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模式(通用10篇)
亲子模式 篇1
目前, 注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之一, 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 从而容易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大量有关青少年自杀、犯罪的媒体报道都表明:家庭关系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因此, 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人生的“过渡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和谐家庭亲子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原是遗传学用语, 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这里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 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反映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 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亲子关系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是影响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 直接影响到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个性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为学生在学校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稳定的心理发展平台。大量的事实经验也证明了, 学生只有家庭关系和谐才能安心学习、认真听课。因此,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行为都有间接的影响作用, 也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促进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因此, 亲子关系研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也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中学阶段促进和谐家庭亲子关系的迫切性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 容易表现出冲动、偏激等特殊行为特点。特别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物质生活的富庶同时带来的却是空前膨胀的社会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反映在家庭教育中, 表现为大多数家长带着自己的良好心愿, 带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 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 对孩子要求十分严厉。
从我们开展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发现:总体而言, 有近70%的家长十分重视自己孩子取得的考试分数, 有近30%的家长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中等, 也有极个别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不太关心,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里。刘宁等人 (2005) 的调查也发现,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 每周与父母的沟通时间最少的还不足4小时, 而父子沟通的时间相对母子沟通时间更少;雷雳等 (2001) 的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依次为子女的学习和家庭琐事。在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的内容上, 社会上的新闻和重大事件是父子间更愿意谈的;方晓义等 (2004) 把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类型划分为四种, 即多元型 (Pluralistic) 、保护型 (Protective) 、放任型 (Lassez-faire) 和一致型 (Consensua1) 。在我国青少年的沟通类型中, 保护型所占的比例最大, 其次为多元型, 放任型和一致型分列第三和第四位。
综合以上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到, 当前中学阶段的亲子关系实际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在当前中学生群体中亲子沟通的质量普遍较低, 亲子关系紧张。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存在问题, 孩子与父母在情感、生活、学习方面均容易产生多种冲突和隔阂, 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中学生的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在身体、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原来以父母为主导, 逐渐向亲子双方地位平等、相互促进转变。在物质上父母仍然是子女生活的保障者, 在精神上子女越来越倾向于独立, 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 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看法, 子女的发展对父母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一些问题上和父母容易产生分歧。这个阶段学生要求父母处理和子女的关系上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 特别是帮助子女顺利度过高考, 为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因此, 中学阶段是父母协调亲子冲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最佳时期。
三、中学生家庭亲子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学阶段家庭亲子冲突频繁, 沟通途径缺乏
大量的研究显示, 初中阶段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石伟、张进辅、黄希庭 (2004) 发现, 初中生亲子冲突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初三是与父母冲突最严重的时期。Laursen (1998) 等人的研究也发现, 亲子冲突的情绪强度从青春早期至青春中期呈上升趋势。从总体情况看, 男生与父母的冲突多于女生, 但男女生亲子冲突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方晓义、董奇 (1998) 的研究发现, 初中生特别是女生, 与母亲的冲突多于与父亲的冲突。
中学阶段的亲子关系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男女生与父母的沟通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 女生在沟通的开放程度上略比男生高, 女生比男生的沟通质量也略高。总体看来, 学业成就高的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优于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具体表现在, 前者在亲子沟通的开放性方面高于后者, 而后者在亲子沟通的问题性方面高于前者。
2. 中学生亲子关系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亲子关系因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Rueter等 (1995) 人的研究发现, 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反社会行为有关, 严格刻板的教养方式容易增加亲子冲突的频率。俞国良 (2003) 等人的研究表明, 青春期亲子冲突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亲子冲突的有效管理, 直接关系到冲突的结果是积极还是消极。
父母对子女的温暖和理解有利于与子女沟通间的开放程度, 还可以缓解沟通的问题程度;父母对子女的严厉惩罚则会导致亲子间开放程度降低, 从而加剧亲子沟通中问题的程度;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干涉保护不利于亲子间沟通的开放度, 反而会让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程度恶化;父母对子女的拒绝否认也不利于亲子间沟通的开放度, 相反会加剧问题恶化。
从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上看, 有28%的学生反映父母经常干涉孩子的每一件事情, 有30%的学生认为父母对于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都有严格的限制而且绝不让步。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 有51%的学生认为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 想使自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有的家长本意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但手段却失于简单或粗暴, 有43%的孩子认为父母很尊重自己的观点, 57%的学生认为父母能让自己顺其自然地发展。有的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 往往采取迁就讨好的方式, 溺爱孩子。也有一类家长想管束孩子, 但由于各种原因力不从心, 不能很好的管教孩子, 如隔代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 比重占7%。
3. 非典型家庭形态的亲子关系问题严重程度较高
非典型家庭是指与亲生父母抚养子女这一典型家庭形式不同的家庭, 包括单亲家庭、继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寄养家庭等几大类。Klein (1997) 等人研究发现, 离婚会影响父母的养育技巧, 同时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反社会行为、自尊和认知等心理功能。Thomas (1996) 等人通过研究指出, 家庭结构对男性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方晓义等人的研究也指出, 父母离婚前的争吵、儿童是否暴露于父母的争吵之中等等是比离异本身更为重要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远远超过父母离异。
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典型家庭而言, 非典型家庭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方面, 只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感觉, 其余4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偶尔或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上, 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害怕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和父母的谈话方式满意的学生仅占44%, 不满意的学生占33%;认为不能告诉父母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真实感受的学生占到了45%。
有关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是非典型家庭形态研究领域探讨最多的问题, 而继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寄养家庭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注重揭示婚姻冲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忽略婚姻冲突中青少年的应对策略对父母婚姻状况的影响。因此, 青少年自身对父母冲突的评价以及应对策略对婚姻冲突的影响是该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探索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亲子双方的共同努力。同样, 沟通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除了高中生 (子女)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外, 父母在其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与教师的作用同样重要。亲子关系教育是对学校教育起辅助作用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应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贯穿在日常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活动中进行, 更适合采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进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渠道针对亲子关系的培养开展了教育工作。
1. 父母应重视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并尊重青少年的人格, 与其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
父母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与子女的开放、平等的沟通, 在工作、社会活动之余, 主动与子女进行沟通, 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避免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父母应该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 只有在父母尊重子女独立人格的前提下, 才可能产生真正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沟通。
