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2024-06-29

印象派绘画的得失(共9篇)

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篇1

在19世纪60年代,绘画艺术史上产生了一个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画派,代表人物有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以及后来的画家梵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被称为印象派画家。这些画家的绘画为什么被称为印象派呢?印象派这个词来自于画家莫奈的一幅画《日出印象》。在初期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称呼,后来却演变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的绘画史上的创新运动。1874年,在法国的首都巴黎,第一届印象派绘画展顺利举行。这场画展被以后的艺术家们称作是印象派绘画团体产生的标志。从这场画展开始,世界美术史上一个新的画派———印象画派诞生了,让世人看到了新颖的与以前画派不同的作品。印象派画家们不愿意在延续传统的绘画题材,比如宗教故事等等,他们更愿意从家中的画室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去,在自然色彩和光与影的变换中,描绘普通人物的生活,描绘大自然的风景,他们画布的色彩变得鲜艳而且明亮。他们还尝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通过自己的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印象派画家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崭新的一页,他们以巴黎画展为起点,将印象画派的影响从法国扩展到欧洲,并逐步影响到世界的各个地方,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创新,是艺术家们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希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印象派画家们也是如此。他们也力图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去表现人物或者大自然的景色,他们喜欢用印象派画家们偶然一瞥的角度去看待整体,比如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俯视大厅和广场,从一角去俯视整个舞台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传统绘画作品里面所没有出现过的。传统的古典绘画作品,大都描绘战争或者历史题材场面,或者是圣经中的神话传说。而印象派绘画侧重内容场面宏大,构图讲究以及舞台的戏剧化效果,喜欢突破旧的章法,喜欢做随意剪裁,比传统绘画的构图要更加生动自然。

二、印象派的造型

印象派画家们喜欢大自然的生动景象,喜欢在室外描绘大自然的风景。他们喜欢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注重写生,绘画的时候讲究一气呵成,笔锋奔放而果断,随意性大,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

三、印象派的色彩

人们往往把它对光与色的感觉与处理当作主要特征。有杂志曾经评述说,印象派只不过试图将阳光下的自然万物用自己的眼光表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色泽鲜艳,和传统绘画作品的阴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色彩比较斑斓,而传统的绘画作品颜色比较单一。如果把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和传统绘画作品放在一起的话,普通人都能够看出其中明显的区别。

四、印象派的“写”意

印象派画家们绘画,将色彩的运用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他们最喜欢多种颜色的组合,比如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等等。印象派画家们在色彩的调和上更加注重感觉,善于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意境。他们不仅在调色板上调制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甚至直接把颜色放到了画布上,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直接将自己绘画的内容表现出来,就像中国的写意笔墨一样,总之,他们将颜色的运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印象派重“意”

因为印象派画家的观察角度独树一帜,他们的作品也别具一格,既有自然美景的整体描绘,也有一草一木的单独情趣。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自然,但是也有作家自身思想和观点的表现,只是不像传统作品那样比较明显罢了,更多的是注重意兴所及。

六、印象派的主观精神表现

在印象派绘画出现之前,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统治着法国巴黎甚至整个欧洲画坛,是当时的主流画派。与古典传统绘画相比,印象派强调创新,从根本精神上和古典画派相对立。他们的绘画作品大都不采用传统的宗教和文学题材,而是去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用自己的作品去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他们在美的体验上具有和前人不同的感受,迎合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印象派画家在画法和对题材的态度上实现了创新,印象派画家不仅不反对师法自然,反而主张到大自然中去。

印象派画家崇尚自然,强调走出画室,从室内走向室外,用色彩斑斓的画面代替原先单调的“酱油色彩”的调子,使欧洲绘画艺术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随着各种印象派画展的举办,印象派的影响从法国逐渐遍及欧洲,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之一,并逐渐将影响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印象主义.湖北美术出版社.

[2]印象派与东亚美术.江苏人民出版社.

[3]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

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篇2

第十一课

光辉与激情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艺术》

授课类型: 欣 赏 课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 课 人:张春龙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本课中的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作品的绘画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且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作品的绘画特征 教学难点: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课本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欧州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各流派的作品,今天我们将欣赏二十世纪在欧州发着耀眼光辉的流派——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三、讲授新课:

(一)、播放课件动画片头:出示课题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二)、请大家阅读课本第42页引言部分,大至了解印象派出现的艺术背景。

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巴黎,有一群年轻的艺术家经常聚集在巴提约尔大街的盖尔波瓦咖啡馆、在这个温暖的荡漾着咖啡迷人气息的地方,宣泄着对学院派的不满,谈论着艺术上的共同志趣,热心探索新的绘画风格。1874年4月15日这群年轻的画家在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举办的第一次“无名艺术家联合展览会”莫奈所作的其中一幅《日出印象》被《喧哗周刊》的记者勒鲁瓦嘲讽,称这次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派”这个名字也就因此被沿用了下来。

(三)、介绍印象派画家代表画家作品,(出示课件相应部分结合课件讲解)依次欣赏分析:马奈、莫奈、德加、雷洛阿、西斯莱,毕沙罗的绘画代表作品。

1、马奈

《吹笛的男孩》(图)

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年纪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

2、莫奈

《日出 映象》(图)

这是描绘晨雾中的法国勒阿弗尔港口画家用近乎速写式的手法敏锐的捕捉了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港湾景色,作品似乎没有完成,但画面上呈现的光线与空气的神奇 效果却令人惊异。

3、德加

《苦艾酒》(图)

在一家咖啡馆里,摆成之字型曲线的那些桌子占据了近景的空间,两 个人神色迟钝、沮丧,挤在画的一个角落里。上升的斜线条将目光引向这对消沉无神的人身上。他们坐在墙角,沉默不语。这一切都用于表现在酒精作用下的忧郁颓废的精神状态。苦艾酒杯刺眼的色彩使画上弥漫的灰色、略带灰暗的浅灰色等中性色调更加强烈。德加主要关心的不是颜色而是和谐。他使色彩与因镜子折射而形成的伤感的灰色光笼罩下的场景气氛相适应

4、雷洛阿

《 阳光下的裸女》(图)

