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事件

2024-11-23

危险事件(精选9篇)

危险事件 篇1

1 危险化学品泄漏的特点

危险化学品就物理状态而言, 可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不同物理状态的危险化学品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贮存及运输过程中所表现的泄漏特点有所区别。

1.1 气态危险化学品泄漏特点

(1) 扩散范围广, 且难以控制。易燃易爆气体出现泄漏后, 如不及时堵漏, 可燃气体往往会随风漂动, 大面积扩散。 (2) 易发生爆燃。易燃易爆气体均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只要达到爆炸浓度极限, 一旦遇有火源即发生爆燃或爆炸, 造成严重后果。 (3) 液化气体泄漏易产生白雾。常见的有液氨、液氯, 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由于具有蒸发潜热大的特性, 所以大量液化气从裂口喷出时, 把空气里的水分凝结成雾滴, 使雾状气体沿地面流动扩散, 温度极低, 不易飘散, 且会导致堵漏人员冻伤和现场能见度下降。 (4) 易产生静电, 并因静电放电而引起爆燃。因气体中含有固体或气体杂质, 在压力下高速喷出时与喷嘴产生强烈摩擦而产生静电, 当静电压力足够大时, 其放电火花足以引燃气体。 (5) 易造成人员中毒。多数易燃易爆气体除具有爆燃特性外, 还具有毒害性。

1.2 液态危险化学品泄漏特点

(1) 泄漏后易四处流散、渗漏。 (2) 液体蒸汽易发生燃爆。易燃液体具有易燃易爆性, 发生泄漏后, 迅速挥发的液体蒸汽随风扩散, 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到火源则发生燃烧或爆炸。 (3) 液体泄漏时产生静电。由于易燃液体具有带电性, 当液体从贮罐、管道或容器中大量泄漏时, 就会产生静电, 并且流速越快, 产生的静电荷就愈多, 其危险性越大。 (4) 液体蒸汽易使人员中毒。绝大部分易燃液体本身及其蒸汽具有毒害性, 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能通过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内, 造成人身中毒。

1.3 固态危险化学品泄漏特点

固态危险化学品主要有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常见险情如下。

(1) 摩擦、撞击、震动时发生险情。如在运输中因车祸出现猛烈撞击或在搬运当中违反操作规程使易燃固体受到撞击或剧烈震动而出现险情。 (2) 盛装容器损坏发生险情。 (3) 遇湿易燃物品的库房、运输工具等大量浸湿时产生险情。

2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的处置对策

2.1 初始评估

消防部队到达泄漏事故现场后, 指挥员应首先观察现场情况, 包括事故范围和泄漏扩展的潜在可能性,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以及是否需要外界援助。关键是确定事故物质, 识别事故发生的原因。

2.2 危险物质的探测

现场指挥员应派出至少两名消防员组成的侦察小组, 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进入到泄漏现场进行状况评估。需要探测和了解的情况包括以下几点。

(1) 泄漏物质的类型和特性。 (2) 泄漏的数量。 (3) 密闭系统的状况。 (4) 控制系统的控制水平和转换、处理、中和的能力。

2.3 建立现场工作区

现场工作区是指由参与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人员控制的区域, 主要根据泄漏的类型、泄漏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天气条件 (特别是风向) 、地形、地势和位置等设立, 分为危险区域、缓冲区域、安全区域三种。

危险区域是直接接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现场的区域, 所有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员必须在安全人员和指挥员的控制下工作。缓冲区域是进行净化和限制通过的区域。在这里泄漏危险化学品造成的污染将会受到净化, 可称之为入口通道, 只有受过训练的洗消人员和安全人员可以在这里工作。安全区域是指挥和准备区域。它必须是安全的, 只有抢险应急人员和必要的专家能在这个区域。

2.4 控制泄漏

控制泄漏, 缓解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后果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几种缩小溢出、泄漏等事件范围的方法和程序。具体事项参见表1。

吸收:吸收是材料通过润湿吸纳液体的过程。典型的吸收剂材料有:锯屑、粘土、木炭、聚烯烃纤维。

覆盖:覆盖是减轻一些化学物质如镁的危害的临时措施。这类作业应在向具有能力的相应专家咨询后再进行。

筑堤、筑坝、分流、贮留:这些方法用于防止或减少液体流入特定环境而建立实体障碍时。堤或坝通常使用混凝土、泥土和其他障碍物临时或者永久建成, 以防止液体溢出或者泄漏。转向导流是指改变液体流向的方法。特定物质的蒸汽如液化石油气 (LPG) 可采取水喷雾的方式驱散。

稀释:稀释是将水加入溶水性危险品的过程, 其目的是减少物质的危险性。

外加包装:最普通的外加包装方式是使用大尺寸的容器。包装容器应与处置的危险化学品相一致。当要运送危险品时, 必须使用符合运输技术要求的包装容器 (溢出物质仍然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 。

堵漏和修补:堵漏和修补是采用适当的堵漏和补片减少或者阻止危险品从容器的小孔、缝隙和破裂处流出的过程。

转移:转移是指通过人工、泵或加压的方法, 从泄漏或者损坏的容器中移出危险液体、气体或者某些固体的过程。

用真空吸尘器清除:许多危险品只有用真空吸尘器才能将其收集起来。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会导致物质体积增大。使用时应注意真空吸尘器与所处置的物质性质相配。排出的空气应根据需要过滤或净化。是否采用真空吸尘器清除法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决定。

蒸汽驱散:某些物质产生的蒸汽可用水喷雾的方式驱散或清除。对于像液化石油气 (LPG) 等其他物质, 可以通过喷射细水雾使之快速与空气混合, 将气体浓度降低至燃烧极限下限以下。利用喷射细水雾的方式降低物质的蒸汽浓度, 可能会使其浓度达到燃烧极限。

蒸汽抑制 (覆盖) :蒸汽抑制是减少或者消除泄漏物质蒸汽扩散的方法, 可以通过最有效的方法或者使用专门设计的药剂进行。推荐使用泡沫作为蒸汽抑制药剂。

通风:通风是处置危险液体或液化压缩气体 (如爆炸或容器破裂) 的一种方法。是否采用通风的方法应依危险品的性质而定。

(2) 化学方法:化学控制方法是指用化学药剂处理泄漏出来的危险品。化学方法可选用表2中列出的任何一种。

吸附:吸附是被吸附物 (危险液体) 与固体吸附剂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控制性燃烧:控制性燃烧属于一种化学控制方法。但是, 这种方法只能由经过特殊训练的具有能力的人员实施。

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某些化学药剂可用于驱散或销毁泄漏出来的液体物质。使用这些药剂可能会使液体在更大的范围上蔓延。分散剂经常用来处理泄漏到水面上的液体, 它可将泄漏出来的液体分解成若干细小的液滴, 并稀释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闪燃:闪燃是一种用于对产生高蒸汽压液体或液化压缩气体的危险品进行安全处置的方法。

