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专题

2024-06-28

论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专题(共8篇)

论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专题 篇1

论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

张勇

四川农业大学人文社科院社会工作系

从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来看,一是经济要繁荣发展,二是社会要全面进步。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偏重偏轻也不成,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倡导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观。因此,维护公平公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面向社会问题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一词为德国人首创,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讨论如何解决各种实际的社会问题。在传统上有两种定义,一为德国学界的定义,主要指政府关于就业、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政策。一为英美学界的定义,即社会政策是政府为直接满足人民的社会需求或福利而制定的政策,它一般包括社会保障、健康、公共服务、住房政策、教育政策等。综合起来看,社会政策就是一种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以追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国家政策。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失业和贫穷问题。1884年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巴纳特在伦敦创设了世界上第一所社区服务中心,称为汤恩比馆,由此推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的社区改良运动,并出现了最初的社区个案工作。这是最早的社会政策专业化的雏形。英国费边社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政策的演变。费边社是一个社会改良主义派别,注重缓进的社会改良和社会建设,提出设立社会福利国家,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各种财政政策、立法渠道实现财富和权利的再分配。1936年出现的凯恩斯主义提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证充分就业,这需要社会保持一定的有效需求。通过实现财政赤字政策、累进税收制和对贫困人口的救助,达到扩大社会需求的目的。1941年英国的贝弗里奇受政府委托,撰写了题为《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是一个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以消除贫困、疾苦、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社会病害为目标,主张建立全社会的公民保障制度,让每个公民都享有医疗保健、养老金。英国以此报告为蓝本,建立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便先后陷入了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等困境,使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显现出来,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危机。欧洲和美国都先后对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政策进行了改革,以使社会经济得以协调、持续向前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关于贫困、就业、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其社会的贫富差距明显缩小,社会问题得到极大改善。社会政策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个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

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适时的实施社会政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社会政策以社会问题为对象,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目的在于通过社会政策的实施,使社会问题得到缓和或解决,使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能够协调发展,促使社会进步。

近3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之快和变化程度之深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空前的,如何解决发展过程出现的这些社会问题,就成为社会政策关注的焦点。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社会政策时代(王思斌,2003;郑杭生,2003)。

二、社会政策的背景:中国的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不断深入,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贫富差距过大、教育、医疗、住房、征地、城市拆迁、国企改制、环境污染、社会治安恶化等诸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化解不和谐的因素,正视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分析其存在的社会原因,探寻解决的途径。因此,认清这些社会问题就成为研究制定社会政策的基本背景。

2006年3月至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按照社会抽样调查方法,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此次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0个县(市、区),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访问住户7140余户,获得有效问卷7061份,调查误差小于2%。在调查的17个社会问题中,根据城乡居民的看法,排在第一至第三位的社会问题依次为“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是“贪污腐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教育收费问题”,排在第七至第十位的是“住房价格过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1、贫富差距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差距也正呈逐渐拉大之势。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指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到90年代末期就变为0.4581。这一数据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贫富差距情况仅仅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和部分拉美国家稍好。报告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更为糟糕的是,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仍在不断提高: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2001年为0.459,2002年为0.46。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当今,中国基尼系数已接近0.5。

对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在一段时期内学界主流曾认为,这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强调效率优先政策的自然结果,而且多数人相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的“倒U型”分配曲线,即在人均GDP500—1000美元的经济起飞阶段,收入差距会迅速扩大,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收入差距会自然缩小。当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然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并未扭转。

基尼系数的加大意味着社会已处于严重不公状态,而这种不公状态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那就是既得利益者在获得收入上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这种“能力”包括贪污腐败、包括权钱交易,包括政策与制度的倾斜等等。旅美华人学者、《当代中国》杂志主编程晓农认为,拉美化社会的许多特点在中国都已经具备,权利和金钱相勾结的腐败现象有目共睹,贫富差别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这种严重不公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新华社主办的《瞭望》周刊曾披露,2004年,中国各地共发生5万8千多起聚众抗议事件,相当于10年前的6倍多。

2、医疗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主要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煮成了“夹生饭”: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富裕阶层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老百姓甚至将“医疗、教育、养老”三大支出喻为“新三座大山”。这些感受得到了相关部门研究成果的证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医疗

卫生体制改革”合作课题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1992年 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在医疗系统涌现,卫生系统以市场化改革的取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决定指出,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国家要“大踏步”后退,政府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允许民营资本、外资进入医疗市场,即如同国企改革一样“国退民进”。这种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医改,导致出现了哈尔滨天价医疗事件、深圳天价医疗事件和药品价格的虚高等诸多事件,最终使医改失败。

据卫生部公布的《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5年的6623.3亿元,而在这飞涨的卫生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从36.2%降至17.2%,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至27.3%,而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55.5%,在2001年达到60%。老百姓负担之重十分明显。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王绍光教授研究这个问题发现,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卫生总费用的73%,转型国家的政府负担了百分之70%,最不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百分之59.3%,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负担了百分之57.2%,而中国则只负担了百分之39.4%。

