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教学设计

2024-05-18

《工业》教学设计(通用8篇)

《工业》教学设计 篇1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学设计(湘教版)

一、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标解读: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通过本节使学生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通过了解这一工业的生产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同时在工业布局时还应考虑环境因素,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通过了解工业生产活动过程,理解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世界各地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通过工业与环境的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难点: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四、教材分析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工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工业内部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基础。影响工业发展的各区位因素不断发展变化,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又为共同生存,加强环保,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铺垫,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社会经济生活也有一定兴趣和体验,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有待于在理性层面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以学生熟悉的经纬厂为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自主创业正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假如你获得一笔贷款,计划投资办厂,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工厂的选址主要考虑哪些因素?你理想中的厂址有什么特点?

【学生】土地廉价、水源充足、原料、燃料丰富、劳动力质优价廉、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政策优惠等。

点评: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所谓“多疑善问,增长才智”。因此提出问题,设置疑问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式。

【教师】有没有完全符合要求的地方?(没有)那就要选择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这节课就来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2.静思独学,自主探究

【课件】展示问题导学,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问题导学】

(1)什么是工业区位?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工业生产的?

(2)结合课本第68页阅读,总结影响工业布局的具体因素,并举例说明。

(3)工业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4)工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说出“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方向。

(5)阅读教材,结合“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图”,总结我国专业化产业区的特征。

(6)在图1中填空,说明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点拨】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以“工业联系的方式”为例。

工业联系的方式:

(1)生产联系:①前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又称为“投入―产出”联系或“上下游”联系);②零部件工厂与组装厂之间的联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①地理空间联系(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与廉价劳动力);②信息联系(共同利用信息网络)。

点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不盲从教师,在课堂上做好预习,热情参与,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过渡】前面大家已经了解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下面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检测一下掌握情况。

3.虚拟游戏,工业布局

【课件】展示虚拟工业布局的动态图(图2),要求学生将图中的服装厂、啤酒厂、造纸厂、钢铁厂进行合理布局并说明理由,然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点拨】学生对钢铁厂的布局有争议,很多学生认为应布局在西南方向,因为既靠近煤矿,又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和城区河流的下游;但最佳方案显示布局在西北方向的综合效益才最高,所以需要进行点拨。

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①工业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的煤炭比铁矿石多,所以钢铁工业的布局靠近煤炭产地,这就是“移铁就煤”。②20世纪初,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炼焦比的下降,在生产中所需的煤炭比铁矿石少,所以钢铁工业的布局靠近铁矿产地,这就是“移煤就铁”。

【总结】工业布局既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环境效益。

点评:“游戏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一种有趣的“情景”,形成无拘无束的活跃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因此,“游戏式”教学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4.群思互学,合作探究

【课件】展示经纬厂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厂区平面图(图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材料一: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有大型钢铁企业和电热厂;晋中、晋南是主要产棉区,紧邻我国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商品棉基地,纺织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榆次交通便利,位于石太线和同蒲线的交叉点。

材料二: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的前身经纬纺织机械厂,于1954年8月在榆次郭家堡建成投产,占地面积275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基地。到20世纪80年代,产品已销售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装配及配套使用单位170多个,并出口亚、非、欧三大洲的2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纺织机械厂。厂区分生产、生活两大区域。生产区有很多配套工厂。

(1)建国初期,经纬纺织机械厂的厂址选在榆次的原因有哪些?又为何将厂址确定在榆次西郊的郭家堡一带?

(2)读“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厂区平面图,请列举与纺机厂配套的工厂有哪些?这些工厂为何集聚?

(3)近年来,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的规模缩减,其原因是什么?