这幅画看上去像一幅草图,不能接受色彩的现实感,而这些正是今天令我们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些东西当时为独慧眼的观众和某些正在探求特色道路的年轻画家开辟了新的前景。雷诺阿用灵活的笔触绘出的背景将其鲜明地托出,看上去似动非动,又给人以光线射在模特身上的感觉。人物上半身的明亮色调和蓝色阴影的对比、有意乱涂并臵于暗处的面部展示出阳光透过植物叶片的效果,如同我们可以在露天见到的一样。这种顺其自然的创作理念正是雷诺阿所追求的,5、西斯莱

《汉普顿法院桥》(图)

画面上的天空、石桥、河水、树木,笔触生动,色彩富丽,但这并不足以体现它的特色。特点是大片浮动的白云,透亮深远的蓝天所给人的感受,明朗而开阔。而这,正是画家注入的感情之所在。其次,河面上闪烁着色彩灿烂的水波,它将房屋、树木、桥、大地以及白云蓝天全都变成色彩映入河中,造成一种和谐的运动感。而这种运动感,乃是画家所欲注入的艺术的生命。西斯莱在此,以形体、结构、色彩等等形式因素综合起来,化成一幅诗意的画面。

6、毕沙罗 《蒙马特大街》(图)

这是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精心地捕捉了俯瞰的蒙马特大街车水马龙的喧嚣情景。他放弃了固有色的观念,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画面中街道宽广,行人与马车都是速写而成的,简练、灵动,景物朦胧模糊、跳跃闪动,各种暖灰、冷灰、深灰、浅灰构成一幅格调高雅的城市风景。

(四)、介绍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出示课件相应的部分)

依次欣赏分析塞尚、高更、凡高的代表作品

1、塞尚

《水果盘、杯子和苹果》(图)

在这幅画中,物体成了画家借以分析形体和将它们高度地简化,并以深色线条勾出轮廓,使其看起来显得明晰而坚实。为实现画面有秩序的布局,他有意地歪曲画中的透视关系,将水平的桌面画得仿佛前倾,使桌上的物品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也不在意物象的远近不同而产生的视觉上的虚实差别,而将画中物象在清晰度上,处理在同一个平面。这样既强化了物象的实在性,又可以加强平面上构成的意味。

2、高更

〈〈我们从那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图)

画家试图找寻他梦想的那种未受西方文明腐蚀的原始和纯真,并且在画中将其描绘出来。高更这种强调主观表现及追求原始纯真的艺术思想,导致了其独特画风的形成。他以象征主义笔调,画这些充满原始情调的生活,把自然与幻想、现实与象征紧密地揉合,在这幅作品中,表现了宗教的情感和原始的诗意。

3、凡高

《星 空》(图)

这幅《星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

四、分析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绘画特征

1、印象派

印象派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

2、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的视觉理念是反传统的,他们具有现代科学与文学的思想,有一种标举个人特性的现代艺术精神,特别是高更的画充满了各种反抗现实的人文思想,他们三人都有明确的视觉理念追求。塞尚追求物体的结构与几何形体,而凡高追求的是作画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提问: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

1、印象派是西方现代绘画与古代绘画的分水岭,打破了古

代绘画的传统,使绘画表现更加自由。

答:

2、后印象派对西方现代绘画影响起着直接的作用,塞尚影

响了立体派,高更影响了野兽派,凡高影响了表现派。

六、请欣赏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画家的其他绘画作品

(出示课件相应内容并给予简要讲解)

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篇3

一、“光与色彩的舞蹈”——印象派绘画

绘画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旨在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对客观世界进行描绘、展现,绘画者敏锐的捕捉身边的美,并用不同的笔触加以模仿、描绘,同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画作当中,带给欣赏者视觉上与心灵上的震撼。印象主义画家正是如此,他们将目光定格于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将瞬间的美迅速地记录下来,采用不同于传统绘画作品细腻、精致的笔触来进行描画。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中少了清晰的线条、明确的轮廓,他们更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抓住一瞬间的情景,努力表现绚丽的光感与色彩,亮丽的色调,整个画作充满了欢乐、明快的感官印象,仿佛将自然界所有倾泻的光与反射的色彩全部汇聚在画布之上,并通过理性的思维揣测自然界不同情景下的光与色彩的呈现,最终呈现出一副朦胧、绚丽、光与色交替、缠绕上升的视觉与空间美的画作,带给我们色彩美与光感美得极致震撼,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揭示了瞬息万变大自然的美好以神奇。

二、“音色与旋律的跃动”——印象派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空间艺术不同于绘画,音乐无法将自然界的客观情景以其原本形态展现出来,但音乐作品通过音色、音响、节奏、曲调、旋律等基本音乐元素的有效组合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从而表现作曲家的主观情感,得到聆听者情感上的回应。与印象派绘画的表现手法类似,印象派音乐的创作重点也放在对于客观情景瞬间印象的感觉之上,作曲家突破了以往的大小调音乐语言,以瑰丽而丰富的声音色彩,模糊的形式结构,细腻变换的音色,呈现出一副幽静神秘、朦胧奇妙的印象派音乐画卷。瞬间的音乐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听觉器官,以摇曳变幻的魅力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雨中花园》、《水中倒影》、《塔》,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瞬间景象,像展开的画卷一般,增减音程、大跨度音程关系的巧妙使用,极精妙的表现出雨中花园、水中倒影之境给人的那种迷幻、朦胧的感觉,跃动的乐句,瞬间的变化,带着浓浓的情感,在美的世界中熠熠生辉。

三、“灵魂的交融”——音响与色彩的交融

印象主义的诞生,以其大胆的形式、绚丽的色彩、朦胧奇幻的表现效果,不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音乐与绘画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却以相同的表现特点存在于我们的审美表现之中。艺术是相通的,我们需要在这个美妙的世界中进一步感受,寻找每一次美的触动。

在一些现代舞台表演中,已经将音乐与绘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现形式,相同的性质使两者在舞台上的结合丰富而和谐,画家的每一次起笔落笔伴随着音乐旋律的流动变化,无需刻意的表演,随性而发,随乐而动,乐终画成,从而构筑了一幅宏大的视听盛宴。两者的结合发展,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丰富了音乐与绘画织体,将绘画赋予音乐的流动性,将音乐赋予绘画的细腻、色彩性,营造一种气韵相通、视听相衬、动静结合的器乐音画。

