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研

2024-10-23

网络编研(共10篇)

网络编研 篇1

一、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对档案编研工作的影响

随着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和数字档案馆的出现,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具有了全球化、国际化趋势。在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过程中, 编研工作从最初探索性的信息化编研到适应档案信息网络化要求而进行的高层次编研, 从以往局限于传统档案载体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实现发展创新。

1.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使编研模式由专业型向全方位社会化扩展。基于传统档案馆编研工作模式, 编研工作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资料整理性工作, 一贯以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于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而存在。而随着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 其受众面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专属对象, 而是整个互联网用户。档案编研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开发、提供运用和推广编研产品, 强化社会和大众对档案服务信息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2.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使档案编研方式和成果由传统书面型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以往的档案编研侧重于出版书面化的专著, 侧重于公开出版物与内部资料的出版、印刷。随着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和数字档案馆的建立, 数字化、网络化编研成为档案编研工作的重头戏。

3.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使档案编研工作方向由内向型向国际化迈进。传统档案馆编研工作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中心工作, 服务经济建设的内向性目标。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趋势。只有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档案编研工作的先进经验, 努力开创一条既有中国特色, 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编研现代化之路, 按照“走出去, 请进来”的原则, 才能提高中国档案界在国际的地位和知名度, 也使数字档案馆名副其实地成为国际互联网的重要一环。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特性

与传统档案编研工作相比较, 网络档案编研工作显现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 借助于网络使档案编研工作具有传统档案编研工作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网络档案编研工作将成为未来档案编研工作的主力军。

1. 档案编研载体及传播媒介从有形实体向虚拟网络转变。传统的出版物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 而网络出版物是一种数字产品, 提供给读者的是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来自出版者的信息。网络出版物的购买也不同于以往的购买方式, 用户购买的是对信息访问、浏览、下载复制的权力, 只有获得相应权力后, 才能通过浏览器阅读、下载和复制相关信息。

借助于网络, 档案编研工作变得更为灵活快捷, 网络出版可以省去印刷、装订、储运等纸质档案汇编的必需生产环节, 从而降低成本, 缩短出版周期, 加速信息的传递速度。

2. 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编研模式, 更便于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工作实现了从半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的转变。传统的档案编研模式是以档案编研者的思路与取向为主, 利用者的意愿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与档案编研工作的根本属性——服务性相背离。借助于网络, 档案编研工作从传统的半封闭系统转变为全面的开放系统编者也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利用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

3. 网络环境丰富了档案编研的技术手段。传统的档案编研多以较为单一的形式出现:或以文字为主, 辅之以少量的图片;或以声像为主, 辅之以少量的文字说明, 很难完全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汇编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依托网络编辑技术支撑, 档案的编研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档案汇编形式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万维网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互联网的信息文档, 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以及文本, 这就使档案汇编做到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多种形式并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提高档案汇编的质量、吸引更多的浏览者,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网络档案编研的主要措施

1. 开展网络档案编研要抓好“三个创新”。

(1) 编研选题要创新。档案馆在编研选题上应当改变过去以评估性编研和史料汇编为主的方式, 多编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的东西, 按照档案编研工作“存真、求实”的原则, 将编研的“博”与“专”、“长”与“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使编研题材有所创新。

(2) 编研内容要创新。网络编研在内容选择上, 要体现出特色, 如本馆馆藏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等。有特色才有个性, 才能在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 引起利用者的兴趣。

(3) 编研思路和方式要创新。档案编研是一项较高层次的信息开发工作, 挖掘得深, 就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编研部门应通过广泛的、经常性的调研活动, 来确定编研工作的思路, 制定具有特色的网络编研总体规划;结合各地特点和规律, 深入研究档案信息, 增强档案编研的组织性、计划性、针对性、实用性改变传统的编研选题, 多编研一些经济类、科技类的材料, 从单一的低层次开发逐步向多元化的高水平发展。

2. 打破传统封闭模式, 走联合编研道路。

联合编研, 亦称合作编研, 是指以一具有代表性的部门为核心, 以其他相关部门或机关、企事业档案部门为依托, 把各种编研组织起来, 通过相应途径而开展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编研工作, 是档案信息开发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扩大了档案编研的主客体范围及其成果受益者, 是实现社会化“大编研”和档案信息资源全人类共享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 (室) 拥有丰富的档案资源, 但由于单纯依靠各自的馆 (室) 藏搞编研, 档案信息局限在各自的空间范围内, 不仅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而且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档案编研人员必须调整思路, 扩大范围, 彻底打破物理意义馆 (室) 藏资源的概念, 加强馆际合作, 在馆际之间建立起档案资源互通互补的新型关系。

3. 采取编者与利用者互动模式。

网络环境为编研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利用模式——互动模式。即编者和利用者之间的互动, 编者与利用者地位的变化。在互动模式下, 档案编研者可以将自己的编研工作计划与编研成果发布在网上, 通过BBS、网上聊天或以E-MAIL的方式, 由浏览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具体要求, 编研者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档案需求信息, 并以此决定档案编研工作的进度与安排。这样, 利用者的参与将贯穿档案编研活动的始终, 真正做到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这样档案编研活动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社会各界急需的档案信息, 满足党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能兼顾一般利用者的休闲娱乐需求。

4. 拓展档案编研和深层开发的新领域。

电子文件和信息网络化的出现, 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是历史性的, 这不仅关系到档案事业的发展前途, 而且将引发档案信息编研和深层开发工作各方面的变革。“长期以来, 单一、乏味、僵化的编研模式已经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寻找档案信息编研和深层开发的新领域、新思维和新方法, 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例如, 档案馆的科学文化功能在休闲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能够满足人们在休闲时光中的求知欲, 这为档案部门提供了新的资源需求。

5. 注重网络编研人才的培养。

网络编研人才是指“具有档案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的编研工作人员”。他们应对网页制作、网站维护比较精通, 还要有一定的编辑和审美能力。必须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 具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再有, 编研工作要创新, 作为编研工作的主体——编研人员就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和工作技能创新两方面的含义。观念创新要求编研人员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编研工作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同时, 编研人员要放开手脚, 只要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都应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此外, 编研人员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开拓编研工作的新思路。工作技能创新要求编研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 在编研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大力创新。

档案编研工作作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式, 在网络环境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网络带给档案编研工作的机遇, 及时调整编研观念, 认清未来档案编研工作的格局, 让网络档案编研成为21世纪档案编研工作的主力军。

网络编研 篇2

一、网络环境下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是指通过网络为主要媒介来实现档案信息的选题、查找、加工、提供利用和反馈的档案编研全过程。与传统档案编研工作相比较,网络编研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时代特色。

1.先进的网络技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档案用户需求

从传统的纸质环境到网络信息平台,从纸质资源的实体库房到数字信息资源的数字档案馆,从进馆借阅到网络实时传输,新技术给档案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环境改变了档案用户需求的实现预期:一方面利用需求在广度上要求更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满足档案用户需求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丰富并更新了档案编研手段,借助数字档案馆系统平台进行采集、存储、检索、传输及利用,方便用户随时浏览档案网站、在线查阅下载、远程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利用需求在深度上要求更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减轻编研难度,提高了编研成果的质量,激发档案用户的信息意识和潜在需求。

2.新技术环境对档案编研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网络环境为档案用户提供极大便利和满足需求的同时,档案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对信息载体、信息内容的集成、服务形式和手段等提出更高要求。如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由查询性向知识性转变,由滞后性向及时性转变等。新技术为档案信息多元化的加工提供了可能性,可以缩短档案编研成果的出版周期,降低成本,扩大传播范围。然而,如果档案编研成果的信息不全、加工错漏多、整理编排不当、传递不及时,会被列入劣质信息的行列而被筛除。

