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2024-08-19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精选12篇)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1

自14世纪以来, 素描就一直被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所重视而成为美术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文艺“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 在造型艺术中, 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所以, 不管你学习的是哪种艺术形式, 油画也好, 设计也罢, 都需要把素描当成根基来进行系统的学习。然而进入20世纪以后, 各种适应大工业生产的专业设计出现了。大工业生产的出现转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 因此造型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美术创作的素描, 越来越不能满足设计专业的要求。“设计素描”这一新概念被从事现代设计教育的包豪斯学校的设计专家们提出。这个概念一出现就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即:它的一切知识都为设计服务的。

作为以工业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为目的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眼、手、脑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能力是设计素描最终的教学目标。其中, 眼的训练在于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 主要指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以及视觉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手的训练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即培养学生对技艺的适应能力、掌握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而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

但在我国, 工业设计专业的招生却与其他专业大相径庭。尤其在工科类学校, 学生可以分为工科类和艺术类。工科类的学生在入校前是完全没有任何素描基础的。他们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辅导。设计素描对他们来说, 完全是一门陌生的课程;另一类艺术生, 很大一部分也是高三通过临时突击考上来的。他们并没有相对应的基础和理论作为支撑, 只会呆板地临摹与复制。这两类学生的美术水平都比不上专业美院的学生。因此, 针对这两类学生,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 培养出学习该专业所必须的素描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 就成为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重要指标。

然而, 从学校方面来看, 设计素描课程的课时短且不连贯, 平均课时在80节左右。因此老师既不可能做到单纯地去讲述理论而完全抛弃技艺训练, 更不可能在学生描摹基本几何形体都有困难的情况下去探究设计思维的表现;而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出头脑中的形象来也是相当不实际的。再者, 很多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依然沿用传统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传统绘画理念的束缚下过于拘谨, 完全抹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不能准确了解到设计素描的真正含义是为了培养设计创意能力而进行的形象思维系统实践训练。造成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过度依赖电脑软件, 轻视素描, 甚至不知道如何找到画好一张素描与如何设计好一件产品之间的联系。

设计素描的教学要始终跟着专业的需要走, 所以工业设计的素描课程, 必须符合产品设计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 在此, 笔者也尝试性地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1. 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明确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展开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 应该加大结构素描的比重, 摒弃物体的固有色和光影的视觉干扰, 强调物体的结构和形态, 主要训练学生所画空间形体的比例、结构和把握整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透视原理的基础上准确的视觉判断力和造型能力。

2. 脱离传统美院的教学模式, 创建符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 不光要考虑材料、造型、表面肌理等因素, 还得在产品具有创造性、合理性的前提下, 才能把实物形态在三维空间表现出来。其中, 结构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结构是实现形态的基本条件, 也很大程度限制了形态的变化。两者关系是一种根与叶的关系。在教学中, 可以与学生探讨形态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明确研究结构的根本目的, 从而解决掉产品形态造型的问题。除此以外, 训练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肌理组织的表现, 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肌理的感觉性的对不同材料质感的表现力。在以后的设计中, 能够更合理地选择运用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3. 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与联系, 如《工程制图》《工业设计工程原理》等, 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形体, 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提高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成果。

4. 形体和空间是研究设计素描的两大问题, 而在平面构成中, 点、线、面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三要素。

两者具有共通性。在设计素描教学的时候引入基本的构成知识, 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两者之间点、线、面中的同类基本元素进行归类和比较, 从而找到独立的新的视觉元素, 提高学生对其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并以此为依托, 通过不断地发现新元素, 使学生慢慢掌握从自然界中获取素描元素的规律和法则。

5. 设计素描除了强化学生的具体的表现事物的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创意。

即在绘画中做到由分解到重组、由重组到分解的变化;由具象到抽象、由抽象到具象的转换。为学生以后设计思想和创意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也为设计素描的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设计素描, 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功, 它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 对学生灌输正确、理性的教学内容, 并绘画练习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渐树立起设计观, 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高校工业设计教学中, 设计素描一直是被看作学生入学以后的一门基础课。但是, 基础并不代表它不重要。相反, 它是决定学生以后专业课学习好坏的一个标杆。本文从高校工业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入手, 通过探讨素描教学改革的目的, 找到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提高设计素描教学的科学性。

关键词:设计素描,工业设计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一版.

[2]李东安.王志刚.束新水.《新概念设计素描》,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

[3]陶纯孝.《迈向21世纪的中国专业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 1998 (3) :5-6.

[4]庄永成.《工业设计素描教程》,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2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 http://

转载请注明

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引用《大众文艺》

摘要:本文针对工业设计专业体系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基础教学中,所暴露的讲授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相对困难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十二五”规划中“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下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如教材选用创新、教学体验创新和课程考核模式创新等方式,使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符合新形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材选用创新;教学体验创新;考核模式创新

前言从1982年我国在高校中开办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至今,各高

校在学科建设的实践和摸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多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经验和模式,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框架大同小异,在工业设计专业下均开设有“机械设计基础”

(部分学校设为“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旨在解决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结构问题,这是将设计概念转换为实际产品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传统教学偏于工科的理论讲授,往往使得该课程与专业框架下其他课程脱节,孤立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对产品设计中的工程问题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造成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甚至对专业的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调整,以符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需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或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针对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能量传动、机构原理及零部件间的联接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是产品设计中将概念转换为实际可加工可使用的产品的关键,这方面的技能也是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时生产企业所关注的,因此该类工程类课程的开设,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之所以会造成知识点的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全面的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早期的教材编著者主要以机械学领域的专家为主,内容上往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到的钻床、内燃机、牛头刨床等工程机械为案例,加上部分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经验和理解不足,不能将这些机构原理与产品设计相结合,依然以传统工科模式进行照搬和对机械类教材内容的简单删减,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常以理论灌输和公式推导为主,对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尤其是以文科高考入学的艺术类学生更是觉得抽象、空洞,无法转换为学生的知识构架,更无法与实际生产相接轨。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产业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对于新形势下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层的反思与创新实践。

二、教学形式的创新探讨

作为工业设计教学,其核心本质是让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方法和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各方面知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产品设计中的结构问题,其本质核心是为产品设计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对以工程机械为背景的现行教材进行知识点简单删减的传统模式,从教材选用、教学体验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围绕产品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创新探索。更多文学期刊到天天期刊网

发表咨询电话:***

QQ:1286503325

1.教材选用创新各大高校在专业办学中专业方向划分越来越细,传统教学经验中所选用的《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非机类)》等教材涵盖比较笼统,以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案例不利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解。

各院校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是不现实的,在尊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早期工作者对该专业所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于课程教材的选用,应该考虑与专业实际相结合,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如更侧重于产品覆盖件的构造形式、联接方式及产品(工作过程中的)运动机构特征等,教材中的案例应该更多地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摸的着的产品,如对于在机构原理中,凸轮机构的案例,可以列举饮水机、按摩椅等实际案例等。

在目前合适教材有限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考虑提取该课程所需传授的知识框架,备课过程中搜集相关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这种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更为直观,容易理解。

2.教学体验创新如本文第一节所描述,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中,很多院校采取将课程划拨到其他工科院系或者外聘任课教师的方式,教学模式以沿袭工科机械类课程中“理论教学”加“应用题解答”为主,往往导致该课程知识框架孤立,缺乏实践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也无法通过课堂学到有实践意义的知识。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外观造型的设计与工程结构的学习,对于产品(机械)内部工作原理层面的知识点的背诵和计算题、应用题的解答均不是培养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体验放在首位,通过产品图片、动画视频以及拆卸一些实际产品直观的体现,让学生结合书本上所描述知识点进行消化理解。

