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危险(精选12篇)
护理危险 篇1
目前,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 护理措施及水平可会对护理工作造成影响[1]。且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 健康与维权意识也开始有大幅度提升, 自然会对儿科的护理理念及服务有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广大的医护人员, 也深刻体会到护理风险因素的存在以及解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本文选择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58例, 对其护理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加以针对性干预措施, 与常规护理作对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58例, 将其设置为研究组, 其中男92例, 女66例。年龄1岁~5岁;选择同期同类型患儿158例, 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88例, 女70例, 年龄0岁~5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儿科常规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管理上增加危险因素管理, 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 社会因素:医患关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这种紧张的关系造成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 其中的复杂性被人们忽视, 公众自身又缺乏对基础疾病知识的了解, 而对医护工作要求却不断加深, 信任度有下降趋势。 (2) 药物因素:对患儿来说, 其用药的剂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按照体重来进行计算使用, 例如利尿药物的应用, 对确定剂量方面有一定难度,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且因为患儿天性好动, 加之床位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造成护士查对时, 容易出现差错而加大了用药的风险性。 (3) 护患关系因素:因患儿需要家属在旁照顾, 就出现了医护人员到家属再到患儿的三角关系;而在具体护理过程中, 对患儿的护理技术要求高, 工作压力大;且部分家属又存在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 加之爱子心切, 就会对护士产生过多及苛刻的要求, 一旦超过护士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纠纷。 (4) 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年轻化, 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吃苦和慎独精神, 加之年轻缺乏经验, 给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且应急能力差, 对患儿缺乏足够的耐心从而影响治疗。 (5) 意外因素:鉴于婴幼儿发育处于未完善状态, 平衡能力差, 模仿能力强, 好奇心强, 但识别危险因素能力又十分差, 一旦跌倒容易出现骨折或者被利器所伤, 易出现诸多的危险事件。 (6) 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家属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加强, 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对护士法律意识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若不能详细了解相关法律, 在护理中就增加了纠纷的风险。防范措施: (1) 媒体要予以正面公平的引导, 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医疗卫生事业存在高压力、高风险性, 多沟通了解可以提高医疗质量。 (2) 提高防范意识, 加强预防风险因素的教育,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风险管理流程, 并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加对风险事件的掌控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 包括:沟通、药物知识、专业知识等, 培养医护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 例如药物的三查七对、规范记录病历等。 (3) 健康指导, 对患儿的病情, 要多与患儿家属沟通, 加强宣教, 耐心向家属讲解疾病知识, 提高患儿依从性。可将一些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单发给患儿家属学习, 从而减少隐患的发生。 (4) 相关法规的学习培训, 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 技术操作中需谨慎, 尽量避免意外出现。 (5) 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要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准入标准, 严格把关, 避免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再者对在职人员也要经常性培训考核, 掌握儿童营养学、心理学等, 从而更好地与患儿家属沟通,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6.2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4%;研究组未出现投诉事件,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0%,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与护理安全息息相关, 更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 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且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也是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3,4]。儿科护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因为患儿的认知能力以及依从性较差, 且病情发展迅速, 患儿对病情无法正常表达, 增加了风险;同时家属陪护较多, 也增加了护患纠纷的概率[5,6]。
在本文中, 对研究组细致地分析了危险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实施防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且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危险因素管理, 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为确保儿科护理质量奠定基础, 在减少风险的同时也促进了护患关系[7,8]。研究组通过加强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提高了护士的服务态度, 改善了护士对危险因素的理解, 个人能力提高, 防范意识加强, 打下扎实的护理基础, 操作技能更加娴熟;也因此能够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隐患及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进一步降低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投诉事件相应减少。
综上所述, 危险因素干预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相符合, 全面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患儿依从性高, 家属及患儿护理满意度提升, 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结应对措施, 为儿科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儿158例, 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同类型患儿158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的危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20%, 对照组为83.54%;研究组患儿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 对照组为5.70%,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科护理管理中, 分析危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 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 降低了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安全。
关键词:儿科护理,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陆小琼, 郭亮, 谭素贞.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5) :73.
[2]张群.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 2011, 8 (11) :113.
[3]邱心.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J].中国中医院, 2013, 11 (12) :108-109.
[4]何连英.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1) :70-71.
[5]韩春梅.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 (2) :262.
[6]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 :271-272.
[7]孙小莉.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2 (9) :64-67.
[8]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卫生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3 (14) :121.
护理危险 篇2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50例新生儿护理资料,作为对照组,针对其中护理不良事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并在2012年8月—2014年8月50例新生儿护理工作中落实改进,以此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以皮肤损伤、药物误用居多,其原因涉及环境、管理、新生儿、护理人员几方面。予以有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多方面危险因素,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有效护理干预;不良护理事件
新生儿护理工作十分关键,直接关系到新生儿成长情况,然而由于新生儿自身抵抗力较
[1]弱,以及周围环境、护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我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予以有效护理干预对策,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50例新生儿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男27例,女23例,年龄1d—2个月。以此作为对照组,共有22例出现皮肤损伤等护理不良事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应用于2012年8月—2014年8月50例新生儿护理工作中,以此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d-3个月。1.2 护理方法