点评:在这一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促进了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静思独学与群思互学相结合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5.展示共学,总结点评

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达成共识,进行成果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大胆质疑,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点评。(3、7组在黑板上展示第1题,2组在白板上展示第2题,5组和8组口头展示第3题)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1)①交通:榆次位于石太线和南同蒲线的交叉点,运输条件极为便利;②原料:榆次西北方向有太原钢铁厂,可提供丰富原料;③燃料:榆次东有阳泉煤矿,西近汾西煤田,燃料资源非常充足;④动力:附近有太原电热厂,可提供丰富动力;⑤市场:晋中和晋南地区是主要产棉区,纺织工业基础较雄厚,对纺织机械的需求量大;⑥政策支持; a.榆次西郊的郭家堡一带,地形开阔平坦且地价低,适合工厂大规模建设,更利于今后发展;b.临近潇河,有充足水源,且排水条件良好;c.榆次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布局在西郊的郭家堡,避免对市区造成大气污染(2)冷作厂、铸造厂、特种铸造厂、专件厂、中小件厂、电热厂(电镀和热力)、精大件厂、涂装厂、棉纺总装厂等 工业集聚的作用:①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②利于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利于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3)①工艺和技术落后,设备陈旧;②没有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③企业规模庞大,成本高,负担重,产品效益低;④由于棉花种植面积减小,价格上涨,纺织工业整体下滑,对纺机的需求下降;⑤国营大型企业管理不善,规模大,人员多,转型阻力大。

点评:展示是在学生“先学”基础上,将“独学、对学、群学”的成果用适当方式展现,从而检验“先学”的效果。展示是道德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因此,道德课堂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

6.悟道善学,价值建构

【知识建构】各小组自主构建知识网络,2组在黑板上呈现,其它小组在白板上呈现。

点评:通过知识建构学生可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序列及结构框架。这种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区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其中原料、燃料的影响减弱,市场、信息、科技的影响加强,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减弱,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加强,在交通发达的地区,交通不再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专家总评:本节教学设计采用“案例”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等多种教法和活动形式,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两方面展开,整体设计简明、清晰。结合乡土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更具有乡土性、实用性、趣味性和说服力,利于学生分析案例与相应知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参与度高,教师注重启发、引导、点拨,激发学生思维,升华学生情感,教学效果显著。该课荣获我校“课改标兵”评选活动一等奖。(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副校长、硕士生导师、省骨干教师 郝笑冰)▲

《工业》教学设计 篇2

工业革命初期, 大批机械化生产的拙劣、粗糙的工业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与原来个体工场传统手工生产出的艺术产品大相径庭, 这种工业制品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冲突恰恰反应了工业振兴和设计危机的矛盾, 在这种生活与生产的巨大变革过程之中, 发生于英国19世纪末的工艺美术运动 (the Arts&Crafts Movement) 首次明确的提出科学、工业和艺术要相结合, 主张国家和政府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和管理市政的设计与工业制品的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的思想方法, 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和管理生产的各个环节, 为当时的英国工业振兴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场于1880年至1910年间的设计改良运动的背景是在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拥有了先进的科技与工业化的生产, 强大的海军不断的扩张着大不列颠的领土, 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烧着煤炭的工厂在英伦岛上随处可见, 伦敦已变成著名的雾都, 其他的工业化城市也终日乌云密布、不见天日, 工业化的大生产为了支撑这个日不落帝国的野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空气的污染、工厂与工人的相对密集、恶劣的生产环境导致肺结核的蔓延、个性化产品在工业化生产中被吞噬。在作家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和诗人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等人的带领下, 艺术家们开始抵抗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设计水平的下降, 希望重建手工艺的价值, 要求塑造出“艺术家中的工匠”或者“工匠中的艺术家”, 试图通过设计改良运动来改变在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领域的颓势。他们的这一理念引发了世界共鸣, 运动很快从英伦三岛传播到欧洲大陆、美国及日本。自工艺美术运动之后, 人们对产品 (不论是手工的还是机器的产品) 设计与其功能的关系予以特别的重视, 工艺美术运动为设计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极大地推动了工业产品设计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 所以工艺美术运动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开端。

由于各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历史传统的沿袭以及社会构成特色的千差万别, 工艺美术运动在世界各国传播的过程中被迅速的本土化。比如, 在挪威、芬兰和俄罗斯,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追求工艺技术的革新和对传统美学因素的挖掘;而在德国, 艺术家们却认为英国的同行们过于极端的反工业化, 他们则倾力探索和寻找在工艺、艺术与工业之间的平衡点。在1919年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执笔的、体现“包豪斯”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包豪斯宣言”中即可见到工艺美术运动思想的深远影响:“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本质没有任何区别。