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学习“机械联接”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为例,为加深学生对卡口、螺纹等联接形式的认识,并学会在设计实践运用,近两年的教学中,采取理论教学梳理后,让学生对一些废弃电子产品进行拆卸、绘制爆炸图,并在保留原电子产品电路板的前提下,对该产品的外观进行重新设计:学生在拆卸和绘图过程中,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验证,也是一个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解过程;在后期的再设计中,考虑产品的联接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通过动手实践,摆脱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也培养了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考核方式创新课程的考核,其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工业设

计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其目的不是在于培养会对机械公式进行推导,会计算齿轮传动比、凸轮轮廓抛物线的“机械设计师”。对于课程的考核形式,若任然停留在以传统的试卷为主要形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背诵书本上的文字及公式的推导,而考试之后却很容易忘记,不仅无法刺激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相关知识,都起不到任何帮助。

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不应该停留在“考试课”或者“考查课”上的争论,而应该结合专业实际,以及对今后产品设计相关课程学习的支撑,从“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结构,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考核。考核方式的创新,可以考虑以命名一设计课题的形式展开,学生着重考虑如何解决课题中的产品结构及功能问题。如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酒瓶进行设计,要求在设计中考虑酒瓶的防漏问题;通过联接知识设计可便携的折叠式床垫;利用联动原理,设计趣味儿童玩具等。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既回避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归纳与整理,这些知识框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对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特点、人才培养计划及地方区域规划特色出发,打破传统理工科理论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教材选用、教学体验模式及考核方式进行合理创新与尝试,以培养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工业设计的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创新实践与总结

中,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1]叶丹,孔敏.产品构造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王大康,韩泽光.机械设计基础(非机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三版)

[4]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张宪荣.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赵德成.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 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教学模式中国的工业设计专业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1990年前后,由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经济高速发展,当庞大的市场需求已经产生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做好准备,为之服务的工业设计人才少之又少。2000年前后,企业逐渐认识到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工业设计迎来了新的浪潮,各个高校都增设了工业设计。2010年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系新增工业设计专业,并且招收了第一届的学生,作为独立院校里如此年轻的专业,积极开展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一、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 简单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许多地方性大学和独立学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生搬硬套国内一流大学的教学模式。由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这三大块组成的“三段式”教学方法,是至今仍被我国许多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对课程进行简单的叠加,在艺术类课程的基础上,把部分工科类的课程叠加上去。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既没有过渡也没有衔接,割裂了工业设计完整程序的贯通。导致教学与实际的设计要求相距甚远,与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设计脱节。

2. 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陈旧。由于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时间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存在办学时间短、基础薄弱的问题,而独立学院在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之初,忙于解决师资和设备的问题,对于教学思想体系的研究不足。产学研的建设还在初步阶段,缺乏实践性和研究性的教学环境。

二、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1. 培养创新能力。除了日常的教学与实践外,与同类学校开展联合实践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设计大赛也是一个有效的举措。不仅帮助学生更好更主动地消化所学知识,还能够增加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增强与工科工业设计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贯通。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形态、色彩、创造力、设计表现的培养占其培养计划的绝大部分,至仍有不少的院校用“工业造型设计”(工造)这样的称谓来代替工业设计,其原因就是部分院校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没有真正改进和变更工业设计学科。艺术类的工业设计学生由于缺乏工科基础,对产品的特性和结构、机械原理、人机尺度、外部成型的加工方法和工艺都了解甚少。开设的部分工科类课程也是生硬叠加,课时过少,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一个较深入的把握的时候就已结束了学习。如果这些课程也是由艺术类工业设计的教师来讲授,那么对于教学质量就更难以保证,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是由学校到学校,自己也缺乏实际经验,导致学生做出的设计都只是“纸上谈兵”,与市场脱节,甚至背离市场。为了及时修正这些问题,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工科知识的课程和学时数以外,在细分专业方向后,更可针对所选方向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如家电设计方向,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机械设计基础、材料与加工工艺,甚至一些物理和电子的基础学习,并将这些有针对性的工科知识糅合到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聘请企业中的技师或工程师参与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3. 建设系统的综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较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相比较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重视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是独立学院工业设计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专业实验室、工作室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培训基地,但工业设计实验室利用率低、昂贵设备束之高阁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除了慎选设备外,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利用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聘请专职的实验人员对实验室进行日常管理外,还应该针对木工、金工、玻璃、陶瓷等不同领域,请技师指导学生进行模型的制作。一所独立学院资源有限,在专业建设上难以全面应对,本院母体学校广州大学在工业设计教学上已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并拥有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依靠母体学校的资源,能够为学生的实战能力的培训提供新的力量。

4. 依托周边企业资源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结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必须体现实践的效应,独立学院与国内一流大学的办学条件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高年级进行的专题设计,多数以虚拟的课题进行教学和设计。这种课题式教学看似有相当的完整性,但学生对于产品的结构、材料、制造工艺等知识多数来自于网络,所设计出的产品,往往流于空泛的概念,无法生产,没有触及市场真正的需求。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地处增城市,位于广州市东部近郊、珠三角东北部,有着肥沃的工业土壤,尤其有汽车、摩托车、IT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支撑。我院在与广州市华南摩托企业集团的校企合作项目上已有了一定的探索,并看到了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链条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工业设计的课程教学中逐步形成企业课题进行课程教学,将课堂知识的灌输式传授转化为为学生进行实际项目的操作,企业的技工师傅、工程师全程参与课题教学,对结构、材料等予以可行性分析的指导和帮助,企业的资源也弥补了校内实践平台所不能承载的部分。这种由设计专题与企业对接,产学并进的教学新模式必然对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职业设计师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如何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将社会学、心理学、工程技术、艺术、市场等学科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又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对于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探索不断调整的领域,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为培养新时代的设计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德】布尔德克著,胡飞译.产品设计——历史、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鲁晓波.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与高等工业设计教育对策[EB/OL].http://dolcn.com,设计在线,2001(8).

[3]肖颜琴.广东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再认识[J].装饰,2012(2).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4

1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呈现出新特点

1.1 涉及资源信息量大

互联网丰富的设计资源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 网络平台中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众多优秀的设计师的设计作品, 使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展, 通过内心的体验, 使学生对工业设计的认识逐步由空乏转向丰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促进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提升。

1.2 学习手段灵活

网络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 为受众提供色彩斑斓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声音、活泼可爱的视频, 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因此, 以网络为载体, 有利于增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1.3 通过网络通讯工具与软件使师生之间及时沟通

网络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通过论坛、微博、腾讯QQ、飞信等工具, 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的作用,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

网络环境的不直接面对面交流的特点能使学生克服畏惧羞涩心理, 能够发表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言论, 并能与其他学习者随时进行交流, 吸纳其他人的可取之处, 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1.4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网络文化环境下, 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鲜明、具有自主思维意识的人, 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工具。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内容。基于网络的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式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

在网络文化学习过程中, 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 而是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历教育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自己主宰学习进度, 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 从而学习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总而言之, 网络文化环境下, 高校教育者在学生接受文化知识中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

2 改革教学观念、手段与方法, 使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开设网络课堂, 辅助专业课程学习

