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连线报道

2024-06-06

现场连线报道(精选6篇)

现场连线报道 篇1

摘要:在当前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现场连线报道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广播特点、发挥广播优势、提升广播节目质量、弥补广播弱点的“法宝”之一。本文结合厦广新闻广播等国内外广播电台的报道实例, 对广播现场连线报道的特色与作用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场连线,同步快速,新闻立台

“我站在屋顶上, 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 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们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听, 炸弹响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中在《这里是伦敦》报道中说的一段话, 这种现场情景和个人体验通过现场口播的方式传达, 使万里之外的听众真实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由此也开创了广播现场报道的先河。

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受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 大大简化了由记者写稿、编辑修改、播音员播音、录音员制作的工序, 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口述、一边采录, 大大缩短了新闻事实发生与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 快速、客观、及时、准确,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是正在进行时的播报、是新闻的现在进行时。而现场连线是现场报道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随着手机、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办公、通讯设施的普及和3G时代的到来及其覆盖面的日益广泛, 克服地域空间的局限, 现场连线正成为现场报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记者随时随地报道新闻的“好帮手”和有力“武器”。

一、现场连线报道借助记者的语音、语调和细节描述, 弥

补了广播缺乏画面的缺憾, 在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同时, 给听众带来想象的空间

广播现场连线是记者对新闻发生现场进行的采访和报道, 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来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 其真实感和同步进行直播式的感觉是吸引听众的第一要素。在进行现场连线时, 记者自身的观点、情绪往往也会流露其中, 因此, 在新闻现场, 除了对连线内容的正确把握外, 记者连线时的声音、语调也相当重要, 既要做到生动鲜活, 又要对自己的情绪以及现场受访者的情绪拿捏得当。在对严肃的新闻事件作连线报道时, 记者的话语要沉稳有力、简明扼要、突出主题和重点, 切忌拖泥带水、华而不实;在对一些突发的灾难性新闻事件如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作连线报道时, 除了力求快速、准确外, 记者的语速可稍快、在沉稳的同时略带一些紧张感, 侧重客观详尽, 切忌语气轻浮、欢快, 仿佛事不关己, 使听众陡增反感、从而影响新闻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而在对一些大型节庆活动、体育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进行现场连线时, 则应注重通过活泼生动的语言以及场景式、画面式的描绘, 语气轻松愉快再配以现场热闹、喜庆的声音背景, 把当时的场景、氛围完全同步再现出来, 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画面感和内心的共鸣。2008年5月,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厦门举行时, 笔者在环岛路厦门大学地段作现场连线报道, 置身于群情激昂的大学生洪流中, 笔者特地采访了在现场组织学生助威的厦门大学某学院学生会主席, 笔者本人富有激情的现场描绘和大学生激动的话语、现场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融为一体, 连线结尾时, 笔者把手机话筒伸向热情的大学生等沿街群众, 把他们高呼的呐喊声也传回直播间, 极大增强了现场连线的层次感、现场感和感染力。

这种同步反映新闻事态进展的现场连线对听众心灵的冲击是电视等其他媒体所难以比拟的。笔者曾参与《厦金中秋海中会》的现场连线报道, 在现场连线报道中, 笔者注意到当时由于两岸仍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 两岸民众好不容易可以借中秋月夜在厦金交界的海域上乘船相会, 当船舶靠在一起时, 厦门和台湾的民众纷纷伸手相握, 连线时, 笔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听众朋友们, 我是厦门电台的记者某某, 我现在正紧紧地握着一位台湾同胞的手……”一句话就把当时催人泪下的真实场景给刻画了出来。该作品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二等奖, 时隔多年, 许多厦门听友还记得当年的这档节目和笔者的“紧紧地握着一位台湾同胞的手”那句话。

二、现场连线报道从单纯的记者口述到对现场有关新闻

人物的采访, 使现场连线不仅为广播节目增强新鲜感和现场感, 而且凸显了广播的权威性

在广播现场报道中, 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是现场连线报道。记者以新闻事件为依托, 同步、直接面向听众述说新闻, 现场感、画面感十足, 交流感、真实感强。而对普通听众而言, 现场连线的方式则是新颖别致而富有个性化的新闻播报方式, 不同的记者就会有不同的现场连线, 就是同一个记者也可根据新闻现场的需要变换不同的连线风格。不过, 单纯靠播报新闻方式的更新、换汤不换药, 听众在新鲜感过后也会同样感到厌烦的, 因此, 记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现场连线报道形式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升。

原先的现场连线一般都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口述和直播间里的主持人共同完成的, 随着现场连线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 现在记者在现场连线时往往还会加入对现场有关新闻人物的采访、甚至是对街头普通民众的随机性采访。如在一些政策性强、话题较为敏感的新闻发布或大型民生项目开工、竣工等新闻事件的连线报道中, 尽量选择一些了解、掌握政策、掌握新闻事态全局、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士、权威专家、相关负责人或嘉宾做现场连线的采访对象, 在增强可听性的同时, 也使连线报道的质量得到保证。如, 2008年9月1日厦门的第五条进出岛通道———杏林大桥建成通车, 笔者承担了大量现场连线报道的任务, 为了增强连线的权威性和可听性, 除了事先查阅大量资料、对杏林大桥的整体建设和特色了如指掌外, 还在通车典礼现场采访了大桥建设指挥部的负责人, 因而大大丰富了连线的内容、快捷地传播了这一重要的新闻事件, 让收音机前的听众对新大桥的方方面面情况都有了透彻的了解和感知。

