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信息化推进

2024-08-09

公安信息化推进(精选8篇)

公安信息化推进 篇1

全面建设提升公安机关信息化,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公众安全能力的必然要求。1998年,公安部党委决定开展“金盾工程”建设,标志着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时代。2008年,公安部党委提出开展“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信息化建设首当其冲,随着“金盾工程”二期的展开,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快速、深入发展的新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信息化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清。有少数单位和民警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没有产生真实的认同感,而只是把信息化建设停留在口号上、文字上、形式上,认为信息化建设也不过是一阵风、一次运动,体现在工作当中,就是学而不用、会考不会用,长时一间不应用,培训所学的知识就遗忘了。二是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认识不清。有些人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配计算机,建网络,除此之外,一切的工作方式仍然照旧,体现在工作当中,就是被迫用,要么是为了应付信息化培训考核去学,要么是为了应付领导和上级要求而简单操作。如:检查发现,个别民警在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内的所有工作日志,除了个别休息日,每篇日志仅日期和班次稍作变动,其他内容全部雷同。三是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认识不清。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存在不适应,出现阵痛,但是绝不能因此就止步不前,更不能因此否定信息化建设,放弃信息化道路,重新回到传统警务模式中。(《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11)

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教育培训、强化机制落实等方面入手。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信息化抓得好不好,核心在领导,这首要问题就是领导的思想认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如何推进信息化、从哪些方面推进信息化等课题上,一些领导研究不够、认识不足,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制约和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为此,各地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要深刻领会部、省有关科技信息化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带头思考信息化、研究信息化,否则在当前的形势下,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就难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赢得主动权。分管科技信息化的局领导

更是要亲自关心过问科技信息化工作情况,定期研究遇到的问题,并协调相关警种、部门解决落实。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科技信息化部门还要结合“创先争优、比学赶超”活动,进一步增强争先进位意识,主动树标杆、找差距、求对策,针对当地科技信息化的薄弱环节,着力迎头赶上。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2011年3月,在科信处《关于省厅信息化宣讲团赴黄山风景区公安局进行宣讲的情况报告》上,徐立全书记批示:培训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公安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民警的一项基本警务素质,各地公安机关必须要将民警信息化技能训练纳入教育培训大纲,结合日常集训、警衔晋升、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等分级分类开展,提升全警的科技信息化水平。要针对基层实战单位办案的需要,继续通过组织信息化应用宣讲团、大比武、基层应用服务队、跟班作业等形式,宣传普及信息化应用好的技战法。要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梯级的公安科技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鼓励一部分科技信息化素质好的基层民警,在掌握信息采集录入、网上查询办公等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科技信息化深度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创新。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机制落实。要在规划、建设、应用、管理、服务、安全、保障等信息化构成的全部环节,建立健全各项长效机制。在建设机制上,要从项目规划、论证、招标、施工、验收等方面规范工作和管理流程。在应用机制上,要围绕构建高效灵活的科技信息化作战体系,强化各类科技信息化应用技战法的总结提炼,着力应用规范流程化。在管理机制上,要实行公正公平、赏罚分明的绩效考核、奖惩激励,并积极探索考核奖惩工作的信息化。在安全机制上,要明确领导、部门、个人三方责任,落实通报、问责制度,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保障机制上,要将科技信息化投入作为支撑公安工作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按照较高的比例纳入公安机关的财政预算,形成有利于科技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经费保障体系。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要定期听取科技信息化工作情况报告,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机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徐立全、程胜军、陈小平同志在全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暨PGIS建设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12.3.7陈小平)

2011年3月,在科信处《关于省厅信息化宣讲团赴黄山风景区公安局进行

宣讲的情况报告》上,徐立全书记批示:培训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公安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民警的一项基本警务素质,各地公安机关必须要将民警信息化技能训练纳入教育培训大纲,结合日常集训、警衔晋升、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等分级分类开展,提升全警的科技信息化水平。要针对基层实战单位办案的需要,继续通过组织信息化应用宣讲团、大比武、基层应用服务队、跟班作业等形式,宣传普及信息化应用好的技战法。要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梯级的公安科技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鼓励一部分科技信息化素质好的基层民警,在掌握信息采集录入、网上查询办公等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科技信息化深度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徐立全、程胜军、陈小平同志在全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暨PGIS建设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12.3.7陈小平)

在推进公安科技建设中,安徽省各级公安机关始终把握“花小钱办大事、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基层创新”的基础原则,相继推出一批硬措施。今年以来,通过信息化应用宣讲团、信息化应用互助活动、基层信息化应用服务队、数据质量检查、信息访问量月排名通报等多种形式,实现“从一支独秀到整体推进”的转变,涌现出霍山公安局的“九步工作法”、芜湖的“信息化绩效管理”、黄山的“信息员工作法”等一大批安徽特色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安徽公安强势、快速、高起点、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提倡。(《徐立全、程胜军、陈小平同志在全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暨PGIS建设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12.3.7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程胜军书记)。

公安信息化推进 篇2

工作方法决定工作效果。实践证明, 如果忽视对“人”的关心, 满足于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形式、老办法来教育管理民警, 就事论事, 必然导致工作的针对性不强。要在基层政治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在理论学习上采取诸如组织征文比赛、演讲、辩论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充分调动广大民警参加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变民警由学习中的被动教育为主动参与者, 采用一些民警欢迎、家属接受的有效办法。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同时, 强调以情待警, 从解决民警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 去研究分析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 从个别现象中分析把握事物的一般规律, 切实帮助民警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积极创造条件, 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

