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活动风险研究

2024-10-27

物流金融活动风险研究(精选9篇)

物流金融活动风险研究 篇1

随着物流金融业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学者对其研究也在不断加深和完善。

1 研究文献回顾与综述

查阅现有的研究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物流金融风险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内容如下:

国外物流金融业务起步较早, 对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也比较成熟。Fenmore[1] (2004) 通过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中新兴业务时发现, 订单融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境。Barsky[2] (2005) 探讨了物流金融与传统融资业务的区别, 并指出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别。李艳玲和徐琪[3] (2009) 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原理相结合, 通过构建风险评价模型, 对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价。刘贤娴和郭田子[4] (2010) 在研究物流金融风险时发现物流金融的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并针对不同风险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董纪昌、张代飞[5] (2011) 从银行、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方主体出发借助博弈模型进行风险分析, 进而探讨了博弈中的利润影响因子及其相关风险。陈彧[6] (2012)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物流金融业务主要存在着环境、业务和管理三方面的风险。董昕[7] (2012) 从中小型融资企业角度出发, 对物流金融的融资优势进行探讨, 分析物流金融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发现, 国内学者在研究物流金融风险问题时大多是从融资企业或是银行立场出发, 而从物流企业角度对物流金融风险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从物流企业角度出发, 通过构建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进行风险评价研究。

2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查阅和归纳现有资料, 并结合专家和物流专业人士意见, 得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基于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1) 构造判断矩阵。一般采用Saaty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赋值, 由专家对因素进行两两比较, 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从而得到判断矩阵A。

(2) 确定权重值。第一步:A的元素按行相乘得一新向量, 并对该新向量的每一个分量开n次方根得到

第二步:对向量 进行归一化处理。用wi表示下层第i个因素对上层某因素影响程度的权重值, 即 。那么最终求得矩阵A的最大特征向量 , 也就是各指标的权重值。

(3) 一致性检验。由 , 可求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

定义一致性指标 , CI值的大小可以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当 时, CI=0, 表示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I>0时, 需要用CR检验后才能有结论。

当一致性比率 时, 认为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 否则要重新调整, 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3.2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1) 构造评价矩阵。将每一个风险因素分为五个风险评价等级, 即V={V1, V2, V3, V4, V5}, 分别对应风险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个等级。邀请n位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构成评判小组, 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因素给出独立的评判等级, 如有t (t

根据评语集V={V1, V2, V3, V4, V5}和隶属函数, 可以构建准则层风险因素Ui (i=1, 2, 3, 4, 5, 6, 7) 的评价矩阵Ri。

(2) 确定综合评价值。由Ui上因素分配权重Wi= (wi1, wi2, …, wik) , 可以得到风险因素Ui的评价结果为:

, 模糊子集Bi= (bi1, bi2, bi3, bi4, bi5) , (i=1, 2, 3, 4, 5, 6, 7) 表示在准则层Ui因素下, 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时处于5个不同等级的不同比例。

通过上述运算, 可以得到准则层各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 从而构成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又权向量W= (w1, w2, …, w7) , 则可以得出综合评价结果B=W*R= (b1, b2, b3, b4, b5)

则B= (b1, b2, b3, b4, b5) 即为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综合评价结果。依据模糊数学的最大隶属度原则, 选取bi (i=1, 2, 3, 4, 5) 中数值最大的一个, 其所对应的风险等级Vm (m=1, 2, 3, 4, 5) , 即为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等级。

4 案例分析

某民营企业A针对自身经营状况, 并结合原材料的市场价格走势, 打算大量购进原材料, 扩大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但作为一家中小型企业在向当地某银行B贷款时遇到困难。于是, A企业找到C物流公司, 提出与其开展物流金融业务。C物流公司邀请10名专家及相关专业人员根据公司实际情况, 为此项业务的开展与否做了以下前期评估工作。

4.1 确定指标权重

(1) 计算权重值。针对本案例, 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专家意见, 对表1中准则层U1, U2, …, U7进行两两比较, 得到如下判断矩阵A。

经过计算可以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 也就是各指标的权重值为W= (w1, w2, …, w7) = (0.064, 0.170, 0.104, 0.358, 0.206, 0.066, 0.032) (2)

这表明判断矩阵A满足一致性检验的要求, 那么能够确定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W= (w1, w2, …, w7) = (0.064, 0.170, 0.104, 0.358, 0.206, 0.066, 0.032) 。 (6)

同理, 按照上述计算和检验步骤也可求得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值。

最终得到C物流公司参与该项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如表2所示。

4.2 计算综合评价值

由10位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构成评判小组, 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行模糊估计, 构造出准则层各指标Ui所对应的各指标的评价矩阵Ri如下。

通过上述运算, 我们可以得到准则层各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 从而构成一个总的评价矩阵

又权向量W= (0.064, 0.170, 0.104, 0.358, 0.206, 0.066, 0.032) , 则可以得出综合评价值

4.3 案例结果分析

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分析。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C物流公司参与该项物流金融业务, 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监管风险、评估风险、质押物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均较低, 面临的道德风险和环境风险一般。

同理, 由综合评价结果B= (0.1464, 0.425, 0.3018, 0.1156, 0.0160) , 可以看出物流企业C参与该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较低。所以C物流公司可以考虑参与该项物流金融业务, 但同时必须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依据指标和权重值分析。由表2中C物流公司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值可以看出:

(1) 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来自质押物的风险, 其权重值约为0.358。其中质押物价格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其次是质押物的合法性、质押物本身属性和质押物是否投保等因素。由此可以看出, 物流企业只有加强对质押物全面评估和监管, 才能有效防范该类风险的发生。

(2) 次主要因素是来自融资企业道德风险的权重值约为0.206, 其中融资企业的信用状况影响较大, 其次是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 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对融资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对融资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准确考量, 还应尽可能对融资企业的实时经营运作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估。

(3) 物流企业监管风险的权重值为0.170, 也是主要的风险因素之一。其中库存安全性、操作规范性、信息传递及时性影响最大, 其次是监管制度全面性、管理设施安全性。所以, 必须加强物流企业自身的监管职能, 提高工作人员操作的规范性, 针对质押物特点安排合理的存储条件。

(4) 物流企业评估风险的权重值为0.104, 隶属于该层次的下一层指标中, 评估系统的准确性影响最大, 其次是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由此可见, 若要保证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 必须加强物流企业的评估水平, 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

(5) 物流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风险的权重值为0.064, 其中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素质的影响作用最大, 其次是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各部门协调能力和各级职责明确性。因此, 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顺利进行的前提。

(6) 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还面临着法律风险, 其权重值为0.066, 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在与银行签订物流金融相关合同条款时, 要特别注重合同条款的公平合理性, 尽量避免对方利用法律漏洞让物流企业承担较多风险。

(7) 在所有风险因素中, 影响作用最小的是环境风险, 其权重值为0.032。由于环境风险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性, 物流企业只能尽量去避免或降低该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Eric Fenmore.Making Purchase-order Financing Work for You[J].The Secured lender, 2004, (60) :20-24.

