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验及做法

2024-07-31

主要经验及做法(共8篇)

主要经验及做法 篇1

吉林银行松原分行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改进服务手段,锁定市场资源。

一是做好储蓄存款的稳存攀升工作。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手段,加大业务的营销与考核力度,通过产品拉动、存贷结合、公司联动、行业营销、代发工资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持存款的稳定,为我行的稳存攀升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大力拓展对公存款规模。首先,据实分解营销目标。我们通过对全市经济运行状况和全辖营业网点营销能力实际调研,科学分解落实任务,横向到支行,纵向到人头,实施全员营销战略。第二,实施了“一把手工程”。在分解落实总行对公存款目标的基础上,以增加稳定性较强的机构类存款为主,积极抢占松原辖区金融市场份额,由分、支行公司银行部牵头,实施行长助推的对公存款营销策略。第三,维护重点大客户。为了稳定存量客户,对存款大客户,落实领导和管户人员责任,定期回访,掌握客户动态,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第四,积极开办票据业务,增加保证金存款,把企业上下游客户可用资源挖掘出来,增加存款总量。

二、主动营销,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一是狠抓个人和小企业授信业务。第一,创新贷款品种。总行帮助我行研发了《民营石油开采企业以应收账款为限的鉴证贷款业务暂行办法》,打开了小油田及其石油配套产业的信贷市场。我行开办了个人出租车经营权质押贷款,与松

原市公交公司协定了公交公司担保加经营权质押贷款、与MI能源公司合作开办了保理业务、协调组织成立了长岭巨宝镇杂粮杂豆购销协会,为“行业宝”贷款的开办奠定基础。第二,全力营销房地产开发商住房按揭贷款。已经累计营销楼盘8个,总行已审批按揭授信额度45,400万元。

二是狠抓公司机构类授信业务。第一,加大了存量贷款转化工作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存量客户清理和转化授信管理方案,明确了“有保有压”的客户营销和管理实施方案。第二,加大信贷营销力度。2009年我们实施了多角度营销战略,从加大宣传力度,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业务品种和挖掘客户潜力等方面着手,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有效拓展社区业务,全力打造“社区银行”品牌。一是根据我行在松原的市场和客户需求情况,大力开展“社区一卡通”业务,实现业务覆盖社区,为社区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提倡和鼓励本行员工用卡、刷卡,公务活动能用卡支付的一律用卡支付,带头形成良好的用卡氛围。三是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速度,安装ATM机、POS机,以满足“长白山卡”市场发展的需求。

四、全力清收化降不良资产,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一是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分管行长为副组长的不良资产清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不良贷款清收化降的领导、考核、督促、检查、协调等工作。二是依法清收。与市中级法院联合清收,对我行的债权类诉讼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压缩了诉讼周期。同时与市中级法院建立领导定期会商制度。三是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将政府类不良贷款通过其融资平台已全部转化。四是积极进行重组转化。对符合条件的贷款进行重组转化,提高了信贷质量。五是通过在有影响的媒体上公告催收、下达律师函、悬赏清收、给赖账户上黑名单等办法,督促债务人履行还款义务。六是积极配合不良贷款打包处置工作。按照总行打包处置工作的要求,对不良贷款进行打包处置。七是加强抵债资产管理,加大抵债资产处置力度。

五、推进内部改革,打造优秀团队。

(一)打造精品网点,提升社会形象。

我行现有营业网点42个,其中:一级支行7个、二级支行19 个、储蓄所 16个。为了解决好网点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今年我行将进一步加大网点建设和调整布局。一是对没有发展前景、网点间距较近、地域偏远不便管理的网点,通过迁址的方式合理布局。二是要以“立足于发展,着眼于长远;结合实际,分清急缓”为指导方针,确定2010年网点装修和布局调整计划,装修5个网点,调整4个网点。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各营业网点确立以规范化服务促经营的指导思想,保证“微笑服务”、“满意服务”、“评级服务”。按照《松原分行优质文明服务实施细则》,加强优质文明服务,实行积分管理。加强了我行窗口服务的质量,赢得了百