结合高校现有的选课系统, 学生用户可选定课程大类进而选定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查看选定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可查看实验指导书查看实验指导和具体练习题目, 可查看每一章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准备, 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围绕本章内容, 学习后可查看“重点和难点”、“课后思考题”及课后总结等内容, 也可查看相关的参考教材书目。

2.2 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

可以把课后作业的布置、答疑和评判在网络平台进行。如通过“课下作业”模块, 学生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要求、提交日期等;通过“提交作业”页面, 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给自己的任课教师上传已经完成的作业;通过“作业查询”页面, 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各次作业的完成的情况, 成绩以及教师给出的评语。

2.3 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及时总结回顾所学知识

学生进入在线测试中心可以进行各门网络课程在线测试, 这样不仅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进行了综合考核, 同时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水平效果的重要指标。

2.4 便捷的师生互动方式可以增进师生交流与沟通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设网络师生互动模块, 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在我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 老师基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 将学生组成设计团队, 围绕着同一设计课题进行分工协作。这一切都可以利用论坛系统、在线即使通讯系统;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络远程协助等信息技术实现

学生可以在互动平台中对热点问题或难点问题选择教师进行提问、咨询, 由教师来解答。可以通过教师回复查询教师是否已经针对问题进行回复, 也可以通过历史咨询查询查找学生的历史提问情况。也可以建立学习交流论坛, 按专题分成各个论坛主题, 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通过论坛学生还可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上课时没有弄明白或者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内容, 实现异步学习, 从中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效果, 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

2.5 建立学习资源库, 提供扩展性学习资料

通过教师和学生上传一些在自主学习时所需的各种类型的扩展性学习资源, 包括各种工具软件、经验技巧、书籍资料、源码等, 可由学生自主下载。如在工业设计表达课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名师的效果图表现技法视频资料、优秀的效果图和产品速写图例、效果图绘制步骤图等等, 大量的资料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实际有选择的选取。

参考文献

[1]李倩.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J].校长阅刊, 2005 (3) .[1]李倩.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J].校长阅刊, 2005 (3) .

[2]张冉.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性学习的探讨[J].教育信息化, 2004 (2) .[2]张冉.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性学习的探讨[J].教育信息化, 2004 (2) .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5

一、课号:

二、总学时:45学时

三、适用专业:专科三年制工业设计专业

四、选用教材:《实用电子工程制图》,童幸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制图是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语言,是表达、交流设计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和重要专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图示、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绘制、阅读工程设计图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空间逻辑思维、空间形象思维和空间构思造型能力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识读、绘制工程设计图样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二维、三维图形进行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而为产品设计的系统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的坚实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学时)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部分规定(图纸幅面及格式、作图比例、字体、图线等);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图板、圆规、铅笔、丁字尺和三角尺等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用法,几何图形的绘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部分常用标准(图纸幅面及格式、作图比例、字体写法和常用图线的格式及其画法)的内容,正确掌握使用图板、圆规、铅笔、丁字尺和三角尺等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及几何作图方法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做到作图准确、线型分明、字体工整、整洁美观等。

本章的重点是《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部分常用标准(图纸幅面及格式、作图比例、字体写法和常用图线的格式及其画法)的内容,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图板、圆规、铅笔、丁字尺和三角尺等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用法。

本章的难点是正确掌握使用图板、圆规、铅笔、丁字尺和三角尺等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及几何作图方法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做到作图准确、线型分明、字体工整、整洁美观等。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2、点、直线、平面的投影(4学时)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投影法的分类、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特性、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特性);点的投影(点的三面投影、两点相对位置);直线的投影(直线对投影面的各种相对位置、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直线上的点、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平面的投影(平面的表示法、平面对投影面的各种相对位置及投影特性、平面上的点和直线);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相对位置(平行问题、相交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投影法的基本知识、点的投影、直线的投影、平面的投影、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相对位置(平行问题、相交问题)。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投影法的基本知识、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点、直线

与平面的投影特性,平面内取点取线。

本章的难点是平面内取点取线、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3、立体的投影(8学时)

平面体的投影和平面体表面取点的方法;回转体的投影和回转体表面取点的方法;截交线(平面与平面体的表面交线、平面与回转体的表面交线);相贯线(平面体与回转体的表面交线、回转体与回转体的表面交线、多体相贯的表面交线、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立体(底面平行于投影面的直棱柱、直棱锥)和曲面立体(轴线垂直于投影面的圆柱、圆锥和圆球)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理解和掌握求作平面与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截交线的基本方法(截平面只限特殊位置),理解和掌握求作平面体与回转体、回转体与回转体(表面取点法和辅助平面法)的相贯线的基本方法、相贯线的特殊情况等。

本章的重点是求作截交线(平面与平面体的表面交线、平面与回转体的表面交线),求作相贯线(平面体与回转体的表面交线、回转体与回转体的表面交线、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本章的难点是表面取点法和辅助平面法求作相贯线的基本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8学时。

4、组合体(6学时)

组合体的概念、组合形式及表面连接关系;形体分析法的概念;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由组合体绘制三视图;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识读组合体的三视图。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组合体的概念、组合形式及表面连接关系,理解形体分析法的概念,熟练掌握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由组合体绘制三视图的方法,掌握组合体尺寸标注的方法;熟练掌握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熟练掌握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由组合体绘制三视图的方法和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掌握组合体尺寸标注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5、轴测图(2学时)

轴测图的基本概念;轴测投影的特性;常用轴测图的种类;正等轴测图的画法;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轴测图的基本概念、轴测投影的特性和常用轴测图的种类,熟练掌握正等轴测图的画法,熟练掌握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本章的重点是轴测图的基本概念和轴测投影的特性,正等轴测图的画法和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本章的难点是正等轴测图的画法和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6、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7学时)

基本视图的形成、名称及配置关系;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画法及标注;剖视的概念、剖切位置、画剖视图的方法、步骤及标注;用单一剖切面、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几个相交的剖切面作剖视图的画法及标注;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的画法及标注;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的画法及标注;局部放大

图、常用简化画法和其他规定画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视图的形成、名称及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画法及标注,理解和掌握剖视的概念、剖切位置、画剖视图的方法、步骤及标注,理解和掌握用单一剖切面、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几个相交的剖切面作剖视图的画法及标注,理解和掌握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的画法及标注,理解和掌握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的画法及标注,理解和掌握局部放大图、常用简化画法和其他规定画法。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基本视图的形成、名称及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画法及标注,理解和掌握剖视图的画法及标注,理解和掌握断面图的画法及标注,理解和掌握局部放大图、常用简化画法和其他规定画法。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剖视图的画法及标注、理解和掌握断面图的画法及标注。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7学时。

7、标准件和常用件(6学时)

螺纹的形成、种类、用途、要素、规定画法及标注、标准螺纹的查表;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种类、用途、标记与查表;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与螺钉联接的画法;直齿圆柱齿轮轮齿部分的名称及尺寸关系、单个直齿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直齿锥齿轮、蜗杆蜗轮轮齿部分的名称及尺寸关系、锥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直齿圆柱齿轮的测绘方法;键、销的种类和标记;普通平键、半圆键和钩头楔键联接的画法;销联接的画;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及其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螺纹的形成、种类、用途、要素、规定画法及标注、标准螺纹的查表,理解和掌握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种类、用途、标记与查表,理解和掌握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与螺钉联接的画法,理解和掌握直齿圆柱齿轮轮齿部分的名称及尺寸关系、单个直齿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理解和掌握直齿锥齿轮、蜗杆蜗轮轮齿部分的名称及尺寸关系、锥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理解和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测绘方法,理解和掌握键、销的种类和标记,理解和掌握普通平键、半圆键和钩头楔键联接的画法,理解和掌握销联接的画,理解和掌握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理解和掌握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及其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