①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新生儿抵抗力差,身体各方面都很脆弱,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配合确保新生儿安全。首先开展专业培训,明白各自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医学知识,熟悉新生儿护理流程以及行业安全标准,并掌握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同时制定应急方案,以防出现突发事件;护理人员要发挥自身主动性,主动学习并积极配合医师。对于常用设备和仪器,要熟悉其原理并能够熟悉操作,以降低使用中的失误率。其次护理小组负责人应加大监督力度,勤巡视,认真查对,对护理人员予以正确指导,确保护士全心全意为新生儿服务,如无菌操作、每日工作记录等都应严格按照医院规定标准进行;此外,医护人员要增强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护理细节,容不得半点忽视。②加强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由于每天都要照顾许多新生儿,而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如何保证每项工作有秩序地进行显得颇为重要,这就要求加强管理。如护士排班、仪器配置、交接流程等。首先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护理会诊制度、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护士长查房制度、急救制度等,从多方面控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将各项制度彻底落实,为新生儿护理提供安全保障;其次要有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用药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医嘱操作,并考虑新生儿是否适合使用此药,如有疑问或发生不良反应,需及时汇报医师。护理文书要书写规范,以免产生歧义;随着新生儿增多,病房变得十分拥挤,此时应加强病区管理,采取分流患儿做法,为避免出现感染或其他不良情况,需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1.3 评价标准
①不良护理事件,主要有皮肤损伤、药物误用、感染、呼吸困难等;②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质量、专业水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健康教育等对护理人员做出综合评价。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3个级别,满意度=满意/总例数。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x±s)形式表示计量
2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50例新生儿中共有22例新生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皮肤损伤9例,药物误用6例,感染4例,呼吸困难3例。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主要包括环境较差、管理不合理、新生儿自身抵抗力差、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其中,护理人员因素最高,其次是管理因素、新生儿因素、环境因素。
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22例新生儿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3/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2/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50例新生儿中有22例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新生儿生理机能特殊,毛细血管丰富,抵抗力低、皮肤细嫩,很容易损伤或感染。同时,新生儿年龄太小,都未超过3个月,不能正常进行交流,只能被动接受护理,出现意外或传递信息时,医护人员往往要好久才能理解;②环境因素,[2-3]如病房温湿度不适宜,没有认真消毒,通风不良,休息环境较差等;③医护人员因素。一方面是专业技能不足,对药物作用认识不清,对常用仪器不能熟练操作,对工作流程不熟悉,医护人员配合不默契等;二是缺乏责任心,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对巡视、交接、查对等工作有所忽视,甚至在护理工作中因新生儿持续啼哭而产生厌烦情绪;④管理因素。新生儿数量大,护理工作较重,医院不能科学地进行安排调节;护理人
[4]员虽然在增多,但大都缺乏经验,以至于遇到突发情况往往不知所措。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有效的措施不能落实。因此,必须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重点在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两方面。观察组50例中仅有3例出现不良护理事件,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所采取措施可行。
参考文献:
浅谈神经外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55-02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产生神经问题的几率也越来越大,这对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和其它科室的患者有所不同,神经外科的患者往往更容易产生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这对其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在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其危险因素的分析,进而制定出恰当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为患者的康复以及治疗措施的采取创造条件。本文就神经外科的护理因素、神经外科护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讨论,为相关医疗机构对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采取提供一定的依据。
1.神经外科的护理因素
神经类疾病不容易根治,常出现并发症,如睡眠紊乱、烦躁、抑郁等,因此相关的医学护理方法日益重要。神经外科保养根据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的复杂性、临床保养和病况调查技术的特殊性,使神经外科保养变成大外科体系中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实践专科。有因神经外科疾病对生活产生厌烦,因此神经外科护理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创建科学合理的神经外科护理方法,通过认真研究总结找到一个科学的医学护理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2.神经外科护理存在问题
经过对神经外科护理的究分析得出,主要引起神经外科护理的病人患病的病症:长期卧床不起造成皮肤完整性受到伤害;呼吸困难导致的睡眠紊乱;生活过程易烦躁和焦虑。通过对出现不同病症的对象研究,得出外科护理过程中主要出现一下问题:
首先,病人的各项合法权益受到泄漏的潜在危险。个别医院和医护人员利用病患的信息,进行商业信息买卖。及其严重侵犯病人信息保密权和个人信息隐私权。患者进行神经外科手术之后,病患的各项生命体征皆处于极其不稳定状态,医院必须进行及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病患异常变化。现实护理工作中,病患和其亲朋的病患病情信息知情同意被忽略,且引起纠纷。其次、医院病患护理记录单是病人病情与治疗记录的直接反映,有些医护人员记录过程中过于草率,漏洞百出,最终导致主治医师开出的时间与护士执行医嘱的时间不符,护理记录,医疗记录不匹配,应用程序遗漏护理,护理相反的连续性较差,很容易搞法律纠纷[2]。然后,医护人员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的病人没有无菌技术操作,继发肺部感染;有关病人的意识失败常规给予使用物理约束,导致患者自行拔管[3]。最后,医嘱执行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只有根据医生护士住院治疗篡改或违规没有理由不执行。神经外科紧急情况和更多的机会来拯救大量,当涉及到抢救伤员,分工不合理,困惑,准备人失踪,救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延误抢救。简单的家庭感到兴奋,有些护士缺乏理論知识,征询家人的回答是不清楚,心情不畅,甚至采用了恶性言语,很可能会导致病人或家属的不满和投诉。
3.讨论
经过以上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问题的总结研究,认真学习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根据相关法律知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便提高医护过程中风险意识。同时要求医护人员通过学习,明确护患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你应当思考病人的知情权,明确告知的规模和各种操作的含义,操作外伤签约指令的功能,精确运用该法的手段来保护双方权利和合法利益,依托法令来保证医院的合法权益。规范数据的保护和养护的数据值是不是真的精确,保护操作直接的安全性,精确性,及时性,有效性,质量保护功能的直接反映。在恰当的数据被保护的基础之上,数据保护愈加令人信服的依据。描绘为一个方针的基础上,供给了护士改动随时病人数据,紧接在数据,方针数据,依据该记载进行。加强锻炼专业常识,护士,娴熟的技能人员无菌观念优秀的技能保护和强大的理论基础,是树立和保证维修养护的工作人员预备一直在学习新的常识,技能新,充分和更新常识内容,拓宽范畴常识,应有对于性地进行业务常识和技能实践。患者病情变化很快,对医生的安排有疑问,花费一段时间进行调整,以医生护士应反映在任何时间条件,以给予合理的治疗有问题的医生必须完成符合前医生问询承认和纠正,认真进行三查七,每一次都被两个人检查治疗,患者在抢救执行口头医嘱,只有正确地履行后重复一次承认。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必须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同时必须根据医院和行业内制订病患及伤员的抢救程序进行提高护士应对突发医疗事件和紧急抢救的能力,以保证医护人员在进行神经外科医护过程中沉着冷静,注意和病人的讲话技巧[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除了要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疾病,同时必须注意防止神经类疾病复发的其他因素。神经外科护理是具有一定风险,且耗时久、持续不间断的工作。神经外科病人病情严重且患者数量多,加上精神类病情变化飞速,及其容易诱发很多意想不到的医疗事故,进而导致医疗类法律纠纷。因此,神经外科医疗护理治疗过程中,必须强化医护人员的相关医疗安全教育,从而大幅度提高医护人员防患医疗风险的意识,提高其医护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在此时建立完善的医疗护理风险管理体系,尽最大能力降低医疗护理人员的医护风险,从而将医疗纠纷事故发生率,规避可能出现的一切医疗风险,为患者的治疗措施的实施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冯李平.对神经外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论丛, 2014.10, 12(2):266-267.
[2] 刘欢.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医院运营, 2014.9, 1(1):136-137.
