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桥梁

2024-10-11

工程桥梁(通用11篇)

工程桥梁 篇1

在进行桥梁的拓宽工程中, 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对台后搭板进行拼接, 如果在拼接中出现问题, 或者拼接设计不合理, 那么桥梁拓宽质量将会受到很大威胁, 如果应用到实际中, 对来往车辆会埋下很多安全隐患, 同时还会影响车辆行驶的舒适性, 为后期的保养和维修也带来很大麻烦, 针对这一情况, 下面就分析相关的技术, 在提高桥梁拓宽工程质量的同时, 也提升相关技术,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在实践中有很好的作用发挥。

1工程概况分析

1.1旧桥的宽度分析

该桥梁建设于十多年前, 当时设计的桥面宽度为8.5m, 具体而言, 人行道的宽度为1.25m, 行车道的宽度为6m, 但是要注意, 在行车道的两侧都有人行道, 那么人行道的宽度就为2.5m, 那么该桥梁的总宽度为达到了8.5m。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 随着该市经济的发展, 周围贸易量的增加, 交通量也有很大的增加, 如果不进行桥面的拓宽, 那么其就会成为运输线上的一个瓶颈, 不仅影响车辆的通过性, 同时也增加了行驶过程的危险性。经过相关部门分析决定, 要将该桥进行拓宽改建, 最终决定将桥梁的右侧加宽10.1m, 加宽之后桥面的宽度变为18.6m, 最终桥梁的标准为1.25m人行道+15.35m行车道+2m人行道, 属于一座双向四车道的桥梁。

1.2分析旧桥搭板的实际情况

在桥台之后设置了一道6到8m的搭板, 其在桥梁工程中有很大作用, 可以有效缓解在这一位置路基下沉问题, 有效避免出现跳车问题, 保证行车的安全性。该搭板的宽度为8.5m, 搭板长度为6m, 而厚度设计为30cm, 在桥台位置还设置了牛腿搁置搭板。

1.3在拼宽工程中的搭板设计分析

在该桥梁的拼宽工程中, 共设计了三块搭板, 为了降低施工成本, 考虑力学性能等, 不在人行道上设计搭板, 其中一个搭板布置在桥面上, 和桥面的净宽相同。其他2块搭板长为8m, 宽为4m, 搭板厚度达到了30cm, 在此基础上, 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 在桥梁的路基上还设置了水泥石灰土垫层。

2在对搭板拼宽设计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一点, 该桥梁使用很多年, 肯定存在一定的损伤, 例如桥梁表面的混凝土发生收缩, 桥梁自身重量很重, 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徐变, 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到, 避免新旧混凝土出现裂缝。第二点, 在旧桥搭板后的路面已经完成施工, 那么在进行搭板填料的时候, 就无法很好的做压实处理。拓宽不是等宽度的进行拓宽, 那么当拓宽的主车道在投入使用的时候, 会产生很大的冲击荷载。第三点, 在新旧搭板结合位置, 如果处理不好, 那么粘结性不好, 旧桥的耳墙位置, 没有设计牛腿搭板, 容易造成不均匀沉降。

3有效的解决措施分析

第一点, 上述已经提出了, 在新老搭板设计的时候, 如果拼接不到位, 那么所处的路基就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这样对后续的搭板设置有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 在设计的时候, 位于拼宽一侧的搭板, 要和旧桥的搭板进行有效的隔开, 这样桥梁在正式使用的时候, 二者受力不会相互干扰, 从而有效解决了受力不均匀问题, 进而避免路基发生开裂和变形。第二点, 设计人员要在老桥台上增加小搭板进行支承, 要先对原有的老桥耳墙进行处理, 对小搭板的摆放预留一定的空间, 由于小搭板宽度不够, 在使用中不能单独完成对车辆荷载的担负, 因此在搭板设计时, 务必要让新搭板和老搭板连为一体, 这样老搭板就会将受力分担一部分, 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第二点,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 由于小搭板和大搭板所处的桥台不同, 而且路基也不同, 因此要使用材料进行隔离开。具体而言, 对于小的搭板而言, 其都是在老路基上进行设计, 起到支撑的作用, 对于大搭板而言, 其都设计在拼宽的路基上, 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 在设计中由于路基沉降量的不同,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 将其对搭板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可以在小搭板和大搭板之间应用一些先进的材料, 将二者很好的隔离开。

4最终的桥梁拓宽方案分析

为了更好的施工, 保证拓宽后桥梁的承载能力, 相关技术对搭板的宽度做出了调整, 对于新的搭板, 由于其位置更靠近老桥, 将之前的4m宽变更为3.5m宽, 对于与之配套的小搭板, 设计人员将其宽度增加了0.5m, 也就是施工后小搭板的实际宽度变为了1m。通过对搭板宽度的调整, 可以很好的改善搭板的受力情况, 让其受力分布更加清晰合理, 提高了车辆往来时的稳定性, 将小搭板的宽度增加后, 可以让小搭板的受力更加均匀, 实践检验效果非常好。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讨论, 相关人员决定, 对于放置在老桥耳墙凿位置的小搭板, 如果其高度低于30cm[1], 那么就将其设计在老桥桥台上, 将其作用力发挥到最大。在桥梁的牛腿上还种植了六根钢筋, 其直径为18, 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和坚固程度, 要求钢筋的种植深度必须大于40cm以上, 在此基础上, 设计成一个梁, 该梁的宽度为30cm[2], 长度为75cm, 梁的高度为30cm, 该梁一端和种植钢筋连接, 注意要对连接位置进行加固处理, 而梁的另一端和耳墙连接, 保证其和原桥牛腿相一致, 这样桥面下面就非常稳固。

由于该桥梁位于主干道上, 来往车辆非常多, 如果搭板下的基层不可靠, 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以防万一, 设计人员在底层做了稳妥设计。把水泥石灰土垫层替换为混凝土材料提高了底层的稳定性, 而且方便后续的施工操作。在设计中考虑如果75cm的搭板独自承受行车荷载, 那么与之相互配套的小搭板就容易出现裂缝, 甚至是毁坏。针对这一情况, 在桥梁原有的搭板上种植新的钢筋, 设置钢筋的间距和直径都和原有规格一致, 种植钢筋的深度为30cm[3], 这样钢筋会完全深入到小搭板内, 然后将二者有效的进行焊接, 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让二者完全形成一个整体, 那么桥梁在使用中就能共同受力, 提高其通车能力。

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事项, 进行进行搭板的开挖时, 发现设置的搭板距离老路较近, 在一定宽度内没有路面基层, 施工人员将这一问题反映到了设计人员, 经过现场的实地勘察和讨论, 发展施工位置正是老路的土路肩部分, 因此在25cm范围内没有结构层, 由于搭接长度和高度差的影响, 致使施工时不能按照标准进行路面碾压, 碾压后密实度也达不到要求, 针对现实问题, 技术人员将宽为75cm的搭板进行了延长, 长度从6m延长到了8m, 除此之外, 还将搭板设计为变截面, 对钢筋又做了一定的调整, 在布置时也考虑到了虑悬挂因素经过这些细节的处理, 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5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 在对桥梁进行拓宽时, 要注意现场情况的考察, 了解施工指标, 然后有效解决面临的问题, 这样搭板设计也更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 设计人员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注意对细节上的把握, 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设计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坤.对搭板技术在公路桥梁沉降段路的施工分析[J].中国水运月刊, 2014, 14 (5) :265-266.

[2]文捷.桥梁拓宽工程桥梁搭板的设计与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30) :112.

[3]庄一舟, 韩裕添, 吕骅昕, 等.半整体桥梁近台端搭板的受力性能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 2015 (3) :421.

[4]陈文清.浅谈压力注浆技术处理桥头搭板脱空问题[J].南北桥, 2012 (5) :28-29.

[5]程运信.桥梁拓宽工程桥面系施工质量控制[J].城市建筑, 2015 (3) :337-337.