本章的重点是螺纹的形成、种类、用途、要素、规定画法及标注、标准螺纹的查表,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种类、用途、标记与查表,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与螺钉联接的画法,直齿圆柱齿轮轮齿部分的名称及尺寸关系、单个直齿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

本章的难点是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种类、用途、标记与查表,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与螺钉联接的画法,直齿圆柱齿轮轮齿部分的名称及尺寸关系、单个直齿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8、零件图(6学时)

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原则;轴套类、盘盖类零件、叉架类、箱体类等典型零件的表示方法;尺寸基准的概念,初步掌握典型零件的尺寸标注;极限与配合的概念、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系列,掌握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与识读;常用形位公差的项目、符号以及标注与识读;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标注与识读;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识读零件图的方法与步骤;零件测绘的方法与步骤。并会从国标中查阅各标准值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理解和掌握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原则,掌握轴套类、盘盖类、叉架类、箱体类等典型零件的表示方法,理解和掌握尺寸基准的概念并掌握典型零件的尺寸标注,理解和掌握极限与配合的概念、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系列,掌握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与识读,理解和掌握常用形位公差的项目、符号以及标注与识读,理解和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标注与识读,理解和掌握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理解和掌握识读零件图的方法与步骤,理解和掌握零件测绘的方法与步骤。

本章的重点是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原则,轴套类、盘盖类、叉架类、箱体类等典型零件的表示方法,尺寸基准的概念并掌握典型零件的尺寸标注,极限与配合的概念、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系列,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与识读,常用形位公差的项目、符号以及标注与识读,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标注与识读,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识读零件图的方法与步骤,零件测绘的方法与步骤。

本章的难点是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原则,轴套类、盘盖类、叉架类、箱体类等典型零件的表示方法,尺寸基准的概念并掌握典型零件的尺寸标注,极限与配合的概念、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系列,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与识读,常用形位公差的项目、符号以及标注与识读,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标注与识读,识读零件图的方法与步骤。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9、装配图(4学时)

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装配图的视图选择原则;装配图的规定画法、特殊表示方法和简化画法;装配图的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的标注与识读;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的编排方法与明细栏和标题栏的填写方法;绘制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常见的装配工艺结构;识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方法;部件的测绘方法和步骤。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理解和掌握装配图的视图选择原则,掌握装配图的规定画法、特殊表示方法和简化画法,理解和掌握装配图的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的标注与识读,理解和掌握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的编排方法与明细栏和标题栏的填写方法,掌握绘制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常见的装配工艺结构,掌握识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方法,理解和掌握部件的测绘方法和步骤。

本章的重点是装配图的视图选择原则,绘制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识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部件的测绘方法和步骤。

本章的难点是绘制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识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部件的测绘方法和步骤。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七、参考书目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6

工业设计现状

在数字时代,工业设计的产品慢慢的走向智能化。智能化产品慢慢取代传统的产品,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革新。在高等院校中,工业设计应符合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工业设计也应该向智能化产品设计进行转变。

现在以人为本的国情中,产品的设计也转向以人为本,这就从工业设计延伸出的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用户、环境、技术、行为方式为元素的设计与定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并致力于这种行为进行设计。通过会产品的界面和行为进行交互设计,让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从而达到用户的目标,这就是交互设计的目的。智能化产品也应以用户需求为目标进行设计。

然而,随着产品和用户体验日趋复杂、功能增多,新的人工物不断涌现,给用户造成的认知摩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对交互设计的需求变得愈来愈显性,从而触发其作为单独的设计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呼声变得愈发迫切。

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多媒体让交互设计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化,多学科各角度的剖析让交互设计理论的显得更加丰富。现在基于交互设计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而很多新的产品也大量的吸收了交互设计的理论。多媒体的广泛渗入,移动设备产品的交互设计越来越多给与用户以创新体验。

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课程改革

数字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智能化产品。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智能化的产品也结合了计算机的应用。智能化的产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应该从始而终,无论是概念式的交互还是实体式的交互都应以人为本,这一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设计过程中,无论是资料的收集、用户调研还是概念设计,乃至模型的制作都离不开实践调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概念式的交互设计应该把用户的行为方式考虑进去,结合用户使用产品的愉悦情况、使用的步骤进行分析;实体式的交互应该把用户使用产品的安全性能考虑进行。之所以要考虑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取证证明。这一些列可以按照企业的设计流程进行实践操作。

应用型大学对整个专业的設置应该围绕实践进行分配,然而针对于移动设备交互设计这一门课程的实践改革建议如下:

1.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应用与实践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再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跟工作岗位接轨。主要实践体现在:

(1)作品收集、讨论,分析作品中所使用的概念设计、用户模型、界面流程结等作品本身特征,并作出总结;

(2)用户调研:通过用户调研的手段(介入观察、非介入观察, 采访等),调查了解用户及其相关使用的场景,以便对其有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用户使用时候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后继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

(3)概念设计:通过综合考虑用户调研的结果、技术可行性、以及商业机会,为设计的目标创建概念(目标可能是新的软件、产品、服务或者系统)。整个过程可能来回迭代进行多次,每个过程可能包含头脑风暴、交谈(无保留的交谈)、细化概念模型等活动;

(4)创建用户模型:基于用户调用得到的用户行为模式,设计师创建场景或者用户故事或者storyboard来描绘设计中产品将来可能的形态。通常,设计师设计用户模型(persona)来作为创建场景的基础。确定移动终端交互设计的用户模型(大概3-5种,选择3种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用户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不少于3种);

(5)创建界面流程:采用wireframe来描述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行为。在wireframe中,采用分页或者分屏的方式(夹带相关部分的注解),来描述系统的细节。界面流图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操作流程,并完成图标设计。之后,发企业同行讨论、修改;定稿后,着手开始实验;每次APP界面设计后,附加电子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同APP设计同步评估界面设计、行为方式、结构框架的反响及可行性,及时作出修正、废弃、继续等决定;

2.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校企合作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在教学中得到实践学习,应充分发挥校企结合,把社会资源引入到校园中来,结合实际的项目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进行锻炼。引用实际项目,从最开始的市场调研部分到最后的原型成立部分,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学习。

结语

交互设计是工业设计新型的学科,移动设备的交互设计更是新型的课程,为了适应应用教学的模型,移动设备的交互设计应从实践入手,整个的课程贯穿着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知识,能够跟社会岗位需求接轨。这也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7

一、对设计色彩的再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有些学生会认为色彩课是美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 与自己无关, 因此对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这样就很难达到设计色彩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

我们知道色彩在视觉传达中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 它比产品的形态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我们常用“先看颜色后看花”, “七分颜色三分形”来描述色彩在视觉效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产品造型设计中, 必须重视设计色彩的因素。而达到这种在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的能力, 我们通常是以色彩写生训练为手段, 开始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进而达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提高学生审美表现水平和色彩综合素养的目的。此为我们要进行色彩训练的原因。

虽然, 设计色彩和一般绘画色彩所依据的色彩原理和审美规律是一致的, 但是它们各自的表现特性与内容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绘画色彩通过光影与色调的多样性自由地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 并使观者获得纯艺术地感染;设计色彩在工业设计的实践中要受到设计对象多方面的功能制约, 在教学中则主要是强调物象固有色的对比、谐调、色块组合关系与色调等问题。此为设计色彩与纯艺术绘画的区别。

