石灰石碎石。如果没有石灰石碎石, 可尝试在施工周围选取符合条件粗骨料, 但坚决不能使用风化石、火山灰石和表土软石。
2.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要根据要求强度等级、抗冻渗等级以及耐久性等设计配合比。在满足施工条件下, 要保证混凝土较小的塌落度;水灰比, 应小于或等于0.6;用水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要保证小于或者等于180kg;水泥用量, 一般强度混凝土为270到450kg/立方米, 高强度混凝土则要小于550kg/立方米;砂的比率, 满足施工条件情况下, 尽量采用较小砂率。操作过程中各种材料要准确计量, 搅拌更要均匀, 搅拌时间最好控制在90s内, 并随时检验混凝土塌落度, 根据不同混凝土构件要求及时调整塌落度。
2.3.3 严格混凝土施工工序
设计与制作模板过程中, 应尽量减少错台、漏缝现象发生, 模板则要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和光洁度, 连接要牢靠, 单元面积要尽量大, 接缝要尽量少, 接缝间尽量保持严密和平顺。模板的使用, 首先是试拼, 对那些精度差的很大的地方要进行修平、刨光处理等, 并涂以适量防护油, 目的是保证撤模后混凝土结构表面的平顺和光滑。浇筑混凝土时, 必须分层来浇注, 每层厚度保证在30到40厘米之间。同时, 浇注过程中要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和工具振捣, 并且保持连续作业。振捣浇筑的混凝土时, 要力求做到整体振捣, 并保证整体受震均匀, 不能出现过震或者漏震现象。
2.4 混凝土施工通病的防治
关于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 要重点针对连续箱梁裂缝、预应力孔道压浆不实、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 以及伸缩缝与桥面高差指标不合格等问题进行防治, 建设单位在各分项工程正式开工前, 就需要组织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共同编制相应质量控制要点, 并具体贯彻到现场技术工作人员, 做好通病防治准备工作, 发现出现通病时可以及时予以处理。对于是否存在严重问题, 要严格依据相关检验报告确定, 严重不合格的工程坚决返工。
3 结束语
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中, 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除做好施工现场准备、混凝土运输、浇筑和振捣工作外, 更要从工程地质勘探、桥梁设计、混凝土原材料组织与选择、骨料级配、配合比, 以及混凝土通病的防治等多个方面予以控制;只有各工序间有序合作, 才能够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进而保证整个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
摘要: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问题, 以期对切实提高桥梁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骨料级配,配合比
参考文献
[1]杨肃谦, 吴敏俊.市政工程中桥梁的有效施工措施[J].科技创业家, 2012 (14) .
[2]廖火根.桥梁工程施工的准备内容分析[J].江西建材, 2010 (02) .
混凝土桥梁工程 篇7
关键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
随着快速、和谐、立体化城市格局的逐步形成, 市政桥梁景观效应在桥梁建设中占有了越来越多的份额, 大体积混凝土桥梁也随着新颖的桥梁设计在增多。现结合我单位负责建设的南中环桥工程项目, 简要阐述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相关技术及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本市南中环桥是跨越汾河, 连接东西城区的重要枢纽。该桥的P12号、P13号两个主墩承台为大体积混凝土, 按高度方向分为下承台和上承台两部分。下承台高3.0 m, 平面尺寸为53.5 m×13.1 m;上承台高2.0 m, 底部平面尺寸为52.5 m×9.1 m, 顶部平面尺寸为49.476 m×4.5 m。每个承台需C40混凝土2 796 m3。