首先, 父母应多与子女对话。通过写信、谈心、打电话等形式, 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 树立“孩子, 让我们坐下来谈谈”的观念和模式, 全面了解孩子, 关心孩子。心灵的沟通与关心最能打动人, 通过交谈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 体贴入微, 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解决他们的问题;其次, 尊重孩子的要求。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决定, 只要不违背原则, 他们尽力发展了即可;最后, 父母正确的引导方式。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 而是分析、引导和帮助改正。对问题不是包庇, 而要解决和治疗。
2. 子女应学会“换位思考”, 了解自己的父母,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
亲子沟通是双向的, 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子女, 同样子女也需了解父母。首先, 子女需要理解父母的心声。可以通过交谈、书信和电话等方式与父母交流, 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心声, 这样可以避免误会的产生。其次, 子女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体会父母的心情。例如本研究中, 学生自编自导的小品,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父母是如此思考的。最后, 学生也需要掌握沟通的方法。通过在班会中, 学生互相交流彼此与父母沟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技巧。还可以提出与父母沟通存在的问题, 大家讨论如何解决。同理, 本研究中开展的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也让学生自己发现与父母沟通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
3. 学校应发挥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积极作用, 消除亲子沟通的障碍
实际上, 亲子沟通是有一定技巧的, 并且这种技巧通过学习和训练是可以被父母和青少年双方所掌握的。在关注全校学生亲子沟通质量的前提下, 应该对每个年级中学业成就一般的学生的亲子沟通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学校和老师在开展学校———家庭工作时, 加强对学业成就一般的学生和家长的亲子沟通指导。同时积极推广良好的亲子沟通经验, 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训练, 从而使亲子沟通和学业成就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由于学业成就低的学生亲子沟通质量及开放程度、问题程度都比学业成就高的学生差, 因此, 学校更应该关注学业成就低的学生的亲子沟通, 指导家长处理好亲子之间的冲突和问题, 指导学生以良好的方式和心态积极与父母交流。比如, 可以开展一些训练和专题课程, 模仿良好的沟通方式, 加强学生关爱父母和家庭观念的教育。
学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 在亲子沟通方面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的形式, 给家长搭建交流的平台, 相互交流如何与子女沟通, 一起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通网络博客, 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平台, 促使网络环境下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可以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可以举办“亲子沙龙”, 让老师、家长、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沟通方法;可以建立全员德育制, 发动全体教师来帮助那些在思想、行为和学习等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 以弥补只靠班主任一个人承担教育重任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班级的团体生活, 培养高中生谦让、倾听、合作等品质。
五、结语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亲子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过程中, 有效沟通是解除亲子冲突的重要途径。而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 除了学生和家长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外, 学校与教师的作用同样重要。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教育模式的实践, 我们提出:作为家长应重视与子女沟通, 尊重青少年人格, 建立平等的亲子沟通关系;作为子女应学会“换位思考”, 了解自己的父母,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作为学校应该发挥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积极作用, 为消除亲子沟通的障碍提供支持和保证。
摘要:构建和谐家庭亲子关系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使他们顺利度过心理断乳的“过渡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初中阶段却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 主要表现为中学阶段家庭亲子冲突频繁, 沟通途径缺乏;中学生亲子关系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非典型家庭形态的亲子关系问题严重程度较高等。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能够更好地沟通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 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校合作,亲子沟通
参考文献
[1]雷雳等.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 2001 (6) .
[2]石伟, 张进辅, 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 (1) :328-332.
[3]方晓义, 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 1998, 21 (2) :122-125.
[4]陈欣银, 李伯黍, 李正云.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 1995 (3) .
[5]张璐斐, 吴培冠.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 2001 (2) .
[6]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4.
[7]方晓义, 林丹华.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4) .
[8]张峰.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4.
[9]王云峰, 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73 (7) :77-83.
[10]孟育群, 徐优茹.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5.
亲子模式 篇2
摘 要:根据目前的家校合作的方式,我们提出在现代学校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发挥家长义工组织---“家谊会”的作用,实行以部分主流家长带动其他家长,促进学生与家长心理和谐健康发展,提升亲子交流的成效。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有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谊会;亲子活动;新模式
一、目前家校教育的分析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仅靠学校单方面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言:“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直言:“家校有效的合作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现”。上述情况说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家校合作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把家长和其他有识之士纳入学校合作伙伴范围之内,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已是大势所趋。
二、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建立家长义工组织--“家谊会”
我国许多学校有“家长委员会”,能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固然好,但是,有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每班只一个代表,而“家长委员”又只在被邀请或有问题时才来学校,这种只考虑学校单方面的要求,处处以学校为中心的“家校合作”使家长感觉是“配角”,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的兴趣。这样的家校合作,是很难达到家校联手,密切合作和谐发展的。
新时期的家校合作,如何创新,使家校合作走上更高的层次甚至从正式的组织上进行合作,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的家校合教育中,应该组织“家长义工”,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发挥家长义工的作用,维护家长的教育参与权,沟通家庭学校双方意见,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让广大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既要教育孩子,还要教育家长,促进学生与家长心理和谐健康发展,提升亲子交流的成效,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有其重大的意义。
三、发挥家长义工作用,提升亲子交流的成效
实践中,家长义工是主动支持、协助、帮助、学校的主流家长组织,与学校是同一阵线,而不是以往某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是监督、质询,站在学校的侧面或对立面,互相设防。
家长义工可以组织各种活动,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一个适合良好团体心理发展的空间和氛围,让学生在亲情的带动下学会沟通、了解、感恩和交友、互相影响,模仿式学习,不但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改变心理上的以自私、陕隘、嫉妒、自卑、厌烦、内向、懦弱等不健康心理,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家长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吸取家庭教育的经验。达到“家长义工”活动促进学生和家长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目前家长义工开展的活动内容有:
①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开展送贺卡、祝福等感恩活动,创设符合“给予者”与“受者”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使学生和家长的团体心理在和谐的教育气氛中得到发展。
②通过家长义工组织的亲子活动,提升亲子交流的成效,让家长在活动中感受亲情、与孩子沟通,与其他家长沟通、互相交流,容易发现家庭教育上的偏差,从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家校、和谐社会;有利于劈开家家户户互相设防,互不沟通的坚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家长与教师合作,实施团康活动、体验式教育,在娱乐游戏活动中磨练团队精神,培养个人和团队面临挑战时的信心和勇气,并检验参与者的管理技能、促进家长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开展家长义工活动的原则
①目标一致。家校合作,必须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目标。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义工主席团会议、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一起商讨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家校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②循序渐进。在家长义工发展的过程,要选择素质好的几位家长,并由家长从中选出一位为该班的家长义工主席,通过他们逐步的联络部分志同道合的家长,组成班级家长义工。开始不要强求全班家长都参与,有多少人就多少人,逐步的扩大。让素质好的主流家长组织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成效,吸引其他家长的参与。
③开展活动。没有活动,所有组织就如同虚设,要充分发挥家长义工这个由家长成立的关心、支持、帮助学校的义务民间组织的作用,并通过家长义工开展的各类校内外亲子活动,教育活动的成果,吸引其他家长的参与,使家长义工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组织更健全。
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时期,学校对教育的整个进程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非专业性的教育,需要在学校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具有生活化和情境性的特点,家长群体蕴藏着许多学校所不能拥有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学校所不易捕捉到的教育时机,学校管理尤其是班级管理,应积极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要起到教育主导者、服务者和资源利用者的角色,第一?的教师更要好好履行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角色。发挥家长义工主流家长的作用,提升亲子交流的成效,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结成伙伴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亲子游重在亲子 篇3
如果把亲子等同于和孩子在一起,把亲子游等同于和孩子一起旅游,那么这些产品无疑具有吸引力,在现实中许多父母确实把亲子游当成了素日忙碌无法陪伴孩子的补偿方式。但是,如果我们从体验中略略思考亲子关系,为什么借由旅行来实现,那么,这些看似热闹的产品概念,是否真能满足亲子游中“亲子”的诉求?