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教育训练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把基层在职民警的教育训练工作纳入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有效避免教育训练工作中的低水平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使教育训练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同时, 设立教育训练专项资金帐户, 实行专款专用, 确保教育训练工作循序渐进, 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要通过建立健全民警教育训练档案, 加强对教育训练工作的量化管理, 并把民警的教育训练水平作为衡量和考察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参数, 与绩效考核工作挂钩, 落实奖惩措施。要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 把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公安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和解决少部分民警“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的问题上, 通过划定合格标准, 严格考核测试, 摸清基层队伍的实际状况, 开展分类培训。要把提高民警的健康素质, 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警体锻炼活动作为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 作为警营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定期组织全局性的警体训练、比赛活动, 促进基层警体锻炼活动的开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 “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这为我们提供了人才选拔使用的原则标准。要将党员干部的管理使用纳入动态考核、评价、使用过程。建立健全与公安工作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所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跟踪考察、定期轮换、诫勉警示谈话、引咎辞职制等制度, 把对党员干部的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考察考核要素, 实现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同时,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的要求, 建立健全基层民警人才管理、评价、使用系统, 实现适时动态管理, 使广大基层民警人尽其才, 才尽其能, 实现人才管理使用上的制度化、科学化, 形成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 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树立典型工作方面, 首先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把忠实履行职责、工作兢兢业业,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作为衡量典型的主要标准, 更多地树立任长霞式的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其次, 建立选拔机制, 明确工作责任, 为先进典型的脱颖而出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坚持从严治警, 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公安机关。坚持从严治警, 就要把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严肃警纪, 保障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公务员法》、公安部“五条禁令”和新出台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 不断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的力度, 努力减少和消除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进一步规范民警执法程序等行为, 总结、巩固和发展公安机关各项教育活动的成果, 不断提升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率和公信率。坚持把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企业置于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 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 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贯穿于整个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始终, 扎实开展“开门评警”、“警民恳谈”、“万人评议”等活动, 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及时改进公安工作, 树立公安机关良好的作风形象。坚持“长走访”, 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使民警乐于走访, 自觉融入到群众中, 在群众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公安信息化推进 篇3

摘要:在新一轮公安教育改革中,公安院校将由单纯的学历教育转向以培养公安职业技能为主的继续教育。为使公安继续教育良性有序地发展,本文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继续教育;公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1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等17所公安院校相继举行了首届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新生开学典礼。从众多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和军队退役士兵中经严格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入学考试单独组织,一并进行)选拔出的4300多名新生,一入校就具有了国家公务员资格和预备警官的身份。他们属于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培训费、服装费均由国家负担,并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在公安院校接受一年半的专业培训和半年的实战锻炼,取得公安专业学历(或二学历)后,即到定向招录的公安机关办理入警手续,成为一名正式警官。此举标志着全国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也预示着令人瞩目的公安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这在公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公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三个重心的转移”,即公安教育重心从职前教育转向职后教育,职后教育重心从学历教育转向专业培训,专业培训重心从注重理论学习转向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公安教育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为公安一线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警务人才,促进公安队伍的职业化、正规化建设。这次改革涉及到公安院校招录对象、招考方式、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及公安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师队伍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举措之多远甚于历次公安教育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安院校长期以职前学历教育为主,学生享受“统包统分”的政策,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公安部门或其它部门工作,即“一学定终身”。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市场化人才配置的机制。国家公务员招考面向社会,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政策,公安院校学生的“铁饭碗”被彻底打破。尽管公安院校为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革,如成人院校转为普通院校、中专升格为大专、大专升格为本科。但公安教育改革始终围绕院校升级、升格、扩招做文章,没有认真研究分析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和公安工作的走向,没有根据公安一线的实际需求招录人才和安排教学,仍立足于经院式的学历教育、理论教育,与公安工作实际严重脱节。这种只求学历,不求实际的经院式教育模式既浪费了公安教育资源,又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创新与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公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公安民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仅凭职前一次性学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顺应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所以,科教强警、终身学习的氛围已在全国公安机关形成,在新一轮公安教育改革中,继续教育必将脱颖而出,成为公安教育的主力军。事实上,公安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凸现出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全国公安民警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创新。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各级公安院校大力兴办成人函授教育、远程教育、自考、电大、夜大、专业证书班等,通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使在职公安民警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公安工作跨越性、创新性发展。

时至今日,公安继续教育并未因成人学历教育萎缩而停滞不前,而是紧密围绕公安部提出的“深化公安教育改革,从实战需要出发,建立起适应警务工作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公安特色”,“要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任务来抓”的要求,与时俱进,另辟蹊径,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安继续教育的新路子。已初步构建从职前预备警官培养,到初任培训(大学毕业生、军转干部、优秀士官和其他调入人员)、晋升培训(职务晋升和警衔晋升)、专业技能培训(各警种业务技能培训、各岗位业务技能培训)的模式,加之目前17所试点公安院校正在进行的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一个覆盖全国涉及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分级管理、分级培训的公安继续教育网络业已形成。并以其灵活、实用、高效的特点,日渐受到公安一线的青睐,为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保证公安继续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承载起新时期公安工作所赋予的艰巨使命,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公安继续教育:

一、必须建立一支既会教学又懂实战的教官队伍才能保证公安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

公安继续教育突出公安职业化教育,突出实战性教学,不同于职前学历教育。职前学历教育注重教师的学识水平、理论素养、科研能力、演讲技巧与口才,培养的是学者型的师资队伍;继续教育注重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但会教,还要会训、会练、会战,培养的是教官型的师资队伍。在当前公安教育改革中,公安院校教师必须完成从学者型向教官型的转轨。从公安院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差距很大。绝大多数教师是政法院校和地方院校科班出身,并且一到公安院校就登台授课,经过多年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但他们普遍缺乏实战经验,除少数教师到基层调研、实习过,大多数教师长期呆在学校,照本宣科,不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公安工作实际,他们在短期内很难胜任实战性教学。另一方面,公安院校急需富有实战经验的公安一线优秀民警来院校任教,但由于受体制、编制、待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一直无法落实。

为切实解决公安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我们可借鉴国外的经验。日本警察院校的所有教官都需要警察机关和警察院校推荐、考核选拔。全国各级警察院校的教官都是从优秀警官中选拔出来的,在从事2—3年的教学工作后,仍回原岗位工作。美国警察部门也十分重视高素质教官队伍的建设,对教官的选拔非常严格。他们招募有大学文凭和5年以上警龄且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资深警官担任专业教官,这部分专业教官约占全部教官的70%。我国与日本、美国的国情不同,不能照搬照套。我们可以实行公安院校教师和公安一线的优秀民警双向交流的制度,即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一线优秀民警来院校任教。对教师可以采取调研、锻炼、教学三结合的做法,将教师分期分批交流到治安形势复杂、犯罪多发地带的刑警队、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挂职办案,不固定时间,形成长效机制。有课时回校上课,无课时在挂职单位办案、调研。在校是教官,在实战单位就是刑警、治安警、社区民警。通过培养锻炼,强化他们的实战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持专

业知识的及时更新与灵敏的专业理论嗅觉,发掘、总结实战部门的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解决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明显提升。

同时,对公安一线学历层次较高、实战经验丰富、愿意献身公安教育事业的优秀民警摸底排队,并组织试讲,从中选拔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佼佼者来院校任教。对于选拔的优秀民警既可以采取不固定期限(长期任教)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固定期限(任教三、五年后再返回一线)的做法。并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公安继续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二、大幅度压缩公共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公安专业特色