王绍光分析说,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除非收入和财富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相当平等,否则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转化为医疗卫生上的不平等。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于政府负担,即使是穷人也能获享受起码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3、教育问题

毫无疑问,这些年来教育为民族造就大量人才、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不能不看到这十几年来,教育在某些方面走向了它功能的反面,失学儿童、因高昂学费把不少孩子隔在学校大门之外等。教育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现代社会的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系统来调节,中下阶层子女一般是通过接受更多教育的渠道来提升社会地位,这使社会形成整体稳定。而现在我国教育的政策,创一流大学和重点中学的种种做法,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作不公平的分配,人为地扩大原有的差距。

教育投入不足这首先是由于教育经费长期严重不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是4%,当时我国的教育经费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要发展教育首先得赶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却至今没有实现。教育经费短缺的现实一直存在。二十年内的大部分时间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3%以下,1986年和2002年是两个高峰,但从来没有超过3.32%。其中的教训是,必须建立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使教育投入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纳入法制的轨道。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价值和结构失衡,突出地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三级教育中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等级化的学校制度等等。它助长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造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失衡,制造了严重的学校差距。

社会力量办学滞后 客观而言,要政府把所有的教育都包下来,也是政府很难承受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从2500年前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招收三千弟子开始,民办教育从来是兴旺的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像美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民办学校还占58%,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是私立学校。日本的民办教育学校是71%,印度是59%,香港地区是55%,台湾地区是59%,韩国是80.5%。再看芬兰,已连续三年被评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芬

兰的名言就是:“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芬兰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到高中和大学,都是免费的。教育经费占GDP的18%,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因此,我国的社会力量办学亟待提高。

4、住房问题

近年来,住房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一路飙升的房价,让众多购房者望房兴叹。目前形成的以市场化取向为主房地产业,是住房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房地产投资的迅速增涨与投资过热。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遭重创,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于是房地产成为拉动内需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的年增长率,从1998年的13.7%迅速提高到2003、2004年的30%左右。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额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从1997、1998年的12%迅速提高到这些年的接近20%。住房投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反映政府通过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偏好;另一方面,住房投资过热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房地产业的发展,金融信贷风险增大,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等问题迅速凸现,各种能源、电力、建材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涨价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商品房价格的迅速上涨。自1997年以来,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一直呈上升势态,而且上升速度越来越快。过高的房价成为普通公众抱怨政府和谴责开发商的焦点。2004年的房价的涨幅甚至激增至15%。在个别地区,房价涨幅甚至接近30%。与此同时,住房投机已经从大城市迅速波及到许多中小城市。房价的迅速增长,超出普通家庭的承担能力。

住房供给结构失衡。这主要在两个方面,即商品房的大量空置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不足。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商品房的空置面积到2005年11月末已经达到1.1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4.2%。2004年全国经济适用房完成投资仅为606亿元,所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为4.6%,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由于政府监管不严和房地产商的不规范操作,许多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都变相成为高档住宅,甚至引发了对经济适用房制度本身的极大争议。市场上对高档房屋的过份提供和对较低房价的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不足,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增加了经济和金融风险,对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实施社会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约翰·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中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义的主题是社会结构,是社会的主要制度分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所有的社会改革都必须使社会中最不幸的人受益,否则,该制度就是不正义的。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两大任务,一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因此,社会公平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只有保证了社会公平、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1、倡导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正作为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经济公正,也包括政治公正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公正。也就是说,社会公正包括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权利和同等发展机会,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间能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得到与其贡献相对等的有所差别但恰如其分的回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社会公正的含义可以看出,社会公正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全社会要倡导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念,使其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首要价值。

2、社会政策天然的倾向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政策这门学科从产生之初,就天然地倾向社会弱势群体。19世纪以降,伴随工业革命等现代化运动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政策的起源,则在于对这些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1873年,德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政策协会,其背景是19世纪下半期

工业化深入推进的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形成了以自由资本主义为源泉的巨大的生产力,但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工人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些风险,德国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并以法律形式颁布实施,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首开了世界各国社会政策制度之先河。

中国已经历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上文所列的一些重点社会问题,都是关系民生的问题,并且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发展的焦点。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把关注民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把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减少贫困、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出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政策。才能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