亲子,其实并不是陪陪孩子就够了。通过旅行,父母和孩子能共同得到的,是难得的不受干扰的在玩乐中成长的时光,是亲情相守的至爱交流,是跳出家庭小圈子的更广泛的社会实践认知,是在行走的磨砺中教子成人,帮助孩子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良机。
这些深度的诉求,并未被真正植入亲子游的大多数产品设计中,国内许多亲子游只是普通旅行线路的翻版,仍停留在概念上,强调的是“游”这个手段,而忽略了“亲子”的根本目的,给客户的体验往往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从一个酒店到另一个酒店,缺乏核心的亲子主题设计。这样的亲子游,与亲子无根本关系。
此外,亲子游的品质与目的地、行走距离也无必然联系,重要的是内容设计是否与亲子契合。哪怕只是带着孩子去城郊,哪怕只是逛逛家附近的小公园,只要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观察体验各种事物,比如经过的人,路边的花草树木,发生过的事,通过行走细节与孩子建立共同的感知背景,达成亲子的默契。
本期专题,我们特别为大家介绍了几个家庭的亲子游观念和玩法,希望藉此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携子出游灵感,来借助旅行发展亲子关系。
在携程网,尽管几年前我便在关注搜索亲子旅游的资讯,但只能从论坛帖子里零星搜出一些资料。而在人气较旺的台湾背包客栈,其论坛特别规划了“亲子旅游”栏目,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相关信息,此外,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出版的每个目的地书籍,对亲子旅游也有比较到位的建议,不妨推荐给关注亲子游的家庭。
亲子模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选择40例ASAⅠ~Ⅱ级, 择期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 年龄2~12岁, 体重10~38 kg。患儿术前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正常。随机均分为七氟醚吸入诱导组 (S组) 和氯胺酮麻醉诱导组 (K组) 。
1.2 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禁食8 h、禁清液4 h, 均未术前用药, 必要时麻醉中给予。S组采用面罩潮气量吸入法诱导[1]。把麻醉机氧流量调至6 L/min, 七氟醚调至6%并预充呼吸回路1 min。患儿进入诱导室后,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 家长借住玩具安慰、鼓励患儿, 转移其注意力的同时将面罩轻扣于其口鼻部, 通过患儿自主呼吸回路中的七氟醚至睫毛反射消失后, 调小七氟醚流量, 并要求家长离开诱导室,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K组患儿进入诱导室后, 在医护人员和家长的胁迫下予氯胺酮4~6 mg/kg肌注, 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建立静脉通路。两组患儿均在建立静脉通路后行骶管阻滞, 取左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定位骶裂孔为穿刺点, 予7号针头穿刺有突破感无阻力, 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 注入8~10 mg/kg的利多卡因, 容量为1 ml/kg。两组术中予异丙酚3~6 mg·kg-1·h-1静脉泵注维持镇静, 缝皮时停泵注。整个手术过程常规予吸氧, 必要时面罩辅助呼吸。
1.3 监测指标
监测记录基本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诱导时间 (从给药至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 、苏醒时间 (手术结束至唤醒患儿有哭闹反应的时间) 、手术时间、哭闹例数, 观察患儿、呕吐、分泌物增多、躁动、喉痉挛等麻醉相关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 ( (P<0.01或P<0.05) , 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
围麻醉期, K组诱导期哭闹欠合作患儿明显多于S组, K组分泌物增多、喉痉挛、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多于S组, 经相应对症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 (P<0.01) (表2) 。
注:与K组比较, aP<0.01;bP<0.05
注:与S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当前, 不少医院在小儿外科麻醉中还是采用肌注氯胺酮诱导为主。氯胺酮容易导致口咽分泌物增多、呼吸抑制、喉痉挛、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肌内注射氯胺酮起效慢、消除慢, 患儿常常苏醒延迟, 不符合短小手术快而安全的要求。而且肌注本身就是一种创伤, 可能会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或无菌性脓肿, 还会引起患儿哭闹、恐惧, 常须在家长和医务人员的协助下强迫其接受[2]。患儿诱导时哭闹、不合作, 容易引发焦虑恐惧等应激反应, 造成术后人格和行为改变, 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3]。本研究结果表明, K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比S组明显多, 诱导及苏醒时间也明显延长。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 有香味无刺激性, 不增加气道分泌物, 吸入安全、无痛、快速, 顺应小儿人群需求易于接受[4]。其血气分配系数低 (0.63) , 对循环抑制作用轻可控性强, 诱导和苏醒迅速, 并发症少, 是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理想选择。通过亲子型模式陪伴患儿做一些有创操作或特殊治疗, 诱导流程更加人性化, 可以安抚小儿的情绪, 减轻患儿身心伤害, 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麻醉。众所周知广东省的区域发展还不均衡, 山区医院与发达的珠三角医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动优质服务意识不强, 临床麻醉领域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在珠三角开展的很成熟但在山区医院做得不够好或者没开展。
传统的肌内注射麻醉诱导或静脉麻醉诱导共同特点是注射痛、难配合、身心影响深远。开展七氟醚亲子型诱导模式就是为了转变目前在山区医院小儿麻醉中仍然以肌内注射麻醉诱导或静脉麻醉诱导为主的现状。七氟醚诱导方式联合亲子型诱导模式, 充分发挥了药物、医务人员和家长的优势减轻患儿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减少心理创伤, 共同帮助患儿安静舒适接受麻醉手术。同时也缩短了监护时间, 加快了手术室运转效率,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儿康复, 减少了住院天数, 节省了治疗费用。最终让山区的患儿也可以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通过倡导这种人性化服务理念、舒适化医疗模式和技术, 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服务意识, 提高临床麻醉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 七氟醚亲子型诱导模式在小儿斜疝手术中应用安全、舒适, 顺应小儿人群需要和医学发展潮流, 开创了山区医院优质服务新局面, 值得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七氟醚麻醉诱导与氯胺酮麻醉诱导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40例212岁手术患儿, 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诱导组 (S组) 和氯胺酮麻醉诱导组 (K组)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 观察患儿哭闹、呕吐、喉痉挛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S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K组 (P<0.01) 、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 (P<0.05) , 与S组比较, K组诱导期哭闹、喉痉挛多于S组 (P<0.05) 。两组手术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用于小儿斜疝手术安全舒适、并发症少, 亲子型诱导模式更顺应优质医疗服务需要。
关键词:七氟醚,氯胺酮,麻醉诱导,小儿,亲子型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甲莲, 杨承祥, 梁桦, 等.小儿七氟醚麻醉诱导方法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3) :209-211.
