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层技术(精选10篇)
夹层技术 篇1
近年来, 隧道与地下工程得到大力发展, 大断面隧道设计施工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针对节理、断层围岩中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有了一些成果。本文对沪昆高铁昆明境内某高铁隧道施工及围岩加固措施进行模拟分析, 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在沪昆高铁云南昆明境内, 隧道全长395m, 洞身属剥蚀构造低中山地貌, 地层单斜, 依次揭露为基岩多裸露, 第三系泥岩, 泥岩隔水, 地下水不发育, 第三系泥岩夹石膏, 具有膨胀性, 断层角砾, 地下水对混凝土具侵蚀性。隧道进口处发现断层, 倾角约33°, 地表山体边坡坡比1.2~1.5, 仰坡坡比约0.8, 洞口明挖与暗挖交界处埋深约23m。
隧道断面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试行) 》 (TB10621-2009 J971-2009) 时速350km/h客运专线设计, 见图1。隧道进口为明挖抗震设防斜切式洞门, 出口为明挖抗震设防双耳墙明洞, 洞身采用CRD开挖支护结构按Ⅴ级0.4g活动断裂带衬砌及Ⅴ级0.4g抗震设防膨胀岩衬砌设计。
全隧道围岩定级为Ⅴ级, 洞身采用CRD工法施工, 采用Φ108大管棚并设大外插角Φ42小导管注浆超前加固, 拱部采用Φ108中空锚杆及4m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 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支护, 全环采用HW175型钢钢架。二次衬砌采用C35耐腐蚀钢筋混凝土, 仰拱填充C20混凝土。
2 模型建立
依据设计资料, 建立FLAC3D含断层的浅埋偏压隧道模型, 隧道以CRD工法开挖, 拱顶至坡顶距离40m, 边坡坡比1.5, 断层内夹岩厚度1m, 模型水平宽170m, 上下高113m, 进深2m, 网格划分如图2。
围岩服从摩尔-库伦屈服准则, 按勘察资料, 各岩层计算参数见表1。
砂浆锚杆、喷射混凝土与钢架、临时支撑均为线弹性材料, 其中砂浆锚杆弹性模量取40 GPa, 长4.5m, 直径2.5cm, 注浆后加固范围直径25cm, 锚杆系统法向刚度15MPa, 粘聚力为2MPa。喷射混凝土与钢架系统厚度为25cm, 弹性模量取9GPa, 密度2600kg/m3。临时支撑及临时仰拱厚30cm, 密度3500kg/m3, 弹性模量取9GPa。
按CRD工法施工, 其开挖与支护顺序见表2。
3 计算结果分析
各工序下围岩塑性区分布见图3。
从图3可看出, 软弱夹层围岩力学参数低, 工序1即处于塑性贯通破坏状态, 坡顶出现拉破坏, 坡脚处与断层形成贯通塑性区, 沿断层易形成整体滑动破坏体, 此外坡面也有部分区域的成片塑性区, 边坡稳定性较差。右拱腰塑性区开展范围最大, 沿断层向地表扩展, 拱部两个导洞开挖完后, 塑性区只有小范围发展, 断层同时也导致右边墙塑性破坏区较左边墙大。
图4为各工序下隧道特征点的位移曲线, 从图中可看出, 由于拱顶位于软弱断层附近, 拱顶沉降较地表大, 与地表沉降发展趋势大致相同。工序2拱部两个导洞开挖后造成的沉降最大, 临时支撑拆除也造成围岩有较大沉降发生。围岩水平收敛变化不大, 由于软弱层的存在, 隧道全断面开挖完成后水平收敛值有所减少。
围岩剪应变增长率见图5, 剪应变增长率最大的部位是右拱腰, 剪应变增长快的范围并不在软弱层全长范围内, 靠近隧道一定范围内的夹层围岩剪应变增长较快。从图6锚杆轴力分布情况也可看出软弱夹层与隧道交界面附近支护结构受力较集中。
以上分析表明, 夹层影响了围岩的稳定性, 有必要对断层内岩体进行加固。
4 加固措施分析
对夹层岩体进行注浆加固, 将夹层岩体参数提高到基岩标准, 按表3方案执行。
方案4对上、下部夹层围岩2倍洞宽范围加固, 方案5对夹层围岩全范围加固, 各加固方案下围岩塑性区见图7, 相比图3未加固条件下的围岩塑性区, 方案1减少了地表及边坡的塑性区, 对左拱腰及墙脚的塑性区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对隧道右部塑性区影响不大。方案2阻断夹层围岩塑性区的贯通, 减小了隧道右拱部塑性区, 但直接导致左拱腰与坡面塑性区贯通, 围岩稳定性变差。方案3相比前面两种方案, 兼顾了隧道稳定和减少塑性区的目的, 方案4和方案5相比方案3差别则不明显。
在计算过程中监测到的拱顶沉降、地表沉降和水平收敛曲线见图8, 方案1能较大程度地减小拱顶和地表沉降, 但对水平收敛没有明显控制, 方案2相比方案1对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控制更强, 方案3、方案4和方案5相比前面两种方案地表沉降、拱顶沉降以及水平收敛值进一步减小, 但3种方案相差不大, 尤其是方案3和方案5差别更小, 从经济适用角度考虑, 方案3是最优方案。
5 结论
通过对软弱夹层围岩偏压高铁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 分析了各施工顺序下围岩及支护结构力学特征, 得出软弱夹层围岩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显著, 针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受力性状提出了5种加固方案, 计算结果表明对1倍洞宽范围内的上、下部夹层围岩进行加固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学增, 刘文艺, 索超峰.节理倾角对公路隧道围岩塌落拱影响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 2014, 51 (6) :73-77.
[2]石益东, 李志忠, 李军, 等.两组耦合节理工况下隧道变形的数值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 2014, 51 (6) :89-93.
[3]李军, 吴惠卿, 王彦杰, 等.节理特征和围岩支护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J].施工技术, 2013, 42 (3) :82-86.
[4]郑颖人, 王永甫, 王成, 等.节理岩体隧道的稳定分析与破坏规律探讨-隧道稳定性分析讲座之一[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 7 (4) :649-656.
[5]王吉亮, 陈剑平, 苏生瑞, 等.节理岩体隧道塌方机理离散元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 37 (3) :316-319.
[6]王文, 朱维申.节理岩体隧道的稳定性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 2014, 51 (6) :66-72.
[7]许崇帮, 夏才初, 宋二祥.节理岩体中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 (增2) :3566-3570.
[8]王永甫, 唐晓松, 郑颖人, 等.岩体节理对隧道开挖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 2013, 35 (增2) :207-211.
[9]桑运龙, 李军, 刘学增.水平、垂直节理发育条件下的隧道稳定性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 2015, 52 (2) :67-71.