3、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

在1998年举行的“欧盟社会政策”论坛上,欧盟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主席T·坚金斯宣称:“我们相信,社会保护能够帮助促进和推动经济运行。无论是在欧盟层次上,还是在各成员国层次上,社会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与同步发展已经获益良多。„„社会保护削弱会转换为糟糕的经济运行。反之亦然。从而形成消极和每况愈下的轮流恶化,形成低消费和人民被迫减少需求,反过来又造成企业裁减人员,经济发展缓慢或倒退。”坚金斯的观点对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具有很好的思考意义。近几年来我国的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全国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加之我国的社会保护和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受到压制。而低水平的消费会制约生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保障的能力,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社会政策的制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中国目前社会政策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策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一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一面是社会事业衰落。社会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政策。人们对社会政策内容的理解往往比较狭窄,把社会政策等同于社会保障,或者是仅仅局限于一些应急性的措施。然而西方社会政策的发展史清楚地揭示出社会政策的范畴远远大于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也不同于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一切都以经济为“纲”,好像只要把经济搞好了,经济发展上去了,其它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经济政策似乎可以代替社会政策。从目前的社会实际情况看,这种指导思想已经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实际上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是有区别的两种政策。因此,我们在研究制定社会政策时,应当把社会政策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来对待。惟有如此,才能将社会政策的效应发挥到最大程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 1988。

2.陈国钧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M] 三民书局,1985。

3.金太军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政治稳定:西方的经验分析,学习与探索,2001(3)。

4.林义西方国家社会保险改革的制度分析及其启示[J] 学术月刊,2001(5)。

5.吴忠民社会政策:一个亟待拓展的研究领域[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

6.唐钧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M] 华夏出版社,2001。

7.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 2004。

8.周建明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国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M]2005

论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专题 篇2

企业自然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 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是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企业固然是所有者拥有的, 但一旦产生, 就不仅是所有者的私有财产了, 而成了社会的一部分, 具备了前面提到的主体地位。企业的任何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而且具有社会性。如果企业不是社会的企业, 不与外界发生联系, 自然不会承担社会责任, 不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来看, 理解企业社会责任都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注意其社会性。

公司作为营利性的商业组织, 对利润不懈追求是其存在的根据,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自发的需要。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司成为了社会的基本主体和最重要的经济力量, 它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而越来越多地的受到了社会公众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强大制约。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公司如果得不到好的社会评价, 它的产品就卖不出去, 资本和人力资源也难以聚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公司除了要遵守法律上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制性规定以外, 也要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从理论上说, 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 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 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为了建设和谐社会, 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 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重构社会结构, 完善社会组织, 调整社会关系,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 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社会形成合力, 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因此, 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尤其重要。在实践层面, 进入20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速, 企业规模扩张, 企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权力史无前例地不断扩大, 企业影响急剧膨胀,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上至政府、下至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 强调在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注重企业活动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 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这些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现代企业日益增长的力量意味着其每个行为都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质量, 因此作为企业, 有义务回报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 这也经常称为责任铁律。

3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污染环境

许多企业只顾赚取利润, 不考虑环境保护。有些企业肆意将废气排入大气中, 污染森林和农作物;还有些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污染水资源。如四川某化工公司直接将废水排入沱江, 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 内江、资阳等沿江城市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5 天, 直接经济损失约3 亿元人民币, 给沱江造成的生态污染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恢复事故前水平。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消耗严重。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盲目地消耗自然资源, 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或一些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形成的资源。这些资源本身就极为短缺, 而且再生能力极低甚至为零, 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2不讲诚信

在诚信这方面, 中国经济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 企业信用缺失问题非常突出。据研究, 我国企业由于信用问题, 导致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达6000亿元人民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做假账;企业合同违约;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广告虚假, 信息失真。

3.3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注水平低

比如, 屡屡发生的煤矿矿难、以“红心蛋”事件和“多宝鱼”为代表的不卫生食品与假冒伪劣药品、企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各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事件等, 在劳工权益方面, 重大的灾难性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 从火灾烧死被闭锁在铁门铁窗中的女工, 到接二连三造成上百矿工死亡的矿难, 件件触目惊心;克扣与拖欠工资成了普遍现象, 员工为讨工资以死相逼的事件屡屡发生, 强迫员工加班加点, 超时劳动, 严重损害员工健康, 破坏正常生活, 而且不付加班工资。这些问题的产生, 不仅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而且反映了政府制度规范的缺位, 也说明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4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4.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尤其是企业家的责任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己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也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根本体现。因而我们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应该应时而动,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关知识的学习, 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以社会的存在而存在, 企业应该建立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观之上。企业不是赚钱机器, 企业的成功归根到底不仅在于赚钱的多少, 而且在于对社会的回报, 将社会责任由一种外在的约束内化为企业的内在需要,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4.2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企业责任观

坚持以人为本是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既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 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意。从企业角度看,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实现人的成长。而企业的诸生产要素中, 人是最具活力、最有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实现有效管理, 提高经营水平的前提条件之一。从社会范围看,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 在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过程中, 不应当损害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利益, 而这正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

4.3创新发展, 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的履行是企业生存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当然同时还要保证符合法律规范。不管对企业还是对个人,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 而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技术创新, 可以使企业拥有差异化的产品,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制胜地位并赢得利润;技术创新, 使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不会因为技术引进而受制于人, 且能站立在国际技术领先的制高点上, 引领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创新, 也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扩大宣传的契机, 人们会认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 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产品, 产品的畅销和利润的获得将是不言而喻、顺理成章。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 还应进行管理创新, 创新管理模式和文化。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 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 提炼出企业文化的内核, 使之在企业内部能形成凝聚力, 在外部提升企业形象。