二、当前企业档案编研现状和问题分析

1.现状分析

从当前网络环境的发展水平来看,档案用户需求并未得到很好的满足,一是因为网络档案信息数量巨大、分散无序、动态变化和分布不均衡,影响了档案需求的有效实现;二是档案用户信息利用能力的不均衡性。目前,企业档案网站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设立专栏开展网络档案编研工作,如建立网上荣誉资源库、规章制度库、培训资源库等。应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通过一站式检索、跨库检索等方式实现智能化应用。在档案编研类型上有所突破,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将企业工程项目情况、先进事迹、重大创新活动等为素材的企业宣传视频档案传到网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编研成果更具有吸引力。

2.存在的问题

首先,网络档案编研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利用者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利用需求。其次,编研水平和网络编辑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编研形式较单一,不能最大地发挥网络提供的便利。最后,档案编研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档案用户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实现。因此,是否满足利用者的需求是档案编研工作绩效评定的重要标准。

三、开展网络企业档案编研的建议

1.高效的开放式档案编研

(1)馆际联合。档案编研工作应当最大程度地满足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因此要注重编研信息的广泛性和层次性。档案编研人员必须转变观念,通过馆际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搭建全方位的档案信息传播利用平台,建立起互通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以发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突破部门间界限,形成以编研部门为主导,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合作机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化组合,增强档案编研工作的时效性、动态性和灵活性,以获得最大的编研效益。

2.采取编研人员与档案用户的互动模式

(1)推动知识交流共享。充分发挥专业用户的作用,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帮助用户获取档案的知识价值,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有效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2)网络媒介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模式。档案编研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将编研工作计划与编研成果发布到网上,利用者阅览了档案编研成果后,通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留言表单、在线实时交流等方式提出意见和要求,据此决定下一步编研工作的安排,并对编研成果传播后的效果进行调研和评估,跟踪掌握档案用户的反馈意见和新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改进档案编研工作,从而提升企业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效果。

(3)个性化服务。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呈多元化个性特征,表现出对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颖性的关注。我们针对用户访问和检索的历史数据分析,最大限度地挖掘并满足用户需求。运用网络编辑技术将编研成果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利用者的面前。用户既可以利用档案原件,又可以借助编研成果开展利用和研究,保证了利用档案的可据性、可视性和可读性。通过用户反馈服务,可以将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给档案馆员,以便结合用户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编研成果。

3.档案编研服务项目

(1)加强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在数字化之前对档案的利用价值的鉴定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鉴定挖掘筛选出馆藏档案中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优先数字化,并构建数据库来统一管理馆藏数字化档案,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并建立完善的档案目录和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主动为利用者服务。

(2)信息导航服务,是将具有主题关联、专业关联及其它相关关联的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和分类,建立档案资源指引库,便于档案信息的检索与获取。

(3)信息推送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调查、用户操作日志等各种需求信息,通过知识元之间的语义关联自动发现可能需要的知识资源,定向搜集和组织用户感兴趣的档案信息,及时用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档案用户。同时通过用户信息需求偏好模型的优化和持续改进,更多地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4.保障信息安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会受到安全威胁,应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管理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信息加密策略及数据备份策略等,从而有效保障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工作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编研,比较

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特别是网络的广泛应用与普及,给传统的档案工作赋予了新的活力。档案文献编研工作也受到了极大影响,档案编研模式、技术手段、档案文献编研过程、编研成果的宣传出版方式及反馈调查的形式,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找准工作对策,深化和拓展工作内容。

一、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

结合传统档案编研定义的描述,可对网络环境中的编研描述如下:通过以网络为主要媒介来实现档案信息的编研,网络贯穿选题、查找、加工、提供利用到反馈的整个编研工作全过程[1]。它将编研工作的组织管理、编研环节的具体操作、编研成果的推广利用等都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并纳入到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编研效率。与传统档案编研工作相比较,网络档案编研工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传统档案编研工作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网络环境对档案编研的宏观影响

1. 档案编研有了全新的传播媒介。

传统档案信息及其传播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有形的、实体的物质。但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档案信息的存取开始借助于网络,载体及传播媒介从有形实体向虚拟网络转变。网络使档案编研工作变得更迅捷、灵活,它可以同时保证档案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海量传播。网络拓展了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范围,更有利于档案编研工作发挥其服务作用,而档案编研信息网络出版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编研出版不再受时间、地点和出版单位的限制,简化了出版程序,降低了出版成本。这对于资金一直较为紧缺的、编研成果出版难的档案编研部门而言,无疑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档案编研的生存空间得以扩展。

2. 档案编研有了全新的运作模式。

从半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转变。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是以档案编研者的思路与取向为主,只有在反馈阶段利用者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可称之为半封闭式系统[2]。在网络环境中,通过贯穿于编研全过程的网络互动,利用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编研者也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使选题和内容更加适合社会需求。同时,网络能使馆际合作更加紧密,使联合编研之路更加便捷。

3. 档案编研手段得以丰富。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将声像、图片、文字等介质整合起来,能以更加丰富多彩的编研形式呈现给读者,从而突破传统单一的纸制档案编研的表现形式,提高了档案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形象性,使编研成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3]。同时,检索方便,按需浏览,多媒体演示、超文本链接等,具有很好的专指性和灵活性,更便于读者阅读和利用,并能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要求的个性化服务。

三、网络环境对编研具体环节的影响

1. 选题:

更具有社会性。传统的编研选题要进行前期问卷调查,然后再形成文字材料,还要对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样虽然形成的材料比较真实,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调查往往只反映了小范围的利用需求,会漏掉一些潜在的用户,编研出来的档案信息将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现实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就是利用网络进行选题前期的调查。因为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传递信息快的特点,在网上开展需求问卷调查,可以收集到最大范围的用户需求信息,挖掘出潜在的信息用户,编研者利用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就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编研工作,使选题更加广泛且具有民意倾向,具有社会性的特点。而且,利用网络征询用户的意见还可以帮助档案信息部门确定出版发行量,或直接在网上推出预订服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出版发行工作上的盲目性,改变目前存在的各种程度的供需失调的状况。

2. 资料收集:

更具有广泛性。传统的编研资料收集工作要求编研人员深入到各个档案保管机构中去,亲自调阅档案案卷,由于档案管理方式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根据档案目录甚至案卷目录查找到的档案文献往往不是编研者实际需要的,这样会严重影响编研工作的进程。强大的搜索引擎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收集资料、查找信息、寻求解答的重要工具,而这一工具也能成为现代档案编研工作的重量级武器。Google、百度、雅虎等各类搜索引擎简单易用,有效地保证了档案编研所需的相关信息都能网罗到编研人员面前。此外,有些档案馆网站实现了档案信息数字化,建立了档案文献全文数据库,这样编研人员在档案馆就可以直接在网上就著作权或使用权问题达成协议,快速简便,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3. 成果及宣传:

更具有多样性。传统的档案文献编研成果无非是纸制文本,其间即使有插图也并不能完全再现档案文献原文的历史感和鲜活感,难以调动读者的兴趣。而网络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读物的这一缺点,它同时支持图形、音频和视频以及文本,从而为这几类相互分割的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因此,采用网络编研出来的档案编研成果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在版本方面,可以是纯文本格式,也可以是PDF格式、CHM格式 (Compiled HTML help file) 、EXE格式等。在内容方面,不仅可以插入清晰的图片,而且还可以采用动画、音效、光效等多种形式来展现,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提高读者的兴趣。另外,在编研成果出版方面,网络宣传出版编研成果很好地避免了传统宣传出版物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和成本高的弊端,能使编研成果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 利用反馈:

更具有可靠性。传统的收集反馈信息的方式不外乎问卷调查,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一是问卷回收率低并且时差较大。一般来讲,问卷发到特定的单位,单位人员从各个方面着想,一般不愿意对某些方面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提出有效的意见;而且问卷在来回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时差,影响工作的计划性进行。二是有效问卷的数量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往往一些对编研成果不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编研成果的人员也参与了问卷调查,当然这也有问卷人员工作态度的原因以及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这样所得信息就会失真,不利于编研人员下一步工作的展开。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信息反馈迅速。编研者一般会在政府信息网站、档案馆网中列出问卷,而一般进入这类网站的大都是有档案文献利用需求的,而且由于这种问卷不具有强制性,一般用户填写的都是真实的信息。

5. 编研人员:

更具有多元性。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大多局限于某一档案馆内,从选题、选材到档案材料的考订、加工与编排等一系列工作都由档案馆内的工作人员“一手包办”。但是编研人员的单一性以及固定环境下固有思维的局限性很可能使编研成果出现脱离社会需求的情况。而网络可以将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对某一课题有一定研究或感兴趣的人聚集到一起,档案编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不光是选题、选材甚至是考订、加工与编排工作都可以由分散在各地、各国的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有能力的人来完成,进而充分发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优势,编纂出档案文献精品。因此,可以说现代档案文献编研工作者已突破了仅限于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单一传统模式,形成了以档案馆工作人员为主力,相关专业行业学者、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对该编研课题感兴趣的各行业人员为辅助的多元化的编研团队。

四、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1. 注重前期调查,强化选题的现实意义。

所谓编研选题的现实意义,是指选题必须符合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做到时效性、针对性、信息性和超前性相结合。要做到这些,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做好前期的选题调查,了解用户的普遍需求,选择那些既与社会实践活动及科研有关联,又具有历史指导意义的选题;既体现出社会热点,又能为领导决策、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提供超前服务的选题。

2. 充实馆藏,形成编研工作特色。

丰富的馆藏是编研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目前,我国多数档案馆馆藏单一,资源有限,已成为制约编研工作的瓶颈。网络环境下,一方面,档案馆需要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优化馆藏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自身虚拟馆藏,编研过程充分利用共享的资源,使编研内容更丰富,特色更显著。

3. 开阔视野,拓展传输渠道。

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人员要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档案编研信息、编研成果和网络传播有机结合在一起,改变编研成果长期“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尴尬境地,使编研信息和编研成果的传输效果发生质的飞跃。

4. 提高技能,开拓编研工作新思路。

档案编研人员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在档案编研和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媒介作用,加大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新环境还要求编研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在理解编研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具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徐绍敏, 王丽珍, 陈科.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J].档案学通讯, 2006 (2) .

[2]王保忠.略论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工作[J].档案学通讯, 2004 (5) .

[3]樊如霞.论档案编研网络化生存[J].档案学通讯, 2004 (3) .

档案编研工作的春天 篇4

李兴利(焦作市档案局副研究馆员):在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重点出版物名单中(共59种,其中图书49种、音像电子出版物10种),中央档案馆策划的图书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档案》和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中国近现代影像史》榜上有名。这将极大地提振档案编研工作者的士气。请联系实际,就基层档案馆、室如何做好档案编研工作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小白菜(《档案界论坛》网友):档案编研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编研基本是“以我为主”,或者只是为了满足上级要求的编研任务而编研,极少从利用者角度考虑应该编什么,怎样方便利用者利用。

白桦(濮阳市档案局馆员):我认为,档案编研的目的就是为利用者提供准确的、系统的档案史料。就基层档案馆、室而言,应当紧紧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来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其一,要从实际出发,搞好档案编研选题,使最终形成的编研成果达到“既服务于中心工作,又为利用者所喜爱”的双重目的。其二,发挥整体优势,相互紧密配合,高质量完成编研成果。

孙大东(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在读博士):就目前而言,档案编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编”多“研”少,即大多属于档案的罗列,而没有对档案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这就要求档案编研工作者深入挖掘相关档案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档案背后的故事,而不是简单的档案拼凑。

李正平(荣县档案局):档案工作者不一定在“研”上具有超前意识,只需客观地“编”,而作为产生这些档案的业务部门才是“研”的主体。档案的“编”可由档案工作人员与专业人员进行,“研”最好由专业人员进行。如我馆保存有民国司法档案3万多卷,我们就与四川大学合作,编出民国地方司法制度史等成果。

常冠林(亳州市邮政分公司):档案编研工作应该既要“编”更要“研”,然而,各级档案馆、室大多是重视“编”而忽略“研”。采用的编研模式则是:确立编写题目——拟定编写大纲——查找编写素材,等等,具体的操作方式则是:剪刀加糨糊,复制加粘贴,三下五除二,汇编、汇集一一出炉,与其说是编研,不如说是材料的罗列拼凑。因此,应“编”、“研”兼顾,共同推进,才能真正出现档案编研工作的春天。

王茂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基层档案馆、室保存的档案数量与种类有限,而且编研人员的编研实力与能力也不容乐观,编研成果普遍单调,多数仅限于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集、专题概要、会议介绍、全宗介绍、档案馆指南等。这些编研成果主要是供自身应对各类检查、评比和升级达标之用。省级以上的国家档案馆由于有着基层档案馆、室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的编研成果更容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果对他们来说,档案编研工作已经是春天的话,那么基层档案馆、室编研工作春天的到来仍需要基层档案馆、室编研人员不懈努力。

李宗富(吉林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在读博士):我认为对于各级国家档案馆而言,要按照档案馆的层次和级别分层分级别确定档案编研工作任务和职责。比如,对于众多的县级档案馆而言,要把收集、保管、利用好档案作为中心任务,而让他们去搞档案编研难度太大也不应强求;对于地市级及以上级别的档案馆,不仅要做好收、管、用等中心工作,也要把编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而省级档案馆同时还应该成为该省档案的研究重地和中心,国家级档案馆应该成为国家档案的研究重地和中心。在省级和国家级档案馆,应该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和专项的研究经费作保障。此外,档案馆、室进行编研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档案馆、室人员,而应积极主动地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紧密合作,实现馆藏资源和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之间无缝对接。

郭东升(临清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其实,我们从来不缺档案编研工作的春天环境。这在我国档案人编研实践中比比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的编辑出版。以缺人、没钱的中央档案馆发端,已经编了28年,出版数十卷,数百万字,现在这项工程还在路上。然其工程的发端,其情节却非常简单。20世纪80 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位科研人员为从事一项“一五”时期工业化的专题研究,长期住在中央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中央国家机关档案资料保管部处长张志向她提起了是否可以与社科院联合编辑经济档案史料,于是就有了两个单位的同意和中央的批准。

王建祥(河南省档案局):我认为,只有档案编研工作的目的真正转变为服务社会大众,档案编研工作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据河南省档案局对2000年以来全省档案编研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编研成果只占所有成果的12%,其余的都是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地域文化和服务编史修志等。只有充分挖掘现有馆藏资源才能编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余厚洪(浙江丽水学院副教授):档案编研工作的春天是否真正来临,不是单纯看编研成果的数量,关键是需要有一批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的优秀编研成果。例如,由山东省档案局编研出版的知青图片档案《青春印象》1册、知青档案实述《怀望遥远的青春》3册,其间记录的是一代人的蹉跎岁月,却影响着几代人的心灵,效果不同凡响。

王凤珍(台前县档案局馆员):就基层档案馆而言,我认为,要做好编研工作最好的办法是走出去,与相关单位搞联合编研。比如台前县档案馆与县编办联合编写了《台前县孙口将军渡》、《台前县历史大事记》,与县文联联合编写了《古今诗人咏台前》,与县水务局联合编写了《台前县与运河文化》,编研种类多达20多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亓晓华(濮阳市档案局馆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基层档案馆而言,没有丰富的馆藏,就很难编出高质量的编研材料,因此,基层档案馆在接收文书档案的同时,还应注重专业档案、破产企业档案、名人档案、民生档案的收集,这些档案不但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图片、声像、电子文献等形式的。只有不断丰富馆藏,才能编出有价值的编研材料。