[2]Barsky N P.Evaluating business risks in the commercial lending desicion[J].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2005, 20 (3) :3-10.

[3]李艳玲, 徐琪.基于模糊群决策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9) :l-3.

[4]刘贤娴, 郭田子.物流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5) :137-138.

[5]董纪昌, 张代飞等.基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博弈论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10) :28-30.

[6]陈彧.3PL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视线, 2012, (5) :141-142.

[7]董昕.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及风险研究[J].物流技术, 2012, (23) :98-106.

物流金融活动风险研究 篇2

5结语

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鉴于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理论学说与实践技术也处于摸索阶段,其业务模式存在一定缺陷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物流金融发展尚不成熟这一基本状况,建立起完善的物流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努力探寻物流金融发展新模式,对我国物流与金融行业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保德.基于物流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J].物流技术,(3).

[2]温志桃,董雄报.物流金融下风险主体的博弈行为分析[J].资本运营,(12).

[3]吕莹.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7).

[4]王元元.物流金融面临的信用风险及参与方博弈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3).

[5]胡佳.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3).

[6]陈新平,张荷兰,徐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服务浅析[J].商场现化,(11).

[7]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7(10).

物流与金融协同运营的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物流金融;协同;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行业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产业,物流与金融相互融合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物流伴随着资金流,在物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业提供的财务支持;同样,金融业的运营发展也要依靠物流业开拓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降低信贷风险。物流金融协同运营,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使物流业和金融业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物流金融协同运营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太完善,所处的信用环境也比较差,物流业和金融业各自面临风险。因此,对物流金融运营系统中的风险分析,加强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是保证物流和金融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1 物流与金融协同运营的风险

1.1 授信金融风险

授信金融是指金融企业根据物流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和信用级别,给物流企业提供一定的贷款,再由物流企业给融资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授信金融风险来自于金融企业、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金融企业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金融企业通过给物流企业提供贷款,再由物流企业负责给融资企业提供资信评估、质押贷款,并参与质押贷款全过程监控。但金融企业与物流企业本身属于不同的行业,二者在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两个行业在协同运营中会存在协作风险。而大多数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能力较差,资信程度低,给金融企业带来信贷风险。物流企业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融资企业提交的质押物单实不符风险和到期不清偿债务的道德风险。清单与实际不相符,缺斤少两或以次充好都给物流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一旦融资企业违约,物流企业将面临质押物兑现的风险以及担保或有负债的风险。

1.2 仓单金融风险

仓单金融是指融资企业为了获取银行贷款,事先将一定数量的存货作为质押物存入物流企业仓库,物流企业代为保管并收取相应管理费用。仓单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质押物变现能力风险、价值评估技术风险和保管安全风险。市场价格、银行利率和国际汇率等变动都会影响质押物的变现能力和价值;物流企业缺乏专业评估人员、专业评估技术和手段,影响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正确性;质押物存放期间,物流企业要承担数量、质量和各种相关损失的风险。

1.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模式风险、流程风险和具体方法风险。对金融企业来说,物流金融协同模式创新对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操作系统设计、业务人员能力水平和职业道德都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业务流程不规范、相关制度不完善、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低下,往往导致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营业中断或系统出错等,诱发操作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说,物流金融业务对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果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监守自盗,或导致资对质押物的评估不准确以及监管不到位。

2 物流与金融协同运营的风险控制

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物流金融信息共享受平台,统一收集各类数据,设立风险监管指标,提供风险解决方案和手段,实现对整个物流金融业务的全过程管理。设立物流金融业务的信息化标准,推出软件设计和运营咨询服务,促进物流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金融业务的电子信息化程度。设置标准化管控流程,银行与银行之间、物流监管企业与物流监管企业之间的跨行、跨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受,充分实现银企有效对接。

2.2 加强信用管理

对合作方的资信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估是从源头上扼制信用风险的重要途径。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客户的诚信档案,对监管企业和出质企业建立“失信人”名单。对客户进行事前评估、事中监控及事后跟踪,建立完善可靠的数据处理中心,将物流企业提供的企业信息与自身调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不断完善企业诚信档案建设,使之更加真实地反映融资企业的状况,进而更准确地确定授信额度。重视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科学分析和评估客户偿债能力及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要健全企业财务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

2.3 规范物流金融业务操作

建立统一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提高网络信息技术。金融企业要建立培训机构,加强对员工以及管理层就相关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减少操作风险。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减少物流金融的逆向选择。物流企业应当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选择资信较好的融资企业为其提供担保,对质押物严格把关,确保质押率的充足性。同时,物流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管理和业务培训,尽量减少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完善价值评估系统、提高评估技术。

参考文献:

[1]徐文哲,何笑伟.物流金融协同运营的风险保障与控制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4

1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

1.1业务自身存在风险

在我国,由于经济、法律条件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收购物流公司,非金融机构也不能提供金融服务。作为物流行业和金融行业结合产物的物流金融业务虽然很有前景,但法律不许可,受到了市场准入限制。少数的几家大型物流公司以物流银行的形式与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合作,但该项业务涉及众多市场主体,同时担负着物流业务的风险和金融业务的风险,在分担风险方面没有形成互惠、互利、互相制约的关系。

1.2经营风险

1.2.1政策风险

现阶段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有效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外部融资方式除了会受到法律、政策的影响限制外,还会给物流金融业务增添许多不确定性危险因素。

1.2.2管理风险

首先,由于我国的物流行业才刚刚起步,物流企业内部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显得松散和不足,再加上工作人员经验欠缺,容易发生质物不足或落空等风险。其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介入物流金融业务的时间很短,在资金筹集、贷款工具设计、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上经验匮乏,容易发生操作疏漏和工作失误。