姓的认可。二是通过开展优质服务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将优质服务根植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使员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信誉至上、服务为本”的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三是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窗口示范单位”、“十佳网点”、“十佳服务标兵”、“先进工作者”、“特殊贡献奖”等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员工的服务热情,进而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提升服务水平。

(三)抓好队伍建设,打造优秀团队。

一是我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在实际工作中,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员工作出表率。二是全行员工都站在“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高度,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吃苦奉献,为业务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廉政建设。我行领导率先垂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好。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杜绝吃、拿、卡、要、报现象,不断扩大我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形象。

主要经验及做法 篇2

关键词:海原县,红枣产业,发展,经验

枣树是我县特色林产业发展的主要品种之一, 自2003年以来,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 专门出台政策, 制定长远规划, 指导枣树产业稳步推进, 经过近10年的发展, 枣树面积由以前的160公顷增加到近0.53公顷;产量由年产20t增加到180吨;产值由8万元增加到90万元。枣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今后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增加科技含量, 加大投入力度, 实现规模产量、品质效益双提升, 真正将红枣产业打造成我县富民产业、“铁杆庄稼”, 从而带动海原县林产业的发展, 为海原县“兴海富民”战略目标的实现注入一定活力。

1基本情况

10年前我县枣树发展以零星和四旁种植为主, 管理粗放, 规模小, 分散, 不集中, 面积只有160公顷。近10年来, 我县紧抓自治区特色林产业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红枣产业, 到目前为止, 总面积已达到0.52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以中部乡镇压砂地和高崖乡旱作节水枣树产业为中心, 辐射周边的乡镇的枣树产业基地。2012年, 枣树挂果面积为1 200公顷, 总产量达180t, 主要以当地零星销售为主, 每公斤5元, 年收入90万元。

2主要做法与经验

2.1 转变各级领导和广大果农的思想观念

2.1.1 要树立红枣经济林的管理意识。

将红枣的土肥、树体、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落到实处, 克服重栽轻管的不良做法。

2.1.2 要树立市场意识。

红枣是商品, 因此栽什么, 哪里栽, 必须考虑产品的最大效益。

2.1.3 要树立竞争意识。

红枣不仅我县发展, 周边地区省份也在发展, 因此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 努力提高枣果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在竞争中占有和扩大市场份额。

2.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加快了红枣产业的发展步伐

由于红枣抗旱性好, 加上还没有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农民没有在水地栽植枣树的习惯, 但海原又是一个干旱少雨的地方, 荒山荒地栽植枣树, 不宜成活, 且生长量、产量都非常低, 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因此, 为了发展红枣产业, 我们采取了3条借施, 加快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2.2.1 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栽,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2.2.2 在沟坝川台地栽, 积极发展旱地枣产业;

2.2.3 在压砂瓜地栽, 努力推动枣瓜间作, 实现立体栽培。

2.3 着力培训、科技引路, 提升了红枣产业的科技含量

通过三下乡、百万农民培训、进村蹲点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经常性的培训, 向果农讲解枣树栽培管理技术, 发放技术资料, 聘请区内专家巡回培训, 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使产业区每一个农户都有一位懂枣树的明白人, 真正做到工程前期培训, 种植期技术人员蹲点指导, 种植后跟踪服务, 促进枣树产业向纵深发展。为适应市场的需求, 全省各地都十分重视枣树的良种工作, 在不断引进国内外枣树优良品种的同时, 也更加重视开发本地资源, 选育特色品种, 推广应用优良品种, 使海原县枣树品种的结构逐步趋于优化。

2.4 创新思路、积极探索, 解决了栽植成活率低的问题

2005年, 我们在兴仁实施枣瓜间作工程期间, 创造性的应用了枣树封蜡技术, 使当年活率达到了94.6%, 为全区最高。此后3年, 我们一直运用这项技术, 每年成活率都保持在87%以上, 2009年由于各种原因, 没有应用该项技术, 结果当年造林成活率不到30%, 这充分说明了树体封蜡可以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 在干旱山区应得到广泛推广。