凝胶化:凝胶化是形成凝胶的过程。凝胶是一种胶质体系, 有固态和液态两种状态的物质构成。所产生的凝胶是一种危险品, 需要正确处置。

中和:中和是向泄漏物质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形成中性盐的过程。用于中和处置的固体物质通常会对泄漏出的物质产生围堵效果。

聚合:聚合是危险化学品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或自反应, 也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产生光和热, 形成聚合体系的反应过程。

固化:固化是通过化学处理将危险液体转化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吸附就是一个固化的实例。

蒸汽抑制:蒸汽抑制是使用固体活性材料处理危险品, 以有效地抑制材料中挥发出的蒸汽的过程。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比较容易处理, 但有时也可能产生危险固体, 这时必须正确小心地进行处置。

排放和燃烧:此方法是采用向容器投放有形装填料排出聚集在其顶部高蒸汽压, 然后继续投放装填料排出容器内剩余液体, 并以控制性燃烧的方式将其烧掉。

2.5 防护行动

防护行动的目的在于保护泄漏现场企业人员和附近公众的生命和健康。这些行动常包括。

(1) 搜寻和营救行动。如果人员受伤、失踪或困在建筑和单元中, 就需要启动搜寻和营救行动。进行营救行动的人员应该穿戴防护服、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并成对工作, 随时跟外面进行通讯联络。 (2) 人员查点和集合。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时, 无论采取什么行动, 不能使任何人被遗漏, 要求在处置泄漏事件时应引导员工到指定集合点, 并进行人员查点。

2.6 恢复和重新进入

当泄漏事故处理结束后, 现场总指挥应该委派有关人员重新入驻, 清理重大破坏地区和保证恢复操作的安全。只有在所有火灾扑灭、没有点燃危险存在、所有气体泄漏物质已经被隔离和剩余气体被驱散时, 才可以宣布结束应急状态。水、电供应的恢复只有在对事故现场彻底检查之后才能开始, 以保证不会产生新危险。

危险事件 篇2

一.时间:2016年5月30日 9:00 二.地点:示教室

三.演练模式:桌面演练

四.演练内容: 化学危险品溅洒(易燃液体酒精类腐蚀品健之素类)

五.演练的组织 总指挥:科主任 护士长

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 六演练过程:

护士xxx(医生xxx):在使用酒精(腐蚀品健之素)时不慎溅到皮肤(眼睛及粘膜)上时迅速用自来水冲洗患部,冲洗时间5—15min通知医生进一步处理。接触皮肤、金属、立即用清水冲洗,擦拭干净。上报主班护士及二线医生。如引起燃烧,应立即灭火。

主班护士xxx(值班医生):协助处理,及时报告科室领导。如引起燃烧,火势较大应积极采取消防灭火,同时上报保卫科,并通知119。二线医生xxx:协助处理,及时报告科室领导。如火势较大应积极采取消防灭火。

护士长xxx(科主任xxx): 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按不良事件上报

医院临床科室氧气罐泄漏应急演练

一.时间:2016年5月30日 9:00 二.地点:示教室

三.演练模式:桌面演练

四.演练内容: 氧气罐泄漏

五.演练的组织 总指挥:科主任 护士长

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 六演练过程:

护士xxx:使用氧气时,发现氧气罐泄漏,立即关闭氧气阀门,停止供养,改用其他供氧方法确保患者救治供氧。改打开窗户及换气设备。迅速将氧气瓶搬至安全地点,防止着火引起爆炸,立即上报主班护士。主班护士xxx:立即通知设备科、保卫科值班员尽快检查维修同时报告科室领导。

责任护士xxx: 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安抚患者及家属,维护病房秩序,保证医疗安全。

值班医生xxx:协助将氧气瓶搬至安全地点,防止着火引起爆炸,维护病房秩序,保证医疗安全。

危险事件 篇3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航空运输量急剧增加,空域容量与航空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空域容量,并结合导航、通信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如卫星导航、自动相关监视等,使得在安全水平不变条件下,进一步缩小间隔标准成为可能[1]。本文通过对研究侧向碰撞危险中经典的Reich模型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基于事件的侧向碰撞危险模型,并就二者各自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以在缩小间隔方面进行基础理论的探究。

1 Reich模型的分析

1.1 Reich模型的总体思想

Reich模型是由英国的P.G.Reich针对平行航路系统中相邻航线飞机之间单个碰撞危险建立的数学模型[2]。该模型被用于确定北大西洋区域侧向飞行间隔。在Reich模型中,重要的假设条件是管制员仅负责将飞机引导到正确的飞行路径上,随后飞机将自主导航飞行,当发生飞机失去侧向间隔相撞的过程中管制员并不干预飞机。Reich模型中将飞机按照实际尺寸定为方盒以简化计算,研究在高度相同的相邻航迹上具备标准侧向间隔SY的两架飞机在发生航迹偏离后的碰撞危险概率:

碰撞危险=交通因子×飞机参数×导航性能

交通因子是指相邻航迹上的交通流量,即相邻航迹上两架飞机纵向重叠可能性。飞机参数包括飞机大小、相对速度及同高度飞机重叠的可能性。这里重叠指的是相邻的两架飞机,其中一架飞机进入另一架飞机盒子中。导航性能,表示为Py(SY),指的是两架具有标准间隔SY的飞机重叠的概率,在计算该值时,将会用到所研究飞机侧向导航误差的统计数据。

1.2 Reich模型的特点和不足

Reich模型相对比较抽象,它主要是计算飞机盒子间距离小于标准间隔的频次,通过一个飞机盒子穿过另一个飞机盒子的平均时间除以小于标准间隔的时间得出相撞的频率。Reich模型确定了飞机盒子之间三种相撞类型,即顺向相撞、垂直相撞和侧向相撞的数学模型。Reich模型在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北大西洋系统规划小组(NATSPG)将其应用于北大西洋航路结构重新设计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使用中,对于其谨慎的程度,即其是否过度估计了相撞危险,提出了置疑,同时认为其表达方式体现不出关键参数,也很难向模型中加入一些其他特性,如相撞探测系统的对于碰撞危险的影响。FAA和欧洲空管认为Reich模型提供了在其理想环境下对碰撞危险进行评估的广泛可接受的工具的同时,一些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该模型使用了分布褶积表示因为飞行技术误差,允许的导航设备误差等造成的预计偏差和因为飞行员疏忽、电子设备失效等造成的非预期偏差[3]。总之,Reich模型应用中存在以下突出缺点:一是应用的假设条件是固定的,并通常是平行的航迹,限制了使用范围;二是模型中不包括通信、监视设备性能和空中交通管制因素的影响;三是对于导航系统性能和飞行员疏忽所造成的设备问题和人为误差导致的少量观测现象建模困难。

Reich模型针对其构建时的特定目的是非常适用的模型。对于复杂人为因素参数Reich模型并非极其客观。当试图在Reich模型中加入其他危险分析要素时,其模型需要非常复杂的数学。Burt(1997)曾对平行航迹上空管干预率进行研究,其主要是概然说理论,使用基于快照概念的概率密度函数,分析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并将会使得隐藏的碰撞危险过程不明显。因此开发基于事件的模型是简化和具体化需求并综合危险分析特性的主要目标。