在印象派的艺术作品中,已经展露出绘画与音乐的结合的初期萌芽,到表现主义时期,绘画与音乐得到进一步完美融合,音乐与美学的同一性在美学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印象派艺术作品中,通过来自日常生活情景的艺术材料,艺术家旨在追求光与色彩瞬间的朦胧印象,从不试图明确的展现、描述具体事物、事件所营造的氛围,充斥在音乐与画面间的那迷离、朦胧、神秘意味,标志着印象派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彻底颠覆,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它的艺术魅力与认知价值。

在欣赏现代的一些绘画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与之交融的音乐元素,我们甚至可以试图用音乐分析的方式来解读这些作品:用音乐曲式解释绘画构图、节奏型解释细节处笔法、旋律流动解释绘画线条,力度变化织体变化解释色彩明暗对比,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解释整体画面的协调性,这种大胆创新方法的运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品,理解音画相容的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融合、结合不等于替代。随着时代不断前进,音乐与绘画艺术形式的不断变迁,两者之间将一直存在着某种联系,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交融、相互发展,但永远不会相互替代。

摘要: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产生了欧洲艺术史上著名的艺术流派——印象派。艺术家们以鲜明的个性将“光”与“色彩”的碰撞在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不再拘泥于以往艺术的形式与格局,将创作灵感聚集于外部世界瞬间的印象之上,使美感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以瞬间的、含蓄的、不完整的艺术之美冲击着以往的审美观念,以另一种奇特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美的世界,一个由印象主义所构建的新世界。

关键词:印象主义,音乐,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傅晓龙.光色与音色——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异同探源[D].合肥工业大学,2013,4.

[2]刘智平.音乐与绘画的情感交流[J].北方文学,2011,11:96-97.

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篇4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在贝多芬的《月光》中进入教室,开始上课。一 引入新课:各位同学,大家好!同学们,下面提到的现象,生活中你是否曾注意呢?通常我们认为草是绿色的,但是,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你会发现,草却不是绿色的,而是青色的;如果在红红晚霞的照映下,它就变成了红色或灰色。色彩发生着种种变化。„„正是有了色彩这些丰富微妙的变化,才使大自然显得千变万化,美丽异常!这种变化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眼中,只是我们没有去体会它。„„在一个时期,有这么一群画家,他们吸取了科学对于色彩的研究,通过自己的写生实践,发现了过去长期不被人注意的色彩现象,发明了新的绘画方法。他们纷纷走出画室,走上街头,进入原野和乡村,用心感受色彩,表现美丽无比的光线和色彩。他们的探索使现代美术距离我们更进了。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印象派 二 新课讲授课题: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印象主义绘画 问一:现在请同学来谈谈你认为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发言)这个问题后面在回答。1.从15、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绘画通常被称为视幻觉主义的绘画。那是一套建立在科学透视学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依照这个原则创作的绘画一直被认为真实地再现了人们眼中的世界。然而,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使透视方法的虚构特性显露出来了。那么什么才是视觉的真实?19世纪中晚期的法国艺术界,以安格尔为代表古典主义与德拉克洛瓦(幻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激烈交锋的态势,而在巴黎也有一些画家既不追随古典主义的学院艺术,也对浪漫主义绘画深恶痛绝,他们努力寻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绘画方法。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是视觉的直接感受。他们跑道室外直接对景作画。2.1863年,马奈在被拒绝沙龙展览上展出了他著名的《草地上的午餐》(幻灯)。这副画在那些对激进艺术感兴趣的观众中引发了激愤的反映。在这副画中,他借用了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艺术大师乔尔乔内《田园合奏》的主题,至于构图则借鉴了拉斐尔的学生莱蒙迪的一件版画作品。前景的人物当然说不上什么英雄主义气息,但无疑它属于当代生活。画的出奇之处在于所有人物都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坐在草地上的裸女是马奈最喜欢的一个模特;旁边手里拿着手杖的绅士是马奈的弟弟;另一位绅士则是一位雕塑家。)两人穿着巴黎时髦的服装,裸女没有按照惯例做理想化的处理,她轻佻、毫无羞耻地注视着观众。也许正是这一点激怒了公众,乔尔乔内理想、纯洁的古典田园合奏竟然以这样一种粗俗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作为坚持写实主义原则的画家,马奈乐于揭开传统绘画的理想主义虚幻面纱,直截了当地把真实摆到公众面前。这还可以从马奈另一副有争议的画中看出。创作于1863年的《奥林匹亚》借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大师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的构图。就可以发现马奈作品没有任何理想化的修饰。人物、空间的平面特性突出,裸体女郎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在西方艺术史上,马奈被公认为是承前启后的人物。通过他,西方绘画从写实主义转向了以表达光色感受为目标的印象主义风格。马奈的其他作品还有《吹笛少年》、《酒吧侍女》等。3.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1874年,一个被称为“无名的雕塑家、画家和版画家联合会的展览”在巴黎卡普西尼斯林荫道转弯处的一所房子里拉开帷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印象主义画展。共有30位艺术家参赛,展览的创办人包括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西斯莱等。艺术批评家以及公众的反映十分强烈,各方面的报道都是负面的。某杂志刊登了一篇以“印象主义的展览会”为题的文章,封讽刺莫奈放弃传统绘画方法而只顾表达个人的视觉印象。但很快地,印象主义的说法便被评论界和公众用来称呼所有那些参加展览的艺术家。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鲁昂大教堂》。画家描绘主教堂的位置基本不变,然而画面全部以不同色调组成,使每一副画的特点均有不同。《鲁昂大教堂》系列画最初只包括清晨和傍晚两副画,但后来以此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共有30副以上。据说为了抓住瞬息变化的光,莫奈在教堂对面租了一间房子,在那里横向并列几副画架,好象与时间竞争似的连续描绘这座大教堂。4.问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马奈、莫奈还有谁?请介绍他们的代表作。(雷诺阿《包厢》《糕饼磨房的舞会》、西斯来、毕沙罗等。)5.看了这些作品后,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每组有一张纸,纸上画了一个圆,请大家用桌上现有的彩色粉笔,在圆中混和点色点,观察混和后的颜色。请几个小组的成员一起回答自己小组得到的颜色。大家可以发现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6.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7.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向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高更、塞尚、凡高。介绍凡高在尝试绘画时给哥哥的一封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凡高的作品,并且一说起凡高我们就想到向日葵,凡高在自己在一生中画过11幅《向日葵》,它体现了凡高的什么样的性格?凡高为什么要反复画向日葵?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这张《麦田上的乌鸦》,这幅画是凡高死亡的预言。从画上我们能读到“画上的线条很生硬,失去了秩序,不但天地鸣动,所有的凄切、悲哀、绝望、都似乎从地平线的那一端飞扑过来„„ ”一种无以名状的凄凉与痛苦,仿佛凡高因近于崩溃而扭曲的脸已融入画中,变成了翻滚的乌云,骚动的麦田,“仓皇逃离”的群鸦 „„或许我们可以从凡高自杀后,从他身上发现的信中读懂——“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这一切都无所谓” 8.问三:看了那么多大师的作品,那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怎样的画,才是好画。倾注了画家全部感情的作品才可以打动观众,能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以前不少同学都说过,读不懂现代的绘画,觉得画的莫名其妙,不好看。我在这儿要说,看现代的绘画作品不能仅仅看画家的绘画技巧、或画的像不像,而是先去简单了解一下画家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再去读作品。也许你就能读懂了。播放凡高的flash。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凡高艺术馆里有一首根据这幅作品创作的歌曲“Vincent”。同学们回去可以给自己的画配上一段简单的文字,或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这张画的感受。