二、教师的教学思路需要转变

即使是工科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 师资也大部分来自艺术类院校。教学环境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专业探讨中, 我们更多地强调在色彩写生以外如何将自然色彩转化为意象色彩, 提高对画面的表现力与色彩的设计能力。并把此作为艺术绘画和设计色彩的区别。对于已经有了一定色彩基础的艺术类学生来说, 这种探讨是有必要、也是有益的。但是对没有任何色彩基础的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却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时, 还有一个制约因素是专业课的课时, 因为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 课程内容较多, 专业课一般都安排在32到40课时之间, 如此短的时间很难达到“将自然色彩转化为意象色彩, 提高对画面表现力与色彩设计能力”的教学目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色彩教学中, 把教学的重心放到色彩的一些基本要理论和简单的客观表现能力上。例如在掌握色彩三属性以及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空间透视的基础上, 强调以客观表现为目的。因为这种客观表现的能力是基础, 从教学上来说, 这种能力和素描的表现能力直接决定了后续产品设计表现技能课程的学习效果。而在设计实践中我们都认同“设计师设计表现的能力与设计创意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的这种观点。简单来说, 在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中, 教师既要像对待初学色彩者强调写生色彩的观察方法、色彩之间的关系和表现技巧, 还要引导学生在理论的高度来看设计色彩。

另外, 工科类学生一般文化课成绩较好, 逻辑思维较强, 理论的理解不成问题, 但是表达技巧一时难以提高, “眼高手低”的问题比较严重, 这样一些学生难免产生挫折感, 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没有兴趣, 是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与否, 作为教师, 要多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积极性。当然这种鼓励应该是在公平的评价和建议之上的。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往在艺术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 许多学生都会感觉有种茫然性, 对学习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这种现象在工科类院校更加普遍, 如果处理不当, 很容易造成设计色彩教学与后续课的前后脱节, 与实际应用脱节。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工科类院校的实际情况, 重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感观,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通过图片、幻灯等教学方式来完善教学体系, 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优秀作品的展示, 使学生感受工业设计, 领悟工业设计, 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创造思维、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 去认识色彩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受到启发, 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 以它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点, 近年来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设计色彩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示设计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

一是通过展示优秀的设计手绘表现作品、电脑表现作品以至成品, 来直观的说明设计色彩在设计过程的应用。二是通过展示成功的设计色彩案例来强调视觉心理的在工业设计的应用。使学生从一接触设计色彩始就能认识到现代工业设计产品上的色彩的复杂性、社会性、流行性等等。

总之, 设计色彩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 自始至终要贯穿以设计观念为指导的思想, 并能结合工科类专业特点, 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创新, 明确设计色彩训练的专业特点, 依科学、认真的态度进行探索, 使学生通过设计色彩的学习, 创新观念, 提高设计表现能力, 充分发掘设计潜能, 培养未来高素质、创新型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8

关键词:手绘表达,设计语言,表达分析

“‘变’,永远是设计中不变的原则”用来说明设计专业的特点是很贴切的,创造、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设计师的座右铭。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形容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时代在发展,知识和理论体系在不断创新,专业的课程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面都要变化、更新,才能使整个课程体系保证灵活性和培养力。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手绘能力的训练一直都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来进行教学,具有比较稳定的课程地位,然而在计算机表现能力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手绘表达的课程该如何调整来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985年著名的英国设计师Dick Powell出版了他的《表现技法》一书,第一次详细地讲述和总结了在产品设计种常用的表现技法,1987年他又出版了一本详细讲解高级马克笔技法的书,书中精选了许多职业设计师的高水平的表现作品,成为许多学生和教师学习表现技法的必备参考书目。国内许多院校的表现技法课程都以此作为参考来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表现方法也承袭了书中的几个主要的总结。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设计师和学生找到了一个新的表现手段,三维软件的渲染效果逼真,软件使用也不难掌握,尤其是速度更快、效果更好的渲染器的不断推出,程序能做出手绘达不到的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因此许多学生放弃了马克笔而选择了鼠标,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上面,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学生,很容易适应而乐于接受三维软件的表现方法,从而使用在手绘训练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式下,产品的手绘表现课程就应该灵活地变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真正与电脑表现课程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点并相得益彰。

首先从课程名称方面,以往的“产品设计表现技法”或“产品效果图表现技法”等名称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着重于技法和技巧,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将课程名称改为“产品手绘表达”,则更全面和深入,更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和目的。“手绘表达”这个名称更着重于思维的表达,它是设计师的语言,是设计师对设计由内而外的表达方式,更突出设计师本身的主体性思维,没有它,设计师会变成半个“哑巴”。我们从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得知,语言技能的学习对儿童大脑发育完善至关重要,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和外壳,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建立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上的人类思维。同样,手绘表达语言是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外壳,它的训练和提高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和发展至关重要,能够达到使手—脑—心合一的训练效果。浩汉设计公司的陈文龙先生如此评价设计表现的重要性:“个人长期的观察,发现大部分的设计师其SKETCH的能力与设计创意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SKETCH能力好的其创意与设计执行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手绘表达的训练不是应该减少,反之,更应该加强。

其次,从手绘表达的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对以往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往的表现课程一部分内容是设计速写,另一部分内容是效果图表现。在计算机表现进入校园之前,课程内容中大量的课时分配给了效果图表现,学生采用传统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产品效果,如钢笔淡彩、水粉、喷绘、马克笔、色粉等表现方法,描绘一副传神的产品效果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要经过大量的训练。现在,三维软件的渲染可以取代这一部分内容,逼真的表现工作交给计算机,从而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创造性的设计工作。从总体上来讲,手绘表达课程不仅仅只局限在一门课之内,它应该是涵盖一个从基础到熟练表达的课程系列(图一),所以表达课程应该是由基础表达课和专业表达课以及应用表达课程等三个大的部分来组成。基础表达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透视、设计速写等;专业表达课程包括:产品快速表达、产品效果表达、作品赏析等;应用表达是在高年级的各门课程设计中继续训练和应用手绘表达, 以提高水平, 向手—脑—心合一的目标迈进。

在以上表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减少逼真描绘的技法课程内容,把这种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而将训练的重心放在快速表现上面,如快速草图、推敲性草图等,效果图的表现重心也向效果草图方面倾斜,着重表现产品设计的重要特征如形态、比例、尺度等等方面,这也符合产品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重点。一般来说,设计师在设计时的思维方式一般是从产品的远景表现,到中景表现,最后深入到近景表现,也就是说,在设计产品形态的时候先思考、组织产品的整体形态,就像从远处观察产品一样,看不到过多的细节,看到的主要是产品的整体形态、尺度和比例,而产品的整体形态在产品造型中是最重要的,它为产品的造型确定了一个基调,随后的设计深入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就像在中景和近景观察产品一样,添加更多的细节。所以,快速草图、推敲性草图,着重于产品的远景和中景的设计,强调的是灵感的捕捉、记录,整体形态比例的推敲,草图技能对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的锻炼和推动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专业表达课程中,草图和草效果图的比例应该加重,建议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学生实际动手训练的课时应该占85%以上。