1.2.3技术风险

当前我国物流的硬件设施比较单一落后,难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此外,物流行业的价值评估系统不完善、评估技术不先进、标准化程度低、物流器具不配套, 以及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等, 极易造成经营风险。

1.2.4操作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是通过对出质人的资金流和物流的全程控制来控制风险的,因此,在业务流程复杂、操作节点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质物风险。合适的质押品既可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概率,又可降低金融机构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贷风险。二是变现风险。质物的市场价格波动会增加信贷风险。

1.2.5人才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不仅涉及的品种、客户、质押物的种类较多,而且市场行情变化也很大,它要求物流金融业务的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金融业务,还要熟悉质押物及其所属的行业 ( 如钢铁、汽车) 情况,对市场走势更要有准确地判断能力。但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运作主体内员工中和素质的参差不齐和对工作岗位、性质要求理解的偏差,容易产生内外部欺诈行为,发生道德风险。

1.2.6信用风险

第一,金融机构无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全面地对企业的行业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企业谋发展。第二,中小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有可能出现对金融机构提供虚假不实信息的行为,使金融机构因为无法获得真实数据,而不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1.2.7法律风险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物流金融业务进行规范整合,《担保法》及 《合同法》中关于物流金融的相关条款规定也不具体。这也导致了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出现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的可能,由此影响到物流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2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

2.1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特征

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之中,受业务的结构整体以及外部环境多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因此,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不仅与企业密切相关,而且也会受到行业以及供应链等一些条件的影响。 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业务风险的大小会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所以要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深入到每个环节中,努力做好业务风险防范工作。

2.2建立健全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系统

2.2.1建立跨行业的信息平台

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具体包括信息的共享沟通和管理机制、专门处理相关业务以及物流金融的信息系统,此外还应该涉及物流监控、结算支持、评估控制、业务营销、风险识别以及调度优化等功能。建立信息系统要求物流企业提高内部的信息化水平,同物流金融业务所涉及的各个企业与协会间建立起能实现共享的综合信息系统,这样有利于物流金融对信息的快速提供以及监管物流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和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统一集中管理。

2.2.2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

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而言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物流金融业务的组织创新中,银行应该主动选择一些具有较大的实力和规模、广泛的客户网络关系以及业务管理比较规范的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并逐步建立物流金融平台,通过和业务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核心能力,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和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分行层面和地方物流企业以及合作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业务合作,以提高物品处置、物品评估以及业务监控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和担保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创新和合作,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不断地完善物流金融服务。物流企业和银行应该通过合作共同开发一套完善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以及贷款分析系统,用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结论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研究综述 篇5

关键词:物流金融,流程观,风险控制

1 引言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促进了物流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与银行联手开发了第一笔存货质押模式的物流金融业务后已经与十几家金融机构合作;2001年下半年深圳发展银行试点开展存活融资业务, 2006年深发展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此后, 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开展了物流金融业务。

然而, 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中, 金融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损失屡屡出现。以中储为例, 仅从其审计报告就可以看出, 2012年由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而导致账面上或有损失1.55亿, 约占净利润4.11亿的37.71%, 2011年的5024万元, 占净利润4.09亿元的12.28%, 2010年的3778万元, 占净利润2.88亿元的13.12%。由此, 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可见一斑, 风险控制方案亟需完善以降低业务主体的损失。

2 业务流程观概述

综合Michael Hammer与James A.Champy, T.H.达文波特, A.L.斯切尔, H.J.约瀚逊等对业务流程的定义, 得出业务流程的概念:业务流程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活动之间不仅限定有严格的先后顺序, 而且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等也都必须有明确的安排和界定, 以使不同活动在不同岗位角色之间进行转手交接成为可能。活动与活动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可以有较大的跨度。而狭义的业务流程则认为它仅仅是与客户价值的满足相联系的一系列活动。

业务流程对于企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企业关键业务的一种描述;更在于对企业的业务运营有着指导意义, 这种意义体现在对资源的优化、对企业组织机构的优化以及对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改变。这种优化的目的实际也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 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 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

3.1 内涵外延

邹小芃最早提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 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地运动, 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 它伴随着物流产业地发展而产生, 属于物流企业服务的高级阶段, 此概念的提出基本确立了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和方向。

在对金融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后发现,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对物流金融的理解: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利用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与物流监管服务, 依据供应链而开展的旨在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的金融活动。广义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其供应链活动中, 通过开发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 有效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地运动, 在物流过程中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狭义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利用贷款、承兑汇票等多种信用工具为生产商及其上游经销商、下游经销商和最终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资金汇划、信息查询等为一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2 运作模式

依据金融机构不同的参与程度, 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分为:资本流通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 协助中小企业融资, 提高企业运作效。此模式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两种方案;资产流通模式:第三方物流自身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及良好的信誉的前提下, 通过资产经营的方式, 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融资、物流、流通、加工等集成服务。该模式包括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等方案;综合模式:资本流通模式与资产流通方式的结合,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较高的要求, 典型的案例如UPS。

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程度划分为:中介模式, 即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 物流企业受托提供对质押物的验收、价值评估、仓储保管、货款流向监管及质押物的拍卖等中介服务, 只收取物流服务费, 不承担其他的风险及损失;担保模式, 即第三方物流处于核心位置, 在中介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信用贷款配额的分配、提供信用担保的职能, 同时承担贷款资金损失的风险, 此种模式有效调动物流企业的积极性, 简化了贷款程序, 降低了操作成本;自营模式, 即第三方物流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本实力同时提供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 节约客户的存货持有成本, 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按提供融资服务的主体将供应链融资模式分为物流企业以产业主导和商业银行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模式, 并以UPS和深发展银行为例分析了两个模式的运作特点及在我国国情下开展的限制因素, 得出结论两种模式都需要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按金融在现代物流的业务内容, 将物流金融分为物流结算金融模式:代收贷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承兑汇票业务;物流仓单金融模式:融通仓模式、多物流中心仓单模式及反向担保模式;物流授信金融模式;综合运作模式。

4 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

4.1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归类

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来源于以下两方面:物流系统构成要素内部缺乏敏捷性造成的内部脆弱性, 来自物流系统构成要素与外部环境包括资源配置、运输条件、预测准确度和需求的不确定性等多方面之间的互动构成的外部脆弱性。尹海丹在对运作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对风险来源进行了细化, 认为业务的风险来源包括:担保的有效性、货物监管的有效性、货物信息的准确性、风险转移、动产的流动性、仓单的真实性、参与主体的信用状况。Barsky对物流金融与传统融资业务进行对比, 认为还应考虑到业务流程风险、环境风险、组织结构风险、人员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

