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审计意见

2024-10-02

标准审计意见(精选10篇)

标准审计意见 篇1

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后,基于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评价和看法。审计意见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意见按照发表意见的内容可以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除标准无保留意见外,其他意见统称为非标准意见。非标准意见通常表示被审计单位存在较大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或表示被审计单位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通过审计意见判断所需会计信息质量,并以此为基础将会计信息运用于决策是必由之路。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总体统计描述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5年5月19日发布的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审计情况第15期快报显示,40家具有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 667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2 569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8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9份,这也标志着2014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已经结束。通过整理2010—2014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数据(见下页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最近五个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分布的基本特征。

首先,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全部审计意见中的比重日趋下降。自2010年以来,非标准审计意见无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数据上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上市公司一共被出具117份非标准审计意见,占全部审计意见比重为5.5%;其后逐年下降,至2013年达到最低,共有84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比重为3.31%;2014年较上年略有上升,比重为3.67%,但与2010年相比降幅为33%;五个年度内这一比重平均为4.19%。

其次,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是主要意见类型。在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中,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占比最大,五个年度平均占比近75%,其中最低为2013年的67.86%,最高为2011年的80%;保留意见占比也较大,五个年度平均为19.5%,其中最低为2011年的16.52%,最高为2013年的26.19%;无法表示意见占比较小,五个年度平均为5.6%,其中最低为2012年的3.37%,最高为2014年的9.18%;五个年度中均未出现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意见分布呈现上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上市公司自身质量不断提高;二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方面不断完善,对审计意见也更加关注,有利于树立更好的公司形象;三是社会公众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与之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更加符合规范要求。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非标准审计意见现状分析

(一)非标准审计意见成因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未决诉讼仲裁、其他重大事项的不确定性、违法或违规、审计范围受限等。如果按具体类型分析,在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中,主要是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和立案诉讼,各年度基于这两类事项形成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均保持极高比例,2014年度,71份强调事项意见中由于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导致的达40项,立案诉讼等原因导致19项;在保留意见中,最常见的事项是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2014年度,18份保留意见中,此类事项有11项,其次是立案调查4项;无法表示意见中,最常见的事项是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2014年度,9份保留意见中,此类事项有8项。

数据来源:根据中注协年度审计快报整理。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集中于强调事项,形成意见的原因集中于持续经营具有重大不确定性且描述相对简单,这一状况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但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事务所出于自身风险及其他人为因素的考虑,在无法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况下,降低非标准审计意见级别,以满足有关方面的利益要求。自1998年“渝钛白”后,至今再没有出现过1份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否与此有关,还需要相关研究去证明。

(二)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各交易所及板块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在上海证券交易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以及在主板上市、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数据来源:根据中注协年度审计快报整理。

在交易所层面,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近五个年度内出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均值为5.37%,明显高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近五个年度的均值3.44%,两个交易所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在板块层面,沪市主板该比例为5.37%,深市主板为7.7%,而中小板为1.43%,创业板仅为0.84%,主板上市公司比例明显高于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深市主板比例高于沪市主板,趋势上主板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逐年下降,而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非标准意见比例逐年上升。

非标准审计意见呈现这一特征主要由于不同交易所以及不同板块上市公司自身差异造成。主板上市公司多处于成熟阶段,其规模通常明显超过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而且多成立于资本市场早期,因而公司背景较为复杂,经营管理过程中约束较多;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多在资本市场完善期间上市,资产质量和持续经营能力较好,并具有较高成长性,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要优于主板公司。因而总体而言,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较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较低,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公司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公司经营面临困境,从而导致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逐步上升。上交所全部是主板公司,而深交所主体是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因而深交所公司年报总体质量好于上交所。

(三)非标准审计意见在不同类型企业间分布分析

上市公司作为被审计单位,其自身经营情况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ST公司是指经营出现连续亏损,被特别处理或被退市预警的公司,此类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一般较差。根据数据统计(见表3)可以看出,如果将上市公司分为ST公司与非ST公司两类,那么两类公司在其被出具的审计意见方面差异明显。ST上市公司中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占全部ST公司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即使最低的2013年度也达到33.33%,而非ST上市公司中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公司占全部非ST公司比例则较低,最高的2014年度也仅为3.02%。可见,ST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远大于非ST公司。但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结构来看,ST公司在全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中的比例持续下降,2010年度这一比例为69.49%,而到2014年则降至19.39%;与之相对应,非ST公司在全部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中的比例由2010年度的30.51%上升至2014年度的80.61%。

数据来源:根据中注协年度审计快报整理。

非标准审计意见在这两类公司中呈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在于ST公司与非ST公司相比,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操纵报表的动机较强,基于审计风险和外界压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更为谨慎,通过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以有效释放风险,因而ST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较高,非ST公司比例较低;但随着上市公司不断改善其经营,提高盈余质量,ST公司数量不断减少,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全部上市公司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情况下,非ST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不断提高。

(四)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上市公司在2011年开始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当年共出具了230份内控审计报告;此后年度不断在上市公司中进行推广,至2014年,共出具1 465份内控审计报告,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3.58%。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均由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的,但二者据以发表审计意见的标准不同,因而同一上市公司的两份审计意见会有所不同,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注重公司财务报告自身质量的缺陷,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注重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现代审计理论强调公司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带来的影响,因而审计实务中往往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必要测试,以判断财务报告质量水平或审计风险,这也使得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二者关系密切。

自2012年度上市公司开始推广内部控制审计后,至2014年度,同时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已超过全部上市公司的50%。根据数据统计(见下页表4)可以看出,随着各年度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内部控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数量迅速上升,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均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数量也呈现同方向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度为6家,至2014年度已达45家,财务报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的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同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比例已达到46%,而2012年度这一比例仅为6.74%,伴随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范围的扩张,可以预见这一趋势将会延续。由此可见,内部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同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状况(2012—2014年)控制存在重大问题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很高。

数据来源:根据中注协年度审计快报整理。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日益完善的信息披露规范,使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快速提升,这也为信息使用者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对于数据显示的一些其他现象也需要引起注意:一是通过ST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结果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自身经营及管理的缺陷是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主要原因;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也在增加,该板块内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迅速提高;三是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过度集中于强调事项,形成意见的原因集中于持续经营具有重大不确定性,不排除事务所基于人为原因降低非标准审计意见严厉程度的可能性。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从信息源头入手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二是积极引导上市公司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出发点,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质量,改善公司财务状况;三是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及审计监管制度,细化审计单位形成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应用规范,避免简单描述,从而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清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非标准审计意见分析[J].财会庭讯,2010,(9):151-154.

[2]杨雅婷,李长爱,吕伶俐.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统计分析[J].审计月刊,2014,(7):26-29.

[3]丁红燕,张士强.我国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3):162-166.

[4]叶莲,程腊梅.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原因的相互关系研究[J].财会月刊,2013,(6):59-62.

标准审计意见 篇2

有限公司

审计报告

德威(会)财审字[2012]00 目录

一、审计报告

二、2011财务报表

三、2011财务报表附注

按企业会计准则:

审 计 报 告

德威(会)财审字[2012]00 号

宁波 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ABC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财务报表,包括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1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编制和公允列报财务报表是ABC公司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ABC公司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ABC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以及2011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浙江德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 宁波

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二零一二年 月2

按企业会计制度:

审 计 报 告

德威(会)财审字[2012]00 号

宁波 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ABC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财务报表,包括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1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编制和公允列报财务报表是ABC公司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ABC公司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ABC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以及2011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浙江德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 宁波

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二零一二年 月4

按小企业会计制度:

审 计 报 告

德威(会)财审字[2012]00 号

宁波 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ABC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公司)财务报表,包括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1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编制和公允列报财务报表是ABC公司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ABC公司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ABC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以及2011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浙江德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 宁波

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二零一二年 月6

标准审计意见 篇3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水平;事务所;审计意见;审计质量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意见分析

1.审计重要性水平概述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而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对审计重要性的量化处理,是重要的量化临界线,具体是指被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以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和漏报的最大限额或比例。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不仅对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