从目前国外院校的工业设计教学来看,大都十分强调手绘表达的课程地位,课程内容很丰富,如美国加州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是一所在美国非常知名的优秀院校,她的课程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设计表达类课程非常丰富,其毕业生也大都以优秀的手绘和设计技能为其特点。在学院的课程体系中,与设计表达相关的课程就有十门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Visual Communication—视觉表达,从视觉表达一到六有六个不同层级的课程,同时还有其他的如手绘概念(Drawing Concepts 2)、形态分析(Analysis of Form)、透视(Perspective)、色彩理论(Color Theory)、表现技法(Rendering Techniques)等选修课程。从其学生的作品来看,流行的趋势是手绘和电脑的结合,而手绘的重要发展趋向是精细描绘的减少,草图和快速表现日渐显示出其重要性。

第三,在手绘表达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分析性内容的比重。以往的表现技法的教学通常强调的是表现的工具、步骤,强调的是图面的效果,教师的教学也往往是教授表现步骤,然后就让学生做练习,学生水平依赖于悟性的高低,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分析性的内容不足。学生往往对于表现的工具和步骤比较清楚,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表现缺不太清楚,这就造成学生只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模仿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造性表现的能力。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感悟力强一些,绘画基础练的多一些,凭借感性的表现可能会进步的快一些,但是对于工科的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不可能让他们再走漫长的绘画训练的道路,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分析,能够使学生快速的领会和掌握。手绘表达的分析性内容主要是对表达规律的一些总结,都与手绘表达相关,具体的内容包括:常用产品表达的构图分析、常用产品表达透视角度和透视方法、产品表达光线的设定方法、粗糙物体表面对于光线的反射规律分析、光滑物体表面对于光线的反射规律、投影的规律、材料透明度和光洁度对光线反射的影响、线条的应用分析、背景和环境分析等等内容(图二)。

在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的训练方法着重于学生的动手训练,让学生把手和脑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思考和练习结合起来,训练的方法可采用大工作量的训练,虽然学生的表达训练要贯穿整个本科阶段,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表达课程的集中训练。一般院校的这一课程会集中安排在几周内完成,一般学时在48学时-64学时之间,在这样的时间安排下,不通过大剂量的训练学生很难有很大的收获。对应于此,可安排学生在短短的几周内进行“集中轰炸”,可要求学生每天完成100张左右的A4纸的练习,包括从简单的线条练习到复杂的完整的表达练习,逼着学生拿起笔训练,由生转熟,由熟转巧,这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办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快速提升,提高学生兴趣,使他们在表达课程结束后,整个本科阶段都有信心有兴趣继续训练和提高。

总结在电脑表现效果日渐精进的背景下,产品设计手绘表达的作用不是被消弱了,而是更加突出和重要了,尤其是产品快速表达的草图技能的地位更加突出,高校的手绘表达的课程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更新,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朝杰尹航杨汝全设计表现基础与经典案例解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阚玉德藤学荣专业教育思考——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探讨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9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实践教学,策略,分析

从现状分析来看,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多于实践课程教学,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缺乏实践课程教学将会阻碍其实践操作能力,因而对工业产品设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中主要分析了工业产品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课题选择

(一)自拟课题。

实践教学课题选题是非常重要的,而课题来源渠道也很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自拟课题、设计竞赛课题、企业课题等等,而对于前两者来说,基本上属于虚拟课题,而针对设计竞赛课题来说,其相较于自拟课题更具优势性,能够强化学生细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虚拟课题具有优势性,主要体现在自由度、强调创造力,还体现美学及设计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技术,但是这中存在极大的弊端,很多学生只是学到表层东西,涉及到类似结构等问题,则无根无据;企业课题中,产品设计目的性较为明确,主要是以利润为主,而且受到以下方面因素的制约:成本、时间、工艺。选择课题时,必须兼具上述几种类型,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产品设计课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行拟定设计课题,而设计灵感最好是与学生相关联,从生活中去挖掘,倡导小设计想法,拟题的课题主要是为改善学生实际需求,从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二)设计竞赛课题。

设计竞赛课题的设定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而针对设计竞赛来说,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地方,同时也是彰显个性价值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开展设计活动,调整设计感觉,从而通过锻炼提升其感悟能力,有效把控设计竞赛能力。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可以增强信心,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提升设计水准,最关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养的设计师,很多学生通过设计竞赛课题提升设计能力及水准。

二、设计调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调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属于职业思维方式,同时也属于行为方式,这是设计过程的必要步骤。进行设计调查,可以使学生不断拓展视野,从而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而从用户的层面着手,从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从业责任感。设计调查需要从用户以下层面着手:生活方式、使用动机、审美情趣,除此之外,还需要综合以下方面因素:可用性、功能性、技术、价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然后针对结果开展深入分析调查,从而获取设计切入点。

三、原型构建

在产品设计中,原型构建是极为关键的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设计者将灵感转化为实体性的物件,原型属于产品概念具体化,是一个或是多个维度层面,将产品进近似,或是有限表现形式。

针对工业设计学生来说,手绘草图是他们必备的技能,也是基本素养,这种技能存在一定的优势,帮助设计师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将脑中所想理念转化为一种实物表现,而对于这项技能掌握并没有要求掌握到何种程度,只有设计人员能够将自己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即可,无需进行深层次研究,很多学生将绘画看成是设计,其实不然,他们也许只停留在只绘画不设计的层面上。

四、细节设计

产品设计非常注重细节,而最后的细节则是重中之重,细节更能彰显作品的特色,展现设计水平。而现阶段学生的产品设计在细节处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往往是设计大致造型,缺失细节设计,总是经不起推敲,从某种程度来说设计缺乏完整性。由此将会促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形成懒惰性,针对上述情况,工业产品设计中需要强化细节处理。

针对细节设计而言,通常情况下是注重学生产品操作能力,是指示性符号处理,而所谓指示性符号,主要是借助符号形式,将其和将要表达意义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具有必然及逻辑关系,从逻辑关系层面着手,或是时间及空间的相近性,构成直涉作用,让人更深层次了解其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有效应用指示性符号,并从以下方面着手展开:开启、旋转、按压、手握等,从上述方面展开研究。细节设计是展现设计作品精良性的参考依据,而现阶段工业设计学生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因而教师需要在这一方面逐步加强研究,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渗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继而从根本上提升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细节处理能力,优化整个产品设计。

结语

总体来说,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践技能,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产品设计能力,优化整体设计效果。基于工业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弊端,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探索了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永锋.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2010(04).

[2]张春红,祁娜,郭磊,刘艳霞.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探索[J].机械,2014(06).

[3]曹恩国,邓嵘,张寒凝.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4(06).