三、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明白了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画家用心灵在创作,而我们欣赏现代绘画的方法就是用心灵去读画。大家对印象主义还有什么问题,课余时间我们再继续讨论。

02美术本科(1)班

试论印象派绘画中的日本文化元素 篇5

关键词:印象主义,日本文化元素

一、日本文化元素在绘画方面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1. 对题材的影响

日本的浮世绘和屏风这些装饰意味浓厚的艺术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深启发了印象派的画家们, 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争相表现。如马奈在《左拉肖像》就将日本的屏风和摔跤浮世绘放在画面的重要位置描绘。日本当时的风格甚至直接被莫奈用到其作品《日本女人》中, 挂在墙上的扇子也明显描绘了日本版画图案。它在构图强烈地表现出莫奈对日本物品及布置的喜爱。而且在整个七十年代, 人物画在莫奈的作品中并不多见, 这幅却是极少数的以人物为主题, 甚至画面中每件实物都凸显出刻意设计的匠心独具, 与莫奈一向讲究气氛的风景画大异其趣。莫奈的系列作品《睡莲》就在题材上取于自己建造的富有日本风格的花园。

具体说来印象派在题材方面受日本文化元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 题材的世俗化。西方传统绘画大多是宗教画、静物画、肖像画、历史画等题材, 经过日本文化元素的影响之后西方的绘画题材由沉闷狭隘的范畴走向表现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和展现大自然流光溢彩的生命律动, 更加具有生活化和趣味化的韵格。

其二, 题材的系列性上。日本浮世绘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中取材, 西方绘画在印象派绘画出现之前几乎没有什么系列可言, 即使是宗教题材的绘画, 也是画家各抒己见, 各寻角度, 并没有太多统一的内在联系。但是印象派开始就不同了, 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非莫奈莫属, 因为他创作了太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系列作品。

2. 对构图的影响

传统绘画在构图上受到浮世绘的影响有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 构图的区域化, 也就是把对象的前后远近关系用画面平面分割的办法达到淡化的效果, 尤其是遮掉能够揭示画面纵深关系的轮廓或者线条, 从而达到强化平面效果视点的纵向化。

其二, 画面构图的中心开始逐渐有了偏离, 提升了画面视点, 也就是将画面的对象置于地平面上, 而从较高的位置观察对象。

其三, 在以上两种构图变化的影响下, 构图策略有了进一步调整, 画面中由于平面的参差变化而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韵律感。印象派绘画中这种画面的韵律感正是受到日本浮世绘画法的影响下形成的。印象派绘画中这种富有律动的画面分割以及对大面积块面的组合正是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特点。

3. 对技法的影响

技法方面受到日本艺术元素影响具体体现在两点上。

其一, 在用色上。印象派绘画的画面中存在一种强烈的对比从而使人感到一种韵律感、活力和动感。交错使用不同的色彩使绘画作品中以往清晰的画面形象得到破坏, 画面变得忽明忽暗、灿烂多彩, 跟以往的传统绘画的视觉审美大不相同。如印象派画家马奈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一改传统西方绘画中的色调, 使用明快鲜艳的色彩来表现自己的作品。

其二, 在笔法的处理上。

那时的正统绘画思想对印象派最不能认可的一点便是印象派绘画中对笔触的保留。然而在遥远的东方, 日本艺术中表现手法中最重要的就是“笔墨”。某种微妙的效果通常是要通过“笔意”来完成。因此在印象派作品中笔触的保留使人隐约感受到一种异国情调。在西方的有关文献中记载的日本美术提到, 简约化是日本绘画技法的本质, 不再是做完完整整的视觉再现。如二维透视的处理上, 用单一化的用色和平涂画法去表现。而在西方的古典绘画中这种技法是不存在的, 受到日本浮世绘艺术影响的马奈就经常在其作品中运用平涂的技法来表现对象, 使画面的二维样式美感得以增加, 传统的三围立体空间的画风得到突破。科尔纳这样评价马奈说《汽船》“以用笔的平拉、对象构型的简约化和整个画面的平面构图, 使人想起了东亚书法”。

二、日本文化元素在服饰方面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日本服饰在色彩上的融合与协调对印象派绘画在用色上有所启发, 具体表现在色相、色调和明度上的统一, 追求的是一种各种颜色水乳交融后朦胧的、舒缓的、内敛的、诗意的美感, 而不是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如莫奈在《査林十字桥》中就运用了明度和色调上大致相同的芥子色、紫色和灰蓝色表现画面, 使画面统一在一种灰蓝色气氛中, 既高贵且舒畅。

另一方面, 印象派绘画的质朴气质也能看出受日本服饰的影响。日本民族在服饰设计中表现出一种简洁有趣、恬淡和谐的气质。印象派绘画受此效果的影响也追求画面的朴素之美。如莫奈在《吉维尼爱皮特河岸边的四棵白杨》就能看出画家欣赏和领悟了大自然界中普通事物中所蕴藏的朴素之美。

三、日本文化元素在建筑方面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建筑方面受日本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莫奈了, 他不仅钻研、收藏日本的浮世绘作品, 还在其50 岁时置办的吉维尼地产中, 亲自设计并建造了一座“水上花园”, 这座“水上花园”极具日本特色。从此晚年莫奈的绘画作品中日本小桥和睡莲就成了常见的题材, 由此可见莫奈受日本建筑影响之深。