这所1919年成立于德国魏玛市的“现代设计的摇篮”, 是“公立包豪斯学校” (Staatliches Bauhaus) 的简称, 在其存在的短短14年间, 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在这所设计学院里, 设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并提出了三个基本设计的理论观点:1.艺术与技术的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了向现实主义, 通过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与浪漫主义, 特别是对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豪斯的设计理念相对于工艺美术运动最大的不同和进步在于:它并不敌视机械化生产, 而是试图在艺术设计与工业生产之间建立一种广泛的、有意义的联系, 这既是当时工业时代的要求, 也是机械化生产生存的必须方法。包豪斯深刻理解工业化机械生产模式带来的变革, 认为设计已不再是原先个体手工作坊的独立行为, 而是一种集合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的、结合大工业生产方式的集体工作方式。在为期三年半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接受半年的基础课程训练, 之后的三年必须进入各种工作车间学习各种实际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的、技术的完成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等方面的理解。

包豪斯第一次把设计教育的重心从“创作外型”转移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 设计也第一次摆脱了“玩形式”的弊病, 走向了为生活提供“方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理念体系, 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 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 将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遗憾的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包豪斯被迫于1933永久关闭。

工业革命除了间接性导致现代设计的产生之外, 19世纪末内燃机的发明与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为"石油时代"和"汽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20世纪中业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人工合成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塑料产品就是这个时期中最具有时代性与典型性的工业制品。

丹麦著名工业设计师维尔纳·潘顿 (Verner Panton) 通过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和化纤等新材料的试验研究, 在1959年实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用塑料一次模压成型的S形单体悬臂椅——闻名全球的“潘顿椅”, 它也是人类史上首件一体成形的塑料家具, 是现代家具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直到1968年, 潘顿与美国米勒公司的合作才找到了强化聚酯材质, 使这个线条优美、色彩艳丽、坚硬轻巧的美人椅才得以量产。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 (Victor Papanek) 就出版了一部引起极大争议的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 书中他毫不客气的指出设计已经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的消费的重要介质, “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就是工业设计过度商业化的极端表现, 巴巴纳克对20世纪80年代末的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潮流产生了直接影响。绿色设计虽然至今仍处于萌芽阶段, 但却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积极的设计新趋向, 它旨在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造成生态平衡破坏、合理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新能源, 绿色设计与人性化设计的思想已成为现代设计的新主题, 21世纪的设计师们必须重新思考“设计”在社会中职责与作用, 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回归至合理消费、道德经济的良性循环。

摘要:工业革命被视为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分水岭, 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财富创造时期, 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 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深远的历史飞跃。工业革命之前, 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基本由手工业者独立完成, 随着工业化大机器批量生产模式的要求与变革, 设计成为独立的环节前后协调并组织着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 深入在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各方各面, 彻底改变了人类近三百年来的生活。本文沿着工业革命以来各历史阶段的社会变迁对设计思潮的影响, 阐述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工业革命,现代设计,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能源危机,绿色设计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 (英) 约翰·伯格著, 戴行钺译.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5 (01) .

工业设计与工业制造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工业革命;现代工业;设计思潮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12-1

许多工业设计的准则早在工业社会之前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从设计的萌芽阶段,即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并受到材料的限制,人类的设计意识和技能是十分原始的,工匠常常是集设计与制造为一身的。原始人类利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打制出较为粗造的石器,当时人类的设计是在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的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然而,一旦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他的需求也会不断涌现。产品的生产与制造就有保障生存发展到了使生活更为舒适,更为有意义。于是,人类便由设计的萌芽阶段走向了手工艺设计阶段。这个时期,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如陶瓷、家具、交通工具等方面,都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这些丰富的设计文化正是我们今天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由于手工业阶段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为简单的生活用品,其制造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生产者和设计者往往是一个人。

这个时期,生产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制造出的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特征,而装饰成了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与现代批量生产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设计、生产、销售的一体化,是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这就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此时的实际与制造是一体化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业设计更是增加了科学性,并有较大的发展,各种工程技术、机械的发展相当发达。技师们勤苦研究运输方法、军用机械及水利工具等,以求提高生产效率。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奇甚至设计了飞行器,并绘制了飞行器的结构原理图,但是因为条件所限,未能建造。建筑师桑加洛在1465年的笔记里画着12种建筑用的起重机械,而且都使用了复杂的齿轮、齿条、丝杠、杠杆等。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使一切都处于动荡之中,不仅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促使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也克服了长期禁锢思想意识的封建传统教条,使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得到传播。工业设计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紧密联系的。工业革命后,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功能要求不断出现。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富足和批量消费成为现实,商业得到很大发展,设计成了工业过程劳动分工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并成为社会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设计的思潮也开始转变。至此设计与制造业逐渐分体。新旧思潮开始斗争,新的技术与功能不断促进设计风格的变化。