[3] 柳平霞.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医疗纠纷防范, 2015.3, 31(6):156-157.
[4] 闫坤.神经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5.2, 10(6):227-228.
重症监护护理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篇4
1 危险因素
1.1 患者方面的因素
(1) 患者的个人因素: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 来自社会的因素:由于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存在很多意见, 以及新闻媒体对卫生界不良现象的报道, 使人们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很大, 患者住院时对医疗护理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引起投诉和纠纷,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1) 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护理工作是需要协作来完成, 因不同的分工有不同的班次, 存在严重的护理人员不足及护士缺乏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情况, 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 身心疲劳。护理人员少, 工作重, 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及调节。配备经验不够丰富的工作人员, 延误患者病情的观察, 在发生意外时由于紧张对各种抢救技能及抢救仪器不够熟练, 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 产生护患矛盾, 引发护理纠纷。
(2) 护患关系紧张:因重症监护实行封闭性管理, 患者病情危重, 费用高, 家属不能在患者身边陪伴, 心中焦虑、急躁, 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发生口角引发纠纷。
(3)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护理记录的书写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加上护理人员素质和层次的不同, 观察病情和记录水平都有很大差别。护理记录不是由一个护士完成, 是由多人书写完成。因此,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如观察和记录缺乏连续性, 记录的不真实、不准确、不及时, 与医疗病历不吻合, 病情描述不清、不完整, 做得多写的少或是做的少写的多等问题。
(4) 护理操作中的危险因素:如没有严格的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抽错血等, 由于责任心不强、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巡视病情不及时导致患者坠床、夜间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 使患者因心脏骤停而死亡或是呕吐造成窒息死亡等, 因粗心漏执行医嘱延误治疗及检查等等, 极易引起纠纷。
2 对策
2.1 加强护理队伍:配备充足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及有应变能力的护理人员。
2.2 加强护患沟通:
向患者家属讲解有关制度及制定制度的目的, 对患者家属要持平等态度, 尊重对方, 文明用语, 及时发放一日清单及时解答疑问, 给予心理支持,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2.3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强化法律意识, 从典型事例中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 是护士在工作中学法, 懂法, 约束自己行为, 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2.4 强化慎独精神:
树立高度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只有时刻牢记患者的利益, 对患者高度负责, 不懈努力, 才能达到慎独。
2.5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护士素质:
护理危险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跌倒的发生率。方法对102例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发生过跌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跌倒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4.7%(15例),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跌倒(20.0%),跌倒原因自身和环境因素(33.3%),其次为药物不良反应(46.7%)。结论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患者在医院住院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几年,甚至数十年。很多长期住院患者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少,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机体功能状态明显衰退,另外,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所致副作用,特别是老年病人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更加容易发生跌倒,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和自信心受挫。因此,探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护男理干预措施,对避免纠纷,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我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102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3)老年精神病诊断标准。(2)年龄≥60a.共入组102例,其中15例发生过跌倒,发生率为14.7%.1.2方法
对发生过跌倒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跌倒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2结果
2.1跌倒患者资料
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0a~76a,平均68a;疾病种类:阿尔茨海默3例(20.0%),精神分裂症6例(40.0%),器质性精神障碍1例(6.7%),心境障碍躁狂发作2例(13.3%),心境障碍抑郁发作2例(13.3%),癫痫性精神病1例(6.7%);服用药物:氯丙嗪、氯硝西泮、喹硫平、利培酮。
2.2跌倒后损伤情况
左股骨颈镶嵌性骨折2例,右手桡骨骨折1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或皮下血肿。上述骨折病例男性骨折1例,女性骨折2例。除1.例愈合不良需要轮椅外,其余无明显不良后果。
3跌倒危险因素分析
3.1病区环境因素
病室陈旧环境布局不合理,病室内无厕所,卫生间置于走廊的一角,走廊内扶手,地面较光滑,浴室内无扶手,在集中洗澡时工作人员配备不足,这些因素都极易引起跌倒的发生。
3.2生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关节僵硬,腰背脊柱的劳损退变使脊柱对下肢的重新调整代偿能力下降,老年过程导致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起跌倒。
3.3药物因素
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影响平衡功能,容易跌倒。如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常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跌倒。老年人由于下肢髋、膝、踝的退行性关节炎,导致步态和肌肉关节
3.4疾病因素
精神症状不稳定,兴奋、冲动、行为紊乱及木僵均易导致患者跌倒。
3.5其它因素
住院患者每日进餐、洗澡、洗脚等集体活动时间段,较易因拥挤而致跌倒现象增加。有些患者夜间上厕所,往往没睡醒,时睁时闭着眼睛走路,容易跌倒;智力受损亦为跌倒的重要因素。
4护理干预措施
4.1评估危险因素
确立高危人群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经常卧床及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4.2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
降低跌倒的发生率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病区做清洁工作时及时提醒患者注意行走安全,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立时借力。
4.3安全管理
4.3.1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范跌倒的教育,树立防跌倒意识,并通过真实事例敲响每个人的警钟,增加主动护理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提高判断力和预先性,不定时巡视病房,及时观察每个患者的动态变化。
4.3.2发现患者步态不稳、地面滑,应及时给予扶助病负责交班,特别是对高危病人,应给予特别关注,及时检查病人衣着,如鞋子能否防滑,裤子是否过长,夜间使用护栏。
4.3.3做好就餐管理,组织病人有序就坐,由工作人员分配食物,禁止病人四处走动,防止病人拥挤抢食,防范出现跌倒、噎食。
4.3.4洗漱管理,病人洗澡时,为病人调节好水温,协助擦洗,防止病人烫伤、跌倒,晨5晚洗漱时,安排专人守护,及时托干地面。