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归类大致如下:

以银行为风险承担主体, 将风险分为三大类:银行操作风险, 包括信息系统及技术的保障、人员专业素质;借贷企业资信风险, 包括质押物、借贷企业财务状况、借贷企业的信誉状况、借贷企业成长潜力;物流企业监管风险, 包括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

按参与业务的主体分类, 包耀东和张悟移将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细化为物流企业风险因素、融资企业资信状况、质押货物产生的风险、安全风险、物流金融运营状况。

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是否可控, 李毅学将其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 将系统风险归纳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将非系统风险归纳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强调风险评估中应遵守“主体加债项, 并侧重于债项”的重要原则, 注重评估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4.2 风险控制研究

(1) 共同设计契约。

周学农引入“双方共同决定市场”的思想, 在分析供应链上商业银行、融资需求方及制造商的基础上, 建立了由制造商作为先行决策者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 并运用逆向归纳法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得出结论“双方共同决定市场”的机制是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市场机制。然而作者假设信息对称, 使得该模型只适用于假设的完全信息。

(2) 流程管理。

李毅学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 构建有效的战略控制系统与日常运营风险控制系统。他将日常运营风险控制按业务流程 (图) 进行分别处理。

(3) 风险定价。

王勇等将“公平偏好”加入到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中, 并对比是否考虑“公平偏好”因素来研究激励问题, 得出结论金融机构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固定报酬多于传统模型中最优固定支付时, 第三方物流会更加努力, 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更高的收益。

袁光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两种情景下构建了数学模型, 提供了物流企业参与该业务程度的最优选择及所应采取的措施。

李娟等引入存货质押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并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业务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 认为试图减少融资企业的不还款概率, 在监督融资企业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督。

李毅学等假定违约外生给定, 综合考虑了银行的风险偏好, 质押商品的预期收益率和价格波动率, 贷款周期和盯市频率等因素的影响, 利用VaR方法研究了标准存货及股票质押 (静态质押) 业务的贷款价值比率。

(4) 以具体的运作模式为例的风险控制研究。

褚静騉以仓单质押模式为例, 从银行角度分析物流金融风险, 建议银行应该重视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融资企业的选择, 并且建立共赢的银企合作模式、建立一体化的监控系统以减少三方的摩擦、优化三方合作, 确定合适的质押率使风险与收益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张璟以授信融资模式为例, 首次利用可拓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物流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提出授信融资模式下参与主体可以共同实施的策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运用各种风险度量方法对主体间的风险控制防范实施智能化的管理, 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协调主体间的关系。

弯红地以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为例, 利用博弈树建立道德风险模型分析, 得出结论银行可否及时收款取决于供应链的稳定性、核心企业的还款意愿、核心企业与贷款企业的合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5) 风险防范措施。

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出发, 一方面要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加大执行力度, 一方面要完善贷款政策等各种相关政策完善物流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出质人的信用审查, 加强自身的评估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 加强第三方物流的软硬件建设;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 应该加强信息共享, 有效沟通, 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5.1 系统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关于物流金融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作模式及风险评价的探讨, 而对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较少。虽然有不少学者对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定价有深入研究, 但是模型的独特适用性不强。另外, 目前缺乏以流程管理为视角的风险控制研究。

5.2 缺乏实证研究

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及风险研究 篇6

一、物流金融的发展与现状

在我国, 物流金融服务启蒙于20世纪90年代末。早期发展主要是为跨国公司以及部分中资企业提供金融融资服务。1999年, 结构单一的仓单质押模式逐步转向了商业贸易融资。期间我国的物流金融也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中。直到2005年才取得突飞猛进的蜕变。初期, 我国学者对物流金融的认识和探索并不深入, 仅局限于仓单质押等传统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表层理解, 焦点也集中在一些基础信息。直到近年来, 我国的物流金融服务才得以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

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历程如图1。

二、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运作模式

当前, 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大体分为融通仓、代客结算业务、信用证担保。

1. 代客结算业务

(1) 垫付货款模式。传统垫付货款业务的运作流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发货人承担一批物品时, 物流公司首先代替购买方交付全部货款或部分货款 (减去物流服务的报酬) 。购买方从物流企业手中提货的同时再向物流公司交付全部货款。最后由物流公司与发货方清算所有货款。然而这种简单的垫付货款模式占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资金, 物流企业仍承担比较大的风险。所以垫付货款业务在传统原理下加入了银行的融资环节。银行从发货人手中得到了货权, 并按照市场行情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银行收到购买方交付的款项, 向第三方物流公司下达放货通知。此时银行将货物所有权转移给了购买方。如果购买方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向银行交付货款, 那么银行就有权利处置手中的货物, 例如拍卖, 也可以根据合约规定通知供应商对货物及时回购。这种运作模式下, 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传统的商业主体转变为配角, 为金融机构提供货物储存、货物管理、货物配送、协助监管等功能, 也就避免了资金占用的风险。站在利润角角度, 发货人得到了信贷融资, 银行从中赚取了利息, 而第三方物流公司收获了更多客户, 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如下图2所示。

(2) 代收货款模式。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初级阶段。应用于于发达区域的邮政机构、速递公司和中小型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 (大多为各类邮购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商贸企业、金融机构等等) 。该模式下,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直接的受益主体。发货人与客户享受的是快捷安心的服务。垫付货款业务往往适用于B to B结构中, 而代收货款业务普遍适用于B to C结构中。

代收货款模式的基本流程:发货公司将货物交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由物流公司对物品进行传递配送, 客户收到产品后再将货款转交给物流公司, 最后物流企业与发货公司结清货款, 并从中扣取相应比例的报酬。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利用时间效应带来经济效应。物流企业收到客户发来的货款后, 通常受时间、空间、环境、技术等条件的制约, 无法按时与发货人结清货款, 往往是在收到货款的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付款。

如图3所示:

2. 融通仓业务

融通仓业务是一种将物流与资金流综合在一起的新型服务。近年来受到中小型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的青睐。“融”代表金融, “通”代表流通, “仓”代表仓储。该理论最早源于罗齐和朱道立两位专家的研究。融通仓业务在银行和企业的互助协作中发挥着纽带连结作用, 越来越适用于公司的供应链运作体系。同时承揽了中小型企业并不擅长的物流环节。该模式下, 流动资金由银行监管, 公司得到信贷融资。除此之外, 融通仓业务为质押物提供了储存、管理、运输、配送、价值评估以及拍卖等一系列专业严谨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融通仓业务主要分为仓单质押和保兑仓 (买方信贷) 两种运作模式。二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仓单质押模式先运输送货再开具仓单, 而保兑仓模式先开具汇票再运送货物。

(1) 仓单质押业务。仓单质押模式以仓单为融资核心。第三方物流公司同意贷款公司的委托, 并将贷款公司抵押的货物放入仓库中进行一系列的物流管理, 随后向贷款公司出具一份单据, 对货物情况进行阐释说明, 这份单据被称为仓单。

仓单质押的业务过程在于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专业机构进行认证许可, 由此得到相关的开具仓单资格后进行注册, 保证其开出的仓单具有有效性。贷款公司将质押货物保存于物流公司的仓库中。由物流企业代为管理。物流企业为其开具仓单证明。贷款公司凭借该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与认证机构进行核实, 如果准确无误则发放贷款。而放贷的额度则是根据仓单上出示的货物价值来界定。如图4所示:

(2) 保兑仓业务。保兑仓业务是在仓单质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业务模式, 在物流行业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推广。并通过多次完善与不断创新, 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运作规则和操作流程, 备受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欢迎。

保兑仓运作的基本流程为:生产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四方主体签署《保兑仓协议书》。经销商与生产商签订《购销合同》, 经销商交给银行一定比率的保证金。由物流企业作为承兑担保方。银行开具承兑汇票, 卖方为汇票收款人。制造商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货。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保管。买方向银行交付提货保证金。银行对物流企业下达放货指令。物流企业根据银行指示分批发货。买方及时对货物进行销售。再用得到的资金向银行交纳保证金。银行收到保证金后向买方签发提货通知单。买方向物流企业出示提货单, 物流企业再次放货。循环往复, 当保证金额达到承兑汇票金额, 票据到期, 银行立即兑付。在此之前, 制造商承担回购义务。

如图5所示:

3. 信用证担保模式

信用证担保模式常出现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作为支付货款完成外贸交易。该模式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保理服务。第一, 为国外供货商争取融资机会。第二, 为国内采购商商进行货物监管和风险担保。所以, 信用证担保又叫物流保理模式。信用证担保模式包括四方主体: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供货商、采购商。基本流程为:由进口商和出口商鉴定购销合同。进口商向银行交纳保证金。银行开具信用证作为货款支付给出口商。出口商将货物送到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 由该物流企业进行仓储管理, 货物所有权暂时由物流企业占有。银行对物流企业下达通知, 根据进口商交纳的保证金额可以向进口商转交货物所有权。物流企业和采购商共同结清货款。如图6所示:

三、物流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析

物流行业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金融服务的支撑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我国金融行业还处于初级萌芽阶段, 致使当前的物流行业发展也受到一定制约。目前, 我国物流金融服务依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诸多风险。深入挖掘这些风险, 找到与之对应的防范措施, 成为未来物流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1. 管理风险

在中国, 企业内部管理风险往往较大, 也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企业组织结构冗长繁琐, 缺乏扁平化的管理, 工作任务分工不明确, 领导判断决策出现偏差, 管理和奖惩制度不完善等。此外, 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出现消极怠工或疏忽大意为公司造成损失。

2. 运营风险

所有第三方物流公司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运营风险。尤其是与金融行业交叉的物流企业, 供应链上的主体相对增加, 服务也走向复杂化。物流公司需要及时拓展业务, 风险也随之加大。以垫付货款模式为例:

物流企业在融资企业和银行之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物流企业需要启用自身资金对质押物进行担保, 完成对质押物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质押物在仓储管理过程中, 仓库和银行之间容易出现信息传递延迟、信息传递有误等情况, 严重影响双方主体的判断和决策。在多个主体共存的供应链中, 物流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物流功能, 还存在与银行、融资企业沟通合作环节等隐形风险。

3.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对质押物的保值能力。包括质押物市场价格的浮动, 以及金融汇率的变化对质押物变现能力的影响等。还包括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储存、保管、监护等多方面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的物流发展还处于不太完善的阶段, 很多仓库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化程度尚且较落后, 作业过程仍采取人工操作, 因此效率低、失误多。质押物的实际价值和预测价值不匹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面对的最大风险。如有不慎会对整个运作流程产生巨大影响。然而物流企业并不是专业的评估机构, 也许会因为技术上和经验上的欠缺影响对质押物价值的判断和评估, 无法准确掌握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市场前景。

4.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体现在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包括物流金融相关政策的可行性, 新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国内外经济的稳定性等。目前, 我国政治局势和宏观经济相对稳定, 对物流金融行业负面影响不大。但国际市场百变难测, 国际贸易、金融汇率也处在不断变更之中。经济环境风险主要包含市场对质押物的保值能力。质押物价格、金融汇率变动导致质押物变现能力减弱或受到制约。质押物能否顺利变现是银行、物流企业和借款公司都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如果质押物无法及时销售或变现, 融资企业则无法还款, 而银行与物流公司的投入将会付之东流。导致整条供应链运作瘫痪。

5.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主要针对存库内的质押物而言。质押物在仓储过程中一切安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和担保。所以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仓库的安全可靠, 以及提单的识别检查都需要做到万无一失。同时需要注意质押物因环境、设施因素发生变质或破坏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不可抗力的风险, 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质押物的损失与破坏。

6. 道德信用风险

道德风险在各行业中普遍存在。物流金融服务中主要体现在借款企业与承保企业关于信贷行为的信息不对称。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信用体系。在银行放贷模式中, 能否掌握客户真实而详尽的信息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 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信息偏差。主要体现在银行对融资企业的信用情况和经营能力不甚了解, 对融资项目的具体信息掌握不够。银行通常只能识别出信贷业务种类和平均风险, 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营运过程中存在的其他潜在风险。部分企业为了得到贷款, 尤其是当企业融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小于或等于银行贷款利率时, 企业往往会隐瞒其真实信息。当贷款成功, 则会将资金投入到其他高风险的活动中。倘若运作失败, 银行将损失惨重。有些企业从申请贷款之日起就没有准备将信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而是通过隐瞒欺骗等手段, 将信贷资金骗到手搞投机活动, 虽有质押物在银行手中, 银行也将遭受巨大的信贷风险。