产品的设计与投产之间的时间延长,生产过程也标准化了,导致了对产品进行仔细规划的风气,设计师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而在这一阶段设计与产品密切相关的有名人物并不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而是诸如切普代尔、魏德伍德和保尔顿这样的企业家和发明家,他们率先在艺术与工业之间架起了桥梁。在19世纪,机械化一直是人们讨论设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焦点。人们一方面为机制产品寻求一种合适的美感,另一方面也是在思考机器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是现代工业设计在经历漫长的阶段之后走向成熟的年代。在这时期,设计流派纷坛,杰出人物辈出,推动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设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战后的工业设计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系上,都有极大的发展,与工业设计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学科,如人机工程学、市场学、设计心理学,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而制造技术也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制造业的发展让设计更好地发挥到极致。

产品造型设计是在研究人机协调,并运用艺术规律和科学技术手段,设计和塑造产品形态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中国的设计正处在一个尴尬境地,作为制造大国,却很少有高新科技产品,设计型人才创新能力低下。目前世界每10双运动鞋中有1双是“中国制造”,电脑整机95%以上的零件在中国加工。中国制造在为国际知名品牌“打零工”,收获漂亮数据的背后,却是中国制造缺少自主品牌、受制于人的尴尬现实。美国人说“重视设计,可以富国”,苹果公司的产品风靡全球。其手机或平板电脑是市面上很具设计感的产品,苹果公司在iPhone的设计中创意地引进了Multi-touch触控屏幕、重力传感器等,加上其独特的使用接口设计,让iPhone一举在操作界面上大幅领先其他品牌手机。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与工业制造相辅相成。制造技术是设计实现的基础,设计又是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所以工业设计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作用不容置疑。设计是一种生产力,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中国制造要摆脱“世界工厂”的困境,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何人可编著.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2]刘观庆主编.工业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0.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作者简介:

《工业》教学设计 篇4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

(板书)第八章 中国的工业

(学生活动)

1.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用品中找出两种工业产品;再找出两种与工业无关的产品。

2.读课本提供的工业作用示意图,说明图中的每一项工业与你的那些活动有关。

初中地理工业教学设计 篇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设计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

【设计理念】

情景导入、基础自学、合作探究、自我展示、回归生活,是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分析家乡陕西省为例,掌握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了解我国能源工业的分布情况。最终达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所提升。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分析了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过去,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向西部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介绍了我国的第一、第二大能源,以及主要的工业分布。

【学情分析】

1、认知心理特征

八年级学生年龄尚幼,感知觉有了一定发展,想象力比较丰富,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明确,自主、独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水平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其心理发育略显不成熟。

2、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

八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地理课程学习,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已经对中国的行政区划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初步分析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分布情况,并能进一步说出能源工业的分布省份。

3、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八年级学生虽已有一定的读图能力,但大部分学生浮于表面,只能就文读文、就图读图。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例,进行识图、析图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4、课堂中可能随机生成的问题

由于各教学班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可能会生成一些问题,如“我国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我国主要水电工业分布在哪些河流?哪些省份?……”对此,应有所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

3、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对比学习等方法了解中国工业发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

2、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3、了解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掌握能源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观察法、小组活动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展示几幅图片

提问:你知道下列几幅图片描述的是哪种产业活动吗?(学生回答)

明确:第一幅图是煤炭工业,第二幅图是石油工业,第三幅图是水电工业,第四幅图是汽车工业,第五幅图是机车工业。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工业。

二、新课学习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根据五幅工业活动图片引出工业的重要性。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也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

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学生活动:以山西发展煤炭工业的实例,讨论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明确:应当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市场因素以及现有的经济基础等来发展工业。

(二)中国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煤炭、钢铁、水泥、发电量、棉布、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图”

提问:从1978年到,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项?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快,其中最快的是彩电;可以得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比如:彩电、冰箱等。

展示图片“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工业分布变化示意图”

学生讨论:从旧中国到现在,我国的工业布局情况有什么变化?