目前公安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公共课过多,专业课过少;基础理论课过多,业务技能课过少;重复交叉课过多,创新特色课过少。因长期从事职前学历教育,许多公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贪大求全,每个专业均设置几门到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程,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整天忙于应付各种理论考试,使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状况在公安院校由职前学历教育转向继续教育后有所改进,但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警务人才的目的和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公安继续教育应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首先,公安院校应大幅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此次公安教育改革已经明确,今后公安机关主要从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他们已接受过系统完善的公共、基础知识的教育,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公安院校只须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无须再进行重复内容的学习。公安院校除保留少量的与培养民警政治信念、忠诚意识、献身精神、纪律观念、顽强意志、职业素养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其它均应砍去。

其次,公安院校要“走出去,请进来”,由封闭式办学变为开放式办学。公安院校应深入公安一线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参与基层民警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开展追踪调查,召开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座谈会,广泛征询实战部门对公安继续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详细的论证,以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合理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以设置大公安专业,培养公安通用型人才,拓宽学生工作适应面为抓手,打破学科体系界限,压缩基础理论课程,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合并过于分散的课程。将公安工作的新成果、新经验引进课程教学,突破传统实践课程和内容体系的桎梏,设置与现代警务运作机制相匹配、与现代警察岗位能力结构相适应、贴近实战的课程。如《警察战术与指挥》、《警察查缉战术》、《群体性事件处置》、《人质解救术》等操作性、实战性强的课程。课程经整合后所挤出的大量空间,可以充分安排实训教学,以达到公安教育改革提出的实训课程比例应占到总体课程的50%以上的要求。

三、围绕提高警察职业核心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训教学

公安继续教育要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的知识运用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公安工作所必需的应用操作能力,如行政执法能力、治安管理能力、侦查破案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更新知识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公安继续教育只有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为教育工作的主线,才能培养出受公安一线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警务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变抽象深奥的理论教学为形象直观的实战性教学。

公安信息化推进 篇4

实践与思考 作者:袁潮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公安信息化建设成为了近年来各地警务改革的时代潮流,特别是在“三项”建设和现代警务机制建设的深入推进下,发展更为迅速,覆盖领域更为广泛。所谓公安信息化,是指公安机关推动的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和公安工作有机融合的变革,是对现有警务模式进行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公安信息化建设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体系,不仅包括软硬件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而且包括警务运作内部信息和各类相关社会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整合、运用等整个过程,还包括信息化理念的广泛树立、信息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信息化机制的科学建立、信息化优势的突出显现等诸多要点。

一、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动适应。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中,信息化建设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内容既包括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 用,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国家“软实力”,也包括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私务等的普及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还包括打造健康的数字文化,实现科技、网络与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等等。在此意义上,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公安机关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公安机关建设现代警务机制,节约警力成本,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和警力素质,改变传统社会“户籍管控”模式,建立更为“和谐”的“信息控制”模式的根本途径。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推进公安信息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公安信息化建设。

(二)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公安实战能力的必然选择。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公安实战服务,即实现对违法犯罪的“精确打击”和“重点防范”,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安工作运行形式,将公安人力资源加以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这是公安机关应对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一是警力方面,通过实现技术代警(用技术手段解放警力)、集约用警(将警力聚焦于解决各类信息所反映出的最突出治安问题)和合成用警(信息的共享交流促进跨单位、跨部门联动),可以有效缓解公安机关警力的紧张局面。二是工作效率方面,通过网上进行文件、材料和各类信息的流转、传递、共享和查 询,可以直接节约人财物耗损与各项业务工作时间,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工作质量方面,通过用技术手段、软件设计来落实制度、规定,既有利于促进民警在具体业务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相关规定、措施,又有利于促进公安工作常态、长效机制形成。四是实战成效方面,通过海量信息存储和实时研析,以及实践“网上办案、排摸、串并、查证、定位、追踪”等新战法,使情报信息最大化地与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深度挖掘,更好地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三)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强化新时期公安队伍管理的重要举措。受“信息”这一浓烈时代特征的影响,新世纪、新时代下的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信息等技术无孔不入地渗进学习、工作、生活领域,这要求我们在当前的公安队伍管理中充分借鉴和有效应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去适应时代的需求。管理学的信息流通学说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信息流通和信息结构变化的过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人员差异扩大、思想更趋多元的队伍状况,队伍信息的全面掌控和及时干预,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公安队伍管理的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基于网络时代新概念、新思维下的新的队伍管理模式的探索方向,可以彻底改变公安传统队伍管理方式,突破学校教学、集中授课、专题培训 等传统固有的教育培训形式,使正规化建设、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载体,为适应新形势下民警24小时倒班工作制创造了开放化、实时化、便捷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一直本着“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要效率”的理念,加大投入,精心规划,相互学习,积极借鉴,在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软件方面均有所突破,特别是在“三项建设”工作中,全力促进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和信息工作的基础化,有效提升了公安工作特别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但不可否认,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原有警务工作模式、队伍素质等因素影响,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

(一)就建设和应用而言。信息化建设的愿望十分迫切,但信息化在基层应用的意识和环节还较欠缺,统一、完善、系统的流程和应用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建设成果在实战应用上的成效还不显著。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过程,来逐渐完成对传统管理制度、勤务模式和方式方法的再造。

(二)就整体和局部而言。从全国来说,“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已经完成,二期建设正在启动,但各地建设的水平不一,制约了信息共享的效果;就基层实践来说,个别单位或一些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能力不足,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效应 还未形成。

(三)就当前和长远而言。建设意识较强,长远打算却较为欠缺。这一方面与我们的知识局限、前瞻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在长远建设规划上的意识不够。这样直接带来的问题是,虽然信息系统不少,积累的警务信息也很多,但在实战功能上反映还不够,个别系统的运行和模块开发不是立足于服务实战,在功能上更多为了方便部门“考核”,导致多头输入、警力浪费。

(四)就质量和数量而言。情报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情报信息工作的群众优势和秘密力量建设均需进一步强化,情报的信息化与信息的情报化“双向”转化水平都有待提升。特别是社会信息利用机制没有形成,对银行金融、房产交易、中介服务、各类保险、交通运输等可以积累大规模信息资料的领域,如何开发、利用相关信息尚缺乏措施、制度,对“社会人”的“衣、食、住、行、乐、销”等流动环节的控制力度还不够。

(五)就“为己”和“为人”而言。“大情报”、“大信息”的意识还未牢固树立,保守观念、部门壁垒等让基层的信息工作还停留在“为己”阶段,信息应用在时间与空间上仍然有限,系统“大平台”支撑还未建立,信息“大共享”机制还未形成,数据“大整合”优势还未显现。

