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就业(精选11篇)
结合就业 篇1
将会计教学与就业岗位有机结合的意义, 在于从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 重点关注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会计岗位属于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织, 可以说, 任何经济实体都无法离开会计岗位, 或是存在会计岗位这一形式。一直以来, 我国的会计行业始终都维续着十分平稳、健康的就业需求。然而, 近些年来, 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 在实现会计学生岗位就业时却常常受到冷遇, 无法受到企业的青睐。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岗位就业不畅的原因
现阶段,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体系中, 无论是其课程设置, 还是教学方法基本都沿用了本科院校。其中, 在课程教材方面, 通常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压缩版, 即便是专门的高职会计教材, 也往往由于学时的限制及课程数目过多的制约, 教材的内容通常都十分简单, 缺乏起码的理论深度, 学生往往“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一旦学生遇到综合性的资格考试时, 只要题型稍加改变, 就会显得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
如今, 很多企业在开展会计人才聘任时, 往往都会直接注明需要拥有会计岗位的工作经验, 拥有操作实践能力。然而, 纵观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 具备实践能力的只是极少数,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样的。一方面,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我国企业往往会出于资料保密的角度权衡, 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校中的会计实训与实践工作存在显著的偏差, 随着经济发展, 会计知识的更迭速度也在日益加快, 无论在教学的内容还是形式上, 都与实际会计工作接轨有断层。
二、深化落实高职会计教学与就业岗位结合的措施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教学的课程设置, 往往只片面的关注书本内容, 而几乎放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这种体系下,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无法达到企业的需求。让使学生成为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就应当从课程教学模式上入手。
(一)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目的, 旨在通过项目作为原始驱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将知识按照实践工作的相关要求, 分解成若干个项目, 进而引导学生主动的实现项目任务。项目教学法突破了教材课本的中较为独立的限制, 一个项目不但会关乎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 而且也会涉及到税法、政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另外, 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共同完成项目, 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师指在会计教学中, 教师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 利用对场景的设计, 在学生扮演角色中处理现实会计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法, 能够设计不一样的工作岗位, 例如:资金核算、收入核算、出纳等。在岗位设置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每个学生参与到各自的岗位分配中, 进而实现将教材课本中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进行有效结合。
(三) 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生动、鲜活的真实案例, 进而指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案例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来。利用课上讲解, 课后讨论的方式, 能够较为显著的把理论知识复合至实践中来, 从而使“教”和“学”能够充分互动。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
(四) 将教学“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意义就在于构建健全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 使企业迈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中, 从而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模式。学生在基础课程结束后, 学校可以提前邀请企业来学校进行招聘, 进而让一些有意愿的学生及企业达成初步意向。学校按照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及企业的工作评语全面评测学生的实习成绩。记录在学生的学习档案中。这样一来, 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阶段, 就会权衡诸多层面的影响, 规避自己的不恰当言行, 企业也能够更加放心的让学生参与到会计岗位中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要坚持遵循“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充分重视培养会计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在传递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的背景下, 提高实训课程的课时, 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在开展高职会计教学时一定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及就业环境的变化, 当前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相应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这也直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利用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内容及方式的革新, 推动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 最终强化高职院校会计学生的就业岗位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学,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陈梅芳.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及相关问题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 07 (14) :22-23.
[2]鄢仲天.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16 (7) :127-128.
将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相结合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层出不穷。盲目的选择职业,最终导致的是企业的需求和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差异较大,对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浪费。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更好的为大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服务,系统的帮助大学生拥有更好的职业规划,掌握全面的就业知识,提高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现状的分析,旨在总结出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企业;职业指导;高校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8-02
据统计,201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了765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家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每年都从国家政策方面进行指导,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国家要求国企也加入到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行列里,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定向招聘,公开选拔人才;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活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由于毕业生众多,就业压力依然迫在眉睫。于此同时,有些企业招聘不到符合自身要求的毕业生,造成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引导,引导他们适应企业的需求,缓解企业需求与高校供应方面的矛盾尤为迫切。
一、职业指导工作的迫切性
随着毕业生供给的增大,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给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各种工作岗位之时,企业关注的是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否相符。很多的企业,甚至将坚决不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了招聘的基本原则,究其原因,固然与教育模式有一定关系,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与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有关。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1、责任心不强,一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导致工作无法按时完成;2、期望值过高,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高水平人才,应该享受到比其他人更高的待遇;3、稳定性不强,刚刚走上社会,对于各种事物都感觉比较新鲜,极容易跳槽;4、承受能力差,一表扬就尾巴翘上天,一批评就摔桌子走人;5、急功近利,为了尽快把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完而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私人时间,就会不顾及工作质量,单纯追求数量,如果一个工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重复才能够完成,就会变的极端不适应,没有耐心等等。针对以上大学生在企业当中出现的这些特点,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更热衷于寻找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非这些刚刚走出校门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固然大学生比社会人员的知识水平高,但是对大学生的上岗培训并不比对社会人员的培训来的容易。搞不好,因为大学生知识水平高,做事随性,更有可能对企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大学生忽视对职业的规划。因为是刚刚进入社会,面对五花八门的职业,很多大学生难免茫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样的工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只是盲目的在进行求职,出现的情况往往就是,一天投出上百份的简历,应聘到哪家算哪家,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聘的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需要做什么。等到进入企业后,经过一个月的适应,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就马上辞职,然后再应聘,再辞职,再应聘,往往毕业两三年,不能真正的稳定下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头来只是给自己积累了一点经验,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通过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就有一个清晰职业规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针对性的进行择业。这样既能提高应聘的成功几率,又能够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愉快的生活。
二、从不同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各个高校都在积极的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但是,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其一,对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到位。目前,我國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指导机构,也建立了相关的人员和队伍,但是针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还比较浅显,普遍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就是帮助学生联系企业,找到工作,而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方面重视不足。由于高校领导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了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严重不平衡,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人员和队伍的培训也不能按时进行,与时俱进,导致具体实施职业指导的人员和队伍无法掌握最新的动态,使整体的指导工作滞后。职业指导最终变为重服务轻教育的形式主义,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明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等,学习也没有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最终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其二,对企业需求认识不到位。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仅仅是简单的做到了联系企业和学生的桥梁作用,而没有真正沉下心去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与企业的联系一年中往往只有到毕业生快需要就业的时候才会进行联系,或者是在办公室里坐等企业上门,至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深入进行了解,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企业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于后期与企业的持续合作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学校的毕业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三,职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单一、内容简单。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大,没有成熟的模式体系进行参考,一个学校一个样子,指导形式很单一,一般是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决,而以其他形式,例如名人讲座、虚拟招聘会等针对性较强的形式几乎不涉及。而且指导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就是强调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式,收集就业信息等,而对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诚实守信、自主创业等方面涉及很少。