2 施工相关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2.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先确定几家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 多方逐家进行实地考察, 优选出供货质量好、信誉高、供货能力强的混凝土生产厂家。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 不仅能够节约水泥, 降低水化热, 增加混凝土和易性, 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细骨料采用中砂, 减少水及水泥的用量, 砂的含泥量控制在2%以内。粗骨料选用粒径5 mm~20 mm连续级配碎石, 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 碎石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严格控制混凝土中减水剂的比例, 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强度。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试验和检验, 为确保各种试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在加强项目部实验室对各种试验的测试工作的基础上, 还在拌合厂和现场设立专职试验人员, 配合实验室工作, 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各类原材料、混凝土等抽检和复检工作, 认真把好质量关, 确保现场施工质量。
2.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 本工程混凝土浇灌量2 796 m3, 要求一次浇筑完成, 为减小浇筑强度, 施工时采用“分层浇筑, 薄层浇筑, 循序渐进, 一次到位”的方法浇筑, 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400 mm~500 mm。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的问题:1) 由于考虑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 混凝土浇筑要分层进行, 每层厚度为400 mm~500 mm。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 间歇时间不得超过2 h。2) 混凝土浇筑时在每台泵车的出料口处配置2台振捣器, 混凝土浇筑时, 因为混凝土的坍落度比较大, 在1.5 m厚的底板内可斜向流淌1 m远左右, 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下部斜坡流淌处振捣密实, 另外1台~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顶部混凝土振捣。3) 由于混凝土坍落度比较大, 会在表面钢筋下部产生水分, 或在表层钢筋上部的混凝土产生细小裂缝。为了防止出现这种裂缝, 在混凝土初凝前和混凝土预沉后采取二次抹面压实措施。4) 混凝土振捣时, 振动棒的移动间距不能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 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 cm~10 cm为宜。每一振动点的振动时间以20 s~30 s为宜, 并以混凝土不再下沉、无气泡冒出、表面泛光为度, 不能欠振或过振。5) 承台一次浇筑至最顶层时, 应按要求埋设墩柱施工用的测量水准点和测量网点钢筋等。
2.3 温控措施
为了防止混凝土浇筑后因温度应力产生裂缝, 必须降低混凝土内温度, 缩小内外温差, 在承台钢筋绑扎的同时在承台内竖向分层布置ϕ50×1.2 mm的超声波探测管制作的冷却循环水系统, 在浇筑承台混凝土时对承台混凝土进行降温处理, 冷却管要做到密封、不渗漏。冷却水管布设完毕后进行试运行, 检验是否渗漏及水流能否满足要求 (即水密试验) 。冷却循环水系统在承台混凝土施工时即通入冷却水, 并连续运行14 d。使用完毕后用同标号水泥浆压浆进行封闭处理, 冷却水采用井点降水系统24小时供水。承台混凝土施工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条件下施工, 施工时在控制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的前提条件下, 可适当调整输水管直径及其布置方式, 确定输水量, 并对流量、水温 (进口和出口) 做完整的施工记录;另外在承台内部布置3根水管 (分别布置在承台正中间和沿中间点向两侧10 m的地方, 埋入深度与承台深度相同) , 并在水管里灌水, 灌入水的深度与水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相同, 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和灌注结束后对水温进行检查, 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 ℃。延缓混凝土内降温速度, 即覆盖保温, 以降低温差, 使之控制内外温差小于25 ℃。
主要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 ℃, 混凝土养护不少于14 d。
1) 测温点布置:按梅花状每隔10 m左右布点。2) 测温仪器的选择及预留方法:采用JDC-2建筑电子测温仪。混凝土浇筑前将传感器的测温线按照纵向测温点所需距离固定在相应位置的马凳上, 其中要严格控制标高;测温线温度传感器与钢筋之间做好隔热, 绑扎牢固;测温线插头露出混凝土30 cm, 并用塑料袋包裹好待用;测温时将插头插入电子测温仪插座中, 读取测试数据并及时记录即可。3) 测温记录要真实且认真记录:混凝土表面温度、混凝土中心温度、大气温度。4) 测温时间:浇筑后1 d~5 d, 每2 h测一次, 浇筑后6 d~14 d, 每4 h测一次。