(六)就素质和能力而言。虽然教育培训不断,但队伍 素质仍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部分民警素质还不能有效适应现代警务工作的需要,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严重影响了基层警务信息化的进程。队伍观念和习惯的养成,以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其前进的步伐只能不断加快,探索的动力只能不断加强,才能有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为此,必须把握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立足点在于满足公安实战应用的需求,要树立信息化建设成本观,从公安实战需求和“降成本、增效能”思想出发来设计开发相关信息系统,坚决杜绝“为建而建、建而不用、运用不良”等问题。一方面,要贯彻“自下而上”的开发思路。公安信息系统开发的目的在于“用”,而“用”的主体需要定位于基层,这样才能让系统具有活力和持久生命力。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中,必须广泛征求基层的意见,包括基层领导和民警,“自下而上”地设计系统功能、开发信息模块。另一方面,要满足“纵横交错”的应用需求。建设公安信息系统,需要满足不同层级、不同业务的需求,做到应用需求的全面整合和有机实现。其一,层级整合:不仅 要为决策层提供公安战略谋划上的系统功能,而且要为指挥层提供战术层面的分析、辅助功能,更要为基层具体执行提供载体和抓手。其二,领域整合:应当囊括国保、刑侦、治安、交通、消防等各公安业务领域,并实现“跨线勾联”,相关信息能够“点对点”、“网状”式获取利用。

(二)坚持“机制再造”的原则。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要建设信息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要依托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平台的条件,“理通经脉”式地改造原先工作流程,形成崭新的警务运作模式。一是实现从技术系统到管理系统。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将警务内外部运作方式予以信息化,实现警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它本质上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仅仅是技术系统。因此,其建设过程决不止于系统的开发和简单的日常功能的应用,而应包括相应机制、体制改革的契合配套,从而用“数据流”来确保“工作流”,用“工作流”来促进“数据流”。二是实现从“科层制”管理到“扁平化”管理。公安信息化建设必然带来内部管理的进一步集约化,使原本手工模式下可能由几个人共同承担才能完成的管理任务集中到一个岗位,同时也通过网络、信息的手段,使上下层级之间的指令传达、过程监督、结果考核变得更为便利,而易于开展。因此,通过信息化建设应探索逐步减少传统科层制管理中的“金字塔”层级,更多地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改 变传统队伍管理局限于人员结构分析、开会思想教育、集中教育培训等静态管理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时畅通队伍管理信息(如个人绩效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渠道,在实现信息的网上“流转”与“监控”中动态管理队伍,化解队伍危机,强化整体绩效。

(三)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公安信息化是“用”出来的,必须坚持“边建边用”,以应用来促进公安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完善。在此问题上要注意两点:其一,信息系统的开放拓展。人为考虑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开发建设的各类公安信息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应当具有多系统信息关联、本身模块拓展、内外功能“嫁接”等性能,以不断适应在公安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应用需求,从而不断调整应用不适、“反应不良”等问题。其二,警务应用的持续改进。这不仅需要在系统开发上设计出系统管理者、使用者之间,及上下层级之间的不间断“互动对冲”,自主性形成改进意见和建议;而且要有“意识”地(即有制度、机制)去实现警务应用的持续改进。如,明确开展“从小到大”的试点,即从单一基层单位、到若干基层单位,再到分(县)局、最后到全市的试点完善过程;再如,成立既懂公安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专门研发组,不断收集使用中的反馈信息,并据此来调整和完善系统功能和操作程序等。

四、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在深刻认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础上,针对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正确、合理的建设原则,我们对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思路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公安信息化的深化与完善需要囊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一是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公安信息化建设要求实现从“体力型”警力向“技术型”警力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舍得投入,如逐步提高公安信息网的信息传输能级、建立“覆盖全面、无缝衔接”的城市图像监控网络体系等,为公安信息化的有效运作提供前提和基础。二是持续优化警务信息软件。公安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能光重硬件,软件的优化完善对于警务绩效来讲更为重要。因为只要投资到位,硬件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的,但只能保持暂时的优势,必须围绕信息的采集、流转、研判、利用和考核等实际需求,进行程序的开发设计,不断优化完善,为公安信息化的有效进行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各类警务活动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高,就越应该未雨绸缪地注意到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为攻击等因素对系统造成的潜在威胁。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落实维护保障措施,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网络不中断、系统不瘫痪、数据不丢失,确保各类系统、设备稳定运行。

(二)完善信息化警务运作。一是警务决策信息化。警 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效。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要进一步研发基础警务信息的录入载体,建立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同时利用“视频会议”等技术,形成集合决策、指挥、执行三个层面的“治安形势同步分析”、“上下一贯决策研究”等制度、机制,通过警务信息的双向实时互动交流,实现警务决策研究的集中化和任务下达的实时化,既保证决策科学、合理,又促进决策执行和理解。二是业务工作信息化。要尝试将警务工作中产生的所有信息留存到相关信息系统中,实现每个民警都在网上工作。民警的日常业务工作既是使用信息的过程,也是采集信息、维护信息的过程,在利用信息化提高民警工作效率的同时,全面实现各类警务信息的日常积累、多方共享和整合利用。三是队伍管理信息化。要通过利用现代“门禁”系统替换“上下班”考勤,用“电子巡更”代替“必到点”纸质签名,用系统自动“信息量”统计反映民警日常工作“质”、“量”两方面,用“积时积分”网上学习、“网络学校”改变公安传统教学模式等,有效实现信息化的警务监督、考核与培训。特别是要将信息技术贯穿队伍考核管理全过程,即实行电脑化的工作信息反馈和量化计分考核,突出考核的公平量化、客观公正和实时评比,全面提高民警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信息化控制手段。一是流通环节控制。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面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 快流动的压力,加强信息化控制,为发现、揭露和打击犯罪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同时也是我们适应“流通”压力的唯一选择。要通过将金融划帐、资金存取、出行住宿、物品收寄、通信消费等流动环节的大量信息为我所用,切实掌控“社会人”的“衣、食、住、行、乐、销”轨迹,充分挖掘信息化警务在“打防控”违法犯罪中蕴涵的巨大效能。二是互联网的监控。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所具有的互联互通、快速即时、匿名隐身、跨地域无国界等特点,给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对这一新领域工作手段、方式的研究和探索,从自身力量建设、技术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大网络信息监控、侦查工作,有效建立网上舆情引导、危机处理、“人肉搜索”辅助协查等工作机制,切实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三是图像监控。各国警务实践证明,加强对社会面的实时图像监控,是提高警方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处置和侦查重大案事件的有效举措。要将图像监控应用于案事件防范和处置的全过程,比如在日常监控中要明确要害目标部位、案件高发区域等监控重点,突出监控实效,并建立向有关部门通报图像信息的制度;在案事件的紧急处置中要将图像信息与GPS、GIS系统集成,实现立体式、直观化的指挥调度,提高现场抓捕率;在案事件发生后要由专业部门负责调取图像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获取破案线索,固定相关 证据,为侦查工作服务。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实有人口管理方面,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人口、房屋信息的共享交流,并在人口流动中抓住“房屋”这一“不动”因素,建立“人-房”关联,再辅以居住证件配套管理,达到“查人知房、查房知人”的目标。在治安管理方面,要有效整合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危险物品、出入境等方面治安管理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在交通管理方面,要实时监控城市动态交通流量变化,根据需要增置交通流量提示牌,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线路,提高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在消防管理方面,要建立对各类火灾、隐患的联动、跟踪、监测、排查的消防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增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在便民服务方面,要办好公安门户网站、开设社区论坛或“电子警民联系箱”、进行网上户口迁移、发布治安预警手机短信和防范提示等,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为民服务。

