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2024-10-14

社区应用(共12篇)

社区应用 篇1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以社交网、团购网等方式聚合用户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二是以智能手机取代计算机为互联网中心设备的“移动化”趋势。

广播电台在经历电视、互联网的冲击后,目前已逐步形成固定的受众和相对固定的节目制作、广告营运模式,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显而易见。想要打破当前尴尬的格局,使广播电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必须融入到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之中。但是,这种融入不应盲目跟从,而应抓住互联网移动化和社会化的两大发展趋势,找准切入点,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和收益。

互联网的“移动化”和“社会化”以相互交织、互相推动之势,席卷百业;这两大趋势仍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潜能(“钱能”)和发展空间。反观广播业,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劣势、颓势已经显现。首先,广播业受众人数在各类媒体中处于弱势,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全国广播听众约为6.53亿,这一数字持续位于电视、报纸受众之后;广播节目构成程式化,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互动有明显局限;广播经营模式总体单一,在电视的兴起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之下,广播发展处于被打压的境地。因此,广播电台随着互联网起舞,做出网络社会化和移动化的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借助“网络社区电台”的模式,将广播电台的天然移动优势和社会化需求,与互联网的移动化和社会化发展趋势相对接,作为广播电台切入新互联网时代、跟上新媒体时代步伐的突破口,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网络社区电台,可以理解为聚合传统听友,同时拓展网络听友、延伸电台节目平台的类型化SNS类媒体。这种新型网络电台,既具有一般SNS类社交网站的优势,又能延伸和拓展电台固有的音频传播特质,是打破时间、空间,将广播从业人员、听众、网友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社会化(可移动化)的网络新平台。网络社区广播可以目前一般的SNS类媒体作为基础(如开心网、人人网等),加入简易的广播 (音频) 节目制作程序,让用户可以上传、分享自己制作的简易音频节目,分享、收听社区友人的节目;电台主办的网络社区电台,可以提供专业主持人的节目,达到社区化的收听效果,方便在线沟通。网络社区电台的手机应用客户端,可提供移动化的社区电台节目(或音频文件)上传、收听功能,打破地域界限。

社区化网络电台将有效地融合电台与互联网,并极有希望延伸出新型的电台节目类型。由传统广播电台主办网络社区电台,更有着许多优势条件。

1.“移动”的天然优势

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车载人群大幅增加,给传统广播电台节目带来了生机,广播具有移动的优势,这一天然优势恰恰与互联网的移动化进程相呼应,通过网络社区广播,可以实现广播网络移动化,打破单一的广播输出模式,为移动人群带来无时空限制的广播互动乐趣。这一变化,能够将广播原先拥有的移动车辆用户人群,拓展至所有手机移动人群,听众基数发生量变,还可以增强听众、网友对电台节目的黏性,形成广播媒体在移动媒体中的绝对优势。

2. 电台有“互动”的迫切要求

电台节目主持人囿于平台局限,难以实现与听友的流畅互动,目前的电话、短信等方式,已不能满足节目和听众的需求。网络社区电台则能有效地带领广播进入“社会化”时代,将广播听友从线下拓展到线上,通过网络电台社区进一步融合电台和听友的关系,为广播人和广播爱好者之间建成网上无壁垒的类型化社区。

此举,既有利于广播人与受众更好地互动,从而拓展节目制作思路、开拓制作空间,网络社区广播还将为“草根DJ”打通展现才华的管道,改变广播业的单一输出生态,实现线上线下平等、优质互动。

此外,在宣传舆论导向和安全保障方面,电台辖下的网络社区电台也更具经验。

3. 享有“台网互动”的政策鼓励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正在提速。在政策引导下,近两年电台台网互动、融合的气氛非常浓厚,各省市纷纷建立网络电台。抓住先机,用足政策,迅速融入互联网新时代,走向“移动化”、“社会化”,将成为广播电台发展的新引擎。

4. 传统广告新投入渠道

网络社会化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还表现在广告支出比例上。美国2009年的数据显示,广播、电视、印刷业的广告投入分别呈下降趋势,其中电台广告投入仅为9%(所有媒体类型中最低),而网络的投入时间和广告投入比例呈攀升趋势。《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传统广播广告遭到分流、广告形式单一、品质流俗的现实不可否认。与此同时,社会化的SNS类媒体和微博类媒体的营销模式则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网络社区广播的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网络社区广播的平台上,广告形式和内容都更加丰富,除传统网站植入式、横幅式广告、富媒体广告、文字式广告、有声动画、静态动画等,网络社区广播还可以将传统的广播广告形式平移至网络社区广播中充分呈现;网络社区广播的多元形式,还可以为传统广告带来新的发生模式,如新型的网络广告专题等,从而为更多移动、在线的受众服务。

社区应用 篇2

随着 经济 的高速 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 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 中国 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 现代 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应用现状

2.1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 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 治疗 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管理会计在社区学院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社区学院;改善

隨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单位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与此同时,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领域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体系两大分支。在职能履行上,财务会计主要是记账、核算、报告基础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有关信息包括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在理论体系上,财务会计职能的履行有完善理论体系指导,而管理会计还没有完善理论体系的指导,发展水平比英美等发达国家滞后。管理会计能促进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积极贡献,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本文打算从社区学院管理会计应用的必要性方面对其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更清楚的了解社区学院应用管理会计改善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成为今后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经验总结。

一、社区学院的特点及管理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社区学院是由原职工大学在2002年合并重组后形成,合并前其办学形式单一,组织结构简单。随着十多年教育体质改革,社区学院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综合性、社区性、开放性特点的成人教育机构,为事业部组织结构,所属办学种类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培训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学院存在办学收入项目多元化、办学支出项目多元化、教育教学管理多元化等特点。由于各事业部发展目标不同,学院在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等制度设置方面就存在差异。为了事业部之间的协调发展并实现学院发展战略,需要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体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表明经济增长结构逐步转向驱动创新,内生增长的道路。为学院发展指明方向,要从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完善内部管理等内部资源的提升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值。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是通过信息有机的将财务与业务活动相结合,从完善内部管理方面提高效益,有助于单位转型升级。

近几年,财政部出台的各项会计税收法律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营改增暂行条例等法律制度和从国家层面逐步推进的部门预算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改革等,说明我国在不断完善依法治国的管理政策。作为社区学院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和管理部门的规定,就要在内部环境方面健全内部控制等管理制度和配备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有助于推动学院完善管理制度。

二、管理会计在社区学院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2年社区学院重组后,在管理会计的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学院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集中管理、运用价值链管理理论做指导设置内部部门和协调上下游关系、采用二上二下编制的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及建立内部财务和业务部门畅通联系的信息平台等,但这些运用均处在起步阶段,成效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管理会计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与其他同类性质的办学单位相比,内部管理实施情况大致类似,存在比较突出和普遍性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设置没有针对性,决策缺乏依据

投资、融资及收益分配制度直接采取学院决策层即领导班子、工会投票决策,没有对口管理部门从专业角度为决策提供依据,以提高资金效率。对于投资、融资方案,管理会计能够根据单位长期发展战略,并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做好财务投资、融资战略的选择和战略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领导班子、工会投票决策和取得财政有关方面支持的依据。

2.绩效考评内容不全面,不能充分发挥绩效导向原则

一般认为绩效考评是人事部门的事,他与平时的工作态度、出勤状况和情商有关。而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是财务部门的事,很少能结合起来做评价。如果把责任中心业绩评价指标作为个人绩效考评依据,使单位的经营效率与个人绩效考评有机的结合,能够使绩效考评内容更全面,充分发挥绩效导向原则,促进实现单位发展战略。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根据每个责任中心的责任,利用考核中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计算出其责任中心业绩评价结果,并按责任中心每个人权限大小分配后可以作为个人绩效考评依据。

3.重预算而轻预算管理,导致预算实效性低

预算是对单位年度收支规模和结构的预计和测算,预算管理是加强预算结果的执行。财务会计注重记录、反映、报告预算的正确性,使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人员只知道会计人员在做预算,同他们没关系。究其原因是缺乏履行管理会计职能,没有建立预算控制与考核办法或预算控制及考核落实不到位。管理会计能够从落实责任出发,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及履行责任。