夹层里的爱 篇2
有一次我去银川出差,他帮我在网上定好了酒店并买好了往返机票,末了给我的钱包里塞了三千块钱,说:“来回路途需要5天,你不用买什么东西,不要带太多的现金。”
我习惯了他的抠门,便没有吭声。虽说有信用卡可以刷,可一些小店也不见得能刷卡。我趁他不注意,又悄悄在钱包里多放了两千元。
紧锣密鼓地忙好了工作,还有一天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我寻思难得来一趟宁夏,想去附近的景点玩玩。于是便租了辆车,一个人跑到沙坡头。晚上回到银川,又累又饿,我便溜达着去美食街找吃的。我要了几串烤串,又要了两个小菜,就着夜色吃起来。
可是埋单的时候我却傻眼了:钱包不见了。我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着。我仔细回想,刚才下租车的时候还拿出钱包来付了车费,然后又买过一瓶矿泉水,然后……大脑里乱糟糟的,我实在想不起钱包丢到哪里,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人生地不熟的,自己可怎么办?我慌忙摸出手机,告知几千里外的老公。
“我的钱包不见了,我所有的证件都没有了,钱也没有了……”话还没说完,我哭了起来。
“别哭。”老公不咸不淡地说,“你人没丢吧?背包还有吧?”
这家伙还不忘调侃我,我掐死他的心都有。
“你打开背包,在里面的夹层里,有两千块钱,原本就是给你应急用的。”老公慢慢地说,“银行卡更不要紧,我一会儿就去挂失。你买明天晚上的飞机票,两千块钱足够了。”
“嗯,可是我身份证也丢了。”我像个无助的孩子。
“你行李箱的夹层里面,有你的护照。”老公平静地说,“晚上一个人在街头不安全,吃好了赶紧回宾馆吧。明晚我有事不能去机场接你,你自己坐车回家。”
高层建筑夹层橡胶隔震垫施工技术 篇3
和平南路1号院自来水公司商住楼,建筑面积16 971 m2,主体高度53.88 m,地下1层,地上18层,框剪结构,抗震设防烈度8度。共使用夹层橡胶隔震垫123个。
1 工程材料
1.1 夹层橡胶隔震垫性能
1)具有很大的垂直承载能力及垂直刚度,满足竖向荷载要求。
2)隔震效果明显、稳定,能有效地降低地震作用。
3)有稳定的复位能力,地震时自动瞬间复位。
4)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防火性能、耐酸碱。
1.2 辅助材料
预埋定位钢板、电焊条、螺栓。
2 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下柱、圈梁钢筋施工→下预埋定位钢板安装→浇筑下柱、圈梁混凝土→下柱、圈梁混凝土养护→橡胶垫的安装→上预埋定位钢板安装→上柱、圈梁钢筋的安装→上圈梁混凝土浇筑。
3 施工方法
3.1 施工准备
1)对进场的橡胶垫查验数量、规格标记及合格证是否与采购文件相符。进行见证取样,并出具合格的试验报告。2)对进场的预埋定位钢板、定位螺栓,查验数量、规格尺寸、表面平整度以及材质证明文件,确认符合设计要求。3)检验定位钢架水平尺,橡胶隔震垫与连接板连接所用的套管扳手。
3.2 下柱、圈梁钢筋施工
下柱、圈梁钢筋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进行绑扎,梁主筋与下柱钢筋空开下预埋定位钢板锚筋位置。
3.3 下预埋定位钢板安装
1)下预埋定位钢板安装,先将每根柱帽两个方向的中心线画在已校正好的柱帽模板上。然后,把距下柱帽上平标高的50线标在固定的钢管架上。安装时,轴线、标高拉线控制,采用焊接方式将预埋定位钢板锚筋固定在钢筋上。2)下预埋定位钢板中心平面位置与设计位置偏差不大于5 mm,中心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偏差不大于5 mm。
3.4 浇筑下柱、圈梁混凝土
1)下预埋定位钢板验收后,将定位钢板的螺孔用黄油塞满封口。2)浇筑混凝土时采用小振捣棒,振捣时不能振捣钢架,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且必须密实。3)浇筑时,经纬仪、水准仪全程跟踪测量,随时调整。
3.5 下柱、圈梁混凝土的养护
浇筑完混凝土,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使混凝土的前期强度增长加快,待同条件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时,方可安装橡胶隔震垫。
3.6 橡胶隔震垫与上下连接板的连接
橡胶隔震垫与上下连接板连接时,用套管扳手拧紧螺丝,严禁用力过猛造成螺丝脱扣,每连接完一块连接板用钢板尺刮一下,保证螺丝的上平与连接板是一平面。
3.7 上预埋定位钢板安装
在安装橡胶隔震垫时,先将上预埋定位钢板与橡胶垫连接。
3.8 橡胶隔震垫的安装
1)橡胶隔震垫安装前,先将下预埋定位钢板螺孔黄油挖出,重新放线对下预埋定位钢板位置进行复查。2)橡胶隔震垫安装时,根据橡胶隔震垫图纸对号入座。拧螺丝时,防止用力过猛,使螺丝脱扣。3)橡胶垫安装后,保证橡胶垫中心与轴线中心重合,橡胶垫中心偏差不大于5 mm。
3.9 上柱、圈梁钢筋的绑扎
上圈梁钢筋绑扎时,要把上预埋定位钢板锚筋位置空开,然后将绑扎好的梁钢筋放在上柱帽上,固定好后,插上柱钢筋,插上的上柱钢筋必须用架子固定,严禁拉在圈梁及锚筋上。
3.1 0 上圈梁混凝土浇筑
上柱帽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柱帽内钢筋较多,要用小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要密实平整,不得有蜂窝、孔洞,严禁振捣钢板。
4 变形观测
每增加一层荷载,需对隔震垫进行一次变形量观测,并做好记录。
5 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1)橡胶隔震垫下预埋定位钢板标高、轴线控制有误差。
2)橡胶隔震垫整体平整度不能保证。
3)浇筑混凝土时,定位钢板、隔震垫有移位。
4)橡胶隔震垫连接叠孔错位。
6 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对进场材料的验收。2)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培训,使施工人员提高对质量的重视。3)确定专人观测和专用经纬仪、水准仪,减少仪器移动次数,增加观测次数。4)指定明确的技术指标,指导施工。对现场参加施工的职工进行技术培训,现场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区分沉降观测、变形观测,分开进行记录。6)对成品加强防护,指定保护措施。
摘要:分析了使用建筑隔震垫材料的优越性,阐述高层夹层橡胶隔震垫施工工艺,通过对注意事项的说明,保证夹层橡胶隔震垫在高层建筑中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橡胶隔震垫,预埋定位钢板,测量,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主动脉夹层凶险致命 篇4
通俗讲,主动脉夹层就是主动脉上鼓起了一个像“瘤子”一样的东西,如果血压过高,这个异常结构本身就脆弱,主动脉可能就会从这里“溃堤”。
而主动脉是离心脏最近,全身最粗大的一个动脉,血流的压力最大,从破溃处冲出的血液马上大量进入胸腔,血压因此急剧下降,病人就会休克。
如果说心梗发生时,还有可能通过胸外按摩而起死回生,主动脉夹层一旦破裂,几乎没有抢救的余地,所以它的死亡率远在心梗之上。