[2]韩传宝, 周钦海, 丁正年, 等.自制七氟醚麻醉诱导回路在患儿手术室外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 (8) :812-813.
[3]LaRosa-NashPA, Murphy JM.An approach to pediatric perioperative care.Parent-present induction.Nurs Clin North Am, 1997, 32 (1) :183-199.
亲子读书心得:亲子阅读随感 篇5
亲子读书心得:亲子阅读随感
和很多的家长一样,我们经常为从孩子口中听到他们无意间说出他们这个年龄段不可能知道的词语或感慨而感到诧异,殊不知孩子已经在他所在的家庭、学校等组成的世界里慢慢长大。这是一
个充满着纯真,洋溢着快乐,飞扬着活力的世界,这个阶段离不开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而亲子阅读就是其中方法之一。
说起亲子阅读,其实我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还是在经历了与女儿参与的几个故事里。有一次吃饭的时候,端起她平时最喜欢吃的菜放在我面前,说让我多吃点,我问她怎么今天变得这么懂事,她振振有词的对我说“融四岁,能让梨”。还有一次,我和爱人因为一点小的事情而闹矛盾,女儿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道:“我希望我的家永远没有火山,只有温泉”。我们听到后都觉得很惭愧。在后期老师的指引下,我和女儿之间经常我读你听,我听你读地活动着,有时女儿还在她的记事本上记录着她喜欢的字句。
这种亲子阅读是一次次快乐的体验,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这里,我们与孩子一起为书中的情节紧张、欢笑,一起分享对书中人物的赞赏、厌恶,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孩子们选择快乐的方式和内容越来越多,承担的事和困难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大人们不仅回味了童年生活的幸福,同时也能体会孩子们的酸甜苦辣;而作为孩子,他们也在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渐渐明白大人的想法,这个就是过程。
亲子模式 篇6
亲子阅读是家长和孩子围绕图画故事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的、个别化的阅读活动。幼儿时期的亲子阅读是在一个和谐自然的环境下, 父母和幼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 这些方式可以是父母讲幼儿听, 幼儿讲父母听, 还可以是表演、画图、手工等方式,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父母与幼儿一起来分享的过程。与幼儿近距离地接触, 让幼儿感觉到亲切, 又让幼儿能注意力比较集中地倾听, 还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感情。我们在亲子阅读的调查中发现, 家长在图书选择上比较茫然, 不能很好地把握早期阅读的核心价值, 缺乏阅读指导方法和策略。为此, 我们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
一、创设亲子阅读吧
根据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 我们创设“亲子阅读吧”, 共四个栏目。
1.“本月推荐的图书”。推荐好的读本, 让家长体验亲子阅读的快乐。每月向家长推荐四本图画为主、色彩鲜艳的好书。在内容选择方面, 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情节生动有趣, 知识面由浅入深, 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为了顺利地更好地开展这个活动, 我们利用了“家长问卷”了解亲子阅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惑, 针对困惑与现状我们又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在给家长推荐优秀的幼儿读本时我们也做了选择,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给家长推荐了一张书单, 让家长自己选择, 有经典童话故事图书、科普类图书和精彩的童趣绘本图书。家长们说:“没想到, 给孩子看的绘本竟让我们全家人爱不释手。”“每晚和孩子一起阅读是一天中最快乐的事。”
2.“我和宝宝一起读”。许多家长阅读指导策略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摸索, 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方法。很多家长对孩子各年龄段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的认识不够, 在亲子阅读中没能做到完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 有针对性地进行书籍选择或阅读指导。我们每周从每月向家长推荐的四本好书选取一本中进行分析, 把握书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重难点, 为家长提供幼儿阅读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3.“共读感悟”。家长会在活动中与交流自己在亲子阅读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在交流中各抒己见, 相互学习, 许多家长就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才学会了好多的方法。我们还针对某一家长的困惑进行讨论, 寻求适合的解决对策, 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与建议。
4.“借书卡”。方便幼儿借阅班里的优秀图书。每周幼儿可以借阅一本幼儿园图书, 借阅时间为2~5天, 这样幼儿便可以在亲子个性化的阅读中获得发展, 也为实现家、园图书资源共享迈出第一步。
二、开展多形式的亲子阅读活动, 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亲子阅读活动, 为家长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1.进行“示范教学”。在调查中, 许多家长对怎样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感到茫然。因此, 我们为家长们开放绘本课堂的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后教师介绍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方法和策略等, 组织家长们针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展开讨论。虽然示范教学向家长展示的是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 但相对于其他形式而言, 它具有更直观易懂的特点, 可以抛砖引玉地给家长以启发。
2.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方法。为让家长了解国内外早期阅读的态势,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有效的亲子阅读活动的理念, 组织了“重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何开展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中的指导方法”“如何分析读本”“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等讲座。
3.开展亲子阅读交流会活动。在亲子阅读交流上, 我们让每位家长带一本自己推荐的好书, 介绍给大家, 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体会与大家分享, 从而促进家庭间的图书借阅等。家长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 相互学习, 好多家长就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才学会了很多的方法。
4.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案供家长参考选择。
方案一:每天安排家庭快乐亲子阅读时间。每天晚上父母抽出20分钟的时间, 和孩子一起阅读推荐的绘本。
方案二:绘本表演。选择一些可以表演的绘本如《咕噜牛》《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等, 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表演角色, 演绎绘本的内容, 孩子在再现故事的过程中体验着和父母一起表演的快乐, 从而更加喜欢阅读。
方案三:游戏的方法。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我们利用孩子和父母在家体验游戏的形式再现或创造再现绘本内容, 如《爸爸的吻》《捉迷藏》, 还走出家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 如《蚯蚓的日记》, 等等, 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和感受。