工程桥梁 篇2

摘要: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建设了一大批的桥梁项目,它们的存在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意义非常重大。然而通过分析实际状况我们发现,我国现有的桥梁项目的品质普遍不高,一旦遇到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的话损失非常严重,导致项目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切实提升项目的抗震水平,积极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具体来讲,作为设计工作者必须要切实意识到开展抗震设计工作的意义所在,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设计措施,创新设计理念,确保项目的防震水平高超,确保广大群众的日常出行有保障。作者在这个前提之下,具体分析了项目抗震设计工作有关的内容。

前言

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非常广,其中许多地区都位于地震带上,所以为了确保桥梁项目的性能不受影响,就应该在设计的时候,认真考虑它的抗震性特征,积极开展好抗震设计工作。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对于引发地震的机理,地震波的传递特征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产生的动力响应的特点、破坏特征、结构的抗震能力的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使得抗震设计工作有了很好的发展,获取了显著的成就。

1地震对桥梁的破坏性

众所周知,地震的影响力非常大。一旦灾害发生,首先被破坏的是地基,尤其是那些地基处在较陡峭的坡体上面的桥梁,它面对地震灾害的时候,破损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在选取地基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全面论述,多方比对之后才可以下结论。当地震发生以后,项目的破坏形式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具体来讲有如下的几点不同之处。桥墩的墩身发生位移,支座的锚栓被剪断,有时候梁体也会断裂下落;墩体出现裂痕,导致桥梁存在塌陷的可能性;由于受到河水的冲洗,此时沙土被液化,导致桥墩沉降。所谓的支座破坏,具体来讲指的是上方结构生成的力经由支座本身的构件向下传递到下方的构造之中,如果传递的力的强度比构件的原定强度要高的话,就会导致支座受损。对桥梁下方的构造来讲,由于支座受损导致绝大多数的力被分散,这样就能够避免地震产生的力传输给墩台,此时下方的结构就不会继续受损了,不过它有梁体掉落的可能性。

2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则

2.1正确选择地址

在选择桥梁的地址的时候,一定要将它的防震性考虑到内,因此就要确保所处区域的抗震性能好,同时还要确保地面坚硬,假如它的地基不是很牢固,在地震灾害出现的时候就无法保证其不受影响了。不过在工作中一定要意识到,选择地址的时候不应该只是不选择软土,对于那些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也坚决放弃。因为任何的可能都有一定的几率会变成现实,而一旦变成现实,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

2.2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在抗震方面,对称性的结构刚度与不等跨桥梁比对来看它的优点更多,能够更好的应对地震问题。举例来看,假如桥墩的高度有着较大的差距的话,那么低墩就更易于被地震影响。所以,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尽量确保结构呈现出对称的模式,最好不要使用那些跨度相对来讲较大的类型。

2.3注重桥梁的整体性

对于桥梁来讲,它的总体性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假如失去了整体性特点,就会导致结构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当地震出现的时候会导致构件没有足够的承受力,进而出现震落现象。因此,一定要确保上方的构造是不间断的,而且还要借助合理的措施来切实提升它的整体性,在所有的接洽区域要做好减振工作,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升项目的稳定性。同时,为了防止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在布局结构的时候尽量要确保其质量以及刚度等保持均匀。

2.4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要想真正的应对好地震问题,就应该在设计的时候布置很多的防线,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桥梁能够从多个角度应对地震产生的力,假如出现了等级较高的地震,在前面的防线破坏了以后,还有其他的能够发挥作用。此举能够明显的提升工程的.安全性,能够最大化的壁面项目发生塌陷问题。

3桥梁抗震的设计要点

第一,体现为桥梁抗震能力:当我们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它的结构,确保其有着较高的抗震水平。具体来讲,应该在结构本身的抗震力的前提之下,合理调整数据,认真分析。同时,在做好设计工作的前提之下,确保项目构件有着更强的抗震水平,与地震反映出的结合强度以及抗震设计中的变位验算相结合,从而使桥梁结构中的行为能力得到系统化发展。第二,体现为结构刚度:在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时候,假如它的刚度是对称存在,当地震出现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应对了,相反的假如是不对等存在,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假如在项目具体进行的时候,桥墩的高度有较大的差异,就容易使得那些高度不高的墩体被地震带来的强大的力所冲击。

4桥梁抗震设计的几个方法

4.1桥梁抗震的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以往地震灾害和工程抗震的经验等获得的基本抗震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用以提出正确地桥梁结构总体方案、材料的选择和细部的构造等,从而达到合理抗震的设计目的。桥梁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抗震结构体系。

4.2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的改变

随着人们对地震动力和结构动力不断了解,抗震设计的理论和地震响应的分析设计方法也发展出多种方法。从地震动的振幅、频谱和持时三要素来看,抗震设计的动力理论不但考虑了地震动的持时,而且还考虑了地震动中反应谱不能概括的其他特性。

4.3多阶段设计方法

伴随着地震产生机理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不同的结构在不同概率的地震作用预期下的性能目标的各不相同,使得设计工作在不断发展。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也由原来的单一设防水准的一阶段设计,改进为双水准或三水准的两阶段和三阶段设计方式。

5根据性能设计

科技一直在发展,目前工作者意识到对于桥梁项目来讲,我们在判定它的抗震能力的时候不应该将强度当成是一个评判要素。这主要是因为一旦经历强震,材料就会弹塑性阶段,它的这种改变会耗费一些能量,而且它的自振时间也会因此而改变。塑性阶段消耗地震能量的大小和变形情况是判断结构是否发生破坏的重要因素。基于性能的设计法,主要包括倒推分析法、能力谱法、基于位移设计法等。倒推分析法是采用一定的水平加载方式,对结构施加单调递增的水平荷载,将结构位移推至指定位置,从而研究结构的非线性性能。能力谱法是在倒推分析法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该方法将加速度-位移格式的结构能力谱与地震需求反应谱进行比较,可以直观地判断出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位移设计法是将结构允许位移作为判断指标,进而借助分析结构的强度来开展检验工作。

6结束语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各个类型的公路项目开始出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然而公路的存在必须依靠桥梁作为接洽点,所以桥梁项目就被人们所关注。对于桥梁工程来讲,极易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导致它的受力水平变差,进而引发很多的问题。所以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积极开展防震设计工作,切实提升项目的防震能力,确保其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石国林,梁秋玲.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民营科技,,04:243.

[2]周永生,安欣.探讨桥梁工程抗震设计问题[J].科技传播,2011,10:17-18.

[3]江俊波.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2:151-152.

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篇3

工作,桥梁工程建设中,质量是关键,要对桥梁施工的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本文对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桥梁工程 施工质量 控制

0 引言

桥梁的建设中频频出现的质量安全事故,使桥梁的施工管理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桥梁质量、使用寿命和营运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务必切实抓好质量控制,高度重视施工质量。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1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目标与规划 在建设初期,项目部首先明确项目管理的任务指标,确立工程质量标准,制定管理规划和实施细则,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工程质量标准、工期要求、合同要求、安全要求、成本控制标准等细部要求,对各施工环节都进行部署,制定相应的文明施工和环保措施。根据施工经验准确预测施工阶段各类突发情况,提前编制应急预案。

1.2 开工前,首先进行地质勘探,掌握该地区的气候、地形和人文环境特点,整平施工现场并对生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等进行场地规划。设立项目经理部,明确各部门的生产任务和质量目标,将生产队细分为电焊、张拉和钢筋安装等施工班组,配备足够的工程人员。

1.3 编写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 由项目部牵头,技术人员参与,依照工程建设目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对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一一编号,且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2.1 控制好桥梁基础的施工质量。开工前,搞好入场材料质量检查和设备的复查,严格审查施工队伍资质和实际情况,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或设备坚决杜绝进入施工场地,待质量合格后方可允许开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搞好放线工作。监理工程师应亲自到现场进行检查验收,确保防线工作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

在桥梁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地质情况。如果因为其他不可预见性的变化,或发现与勘查设计中所反映的情况不符,造成了施工现场与设计不相符合时,应及时联系设计单位,调整施工方法,进行设计变更,若问题比较复杂,则需要由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工程后患。

因为桥梁基础工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要坚持旁站监理的原则,实行全程跟踪。在基础埋置前,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并进行现场认可,保证能及时发现地质问题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 确保桥梁承台、桥墩质量。首先,确保放线定位工作的精确性,仔细做好测量工作。因为桥梁的平面位置直接由桥墩、桥台的施工决定,所以,应严格按照施工图规范要求施工,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施工单位的质检员做好质量检查,监理人员负责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应要求其立即返工,待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施工。桥墩桥台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和表面的平整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出现因操作不规范而出现蜂窝、凹陷等情况。

其次,将桩头预留部分及薄弱的混凝土层凿除,认真检测灌注桩质量,不仅要求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要确保其无夹层或断层。大面平整干净无残留砼及杂物,桩头砼要凿出密实的层面,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检查钢筋骨架和桩柱钢筋焊接质量时,桩顶锚固筋必须和设计角度保持一致,并用螺旋筋缠绕固定;需嵌入承台或系梁内的桩头及锚固钢筋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最后,严格按施工要求设计砂浆垫层标高,垫层表面要平整,尺寸应该与支立承台和系梁模板相对应。串斗底口始终与混凝土相距30厘米,使用软连接的串斗,以满足混凝土的外观要求,防止混凝土离析。

2.3 确保盖梁施工质量。常见盖梁质量问题有:盖梁模板倾斜度超限值,致使前后跨径位移量超限值;因为支架沉降量超限或其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致使盖梁跨中下沉量超限;盖梁支模过程中,桥梁纵轴不垂直于盖梁横轴,致使上下游跨径出现大小两个极端,无法保持一致,致使梁支撑线和设计支撑线不一致,进而导致盖梁偏心受压。

控制措施:用I字钢作盖梁底模支架,承台顶面用立木支撑,预留底模标高,对第一片盖梁进行浇筑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沉降量,确定经验数据,确保盖梁底面标高不超出限定范围。严格放样精度。浇筑时,侧模应该垂直于桥梁轴线,目的是使上下游跨径一致。严格检查盖梁侧模的垂直度,保证前后跨的跨径在允许范围内。

2.4 确保T梁施工质量。T梁在预制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有:预应力管道左右偏差过大,张拉完毕后出现梁身弯曲现象;低松驰预应力筋张拉流程不符合操作规范,不施加初应力直接达到100%;持荷时长达不到施工设计要求;压浆阶段,稳压期较短,压力值不达标,发生二次补浆;预制T梁的过程中,未严格控制横隔板部分的模板之间距离,架设好以后,全桥横隔板顺直度不达标。