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自身经验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来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报、漏报。这些判断依据往往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即使是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作出重要性水平判断时,也极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同审计人员在判断影响重要性因素的过程中存在主观差异。此外,国家政策、法律制度、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同样也会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2.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测试的精确度要紧密联系审计重要性;在评估审计证据充分性时,审计人员要将错误的精确度上限与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行对照,进而为审计意见提供有力依据。具体而言,审计重要性水平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其一,当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发生的错报、漏报金额不重要,且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不可能造成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可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二,当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金额较为重要,但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没有太大影响时,若能够证明财务报表论述仍是公允的,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三,当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发生的错报、漏报金额非常重要,且财务报表公允性存在严重问题时,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其四,当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受到被审计单位严重限制,不能正常获取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无法对财务报表做出客观评价,所以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分析

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对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因此,判断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为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违规现象的概率,以及注册会计师披露这些违规现象的概率,前者的决定性因素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而后者的决定性因素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所以,笔者从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两个层面入手,对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基于专业胜任能力角度下的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关系

规模大的事务所不仅具有客户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优势,而且还能够凭借自身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吸引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到本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一般情况下,规模大的事务所成立的时间较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审计流程,加之事务所的业务复杂程度较高,所以能够促使注册会计师积累更多的执业经验,提高发现被审单位财务报表错报、漏报的能力,进而确保出具审计意见的正确性。此外,相比规模小的事务所而言,规模大的事务所更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后续教育,能够为审计人员提供参加集体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而规模小的事务所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审计人员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由此可见,在规模大的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具备更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违规现象的概率更高,从而保证了审计意见更为准确、恰当。

2.基于独立性角度下的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关系

规模大的事务所拥有数量较多的客户,这使得单一客户对事务所的重要程度大幅度降低,注册会计师可以无视客户施加的压力,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出具准确的审计意见。同时,规模大的事务所重视维护自身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并将声誉和品牌作为吸引更多客户的有力保障,一旦審计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事务所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重建自己的声誉和品牌。所以,规模大的事务所会最大限度地维护审计程序的独立性,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以保证审计质量。

综上所述,在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方面,规模大的事务所比规模小的事务所更具优势,能够保证更高的审计质量,确保出具准确、公允的审计意见。

三、政策建议

1.健全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系

健全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系有利于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促使审计质量的提高。首先,完善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的法律法规,在《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法》中,明确注册会计师因失职提供有问题的审计报告而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其次,通过大力发展法务会计、引入集体诉讼制度、加大违法违规成本等措施,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水平,维护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2.培养市场对审计质量的自发需求

政府应当逐步弱化对审计市场的不当干预,将自身定位于市场监管者的角色,加快职能转化,摆正政府与审计市场的关系。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快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革,促使上市公司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培养上市公司对真实会计信息和审计信息的自发性需求,从而通过公允的审计报告,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3.加强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

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所以,事务所要强化自身内部质量管理,不断扩大事务所规模,确保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公允性。首先,事务所要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落实三级复核程序,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对重大审计问题和审计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复核;其次,加强审计业务关键环节管理,在审计前对客户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委派的审计人员有能力完成审计工作;再次,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四、结论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审计重要性水平、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审计重要性水平影响审计意见类型,以及规模大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更为公允、准确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建议从健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培养市场对审计质量的自发需求、加强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规范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保证审计报告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 为:论基于审计重要性视角理解审计意见[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2]蔡立新: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的因素分析及相关建议[J].财会月刊.2010(6).

[3]艾 雪:浅析审计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9(6).

[4]丁 奕: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业.2008(2).

标准审计意见 篇4

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 对财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 对于鉴证对象是否符合鉴证标准而发表的意见。对于财务报表审计而言, 则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已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 及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 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

目前, 审计意见分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大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可再分类为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类。现有的研究常常将审计意见二分类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而忽略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不同类型, 忽略了这些不同分类的意见的不同性质和严重性。在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研究中, 也只对审计报告中出现的原因进行汇总, 而很少分析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选取2009~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的年度审计报告, 重点研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 对非标准审计意见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行分类分析, 整理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形成原因, 并试图找出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利用研究结论从报表使用者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使其能全面、正确地理解非标准审计报告及出具理由, 为减少投资风险提供参考。

二、非标准审计意见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一) 总体分析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以下简称“中注协”) 发布的“2011年审计情况快报”, 截至2012年4月30日, 共有2 36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度财务报表及其审计报告。根据对2009~2011年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的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 无论是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目还是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总数的比例, 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在不断下降, 说明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发展, 形成了良好的运转机制, 市场上的公司都在努力改进, 业绩不好或者存在问题的公司会被市场所淘汰。对四种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数量逐年上升而“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数量逐年下降, 说明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的审计意见, 更加注重用加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对重大事项进行披露, 提醒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加谨慎地使用报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注协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情况快报整理。

为了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具体原因分析得较为全面, 本文具体从“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四个方面分析注册会计师出具该意见的相应原因。本文将其中的352个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手工整理, 仔细研究各个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理由。其中, “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的出具主要涉及9种原因, 因此标记为A1~A9;“保留意见”审计意见的出具主要涉及12种原因, 标记为B1~B12;“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意见的出具主要涉及11种原因, 标记为C1~C11。

例如:ST博元 (600656) 2011年收到“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具体内容为:“现逾期借款和债务不能归还, 未弥补亏损金额大, 生产经营处于停止状态。ST博元已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了已经或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但其持续经营能力依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此外, 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 2006年8月31日, ST博元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 截至审计报告日尚未获知调查处理结果。”通过整理, 此意见涉及的具体原因主要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A1) ;涉嫌违规受到证监会/法院/海关立案调查 (A3) ;资不抵债 (A8) 。因此在进行联列表分析时, 标记为A1A3, A1A8和A3A8。

本文按照此种方法整理了2009~2011年所有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成因的相互关系。

(二) “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分析

“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和“带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两种。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存在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 又不影响发表的无保留意见, 注册会计师对此予以强调, 以提醒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

2009~2011年265家公司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 主要涉及9种不同原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A1) ;重大资产重组和股权转让未完成 (A2) ;涉嫌违规受到证监会/法院/海关立案调查 (A3) ;涉及仲裁或诉讼 (A4) ;涉及担保 (A5) ;涉及应收账款的收回和税款 (A6) ;资产权属、项目进度不确定 (A7) ;资不抵债 (A8) ;关联方交易 (A9) 。

按照各种原因出现的频次统计后发现, 265家公司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共有497种不同原因, 其中A1是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共出现217次, 占比达43.66%;A2出现73次, 占14.69%;A3出现30次, 占6.04%;A4出现38次, 占7.65%;A5出现27次, 占5.43%;A6出现18次, 占3.62%;A7出现11次, 占2.21%;A8出现78次, 占15.69%;A9出现5次, 占1.01%。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判断, 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最重要的理由。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规定, 除持续经营和重大不确定事项外, 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 以免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因此, 在“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中主要涉及的9种不同原因都将与持续经营和重大事项有关。

表2是对2009~2011年265家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的公司的审计意见成因的联列表分析, 笔者试图对各种原因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 表中对角线上的数据代表该种原因单独作为出具理由出现的频次, 其中出现最多的是A1, 共73次;其次是A4和A3, 分别出现12次和10次。而其他更多的审计意见出具理由则是多种原因的叠加, 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和重大事项产生怀疑。如A1与A8一起作为出具理由的频次达77次, 也就是说, 企业资不抵债的状况很可能会让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怀疑, 从而判断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A2与A1出现的频次也较高, 当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和股权转让是否能成功的完成存在不确定性时, 注册会计师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也不会出具标准审计意见。

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内容整理 (下同) 。

值得报表使用者注意的是, 企业资不抵债的状况也是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的部分, 虽然单独作为重大事项而出具“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小, 但与其他原因一起作为出具该意见的原因的可能性较大。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 管理层有可能会对报表进行“粉饰”, 有可能诱发其他成因的共同出现。