结束语:

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篇6

印象派是19世纪末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人。印象派中,“印象”一词,来源于法国的著名画家莫奈创作的一幅风景油画,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日出印象》,本来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称谓,后来却演变成为了影响整个绘画史的创新运动,而“印象”这个称谓,也由讽刺变味了尊敬。这个流派的主要艺术特点为重视一种主观精神的表达,认为绘画应当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之中,描绘光影下的大自然的景物的变化,然后再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直接创作,形成了一种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画风。

印象派的历史价值在于。首先它推动了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印象派绘画之前,绘画中的对于“形”的追求,已经近乎完美,但是对于色彩的表现,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对户外光线下的色彩,一直没有十分深入的探索。印象派绘画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在看来,印象派绘画中有一些的中国画的味道,强调的绘画的写意性,用独特的绘画语言,创作出了几乎颠覆了的人们审美观念的作品。正是这种大胆和坚持的尝试,才引起后来的多种的画风,推动着油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印象派绘画是美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印象派之前,美术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风格和思潮,但是这几种风格和思潮,在照相机的面前却十分的胆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印象派却以照相机的出现为契机,认为照相机虽然可以记录现实,但是却不能艺术的表现自然界事物的光色变化,于是将人们的欣赏焦点,转移到了纯粹的视觉感受方面,宣告了与传统绘画的决裂。这次决裂也成为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分水岭,从此之后,西方绘画进入了全面的革新时代。

最后是形成了波及多个领域的印象主义思潮。印象主义的在绘画中得到宣扬之后,随即影响到了其它的艺术门类。比如文学,产生了以马拉为首的印象主义文学;音乐上,产生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摄影上,产生了的以罗宾森为首的印象主义摄影。从这一点上来说,印象派不仅仅是对绘画,对于整个人类艺术的发展进程,也是具有推动之功的。

二、印象派绘画的精神价值和对当前绘画的启示

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印象派的绘画仍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肯定,是因为印象派绘画的不仅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呈现出深刻的精神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今天的绘画以启示和借鉴。

1、印象派绘画的创新精神。

在印象派绘画之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统治了整个欧洲画坛,想要的创建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要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印象派的创新成功了,不仅仅是凭借着勇气。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欧洲的工业大发展时代,印象派画家们敏锐的感觉到了社会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前所未有的加快,照相机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着,仿佛一夜之间,绘画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所以绘画必须要的做出革新,否则这门艺术就有消亡的可能。锋芒针对古典画派和浪漫主义的印象派,虽然是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并引起世界艺术形式大变革,但是印象派画家的创新是在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营养条件下的创新。于是他们提出了用光色表现大自然的主张,创造出了充满阳光和色彩的全新的视觉样式,并直接推动了绘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绘画题材上,他们主张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以直接写生的方式,来扑捉光影变化下的自然景物。每一件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都在他们的笔下散发出了夺目的光彩。在绘画语言和绘画技巧方面,他们认为先有了光,才会有了颜色,颜色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而他们的创作,就是事物或人物一瞬间的光影变化,这跟古典主义绘画的要求尊重客观物象和浪漫主义侧重主观情感的抒发,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出了他们的自信和坚持。现在看来,正是艺术创造中的创新精神,才有了印象主义的诞生。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作为绘画创作者来说,要积极的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用一双艺术的眼睛去发现的可以创新的素材,这种创新是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绘画者的责任和使命。

2、艺术创作的个性和执着

印像派画家,特别是早期的马奈、莫奈等人,是备受人们尊敬的。除了源于他们的创作的艺术观念的和精湛的绘画技法之外,这种尊敬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之下,想要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一开始的时候,印象派的作品就遭到了主流画家们的轻视,甚至“印象”这个名字,也都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然而印象派的画家们没有动摇自己探索的决心,始于探索中,发展于探索中,从印象派、新印象派到后印象派,一路走来,直至开启了20世纪多元美术的大门,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自己创作个性的尊重和艺术理想的坚持。他们认定了绘画发展的方向,几十年中对自己的艺术理念毫不动摇,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和坚持的重要性,尽管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是坚持,就一定会有回报的。反观我们当前的绘画创作,各种风格和主义层出不穷,让很多创作者无所适从,今天学习现实主义风格,明天又学习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结果一路下来,自己的创作没有丝毫的风格性可言。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理念,更没有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有了灵感和新鲜的想法,也最多就是简单的画上几幅作品而已,没有深入研究下去的意识,更不敢想象自己的这种想法会发展为一种风格和流派。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的缺失的,也是我们当前创作中“千人一面”和精品匮乏的主要原因。

3、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印象派绘画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这种主张,但是却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者。首先是他们热爱生活,认为生活的是最大的表现素材,生湖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人物和事物,出现在的他们的作品中,不禁的为之惊叹,原来的这些事物还有如此光彩照人的一面。同时因为他们对于普通生活的关注,也让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欢迎,客观上推动了绘画的普及。其次他们热爱大自然,主张创作应当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和大自然充分的融为一体。用写生的方式的来扑捉待自然的光色变化,这跟其它流派先搜集素材,然后用素描进行先期的描绘,再到画室中具体的创作有着本质的不同。印象派的大师们和他们的作品,无疑就是大自然的馈赠。给与我们的教益则是,任何时代,都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它们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本身,我们的创作,也都是大自然和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印象派画家们崇尚自然,主张走出画室,深入生活,用色斑斑斓的色彩美,代替了原有绘画中单调的“酱油色彩”的调子,使欧洲的绘画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我们今天对于印象派画家和作品的分析,除了技法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艺术精神,对于其精神价值的学习,能够给我们当前的创作以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康萌萌.论印象派油画在中国艺术市场的推广[DB/OL]].中央美术学院, 2009年 (02)

[2]祁海平.物我两忘的东方境界[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油画, 2002, (06) :

