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文化调研报告

2024-07-01

舜帝文化调研报告(通用3篇)

舜帝文化调研报告 篇1

泉州舜帝文化调查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1.了解舜帝文化在泉州的影响及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收集和整理舜帝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实地考察访问,小组研究,网上调查等。

指导老师:杨通评,许殊红

调查人员:张超鹏,洪月治,洪思婷,郑丽萍,张弛,陈秋玲,张荣荣,洪菁菁,庄雪芳。

调查时间: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12日

三、调查报告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虞舜在人们心目中,始终被尊崇为英明的领袖、圣君。他那事亲至孝,身体力行,宽容厚道,诚信谦恭,广施教化,举贤禅让等传统美德,在神州大地代代传颂。虞舜的道德精神,是炎黄子孙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全民族效仿的精神财富,是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

(一)泉州舜帝纪念堂及文化来历

舜帝以孝德闻名天下,孝感动天。其孝德、公信、善仁的道德精神,一直薪火相传,对中华民族影响及其深远。追寻历史,缅怀古人,以鉴古今。为了颂舜德,扬孝道,继承先贤优良传统,振兴中华,海内外诸多舜帝后裔纷纷集资-于1992年在晋江罗裳山南麓破土动工,修建泉州重华舜帝纪念堂。其占地总面积70余亩。位于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人文荟萃的泉州市城南12公里的泉南名山之一——罗裳山南麓,这里交通十分便捷。

泉州舜帝纪念堂是傍山而建,一进入围墙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白石象雕,据说是舜帝的 善良,感动了上天,就有大象跑来帮他犁地,喜鹊帮他除草。另据史载,舜的弟弟叫象,因傲慢而与父亲多次谋害大哥舜,舜 总以孝德的行为来感化弟弟象,后来弟弟被感化,忏悔以前的过错,变成一头象,来帮哥哥耕田。人们为了纪念同父异母的兄弟从此相亲相爱的故事,故立象为象征。

拾阶而上,进入虞舜宝殿。虞舜宝殿建于半山腰为硬脊歇山式古建筑,有前中两殿,后殿正在建设中。宝殿的建筑华丽宽广,雄伟壮丽,飞檐箭瓦,两殿廊前龙柱耸立,尤其是龙雕刻栩栩如生。方圆石柱,楹联佳句,令人观叹不已,殿中悬挂着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字匾墨宝,凉亭古香古色,绿地花团锦簇。大殿里香烟萦绕,沁谧永留。

泉州人对始祖重华圣帝是十分信仰与崇拜的。各地民众纷纷成立舜裔宗亲联谊会,增强凝聚力。大力弘扬舜帝“孝、德、仁”祖德风范,在每年舜帝诞辰日的农历四月十五日,人们在舜帝纪念堂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纪念始祖舜帝,鼓乐喧天,气氛热闹非凡,前来朝圣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二)泉州舜帝后裔与舜帝姓氏文化的渊源

研究舜帝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与帝舜有关的姓氏文化,其中直接于帝舜的有11姓,即姚、虞、陈、胡、田、吴、甄等,从陈国分出的有37姓,如袁、原、孔等姓,从齐国分出的有陆、靖、法等。在与帝舜有关姓氏中,以陈姓最大人口最多。闽南有句姓氏谚语:陈林半天下,意即为:陈林两姓在当地占的人口比例最大。陈氏是舜的后裔,其中以唐朝时奉旨入闽,请旨设立漳州郡的陈元光最为有名。陈元光一生致力于绥抚和建州,为福建的开发和长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光辉业绩受到官方的表彰和世人的敬仰,朝廷封赐他为广济王,民间尊称他为“开漳圣王”。如今,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信仰已经成为深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由陈姓而衍生出来的侨胞也很多。晋江市安海陈氏族谱,南安市东头村陈氏族谱均有记载。现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的陈姓宗亲会、公会、家族会等社团比比皆是。陈氏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影响的人物不胜枚举,人才辈出。古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代梁而天下的陈霸先,汉初功臣三朝位相的陈平,宋朝东京保卫战陈东等;今有政治家、军事家、陈毅、陈云,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等。闽南泉州地区以当地常见的陈、姚、虞、田、胡五姓互称宗亲。其他大姓人物闻名后世的也很多,本文因篇幅有限,不在赘述。

(三)舜帝文化价值探究及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舜帝文化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其文化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学习发扬舜帝文化,对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学习、应酬忽略了尽自己的孝心。那么现代人如何弘扬新时期的孝文化,怎样尽好孝心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孝是尊重 是认真微笑着听父母发表意见和看法,即使这,些意见和看法与你的想法相去甚远、格格不入,也不要充耳不闻。