4.3.5就寝前提醒病人先排便,减少因夜间如厕未完全清醒时可能发生的跌倒,易尿床的病人由夜班护士定时叫醒,协助如厕。对于夜间行走不稳或躯体情况差的患者,可安置在靠近厕所的房间,必要时配备便椅或给予搀扶。
4.4用药护理
服用氯丙嗪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并嘱咐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对服用降压、降血糖及镇静催眠类药物时做好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及意识模糊的患者,需要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4.5健康教育
向高危人群讲授跌倒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并将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张贴在每个病区的醒目位置,指导病人行走时抓好扶手,穿合适的鞋子,变换体位要慢,生活起居要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研究表明,预防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倒意识越强,则预防跌倒的行为越好,指导病员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做操、晒太阳,增强体质。
5小结
护理危险 篇6
【关键词】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安全事故;职业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37-02在肿瘤医院中,护理人员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对于肿瘤医院介入科来说,其中大部分病人都是恶性肿瘤患者,疾病的传染性较强,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较多,稍不留意就会引发护理不安全事件,严重威胁到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为了有效减少介入科护理人员的危险因素,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必须要对肿瘤医院介入科护理人员面临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1肿瘤医院介入科护理人员危险因素
1.1针刺伤及感染针刺伤是肿瘤科最常见的伤害,也是感染最常见的因素。在肿瘤介入科中针刺伤主要发生在以下环节中:抽吸药物的时候;处理污染注射器的时候;收集一次性医疗用品时;传递器具时;病人配合度不高导致刺伤的发生。感染主要在如下情况中较为常见:备皮中被污染的刀片划伤;在治疗中被污染的导管刺伤;术后被绷带拆除中被剪刀划伤;接触到污染的血液;接触患者的体液、粪便等。
1.2心理压力因素在当前医院发展中,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实施优胜劣汰。医院为了降低成本削减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大,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护理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在不断增加。另外,对于在介入科工作的护理人员来说,他们的护理对象是肿瘤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感染上乙肝、丙肝等疾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非常小心,导致精神压力增加。
1.3防护意识较差在介入科护理中存在很多的疾病传播因素,但是部分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不强,在护理中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了解不够,导致院内感染的出现。例如,很多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后不注重洗手,部分护理人员洗手后习惯性的用工作服擦手[1]。这些危险因素会直接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1.4职业安全管理不到位虽然针对当前医院感染严重的问题,医院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部分与职业安全相关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不全面,对针刺伤、血液性传播等没有硬性规定。对于预防感染没有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导致介入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问题严重。2肿瘤医院介入科护理人员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2.1针刺及意外伤害的防护介入科护理工作繁重、紧张,针刺及其他意外伤害的发生较为频繁,为了减少此类傷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处理污染锐器的时候应该谨慎、小心,禁止用手直接去掉注射器的针头,污染的一次性器具要集中收集和处理[2]。如出现刺伤应该及时采取如下措施:①从近心端开始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冲洗伤口后用碘伏消毒液浸泡,擦干后包扎。②如接触到乙肝患者体液和血液,需要按规定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③详细填写意外事故报告,上报给医院感染科。
2.2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要有效规避护理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自身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工作中树立预防观念,对护理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加强重视。例如,采集血液标本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直接用手接触血液。手术中护理人员皮肤创伤的时候不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另外,在介入科护理中洗手是最基本的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在护理前后要认真洗手,对手部各个部位都要认真清洗,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使用消毒剂[3]。
2.3保持健康心态良好的心态能够有效减少护理失误的出现,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护理人员要学会缓解自己的心理负担,在护理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工作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医院方面要尽量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自身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来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放松身心,从而以更好的状态完成护理任务。
2.4重视职业防护管理肿瘤医院要完善护理职业防护制度,站在护理人员的角度对当前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开展安全防护知识讲座,通过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医院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监督,规范操作流程,减少疾病的传播机会。另外,整个社会也要加强对护理职业的危险因素研究,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护理人员的权益。3结语
总之,在肿瘤医院介入科护理中护理人员面临的危险因素较多,除了护理人员本身的因素之外,与医院制度、环境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感染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应该对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全面的了解,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重视自我保护,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医院要完善护理危险防范制度,通过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出现。参考文献
[1]王冰梅.肿瘤专科医院介入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和防护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06z):68-70.
[2]吴华凤.肿瘤科护士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2):131-132.
压疮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新进展 篇7
1压疮危险因素
1.1形成因素
1.1.1垂直压力
压力为来自于身体自身的体重和附加于身体的力,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当外在压力大于毛细血管压时,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内血流减慢,导致氧和营养供应不足,代谢废物排泄不畅易促使组织变性导致组织缺血坏死[2]。当皮肤组织持续承压9.33 k Pa以上且大于2 h就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通常脊髓损伤后,51.2%的患者伤后6 h发生压疮,脑出血、昏迷患者在20 h内发生压疮[3]。现已证明,压力大小与压力作用时间呈抛物线关系,即较大压力产生压疮所需时间比较小压力短[1]。人可耐受短时间的巨大压力或较长时间的小量压力而不引起组织损害,短时间强压力、长时间较小压力对组织的损伤作用相同。但同类研究也有报道,较小压力的持续压迫危害更大。由物理学原理可知,坐骨等倒圆锥形部位受压集中、局部压强大,因此骨突面最易发生充血及破损[4]。