明确: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新中国——加强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作用,全面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学生活动:根据所见所闻,说一说家乡工业的发展情况。(小组讨论)

(三)中国工业的分布

1、工业的分类:

重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为生产提供资料)

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等(为生活提供资料)

2、能源工业的分布

提问:你生活中用到过哪些能源?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能源?(学生回答)

明确: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展示图片:“20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统计表

指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第一大能源和第二大能源分别是什么?(煤炭、石油)

明确:煤炭是中国第一大能源,占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70%以上。山西、内蒙古、陕西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区。

展示:“我国主要煤炭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我国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安徽的淮北、淮南,贵州的六盘水,陕西的神府煤田等。

展示:“山西煤田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河东煤田等。

明确:山西省是我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份。

学生活动:讨论将山西省的煤炭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北京、天津等地,这种方式与运输煤炭相比,有什么优点?(分组讨论)

明确:可以更加省时、省运费,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减少输入地环境污染等众多优点。

过渡: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发现并开发了一系列大、中型油田。

展示:“中国石油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我国著名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长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和海上油气田。

展示:“中国主要水电基地图”

指导学生找出龙羊峡、小浪底、二滩、三峡天生桥、丰满等水电站,并说出它们所在河流和省级行政单位。

阅读:展示“清洁能源”资料、图片,学生阅读。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了解了我国工业的发展,重点学习了我国能源工业的分布,尤其是第一大能源煤炭和第二大能源石油的分布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

第二节、工业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三、我国能源工业的分布

1、煤炭工业的分布

2、石油工业的分布

3、水电工业的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是我国工业的发展;

三是能源工业的分布。

在教学时要注意:

(1)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联系身边生活实际,举出适当的例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工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的定义,了解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间的联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读图了解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归纳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工业生产的定义。

三、教学策略

从知识本身来看,本节需要识记的不多。本章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交通运输和农业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教学方法,尤其要突出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差异,有利于学生理解工业生产特点及分布特征。

生活中学生接触工业部门的机会虽然不多,但接触到的工业产品很丰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中常用的工业产品为例展开教学,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工业部门或进行网上学习。

生活中学生接触工业部门的机会虽然不多,但接触到的工业产品很丰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组织实地考察或网上学习,搜集当地主要工业部门的资料,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增加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个经济部门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业;一个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解决完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就要思考如何提高生活品质,这时候需要我们发展哪个经济部门呢?

教师:在我们家里仔细观察,就会找到这个经济部门的很多产品。

学生:完成活动“认识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沙发这种工业产品追根溯源,激发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特点的学习兴趣。】

教师:工业生产是指开采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对原材料(矿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工业产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展示学校不同时期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对比我校建立初期与现在的办学环境的差异,反映出的我国工业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分析,得出我国工业取得辉煌成就。

【设计意图:用鲜活的事例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学生:扮演学校后勤主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校长提供改善办学环境的设计思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并填写申报表。

产品名称

价格

产地

主要原材料

工业部门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上网搜集信息,逐步了解各类工业产品的特点及各种工业生产部门,有助于学生对“什么是工业”这一难点内容的理解。】

教师:我们设计的方案中涉及的产品多属于工业产品,工业的发展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对社会其他部门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总结,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讨论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工业生产的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随着我国的工业发展,不仅在产品种类和产值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中心的数量和分布上也有变化明显。(教师补充一些资料,例如,新老工业分布图,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读“我国工业分布地区的变化图”,说出我国四十年来工业中心分布的时间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落实德育目标。】

教师:依据“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总结现阶段我国工业分布有何特点?

读图分析:

步骤1

教师:现阶段我国主要工业中心集中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读图,找出有4个及以上工业中心的省级行政区域。

步骤2

教师:工业中心密集的省级行政区域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注意方位用语)?

学生:读图,说出我国工业中心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及沿海、沿江地区。

步骤3

教师:在图中确认我国工业中心密集的四大工业基地(绿色区域)及位置(包括省区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附近河流分布)。

学生:读图,找到四大工业基地,说出它们的位置特点。

步骤4

教师:通过分析读图找出的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及工业基地集中分布的区域,请同学们归纳我国工业中心分布的地区差异是什么?