2 基于事件侧向危险碰撞模型的建立

2.1 对飞机的建模

飞机运动的航迹轴分别是:x-沿航迹方向,并不是飞行方向;y-垂直航迹方向;z-垂直方向。为研究方便,可以将被研究飞机认为是一定尺寸的飞机盒,其沿x、y、z轴尺寸分别为λx,λy和λz。在建立事件模型中,并不直接使用飞机盒,而是用碰撞盒代表一架飞机,用飞机的重心点表示另一架飞机。碰撞盒的尺寸分别为2λx、2λy、2λz。

假设飞机沿航迹方向运动速度是Uat。飞机相对运动速度是:u-沿x轴方向,v-沿y轴方向,w-沿z轴方向。失去侧向间隔的同方向相邻航迹上飞机的平均相对速度分别用大写字母U,V,W表示。

2.2 飞机运动参照系的建模

基于事件模型采用了一个特殊的参照系。将两个代表飞机A和B分别放置在侧向间隔为S的相邻航迹上,选择飞机B的位置来定义参照系。在此参照系中,飞机盒在沿xyz轴同方向运动时,碰撞盒A与静止飞机点B相接触时,认为相撞。

2.3 扩展碰撞盒的建模

根据图1中显示依据xyz轴方向,而不是飞行方向确立的碰撞盒,运动中由原有航迹向间隔板偏移。碰撞板是一个理想的没有厚度的沿相邻航迹x轴方向垂直延伸的平面。碰撞盒的侧面首先与间隔板接触。在碰撞盒的中心与碰撞板第一次接触时计为A。随着碰撞盒通过碰撞板,它沿x轴和z轴运动,它在离开碰撞板时的位置是AA。从A到AA的时间t为碰撞盒的侧向尺度2λy除以丧失间隔时的侧向速度。

碰撞盒沿x轴通过ut,沿z轴通过wt。通过的区域是多边形EFHIJL。该多边形包含在矩形EGIK中。如果静止的飞机点B,位于A和AA点,或其从A运动到AA的过程中经过区域的碰撞盒中,就发生了碰撞。换句话讲,如果B位于多边形EFHIJL中就发生碰撞。多边形的计算过于复杂,因此,将多边形EFHIJL近似为矩形EGIK,并称之为“扩展碰撞盒”,尺寸是,类似的平均扩展碰撞盒的尺寸为。根据测算沿航迹和垂直方向有效运动将增加碰撞盒x和z方向尺寸的15%和6%。因此扩展碰撞盒并不比碰撞盒大很多,实际上与多边形的差别更小。

2.4 基于事件的侧向碰撞模型

根据扩展碰撞盒的定义,一次相撞的概率就是飞机B点位于扩展碰撞盒中的概率。x和z轴的概率可以分别进行计算。首先,X轴方向,需要做进一步定义以下参数:2L是航迹上纵向窗口的长度(L一般取120海里)。E(S)、E(O)分别是在2L窗口长度中相邻航迹上,同向和反向的平均飞机数,二者表示相邻航迹上聚集的活动量。[4]x轴上同向扩展碰撞盒A与飞机点B重合的概率是:

相反方向航迹的表达式相近。

垂直方向重叠的计算将非常复杂。飞机并不是随机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在现有系统中,飞机能够高精度保持其高度,因此碰撞盒和飞机点B很容易重合。对于碰撞盒,北大西洋规划小组给出的垂直方向重叠概率Pz(0)是0.48。对于扩展碰撞盒,即包括垂直方向运动,重叠概率必然比此值更高。垂直重叠的简单计算显示函数相关特性和影响的重要性。用2H代表碰撞盒的高度,用f(z)代表在飞行高度层上高度的概率分布。因为Pz(0,λz)=Pz(0),所以高为H的碰撞盒垂直方向重叠的概率Pz(0,H)可以表示为:

高度测量误差f(z)是良好分析函数,可以被展开成泰勒级数,得:

因此,对于一次近似,重叠概率与相应碰撞盒的高度成正比。因此,扩展碰撞盒的重叠概率是:

实际单位飞行小时事故率Nay,可以用单位飞行小时小于间隔率GERh和上式中的各要素来计算。为简便起见,同方向的碰撞危险可以表示成:

上式给出了事件模型的函数形式。去掉最后括号项中的二次幂项得出:

这是Reich模型等式的相近形式。需要进一步转换可以成为Reich模型。每飞行小时小于间隔率与飞行小时中侧向重叠Py(SY)比例有关。因为随着一个总的航路误差,平均侧向重叠将用时,二者合在一起的产物就是所需概率:

因此Nay的表达式变为:

这就是Reich模型的表达式。相反飞行方向侧向碰撞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与此式相似。因此,这个推导产生了与Reich模型本质相同的表达式。

3 结束语

基于事件的空中交通航迹系统侧向碰撞危险模型的开发,解决了Reich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它体现了面向事件的基本思想,与Reich模型所采用的数学方法不同,通过将冲突探测和风险分析融入分析过程中,更加明确了假设条件和参数的重要性。在对事件进行分析和碰撞危险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不同的条件对应的权重系数不同。本文仅是对侧向碰撞危险模型进行了探讨,在进行间隔标准的确立研究中,需要对纵向和垂直方向的碰撞进行进一步研究,这需要下一步的更加深入研究。

摘要:空域容量日益成为制约航空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现有设备条件下,缩小间隔标准,提高单位空域的容载量是提供空域容量的重要方法。对于飞机航线飞行中偏离航线情况进行研究,建立碰撞危险模型是间隔标准研究的基础理论。本文对Reich碰撞危险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基于事件的碰撞危险模型,获得了与Reich模型类似的效果,同时在影响因素上考虑的更为全面。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间隔,模型

参考文献

[1]应爱玲,徐肖豪.空域飞行侧向碰撞危险的REICH模型方法研究[J].天津: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4.

[2]Reich.P.G.Analysis of Long-range Air Traffic Systems[J].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Navigation,Volume 19,No.1,2,3,1966.

[3]FAA/Eurocontrol.A Concept Paper for Separation Safety Modeling[Z].www.faa.gov/asd.