控制措施:首先,张拉流程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测量伸长值及预应力筋设计张拉应力的准确性。通过两边垂线的方式对预应力管道左右偏差范围进行严格控制,确保稳压时长和水泥浆密度达到设计值,以免出现二次补浆的问题。施工中应该注意第一块横隔板和梁端的尺寸控制,其余横隔板间距按第一块横隔板间距来设计,确保横隔板之间保持固定的间距。

后张法张拉之前,其强度及砼的弹性模量均要符合设计要求,以确保预拱度适当,这样才能使桥面铺装厚度达到设计要求。T梁负弯矩筋张拉槽应该在架梁中保护好,运梁阶段为避免扰动钢绞线穿插和孔道压浆,切忌损坏提前埋设的波纹管。

2.5 预制箱梁的质量保证措施。①试拼装检查模板。质量较好的模板应该棱角线型顺直,拼装时接缝严密,且无波浪起伏现象,端模角度和设计锚垫板角度相同,大面平顺,不锈蚀。通常,对拉螺栓预留孔须与模板位置一致,每周转一定次数进行一次检查、校正。②用腻子打平接缝部位,彻底清洗底板。施工时,确保地板材料紧密粘贴,塑料板无破洞、鼓包、皱摺等问题,将支座钢板提前埋设在指定位置,并将楔形块设置在伸缩缝梁端。③钢绞线须事先进行编束,保证在管内不缠绕,整束穿过波纹管,钢绞线逐根编号。腹板、底板钢筋必须检查正弯矩波纹管定位,以免砼浇筑阶段其发生位移。④按设计要求支设端模、侧模和内模,并绑扎顶板钢筋和负弯矩波纹管,将钢筋凳支垫在底部;侧模必须设置顶挡,顶部压杠间距设计为1.5米,紧压内模;翼板边线平顺。所支设的模板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钢筋必须装设在指定位置;严格控制底板、端板和翼板装设质量,防止其跑模或发生形变;焊接钢筋时,必须按规定的工艺流程逐项操作,严格控制钢筋尺寸和加工质量,使钢筋网、钢筋骨架的偏差始终在可控范围之内;另外,要按施工要求设计钢筋的型号、规格、根数和间距。锚垫板和模板要牢固连接,检查负弯矩管和正负弯矩锚垫板定位情况,设止浆垫,密封管口,以阻止砼的侵入。

2.6 控制桥面铺装质量。桥梁的使用寿命受桥梁桥面铺装层早期破坏的直接影响。应做好如下控制工作:①精确放样与高程控制、控制好桥面清理、混凝土施工、平整度控制及施工。桥面应平整、整洁,沥青混凝土铺装前应对桥面进行检查。铺筑前应洒布粘层沥青,桥面横坡应符合要求,不符合时应予处理。②桥面铺装工作必须在横向联结钢板焊接工作完成后才可以进行;参照施工设计设置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厚度,同时严格铺装材料、铺装层结构、防水层设计和混凝土强度,确保铺装质量达到设计要求。③参照设计图纸,纵向铺设桥面钢筋网,彻底清洁桥面板后开始浇筑桥面;如果采用防水混凝土铺设桥面,就要严格把控其工艺流程。此外,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其表面必须设置防滑措施,分两次浇筑,二次抹平,然后沿横坡方向拉毛或进行压槽。

2.7 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有配合比、搅拌、运输、浇注、振捣、养生等环节。混凝土应保证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良好的和易性及泌水性,且质量均匀性要好。其中混凝土配合比是控制其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在满足其施工要求的情形下应尽量减少单位用水量,相应地也减少单位水泥用量,从而减少混凝土水化热,减少由于混凝土的徐变与收缩而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和施加预应力之前的收缩裂缝。

3 结束语

桥梁作为一个多种材料、不同结构组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各个成分的重要性、应力状态、易损性不一,刚度和动力特性也相差很大,因而桥梁的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要科学管理,规范施工,在桥梁施工中应坚持以质取胜,必须加强提高技术水平的科研工作,切实抓好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奎一.对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

[2]张永.桥梁施工中质量控制分析[J].山西建筑,2012.

工程桥梁 篇4

1 影响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现阶段的桥梁工程的施工材料就是以混凝土为主, 所以混凝土的质量问题直接决定着桥梁工程质量问题, 进而决定桥梁的使用寿命。如果选用的混凝土的强度高, 抗压性好, 则整个工程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使用年限也就相应延长, 如果混凝土的质量差, 则桥梁工程在投入使用之后, 受到过往车辆的重压就会产生裂缝、破损现象, 严重的时候桥梁结构会突然断裂,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其严重的威胁。如今建筑中使用的混凝土的强度都是比较高的, 通常的配料包括普通砂石、高强陶粒、水泥、加粉煤灰、矿渣等。高强混凝土的本身质量比较轻, 在建筑中应用十分广泛,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构混凝土。这种类型的混凝土与较为普通的混凝土相比具有很多优点, 例如它能够减轻桥梁的自重, 从而加大了桥梁的横跨长度, 而且能够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 使桥梁的刚度和韧性都有所提高。同时还能增强桥梁的抗震性能, 很好地克服了用传统材料建造的桥梁的不足之处, 在将来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宽广, 尤其是依托强大的科技力量, 高强度混凝土必将能够成为今后桥梁建筑的最重要材料。

桥梁工程的施工工艺的不同也会给工程的质量带来不同的影响。施工工艺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沉降问题, 尤其在道桥过渡段的施工中影响使用寿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桥梁地基的土质具有非常大的含水量, 这通常是自然形成的, 同时土层的空隙率也比较大, 但抗剪强度却很低, 这就会使桥梁在使用过程中在承受着非常大的自重荷载量, 与此同时, 这个荷载力与过往的车辆载荷发生力的相互作用, 就很容易产生沉陷的现象。二是在台背填料的选择方面, 首选具有高度透水性的材料。一般建筑中通常使的透水性材料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这是指材质本身的空隙率比较大, 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桥梁容易发生形变。三是在桥梁路基的设计方面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工程施工的钻探深度明显不够, 有些地质钻探布控点又太少, 根本发现不了软基的存在, 这就导致对软基处进行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际存在情况有着很大的差距, 那么软基处治设计也就达不到标准要求。四是在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的选择上也会导致桥梁的质量问题, 例如道路与桥梁的施工顺序的不同, 从而使得现场的施工条件并不理想。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大概是因为施工单位只顾赶进程, 未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去施工, 台背回填松铺厚度就严重不足, 排水防护工程是自然也没有做到位, 给工程埋下了深深的沉降隐患。

2 提高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的工艺措施

首先可以不断提高路桥过渡段路堤的填料质量, 要认真地选择施工路段的填充料, 把采集到的多种土壤反复试验对比, 从而选出最适合的土壤作为过渡段路堤的填料。一般情况下还可以选用砂类、渗水性好的土等具有良好的级配水稳定性与压实特性的材料作为填料。

其次可以巧用土工格栅。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具有工程特性的材料, 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典型的应力, 可以约束土体的侧向变形, 从而控制路基填土的侧向位移同时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能。土工格栅本身很有弹性, 如果受到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 会降低或根本不产生变形现象, 同时土工格栅和路基填土发生摩擦作用, 导致上部荷载量在路基中得到重新分配, 从而减少桥台台背局部范围上的垂直应力, 沉降就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再次可以通过科学合理设置缓和过渡段的方法来控制沉降。大多桥梁是刚性结构, 本身不容易产生沉陷, 但是路基是柔性的, 且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 所以当刚性桥面与柔性路面的结合时一定会有沉陷的发生。进行软土地基处治时, 依据各路段具有不同的强度, 就需设置一定的强度过渡段。地面上的路堤也需要设置强度过渡段。在多种类型的桥台结构中, 过渡段路堤往往在桥台结构施工前就可以进行填筑不会受施工作业面的限制, 大大提高了碾压的均匀程度, 压实度也非常容易达到预期的标准。

最后防水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道桥路面沥青铺装层的质量问题。而桥梁路面的防水工作的好与坏, 也直接关系着桥梁使用寿命的长与短, 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做好路面的防水施工工作。一方面可以在桥梁水泥混凝土路基浇筑工作完毕后, 在混凝土的初凝阶段就利用丝刷把表面拉毛, 可以大大提高道桥路基面的粗程度, 这就可以增加桥梁路基面和道桥防水层以及沥青路面铺装施工后的粘结力, 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 同时也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铣刨机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开挖、翻修, 同时清除处理沥青路面的网纹、车辙等痕迹, 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桥梁路基面与桥梁防水层和沥青路面铺装的粘结力度。

另外桥梁的平整度对桥梁的质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伸缩缝的平整度要控制好, 注意施工的顺序要合理, 先将桥面的沥青层铺设好, 完成之后, 进行切缝处理将伸缩缝中的预留槽中的沥青混凝土块等一些杂物都清理干净, 在安装伸缩缝和浇筑混凝土的时候, 要用三米长的直尺随时随地矫正伸缩缝与混凝土的标高同沥青面层保持一致性, 这样才能确保桥梁路面的平整, 车辆在过往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产生压力不会很大。

3 结语

综上所述, 桥梁工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 桥梁结构容易发生很多的质量问题, 尤其是沉降问题, 只有切实保证工程施工中选用质量较佳的混凝土材料, 并选择最适合的施工工艺, 同时做好桥梁道路阶段的防水工程, 就能保证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 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立平.我国公路桥梁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价值工程, 2011 (10) :90.