北京安贞医院教授孙立忠曾指出,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高峰期为45岁~70岁,早期死亡率非常高,48小时内死亡率达50%,每拖延一小时死亡率增加1%,而两周内死亡率达65%~75%,能活过一年以上的几乎没有。
主动脉夹层现象并不罕见,像马凡综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特发性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化、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等因素,都会引发主动脉结构异常,从而导致主动脉夹层病症。
其中,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孙立忠说:“主动脉夹层的发病诱因首推高血压,75%以上的主动脉夹层和高血压有关。”几乎所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都有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现象,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亿,而且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达标率比较低。
此外,妊娠是另一个高发诱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专家钱招昕副教授表示,孕妇是主动脉夹层的高发群体,40岁前发病的女性患者中,50%发生于孕期,这主要与妊娠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如果同时有妊娠高血压,那么主动脉夹层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大。
怎么知道自己有主动脉夹层呢?一般看血压,血压高会诱发和加重主动脉夹层的破裂,与此同时,约半数或1/3患者伴有面色苍白、大汗、皮肤湿冷、气促、脉弱或消失等表现。因此,对于长期高血压的人,除了注意监测和控制血压变化外,最好能通过CT了解自己的主动脉的情况,提前手术清除以防后患。
夹层技术 篇5
某型机内襟翼舱上壁板是由带小角度的铝蜂窝芯、内蒙皮 (为了区别以下称为盆形件) 、垫板、外蒙皮等组成 (如图1) 。其边缘板板区20mm范围内厚度为2+0.35-0.05mm, 其余部位为2+0.55-0.05mm。
该组件在生产时使用ZMS2169 I型 (BR-127) 底胶、ZMS2169 2型2类A级 (BMS5-101 II型10级) 胶膜及ZMS2180 2型2类50级 (FM490A) 泡沫胶在热压罐中加温加压固化成型。
该组件的工程要求边缘20mm范围内的厚度为2+0.35-0.05厚度。
实际生产中因钣金零件边缘波动现象、工装型面配合精度差、压力垫制作厚度不均匀等因素造成了零件的大面积超差。
2 组件边缘超厚原因分析
2.1 工装
工装是保证组件合格生产的基础, 其结构形式、型面精度、定位方法等会直接决定胶接组件成型后的状态是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通过对内襟翼舱上壁板原工装的结构形式、计量精度、定位方法等的分析, 发现该工装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 工装压环与制袋区的台阶很近且工装压环内表面坡度较陡, 在制袋时易产生架桥, 从而影响胶接质量; (2) 工装在计量时, 每100mm取一个测量点, 测量间距偏大, 不能有效保证工装型面的精度; (3) 工装模体、压环、四层钣金零件均使用同一组定位孔插定位销定位, 易产生“过定位”问题。在组件加温加压固化时, 钣金零件、压环受定位销限制无法自由膨胀, 会在局部产生应力, 使钣金零件, 尤其是组件边缘的板板胶接区产生鼓动, 从而导致组件的超厚; (4) 为了避免工装及盆形件的加工公差对组件配合造成的影响, 在压环与组件板板区接触面铺贴AIR-PAD (工艺软模) , 压环与斜坡区的接触面依据经验及组件的固化情况适当等。每架份零件状态不尽相同, 组件、压环装配时的局部配合难控制, 从而不能保证斜坡区与盆形件、工装的良好贴合, 最终导致超厚问题的产生。
2.2 蜂窝芯加工
在零件固化过程中平板蜂窝芯很容易随热压罐压力变形, 从而贴合盆形零件, 因此数控加工时无需对蜂窝芯的平面区域进行加工。但蜂窝芯数模是小角度双曲型, 因此在数控编程时需要将数模从曲面展成平面, 展开时会扩大零件的外形尺寸。当实际零件未进行平面区域型面加工后, 产品固化时蜂窝芯受压变形时会再次延展, 造成了展开加工后其外形尺寸比理论要大一些, 在装配时, 展开加工的蜂窝芯会溢出盆形件, 且在数控加工时, 蜂窝芯小角度斜坡尖端以及各斜坡间的R角很难加工, 在组件装配时要手工修整, 而大量的手工修整会造成每架份的产品状态不一致、稳定性差, 修整质量参差不齐。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试验, 发现当组件加压固化时蜂窝芯大角度斜坡面受到的侧向分力较大, 足以推动展开加工的蜂窝芯使其与盆形件产生良好的配合, 而小角度斜坡由于其角度较小, 斜面较大, 因此受到的侧向分力较小, 不能推动蜂窝芯自动找到准确位置。很明显, 小角度斜坡区的侧向受力远小于大角度斜坡区的受力。因此若蜂窝芯小角度斜坡区尖端较厚或未放置到位, 那么该部位蜂窝芯就不能在压力作用下与盆形件良好的配合, 甚至会与盆形件干涉, 将其板板区垫起, 进而造成组件边缘超厚。
2.3 装配
(1) 定位方法是在钣金零件带的定位耳片上依据工装模体或工装压环上的定位孔钻制零件定位孔, 在该定位孔上插定位销进行定位。方法一是通过划线或经验引孔;方法二通过压环上的通孔对零件制孔。以上两种方法无论在制孔精度还是操作难度上, 都很难保证定位孔的准确性; (2) 装配顺序为蒙皮-两层垫板-蜂窝芯-盆形件-压环, 蜂窝芯依靠第二层垫板的位置放置, 再在其上放置盆形件及压环。这样的装配方法无法对两者之间的配合状态尤其是小角度斜坡区与盆形件相应位置的配合状态进行预判, 从而无法对蜂窝芯与盆形件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3 两种改进思路及相应技术方案
3.1 改进方案一
3.1.1 工装
(1) 重新制定组件胶接工装的技术方案。在新的工装方案中扩大了型面余量区的范围, 将型面余量区作为制袋区使用, 并增加了压环内表面的坡度要求, 避免了制袋时的架桥风险; (2) 在工装计量时, 采取全尺寸测量控制, 并增加对型面余量区的计量要求, 保证了型面精度; (3) 借用盆形件制造工装的凸模进行AIRPAD的硫化, 并且将硫化范围扩大至压环斜坡区。这样的硫化方法使盆形件与AIRPAD的制造均为同一依据, 保证了盆形件与压环的紧密贴合。在装配时, 工装压环可依据盆形件外形进行定位, 提高了零件与压环间的装配精度, 避免了使用定位销时的过定位及产生应力等问题。
3.1.2 蜂窝芯加工
通过分析与试验, 已知大角度斜坡区在固化时可自动校准位置, 与盆形件良好配合, 对边缘厚度影响较小。因此在数控铣切前, 使用探针量取铣切工装型面, 并将最高点定为小角度斜坡区的铣切0点进行加工。该方案既保证了蜂窝芯外形, 又控制了小角度斜坡尖端的厚度, 减少了该区域的手工修整量, 提高了蜂窝芯的加工精度及装配精度, 使蜂窝芯的状态更能满足装配时需求。