田润(濮阳市档案局馆员):就基层档案馆而言,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一要营造浓郁的氛围,经常性地组织有经验的老档案引帮带,激发年轻人对编研工作的兴趣,加强交流,互通感受心得,有条件还要组织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好的思路和方法;二要创新编研工作,注重提高文化内涵,开展一些民情风俗、民间艺术、文化古迹等方面的编研工作,以弘扬地方优秀文化。

吴翠英(唐山市丰润区档案馆):编研成果按加工层次可以划分为一次加工、二次加工和三次加工三种,一次加工编研成果常见的有发文汇集、专题汇编等;二次加工编研成果常见的有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数据汇编等;三次加工编研成果常见的有年鉴、史志等。基层档案室人员少,大部分兼职,业务水平有限,应该以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编研成果为主,为本机关提供翔实系统的依据性编研成果;档案馆具有档案资料丰富、专业人员比较多、专业素质高等优势,更适合开展三次加工编研成果。

王建珍(新郑市档案局):要想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一是领导要重视编研工作;二是提高档案编研人员的素质;三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拓展编研渠道;四是通过向社会提供编研成果,达到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把死档变活档之目的。

朱伟青(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档案主管):就企业而言,编研选题应紧紧围绕当前本企业的中心工作(科研、党建、工程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按个人浅见,编研的“编”,侧重指向过往,服务当下。需要“编”的对象是档案材料,根据历史线索、主题等进行编辑整理,为当下的企业业务服务。而“研”,则应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研”是“编”的深化,是研究,从当下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并结合企业或专业发展方向,注重前瞻性和引导性,起到企业发展战略参谋的作用。

王富忠(濮阳县档案局馆员):我从濮阳县档案馆编著《明·开州·八都三尚书》一书中受到如下启示。其一,馆藏档案资料是档案编研工作春天中徐徐吹来的微风。该书以馆藏明代九位濮阳籍(明代濮阳称开州)名人的圣旨、笏板、家谱、画像、年谱小像等为资料,160万字,历经八年,已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有些史料来自外调,但主要是馆藏,馆藏是编研的基础。其二,“借用外部力量”可以促使档案编研工作春天的花朵更加灿烂。编著该书中,我们明显感到,要想使该书从内容上再上一个档次,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于是,我们引进了濮阳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等高端专业人才,提升了该书的整体编著水平。其三,“吸纳社会资金”是档案编研工作春天中又一笔浓墨重彩。该书出版过程中,我们同样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是社会资金使我们得以顺利出版。其四,档案编研成果面世之时便是档案编研工作春天“山花烂漫时”。“回放濮阳历史,展现濮阳文化,打造编研精品,塑造濮阳名片”是该书编著的目的,该书出版后县委领导表示要把该书赠送给来濮阳县视察、调研的上级领导和来濮阳县投资的企业名人,让该书成为真正的“濮阳名片”。

网络编研 篇5

关键词:档案编研,编研成果宣传,抗战档案

一、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的意义

开展档案编研成果的宣传利用工作, 以各种形式将编研成果传递给公众, 能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编研工作。公众通过对编研成果的利用, 就会发现编研工作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者通过重新整合零散的档案信息资源, 使档案信息中的隐性价值通过编研工作得到充分挖掘。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档案界积极行动了起来, 深入挖掘档案史料, 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编研成果。这些档案史料有利的揭露日本侵略者反人类罪行, 警醒世人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

二、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的形式

档案编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宣传利用方式:

(一) 编撰、出版专题材料。编撰、出版专题材料主要是由档案工作者将繁杂的档案信息重新整合, 形成编研成果。编研成果主要有公开出版物、内部参考等。这是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的主要形式。例如《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选编》, 由中央档案馆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此书共选收800多名日本侵华战犯的笔供, 数量之多、内容之巨为历年来之最, 绝大部分供述为第一次公布, 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 建立网站, 通过网络提供档案信息。在网络非常普遍的情况下, 这种服务方式是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的主要形式。例如国家档案局网站上制作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专题”版块, 使公众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三) 举办档案展览。举办档案展览主要是以档案原件或者复制件为材料, 并且按照一定的主题内容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例如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见证抗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京津冀档案文献展”。这次展览是由京津冀三地档案局 (馆) 首次联合推出的, 展品是从三地档案局 (馆) 馆藏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其中有一部分档案是首次向大众展示。

(四) 电视、广播。我国的广播、电视拥有相对稳定的听众和观众, 因此, 它们也是进行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的一个重要平台。例如国家档案局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制作的7集文献纪录片《抗战大事记》在央视2台播出。节目以时间为线索, 讲述了中国人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

(五) 社交媒体。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 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社交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便捷性等优点。档案界也积极抓住这一新机遇, 不断拓宽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形式。例如天津市档案馆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对编研成果进行宣传, 拓宽受众面。天津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推出“天津抗日群英谱展播”, 该展播以文件、照片、电影、文献等档案资料的展示和有关遗址、实景的拍摄等手段全面再现了我国民众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

三、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情况分析

本文选择了我国同一级别的省级档案馆作为调查对象, 共28个, 未包括台湾省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其中西藏、青海、湖南网站未能打开。本次调查主要依据各省级档案馆的网站。

(一) 宣传利用手段丰富多样。通过对省级档案馆的调查, 笔者发现在对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过程中, 省级档案馆界在坚持采用传统宣传手段的同时积极加入新的宣传手段, 广泛扩大受众面。五种宣传手段的受众群体、宣传效果等不尽相同, 省级档案馆界积极采用它们的组合体, 宣传效果很好, 无论中老年人还是更多的90、00后都能看到或者听到关于抗战胜利70周年档案编研的相关信息。例如天津市档案馆录制推出了百集人物视频《天津抗日群英谱》。该片以文件、照片、电影、文献等档案资料的展示和权威专家的采访、有关遗址和文物实景拍摄等手段, 全面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 广大共产党员、爱国官兵、进步人士在天津城区与郊县广袤的战场上, 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

(二) 宣传利用手段差异明显。首先表现在地区间的差异。其中有两个省级档案馆五种宣传手段都利用到了, 而有的省级档案馆只利用了一种宣传手段, 显而易见, 哪个宣传效果更好, 信息获取更容易。例如天津市档案馆在宣传《天津抗日群英谱》时, 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网站、展览等形式向公众展示我国广大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其次表现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利用上。传统宣传手段比重较大, 其中展览和网站分别占到了86%和93%, 而作为新社交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只占到了32%。大部分的省级档案馆积极制作视频、图片展览, 这样的宣传形式有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 而对新媒体, 大部分档案馆都表现的不太积极。

(三) 善于抓住特色编研成果宣传。特色档案是一个档案馆具有相对馆藏优势的某种范围或特征的档案集合。作好馆藏特色档案编研成果的宣传, 有利于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扩大受众面。例如福建省档案馆举办的“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档案展”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地向观众展示了侨批的产生背景、运营情况、内在价值、世界意义等内容。

我国档案界在对抗战胜利70周年档案编研成果宣传过程中, 有值得借鉴的做法, 比如说多种宣传手段的利用, 使得受众面很大, 这些成功的做法, 在以后的档案编研成果宣传利用中要积极地推广利用;也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比如对新媒体的利用比较少,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适当加大引入新媒体, 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

参考文献

[1]王亚欣, 朱立涛.论档案编研成果的宣传利用[J].山西档案, 2014 (1) .