(三) “保留意见”分析

审计准则规定, 如果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 当存在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会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事实或审计范围受到局部限制, 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009~2011年57家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公司共有144种被出具该意见的原因, 每份保留意见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最多可达7种原因。公司审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主要涉及12种原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B1) ;审计范围受限, 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B2) ;重大资产重组和股权转让未完成 (B3) ;涉嫌违规受到证监会立案调查 (B4) ;涉及仲裁或诉讼 (B5) ;涉及担保 (B6) ;涉及应收账款的收回和税款 (B7) ;资产权属、项目进度不确定 (B8) ;逾期借款、资不抵债 (B9) ;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无法确定 (B10) ;关联方交易 (B11) ;会计差错 (B12) 。

按照各种原因出现的频次统计, B1出现20次, 占13.89%;B2出现35次, 占24.31%;B3出现8次, 占5.56%;B4出现19次, 占13.19%;B5出现14次, 占9.72%;B6出现3次, 占2.08%;B7出现15次, 占10.42%;B8出现11次, 占7.64%;B9出现7次, 占4.86%;B10出现2次, 占1.39%;B11出现6次, 占4.17%;B12出现4次, 占2.78%。由此可以看出, B2、B1以及B4是最主要的原因。

经过表3对各种原因相互关系的联列表分析发现, B1和B2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各种原因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 B1和B2同时出现作为审计意见成因的比例最高, 相较“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成因来看, 此时注册会计师不仅怀疑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而且更关注其审计范围是否受限以及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也就是说, 注册会计师怀疑上市公司有隐匿或修改审计证据的可能性, 由此提醒报表使用者重点关注该上市公司信息的完整性。而B1和B2与其他各种原因之间同时作为审计意见成因的可能性也明显高于其他成因, 注册会计师也会更加全面地关注对企业持续经营与审计范围有影响的相关理由。

(四) “无法表示意见”分析

审计准则规定, 如果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但认为未发现的错报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重大且具有广泛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

2009~2011年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的数量锐减, 可以说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得到完善, 但也不排除少数注册会计师迫于压力用“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审计意见代替“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意见。

通过对“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意见的成因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 主要涉及11种原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C1) ;重大资产重组和股权转让未完成 (C2) ;审计范围受限, 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C3) ;涉嫌违规受到证监会/法院/海关立案调查 (C4) ;涉及仲裁或诉讼 (C5) ;涉及担保 (C6) ;涉及应收账款的收回和税款 (C7) ;土地使用权未办妥 (C8) ;资不抵债 (C9) ;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无法确认 (C10) ;关联方交易 (C11) 。

按照各种原因出现的频次统计, C1出现25次, 占18.80%;C2出现16次, 占12.03%;C3出现18次, 占13.53%;C4出现6次, 占4.51%;C5出现8次, 占6.02%;C6出现11次, 占8.27%;C7出现14次, 占10.53%;C8出现6次, 占4.51%;C9出现25次, 占18.80%;C10出现1次, 占0.75%;C11出现2次, 占1.50%。

通过对30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公司的审计意见的成因进行分类统计发现, 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以及存在逾期借款、资不抵债是影响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的两大原因, 即那些影响企业持续运转的资金短缺、资不抵债等才是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的真正原因, 而审计范围受限在影响因素中占比为13.53%。审计准则规定, 不仅要关注审计范围, 更要关注可能存在错报将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通过统计, 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以及存在逾期借款、资不抵债将是注册会计师主要关注的可能存在未发现的错报部分。

表4描述了30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公司审计意见各种成因之间的相互关系。表中对角线代表该种原因单独作为出具理由出现的频次, 从表4中可见, 除了C1单独作为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意见的理由外, 其他十种单一原因都不足以让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相比较而言, 表2对角线出现112次, 占25%, 表3对角线出现14次, 占4.43%, 而表4仅出现2次, 占0.22%。由此可以判断, 按照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严厉程度, 越是严厉的审计意见代表该上市公司出现多种理由的可能性越大, 各种原因之间的联系越多。很多原因都不足以让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但这些原因都必须提起报表使用者的关注, 有可能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将对上市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 给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

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公司审计意见的各种成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C1、C9、C3与其他原因的关联性都比较大, 可以判断为主要原因, 其中C9与C1同时出现达39次, 值得重点关注。当上市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 报表使用者就应该关注对审计范围有影响和可能存在错报将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重大相关事项。

(五) “否定意见”分析

审计准则规定, 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 如果认为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重大且具有广泛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009~2011年没有“否定意见”的非标准意见的出具,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或许并不是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没有出现发表“否定意见”的条件, 而是存在着将“否定意见”变更为“无法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的倾向。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 重点关注企业财务状况, 加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与关注。通过研究发现, 非标准审计意见最主要的出具理由就是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而与此有重大关联的便是企业的财务相关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必将得到体现, 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不能持续经营面临停业甚至破产是现在及将来一些公司不可避免的困境, 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成果不佳的上市公司也是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主要对象。因此, 报表使用者应该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

第二, 特别关注企业涉及的重大事项以及财务报表日后重大期后事项。通过研究发现, 企业涉及的重大事项如重大资产重组、涉嫌违规、涉及诉讼及担保等都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财务报表日后重大期后事项, 要充分关注重大事项的后续发展情况, 该事项在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 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看出, 有些可能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可以通过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进行判断。如在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成因汇总中, 审计范围受限, 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涉嫌违规受到证监会立案调查, 涉及仲裁或诉讼和涉及担保事项等所占的比重较大, 若公司存在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各部门之间形成很好的互相监督体制, 也相应会减少公司违规的可能性, 而对公司涉及的担保等事项, 也能提前做好风险预警, 减少这些事项对公司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在我国,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因素。

摘要:本文对2009~2011年度上市公司收到的审计意见进行了分类整理, 并仔细阅读了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年度审计报告, 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发现每种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成因大都不是唯一的。文章通过联列表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从报表使用者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为其全面、正确地理解非标准审计报告、减少投资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谢赞春.审计非标意见原因及其交叉分析.科学决策, 2010;3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审计工作意见 篇5

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严格审计监督,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和完善201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区农村财务全面实行了村账镇代理的管理制度,镇农经部门加强了对村级财务的管理监督,民主理财人员对村组集体财务的监管也由事后前移到事前,通过强化财务监督,杜绝了一些不合理开支,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但是,农经部门平时对村集体财务的监督仍 1

然存在局限性,不能够系统地掌握全面情况,而民主理财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民主理财的质量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加强对农村工作的目标考核,加强对农村干部的任用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及时地、定期地开展农村内部审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促进党对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利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正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201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在做好政策法规执行审计,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决算管理审计,农村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任期目标和离任审计以及“一事一议”资金筹集和使用、土地征用费收付、村级三项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等基础性审计工作的同时,应把内审工作的重点放在集体“三资”管理上。重点审计集体存量资产,确保资产得以妥善保管、合理使用及保值增值;审计集体各项资源,确保资源发包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合同签订的合法性和执行的严肃性,发包收入的及时、足额收取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审计集体货币资金,确保村财镇管制度的严格执行,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坚决杜绝集体资金的多头收取和使用现象的发生。

三、切实抓好内部审计工作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依靠各镇(区、街道)农经服务中心组织实施,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督查以及组织抽查审计。各农经服务中心要按照内部审计工作要求,根据本镇(区、街道)的实际情况,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在抓好政策法规执行审计,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决算管理审计,农村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任期目标和离任审计等基础审计工作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集体“三资”管理上,在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上做文章,在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镇农经服务中心在组织实施各项审计前,要向区经管站作出通报,以便不定期地派员参审,对形成的各类审计报告要报区备案。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一方面要加大对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力度,年内要组织农经内审人员进行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内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要组织和抽调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每镇(区、街道)抽取不少于2个村(居)实施集体“三资”管理审计,同时还要组织实施好审计调查和有关专项审计工作。要不断加大审计结果的处理力度,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要区别性质加以对待,凡涉及到违规违纪的问题,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和权威;对不涉及到违规违纪的问题,要责令相关责任