3.1.3 装配
新的装配方案中放弃了使用定位销定位的方法, 优化后的装配方案是将蒙皮、第一层垫板按照工装模体的外形线放置, 同时将盆形件放置到压环的凹槽内, 在盆形件上放置蜂窝芯及第二层垫板, 再将带有蜂窝芯及第二层垫板的盆形件从压环上取下, 在工装模体上按外形 (余量) 线放置, 最后在盆形件上放置压环。这样的装配方法使蜂窝芯与盆形件的相对位置可见, 对于配合不好的区域可继续进行手工修整及调整;ZMS2180 2型2类50级 (FM490A) 泡沫胶有较高的工艺性能, 蜂窝芯放置到准确位置后不会攒动。同时, 由于压环上AIRPAD是通过盆形件的成型模硫化, 因此可与盆形件可以良好配合, 从而解决了组件、工装的配合及定位问题。
3.2 改进方案二
3.2.1 工装及装配
使用盆形件制造工装的凹模进行胶接组件的生产。该方案的装配顺序为盆形件-蜂窝芯-垫板-蒙皮, 装配完成后, 在蒙皮上放置一块均压板。该方案具备以下三个优点: (1) 盆形件使用该工装生产, 可与工装良好配合, 避免了使用定位销定位时的定位孔钻制及钣金零件产生应力的问题。同时盆形件为靠模面, 无需使用工装压环, 避免了工装压环与零件的配合问题及过定位问题; (2) 在放置钣金零件时, 垫板、蒙皮可根据该工装的余量线进行定位。垫板、蒙皮的外形尺寸与盆形件一致, 并且都带有10mm余量, 因此垫板及蒙皮定位准确, 从而解决了其他钣金零件的定位问题; (3) 蜂窝芯与盆形件相对位置可见, 对于配合不好的区域可继续进行手工修整及调整, 从而及时解决蜂窝芯与钣金零件的配合问题, 保证组件的合格生产。
3.2.1 蜂窝芯加工
蜂窝芯加工与方案一一致, 均需要保证蜂窝芯外形及小角度斜坡尖端的厚度, 并减少手工修整量。
4 两种改进方案的对比
4.1 相同点
(1) 定位依据相同。两种改进思路间接或直接使用了盆形件的制造工装, 并依据外形 (余量) 线进行定位; (2) 蜂窝芯加工方案方案相同。均需保证蜂窝芯外形及小角度斜坡尖端的加工精度; (3) 蜂窝芯与盆形件相对位置相同, 且相对位置可见, 能够及时进行修整和调整; (4) 在实际生产中, 通过两种改进方案制定的工艺方案均能使组件合格生产。
4.2 不同点
(1) 使用的工装不同。改进方案一使用组件胶接工装进行生产。改进方案二使用盆形件制造工装进行生产; (2) 装配顺序不同。改进方案一在工装模体及压环上分别装配再进行组合。改进方案二按照图纸顺序进行装配; (3) 优缺点不同。改进方案一需借用盆形件制造工装的凸模进行组件胶接工装压环AIRPAD的硫化, 一旦硫化成功并合格生产首件, 就无需再次借用, 在组件胶接工装上进行的辅助措施也可沿用至后续架次, 无需清理。改进方案二使用盆形件制造工装可直接进行首件生产, 但是每次批产必须等盆形件制造单位完成生产后才能使用, 同时在工装上进行的辅助措施必须在归还工装前进行清理; (4) 若盆形件制造工装无凸模。那么就无法进行组件胶接工装的AIRPAD硫化, 只能使用改进方案二进行生产。
5 实际应用及继续改进空间
改进方案一和改进方案二在某型机内襟翼舱上壁板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了验证, 这两种改进方案均能保证组件厚度的有效控制。
考虑到实际生产情况, 后续必须解决个别工装压环的AIRPAD硫化问题。解决思路为利用盆形件制造工装生产出一个合格的零件, 以该零件为假件, 进行组件胶接工装压环的AIRPAD硫化。但是由于AIRPAD硫化时需要170℃±5℃ (高温) 及0.5MPa-0.7MPa压力, 而组件的固化温度仅为107℃-132℃ (中温) , 压力仅为0.3MPa, 因此仍需进行生产试验解决该问题。目前, 拟采用高温底胶、高温胶膜进行生产, 同时使用高温泡沫胶或高温填充胶, 对蜂窝芯进行全芯格填充的方法进行假件的生产。但是由于胶膜厚度存在差异, 并且受生产条件的影响, 目前该解决思路还未得到验证。
6 结束语
(1) 两种技术改进方案使用的工装, 能够使钣金零件、蜂窝芯及工装之间良好配合, 解决了定位问题, 保证了组件的胶接质量, 杜绝了装配时过定位及固化时产生应力的问题; (2) 蜂窝芯铣切技术的改进, 在保证蜂窝芯外形的同时, 提高了蜂窝芯小角度斜坡尖端的铣切精度及装配精度, 减少了手工修整量, 降低了蜂窝芯与钣金零件干涉的风险; (3) 两种技术改进方案的装配过程, 都使蜂窝芯与盆形件的相对位置可见, 对于配合不好的情况可以及时修整或调整, 提高了组件的装配精度。
摘要:双曲面小角度金属胶接夹层组件, 多用于飞机机翼、垂尾等气动外形的理论型面, 精度要求及其严格。这种组件的蜂窝芯加工精度要求高, 盆形件、工装与蜂窝芯小角度区贴合难度大, 铝蜂窝芯、钣金零件、工装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复杂。因此易出现边缘板板区超厚的质量问题。文章以飞机内襟翼舱上壁板为研究对象, 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了两种技术改进方案, 使组件边缘板板区的超厚问题得以控制。
关键词:金属胶接夹层组件,厚度控制,制造
参考文献
夹层技术 篇6
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PHC管桩)因具有强度高、造价低、施工快、噪声小、施工场地文明清洁等特点[1],在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与桥梁、码头港口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地层分布特征时有异常,有时会遇到较厚砂夹层、较硬夹层、孤石障碍物等情况,导致在压桩过程中常常出现爆桩、沉桩困难等问题,致使桩身无法达到预定持力层,单桩极限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等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杨绪军以江苏地质条件为例,指出管桩贯入困难时,采用地基土引孔、加强管身材料、改进桩靴、配桩接桩、机械等辅助措施来解决沉桩困难[2]。刘海涛等在郑州市某住宅工程中,采用大密度泥浆护壁预引孔静压沉桩技术,解决了砂性土地基中沉桩困难的问题[3]。刘永超等阐述了预应力管桩在抛填块石及硬土夹层复杂场地中采用冲击成孔、泥浆护壁以及在管桩沉入一定深度后,在孔中采用高压旋喷软化硬土层的施工工艺[4]。钟昌志结合苏州工业园工程实例,分析了管桩爆桩的各种原因,并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5]。
但是在实际项目中,现场管理人员在考虑技术可行性的同时,往往更加重视成本的投入以及工期的影响,且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基于华北某项目桩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地质勘查报告、压桩施工记录、相关规范及市场调研情况,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并逐一比较每个方案的技术、经济、工期指标,综合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1 工程概况