学生:归纳出我国工业分布的主要特征。

教师总结:我国工业中心主要分布特征是:

1.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2.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读图、探究,学生能够读出我国工业中心分布的地区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联系第一章疆域中的知识重点:行政区划,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

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落实知识。】

教师:为什么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江、沿海地区呢?

布置后探究作业:分组考察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搜集“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工业基地的发展资料,完成探究活动表。

【设计意图:为下节的学习进行预习和知识储备,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探究活动表中的内容,从位置、交通、地形、资源、科学技术等方面,探究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

《工业》教学设计 篇7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 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设计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1]简言之, 设计是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罗素曾说过:“当有人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时, 哲学就产生了。”工业设计是为满足人类需求的造物活动, 具有鲜明符号烙印, 从创作初期到实践环节渗透着民族精髓。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综合学科, 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经济与人文等多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完整体系。它研究一切技术领域中有关美的问题, 寻求以人为本、产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旨在形成和谐的关系, 最充分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2]造物与人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 其以为人服务为宗旨, 受环境、人与物、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以创造更合理、完善的生存方式和空间为目标, 是人类主观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是艺术与生活的结晶。产品设计从属于器物文化, 以科技智能为根, 以民族文化为本, 它是有别于自然物的人工造物活动, 是人通过实践方式将文化以“生活之物”“艺术之物”整合的过程。

(一) 生活之物

设计是改善生活的特殊方式, 具有一定的文化品质, 文化包括直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标志着人类思想上的进步。人与文化的关系在于人创造了文化, 而文化造就了人类文明发展, 两者是鱼和水的关系, 密不可分。

造物文化是艺术实践追求, 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是物质和

纹样衬以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几何造型, 比例恰当;深色木材与白色羊皮纸的色彩反差强烈, 使得整个灯具设计表现出既传统又不失时尚的清新气息, 搭配得恰如其分。在该设计中, 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使得传统“团圆”图案重新获得生命力。这是一种借鉴、一种双赢、更是一种传承。

中国古代灯具的造型不仅是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紧密结合, 而且其材料、结构、功能、技法、装饰等都有一定的文化蕴藏。这几方面的完美结合在古代灯具艺术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深厚的设计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已成为设计发展的传统本源之一。要打造真正属于本民族又能为国际社会所认精神的统一, 是物和美的艺术化处理, 自古人有意识选择、加工形成的第一块石制工具开始, 人类艺术中的文化和文明就已经诞生了。诚如苏格拉底所言:“一切为人类服务的东西, 由于它的经久耐用, 所以实时美的, 也是善的。”工业设计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者, 是理念付诸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艺术价值为特殊性, 以更合理、更完善、更人性化的劳动实践为特征, 起着改善物质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审美的双重作用, 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结晶。

(二) 艺术之物

“设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实践行业, 它是经济的、产业的、但又是文化和艺术的。”[3]工业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艺术角度看, 它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活动, 从属于精神生产, 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一直发展至今, 以科学为主要形式, 以机械、自动标准化为特点, 以实现高质量和审美向度的合格产品为目的, 是创造性实践活动。广义的工业设计是整个产品设计领域的总称, 狭义的单指工业产品设计,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它既要满足功能, 又要满足审美, 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交融的结晶。

工业革命后, 人类社会迈入机械化大工业时代, 设计进入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阶段, 主题性较明确。它以外观装饰与标志为第一要素, 以艺术为表达途径, 以形的艺术建构为特色, 而形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它细分为功能、科学、技术元素。

1. 功能之美

功能美是产品设计的核心美学观, 体现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美与善的关系, 它表明对产品的审美创造总是围绕着社会目的而进行。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是运用科学技术创造人的生活、工作需要的“物”, 而物与物组成了环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又构成社会。所以设计的目标使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协作、其核心是为“人”。[4]设计以为人服务为宗旨, 是感性形式的艺术追求, 这样的形式美是实用美是产品在市场存活的基本因素。产品的功能美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美的统一中, 功能美不是功能和形式的简单叠加, 而是产生于功能、结构和形式的最佳组合, 诚如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美善相乐”强调功能美的本质是实用之美, 即功能决定形式, 形式又服从功能, 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 因此, 只有具备良好功能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形式, 方为功能之美。