1.1.2剪切力
作用于相邻物体表面,引起相向平行滑动,体位固定时身体因重力作用而发生倾斜,深筋膜和骨骼趋向下滑,而椅子或床单的摩擦力使皮肤和浅筋膜保持原位,从而产生了剪切力[5]。与体位关系甚为密切[6],由于床头抬高使身体下滑,或坐轮椅者身体后倾时,均可产生与皮肤相平行的摩擦力及与皮肤垂直的重力,从而在骶尾部和坐骨结节处产生较大的剪切力。剪切力可引起组织的相对移动,切断较大区域的血液供应,使组织氧张力下降;同时组织间的带孔血管被拉伸、扭曲和撕拉,可引发深部坏死。剪切力持续30 min以上即可造成深部组织的不可逆损害[4]。
1.1.3摩擦力
身体重心向反方向移动时对皮肤的牵拉作用即摩擦力。搬动患者时的拖拉动作、床单皱褶或有渣屑等是临床常见的摩擦来源。同时摩擦力与皮肤的潮湿程度有关。在汗液的作用下,爽身粉的细微粉末可结合成粗大颗粒,使皮肤的表面摩擦系数增大,同时堵塞毛孔,阻碍皮肤呼吸,加重摩擦力对皮肤的损伤。摩擦力可破坏皮肤角化层,使表皮的浅层细胞与基底层细胞分离,发生充血、水肿、出血、炎性细胞聚集及真皮坏死。同时由于皮肤屏障作用受损,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组织更易受压力所伤。此外摩擦力可使局部温度升高,促成了代谢障碍的出现及压疮的最终形成。
1.2促成因素
1.2.1浸渍
过度潮湿造成皮肤异常脆弱的状态。浸渍状态下皮肤松软,弹性和光泽度下降,易受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所伤。临床常见的浸渍因素有大小便失禁、大汗或多汗、伤口大量渗液等。据统计,失禁患者发生压疮的机会是一般患者的5.5倍。现已证明,过度潮湿或干燥均可促成压疮的发生,但潮湿皮肤的压疮发生率比干燥皮肤高出5倍[4]。正常皮肤偏酸性,p H在4.0~5.5。尿和粪便均为碱性,可引起皮肤刺激和疼痛。尿液中的氨可成为细菌的营养来源,在尿液浸渍的环境中细菌每20~30分钟翻倍繁殖。此外致病性真菌也易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增殖扩散。
1.2.2活动度和移动度
活动受限指患者自主改变体位的能力受损。活动或移动受限使患者局部受压时间延长,压疮发生机会增加。耿利琼[7]研究表明卧床时间与压疮发生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卧床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压疮。将卧床时间的预警值设定为>21.40 d。临床上脊髓损伤、年老体弱、骨折制动、外科手术等活动受限患者是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2,8],手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是外科术后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8]。
1.2.3营养
营养不良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组织器官应激代谢的调节能力减弱。脂肪组织菲薄处受压,更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Holmes等研究营养和压疮关系发现,低蛋白血症组中75.0%患者发生了压疮,而正常组的发生率仅为16.6%[4]。Fife等[9]报道血清蛋白水平≤35G/L组压疮发生率为21.4%,>35 g/L组为7.7%,提示血清蛋白可作为压疮预测指标。谢小燕等[8]研究表明术前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水平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应将低蛋白血症和贫血作为压疮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6]。
1.2.4感觉
感觉受损可造成机体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肌肉和血管失去神经支配后舒缩功能丧失,局部组织循环障碍,纤维蛋白溶解下降,诱发血栓形成乃至组织坏死,最终出现压疮。感觉受损合并移动度下降是截瘫患者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
1.2.5温度湿度
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需氧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合并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可大大增加压疮的易感性[4]。外科手术患者尤其是开胸患者多在术后出现迟发性压疮,原因在于患者术后体温恢复过程中局部受压组织出现"再灌注损伤",局部缺血合并高代谢状态加速了组织坏死的进程[4]。皮肤潮湿、过多的液体浸渍皮肤、p 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致使皮肤更易受到压迫和摩擦,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粘贴于床垫上,增加了切应力。
1.2.6疾病因素
氧供减少,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加快可能是增加压疮发病的机制。另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恶病质、负氮平衡、神经丧失感觉等疾病因素也使压疮的发病率增高。
1.2.7麻醉、手术时间
由于麻醉药物的影响,有55%的患者在手术麻醉期间发生低氧血症,而且由于麻醉药物的阻滞作用,使受阻滞的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再者由于麻醉药物影响,患者反应迟钝或暂时丧失可对身体某些部位不适的反应,这些因素都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极易形成压疮[10]。手术时间越长,局部受压组织处于低灌注或缺血状态时间越长,受压部位表皮温度降低程度越大,损伤发生率越高。Hoshowsky等认为手术时间>2.5h是压疮的危险指数,并发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增加33%;在93KPa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压疮。
1.3相关因素
1.3.1年龄
老年患者心脏血管功能减退,毛细血管弹性减弱,末梢循环功能减退,局部受压后更易发生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缺氧。研究证实,压疮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4,6,8,11]。据统计40岁以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40岁以下患者的6~7倍。年龄预警值设定为>54.44岁。
1.3.2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使末梢血管痉挛,局部营养不良,增加了组织的压疮易感性。多变量分析显示,吸烟量与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停止吸烟,压疮危险性就显著减低[4]。
1.3.3应激
临床发现急性损伤患者早期压疮发生率高。应激状态下激素大量释放,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传导系统紊乱,伴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内稳态遭破坏,组织的抗压能力降低。张晓明等[12]比较急性损伤期与非急性损伤期患者的损伤指数、Braden分值及应激程度,发现应激引起的代谢紊乱和消耗性状态增加了急性损伤期的压疮易感性。
1.3.4性别
Fisher等[13]在因素研究中发现,男性患者发生压疮的相对危险度高于女性患者;而Pearson等[14]的研究结果是男女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无差异。
1.3.5其他
护理用具、体位、应激情绪、精神压抑、消沉、缺乏自我护理意念等也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6,10]。
2 预防护理措施
2.1 防压用具
由于压力是造成压疮最主要的原因,护理人员除协助患者翻身、变换体位以,还要合理使用各种防压用具。
2.1.1 床垫
常用的有气垫床,可改变压力的气垫床,充液或充类胶物质的漂浮垫,气体流动治疗床和适用于肢体瘫痪病人的电动旋转床。多数资料表明,交替性压力气垫的效果更好,但膨胀小于105厚度时其作用降低[15]。Knowlesc已通过1年的临床评估证实,电子充气床垫对压疮高危患者有预防价值。
2.1.2 轮椅垫及坐垫
在减轻压力方面以气垫为最好,其次是水垫,凝胶垫、泡沫塑料垫最差。在温度方面以凝胶垫为最低,其次为水垫,气垫相对较高[2]。为了预防压疮,即使是使用了轮椅垫或坐垫经常转换重压之处也是极为重要的措施,移动位置在垂直方向至少应为40℃[16],Collins F将老年病房中使用轮椅坐垫组和未使用轮椅坐垫组设为对照,结果发现,观察组PU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过评估,观察组中未发生PU者皮肤状况也相对较好,可见轮椅垫及各类坐垫在PU预防中的使用价值。庞景霞等[17]研制的分隔式气圈改变了气圈与皮肤的接触点及承压部位,可有效地防止血流淤滞现象。
2.1.3 各类肘部及足跟保护器
不仅能将肢体处于功能位置,还能保护局部皮肤,起到预防压疮的作用。
2.2 翻身及体位
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Guttmann[15]提出与侧卧位相比,将患者侧倾30°并用枕头支撑的这种体位,使患者始终避开了自身骨突起部位,较好地分散了压力,因此减低了压疮的风险,几乎所有的实验研究都支持这种方法,并表明30°倾斜体位有利于某些解剖部位的压力分散和血液流动,一般每2 h翻身一次,平卧位抬高床头时不应超过30°。对手术患者要合理摆放体位,在安置手术体位时要加强对骨突部位的保护,术后当天至术后3 d是压疮预防的重要时期[8]。
2.3 保护患者的皮肤
2.3.1 保暖、防潮为了避免患者的体温降低后,引起躯体的血
为了避免患者的体温降低后,引起躯体的血液循环不良,使受压部位表皮温度减低程度增加,从而增加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应将病房温度调到20-22℃;在手术中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左右,在冲洗腹腔时使用温热冲洗液,术中输血时尽量将其放入37℃的水中复温后再输入,大量输入液体时也需将液体加温至37℃左右以免降低患者的体温。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考虑留置尿管并及时清理,另外也要注意伤口引流和排汗过多引起皮肤潮湿。