方案四:寻求答案式阅读。家长可将提出的问题放在阅读前、阅读过程中、阅读后。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 家长指导孩子并同孩子一起寻找绘本中问题的答案, 让孩子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方案五:制作亲子图书。我们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家制作图书, 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 家长与幼儿一起讨论, 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分享共同制作的快乐, 体会着成功的快乐。
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个和谐自然的环境中, 家长与孩子共同体验着阅读的快乐, 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提升了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在开展亲子阅读的过程中, 丰富了家长亲子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父母和孩子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提升了阅读的乐趣。
亲子模式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案件之中, 亲自关系诉讼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诉讼案件, 很多的民事诉讼案件之中都牵扯到了亲子关系的认定。在亲子诉讼案件当中, 现代科技的产物亲子鉴定技术就发挥出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现在全球中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将亲子鉴定作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判案依据。但是亲子诉讼案件却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案件, 案件涉及到了家庭伦理以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在很多案件当中都对这些权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现在亲子鉴定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行为, 这些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亲子鉴定带来的伤害
根据有关的数据统计发现, 亲子鉴定案件的数量以及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增加, 增加的速度非常之快, 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大多都是涉及到未婚同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一夜情等非常复杂的非婚姻关系, 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之中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对婚姻关系之外所生育的子女的抚养义务。
笔者认为, 虽然现在的亲子鉴定案件每一个案件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亲子鉴定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夫妻之间的信任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的一种严酷的考验, 通过亲子鉴定有时候会对案件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但是在很多的时候, 亲子鉴定的都是会导致婚姻的解体, 亲情的破坏, 可以说现在的亲子鉴定已经逐渐的开始朝着伤子鉴定的方向发展, 或者说现在的亲子鉴定已经演变成了伤子鉴定。当丈夫开始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 并开始想要采用亲子鉴定的时候已经是对自己妻子的怀疑, 一旦做出了亲子鉴定, 那就会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亲子鉴定这一把双刃剑之下并不会存在什么赢家, 永远都是失败者。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我们应该对亲子鉴定本身进行合理的认识, 规范亲子鉴定的使用范围。
二、如何规范诉讼中亲自鉴定的使用
正是由于现在我国亲子鉴定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以及缺陷, 这也就导致了法官在进行案件的判定是无法确定亲子鉴定是否适用。所以说我国应该对于现在亲子鉴定使用的主体以及提出的实效等都从目的和程序上来对亲子鉴定做出一定的限制, 给亲子鉴定在立法上制定一个明确的规范, 使得亲子鉴定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下面笔者提出对于亲子鉴定的几点规范:
(一) 重视“法律推定”, 不轻易采用“事实认定”
确定权利以及义务的关系是亲属关系之间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一旦亲属关系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某一问题的话, 那么亲属关系的整体就会被动摇, 那么其中的权利以及义务结构也就会被破坏。这就不仅仅需要在法律上对亲属关系中的权利以及义务进行一定的重建, 还需要在家庭道德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对亲属关系进行重建, 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很多的连锁反应, 很有可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及家庭的发展造成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之中所采用的“以法律推断为依据, 以事实认定为例外”的立法理念。当然了, 如果说亲子鉴定被法院认可了的话, 那么就需要对其中的抚养关系以及权力的维护等做出妥善的处理。
(二) 严格限制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造成了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 所以说为了防止这一类家庭悲剧的再次发生, 法院应该严格的对亲子鉴定的使用做出一定的限制, 必须做到适用从严。首先应该限制的就是亲子鉴定的申请人, 需要对申请人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定, 在赋予亲子鉴定申请权这一环节当中应该对申请的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必须是司法机构来受理司法亲子鉴定, 不能够直接对个人所委托的亲子鉴定进行受理。再就是要对提起亲子鉴定规定一定的时效。为了更好的保护现在的家庭关系, 需要从国外的法律上进行一定的借鉴, 对亲子鉴定提出一定的时效规定, 一旦超出了这个时效就会丧失请求权。对亲子鉴定的目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 正是因为现在亲子鉴定的滥用, 才导致了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 说以应该立法对亲子鉴定的使用范畴进行一定的限制, 比如只能够在亲子关系确定或者否认以及诉请抚养费的时候可以采用亲子鉴定。
结语
亲子鉴定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亲子鉴定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好的, 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造成了很多的家庭悲剧。本文对亲子鉴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措施来限制亲子鉴定的使用。
摘要:亲子鉴定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在现在的亲子关系诉讼案件中, 亲子鉴定是明确亲子关系的利器。亲子鉴定虽然说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并且在一些民事诉讼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亲子鉴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亲子鉴定的使用不当的话, 很有可能会造成婚姻的加速解体, 甚至可能会造成整个家庭的亲情破裂, 这完全可以称之为人伦悲剧了, 一旦引发了这种情况, 亲子鉴定就不能称之为亲子鉴定了, 只能称之为伤子鉴定。
关键词:亲子关系诉讼,亲子鉴定,适用程度
参考文献
[1]周成泓.亲子关系诉讼中的亲子鉴定协力义务论——兼评《婚姻法解释 (三) 》第2条[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2, 02:172-180.
[2]陈益凤.论我国亲子关系诉讼中亲子鉴定的适用[J].延边党校学报, 2012, 04:77-79.
[3]赖红梅.亲子鉴定结论在亲子关系诉讼实务中的定位[J].河北法学, 2013, 01:131-139.