4.成本管理缺乏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成本支出使用效率低

目前成本管理方法是根据单位以前预算支出情况采用定期预算法预测本期支出情况,缺乏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战略成本管理要做到从学院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建立成本支出项目,运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使投入与产出的配比符合经济效益最优化,实现降本增效。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各项收入增加,更重要的是成本降低。管理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发挥管理会计职能,运用价值链分析、对标管理、作业成本法、定额成本管理法等加强成本管理。

三、影响管理会计在社区学院应用的因素分析

1.制度环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和机制主要侧重于财务会计,为监管机构、投资者、审计等部门提供历史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财务会计,在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内部经营决策、发挥管理作用方面十分缺乏。管理会计没有管理体制和机制作指导,发展十分缓慢。

2. 岗位设置

国家没有相关管理会计制度规定,使得学院管理者对管理會计也不够重视,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始终在财务会计方面,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财务决策等方面管理信息。学院的各项重大财务预测、决策、分析、评价都来自管理层,没有设置管理会计岗位,因此没有管理会计发挥职能的位置。

3. 人员素质

虽然现在会计专业在不同学历层次都设置了财务管理课程,但是指导性差。会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侧重发挥财务会计的记录、反映、报告职能,而要发挥管理会计规划、控制、决策、评价职能,则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由于财务人员工作业务量相对于其他岗位业务量要大,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经历做好管理会计的事。

4.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制约管理会计发挥作用。内部控制是为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而建立,需要单位全体成员共同实施与监督。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形成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优良机制。当控制水平高时,单位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信息沟通、内部监督机制完善,是管理会计工作在学院发展中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之时。

四、 改善管理会计在社区学院应用效果的对策

1.做好管理会计的宣传,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建设中

财政部已大力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宣传工作,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即财政部会计司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大力开展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积极发挥会计在增强价值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积极参与、总结、宣传管理会计方面的先进经验,期待着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尽快出台,指导管理会计运用将有据可依。

2. 改善内部管理,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

现在,管理会计缺乏理论体系指导,学院要改善内部管理,就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一要发挥领导班子高层管理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并加强对管理会计职能的认识,积极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鼓励发挥管理会计作用;二要充分发挥具有管理会计职能的高级会计师的作用,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有专长向纵深发展,为学院决策、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服务;三要加强财务会计的财务管理理论方面的学习,化管理理论为管理实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适应学院发展需求。

3.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

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和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加快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整合人、财、物、等信息,以管理会计的理念和技术为基础,为管理者进行预测、分析、决策、评价经济活动提供理财信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会计信息化使得单位人员在支出、收入等方面都按法定程序操作,减少或消除人为操作的因素,既提高效率又降低财务风险。但要注意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性,防范信息的环境风险。

五、结论

本文阐述了社区学院由于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而应该加强内部管理,运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分析了学院在制度设置、绩效考评、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中管理会计职能缺失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对策。虽然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指导管理会计政策体系,但是为了早日实现学院的发展战略、为了早日到来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形成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政策体系做准备,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的建设中来,不断总结经验,宣传成绩,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将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内部管理职能将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财务与会计,2014(10):4-10.

[2]杜俊萍.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4(26):113-117.

[3]吕政.解析管理会计在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财会天地,2013(9):101-102.

[4]黄宁.战略管理会计在高校应用简析.教育财会研究,2011(4):25-27.

社区应用 篇4

城市卫生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使社区居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等基础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社区积极参与、相关部门指导下, 全面的实施合理社区卫生技术以及有效应用社区资源,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工作中全科医师作为技术骨干, 基层卫生部门作为主体, 确保能够达到健康需求为导向、居住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居民健康为中心等需求[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重点服务人群以社区贫困居民、残疾人、慢性患者、老年人、儿童以及妇女等为主, 使社区存在的卫生问题得到解决, 且与基本卫生服务要求互相符合, 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康复、保健、预防等相互结合得以实现, 使基层卫生服务具有联系性、综合性、方便性、经济性、有效性等基本特征。另外, 社区护理工作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机构负责, 护理人员在对个人、家庭、社区等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效了解后, 通过技术、知识来解决, 使居民健康需求全面满足, 以期全民族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概况

我市通过康复、社区护士、全科医师、中医、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团队共有20 个, 每个服务团队人数均在7 人左右 (其中护士3~4 人) , 分管1 个社区委或2 各村委会, 服务人口数10 000 人左右。全科医师负责基本医疗、社区慢性患者、0~6岁儿童及孕产妇的健康管理;社区护士负责60 岁级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预防接种、建立个人 (家庭) 健康档案、组织健康讲座、健康咨询以及在公共卫生、社区护理、基本医疗等相关应急任务中全面参与, 采用危机动态的方式管理社区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数据, 通过分析服务人群随访的信息, 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且更新;康复医师负责残疾人的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人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工作;中医人员负责老年人及0~36 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

2 社区护士的作用

2.1 是社区卫生工作的多面手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社区护士的多样性, 在执行社区服务任务时, 需要扮演多种角色, 发挥着多重作用。社区护理的基本特点即有公共卫生学特点, 又具有护理学特征因素, 以社区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它以人群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而不仅是家庭或者个人。所以, 社区护理工作应该以对社区健康情况进行分析以及收集为主要工作内容, 社区护士把收集的健康信息作为依据, 从而解决社区群体的健康问题, 纵使护士照料某个个体, 这个个体也在是这个整体人群的一部分, 所以解决的仍然属于群体的健康问题。从某个个体扩展到整个群体是各个护士的工作任务[2]。在不同的场合、情境、时间护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如健康照顾者、健康计划者、健康教育者、组织管理者、护理研究者、协调指导者、观察记录者等。

2.2 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神社区卫生服务中社区护理工作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伸, 更是护理工作的拓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社区护理工作优先服务对象以障、残、弱、老等弱势团体为主。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赞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观点, 认为重点服务对象以残疾人群、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妇女等为主[3]。社区护理应该在社区基层中积极融入, 与社区人民群众直接面对面解决问题, 服务联系重点以社区内儿童、妇女、残疾、病、弱、老等人群为主, 且社区护理人员要在患者院前急诊急救服务、家庭指导与护理、精神保健与心理卫生、老年人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护理工作中全面参与, 为社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4]。

2.3 是医院护理延伸的执行者由于社区护理在工作范围、工作定位、护理对象、工作地点、工作特点上与医院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 是医院护理的延伸服务。因此, 要求社区护士需具备丰富的学识、工作经验与娴熟的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护理评估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品质和服务态度等复合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因为对社区人群健康产生影响来自多方面的因素, 社区护士不仅要在促进康复、维护健康、疾病预防等方面给予服务, 同时还要站在整体全面观点角度, 分别从健康咨询、家庭保护、社会支持、卫生支持等方面实施社区全面服务干预。

2.4 是健康教育宣传的实施者中国卫生部在2001年11 月印发的《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基本内容 (试行) 》中, 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的一项。健康教育也是社区医护人员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抓手, 社区护士也是健康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5]。在社区卫生工作中, 社区护士通过健康知识的普及, 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和水平;采用宣讲健康知识的方式, 确保社区居民能够了解掌握自身保健知识, 对减少疾病、免除疾病、增进健康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常见病、多发病针对性的健康宣传和合理干预, 提高了慢性患者的健康管理率、控制率、疾病知晓率;通过实施社区医疗保健服务, 使患者不出社区即能享受治疗、护理服务得以实现,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6]。

2.5 是社区居民的心理咨询师人类健康的重要标志以心理健康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类生活方式, 逐渐加快社区居民的生活节奏, 导致社区居民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成为社区工作中的一部分。例如更年期、空巢独居、刚离开工作岗位等老年问题, 因为无法适应所处的环境, 心理出现各种类型的不良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分析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 需要常沟通联系, 倾听了解居民心理困惑和问题, 帮助其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解决心理问题,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总之,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多项工作需要社区护士来完成, 社区卫生服务最终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因此, 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她们将自身的作用全面发挥, 与团队其他成员互相配合, 将人力资源合理利用, 使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工作得以完成。社区护士主要任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为主, 在推动社区卫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莹.社区护理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87-88.