三、现场连线报道从对新闻人物的现场采访到对普通民

众的随机性采访为受众提供了参与平台, 凸显了广播的公信力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受”格局, 受众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媒介发布的信息, 他们更需要的是可以享有同媒介工作者、媒介机构在媒介上直接对话的平等。 (1) 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阶层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开始发生两大转型:一是转向资讯提供———构建保障社会安全的“网”;二是转向意见表达———构建活跃的公共话语平台。 (2) 这一切都丰富着社会新闻的报道, 在社会新闻的连线报道中, 需要采访的对象都是街头的普通民众或是一些特定的群体对象, 有时甚至会面对一些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的市民, 记者在确保新闻事件客观真实、报道及时迅速的前提下, 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好话语权, 做到既能真实反映群众呼声又尽量避免播出场面的失控, 避免不文明、夸大其辞或严重违反事实真相的虚假新闻、虚假信息借助现场连线的途径传播出去, 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或是对某些社会不良行为、言论或现象的推波助澜。例如:2007年厦门市出租车更新换代时, 部分出租车车主和驾驶员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群起闹事。作为当地主流新闻媒体、特别是车辆移动收听的重要“窗口”, 厦门新闻广播和其他新闻媒体在引导、解释政府政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现场连线报道时, 笔者注意选择那些比较理性、有代表性的出租车司机甚至是党员车、敬老车等出租车行业的文明标兵作为采访对象, 注意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他们朴实而又富有说服力的现身说法代替政府的说教、为更多的出租车司机解疑释惑, 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方向和主流。可以说, 作为采访对象的出租车驾驶员真实的话语、真情的流露、现场连线的不做作都为事态的缓和、解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现场连线报道使地理上的空间距离失去了原有的意

义, 可随时刷新的现场新闻滚动, 使新闻资讯台的传播效果发挥到最大值

全球第一家全新闻台———美国1010WINS的广告词是:“你给我们20分钟, 我们将给你整个世界。” (3) 自开播以来, 这家电台的收听率一直处于纽约电台的收听率之首。厦门广电集团在年初搞了一个特别听众调查, 调查结果再次验证了广播听众最想听到的节目就是“新闻和音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电台在我国开了新闻资讯台的先河。自2009年3月起, 厦门新闻广播也从新闻综合台转型为新闻资讯台, 连续12小时不间断地更新滚动播出最新的新闻。这一“华丽转身”能否取得成功, 其播出新闻的及时度与新鲜度至为关键。而现场连线以其所具备的对新闻线索的及时反应、对新闻事件的随时播报以及进行式播报的独特魅力, 在厦门新闻广播的新版节目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在连续12小时的格式化新闻中, 基本上以每小时为一个段落, 其内容格式为:报时+片头;综合气象服务;要闻;本市新闻;前方连线;110直播室+经典歌曲;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经典歌曲;文体新闻+资讯服务+经典歌曲, 其中, “前方连线”环节播出的现场连线既有本台记者的, 也有兄弟台记者、新华社记者的现场连线报道;每天派出两名记者轮流驻守在110指挥中心, 通过连线, 在“110直播室”播出来自110现场的信息;“综合气象服务”在天气骤变时也及时以连线方式采访气象专家……大量的现场连线考验着记者的真功夫。承担连线报道任务的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清晰地表达出来, 而且还要表达得好、突出重点、突出主题, 不能简单地报“流水账”, 让听众听得索然无味、不知所云或是叙述得啰啰嗦嗦甚至令人产生歧义;要充分运用并控制好新闻现场的背景音响、环境音响, 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 使之成为记者现场连线时重要的语言“道具” (背景太嘈杂, 记者连线的声音会被淹没或受到干扰, 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效果和质量;反之, 如一味强调记者声音的清晰, 背景声音太小、背景太过安静, 又缺乏现场报道的现场感、让听众对记者是否身在现场产生怀疑) ;要与身在直播间的主持人默契配合, 尽量避免记者和主持人沟通不良, 导致现场连线失误的产生。只有从采访、连线到直播各个环节都没有瑕疵、顺畅无阻, 才能使其传播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使现场连线的播出效益发挥到最大值。

新闻资讯台的转型使记者现场连线报道的能力与素质受到检阅, 同时, 现场连线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大量出现, 也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关注。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厦门地区广播收听率调查中, 改版后的厦门新闻广播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6.3% (4) , 充分印证了“第一时间、第一报道”是办新闻、办广播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义。

参考文献

①潘力、董晓平:《现代传播新技术与广播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P.25

②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 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P.4~6