孝是宽容 宽容父母总是舍不得扔掉的破烂东西,宽容父母的唠叨,还宽容父母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

孝是心疼 心疼父母受冷,所以严冬给父母装上暖气;心疼父母受累,所以自觉帮父母扛煤气罐上楼;心疼父母一辈子攒下几个钱不容易,所以从不轻易伸手向父母要钱。

孝是善意的欺骗 明明上千元的衣服,为了父母能心安理得地穿上,往往说只花了几十元;明明自己生意难做、烦闷,父母面前不妨轻松一笑,告诉父母自己很好。

孝是常回家看看 提不提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陪父母多说会儿话。更为重要的是吃饱喝足切莫扬长而去一定要帮父母清理好“战场”以后再走。

孝是行赏 父母的文章上报了,父母参加老年时装模特比赛获奖了,父母照了一张巨幅金婚纪念艺术照,不嘲笑,不泼冷水,而是要争相传阅,赞不绝口。

孝是报答 是满怀热情的为母亲梳头,是“母亲节”那天的一束康乃馨;是小心翼翼地给父亲捶背,是父亲生日那天的一瓶好酒;是新年的第一声祝福,更是久病床前的衣不解带、送汤喂药。

孝是自尊自强 堂堂正正的做人,为父母脸上争光,不要今天打架,害父母提心吊胆,明天贪污公款被抓,害父母颜面无存。

孝是时刻教育自己的子女 教育子女一定要对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好,更是时刻以身作则,给子女做出榜样。

(四)舜帝的民间信仰与祖国的统一

四千多年来,虞舜恩泽百余代,虞舜子孙枝荣叶茂,繁衍昌盛,遍布四海五洲,英才辈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闽南人民移居台湾和海外,众多虞舜子孙也随之外出。他们常携带本土的神祀或公庙的香火同行,祈求旅途平安。他们的信仰主要就是虞舜。他们到达目的地后,又建庙奉祀以求诸事顺达,传承祖德宗功。旅外台胞和侨胞,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回乡祭祖重修庙宇。这就使得福建民间信仰活动与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有着历史的、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证明对虞舜的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海外三胞和祖国之间密切联系的精神纽带。这种通过共神缘(虞舜)而沟通的境内外信众的密切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三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对中国的认同,对统一的追求,是海内外所有中国人最高文化理念,强烈的统一意识是最富感染力和号召力,也是中华文明最厚重、最崇高的组成部分。对抵御少数台独份子所鼓吹的 “文化台独‘’及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舜帝的民间信仰,舜帝的海外和三胞的共同信仰,已经成为深植在每个舜裔和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信念,通过这个信念,可以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为推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舜帝文化调研报告 篇2

一、舜帝形象考证

舜帝是中国史前史时期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以往认为最早说到舜帝的是早于孔子400多年的周穆王时期祭公谋父和左史戎夫, 其后周太史伯、周太子晋、师旷、齐晏婴、楚伍子胥等不少历史中有德识的真实人物也均谈到过舜帝。而据近年来的学者考证, 舜帝的传说在周武王之前已存在, 《左转·左襄二十五年》范宣子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而封诸陈, 以备三恪。”《元和姓纂》中有关资料载, 西周初年, 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 可知在周初时已有舜帝的传说。

有学者认为舜帝的传说还可往前追溯到夏末商初, 汤建商后封有虞氏帝舜之后虞遂于陈, 后周武王灭商时, 虞遂的一支后裔因亲商而被灭。公元前1066年, 周武王封于周朝有功的虞遂另一支后裔于陈, 为胡公, 而周武王所以封胡公满于陈是沿袭商汤旧例。由此也可知, 在商汤时已有关于舜帝的传说, 且从商汤封有虞氏后裔之说来看, 舜帝在商代已有很高的地位, 而在关于商代之前的少数史料记载中, 也隐约可见舜帝的传说, 故而舜帝传说的起源时期可能更早。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无不乐道尧舜之事, 而自孔孟将舜帝树立为儒家道德典范之后, 舜帝更是成为无数国人崇拜效仿的对象, 自先秦以来, 祭舜活动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一直络绎不绝, 自北魏至明清, 历代帝王皆三年祭舜于河东。