推进从严治党 为公安工作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落实治党管党责任”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力保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公安机关推进“四项建设”、全年重点工作和新一轮警务机制改革的全过程,贯穿于党建工作和党内生活各方面。要以管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建好基层党支部和党员队伍为基础,切实做到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着力打造一支风清气正、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公安队伍,为促进红兴隆社会稳定,推动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结合基层公安机关实际,笔者认为,从严治党首先从党建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为抓起、抓实、抓出成效。

一、全面把握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

公安机关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在把握实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一要清醒认识党建工作的发展机遇。对于党建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阐述了党建工作“是什么” “做什么” “怎么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注入了强大动力。二要充分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公安机关是一支纪律部队。在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中基本上都是党员,在这样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纪律部队中,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建工作抓好抓实了,公安队伍就会信念更加坚定、纪律更加严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抓好公安机关党的建设,就抓住了核心和根本,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才能加快发展进步。三要把握党建工作“一岗双责”新要求。各级“一把手”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管领导要履行具体责任人职责,其他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推行党委与基层党支部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充分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公安机关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围绕公安中心工作,使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党建工作活动载体。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起好示范带头作用。要带头落实党建工作,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

二、准确把握抓党建带队建的工作重点 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提升境界,鼓舞士气,凝聚斗志。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要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组织要立足公安工作实际,突出公安机关特色,采取“三会一课”等有效方法,认真组织党员民警深入开展学习活动,使之形成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二要全面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建工作中,要紧密结合“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探索创新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和新举措,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打牢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三要全面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根据党建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党委(支部)书记定期讲党课制度,扎实开展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注重从严管理党员队伍,将从严治党与从严治警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搭建网上党建工作新平台,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四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我们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抓好党内生活基本动作、基本环节的落实,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细化民主生活会程序规则,不断提升质量。

三、努力开创抓党建促工作的新局面

党建工作是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核心。要坚持把党建工作纳入党委重要工作日程,做到每季度专题研究,每半年听取汇报,每年召开大会总结表彰,并作为年终公安工作考评一项重要依据。形成“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配合抓、党务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加大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建设队伍,促进工作,服务大局。要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始终,科学搭建载体增强党建工作效果,推动整个公安工作科学发展。要依托党建,提升公安机关履职能力。实现党组织战斗力提升,党员民警、干事创业精神增强,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同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提升了队伍良好形象,出台以服务为导向的制度措施,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目标,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建和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阳光警务”工程,深化警务公开,大力推进便民服务各项措施。以党支部为基本作战单元,积极推行优质服务,在一线窗口单位,积极推行“党员示范窗口”、“党员先锋岗”,建立党员服务评议制度,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使服务群众工作做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

四、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形象

公安信息化推进 篇6

1002区队 严梓豪

1005010212

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湖南省“两型”社会的创建,推进治安管理的创新和改革迫在眉睫。是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着力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稳定能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要深刻认识推进治安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切实找准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着力点;着力破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有效提升治安管理创新的效能;积极改革治安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完善治安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治安管理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刻认识推进治安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治安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治安管理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公安机关推进治安管理创新,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转变思想理念作为治安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治安管理上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下连社会秩序、社会稳定,早抓早主动,晚抓晚主动,不抓就被动。当前,湖南省“两型”社会的创建,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特别是“长株潭”城市一体化,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提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治安管理上已经存在的热点、难点。因此,推动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一定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会用新视角审视新事物,用新思维研究新问题,用新理念应对新情况,努力做到以思想理念创新带动治安管理创新。

(二)把提升维护稳定能力作为治安管理创新的本质和内涵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服务管理提高公安机关对社会的控制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大量存在,并呈现出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的特点,同时集中反映出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方面,尤其是在人、地、事、物等社会治安要素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此,要真正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把治安管理创新作为提升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水平的重要抓手,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治安管理创新的手段和关键

信息化带来了一场新的警务革命。近年来湖南省公安工作的实践,特别是信息化应用的实践充分表明,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离不开信息化,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的载体和平台更离不开信息化。公安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安机关治安管理能力的强弱。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紧紧抓住当前信息化警务革命的历史机遇,以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为引领,坚持用信息科技手段推进治安管理创新,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治安管理效能和水平。

二、积极改进治安管理方式方法,健全完善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长效机制

治安管理创新既要立足当前,将创新贯穿于打防管控各项工作当中,更要着眼长远,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创新长效机制。当前,要注重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推动管理创新,不断探索建立与动态治安环境相适应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

(一)健全完善情报预警机制

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现代警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实现情报信息导侦导控的抓手是大情报系统平台。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数据质量决定大情报系统成效的理念,把基础信息数据采集作为大情报系统的生命线来抓。要在整合警种、部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一把手负责制、民警终身负责制的要求,进一步夯实信息采集责任,并采取交叉检查、关联核查、发案倒查等措施,推行信息采集网上直考。只有大情报系统的情报信息数据准确、鲜活、动态,据此作出的预警研判才能实现对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社会治安的科学分析、准确预警,以及对突出违法犯罪的精确防控、有效打击。