人抓紧整改,并对整改结果及时监督检查。

2011年3月15日

标准审计意见 篇6

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 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客观公正评价。审计意见的披露, 特别是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 对市场评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审计意见类型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本身, 还受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职业谨慎度的影响。因此, 探究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变化, 尤其是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变化, 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注册会计师总体质量的变化。本文以2005-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为对象, 分别从ST与非ST公司、“十大”与“非十大”事务所、变更事务所公司与未变更事务所公司角度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分布作了比较分析。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1号》的规定, 审计意见分为两大类: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 简称非标准意见或者非标意见, 是指标准无保留意见以外的其他审计意见, 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和非无保留意见。非无保留意见又包括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包括2005-2010年度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可以找到数据的所有上市公司, 其中2005年的样本数为1367个, 2006年的样本数为1456个, 2007年的样本数为1570个, 2008年的样本数为1624个, 2009年的样本数为1774个, 2010年的样本数为2129个, 总体样本为9920个。选取的样本不包括未在法定期限内 (次年的4月30日之前) 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公布的年报审计情况快报; (2) 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 (3) 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2005-2010年度财务报告。同时对数据进行了抽样核对和修正, 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观察样本中的审计意见、公司类型、事务所规模等数据均来自于手工收集。

三、2005-2010年度非标准审计意见统计

通过对2005-2010年度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总体和构成统计 (见表1) , 可以看出:近六年来, 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持续下降, 六年来非标意见占审计意见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1.86%、10.23%、7.71%、6.77%、6.65%、5.54%, 其中2006年到2007年的降幅最大;非标意见构成中,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比重上升, 非无保留意见的比重下降。值得注意的是, 2009年到2010年保留意见的比例从11.02%上升到21.19%, 而无法表示意见的比例却从16.10%下降到5.93%。同时, 在这六年中, 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见。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审计快报整理设计

四、2005-2010年度非标准审计意见比较分析

(一) 非标准审计意见在ST与非ST公司间的比较分析

作为被出具审计意见的对象, 上市公司的自身情况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意见。ST公司是指经营连续二年亏损, 被特别处理的公司;*ST公司是指经营连续三年亏损, 被退市预警的公司, 这类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普遍较差。表2是非标准审计意见在ST、*ST类 (以下统称ST类) 与非ST、*ST类 (以下统称非ST类) 上市公司间的分布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审计快报整理

根据表中数据显示, ST类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平均比例达到51.38%, 而非ST类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平均比例仅为3.70%。前者是后者的14倍左右。可见, ST类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远大于非ST类公司。从时间纵向上来看, 在非标意见总体比例持续下降的前提下, 非ST类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而ST类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能够基本维持不变, 非标意见越来越集中于ST类公司。

(二) 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十大”与“非十大”事务所间的比较分析

出具审计意见的主体是会计师事务所, 衡量事务所实力的方法一般是考察事务所的规模。本文以客户数目的多少来衡量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理由是:第一, 事务所的客户数目反映了事务所的行业竞争实力。客户越多表明事务所的竞争能力越强, 由此获得的收入也就越多。第二, 许多实证研究也将事务所客户数目作为衡量事务所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首先将我国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其市场份额 (客户数目) 划分为“十大” (见附录A) 和“非十大”, 进而统计出了2005-2010年非标意见在“十大”和“非十大”事务所间的分布情况, 见表3。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审计快报整理

从表3可以看出, 十大出具非标意见的平均比例为7.50%, 非十大的这一比例为8.83%。前十家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的百分比低于其他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的百分比。从时间纵向上来看, 在非标意见总体比例下降的前提下, 十大出具的非标意见的数目变化不大, 而其市场份额增加明显, 具体由2005年的429家 (比例为31.38%) 增加到2010年的1109家 (比例为52.09%) , 这是导致十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其中2006年到2007年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

(三) 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变更事务所公司与未变更事务所公司间的比较分析

每年都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事务所变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事务所任期已满, 或者是由于地域 (距离远、沟通不便) 、时间 (前任事务所繁忙) 等限制。上市公司也可能就审计意见与事务所发生分歧, 矛盾激化而选择更换事务所以期得到他们所希望见到的审计意见, 这就是备受关注的“炒鱿鱼、接下家”行为。表4统计了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和未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在变更事务所年度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审计快报整理

由表4可以看出, 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明显大于未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 前者的平均比例是15.97%, 后者的平均比例是7.54%, 前者大约是后者的两倍。从时间纵向上来看, 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比例在下降, 未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比例也在下降, 后者的下降幅度大于前者。从两者的差距来看, 各年分别为7.89%、10.02%、11.15%、7.15%、4.71%、9.64%, 2006年到2007年间的这一差距最为明显;另外, 从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数目来看, 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情况在逐年减少, 这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大对事务所变更行为的监管力度有关。

五、研究结论及原因剖析

(一) 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在下降, 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占非标意见的比重上升

相关部门对信息披露监管力度的加大, 使得上市公司规范其会计信息披露, 财务报表的质量有所提高, 这是导致非标意见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 2006年到2007年的下降幅度最大, 从这点来看, 新准则体系的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正效应。另一方面, 非标意见中,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所占比重上升, 这表明注册会计师提高了执业谨慎度, 但也不排除注册会计师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更严重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可能性。

(二) ST类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远大于非ST类上市公司

ST类上市公司高比例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彰显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与其他上市公司不同, ST公司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不少还面临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压力, 盈余操纵的动机较强。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 面临的审计风险和外界压力较大, 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更为谨慎。注册会计师对这类上市公司出具非标意见, 有效释放了潜在风险。注册会计师对ST类上市公司出具非标意见比例的提高, 也显示了其独立性与职业谨慎度的不断提高。

(三) 前十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的平均比例低于其他事务所

我国前十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的平均比例低于其他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的平均比例, 并且前十大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这一现象主要与事务所扩大市场份额, 吸收优质客户有关。一些实力较强、声誉较好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大型、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对其年报进行审计, 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状况良好的信号。从十大事务所出具的非标意见下降来看, 上市公司的这种事务所择优倾向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在新准则实施年度该现象最为突出。新准则的颁布体现了我国完善资本市场的政策倾向,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公众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越见强烈, 使得上市公司对审计活动越来越重视, 在完善自身经营的基础上聘请有声望的事务所对其报表进行审计。

(四) 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大于未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

注册会计师对本年度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明显大于未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 体现出注册会计师面对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进行年报审计时能够保持该有的谨慎度,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另外, 事务所变更的情况在逐年减少。这些都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变更事务所行为加强监管有关。近年来, 注册会计师协会将事务所变更作为监管重点, 要求事务所报备客户变更情况, 将涉嫌“炒鱿鱼、接下家”, 不按时报备变更情况的事务所, 列为下一年度执业质量检查的重点对象, 这一系列措施初见成效。

六、思考与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准则体系, 加强监管

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下降,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加大, 还有一个原因是2007年实施的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正效应。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准则体系, 并探索更多有效的监管措施, 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以加大和持续这种正效应。

(二) 建立事务所评级制度, 实行分级管理

从十大事务所和非十大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来看, 优质上市公司对事务所有择优行为。为了引导这种行为, 可以建立事务所评级制度, 对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分级管理, 实现事务所行业的优胜劣汰。对于级别较高的事务所, 给予相关方面的政策倾斜;对于级别较低的事务所, 加大对其的检查力度和检查频率。在对事务所进行综合评级时, 适当加大执业质量所占的权数, 以引导事务所提高其执业质量, 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执业质量。

(三) 扩大审计关注领域

ST类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基本维持不变, 而非ST类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注册会计师一方面应当继续将ST类上市公司作为关注重点, 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ST类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对非ST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难度大大增加:为了挖掘财务报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注册会计师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具有更高的敏锐度, 不可放松警惕。

(四) 关注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的合理性

非标准审计意见中,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所占比重上升而非无保留意见的比重下降, 并且, 2009年到2010年保留意见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而无法表示意见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这必然与监管力度加大、新准则体系引导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会计环境改善和信息质量提高有很大关系, 但也不得不防范注册会计师利用轻缓的审计意见类型来代替更严重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可能性, 相关部门对此应当予以特别关注, 加强对这方面的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吕先锫、王伟:《注册会计师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业经验证据》, 《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2]吕敏蓉:《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A股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财会通讯》2011年第4期。