2.3.2 按摩国外护理界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关研
国外护理界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关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如经按摩的组织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按摩的无撕裂现象[6]。但按摩法可应用于皮肤无发红的部位[2,18]。
2.3.3 压疮保护贴康惠尔(comfeel)伤口护理系列中的透明
康惠尔(comfeel)伤口护理系列中的透明贴、透明骶尾贴,增强型减压贴其成分为水胶体,通过皮肤氧分压的改变,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其表面光滑,摩擦力小,减少受压部位剪切力,同时能吸收皮肤分泌物,保持皮肤正常p H值及适宜温度,能预防和护理I期压疮,将压疮保护贴应用皮肤发红部位及受压部位,平均留置时间为4 d[2]。
2.4 增加营养
营养不良是导致发生压疮的内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加强饮食补充营养可明显减少发生压疮的危险。压疮高危人群应请营养师会诊共同调整饮食结构,酌情给予高糖、高糖蛋白高维生素C饮食,Russell L[19]认为,脂肪酸对于细胞的形成非常关键,伤口愈合依赖于好的营养和适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系统的营养评估和早期干预预防营养不良对促进伤口愈合非常重要。
2.5 鼓励病人活动及健康宣教
对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尽可能避免使用约束带与镇静剂;协助病人做全关节运动(range of motion);术后患者促进早期离床活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讲解皮肤护理的目的及意义,并教会家属一些有关压疮的预防措施,使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评估并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2.6 分级预防
在对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后,针对压疮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分级预防,以便合理利用资源。使用Braden量表评分,推荐的预防计划包括:轻度危险的患者采取定时翻身计划、帮助患者进行最大限度的身体移动,保护患者的足跟部,为卧床或坐轮椅患者提供能降低局部压力的床垫或轮椅垫,同时注意处理患者潮湿、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存在的问题;压疮中度危险者除采取以上预防措施外,还应注意侧卧位时使用泡沫、软枕等,使患者倾斜30度角;高度危险者还应增加翻身次数。不宜翻身者,可将软枕垫于肩胛、背臀部,使软组织交替受压。Waterlow分级预防护理法[20]:10分~14分的病人采用泡沫垫或羊皮垫,酌情使用压疮保护贴,2 h翻身1次;15分~19分时,使用充气及交替充气的床垫和轮椅垫,使用压疮保护贴,联系营养师制定营养方案,2 h翻身1次;20分以上者使用漂浮床或高科技床;如需要轮椅,冬季使用凝胶轮椅垫、夏季使用充液轮椅垫、电动轮椅,使用压疮保护贴,联系营养师制订营养方案,同时使用肘部及足跟保护器,1 h~2 h翻身1次。
外科护理潜在危险因素的调查解析 篇8
关键词:外科护理,潜在风险,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医学界当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设备还有治疗方法等, 使得当前医院手术还有手术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1]。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将自身护理效果提升, 本院针对外科所存在或者是潜藏的隐患, 以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预防, 强化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的安全意识, 将隐患消除于萌芽之中,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外科存在的隐患
1.1 护理人员业务知识不强
在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 对于业务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并不扎实, 知识面不宽且缺乏自主的想象力还有创新欲望。在进行常规护理的时候, 护理人员基本都是按部就班进行机械性的操作, 但是有些护理操作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而有所调整, 护士的机械操作导致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做到灵活处理。因此导致在护理的时候出现差错, 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甚至引发护患纠纷。
1.2 护理人员对法律知识不熟
与医疗机构的一些科室一样, 外科是医疗纠纷发生概率比较高的科室之一。护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完全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在面对自己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也因此不会通过相关的法律条例来对自身的护理行为进行规范。
1.3 护患沟通问题
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所以护患之间经常不能互相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在对患者讲解病情的时候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耐心, 或者是在解答患者疑惑的时候态度欠妥, 在患者诉说自身的痛苦时没有做好一个倾听者的本分, 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护患之间产生矛盾甚至是升级矛盾, 而医患纠纷就是因此产生。
1.4病情观察不及时
外科本身具有以下特点:手术多、病种繁杂、新开展的大手术多以及病情变化迅速等, 如果护理人员对于病情的观察不及时, 有可能会导致护患纠纷的出现。
2 对策制定
2.1 培训护理专业水平
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还有业务的专业学习, 每隔一段时间采用口试或者是笔试的方法进行考核, 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时候, 有计划的进行特殊病种护理查房还有相关操作的训练。对于护龄比较短或者是临床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护理人员, 由高年资的护士带领并对其进行教育, 定期进行相关考核, 每隔1周进行业务学习。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相关自学考试或者是函授学习, 通过这些方式提升自身理论水平。
2.2 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通过宣传教育或者是讲座的方式使得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和规章制度有所了解, 其中对于如《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和护理人员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专门的教育并且进行考核。
2.3 提升沟通能力
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换位思考, 对于当前存在的护患沟通不良问题有全新的认识, 更加深入的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有所了解, 建立起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良好意识, 通过语言以及沟通的方法来促进护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降低护理风险有着良好的作用。
2.4 重点患者加强管理
在外科中, 急诊、术后、危重以及老年患者需要有重点的管理方针, 其中关于《护理巡视卡》的制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其中内容包括:生命体征、基础护理过程、病情观察还有相关护理措施等。每一班都需要提前15 min左右进行接班, 对于床头的交接内容需要有严格的检查, 让每一位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情况能够清楚了解, 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2]。
3 小结
所谓的风险管理, 指的是对患者及其家属在医院中可能产生的伤害隐患进行鉴定、评估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措施的制定, 主要是为了预防可能会导致患者损伤事件的危险因素, 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避免在意外事件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综上所述, 对医院外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 能够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 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 降低护患纠纷事件发生概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与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晖.外科护理潜在的护理风险与对策探析.吉林医学, 2011, 16 (6) :152-153.