5结语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大使命,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希望我们的企业都能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对社会的一项严肃的承诺, 并积极付诸实践。

摘要: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是一种约束, 也将成为衡量企业对社会全面贡献的一杆标尺, 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企业负有不可推卸和特殊的责任。分析了当前我国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从企业的角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立清, 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余晖.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论“三打两建”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3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在领先发展中最早遇到社会民生难题。“三打两建”行动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改革措施,成功开创广东率先发展新优势,并为全国积累了经验和启示。

“三打两建”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现阶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广东“三打两建”行动正是对联系民生紧密、群众利益攸关、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给予集中治理、整顿。以尊重市场经济的法治精神和诚信价值为起点,把提升公共服务和强化市场监管两项重点工作统一于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相对应,通过打击不法市场行为以有效整顿市场秩序,通过查处商业贿赂以遏制权力寻租和公权力越位,通过法律建设和体系构建完善改革创新举措,在打建实践中稳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合理有度放权,形成科学的市场边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增进百姓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丰厚物资基础。

“三打两建”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十八大报告把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社会组织是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独立于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类组织,以非营利性、公益性为主要特征,构建起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履行着畅通社会多元利益表达,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整合社会和谐因素的社会功能。广东“三打两建”行动通过取缔非法经营、打击黑恶势力,还市场一片净土,护一方社会安宁,并按照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的改革思路,采取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因此,“三打两建”是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民心工程,也是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中突出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市场无序等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

“三打两建”推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用五年时间,推动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应急管理是构成现阶段公共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打两建”行动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诉求着手,集中执法力量,对非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展开重点整顿,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保障了民生权益,大大减少了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并从构建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市场综合监管职能着手,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通过理顺不同部门监管职能,实现监管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市场监管执法合力,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和系统体系,维护公共安全,建设和谐社会。

“三打两建”惠及社会民生幸福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关注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三打两建”行动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主题开展整治工作。打击制假售假,扭转了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维护了老百姓消费权益;打击欺行霸市,整肃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让老百姓乐享安宁、祥和的社会环境;打击商业贿赂,从商业领域查处官员腐败行为,有效遏制扭曲市场的权力寻租行为,并推动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监督。这些成果通过市场监管和社会信用两个体系建设加以巩固和发展,在消费、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老百姓都可以真切感受到“三打两建”带来的民生实惠,全社会安全感、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幸福,和谐社会在幸福广东建设实践中实现全面推进。

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篇4

摘要

建设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责任,需要你、我、他共同努力。然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方式。现代社会是科技文明的社会,IT领域覆盖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手表时钟。作为一名IT人,我有足够理由相信,IT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IT、和谐社会、贡献

正文 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我们80、90后现在是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中流砥柱,同时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席卷全曲,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无论你是正在大学学习IT相关学科的同学,还是已经步入社会在IT行业打拼的人员,你的努力将会更大的挖掘出IT行业的潜力,生产出更多先进的IT产品,进而 IT产品的更新换代将会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可能有的人不禁会问,IT产业发展迅猛,但是飞速发展的IT产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多大的关系呢?上文中我们论述了IT产业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前景。接下来我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和谐社会:所谓和谐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个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那么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我觉得和谐社会首要的是人民都能够富裕起来,至少也应该能达到温饱的水平。只有人们不再为温饱的事情发愁了,大家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丰富自己的精神需要。试想一下,为什么有一些地方总会发生**,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中国始终不能真正的富裕起来,那么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通过前文中列举出来的各项数据我们已经知道IT产业在我过经济建设中所占的比重,可见IT行业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从我们个人来说,只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了,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之前在以前科技不

1发达的时候,人们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多的障碍和不便,这会导致人们之间的误会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小则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则会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现如今科技发达,IT行业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会方便,尤其是现如今,各种沟通工具百花齐放,QQ、微信、微博等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各种矛盾的误会也会及时的得到接触……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的和谐了。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我们来说,大学的生活仅仅剩下一个月的时间。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为了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纵观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IT行业,我们出去吃饭可以网上团购、百度上查阅信息、淘宝上购物、网络上听歌看电影。似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网络。记得我们专业老师也曾经和我们说过,IT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领域,我们可以为各行各业进行服务,试想想,如果没有IT行业,我们今天的生活能这样的方便、这样的快捷吗?人们在享受IT行业所带来的快乐,我们的社会也因为IT行业越来越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和谐。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 篇5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讨论和谐社会时必然要重视现阶段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而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无疑是可以化解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因此,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两者相辅相成并相得益彰。