[2]郭冰战.浅谈高速公路桥梁伸缩缝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风, 2010 (3) :94.

探析桥梁桩基工程的施工 篇5

【关键词】桩基;施工;技术

1.桩基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

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加强施工管理,同时应针对桩基施工的特点,在施工中进行科学规划。施工组织设计是进行施工准备、合理部署施工活动,推行先进技术和实行科学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桩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确保质量的原则,应结合工程特点和具体施工条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及场地条件等),合理确定桩基施工工艺,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手段,确保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实现桩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合理性。

2.桩基工程施工特点

2.1重要性

桩基础设计承载力较大,如果发生严重的质量事故,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是其造价占工程总造价的份额较大,因此必须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造价。

2.2隐蔽性

桩基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因操作质量低劣而引起的多数事故,事后往往不易检验,补救也较困难。

2.3复杂性

2.3.1桩型多,各类桩型的施工工艺、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差别很大,因此桩型的选择应考虑多种因素。

2.3.2地下未知因素多,而往往由于工程勘察费用的限制,勘探工作量及勘探点密度设置也不尽能满足桩基施工的要求,所以试成孔(对于灌注桩)或试沉桩(对于打入桩及压入桩)就显得十分必要。

2.3.3桩工机械设备品种多,每种桩型的施工,或同一种桩型在不同地层土质中施工时,都有适合于具体施工条件的桩工机械及附属设备,因此机械设备的选择是否适用和合理,对施工造价、进度及工程质量均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2.4困难性

2.4.1施工限制条件多,诸如:用电量和用水量的限制:噪声和振动的限制、泥浆排放的限制及大型车辆和机械进场时间的限制等。

2.4.2不安全因素多,诸如:高空坠落、深孔坠落、机械伤害、桩架倒塌、物体打击、触电事故、深孔作业时有害气体与孔壁坍塌致伤致命等。

2.4.3工序多,对于灌注桩施工而言主要有两大工序:成孔和成桩,对于预制桩而言也有两大工序:制桩和沉桩,每一个大工序中又可分为若干个小工序,每道工序中都可能遇到难点。

2.5质量事故常见性和多发性

桩基施工因工序多、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随机变化,加之在地下作业“看不见、摸不着”,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质量缺陷,甚至质量事故,所以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

2.6知识多样性

从知识范围看,操作桩基施工必须具有建筑结构、建筑机械、建筑材料、工程与水文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静动测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有关规范规程,此外还应具有桩基施工经验以及桩基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的经验。如果上述某一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匮乏或不够,进行桩基施工,将会造成事故。一份优秀的桩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往往需集思广益,是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3.工程桩基施工混凝土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3.1强度等级

桩基施工中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桩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样,且护壁应高出地面至少30厘米,另外应对护壁进行仔细检查有无漏水和渗水。

3.2桩基混凝土配合比

应在施工前选择取料场,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合格后,分人工挖孔桩和钻孔桩进行配合比设计,一般情况下,钻孔桩水下混凝土的坍落度比人工挖孔桩混凝土坍落度要大,但无论何种混凝土都应满足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如混凝土坍落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等,其中最重要是混凝土粘聚性和保水性一定要好。

3.3混凝土灌注前應仔细对孔底进行检查,检查孔底有无积水和沉渣

一般情况下,沉渣较容易清除,但由于地下水位比较高时,积水就难清尽,鉴于此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地下水量较少时,可在第一盘混凝土灌注前使用海绵、毛毡等物品尽量将孔底积水吸干净,一旦吸干净就可以立即进行混凝土灌注;且第一盘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应适当加大,灌注高度应严格进行控制,也利混凝土充分振捣;二是地下水量较大采用海绵、毛毡无法吸干净时,可以考虑按钻孔桩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3.4钻孔桩水下混凝土灌注应仔细对每盘混凝土下料量和导管拔管高度进行严格的计算

否则极易出现导管拔出混凝土以造成断桩,另外,应将混凝土灌注超过桩顶设计标高至少0.8米,也保证将桩头凿出浮浆后桩顶的混凝土质量。

3.5人工挖桩混凝土灌注

首先应将孔积水,特别是串筒润湿而流下的积水吸干净,避免孔底混凝土由于积水而使混凝土局部水灰比增大而出现混凝土强度偏低,严重时会造成混凝土离析,另外灌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振捣高度,保证混凝土振捣充分避免漏振和过振,最后随着桩基混凝土的不断上升,桩基表面由于混凝土振捣而产生的浮浆不断增加,这时应用捉桶将表面的浮浆捉出倒掉,特别是接近桩顶更是如此,也避免由于混凝土配合比失真而造成桩顶出现低强度区。

3.6桩基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在混凝土终凝后应对桩基混凝土进行保养

桥梁工程桩基混凝土灌注完保养至龄期后,应对桩基质量进行检测,目前我国对于交通工程中桥梁桩基的检测方法普遍采用的有两种,一是超声波透射法,二是低应变法。低应变法由于其检测结果精度低,目前主要用在小直径桩或短桩的检测。

4.桩基工程全面质量管理

4.1影响桩基工程质量的因素影响桩基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业主的职业素质、道德品质(是否无理压价、是否拖欠施工款项)与桩基知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资料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设计选用桩型、持力层与桩基参数(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设计承载力等)取值的合理性;工程监理制度的严格性与完善性;质量监督部门的执法公正性与严肃性;桩基测试的科学性,测试手段的可靠性;桩基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桩基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以及施工管理的严密性和真实性等。

总之,桩基施工质量的优劣取决于业主、勘察、设计、监理、质量监督、检测和施工等部门的分工、协调和配合的好坏,其中某一方面失误或不周,就会造成质量问题或事故。一般说来,桩基施工单位是保证和影响桩基施工质量的主体。

4.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推行桩基施工全面质量管理时,也应该注意做到“三全、一多样”,即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所运用的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因地制宜。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它涉及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内容涉及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两个方面。故应围绕工程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机(器)、(原材)料、(方)法、环(境)诸要素进行控制,并对质量活动的成果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止不合格重复发生。

4.3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放松警惕,严格按设计、按规范施工,把好各道工序各个环节质量关。并能针对各种可能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潜在原因,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工程桥梁 篇6

关键词:桥梁拓宽搭板设计,方法,施工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原有的桥梁工程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通行需求,需要进行扩建和改造。项目负责人和施工人员要对原有桥梁的功能进行综合考虑,进而以此为基础,对新旧桥梁进行衔接设计。老桥的桥位、地基、结构等要素,都是桥梁拓宽工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设计人员一般将老桥固有的上部结构形式应用到新桥设计中,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植筋和现浇混凝土刚性连接方法在新旧桥梁连接中应用比较普遍,它的施工要求也相对较高。连接之后,新旧桥梁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也会出现变形或不协调现象。

1 桥梁拓宽工程设计

1.1 处理桥面纵向缝

新、旧桥梁的纵向拼接缝一直是桥梁拓宽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的整体拓宽效果。当前,在新老简支梁板桥梁纵向拼接缝中,一般应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1)上下部桥梁结构都不连接。应用该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新旧桥梁的相互干扰。同时,它的受力情况也比较明晰,且施工流程简单。但它的整体性比较大,拼接缝隙会受到荷载作用的影响而变大。一般纵向拼接缝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整性,极易破损,使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该种桥面纵向缝处理方法主要被应用到中级或低级高速公路桥梁拓宽工程中;(2)上下部桥梁结构的刚性连接。不均匀沉降是新老桥梁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容易对上下部结构拼接缝产生负面影响,进而生成裂缝。同时,空心板之间处于铰结状态。加之,新老板梁之间的刚性连接过于强大,在深厚的软土地基应用中面临很大的风险性[1];(3)上部桥梁结构连接,下部桥梁结构不连接。该种桥面纵向缝处理方案既能够对桥面拼接缝处的平整和受力问题进行解决,又能够有效避免刚性连接,对桥梁结构产生负面影响。项目负责人要结合具体的桥梁拓宽工程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以保障道路桥梁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并对其后期的维修和养护问题进行综合考量。