其四,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有待加强。由于领导们对职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因此就出现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视基础课程教育,轻视职业指导课程教育的情况。人员分配也不平衡,一般是由新入职的教工负责职业指导工作,但是经过两三年的锻炼,当他们熟悉这项工作后,又会进行岗位调整,这就导致了整个职业指导人员无法稳定,工作没有延续性,一直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同时,针对职业指导老师的培训较少。本来这部分老师就没有经历过很多的应聘,对社会企业的需求不了解,由“外行指导外行”,只能在具体工作中照本宣科,无法有针对性,不被学生接受,也没有课程吸引力。
三、如何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为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我国各高校需要真正做到“走出去”,才能保证時刻了解企业需求,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第一,依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有些课程设置已经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之久,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在真正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时候,从理论层面上就处于了弱者地位;而且培养出的人才,在应用方面根本无法做到独挡一面。这就要求了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应用方面的培养,理论方面则进行升级,力求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差距。
第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走出去是深入企业中,了解企业真正需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闭门造车”,按照简单的传统思路进行培养,与时俱进,跟对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培养计划的调整。请进来指邀请企业进行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锻炼应用能力,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第三,订单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打造需要的人才。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文化、技术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升,这种做法对于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响应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时间,加快人才供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订单培养模式完全按照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因为该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式灵活,理论学习和实习方式等由具体的用人单位和学校进行协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训周期,同时也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真正做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共赢”。
第四,依托校企合作专业优势,促使大学生主动将自身就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随着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加深,学生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感悟职业氛围,体会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使他们形成较高职业能力并初步培养他们的职业习惯,养成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环境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四、新时期如何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着前所为有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而言,切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输出,就成了重中之重。职业指导工作就成了高校工作的一个支点,用它撬动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因此,如何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成为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建立健全的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它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应该同时为职业指导工作服务;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教育。为规范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杜绝不同学校工作的随意性,应该建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从大一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培训,有目标的帮助学生接触到就业信息和应聘技巧,让学生慢慢感受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督促学习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把握市场需求,特别是企业需求。职业指导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应该时刻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和队伍,应该经常性的与企业进行互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推荐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同时,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情况,为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正确的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
第三,善于利用新媒介。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的大范围应用,我们应该善用利用新兴的媒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例如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定期对网络平台上的就业信息进行更新,确保应届毕业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低年级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就业形式。为了切实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我们应该通过越来越多的市场调研活动进行整体把握,适时调整和完善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同时应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体系,通过他们及时将社会需求反馈给学校等等。
第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借助于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实践教育的渠道,建立起互利多赢的社会实践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和建立“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入社会的机会,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竞争压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五,完善职业指导方案。大学生职业指导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新生从入学开始,就有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教育,后期开始跟进与就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突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求学期间的全过程。一二年级主要侧重于使学生了解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就业政策,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三四年级通过开设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们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和面试技巧,解除学生面临的就业困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同时通过相关的政策宣传,创业项目分析等,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对毕业生的直接影响,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市场的发展其到直接作用,包括使大学生能够完成正确的择业就业,使企业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的中介作用、促进职业信息有效传递的桥梁作用等。在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同企业的用工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将职业指导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才能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文忠、吴贺珍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单晨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2)
[3]蔡妮娜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职业,2012(8)
[4]蒋志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必由之路[N].人民政协报,2007(12)
结合就业 篇3
一、建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学目的是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加快适应市场变化与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园林专业必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质量。
(一) 培养“双师型”教师。大部分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 但实践能力不强。因此, 必须加强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 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或园林专业高级技术人员定期在学校进行授课, 将企业最新的设计理念与行业动态分享给同学们,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应重点学习与加强的部分, 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建立“实战式”教学平台。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充分结合, 加强相关单位的紧密联系, 建立校企合作,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情况, 定期在本校或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相关的园林景观设计比赛, 例如“手绘规划设计大赛”、“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比赛, 能够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激发大家的艺术潜能, 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 加强教研教改, 编写特色教材。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个专业都加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将理论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市场需求的不断融合, 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同时,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 教材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 编著特色教材结合市场信息与先进的科研成果, 来提高教材质量与实践教学质量。教材内容应涉及园林规划、建筑知识、园林植物等方面的内容, 确保教材的完整性和综合性, 同时提高其实用性。