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 篇9
关键词: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糖尿病下肢肢端缺血神经病变合并感染,进而诱发的足部疾患称之为糖尿病足,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相关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足发病率在0.19%~14.15%, 老年糖尿病患 者糖尿病足 的发病率为2.17% ~14.15%,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1]。该研究随机纳入在该院治疗的26例糖尿病足患者,分析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67.3±2.4)岁 ,包括不同程度肢端苍白、间歇性跛行及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患者18例,皮肤干燥、肢端麻木及腱反射减弱患者8例。根据Wagners病变的判断标准,0级11例、I级6例、II级3例、III级例及III级2例。糖尿病足部病变诱发因素: 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甲沟炎、新鞋擦伤,以及碰伤、异物磨伤及痒抓破。足部病变部位:足背溃疡病、蜂窝组炎、干性坏疽、足趾,以及跖部溃疡、足底溃疡。
1.2 方法
由护理人员根据我院自制教育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身心状态、文化教育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健康行为、自理能力评价等,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认知水平低下
该研究纳入的患者,90%为农村人口,由于未接受过规范与系统的饮食运动治疗,且缺少足部护理知识,未能很好控制并发症相关的资料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对治疗方案的实施,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新 陈代谢控制机制不理想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且细胞介导免疫功能不同程度下降,足部易受感染。该研究纳入的患者,由于不重视控制饮食、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等导致营养不良,血糖控制指标未能达到,加重了代谢紊乱症状[2]。
2.3 合 并慢性并发症
该研究纳入的26例糖尿病足患者,超过96%的患者患有两种以上的糖尿病并发症,足部感觉减退严重的患者为20例,部分患者足部感觉甚是丧失,无法明确分辨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即便是用热水烫伤,足部也并未感到不适,导致足部病变发展快速,而无法及时就医。同时,患者的视力下降,感染扩散至足部导致足部发生病变,这些均使老年患者为发病的高危人群。
2.4 社 会心理因素
不少的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及护理知识来源于周围人群的负面信息,由于经济因素或者对病情的误解,使患者感到无望表现出自暴自弃、听天由命的悲观心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3 讨论
3.1 提 高认知水平
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该院采取的教育方式包括小组授课方式,每周2次,采用面对面、随机床边教育的方式,争取患者家属的主动参与。对于该研究的老年患者,由于其视力差、行动能力低、记忆力下降等原因,护理人员在进行教育时,语速放慢,配合实物模具、图片等方式教育,并反复强调,使混着复述确认,主要是易感因素、血糖控制指标、饮食结构及食物热量,尤其是足部护理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2 建 立足部护理计划
1每天检查足部皮肤有否水泡、挤压足趾、是否变形,如果足趾关节过伸,近端趾间关节呈屈曲状,通常是神经病变和肌肉萎缩的结果,每早检查鞋袜是否合适,检查鞋内有无异物,不穿凉鞋和塑料鞋,更不要赤脚外出。袜子松紧适宜,选择质地柔软、平整通气的棉织品。老年人趾甲变硬,用温水泡15 min后待趾甲软化后才修趾甲,视力不佳的老年病人,则需要家人帮助。如剪破皮肤立即无菌包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甲沟过度修剪,容易引起甲沟炎。
2老年人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应注意适当保暖,并指导病人作足部运动方法:平卧,抬高患肢45 b,维持2 min,足下垂2 min平放2~5 min,反复5~10次。足部及足趾间向上、下、内、外运动10~20次 ,同时从足尖向上至滕关节作自我按摩 ,早晚约10 min每天2~3次,持之以恒。养成每晚均用温水泡脚良好习惯。
3根据患者的个人事迹情况,进行适当室外运动,指导坚持定量步行,摆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从而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增进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血中葡萄糖被利用,降低血糖。
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篇10
关键词:静脉炎,危险因素,护理
静脉输液是护士护理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静脉输液中有35%~55% 的患者曾经发生过静脉炎[1]。静脉炎发生后不仅给患者增加身体上的痛苦, 还为护士造成额外的工作负担。本研究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0 月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5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0 月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52 例患者, 随机分为:26 例研究组和26 例对照组。两组常规护理均相同, 研究组在输液前认真分析可能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同时进行干预。研究组平均年龄 (48.5±4.3) 岁, 男16 例, 女10 例;对照组平均年龄 (49.3±5.1) 岁, 男15 例, 女11 例;两组人员性别, 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化学因素:抗生素、烃化剂、高渗溶液、高渗甘露醇在使用中, 若滴速过快, 使用频繁, 会造成静脉壁受损, 使血管内皮间隙增大, 造成药液渗漏, 促使静脉炎的发生。
液体输入量及速度:有学者指出每日输液量大于1500ml时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多于输液量小于1000 ml者[2]。此外输液速度过快时会加大对血管壁的压力。
输液设备:部分针头、输液器在使用前未注意有效期, 造成针头污染。护士在对患者消毒时, 存在消毒不严格, 消毒液浓度过低的情况。同时输液袋中存在污染微粒, 微粒可阻塞血管, 造成血管内皮局部缺血、缺氧, 形成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其他原因:部分接受输液的患者抵抗力低, 基础疾病多, 部分输液病房环境差, 这些都是引起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1.3 护理方法
(1) 合理安排输药顺序, 准确药物浓度, 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在使用高浓度液体前, 必须保证针头在血管内。药物输注完毕后用0.9% 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管。 (2) 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对于需要连续多天输液的患者, 有计划选择输液静脉, 避免靠近关节受伤、感染的静脉[3]。 (3) 每日严格控制液体入量, 保持在每日1000~1500 ml。 (4) 严格无菌技术, 针头垂直插入底部抽药, 溶解药物必须完全溶解。 (5) 提高营养, 保持病房空气清新, 限制留陪人员。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输液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输液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92% (1/52) 、7.69% (4/5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 发生后患者主要主诉为局部疼痛肿胀。引起静脉炎的病因很多, 如高浓度药物的使用、血液淤滞、吸烟、细菌感染、长期站立等[4]。本研究中认真分析了可能会引起静脉的高危因素, 总结出化学因素、输液设备的选择、抵抗力下降为主要原因。因此在护理中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研究结束时发现研究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此外发生静脉炎后, 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硫酸镁湿敷封闭于渗漏处或采取湿毛巾进行湿热敷; (2) 红光照射加硫酸镁湿敷; (3) 取鲜芦荟洗净, 用小刀刮去表皮, 将芦荟汁滴在病变局部。
总之, 静脉炎的护理方法较多, 主要目的为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输液设备等, 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春燕.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 2012, 3 (11) :319-320.
[2]张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旬刊, 2013, 6 (11) :11-13.
[3]廖小燕.留置针静脉炎的预防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旬刊, 2010, 5 (S1) :45-46.