一、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直接相关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成就巨大,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农民工受歧视、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效率与公平的失衡等多种社会问题也在持续发展甚至不断恶化,这些大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直接相关。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而要化解各种社会问题又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国际上凡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均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其国内社会问题必然日益恶化。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与和谐社会构成了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意几个不等式

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需要经过艰巨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良性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公平与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全体社会成员有安全保障并可以快乐生活则是其追求目标。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注意如下几个不等式:

1.和谐社会不等于政治口号而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客观实在。和谐社会必须用具体的指标体系来反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指标,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覆盖人口的多寡、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力度,以及国民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安全感,应当是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和谐社会不等于现实社会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是一个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进程的同时,还必须承认现阶段确实存在着贫富之间、劳资之间、城乡之间、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等等众多日益尖锐化的可能产生社会分裂和社会对抗的不和谐因素。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回避现实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逐步地缓和、化解乃至消除已经和将要出现的不和谐因素的进程,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健全完备的过程。

3.和谐社会不等于消灭差别和平均主义,而是将差别调控在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的程度。和谐社会不是大同社会,它不仅允许差别存在而且需要存在差别,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差别有利于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动力机制,但这种差别必须控制在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程度的社会,并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快乐地创造和生活,即高收入阶层能够生活幸福,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快乐生活,而社会保障显然是调节和润滑这种差别的必要且合理的机制。

4.和谐社会不等于不要增长与效率,而是在追求增长与效率的同时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可持续的增长与效率,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但增长与效率的目的却一定是为了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这个时代,仍然应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做大财富蛋糕,同时根据公平、合理、共享的原则来分配好财富蛋糕,而公平、合理、共享的收入分配体制必须借助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公平不等于劫富济贫而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这一核心价值追求不容置疑,它强调机会公平与平等,实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共享发展成果,它很自然地要求一部分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实现社会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社会保障,因为社会保障天然追求社会公平,它创造着起点公平,维护着过程公平,缩小着结果的不公平。

6.社会稳定不等于社会和谐而只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表现。和谐社会一定是长久稳定的良性社会,但社会稳定不一定等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较社会稳定更上升了一个层次,是由控制层面进化到良性发展的状态。运用非社会保障手段也可以带来短暂的社会稳定,却不可能实现长久的社会安全,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却能够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单纯的社会稳定可以忽略社会保障,而和谐社会却必须高度地重视社会保障。

三、用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者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根本。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公平与正义是其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以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确保社会公平为天然职责,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并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基本目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社会救助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险可以化解劳资矛盾,社会福利可以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历多年,成就巨大,但困难与问题还不少,它在总体上依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保障不足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是这一制度的客观现实。这种滞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无益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日益负面的影响,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的许多民生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有的制度还在制造着新的不公平或者破坏着社会公平,不协调的社会格局正在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中国特别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只有建立起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篇6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兴盛于三千年前的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做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一、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传为孔子指导,曾子作的《孝经》中记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孔子、曾子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1、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

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披荆斩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2、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

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3、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

地环上自从有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二、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单位,孝道是人际之间伦理关系最起码、最重要的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就能使社会和谐,因此孝道在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孝源于自身和谐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曾子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忠恕”,就是和谐的具体体现。忠是尽力做好自己工作,恕是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也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子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思,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在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上的主张,对于社会安定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孝亲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中,最起码的是瞻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做出大的事业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孟子说不孝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人孝亲的各种内容都体现家庭和谐。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自然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例如晋时的王祥,继母对他不好,仍然孝敬不违。继母生病要吃鲜鱼,时值三九严寒,王祥破冰求鱼,给继母食用。王祥的种种行为,教育了幼弟王览。王览对兄长尊敬、呵护,其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3、孝亲可使社会和谐

《孝经》开头便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说人们的教化从这里开始产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就是说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良好的道德因素就会生出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仁,而孝正是仁的根本。正确的顺德、合理,就是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又体现出孝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们常说一个家庭是整个国家、社会中最小的细胞,许多细胞组成人体,许多家庭组成国家。家中和谐了,社会便和谐了。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事亲孝”、“事兄悌”,扩大到社会上,就可以忠、顺。在社会上、国家中,人人做到忠、顺,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孝经》中说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反之,君子成人之美,处理民间的事情十分慎重,能使社会和谐。如前述孟子所说五种“不孝”表现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信谗言、迷恋声色、打架斗殴,都是一些不安定因素。孝亲的人不会那样,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孝能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曾子多次阐明通过孝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道理。曾子引孔子的话说古代的“五刑”有三千种,“罪莫大于不孝”。最大是三种罪恶,一是不尊重君主,一是诽谤圣人,一是不孝敬父母,这三件事都是“大乱之道”。在过去,每逢年节、室内正中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这五项最受人间尊敬者,君”之下就是“亲”。尊敬他们,说明尊敬权威、尊敬他们,为了祈求社会和谐。孝不但促进社会和谐,曾子也曾在爱护自然方面作过比较。他说,树木应按时伐,禽兽应按时杀。如果滥伐树木,乱杀禽兽,肆意对自然界进以摧残,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应该和不孝一样的罪过。

4、孝亲可使“民德归厚”

《论语》中记曾子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在孝敬父母上,对他们临终时,更要好好地孝敬。先人死后,应追忆、追念、祭祀。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叫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接着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时,按照一般人之常情,予以事奉,父母死后,依礼安葬,日后对父母按时祭祀。人们认为祭祀似乎是一种迷信举动,其实不然,祭祀是怀念先人的一种仪式,是怀念先人的事功,追忆先人的道德的举动。怀念先人正是要向先人学习,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道德代代相传的风气。时人学习先人的好道德、好作风,不就是“民德归厚”了吗?