管理层权力、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 篇7

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了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不一致,股东倾向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管理层承受着股东压力、迎合市场预期压力,在其管理层职位上尽可能的追求个人报酬最大化,因此极有可能通过编制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进行完成预计目标。2002年美国注册舞弊调查师联合会公布,美国每年因舞弊造成的损失达6000亿美元,而这些数据均不包含因财务报告舞弊导致的投资者的损失。近年来,舞弊案件频发,且案件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管理层通过凌驾于公司内部控制之上来实施舞弊。据COSO委员会2010年5月报告显示:1998-2007年有75%的首席执行官(CEO)参与了公司的舞弊,有65%的财务总监(CFO)涉及财务舞弊案件,总的来看,有85%的舞弊案件是由CFO或CEO主持参与的。在1999年COSO委员会公布的平均舞弊金额为2500万美元,而1998-2007年每家公司舞弊平均金额高达4亿美元,大约是1999年的16倍,舞弊问题呈现出严重的增长趋势,且舞弊期限平均为31.4个月,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即若上市公司实施舞弊,接下来两个年度将继续实施舞弊来掩盖之前的舞弊行为。本文将管理层权力与审计意见、审计费用结合起来,研究审计意见是否构成对管理层权力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层权力的大小对审计费用的支付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得企业管理层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利益的不一致,可能导致委托代理冲突,但信息不对称使得股东很难行使自身权力。就中国现有企业来看,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在所有者缺位的国有企业当中存在,弱化公司的治理机制,形成了管理层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的奇怪现象。从民营企业来看,民营企业通常由家族控制,由此产生“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在这种股权结构下,管理者和大股东身份重合使得管理层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管理层权力往往不受约束。管理层权力理论认为,在外部缺乏监督和内部约束制度薄弱的条件下,管理者有能力通过实施权力来影响企业的治理和决策,为谋求私利提供可能性。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公司的治理结构无法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管理层运用权力来谋求私利的可能性才会变成现实。管理层有制定公司决策的权力,但一般情况下,权力会受到股东、董事会和市场机制的制约。当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股票价格的下降,公司名誉的受损,因此这种情况下将会引起董事会,股东或治理层的高度关注,治理层会紧急做出对策,检查管理层的工作,可能会发现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合理,或者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行为,对管理层行为表示不满,采取措施对其管理层的权力进行监督和限制,甚至替换管理层。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审计意见类型影响管理层权力的大小,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将会削弱管理层权力

管理层在职位上面临着许多不同的压力,比如委托代理冲突中来自股东的压力,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业绩期望的压力,在面对压力的同时也存在随时被替换的危险,因此,管理层在位期间,尽可能的利用自身的权力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管理层为了谋求其个人利益,减小被替换的风险,因此会增加审计费用的支出,来进行审计意见的购买。若企业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那么,企业对于本年度标准审计意见的渴望将更加强烈,购买动机将会更大;在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之后,无论管理层是否进行变更,公司的治理机制是否得到改善,均存在通过收买审计意见,来改变公司处于不利情况的动机。对于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公司可能之前已经支付了高额的审计费用,对于审计意见的购买取得了成功,那么当期,也同样存在收买审计意见动机。因此提出另外假设:

H2: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存在通过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来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

H2a:在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当中,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倾向于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来收买审计意见

H2b:在上一年度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的企业当中,管理层权力越大,同样倾向于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上市公司2008-2012年数据共9601份。在涉及上一年数据时,选用2007年数据,样本筛选过程如下:(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数据。(2)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剔除了ST和*ST的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和数据不全的公司。(3)剔除信息披露不全的公司。(4)在审计费用的选择上,选用年末报表审计的费用,剔除了期中审计费用。公司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REEST数据库。采用EXCEL和SPS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Power:管理层权力。如表1借鉴权小锋(2010)、刘星等(2012)研究模型,选取四个指标来衡量管理层权利,对四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构造主成分综合指标作为衡量管理层权力指标。组织结构权利。CEO在董事会任职越高,管理层权力越大。此外,规模大的董事会往往缺乏凝聚力,CEO更能够影响和操纵董事会,管理层权力越大(Morse等,2011)。所有制权利。CEO持有上市公司股权越大,越能抗拒董事会对管理层的影响。此外,管理层薪酬越高,表明其在公司重要性越大,影响越大。经过SPSS核算,最终获得计算公式为:F=-0.073ZX1+0.388ZX2+0.293ZX3+0.509ZX4

其中,ZX1、ZX2、ZX3 、ZX4分别为董事会任职情况、董事会成员人数、CEO是否持股、薪酬取对数的标准化数值。F为管理层权力衡量指标Power。

LNFEE:审计费用取对数。

(2)观测变量。OPINi-1:上一年审计意见类型。非标准审计意见(包括标准审计意见加事项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时取1,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取0。

(3)控制变量。如表2所示: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知,审计费用标准差为0.3680,表明上市公司间的计费用差异较大。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均值为0.0280,表明95%以上的企业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管理层权力均值为-0.0113,接近于0,极小值为-3.1084,极大值为3.6776,说明采用上述管理层权力维度分布均匀,设计是合理的。是否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均值为0.02,说明90%以上的企业没有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二)相关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上一期非标准审计意见与本期管理层权力相关性为-0.101,呈现出显著地负相关关系,说明上一期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将影响本期的管理层权力,影响呈负相关,证明假设H1。企业当期亏损与管理层权力相关系数为-0.126,显著负相关,说明若企业当期亏损,则管理层权力也将受到削弱。因此可以说明,管理层在经营企业方面面对竞争的压力。现金流量相关系数为0.034,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现金流量与管理层权力呈现正相关。从表5来看,管理层权力与审计费用的相关系数为0.298,且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故可以说明,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倾向于支出较高的审计费用,证明假设H2。企业规模与审计费用的相关系数为0.677,说明企业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企业的规模越大,进行的会计处理越复杂,经营风险越高,审计工作的成本就越高,审计费用也越高。企业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费用相关系数为-0.033,显著相关,说明企业若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将不愿意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企业当期亏损,与审计费用的相关系数为-0.024,说明企业当期若是亏损,则不愿意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企业注册地、企业是否为“四大”与审计费用相关系数均为显著正相关,说明注册地为北京、上海、广州的企业一般支付审计费用较高。“四大”对于客户的收费较高。表4、表5中其余各变量间尽管相关性显著,但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远小于0.8,因此可以认为各自变量间均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相关系数只是初步揭示了自变量间关系,更准确的关系体现在回归分析当中。

注:*、** 分别表示在5%、1%水平上显著(双尾)

注:*、** 分别表示在5%、1%水平上显著(双尾)

(三)回归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上一期的审计意见对于管理层权力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上一期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将明显的削弱本期的管理层权力,证明假设H1。由表7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总样本回归结果方面,管理层权力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说明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倾向于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基于已有的文献研究,高额的审计费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收买审计意见类型。证明假设H2。在将企业按审计意见类型进行分组后,研究发现,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当中,管理层权力与审计费用虽然系数为正,但相关性不显著,推翻假设H2a。笔者认为,原因是在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后,引起了股东和治理层对于管理层经营和管理公司的不满,企业将制定严格的对于管理层的考核和监督制度,致使管理层权力受限,或者替换原来的管理人员,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下来之后,或者新任管理者上任之后,基于多方权力的制衡,管理层不敢轻易支出高额的审计费用,或者没有权力决定是否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来购买审计意见。在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当中,管理层权力与审计费用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即管理层权力越大,审计费用的支出越高,证明假设H2b。

注:因变量:Power 管理层权力

五、结论

一是证明了上一期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将对管理层权力产生消极的削弱作用。另外,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倾向于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但这种情况在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当中不成立。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本文将公司治理和审计方面结合起来,旨在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为今后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提供参考,为保护中小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特征与监管策略》,《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2]曹琼、卜华等:《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审计研究》2013年第6期。