对于借款公司而言, 虽然物流金融可以为公司注入大量的资金,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但公司的发展无疑要凭借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参与,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企业的商业机密有可能外泄。

7.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的约定以及质押物的所有权方面。物流金融服务牵扯到多方主体, 质押物的所有权随着业务流程不断更替, 所以很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况且, 我国的《担保法》和《合同法》中, 对物流金融的阐述和规定尚不完善, 又缺乏其他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可供参考, 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摩擦。仓单是质押贷款的有效凭证。不仅具有提取货物的效力, 并且还是能够进行转让的有价证券。但目前, 我国对仓单的开具、使用、格式、转让、丢失和法律效力等细节仍缺乏严谨的规定。大体可以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此外, 我国法律规定不允许混业经营。第三方物流公司不允许收购银行。也相应限制了物流金融服务的充分开展。

四、结论

物流金融服务运作流程中也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根据我国当前国情, 物流金融服务缺乏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风险因素包括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安全风险、技术风险等, 绝不能掉以轻心, 及时地发现和应对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服务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放, 窦诚.现代物流金融初探[J].中国储运, 2009, 2.

[2]张晶蓉.物流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物流科技, 2010, 9.

[3]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4.

[4]叶汇.金融物流——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结合物[J].市场观察, 2008, 1.

[5]陶经辉, 应丽景.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模式和风险管理[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3, 2.

[6]刘晓岚.物流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实践的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7]宋兆星.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研究[M].商业文化, 2007, 7.

物流金融活动风险研究 篇7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是指供应链管理过程中, 通过协调物流领域中的资金运动, 完成结算和实现融资的活动, 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同生共长。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业务, 满足了扩展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需求, 创造出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物流金融圈, 实现了三方共赢。

二、物流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 业务模式风险

根据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中的作用不同, 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结算中介模式和融资模式。

1. 结算中介模式风险

这种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是作为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中介, 物流企业需承担的资金风险小, 主要承担信誉风险。如果结算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有一方违约的都将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无形资产”的损失。

2. 融资模式风险

仓单质押模式风险。仓单质押是指融资企业货物等作为动产抵押给提供融通仓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由物流企业进行看管并提供相关单据, 然后融资企业根据单据再向银行申请信用额度。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伪造单据或不实单据, 就会造成金融机构损失。

保兑仓模式风险。对于保兑仓模式而言, 面临两种风险, 一个是质押物风险, 包括质押物在保管过程中出现变质、损毁等保管风险和质押物的销售变现困难风险;另一个是骗贷风险, 其主要来自于融资企业与物流企业可能形成的联合骗贷风险以及所签署的担保合同产生的责任风险。

统一授信模式风险。这种模式是在物流企业能提供担保的情况下, 银行将贷款授信权暂时授予物流企业, 融资企业只需向物流企业提供货物质押便可获得贷款。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贷款风险, 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的违约都将使银行受到损失。如果融资企业违约, 物流企业将承受重大损失。

(二)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融资企业所质押货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 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质押货物贬值或质押货物销售变现能力改变等。由于市场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 银行在处置质押物时, 可能会出现质押物的变现低于银行授信额度或质押物无法变现而造成损失。

(三) 法律风险

我国的物流金融还处于萌芽阶段, 对物流公司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还缺少法律进行规范, 导致了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 使物流金融参与者可能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 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 选择合适的质押货物, 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物流企业与银行选择融资企业时, 应注意融资企业货物的销售趋势、价格变动、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知名度等。物流企业及融资机构可对物流金融业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 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二) 加强物流企业管理, 提高员工素质

物流企业应与金融机构、融资企业进行业务协调和沟通, 实现三方信息共享, 有效规避三方进行业务操作时出现的风险, 严格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操作人员, 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 监督工作人员按照管理办法进行操作。

(三) 完善政策法规, 降低法律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涉及多方, 质押货物的所有权在各方流动, 因此需建立完善物流金融法律法规, 明确业务操作中各方的权利义务, 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质押货物所有权纠纷。

(四) 建立完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在物流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 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应对客户资料的采集、档案管理、信用分级、信用风险防范以及信用额度稽核等业务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对融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 减少银行和融资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 降低物流金融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

(五) 建立准确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

在市场环境下, 物流公司应对质押货物进行细化管理, 建立准确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 使物流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 及时对质押货物进行评估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对质押货物的评估与现实不符。物流企业要充分了解融资企业和市场环境, 严格监控商品的市场价值、企业的运营状况, 从而对物流金融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 指出防范风险的几种措施,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赵朝霞.我国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 2012 (13) .

[2]徐银泽.物流金融视角下仓储物流企业经营风险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2 (12) .

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 篇8

1 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

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具体是指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各种合理的流程、结构以及方法的组合。在传统的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 由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代替传统的监管企业, 通过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对资金约束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从而使资金约束企业取得享受银行融资服务的资格。这样的融资服务以及监督管理方式可以同时实现银行、资金约束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的利益获取, 并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本文根据不同的质押物性质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分为三大类。

1.1 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存货质押融资。存货质押融资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动产作为质押, 向一些金融机构, 如银行出质, 并由具备合法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的动产进行保管, 从而使资金约束企业取得享受贷款服务资格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家电、钢铁、建材以及石油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 质押物必须具有稳定的产品价值以及较好的市场流通性, 以便在风险发生时,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变卖质押物来避免风险。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静态质押融资和动态质押融资。静态质押融资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质押给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的物品放置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仓库中,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清单或者质押专用仓单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并对质押物进行监督管理, 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会以质押清单或仓单为依据对资金约束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在静态质押的过程中, 质押物一旦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督管理后, 资金约束企业只能根据融资余额的逐渐减少提取相应的质押物, 不然的话将无法更换物品, 直到将借款还清为止。动态质押融资是以静态质押融资为基础演变而来的, 但跟静态质押融资相比, 动态质押融资具有灵活、方便等优点。动态质押融资的运作方式与静态质押融资完全相同, 唯一的区别在于:动态质押融资只需要确定质押物的最低质押价值, 在质押的过程中, 资金约束企业可以根据先前约定的方式进行物品的置换, 以最低质押价值为标准, 高出或低出的部分可以进行提取和存入。如果资金约束企业拥有较多的产品种类, 并且没有稳定的产品目标市场, 那么选择动态质押融资比较合适。