2.4 加强过程质量控制
严格按制定的工序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工序质量监控流程如图1所示。
2.5 浇筑过程中的泌水清除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会出现骨料和水泥浆下沉, 水分上升, 产生泌水的现象。在浇筑过程中应及时将泌水排出。本工程混凝土在浇灌振捣过程中, 因混凝土呈大坡面向一侧流动, 泌水将随着混凝土浇筑向前渗移, 最终集中在基坑顶端排除。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角接近顶端模板时, 改变浇灌方向, 从顶端往回浇灌, 与原斜坡相交成一个集水坑, 并有意识的加强两侧模板处的混凝土浇筑速度, 使泌水逐步在中间缩小成水潭, 使最后一部分泌水汇集在上表面, 派专人随时将积水清除, 并将混凝土表面浮浆清除, 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6 混凝土表面处理
混凝土初凝前在表面铺设竹胶板作为跳板, 人员站在跳板上用刮杠按设计标高找平后, 用木抹子抹面, 边收边退。使上部骨料均匀沉降, 不受钢筋和较大骨料限制, 以提高混凝土表面密实度, 减少塑性收缩变形。初凝后终凝前再用木抹子碾压一遍, 使混凝土表面密实, 闭合收水裂缝, 避免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
2.7 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
在混凝土凝结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水化热, 因此为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25 ℃, 将预先设置的冷却水管投入运行, 循环冷却水吸收热量, 降低混凝土内温度。另外混凝土外面将满铺两层薄膜、两层草袋, 塑料薄膜对于保温保湿的效果很明显, 主要是控制混凝土表面水分不被蒸发, 避免产生沉降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覆盖草袋使混凝土块体处于封闭的高温高湿养护条件下, 强度迅速提高, 抗拉强度提高, 表面温度提高, 促使内外温差小于25 ℃。当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 MPa后, 拆除侧模板, 继续养护至7 d以上, 养护条件及时间根据空气湿度和环境温度相应调整。
3 加强组织安全监管力度
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试验, 质量必须百分之百合格。施工中按方案及技术交底施工, 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加强计量监测力度, 定时检查并做好记录。
建立全面的安全保证制度。严格遵循“关注安全,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 贯彻“谁主管, 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工作原则, 确保施工安全。
4 结语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 一定要严格控制用于项目的原材料质量, 机械设备技术状况;重视设计、施工方案的审查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严格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积极开展科研攻关, 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加大机械化施工程度, 应用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控制;真正把工程质量上升到对党、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
参考文献
桥梁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篇8
1.1 原因分析
桥梁工程混凝土出现蜂窝现象, 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 如:混合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所使用的沙、水泥、碎石加水计量不准确, 出现砂浆少、碎石多现象, 混凝土浇筑中产生蜂窝;搅拌不均匀、时间过短以及混凝土振捣问题等, 浇筑过程也能使混凝土产生蜂窝;下料过高、没有及时设置串筒、使用的碎石过于集中、砂浆发生离析等, 也能使混凝土产生蜂窝;浇筑过程中使用的模板缝隙没有堵严, 水泥浆发生流失过, 导致混凝土产生蜂窝;钢筋设置过于紧密、使用碎石粒径过大等, 导致浇筑过程中泥浆不能及时渗透, 产生蜂窝。
1.2 处理措施