2. 科学之美

自人类社会起源开始, 科学注定是对客观规律的探求, 以发现事物客观本质为宗旨, 是人类为了追求真理的客观实践活动。

同的优秀设计, 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 透彻把握现代设计的方法的基础上, 兼收并蓄, 融会贯通,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 从而创造出具有文化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成功作品。

参考文献:

[1]秦汉.论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J].装饰, 2008 (4)

[2]张耀引.论中国传统灯具设计之“神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4 (2)

[3]孙建军.中国灯具简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7.

从科学的角度看, 设计就是一种运用了各种技术的科学创造, 从属于物质生产。产品设计的科学之美是大机器生产工艺技术下的产物, 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它是造型、外在装饰和科学的统一。科学由技术的发展形成, 以解决设计中的困难为目的, 技术则以改造特定实在为宗旨, 具有计划性, 人类文明发展的所属阶段都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而科学则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它起着推动知识的进步作用。

3. 技术之美

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 按照特定的目的根据自然与社会规律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和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系统。技术亦是一种物质生产的手段, 是人对自然有目的的改造, 技术的作用是把天成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技术的因素用以追求实用和便利, 它是调节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和物质力量。技术美主要是一种械化的美, 它的美学在于探索技术要素与审美要素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 以促进人类物质生产实现文化形式和审美的统一。技术美亦是“手段美”, 它是材料和科技的运用, 以艺术的形式追求美的创造。工业设计不是纯粹的艺术, 也不是单纯的技术, 而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 自工业革命后, 工业设计以科学之美即技术为最大特征, 它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是反应国家科学生产、生活发展水平, 预示大众消费观和生活方式转变的“晴雨表”。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二、设计的民族文化精髓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先秦时期各种美学思想已不断涌现。《韩非子.解老》中指出:“礼为情貌者也, 文为质释者也,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 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 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 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壁, 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 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 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其质不美也。”[5]强调器物的形式与工艺标准在于器物的结构形式, 应有利于器物自身的实用功能。老子提出“有”与“无”, “利”与“用”之间的关系, 将虚无看成是有实用的, 强调空间在器物和建筑中的作用, 这种“有”与“无”, “利”与“用”的关系为中国造物活动和造型艺术中的虚实互补的审美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孔子主张“文质彬彬”, 强调“美”和“善”统一, 指出设计的实用和功能并重, 设计在实用的基础上注重“审美的自觉”, 这种“美”“善”统一的设计思想作为设计文化的瑰宝, 至今仍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设计艺术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现代设计理念的源泉, 它的设计美学思想、艺术形式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设计发展。

三、“设计原则”下的民族符号

陈汉民老先生曾指出设计的原则, 一是国家形象, 二是民族情结, 三是现代审美, 并强调设计是一种文化, 文化要讲民族观点。鲁迅亦曾说过:越是具有民族化的东西, 也是更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民族性是产品的核心, 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即理论层面, 民族化是内在精神, 内在精神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可, 两者休戚相关。第二即实践层面, 设计的民族化是民族意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统一, 它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国家科技水平的结晶。民族性并不是传统中国元素图案的使用, 而是将本民族精神作为内在血脉通过产品设计体现出来, 以艺术的形式将民族文化和设计巧妙地结合。

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以模仿外国优秀的设计为开端, 前期的学习借鉴为后期自主化设计积蓄了深厚的实践基础。随着国家经济繁荣推动设计产业发展, 工业设计在中国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 20余年的风雨历程诞生了一大批成绩斐然的民族品牌, 海尔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 它是工业设计在中国腾飞的“见证者”。笔者以为, 研究中国现代工业设计, “海尔”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

海尔是本国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 是世界公认的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纵览海尔的成长历程, 它由“青春少年”已悄然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旗下所属的制造基地、研发中心、海外贸易公司等遍布全球, 在国际市场评估调查中, 它是国内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排行榜的本土品牌。

海尔是“多元化”的符号, 它的成功得益于企业坚持将民族意识牢记于心。它的“事迹”告诉大众,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时代, 面对国内、国际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 成功的民族品牌应在尊重和理解本国民族传统文化前提下, 预备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将知识和技术两大因素结合企业与市场所需实行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四、民族性启示