亲子阅读策略研究 篇8
1. 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 家长缺少正确的阅读观念及指导方法。调查研究发现, 大部分家长都缺少正确的阅读观念及指导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 文明的不断进步, 已经有家长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但对于亲子阅读的理解还是很不到位。他们认为, 亲子阅读就是帮助孩子挑选家长认为对孩子有益的图书, 然后强迫孩子进行阅读, 却并不关心孩子的阅读意愿。此外, 家长的指导方法也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家长情绪高、兴致好又有空的时候, 就陪孩子阅读, 否则就不陪孩子阅读, 稳定性有很大的问题。[1]
(2) 家庭中缺少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亲子阅读中良好的阅读环境也是必要条件之一。很多家长认为良好的阅读环境指的就是家里的硬件条件好, 即家里用的是昂贵的装潢材料、名牌的书桌书架。但名牌的书架上面的书往往寥寥无几, 根本无法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因此, 家庭中创设的阅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喜欢阅读, 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孩子也爱上阅读, 并认为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亲子阅读策略研究
(1) 尊重孩子的兴趣。第一, 不强迫孩子阅读家长认为有益的书籍。一般情况下家长会给孩子买很多书, 挑选主题的时候一般会根据家长的意愿来, 所以, 很多书在购买回去以后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就浪费了。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进行阅读, 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第二, 在阅读过程中, 家长不应该强制孩子的阅读方式, 干扰孩子, 甚至强行要求孩子对书本内容进行背诵。过多地干扰将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反而破坏了亲子阅读的效果。[2]也不应该让过多的提问牵制孩子的阅读, 或者过多地进行引申教育。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需要吸收的东西, 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将阅读推向知识型的功利性阅读。
(2) 关注书本的细节内容。在亲子阅读过程中, 每读一本书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书本题目与正文内容, 还要仔细观察图画、标识等小型提示语, 认真捕捉每一个文字、符号带来的信息。所以, 书本的任何角度都应该让孩子仔细阅读。一本书的内容可能已经非常吸引孩子的兴趣了, 加上各种可爱、美丽的插画, 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此外, 很多插画、标识内容与书籍正文都是有一定关联的, 但可能并不那么直接, 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孩子关注书本的内容细节的习惯, 有利于发散孩子的思维, 进行不受限制的联想, 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创新性思维。家长可以积极引导孩子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有序进行阅读, 不放过书本中的任何一条信息。[3]
(3) 将阅读内容情景化。在亲子阅读过程中, 由于家庭环境中阅读人数的优势, 可以直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阅读内容情景化。在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书籍内容之后, 家长创设多种场景, 提出问题, 让孩子解答, 从而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通过各方不同角色的展示以重现书籍内容, 从而使孩子对于所读内容更加深刻。同时, 还可以在亲子阅读之后观看相关的纪录片, 毕竟文字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通过广泛的互联网资源, 使孩子在观看视频之后对于书籍内容有一个更加形象的了解。此外, 家长还可以将阅读地点情景化, 即根据阅读书籍的背景来适当调整阅读地点, 从而使孩子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王颖, 樊俊清.幼儿家长亲子共读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及指导建议[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 (2) .
[2]陈晶晶, 陈红.早期亲子阅读中家长提问特点实证研究——以福建福清某幼儿绘本馆18对亲子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 2012, (10) :99-101.
亲子模式 篇9
1“家”的阴影。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曾经非常显赫的家庭, 那所终日弥漫着鸦片烟雾的老洋房, 在张爱玲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永久难忘的记忆。———“我就是在那所房子里生的, ……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 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 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 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世界。” (《私语》) 从她的作品对家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产生明显的印象, 即她所生活的家庭氛围, 是阴森和压抑的。
在张爱玲的笔下,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的人物, 吟风弄月且性情乖戾、残暴。后来, 父亲先是讨了姨太太, 又与母亲离婚, 继而频频对张爱玲施以毒打。一次, 因为一件小事惹恼了继母, 父亲就对他拳脚相加。她被监禁在一间空房间里, 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这时, 她感觉“我生在这里面的这座房间突然变成生疏的了, 像月光底下的, 黑影中现出清白的粉墙, 片面的, 癫狂的……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 那静静的杀机”。 (《私语》) 其后, 她患了严重的痢疾, 差一点死去。她躺在床上, “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 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 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那一朝、那一代……朦朦胧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 也朦朦胧胧的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院子里埋了。” (《私语》) 这个“家”, 给张爱玲留下的是畏惧、憎恨, 这个家是一个永久抹不去的阴影。