③张勉之:《世界广播趋势》,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P.108

④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提供

现场连线报道 篇2

电话连线报道实质是将电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生成、报道等同步实现,所以它的优势在于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的生动传递,新闻事件的全貌得到最真实的体现。第一,便捷性。电话连线报道可以实现“一对多”的连线方式。所谓“一对多”是指主持人在新闻中心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有效连接各个新闻现场的信息传递通道,这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的体现尤其突出。例如,重大体育赛事涉及主会场和分会场,但对开幕式、闭幕式等同步仪式的播报就需要安排不同记者各自负责相应的会场,同时与新闻中心进行电话连线。再如,我国遭遇雪灾时,受灾地区多条国道都出现交通堵塞、车辆滞留的问题,为反馈受灾地区的交通缓解状况,主持人必须同时连线多条国道的驻守记者,以便及时为受众传递现场信息。所以相对一名记者赶赴多个现场,电话连线更具便捷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闻指挥中心做好各个现场的人员部署和节目内容设计,即可实现与现场的方便对接。第二,时效性。电话连线报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与一般新闻节目的现场播报不同,例如,很多民生类新闻虽然也是深入现场,挖掘材料,但采访、收集汇总资料、编辑、播报是一个系统贯穿的.过程,而不是将以上环节确定在同一时间同步完成。电话连线直播则不同,它强调现场取证、播报语言组织、和新闻中心总部互动交流等多项工作的融合,时效性非常突出。特别是遇到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受众的心情异常焦急,迫切希望随时了解现场的最新进展。例如,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震、雪灾、洪水等灾害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广大受众心系时事,心系灾区,这就对新闻播报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话连线报道恰恰是以实时信息传递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第三,真实性。新闻的本质包含速度和真实两方面的内涵。新闻时效性是其速度的体现,而真实性则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新闻内容的全貌。电话连线报道直达新闻现场,画面信息均是对新闻现场的真实体现,现场的各种变化将随时传递到新闻画面之中,配合记者、新闻中心连线人员的解说,新闻事件的播报将呈现出一种立体式的效果,受众所听、所见都是第一时刻的真实反馈。例如,在强台风新闻现场,记者解说夹杂着暴风雨的侵袭声音,甚至播报都有可能受到限制。这种现场的真实全貌更易激起受众内心的波澜。

新闻连线:电视新闻报道新突破 篇3

一、新闻连线节目产生的背景

新闻连线节目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的视音频传输手段,完全打破空间地域的束缚,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人员连在一起,就受众高度关注的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进行报道、讨论和评述的节目形式。这种新型节目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电视新闻报道要有新突破。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近年来,报纸媒体中晚报的兴起,将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推向了极致;广播媒体中专业频率的出现,将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又以其互动性强显示出无限魅力。所有这些都对电视新闻报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迫使电视媒体博采各家之长,充分发挥电视技术潜力,在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上进行创新。

2.观众的需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新闻报道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对电视媒体来说,除了其他媒体的竞争,内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去年以来,全国在无线和有线电视台合并的潮流下,数以千计的专业化频道应运而生,电视媒体已经由稀缺转变为过剩,观众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由过去的"你播什么我看什么"变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报道要以更快、更深、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强的现场感来满足观众的需要。

3.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连线成为可能。

近年来,电视技术、信息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视频、音频、微波、光缆、通讯等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为新闻连线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果没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物质条件,新闻连线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新闻连线节目的特征

新闻连线节目实际上是将电视新闻报道或电视直播节目与演播室节目通过现代电视技术有机地连接起来,将前方的新闻报道或现场报道与后方的访谈融为一体。除了有一般电视新闻报道的特征外,还有以下显著特征。

1.新闻题材重大,是观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事件。

新闻连线节目的题材要么是内容复杂、头绪较多,要么是正在发展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观众对此题材又有着高度的关注度。对这类事件或问题的报道,若用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往往由于篇幅小、时间紧的限制,记者难以进行从容的观察和思考,不能进行深入的追踪和挖掘,所作的报道大多流于表象,信息量、时效性也较差。通过新闻连线,既能对事件进行充分报道,又能展开深入的讨论,还可以根据需要插播背景资料,并且能随时把握事件的发展和进程。同时,通过将某一方面的专家请进演播室或进行连线采访,更能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内涵,以全面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组合满足观众的需要。中央电视台成功地对韩日世界杯、今年"两会"以及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时空跨度大,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束缚。

新闻连线节目充分运用现代电视技术和通讯技术,缩短了客观上的距离,不管地球上、地球外,只要人类能涉足的地方,就能将其置入观众面前的电视屏幕,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新闻连线的技术被中央电视台广泛而熟练地运用着。只要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就能看到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看到伊拉克周边国家所建的难民营和军队调动情况,看到美英等国家高官的活动和军事部署情况,看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表态及群众游行示威的现场,甚至刚刚还在看伊拉克惨烈的战争场面,转眼又看到在美国好莱坞举行的奥斯卡颁奖盛况等。空间上的距离感在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闻连线节目还通过背景资料的运用,在节目中插播背景报道,将时间上的距离拉近。如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既有正在进行的战争现场,又有十几年前海湾战争的情况,还有这十几年来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和武器核查情况。时间上的距离感在此也被大大弱化。

3.报道的信息量大、深度高、思辨性强。

新闻连线节目由于彻底摆脱了时空的局限,通过多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能够充分将某一事件的所有信息呈现给观众。再通过演播室中专家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讨论、述评,进一步充实背景、延展现场、阐释观点和看法,挖掘出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同时,通过对事件所涉及的各方面人物的采访,以及有不同观点的专家之间的讨论甚至交锋,使整个报道具有思辨性。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连线节目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从理性思考欠缺、报道深度不够、透视性不强走向提升自身的思辨色彩,加强报道深度,增强透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4.现场感、参与性强,不仅报道结果,而且更重视过程。

有专家将人类与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接触阶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二是以书面文字或电话、摄像等方式实现的人际接触;三是由电视与网络带来的接触,它既有第一类的亲情和直观,又有第二类超越时空的优势。新闻连线报道可谓完美地体现出了第三类的优势。以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只是客观地叙述,偏重于报道结果,很少注重细节,更不用说过程了;而新闻连线报道将事件的现场、环境、人物、进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连线,在不同地方出镜的记者引领着观众的视线,走进现场、寻找细节、探寻人物、追踪过程,使观众很容易将自己放在那个环境里去设想,更加深刻地关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5.主持人角色突显,综合能力成为主持人驾驭节目的关键。