[4]戚彬,孙晓明,李美玲,张雨滋.面向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群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5(03).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10

从1982年我国在高校中开办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至今, 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实践和摸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由于多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经验和模式, 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框架大同小异, 在工业设计专业下均开设有“机械设计基础” (部分学校设为“工业设计工程基础”) 课程, 旨在解决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结构问题, 这是将设计概念转换为实际产品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传统教学偏于工科的理论讲授, 往往使得该课程与专业框架下其他课程脱节, 孤立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对产品设计中的工程问题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造成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甚至对专业的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 需要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调整, 以符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需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 (或工业设计工程基础) ”课程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针对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能量传动、机构原理及零部件间的联接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 是产品设计中将概念转换为实际可加工可使用的产品的关键, 这方面的技能也是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时生产企业所关注的, 因此该类工程类课程的开设,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之所以会造成知识点的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起步较晚, 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全面的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该课程早期的教材编著者主要以机械学领域的专家为主, 内容上往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到的钻床、内燃机、牛头刨床等工程机械为案例, 加上部分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经验和理解不足, 不能将这些机构原理与产品设计相结合, 依然以传统工科模式进行照搬和对机械类教材内容的简单删减, 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常以理论灌输和公式推导为主, 对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 尤其是以文科高考入学的艺术类学生更是觉得抽象、空洞, 无法转换为学生的知识构架, 更无法与实际生产相接轨。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提出“产业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 对于新形势下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值得我们在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层的反思与创新实践。

二、教学形式的创新探讨

作为工业设计教学, 其核心本质是让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方法和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各方面知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 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产品设计中的结构问题, 其本质核心是为产品设计服务。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打破对以工程机械为背景的现行教材进行知识点简单删减的传统模式, 从教材选用、教学体验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围绕产品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创新探索。

1. 教材选用创新

各大高校在专业办学中专业方向划分越来越细, 传统教学经验中所选用的《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 (非机类) 》等教材涵盖比较笼统, 以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案例不利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解。

各院校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是不现实的, 在尊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早期工作者对该专业所做出贡献的同时, 对于课程教材的选用, 应该考虑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材或参考书目, 如更侧重于产品覆盖件的构造形式、联接方式及产品 (工作过程中的) 运动机构特征等, 教材中的案例应该更多地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摸的着的产品, 如对于在机构原理中, 凸轮机构的案例, 可以列举饮水机、按摩椅等实际案例等。

在目前合适教材有限的情况下, 任课教师可以考虑提取该课程所需传授的知识框架, 备课过程中搜集相关案例, 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 这种形式比较传统教材, 更为直观, 容易理解。

2. 教学体验创新

如本文第一节所描述,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很多院校采取将课程划拨到其他工科院系或者外聘任课教师的方式, 教学模式以沿袭工科机械类课程中“理论教学”加“应用题解答”为主, 往往导致该课程知识框架孤立, 缺乏实践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 也无法通过课堂学到有实践意义的知识。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 主要是对外观造型的设计与工程结构的学习, 对于产品 (机械) 内部工作原理层面的知识点的背诵和计算题、应用题的解答均不是培养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体验放在首位, 通过产品图片、动画视频以及拆卸一些实际产品直观的体现, 让学生结合书本上所描述知识点进行消化理解。

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学习“机械联接”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为例, 为加深学生对卡口、螺纹等联接形式的认识, 并学会在设计实践运用, 近两年的教学中, 采取理论教学梳理后, 让学生对一些废弃电子产品进行拆卸、绘制爆炸图, 并在保留原电子产品电路板的前提下, 对该产品的外观进行重新设计:学生在拆卸和绘图过程中, 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验证, 也是一个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解过程;在后期的再设计中, 考虑产品的联接问题, 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通过动手实践, 摆脱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 也培养了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实践,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考核方式创新

课程的考核, 其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 工业设计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其目的不是在于培养会对机械公式进行推导, 会计算齿轮传动比、凸轮轮廓抛物线的“机械设计师”。对于课程的考核形式, 若任然停留在以传统的试卷为主要形式, 往往会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背诵书本上的文字及公式的推导, 而考试之后却很容易忘记, 不仅无法刺激学生的创造性, 同时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相关知识, 都起不到任何帮助。

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 不应该停留在“考试课”或者“考查课”上的争论, 而应该结合专业实际, 以及对今后产品设计相关课程学习的支撑, 从“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结构, 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考核。考核方式的创新, 可以考虑以命名一设计课题的形式展开, 学生着重考虑如何解决课题中的产品结构及功能问题。如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酒瓶进行设计, 要求在设计中考虑酒瓶的防漏问题;通过联接知识设计可便携的折叠式床垫;利用联动原理, 设计趣味儿童玩具等。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 既回避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也让学生在实践中, 将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归纳与整理, 这些知识框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实践, 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自主创新, 对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应该从学生特点、人才培养计划及地方区域规划特色出发, 打破传统理工科理论教学模式, 有针对性地对教材选用、教学体验模式及考核方式进行合理创新与尝试, 以培养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工业设计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需要在创新实践与总结中, 不断完善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工业设计专业体系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基础教学中, 所暴露的讲授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相对困难等问题进行探讨, 对“十二五”规划中“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下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 如教材选用创新、教学体验创新和课程考核模式创新等方式, 使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符合新形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材选用创新,教学体验创新,考核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叶丹, 孔敏.产品构造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王大康, 韩泽光.机械设计基础 (非机类)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版)

[4]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张宪荣.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7]赵德成.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11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业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elaborated, with the actu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several existing models, features and shortcoming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dustrial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目前,国内很多工业设计院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教学,以应对传统设计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其最终目标是产学结合,化外部资源为学校与企业内部资源,培养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如下:

1 課题制教学

“课题制教学”是西方高等教育较为成熟和成功的教学模式,通过以课题项目为载体来介入教学,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题项目、完成课题项目并通过课题项目实现培养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基于“课题制”教学理念驱动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组织与实施,将“从干中学”这一设计专业学习的座右铭显化至一个个实际的课题项目,将“虚题虚做、虚题实做、实题虚做、实题实做”作为课题寻找和设立的方向,并在实际课题的推进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制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但课题制教学也有其缺点,如不易有效地组织项目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项目学习兴趣,对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更系统的要求,同时,由于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分布不均衡,有些课题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课题制教学”在当前设计教育背景下的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

2 建立设计工作室制度

现有的设计工作室制度一般是针对高年级如三、四年级开设的。工作室要综合考虑结合当地的产业集群、地域文化特色或学校历史沿革等条件、学校教师长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成果教学经验、研究兴趣和专业特长来设立。而且,“工作室制”可与“课题制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需,相得益彰。根据工作室专业研究方向选择课题项目,可在具有概念创新、实验意识、前瞻视野属性的课题与市场导向、技术先导、区域特色的课题之间的找到平衡点。以课题为主导的工作室制教学,为构建开放式课堂提供了最佳平台。各专业方向工作室在把课题植入教学过程中,可吸收学校内部跨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有利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将综合知识和视野带入课堂,也让课题组师生在拓宽知识面,更有效实现创新。

“工作室制”教学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在接受过基础教育之后,可以从中进行选择。这种工作室制度有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工作室既是教学的团队,又是育人的团队;是一个学生学习、教师教研的场所,在工作室内可实行优胜劣汰制。①同时,工作室制度在管理和运行上与设计公司有共同之处。它可以承接并为提供实际设计项目,使学生能更好感受到将来工作岗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院校通过对以往课程教学经验和整理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内涵和外延的系统、完整的工作室教学思想和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工作室模式打破传统分割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梯度和层次的教学计划。其具体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素和教学实施几个层面,以及不同层面差异化的教学板块和教学方式。针对教学方式,工作室制教学有其具体要求:(1)课程和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多角度、多层次的整体教学规划;(2)需要建立起配套的“职业设计师”式的课题管理制度,以“项目阶段任务”匹配教师和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3)提出科学有效的针对设计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尽早提高判断设计优劣的领悟力。

借助课题制工和作室制,在“更长时间的投入”、“更多资源聚集”的优势条件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研究能力,这成为了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

3 引进公司工作室制度

设计公司将设计室放在学校,以节约场地(下转第202页)(上接第118页)租金,通过指导并采纳学生的设计方案以节约成本。而校方可以收取低廉的租金或免租金提供场地,使学生得到实训的最佳场所,为学生实训创造便利的环境。这种“双赢”的模式就是引进公司工作室制度。已有部分国内高校的设计专业运用了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它能让学生最直接地接触到实际项目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实践的能力。但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利用时间以及循序渐进地学习,还需要校企双方以教学培养目标为依据,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