[2]张玉梅, 冯正仪, 夏海鸥.社区护理需求和工作内容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3) :232.

[3]李伟, 王红妹, 庄立辉.社区护理服务流程体系分析[J].光明中医, 2009, 5:148-149.

[4]黄天明, 周卓轸.社区护士如何有效开展社区护理工作[J].全科护理, 2008, 24 (36) :3215-3216.

[5]耿婷婷.优质护理培训对于社区优质护理模式的影响[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2013.

社区应用 篇5

社区治理

题目 :社区矫正管理制度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姓 名 :江昊 学 号 :2303150226 指导老师:陈宇光

专 业 : 公共事业管理 班 级 : 公管1502

2017 年6 月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区矫正管理制度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西方国家实行的社区矫正制度的优点及在我国推广应用时存在的问题。社区矫正制度在国内刚刚兴起,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矫正方式混乱,矫正效果差。这也导致了社区矫正在我国一直处于“老牛”拉“大车”的状况。政府和社会都缺乏相应的关注度。但我们目前又急需要对刑罚制度进行改革,提高刑法的实效性。所以,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综述和具体案例来对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果实际提出一些较高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社区矫正司法所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1

一、相关概念解释.........................................................................................................................1

二、国内社区矫正制度发展现状.....................................................................................2(一)从时间上看.....................................................................................................................2

(二)从空间上看..................................................................................................................2

(三)从效果上看..................................................................................................................3

三、国内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4(一)缺少必要的法律基础作为制度保障.............................................................................4(二)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4

(三)社区矫正的矫正方式存在问题..................................................................................5

(四)社区矫正的管理方式存在漏洞..................................................................................6(五)缺少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6

四、国外社区矫正的创新参考...........................................................................................7

(一)判决的明确性..............................................................................................................7

(二)分类矫正......................................................................................................................7(三)社区志愿者的免费服务...............................................................................................7

五、新形势下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措施......................................................8

(一)矫正制度......................................................................................................................8

(二)队伍建设......................................................................................................................9

(三)管理制度......................................................................................................................9

参考文献...................................................................................................................................................10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一、相关概念解释

(1)社区矫正

指给予那些被判为缓刑、管制、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大类相对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非监禁性矫正刑罚的刑罚方式。主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类组织的帮助,通过社区劳动和服务使这些犯罪行为较轻的矫正对象能从心理和行为上改掉恶习,弥补过错,重新回到社会中的制度。(2)刑罚制度改革

指对现有的主刑和附加刑结合的刑事处罚方式进行完善和拓展,增加刑罚方式的种类,朝着轻刑化,人道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3)社区

是指居住在同一地域内的人有着共同生存的需要与利益、共同的生活服务设施、共同的文化,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形成社会互动的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二、国内社区矫正制度发展现状

(一)从时间上看

2002年8月,司法部成立了社区矫正知道都研究小组,着手对西方国家的社区矫正制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报告》,这与当时我国的刑罚制度改革的推广相呼应。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相关试点通知,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这也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的开端。2014年底,又相继出台了扩大试点的文件,进一步推动了社区矫正的发展。

2009年9月国家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相关规定,把社区矫正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各地。

2011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其中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为判处管制、假释、宣告缓刑的违法人员。这部法律标志着社区矫正制度的诞生。

2016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这表明《社区矫正法》的出台也指日可待了。

(二)从空间上看

2003年7月10日,最高检、最高法、司法部和公安部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东、江苏六地开展第一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2005年开始在河北、内蒙古、黑龙江、重庆、安徽、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海南、四川、贵州十二个省市进行第二批试点。

2012年7月底,全国各省(区、市)和98%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区、97%的县(市、区)、94%的乡镇(街道)全面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三)从效果上看

截止2005年底,首批试点的六个地区2147个街道共对34370人展开社区矫正。累计解除矫正人数为18231人,重新犯罪率为0.2%。

2009年至2011年全面试点期间,全国各街道累计矫正人员达40多万人,累计解除矫正20多万人,重犯罪率仅为0、18%。这是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极大鼓舞。①

①吴宗宪:《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中国司法》(2007年)。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三、国内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法律基础作为制度保障

1.社区矫正的法律主体模糊不清,权责不明

至今没有一部法律文献明确给出社区矫正的主体是谁。各个省市的试点地区也是“各行其政”。在实际的矫正过程中主要以街道的司法所和街道的公安部门为主体。司法机关拥有相应的执法地位,具体负责日常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则负责年月季的矫正效果的考核。对矫正对象拥有生杀大权。调查发现,大多数矫正对象都不把司法机关的考评放在心上,态度随意散漫。司法机关的义务与权力出现不匹配,无法正常进行矫正工作,甚至可能出现互相推诿,踢皮球来逃避责任的现象。②

2.在矫正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没有相关法律作为指导

在实际的社区矫正工作中,首先要确定实施社区矫正的社区有能力和条件接管社区矫正人员。但是当前社区筛选制度尚未出台。试点的地区的确定也是由国家统一划立,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能够贯彻执行。其次,社区矫正的程度,解除矫正的标准也没有正式统一的文件加以规范,这给各地司法所提供了职位上谋取私利的便利。此外,司法所、社区和监狱之间没有法律文献严格其职能划分,工作内容重复,责任重叠,不易统一管理。综合来看,《社区矫正法》的出台已是目前国家立法工作的重心。

(二)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1.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有待于提高

第一,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司法所的司法人员,对刑事处罚和监狱管理及教育缺少经验和专业知识,无法切实到位履行社区矫正的职责。第二,较多工作人员在心里认为社区矫正的工作量大,上升空间小并且存在一定危险性,在工作过程中态度消极、恣意妄为,甚至把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当作敛财的受贿的工具。③

②③刘永强, 何显兵:《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定位及其队伍建设》,河北法学, 2005年第23期,p76-79。

程海峰:《浅谈社区工作的队伍建设》,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检察院(2012年)。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2.人员配置不到位

只依靠社区街道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来管理矫正对象显得捉襟见肘。社区司法所本身也有自己的工作职能。像,街道司法宣传、普法教育、街道和解、法律救助等,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增加一项社区矫正的职能。往往一个社矫科的2-5名司法人员需要面对几十个矫正对象,既要负责为其安排劳动服务工作,又要负责进行监督考核,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专业人员的配置不足。按照重庆市的实际矫正经验看,5名矫正对象就需要有2名工作人员负责监督和管理。

3.缺少强制力量作为基础

派出所的民警是街道社区的主要强制力量,同时也负责社区矫正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但是,派出所毕竟是负责日常的社区治安和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不能抽出大量时间来维护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当有矫正对象态度强硬,不服从司法人员安排时,偶尔借调警察进行管教尚且可行,但长此以往显然是不合规定。社区矫正需要有自己单独的合适的强制力量作为保障。

(三)社区矫正的矫正方式存在问题

1.矫正方式过于简单和陈旧

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方式主要通过思想汇报、劳动服务、谈话讲座、宣传引导等,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政治性太强,缺少专业心理矫正辅导,实际效果很差。往往工作人员自己也只是把这些方式当作流程看待,浮于形式和应付。矫正对象自身也缺少重视度,虽然书面报告态度诚恳,但实际行为仍恶习不改,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心理和行为的矫正。这样的人如果最终仍被解除矫正,那对社会还是一种潜在威胁。

2.矫正对象所伤害的群体认为矫正措施惩罚力度太低

这里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居住在西安市的80岁老人朱某每到固定时间都会有司法人员前来“探望’。以至于附近的邻居都认为老人在司法所有关系。其实,朱某曾因拐卖儿童罪被判无期徒刑,因符合社区矫正的标准,被允许在该社区进行矫正,平时做一些公益劳动。这几名工作人员就是其矫正的负责人。受害者家属得知朱某竟过着如此“逍遥”的生活,十分气愤,一纸诉状又将朱某告上法庭,起诉原因是质疑朱某未受到相应的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法律制裁,要求对其管制收押。诚然,按照法理让犯罪的人劳动改造回报社会是合理的,但从情理上讲,社区矫正的的方式显然是对受害者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需要矫正对象进行分类矫正。