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解析 篇4

“新闻媒介的一切传播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流动, 只有通过有效的信息流动, 并且使媒介发出的信息能够为受众所接受, 媒介的各种功能如宣传教育功能、舆论监督功能、信息服务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等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媒介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才能够在交换中实现价值补偿。因此, 媒介新闻传播规律本身决定了传播者要追求传播的有效性。”[1]当今社会,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新闻信息需求量大, 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 当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 哪一个媒体更迅速地进行报道, 就更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广播主要是靠声音传播信息的一种现代舆论工具, 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多样化的手段相比, 它的传播手段比较单一, 因此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 广播原有的播报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听众最新最快的信息需求。而连线报道正成为广播媒体扬长避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有效手段, 逐渐被各级广播电台重视并应用, 连线报道发挥广播这一传统媒介独特的优势, 具有创新发展的巨大空间。“所谓连线采访报道, 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 电话为媒介, 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 把新闻信息通过直播室直接播报出去。”[2]

连线报道中, 记者口述、现场音响、采访对象的同期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连线的形式主要有:以主持人作简单、客观的引入, 记者以口述或与支持人互动对话的形式将现场情况描述给听众, 或者通过记者在现场向相关人员提问采访展现新闻事件。

二、连线报道的应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手机的普及, 电话连线报道作为一种快捷、方便、高效的报道形式, 越来越多地被广播广泛应用。在电话连线报道的运用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更是走在了前列:2008年的汶川紧急救援、奥运会直播, 2009年的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 2010年的玉树救援, 每一次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中国之声现场连线报道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09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改版后, 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新闻比例由以前的40%提高到75%以上, 中国之声自清晨6:30直至凌晨2:00长达19小时全部保持直播形态, 节目涵盖《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直播中国》、《新鲜解读》等板块, 采取半小时为一轮盘的形式播出。充分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理念, 满足了听众源源不断的信息需求, 真正向听众报道了正在发生的事件。

在对突发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报道中, 连线报道能够充分满足媒体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成为广播把正在发生的新闻在最快的时间内传递给听众的最好方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通过与各媒体开展广泛合作, 构建了事件性报道的信息网。现在, 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一发生, 中国之声就利用直播间与新闻现场记者连线进行即时报道, 大大增加了广播新闻的现场感。中央台的连线方式迅速被各地方台模仿和借用,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着各具特色的改革和创新, 并充分利用连线这一形式来为自己服务。福建新闻综合广播在2009年7月6日全面改版后, 有《新闻早高峰》、《资讯大不同》、《直播福建》和贯穿全天的《新闻现场》等服务海西建设的新闻栏目。依托中国广播联盟、中国广播直播网和连通了9个设区市台和全省各个县级台合力打造的福建广播新闻协作网等广阔平台, 为听众提供最快捷、鲜活的新闻资讯。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加大节目的信息量, 《直播福建》和贯穿全天的《新闻现场》主要以记者连线播报作为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主持人与全省各地记者电话连线, 采取即时提问、现场播报等方式, 及时传播新闻, 增强现场感、亲切感。福建新闻广播改版后连线报道的常态化也让地方台的记者更有作为了, 为了让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来自当地新闻现场最真实、最鲜活的信息, 县级台的广播记者也经常通过连线报道, 及时向听众传递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 增强了地方台广播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比如2010年6月份福建省因连续强降雨发生汛情,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斗争, 同时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新闻宣传战役。全省各级广播电台迅速行动, 面向基层, 聚焦一线, 全面反映各地灾情, 直击抗灾行动。来自抗洪一线的最新、及时报道大都通过连线报道完成的。福建新闻广播还为此还特别调整时间, 开播了抗洪抢险专题节目, 其中有些县市由于受灾严重, 电力设施受损严重, 根本无法通过网络传送节目, 在防汛抗洪一线的记者正是通过电话连线报道才能够及时播报当地的灾情和抗灾自救的情况, 其中6月27日上午的抗洪抢险专题节目仅仅半天福建新闻广播就播出3000多条的抗洪救灾的新闻, 其中大部分是通过连线完成的现场直播。电话连线在福建新闻广播对这次抗洪抢险救灾报道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它把灾区最真实的声音传递给了广大听众, 同时还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通, 及时向全国各地发出报道, 做到了最快地报告灾情、最细致地报告了灾区的真实情况。不仅让全国和全省百姓第一时间了解到前方灾情和救援情况, 而且增强了全省防灾减灾的防范意识, 彰显了广播的社会服务性与人文关怀。

三、连线报道的优势

连线报道是通过通信网络的直接传输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与传统广播新闻节目相比, 在制作程序上更简便些, 由于记者从采访到成稿再到录音制作,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在现场采访的记者更是无法成稿播出, 而记者的连线报道则能抢时间差, 只要能通上电话, 广播记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连线”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同步报道。电话连线报道的技术难度小, 成本低、反应快, 这一点使广播在对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中具有其他媒体无法相比的优势, 所以新闻连线报道有别于广播其他节目而受到普遍关注。“连线报道这种强化时间概念的报道方式, 尤其是现场直播的连线报道, 使新闻报道更符合广播的规律, 更具有新闻的魅力。”[3]