1.2 以权力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以权力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具的仓单当做质押物, 然后让银行或其他融资机构提供融资服务的模式。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仓单重要融资在目前我国的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被广泛地应用, 这是因为小企业没有一定的固定资产, 且无法让具备一定实力的第三方做担保。因此, 很难获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但是小企业往往拥有大量的存货, 为了使存货流通以及取得短期的信贷支持, 通过使用仓单质押模式, 可以获得短期的金融支持。

1.3 动产和权利混合质押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在动产和权利混合质押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信用证项下的商品质押融资。在这种模式中, 资金约束企业将拥有的进口信用证单据交由融资经办行审查合格后, 可以将进口信用证单据下的提单当做质押, 然后向银行或其他融资机构申请融资服务。此外, 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以将报关、提取货物以及运送到仓库等工作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处理, 并赋予其监督管理的权利, 直到资金约束企业还清借款后,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退还质押物。这种模式在以L/C结算方式进口商品或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中被广泛使用。

2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2.1 风险管理的特征

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受到业务的结构和整体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会造成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发生, 因此,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不但和企业密切相关, 而且会受到行业以及供应链等条件的影响。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 业务风险的大小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 要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深入到每个环节中, 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2.2 风险管理系统

2.2.1 建立跨行业的信息平台

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具体包括信息的共享沟通和管理机制、专门处理相关业务以及物流金融的信息系统, 此外, 还应该涉及结算支持、业务营销、评估控制、物流监控、风险识别以及调度优化等功能。在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物流企业应该加强提高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还要和物流金融业务所涉及的各个企业以及协会间建立起能实现共享的综合信息系统, 这样有利于物流金融对信息的快速提供以及监管物流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和信息化, 有利于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统一集中管理。这样不但能保证业务信息的实时共享, 还可以对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进行实时监管, 大大降低了业务的操作风险。此外, 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地掌握供应链运行状态、行业市场走向、行业政策以及企业数据等相关信息, 不但可以实现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实时监控, 还能实现物流监管企业、银行、监管部门以及生产企业等多方的共赢。

2.2.2 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

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物流金融中进行组织创新主要包括组织间和组织内的创新。组织间的创新具体是指将资金约束企业和银行的两方关系转变为资金约束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的三方关系, 在这种组织创新中, 银行应该选择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广泛的客户网络关系以及业务管理较为规范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并建立物流金融平台, 通过和业务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而提高核心能力, 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此外, 银行可以通过和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并在分行层面和地方物流企业以及合作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业务合作, 以提高物品处置、物品评估以及业务监控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此外, 通过和担保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创新和合作, 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从而不断地完善物流金融服务。

2.2.3 建立业务风险管理的综合技术支持平台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综合技术支持平台不但要能实现对业务风险的综合集成技术控制, 还要能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技术控制。因此, 物流企业和银行应该通过合作共同开发一套完善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以及贷款分析系统, 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此套系统应该具备风险预警、风险评估、技术选择以及违约后处理机制等功能。在物流金融风险综合集成技术平台中, 实现相关技术的集成极其重要。先要对融资的风险进行整体的评估, 并系统的考虑整体风险的控制技术, 从而进行融资整体风险的控制。然后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技术进行集成, 结合业务的变化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后, 物流企业和银行要根据物流金融的特点建立授信和评级制度体系, 并将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主体评级和管理方法转变为债项评级和控制方法, 通过分析资金约束企业的结算方式、经营行业、回款方式以及历史记录等, 并根据企业的经营规律作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

3 结论

综上所述, 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理念, 是物流和金融的结合产物。物流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率, 而且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仔细分析, 科学研究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 旨在为物流行业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摘要: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金融作为物流行业的创新服务开始逐渐兴起。物流金融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物流业务发展的需要, 也是物流增值服务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物流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科学地研究物流金融业务的模式以及风险管理等问题, 对现代物流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旨在为物流行业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物流行业,金融业务,模式,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毅学, 徐渝, 冯耕中.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演化过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3) .

[2]艾东.中小企业物流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上海金融, 2005 (12) .

[3]李贤忠.小额贷款发展路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9) .

[4]蒋益辉.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4) .

[5]郑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6 (09) .

[6]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7]唐少麟, 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 2006 (2) .

物流金融活动风险研究 篇9

关键词:统一授信,物流金融,风险机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 融资难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物流金融业务为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然而现有的基于仓单质押业务的融资模式由于其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风险, 已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规定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对传统的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创新的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应运而生。

物流金融是指现代物流供应链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有效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的货币流动, 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目前, 物流金融的运作多以仓单质押业务模式为主。由于传统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存在着同一机构内部多头授信、分散授信, 多个机构分散授信等方面的种种缺陷与不足, 加上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复杂, 关联企业授信及其风险骤增等不利因素的增加, 逐渐为金融机构所摒弃。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可有效解决单一品项质押贷款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必将成为未来物流业融资发展的主流。

1 统一授信担保业务模式分析

统一授信担保业务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 它以物流企业为主体。其运作流程是: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资信情况、业务规模、商业运作状况、行业主导力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及《抵押贷款协议》, 以一定的资产为抵押, 将一定额度的信用资金授予物流企业;然后由物流企业综合考察货主企业状况, 与货主企业签订《抵押贷款协议》, 在货主企业提供一定货物、商业订单抵押的情况下, 为货主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货主企业根据签订的相关协议与合同, 分批次的向物流公司质押货物并分期偿还贷款。其业务模式流程如下图所示: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与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比较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与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相比,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物流企业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 提高了质押贷款业务的运作效率;

(2) 减少质押贷款中的一些烦琐环节, 提高了贷款企业产销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3) 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 灵活开展质押贷款服务, 优化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 降低贷款风险;

(4)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开辟更广的利润空间, 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2 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风险产生机理

尽管统一授信担保模式有诸多优势, 但由于我国推行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的整体环境还不完善, 现阶段开展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风险和威胁。根据风险产生的源头不同可以将风险分为银行工作不严谨产生的风险、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和货主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三类。

2.1 银行工作不严谨产生的风险

(1) 审批决策草率。

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查申请贷款企业的相应资质时对“三查” (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 制度执行不力。对贷款企业的经济实力、资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产品市场销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益等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甚至还存在部分的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导致贷款投向不合理, 久而久之形成了巨大的坏账。对财产担保或抵押的审查不严, 对于大量的个人房贷不符合相应资质情况, 银行为增加贷款额度, 增加业绩, 往往简化手续、审查草率, 对那些不符合信贷安全的案例统统放行。