科学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准确计算加水量, 均匀的搅拌混凝土;及时设置安装串筒, 特别是在浇筑高度超过2m情况下;分层浇灌与振捣, 避免漏振;及时检查模板裂缝、支撑情况, 防止漏浆。对于混凝土大蜂窝, 需要凿去蜂窝处松散颗粒, 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修补。对于混凝土小蜂窝, 用1∶2或者1∶2.5水泥砂浆修补。
2 混凝土麻面现象
2.1 原因发析
模板表面粗糙、粘附多余泥浆渣、杂物等, 模板拆除过程中粘结混凝土表面, 模板湿润不充分等可能导致混凝土麻面;模板拼接存在缝隙, 漏浆;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 导致混凝土粘结模板出现麻面;混凝土没有及时振捣, 气泡没有及时排出, 致混凝土表面形成麻点。
2.2 处理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 避免泥浆、杂物存在, 充分湿润浇筑模板, 使用油毡纸、腻子等填严模板裂缝;均匀涂刷隔离剂, 最好使用长效隔离剂;对于混凝土表面后期做进一步粉刷的, 麻面现象可以暂不处理, 混凝土表面不做粉刷的, 则需要及时浇水湿润麻面部位, 用原配合比去石砂浆抹平。
3 混凝土孔洞现象
3.1 原因分析
孔洞易出现在钢筋密集部位及埋件附近, 由于混凝上下料通道阻塞, 不能及时浇筑填补, 出现孔洞;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跑浆导致孔洞;混凝土下料过厚, 振捣不到位, 形成孔洞;混凝土中混有杂物, 卡住浇筑混凝土, 形成孔洞。
3.2 控制处理措施
钢筋密集处、结构较为复杂部位, 使用细石混凝土、分层浇灌;预留孔洞, 双侧下料, 并在侧面加开浇灌门, 及时振捣;及时清理混凝土中的木块杂物。对于已经出现的孔洞, 凿除松散混凝土、浆膜, 压力水湿润后, 细石混凝土修补。
4 混凝土缺棱掉角现象
4.1 原因分析
模板湿润不充分, 出现脱水脱落;模板吸水膨胀拉裂边角;拆模中粘掉棱角;低温施工过早拆除承重模板;边角受到外界重物撞击;模板没有及时涂刷隔离剂或者漏刷等, 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缺棱掉角现象。
4.2 处理措施
充分湿润模板, 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1.2n/mm2以上强度时拆除非承重模板;吊运、拆模中避免碰触、撞击棱角;拆模时, 可以用草袋包好包好阳角, 避免碰损。对于已经缺少的棱角, 可以在凿除松散颗粒后, 用水充分湿润, 依据破损程度用1∶2或者1∶25的水泥砂浆修整。
5 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5.1 原因分析
铁锹简单拍平表面, 没有用抹子找平压光;模板支承基础过软、支承面不足, 浇筑过程中支撑松动、泡水, 模板不均匀下沉;没有达到混凝土要求强度, 就上人运料或操作等。
5.2 处理措施
完成混凝土浇筑后, 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所有外露模板, 均采用板厚大于5mm的钢模板, 形墩模板面板厚度则要大于等于8mm。对于T梁翼板、16m以上的预制空心板内模使用整体式钢制模板, 采用钢模。在足够刚度、强度、稳定性和支承面积的地基上支撑模板, 使其在浇筑过程中不下沉;浇筑完混凝土后及时检查, 保证规定强度后, 走动、操作、运料等。
6 混凝土强度不够, 均质性差
6.1 原因分析
水泥过期、受潮, 活性降低;砂、石料级配不合理, 混有含杂物等;外加剂使用、掺量不当或不准确等, 影响混凝土的强度;配合比不当, 随意加水致水灰比过大, 降低混凝土强度;颠倒加料顺序、过短时间搅拌、不均匀拌合等都影响混凝土强度;冬季施工、早期受冻或者拆模过早, 试块制作没有振捣充实, 养护条件不足, 等等都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均质性。
6.2 处理措施
保证使用的水泥出厂合格, 无结块现象, 过期的水泥等坚决不用;保证砂石子粒径、级配等规格要求, 科学控制配合比, 做到精确计量、准确计算, 按操作规程搅和拌制, 并保证搅拌时间充足, 保证搅拌均匀。预应力梁板带模蒸汽养生12个小时以上, 继续蒸汽养生3天, 再采用湿润养生至少3天。如果混凝土强度偏低, 采用非破损方法, 如:超声波、回单仪测定实际强度, 如不符合要求, 按照实际强度校核结构安全度后, 制定处理方案、措施补救。
摘要:桥梁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问题, 一直困扰着土木工程科研、施工人员, 亟待解决。本文针对当前桥梁工程中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通病, 在深入探讨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探索性的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桥梁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
参考文献
[1]崔兆户.桥梁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 2011 (19) .