3.考评制度不合理

由于缺少相关部门的配合,司法所在进行矫正对象的考评时没有参考依据,且最终考评权是属于公安机关,公关机关又不直接负责矫正管理,造成了工作和考评的脱节。这样得到的考评结果是不合理的。

(四)社区矫正的管理方式存在漏洞

1.衔接方式不合理

通常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自己拿着法院判决书到户籍居住地司法所报到进行矫正。而很多矫正对象不及时到司法所接受矫正,司法所又没能及时发现新增的矫正对象。在衔接阶段就出现了漏洞,矫正对象出现脱管状态。

2.异地交付难④

有很多矫正对象都是在外打工的务工人员,当地法院审判结束后对其是否返回原籍进行矫正无从知晓。矫正对象选择去外地打工,经商逃避矫正,原籍司法所只见到了法院文书,矫正对象却处于脱管,漏管。

(五)缺少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社区矫正的主导者包括全国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这表明检察机关应认真履行其监督职责。而在实际中,由于社区矫正的与传统的组织形式存在差异,范围大,分布广,这对有效的检查监督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在监督过程中,检查机关没能把握好自身权责范围,出现越位管理和“鸠占鹊巢”的行为。

④谢忠峰:《社区矫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以我国某省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四、国外社区矫正的创新参考

(一)判决的明确性

在国内,地方法院由于缺少相关法律作为支撑,在判决书上只有实行大致的矫正时间和地点,对于矫正方式、矫正强度和具体的矫正时间都未作说明。矫正对象从事的矫正活动最后还是由司法所来规定和执行。而以美国为例,法院的判决书上都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甚至每天的休息时间都有说明。这就从制度上明确了矫正对象的行为,体现了社区矫正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否则,只由司法所来随意的安排工作和矫正内容,不仅是矫正对象包括工作人员都不能以认真、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社区矫正。

(二)分类矫正

英国由于未成年犯罪现象尤为严重,所以社区矫正形式与其他几个西方国家的社区矫正都有区别,包括社区令、补偿令、缓刑和假释构成。其中“社区令”又分为宵禁令、社区服务令、毒品治疗令、管护中心令、监督令等。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社区矫正方式和时间上都有进行了细致区别划分,实行分类矫正的模式。按规定未满14周岁,矫正时间12小时以下。未满16周岁,24小时以下。未满18周岁,36小时以下。这种富有人道化和针对化的制度创新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⑤

(三)社区志愿者的免费服务⑥

西方国家的社区管理另一大特色是社区志愿者的高度参与。这些志愿者大都来自于一些非营利组织和在校大学生,整体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高,有心理指导和社区管理的知识,极大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像美国的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个“人民联盟”的社会组织就通过与政府联合管理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他们对矫正对象中的蓝领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和提供就业指导询问,为这些矫正对象的重新进入社会搭建了桥梁。⑦

⑤⑥李素琴,谭恩惠:《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期。

王曦瓴,杨晓萍:《国外社区矫正制度代表性模式探析》法制与社会, 2016年36期。⑦胡承浩:《中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外社区矫正实证考察视角》,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五、新形势下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措施

(一)矫正制度

1.推陈出新,分类矫正

改变传统落后的矫正方式,丰富矫正方式的种类,对不同年龄、性别和犯罪程度的对象实行分类矫正。

由于传统的矫正方式像思想汇报、讲座教育和社区劳动都具有政治性和效果的隐蔽性,矫正人员自身也对此类方式产生了免疫,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分类矫正对犯罪情节较轻的且无固定工作的对象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这于培训讲师则可以通过完善社区矫正队伍,选拔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进行授课和指导。对于情节轻无危害性的对象,在得到司法机关和公安机关的联合认定后,可以凭借认定书用罚金进行折算来减少矫正时间,罚金则可以用来维护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对犯罪情节较重、监外假释的对象,可以运用新技术“电子镣铐”的方式加大控制力度,然后增加劳动强度或是进行深度心理指导。为了彻底从心里剔除恶习,甚至可以把军队的禁闭制度应用到社区矫正。在对待青少年和老年人这一类矫正对象时,要严格把控矫正力度,细致划分不同年龄所对应的矫正时间和方式。

2.建立多方联动、事权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

社区矫正综合性强,涉及检察院、法院、公安部门、街道办事处、监狱管理处,以及街道、乡镇司法所等相关部门,需要相关部门之间支持、合作。利用大数据系统实现矫正对象信息的部门间共享,为司法所的考核和解除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针对司法所的事权不一,公安机关掌握实际的“生杀大权”问题,政府更应按照管理主体和考核主体一致的原则分配权力。不能让司法所空有其表,实无其权。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二)队伍建设

1.鼓励社工专业大学生和社会组织的参与

社工学生和社会组织是一股强有力的支持力量,既能提高矫正的质量,也能减轻司法所的工作内容。前文提到了社区矫正的主体不明、人员配置不齐,造成了司法所的工作压力繁重,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加入。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矫正对象进行技能培训和分担工作人员实时监察控制的工作。司法所对进行了社区矫正的大学生志愿者颁发服务证书,作为其成绩的参考和依据,实现两者资源互补。

社会组织既可以派人直接参与管理和服务也可以提供有偿劳动机会。矫正对象的劳动报酬绝大部分部交给司法所作为一大进项,节约管理成本。

2.考核上岗,提高待遇

实行“一人一证,带证上岗”的制度。为了解决司法所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差和态度消极的问题,定期由市司法局或省司法厅针对不同工作进行考核,对于合格者颁发相应工作证并划分等级,不合格者注销工作证或降级。工作证又是升职加薪的依据。

(三)管理制度

1.建立社区矫正流动管理制度⑧

针对异地交付难问题,要建立一个流动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外出审批机制。农村或外地人员外出打工或经商需经过公安机关和司法所双从认定。然后按照对应制度将事权和资料移交给异地司法所和公安机关。完全交由异地矫正服务中心进行矫正和解除矫正。这就杜绝了脱管、漏管现象。

2.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模式加强监控

结合新形势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对社区矫正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实现矫正对象的实时定位和即时活动监控。开发类似“矫正通”、“矫正服务”或在社区app中增设矫正服务平台。利用智能手环绑定矫正对象,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对其活动和位置了如指掌。而且,此功能设定时间后就能自动关闭保护矫正对象日常生活隐私,十分便捷。

⑧许少朋:《社区矫正分类管理制度的本土化构建研究》,法制与社会, 2007年第11期。

社区治理期末论文

参考文献

[1]吴宗宪:《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中国司法》(2007年)。[2]冯卫国.:《构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

[3]刘永强, 何显兵:《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定位及其队伍建设》,河北法学, 2005年第23期,p76-79。[4].吴亚肖:《青海省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中国市场》(2011年)。[5]李晋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完善建议》,《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年)。[6]程海峰:《浅谈社区工作的队伍建设》,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检察院(2012年)。[7]崔建:《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8]李素琴,谭恩惠:《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期。

[9]谢忠峰:《社区矫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以我国某省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从门诊处方看社区抗生素的应用 篇6

[关键词] 社区;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的历史从弗莱明的偶然发现青霉素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拯救了无数受死亡威胁的生命。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新技术的改革和科学知识的前进,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也产生巨大的进步[1]。从20世纪开始,抗生素也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而产生了巨大的跨越:从自然合成到人工合成。但是,在抗生素为人类带来无数的福音的同时,也看到抗生素为人类带来的困扰。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为患者减轻疾病,消除病痛,但是也应注意治疗药物是否会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注意到,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为患者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根据从各社区医院中随机抽取的1500例处方,进行有关抗生素的相关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2月从各社区门诊处,随机抽取1500例病例进行调查。年龄4~85岁,男女比例大致1.09,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种类1~7种。

调查方法:从各社区医院中随机抽取的1500例处方,进行有关抗生素的相关调查。调查从4个方面进行:①含抗生素处方占总处方的百分比;②联合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比例;③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及比例;④对肾脏有损害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比例。