及时性是广播这一传统媒介的最大的特点, 它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各种信息传递给每一个人,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只要有电波存在就有广播的声音。而在通讯发达的今天, 现场连线报道是进一步发挥广播及时性最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在雨雪冰冻等突发性灾害中, 其他媒体因灾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连线报道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出广播及时、迅速、便捷传递信息的优势。广播记者在现场进行的直播式的报道, 听众听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场的声音和记者的声音, 时效之快不言而喻。因此连线报道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来自不同地点的新闻现场信息。连线报道的特色和优势为广播新闻报道赢得第一时间, 能满足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发生事件的期待心理。

连线报道主要通过广播记者运用不同形式描述新闻第一现场, 避免了多层次的“转述”, 不仅使广播新闻传递更加快捷, 也更具有现场感。连线报道时, 记者在现场即时采访, 在现场即时播报。真实的现场音效, 富有动态的现场气氛, 都赋予连线报道强烈的现场感。听众听到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声音, 而采访对象又是与事件有关的人, 真实的现场感大大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整个采访过程和事件进展都体现了现场的效果, 使听众有参与报道之中和亲临其境之感。连线拉近了新闻传播传者与受者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连线的优势使得现场连线报道的方式在广播新闻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改版后时效性更强新闻报道更现场客观。从2009年节目改版起, 中国之声就不断加快了新闻报道速度和加大了新闻报道量, 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也经常出现“连线报道”, 据说“现在, 央广新闻频道的记者基本不用写稿子了。口播, 即时连线成了他们最主要的工作状态。无需等到新闻完成, 无需获得全部信息, 在采访的路上就可以向电台传回第一条报道。”[4]连线报道通过记者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采访、描述, 为听众提供最鲜活信息感受, 最直观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现场气氛, 拉近新闻和听众的距离, 增强广播新闻的贴近性。这样的“连线”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时间的时间差, 提升了报道的速度, 凸显和发挥了广播的特点。

四、连线报道的要求

连线报道实现了新闻播报的提速, 使得连线报道在各类节目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也随之出现了连线泛滥、记者连线技巧生疏等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没有增强广播宣传效果, 反倒减弱了媒体的影响力, 甚至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广播记者在做连线报道时还需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 连线报道要精心选材

“连线”题材的选择对新闻连线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线报道的衡量标准首先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标准。虽然我们提倡要通过多做连线报道发挥广播的优势,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新闻题材都适用于连线报道。像一般性的会议新闻, 一些工作部门的日常动态消息以及诸如“某小区垃圾无人清扫”、“某城区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 城管部门定期发布的调查结果等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等, 就不需要采用连线报道。否则有事没事都“连线”, 就会扭曲了连线报道的功能, 播出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而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尤其是突发事件、重大新闻活动或群众关注的民生新闻等新闻题材, 群众需要时时刻刻了解它的最新发展和变化, 这个时候, 运用连线报道才更能发挥优势, 使其成为广播新闻的一大亮点, 增强宣传效果。

(二) 连线报道要讲究策划

要做好连线报道, 也需要我们前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策划。对于重大新闻活动, 社会热点新闻, 群众关注的民生新闻, 在连线报道之前, 记者应提前策划, 做好报道方案和预案, 甚至与事件当事人提前交流和沟通, 尽可能了解事件的全貌, 尽可能从中提炼最精华、最具有时效性、听众最关心的部分来做。这样连线报道会更加顺畅, 更有可听性。在采写新闻连线报道时, 记者要提前介入重大事件, 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 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有时事件的发展过程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现场纷繁复杂, 各种意外随时可能发生, 这时事前充分准备是成功调控现场的关键,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准备工作甚至可以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充分。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多设计几种方案,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介绍准确, 评述得当;才能做到临场报道沉着冷静, 不慌乱, 表达清楚而有条理。

(三) 连线报道要把握报道节奏

提前策划, 只是在我们已知的范围内, 做一些相应的准备, 但从新闻发生到现场报道, 留给现场记者准备的时间很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 作为一名广播记者, 熟练掌握现场连线的技巧也成为一项最基本的采访技能。在迅速深入到新闻现场后, 广播记者要有驾驭全局的气魄, 牢牢把握报道节奏, 不因个别环节患得患失, 以免造成被动。及时性、贴近新闻事实和现场的特质构成了新闻连线的生命线。“对突发新闻而言, 抢占时间上的制高点非常重要。广播记者必须时刻牢记的就是连线意识, 当记者到达一个突发现场时, 在对事件进行采访、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 就应该立即理清思路、组织语言, 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后方编辑联系, 第一时间发回连线报道”。[5]中间穿插的背景材料要简洁, 选择对表现新闻事件最必要的进行简短地介绍, 切勿面面俱到显得冗长杂乱。因为如果介绍过长往往可能会脱离现场, 失去节奏感, 现场报道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四) 连线报道要恰当取舍信息

连线报道并不是记者到了现场随便讲几句以证明自己到过现场或者不加思考地见什么说什么, 事实上精彩生动的连线报道要求记者在短暂的时间内要言之有物, 且有深度。在现场的广播记者是听众的眼睛, 所以记者进入现场后, 细致观察尤为重要,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记者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受周围七嘴八舌的干扰, 根据现场观察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的时候, 记者通过细致观察新闻现场并不断捕捉新闻信息, 准确快速地抓住新闻的亮点, 同时要做到能够站在听众的角度上过滤和获取他们最关心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快地去选取听众最感兴趣的信息, 选取对所要表现的主题有意义的信息。新闻点选准了, 就为整个广播连线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连线报道中群众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特别是一些批评报道或舆论监督性的报道,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和把握好度, 要坚持帮忙不添乱的原则, 只有这样, 才能够让听众听到有用的信息, 才能使连线报道贴近听众, 贴近生活。