(二)健全完善警务指挥机制

管控动态社会治安,必须压缩指挥层级,减少中间环节,建立符合警务实战的扁平指挥体系。各级公安机关要强化指挥中心的实战指挥功能,综合引入技术手段和大型警用装备,真正把各级指挥中心打造成集城市应急、实战调度、情报信息、治安防控于一体的综合性战斗枢纽。要赋予指挥中心更大的警务调度权限,特别是一般治安问题的先期处置权、跨级指挥权,使指挥中心能适时根据警情和治安形势变化,组织协调刑侦、治安、巡警等部门联勤联动、多警种协同作战,努力实现接警快、反应快、处置快的目标。发生重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后,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公安指挥中心,统筹协调各种力量实行统一指挥处置,确保取得最佳处置效果。

(三)健全完善打击犯罪机制

进一步提高侦查破案能力,必须突出信息手段的综合应用,实现信息技术同刑侦、技侦、网侦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整合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在锁定目标、提供线索、固定证据、辅助审讯等方面的功能,努力使视频监控技术成为公安战斗力新的增长点。要以推进治安管理创新为突破口,不仅要加快防控体系建设,而且要以重点地区整治为抓手,建立对治安复杂地区两抢一盗多发案件等的打击整治工作机制。同时,要善于在实战中总结提炼,进一步创新网上作战新技法,努力探索建立网上摸排、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网上刑嫌调控、网上控赃、跨区域办案等一系列打击犯罪工作机制。

(四)健全完善部门区域警务合作机制

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法律法规往往滞后于现实管理的需要。各级公安机关要有效整合资源,完善与有关部门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治安管理工作社会化。特别是在部门信息资源联网共享方面,要抓紧研究建立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社会信息交流交换机制,以形成社会

管理整体合力。此外,不同区域、不同警种之间也要建立警务合作机制。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治安管理创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意义。深入推进治安管理创新,必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治安管理创新提有力保障。

(一)争取党政支持促创新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创新作为整个治安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综合施策推进。要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集中破解治安管理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问题,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科学、有序、高效推进。

(二)各级领导带头促创新

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真正把治安管理创新作为一门学问来认真思考、主动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宏观决策能力和领导指导水平。要坚持解放思想,善于用改革的思维谋划工作,善于用创新的办法突破重点,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治安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三)加强队伍管理促创新

公安信息化推进 篇7

以维护稳定为第一己任

津南分局从维护国家形象和天津发展的大局出发,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 全警投入, 连续奋战, 累计出动警力28000余人次、警车6200余部次、参战时长4600小时, 付出了巨大艰辛, 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世界达沃斯论坛、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联合国气候大会以及2011年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国际性的大型活动和赛事的安全保卫任务。围绕津南重点项目建设施工, 圆满完成了海河教育园开工仪式和星耀五洲、米立方等重点工程项目展演活动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次来津考察警卫任务, 实现了“大事不出, 小事也不出, 确保万无一失”的目标。

近年来, 随着津南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占地拆迁引发的矛盾变得突出。面对全区百余个不稳定群体以及持各类不同利益诉求的上访群众, 善打大仗、敢打硬仗的津南公安, 果断实施早布警、早发现、早劝离的“三早”措施, 严密实施“横向阻隔、纵向切断、内部分化、外部消同”的处置对策, 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和负面舆情控制, 将一个又一个严重事态化险为夷, 最大限度的做到了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 突发事件不蔓延、不升级, 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多年来, 分局以强烈的政治敏感, 严密防范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与政治稳定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 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防范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集中行动, 成功破获了“门徒会”等一批邪教组织案件, 全体干警忠心赤胆, 认真履职, 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 在惊涛骇浪的考验中, 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

以打击犯罪为第一职责

“群众看公安, 关键看破案。”公安机关最核心的职责就是打击犯罪, 保民平安。在分局档案室, 一排排卷宗和厚厚的起诉意见书记载了被害人的斑斑血泪, 控诉着犯罪分子的累累罪行, 也印上了津南公安干警忠于职守、除暴安良的坚实足迹。

面对管辖区域面积大、接警量大、人口多、流动性大而警力偏少的现实困难, 分局党委坚持内部挖潜, 提出“向科技要警力、向素质要战斗力”, 用2年时间, 将刑侦支队打造成为一支“特别能破案、特别能攻坚、特别能战斗”的全市一流刑侦队伍的目标。从摸底排查、抓捕、审讯“三板斧”, 到现在运用DNA、指纹识别等科技“杀手锏”破案办案, 津南公安刑事侦查工作逐年上水平。

“破大案能换来大影响, 破小案能累积大平安。”津南分局既集中精力破大案, 又坚持不懈地破小案,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侵财犯罪, 每年都组织开展打击“两抢两盗”、百日会战、春节攻势、秋季会战、冬季严打等各类专项行动10余个。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自行车被盗问题, 集中开展专项打击行动, 成立了独立建制的非机动车管理科, 形成了非机动车综合整治的长效工作机制, 有效破解了自行车被盗难题, 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据统计, 2007年以来, 分局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1000余起, 打处犯罪嫌疑人3899人, 警均移送起诉数位居全市第一, 破案总量以每年10%以上的幅度递增, 强奸、抢劫等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破案总量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连续5年保持命案和绑架案件l00%全破。天津市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散襄军同志批示:“公安津南分局加强刑侦基础建设, 实现命案全破的经验很好, 希望我市各区、县分局学习借鉴, 为在全市范闱内实现命案全破奠定基础。”

以服务发展为第一要务

经济发展是民生大计, 公安工作也出生产力。公安津南分局紧跟全区发展部署, 瞄准党委、政府最关注的经济增长点, 以思想的解放带动服务举措的突破, 以理念的创新推进工作方式的转变, 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零距离的服务方式延伸到区域各级社会组织和生产经济领域。

针对企业“怕闹”、“怕盗”、“怕骗”、“怕扰”的问题, 津南分局坚持关口前移, 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警务工作站, 增设派出人员, 与全区230余家二级企业建立了联系制度, 在全部1200余家企业设立警企联络员, 与企业接触, 与项目对接。针对企业改制和发展中存在的土地、生产、劳资等方面的纠纷问题, 建立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 最大限度地把涉企纠纷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涉企案件, 组织开展了打击黑恶势力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企业周边秩序专项治理、打击现行侵财违法犯罪、打击假币假发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同时, 与工商、技术监督、供电、烟草、税务等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密切配合, 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突击查缴行动, 相继破获了公安部督办的“10·11跨区域非法经营假烟案”、涉案金额700亿元的特大假发票案等一大批大案要案。

为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服务, 津南分局建立了困难企业预警、经济犯罪协调会商等工作机制, 实施了文化娱乐业“一提示、二警告、三处罚”举措, 落实了对企业及其法人慎用拘留、查封、扣押、冻结手段的具体措施, 不间断地开展涉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 及时消除了生产领域的一大批安全隐患。