2 结果

含抗生素处方占总处方的百分比:在1500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的处方967张,占总处方数目的64.4%,一共使用14种抗生素,其中使用最多的前3位抗生素分别是青霉素类、头孢呋辛钠、左氧氟沙星。这3种抗生素的使用数目和所占处方总数的百分比,见表1。

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及比例:在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在这次调查的1500例中,有64.4%例均采用了抗生素治疗;而在这64.4%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案例中,有53.1%使用了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有41.9%采用了3种抗生素的联合治疗。可以看出,大量的抗生素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但是,抗生素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大量的抗生素使用会为治疗带来阻碍,甚至造成患者身体的损害。抗生素的使用,是根据患者的情况而有所变化的。在此次调查中,统计抗生素使用过量为使用抗生素的967例中的172例(17.8%)。抗生素使用过量的情况,见表3。

在以上表中的数据显示,大多数的抗生素药物滥用主要在成人中存在。

对肾脏有损害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比例:在此次调查中,造成轻微的肾脏功能影响的处方258例,占总抗生素处方的26.78%。在这里,仅调查了这258例中,对7岁以下及60岁以上老人造成影响的百分比。具体情况,见表4。

3 讨论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如免疫力下降等。所以,门诊医务人员一定要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责任心,全心全意地、科学地、安全地为患者服务,让更多的患者重获健康。

参考文献:

社区应用 篇7

陈卓、杨秀贤、邱晓慧等应用广泛性焦虑量表 (GAD-7)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WCQ) 、应激感受量表 (PSS) 为研究工具, 对哈尔滨市南岗保健社区3589名居民进行调查, 得出结论:积极应对在应激感觉和焦虑症状之间起调节效应, 应激感觉对积极应对低分组焦虑症状的影响更大;黄乐萍等对社区独居老人的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王小燕等对中部地区城市社区居民焦虑流行特点及心理护理服务利用态度开展调查;梅永霞等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社区脑卒中照顾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陈凡凡等运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医学应对问卷和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对社区高血压病人进行测评, 调查社区高血压病人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相对以上临床心理学研究而言, 社区心理学教育在关注社区人群的应对方式时, 着重于人们怎样融入多元的环境, 更强调社区—情境的视角与临床心理学个体的观点呼应并互补。

一、社区心理学:治疗向预防转向

社区心理学发端于美国社会上世纪60年代的社区心理卫生运动, 以1965年在美国召开的斯万普斯科特会议为标志, 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 通过相互合作研究和采取共同行动;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理解和提高个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强调“整体功能主义哲学” (Newbrough, 1973) 的价值取向, 也强调跨学科合作、注重问题的解决而不局限于学科边界的专业的特质, 因此其研究成果相对传统的心理学个体治疗取向具有一定的社会推广效度。社区心理学代表着当代心理学方法论变革的某种趋势, 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社区心理学构建起三级预防和干预体系:初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中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和三级预防 (tertiary prevention) 。初级预防是指在问题出现的最早时间或刚刚萌芽时期, 对正常人加以干预, 保持他们的机体健康和情绪健康, 减少未来发生失调的几率。中级预防是指在个体已经显现出问题征兆却没有变得严重、并未产生持续影响时采取措施。三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出现明显症状和问题行为的危险个体进行治疗, 与临床心理学的治疗已经很相似, 因此因此三级预防不是社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二、应对方式:社区心理学的概念解读

在社区心理学视野中, 压力应对是一个动态的经验过程, 个体和情境是相互交织的。下图对应对过程中的关键进程、结果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建设干预的要点进行了界定。

(一) 压力源:远端因素和近端因素

压力源是指一种威胁或者真实的缺失或者资源的缺乏 (Hobfoll, 1998) 。压力源综合了个人和环境的因素, 并与压力及其应对间接或直接相关。在图中, 压力源是最先呈现的, 早于应对过程, 但实际上压力源和应对方式及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不良的应对反应会产生新的压力源, 进而导致恶性循环。当时可以通过增加有利资源、减少不利因素的应对方式来规避不利的反噬作用, 正如我们图中箭头所示, 从应对反应指向资源。

远端因素是一个前倾过程, 它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压力、资源、应对及其结果。它们是压力反应及应对的远端变量 (见图中的方框A和B) 。应对的远端因素可分为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远端情境因素泛指那些在生活中各种领域持续的情境状态, 如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社会 (政治) 影响力、邻里过程、社会氛围、社会规则、家庭动态等等。远端个人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性格特质、持续的个人状态 (如慢性病、独居等) , 早期生活经历的持续影响 (如儿童期被虐待) 等。远端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界限常常不明显, 同时相互渗透, 并不稳定。

应对的近端因素是指那些最接近于压力及其反应的压力源 (图中的方框C) 。James Dalton&Elise Herndon将近端压力源分为四种类型:主要生活事件、生活转变、日常烦恼:和自然和人为灾害等。

(二) 压力反应 (方框D)

个人对压力的应对包括心理上的、情感上的、认识上的构成, 它们互相联系并循环往复。对压力事件或者情境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评价 (Lazarus&Folkman, 1984) 。评价包括情境是挑战还是威胁, 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 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评价过程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建构, 应对压力源是的观点、评价, 以及情感体验和表达, 都会受到文化、性别角色和其他情境因素的影响。

(三) 应对过程中利用的资源 (方框E)

为了对付压力源, 个体要动员多方面的资源去应对。在社会心理学的生态学框架中, 资源以多种方式存在, 如物质资源、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境、文化、精神信仰、社会支持和互助群体等。其中, 社区心理学尤其强调社会—情感能力, 它是预防———促进项目的关注焦点。

(四) 应对过程及结果

图中的方框F代表了个体用以减少压力的反应和策略, 统称为应对过程。应对是一个动态的情景化过程, 其主要步骤是: (1) 重新评价。即“重新组织”或者重新评价问题的过程, 改变对压力源强度的认识, 明确所认识的资源或者发现情境的意义。 (2) 选择应对方式。Folkman&Moskowitz归纳出三种应对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关注针对问题制订和执行计划直接解决问题情境;以情感为中心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后的情感反应, 如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寻求情感支持;以意义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则是重新评估压力源, 发现压力源的内在意义, 或者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 不存在某一种应对方式或策略是永远占优势的。因此, 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性别差异、生态学水平和压力源的综合影响。

在图中生态学的框架中, 应对结果有两种类型, 方框G是积极的应对结果, 以及积极结果和广阔的生态学水平的关系;方框H代表抑郁、功能失调、心理障碍等消极应对结果。积极的应对结果包含身心健康、弹性回归 (指压力环境中个体保持或者回到以前的健康水平) 、达观 (逆境唤起的心理成长) 、社会嵌入性 (社会支持提供的抗压资源) 等。消极的应对结果既有心理异常或者心理疾病的临床障碍, 也包括为只表现为问题、未出现临床障碍的应对结果, 比如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忽视、敌对、暴力等功能失调的行为。

三、促进压力应对效果的干预措施

从生态学水平对压力和应对概念化, 有利于更有针对性、更全面的干预措施的制订。在上图中, 圆形框和虚线箭头代表了干预和目标领域。从左到右, 干预从宏观系统向个人的趋势变化。图中所示的干预方法包括社会和临床的各种措施, 以下侧重于强调与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的干预措施。

社区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基层单位, 要使促进压力应对效果的干预措施切实有效,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五级生态学分析水平的干预模式去达到。“生态学分析水平”是社区心理学分析情境问题时的重要维度。由下至上, 分为个体———微观系统———组织———地域———宏观系统五个层级。在第一层级, 个体对压力应对的方式和策略, 主要是临床心理学研究范畴, 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第二层级的微观系统包含家庭、朋友、邻里、教室、工作团队等, 这一层次肩负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良性的家庭成员关系、工作伙伴关系、同伴友谊等, 为个体创造并引导其运用有利的资源, 着重培养社会—情感能力, 减少远端压力源, 构建最初的社会支持网络。第三层级的组织包括学校、公司、工会、互助协会等, 建构起专门的机构体系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工会、社区协商和互助组织, 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咨询和干预, 给予行动帮助。

第四层级的地域是指乡镇、城区、城市。在这一级建立由政府出资的帮助压力应对的心理健康机构, 对具有不同需求的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支持项目计划等;也可由社会团体开办心理服务机构, 由社会力量和企业出资开办各类心理咨询所和心理宣泄中心等;同时积极促进社区变革, 建立社区合作, 开展各项预防和促进计划。第五层级的宏观系统, 指政府、社会、文化等。政府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倡导, 指引正确的舆论导向;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 将社区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干预纳入社区工作考核范围, 由上级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检查和长效监督;促进教育政策转变, 建立起大型灾害发生时的心理健康应急预案, 采取危机干预, 缓解个人和群体压力应对的近端压力源。

参考文献

[1]James H.D, Mayrice J.E&Abraham W.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2006.