某新建学生公寓,长49.2m,宽18.3m,地上12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42.9m,现浇混凝剪力墙结构,梁板式筏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采用PHC-AB500(100)-23和PHC-AB500(100)-27两种桩型,共213根。由于校区已有学生入住,为降低施工噪音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桩基施工采用静压法工艺,机械设备为一台ZYJ680型液压静力压桩机。工程所在地属华北冲击平原东缘,基底构造单元属沧县隆起与黄骅凹陷过渡带。根据探测情况,本工程土层自上而下分为13个土层,桩端持力层为第7层粘土层。各层的工程地质情况如表1所示。
2 工程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2.1 确定最大压桩力
根据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6],桩身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R——桩身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kN;
ψc——基桩成桩工艺系数,取0.7;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
Aps——桩身截面面积,mm2。
根据公式(1)可算出外径500mm、壁厚100mm的AB型桩桩身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为3158kN;外径500mm、壁厚125mm的AB型桩桩身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为3701kN。根据经验,桩身轴心抗压承载力可在1.3倍设计值范围内取值,本工程最后确定100mm壁厚管桩允许最大压桩力为3600kN;125mm壁厚管桩允许最大压桩力为4600kN。
2.2 问题及分析
本工程制定了严格的桩基施工质量管理办法,从管桩进场后的桩身质量检查到施工中接桩的焊接质量、停歇时间、垂直度、终压值以及入土深度均做了严格规定。
桩机先从最南一排开始压桩,压桩较为顺利,后在南侧第二排从西向东压桩过程中,相继出现爆桩以及压桩困难的情况,问题桩位集中并且标高相差较大,达到7~8.3m,详见表2。
结合勘探点平面位置布置图(见图1)及各剖面线地质岩性剖面图(见图2)可知,问题桩基本是桩端在穿越第6层将要进入第7层持力层时发生,第6层粉土厚度分部不均,西北最薄约2.8m,较易穿透,东部及南部较厚约4.9m,硬而密实,穿透困难。沉积规律表明,砂层受自重密实作用影响,存在上细下粗的颗粒,下部土层较上部土层承受更大的自重压力使颗粒空隙更小,排列更紧密,沉积密度更大,沉桩阻力随桩端进入砂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造成沉桩困难,部分桩由于压桩力远远超过桩身受压承载力而产生桩身破坏或者爆桩。
由于考虑到压桩力较大,故增加了桩机配重,桩机总重达到450t左右,使得地面产生不均匀沉降,高差达40cm,桩身倾斜严重,造成桩身垂直度偏差较大。
3 处理方案
3.1 对场地沉陷的处理措施
对施工场地进行局部回填平整,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防止桩机下陷而造成桩身倾斜,严格控制桩身垂直度,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桩长的0.5%,经纬仪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进行校准。
3.2 对厚粉砂夹层的处理措施
3.2.1 方案一
加强桩材措施:由桩身受压承载力的计算可知增加壁厚能够提高桩身受压承载力,将100mm壁厚桩改为125mm壁厚桩,桩身受压承载力提高1000kN。
根据市场材料价格调查,125mm壁厚桩成本增加22元/m,总造价增加约6万元。静压桩机运桩、吊桩、就位、压桩等工艺完成一个周期加上合理间歇时间完成一根桩约需40~50min。
3.2.2 方案二
原位引孔措施:桩基规范指出原位引孔取土措施可以减小沉桩阻力。引孔机械采用螺旋钻机,引孔直径为桩径的1/3~1/2,深度以穿过砂层为准,引孔取土后立即进行压桩。根据市场调查咨询,螺旋钻机进出场费2.5万/台,引孔32元/m,总造价增加约11万元。
经现场试桩监测,螺旋钻机就位、引孔、注泥浆、成孔、排土清运等工艺完成一个周期加上合理间歇时间约需50min,加上压桩机压桩时间,则此方案每完成一根桩约需100min。
3.2.3 方案三
锤击法施工同时加强管材措施:锤击桩机工作时产生较大锤击能较好地克服桩身侧壁摩阻力及桩端土层阻力。
根据市场调查,锤击桩机进出场费2万/台,100mm壁厚桩改为125mm壁厚桩增加费用6万元。总造价增加约8万元,锤击法每完成一根桩约需30min。
3.3 经济技术工期分析
(1)经济层次比较:方案一造价增加最少,约6万元;方案二造价增加最多,约11万元;方案三居中,增加了8万元。
(2)技术层次比较:从技术层次上看,方案一较易实现,效果较好;方案二效果优于方案一,但由于砂性土结构的特殊性,预引孔施工以及静压桩机重力对砂性土的扰动极易引起砂土塌孔而导致引孔失效。引孔产生的泥浆会污染周围环境,需额外组织人力物力处理污染问题;方案三优于方案一,但锤击桩机由于有冲击荷载,管桩的桩头容易打碎,管桩损失较大,且施工时噪音较大。
(3)工期层次比较:方案三工期最短;方案一次之;方案二工期最长。
综上所述,方案一无论从经济、技术还是工期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并且无污染、噪声小,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经反复论证,决定采用方案一。
采用方案一施工后,虽然陆续有十几根桩因压桩力达到允许桩身受压承载力而无法压到设计标高导致截桩,但总体上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了沉桩质量和工期。
4 静载试验结果
经单桩抗压静载荷试验和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均为I类桩。
5 结语
(1)在较厚粉砂夹层地质条件下应用静压桩法施工难度较大,但根据大量的静压桩施工经验得知,设计过于保守,桩长过长,地质勘查不详细等原因均可造成沉桩问题。
(2)增加管桩壁厚可提高管身抗压承载力,100mm壁厚管桩改为125mm壁厚管桩,桩身抗压承载力提高1000kN。从而能适度增大压桩力,在增加管桩贯入成功概率的同时减小爆桩发生概率。
摘要:为解决在较厚粉砂夹层及硬层等特殊地质条件下应用静压法沉桩会出现爆桩、沉桩困难等问题,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通过对技术、经济、工期进行对比论证得出,提高管桩桩身抗压承载力的方式为最优选择。经检测,管桩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静压法,PHC管桩,粉砂夹层,沉桩困难
参考文献
[1]邓友生,孙宝俊,邬忠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研究及发展前景[J].建筑技术,2003,34(4):263-266.