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可知孝是双向的,这也正与孝可提高人们的道德相应。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对其必然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也对其不孝。因为孝是一种世间伦理道德中最起码的品德,孝敬父母的人,自身做出榜样自然教育、影响了下一代,把这一好的道德品质传下去,将人民的素质有效地提高。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孝道,是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一切道德的根本。它体现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明显地表现出宗法等级制的亲疏原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基础。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其时代价值。具体表现为:

1、孝亲体现人类“永恒的范畴”

俄国的列宁1884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人的思想中有“阶级(历史的)的范畴”和“永恒的范畴”两方面的内容。例如生儿育女是“永恒的范畴”,但生下儿女后,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教育儿女,却是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这种“永恒的范畴”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直到人类不存在才不存在,它不受历史阶段及阶级的制约。即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是永恒的。在子女来说,不但对父母孝的感情与生俱来,而且是父母死后也还存在。

子女对父母的孝,决不是一般的尽义务,儿女不应把父母当成包袱,而应当成财富,这可从几方面来说:其一,人类为了生存与延续,就要生儿育女。父母对子女的生育、抚养,一是付出精神代价,付出无私的爱心,一是付出经济代价,令其饱暖,才能成长、成才。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儿女理应对年迈的父母赡养、照顾,此乃事之常理。其二,父母抚育子女,不是只让儿女吃饱穿暖,就算了事,主要以一番爱心对子女的灵魂进行塑造。用各种方式教育、陶冶子女。要求与鼓励,批评与鞭策,都是父母对子女疼爱的方式。同样,子女对父母,也应从思想和态度上尊敬、尊重,此亦人之常情。其三,父母、长辈具备很多知识、技能,们饱经沧桑,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到了晚年,很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财富、经验体会传授给子女及晚辈,子女及晚辈应认真向他们学习。而这正是建立在父母、长辈生活可靠,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其四,父母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和理想追求。他们为此奋斗一生,也以此教育子女,希望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不一定指具体行业,而是指理想、抱负。尽管他们的政治思想属“历史的范畴”,但在继承志愿这一点上却有共通性。其五,社会在发展、父母希望子女也象自己一样,甚至超过自己,有一番造诣或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仅对社会有利,对父母也增添光彩。“人往高处走”是通常的规律做子女的应在父母前进的基础上更加奋力前进,更上一层楼。而不是坐吃山空,每况愈下。这不仅是父母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上述赡养、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几个方面,都体现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也是一种“永恒的范畴”。

2、孝亲体现人道主义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下列表现:其一,仁者“爱人”。在奴隶社会中,广大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孔子发现人、尊重人、爱护人。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做到与民和睦,即仁者“爱人”。其二,惠民、利民,孔子主张“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努力为百姓办好事。曾子在说到“孝有三”之“大孝不匮”时,说到“博施备物”,就是孔子所说广博地对民应做些好事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三,亲民,孔子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指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由此推广到对民众也亲切、和蔼。其四,《尚书·康诰》中把“元凶大恶”说作因“不孝不友”而成,可知对亲孝,对人友,是与元凶大恶完全相反的,防止元凶大恶,正要施民以惠。其五,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确地说出“亲亲”与“仁民”,即对人民施以人道,“仁民”与“爱物”,即由爱人到爱生物,爱自然本是一回事。

孔子及儒家由孝发展成的爱人学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人道主义,而这正建筑在“亲亲”即“孝”的基础之上。

3、孝可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自古忠孝并提,忠孝结合。孔子明确地说过“孝慈,则忠”,《礼记》记“先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除珍贵有德者及珍贵与国王亲近的贵族外,后三者都和孝悌有关。曾子说“居处不庄,不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不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五种非孝的表现中大都与政治有关,与社会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到孝,就应对君忠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作战时勇敢等等,这都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的措施。孝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努力忠于事业、为国尽力。宋代岳母,教育儿子岳飞从军抗敌、精忠报国,并将这四个字刺到岳飞背上。岳飞驰骋疆场、报国杀敌,既是孝母亲尽孝,又是遵母命尽忠。中国古时有个谚语“不孝的人,不能与之交朋友”。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在社会上对朋友也不会讲信实。历史上清官多孝子,孝子多清官,正体现忠孝结合。以现代中国的现实来说,朱德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革命事业,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孔繁森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自己的工作,爱护藏胞。当今社会,应首先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他才能友爱同学、努力学习。那种养尊处优,不知孝敬父母,从小被捧到天上的孩子,到社会上也不会好好工作,将来对国家贡献也不会大。