[2]Levine, M.Prevention and Community.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8, 26.

[3]Folkman&Moskowitz.Coping, 2004.

[4]陈卓, 杨秀贤, 邱晓慧等.应对方式对社区居民应激感觉与焦虑调节效应[J].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 (6) :825-827.

[5]黄乐萍, 方贻儒, 汪作为, 王萍.社区独居老人的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73-77.

[6]王小燕, 方鹏骞, 傅新巧等.中部地区城市社区居民焦虑流行特点及心理护理服务利用态度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10) :74-76.

[7]陈凡凡, 杨连招, 李捷等.社区高血压病人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6, 12:1434-1436.

西安市社区公交应用研究 篇8

1.1 社区公交概念

社区公交属于城市公交的“微循环”体系, 是一种衔接居住区与主要客流集散点的短线公交模式。西安市属于典型的城市发展带动交通发展的城市, 随着城市向外围扩张, 轨道交通等骨干型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 城市外围骨干型交通服务不到的地方越来越多, 尤其是一些城中村在早晚高峰时期, 居民交通需求很大, 但相应的公共交通供给不足, 社区公交作为“微循环”方式便能有效的填补了公共交通系统的不足。

1.2 社区公交的研究意义

在国内为一些大中型城市, 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倡导以轨道交通为骨干, 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 多种公共交通共同发展的思路。尤其是近年来, 政府特别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或者BRT的建设发展, 西安市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也是放在重中之重, 从2011 年第一条地铁来通以来, 轨道交通客流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铁沿线的出行, 提高的沿线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但是轨道交通的发展, 并不能缓解城市外围一些新建小区的出行, 主要是出行者距离轨道交通站点太远, 超过出行者可忍受的步行距离, 导致出行者选择自己开车、乘坐出租车, 或者乘坐摩的, 这样一来不但造成地面上私家车的增多, 还影响了轨道交通的客流增长。综上所述, 对于西安市来说社区公交主要作用为: (1) 衔接骨干型交通和城市边缘居民出行。西安市轨道交通逐渐经历有干线网向网络型方向转化, 社区公交是联接居民出行了轨道交通的重要接驳工具;再者除了公共自行车, 社区公交也能实现零距离换乘, 降低居民的步行距离。 (2) 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提高公交系统竞争性。社区公交作为一种“微循环”体系, 恰好弥补了轨道交通或者常规公交不能深入每个出行小区的不足, 同时也增加了西安市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 提高了公交系统的竞争力度。

2 西安市社区公交需求与设置原则

2.1 西安市社区公交潜在需求

综上所述, 西安市公共交通发展日新月异, 轨道交通的发展、常规公交车辆不断注入, 公共自行车的投放, 但仍然不能满足出行者多样化需求, 还没有形成金字塔式稳定的公共交通系统。地铁与私人交通之间的接驳、常规公交之间的衔接以及微型公交和骨干公交之间的衔接凸显出来的等矛盾日益剧烈, 尤其是西安市对于社区公交的投入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善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规范。

2.2 社区公交设置原则

20 世纪末, 欧美等国家巴士公交的应用研究已经初见端倪, 随后, 在我国只有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 在城市轨道交通基本完善的前提下, 把目光投向巴士公交,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区公交。

社区公交多采用中型巴士, 因为连接的是轨道交通或者大型公交枢纽站与公交设施比较薄弱的交通小区中型巴士远可以满足居民出行。另外社区公交对于轨道交通来说是接驳公交, 对于整个公交系统来说具有辅助性。因此社区公交具有提高交通接驳能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居民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移等功。对于西安市公交社区, 参考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 考虑其自身的特点, 西安市社区公交设置原则为:

(1) 尽可能以就近轨道交通站点或者大型公交车站点为起点, 城市外围区居民聚集区为终点; (2) 沿线尽可能多经过居民生活区, 站点尽可能放在小区出入口; (3) 站点间距不宜过大, 平均站间距应比常规公交站间距要小, 对于不太成熟的片区, 交通小区距离比较远时, 站间距可以适当的加大, 在方便出行者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效益; (4) 可以设置单线形式, 也可以设置循环线路。

3 西安社区公交线路模式及票价体制

既然社区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在西安市社区公交在发展之初进行研究, 就会避免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本文主要从西安线路模式以及票价体制两个方面, 对社区公交发展初期的模式进行探讨。

3.1 线路模式

社区公交线路尽可能以轨道交通站点或者大型公交车站点为起点, 城市外围区居民聚集区为终点

3.2 票价体制

对于西安市外围小区来说, 很多是由于城中村改造而来, 小区居民经济收入普遍偏低, 如果公交票价太高, 会减低出行者选择社区公交的概率而导致选用黑摩的或者自行车等交通方式, 这样反过来会影响城市交通;如果票价过低, 那么公交部门长期补贴的话就会造成社区公交形成恶性循环而无法长期存在。因此社区公交在制定票价时应参考出行者吸引力、社区公交经营者以及常规公交票价综合考虑:

(1) 通过社区听证会或者发放问卷的形式, 充分调查出行者可接受的票价水平, 并结合已经运行社区公交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票价水平, 形成一套合理的票价方案; (2) 对于中小学生、60 岁以上老年人可以免票, 作为衔接交通方式, 跟其他公共交通进行换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票价优惠, 这样以来可以诱导乘客换乘; (3) 社区公交尽量采用自动售票的模式, 这样可以减少人员开支, 使用公交卡的话可以自动打折, 同时也能把社区公交系统和其他骨干型公共交通系统联系起来。

4 结论

随着西安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尤其是市区外围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出行水平要求必然增加, 因此除了要保证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之外, 还应考虑骨干交通和微循环体系发展相互协调的问题, 促进社区公交和轨道交通或者BRT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征宇.城市公交交通服务市场的细分化[J].价格理论与实践-社区公交的运营模式和票价体制探讨, 2009 (10) .

云计算社区教育应用探讨 篇9

关键词:社区教育,云计算,大数据分析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八章 (二十三条) 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社区教育开展面临众多的困难, 如学生来源广泛、学习需求各异;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内容复杂多样;学习时间和教学场所不固定、学习条件千差万别等等。因而社区教育开展产生了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 表现为:1.成本高。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内容复杂多样导致社区教育的教学成本高;2.组织困难。学习时间和教学场所不固定导致社区教育的组织实施不便;3.规划不科学。学生来源广泛、学习需求各异, 从而导致社区教育不易满足不同需求,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难以评估社区教育绩效。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 利用互联网学习和传播知识无疑是解决社区教育问题的良好方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传统社区教育的夜大、函授模式渐渐淡出, 而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3年共有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可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云计算技术大大改善了互联网的服务质量。2015年1月30日, 国发[2015]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指出“发展云计算, 有利于分享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 降低全社会创业成本, 培育形成新产业和新消费热点, 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2]应用云计算技术将有利于促进利用互联网开展社区教育。

二、云计算促进社区教育成本降低

社区教育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活动。构成社区教育的成本包括配置学习环境的成本, 开发教学资源的成本, 面授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本等等。利用网络实施的社区教育首要考虑的是降低配置学习环境的硬件成本与开发教学资源的软件成本两大部分。