危险事件 篇4

应急预案

事故应急

加入时间:2009-9-18 9:51:23

点击:6583

1总则

1.1目的

为及时控制、消除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有效预防和避免次生事故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国家及公民、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各乡镇、街办及有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产生、运输、使用、贮存、处置行为的地方,都应该根据辖区内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特点,建立健全本辖区危险化学品预防体系,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1.2工作原则

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属地负责、分级响应、信息共享、公众参与”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预案》 1.4适用范围

青州市辖区内危险化学品储存、处置场所发生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一般环境事件。针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

2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2.1环保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建立本系统内部的应急指挥系统,包括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环境应急办公室、现场处置组、专家咨询组等,组织协调、指挥系统内的环境应急响应工作。市局应急队伍由市环境监察大队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市局管理科等单位组成。

2.2市环保局成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长:郝传谋

副组长: 李

办公室: 设在管理科 主 任: 李

2.3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环境应急领导小组作为环境应急工作的指挥中心,负责环境应急工作的决策、指挥和污染控制任务,环境应急工作启动后转为环境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为:

(1)负责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决策、指挥,领导本级环保系统内组织的环境应急工作。

(2)建立和完善环境应急预防预警机制,组织制定本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审批下级环境应急预案。

(3)开展环境应急的公众宣传和教育,发布环境污染应急信息。

2.4环境应急办公室职责

环境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主要职责为:

(1)接收上级部门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命令、指示及环境污染事件的有关通报,接收乡镇环保所、事件责任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环境污染事件报告。

(2)综合协调本系统内各单位有关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行动,传达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通报有关单位应急工作情况,接收、指导下级部门应急工作。

(3)负责应急过程记录,对应急行动进行评估,编制应急工作总结报告,提出改进应急工作预案建议。(4)了解掌握本辖区内环境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性质、规模及分布情况,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和环境应急资料库。

(5)落实环境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环境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计划,组织落实应急培训和演练,检查、落实应急器材和装备。

(6)负责组织环境应急工作的各种保障。

2.5现场处置组

现场处置组是环境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和处置机构,在环境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事发现场的救援和应急监测的指挥与协调工作。

(1)现场处置组迅速集结,配备防护设备及便携监测设备,快速抵达环境污染事故现场。

(2)负责环境污染事故现场调查。

(3)经环境应急指挥部授权,代行应急指挥部部分职责。

2.6专家咨询组职责

专家咨询组是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系统,市局专家咨询组由化工、防化、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组长:邢来明

成员:聂敏、李茸、石丽华 主要职责为:

(1)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

(2)参与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3)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做出科学估计,为应急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4)指导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及修改完善。

(5)掌握本地区环境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式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6)负责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对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预防和预警

3.1建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信息收集体系

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预防机制是做好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争预案》和《山东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预案》,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本辖区内(外)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和风险评估工作。

1.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对本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规模、分布、生产使用、储存状况、分布情况等实施调查,并对危险化学品危险源进行识别。

2.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对本辖区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储存、处置场所和设施实施登记备案。

3.2开展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预防预警行动

3.2.1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技术监测和风险管理

(1)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根据属地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固定危险源的特性,配备相应的监测仪器、设施、测试试剂及数据分析系统等,研究相应的监测方法,加强危险化学品环境监测能力。

(2)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在对国内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风险分析与分级,支持并依靠研究单位开发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的实用技术,对化学品在实际环境中的环境风险实施评估,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

(3)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组织专家对辖区内现有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技术及设施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价,在建设、运行阶段定期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废弃化学品分级分类系统及设施许可证制度,消减废弃化学品对环境潜在威胁。

3.2.2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储存处置日常监管

(1)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要求废弃化学品产生单位及时进行处置,杜绝一切污染隐患。

(2)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协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危险化学品储存处置场所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仓库储存条件、安全消防设施、出入库管理制度、危险物品隔离储存措施、专管人员资质、人员防护用品、潜在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等,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应责令其立即改正。

(3)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协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内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运输业务单位的资质、货物包装方式、包装物的材质、规格、装卸方法实施检查,消除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隐患。

3.2.3编制乡镇街办、各单位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应急预案

(1)环保局应协调有关部门指导本辖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编制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从业单位应急预案应及时上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乡镇、街办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在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从业单位、处置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基础上,编制本级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上报上级人民政府。4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4.1突发事件分级响应程序

1.应急启动

4.1.1接报单位接到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事件举报或报告后,详细了解突发事件有关情况,包括事发地点、人员伤亡及污染状况、可能的事件单位、事件起因等,并在1小时内通报事发所在地环保所。

(2)事发所在地环保所应在2小时内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及装备,进入事件现场实施评估,初步判断事件等级。

(3)对于一般环境突发事件,事发所在地环保所应立即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在当地人民政府指挥下,启动本辖区环境应急预案,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4)对于重大及较大环境突发事件,事发所在地环保所在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启动本辖区环境应急预案的同时,应立即上报市环保局。市环保局调派专家到达现场作进一步评估,同时上报潍坊市环境保护局,启动地区级环境应急预案。

(5)对于特大环境突发事件,在启动事发地环境应急预案的同时,应及时上报省环保局,由省环保局组织专家到现场做进一步调查确认。

4.1.2分级响应机制、信息报送与处理、报告内容和方式、指挥和协调、环境应急监测及污染警戒、信息发布、应急终止、应急终止后的行动参见《山东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2现场应急处置

4.2.1污染源控制

通过了解事件起因及现场监测,掌握引发事件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类别和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对危险化学品污染源进行控制,避免污染进一步扩散。

4.2.2泄露物处置

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对现场泄露的危险化学品进行覆盖、收容、稀释,防止二次污染。

(1)若遇液体危险化学品泄露至地面,应及时筑堤堵截或引流到安全地点,采用低温冷却、泡沫覆盖等方法抑制污染物进一步蒸发;

(2)对于贮存罐的液体泄露,应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化学品、沿明沟外流;

(3)对于大量危险液体的泄露,可选用隔膜泵将泄露出的危险物品抽入容器或槽车内,泄露量较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物进行吸收中和,也可用固化法处理泄露物。

(4)对于挥发性液体、气体,可采用水枪或消防水带向泄露物蒸汽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扩散,减少空气污染,同时应疏通污水排放系统,由污水处理厂接收因此产生的大量污水。如果污水处理厂负荷过大,由地方政府责令排入该污水处理厂的其它单位、生产设施应当限产、停产,确保应急产生的污水得到妥善处理,达标排放。

(5)对于可燃危险化学品,可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

(6)为减少大气污染,可采用水枪或消防水带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但应同时疏通污水排放系统排放。

(7)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2.3危险化学品危险源追溯

(1)根据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点、危害特性等,追溯其危险源;

(2)核对危险化学品、危险源数据信息库,判断危险源;

(3)对于已列入危险化学品、危险源数据信息库的危险源,参照信息库中的相关信息,应用正确的应急措施,避免或及时纠正错误的应急措施,以防造成二次污染;

(4)对于未列入危险化学品危险源数据信息库的危险源,在应急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参照专家组的意见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将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

(5)对于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移动危险源,根据其所有者、移出地和目的地的信息进行追踪。

4.3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应急人员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按国际通用法则,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如:

1.有毒有害气体防护:采用呼吸道防护的方法,正压式氧气面具(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尘面具、浸水的棉织物等。

2.不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采用隔绝服防护等。

3.易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采用全身防护等。

4.易燃液体、气体的防护:采用阻燃服防护等。

4.4事件发生地周边居民的安全防护

1.根据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或火焰辐射热所涉及到的范围设立警戒区,在警戒区域的边界设立警示标志,安排专人警戒,除应急救援人员,禁止他人进入警戒区。在通往事件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2.据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的级别、影响范围及程度,事发地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事发地周边居民疏散范围及方式,迅速安排专人对周边居民实施紧急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禁止人员在低洼处滞留。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对受灾居民实施安置,并配备必要物资及应急装备。