[3]吴应宇、毛俊等:《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标准审计意见 篇8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

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直接影响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 对最终审计意见的确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审计意见就需要了解现代审计决策过程中关于重要性的确定及应用, 了解审计意见与重要性的关系。

1 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认识

审计重要性概念是以会计重要性概念为基础的, 它们的原初寓意是一致的。D.A.莱斯利 (1985) 认为:“在会计和审计中, 重要性是相同的, 因为二者是针对同一套财务报表的”。如今, 审计重要性成为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和会计重要性也在各方面有了差别。《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里指出, “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 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性的。”在2006年我国新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将审计重要性定义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 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二者共同强调重要性的实质是财务报表差错影响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临界线。

而使用者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 因而审计师考虑的是使用者群体对财务报表的一般需求来, 而不考虑具体使用者的不同差异。审计师对使用者一般会作出以下合理的假设:

(1) 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有合理的知识和了解, 愿意合理谨慎地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2) 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审计是以重要性水平完成的;

(3) 能认识到对未来事项的计量存在固有不确定性;

(4) 能够基于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因此, 正确理解审计意见以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也对使用者的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决策的过程有所要求, 而重要性是其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2 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确定与评价是一个连续与反复的过程。要考虑重要性判断过程中主体所面临的阶段性环境, 进一步细化重要性判断影响因素审计师的重要性确定是一种职业判断, 且这种判断要受到审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信息需求理解的影响, 这种判断还要基于使用者群体对财务报表的一般需求来考虑, 而不考虑具体使用者。

我们对财务报表如何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整合了解有限, 对于三个不同群体 (信息提供者、审计师、信息使用者) 重要性判断的一致程度更是了解甚微, 也不清楚财务报表提供者和审计师就重要性所作出的判断将会如何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所以在没有权威标准指导重要性判断时, 或在决定最低数额标准不适合的特殊情况下, 重要性的判断与运用需要运用个人判断。事务所也缺乏权威指南来减少不同审计师之间的重要性判断差异, 个人重要性判断的指南大都源于其他非权威资料。

审计人员一般会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 即重要性数量标准。在确定同一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 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 甚至相差很大, 其原因是不同审计师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的完善状况、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等。

这里的重要性包括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重要性水平是专指数量上的衡量标准, 具体判断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数量方面的判断。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和评估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计划工作中, 计划重要性水平又分为财务报表层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

3 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对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审计师应当合理选择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基数, 并可以选择采用固定比率或变动比率来确定和计算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重要性金额=判断基础X固定比率。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和判断基础是根据不同行业确定的大概范围, 是一些经验参考值。采用变动比率法时, 对规模较大的企业, 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 对规模较小的企业, 允许的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 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 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可以看出, 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 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

可见, 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应用中的确定也是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现有的一些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经验, 只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会有个确定的数值。审计师实际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在围绕实际重要性水平波动的一个区间内变动。

4 审计意见与重要性决策过程

审计师的审计意见本身就包含了重要性概念。在计划审计和就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进行最终评估时, 重要性概念尤为重要。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中, 审计测试的精确度需要与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在评估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时, 审计人员要将错误的精确度上限与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相对照。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责任段中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以及意见段中有“我们认为, ……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等术语就隐含了“重要性概念”。

评价审计结果阶段的关键是确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累计金额, 它由两部分组成, 即已经发现的、尚未更正的错误金额和注册会计师推断的错误金额。如果错误累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 则需考虑尚未更正的错误被调整后的情况, 若调整后还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 则应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如果被审单位拒绝调整, 而这种未调整的会计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取决于以重要性水平为基础确定的错报或漏报金额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影响程度”。

错报或漏报金额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 财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金额不重要。当企业的财务报表发生某些错误, 但其金额又不大可能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时, 可以认为这一错报并不重要, 因此可以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但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报告中具体说明。第二, 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重要但对整个财务报表没有太大影响。即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金额可能会直接影响某个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但整个财务报表的论述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一般只能签发“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第三, 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非常重要, 且影响广泛, 以致财务报表总体公允性有问题。这种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第四,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 由于审计范围受到委托人或客观环境严重限制, 不能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 以致无法对财务报表整体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时, 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综上所述, 信息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审计意见, 依据财务报表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需要有合理的知识体系并了解审计是以重要性水平完成的。审计师判断重要性主要依靠自身的职业判断, 因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并且在确定是考虑的是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需求而不是具体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第150l号——审计报告[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标准审计意见 篇9

关键词:审计费用,审计意见购买,审计师变更

一、引言

近年来, 频繁发生的审计师变更事件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投资者、学术界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为此, 证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规定:“公司解聘或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时, 应提前通知会计师事务所, 公司股东大会就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表决时, 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陈述意见”, 以期能强化对审计师变更的监管。因此, 理性的上市公司应该能清楚地意识到, 更换审计师已经成为一件很敏感的事项, 它不仅可能会引起投资者和监管者的过度反应,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继任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预期, 使得审计师变更途径下的审计意见购买很难达成。

即然更换审计师将会面临严厉监管, 且其实现意见收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上市公司和审计师就会试图另辟蹊径———增加审计费用以绕开监管障碍, 如果能通过和现任审计师的谈判达成审计意见购买的协议, 他们是不愿意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这一切都使得学术界意识到仅仅从审计师变更着手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探讨可能已经不像想象中那么有效了, 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审计意见购买最终都会体现在审计费用之上 (吴联生, 2005) , 因此审计费用可能是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研究更为全面和直接的角度。

二、国外文献综述

在2002年A llen Craswell等就以1994年澳大利亚公开数据的1 062家上市公司和1996年澳大利亚公开数据的1 0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研究审计师对某一客户审计收费的依赖度与其发表保留审计意见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 结果得出了审计收费的依赖度并不影响审计师发表保留意见倾向的结论。

Frankel et al. (2002) 检查了审计师报酬与小幅意外盈余之间的关联性, 发现它们之间呈正向相关, 而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之间呈负向相关。说明客户向审计师购买的非审计服务越多, 审计独立性越差。

三、国内文献综述

在我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收费的政策出台之初 (2001年) , 我国学者们已经开始了对审计费用的研究, 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了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之上。将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购买结合起来, 研究基于审计费用角度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是近几年学术界新兴的一个课题。

朱小平、郭志英 (2006) 认为相对于审计师变更, 通过增加审计费用的方式向现任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对于监管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不宜察觉的。这种情况下, 唯一可以衡量的变量就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此, 他们选取了2004年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发生更换、但是审计费用增加的共计27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 试图帮助投资者和监管者发现上市公司在不更换会计事务所的条件下, 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时审计费用增加所包含的审计意见购买线索。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的意图与审计费用的增加显著相关, 尤其是在上市公司的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变化甚微甚至减少且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变化不大或增加时, 审计费用的增加可以成为投资者和监管者谨慎地怀疑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的重要线索。

唐跃军 (2008) 以2004-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 考察避亏动机的存在是否会引致异常审计费用对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作用。文中, 他将审计意见按照不利程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类排序, 依次为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保留意见/有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有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标准无保留意见, 这与以往学者将审计意见直接划分为标准和非标准两大类相比, 能够更加细致地说明审计意见购买的结果。实证结果表明, 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公司的管理层存在更为强烈的避亏动机和审计意见购买企图, 在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的情况下, 异常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改善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且审计费用的异常增加 (异常审计费用大于零) 显著降低了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审计意见出现恶化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存在通过增加审计费用来实现审计意见购买的行为。随后, 考虑到审计收费与审计师变更不仅都对审计意见购买存在重要影响, 而且其作用方向趋于一致, 唐跃军 (2009) 试图将异常审计收费与审计师变更结合起来, 考察两者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互效应。经过筛选, 最终选定了2004-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共3 899个样本数据, 借鉴了Lennox的审计意见预测模型, 一系列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审计收费异常增加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审计意见恶化的可能性负相关, 管理层有通过增加审计费用实现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这与唐跃军 (2008) 的结论一致。但异常审计收费、审计收费异常增加和异常降低与审计师变更之间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实证结果表明, 虽然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上规模较大的审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依然很有限, 但是2005年总收入居前5名和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居前5名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有可能拒绝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异常审计费用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要求。