[2]杨绪军.PHC管桩辅助沉桩措施与工艺[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S1):274-276.
[3]刘海涛.砂性土地基中静压PHC管桩施工[J].建筑技术,2012,43(3):204-206.
[4]刘永超,高文生,王清龙.抛填石及硬土夹层场地管桩应用技术[J].建筑科学,2012(S1):210-214.
[5]钟昌志.静压PHC预应力管桩爆桩原因分析与对策措施[J].探矿工程,2006(11):23-24.
夹层技术 篇7
关键词:楔状缺损,治疗,光固化树脂
楔形缺损是临床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病之一, 好发于前磨牙, 尤其是牙弧度最突处的第一前磨牙。笔者采用流动性复合树脂垫底材料联合复合树脂夹层技术与单独使用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进行疗效比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6月于我院门诊部就诊的未穿髓及未行治疗的牙颈部楔状缺损患者100例, 共300颗牙, 患者年龄45~60岁。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夹层组45例150颗牙和对照组55例150颗牙。夹层组男23例, 女22例;年龄 (54±8) 岁;病程 (5±1) 年。对照组男35例, 女20例;年龄 (54±8) 岁;病程 (5±2) 年。2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去除患牙窝洞内龋坏组织及软化牙本质, 做适当的牙体预备, 将黏结面清洗、吹干并隔湿。夹层组在牙本质深层均匀涂一层约1.0~1.5mm光固化流动性复合体垫底材料 (Ionosit Baseline 爱诺赛, 德国DMG公司制造) , 光照40s, 后进行酸蚀、涂黏结剂, 并用卡瑞司马复合树脂充填, 光照固化。对照组直接用卡瑞司马复合树脂常规充填。
1.3 疗效评定标准
成功: 修复体外观完整、无缺损、表面光滑且边缘密合、无缝隙, 牙髓活力正常, 无继发龋, 修复体和牙体间无变色;失败:修复体外形脱落及明显缺损, 修复边缘有缝隙, 出现牙髓病变, 发生继发龋, 修复体与牙体间变色, 其中出现任何一项指标即为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夹层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脱落、牙髓刺激、继发龋齿、密合度欠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 论
光固化复合树脂以其良好的性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具有机械物理性能良好、硬度较高、酸蚀后釉质形成机械性嵌合等优点[1], 但与牙本质黏结性较差, 黏结技术要求较高, 且需酸蚀、黏结、固化等环节, 操作复杂。由于楔状缺损多数均深达牙本质, 酸蚀时导致牙本质通透性增加, 磷酸可通过牙本质小管, 与牙髓接触引起牙髓敏感和牙髓炎性反应[2]。Ionosit Baseliner爱诺赛光固化垫底材料稠度较稀, 涂布于窝洞表面后能充分渗流入窝洞表面的微细结构中, 与牙齿硬组织形成紧密结合;固化过程中, 在到达凝胶点 (失去流动性) 前, 利用其自身流动性, 通过表面凹陷可充分补偿凝胶收缩, 使作用于材料和牙齿结合界面的破坏性应力明显减少;固化后弹性模量较低, 随后充填的复合树脂等充填材料固化时发生体积收缩, 产生将洞衬垫底材料拉离牙齿的破坏力, 但由于洞衬垫底材料弹性模量较低, 在复合树脂的拉力下能产生一定的变形, 可显著减弱破坏洞衬垫底材料与牙齿结合的应力, 使修复体边缘保持较好的密合性。材料充填入窝洞牙本质表面后, 会缓慢地从紧邻的牙本质吸收水分 (此过程会持续数天) , 产生1%~2%的体积膨胀, 不但可补偿其本身的收缩, 还可补偿随后充填的复合树脂等充填材料的收缩, 减小甚至消除收缩产生的破坏应力, 从而能紧密封闭牙本质表面, 减轻或消除边缘微渗漏及术后敏感。
综上所述, 流动性复合体垫底材料联合复合树脂夹层技术治疗牙颈部楔形缺损疗效显著, 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华, 章琛祥, 解耀帮, 等.玻璃离子水门汀与复合树脂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的比较[J].北京口腔医学, 2001, 9 (1) :26.