(四) 根据学生反馈意见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调整。学生实习结束后, 相关的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与实习单位所反馈的问题, 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通过近期同学所反映的情况, 适当调整园林建筑学课程的教学重点, 详细讲解关于廊架、景亭及铺装等方面。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园林风格结合中西特点, 风格各异, 对于园林专业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一项挑战。教师应加强读图与画图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企业中实践经验, 感受园林景观中墙体的高、厚, 园路的长、款, 从而提高画图与读图能力, 从而更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二、结合企业实践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一) 园林软件熟练是开展设计工作的基础。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想要在企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必须了解园林相关的企业都需要你做什么。一般的公司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求不高, 对于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 公司可能会要求你辅助设计师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构思, 这就需要学生首先要掌握建模、CAD、出彩屏、文本等相关基础知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 手绘水平一般不会太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景观设计的效率远远高于手绘速度, 因此, 学生要加强对园林设计软件的掌握, 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加强软件学习是做好园林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 刚毕业的学生要在岗位上虚心受教, 多和同事们交流, 学习大家的经验, 并在实践中总结技巧与方法,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 注重学生能力的细节培养。据往届学生汇报及企业反馈情况, 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所收到的效果差异明显, 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层次不齐,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较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提高大家的实践水平, 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结合双师制提高学生实习质量。校内有就业指导老师, 实习企业内有实践指导教师, 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 了解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题制定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 并加以实施。
2.根据实际合理安排实习计划。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 院系应采取择优选派的实习计划, 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与成绩, 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综合考量学生实习成果。其中包括:实习日志、实习汇报、企业反馈等, 通过书面材料与口头汇报的形式为学生实习阶段的表现打分, 并按照考核比重计入总成绩。另外, 对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同学, 可以将他的实践经验与班级同学共同分享, 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4.鼓励学生克服实习中的困难, 坚持“勤奋、细心、全面、韧劲”的原则。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激增, 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 他们所面临的是怎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俗话说:“勤能补拙”, 勤奋是做好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 参加实习的目的是要了解职场对于人才有哪些要求, 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在实习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切忌拈轻怕重。细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园林企业的工作流程, 细心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全面原则要求学生学习企业中关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整套工作流程, 并不是理论上的死记硬背, 而是了解每一个流程中的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内容与所要达到的深度与广度。了解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 这也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韧劲顾名思义是指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 认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由于园林专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要求学生要注重日常知识的积累, 要有记笔记和整理资料的好习惯。制作文本、找意向图等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和方案总图, 必须随身携带U盘或其他存储设备, 方便积累资料。另外, 在企业实习期间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 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 学生应该掌握区分不同空间尺度所能达到的不同景观效果, 不同风格景观的设计特点。这对于快速适应职场生活, 提高自身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加强沟通交流, 提高自信心。学生到企业实习初期会有环境陌生、人际不熟、信心不足的问题。如何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实习阶段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没有责任教你什么, 就看你如何沟通让对方接受你进而帮助你, 这也是学生到工作岗位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初感觉什么都不会, 信心不足, 这就要学生摆正心态, 实习本就是学习的过程, 实习阶段可以不会, 但去求职, 如果还是如此, 企业很难聘用如此的学生。通过实习阶段的锻炼, 学生提高了沟通能力, 也了解了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了基本技能, 因此这些学生很容易找到工作。学生实习过程中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良好为人处事态度, 懂得如何同甲方交流, 汇报项目等等。对于学生, 实习也好, 工作也好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 哪怕做到了项目负责的阶段, 还要不停地学习, 提升自身能力,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学习会使人更加有信心和力量。
(四) 就业的选择与定位。根据某高校园林专业连续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少部分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规模较大的公司从事园林相关的工作, 极大多数学生是从小公司做起, 经验和能力得到提升后跳槽至大公司工作。另外, 根据毕业生的反馈, 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认为刚踏出校园进入小公司工作能够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小公司相对工作人员比较少, 业务种类多, 所涉及的工作内容繁杂, 并且人机关系简单。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能够快速成长, 并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特长, 明确未来的工作方向。而马上进入大公司的同学认为, 大公司虽然福利待遇较好, 但初入公司, 很难接触到具体的工作, 大部分时间是跟着设计师学习。但大公司分工明确, 如果有较好的专业基础, 再加上公司定期的培训, 能够很快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对未来的发展有巨大的帮助。
三、结语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摇篮, 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传统教育在发展中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各大高校必须加快教研教改, 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 是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 教育工作者应定期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契合, 创新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扩展, 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因此, 园林专业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结构的实际需求, 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育理念, 帮助大学生更好择业和就业, 切实解决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园林专业,就业能力,企业实践,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樊保国, 李月梅, 张永清等.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 2010, 28 (6) :26~29
[2]苏杰南, 朱丽清, 刘德源等.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5) :163~165
结合就业 篇4
在各大企业度过2009的金融低潮,各个行业开始复苏,但是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较严峻,大学生就业较难。本人所学专业为数控专业,随着我国机制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形成,数控机床的应用,再加上数控技术人员从业面非常广,所以目前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模具设计、CAD/CAM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才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发展和就业前景都很好。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机械制造业竞争的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所以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努力把它学精,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同时捉住机遇。“十一五”规划,给数控机床制造行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道路;行业对数控机床的巨大需求给数控机床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一定要对自己有自信,珍惜机会。
自己本来就喜欢搞一些小制作,动手能力较强,对数控专业也非常喜欢,所以在以后对数控机床的操作中,一定会得心应手;虽然自己有时会比较懒,但是在面对机床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这样,因为那样很容易会出安全事故,所以这样也能帮助我改掉我的坏习惯。在大一
中,我学习了CAD,机械工程基础,并能熟练应用并掌握其中的知识,加上五月份的金工实训,对机床的近距离操作与应用,使自己对机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大二中,对UG还有CAM两个软件的学习还有实训,都使我累计了一定对数控这个专业的进一步了解,这些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针对目前数控人才的短缺,自己更应该把握好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刻苦,加强锻炼自己还有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强化训练,弥补不足,提高质量,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数控加工人才,掌握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满足企业的要求。利用数控专业缺乏专业人才这个机遇,学好数控专业,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数控人才,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结合就业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工学交替
为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职业综合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许多高职院校正掀起热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为契合点,将教学中心从学校、课堂拓展到企业,实现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任务的新模式。这一人才教育模式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中担负着重要作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一是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在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企不同教育环境中的资源、价值优势。二是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将专业技术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从人才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导入课程,明确岗位需求在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渗透中的作用。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能够凸显校内、校外实践情境的真实性,进一步拉近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之间的距离。四是注重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组合,围绕就业来重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现知识迁移的岗位职业能力。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深化课程资源改革,凸显职业化人才培养方向
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遵循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原则。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出发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凸显课程资源的实践性。加大课程资源综合化改革,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服务功能,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要从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出发,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不追求理论知识的“高、深、全”,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在构建课堂教学体系上,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围绕高职教育目标,着眼于专业学科技能培养,提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体现实践性课程的主体地位。