以创新管理为第一动力

一步一脚印, 一年一创新。近年来, 津南分局坚持以公安警务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用新目光、新思维、新观念、新思路破解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的机制性难题。

2010年, 首创建立公共安全防控服务中心。该中心是依托金盾网和社会通讯网络、与110指挥中心和各派出所监控室互联互通专人值守的中心平台, 并在全区各镇分别建立分中心, 在各工业区、居民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及重点场所建立监控室, 防控区域重点部位配置视频探头, 视频监控信号和报警终端统一并入中心的网络系统。一旦出现警情, 技防系统可同时触发, 报警点位的监控室可即时就近调度保安迅速进行先期处置和反馈。对重大警情, 指挥中心调集附近巡逻民警携带警犬与属地派出所前往处置。特别是中心引入保险赔付机制, 服务用户一旦发生盗抢等案件可获得一次性50万元以下的保险赔付, 这在天津市是首创。运行以来, 协助破获了数十起各类案件, 抓获了20余名违法犯罪嫌疑人, 使控制区域发案数同比下降了70%。

以警民和谐为第一追求

津南分局党委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 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必须用“慎堵善疏”来化解社会矛盾, 畅通群众申怨诉苦、表达诉求的渠道, 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努力满足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待和要求。多年来, 分局坚持局长、基层所队长和社区民警“三级接待群众来访日”、“走访征求意见”、“向社会报告工作”等一系列联系群众的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了公安、村街、乡贤“三位一体”, 以及治安、司法、信访“三调联动”等社会矛盾调解模式;建立了派出所短信、社区警务网、民警微博等平台, 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 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 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高度信赖。

相互信任是构建和谐的基础, 开放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基石。多年来, 津南分局深入推进警务公开, 通过多种方式与群众零距离沟通,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以民意主导警务, 及时改进公安工作。制定出台了《警务信息公开工作细则》等10余项制度规定, 通过警务网络平台和电子信息大屏幕向社会公开各警种警务规定, 根据广大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先后出台、更新服务措施32项,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6项;建立了110出警工作质量回访制度、未破案件办案进度定期回告制度, 使涉案当事人满意度大幅提升;认真受理“960111”执法监督服务台对民警执法工作的举报投诉, 逐件反馈落实情况。这些举措保障了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大大增进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没有任何捷径, 必须要靠全体公安民警立足本岗, 在长期的工作和爱民实践中一点一滴去积累。多年来, 津南分局始终坚持开展“大走访”、“警营开放日”、“警民相约警务室”、“公安文化进社区”等活动, 极大地拉近了警民距离。

以队伍建设为第一保障

津南公安始终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的工作思路, 坚定不移抓根本, 坚持不懈从根本上抓, 使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队伍连续5年实现零违纪。

公安工作的好坏, 班子建设是关键。五年前, 津南区委常委、分局长王树广调来津南, 在妻子身患癌症、唯一的女儿也不在身边的巨大生活压力面前, 他以“坚强乐观、敬业勤勉、不断超越”的意志品格, 以“坚定、理性、专业、亲民”的务实作风, 带领津南公安实现了由追赶到领跑的转变。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 哪里是关键, 他就出现在哪里。无论是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 还是侦破大案要案, 他都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躬身实践“热爱人民、忠于法律、公正廉洁、英勇善战”新时期天津公安精神, 曾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 个人二等功3次, 并多次获得破案能手、天津市政法工作先进标兵、“天津市优秀领导干部”等荣誉称号。2011年, 个人事迹被收入《时代先锋———中国优秀共产党人人物集》。党委副书记、政治委员尚春身患高血压、痛风等疾病, 病发时剧痛煎熬得他汗珠涔涔、夜不能寐, 甚至自己用针刺破手臂吸出一罐罐鲜血用以缓解, 但他从来不在人前提起, 更未因此请过一次假。主管刑侦的副局长陈吉强为最大限度快破案、多破案, 舍小家, 顾大家, 殚精竭虑, 腰椎间盘突出病发作时, 他就一边输液一边研究案情, 部署抓捕;副局长宋建平始终坚持以事业为重、以工作为先, 加班加点是常态, 放弃公休是惯例, 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现场总是能看到他不知疲惫身影。为做好巡逻防控和户籍管理等业务工作, 副局长刘克经常用大量时间深入基层一线, 调研走访, 解决难题, 虽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 但他从未因疲倦无力而放弃。他们克服了身体、家庭和生活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握紧拳头, 拧成一股绳, 尽职尽责、真抓实干, 齐心协力推动工作创先、效率创高、业绩创优。

近年来, 津南公安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 是“五个必须始终坚持”。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坚强领导, 这是做好一切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坚定不移地依靠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 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 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人实践中切实找准自身定位, 牢牢把握发展方向, 不断开创公安工作的崭新局面。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公安工作的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 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是公安机关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是公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法宝。离开群众基础的公安工作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支持, 公安机关就会如鱼得水, 日益发展。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这是公安加速前进、跨跃发展的强大引擎。每次进步, 无一不是从思想解放开启, 由改革创新突破。只要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破解难题, 坚持用创新的举措突破瓶颈, 就一定会实现公安工作的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强基固本、夯实基础。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只有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 扎扎实实地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才能切实改变基层基础建设薄弱的面貌, 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才能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只有多做为民警、暖警心的工作, 才能使民警具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公安行业推动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8

一、公安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速逐步减缓,社会矛盾频发,反恐维稳日渐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与此同时,新形势下,利用高新技术的犯罪层出不穷,给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带来阻碍,进而催生了公安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公安信息化行业和国家稳定、公共安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国家从政策层面对该行业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扶植和支持,使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快发展,从而促进国内公安信息化行业快速发展。

同时,国家公安部门大力实施“金盾工程”建设,公安信息网各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尤其是“金盾工程”二期建设更侧重于信息化建设,公安部要求以建设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龙头,探索建立具有中国公安特色的“大情报系统”,并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公安工作的改革创新。这些举措无疑对促进公安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等新技术的兴起,为公安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公安行业信息化迎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经济、政策、技术、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公安信息化行业发展迅速。据赛迪顾问测算,公安信息化系统2013年市场规模为328.1亿元,2015年市场规模为508.3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到2018年国家公安信息化系统建设市场规模将达到944.0亿元(见图1)。

二、公安行业信息化产业链

根据公安信息化的定义,公安信息化主要是依托信息化技术为公安系统建设提供软硬件及系统支持,并形成具有公安特点的解决方案。公安信息化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体系(见图2)。