护理危险 篇11
方法:对我院发生的102次护理安全事故进行总结,对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认真进行分析,观察事故的发生与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
结果:管理因素、患者因素和护理工作者因素是外科护理中的主要因素,其中护理工作者因素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护理工作者因素、患者因素与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结论:对于外科手术的护理应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外科护理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外科手术 护理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24-02
外科手术护理的安全性对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危存在直接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手术的失败,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因此作为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外科手术护理工作时,对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和要求要严格遵循,不得仅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同时护理工作者还应确保在护理过程中不出现过失,让患者在治疗和恢复中获得安全有效的护理。本研究结合了我院的一些情况,对外科手术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外科手术护理过程中总共发生102次护理安全事故,对导致这102次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将外科手术护理安全事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得知由护理工作者因素引起的护理安全事故百分率最高,因此护理工作者因素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护理工作者因素、患者因素与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由于外科手术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高的特殊工作,护理风险始终贯穿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手术的整个过程[1],因此外科手术中安全的护理对于整个手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降低手术中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对于手术护理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必须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3.1 危险因素分析。
3.1.1 护理工作者因素。①在传统的手术护理方式中,巡回护士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手术类别来预测和预防手术护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常使手术中的护理工作不能比较紧密的衔接。②工作作风缺乏严谨。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要求,态度不认真,缺乏手术室中的无菌观念,对于器械没有进行严格查对和消毒,思考问题没有全面化,使要求和制度仅限于一种形式,不能够有效的遵循。③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缺乏理论知识、护理的技术水平较低。外科手术是一项不容易掌握的工作,同时对于护理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护理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科学的方法和足够的经验,则会对手术的进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外科手术护理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3.1.2 患者因素。①不能积极配合手术工作。有些手术需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因此手术前须对患者禁饮和禁食,但一些患者仍在此阶段擅自进食,从而导致手术中出现事故。②患者自身的手术耐受力较低。手术是一种对患者身心创伤比较大的治疗手段,有些患者由于年龄或一些基础疾病使机体的耐受力较差,让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导致手术失败。同时一些患者对于手术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使血压出现上升,从而影响了手术护理工作的进行。
3.1.3 管理因素。①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实施的管理措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②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护理工作者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③护理工作人员缺乏,每个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大,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3.2 防治措施。
3.2.1 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法制教育,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联系,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是安全开展护理工作的前提。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充足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减少手术安全事故的重要条件,定期进行培训,举办各种护理讲座[2],督促其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注意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让其能够更好的完成护理中的配合工作,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3]。
3.2.2 在手术之前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能够完全按照医嘱要求自己;对患者机体的耐受力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对于患者存在的一些基础疾病在手术前进行适当的控制,减轻其对手术护理工作的影响。
3.2.3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4],加强监督工作,严格控制外科手术护理工作的质量,对提高医疗水平,手术室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意义重大[5]。
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虽不能完全消除,但作为外科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对手术护理工作高风险性的认识,尽一切努力防治手术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珍芹.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14-115
[2] 韦喜艳.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北方药学,2011,8(3):88-90
[3] 郎芳.护理危险因素预案在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8,20(3):654-656
[4] 李丽卿,林羽纶,许乐.应急管理路径在急诊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4):552-554
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 篇12
冠心病是一种缺血性心肌病, 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隐匿型冠心病5型, 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伴随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或缺氧引起的相应病变[1]。目前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所致[2]。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危险因素, 提出预防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
1冠心病的形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造成心脏供血障碍, 促使心肌缺血。因缺血严重程度不同, 形成不同类型的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及血小板凝集, 加速脂质沉积, 形成血栓加重心肌缺血甚至中断血流, 导致冠心病。
2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1 高血压
冠状动脉开口于主动脉根部, 因冲击力大, 正常血压时, 冠状动脉即处于高压状态, 发生高血压时, 更易损伤冠状动脉血管内膜。高血压为压力负荷效应, 导致左心室心肌肥厚发生较早, 而左心室肥厚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病理改变。
2.2 高血脂
血脂包括三酰甘油、胆固醇、磷脂、游离脂肪酸。正常人的血脂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 而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心肌的滋养血管较少, 因而冠状动脉的通透性较高, 有利于营养的交换, 但高血脂患者血液中的脂类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冠状动脉内膜下而沉积。目前研究已证实三酰甘油水平增加可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3 糖尿病
糖尿病引起心血管病变已被公认。糖尿病引起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硬化导致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受损。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不仅可导致血糖的紊乱, 且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3]。
2.4 吸烟
吸烟后血液中CO2增多, 导致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减少, 因而引起各组织尤其心肌缺氧。烟草中的一些成分如尼古丁进入血液可导致血管炎及内膜损伤, 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 (LDL) 增高、高密低脂蛋白 (HDL) 降低, 因而引起血小板聚集, 从而导致动脉硬化。
3预防、干预、护理
对人群进行常规知识宣传, 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以控制和消除冠心病的发生危险因素, 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1) 注意合理进食:饮食宜清淡, 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肥胖者减轻体质量, 以减轻心脏负担。 (2) 注重自我保健:在目前高压力状态下, 调整好心态, 培养顺其自然的心态, 遇事不急、不燥、不生气, 保持乐观心态。日常生活规律, 保证睡眠充足。 (3) 适当运动: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运动项目, 一般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避免超负荷运动。必要时征求医师意见。 (4) 戒烟限酒:吸烟能直接损害心脏, 酗酒能加重心律不齐。冠心病患者两者均需戒绝。 (5) 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压、血糖检查, 及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对于血脂、血压、血糖有异常者, 在治疗本病同时, 采取措施, 预防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 (6) 对于冠心病患者, 应在医师指导下及早、正规治疗, 并重视危险因素的全面治疗。即血脂异常的治疗, 有效降压, 严格控制血糖。临床已证实:联合用药的效果远超过单一用药。 (7) 患者一旦有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慌、出冷汗, 应及时就诊, 勿拖延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4结论
冠心病的发生和反复发作与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缺少运动、饮酒等行为有关, 因此冠心病是行为相关性疾病。如对此类行为加以控制, 建立健康行为, 就能减少冠心病疾病的发生, 改善和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因此, 及早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为状况和危险因素状况。给予干预和指导, 以最大限度降低冠心病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景锋光, 朱中玉.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J].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 (10) :18-20.
[2]杨刚, 杨桂, 胡汉宁, 等.血浆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J].临床心血管杂志, 2006, 22 (1) :52-53.
【护理危险】推荐阅读:
危险因素的内科护理08-04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07-25
危险犯中的危险09-02
煤矿重大危险煤矿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01-0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01-06
危险食品10-18
危险处理05-09
危险影响05-24
危险指数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