4.选择地形有利的位置设置急救点,对受伤人员实施现场急救,并配备具有防爆功能的救援器材。

5.根据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向事发地周边居民告知应急安全防护措施,减小事件的影响。

5应急保障

5.1通信保障

应建立和完善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市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确保应急方案启动时省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处置工作组间的联络畅通。

5.2应急力量与装备保障

5.2.1应急力量保障

应加强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要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对各地所属大中型化工企业的消防、防化等应急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形成由市和相关企业组成的应急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2.2装备保障

环保部门、乡镇环保所及相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现有检验、鉴定、监测等技术力量的基础上,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消除污染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现场处置工作组携带的应急设备见附件。

5.3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

5.3.1实施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应急救援培训与教育

(1)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定期对员工开展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常识培训,组织职工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进行自救,参与联防救援工作,使职工在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

(2)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安排专人管理厂区内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及设施,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3)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厂区内的危险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定期对员工进行讲解说明。

(4)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在厂区周围张贴或发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宣传材料,对居民进行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知识教育,提高附近居民应急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5.3.2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1)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建立本单位应急体系,编制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与所在地政府的预案对接,向本辖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按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程序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训练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

(3)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重点危险源实施24小时监控;对应急防护、救援器材和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

危险事件 篇5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飞速增长, 高速公路死亡事故占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1]。事故预防是道路交通安全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从事故的发生机理和防控机制的源头入手, 研究事故预防理论及技术,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本文依托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 围绕着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事故预防问题, 展开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的研究。出入口是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段。据嘉兴市高速公路事故资料统计表明, 高速公路发生在出入口区域的交通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33%, 其中追尾事故的比例高达42.3%。在高速公路出口区域发生的停车、倒车、逆行、超速行驶、违法变道等危险行车行为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1 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危险行车事件的监控与预警系统

目前道路视频检测系统大都需要人工对目标车辆的行为进行判断, 不但反应缓慢, 而且工作强度大, 人力成本高。发生事件后, 不能及时有效的发布信息并采取合理的管控措施, 特别是当危险行车事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时, 不能立刻实施有效地预警和交通执法管控。由同济大学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组研发的“高速公路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系统”将危险行车事件的监测、无线信息发布及远程执法管控等子系统进行集成创新, 能够对危险行车事件引发的交通事故进行有效地预防。

本系统包括道路交通事件检测器、信息发布控制机、无线信息发布系统、远程喊话及报警装置等。其具体配置为:道路交通事件检测器: 时代一号;信息发布控制机:HLINFO远程信息发布系统;无线信息发布系统:LED显示屏HL320-2、控制系统Hlight2.0及GSM模块;远程喊话:发射机XW168C、接收机XW50W、大喇叭25-19B;报警装置:15w扬声器。该系统将危险行车事件检测与监控、事件存储与判别、预警预案自动生成、无线远程通信、预警信息实时显示、远程交通执法管控等功能集成一体, 对高速公路危险行车事件的产生、发展、消散整个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监控, 保证了事件发现、信息发布、实施管控等一系列环节的有序运作, 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危险行车事件对正常交通运行的影响。

1.1 危险行车事件自动检测

危险行车事件自动检测的核心部分是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数据信息实时保存2模块的实现过程。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分为图像预处理、目标检测、目标跟踪3步。本系统采用基于背景减法的目标检测与基于区域多目标识别与检测技术的目标跟踪方法, 其中背景图像采用高斯混合模型生成。为了满足后续数据处理的需要, 系统实时保存的数据必须包含每一车辆运动过程的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 这样才能保证既提取出微观交通参数, 又能对实际交通过程加以复现。

对系统保存下来的数据做后续处理, 包括图像坐标向地面坐标的转换, 坐标数据的平滑, 以及行车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微观交通参数的提取, 并将每辆车的行车轨迹数据与速度、加速度以及对应的时间信息相融合, 实现了交叉口交通运行状况的再现。

当检测到的速度、加速度等参数超过系统内设定的阈值时, 系统则自动检测出高速公路上的停车、倒车、逆行、低速或超速行驶、违法变换车道等危险行车事件, 并在监控中心触发事件报警。事件检测器通过232数据线与信息发布控制机相连, 将检测到的事件以8位二进制代码的方式发送到信息发布控制机上, 此时信息发布控制机可以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和管控措施。

1.2 事件及预警信息实时发布

当系统检测到重点违法行为时, 系统管理员调出事件存储视频及观察视频矩阵确认事件类型, 并决定是否发布此事件信息及预警信息。当决定发布此预警信息时, 则通过移动运营商的GSM网络远程无线发布预警信息, 发布到监控区域的可变情报板上。远程可变信息板显示事件类型和管控措施等信息, 给违法车辆和后续车辆提供管控和预警信息。

1.3 紧急事件远程执法管控

事件一旦确认发布, 监控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无线喇叭对现场违法车辆实施远程喊话执法管控, 缩短事件消散时间, 维持正常的交通运行秩序, 能够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1.4 系统整体特征及示意图

此系统最主要的特征是对高速公路最常见的、最严重的、最易导致追尾事故的危险行车事件进行实时地监控与预警, 针对各种不同的危险行车事件自动产生预警方案, 从而尽快消散危险行车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交警执法管控都是采用无线远程控制的方式。图1所示为高速公路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系统示意图。

2 实例分析

以浙江省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某出口匝道区域为研究对象, 进行实例分析, 对车辆违法变道、违法停车这2种重点危险行车事件实施监控与预警。引入交通冲突理论, 采用Svensson的改进型安全金字塔模型进行危险行车事件风险分析, 同时采用行车延误及事件消散时间等指标, 对本系统进行效果评价。

2.1 交通冲突风险评估模型

目前, 各国学者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价道路的安全状况, 取得了很多成果。从评价依据的不同可以将这些方法划分为两大类:基于交通事故统计的评价方法和基于交通冲突技术 (Traffic Conflict Technique, 简称TCT) 的评价方法, 前者曾被国内外长期广泛采用, 后者是自上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的一种新方法。

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发现, 基于交通事故统计的评价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其原因, 该方法主要存在如下严重缺陷或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①事故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偏低;②事故发生的稀有性和偶然性导致安全评价周期过长;③事故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影响信息采集的客观真实性。这些原因导致基于事故统计的道路安全评价方法精度较差, 尤其在小区域地点安全评价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表现得很不理想。

基于交通冲突的评价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 与基于事故统计的评价方法相比, 具有以下显著优点:①交通冲突具有可观测性, 克服了交通事故不可观测、不可逆的缺陷, 可操作性增强;③交通冲突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样本数据, 从而大大缩短评价周期、提高评价精度;③利用交通冲突进行安全分析的针对性更强, 可以将冲突形式做不同的分类, 依照冲突类型对冲突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 并据此产生解决方案。综上可将基于交通冲突的评价方法的优点总结为:“大样本、短周期、小区域、高信度”[3]。