[2]郭杰声, 张其敏.关于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6) .
桥梁工程中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 篇9
关键词:桥梁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
桥梁工程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混凝土施工占工程的绝大部分, 对于必须在冬季进行的施工, 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做好冬季施工的保温措施, 根据国内外长期以来对冬季混凝土施工的不断研究探索表明, 当外界环境温度降到4℃时, 只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保证外露的混凝土与外界的温差较小, 尽量给混凝土创造温室的养护环境, 从而增加其水化作用的效果, 使强度增强, 避免混凝土受冻, 这样混凝土的施工也能取得和天暖时一样的效果, 因此在冬季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中采取科学的施工技术, 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是十分关键的。
1 混凝土冬季施工原材料的选用
1.1 水泥:
选用水化热较大的早强硅酸盐水泥, 这种品种的水泥适当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使用, 其早期的强度较高, 一般情况下其3天的抗压强度相当于普通水泥7天的抗压强度。其能充分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能力。
1.2 粗、细集料:
同时提前备好颗粒硬度高和缝隙少的粗、细集料, 在冬季为了防止冰雪的侵入, 应该在备好的集料上覆盖好蓬布, 以防止集料中含水量的增加, 同时对集料的选择还应保证其热膨胀系数与周围砂浆膨胀系数相近。
1.3 外加剂:
在冬季施工中, 需要掺入引气剂、防冻剂和早强剂。引气剂的掺入可以增加水泥浆的体积, 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的压力, 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防冻剂可以有效的降低水的冰点, 延缓其结冰给施工带来的影响, 同时与早强剂进行双掺, 不仅可以减少水的用量, 同时可以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提高其强度。
1.4 拌和水:
在施工中, 当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能达到规定值时, 需要对拌和水进行加热, 以提高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同时也可稍加水泥的用量, 从而增强水化的热量。
2 冬季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 混凝土拌和保温及运输措施
2.1.1 冬期施工的混凝土经批准后掺加防冻剂、防腐剂, 暖棚蒸气养生, 混凝土施工拌合站采用全封闭暖棚结构, 蒸汽锅炉供热。
2.1.2 拌和站暖棚旁设一个蒸汽锅炉房供热。
临近锅炉房设一座拌和水加热池。由锅炉房引出几条管道分别对暖棚中暖气片、骨料预加热、拌和机和加热池供热。
2.1.3 做好冬期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工作, 由现场试验室提供冬期混凝土配合比。
2.1.4 混凝土出机后应及时运到浇注地点。采用混凝土输送车加保温套进行混凝土输送。
2.2 混凝土的浇注
2.2.1 冬期施工要注意在模板各接缝、棱角部位加强缝的嵌塞。
2.2.2 进行混凝土浇注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及污垢。
2.2.3 冬期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 振捣快速, 保证混凝土
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结构的整体性, 尺寸准确, 钢筋、预埋件位置正确,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
2.2.4 为浇注混凝土振捣密实, 混凝土应分层浇注, 每层厚度不
得低于20cm, 振捣时棒间距掌握在40cm, 上层棒应插入下层15cm保证层间衔接, 待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沉降, 表面泛浆后慢慢将棒提出。
2.3 施工措施
2.3.1 冬季施工浇注混凝土前, 先清理模板和钢筋上的污垢。
浇注时要及时振捣, 振捣时要密实不留死角, 保证混凝土能充分填满模板的各个角落。
2.3.2 设专职人员在浇注现场随浇注随取样制作试块, 试块为150mm×150mm×150mm的立方体, 请监理工程师监督执行。
试块的留置符合规范规定, 与结构在同条件下养护, 项目工地为实验人员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养护28天后将试块送交试验室进行强度试验。
2.4 施工测温
2.4.1 混凝土所用材料每工班至少测量3次。
2.4.2 搅拌机出口的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 每1h测量一次。
2.4.3 振捣完毕时的混凝土温度每1 h测量一次。
2.4.4 对养护期间的混凝土, 每4h测量一次。
混凝土内测温孔设在混凝土顶面, 测温时将温度计插入测温孔中至少10min, 然后取出, 迅速记下温度值。所有测温孔按顺序编号, 测温人员应同时检查覆盖保温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5 梁板施工中, 根据热工计算确定水需要加热的温度
提前安排通过几组大功率电热管, 对有保温围护措施的蓄水箱的水进行加温, 并保证水面高度, 防止电热管干烧损坏。实测水温50~80℃之间, 现场对混凝土出料温度、入模温度进行检测, 保证其达到《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2.6 混凝土的养护
2.6.1 冬季浇筑的混凝土, 由正温转入负温养护前, 混凝土的抗
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0%, 对于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小于5Mpa。
2.6.2 采用的保温材料 (草袋, 麻袋) , 应保持干燥。
2.6.3 在模板外部保温时, 除基础可随浇筑随保温外, 其它结构必须在设置保温材料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钢模表面可先挂草帘, 麻袋等保温材料并扎牢, 然后再浇筑混凝土.