1.2 桥梁结构间连接形式

对新拼桥的跨径、梁类型、梁高等进行综合考虑,使其与老桥保持一致,并让新老桥接缝两侧梁的变形和刚度协调一致。桥梁拓宽工程中,桥梁结构拼接缝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空心板连接。对老桥外侧的护栏和边板悬臂进行拆除,并将连接件种植在老桥外侧边板上。连接件的主要构成要素为钢板、种植螺栓和连接钢筋。对连接钢筋和新板预埋筋进行焊接,然后对老桥和新拼桥的桥面铺装钢筋进行连接,并用型钢对纵向接缝两侧的空心板进行临时连接,然后对接缝和桥面铺装砼进行浇筑。当砼满足设计强度之后,对型钢临时连接进行拆除,使新老桥处于良好的连接状态。如果拼接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与设计强度不匹配,需要对运行车辆的速度和数量进行控制[2];(2)工字组合梁连接。分别对老桥外侧护栏和老桥外侧边梁的外翼板砼进行拆除,对翼板内钢筋进行保留,并结合横隔梁的位置,进行钢筋种植,然后对外侧横隔梁进行立模现浇。对拼宽桥梁的工字梁进行安装,并应用横隔梁在拼宽桥梁工字组合梁之间进行连接,对桥面板进行现浇。在拼接处两侧工字梁的横隔梁中,用钢板和高强螺栓进行连接,进而对拼接处的现浇桥面板进行立模浇筑,从而在新老桥工字组合梁之间进行直接连接;(3)T梁连接。设计施工中,对老桥外侧的护栏进行拆除,并对边梁的部分外翼板砼进行凿除,对翼板内部的钢筋进行预留。进而在横隔梁位置对外侧横隔梁钢筋进行种植,并对外侧横隔梁进行立模现浇。T梁安装过程中,要实现拼宽桥梁T梁间横隔梁连接,并应用接缝砼对桥面进行现浇。借助钢板和高强螺栓对拼接处的T梁横隔梁进行连接,进而对拼接处桥面板现浇接缝砼进行立模浇筑,使新老桥T梁处于良性的连接状态。

2 整体式桥梁桥台搭板的特殊构造设计

温度和搭板周围土体等都会对整体式桥台桥梁产生负面影响。它在上部结构和土体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受力和变形。而台后土体和搭板上的变形缝能够对梁体的伸缩变形进行吸收。搭板处于与桥台和主梁的铰结状态,既会对结构的变形和受力产生干扰,也会对路、桥面产生负面影响。搭板和梁体都受温度影响。设计人员要将钢筋混凝土搭板分别设置在两侧桥台上,并将其长、宽、厚分别控制在6m、10.5m、0.3m。将搭板平均分成两段,对钢筋混凝土枕梁进行支撑。

3 搭板拼接设计问题

(1)旧桥在长期使用背景下,混凝土发生收缩,也在自重作用下完成了徐变。设计人员要对新增混凝土的自重、收缩和徐变进行拓宽,并将其作为重要计算要素,以控制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开裂和变形问题;(2)施工中,无法将小搭板填料压实,它的位置是拓宽之后的主车道,具有很大的冲击荷载,且对路面结构层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因而,很难对搭板下的水泥石灰土垫层进行压实,导致桥梁运营中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甚至造成搭板断裂,影响行车安全;(3)搭板会受老桥耳墙的影响。如果新旧衔接处出现基础不均匀沉降,会对搭板受力情况产生负面影响。

4 搭板拼接设计策略

(1)隔开拼宽侧和旧桥搭板,避免出现受力干扰问题。同时,也要控制受力过程,有效避免受力不均匀导致开裂和变形问题等;(2)在老桥台上增设小搭板中支撑,需要处理原先的老桥耳墙,为小搭板预留充足的位置。小搭板受宽度限制,无法单独承担车辆荷载。设计人员要将新旧搭板连接为一个整体;(3)大小搭板的桥台背景和台后路基都不同。分别在拼宽路基和老路基上对大、小搭板进行支撑。同时,对沉降问题进行综合考量,有效避免不均匀沉降变形对搭板产生负面干扰,并用相关建筑材料对大、小搭板进行分隔处理。

5 桥梁搭板设计和施工方案

(1)结合具体工程诉求,调整搭板宽度。老桥与搭板的原有距离为4m,将其调整为3.5m,并将小搭板宽度增加为1m。从而增加搭板宽度,为搭板提供一个良好的受力环境;(2)挖凿老桥耳墙,使其在原有高度上降低30cm,并将小搭板搭放在老桥桥台上。将老桥牛腿上的螺纹钢筋种植梁控制在6根,它的规格为ψ18,并将种植深度控制在40cm以上。设置成梁,其长、宽、高分别为75cm、30cm、30cm,将它的一端支承在耳墙上,另一端与种植钢筋相连,确保与原桥牛腿的匹配度,并在该梁上支承小搭板;(3)应用低标号混凝土对水泥石灰垫层进行替代,确保搭板下基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解决路基无法压实问题[6];(4)如果行车荷载由75cm的搭板单独承受,很容易对小搭板造成破坏。对规格为ψ20的二级钢筋进行应用,并对其间距和深度进行合理控制。将种植钢筋伸入小搭板内部,与搭板进行焊接,混凝土浇筑后,与老桥搭板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对受力进行承担;(5)开挖搭板之后,如果原搭板与老路接近的一端25cm宽度没有路面基层,分析老桥施工图搭板,该处即为老路的土路肩部分,该25cm不存在结构层。挖出该处土方之后,搭板的长高差会对路面结构层的碾压密实度产生影响。因此,设计人员要将搭板长度由6m延长为8m,并重新布设钢筋,在布设过程中,对其悬挂要素进行综合考量。清除老桥搭板上的25cm非路面材料,将其与75cm宽的搭板进行连接,并对二者进行同步浇筑。

6 结语

在原有桥梁基础上,对桥梁进行改造和拓宽,能够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也与可持续性的战略发展要求相匹配,有助于将桥梁的应用效果发挥到最优。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工程要求,应用分段形式,对桥头搭板进行合理设置,以有效避免温度变形。同时,应用高粘弹性橡胶改性沥青填充材料对变形缝进行填充,在有限的工期范围内,保障接缝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祥顺.市政桥梁拓宽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中问题分析[J].江西建材,2015(23):172-173.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 篇7

1 桥梁施工的概述

1. 1 桥梁工程施工的特点

在道路修建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河流、峡谷或者其他的大跨度空间, 这时候就需要修建桥梁, 跨越这些建筑物, 保证公路的连续性。桥梁工程具有体型大, 结构类型多样, 修建原因类似等等特点。而对于桥梁工程施工来说, 施工地点多变, 施工周期长, 施工成本高, 施工操作有露天、高空和水中多种作业方式。另外, 桥梁工程施工还具有单一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 2 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

如上所说, 桥梁工程大多在露天、高空和水下进行, 其施工环境复杂, 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 所以说预想的施工情况总会由于各种各样的状况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 因此, 进行桥梁工程施工控制, 就是为了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 使桥梁施工往有利于工程的方向发展。在整个桥梁施工中, 以上述目的为主要目标, 对施工情况进行控制,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桥梁, 控制内容与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 总逃不过以下几点: ( 1) 几何控制。不管是哪一种施工技术, 在施工中, 桥梁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变形, 再加上施工条件复杂, 很容易出现桥梁结构的位置偏差, 为桥梁合拢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 几何控制在所难免; ( 2) 应力控制。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无法避免的会出现施工应力, 这就导致桥梁的受力状态与设计有所偏差, 这便是施工中必须控制的重要问题。通常施工应力包含自重应力, 施工中应该采取措施, 将其控制在与设计相差+ 5% 以内, 还有一种就是施工荷载应力, 同样, 实际将其控制在+ 5% 以内; ( 3) 稳定控制。稳定性, 对于桥梁来说, 至关重要, 影响到桥梁的安全性, 一旦桥梁失稳, 将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及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它比桥梁的强度有着更深一层的重要意义, 在施工中, 必须加以控制; ( 4) 安全控制。安全第一, 质量第二, 可见施工安全的重要性, 唯有确保施工安全, 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桥梁工程主要施工技术

2. 1 测量放线

测量放样贯穿于整个桥梁施工过程中, 它是最基本的一项任务, 桥梁施工的初期, 先根据设计标高对施工现场进行场地平整, 然后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水准点进行测量放样, 现在测量技术已经全部实现数字化, 可以选择全站仪或者水准仪进行施工放样, 精度较高。在进行墩位勘测的时候, 先要建立好施工控制网, 并且保证精度。如果放样点达不到设计要求, 应该重复操作或者及时补充。在施工控制网中, 除了长度, 还要控制好桥墩的位置, 必须保证与设计一致, 主要就是控制桥墩轴线、边线及地面标高。

2. 2 基坑开挖技术

桥梁施工大多在野外进行, 甚至有一些在山区, 天气变化多端, 无法推测, 遇到雨季对基坑的开挖非常不利, 所以, 桥梁基坑开挖最好在枯水期或者雨量较少的季节进行。另外, 基坑开挖之前, 先勘测施工现场及其附近的的水文地质条件, 了解周边的土质, 地下水状况, 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编制开挖计划, 确定开挖技术, 准备好开挖需要的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等等。在开挖过程中, 要依据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开挖进度, 如果需要, 还可以人机配合进行开挖。当然, 在基坑开挖中, 必须做好基坑的监测, 在挖基的过程中, 也要做好相应的检测工作, 对基坑动态随时有所了解, 避免出现坍塌等危险事故。遇到降雨天气, 或者受到地下水的影响, 还应该选择合适的降水、排水措施。

2. 3 浇筑技术

在基坑开挖完成之后, 很快就会进行桥梁浇筑施工, 在浇筑施工中, 严格控制好施工工艺, 保证达到技术标准。浇筑之前, 完成桥墩柱钢筋的绑扎和预埋, 做好浇筑的准备工作, 然后浇筑混凝土, 边浇筑变振捣, 保证振捣均匀、密实, 最大程度上从施工的角度杜绝浇筑面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另外, 混凝土的浇筑以前期的放样测量精度作为参照。混凝土的浇筑是桥梁工程中使用最多的一项施工技术, 并需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施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 保证其安全性。