此外, 连线报道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播报, 它就更需要记者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新闻组织能力。做到眼快心快嘴快, 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现场记者给听众带来精彩的报道, 增强新闻的可听性, 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 才能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大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反映速度与其对受众的影响力基本成正比, 传播速度可以塑造某一媒介的声誉, 同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通讯发达的今天, 电话连线报道是进一步发挥广播及时性最有效的方式。它快捷、方便、高效的优势, 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间差, 实现了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播出, 把新闻的时效性、首发率大大的推进和提升了一步, 凸显和发挥了广播的特点。与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相比实现了新闻播报提速, 让广大听众有一种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欣喜和满足。随着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广播记者在选材、策划、报道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播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要做到眼快心快嘴快, 选取新闻亮点, 给听众带来精彩的报道,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 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关键词: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时效性,新闻现场,广播记者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14.[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14.

[2][5]吕春璐.新闻记者: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新亮点[J].2010 (7) .[2][5]吕春璐.新闻记者: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新亮点[J].2010 (7) .

[3]冉涛.楚天新闻人: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优势与误区初探[J].2006 (5) .[3]冉涛.楚天新闻人: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优势与误区初探[J].2006 (5) .

浅谈如何做好广播连线报道 篇5

新闻之所以吸引受众关注, 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新闻信息更新不够及时、新闻素材有限的条件下, 广播新闻只有另辟蹊径, 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 而连线报道恰恰弥补了广播新闻在时效性上的不足。

宁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广播新闻节目《全区新闻联播》中设置了“各地连线”栏目。这个栏目每次时长五分钟左右, 以主持人和五市当地电台编辑记者对话的形式播报正在发生或是刚刚发生过的新闻事件。其初衷首先是第一时间播报最新的新闻, 其次是通过记者的个性化语言, 变换新闻播出的节奏, 避免长时间播音带给听众的沉闷感;再次是做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毕竟一条广播新闻消息稿再长也不过600字左右, 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仅仅“浮光掠影”, 显得浮浅。而连线报道开辟和提供了一个完成深度和解释性报道的平台, 在报道形式上更为多样。

2 连线报道强调广播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 媒体的首要职责就是真实地传播信息, 把每时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客观地告诉听众。当记者出现在新闻事件现场, 把这些最新鲜生动的信息传递给收音机前的听众时, 听众会切身感受到新闻的真实。

2010年6月26日凌晨3点30分左右, 中宁县石空镇碱沟山宏远煤矿发生爆炸, 井下10多人被困。在对此事件的报道中, 广播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之声《央广新闻》连线中央广播电台宁夏记者站记者于9时15分、10时15分、11时45分对事故进行连续报道。记者通过电话连线, 通报了区市县三级相关部门全力以赴及时救援伤员、事件进展等信息。因为身处新闻事件现场, 所以记者的情绪会被充分调动, 而对于听众来说, 这样的新闻更加生动真实, 对正确引导舆论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 对突发新闻而言, 抢占时间上的制高点非常重要。广播记者必须时刻牢记的就是连线意识, 当记者到达一个突发现场时, 在对事件进行采访、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 就应该立即理清思路、组织语言, 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后方编辑联系, 第一时间发回连线报道。

3 连线报道强调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所谓连线就是把在现场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而听众无法看到的告诉受众, 这就要求讲述要有画面感和现场感, 要像电视镜头一样捕捉情境, 告知听众, 要让听众听到描述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听众眼中有物。

2012年2月6日宁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新闻中心广播新闻节目《全区新闻联播》中一组社火巡游的报道格外吸引听众。多名记者分赴银川兴庆区、金凤区、镇北堡、贺兰、固原隆德等多地, 从当地发回群众巡游耍社火的热闹场景。记者借助电波把听众带到新闻事件现场, 把现场解说与现场音响融为一体, 使其如临其境;听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根据记者的描述, 同步对现场画面勾勒出轮廓。连线报道以声音再现新闻现场, 用细节弥补广播的先天不足, 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可听性。这组报道的成功播出既展现了各地红红火火的百姓生活, 也为当天的广播新闻增色不少。

4 连线报道强调广播新闻的互动性

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 广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互动参与性强。连线报道不仅能把新闻现场的情况全面展示给听众, 还能让新闻事件的参与者通过电波发出自己的声音, 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

爱心送考是宁夏交通广播组织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在每年爱心送考活动中, 宁夏交通广播不仅派出多路记者报道, 还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 加强了记者、主持人、听众三者的联系。正是因为广播新闻直播节目的灵活性, 在节目中不仅实现了主持人与记者的互动, 还强化了记者与现场听众的互动。可见, 连线报道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的交流互动,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态势, 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

5 连线报道强调广播新闻的服务性

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建立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基础上, 服务性是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机动车数量的激增, 广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车载人群正逐渐成为广播的主要受众群体。面对出行人群, 人们最希望获得的是路况信息, 而专业的交通广播在路况信息的连线报道上, 更是突出了广播作为伴随性媒体的服务功能。所以说, 路况信息的连线报道, 适合车载人群移动收听。在这一点上, 交通广播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另外, 从各地广播电台连线报道的应用情况来看, 目前已不仅仅局限在突发社会新闻方面, 一些会议新闻乃至政策性新闻解读, 也开始以连线报道的形式来完成。会议性新闻往往会显得枯燥, 这就要求记者不能拿着会议素材稿干巴巴地照念, 而要在连线的过程中, 穿插会场上发生的一些趣事或是细节, 以及记者在现场的所观所感, 并尽量采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述, 使会议新闻鲜活生动起来, 也使得广播新闻更加富有层次感。

参考文献

[1]曹春天.浅谈广播新闻连线报道[N].青年记者, 2009 (35) .