[2]天津档案网[DB/OL].http://www.tjdag.gov.cn/.2015-9-10.

[3]福建档案信息网[DB/OL].http://www.fj-archives.org.cn/.2015-9-10.

浅析档案的编研工作 篇6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企事业档案的科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目前的档案管理活动中,已将档案的编研列为考核的一项任务,要求我们的档案部门从只提供原始的、单一的、零散的信息转变到提供综合加工的高层次的信息, 这就促使我们档案人员要学习研究编研知识,具备编研能力。 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其他工作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一项工作。 编研工作以馆藏档案信息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档案信息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研究的基础上编辑评介材料和原始素材,加工资料和专门著述,以便进行档案信息反馈。 它是帮助我们提高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扩大信息反馈影响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特殊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编研工作在认识和理论上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里仅对档案编研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1编研的概念

编研就是对档案进行汇编和研究,就企业档案的编研具体讲就是根据需要按一定的专题将档案经过加工汇编成各种参考资料,撰写专著和论文,编史修志等都属于档案编研的内容。档案编研成果的范畴就是对一次文献(原始档案)进行二次加工得到的二次文献,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得到的三次文献,以此类推到多次文献。 什么是汇编呢? 汇编是根据本单位中心或专项工作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题目对原始档案进行加工,综合汇编而形成的档案编研成果。 汇编又分摘录式、全文式、介绍式三类。 摘录式汇编以一个专题或一个阶段为课题对一组档案材料的关键和主要内容进行摘录或论述,采取总编辑的形式而形成的参考资料。 如各种检索工具以及分类卡片、著录卡片、各类基础数据汇编、获奖科技成果汇编、设备图册汇编等;另一类汇编是全文式汇编,按照某个专题将利用频繁的档案原件汇集成册,如历年批复文件集、违法违纪人员的处理决定文件汇编等。 还有一类汇编是介绍式汇编,根据生产、建设、科研的需要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将有关某个专题、工程项目或产品作专门的报道。 如全宗介绍、科研成果简介、大事记等,汇编主要是对档案进行二次加工的产物。

2档案编研的目的和特点

档案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编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迅速、完整、准确地提供筛选、提炼和综合加工的信息,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为各项工作开展超前服务和定向服务,使我们的提供利用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企事业档案的编研不同于档案馆的编研,它的特点是:第一,偏重于现实和对经济建设有参考价值的档案信息的加工,而不是偏重过去,偏重于历史史料的加工;第二,主要是为本单位利用、查考,因此多为内部刊印;第三,是以编为主,编研相结合。根据企事业各项工作的需要也要产生一些高层次的深加工的编研成果。

3编研的程序和编研成果的内容结构

编研的基本程序为:选题—选材—加工编排—加按作序—校对审核—刊印6 个环节。

选题是编研的重要环节,选题即确定汇编的题目,必须依据三个条件。 一是根据现实和本单位中心工作的需要,要遵循为企事业生产经营、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原则,选题要立足于实际工作中对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二是根据库藏档案完整齐全情况, 档案不齐不全就影响编研的质量;三是考虑编研的力量。

选材是编研的关键环节,编研成果的价值如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如何,主要取决于编研的内容,选材最基本的要求是其真实性。 档案材料的加工、编排,需要认真地研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有机联系分类排列, 正确处理好文字、标记等方面的问题。

编研成果的内容为:封面—前言—目录—正文—封底。

封面写编研的标题、责任者和编辑时间,目录要指明所选编材料的名称和所在页数,正文是编研的主体部分,另外再附上封底、页码,这就构成了一本完整的编研材料。

我们作为企事业档案室的工作人员, 应加强信息编研,努力改善利用条件。 企事业档案室应全面履行综合性职能,一方面要积极编制各种检索工具,改变以往检索工具单一、分类检索工具和辅助检索工具少的状况,适应开放型、多层次、高效率提供服务对象的需要。 从企业实际出发,区别不同门类档案的特点,按照方便保管和利用的原则,并考虑到从当前的手工检索向将来的计算机检索过渡的长远需要, 在编制全宗介绍、案卷目录等检索工具的同时,注意加强专题检索卡片和主体标引卡片等的编制;另一方面要投入力量,深化档案信息编研工作,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归纳、综合、加工编制专题汇编、专题资料、大事记等参考资料,提供二、三次文献资料和反映综合性、规律性、对比性的信息,为各项工作服务。

院校档案编研工作探析 篇7

一、深刻认识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

档案编研是把档案馆 (室) 中大量的、杂乱的档案资源, 围绕一定的题目进行信息的搜集、筛选、审核、加工、整序、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编成成果对于领导科学决策、机关工作指导、武器装备研发、开展学术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

(一) 编研工作有利于加快推进档案工作转型发展

对档案室来说, 推进档案工作转型发展, 需要摒弃封闭保守、“重藏轻用”的思想观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由档案资料收集保管为主向收集保管与开发利用并举转变,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为院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档案信息资源保障。而服务方式的主动性, 正是档案编研工作区别于档案原件提供服务的主要特征。档案部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编研题目和内容, 并采取多种方式输出档案信息。随着档案编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必将促进档案人员思想观念和服务理念发生深刻转变, 必将促使档案管理体系从实体管理转向信息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开放、从单一性服务转向综合性服务, 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二) 编研工作有利于促进档案各项业务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应该建立在档案实体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各项业务建设秩序良好的基础上, 对这些业务建设具有检验和推动作用。此次编研工作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本部档案管理各项基础环节存在的差距, 尤其是档案收集归档制度落实不够严格, 鉴定、整理工作不够规范。通过开展编研, 收集征集了已经形成但散存于业务部门和个人手中尚未归档的文件资料, 使该单位档案逐步齐全完整。针对本部门和所属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档案收集归档工作的意见。

(三) 编研工作有利于扩大档案部门影响

档案部门不是重点热点部门, 相对封闭, 多满足于管好档案不出事, 提供档案不误事, 与中心工作处于若即若离状态, 长此以往将难以摆脱被边缘化的境地。开展编研工作, 档案室只有与业务部门广泛接触、深度沟通, 才能确定切合实际的编研题目和内容, 才可能编研出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编研成果。实践证明, 编研工作开展的过程, 就是档案工作融入中心工作、增强服务保障能力的过程。编研高质量的档案研究成果, 就是服务保障能力增强的具体体现。开展编研工作, 不仅拓展档案室的职责功能, 自身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同时赢得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支持认可。

二、目前院校档案编研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及院校对档案信息的迫切需要, 依然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视不够, 认识不深入。院校档案是一所院校文献信息的重要组成, 是一所院校发展历程的鉴证。相当一部分院校领导对档案重要性认识不深入, 不够重视档案编研工作;二是编研选题无前瞻性, 内容利用价值低。部分院校编研工作是基于原有资料基础上开展的, 选题无新鲜感、落后, 内容也与院校中心工作的联系不密切, 造成现实价值不足;三是重“编”忽“研”, 只进行一些数据统计、材料整理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否则编研就会失去其原有的巨大价值;四是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所不足, 满足不了院校档案编研工作的高效率开展;五是缺乏创新, 信息化应用不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早已提出的课题, 然而由于缺乏创新、档案信息化建设缓慢, 档案编研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式层面上, 显现阻碍了编研工作的创造性发展;六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文化教育功能。院校当档案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 然而由于档案人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及文化涵养, 赋予不了档案这一功能, 从而档案未能真正反映出切实诉求。

三、加强档案编研工作的建议

对档案室来说, 档案编研工作只是刚刚起步, 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 需要各级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对编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努力探索编研工作新路子, 使编研工作真正成为档案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投身强军实践、聚焦保障打赢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院校领导真正认识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编研是院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校领导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才能为经费投入、场馆建设、人员配置提供保障。