(2) 授信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 商业银行的授信指标体系不完善, 授信额度测算的精确性得不到保证。授信额度的准确核定是授信管理的关键环节, 准确核定授信额度需要有一套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授信额度的测算通常依据粗略的理论及从历史经验数据得出公式, 输入的数据变量是客户的历史数据, 而不含银行自身实力及对客户未来发展的预测数据等。这样, 授信额度的测算模型在精准度、稳定性、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风险量化能力不足, 使得综合授信管理在银行风险防控体制上只能发挥出有限的功效。

(3) 授信后期管理不善。

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可以为银行减轻不少工作, 但是统一授信并不是一授了之。目前, 一些银行对授信管理存在只授不管的问题, 不少从业人员认为按照有关方法测算了受信人的最高信用额度后, 授信管理就此结束, 具体用信时再依靠贷款审查来把关, 控制风险。这种错误认识和思想倾向, 使得银行授信管理有时流于形式, 制约了授信功效的发挥。

2.2 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

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银行与货主企业之间的结合剂, 在物流金融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流公司由于自身的管理及运营不善产生的偿还危机, 将对银行产生最直接的风险:

(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审查能力。贷款的货主企业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赢利来源, 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对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商业银行借到贷款后, 不能因为急于实现利润而将资金盲目贷与货主企业, 却不对其进行严加审查;不能图省事, 只审读货主企业提供的纸质材料就发放贷款。为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审查小组, 深入实地对货主企业及其质押货物进行检查, 确保所选择的货主企业和货物的有效性。

(2) 货权处置不当。我国担保法规定, 出质人必须依法享有对质物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因此, 货主企业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申请贷款时, 物流企业不仅要对其质押货物进行验收, 还要进行货权验收。货权验收较为困难,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严格考核该货物是否合法, 是否为走私货物, 或是否为合法渠道所得货物, 只有货主企业拥有所有权的货物才可以进行质押。

(3) 对质押物的选择。质押货物种类多种多样, 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货物的品质特性不了解, 对质押品没有进行仔细审查, 选择了易变质、易破碎等不易保存的货物, 都会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在目前的买方市场时代, 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质押物价格如果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定或者略有上涨, 则不存在任何价格风险;一旦行业出现动荡, 存货价格大幅下降的话, 可能就会出现企业贷款额高于质押物价值的现象, 使得货主企业失去还款能力或者不再愿意还款, 由此就会给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并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4) 质押物监管力度。质押货物在监管过程中, 由于各方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或者信息失真及滞后等原因, 都会造成质押品的监管风险。尤其是在异地监管中, 容易出现如下三类风险:一是同一商品被重复质押的风险。质押商品出质不实施移库, 质物仍存于原仓库中, 极易发生仓库重复开具仓单, 同一商品重复质押担保的情况, 从而出现第三人对质物提出权利主张;二是质押商品被非法挪用的风险。质押商品存放于原仓库中, 很难完全避免发生质物未经质权人同意而被转移、挪用等情况, 致使债权人的质权落空;三是质物的保管安全问题。质押货物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盗抢、灾害和灭失的风险, 这要求货主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好权责的划分和质物投保工作。以免制约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5) 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首脑, 指挥、协调公司的各项活动。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学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高低直接对下属的工作产生影响, 较高的领导力会给员工的工作以鼓励和帮助, 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学历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质押货物的监管需要一套烦琐的安全管理系统、各种信息管理设施及其业务开展等都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而且, 对于这些系统的具体理解也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学历及专业素质。因此, 将管理人员学历情况和业务素质选为一个评价指标。

(6) 组织机构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组织机构设计是为了便于管理, 实现企业目标和计划。组织机构设计应遵循方便协调、信息畅通等原则, 合理与否对管理工作起到了决定作用。组织机构应根据公司目标和计划、生产特点、人员素质等因素进行设计, 其形式可采用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网络制、混合制等多种形式。组织机构设计的是否合理, 将对后期工作的开展及权责的划分产生影响。组织机构设计不合理甚至混乱, 就会导致工作过程中权责不明确, 甚至出现多头领导的局面, 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组织机构运作的效率低下。

2.3 货主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

(1) 仓单及提单管理不善。

虽然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仓单必须记载的内容, 但由于各仓储企业现有仓单的设计问题, 以及仓储双方为了简便手续, 一般除了填列存货人名称、数量、日期等主要项目外, 其他项目常忽略不填, 这对贷款的安全性留下了一定隐患。而对于同一仓单项下的货物在不同时间提取的情况, “专用仓单分提单”释放的管理风险较大, 能否做到每释放一笔货物都在相应仓单下作销账记录, 决定了提单管理风险的大小。仓单和提单风险是仓储企业开展业务遇到的经常性风险, 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 难免会有不法分子利用物流企业监管方面的漏洞制造虚假仓单。

(2) 货主企业经营能力有限。

有些货主企业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运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不是量力而行进行融资贷款, 而是抱着钱生钱、利滚利的投机目的盲目地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贷款, 而在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营运能力、赢利能力、企业成长与发展能力, 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运作不善, 失去了偿债能力, 甚至资不抵债而破产,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4 其他风险

(1) 法律环境风险。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 这就使得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 可能出现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的问题。物流金融操作程序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到银行、借款者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也会影响到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纠纷问题。

(2)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称道德危机, 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可理解为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作为银行和货主企业间的“粘合剂”, 物流企业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银行提供虚假数据, 蓄意骗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 由于经营不善, 物流企业丧失还贷能力而不进行偿还, 致使银行蒙受损失;作为货主企业也会采取类似不道德的行为, 蓄意骗取物流企业的款项携款潜逃或申请破产而不进行偿还, 将风险转嫁于物流企业。

3 结论

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是今后商业信贷发展的方向。为了预防各类风险产生对物流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造成危害, 需要从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防治, 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在各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多方努力下, 共同完善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丁勇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9 (5) :26-27.

[2]孟庆亮.试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及防范[J].现代商业, 2010 (30) :196-197.

[3]刘贤娴, 郭田子.物流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5) :137-138.

[4]夏洪胜, 周鑫.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研究——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J].未来与发展, 2012 (3) :4548.

上一篇:美丽的草原之旅下一篇:消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