因此可以说孝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到起到积极作用。

4、孝可促进经济发展

孝既然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下,也应有其相应的作用。如孝从爱亲推广到仁、爱人,就应很好地贯彻经济伦理思想。即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是否有利,同样是高科技,是为广大人民造福呢,还是用高明的手段毒害人民呢,在企业内部对自己的职工是否有爱心,是否关心自己的职工,是否能用各种形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自己的经商伙伴是否讲信义,共创条件,力争双赢,而不是自己发财,伙伴遭殃。由孝推行到对别人讲信义。义者,宜也,适宜的干,不适宜的不应干,在经济活动中,应贯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精神,重义轻利,义中取利,就能保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做一个从正当渠道发财高素质的商人,中国称儒商。由孝亲推衍到善待自然,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应很好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竭泽而渔。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家族企业不少。一个企业中的主要成员或重要成员多属于同一个家族、亲属。除工作关系外,还有血缘关系。这更需要传统的孝悌作为润滑剂,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滋润,更加密切,孝悌及亲属之爱在家族企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十三亿中国人民、五千万华侨、华人。都对中国的孝道很熟悉,正在奉行,并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奉行。孝这一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及现实中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对此加强了解,使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这一文化遗产,在新世纪中更放异彩。

参与文献:

论经济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篇7

经济法是调整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 现代民主政治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修正市场缺陷、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种市场主体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见, 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高度统一的, 经济法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特征。

一、经济决策的法制化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特征

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 无法律则无和谐社会。理性的法律制度, 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经济决策的民主法治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法治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调控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离不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反映在经济领域即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要依照法律的规定, 加强市场监管, 反对垄断, 制止不正当竞争,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以及改善宏观调控, 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防止或消除经济中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都需要经济法发挥其作用。坚持贯彻经济法治原则, 全面加强经济法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次, 经济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求民主政治国家及其政府在做出重大经济决策时必须经过严密而充分的科学论证, 这种论证必须具有法律效力, 并且最终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再次, 经济法责任的承担体现了和谐社会民主法治的特征。经济法责任是责任者必须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或者其他后果。经济法责任一经确定, 即具有必须承担的法律效力, 责任者怠于承担, 即会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干预。保证经济法责任的承担, 经济职责和经济义务的履行才有现实的保障机制, 因违法行为而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才能获得切实的补救, 经济法责任制度的严肃性及其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二、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平衡协调原则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1.经济法的社会利益本位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

经济法的社会本位, 是指它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 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

传统民法无法在个人本位的基础上实现个体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平衡, 于是以社会本位为宗旨的经济法就产生了, 它追求社会整体效益, 通过民主政治国家及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适度干预, 对个体利益进行必要的限制来实现个体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协调。经济法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个体效益和整体效益、个别效益和综合效益相统一的社会整体利益, 直接追求社会效益应为经济法价值观的独到之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并按社会化之内在要求, 促进公有制及其经济关系和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不难看出, 社会本位原则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进一步落实, 而其处处体现出的“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对社会共同尽责”等字眼, 更是与和谐社会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精神不谋而合。

2.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

所谓平衡协调, 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 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 协调经济利益关系, 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平衡协调是一种价值体现, 经济法是以公为主, 公私兼顾的法, 所以其既要保持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经济秩序, 实现整体社会效益的增加和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意志, 又要保证民法调整范围内的意思自治。只有通过经济法的平衡协调, 方可创造并维护一个令自由市场机制和民法得以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

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法来体现的。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它通过计划法、财政法、投资法、价格法、金融法、信贷法、税法等保障实现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 平衡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 通过宏观调控法, 协调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而这些比例关系又受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例如,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关系受到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的影响, 企业的再生产受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 经济和人口的盲目增长又会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资源短缺又会制约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不公会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 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 通过宏观调控法, 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才能保持这种比例关系, 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 通过宏观调控法, 协调好经济发展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协调的基础之上的, 宏观调控法就是要协调各方面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而为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利益关系有: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关系, 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各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 各地区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产业调整法、预算法、投资法、税法、银行法等法律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才能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宏观调控不到位或不能有效地协调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那么, 宏观调控就很难获得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 也就谈不上实现公平正义, 从而也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之一——市场规制法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特征

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市场规制法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秩序进行调控, 这集中体现了现代经济法的本质。自由资本主义以来, 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被抽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并由民法进行确认和调整。而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 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贯彻特定的经济政策, 对各种交易关系和竞争关系进行有别于民法的特殊安排, 以弥补民法在建立良好市场秩序方面的不足, 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与和谐发展。