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平台软件厂商、设备制造厂商和元器件厂商等,如IBM、惠普、微软、Oracle、联想、华为、施耐德电气等都是国际、国内知名厂商,提供的产品货源充足、质量稳定,加上该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产品性价比逐年提高,为公安信息化行业提供了稳定有效的保障。

产业链的中游主要为公安信息化方案提供商,它是基于下游的客户需求,结合上游软件、设备、元器件,提供公安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产业链的下游主要为公安信息化方案的需求行业,包括公安行业、特种行业等。公安行业主要为公安系统的情报部门、科技信通部门、监所等,覆盖了治安、交通、刑侦、禁毒、巡逻、户籍等主要警种。特种行业主要为旅店、娱乐、楼宇管理、机修、典当、印章等。近些年社会公共安全需求的不断升级,为公安信息化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公安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公安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尚处于快速上升期,还未达到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公安行业信息化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随着公安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从事公安相关业务,将促进公安信息化行业内企业的重组、兼并和联合发展,使得技术、品牌和资本的整合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行业内主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都会向规模企业或品牌企业靠拢。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公安信息化行业中小型企业尚多,产品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未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统一标准将是必然趋势,行业发展也将打破区域间的限制,利于大厂商业务的扩张,未来公安信息化行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主流厂商集中。

需求个性化、新技术创新使产品创新成为竞争核心。公安行业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行业,不同管理层面、不同专业警种在工作机制、管理体制和技术专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了公安行业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需求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公安信息化技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的兴起都使得公安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换代。需求的个性化要求厂商深入了解公安行业的业务环境和工作机制,掌握公安行业特有的专业技术技能,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创新要求厂商不断的进行产品升级。总之,在需求个性化和新技术不断更新的公安信息化行业,只有实现产品的不断创新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模块化数据中心更适应大数据的需求。随着信息系统数据不断增多,以传统建设模式构建的公安信息系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管理和运维压力也随之增大。已然适应不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中心建设要求。而模块化数据中心采用行级空调靠近热源方式,相比传统制冷系统可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可以支持在不同微模块中实现不同的功率密度的需求。模块化数据中心具备统一的运维接口,接口界面更易管理,由统一的模块化设备提供商负责解决所有基础设施所涉及专业的衔接问题。模块化数据中心可以随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工厂预制,按业务需求进行规划,一步步分期部署,类似搭积木的方式,随着公安系统的需求进行同步扩容。总之,模块化数据中心实用性、智能性、灵活性的特性,更适应当今大数据的需求。

四、公安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公安系统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少数民警的思想观念落后。公安机关科技强警战略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仍然有少数民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信息化意识仍然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警务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警务工作效能、破解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瓶颈”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软硬件建设的不足。信息化建设依靠的是软硬件建设,必要的视频、声音、文字传输系统加上信息处理、应用软件是保证信息化发挥作用的保证。但一些地方用于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仍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落后于新时代下的科技强警的新要求。

nlc202309091426

信息应用水平不高。目前一些地方公安信息化应用更多地停留在存储管理、网上办公和浏览查询,依托信息系统和资源开展网上作战的功能不强、成效不明显。

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应用的根本在人,良好的应用又取决于人的素质,然而一些地方就是科技复合型人才缺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领军人物,更谈不上像地方公安一样建立自己的信息科。

五、公安行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以近日全球能效管理及自动化领域专家施耐德电气为河北某市公安局打造的数据中心项目为例。这一项目作为该市地标性建筑项目及地标性机房案例,已经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内部的样板性机房建设工程。

施耐德电气具有丰富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此次基于用户需求,施耐德电气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 项目介绍

用户需求:1)希望建成公安系统内部的样板性机房建设工程;2)希望有新技术应用和亮点设计,有展示需求;3)安全性要求高,有屏蔽机房技术要求;4)动环监控集中显示要求高;5)希望得到整体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解决方案:1)机房空间:采用500mm深高架地板、空调静压箱。机柜强弱电顶部走线。2)制冷:采用下送风房间级冷冻水空调、行级冷冻水空调、冷冻水机组。3)配电系统:采用2套系统:3500A IT系统、3500A动力照明和楼宇配电系统。4)UPS: IT硬件采用2N双总线、模块化UPS;楼宇采用固定功率UPS;5)机柜:部分机柜采用热通道封闭系统、普通机柜列;6)监控:采用动环集中显示。

客户收益:1)创新性设计2套满功率1600kW MW引入完美落地;2)中国首次创新性引用“法国全新智能母线配电方案”,实现统一配电监控,并集成到动环系统集中显示监控;3)采用施耐德电气整体解决方案,以配电为主线,涉及模块化MW UPS、高频UPS、精密配电、智能母线配电、机柜及PDU、行级空调、精密空调、动环监控等系统;4)通过前期立项、方案论证、项目深化、招标影响、投标把控、设计深化、现场勘察、施工指导等流程,从技术上完成了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跟踪把控。5)该项目已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内部的样板性机房建设工程项目。

2. 项目难点和创新点

本项目的难点在于用户要求亮点展示新技术,且需要全生命周期落地支持。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施耐德电气在中国首次引用“法国全新智能母线配电方案”,实现统一配电监控,并集成到动环系统集中显示监控;同时2套满功率1600kW MW的2N双总线模块化UPS配电架构完美落地。

3. 施耐德电气负责的工作

施耐德电气作为本项目的技术把控团队和技术总负责、落地总负责,以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完成如下工作:

1)与总包、用户前期的引导、汇报、交流工作,包括机房亮点展示、制定差异化创新方案等;2)配合总包技术完成项目的整体设计、提供设计建议和指导;完成新应用如MW UPS和智能母线的技术落地深化设计;3)项目现场勘查、技术指导,包括MW UPS配电定位、智能母线定位、管线路由等;4)中标后,项目产品的落地负责,包括与施工负责方的技术对接、对配电柜和母线等的技术建议、产品路由安装建议指导,尤其是MW UPS的落地准备。

4. 项目成功关键因素

施耐德电气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成功,主要归因为以下关键因素:一是施耐德电气销售和技术人员过硬的专业背景、真诚而严谨的态度,赢得了用户和总包的高度认可与信任;二是销售和技术团队的紧密配合,包括项目全程各环节商务与技术双向引导、时时沟通、协调资源、并肩奋战;三是方案差异化,创新性设计2套满功率1600kW MW引入完美落地。首次引用“法国全新智能母线配电方案”,实现统一配电监控,并集成到动环系统集中显示监控,以满足用户亮点展示创新需求。

上一篇:有效拓展参政议政的平台充分发挥参政党职能作用下一篇:普通党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