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篇7

关键词:印象派,瞬间性,莫奈,德加

印象主义绘画是指19下半期, 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其影响遍及欧洲, 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 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大师, 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 例如, 莫奈《日出·印象》、《睡莲》、德加《浴后》、《少女头像》、《舞台上的舞女》等。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那种认为树是绿色的, 花是红色的观念, 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 在科学发展的19世纪, 它显然已经已经过时了, 不符合现实了。人们认识到哪怕是同一个光源, 在清晨和傍晚不同的时间, 也会在物体上产生不同的色彩影响。而且物体与光源的距离, 受光的角度以及反射的弧度, 物体表面的光洁度粗糙度等条件均会影响其色彩的变化。光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微妙的。这样, 传统固有色的观念被彻底打破了, 为了追求真实和鲜明的色彩效果, 印象派画家开始采用色块, 色线或色点的手法描绘对象。这些色彩可以使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面显得更为鲜艳明亮, 真正体现出光和色的本质, 使光与色具有无穷魅力。印象派色彩首先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 自动的使用自己的视觉力进行色彩的调和。

每一种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瓶颈, 这是因为画家的思维中有一些固有的模式, 印象派画家使色彩成为绘画的主体, 打破前人的思想, 但绘画并不是空穴来风, 它来源于现实确又高于现实, 因此印象主义画家追求的“真实性”并不是想象得来的。

《日出·印象》是1873年莫奈阿佛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看起来就像是画家从一个窗口中观察到的景色, 红日冉冉升起, 海水、天空、景物都在一片暖色中交错渗透。这幅画表现的完全是瞬间的视觉感受。由于长期探索光和空气的表现, 在不同时间, 不同光影下去表现物象, 并多次尽享描绘, 从大自然中去捕捉瞬间, 记录生活的真实性。

印象主义画家之所以能在绘画中表现出“瞬间的真实性”, 是因为印象派画家大都强调偶然性, 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卡西尔在艺术的具体化的过程中指出:“在艺术中, 我们不是将世界观念化 , ……艺术不是印象的复制, 而是形式的创造。这些形式不是抽象的, 而是诉诸感觉的, 一旦我们摈弃了感觉经验的世界, 他们便会立刻丧失根基, 便会立刻蒸发。”这就说明, 在画家的创作过程中, “瞬间性”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要的不是一件复制品, 如果用像来衡量, 还不如拍下来, 一幅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强大的思想感情, 而表达的方式就是由画家自己探索。“莫奈是色彩的发现者, 是用眼睛表现光的大师。通过大面积的色彩来实现光在色彩里的表现, 从而刻画形象的朦胧。”

在莫奈看来, 形体是光本身照出来的颜色就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 描绘出我们生活的世界。为了保持对自然印象的真实性, 莫奈在用色方面进行大胆突破, 不仅是在形体上, 就连阴影也有变化。这点我们可以从《日出·印象》中看到。而这幅作品是印象派作品的开山之作, 对后代绘画艺术影响深远。

马奈也曾说过:“画家不是画一处风景、海景或一个人物, 而是画一日中某个小时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在人的感官下一瞬即逝的情感。前面提到了埃德加·德加。他是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中最具特色的一位。德加虽然属于印象派, 但与其他印象派画家相比, 他更加注重动态的瞬间。德加主要画赛马, 舞女, 晚年时多画裸女, 他在表现舞女跳舞的瞬间动作极为逼真。不论主体物象是什么, 都表现的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美。德加在描绘《舞台上的舞女》, 用艳丽明快的色彩捕捉舞女翩翩起舞的动态, 这幅画面用“静”让我们看到了“动”的美, 再加上明快的色彩, 使这幅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美感。画中的舞女双臂轻舒, 昂起头, 摆起臂, 再加上对腿部的描绘, 把一个舞台上的舞者轻盈优美的舞姿刻画的精确入微, 静中显动。19世纪法国的印象派所表现的“瞬间性”, 体现了光、色、形、意、美得融合, 使印象主义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影响整个欧洲, 并在全世界也影响巨大。它不仅仅是欧洲绘画史上对色彩的一场重大的改革, 也是画家们追求绘画形式突破自我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何正广.世界名画全集-德加[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篇8

(一) 印象派绘画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19世纪中后期, 写实体系的绘画既发展到了精湛的程度, 又暴露出严重的衰象。部分艺术家谨细地描摹生活的现象, 既缺乏精神感染力, 又缺乏绘画性。就这样印象派的艺术家走上了艺坛。他们远离了学院派的传统, 对整个写实系统提出了更新的观点:一方面, 他们强调光色感觉的真实传达, 真诚地面对自然;另一方面, 他们摆脱了单纯的再现, 呈现更加自由的创作状态。相对于传统绘画的应物象形, 印象派艺术家强调对客观物象的主观表现, 重视主体创造力的自由, 把绘画提高到主观创造性表现的自由层面上了。他们面向生活, 面向自己倾向的现实世界。他们不再沉浸于古典的、宏伟壮丽却空洞虚假的题材, 而是从普通生活中, 那怕是被上流社会视为粗俗的情景中取得艺术材料。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那是在1874年, 巴黎一些反对学院繁琐教学和向传统绘画原则挑战的青年艺术家, 第一次独立举办了旨在同官方沙龙相抗衡的画展, 展出近三十位画家的作品。这次画展受到了舆论的奚落, 人们无礼地嘲弄这些艺术家, 随随便便地以莫奈的这幅画为他们取上“印象主义者”的诨号。由于这群青年艺术家对待“印象主义”这一贬称并不怎样介意, 从此这个含混不清的偶得之词便保留了下来。其实印象派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 他们的气质和造诣各不相同, 追求的理想也各有异, 因此, 相继举行的八次印象派联合画展中, 送展的作者常有变易, 而且到1886年为止这种画展也就不再举行了。法国绘画上的印象主义虽如上述得名于1874年, 但它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到法国画家莫奈在1863年在“落选作品沙龙”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法国绘画上的印象主义从它在巴黎第一次公开出现后, 不久便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风格, 它的影响相当深远。

印象主义绘画不同于其他绘画之处, 在于它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 即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据《北京晚报》载文评价再版的《印象画派史》说, 印象派“只不过是试图将阳光下的自然万物那一瞬间微妙变化着的光与色用色彩直接表现出来。为了做到这一点, 他们奋斗了一生”。印象派画家的这一选择, 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界对光的传播与照射的物理研究成果密切相关的。人们的视觉之所以能感知自然界中的物体, 都得以光所提供的条件为其前提。阳光笼罩万物, 使各种物体呈现出不同的色泽, 换句话说, 所有的物体都是染色的形, 人们就是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色泽, 即从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才得以认知物体的形状的。如果光一消失, 形和色也就不见了。所以印象派画家认为, 在表现光的过程中, 他们也就找到了绘画艺术的一切。于是, 干草堆、教堂、白杨树和泰晤士河等, 便在不同的时辰中一再地被描绘;由于艺术家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线和空气对色彩的影响方面, 至于画布上所描绘的受光物体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印象主义绘画技法的基本原理是色彩分解, 即只用光谱中的七种纯色作画, 像这样取消各种混合色而在画布上只并列不同纯色而让观者凭自己的视觉自行加以调合的做法, 可以保持每一种纯色的新鲜和光彩, 从而创造出更为强烈的发光度。