二要选配合适编研人员, 为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档案人员在编研工作要有所建树, 不仅要精通档案专业, 还要熟悉了解党史军史。编研工作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 研究性贯穿于选题、选材、考订、加工、编排、公布、出版的全过程。档案与历史紧密相连, 组织开展编研工作, 选配具有一定档案专业知识、党史军史知识、熟悉军兵种发展史的人员, 否则, 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编研成果。在编研工作起步阶段, 特别是编研力量不足的情况, 积极协调争取军内编研能力较强的部门支持协作或开展联合编研, 也不失为锻炼队伍、积累经验、促进工作的有效尝试。

三要围绕服务中心工作选题, 稳步推进档案编研工作。档案部门开展编研工作, 编制印刷各种编研成果, 目的不是为编研而编研, 而是为了满足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信息资源保障需要。选定编研题目应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要, 既包括当前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 也包括科学和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长远需要。起步阶段, 注意量力而行, 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安排选题, 确保取得实效。从掌握的科技档案资料和现实需要情况看, 以精简整编单位档案整理编研为突破口, 分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两条线展开编研, 文书档案编研重在传承历史、促进工作, 装备科技档案重在挖掘整理、指导业务, 这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四要纳入业务工作计划, 确保档案编研工作连续性。《档案法》明确:“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配备研究人员, 加强对档案的研究整理, 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出版档案材料, 在不同范围内发行。”编研工作是一项长期业务建设, 应根据室藏档案资源状况和院校建设需要实际, 科学制定档案编研工作计划, 不能浅尝辄止, 搞出一二项成果就一劳永逸。根据上级指示要求, 围绕中心工作、重大任务和重要活动, 有针对性地编研专题档案信息, 为领导决策和机关指导提供参考;加强与研究室、陈列馆等部门交流协作, 积极配合做好编史修志、装备展示等方面档案信息服务, 努力提高自身编研工作水平;着眼服务基层部门建设, 做好档案信息服务保障;结合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 积极运用技术手段, 搞好本部门档案信息资源加工整合、提炼挖掘, 建立各类档案专题数据库, 逐步形成系统集中的编研成果。

五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强创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使信息技术在档案编研工作广泛应用, 促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 能使院校档案编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应当基于校园网成立档案网站,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等信息整合起来, 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档案, 实现档案编研形式的创新, 为档案管理注入一丝新鲜血液。

六要将档案编研与文化教育功能相结合, 利用档案开展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档案编研的育人功能。比如, 注意收藏优秀校友的典型事迹, 然后加大宣传力度, 使之成为学生积极成长的典范。

摘要:档案室开展编研工作, 有利于加快推进档案事业转型发展, 促进档案各项业务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扩大档案部门影响。本文阐述开展档案编研的重要意义, 对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档案资源,编研,良性循环,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英玮.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部门的生存与发展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罗军.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上海世纪图书出版, 2011.

[3]吕丽莉, 奇伟.校园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 (6) :706-709.

高校校史编研的功能 篇8

一、保存和见证学校的发展历史,传承学校文明

校史编研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大量纷繁复杂的校史档案材料和文献基础上的。作为集中反映高校历史发展情况的校史档案,一般是经过筛选和整理的,主要包括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以及名人档案等具有现实查证作用的档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当事人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有些文件材料的原文,原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不少文件上留有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亲笔签署或批示;很多文件上盖有机关或个人的印信。[1]以东北大学为例,在东北大学1921年的行政文件中,有奉天省长公署关于创办东北大学对吉黑两省公署及奉天省议会的咨文,上面有张作霖的亲笔签名。经过对1921———1949年校史档案的梳理可知,民国时期的行政公署、行政咨文和东北大学的校刊、季刊、周刊等宝贵资料详细记录了这所高校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使这些档案对建校史的考证价值得以实现。在对这些校史档案编研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资料提炼、整合,东北大学编史修志的工作得以开展,《东北大学校志》第一卷(1923.4-1949.2)得以顺利出版,东北大学早期的沿革历程、办学成就均得以体现,尤其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对东北大学创立的贡献变得脉络清晰,有据可查。再如《北京大学纪事》、《复旦大学百年志》、《厦大校史资料》等巨著,丰富、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历史长卷,档案文献选择的原则标志着这样一个事实,得选择而存,不得选择而忘。

二、服务高校的科研和行政工作,提高高校办学水平

作为高校档案编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编研是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一种高级形式,在服务高校的科研和行政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校史记载一系列的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的真实档案资料。就高校科研工作而言,科研档案包括研究试验文件、成果总结鉴定文件、成果推广、奖励申报等,而被收纳入校史的科研档案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一般是经过筛选的具有重大意义或影响的科研档案。通过校史编研,一是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科研的进展情况和已有的成果项目,以避免重复研究,少走弯路;二是得到启发,提供新的思路;三是提供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2]例如,东北大学建筑系关于东大早期建筑教育史的研究课题以及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所做的关于东北地方经济研究等科研活动都曾到东大校史志编研室查找第一手资料,由此可见,校史编研可为教育史、学术史的等科研工作提供大量信息和原始资料,校史档案中可以追溯出学校重要人物、学术成就、教学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等信息,高校拥有的教授、学者等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极高价值的科研档案,这部分科研档案有利于向社会展示高校某方面的科研成果,进行科研交流、获得科研资助,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完成。

在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之外,校史档案的编研还为高校的行政工作提供大量服务。高校档案记载了高校教学、科研及党政管理各个方面大量的情况,还记录了大量前人的认识、建议、经验总结等,通过查阅档案材料,可以弥补了解基层情况不够或听取汇报不够全面的缺陷,做到全面掌握情况,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是完成教学任务、推进各项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管理水平的提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管理经验、借鉴前人的管理方法。校史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性的特征,使之具有图书、报刊等其他文献所不具有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通过校史编研工作,将相关的档案材料按一定的专题集中汇编,给管理者直接提供专题材料或提供线索,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直接起到了“资政”的作用。校史档案收集了高校各个时期管理活动的情况,档案中记载了很多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或者通过对大量的文字材料、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获得某些信息。这些都是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事物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原来的基础,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在原有基础的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扎扎实实做好档案工作,认真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以史为镜,可以治天下”的道理就同样可以运用到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去,有效开发利用档案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它贯穿于学校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支配着高校档案工作全过程的运转和发展。学校校史档案的利用需求和实际行为,首先是在学校内部,这是学校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决定的。推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向学校外部,甚至全社会扩展,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校史档案的广泛而长远的需求。

三、宣传和丰富校园文化,提高高校知名度和竞争力

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甚至存亡,同时,透过高校的文化更能触摸到高校的灵魂。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就是文化的选择和创造。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是高校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档案编研、整序精化档案信息,使高校的文化精华更清晰有序地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3]。高校作为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史料和信息密集的地方,许多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思想、科技成果和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学校,高校的校风、学风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打上了时代与历史变迁的烙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蕴含的深厚文化记载于校史中,并通过校史档案这一特殊载体得以保存和传承。在校史的编辑、出版和展览的过程中,高校的文化传统、精神风貌都沉淀在校史资料中,使全校师生更加了解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更加爱岗敬业,尽心尽力地为高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激烈,其中,招生来源、教学管理、学生就业及社会影响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校史的编研可以提高高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增强高校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优秀的校史简介既能招贤纳士,吸引优秀人才来校服务、又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选择,还有利于学校向社会推荐毕业生,产生“品牌效应”。