2. 4 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可以很好的提高结构强度, 对桥梁工程来说是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在预应力施工的时候,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 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预应力的张拉, 张拉结束立即灌注混凝土。这样做,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应力损失。在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时候, 将应力值控制在规范标准上, 注意监测预应力筋长度的增加, 采用对称、均匀的张拉方法, 张拉结束, 进行封锚, 最后灌浆,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必须控制预应力的损失, 并且使其与结构共同作用, 提高结构的抗裂性。

2. 5 钻孔灌注桩技术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钻孔灌注桩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由于其施工简单, 噪音小, 成本低, 所以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主要施工内容如下: 钻机就位———护筒埋设———泥浆制备———调试设备———清孔———钢筋笼安装———混凝土灌注等等, 以下分析其优点。

( 1) 噪音小。钻孔灌注桩施工引发较小的振动, 并且没有其他的噪音, 所以即便是在市区内的施工, 也不会对周边具名造成大的影响; ( 2) 适应能力强, 承载力高。钻孔灌注桩桩深范围广泛, 可以应用于各种地质情况, 并且对于特殊土层也能很好的解决承载力问题; ( 3) 桩径易确定。钻孔灌注桩最大的优点就是应用范围广泛, 所以, 在设计中, 可以依据地质条件、荷载特点等等因素, 确定最合适的桩径。

2. 6 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

随着各种桥梁的建设, 和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 近些年接触到了很多大跨度桥梁的施工, 比如苏通长江大桥、桥天门大桥、泰州大桥等等, 都是超大跨度的长大型桥梁, 这些桥梁的相继建成, 为我国后续的大跨度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同时也使一些桥梁施工技术得以创新, 得以提高, 是后续大跨度桥梁施工的技术保障。

但是超长跨度的桥梁, 由于其结构的特点, 使得其与一般跨度的桥梁在受力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对其施工技术有更高的要求。例如苏通长江大桥的平台设计施工采用的是直接利用钢护筒作为平台的支承结构以及超大直径的钻孔灌注桩; 泰州大桥沉井定位要求精度较高, 而下沉偏位难以控制, 采用的是刚性导向定位系统, 这是桥梁施工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范例; 苏通长江大桥采用爬模系统进行塔身混凝土施工, 以保证塔身的线形。

3 结语

桥梁工程对于国家交通系统的建立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因如此, 国家对于桥梁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桥梁的地理特点, 施工环境等等, 编制合理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 选择最佳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 所用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尤其是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必要时可以选择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施工, 保证桥梁的稳定性, 安全性, 耐久性, 为人们的便利出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我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 为我国桥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出现, 都为我国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是对我国桥梁工程质量的巩固。另一方面, 我国桥梁施工经验历史悠久, 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 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所以,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无论遇到什么苦难, 都要迎刃而上, 以现有的技术与经验面对它, 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新方法、新技术。

关键词:桥梁工程,管理措施,施工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J].四川水泥, 2015 (06) :112.

[2]罗庆湘.探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J].门窗, 2014 (02) :103.

建筑桥梁工程防震方案分析 篇8

1. 桥梁被地震震害的原因分析

1.1 地壳移动导致梁式桥梁上部分的活动节点部位因为盖梁的宽度不够, 而使得落梁与梁体不断撞击、碰撞引起的破坏, 对于拱式结构的桥梁则表现出拱上的建筑和腹拱的破坏, 拱顶、拱脚产生裂缝, 甚至可能是整个隆起变形。

1.2 可能是支座损害, 由于在建筑时未考虑抗震的要求, 在受到地震力的强大作用时, 支座连接等方面的构造不足, 或者是支座的材料上的缺陷等因素, 就会发生支座发生强大的变形, 导致螺丝拔出、剪断或者是活动支座脱落, 最终整个桥梁结构因震力传递形式的变化而损坏。

1.3 还可能是结构下部发生破坏, 这是由于桥梁的下部结构不足以抵抗自身的惯性力以及有支座传递过来的地震作用力而发生变形和开裂, 并连带着整个桥梁毁坏。

1.4 如果是在地基比较松软的地方的桥梁则会出现河岸滑移, 桥台向河心移动, 这种情况则造成的后果是最严重的。

2. 桥梁工程防震方案探讨

2.1 牢记桥梁抗震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按照国家的标准, 桥梁防震应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要确保这一标准, 必须要进一步明确抗震设计的原则:

第一, 体系的整体性和规则性原则。要确保桥梁整体性要好, 结构尽可能是连续的, 这样可以减少结构震坏脱落的现象, 发挥桥梁的空间作用。

第二, 多道抗震设计原则。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 有一部分延性好的构件在地震时先达到屈服, 充分发挥出它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然后才是第二道抗震防线、第三道或者还有更多的防线, 这种结构大大地降低桥梁损害的几率。

第三, 能力设计原则。所谓能力设计是指不适宜发生非弹性变形的构件、延性构件等不同构件与不同的破坏模式之间确定的强度、安全度, 比如说我国采用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若构件”的思想则是此原则的体现。

2.2 引进国外学习一些先进技术和思想

日本是个频发地震的国家, 在1923年的关东地震以来, 日本政府就在不断总结经验, 分析研究桥梁抗震方案, 扩充完善公路桥梁的标准, 对于1980年前的桥梁每次都是优先加以维护, 实施了很多计划, 如“桥梁防震加固3年计划”, 全面将桥梁加固为一个坚固的整体结构。我国要向他们学习, 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思想以及这些防患于未然的精神。

2.3 采用抗震的设计方法

比较容易实现的抗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隔离支座,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桥梁体的墩、台的连接处安装隔离支座可以有效地减少墩台的水平地震作用力, 这是一种普遍的、作用力较强的方式。

(2) 利用桥墩延性减震, 这是要将某些部位的设计的具有足够延性, 让桥梁受到强大地震时, 这些部位形成的稳定延性产生的弹塑性变形可以延长结构周期, 耗散地震能量, 可以起到很到的缓冲作用, 避免突然地剪断而发生损害。

(3) 采用减震的新结构, 型钢混凝土具备很多优点, 它的承载力要高于普通同形状的混凝土一倍多, 它的抗剪能力很强;它的延性也比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很多;滞回曲线比较饱满, 耗散能力也有较为显著的提高, 从而使得这种混凝土呈现出很好抗震性能, 而且还可以节约材料, 降低造价。

2.4 积极采纳有效的建筑防震措施

首先, 防震设计要合理。

第一, 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建筑原理更要重视防震设计, 设计师对于建筑组织结构的防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主要分为大震、中震和小震, 一般情况下地震烈度分为12度, 6到10度的地区需要有防震设计。在整体规划设计阶段, 需要工程师对于建筑的选址、基础结构及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符合自己设计理念的同时要清晰的确定其抗震能力, 将抗震设计体现在建筑中。初期的建筑设计要根据设计师的自身能力, 而并非计算机式的单纯数据设计。

第二, 根据新抗震规范进行设计, 同时要灵活变通。新的抗震规范有很强的强制性和很好的功效,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的实际情况都能依靠规范来解决。在实际设计中, 应主要以抗震规范为主要依据, 遵循其规则, 这样才能保证抗震效果。在实际中, 我们仍需做到运用概念设计, 如组织结构的抗风设计与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要求能消减外荷载, 吸收或转换震动的能量;而抗风设计则要求组织结构在风的作用下动力相对应该小点, 刚度较大这一矛盾必然影响组织结构体系的抗风和抗震性能。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需要合理的概念设计与延性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

第三, 注重地震与场地共振情况的发展。在楼房建筑中, 框架房屋拥有自身的自震周期, 在遭遇地震灾害时, 地震的震感周期若与楼房的自震周期一致便会产生共振加大震感, 这样楼房倒塌的几率便更大。在新抗震规范中提到了组织结构周期和振型的抗震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应搜集历来当地地震周期, 避免出现建筑物自震周期与地震周期一致。

其次, 防震措施要到位。

防震设计符合当时抗震要求时, 施工的正常进行则是达到抗震效果的重要保证。

第一, 在实际施工中, 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抗震设计的实际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 应不断加强人员的抗震意识教育。

第二, 施工中保证对设计的正确理解与应用。很多施工人员对于设计只有大概的了解, 却不能完全领会防震设计, 从而导致因为理解能力产生错误。尤其在一些组织结构薄弱的部位的处理中不容忽视, 如在建筑平面外墙转角处的转角窗, 为了防震设计中限制了角部组织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设置, 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并采用概念设计,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两竖向构件间设厚板、暗梁等可靠拉结, 反之则不能达到防震的效果。同时让组织结构保持良好的抗震性能仍应考虑很多因素如场地稳定性和材料应用等等。

第三, 施工中保证真材实料, 避免偷工减料。如杭州建筑中曾出现使用毛竹代替钢筋的丑闻, 这样的做法后果十分严重, 不仅不能达到工程的使用年限, 更是不能符合其防震功能。在施工管理中, 必须严格遵照设计要求来施工, 对于采购材料人员实行严格监督, 谨防开发商偷工减料及采购人员为回扣以次充好。同时, 对于建筑中的重点如学校和医院等应更加强调其质量, 在达到其防震能力的同时最好进一步加强其防震效果。