1977年, Hyden 提出了交通冲突的基本定义, 并提出了安全金字塔理论[4,5], 建立了关系模型。此后, Svensson对安全金字塔模型进行了改进, 对评价交通冲突行为的危险程度进行了量化处理[6]。图2为Svensson根据冲突速度和冲突时间建立的冲突事件严重程度分析图表。

冲突速度定义为交通行为者发现存在交通危险行为而采取相应回避措施时, 机动车的运行速度。冲突时间以交通行为者开始采取避险行为时到两车至冲突点的时间。根据冲突时间与冲突速度, 在图2即可查得其冲突值。冲突值越大, 则风险越大。下文中停车汇入冲突风险和变换车道冲突风险均是利用此模型计算得出危险行车事件风险值。

2.2 实验区域介绍

图3 (a) 是出口区域俯视图, 此出口区域包含了一个交织路段, 交通条件较为复杂。图3 (b) 是对出口区域进行监控与预警范围的平面示意图, 2个进出匝道之间的距离约为600 m。根据主线上游的标志牌提示的信息, 车辆欲通过出口匝道的应在图3 (b) 中箭头所示的位置提前变换车道, 而不是在交织段末端采取临时性的、紧急的或激进式的违法变道行为。而实际当中, 在交织段末端发生的违法变道行为非常频繁, 此危险行车交通冲突点主要集中在图3 (a) 中的ab 2处。

同时, 这个出口区域也频繁发生车辆违法停车事件。就其原因主要是行车方向判断错误, 或是没有来得及判断去向, 致使车辆减速, 主要停车在图3 (a) 中①②③号位置上, 再次判断方向, 然后驶入出口匝道, 或继续沿着主线行驶。如果停在③主线右侧的车辆需要前往杭州方向, 则需要倒车或逆行进入出口匝道。违法停车汇入冲突点主要集中在cg, 共5处。

2.3 系统应用前的观测情况

对该出口区域1 d中的08:00~17:00时间段进行视频监控观测, 共记录了49起违停事件 (其中停车37件, 停车并倒车12件) 。违停事件主要发生在图2 (a) 中的①~③号位置, 其中发生在位置①的事件共28件, 发生在②位置的事件共5件, 违停事件平均持续时间为108 s。当违停车辆汇入目标车道时, 目标车道车辆平均冲突速度为73 km/h, 平均冲突时间为 5 s, 平均每起违停车辆汇入目标车道的交通冲突风险值为21。违停事件整个过程中, 平均每起停车事件影响车辆为1.8辆。

选取此出口区域1 d中的晚高峰小时作为违法变道事件观测时间段, 记录了37起违法变道事件, 平均冲突速度为75 km/h, 平均冲突时间3 s, 平均每起违法变换车道的交通冲突风险值为25。

2.4 监控与预警系统的应用

针对此出口区域监控与预警系统设备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在正常情况下, 可变信息板提示驶入前方出口匝道方向的车辆提前变道, 从而减少前方交织路段紧急变道次数, 从而减少交通冲突次数。当在出口区域发生违法停车事件时, 系统自动检测并报警, 系统管理员确认并发送信息至可变信息板, 提醒后方车辆“前方违停车辆, 请减速慢行!”。同时, 系统管理员通过安装在出口匝道附近的无线扩音大喇叭对违停车辆喊话, 实施远程执法管控, 告知行驶方向, 促使违停事件迅速消散。

2.5 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笔者在一个月的期间内共进行了4次前后对比实验, 在对此出口区域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系统示范应用之后, 危险行车事件的平均检测时间为3~5 s, 实时远程执法管控的时间为10~15 s, 停车危险事件平均消散时间为20~30 s。本文最后采用交通冲突风险、行车延误时间、事件消散时间以及事件发生次数四个指标来评价本系统的应用效果, 如表1所列。

3 结束语

结果表明, 此监控与预警系统能够明显地减少事件发生次数和危害程度, 有利于事件的快速处理和执法管控。

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引发人们对交通安全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高速公路重点违法行为预警及及时管控成为道路安全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笔者所介绍的基于视频的“高速公路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系统”即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结合计算机先进技术的一次有益探索。该方法首先能克服以往方法的不足, 提高数据采集精度和效率, 降低实验成本, 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充足可靠的数据支持;其次, 该方法能使交通安全研究变得更加具体和可行, 通过摄像机采集的交通场景图像经过图像处理和分析, 向广阔的交通事件自动检测和预测方向拓展, 如检测交通冲突、交通拥堵、车辆逆行、预防交通事故等, 并可为事故再现研究提供依据;再次, 该系统建立多种新的交通控制和管理手段服务, 快速处理和消除交通事件, 预防交通事故或2次交通事故, 保障交通安全, 实现交通智能化管理。

传统人工观测的数据采集手段无法做到及时预警及, 限制了交通冲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随着交通冲突技术的不断标准化, 交通冲突数据自动化采集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道路交通安全由人工分析发展到自动化监控预防的阶段, 从而可以极大地改善道路安全分析和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摘要:危险行车事件的监控与预警是预防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围绕着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事故预防问题, 针对车辆违法变换车道、违法停车2种主要行车危险事件进行监控与预警。结合实例分析, 以减少交通冲突风险和行车延误为评价指标, 对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系统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 此监控与预警系统能够明显地减少事件发生次数和危害程度, 有利于事件的快速处理和执法管控。

关键词: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

参考文献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 (2007年度) [R].无锡: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2007.

[2]张殿业, 金键, 郭孜政.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研究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7) :132-138.

[3]张苏.中国交通冲突技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4]Chin Hoong-Chor, Quek Ser-Tong.Measurement ofTraffic conflicts[J].Safety Science1997, 26 (3) :169-185.

[5]成卫.城市交通冲突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危险事件 篇6

关键词: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危险因素,防范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指超出本来护理目的且未预测到的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一般是医患均不愿发生的, 对患者有负面影响的事件。由于血液透析室的特殊性, 护理风险较高,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较高[2]。为了避免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高护理质量, 应准确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总结防范措施, 加强和完善血液透析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我科室特对78例护理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的78例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详细资料, 其中男48例, 女30例;年龄15~73岁, 平均 (43.4±4.2) 岁。

1.2 方法

调查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时间、原因、处理方法、结果和责任人等情况。对所有不良事件进行分类, 0~1级事件科室内部讨论整改, 2级及以上事件撰写成报告上报。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

根据《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3]对所有不良事件进行归纳分级。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1级:事件发生但未造成伤害;2级:轻微伤害, 患者生命体征没有变化, 需进一步观察和处理;3级:中等伤害, 患者部分生命体征变化, 需临床简单处理;4级:重度伤害, 患者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提升至护理级别紧急处理;5级:永久性功能丧失;6级:死亡。0~2级为轻度事件, 3级为中度事件, 4~6级为重度事件。依据《血液净化专科护理》[4]和医疗卫生相关法规规范及血液透析室管理规定评价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危险因素归纳。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所有护理不良事件中, 中度事件发生率70.5% (55/78) 最高;其次是轻度事件25.6% (20/78) , 其中0级和1级各6次 (7.7%) , 2级8次 (10.3%) ;重度事件的发生率为3.8% (3/78) , 均为4级。