四、弘扬优良传统,深化校史教化育人功能

校史是集学校教育之精粹,对师生员工进行爱校教育的重要教材。通过将高校最原始、最有说服力的校史档案呈现在广大教职员工面前,使他们从中体会到追根溯源的满足和探求真理的渴求,并使他们的心灵深深地被震撼。很多高校利用校史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对在校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例如,东北大学有着鲜明的爱国主义传统,它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张学良联系在一起,“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生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很多东大师生义无反顾地走向抗日战场,这种读书不忘救国的精神教育着一代代东大的莘莘学子,再如北大是五四运动的源头,至今民主科学的精神不仅是北大的灵魂所在,而且还一直激励着整个国民。校史档案中的校训是高校传统和办学宗旨的概括,是学生们的格言和座右铭,是学生一生中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行为准则,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北师范大学的“勤奋创新,为人师表”,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些校训的形成过程在各校档案中都有明确记载,激发出学生“以校为荣、尊师爱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另外,校史人物档案是高校校史编研的重要对象,也是校史育人的重要阵地。每个高校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都会涌现出一大批值得骄傲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学子,他们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的成功正是各大高校校训的真实写照,利用校史及校史衍生物中的精英人物来营造育人环境,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发挥校史“育人”的功能。

正是基于高校校史编研工作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史编研队伍应该通过拓展高校校史编研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使校史编研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拓展校史编研的内涵,应做到深度开发校史,加强高校校史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多方位、多层次研究,细化校史研究的门类,先确定主题,按主题分别整理材料,创造性开发校史人物档案,使校史研究走出校门,溶入史学研究的大范围,借鉴国际上先进学校的校史研究,并与其共同发展。拓展高校校史的外延,应做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史编研工作,不断加大校史工作的容量,在数字化校园的大背景下,加强校史档案的网络化建设,提供多渠道的校史信息服务,努力建设富有特色和内涵的校史馆等,使今后的校史编研工作发挥到更高的水平。

摘要:随着中国各高校对校史编研工作的重视, 校史编研的功能逐渐凸显, 主要体现为保存和见证高校发展历史, 服务学校科研行政工作, 宣传和丰富校园文化, 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教化育人这四方面。

关键词:高校校史,档案编研

参考文献

[1]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39.

[2]游群凤.透析档案编研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 2004 (5) .

口述档案编研原则与方法 篇9

口述档案是文献资料的有效补充,开展这项编研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口述档案是“回忆性历史”,受记忆、立场等条件限制,使口述档案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等局限,在利用中决定了口述档案编研与传统编研相比较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遵循一定的原则

1、存真求实原则

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由于口述档案是特定的人形成的,形成中不可避免受到观察力、理解力、个人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它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其在“记忆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利用口述档案进行编研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存真求实原则。编者对受访者记忆的真实性与真实的历史要进行比对、区分和鉴别,把握住口述档案中可能被夸大、缩小、隐藏、虚构或扭曲的部分,力求达到回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正确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编研工作者对同一个选题的口述档案必须进行认真研究,仔细查点、鉴别和核实,对它的历史事实作出科学的结论和评定,鉴定出该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与存疑之处,选择性地使用于编研作品中。

2、突出特色原则

口述档案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不同的人群,口述历史主要表现的是有明显人文个性或地方特色、有自身突出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人文社会群体。民间流传的手工艺、歌谣、俚语,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地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等,都可以用口述档案的形式反映出来。随着档案馆有系统有计划地启动口述档案的征集和建设工作,馆藏口述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日益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口述档案编研选题就要突出特色,将本地区的口述档案按照民风民俗、事件、人物、行业、群体等进行分析,对具有地方特点的事件、地区的民风民俗、重要的行业、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特殊的人群群体等优先选题,从零散、琐碎、复杂的口述档案中选择有特色的进行编研。如,北京市崇文区是民族手工艺的聚集地,一直被誉为“手工艺之乡”,历史上能工巧匠云集,老字号、会馆、庙会、戏院汇聚,崇文区档案馆根据崇文区传统商业集中的特点,采集传统老字号口述档案,整理编辑成《话说前门》一书;征集驻区部队老将军革命经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整理编辑了《将军忆当年》一书,并计划对崇文区传统手工业口述档案进行采集,编辑制作录音、录像、文字等多种载体形式的编研作品,这些利用口述档案开展的编研成果的探索都突出了崇文区的传统优势和现代特点。

3、尊重受访者原则

在口述档案的开展工作中,一份口述档案往往涉及四类人:受访者、访者、保存者、利用者,在这四类人中,受访者是口述档案的作者,是口述档案的“主人”,因此,在开展口述档案的编研和其他公开利用时,一定要坚持尊重受访者的原则,要在口述档案的编研中贯彻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和隐私的思想。在口述档案编辑、整理、加工后,要经受访者审阅修改或经本人授权审阅才能定稿;成稿后的口述档案的刊行和使用范围,要经受访者同意;口述档案的收益性使用(出版发售、影视改编等),应与受访者协商合理分享;哪些内容涉及受访者的个人隐私,不能公开需要保密,需符合和保护受访者的利益等。口述档案的编研和公开利用涉及受访者的著作权和隐私权等法律权利,要求口述档案编研应处于相关法律和道德伦理的约束之下。

二、探寻口述档案编研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由于口述档案具有的特殊性,其编研的程序和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口述档案编研大致可采取以下的程序与方法。

1、参与口述档案采集

口述档案与文字文献相比在利用上存在很大差异,前期采集对后期内容的利用有很大影响,因此,作为系统利用口述档案的编研工作而言,应将编研工作参与的环节提前,介入口述档案征集工作中。编研工作者参与口述档案采集的过程是对口述档案受访者和口述内容进行全程了解的过程,可以使编者了解、熟悉口述档案内容,为后期编辑整理提供便利条件。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可根据编研选题的需要对采集访谈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利用者的角度对口述档案的征集提供线索,对访谈计划、安排、内容提出要求;其次,在采集的参与过程中,可根据编研需要调整访谈内容的长度、侧重点,充实编研作品的内容;第三,在前期采集访谈结束后,进行编辑整理的过程中,当发现采集的内容出现疑问、矛盾、情理不通、内容含糊不清或其他情况时,可对受访者进行二次或多次采访,扩大访谈范围,使采集内容符合编研作品的需要。参与口述档案的采集,在有的基层综合档案馆,编研和接收征集工作是同一个部门的职能,操作起来比较便利,在较大的综合档案馆,编研和接收征集工作分属不同部门的,则需要档案馆对这项工作统一协调,使编研工作者能够切实介入到征集工作中去。

2、解读口述档案

早期的口述档案采集运用手工记录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载,随着科技发展,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广泛使用于口述档案采集中。对我国现阶段档案馆而言,尤其是中小型档案馆,一般没有专门整理笔录口述档案的人员,口述档案管理与利用还不成熟,这种情况下,编研工作者应仔细阅览笔录内容,复听、复看录音带、录像带等资料,对不同载体形式的原始口述档案进行文字听写、笔录。不管从方便利用还是便于保管的角度,听写、笔录口述档案都是很重要的程序,在英国,英国国家口述资料档案馆将所有录音磁带上的声音(包括寒喧、重复、咳嗽等)等都严格按照原始声音转移成文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将采访录制的10多盘张学良录音带整理出来,全部记录共4800页,每页200字,共约96万字

3、口述档案的鉴别与考证

由于口述档案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等局限,在编辑过程中,应坚持存真求实原则,对口述档案进行鉴别与考证。鉴别与考证可从两个角度进行。

(1)判断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从受访者的身份回忆时间、场合,以及他们与所述事件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判断受访者的立场、利益等,综合分析、判断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找出不符合事实的部分内容。

(2)判断口述档案内容的错漏之处。口述档案是挖掘受访者记忆中的历史,由于年深日久使受访者的记忆失误或不完全,对于明显的人名、地名、时间、地点、事件、社会大环境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错讹之处应进行鉴别修正。