夹层技术 篇8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导致内膜剥离并发生脱离,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通常由血流动力学、病理学及自身解剖结构特点引起[1]。目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一旦紧急发病或病情进展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快速、准确的临床辅助诊断方式,较传统螺旋CT具有更高的密度和时间分辨率,可通过对病变部位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变化情况的准确描述,为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对44 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多种三维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44 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 例,女性21 例,年龄39~77 岁,平均(53.7±4.2)岁。患者自感病程时间为2 d~3 个月,平均(15.9±3.8)d。所有患者均主诉胸背、腹部、颈部持续性疼痛,存在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现象,其中胸背或腹部持续性疼痛31 例,下腹放射状疼痛8 例,呼吸困难、胸闷6 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存在高血压病史,已排除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7 例合并糖尿病,8 例合并脑梗死,7 例合并心肌坏死,其他患者无明显合并症。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Lightspeed型64 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500 m A,螺距1.375 :1,扫描野FOV 36 cm,矩阵512×512。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300 mg/m L),采用双桶高压注射器由肘静脉注入,剂量1.5 m L/kg,流速5 m L/s。主要扫描范围在主动脉上方水平位置与耻骨联合水平位置,扫描时间7~12 s。扫描完成后将获取的原始CT图像传送至图像处理工作站,分别采取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曲面重组(Curve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进行二维及三维CT图像重建。根据重建后的CT图像进行诊断,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髂内外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及其属支。观察并记录原始CT图像及重建图像上是否存在主动脉夹层及破裂口。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三维重组成像技术在诊断夹层累及范围、真假腔的密度及血栓、供血情况中的价值。并采用常规De Bakey分型法对所有患者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分型,其中De Bakey I型为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范围累及胸主动脉各部甚至腹主动脉;De Bakey II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范围局限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De Bakey III型为内膜破口位于降主动脉,扩展范围累及降主动脉或/ 和腹主动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
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比较,见表1。由表1 可知,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原始CT图像及重建图像,见图1。
注:a.原始图像,示主动脉内形态不规则,呈带状改变;b.VR图像,示降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c.MPR图像,示内膜片及多个内膜破口。
2.2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价结果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价结果,见表2。由表2 可知,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破裂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 0.05)。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发病较为急骤,同时对患者危害极大、预后危险的一种主动脉血管疾病。该病的致病机理为主动脉腔内的血液经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囊样变性中层,从而导致主动脉夹层发生血肿,而血流动力学因素可导致血肿累及区域不断增大扩展,从而使得主动脉中层发生解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多表现为急性发病、剧烈疼痛、休克等,血肿压迫可导致脏器缺血,重度发病时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心脏压塞致死[3]。因此早期确诊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对临床预防及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重要意义。DSA虽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仅能够显示血管内部情况,对无造影剂充盈的假腔较难以显示,在评价主动脉反流、分支血管与夹层之间的关系上不如CT敏感[4,5]。
本组实验探讨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由表1 中可以看出,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CT检查方案诊断可明确患者De Backey分型,有效提高临床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估能力,具有较高的治疗指导价值。由表2 可以看出,螺旋CT能够清晰地鉴别真腔和假腔,并且对累及区域有较高的显示效果。由此可知,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对病情进行准确评价,且为无创性、快速检查,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位重建技术可弥补传统螺旋CT密度分辨率不足的问题[4],通过增强扫描及三维图像重建可准确鉴别主动脉真假两腔。而有关研究表明[6],真、假腔的鉴别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基本依据。真腔规模较假腔小,增强扫描早期真腔的密度高于假腔,随着时间的延伸,假腔密度呈上升趋势,逐渐高于真腔,而假腔显影及排空速度较真腔缓慢,因此CT血管三维重组成像可通过显示假腔内血栓及附壁血栓的状态,进而评估腔内是否存在血栓与钙化灶。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MPR对主动脉夹层范围、血栓、内膜撕裂口、真假腔大小、管壁钙化移位、夹层累及范围等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7];CPR能够显示血管走行的连续性,并且能够消除血管重叠结构的影响;MIP能够清晰显示小血管的管壁钙化情况以及管腔狭窄闭塞等信息,但不能清晰显示血管内膜[8];VR能够立体显示夹层血管表面以及与周围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9]。经过MIP、CPR、VR及MPR重建后的图像较为直观、准确,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价、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的定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珊红,陈银众,赵益炼,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1(1):5-7.
[2]汤振华.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43-45.
[3]赵秀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68,1680.
[4]腾震.夹层动脉瘤的CT和DSA影像学诊断[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5):301-302.
[5]石银龙,庞长珠,康桂荣,等.16层螺旋CT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8):144-145.
[6]Armerding MD,Rubin GD,Beaulieu CF,et al.Aortic aneurismal disease:assessment of stent-graft treatment-CT versus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0,215(1):138-146.
[7]章绪辉,全显跃,俞志坚,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20(3):391-396.
[8]Ota H,Takase K,Igarashi K,et al.MDCT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importance of reviewing crosssectional images[J].AJR Am J Roentgenol,2004,182(1):201-209.
凶险的主动脉夹层 篇9
主动脉夹层上榜理由不言而喻。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可谓是人体的大中枢。下面我们从以下7个方面为大家揭秘主动脉凶险的原因:
什么是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存在或不存在自身病变的基础上,并在一系列外因(高血压、外伤等)的作用下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由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造成主动脉中层沿长轴分离,从而使主动脉管腔呈现真假腔的病理状态。
主动脉夹层有多凶险
急性夹层动脉瘤的患者可突然发生死亡或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死亡。荟萃文献中夹层动脉瘤的患者,发现其中50%在48小时内死亡,每小时死亡的危险占1%。70%死于1周内,90%死于3个月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休克死亡或重要器官供血动脉的阻塞,如冠状动脉、颈动脉或内脏动脉。
主动脉夹层主要有哪些症状
在实际情况中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典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人往往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严重的可以出现心衰、晕厥、甚至突然死亡;多数患者同时伴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2.主动脉分支动脉闭塞可导致相应的脑、肢体、肾脏、腹腔脏器缺血症状:如脑梗死、少尿、腹部疼痛、双腿苍白、无力、花斑,甚至截瘫等。
3. 除以上主要症状和体征外,因主动脉供血区域广泛,根据夹层的累积范围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其他的情况还有:周围动脉搏动消失,左侧喉返神经受压时可出现声带麻痹;在夹层穿透气管和食管时可出现咯血和呕血;夹层压迫上腔静脉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压迫气管表现为呼吸困难;压迫颈胸神经节出现Horner综合征;压迫肺动脉出现肺栓塞体征;夹层累及肠系膜和肾动脉可引起肠麻痹乃至坏死和肾梗死等体征。胸腔积液也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常见体征,多出现于左侧。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中膜结构和异常血流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主动脉结构异常时,自然容易发生主动脉内中膜的裂开,常见的因素包括:马凡综合症、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特发性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化、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等等。我们熟知的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和男排运动员朱刚都是这些原因而倒在运动场上。
血流动力学改变时,也容易造成动脉壁的损伤。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几乎所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都存在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现象。换句话所,高血压的控制对于主动脉夹层的预防、治疗、预后有着全面的影响,是最基本和最不能忽视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妊娠是另外一个高发因素,与妊娠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在40岁前发病的女性中,50%发生于孕期。主动脉夹层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5∶1;常见的发病年龄在45~70岁,目前报道最年轻的病人只有13岁。
主动脉夹层分为哪几种?