2.2 护理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经调查, 7 8例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居于首位的是护士责任心不强27例 (34.6%) , 其次为健康教育不到位12例 (15.4%) 、自我保护和风险意识淡漠9例 (11.5%) 、病情观察不仔细8例 (10.3%) 、沟通不畅7例 (9.0%) 、操作不规范6例 (7.7%) 、查对制度缺陷5例 (6.4%) 、无菌观念薄弱4例 (5.1%) 。

3 讨论

随着透析模式的不断变革和透析患者的不断增加, 血液透析室已然成为高风险科室。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工作较为复杂, 不仅涉及环节较多, 对医护人员的仪器操作要求也较高, 因而产生的风险较大[5]。近年来, 随着各项血液透析室标准规范流程的颁布, 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有所规范, 但全国范围内对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的报道仍屡见报端[6]。因此, 我院提倡加强血液透析室护理工作的管理, 改进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我院通过对78例护理不良事件临床资料的分析, 发现中度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和重度事件。轻度不良事件一般在科室内讨论及时整改解决, 但中重度事件需撰写责任报告, 引起关注。经调查, 护理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居于首位的是护士责任心不强, 其次为健康教育不到位, 自我保护和风险意识淡漠和病情观察不仔细等。此外, 沟通不畅、操作不规范、查对制度缺陷和无菌观念薄弱也是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为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我院总结一系列防范措施, 具体如下: (1) 培养医护人员的责任心:部分医护人员存在懒惰、麻木、侥幸思想,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责任制度, 对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进行合理的评测和奖惩。同时, 科室内部也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2) 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对于工作年限较短, 经验不足和资历尚浅的护理人员, 往往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7]。我科室提倡以老带新, 由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护士带领年轻护士工作。同时, 加强护理工作的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方能独自上岗。 (3) 加强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自身应熟知相关健康知识, 科室内部组织学习, 让患者了解透析相关的注意事项。 (4) 加强安全管理:对医护人员做定期安全教育, 对不能遵守安全守则的医护人员予以适当的惩戒。 (5) 密切监视患者的病情变化:部分医护人员不够重视患者病情, 对特殊患者如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者、动脉量血流不足者不够关注, 以致造成不良事件。我科室要求透析过程中严密监视患者生命体征, 一旦出现并发症及时上报医生。对于特殊患者应首先关注、询问患者当天用药和身体情况。 (6)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透析时, 应严格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和抗凝剂使用量等。上机操作前, 严格检查设备, 对设备缺漏及时反映和处理, 以免患者发生静脉肿胀和肌肉肿胀等不良事件。 (7) 加强无菌操作:病房应严格消毒, 实行消毒制度和隔离制度, 避免因护理失误造成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 应加强血液透析室的安全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 提高业务素质, 结合奖惩制度控制不良事件,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沐琴.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3) :16.

[2]张燕.血液透析中心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2) :3548.

[3]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680.

[4]黄金.血液净化专科护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35.

[5]吴春燕, 王文娟, 应迎娟, 等.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1) :992.

[6]蔡水仙, 康玉华, 郑美华, 等.规范卫生措施后血液透析室空气质量效果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10, 17 (1) :28.

危险事件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 对新入院的152例患者 (脑出血48例, 脑梗塞80例, 癫痫10例, 其他14例) 进行坠床、跌倒、自伤、管路滑脱等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

1.2 评估内容

患者入院时, 责任护士通过其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用药 (利尿剂、镇静剂、降压药、降糖药等) 项目进行评估, 并填写如下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单: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总分≥4分, 提示为高危人群, 应立即启动防跌倒、坠床意外事件预案, 向患者讲解预防意外事件的相关措施, 并在患者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等警示牌, 由护士长每周再次评估。必要时在护理记录中登记评分情况和有无意外发生, 直至高危因素解除、出院、转科、死亡。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单存放于病历中。如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 立即按不良事件上报至护理部, 护理部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讨论意外事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以防再次发生。

2.2 结果

通过对152例住院患者进行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 并采取相应安全管理措施后, 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住院人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 有效保证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收到良好效果。

3 护理措施

3.1 预防坠床、跌倒

(1) 对评估后确定为高危人群的患者, 护士应立即与其家属沟通, 告知危险性、注意事项, 及时使用床档并在患者床头挂警示牌, 如“防跌倒”“防坠床”等, 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注意。

(2) 医护人员随时做好意外发生的紧急处理及预案。

(3) 对谵妄、烦躁不安的患者, 必要时可以使用约束带固定。

(4) 患者应在责任护士的指导和家属陪同下, 有计划地实施肢体功能锻炼。

(5) 为行走不稳者选择适合的辅助工具。

3.2 有效的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24小时内为其制定与其病情相符的健康教育处方,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防坠床和跌倒的相关护理措施, 教会患者使用辅助设施, 如护栏、扶手等;对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 突然改变体位可能会诱发脑供血不足, 出现头晕等症状, 应告知其动作要缓慢;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 劝其不要在未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下床活动, 同时告知陪护和家属;服用降糖、降压、利尿药的患者, 应遵医嘱服药, 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3 加强巡视

护士应定时巡视病房, 协助患者翻身、坐起或下床活动, 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为患者创造安全的环境。引导患者熟悉病房, 让患者穿大小合适, 稳定性强的鞋子, 避免衣裤过长、过大, 保持地面干燥、平坦, 将呼叫器放置在患者易取的地方, 沐浴时提供座椅, 防止滑倒。责任护士每天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随访, 适当增减防护措施, 并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并取得其配合。进行床旁交接班, 特殊情况在晨会上报告, 提醒每一位医护人员[2]。

3.4 加强基础护理

对意识不清或感觉障碍的患者, 慎用热水袋、冰袋, 如需冰敷者, 一定要做好记录和交班, 同时做好皮肤护理, 定时翻身, 防止褥疮, 翻身动作宜轻柔, 防止将皮肤擦伤、碰伤。

3.5 加强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如静脉输液管、留置尿管、留置胃管、氧气管以及气管套管, 定时巡查是否有移位、脱落、滑出, 做好标记, 对躁动不安或精神异常的患者视情况给予必要的约束。

4 讨论

应用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单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 对高危人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如使用手腕带、床拦、保护性约束带、相应的警示牌、由家属陪护、落实相关护理记录等, 保证患者住院期间不发生跌倒、坠床、自伤、管路滑脱等意外事件。若患者发生以上意外事件时, 能及时给予相应的紧急处理[3]。此外, 强化护士安全管理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开展护理安全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情况自查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能够有效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起到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 提高护理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吕翠萍.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的临床应用[J].健康必读, 2012 (11) :390.

[2]袁慧丽.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随访表在预防病人跌倒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1 (3) :25.