云计算有利于降低开发教学资源成本。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学习者提供点播、下载等更加方便利用音、视频课程自主学习的功能。音、视频教学资源成为重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云计算提高音、视频服务器的性能, 降低了服务成本。使得这些数字化资源以免费或共建共享的形式提供给使用者, 极大地降低了资源开发成本。例如,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最初通过You Tube网站提供的云存储服务上传教学辅导视频帮助表妹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他的教学视频受到了众多中小学生的追捧, 并最终整合这些视频成立了“可汗学院”, 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多数门户视频网站都提供上传视频的云服务, 如优酷网、土豆网、乐视网等, 这些服务是免费的。为了让更多无法接触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 政府和企业建设教育云平台, 以低廉的收费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公开课、MOOC中国等云平台。

云计算有利于降低配置学习环境成本。远程教育通过网络发布学习资源, 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即服务器和学习平台。服务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平台的运行效果。云计算技术利用虚拟技术将硬件资源池化并统一管理, 通过再分配方式使其方便租用, 有效地减少服务器硬件资源的投入, 提高服务器使用效率和减少管理维护工作量。主要有:1.降低设备投入。云计算技术提供虚拟计算资源, 可以配置多个独立的服务器运行环境, 彼此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从而减少服务器硬件设备的投入。2.增强设备效用。云计算技术可以任意调整服务器计算资源的配置情况, 真正做到计算资源按需分配。即服务器提供弹性服务, 以保证服务器充分发挥计算资源的利用率;3.运行维护简便。云计算管理下通过以文件形式实现虚拟服务器, 数据迁移时将虚拟服务器文件进行复制即可, 保证了服务器运行环境的一致性, 所以数据的迁移更快、更安全可靠。可以减少服务器迁移时间, 降低迁移导致服务出错的概率, 从而降低维护服务器的成本。

三、云计算支持基于微终端的多样化教育形式

“微终端”助力社区教育, 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社区教育组织困难是由于社区教育的时空不定性导致的。社区教育的学习场所一般是不固定的, 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也不能确定。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是社区教育的一种理想学习形式, 移动泛在学习、非正式学习、微型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学习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社区教育组织困难的问题。云计算技术大大改善服务器的性能, 降低了客户端的硬件需求。网络用户终端日益微型化, 利用智能手机上网成为主流。2015年2月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其中, 手机网民规模5.57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学习的限制条件, 得益于无线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智能手机广泛普及, 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环境已完全俱备。

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为社区教育的师生、生生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交流沟通渠道。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教授认为构成学习环境的要素为学习者、学习工具、学习伙伴和知识[3]。利用各种互联网社交工具和服务可以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分享, 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这些学习工具主要表现为即时通信、相关订阅、专业论坛、名人博客、邮件服务等。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 这些学习工具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 甚至可以说是日常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由于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服务器的性能和利用率, 这些交流工具大部分成为了云平台支持下的云应用服务。如即时通信工具QQ是腾讯云平台的Saas, 百度搜索引擎是百度云平台Saas。这些学习工具的使用都包含在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必修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它们的使用率如下表所示[4]。随时随地学习的软件环境实现也很简单。

一些教育云平台整合了常用学习工具的构建“微终端+多样化”的云应用, “网易云课堂”是一款应用于智能手机的云教育APP, 它集成了多种学习工具, 如学习计划、技能图谱、题库、笔记、进度管理与学习监督、问答等学习工具。它拥有的课程数量超过4100门[5]。再如“showme”、“educreation”、“UTgreat”等手机端APP。它们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发布问题、答案及教学资源。方便学生与教师在线交流和讨论。利用即时通迅云服务可以方便、快捷的搭建虚拟学习场所, 保证的学习场所的稳定性。

四、云计算有助于科学规划社区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利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产生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离不开数据的分析。大数据分析提供可信的分析结果, 改进社区教育的不足。云计算产生海量数据, 服务能力不变的情况下, 客户端微型化的结果是将客户端的数据及处理功能转移至服务器端。数据量越大, 预测分析所建立的模型越精确, 云计算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云计算科学规划社区教育发展有如下几点:1.大数据分析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以美国Carpe Diem学校为例, 在建立了在线系统后, 其试点学校有7个年级, 240名学生, 只配备了一名数学老师和一名助教, 学生的数学成绩却非常好, 教育成本也降低了25%, 被《商业周刊》评为美国最好的高中。2.大数据分析有助于发现社区教育需求。在美国马萨诸塞州, 埃弗雷特公立学校学区有大量学生来自英语非母语的家庭, 各自的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学区选择了共享学习协作项目作为数据基础架构。由于共享学习协作项目符合州共同核心标准及其评估的数据要求, 且数据集成后以容易被理解和消化的形式推送给教师, 成功地协助学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实现个性化教学。3.大数据分析有助于科学评估社区教育绩效。School of One (SO1) 是美国纽约市教育部门的一项初中数学教改项目。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大数据分析和适应性技术搭建个性化混合式学习环境。通过收集数据, 它能更多了解学生和更好地预测学习进度, 以更适应每个学生。2011年, 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儿童技术中心对该项目2010年的实施进行了独立评估, 结果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数学成绩明显跑赢未参与的学生。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快, 法律规章逐步健全完善, 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人与新环境共同发展势在必行。提高人的素质, 社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育, 极大的解决了开展社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互联网的服务质量。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云应用和云服务, 这些应用及服务对参与社区教育的教师、学生及教育机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开展社区教育面临问题出发, 从社区教育的创办者、参与者两方面角度分析云计算技术对社区教育有利支持, 论述了云应用对社区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及伴随云计算技术产生的大数据分析为社区教育提供更科学的管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010-07-29.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DB/OL].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 2012-03-13.

[3]谢幼如, 李丹飒.基于课程学习的个人学习环境构建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10) :28-49.

[4]第35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P020150203548852631921.pdf, 2015-02-03.

课外虚拟学习社区的推广应用 篇10

随着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某些课程的虚拟学习社区也开始出现。在这种社区里,成员间有着共同的话题或相同的学习目标,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学习资源、学习经验乃至情感世界的交流。笔者多年来从事《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近年来尝试通过建立以《单片机》课程学习为主题的虚拟学习社区来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对课外虚拟学习社区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1 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学习团体,社区成员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同伴、专家、辅导者等)组成,强调组成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分散性以及成员学习的主动性,社区成员的人数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并利用社区提供的各种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学习和交往,通过沟通、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新和经历来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并产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文化意识,并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进而使得网络学习社区得以不断地发展。要建立一个针对某个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必须有能够供师生自由交流的支撑平台,有丰富的与课程相关的技术资料共享,而且还必须有比较好的组织方式和管理体制。

1.1 选择支撑平台

国内研究虚拟学习社区比较成熟的有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西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虚拟学习社区、北京师范大学WebCL网络教学平台等。以上学习社区一般是基于MOODLE平台构建的,属于具体课程学习和培训的正式学习社区,存在着权限与技术上的接入限制。笔者建立的虚拟学习社区不是一个在课堂上应用的正式教学平台,而是一个由教师主导的能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课外交流学习的辅助平台,因此笔者使用的平台是大家都普遍参与的公共平台而非专业的教学支持平台。这个平台应不依赖于专业的教学平台,具有接入自由,操作简单的特点。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QQ号,很多学生上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登陆QQ。因此,从操作的易用性和受师生欢迎程度考虑,我们选用QQ软件系列中的工具QQ群、QQ邮箱、QQ空间来建立《单片机》课程的虚拟学习社区。

1.1.1 QQ群

是一个集聚一定数量QQ用户的长期稳定的公共聊天室。团队成员可以相互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方式互相交流信息。

1.1.2 QQ邮箱

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快速、便捷的电子邮件服务。

1.1.3 QQ空间

具有博客(Blog)的功能。

1.2 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

在每次课程的开课前,教师向学生公布QQ群号,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加入虚拟学习社区。在社区刚起步的时候要为学习者提供设计良好的学习资源。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共享了大量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资料,包括视频、课件、程序等,学生进入社区后就可以轻松下载到自己所需有的资料。笔者建立的是一个以《单片机》课程授课班级为中心,另外凡是对单片机课程感兴趣的学生经过申请都可以参与到这个学习社区里来,这样就扩大了交流范围,使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大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会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上,教师可以亲自管理或委托课代表进行管理,但不管是那种方式,教师一定要经常光顾社区,切忌放任不管,教师定期光顾社区进行答疑或参与学生的讨论,会有力的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2 课外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