(二) 文人画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 “写实”形式的完美性在宫廷绘画中已达到历史的巅峰。此时, 另外一些艺术家却恍然大悟——逼真地去摹拟物象并非唯一正道, 于是他们断然地退出传统的追求“写实”的道路, 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文人画”。据有关资料记载,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 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用书卷气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 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色写意为主。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 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好画后又大多在画中题诗, 或以诗作画, 故以表达画意, 亦以画表达诗意。被人称为诗情画意。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 王维在山水画上大胆创新, 一开始是用点簇的画法来表现原野, 这种用笔的“簇成”, 很自然的体现了用墨的效果。再是由他开始的“泼墨山水”, 也就是把墨加水分泼成浓淡不同的层次, 运用渲染法, 以水墨来表现山峦的阴阳向背。把王维称为“文人画祖”的明代董其昌说“始用渲淡, 一变勾斫之法”。这种水墨渲淡法利用墨色的浓淡变化, 既可以变虚为实, 也可以变实为虚, 以致使画面产生浓浓淡淡、虚虚实实的变化韵致。发端于宋、元的中国文人画, 到明朝, 特别是明末时发展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这个高峰的形成, 有着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朱家王朝的倾覆, 把一群自比珠玉的王室贵族象垃圾一样倒向了社会, 更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 而不得不流亡、隐居, 国破家亡和生活困窘带来的愤懑、失意流泻于笔端, 形成八大、石涛作品极端的个性, 欣赏他们的作品, 你会发现鼓荡的气息似乎要破纸而出, 就算盈尺小幅, 也满溢着作者的倾诉, 这种作者和欣赏者的“对话”状态, 使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 其精神、个性自然呼之欲出。中国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 把中国画从单纯的线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使文学中的隐喻手法在绘画艺术中找到了恣意挥洒的天空, 也使中国画这门传统的东方艺术真正进入了东方哲学的神秘天地, 这是中国文人画真正的艺术价值。

文人画的主要特点就是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 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 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 无干的皆可简, 甚至简到“零”, “零”既是白又是空。计白当黑, 空、白是为了“多”, 为了“够”, 为了满足, 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 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需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 枝用草书法, 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 木石用折钗股, 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重墨趣, 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 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 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三) 文人画和印象派绘画的相通之处

细看两者, 他们之间还有一个相同的特点, 也就是“重意”。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着重自家意趣, 通过写景写生自然流露, 竭力捕捉整体气韵的感染力, 这一点有点类似中国写意的“无我之境”, 表面上无我, 实际上是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做情语, 随处拈来, 似乎漫无主观意兴, 实则点染所及都有情趣的寄托。印象派初期, 也是探索的前期, “写意”的观念还不是很强烈很明确。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依然清晰可见。但是, 随着印象主义艺术的发展, 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已经不满足于自然主义的创作方式, 逐渐把“写意”的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表现, 艺术家由原来对自然过多的关注, 转向了对画家内心世界的探求, 既表现客观, 还要表现主观, 师造化更要得心源。比如莫奈晚期的艺术。莫奈是以色写意的妙手, 他晚年在维尔尼创作的《睡莲》系列画, 是体现印象派意象审美观的代表作品。他把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 水的涟漪与阳光下长草的波动中表现心物相融的境界。为了寻求这种境界, 莫奈在观察视角上产生了变化。他由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转向了水面, 去观察水中倒影出的完全不同于真实的现实世界, 它被虚化了, 处于模糊不清, 不确定的混沌世界, 一种“道势”如水的境界。幽深的湖水空灵, 深远, 加上点点睡莲用酣畅的浓笔自由点画其间, 那种水天交融, 混然天成的自然景观, 显得极为抒情达意, 令我想起了中国画论中的一段话——笔有尽而意无穷。在这组画中, 诗, 音乐, 绘画, 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都异曲同工地重构在一起。他完全把对自然的印象上升到了意象状态下的自然。莫奈用心去体悟自然, 巧妙地处理了自然同“我”的关系, 把心中臆气同自然景观协调地组构到了一起, 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莫奈借景抒情, 此情此景, 同中国山水画家要表现的心境是如此相通, 看莫奈的画, 令我想起傅抱石先生的写意山水。傅先生的山水, 从立意, 布局结构到笔墨技巧, 一切努力都为的是表现画家的思想情感, 营造思想情感所寄托的意象。傅抱石同莫奈分属于中西两个不同的文化阵营, 而且他们使用的绘画材料也有所不同, 但是两者所要表达的情怀是如此相似。另外, 印象派在绘画技法上也跟中国写意画有点相似之处。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 类似中国写意笔墨那样, 运用各种笔法油彩的意匠, 使绘画性的形式美发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画, 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室内制作, 都有一气呵成、不求甚了、随意性的特色, 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在学院派传统看来, 这似乎粗率无文, 说是“一只猴子得到一盒颜色时的印象”, 其实是个性解放的体现, 是更有生命力的意匠。

说到艺术的风格, 这的确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问题。标志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的印象派绘画和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精华的文人画, 本是一个东一个西的问题, 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如此相似的共同点, 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可见, 在艺术这个领域里, 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问题。这方面的东西, 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钟涵.廊下巡礼[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修订版.

[2]孙乃树.西方美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1) .

[3]吴甲丰.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M].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8, (1) .

[4]舒士俊.水墨的诗情[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1) .

[5]伍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1) .