2.注重职业化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要渗透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工学交替中形成能力。实践教学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实习认知,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内化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渗透,构建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多样的,要遵循渐进原则,围绕实践创新课堂教学一是做好课堂仿真模拟,拓宽课堂教学与岗位实际的融合,利用仿真工厂、仿真产品、仿真车间等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训练,完成相关学科知识的实训。二是在顶岗实习环节中,加强一线岗位的实践与实习,通过岗位任务让学生从中感受真实的岗位环境,从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三是注重工作要素的整合、工作过程的分析,通过对某一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分解,使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工作流程。
3.注重工学交替实践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凸显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完善教学考核体系,基于教师的职业能力、指导水平、敬业精神、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外,在校企深化合作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中去,拓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4.注重工学交替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习中尽快适应未来的新岗位。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要注重校内外资源的互补,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配置;二是兼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诉求,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基地的实践功能,为企业、社会提供服务;三是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与衔接,从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学生的岗前培训创造条件,积极拓宽学生动手训练的范围,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三、结语
工学交替作为拓宽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手段,要在密切校内、校外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实践性教学体系,落实好工学交替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以就业为导向,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初明利,潘望远.高等商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创业文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结合就业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实习,就业指导
近年来, 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地重视与关注, 给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显示了国家要把高职教育办好的决心, 这让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对高职教育的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然而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不景气, 使得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这样很多学生对就业产生了畏惧感和盲目感, 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如何让高职高专学生能够在就业大军中有自己的立身之地,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应该注重实习与就业指导二者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指导理论下更好地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知识。
1 当前时期高职高专教育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程方面
职业生涯规则发展与就业指导是教育部规定的一门必修课, 其目的就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然而,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并未设置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 因此接受专门职业生涯规则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和相关训练的老师数量就较少, 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原来所学习的专业均较杂, 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效果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思想层面。对就业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较差, 部分教师责任心较差。高职教育教学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导致学院以及学生对公共课、基础课普遍重视度较低, 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高职高专教师教学积极性。某些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小班教学, 某些院校则采取开设讲座的形式, 某些则采取多班一起上。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 学生不爱学习, 教师不愿意教学, 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也使其责任心较差, 根本不想带好学生。 (2) 师资队伍方面。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具有就业指导资格的专业化人才匮乏。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引进了一些就业指导专业教师, 但是引进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 且引进的教师所学习的专业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心理学专业的、哲学的、法律的、中文的等等, 因此缺乏经专业化训练的专业师资, 就业指导专业化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3) 教学方面。在就业指导教学中, 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任课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教师多为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 刚刚从学校出来的, 而且到达的岗位还是学校, 这种现象就使得很多年轻教师缺乏职业发展、就业以及创业实战等方面的经验, 难以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
1.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习情况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习难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一系列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存在两组矛盾, 即: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有限需求与学校过多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习情况存在较大的阻力,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校企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实习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仍然存在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实习与就业指导脱节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高专教育的社会及经济两大功能发展得均较为薄弱, 产业及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间隙, 缺乏良性互动等运行机制。 (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习与就业观念依然未发生改变。在当前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就业期望值非常高, 从而导致很多学生面对职业时持观望的态度, 这山望着那山高, 总想期盼最合适的工作, 因而耽误了时间。
1.3 就业服务方面
各院系均设置了院系就业指导中心, 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咨询以及就业信息、招聘会以及就业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的业务与工作。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为管理性质的工作, 所以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经常是简单化、行政化以及阶段化来代替专业化、专门化以及全程化的教育与指导。存在着类似就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以及服务意识低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2 加强实习与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 确保学生充分、高效就业的对策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实习与就业指导之间的有机结合, 从而保证每位学生充分、高效的就业, 具体对策如下:
2.1 就业意识渗透于教学之中
在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 首先应该让每位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充满信心, 并告诉他们, 我们学生成果就业的典型范例, 用活生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们去努力地学习专业技能, 让其一进入学校便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精神状态, 在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创新教学环境, 采用课堂教学与全真实地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对实践性较强的章节 (如面试) , 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枯燥的理论变为现场的生动演练。
2.2 在校期间的就业引导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 学校各级部门可运用一切机会, 开展形式多样化的, 以自我锻炼、自我推荐以及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的系列活动, 在寓教于乐之中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具体策略包括: (1) 学校活动之中的就业指导:例如定期地请往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典范为学生们做报告, 并对其就业或者创业经验与体会进行介绍。举行全校性演讲比赛, 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培养他们的能力, 克服其怯懦的心理状态。 (2) 班级管理中的就业指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辅导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讲述学好专业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采用班会以及课外活动, 开展演讲以及模拟招聘等班级活动, 创造机会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进行培养。 (3) 建议学生充分地利用双休日去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 对职场生活进行体验;并要求他们在假期期间去打假期工, 在赚钱的同时积累社会经验, 并得到非常好的历练。
2.3 实习阶段的就业指导
在实习之前,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 做好实习动员工作, 让每位学生意识到, 实习是就业的关健环节, 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窗口, 要充分汲取工作经验。要求每位学生写实习日志, 记录自己每天的实习心得和体会;在实习过程中要努力学习、认真求教、做好归纳与总结, 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准及工作水平, 从而为今后就业创作有利条件。若工作已有一定的眉目, 那么就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实习, 从而为即将参加的工作做好事先准备。
2.4 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
在学生毕业前夕, 很多学生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方面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 担心自身学历低下, 无法找到工作。某些学生找工作起点较高, 缺乏艰苦创业精神以及独立意识, 怕吃苦, 依赖性心理较强。想找离家比较近、条件好、待遇佳的工作单位, 却不能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 从点滴做起。在学生毕业时, 应该教育其对自己的水平及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 正确地认识自己, 克服自卑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 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 应该杜绝一切依赖性的心理, 要有吃苦精神, 不要起点太高, 应先就业后择业。近年来, 柳州师范高等专利学校每年均会举办人才招聘会。在招聘会上,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单位来柳州师范高等专利学校进行招聘应届毕业生, 其为学校学生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就业途径, 是一次难得的就业盛宴,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 当前时期下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着较多突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就业非常不利。因此, 应该注重实习与就业指导之间的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刘柏霞, 张春旭.谈高职“教学一实习一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12 (6) :1-3.