张爱玲用“罗曼蒂克的爱”来形容她早年对母亲的感情、短暂的相处。四岁时母亲出国留学, 父亲把姨太太带回家;八岁时, 母亲第一次回国, 姨太太搬走, 一家人团圆。之后便是剧烈的争吵;不到两年终于协议离婚。继母出现在她的生活中造成一段痛苦的记忆。以至于后来她拼了命的从家中逃出, 仿佛逃出了监狱和牢笼, 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逃离的短暂兴奋之后是“她三天两天的向母亲伸手要钱, 却使母亲渐渐地不耐烦了。小时候她站在父亲烟炕前面要钱买钢笔或交学费之类的, 父亲躺在烟炕上吸鸦片, 她久久的得不到回话, 这是经常出现的一幕;她在母亲那里没有遇到这样的冷遇, 母亲的不耐烦却让她尝到了一种难堪的琐屑。”[1]然而她从小就是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 她不能像被宠坏的大小姐一样理直气壮地指责母亲, 只能将她和母亲的关系拖入一种更别扭, 更不自然的状态。
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 与冷漠阴暗的家庭气氛对心灵的窒息, 这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张爱玲性格成长中的恶性循环。她过分敏感的气质发展为多疑的倾向, 它使得张爱玲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周围的人与事。幼年母爱的缺失, 姨太太的出现, 继母的恶毒相待, 以及与她曾经抱有巨大幻想的母亲之间难以言说的尴尬、不自然……这都为她在作品中对亲子之爱的颠覆奠定了基础。
2 亲子之爱的颠覆。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与她的经历, 准确点说是与她的经验世界, 关系密切。经验指的是个人经历中一些富有意味的事件里所凝聚的作家对于生活的主观感受;是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或者说是经历中已经为主观感受渗透、溶解了的部分。”[2]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尤其是在《传奇》中, 极大限度的应用了她所经历的一切, 并将它们高度的艺术化了。
张爱玲从女性主体出发, 将母性、物欲、情欲等人性的基本元素放置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加以审视, 在对照中表现它们的互动, 从而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审母”主题。张爱玲用她无情的冷峻的笔调, 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恶母形象,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金锁记》中打破了传统的母爱形象。七巧嫁给了只是父亲和丈夫的象征符号的身体残疾的二爷, 饱受磨难的七巧在丈夫死后把她的怨恨、愤怒与痛苦转而施加在儿子与女儿身上。为了掌控长白, 母亲竟让儿子吸食鸦片。性的压抑与苦闷使她一度又一度地破坏儿子的婚姻, 并逼死了两个儿媳。她还让女儿长安裹脚, “裹了一年多, 七巧一时兴致过去了, 又经亲戚们劝着, 也就就渐渐放松了, 然而长安的脚可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了。”长安二十四岁时生了痢疾, 七巧不替她延医服药, 只劝她抽两筒鸦片, “果然减轻了不少痛苦。”七巧蓄意破坏长安的婚姻大事, 把她推到绝望黑暗的深渊, 只留下“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从开始的一点点“沉下去、沉下去”到梦魇式的恐怖, 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 这是封建大家庭中常有的感觉, 是对旧式大家庭的完整经验。
横亘在七巧与长安之间的隔阂, 还有她对金钱的不安。长安丢了一条褥单, 七巧暴跳如雷, 准备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长安着了急, 拦阻了一声, 七巧便骂:“天生的败家精, 拿你娘的钱不当钱。你娘的钱是容易得来的?——将来你出嫁, 你看我有什么陪送给你!”这与张爱玲和母亲在“伸手要钱”方面的难以言说的尴尬是分不开的。幼年的张爱玲早就深谙金钱的龌龊, 它隔绝了亲子之爱, 也隔绝了人情人心。
《花凋》中, 美丽的姑娘川嫦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 父亲却认为把钱花在治病上实在冤枉, 听说女儿要吃苹果时非常生气, 竟然说:“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 她吃苹果。”母亲更是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为女儿治病, 就这样那个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一寸一寸的死去。“郑夫人在:堂外面发现了一家小小的鞋店, 比众特别便宜”, 给川嫦置办了回去……川嫦试了一试皮鞋, 道:“这种皮看上去倒很劳, 总可以穿两三年。”然而她的死就在三星期后。川嫦的病以至于走上死途, 出现在母亲的私房钱和父亲“有钱你给他买去”的叫嚷之间, 算是烛照出了天底下还有着别样的父母之爱。
《心经》中, 单纯幼稚的许小寒一直陶醉在“爱父”的甜梦中, 殊不知父亲却在一步一步走上抛妻弃子的邪路。结果女儿不得不从甜梦中醒来回到严酷的梦魇一般的现实中来, 喊出:“你是个禽兽!”小寒对父爱的强烈的厌恶与恐怖, 源于张对父亲的感受。在父亲家中的记忆, 使她从精神到肉体都遭到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摧残。她渴望逃出牢笼, 希望像母亲倾诉自己的心声, 而这个新家却再次让她同样感到失望、孤独、寂寞与悲哀。小寒将她父母之间的爱一块一块割碎了, 而母亲却在父亲走后, 把手搁在她的头发上, 迟钝地说道:“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 我一定还在这……”小寒伸出手臂来, 攀住她母亲的脖子, 哭了。这不难看出, 张爱玲在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着母爱。
一些作家在儿童少年时代有着家庭生活的不幸, 特别是由于失去母爱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于是, 时刻被期待的母爱在作家的想象中, 得到恢复, 他们要在作品中找到平衡。然而在张爱玲这里却是例外。父亲的家如同地狱般可怕, 母亲的家如同冰窖般寒冷, 她对母爱的渴求在现实中受到沉重的打击, 于是便彻底折断了幻想母爱的那一双翅膀。面对着亲情的缺失, 家的阴影, 她愈发感到人生的苍凉和和孤独, 在她的小说里, 明显涌动着这样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具体表现为, 在“家”的“梦魇”中进行艰难而痛苦的挣扎, 渴望走出家的阴影, 结果却要在极度失望中一次又一次咀嚼着个人的悲哀与苍凉。不难看出, 张爱玲的这一创作倾向源自于她主观体验所积淀形成的人格心理。于是怀着一副挑剔的心眼, 面对茫茫尘世而坚决地不妥协, 尤其是在对人性的阴暗主题的挖掘上, 表现的更加赤裸和强烈。
纵观整个文学史, 从老舍到巴金, 从鲁迅到张爱玲, 他们的小说创作中无不存在一个潜在的“我”, 这就是作家生活背景对创作的重大影响。张爱玲作品中, 亲情的守护意义被消解, 母亲孕育生命赋予子女的伟大被颠覆, 家庭温馨纯洁的象征意义被解构。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 心疼, 沉重……人生本苍凉, 世界本平庸。
摘要:成长中的少女张爱玲, 始终处在寻觅不到母亲的失落中, 这是儿时的“家”对成长和写作造成了巨大的阴影。她日后的写作, 不停地回溯这个关键性的失落。将张爱玲的生活经验与其小说情节相联系, 追索张爱玲幼年的家庭经历, 指出张爱玲在创作中所描述的母亲形象, 深深地受到“家”的阴影的影响。
关键词:家,阴影,母亲,颠覆
参考文献
[1]余彬著.张爱玲传[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7.