论印象主义绘画中的音乐美感 篇9

曾有音乐家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 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好的绘画作品就是一曲优美的乐章。音乐和绘画虽然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种类, 一种是视觉的, 一种是听觉的, 但是艺术之间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渗透的, 从而融会贯通, 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提高审美力。

无论文学、绘画、建筑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影响。音乐的表现一直不是模仿自然而是以音响的方式表达思想和内心情感。在绘画中音乐的美更是无处不在, 比如影响世界颇深的印象主义画派。

二、印象主义画派产生的背景

虽然19世纪先后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革新浪潮, 对绘画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但是自印象主义崛起, 欧洲艺术的现代风采方显端倪。在这个革新的时期,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成跳跃式的发展, 画家的色彩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得释放, 孕育了20世纪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一切焕然一新。

19世纪末的欧洲, 经济迅猛增长。新的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 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但是, 欣欣向荣的景象与萧条现象矛盾而统一的存在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印象主义画派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双重性。他们从不同方面以新的视角真实地、科学地描绘身边的现实, 表达自己的认识。开辟了绘画的新时代、新的绘画语言和绘画技法。大胆、生动、绚丽的色彩向世人展示客观世界和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 也发挥了不同画家的个性。

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 印象派画家以颠覆和革命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 其锋芒针对因循守旧的古典画派和官方沙龙艺术体系。印象派画家除了吸收其他绘画流派的营养, 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 倡导去户外对景写生, 力求客观地表现自然, 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 摒弃狭隘的褐色调, 去描绘真实的生活。前期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在前期印象派之后, 塞尚、高更和梵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 而应该更多地从画面中表现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这就是蜚声世界画坛的“后印象主义”。此后, 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 世界艺术形式难以驾驭的变革开始了。

三、印象主义绘画中的音乐美学

印象派画家根据实地采风写生, 直接描绘物象, 把自己所见所感, 用微妙的色彩变化创作。后期印象派的画家则更注重画面的结构以及精神性。画面色调鲜明, 注重线的表现。不管是哪个时期印象派, 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盛宴, 也是一幅幅演奏着不同感情的音乐杰作。

如果仔细体会一下印象派绘画本身的创作过程, 就会仿佛进一步体会了解到音乐, 尤其是音乐的两个关键元素——节奏和旋律在绘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快慢的现象。音乐中的节奏给人的感觉是明显的, 而绘画作品中的节奏却是不动声色藏于绘画语言中。绘画中各因素的组合, 画面的构图和整体色调, 色彩的浓淡、冷暖、明暗, 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 用笔的轻重、徐急、强弱, 画面不同质感、不同肌理表现等方面无一不显示绘画的内在节奏, 每一笔都如音乐般在画面上流动着。画面中一旦形成节奏, 则会辅助反映出画面想表达的情感所需的力度、激情, 以及和谐的美感。在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时, 首先会要构思设想采取哪种调子来表现。而通过采取强弱、快慢不同节奏, 为整体画面布局。与画中节奏不同的是, 旋律亦称曲调, 是音乐的基本要素, 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规律、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 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如同节奏一样, 旋律也是无形的, 但是在绘画欣赏和创作时,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主题、题材在色彩、线条表现的引导下, 联想和想象就会使观者与之共鸣, 这种默契的共鸣就像是有音乐般的旋律流动在画面上。这就是画中的旋律, 即充满画面有节奏的、有变化的、有规律的和谐运动感。它让绘画具有音乐一样的感人肺腑和浪漫情调。画家把音乐中的元素, 用绘画语言一一分解在画面中。使观者在无形之中感到另一种美感。下面略举几例:

1、克洛德莫奈

他是早期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也是尝试用画面去再现音乐的跨门艺术研究的先驱。莫奈的画具有很强的节奏, 离不开他对音乐特殊的感受力。著名的《卢昂大教堂》一画, 足以证明莫奈这一倾向所在。这部风景组画, 表现了卢昂大教堂在同一场景下, 不同光线, 不同时段、光线的变幻无穷。这幅画仿佛每一色块都发出强烈的节奏和另样的音响。在他追求微妙的色彩层次中, 会使观者随着视觉的流向, 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变化和运转, 这不是在追求音乐的一种律动, 追求音乐的跳跃与变化, 又是在追求什么呢?莫奈绘画的音响性正在于此。

2、后印象主义时期的梵高

梵高的《向日葵》是举世闻名的画作, 这幅静物画中表达的不单是花朵, 在画面中快意泼洒的色彩下有更丰富、更深刻、更奇特的内涵。在梵高看来向日葵象征着神圣, 是一种神圣的花朵, 并成为他推动全新艺术运动的野心。画中的向日葵看起来有点扭曲, 仿佛包含某种寓意。也是他和高更那段漫长, 多产, 又狂躁不安关系的写照, 以及对绘画的野心和理想追求, 充分表现了梵高的个性。这幅颇具不安和躁动的画作, 却有着一股超自然的光芒, 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会被那神秘的气氛所吸引, 画中没有一丝阴影, 那么强烈又超越现实。画中的花朵在凋谢的自然周期里, 没有一朵是完美的, 全是凌乱而又死气沉沉, 但是这幅画却是惊人的整体又统一, 画面的和谐感令人震惊!如同一首把不同乐符完美编织在一起的乐章。而有些地方的颜料厚到具有立体感, 有些地方却很稀薄, 还可以看到画布。这种不同力度的肌理对比, 不正像音乐里的节奏强弱变化么?虽然他的一生在抑郁中度过, 许多画作都是在精神状态不正常的时候完成的, 有着忧郁, 狂躁。但《向日葵》这幅画鲜亮的色彩, 丰富的绘画手段, 更多的是作者和观者的一种沟通, 让我听到了希望、感激和友情之歌。

四、音乐作品中的音画交融

在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中, 同时也能感受得到有一种画面感, 好的音乐作品就如同可以听到的画作。例如,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 合称《四季》。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 让人浮想联翩。《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夏》《秋》《冬》。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 使人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画面。联想到春天恬静悠然, 万物复苏, 一派生机;夏天的闷热疲乏、恼人;秋天的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冬天的寒风瑟瑟, 人们走在风雪路上的姿态等景象。真是乐中有画, 令人心旷神怡。

五、结束语

在漫长的绘画史上, 画派纷杂。但我感受到即使在不同艺术形式中也能寻找到音乐给予绘画的精神力量。绘画中的音乐美把人的感受上升到一种独特的精神样式。当节奏与旋律在绘画中完美结合, 就使绘画形式内容的结合达到了新的境界。同时, 绘画中音乐美感的追求, 又使绘画审美活动更进一层。两门艺术的相互融合, 为它们各自表现力增添了新的活力。“绘画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图画”, 这正是它们之间能够借鉴的根据和借鉴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2]《外国美术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上一篇: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下一篇:教与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