再次, 抗震法律要完善。

我国现在已经有新的防震规范, 对于建筑的防震设计有了法律上的保护与限制, 但是对于施工中的法律规定却十分不足。在施工过程中, 只有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对于防震设计的实际履行程度及效果没有正规的法律条文规定。在施工中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中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 法律条文更是稀少。再则, 对于工程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度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对于安全质量的工程终身责任制却没有将工程的防震能力一并考虑。针对于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防震、抗震的法律制度体系,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竣工验收也应包括防震抗震验收制度。

最后, 防震意识要增强。在震中我们发现很多不合质量要求的建筑,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防震意识不强。在近些年来我国没有遭受到强大地震直接导致在建筑中防震意识薄弱, 若想克服这一问题在加强教育和宣传方面需要下功夫。

第一, 加强全民防震意识。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都多开设防震教育课程, 全民的意识提高了才能将地震灾害像日本一样当成普通灾害那样重视。

第二, 对于开发商及工程业主定期进行防震教育并不定期的抽查, 开发商的重视才能直接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

3. 结语

桥梁工程安全评价与分析 篇9

1 桥梁工程安全评价与分析

为了确保桥梁工程在建设之后正常投入使用, 桥梁工程建设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如若与要求不符, 建设缺乏合理性, 则会埋下安全隐患, 威胁着桥梁工程的安全。以下是对桥梁工程安全的具体评价。

1.1 桥梁自身设计合理性。桥梁自身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桥梁工程安全。桥梁自身设计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很多方面, 不论何种方面都威胁着桥梁工程的安全。以下是具体分析。

1.1.1 桥梁孔径或净空不符合要求。桥梁在设计之前, 往往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灾害对其的影响, 为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要将桥梁孔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确保泥石流、漂流物、洪水等安全通过。如果桥梁孔径过小, 甚至来往船舶也不能顺利通过, 一旦自然灾害来袭或者频繁受到船舶剐蹭或撞击, 桥梁势必会损毁, 人员损伤、经济损失等不可挽回。

1.1.2 桥面排水系统不完善。桥梁在设计时, 要确保结构完整, 尤其是排水系统的设置, 不可遗漏。桥梁上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排出公路积水, 确保桥面干燥。如果桥面排水不畅, 恶劣天气时, 桥面积水, 不仅影响正常交通秩序, 容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还不利于桥梁养护, 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

1.1.3 桥梁侧向路肩宽度不符合要求。桥梁的侧向路肩宽度较小时, 会增加车辆行驶的难度, 不但容易与桥梁护栏剐蹭, 还容易与同行车辆剐蹭, 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车辆没有合适的停靠位置, 影响桥梁车辆的正常通行, 或者车辆从桥梁坠落、淹溺等, 不堪设想。

1.2 桥梁各项性能是否符合标准。桥梁各项性能不符合标准是威胁着桥梁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 尽管不符合要求的桥梁投入使用, 但却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收到外界环境的冲击, 则会桥梁崩溃,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以抗洪能力弱为例, 其对于桥梁工程来说至关重要, 在夏季洪灾发生时, 如果桥梁的抗洪能力未达标准, 受到洪水长时间冲击与浸泡, 则会迅速崩溃, 威胁着来往行人安全与车辆行驶安全。

1.3 桥梁施工质量。桥梁施工质量差是威胁桥梁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原材料质量差或施工技术水平较低, 致使桥梁施工质量差, 影响桥梁的安全使用。现阶段, 很多材料商谋取暴力, 原材料掺假屡见不鲜, 如果将掺假材料供应给桥梁建设, 势必影响着桥梁质量。但仅有高质量的原材料时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高水平的施工技术。施工技术是整个工程施工的精华部分, 是决定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能否投入实际使用的关键。如若施工技术应用得当, 则在确保其他因素不破坏工程质量的情况下, 可以大大增加工程质量。相反如若施工技术达不到要求标准, 则会对整个项目工程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严重的还会导致桥梁涵洞坍塌,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4 桥梁工程建设环境。通常来讲, 桥梁建设要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 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建设环境势必影响桥梁工程的建设及其发展。若桥梁工程建设环境恶劣, 所处地理位置为泥石流、地震带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段, 则桥梁工程很容易遭到破坏, 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5 桥梁超负荷。一般来讲, 每个桥梁都有固定的承重限度, 如果桥梁长期处于超负荷承载状态, 轻则导致桥梁路面平整度受损, 影响行车舒适度, 重则引发桥面断裂, 产生诸多交通事故。

1.6 桥梁伸缩缝破损。桥梁伸缩缝由于设置在梁端构造薄弱的部位, 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 又多暴露于大自然中, 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伸缩缝破损的情况。一旦伸缩缝破损, 容易发生跳车, 进而引起过往车辆的颠簸不适, 埋下安全隐患。

2 探讨桥梁工程安全保障措施

2.1 避开恶劣建设环境。桥梁的桩基要避开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段, 进行地质勘察时勘察深度要保证大于桩长。施工前要对桩基附近地质进行调查, 发现与地质勘察报告不一致的要及时上报并请设计单位重新勘验。

2.2 优化桥梁设计

2.2.1 桥梁及其引道的线形应综合考虑其与路线的配合, 使之视野开阔, 视线诱导良好。公路桥涵及其引道的线型应与路线的总体布设相协调。

2.2.2 当桥上线形为曲线时, 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 保证桥梁的安全使用。

2.2.3 桥下净空应根据计算水位或最高流冰水位加安全高确定, 当在河流中有形成流冰阻塞的危险或有漂浮物通过时, 桥净空应按当地水文气象的具体情况确定。对于有淤积的河床, 应适当增加桥下净空的高度, 提高桥梁的安全性。

2.2.4 公路桥涵必须能安全渲泄设计洪水量, 必要时应修建导流构造物或防护构造物, 确保桥梁的安全。

2.2.5 桥梁、立交的右侧路肩宽度应符合要求, 为事故或故障车辆提供停靠处, 避免影响交通安全。

2.2.6 跨越堤坝的桥梁在下一步设计时, 考虑桥梁墩位与堤坝的距离, 避免由于墩位过于靠近堤坝, 造成桥梁基础及墩柱施工时对堤坝的破坏。

2.2.7 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等的设置不得侵入公路桥涵净空限界, 不得妨害桥涵交通安全, 并不得损害桥涵的构造和设施。

2.2.8 桥面铺装的结构型式宜与所在位置的公路路面相协调。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 防止桥梁路面有积水影响行车安全。

2.3 严格控制车流量。对于公路及桥梁要确定载荷标准, 高于载荷标准的车辆, 应禁止在公路及桥梁上行驶, 运营中加强对汽车超载的治理。针对超载违法行为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全封闭这一特点, 加大对出入口和服务区的管理。

2.4 做好伸缩缝养护工作。后期的养护工作主要包括定期检查维护, 清理障碍物等。就定期检查维护而言, 对路面和缝体刚梁的连接处是否存在裂隙、损坏现象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修补要及时。就清理障碍物而言, 在养护公路的过程中, 要对橡胶带中的石屑垃圾和积存砂土进行及时的清扫, 以防止胶带被大石予刺破及确保自由伸缩, 尤其在冬季要对胶条内的杂物和伸缩缝砼表面的碎杂进行及时的清理。

结束语

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桥梁工程的建设, 桥梁工程安全问题对于行使车辆或桥梁本身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切实确保桥梁工程安全, 要做好桥梁工程安全评价工作, 切实分析威胁桥梁工程安全的相关因素, 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促进桥梁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论桥梁施工管理中的质量与安全控制[J].科技资讯, 2009 (18) :19-20.

[2]陈云鹏.论桥梁施工管理中的质量与安全控制[J].科技资讯, 2008 (19) :43.