[2]刘家枢.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能力创新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12 (2) :74-76.
[3]肖祥, 熊微微.浅析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J].文教资料 (下) , 2010, (4) :215-217.
[4]孙虹雁, 李红, 刘利国.等.浅谈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关系[J].黑龙江教育, 2005, (12) :41-42.
结合就业 篇7
1 医学专科生就业压力较大, 对就业指导知识渴望程度较高
(1) 就业压力大, 对就业前景充满担忧, 希望通过就业指导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 出现了医学专业高学历化趋势。大部分地 (市) 级以上医院引进人才重点放在博士、硕士上, 而县 (市) 级医院把着眼点放在本科生上, 这样专科学历层次的医学生在县 (市) 级及以上医疗单位就业机会较小,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更加困难。因此, 医学专科生一步入学校, 就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这对其学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对276名大专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你对近2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什么?”问题回答不尽人意, 2.2%的学生认为“胸有成竹”, 39.1%的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29.0%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29.7%的学生表示“对就业形势很担忧”。可以看出, 认为就业困难和对前途担忧的比例达58.7%。为了获得更多就业方面知识, 除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成绩外学生对于尽早接触就业指导课也表现出很大热情。在调查“你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就业指导课程最理想?”时, 认为开设时间在大一上学期、大一下学期、大二上学期、大二下学期的比例分别为53.6%、24.6%、13.8%和8.0%。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期望值很高, 在大学一年级就想获得就业指导方面知识的学生占78.2%。
(2) 医学课程学习任务重, 学生对于职业相关知识了解途径少, 希望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等相关内容。
医学类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入学后, 要在2年内完成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30多门课程的学习, 并且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 学生将更多时间用于专业知识的记忆。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更渴望通过就业指导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所以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调查“你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吗?”回答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6%、37.1%、51.4%、6.5%和1.4%。在选择“你认为学校第一年应如何对就业给予指导及服务?”时, 认为最应该给予指导和服务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和求职技巧培训。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可以让学生尽早考虑未来发展, 并且利用职业生涯测评中的相关知识认真对自己进行分析, 正确评价自己, 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 就业期望值普遍偏低, 女生较男生更为明显, 希望明确自身社会定位。
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女生尤为明显。调查中发现, 女生对于未来工作的薪酬期望值普遍偏低, 与男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在对“你对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是多少?”时, 39.9%的学生选择500~700元, 32.6%的学生选择700~1 000元, 选择1 200~1 500元和1 500元以上的学生只占4.3%和3.6%。就业形势严峻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 薪酬期望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学生对于自身社会定位的初步认识。如何正视性别差异, 找到正确的自身社会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农村、小城市生源占有较大比重, 缺乏素质拓展及能力训练相关知识, 希望多方面拓展自身能力。
从生源看, 我校农村和小城市生源比重较大, 在接受调查的276名学生中, 87.8%来自小城市和农村。相对来讲, 大城市生源接受信息的渠道较多, 从父母及周围人群获得职业生涯指导相关知识的时间相对较早, 并且在高中期间, 已进行了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训练。相比而言, 小城市、农村生源在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就业体验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 希望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知识。
2 强调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 拓展教育形式, 帮助医学专科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查发现, 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或选修课非常必要, 应结合医学高专学生特点, 不断探索多种教育形式, 强化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1) 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尽早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设计理念。
目前,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有2种:一是全程式教育, 即把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入学到毕业, 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教学内容[1];二是阶段性教育, 也是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方式, 即集中学习, 在新入学第一学期或离校前的最后一学期开设[2]。通过研究学生的具体需求, 医学专科院校按照全程式教育方式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效果较好。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为2年, 有1年临床实习, 如果采取阶段性教育方式, 学生很难对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系统的认识, 并且学习容易流于形式。应针对学生不同学期的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择业、就业教育。
(2) 增加医学职业相关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特点、职业需求和就业方向。
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职业的范围,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 必须引入医学职业相关知识, 如医学职业的社会现状、社会对医学职业的具体要求以及职业准入制度等。学生在充分了解详细的职业信息和特点、需求后, 会更加明确自身现状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有利于不断调整努力方向, 增强社会竞争力。例如,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详细讲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 包括报考时间与条件、考试程序与内容等, 让学生认识到是否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将对其就业具有重要影响, 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同时, 在医学职业相关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 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前景, 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过高的期望, 有利于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
(3) 增加女生心理素质训练, 提升女生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 明确自身社会定位。
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 有必要增强女生心理素质训练内容。通过针对性的引导, 增强女生对自身社会定位的进一步认识, 从而提高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 增强自信心。
(4) 拓展教育形式, 增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提升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
在教育形式上, 必须突破以往课堂讲授的单一方法, 适当引入其他教学方法。在职业生涯设计环节上, 可以增加互动内容, 引入一些职业测评内容, 师生共同测评、分析结果;在学习就业心理调整知识时, 可以加入案例分析, 将成功就业与失败的典型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差距, 强化记忆;在分析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时, 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聘请医院人事部门主管讲授目前的就业特点;为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可以组织模拟招聘活动, 在正式测试前, 让学生观看《绝对挑战》等职场节目, 进行应聘体验。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 已受到广泛关注, 医学专科类院校必须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研究适合的教学模式, 使就业指导课程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其服务于学生、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怀伟, 韩艳春.大学生全程就业课程体系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18 (3) :115~117.