亲子主题酒店发展分析 篇10
酒店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但是中国酒店业的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使许多酒店的生存环境恶化。中国酒店业同质化情况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主题酒店作为新的酒店形态应运而生。亲子文化主题酒店作为主题酒店的一种形态,在学术界讨论较少,在中国知网(CNKI)采用关键词亲子酒店,亲子旅游,以全文搜索方式,分别获得结果180篇和686篇,远远低于采用相同搜索方式搜索关键词经济酒店的53,592个结果,但是这丝毫不能否认亲子文化和酒店实体结合的产物—亲子主题酒店市场前景和可操作性。事实上,临安湖畔童话酒店作为中国首家亲子主题酒店于2012年上半年营业,2013年末又有广州亚特兰酒店投入使用。
一、主题酒店与亲子主题酒店的内涵
关于主题酒店的内涵,国内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季哲文[2003]认为主题酒店可以有多个主题。欧荔[2003]、邹益民[2008]两位学者则认为主题酒店只能有一个主题。作者认为,多个主题不利用市场的细分和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故接受后两位学者的定义。亲子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活动形式,其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的根本特征在于人员构成,即父母与其未成年子女是亲子游活动的主体。亲子主题酒店是亲子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亲子游的特征。亲子主题酒店具有家庭旅游和儿童旅游双重属性的一种休闲娱乐,促进父母与孩子感情的旅游形式,参加人员是核心家庭为主的父亲与孩子,母亲与孩子或父母双方和孩子组合。
二、亲子主题酒店产生的背景
(一)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所占比重上升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6.6%家庭户规模为3.10人/户,核心家庭所具有的家庭人口少,家庭规模小等一系列特征使得消费者行为开始出现变化。如旅游决策简单易行,旅游目标容易达成共识,旅游时间具有较强的协调统一性以及孩子对核心家庭旅游决策的影响日显突出等。
(二)亲子主题酒店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开始得到认可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孩子被父母给予了更高的期望,核心家庭的父母希望子女能够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亲子主题酒店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并与生养教这一功能融起来。
(三)家庭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亲子主题酒店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旅行者产生的两个客观条件:第一,需要具备足够的可自由支配能力;第二,需要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民消费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连续增长,到2012年人均GDP是38495.47元,同时新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目前我国的公共假日115天,占居全年时间的近1/3,这些都为亲子主题酒店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国内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商携程旅游发布《2013年国内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市民旅游意愿强烈,近半数将出游3-4次;57%消费者会增加旅游预算,半数以上计划人均支出超过一万元。
三、亲子主题酒店的特征
(一)鲜明的文化主题
主题酒店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有了文化,主题酒店才有了生命。亲子主题酒店就是赋予酒店以鲜明的亲子文化特色,依托酒店及其配套设施这一实体,充分展示亲子文化,传播成功生养教理念,提高整个酒店的品味,赢得客户的青睐。
(二)关注孩子的兴趣
关注孩子的兴趣并满足他们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儿童,对亲子主题酒店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酒店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群体的兴趣,有针对性的设计独具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亲子主题酒店产品和项目。
(三)注重父母的参与
亲子文化主题酒店是主题酒店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家庭旅游的子市场,不可避免的带有家庭旅游的某些特点,所以亲子文化主题酒店仅仅关注孩子的兴趣是不够的,需要将整个家庭成员纳入关注范围,关注家庭不同成员的需求,可以进一步促进亲子主题酒店的发展。以伴游者身份出现的父母,是实际的消费决策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关注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和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是否因此而加强,而不是自身的体验。
(四)强调安全与防护
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较弱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得亲子文化酒店需要把对孩子在酒店入住过程中的安全摆在和消防安全一样的高度,细心周到的安全防护措施让游客同样是赢得忠诚客户和获得较高知名度的重要因素。如在客房和其他游乐设施,采用较为柔软的材质或者在表面施以保护层,在入住时对孩子和家长进行安全培训。
(五)亲子主题酒店需求的多样性
亲子主题酒店中的“子”的年龄不同,呈现出的对某一事物的偏好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子”的年龄阶段和偏好,设计符合需求的亲子项目和产品。虽然在旅游过程中,父母是旅游消费决策者,但是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年龄的偏好对父母做出消费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亲子游这一针对孩子的特殊旅游形式。
(六)服务人员素质高
亲子文化酒店客户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具有酒店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形象良好、富有爱心和一颗童心,同时要展现沟通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对幼儿或儿的心理、卫生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亲子主题酒店的服务人员与其他传统酒店服务人员相比更高的要求。
四、我国亲子主题酒店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酒店行业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长足,在上世纪80年代就聘请大陆以外酒店管理公司来管理酒店,到今天,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标准已经被中国酒店学习并接受,例如中国酒店行业采用的评星标准等。但是主题酒店作为一种新的酒店业态,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造成市场混乱,经营的盲目性较大,直到2006年才颁布了《主题酒店开发、运营与服务标准》,但该标准作为行业协会指导性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
(二)品牌建设滞后
品牌是一个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向消费者做出的一个最低限度的保证,实际上,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上,众多酒店企业已经确立了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品牌,比如如家酒店,七天连锁等经济型酒店品牌已经深入广大消费者人心,拥有一大批忠诚的客户。另外,所谓建立品牌,并不意味着让该品牌为所有的消费者所了解,而是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拥有相对高的美誉度和一批忠诚的客户。亲子主题酒店虽然在我国已经起步,但是品牌建设进度缓慢,没有能够使亲子文化在自己的细分市场中深入人心,没有在激烈的市场中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缺乏文化氛围
主题酒店的文化氛围是顾客享受酒店服务的主要载体,如果营造合理得体,可以带给顾客超值享受,引起顾客满意。亲子主题酒店在营造文化氛围方面没下足功夫,只是简单的游乐设施和项目,认为文化就是靠一些装装饰体现的,追求大兴土木的豪华,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将中国悠久的亲子文化底蕴和极具当地特色的亲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最后导致亲子文化主题酒店功能完备,文化氛围缺乏。
(四)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主题酒店鲜明的文化主题为酒店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内涵,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仍然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主题酒店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的服务人员。亲子主题酒店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其在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队伍的特殊性,比如,管理人员需要对当地区域文化和亲子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以便做出与酒店主题相一致的决策,不至于造成市场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服务人员作为直接的服务提供者对酒店的成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掌握与亲子相关的知识的技能,以便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赢得忠诚客户。
五、对发展亲子主题酒店的建议
(一)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
虽然中国在2006年颁布了《主题酒店开发、运营与服务标准》但是距近已有8年的时间,并且当时是在主题酒店发展的初期制定的一部指导性规范,中国主题酒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地在在结合区域文化基础上建立文化主题酒店体现的文化主题越来越多,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在当时的规范中体现,亟待对原有规范进行修正和更新,以适应主题酒店发展的新要求。
(二)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打造忠实客户群体
通过选择合适的品牌定位策略,将酒店的亲子文化和核心竞争力展示出来。依据自身条件,从首席定位,跟随定位,机会定位,创新定位这四策略中的一个或几个,但应避免以下几个问题:1.定位不足,没有体现自身的亲子文化特色。2.定位过高,这样的后果是给客户的印象酒店完美的印象,造成顾客对酒店过高的期望,容易导致失望。3.不注意维护品牌形象。一个酒店品牌的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护也同样困难,如果不注意维护,会让为打造品牌所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
(三)立足区域,打造亲子文化
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是打造亲子文化的宝库,但是中国辽阔的疆域造就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使亲子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亲子文化,不仅仅将文化停留在表面,认为一幅画,一首音乐就是文化。
(四)加大对专业人员的招聘和培训力度
【亲子模式】推荐阅读:
亲子游重在亲子10-26
亲子活动的重要性-亲子活动07-27
幼教亲子游戏-亲子课程教案4-18个月09-21
中班亲子游戏活动案例:亲子心连心12-07
亲子活动总结语-幼儿园亲子活动总结09-09
亲子节目01-19
明星亲子05-25
亲子图书06-14
亲子互动06-20
亲子主题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