危险事件 篇8

关键词:心血管事件,可逆性危险因素,分布与认知,干预

为评估来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可逆性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和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从而采取有效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特进行以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年龄37~65岁,在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就诊并首次发生心血管事件收住入院的300例患者(排除死亡患者)。其中男性193例,女性107例,男女之比2∶1。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问卷是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建立的心血管病发病最优预测模型进行设计,对问卷的维度、条目、内容等进行专家咨询,并应用德尔菲法给问卷各维度赋权重。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经济状况等。(2)可逆性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3)对可逆性危险因素的认知及主动实施预防措施的情况。

1.2.2 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问卷325份,回收率100.00%;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2.31%。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数据,以χ2检验和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见表1。

2.2 300例心血管事件住院患者可逆性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见表2。将表2中的因子进行多因子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求RR值。依次为血脂异常RR=7.70,糖尿病RR=5.56,高血压RR=5.42,超重和肥胖RR=5.23,吸烟RR=4.12,饮酒RR=4.12,不合理膳食结构RR=3.25,缺乏运动RR=1.69。

(注:仅列出经单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

2.3 300例心血管事件住院患者可逆性危险因素的认知及主动实施预防措施的情况

见表3。

3 讨论

3.1 结果特征分析

3.1.1 本组一般资料特征

主要为高年龄,低学历,中收入,他们的中位年龄为52岁,均为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对文化、卫生、艺术、保健等知识的敏感性较低。

3.1.2 可逆性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为多因子和高频次。300例患者中普遍存在吸烟、饮酒、超重和肥胖、不合理膳食结构、缺乏运动,而这些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患者具有危险因素的多少和程度不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不同。

3.1.3 认知及主动实施预防措施的情况

患者对心血管事件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的认知程度均较低,在调查内容中知晓率最高的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关”,占71.65%,而对于其他调查内容知晓率均达不到45%。而对于能主动实施预防措施者仅占27.56%,说明心血管事件发生患者对其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极低,并且不够全面和系统。

3.2 可逆性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分析

由胡大一牵头的“中国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研究”,张杼扬牵头的“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床特点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冠心病患者群发病特点,提出我国人群与冠心病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1]。这与我们此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据国外学者研究显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如戒烟、健康饮食和加强锻炼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降低80%[2]。本资料中可逆性因素均可以通过改变行为得以纠正或改善的,而患者的行为改变是需要我们进行人为干预的。

心血管事件可逆性危险因素的干预可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类。非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改善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趋利避害,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而药物治疗则通过使用一些药物干预的行为(如戒烟药)或生理病理过程来达到降低心血管病危险的目的[3]。

3.3 对策

积极开展心血管事件的防治工作,对可逆性危险因素及早干预。冠心病(CAD)综合防治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两级预防和5个层面[4]。

4 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全民对心血管事件预防的意识,使其自觉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达到控制高危因素,减少发病率的目的。提示我们医务人员应该重视普及心血管事件相关知识的教育,教会患者预防方法,并且定期监督、检查,确保患者能自觉主动地实施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66.

[2]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8-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

[3]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677.

危险事件 篇9

关键词:高血压,危险分层,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非常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观点以及目前我国现行的慢性病的鉴定中,关于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病分级的影响还不够重视,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危险性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是否存在临床与亚临床靶器官损害[1],能否准确对血压的水平和危险程度分层,是我们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本研究旨在调查社区高血压,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板)[2],对于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和总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观察总体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的影响,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10年12月对徐州市牌楼社区普查体检35岁以上居民1 143人,其中女性占62%,男性占38%,年龄35~79岁,平均54岁。

1.2 方法

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项目要求进行检查,并以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标准定义各种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患及相关技术指标,进行总体心血管危险分层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1 143人的血压情况按血压水平分类,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分别为466、257、285、110、25例,分别占40.77%、22.48%、24.93%、9.62%、2.19%。轻中度高血压占大多数(34.56%),重度高血压仅占2.19%,高血压前期比例较高(22.48%)。1 143人体检发现高血压患者420例(表1)。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4.74%。随年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加明显,7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有所下降。420例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196例,知晓率为46.67%。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治疗者58例,治疗率29.59%。而58例治疗者仅有10例达标,控制率为17.24%。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105例,占体检人数的9.19%,45岁以下为0例,ISH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的ISH患病率18.07%,明显高于平均值(表2)。

注:其中60岁以上415人,ISH 75人,占18.07%

420例高血压患者不同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患病率显示:年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均高于正常(表3)。

根据42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进行低、中、高危险分层:低危285例(67.86%),中危110例(26.19%),高危25例(5.95%)。添加现存的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再进行危险分层。结果显示与仅按血压水平分层比较,高血压高危患者比例明显增加(添加后90.24%与添加前5.95%比较,P<0.01)。见表4。

注:低危11例,占2.62%;中危30例,占7.14%;高危379例,占90.24%

3 讨论

通过对35岁以上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总体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调查,本组35岁以上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4.74%,较以往资料明显增高[2];在高血压防治方面,仍存在低知晓、低治疗、低达标现象。年龄、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均高于正常。其中年龄、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缺乏运动患病率高。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如仅仅依据血压水平进行低、中、高危险分层:低危67.86%,中危26.19%,高危5.95%。添加现存的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再进行危险分层,结果显示与仅按血压水平分层比较,高血压高危患者比例明显增加(添加后90.24%对添加前5.95%,P<0.01)。可见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仅仅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进行分层,就低估了高血压人群中的高危患者,延误高危患者最佳防治时机。添加现存的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再进行危险分层提高了高危患者检出率。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总心血管危险分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总体心血管危险分层是确定降压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3]。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生心脏、血管和肾脏水平的靶器官损害,其未来心血管事件将显著增加[4],这些病人不论血压水平高或正常,均应迅速启动药物治疗[5]。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管理规范中的总体心血管危险分层,决策初始治疗和治疗个体化,中低危患者通常建议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效果不佳方考虑药物治疗。对低危患者实行一级管理(3个月随访);对中危患者实行二级管理(2个月随访);而高危(包括极高危)患者实行三级管理:立即药物干涉,同时需要1个月随访1次,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应根据初始危险分层进行。本研究为社区- 医院- 社区环形管理和高血压心血管病防治策略重心前移积累经验,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必须谨慎正确进行总心血管危险分层,以决定正确的治疗方式,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MANCIA G,LAURENT S,AGABITI-ROSEI E,et al.Reap-praisal of European guidelines o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a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Task Force document[J].Hypertens,2009,27(11):2121-2158.

[2]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板)[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3]SEHESTEDT T,JEPPESEN J,HANSEN T W,et al.Risk strat-ification with the risk chart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compared with SCOR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Hypertens,2009,27(12):2351-2357.

[4]SEHESTEDT T,JEPPESEN J,HANSEN T W,et al.Risk pre-diction is improved by adding markers of subclinical organdamage to SCORE[J].Eur Heart,2010,31:883-891.

上一篇:数学课堂呼唤人文教育下一篇:IP数字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