结合就业 篇8
一、实行“实践与就业相结合”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一) 理论教学的弊端
中职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使其具备电力企业的操作性工作能力, 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熟练掌握各类操作技巧, 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中职教师并未对此进行科学性理解, 过度重视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一方面, 教师自身知识体系并未及时更新, 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 只是凭借教学经验与教材内容“空讲”, 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与动力;另一方面, 学校忽视“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其看来, 掌握理论知识是基本前提, 对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职业规划等把握不够准确。电子电工要求学校实践设备齐全, 为开展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而实际情况是学校在此方面投入的资金少, 不仅设备不够齐全, 而且多数已经遭到破坏, 加大了实践教学的难度。
(二) 电子电工学科特征决定其需要贯彻“实践与就业”教学理念
与其他专业相比, 电子电工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 学生通过电力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能够熟练识别各类电学仪器, 并通过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电学问题认识到电子电工专业的实用价值, 进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 用人单位也将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筛选的重要指标。因此, 贯彻落实“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是电子电工专业自身特征的必然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行“实践与就业相结合”教学理念的措施
(一)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重视实践教育
进行各项实验活动的前提是具备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 即能够在操作过程中找到具体的理论依据, 并能够根据理论依据的指导科学完成实践操作。当学生具备结构体系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学校现有的设备, 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 根据学校教学楼走廊内部的“声控照明”系统, 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然后在实验室完成此系统。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电子电工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养成在生活中学习, 发现问题, 掌握学习技巧的良好习惯。
(二) 结合就业要求, 制订适宜的实践教学内容
这要求中职教师在制订实践教学内容时, 既要结合教材内容, 又要以社会用人要求作为参考依据, 制订较为合理的实践教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会出现各类电力事故, 需要员工进行处理。若事故损害较大, 处理难度高, 需要公司组织员工进行研究讨论, 以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 这与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案例不谋而合。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科学的教学案例, 并进行实践操作指导。例如, 在讲解“直流电路”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将火灾报警器的原理引入教学内容。火灾报警器参考的原理较多, 但每一种都有其使用界限, 以根据空气中特定化学成分制定的报警器为例, 其只有在该种化学物质引发火灾时, 警报才会被启动, 当其他化学成分引发火灾时, 警报器将无动于衷。在介绍完案例之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警报器的运行原理以电路图的形式进行描述, 当电路图画好之后, 引导学生形成电路模型意识, 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进行实际连接, 明确开关位置、电压器、电流器等电器部件的放置位置等, 待学生完成以后, 教师可适当引申:如何将直流电路改为交流电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逐步锻炼其逻辑思维与演绎推理能力。
(三) 建立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
学校应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与当地经营状况良好的电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实践环境。可以每年暑期组织准毕业生前往该企业观光学习或实践锻炼, 积累工作经验, 在实践中提升就业所需的各项技能;也可邀请该企业电力生产车间主任来学校进行操作规范讲解, 并现场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 根据学生的表现与企业对学生该方面技能的要求, 指出目前实践教学其中的不足, 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 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逐步改进中职学校电子电工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结束语
操作技能是评价电子电工毕业生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 提升学生该方面的技能是中职教学的重点, 这也是企业对应聘者的技能的衡量标准。对此, 本文探究了新时期树立“实践与就业相结合”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 为中职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出了合理措施, 以提升中职物理电子电工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中职物理,电子电工,实践与就业
参考文献
[1]王英玫.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结合就业 篇9
1 高职院校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
1.1“以就业为导向”是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职业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求学者的就业能力,服务和促进就业、再就业。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把握的方向性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思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高职院校不抓学生就业,毕业生难以就业,就谈不上职业院校的发展,最终也必将被无情的教育市场所淘汰。就业率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身就是为社会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以就业为主导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原则。高职院校要深人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高,必将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再就业的能力。
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职业院校必须调整过去的办学思想和对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把“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场服务、为社会服务。教育教学要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同于综合性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应侧重于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高技能人才”包含: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有很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这是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按这种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科知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以知识传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之初也基本借鉴了这种模式。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是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来开发课程、组织教学,它较好地解决了用人单位要求人才“上手快”的问题,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然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努力改革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具有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从事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就在于其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笔者认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高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二是学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
2.1 校内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含义是,在学校内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层面上的“产”主要指产品开发、生产;“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参与生产和科研的学习过程;“研”指产品的设计、试制和产品技术攻关项目,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性实践研究。
校内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切入市场的开始,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变化趋势,以系列产品或项目来驱动专业建设,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以下类型:
(1)产品开发型:以系列产品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即各个专业根据基本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引进或设计开发系列产品,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为主要内容,在实施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2)项目研究型:以项目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内容,在设计研究项目方案的同时制定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3)来料加工型:以引进先进技术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结合。即各个专业及时将代表本专业技术的产品引入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完成产品生产达到培训学生专业能力。
(4)自主创业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结合专业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经营某一项目,从市场调查、上项目、经营管理、利润核算,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自主的实践,把学生培养为自主型、探究型、创业型的人才。