关于舜帝的形象, 有学者认为从逻辑上讲其至少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中的主人公和诸子百家所阐释的文化符号三种面目, 历史中是否存在舜帝, 历史中真实的舜帝又是怎样的形象, 由于可考证的资料较少目前尚无定论;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主人公形象, 《庄子》、《古列女传》、《竹书纪年》等古代典籍中则有着大量的记载, 在民间, 千百年来舜帝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 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各地都流传着舜帝的传说, 尤其是在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一带和浙江上虞县百官桥及其周边还形成了舜帝传说圈, 前者是传说中舜帝的归属地, 后者是传说中舜帝“受禅”之地;诸子百家引用舜帝的事迹是为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 各家引用时使用的事迹不一, 有时即便是同一事迹, 在细节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因而诸子百家中的舜帝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1]8。而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 舜帝三种面目也逐渐融合重叠在一起, 并已融为一体, 因而本文中所述舜帝的生平事迹的资料也多是源于传说, 虽难以证其虚实, 但也是不得已之举。

二、舜帝德育观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南风歌》相传是虞舜时歌唱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 古谣虽只有四句, 但表现出舜帝爱民恤民的心志。舜帝勤政爱民, 政绩卓然, 他开诚议政佐尧而治天下, 命禹治水而安天下, 推行禅让制, 发展文化艺术, 使中华民族形成空前的大团结。《尚书·舜典》称其“睿智文明”。《史记·五帝本纪》中载:“天下明德, 皆自虞舜始。”同时其还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行, 广泛宣扬人伦道德, 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2]14。

1. 以孝为先。

家庭道德是舜帝德育观的核心, 《孟子·告子章句下》:“尧舜之道, 孝悌而已。”“孝”是舜帝家庭道德中的核心, 其本人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的第一个故事“孝感动天”即是讲述舜帝至孝的故事。传说舜出生于姚墟, 故名姚氏, 为颛顼帝后代, 但五世为庶人, 家室寒危。《史记·五帝本纪》中:“虞舜者, ……父曰瞽瞍, ……穷蝉父曰帝颛顼, 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 皆微为庶人。”父“瞽瞍”为盲人, 母亲早丧, 父亲娶后妻, 舜的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的人, 为人愚蠢刁钻, 后母所生弟弟“象”生性傲慢, 舜在家中的处境十分恶劣。《史记·五帝本纪》:“盲者子。父顽, 母嚚, 弟傲。”《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孝感动天》中:“虞舜, 姓姚名重华。父瞽瞍顽。母握登贤而早丧。后母嚚。弟象傲。常谋害舜。”[3]54尽管父母兄弟时常想着加害于他, 但舜却依旧十分孝顺父母, 敬爱兄弟, 受到父母责难时也常常想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会惹父母生气, 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 常常自责甚至跑到田间痛哭自问为何自己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使父母欢喜。他的孝行传到尧帝耳中, 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 经过多方的考验后, 最终得到尧帝的认可, 天下太平时尧将帝位传给了舜。

尧帝将二女嫁给舜, 并分给了舜很多牛羊后, 其后母和弟弟十分嫉妒, 便与舜的父亲合计, 几次三番想要害死舜。有一次舜的父亲让舜修补房顶, 在舜爬上房顶后, 父亲拿走了梯子并在下面放起火, 想要烧死舜, 但舜随身带有遮阳的笠帽, 在大火燃烧起来的时候, 他抓着笠帽从房顶上像大鹏鸟一样跳了下来, 没有受到伤害。父亲又让舜去凿井, 等舜凿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不断往井里倒土, 想要将舜埋在井里, 但舜在井边凿了一个孔道, 从孔道中安全钻了出来。父亲和弟弟以为自己已得逞, 便要分舜的家产, 弟弟还要走了舜的琴, 住进舜的房子, 并想要两个兄嫂做自己的妻子。舜回到家中时弟弟正在舜的房子里弹奏舜的琴, 猛然见到舜出现, 弟弟大吃一惊, 急忙掩饰:“我思舜正郁陶”, 但舜并没有责备他, 而是更加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舜帝之“孝”是单方面地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 要无条件地敬爱、服从父母, 由此也形成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道德理念。

2. 以和为贵。

“和”是舜道德思想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舜道德观中的“和”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神、身与心的和谐, 除了父母兄弟之“和”外, 舜帝与二妃相敬如宾。据传舜南巡之时, 二妃随行, 经过洞庭时, 二妃留在洞庭湖君山中, 舜帝继续南行, 某晚女英忽梦到舜帝坐着瑶车从天上下来, 告知她自己已不在人世。不久之后, 舜死于苍梧山的消息传来, 娥皇女英十分悲痛, 流下很多眼泪, 二人的悲痛感动上天, 天神将她们流出的眼泪收集起来, 洒在洞庭湖君上翠竹上, 成为斑竹。不仅夫妻之间十分和谐, 舜与朋友、君臣之间也十分和谐, 《群辅录》载舜有贤友“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訾、秦石虚、灵甫”, 七人之中, 至今有关于方回的传说流传。据传其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人, 舜帝南巡将西王母送十二玉琯送给方回让他将声乐教于九嶷山湘江之民, 舜帝死后, 方回成为歌仙, 九嶷山、湘江一代每逢清明便有歌声响起, 据说是方回来吊唁舜帝。