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使得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在降低公司市场形象的同时还会引发高管被解雇的危险, 而高管报酬越高, 这种潜在的风险就越大, 高管收买审计意见的边际“效益”也就越大。因此段春明、刘倩 (2011) 基于审计意见购买的“成本效益原则”, 从审计费用角度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报酬安排中是否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他们参考Simunic (1980) 等的研究构建了审计费用模型和审计意见模型, 并以2002-200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对上述两个模型分别进行检验分析, 结果发现, 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 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 且这种正相关性在上年度审计意见为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加剧, 表明上市公司高管为了获取高额报酬, 有通过支付超额审计费用以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

四、审计意见购买研究的缺陷及研究方向展望

从以上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 以审计费用收买现任审计师是我国资本市场审计意见购买的重要途径, 这也就使得国内会计学界对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购买的研究在逐渐的增加, 并且已有学者在研究该问题时开始考虑审计师特征、高管薪酬、审计委员会治理等因素的调节效应。但是, 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 对基于审计费用角度的审计意见购买这一行为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着意见购买的发生和结果来进行的, 而对于以审计费用购买审计意见的动因仍然缺乏实证研究, 审计意见的改善仅仅只是购买审计意见的目的和出发点。 (2) 没有能够清楚地揭示和描述通过支付异常审计费用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上市公司所具有的特征 (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国有或民营、是否融资等) , 这将使得投资者和监管者对以审计费用收买现任审计师这一途径的识别仍然缺乏明晰可依的线索, 难以对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作出反应以降低其对市场的危害性。 (3) 异常审计费用的计量方法也需进一步完善。以陈杰平为代表的学者们选择采用审计定价模型估算出正常审计收费, 将当年实际审计收费与正常收费之差定义为异常审计费用。但这种方法对市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来说缺乏可操作性, 因为他们通常不能也不会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计算并判别上市公司的异常审计费用。而唐跃军选择直接以审计收费实际观察值的变动来衡量异常审计收费的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 却忽略了审计费用的内生性问题。 (4) 构建的审计费用模型都只是一味地参考国外经典模型, 而未结合我国国情进行适当改善, 如“讲人情, 攀关系”等特色。上市公司高管与其所聘用的事务所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如校友关系) 极有可能会影响事务所对其的审计定价, 而这个因素在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中都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五、审计意见购买的治理建议

随着监管者对审计师变更监管力度的加强, 企业管理层向现任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收买的行为一旦成功, 意味着原先的“显性监管”变成了“隐性监管”, 这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所以重视审计师行业诚信道德建设, 提高审计师自身素养, 改善审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审计市场上事务所对审计费用的收取都是按照物价局制定的标准来执行的。但是, 这个标准只规定了审计费用的最低标准, 而没有考虑到上限问题。笔者认为, 制定审计费用的合理上浮比例并且引入充分的竞价机制,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通过增加审计费用的方式进行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操作空间。

另外, 决定审计费用的因素有很多, 并且审计费用的不同支付方式和时间都可能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对于审计费用的披露历史很短, 许多方面存在不足, 有的将审计费用与非审计费用合并披露, 给监管者带来了难度, 因此, 应着手于加强对审计费用披露的监管。笔者认为, 可以强制要求将年报审计费用与其他费用分开披露, 并与以前年度的审计费用进行比较, 分析变动的原因, 使股东及监管部门充分获取并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检查力度。Z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特征和监管策略[J].经济研究, 2005, (7) .

标准审计意见 篇10

融资约束问题事关公司的投资与成长, 影响资本市场上资金的配置效率, 并最终决定整个经济市场的活力。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着起步晚、监管不到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距离成熟市场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问题尤其严重, 因此, 探讨缓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融资约束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正相关, 本文利用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基于审计的信号传递理论, 将审计意见变量纳入现金—现金流敏感度模型, 从审计师声誉角度, 探讨好的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 审计师意见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

1. 审计师选择方面

Blackwell等 (1988) 认为, 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更容易获取贷款, 同时贷款利率也比较低。Tureman和Titman (1986) 发现, 审计师的选择具有信号传递功能, 即聘请大规模的事务所, 可以传递公司价值的积极信号。李树华 (2000) 从公司规模和审计师选择的关系方面做了研究, 发现规模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十大”审计师事务所。吴水澎等 (2006) 对2003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 经过“四大”审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程度大幅度降低。

2. 融资约束方面

Fazzari等 (1988) 认为, 通过将投资—内部现金流量敏感性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 将融资约束与非融资约束的公司分离。而后, Almedia等 (2004) 提出了新的观点, 融资约束会影响到现金持有量, 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倾向于从现金流中更多地提取现金来增加其现金持有量和流动性, 便于未来的投资决策, 其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应显著为正。

3. 审计师意见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关系方面

审计意见的信号传递作用主要表现在财务信息的鉴证和对投资风险的预警。一方面, 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可以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 降低融资契约成本。Firth (1978) 通过对银行业的调查发现, 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 被银行授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获得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 同时, 前者的银行贷款利率更低。Copley和Douthett (2002) 研究发现好的审计意见是企业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较好的象征, 能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 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和投资风险。王少飞等 (2009) 认为, 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隐含着公司成长性下降、偿债能力下降、管理层出于自利动机而虚增利润或掩盖资产流失等问题和风险, 因此利益相关者会提高风险的评估水平, 要求更高的必要回报率, 从而加剧了融资约束。

综上, 标准无保留意见能在股票市场上获得积极的反应, 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更倾向于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 来获取好的审计意见, 最终争取到更多的股权和债务融资。据此, 本文提出假设1:

H1:相对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标准无保留意见更能显著缓解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融资约束。

(二) 审计师声誉、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

审计质量依赖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而这些都是无法实际观察到的, 市场上唯一能观察到的是审计师声誉。De Angelo (1981) 提出了声誉理论, 即审计师的声誉具有很大的价值, 如果审计师被客户买通, 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一旦被发现, 则审计师声誉会受损, 其客户和收入也会流失。因此, 高声誉的审计师造假代价太大, 会理智地保持自己的高质量。高声誉渐渐成了高质量的象征, 它将推动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Francis, Mydew&Sparks (1999) 研究发现, 声誉高的审计师可以显著改善财务报告的质量。Gui&Tsui (2000) 认为, 声誉高的审计师能显著降低公司对外报告的盈余管理的程度。Pittman&Fortin (2004) 提出, 公司在上市初期聘请高声誉审计师可以显著降低债务融资成本。Fan&Wong (2005) 认为, 高声誉审计师可以有效缓解小股东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进而降低股票的折价水平。吕伟 (2008) 发现, 审计师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因此有些企业倾向于聘请高声誉审计师来降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而缓解融资约束。

综上, 在我国, 审计市场比较认同前“十大”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标准无保留意见能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 而高声誉审计师发表的标准无保留意见更能显著降低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从而缓解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 提高市场的运营效率。据此, 本文提出假设2:

H2:高声誉审计师发表的标准无保留意见相比低声誉审计师能更显著地缓解融资约束。

二、研究设计

(一) 融资约束的度量

融资约束研究始于Fazzari等 (1988) 的学术文献, 通过将投资—内部现金流量敏感性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 将融资约束与非融资约束的公司分离。然而以Zingales和Kaplan (1997) 等为代表的观点对此提出了质疑, 论证了在一期模型中, 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不一定随着融资约束程度的减弱而减弱, 并且, 在多阶段模型中, 预防性储备动机也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困难。随后, Almedia等 (2004) 提出了新的观点, 由于现金是一个金融变量, 而融资约束会影响到现金持有量, 那么利用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来探讨融资约束问题可以回避质疑, 是一个有效的检验方法。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倾向于从现金流中更多地提取现金来增加其现金持有量和流动性, 便于未来的投资决策, 其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应显著为正;反之, 对于不受融资约束的公司, 其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则应显著为零。在国内研究中, 利用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来研究融资约束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 不同的学者在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模型的设计上稍有差别。Almedia等 (2004) 的基本模型中控制了托宾Q、规模, 扩展模型中又增加了非现金的营运资本增加额、当年的资本支出和短期流动负债增加额等控制变量。而王少飞等 (2009) 在设计融资约束模型时, 又增加了控股性质这一控制变量。因此, 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 本文将综合考虑以上研究成果。