4 Workshop“创意工坊”教学法

Workshop在国外被称为“创意工坊”,即多方合作的项目方式,其规模可大可小,多被用于项目的阶段性强化。②Workshop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往往表现为课程基于企业的实体项目,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模拟公司设计实务的场所和氛围。Workshop教学法打破了企业委托方、设计师、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教室与实践的界限,强调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创新意识。③

5 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它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④校企合作办学能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也为企业获得人才提供了保障,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但校企合作要求培养目标贴近一线,教学课程与企业设计训练内容、时间匹配度高,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大,同时,为了达到学生的设计训练和预期目标,应请相关设计师担任专职培训指导师。总体来看,校企合作对学校建设、企业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为社会输出了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优化了自己的项目设计水平,在合作过程中能优化获得的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⑤

6 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由于创新成果不够导致后续履约能力和合作意愿下降;有的因为没有达到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而产生合作动力的缺失……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进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办学之路。

2013年江西省教改课题《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2013年南昌航空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

注释

① 张技术.工作室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6.

② 谢亮,阳巧.高校环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中workshop工作法的引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③ 张晓瑞,郑先友.基于workshop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中文),2009.18(3):137-139.

④ 彭新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篇12

关键词:工业设计,包装设计,专业教育

一、现代包装的新意义

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 包装的重要性也为厂商深谙。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得以畅销, 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中脱颖而出, 都是商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产品单单依赖自身的质量与媒体广告的轰炸, 是远远不够的。各种超市与自选卖场如雨后春笋般而起, 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是产品自身的包装。高品质的外观, 能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 从而达到畅销的目的。因此, 我们应该正视现代包装的新意义, 也就是促销推广的能力。

二、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

盲目学习一门课程,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 都是不利于认知和拓展思维的。因此在教授包装课程之前, 必须正确引导初学者, 树立对包装的正确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为什么要学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对我们专业有什么用?”对于初学课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 我经常会遇到他们提出这样疑问。为了帮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就必须先帮助他们尽早建立一个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务必让他们了解工业产品必须经由包装才能真正流通于市场, 最终实现它们自身的价值。工业设计属于产品的前沿设计研发阶段, 包装则是对产品的维护和装潢, 属于产品的后期设计推广阶段。

两个阶段对于产品来说缺一不可, 没有工业设计研发阶段, 产品便没有可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或造型方面的核心能力;而没有包装设计推广阶段, 产品首先就没有在市场流通 (几乎所有的商品, 都需要在其外包装注明制造商, 批号准字等等, 否则不能也不允许在市场中流通) 的可能性, 其次还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独特性 (今时今日, 产品的内在属性越来越接近, 包装成为消费者区分品牌的主要手段) 的优势。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学习, 对这两个能够直接决定产品市场价值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对包装设计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 我们还需要一套完整系统的学习方法, 才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包装设计技巧。

三、包装设计三步“走”

⑴第一步:明确选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越是让学生自由选题, 他们的设计结果越是差强人意。或许每个这样不限制设计选题的老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但是却忽略了他们是初学者这个前提。因为是初学者, 他们很容易在自定设计选题时陷入茫然的境地。也正是因为多数同学不会选题, 花在选题上的时间往往多过设计的时间, 因而大大的影响和降低了设计的质量。

面对这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我经过多次验证并得出结论:立题为课题之本!学生因为尚处于学习阶段, 所以对课题的难易程度辨别不清, 他们往往会盲目选题或跟风选题, 进行到一定程度才发现自己选的课题太难或不适合, 然后就会中途换题, 甚至多次更换。从而在课题练习过程中浪费掉大量的时间, 设计作品就很难保证质量了。

鉴于以上分析, 我在包装设计课程练习中, 建立了一个明确的设计题库。首先, 将题库的设计题目定为高、中、低三档,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阶段性练习。其次, 我还每年根据需要对题库内容进行适量更换, 以确保设计题库的先进性。这样就解决了学生选题难、设计不到位的问题;并且在之后的教改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学生的设计练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⑵第二步:确保结构的合理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设计的包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结构设计上没有遵从合理利用材料的节省排版原则; (2) 结构设计中没有参照产品尺寸进行合理设计, 包装尺寸与产品尺寸严重不符; (3) 包装立面底边尺寸与顶、底面尺寸不符, 导致包装盒无法正常闭合。

鉴于以上三种常见问题, 针对性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方法分别为: (1) 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包装结构展开图采用印刷制版的方式排版, 用以检验自己的包装设计结构是否符合材料的节省排版原则; (2) 每一项设计课题中必须有实体的产品和其对应的长、宽、高尺寸, 避免学生因为凭空想象随意的捏造 (制定) 产品尺寸或结构, 出现包装尺寸与产品尺寸严重不符的现象产生; (3) 要求学生必须把结构设计落到实处, 每一个结构必须经过实体 (剪切、折叠、粘合) 验证, 才可确定方案。

经过一系列的验证和改革,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在包装设计练习中基本可以克服结构设计上的一些学习弊端, 真正掌握包装的结构设计原理。

⑶第三步:验证视觉的完整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也会遇到学生做的包装装潢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视觉信息不全:体现为包装上的企业、品牌、产品相关信息不全等问题; (2) 视觉主次不明:体现为对产品核心能力分析不全面等问题; (3) 视觉颜色不符:体现为产品的包装颜色与产品的属性不符的问题。

针对以上三种视觉问题, 我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方法分别是: (1) 视觉信息不全, 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课题展开时, 对产品属性不知如何有针对性的信息收集, 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分析所导致的。所以我针对这个问题, 要求学生在每次展开包装课题时, 必须调查同类或相关产品的包装不少于20件。对这些包装上的产品信息逐一进行分析和比对, 把对产品有利或必须的信息都作为自己设计的包装上的关键内容。这样就能轻松的梳理出该产品在包装上必须有的基本信息, 从而避免包装上出现产品信息不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再融入新鲜的视觉信息, 用以展示产品的独特所在;

(2) 视觉主次不明, 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进行产品包装时, 没有对产品做出客观的分析所导致。因为不明确被包装物的属性及特点, 所以不知如何定位包装的视觉形象, 在视觉设计时该用什么要素来表达相关 (品牌、产品、消费者) 主题, 因此在设计者的包装作品上会出现三种主题并存且主次不明的现象。所以在讲授理论时, 一定要强调讲解包装的定位方法, 并要求学生在设计之初必须对被包装物进行“品牌、产品、消费者”三个方面分析和比较, 在方案分析报告中最终确定视觉要素的定位, 分清包装视觉的主次关系, 避免设计时出现视觉要素主次不明的现象;

(3) 视觉颜色不符, 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产品的主观感受不明确所导致。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设计包装颜色时只是一味的追求视觉上的美观, 而忽略掉颜色在设计中的功能性。在教学时应着重说明每种颜色都有它的意义在里面, 在包装设计中尤其要运用颜色的这一特点来强调产品的属性, 而不是随意的为产品包装上饰以某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漂亮颜色就行了。所以在设计开始时, 因要求学生将包装的定位分析与颜色联系起来考虑。务求在设计时, 保证包装的颜色与产品的风格属性一致。

上一篇: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下一篇:研发团队创新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