2.6.4 保温材料不宜直接覆盖在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层上, 可先
覆盖塑料薄膜, 上部再覆草袋, 麻袋等保温材料, 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为:一般情况下0℃以上铺一层;0℃以下铺二层或三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 其保温层厚度, 材质应根据计算确定。
2.6.5 拆模后的混凝土也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 以防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降而产生裂缝。
2.6.6 应经常控制复测温度, 必要时使用人工措施加温, 如电加热, 室内加热或蒸汽养护。
3 结论
随着我国公路桥梁工程的快速建设, 桥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施工时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因此在桥梁的冬季施工中, 要做好混凝土施工的组织计划, 控制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和坍落度,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出机口温度及入模温度, 在运输和浇注过程中, 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和距离, 加快浇注速度, 对容易冷却部位, 加强覆盖保温。通过一系统的施工技术措施, 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可以达到正常气候条件下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杨文渊, 徐彝.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 (第2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杨文渊, 徐彝.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 (第2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周永兴, 何兆益, 邹毅松.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2]周永兴, 何兆益, 邹毅松.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混凝土桥梁工程 篇10
关键词:桥梁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成因 措施
0 引言
当前,对于机械荷载造成的桥梁裂缝问题而言,国内外的研究探讨较为成熟,然而对温度荷载所导致的开裂问题分析研究还不够充分,加之,在我国,桥梁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还没有获得充分的重视,而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仅在高层建筑深基础底板以及水利工程大坝等方面有所体现。基于此背景,笔者认为应对桥梁中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予以重视,进而对其成因、控制措施进行探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危害桥梁结构的裂缝产生。
1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1.1 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针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而言,其裂缝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气温的变化情况。而各种温度的集合就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这些温度包括水泥水化热的温度、混凝土结构散热温度及其浇筑的温度。而同外界气温有直接关系的是浇筑温度,浇筑温度会随着外界气温的增温而升高,倘若外界温度降低,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梯度。假如外界气温下降过快,则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很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
1.2 水泥水化热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后的七天左右,水泥水化过程中散发大量的热量,通常水泥放出的热量为500J/g。倘若以240-480kg/m3计算,混凝土将释放出热量为1.75*104-2.75*104KJ/M3,致使混凝土內部温度迅速升高,可达70℃,加之混凝土内部同表面的散热不一,就会产生温度梯度,从而使表面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倘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将出现裂缝。
1.3 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的收缩,易言之,可理解为混凝土在大气中硬结时所发生的体积变化的一种现象。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混凝土所出现的变形倘若受到诸如钢筋或者支持条件等的影响的情况下,其就会形成拉应力,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混凝土硬化初期及后期的收缩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在其硬化过程中出现的体积变化,而后者则是其内部水分的蒸发造成的干缩变形。