口述档案的鉴别与考证可以采取人证、物证、书证、理证的方法:人证,就有疑点的内容采访其他当事人或知情人,验证该口述档案的真实度;物证,以实物资料验证、补充或修正口述档案内容;书证,以其他文字文献资料、工具书等对同一个问题的口述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求得正确的结论;理证,以编研工作者的知识水平综合其他专家、学者的看法加以考证进行合理的推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有疑问的口述档案采取几种方法综合进行考证。

4、口述档案的编辑

在完成以上程序的工作之后,口述档案进入编辑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口述档案信息分类、汇总、重组、补充、连缀、修剪的过程,应注意以下事项:

(1)对口述档案内容中的重复、矛盾处进行梳理。口述档案内容往往比较零乱,重复、矛盾、前后不连贯之处在所难免,要求编写中对大量重复冗杂、琐碎无谓的细节进行浓缩、提炼、剪裁,使之成为简明扼要的叙述。

(2)对口述档案缺失的重要内容进行补充。对重要的但只有零星或只言片语体现的内容,要根据考证的结果加以融汇贯通,综合成完整的描述。

(3)口述档案一次编研和深层次加工在编辑中应体现出不同。如访谈直录类一次编研作品,考证和编写的工作量相对小,除对原口述内容文理不通、字句错漏、地名、人名、历史背景等明显的疏忽处改写外,文章应最大化地保持受访者原回忆情节及语言风格。对回忆录、奇闻轶事、民间传说、传统民俗文化等进行汇集时,在考证和文字编写的工作量上要大些,要对口述档案信息进行筛选、摄取、改造、重组和提炼,对内容进行必要的串联和修改。

(4)口述档案编研应体现出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文字表述尽量通俗化、语言化,尽量保持“活资料”的原貌,给读者以亲切感、真实感,避免不必要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以免用词不当,损伤原意,使口述档案编研失真。

(5)口述档案编研载体形式的选择。应充分利用文字、录音、录像、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制作编研作品,立体地再现受访者的情感流露和语言特色,生动、直观地展示口述档案的原貌。

(6)其他材料的配合使用。应在考证和编写过程中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对口述材料进行补充,充实编研内容。

5、征求受访者意见

口述档案编研作品成稿后要经过受访者或授权人过目,征求其意见,确定是否有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以及对编者文中考证、更改之处有无异议,是否认同,并根据其意见对编研作品多次修改,最后交由受访者认可定稿。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在采集和访谈中),根据尊重受访者原则,与受访者在隐私权和著作权方面进行协议、协商。

三、口述档案编研对编研工作者的要求

目前,有的学者仍认为口述档案应该由具有较高史学研究能力的研究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采集和利用,档案馆只是保管口述档案的场所。笔者认为,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有专门的编研机构和人员,有长期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从事编研工作的经验,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具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实践工作中口述档案编研的自发开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口述档案编研与传统档案编研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编研工作者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执著的精神,这些精神主要表现为:

1、科学精神。要求编研工作者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口述档案内容,科学分析口述档案特点,不掺杂个人主观臆断,不以个人好恶下结论,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口述历史的本来面目。

2、学习精神。口述档案反映的内容广泛,贯穿自然、社会、人文等不同领域,反映了民族、地域或社会群体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广泛的内容要求编研工作者一定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博闻强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以广博的社会和文史知识适应每个不同编研专题的需要。

3、研究精神。在对内容广泛的口述档案进行编研时,具备一定的专题研究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深入研究每个专题的内容,了解地方文化底蕴、熟悉地方人文景观,才能编出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口述档案编研作品。如,同样对保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学良口述档案进行整理,由于整理人存在的历史熟悉程度和文字水平的差异,使两个版本的张学良口述档案的整理文稿的质量参差不齐,其中145盘录音转制成的文稿人名、地名谬误较多④,这种情况就需要整理人员对口述档案本身及相关社会、历史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出现错漏。

4、吃苦精神。在编研的过程中,参与采集、解读、鉴别与考证、编辑等各个环节都很繁琐、复杂,对编研人员的耐性、毅力和工作态度有很高的要求,编研人员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以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刻苦专研,认真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口述档案编研专题,最终使口述档案尽可能地反映历史的真实。

注 释:

①高亚萍:《口述材料的档案属性及档案在修志中的作用》,《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2卷第1期。

②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中国档案》2006年第1期。

③刘维荣:《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在欧美》,《浙江档案》2003年第9期。

④杨小红:《张学良口述档案研究》,《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1期。

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研究 篇10

一、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

(一) 档案编研工作具有内部性。

由于企业档案工作是为本单位工作服务的, 档案编研的选题、选材、使用范围通常只限于本单位。一般说来, 企业单位不搞档案文献的出版, 在档案编研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选编要求方面, 与党政机关的档案汇编及档案馆史料编纂不同。

(二) 档案编研方法灵活多样。

目前, 企业档案编研活动发展迅速, 富有活力, 编研成果千姿百态。在内容上, 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编研。在加工方式上, 一次、二次、三次加工都有, 有档案部门编的, 也有档案部门组织技术业务部门编的。

(三) 企业档案编研状况总体水平不高。

这是因为企业档案编研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训练, 只能自我摸索、仿制。有些单位只是单纯应付档案工作验收, 突击编几种材料。有些成果材料在准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二、当前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

就整体而言, 国内不少企业对本企业档案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忘掉”, 有不少企业只知道档案, 根本不了解档案编研, 也从未想过档案编研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一) 企业领导重视不够, 制约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

企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没有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企业各项工作议事日程, 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就更没有地位了。

(二) 思想观念落后, 制约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 固步自封, 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每天只忙于一般性的管理工作, 对自己所管理档案的潜在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更没有一种探索超越的精神, 档案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重视。

(三) 档案编研形式单一、利用率低。

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网络方便快捷的信息社会, 直观、醒目、生动的图、文、声、像多种形式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 网上资源共享的快捷方便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追求, 而绝大部分企业档案编研材料仍停留在纸质载体、内部印刷件, 甚至是打印件上, 这大大影响了利用效果。

(四)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 影响档案编研工作水平提高。

有的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很少, 更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这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三、做好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举措

(一) 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一个企业档案编研工作能否开展起来并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领导应将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其他各项工作同等看待, 做到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计划、同检查、同考察、同总结、同表彰, 要把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真正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档案工作, 站在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认识档案工作, 为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打造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平台, 确保档案编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二) 立足创新服务, 确立选题。

选题是编研工作的龙头, 要坚持全方位多元开拓。一是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大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 当前企业最需要我们提供的信息支持是什么, 比如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怎样打造产业链等等, 从而明确编研方向和目标。二是立足于服务生产经营。档案人员要主动联系各职能部门, 开展座谈、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 熟悉业务工作具体内容, 了解他们的利用需求。三是立足于服务企业文化建设。要打造个性鲜明的“企业名片”, 对外树立企业形象, 对内鼓舞职工士气, 在企业兼并重组、战略合作、国际化发展中树立企业形象。四是立足于服务重大活动。企业档案编研要引起重视, 开始时要配合重大活动选题, 制作短平快编研成果, 这是因为企业重大活动领导参与多、层次高、影响范围广, 易引起关注。

(三) 建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信息技术已进入企业档案管理中, 据有关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普及, 未来的档案管理必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因此, 要做好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必须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只有这样才能给档案编研人员猎取信息创造有利条件, 实现资源共享, 才能提高档案编研的效率和质量。

(四) 加强编研人才队伍建设。

新时期企业科研生产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档案业务知识, 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如广博的知识结构、英语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这样才能逐步地实施档案编研工作的现代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1] .李红.对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08.2

上一篇:稳定控制装置下一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