2.2 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作用和特色。校企联合就是学校与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进行生产项目开发、科研项目攻关,进而将教学和生产科研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多种,例如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基地模式、订单模式等。
(1)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就是学校以行业为背景与同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形成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它本着互惠互利、整合职教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原则,紧紧围绕地方、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联合进行生产项目开发、科研项目攻关,分析与产业(行业)相关联的各专业的能力要素,进而将教学和生产科研结合起来,进行知识、技能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特长优势。这种模式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学生毕业时就业竞争能力较强。
(2)基地模式。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派学生到企业实训,借助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学生。
(3)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教学组织模式。
3 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并构建了“以系列产品、校企合作和职业资格证书三驱动模式,进行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改革。这里“系列产品、职业证书和校企合作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源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
3.1 以系列产品或项目为驱动,校内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以系列产品或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系列产品或项目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再以专业课的要求为依据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再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来实现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样通过以某一具体系列产品或项目的设计、制作和维护为学习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对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出探索未知的欲望和激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学生可以学习、研究产品的设计、开发,试制与技术应用,实现校内的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现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生产,学生经过对具体产品的生产、技术操练,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快,自主创业能力强。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学校的可节约教学开支,避免因学生实训在材料上纯消耗性的实训,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开发出来的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还可增加学校的收入。
3.2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为行业培养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按照专业对口、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先后与多个企业公司签订了专业合作办学协议等。现正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充足稳定的教学实训条件和科研条件,企业的机器、设备等环境场所成了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学校的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共同组织教学,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直接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使学生一毕业便能上岗,毕业生工作无需适应期,实现用人单位(企业)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当前的紧迫任务。可以相信,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随着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实践,高职院校必将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职业院校要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行学校内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和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
结合就业 篇10
摘 要:北京启动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的背景下,失地农民再就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难点。文章基于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详细描述了失地农民的收支情况,分析其就业困境,提出一些具体对策与建议,为其他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中城市提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回迁楼;失地农民;再就业;农转非;物业管理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北京在城乡结合部改造中涌现了很多失地农民就业的创新模式,唐家岭土井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作为北京50个重点村中率先采用趸租模式,即以农民回迁楼中签约一部分装修为人才公租房,本文就公租房和回迁楼的开发模式下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7个建议。
2 重点村失地农民现状——以唐家岭为例
以唐家岭为代表,经调查,该村女性占53.2%,男性占46.8%。在年龄上,18岁以下的占13.51%,18-60岁的占66.79%,60岁以上的占19.70%。失地农民中青年偏多。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在发放的100份中问卷发现,73%在文化程度偏低,学历仅在初小水平。在就业技能培训上,西北旺镇政府出资对220名劳动力进行了7类岗位的培训,但效果一般,回迁后物业公司录用经培训人数不足四成。22岁以下的年轻人有意愿去北京工贸职业学院学习的不足7人。在职业分布上,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的仅占18%,而职业不稳定的人群占77%。在收入上,社区居民的收入并不高,大多数都处于月收入3501-4500元的区间段,月收入5500元以上的仅占2%。
3 失地农民收支情况
3.1 4项收入来源
第一是拆迁补偿及补助类方面,由于是以宅基地区位和面积核定拆迁补偿金额,置换按人均50平方米的标准,村民还可选择每平方米5000元的代价加购不超过30平方米的面积。除了拆迁物补偿,土井村可获得的拆迁补助包括90天之内的提前搬家费奖励5万元和工程配合补贴25万元。经调查扣除购置房款后人均剩余约 27.3 万元现金。第二是在趸租房租金方面,在征地拆迁之后,唐家岭村按照居民原持有土地面积和原家庭人口分配等方法,回迁居民获得相应的回迁安置房,每户家庭根据人头数和土地面积可分得3-6套房,土井村按照协议与政府签订趸租租赁合同,约定39元为每平方米均价将村民多余的房源统一集中成为人才公租房。为保证公租房的统一管理,趸租的公租房装修统一,提前开展配租。主要针对中关村科技园的企业员工和符合要求的公租房轮候家庭。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村民收入的50%以上均来自租金收入。第三是在集体经济股份方面,土井村按照政府支持,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将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把村民转化为股东。建立物业公司管理回迁楼和公租房社区,试点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对周边社区商业强化开发。第四是就业安置的收入方面,在唐家岭,村里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为单一,比如物业或者保安。据问卷统计,77.08%的村民的就业安置并不理想。并呈现两极分化:无业村民有一部分选择打短工如开黑车。有些村民不愿意就业,觉得补偿金很多,还有些富裕房产可以拿到租金,干脆选择了主动失业。
3.2 支出情况
失地农民家庭人均全年总支出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消费性支出、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建房和购房支出等,不包括借貸性支出。
4 失地农民面临三大就业困境
一是就业岗位单一。现有商铺基本为饭店、百货和房产中介,多以家族的形式经营,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目前招聘岗位只有物业、保安之类,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二是就业意愿低,就业技能弱。村民一次性获得了较高的拆迁补偿,短期内没有生存压力,主观上没有就业意愿;另外村民对物业管理、绿化等再就业岗位没有兴趣,希望从事的技术性岗位又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回迁后重现脏乱差。2015年6月,土井村有大量私搭乱建,一居室10平方米月租1200元,流动人口激增,失地农民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
5 7项建议
一是建立驾校培训基地。经调查,重点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会开车,在失地后相当一部分居民以开黑车谋生,既影响治安,又不利于交通管理。建议建立驾校培训基地,或居委会出面与海淀驾校等培训机构签订用人协议,使擅长驾驶的居民进入基地工作。二是建立养老基地和种植园。目前养老产业需求量大,发展前景良好,50个重点村在北京近郊区,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因此村集体可因地制宜,吸引企业投资,建立养老院;若自然条件许可,可以建立种植园,种植樱桃、核桃、板栗等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果树,规模扩大后进一步发展采摘园,吸引市内游客,通过果品和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就业。三是加快公共就业工程建设进度,落实规划布局。为了给失地农民提供公益性岗位,政府计划实施多项公共就业工程,如实施建筑、绿化、环保、卫生、交通、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工程,帮助大龄失地农民再就业。四是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企业进行社区投资,吸引失地农民加盟连锁店;用行政手段和优惠政策促使用人单位优先安排和接收失地农民,建立就业型企业的认定、优惠与扶持制度。五是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网络。为失地农民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提供劳务输出、就业管理以及保险缴纳服务。根据需求提供各种创业辅导和服务,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如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收等。六是减小培训规模,开展“接地气”培训。由于失地农户文化程度低,建议取消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培训,保留计算机类的技能培训。调查还发现多数访户在搬迁前大多以个体经营食品餐饮业为生,建议镇政府举办烹饪和销售服务培训。根据当前失地农民的年龄、文化层次和意愿,进行“定岗、定向、订单”式培训鼓励企业和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可采取补贴促参与的方式,将培训与就业推荐挂钩。七是实施主动失业取消社保政策。对于无就业意向,在村委会红利和租金收入较高的主动失业居民取消社保。
参考文献:
[1]陈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6(3):51-55.