桥梁工程外观质量的施工控制 篇10

【关键词】桥梁;外观质量;施工控制

衡量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优劣,不仅仅是对混凝土的内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法不正确、检查不到位、质量保证措施不健全等原因,经常发生外观质量缺陷,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结构安全。因此,施工时应针对工程特点、设计要求、材料供应、设备性能以及施工部门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制订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消除施工中常见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缺陷,保证工程质量。

1.质量评定标准

桥梁建设具有投资大、造价高、技术复杂、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所以工程检测和评定较为复杂,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强化质量评定管理。目前有市政标准和交通部标准两套标准,规定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总体需求 是同一或相邻结构物表面、纹理和颜色均匀一致,内外轮廓线顺滑清晰,结构物外露的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露筋及空洞现象。分段浇筑时,段与段之间没有错台,一种结构形式与另一种结构形式连接处的过度段坡度、半圆型接头等应匀顺。大部分业主也要求结构物做到外露面脱模后线形顺畅、表面无明显模板缝、色泽均匀一致,无挂浆、气泡、翻砂等现象。

2.外观质量问题及成因

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施工方法、施工人员控制、自然环境、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原材料等。在混凝土施工中外观质量出现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大类:

2.1颜色不一致

造成混凝土外观颜色不一致的主要因素是同一单位工程中水泥、砂、碎石、外加剂等的产地、品牌、颜色未完全统一,加之混凝土拌和物的配合比、和易性时而发生变化,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养护条件不一致。

2.2蜂窝

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拌和不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安装不规范,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模板移位。

2.3麻面

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造成拆模时表面被粘损;木模板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水分被模板吸去,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面;振捣时间过长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和易性不好。

2.4露筋

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过少甚至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钢筋过密,遇大石子卡在钢筋缝隙中;混凝土不能充满整个结构物,使钢筋密集处出现露筋;模板安装不规范造成严重漏浆;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致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

2.5斑点

使用不合格的水泥;混凝土施工前模板清洗不干净,含有锈迹或杂物;养护时覆盖物不干净;混凝土和易性不好,碎石级配不好。

2.6結构物变形

模板加固不牢靠,振捣棒离模板太近且功率大振捣时间过长,致使模板变形跑模,模板本身变形。

2.7水泡、气孔多

混凝土拌和物水灰比过大,混凝土坍落度过大,难以将水分完全赶出而产生较多气泡;振捣时间不够或漏振、欠振以致水分气泡未完全赶出;振捣程序不对,随意或从内向外振,以致将水分气泡赶向模板,而钢模无孔眼与混凝土密贴,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很容易产生水膜,水分气泡很难完全赶出。

3.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措施

3.1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

混凝土原材料应实行专人专管的制度,采购人员应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等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方可进场,对于不合格原材料应清除出场,实现原材料合格率100%。水泥、矿物掺料等应分别储藏,特别注意防潮,杜绝露天堆放。

3.2生产工艺控制措施

3.2.1模板

尽量以钢模代替木模,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光洁度,改善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严格控制钢模清洁,每次装模前,钢模必须打磨光滑,用抹布擦净并涂上脱模剂,注意保持模板内无杂物、污、点。确保模板加固牢靠。模板的横档、竖档间距应满足模板在承受混凝土侧压力时不变形的要求。横档、竖档的接头要有一定的搭接长度,防止接头处发生变形。模板接缝拼装严密,最好采用玻璃胶涂密实,涂平整,以防漏浆,出现蜂窝、麻面或线条不明。施工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持模板内干净。当施工人员踩脏模板或混凝土浆溅到模板上时,在浇筑完一层混凝土后,必须及时把上节模板的污点擦干净,避免混凝土外观上有深颜色的斑点出现。每次使用之前要检模板的变形情况,禁止使用弯曲、凹凸不平等变形模板。立柱模板安装前必须先找平基座,纠正立柱钢筋位置,当钢筋位置正确后方可安装模板。根据立柱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计算混凝土的侧压力,配置适当的柱箍及连接螺栓,防止跑模、涨模。

3.2.2脱模剂

不宜选用有色或有凝固的脱模剂。以免其粘附于混凝土表面,致使颜色不一或不光滑平整。在工程中常选用优质机油或专用脱模剂。为防止在混凝土表面留下红印,应将模版表面清理干净。尤其是铁锈和防锈漆要用砂纸擦拭干净。清理完后用抹布揩脱模剂均匀涂刷在模板表面,用量应少,现油光即可。否则油厚的地方气泡不易排出,容易形成油斑。如果机油过多会往下流,造成下层混凝土局部颜色较黑。擦油后,应注意保持模板干净,防止灰尘等粘在表面使混凝土变黑和表面不光滑。一般在混凝土浇注前重擦一次油较佳。

3.2.3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混凝土搅拌时间为2min,充分搅拌。混凝土坍落度应适中,过大则易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水泡或水迹,过小则混凝土振捣困难,气泡难以排出。分层浇筑不宜太厚,上、下部结构分层厚度控制在30cm,太厚的混凝土中的气泡难以排出,导致表面气泡较多,影响外观。振捣是个较难控制的问题,过振则混凝土表面流砂,振捣不足则表面粗糙、气泡多。应多观察多试验,以不过振为原则。尽量延长振捣时间,以充分排出气泡。

3.2.4混凝土的养护

浇注完混凝土12h后开始养护,养护龄为7d。前24h每2h养护一次,24h后按每4h养护一次,并对钢模板洒水降温。拆模时应小心仔细,避免模板划伤混凝土表面和损坏结构物边角等。

4.混凝土外观修饰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修饰应注意修饰的时间和方法。时间上,拆除模板后及时处理,越早修饰效果越好。方法上,对不同缺陷修饰方法各异。对细小接缝或局部小块锈斑、油污可用砂布磨去,砂布越细越好;对较粗施工接缝或错台先打磨机磨平、磨顺,然后用细砂布磨光;对混凝土表面的气泡、水泡孔洞或“花斑”,采用与结构物相同品牌的水泥、白水泥、细砂、107胶水组成的砂浆填补、涂抹,待达到一定强度时用细布擦去浮砂,这样砂浆不但可起到修饰性填充作用,而且可与结构颜色一致,其具体配合比通过试验对比颜色确定。

桥梁工程的外观质量是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桥梁工程的外部美观,必须加强施工前和施工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成品进行认真的现场检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组织施工人员分析产生缺陷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桥梁工程的外观质量在持续改进中不断提高。

探讨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 篇11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因此, 对这些承担着发展地区经济使命的桥梁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 由于各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是最低设防要求, 而且仅适用于桥梁跨度不超过150 m的梁式桥, 所以几乎所有大型桥梁的抗震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抗震设防标准, 如何确定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成为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 支座的震害现象都较普遍;下部结构和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引起桥梁倒塌、并在震后难以修复使用的主要原因。而桥梁震害产生的原因有两大类, 一类是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另一类是结构的强烈振动引起的破坏。对于后者, 又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结构设计和细部构造以及施工方法上存在缺陷;二是结构遭遇的地震动的强度远远超过人们的估计, 结构无法抵御而破坏。要减轻地震灾害, 就要采取各种抗震措施, 对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防, 这就免不了要增加工程的造价, 而这些投资往往只能在遭遇设防地震时才能见到效益。

二、抗震设防水准

抗震设防标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设防水准和设防原则以及设防目标之间的关系, 设防水准是设防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设防水准的确定是一个优化问题, 应考虑设防总投入、设计基准期内期望的总损失和设防目标, 而不应该简单地直接采用区划图上给出的地震动参数作为设防水准[2 3]。

1、设计基准期与地震重现期

关于地震危险性的描述有2种方法, 一是用设计基准期和超越概率来描述, 另一种是采用重现期来描述[3]。

2、重大桥梁的设防标准

设防标准是指根据地震动背景, 为保证工程结构在其寿命期内的地震损失不超过规定的水平或社会可接受的水平, 规定工程结构必须具备的抗震能力和重要性等级。[2, 3]随着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入和震害资料的积累, 抗震设防水准由原来的单一设防水准逐渐发展成为双水准、三水准、多水准, 并通过研究建立设防水准与设防原则、目标的关系。

三、多级设防的抗震设计思想

随着国内外震害资料的不断增加, 人们对地震动特性以及地震作用下各类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破坏机理、构件能力的研究和认识也不断加深。而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的原因, 社会、团体组织对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预期抗震性能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些因素, 不断地促进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发展, 由原来的单一设防水准一阶段设计逐渐发展为双水准或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三阶段设计, 以及多水准设防、多性能目标准则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等。

(1) 双水准设防、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

近几十年来, 美国、日本及我国等国家的地震工程专家先后提出了分类设防的抗震设计思想, 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一抗震设计思想常表示为以下三个要求:在小震 (多遇地震) 作用下, 结构物不需修理, 仍可正常使用;在中震 (偶遇地震) 作用下, 结构物无重大损坏, 经修复后仍可继续使用;在大震 (罕遇地震) 作用下, 结构物可能产生重大破坏, 但不致倒塌。

(2) 多水准设防、多性能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多次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表明:基于不倒塌的抗震设计在保护生命安全方面是比较有效的, 但难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认同将来的抗震设计应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因此可以说是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科学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桥梁工程的最低抗震设防标准由政府部门决策, 体现在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工程抗震设防标准是进行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编制地震区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的首要问题, 同样也是桥梁工程, 尤其是重大桥梁工程抗震分析、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在桥梁抗震设计过程中, 建议:

(1) 用概念明确、简单易懂的地震重现期来描述设防水准, 以避免与设计基准期混淆, 造成误解;

(2) 建设重大桥梁时, 需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并采用“三水准设防, 三阶段设计”或“多水准设防, 多水准设计”的设计思想, 参考其他已建大型桥梁, 建立设防水准与性能目标及其设计验算指标的关系, 使设防标准细化、明确。

摘要:在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中, 抗震设防标准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水准与设防标准。澄清了最低抗震设防标准和大型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关系, 并基于多级设防的抗震设计思想, 探讨了强调设防水准与结构性能要求相对应的大型桥梁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

关键词:大型桥梁工程,抗震设计,设防标准

参考文献

[1]张令心等:《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及其决策分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2, 22 (2) :28~32。

[2]周雍年等:《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效益分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2, 22 (1) :9~14.

[3]周雍年:《关于设防地震动水准的考虑》, 《建筑结构学报》, 2000, 21 (1) :17-19。

上一篇:低轨道卫星下一篇:剪纸教学与美术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