2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2.1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①原材料的选用。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具有较低水化热的水泥,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并最大程度上降低水泥用量。细骨料最好采用中砂,粗骨料如果可泵送,则选用5mm-20mm粒径的连续级配石子,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同时,在混凝土中添加粉煤灰一方面可以节约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另一方面能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混凝土后期强度。②外加剂的使用。采用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膨胀剂。通过试验证明在混凝土中添加膨胀剂后期内部将形成膨胀应力,能够将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进行抵消,从而加强了混凝土抗裂强度。
2.2 温度控制措施和施工现场控制。①按照施工过程中气温情况以及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动态预测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差,提供结构沿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以及随混凝土龄期变化状况,从而制定混凝土施工期间不产生温度裂缝的温控标准,进而做保温养护优化选择。②优化混凝土浇筑方案。一方面,加强并严格控制混凝土振捣及其时间,确保振捣密实,杜绝漏振、过振,保证混凝土密实均匀;另一方面,加强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管理,保证足够的人财物以及混凝土的供应。浇筑后应将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相对厚实的水泥浆做一些必要的处理,通常情况下,是继浇筑3-4h采用木长刮尺刮平,同时为防止表面龟裂,可在混凝土初凝前通过铁滚筒进行碾压1-2遍,然后采用木抹子予以搓平压实;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并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
2.3 在构造设计上对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的防裂措施。一方面,倘若混凝土结构形式得到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水泥水化热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的数量。鉴于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较长的施工时间,根据混凝土结构受力状况对其龄期进行合理的评定与验收,在混凝土评定验收龄期应对其后期强度进行充分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设计的标号,从而降低水泥的用量,而混凝土水泥用量的减少能够实现水泥水化热降低的目的,因而可以有效地防范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温度应力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边界存在约束,因此可采取优化边界约束的构造设计,倘若遇到具有较强约束的岩石类地基的情况时,为减少温度应力,能够在接触面上布设滑动层。在外约束的接触面上整体布设滑动层能够大幅度地减弱外约束。并且,鉴于混凝土在基坑具备侧限条件,因此可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可在混凝土当中掺和一定量的膨胀剂,进而能够限于基坑的约束而产生预压力,对混凝土由于温度收缩形成的预压力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能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混凝土开裂。同时,为加强混凝土抗裂性能,还可以通过在混凝土表面增加布设金属扩张网等合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吴良群.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诸多因素及防治措施[J].广东建材,2011,08:81-82.
[2]靳战峰,么卫良.市政桥梁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与防治[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2.
[3]苗晓辉,易星.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07:418-419.
作者简介:
道路桥梁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应用 篇11
1 确定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指标
高性能混凝土各项技术指标的合理确定, 是研究工作的基础, 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
1.1 配制强度
f cu, 0≥f cu, R+1.645R式中:f cu, R———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 fcu, 0———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MPa;R———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MPa。
1.2 坍落度
坍落度是检测混凝土和易性的主要指标, 是新拌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它能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混凝土的和易性。高性能混凝土要表现出大流动性即高流态, 因而坍落度值偏大, 一般为20cm~40cm, 并要求混凝土从出机到浇灌这段时间内的坍落度损失不能大于20 cm, 且120 min后混凝土的扩展度值不小于500 mm×500 m m, 同时要具有良好的黏聚性和保水性, 保证混凝土成型后均匀密实、不分层、不离析, 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
1.3 凝结时间