[2]黄序.北京城乡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9-43.
[3]杜伟,黄善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6-110.
结合就业 篇11
一、六项标准
“六项标准”是根据市场调研得出的主要用人标准, 即“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至上的工作责任感、强烈的创新意识”。
近几年来, 毕业生人数猛增, 社会需求有限, 造成全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局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据有关研究数据调查, 有5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45%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 企业招聘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错位正在加大, 但企业对具有上述六项标准的高素质毕业生争夺日渐“白热化”, 这些学生仍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因此, “六项标准”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二、五个指导
“五个指导”即学习生活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理想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创业指导。根据六项标准, 按照三个年级分层推进的原则, 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学习生活规划指导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组织环境, 指导学生制定新的学习生活规划, 明确专业学习方向, 激发学习动机。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指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并结合所学的专业,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朝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努力。
职业理想指导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志愿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求职技巧指导是通过求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和训练, 让大学生掌握求职的相关技巧, 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创业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相关知识、创业基本素质, 分析创业条件, 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使学生适应就业渠道多元化的态势, 适应职业生涯发展中再择业的需要。
三、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即专业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两课”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就业活动与班团活动相结合、毕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一是专业课与实践课相结合, 使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 娴熟的职业技能, 为应聘求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两课”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制作求职简历, 懂得面试技巧, 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应对求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是就业活动与班团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座谈会、专题讲座、咨询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整就业期望值;通过各种形式的班团活动,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个人责任意识。
四是毕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国情、政策、诚实守信教育, 引导学生“最适合的岗位就是最好的岗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民企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过就业教育, 使其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健康成长、锻炼成才的沃土, 更是青年人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通过毕业教育, 严格实施毕业生教育的每一个程序, 召开隆重的毕业典礼等方式, 使毕业生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四、三个调研
“三个调研”即在校生调研、毕业生调研、用人单位调研。
在校生调研主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就业期望值、就业心态、求职意向等方面内容, 针对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择业观教育,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动机, 以便顺利就业。
毕业生调研主要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近况及对母校治学、育人的认可和反馈意见, 以利教育教学改革。
用人单位调研主要是了解毕业生工作表现和市场需求, 了解职业素养、岗位能力、专业技能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为学院修订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五、两个服务
“两个服务”即心理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心理咨询服务是针对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出现的诸如焦虑、自卑、从众、攀比、依赖等消极情绪,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 扬长避短, 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积极参与竞争, 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顺利走向职场。
信息服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即建立用人单位信息资源库, 提供用人需求信息供毕业生选择;二是为用人单位服务, 即建立毕业生资源库, 将毕业生提供给用人单位挑选。
六、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即为毕业生提供永远的就业援助!
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 社会经济发展越快, 工作岗位变更越频繁, 平均每四年变换一次。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这类问题更容易出现。为此, 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和扩充就业指导队伍, 对学生承诺“为毕业生提供永远的就业援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 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原则, 全程指导学生就业,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 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面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 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 我院的就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毕业生单位回访调研结果看, 我院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基层就业思想稳定, 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职业角色, 团队合作精神较强, 勤奋、踏实、肯干, 基本符合现代企业六项用人标准。自开展此项目以来, 上海宇哲教育集团、浙江小星星教育集团、山西工大剑桥英语学校、北京汇佳教育集团、北京启明教育集团、长城酒店、富士康科技集团、住俄罗斯中属东方龙国际贸易公司等20余家用人单位与我院签署了“订单”式培养协议, 仅06届毕业生通过上述用人单位“订单”一次性录用毕业生500多人, 特别是长城酒店不仅每年录用50名毕业生, 而且每年向学院赞助25万元, 用于人才培养基金。几年来, 经用人单位认可, 我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0余家。由于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工作到位, 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 形成了全员重视就业的良性循环模式, 我院近3年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通过开展“六五四三二一”工作模式, 我院大学生入学即明确了学习目标, 增强了学习动力,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明晰, 学生和老师目标一致, 沟通顺畅, 大学生思想状况稳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已成为我院大学生就业的主旋律。
通过该项目的调研, 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性;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该项目研究, 我们得到了难得的锻炼和收获。本项目研究的成果是初步的, 我们会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继续认真总结和实践, 坚持具体工作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 用研究深化工作, 在工作中推进研究,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戴国强.略谈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3.
[2]、郭江平.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韶关学院学报, 2004, 2.
[3]、刘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及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1.
[4]、姜继红.以改革的精神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途径.宁波大学学报2003, 5.
[5]、袁加勇, 吴月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高等工程教育, 199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