诚实信用原则虽然是民法的基本原则, 但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与民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构成的现代竞争法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产物, 因而一般认为是经济法的重要内容。但其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民法却有着非常直接的渊源关系, 因为市场竞争关系也是平等主体之间在市场交易中产生的, 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关系。并且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就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 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因此, 作为市场规制中的市场主体, 也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及商业道德, 不能不择手段地谋取一己之利, 通过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 如假冒商标和标识、虚假或欺诈性广告、窃取商业秘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来谋取不正当利益, 从而损害正常的竞争秩序。

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市场主体, 也不能利用其实力, 有形或无形地迫使交易对手接受其交易条件, 或单方面实施某种市场行为而损及广大中小业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结果可能导致某一生产经营领域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控制的垄断状态。只有避免垄断, 才能使整个市场良好地发展, 从而也才能使整个市场充满活力。2007年8月30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经表决通过的反垄断法, 对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良性发展的市场提供了更加有利与现实的法律保障。

现实中, 在市场秩序这一块, 存在着人为的地区封锁、垄断, 导致竞争机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公用企业或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强制交易行为等, 屡见不鲜, 问题食品充斥市场。因此, 市场主体必须坚持诚实信用原则, 遵守《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才能为我国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竞争环境, 从而才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 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四、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到“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模式。前一种模式是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 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而且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成为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这种模式的后果, 使资源、环境问题构成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全面威胁, 这从正在影响中国的水污染、淡水资源危机以及沙尘暴等现象中已可看出。环境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系统, 如果人类的活动超越了环境的支撑能力, 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更不用说经济安全了。

而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是一项要求经济发展的公平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相统一, 个体与整体、当代与后世的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经济法基本准则, 它反映了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人力和产业的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和价值取向。作为社会本位法, 经济法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价值理念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 做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也只有更好地坚持和贯彻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才能使经济法在调整社会经济关系时, 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应有的高度, 从而有意识地通过相应健全、完备的经济法律、法规加以遏制。由此可见, 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了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确立的新的战略发展目标, 它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紧密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经济法应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目标和价值追求, 应在和谐社会精神的指导下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以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 (第二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顾功耘.略论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法学, 2007 (3)

[3].杨紫煊.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J].中国经济法网, 2005.12.

[4].杨连专.浅谈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法制与经济, 2006 (3)

浅论私营企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 篇8

关键词:私营企业;和谐社会;新阶层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03-01

改革开放以后,新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私营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迅速壮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1998年8月28日,国统字(1998)200号)第九条规定:“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盈利性经济组织。”现阶段,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私营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和谐社会构建与私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私营企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正确处理和谐社会构建与私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要严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的私营企业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我们要全面贯彻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国。只有健全的国家法律制度,才能约束私营企业主的违法行为,才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使私营企业的行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相一致,更好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

2.要促进私营企业与其他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各方面多样性的统一。允许私营企业与其他阶层之间有不同的价值观,允许各阶层有其弱点。为了使私营企业主做到维护祖国统一、爱岗敬业这些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鼓励其发展,社会其他各阶层也应与私营企业共同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贡献,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社会氛围。

3.加强对教育的投入。

现阶段,国家依然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虽然私营企业人员的素质已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弊端,个别私营企业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钻体制空子、违法违规操作,失诚失信,欺骗消费者。这就要求私营企业主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一起来,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才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私营企业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接触的阶层,只有全面提高私营企业主的素质,社会才能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才会真正缩小。

4.加快技术革新。

现今我国许多私营企业仍要依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来提高经济效益, 经营机制落后,“任人唯亲”的现象屡见不鲜,用钱与权来衡量一切,他们的行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背道而驰。我们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生产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的高质量产品。技术的落后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所以技术革新、管理体制的改善迫在眉睫。这样私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加快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进程。

二、私营企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私营企业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有一大批私营企业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私营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有许多缺陷,效率低下,分配不均,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就要求我们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当下,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全面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私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差距,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私营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增加了财政税收。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各阶层做出更大的贡献,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速了商品在国内及国际的流通,商品的流通促进了资本的流通,这也就给私营企业自身带来了巨额利润,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私营企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将自己融入市场,加速全球经济的发展,从而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3.私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

市场竞争是一个优胜略汰的过程,这有利于各企业、各行业之间不断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改进科学技术。私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全面改进落后的管理体制,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得人才的各方面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于形成一个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生态和谐的社会,私营企业用他们的行为向社会诠释了道德与修养。他们在中国面临困难时,努力奔波,无私奉献,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私营企业的发展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玲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几個理论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2]王玲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J];法学家;2006年01期

[3]包君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J];法制与社会;2010年13期

[4]冯振强 河南省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法制建设——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视角[J];传承;2013年09期

[5]王岩云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诉讼程序建设之思考——以利益相关者的诉权保障为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2年03期。

作者简介:李凤(1989年10月-),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教师。

上一篇:完美风暴观后感下一篇:鸽子的说明文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