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 往往作业面大, 为了保证成型, 便于早期养护, 凝结时间应适当延缓, 尤其是要延长初凝时间, 一般应根据施工时的气候、环境等条件, 结合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通常北方地区夏季初凝时间可延长至12h~14h, 终凝时间延长至15 h~18 h, 冬季初凝10 h~12 h, 终凝12 h~14 h, 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推迟混凝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 降低水化热峰值15%~20%, 以防止温度应力过大, 引起混凝土的开裂。
2 提高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性能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强度的主要措施
通常把不低于C6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在我国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室内配制C60甚至C80的混凝土已不是难题, 但在工程上大量应用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还不多, 这主要是受施工控制技术的影响。高性能混凝土不仅要高强度, 还必须以满足施工条件为前提。
2.1.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质量稳定的52.5级以上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粗骨料宜采用岩石立方体抗压强度不低于1.5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碎石, 且洁净, 针、片状含量低, 粒型好, 级配好;细骨料采用细度模数不低于2.6的中砂, 含泥量应控制在1%以内, 且级配良好。
2.1.2 掺加活性掺合料
高活性掺合料品种主要有硅灰、磨细矿渣、粉煤灰及沸石粉等。掺合料掺入混凝土中可使混凝土的强度提高, 这是由于高活性掺合料具有“微集料效应”和“形态效应”, 其颗粒尺寸均很小, 而且具有球形微珠的形态, 使之有利于填充在水泥颗粒的空隙中, 减小了混凝土的孔隙率, 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度, 使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明显提高。另一方面, 高活性掺合料具有“活性效应”, 在一定条件下, 活性掺合料中的氧化硅、氧化铝与水泥水化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 生成的水化铝酸钙和水化硅酸钙, 可增加混凝土的强度。
2.2 保证流动性的主要措施
高性能混凝土的大流动性即高流态是说混凝土拌合物要具有良好的保塑性和施工性。混凝土的高流态要以优良的工作性为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在坍落度较大时, 为保证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 在出机后2h~3 h内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掺入高效减水剂, 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 改善和易性, 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 并达到高强的效果;2) 掺入特殊的保塑组分以保证混凝土在出机3h以内坍落度损失小于15%;3) 粗骨料选用级配良好的5mm~20mm的碎卵石, 细骨料选用中砂, 并采用适宜的砂率以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
2.3 降低水化热的主要措施
水泥与水发生反应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水化热。由于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高, 因此水化热高, 其峰值出现的早, 这是高强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混凝土耐久性和硬化后的性能影响很大。水化热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1) 水泥用量尽量降低, 一般小于等于450 kg/m 3;2) 掺入优质的活性掺合料, 一般大于等于100 kg/m3;3) 掺入保塑剂与缓凝剂;4) 掺加高效减水剂。
2.4 增加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
增加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主要措施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具有高强、高流动性, 而且还应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与耐久性是紧密相连的, 耐久性好稳定性相应就好。从快硬、高强、抗渗、抗冻、抗碳化的角度出发, 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2.4.1 合理选用水泥和骨料
对水泥的含碱量以及骨料中活性氧化硅应严加控制, 以抑制和预防碱-骨料反应的发生。要尽量选用非活性或低活性骨料;二是选择质量稳定, 含碱量较低的水泥、膨胀剂和减水剂;三是掺加粉煤灰抑制碱—骨料反应。
2.4.2 尽量减小水灰比
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孔结构参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随着水灰比的减小和混凝土开口孔总体积减小, 平均孔径也变小, 混凝土的抗渗性提高, 因而排除或降低了由于吸水引起的化学侵蚀、钢筋锈蚀和碱骨料反应的客观条件。
2.4.3 改进浇注、养护施工工艺
良好的浇注养护工艺和设备是保证混凝土硬化前不分层、不离析, 减少泌水, 硬化后不开裂的先决条件, 因而也是保证混凝土在使用环境中有优异耐久性的必要条件。
3 高性能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桥梁工程】推荐阅读:
混凝土连续桥梁07-05
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08-01
混凝土桥梁设计原理07-30
混凝土桥梁裂缝研究论文06-16
钢筋混凝土桥梁06-12
桥梁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预防措施分析07-09
工程桥梁10-11
桥梁加固工程09-30
铁路桥梁工程10-02
城市桥梁工程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