民族性是品牌得以生存的根基,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局势下, 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表现为一种文化竞争, 而文化竞争的实质是设计的竞争, 设计的民族意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它为我们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 繁荣了市场经济, 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为国家经济在国际领域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海尔的成功告诉大众, 科学的发展意识对品牌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意识企业方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 理论意识

1.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它犹如一坛老酒醇香迷人。设计是文化的结晶, 是人类解决客观问题的途径, 设计的民族性是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前提下进行的主观创造, 将民族血脉融入其中, 真正的掌握民族的内核精神, 将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为现代设计所用是关键所在。

2. 学习意识

民族品牌要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应学会借鉴别国的优点, 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将别国设计理念与设计元素巧妙地为我所用, 树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型思维, 企业定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二) 实践意识

1. 创新意识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 良好的创新性意识是民族品牌得以生存的根基, 设计的本质即创新, 创新是知识的创够, 创新的意识是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包括科学和艺术两方面, 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而艺术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的、直观的, 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设计创造过程是主观能动力发挥和施展的过程, 设计师作为伟大的创造者, 将华夏文明以艺术形式深深的挖掘出来。

五、结束语

工业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的一个分支, 它以物质形态为特色, 是人将文化对客观事物的人工组合。我们深信, 未来的中国设计定能提升国家竞争力、提升国家形象, 以创造更为辉煌的硕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刘涛编.《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柳冠中.《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绿色设计与工业设计 篇8

【关键词】绿色设计 环境保护 工业设计 可持续发展

1 绿色设计与工业设计的重要联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了大量工业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人类在享受“聪明才智”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尝到了苦头。庆幸的是,以上的困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股保护环境,珍惜有限资源的绿色环保浪潮已经掀起。与此同时,绿色设计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主要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该只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更应该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指南针。 当我们面对当前的全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温室效应等诸多困境,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足够的危机意识。

现代工业设计要想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跟上绿色设计的脚步。

2 树立绿色设计观念 重新发现现代设计

之前,工业设计最终目标针对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当该产品达到了技术、功能、工艺以及市场的目标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目标就完成了。而绿色设计则涵盖了产品的各个过程,包括从创意构思到制造、使用及废弃后回收、再生处理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到与产品环境属性相同的高度,并将其作为绿色设计的目标。

绿色设计观念的树立能够让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工业设计师的心中。

工业设计师在21世纪所担负的使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艰辛,面对的问题更加繁杂:第一,需要了解“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第二,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使用可回收材料,用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耗量;第三,还要从选择材料、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各个方面,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工业设计的造型由以往单调的机械化转变成语意化、人性化的设计,并追求简洁的造型,占用更少的空间,减少材料的消耗。同时使产品更加耐久,因此,绿色设计在需要设计师的理性的同时,更需要融入新科技,并获得广泛的社会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也不能局限于工业设计师中,而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

3 绿色工业产品的市场前景

尽管我国早于1993年就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定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其实施情况并不能让人满意:上海(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每天产生好几十万个不能回收的一次性餐盒,大自然需要200年才能消化掉它们,常年累月同废水、废气等一起挤占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大型商场、超市也在积极推广布袋或纸袋的使用。而在国际市场合格的绿色产品更是企业的通行证,越是发达的国家,消费群体更能意识到蕴含在产品里面的生态价值,并接受它们。这对绿色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无公害、能耗低的产品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被市场认可,方能走向市场。

目前绿色标志认证在世界各国家得到了推广,一来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来也可以提高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著名管理学家乔治·温特所著《企业与环境》如是说道:“总经理可以不去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来的公司必须善于处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表明,绿色产品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明朗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工业与设计的变革,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大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但同时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的关系。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都抛在了人类面前,甚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也面临着威胁。当下频繁出现的国际新名词“可持续发展”,恰恰说明人类能否在地球上长久生存已经成为了谜题。“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的原则被设计理论界提出,尝试给设计新的地位,以改善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让人类重新过上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说的那样:“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李芳丽.《新工艺文化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许平,潘琳.《绿色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08.

[3]刘光复.《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04.

上一篇:初出茅庐职场变身四步下一篇:医院法律法规执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