(二) 主要研究变量

1. 审计师声誉

为了能够可靠地量化审计师声誉, 本文通过查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到2014年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的综合平均排名来衡量。该排名考虑了事务所年收入、分所数量、注册会计师人数、年龄及学历结构、事务所和会计师的惩罚情况等。它能全面真实反映事务所的整体实力, 这正体现了审计师的声誉。通过调查发现, 普华永道中天、德勤华永、瑞华、立信、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天健、大华、信永中和、大信稳居我国审计市场前十名 (简称“十大”) 。综合考虑, 本文将“十大”作为高声誉审计师的代理变量。

2. 审计意见

我国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师在认真完成审计工作之后, 可以根据具体的公司财务报告情况分别发表以下五种不同的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本文将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其他四种审计意见均作为非标准审计意见, 并以此来研究审计师是否出具保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

(三) 模型设计

上述模型中, d CH是指当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除以年平均总资产。CF是指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除以年平均总资产。Almeida等 (2004) 认为,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 外部融资成本越大, 就越倾向于通过内部自身的积累来获取资金, 来满足未来投资的需求。即公司会更多地从当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中提取现金。因此, 本文预测β1应显著为正。Op是指审计意见的虚拟变量, 1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0表示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意见与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除以年平均总资产无必然关系, 故β2符号不定。Op*CF是Op与CF的交乘项, 反映的是审计意见对融资约束的增量影响。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推测当公司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 其财务报告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少, 可靠性更高, 这无疑降低了公司外部融资成本, 此时, 公司不必通过内部融资来积累更多的资金以备未来投资的需要, 即β3显著为负。

此外, 回归模型中还涵盖了一些控制变量, 具体包括: (1) 流动负债增量 (d STD) 。短期负债可能被用于替代现金或是企业借入的短期负债可以作为现金的来源 (Almeida, 2004) 。故β4的符号不确定。 (2) 非现金营运资本增量 (d N-WC) 。研究表明非现金营运资本是现金的一种替代 (Opler et al., 1999) , 故β5预测显著为负。 (3) 公司规模 (SIZE) 。用年平均资产衡量, 来控制规模经济的存在。规模越大, 产生的现金流越多, 能积累更多的现金, 故β6预测显著为正。 (4) 资本支出 (EXP) 。指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除以年平均总资产, 增加现金资产投资, 会减少公司储存的现金, 故β7预测显著为负。 (5) 公司成长机会 (C) 。用托宾Q来表示, 未来盈利能力越高, 公司投资性动机持有的现金越多 (Ozkan et al., 2004) , 故β8预测为正。 (6) 控股性质 (SOE) 。国有股, 设为1, 否则, 设为0, β9符号不确定。此外, 模型还考虑了年度和行业因素, 来控制年度和行业因素差异造成的影响。年度哑变量 (Year_Dum) , 用来控制宏观经济的可能影响, 本文涉及2008—2014年共7年的上市公司数据, 以2008年为基准, 共采用了6个哑变量。行业哑变量 (Ind_Dum) , 用以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 按照证监会的分类标准, 剔除金融行业后, 共有12个行业, 共采用了11个哑变量。

(四)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避免我国上市公司自2007年执行的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本文以2008-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 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和中注协网站。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剔除了以下样本: (1) 金融行业样本公司; (2) 被ST、PT的公司; (3) 缺失值样本; (4) 连续变量中最低和最高各1%的极端值。最终得到了10 737个样本。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为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其中经营现金流量占平均总资产的比例CF的样本均值是4.7%, 仍低于美国 (7.5%) , 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情况。经营现金流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是企业经营能力的保障, 可以用来偿还企业银行贷款。因此, 较低水平的经营现金流量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顺利从银行获得所需贷款。审计意见类型Op的中值为0.967, 表明有10 383家公司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 而有354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这与我国如今审计市场的情况相符。代表成长性的托宾Q值差异很大, 其中均值为2.126, 最小值为0.046, 最大值为12.109。

(二) 相关系数检验

表2是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 除了EXP和Q之间的系数的绝对值0.440大于0.3之外, 其余解释变量之间的系数的绝对值都低于0.3, 用VIF值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得到VIF的均值为3.33, 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将全部样本按照是否为“十大”进行分组回归, 共得到“十大”组5049个样本, “非十大”组5688个样本, 分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1. 审计师意见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

由表中全样本回归结果可知, CF的系数是0.351, 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说明在现实市场中,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融资约束问题。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 监管有漏洞, 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 这势必会导致上市公司蒙受融资约束的影响。交乘项Op*CF的含义是审计意见对融资约束的作用, 其系数-0.103, 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标准无保留意见每提升一个单位, 上市公司对内部资金积累的依赖就会下降0.103个单位, 这说明标准无保留意见确实能降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而缓解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 也反映出审计意见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是有信息含量的。流动负债的增加额d STD的系数是0.035, 并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 表明公司流动负债借入的资金是其现金持有的一个来源。非现金营运资本增加额d NWC的系数是-0.136, 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表明非现金营运资本是现金的一种替代。资本支出EXP的系数是-0.266, 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表明资本支出增加将减少现金持有量。托宾Q的系数是0.001, 且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 表明公司成长性越高, 越倾向于保留更多的现金来满足未来的成长机会。控股性质SOE的系数为0.008, 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 表明国有企业更倾向于保留更多的现金。

综上, 表3中的全样本回归结果证实了假设1, 即标准无保留意见确实能降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而缓解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融资约束。

2. 审计师声誉、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

从表4的分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两组中CF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 表明“十大”组和“非十大”组样本公司均存在融资约束问题。而交乘项Op*CF的系数在“十大”组和“非十大”组样本公司中却存在显著差异, 前者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后者系数虽然为负, 却不显著。表明高声誉审计师发表的标准无保留意见相比低声誉审计师能更显著地缓解融资约束, 有力地证实了假设2。在考虑了审计师声誉影响之后, “十大”组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为0.271 (即0.601-0.330) , 而“非十大”组的则为0.268,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 分样本回归中,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之前全样本回归结果没有显著差别。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结论的稳健性, 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

1.审计师声誉

为了进一步观察审计意见对融资约束的作用, 我们将使用“四大”事务所来替代“十大”事务所进行分组检验, 如表4所示。结果并未发生变动, 这表明审计师声誉的确能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

2.内生性问题

由于审计意见和融资约束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 本文将上一年的审计意见代替当年的审计意见带入模型中进行检验, 结果与上文保持一致, 表明实证检验结果并非内生性问题所致。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基于审计的信号传递理论, 将审计意见变量纳入现金—现金流敏感度模型, 从审计师声誉角度, 探讨好的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标准无保留意见更能显著缓解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高声誉审计师发表的标准无保留意见相比低声誉审计师能更显著地缓解融资约束。基于以上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事务所声誉和审计质量的监管, 改善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声誉机制, 努力培育并维持高声誉;上市公司应该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并选择高声誉的事务所。

参考文献

[1].朱凯, 陈信元.金融发展、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J].金融研究, 2009 (7) .

[2].王少飞, 孙铮, 张旭.审计意见、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J].审计研究, 2009 (2) .

[3].罗珊梅, 李明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审计师选择与融资约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 (2) .

[4].李金, 李仕明, 严整.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J].管理评论, 2007 (3) .

[5].张纯, 吕伟.机构投资者、终极产权与融资约束[J].管理世界, 2007 (11) .

[6].孙新宪, 田利军.审计意见与银行贷款续新决策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2) .

[7].王善平, 任栋莹.审计师声誉影响企业的银行借款融资能力吗[J].会计之友, 2014 (32) .

[8].Almeida H, Campello M, Weisbach M.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Cash[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59 (4) .

上一篇:井控技术下一篇:头脑风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