课外虚拟学习社区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师生交流更加自由,二是信息与资源能够有效共享。正是课外虚拟学习社区有如此优势,所以在课外虚拟学习社区上有以下主要功能。

2.1 信息与资源发布

在虚拟学习社区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和资源。

2.2 虚拟学习社区答疑

在网络社区中学生往往更能畅所欲言,可以即时把自己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对于一些非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一对一答疑,比如有些学生在编程代码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QQ邮箱发给老师由老师解答,而对于一些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可以在QQ群进行一对多答疑。在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通过答疑或观察学生在网络学习社区里的发言便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

2.3 课后交流

在虚拟学习社区里,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主体。在网络学习社区里,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交流的内容可以就某一关注的论题进行讨论,或对某位同学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回答,或对老师和同学的QQ空间内容进行点评,甚至也可以是与学习无关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讨论。根据粗略统计,在《单片机》课程学习社区中课后交流的内容比重大体如下:针对某一论题或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占40%,信息与作品发布与评论占20%,事务交流占30%,情感交流占30%。

2.4 学习经验与作品展示

由于《单片机》课程采用的是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开发小组都要上交课程设计作品,这些作品的照片、电路图、源代码都发布到网络学习社区里来让同学们点评。在虚拟学习社区里上一届优秀的课程设计作品可以永久保留,把这些作品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展示出来,并附带电路图与源代码,这样学生在项目的开发上有了一个技术上的继承,并且激发了本届学生赶超上一届学生的斗志。

3 课外虚拟学习社区运行效果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调查问卷,具有以下效果。

3.1 虚拟社区为师生提供便利,对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92%的学生利用虚拟社区发布信息或下载资源,94%的学生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对《单片机》的学习有帮助。在虚拟学习社区里,教师发布信息、资料以及答疑更加方便,学生下载资源、发布信息、提问、上交作业也更加便利。

3.2 师生的交流更加通畅,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有90%的学生认为在虚拟学习社区里师生交流非常顺畅,通过网络社区,92%的学生认为能促进对教师课堂授课质量的提升,87%的学生认为在虚拟学习社区里老师的答疑效果好。由此可以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对师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心理环境。在网络学习社区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掌握更加准确,学生能够提供一些教学的建议,从而有效调整授课内容,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

3.3 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适应就业的能力得到提高

98%的学生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拓宽了自己的视野,80%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学习社区有利于了解就业市场。在《单片机》课程网络学习社区里,主要社员是本班级的学生,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因为从事相关行业的原因也会留在学习社区,他们会把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拿来讨论,这对在校生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非常有帮助。在这种实时充满了新知识、新信息的环境里,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更了解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明确自身技术提升的方向,从而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使自己适应就业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3.4 学生的协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到提升

70%的学生在虚拟社区里获得同学帮助,虚拟社区里帮助同学解决问题,84%的学生认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升了自己的协作意识?由此看出,在虚拟社区里,因为大家在寻求别人帮助以及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也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3.5 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虚拟学习社区以其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就能够在网络学习社区里获取学习资源,寻求他人的帮助,使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得到解决,从而更顺利的开展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调查得出,85%学生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对个性化学习没有帮助,76%的学生认为虚拟学习社区里的资料和信息基本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4 结语

选择QQ平台作为辅助教学的虚拟学习社区存在着QQ群不能无限扩展人数的不足,普通群限人数100人,高级群限人数500人。但由于QQ平台应用广泛、操作简单,这种方式还是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

摘要: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学习支撑平台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文章针对目前常规虚拟学习社区的不足,提出了利用腾讯QQ作为辅助教学平台,阐述了由教师主导的课外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功能与运行效果。通过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得出课外虚拟学习社区有效的促进师生交流,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协作意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课外虚拟学习社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齐香香,赵莎莎,张红艳等.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7(1):122-124.

[2]陈国强等.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性反思及其发展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26(4):26-29.

[3]刘洋,刘冰等.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策略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0,(9):7-10.

社区应用 篇11

【关键词】 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分析;联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53- 02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1]。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于西方国家,最主要的心脑血管危险是脑卒中。两项在中国进行的研究(STONE、Syst-China)表明,我国高血压人群发生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比值比为8.0或8.7;而在欧洲和美国进行的研究中,卒中与心肌梗死的比值比接近1。有效控制血压(降压达标)至关重要,药物的选择,合理应用,联合治疗更显得重要。

3.2 从总体上看,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明显增长,这与逐年增长的高血压的发病率是相吻合的,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村百姓对高血压病已逐步重视,并主动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3.3 单用抗高血压药物分析:从单种药物处方来看,使用频率最高为ARB类,其次为CCB类降压药物。ARB是一类新型降压药,作用机理是阻断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发挥降压作用。ARB类降压药在欧美国家进行了大量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显示ARB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ARB不引起干咳,不良反应少,无首剂低血压,可以被不同年龄和不同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接受,是一类长效的降压药物,可以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和微量白蛋白尿,可以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被认为是所有降压药物中最安全的,故在我院抗高血压药物使用中高居榜首,由2010年的37.1%上升至2011年的41.2%。CCB类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CCB是WHO推荐的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一线药物,普通制剂由于价格低廉,在社区仍然应用,第二、第三代CCB对血管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降压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CCB在我院应用位居第二,由2010年的32.8%上升至2011年的40.0%,上升幅度非常明显。由于ACEI类药物易引起干咳的副作用,故在临床上应用由4.0%下降至1.3%,被ARB所替代。固定配比复方制剂,我院以珍菊降压片、复方利血平为主,由于其作用是短效,造成多次服药,血压波动大,对血糖、血脂、尿酸等均有影响,故由10.8%下降至1.4%。α-受体阻滞剂我院主要用于高血压伴有前列腺增生老年患者,比例无明显变化。利尿剂作为抗高血压的基础药,特别是吲达帕安,具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作用,不干扰糖、脂代谢,可逆转心肌肥厚,,减少蛋白尿,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首选利尿剂。JNC推荐利尿剂作为抗高血压药这一举措,符合中国国情,适合长期应用,利尿剂由2010年的4.0%上升至2011年的6.7%。

3.4联合用药的分析: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强调,联合治疗可获得更强、更快血压控制以及靶器官的保护作用,联合治疗将对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具有里程牌式的重要意义[2]。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已成为降压治疗基本方法[1],对于2级高血压和(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的高危人群,往往初始治疗即需要联合用药。从我院联合用药来看,二联用药最多是ARB+CCB,其次是ARB+噻嗪类利尿剂,所占比例分别为45.9%、18.7%。

社区应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我社区卫生服务管辖范围内高血压病患者, 共50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高血压病。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为 (55.50±10.68) 岁。

1.2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5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平分为A、B两组, 每组25例。A组中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12例, 性别比为1.1∶1, 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为 (54.35±10.11) 岁;B组中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1例, 性别比为1.3∶1, 年龄47~70岁, 平均年龄为 (56.50±12.35) 岁。

1.3 试验方法

A组行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干预;B组按传统方法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情况。

B组社区卫生定向服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 (1) 建立社区慢性病 (高血压) 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确定社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各种问题;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及定期收集资料, 评价和调整慢性病管理措施, 进行质量控制。 (2) 经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专业人员对纳入此社区卫生定向服务管理模式的高血压患者建立患者的专病档案, 定期跟踪随访, 给予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行为管理和心身管理, 控制慢性病的进一步发展。 (3) 各居委会通过举办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志愿者活动以及专业人员上门随访宣传, 发放宣传小册子等方式普及高血压的保健知识, 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 促进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采用统一问卷分别于基线及干预1年后进行随访调查, 了解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健康行为、血压控制等情况的变化。高血压相关知识均分别设置了10个问题。血压值的测定均按统一方案进行。高血压分级以1999年WHO的高血压指南为依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标准按上海市心脑血管防治办公室颁布的“高血压病有效控制率标准”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l5.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与分析。概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统计结果

B组中有10例患者的答对率小于80%, A组有2例患者的答对率小于80%。两组结果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统计结果

结果表明, A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有20例 (80.00%) , B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有10例 (60.00%) 。两组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上一篇:商业布局下一篇:创面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