根据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的位置和夹层累及的范围,目前医学上有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最广泛应用的是1965年DeBakey教授等提出的III型分类法:
Ⅰ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
Ⅱ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如向下未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A型;向下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B型。
1970年,Stanford大学Daily教授等,提出了另一种主要依据近端内膜裂口位置的分类方法:Stanford A型:相当于DeBakeyⅠ型和Ⅱ型;Stanford B型:相当于DeBakeyⅢ型。
如何确诊主动脉夹层
确诊主动脉夹层的主要辅助检查手段是: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检查(MRA)或是直接的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
主动脉夹层怎么治疗
1.保守治疗
对于急性夹层的患者,无论我们进一步要采取何种治疗手段,首先应进行相应的保守治疗:控制血压,控制疼痛。通常需要应用强有力的药物,如降压的硝普钠,镇痛的吗啡等。而对于情况危急的患者,往往需要急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行急诊抢救手术,但也意味着极高的风险和死亡率。
2.手术及介入治疗
在患者情况适当稳定后,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夹层的类型而定。就目前的治疗现状而言,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以微创腔内治疗为主。治疗的依据包括以下情况,或者说手术适应症:夹层持续扩大,表现为主动脉夹层直径快速增大、范围迅速增加、胸腔出血、疼痛无法控制;或是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如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缺血。
传统的主动脉夹层微创腔内修复术在技术上要求主动脉上至少有1.5cm的锚定区,以防止近端封堵不完全,出现内漏。但是,随着腔内修复器材的改进和腔内修复技术的进步,这一指征已扩大,可以通过杂交手术或各种腔内修复巧术(烟囱、开窗、模块分支支架)来治疗主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cm以内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对于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有学者在升主动脉放置覆膜支架来隔绝近端夹层裂口,但这一术式需要特定的解剖条件限定。急性期行升主动脉置换术,孙氏手术仍是当前A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法。
赵克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熟悉各种血管疾病的开放手术及微创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栓塞和介入化疗,以及擅长肾衰患者透析通路建立及修复,尤其擅长头颈部动脉疾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如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手术、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手术、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手术。
电缆夹层的防火及消防设计 篇10
在进出电缆较多的控制室或电气室,一般要设置电缆夹层。电缆夹层内电缆比较密集,是整个厂区的生产命脉。但工作人员平时很少到达,火灾隐患很难被发现;电缆较密集,电缆放生火灾时电缆容易延燃;电缆夹层空间狭小,一旦发生火灾,烟雾弥漫,消防人员很难发现着火点,扑救困难。
1 电缆夹层的设计要点
电缆夹层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电缆夹层净高一般不应小于2 m,最低不得小于1.5 m;
(2)桥架的布置应方便电缆引入屏柜,且应避免屏柜端子受力;
(3)无关管道不得穿过电缆夹层;
(4)电缆夹层满足防火设计要求;
(5)设计提供火灾预报警装置,避免火灾发生;
(6)设立防火分区,防止火灾蔓延;
(7)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确保电缆及人员的安全。
2 电缆夹层的设计
2.1 电缆夹层的防火设计
电缆火灾的特点是能借住电缆迅速传播火焰。有效地阻止和延缓火焰的蔓延是防火设计的重点。根据现行的电缆防火规程规范,提出以下电缆夹层电缆防火设计方案:
(1)在电缆夹层内,对所有电缆穿越楼板和墙壁孔洞进行严密的阻火封堵。阻火封堵由防火隔板、耐火柔性堵料和速固堵料构成,柔性堵料包在电缆周围厚度不得小于3 cm,以便将来维修更换电缆方便。
(2)对自盘柜穿过楼板下来的竖向电缆涂刷1m防火涂料,以增加该处阻火区段的长度,减少火灾发生时对主控室盘柜电缆和电器元件的热量辐射。如果自盘柜穿过楼板下来的电缆较整齐,可将这部分电缆装入防火槽盒,但防火槽盒需设置自身固定的支架。
(3)由于电缆着火燃烧发热量可以产生热聚集而引起电缆沿走向延燃。试验表明,在30根电缆(可燃体为20.5 kg/m)的情况下,如发生电缆引燃事故,在4 min以内即可形成500℃高温热聚集而导致电缆沿走向进行延燃。因此,电缆支架或桥架上的电缆,如相邻两层电缆根数超过30根时,则电缆层间要用防火隔板(即防火托盘或防火盖板)进行阻火分隔。也可采用每隔两层电缆装设防火隔板(即防火托盘或防火盖板)。另外,夹层中的电缆在水平方向上每一直线段的两端装设一套2 m防火槽盒,防火槽盒的两端用柔性堵料严密封堵。电缆沿水平走向延燃的必须条件是电缆的可燃体超过一定数量(如15 kg/m)时,才可能发生电缆延燃现象。用防火隔板(防火托盘或防火盖板)将电缆分隔,其目的就是分割电缆可燃体的重量,使在分隔空间的电缆可燃体重量达不到电缆沿水平走向延燃的重量,从而防止了电缆沿水平走向延燃。
也可以用防火涂料设计防火隔断来阻断电缆的延燃,每隔几米做一个防火隔断,隔断两端1m处涂刷防火涂料,当一个防火隔断发生火灾时,防止其向其它方向发展。质量好的防火涂料能够提供120 min的耐火时间。可以将火焰阻断在小范围内,防止其蔓延。
2.2 电缆夹层的消防设计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第5.8.6条规定单元控制室、电气控制楼电缆夹层应设线型感温和感烟型的组合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因此,电缆夹层的消防设计应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
在电缆夹层内设置自动火灾报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早期发现电缆过热,提醒工作人员注意,消除火灾发生的隐患。在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中,关键是传感器的选择,一般考虑以下几种类型:点式感烟探测器,缆式差定温探测器和空气样本分析系统。
感烟探头,有烟雾时才能发出报警信号,电缆此时已经燃烧,不利于消除隐患。
空气样本分析系统在火灾探测领域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一般用于计算机室或电缆隧道中,而且成本较高,不建议在电缆夹层中使用。
电缆夹层内采用缆式差定温探测器进行火灾探测是比较经济合理的,缆式差定温探测器在在电缆桥架内与电缆接触并呈正弦状敷设,当桥架内的电缆达到一定温度时,报警信号由差定温探测器终端盒送至火灾报警控制器显示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有火灾隐患,这样就可以把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除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外,还要设置自动灭火系统。从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采用自动喷水系统虽然能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电缆的火灾,防止电缆进一步燃烧,但因该电缆夹层下通常是配电装置或是其它电气设备间,而对防水有特殊要求,因此在作水消防系统的同时还需对楼面作防水处理,并作好排水设计。另外火灾扑灭后,电缆的受损部位因其绝缘性能降低而需拆换整根电缆,会加大费用。
采用超细干粉自动灭火系统能有效抑制有焰燃烧,超细干粉灭火装置填装的超细干粉灭火剂有表面燃烧强窒息作用,能遮隔火焰热辐射、冷却被保护物,超细干粉无管网自动灭火系统,采用悬挂式结构,氮气驱动,只需将设备悬挂在被保护物上方,即可实现全淹没和局部保护设备可反复充装。灭火后对电缆无损害,火灾后只需对烧坏部分作局部更换即可使用。
在条件许可时,也可以在电缆夹层设置固定式灭火系统或悬挂式气体自动灭火装置。但由于这些装置的可靠问题,担心设置时间长了,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装置拒绝动作。因此这些灭火装置仅能作为电缆夹层电缆防火的后备措施。
另外,电缆夹层周围需设置排烟风机,一方面可以对电缆夹层内部进行散热,另一方面火灾发生时用于排烟,有利于消防灭火。
3 结束语
在电缆夹层内设置一系列消防防火设施是非常必要的。消防设备一旦安装和使用,设备的保养与维护也应引起重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才能使消防设备发挥其稳定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电缆夹层设计要点,叙述了电缆夹层的防火和消防设计措施。
关键词:电缆夹层,防火设计,消防设计
参考文献
[1]GB5022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1 6-200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S].
[3]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