[2]连线报道——重构广播听觉文本[J].新闻战线, 2010 (5) .

现场连线报道 篇6

近几年来,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过去, 以节奏快, 时效性强为优势的广播和以影响面大著称的电视, 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昨夜黄花。广播电视的传播力日见衰退, 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减弱, 话语权逐渐丧失。仅以广播为例, 虽然在这场受众市场的争夺中, 靠新闻立台取胜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然而, 充斥在广播新闻全天各个时段里的网摘新闻, 已经让听众对广播失去耐心。广播在众多媒体的市场之争中, 其优势究竟在哪里?广播的立足之基在哪里?

1 连线报道是广播新闻的竞争利器

互联网这个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以其快速、高效的优势, 将信息传递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过去那种传统媒体想让你知道什么, 你才能知道什么的时代, 已经被网络新闻彻底颠覆。如今是你想知道什么, 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很快搜索到。网络新闻以其极大的开放性, 大大削弱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然而, 网络也有其的局限, 这就是受到宽带和信息源的限制, 而广播正好弥补这些不足。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 它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着成熟的采编力量。并且广播新闻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也是一直在进行着传播方式的革新, 并且正在形成新的生态模式。

1986年, 广东珠江经济台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以板块节目为模式的直播节目, 采用了主持人直播和接听热线电话的形式, 实现了听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广播新形态。这种模式很快在大江南北开花, 各地电台纷纷仿效, 直播为我国的广播事业带来蓬勃的生机。2004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推出了《中国之声》, 他们在全天的整点新闻和半点播报中, 将新闻信息像转轮盘一样不停地进行播报, 并且中间穿插着新闻专题和谈话节目。这种动态新闻模式, 真正实现了新闻与时间同步。同时, 传播方式也不断革新, 除了直播与谈话外, 还出现了连线报道、行进式报道, 尤其是连线报道, 拓展了广播新闻的报道空间, 增强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连线报道是以电话为媒介, 由记者在现场以口述或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直接播报出去。这种传播方式相比过去的录音报道更加生动、真实, 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加容易被受众接受。其实连线报道并不是新发明, 其原型是现场报道, 最早的广播记者现场报道出现在二战时期。1940年8月,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爱德华.默罗在英国进行战地现场直播《这里是伦敦》, 采访的背景声是隆隆的炸弹爆炸声。这场直播报道震动了美国, 从此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广播新闻报道模式。

1.1 连线报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彰显特色, 显示了时效性

2013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这场传播模式革新的东风, 又推出了应急广播节目。一旦哪里发生自然灾难或紧急事件, 应急广播机制立即启动。当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应急广播立即开播, 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了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应急广播中, 身处救灾一线的记者们, 凭着手中的电话, 边看边说, 把救灾现场发生的事情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去。通过直播, 让全国的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抗震救灾的进展。即便微信、微博和网络新闻也参与了救灾的传播, 但是中央台应急广播的收听率仍旧一直在上升。

1.2 连线报道传递出的现场感, 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

广播的连线报道记者, 在突发紧急事件的现场, 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将现场信息即时传递回电台, 并且同时播出。这种效果, 即使是以快速著称的网络新闻也是望尘莫及的。在快速传递信息的同时, 现场传来的真实声音, 直接带给听众现场感受, 使听众身临其境, 大大提高了广播新闻的可信度, 增强了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1.3 连线报道的实时传递功能, 体现了广播的服务性

现在, 无论大小城市, 机动车数量的激增, 使得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常态。由此带来的变化是车载人群成为广播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早晚高峰时段出行的人群, 最希望获得的是路况信息。而专业的交通广播的路况信息连线报道, 为这些心急如焚的车主及时提供了第一手的路况资讯, 很适合车载人群移动的收听。这种伴随性媒体的服务功能, 使得很多城市的交通广播成为有车一族在路上的首选频率。

虽然连线报道具有这么多的优点,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台, 还不能熟练自如地把控连线报道的运用, 具体表现在缺乏上层策划, 连线报道的往往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和活动, 报道无法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不清楚哪些新闻适合做连线报道, 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传播资源;连线报道在新闻节目的时段安排不恰当, 例如会议的连线报道, 由于会议时间大多不在重要的新闻时段发生, 所以大都安排在整点新闻播出, 早间的新闻节目反倒成为连线报道的空白区;再有记者还停留在录音、写文字稿的传统报道阶段, 没有适应报道文本发生的变革, 以致不敢在现场描述、评说。上述情况造成一些媒体干脆放弃了连线报道, 导致新闻节目的收听率一直在低位徘徊。

2 做好连线报道要有一个好的指挥中枢

连线报道的新闻一般来说大多是比较重要的事件, 也是听众比较感兴趣的信息。因此, 电台的新闻部门一定要有一个指挥全盘的中心。那些连线报道搞得不好的地方台, 大多缺乏统一的策划指挥, 连线报道还处于自然状态。这个中心应该是新闻部门的大脑和中枢, 他们要统筹电台全天每个新闻时段。他们每天都要收集信息, 精心选题。面对突发事件、重大事件, 能够及时发现, 并策划好报道角度、报道形式。他们的功能是调配台内所有的新闻资源, 实行最优化配置。重要的新闻事件, 应安排在最佳时段播出, 从而收到最优化的效果。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对于这类报道则要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 值班领导要立即安排采访力量, 并且根据事件严重程度, 决定是否调整原有的节目, 是否在正常播出的节目中插播连线报道。去年9月1日早晨6点多钟, 石家庄市突降了一场秋雨。猝不及防的大雨, 使准备出行的人们不知所措。早晨7点的石家庄电台《新闻882》及时撤掉了原有的节目内容, 临时插播了“现场新闻, 及时插播”栏目。多位记者分头从市气象台、城管指挥中心、高速公路交警指挥中心等处, 就人们关心的大雨是否还会继续、当天的天气趋势、市区积水情况、高速公路是否畅通等问题, 请专业人员在现场一一做了解答。让人们从广播新闻里及时了解到出行的有关信息, 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3 连线报道在新闻节目中的编排