3. 以礼为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区别人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 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准绳, “礼”在舜帝时已经形成, 舜十分重视宣扬“礼”, 在历山耕地时, 当地的农夫常常为了争夺土地而起纷争, 舜便率先礼让他人, 在雷泽打渔时, 当地年轻力壮的人往往占据好的位置, 年老体弱的人打不到鱼, 舜便以身作则, 将鱼多的位置让给年迈的人, 自己到鱼少的浅滩去打渔, 最终使得当地的人被感化, 出现“舜耕历山, 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 雷泽上人皆让居” (《史记·五帝本纪》) 的现象。尧帝对舜的品行考察了数年之后, 最终将帝位让给了舜, 而舜最初并不愿接受帝位, 而想帝位让给尧帝的儿子丹朱, 自己退避于南河之南, 但当时的人都不赞成, 最终舜受位称帝, 而在其年老的时候, 他也并未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而是选择了禹继承帝位。禹的父亲鲧曾为尧舜治水, 但数年而无功, 被舜所杀, 舜年老时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 想要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继承帝位, 有人举荐禹可继承帝位, 舜不避前嫌, 任命禹治水, 以此来验证禹的能力, 禹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 最终消除了洪灾, 确定九州区划, 使人民安居乐业, 舜认可了禹的能力, 将帝位让给了禹, 这种让贤的行为也正是明礼的体现[4]73。

4. 以利为归。

除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教化三苗、禅让帝位外, 舜在位期间还选贤任能, 惩恶扬善, 以仁治世, 以德治国, 使天下大治。他命禹治水, 命弃作后稷, 命契主管五教, 命皋陶管理五刑, 在派皋陶去夷地做官时还嘱咐其“惟明克允”, 要求明察案情, 诚实守信。命契“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舜帝还通过惩罚恶行, 宣扬善行, 《左转·文公十八年》中记载, 帝鸿氏有一个包庇奸贼没才能的儿子浑敦, 少嗥氏儿子穷奇毫无信用, 惯听谗言, 颛顼氏之子梼杌顽嚣傲慢, 缙云氏子饕餮聚敛积实, 不恤穷匮, 舜便开四方城门, 流放四凶。

舜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鼻祖, 他品性高尚, 重视道德教育, 其道德思想的核心是家庭道德, 他主张以孝为先, 以和为贵, 以礼为绳, 以利为归, 宣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伦道德。这一德育观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宣扬的道德文化在提倡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华.舜文化之“务实、实用”在远古神话中的体现[J].社会纵横, 2009 (8) .

[2]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开创传统道德文化先河的舜帝 篇3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这里是古老文明诞生的摇篮!

滔滔黄河水,养育了龙的传人,

上下五千年,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在言谈中,在文作里,我们常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地以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这些古老文明的遗迹,不时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时时感受到浓厚的根祖文化氛围,并因此而骄傲,因此而陶醉。先祖留下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使我们感到了肩负的重任——传承文明!

南风之熏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这首《南风歌》,是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舜帝留给我们的。从词面上,我们不难体会到舜帝爱民、恤民的心志。而当我们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展阅长长的历史画卷,查索有关舜帝的词条时,生活在4000多年后的我们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舜帝姓姚名重华,国号有虞,舜是其谥号。舜帝名列“三皇五帝”之内,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先祖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举之。”舜帝统治时期,身体力行,以孝事亲,以仁施政,以德教人。他曾总揆百官,开诚议政,颁布历法,统一律法,佐尧而大治天下;他统领各部落,奠定了中成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他还继尧推行禅让,实行了人类最早期的民主政治,中国社会开始由原始部落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过渡;他发展了文化艺术,推动社会走向文明;他勤政恤民,伟绩卓著,有大功二十而继天子位……《尚书·舜典》称舜“睿哲文明”,《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白虞舜始。”舜帝的功绩彪炳千秋,受到了历代人民的尊崇和爱戴,其影响历经4000多年不衰。史书记载:自北魏到明清,历代帝王三年一祭,祭尧于平阳,祭舜于河东,祭禹于安邑。

舜帝尤其注重道德教育。他敷布五常之教,宣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古代人伦道德逐渐推向全同,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之先河,成为华夏儿女所遵循的风范。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座里程碑,而舜文化以其“德为先,重教化”的精神之魂,被确立为中华道德文化之源,舜帝被拥戴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之鼻祖。

上一篇:艺术设计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公需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