连线报道一般适用于突发事件, 例如火灾、水灾、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群体性事件等。还有重要会议和最大活动, 以及节日和喜庆活动、路况信息。有些政策诠释性报道也可以做连线报道。

连线报道的新闻一般都是较为重要的新闻, 一个经验丰富的新闻节目编导, 应该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连线报道来激发听众的关注。就像厨师烹饪一桌美味大餐一样, 首先将把新闻快讯作为餐前的精美开胃小菜, 通过新闻快讯将即将播出的连线报道做预告性报道。听众听到预告后自然会对后面的新闻大餐有所期待。当连线报道播完, 再推出餐后加味酒———新闻点评, 让听众在餐后继续对刚才的美食回味消化, 加深印象。在这方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做得比较成功, 他们在每天傍晚的《新闻晚高峰》节目里, 都要推出几个连线报道, 每个报道后紧接着就是主持人与嘉宾的现场点评。既有吸引眼球的新闻选题, 又有真实、生动的记者连线, 最后还有资深评论员视角的独特点评, 这样有诱惑力的新闻组合, 想不听都难。

4 连线报道对记者的专业技巧提出新的要求

一直以来, 我国的广播长期被应用于传达政令和宣传教育, 文风、语态过于严肃和刻板。随着时代的变革, 继续沿袭这种居高临下的报道方式, 必定会使得一部分广播受众逐渐流失。而连线报道可以说是广播新闻改变形象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近两年的“走、转、改”活动中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连线报道。当然, 这样的变革也给已经习惯于传统报道方式的广播记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4.1 记者要具备口头撰稿的能力

过去广播记者采访都是先下去录音采访, 回来撰稿、剪裁录音再合成。连线报道则完全颠覆了这种模式, 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连线报道, 他们几乎没有写稿时间, 要直接口头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且突发事件有不可预测性, 事先很难做准备。记者在事件现场不仅要观察环境, 在相对混乱的状况下找到当事人或是知情者, 在各种不利采访因素的干扰下获得有用的信息。然后要立即形成腹稿, 要在充斥着各种嘈杂的背景声的现场, 从容不迫、条理清晰、绘声绘色、生动流畅的直接播报出来。这就意味着广播记者不仅要具备新闻采访基本功, 包括新闻敏感性、政策理论水平、迅速的文字组织能力, 还要具备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报道时一定要口语化, 语句简短清晰, 表达尽量通俗易懂, 多用现在进行时态来报道。

4.2 记者要学会描述

记者要把在现场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而听众无法看到的东西传达给听众。讲述要有画面感和现场感, 要像电视镜头一样捕捉情境, 告知听众, 要让听众听到描述后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要注意细节描述, 透过记者的描述为听众勾勒出现场的画面, 以声音再现新闻现场, 用细节来弥补广播的先天不足。前面说到的那位美国记者在《这里是伦敦》报道时是这样开场的:“我站在屋顶上, 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 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 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到炮声了。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们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听, 炸弹响了。”现场场景的描述与记者动情的讲述, 深深打动了听众, 报道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

4.3 记者要学会提问题

记者会不会提问题, 提的问题恰当与否, 决定着采访是否成功, 采访是否能有收获。一般来说记者的采访对象不是当事人就是目击者, 记者要根据对方的身份设计问题。不要只问那种对方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记得听过一位地方台记者采访农业专家, 可能是这位记者采访前的功课做得太好了, 提问题时竟然滔滔不绝的把要提问的问题说的头头是道, 结果专家只能回答“是这样的”。记者似乎在炫耀自己很专业, 实则忘记了自己是采访者的身份, 把对方要说的话自己都说了, 听了既令人可笑, 又让人生厌。记者提的问题应该促使被采访者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然后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 紧紧追问下去, 问个“水落石出”, “打破沙锅问到底”。采访中善于发现新问题或者对方试图掩盖的问题。总之, 记者要时刻围绕公众最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不问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4.4 不断更新事件报道

连线报道的一大优势就是先声夺人。记者在事件现场, 首选要说清现场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发生, 对公众会有什么影响, 应该怎样去应对。这是听众最想知道的问题。对于持续发生的事件, 几分钟的报道不可能全说清楚。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行进式的报道手法, 记者不断跟进, 持续报道事件发展情况, 不断地更新信息。这样报道, 既满足了听众的需求, 又保持了新闻的新鲜感, 还造成了报道的声势。例如对地震灾区的救援情况的报道, 就经常采用这种报道方法。

摘要: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 广播在众多媒体的市场之争中, 其优势究竟在哪里?广播的立足之基在哪里?本文联系广播电台实际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广播,连线报道

参考文献

[1]吕春璐.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新亮点[J].新闻记者, 2010 (07) .

[2]蔡雯著.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新华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专业研究生下一篇:区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