2.5 注重质量、严把关口, 确保了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2.5.1 严把苗木关, 苗木供给全部采用招投标制, 苗木质量严格达到“一签三证”, 运输过程严格按照程序, 杜绝三无苗、劣质苗和人情苗进入造林地;

2.5.2 严把交接关, 确保苗木随起、随运输、随栽植, 减少出土时间;

2.5.3 严把技术关, 从规划放线到栽植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 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坚决返工, 不予供给苗木, 通过严把关键关口, 使枣产业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

2.6 加强管理、确保成效, 实现了红枣产业的规范化管理

按照“一分栽, 九分管”的要求, 在稳步推进新植枣园建设步伐的同时, 加强枣园管理, 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

2.6.1 注重夏季修剪与冬剪结合, 合理培养树体结构, 达到早产、丰产。

2.6.2 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座果率。

2.6.3 在病害防治上,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无公害综合防治原则, 选择最佳防治时期, 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达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张忠仁, 周长东, 梁燕.山西省红枣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J].山西果树, 2003 (02) :33-34.

主要经验及做法 篇3

关键词:钦廉模式;林下经济;有机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91-02

1 引言

1.1 钦廉模式的起源 20世纪90年代,国有区直林场中由于管理体制不到位,劳动力效率下降,林场经营效益降低,职工就业难度大。出于对林场减负和职工发展的角度,出现了林场分地给一线职工并准其自主经营的自营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提出“少砍树,不砍树,也致富”。不能因为林改破坏林地,而要使林改具有持续性,由此提出了林下经济。2011年10月10日,经过会前多次到广西的调研,时任全国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正式提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广西钦廉林场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排头兵。2008年,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提出桉树下不长草的疑问,开启了钦廉试行林下种草的序幕。此后,钦廉林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营经济的基础,从林下种草开始,到牛羊养殖,再到生物肥料,逐步形成了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有机、立体、循环经济模式。

1.2 钦廉模式的内涵 钦廉模式的内容在于利用林下空间,实现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林业循环,形式是“公司+基地+合作社+林户、林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真正成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民生农业。

1.3 钦廉模式的意义 钦廉模式林下种草,改变了速生桉下不长草的传统、错误观念;带动辐射林农和农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它多种树而不砍树,创造良好的林业环境,以绿色、环保、生态、循环、低碳为依据,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2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做法

2.1 把林下绿色空间当新型财富资源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将林间间隙土地、林荫、森林小气候等资源种草,将其当做新型的要素资源、资产资源、资本资源来开发、利用、运营,不仅丰富了森林景观,增强了林地保持水土的效用,而且将林下资源切实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财富,真正做到了“既要青山绿山,也要金山银山”。

2.2 把林下绿色经济当新型产业体系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林下种草、草料加工配送、草喂牛羊、粪便做有机生态肥、沼液种草、牛羊产品转销市场的林业循环模式,真正将森林环境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当做新型的农工商贸服产业来开拓、延伸、建设,构建了一个现代多功能复合产业体系。

2.3 把林下绿色基地当新型产业园区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将林区土地整合规划,统一配套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立种养集中区,建设特色功能园,把森林环境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等功能集中区,当做新型的现代产业园区来开发、建设、运作。

2.4 把林下绿色产品当新型市场品牌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产品,经过标准检测、检验检疫、品牌认证,通过统一加工配送,建立专业市场销售,真正做到绿色安全无污染,紧跟新时代人们对食品安全高要求的潮流,真正做到高品质、高生活。以此将森林环境下生产的绿色、环保、生态、卫生、安全的食品,当做顺应人们消费观念提升、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载体来做。

2.5 把林下绿色经营当新型发展方式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整个产业链实现资源的绝对利用,真正践行“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理念,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把森林环境下的生产经营,变成绿色、环保、低碳、生态、清洁、循环的生产经营,当作了转变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广西的新路径来做。

2.6 把林下绿色管理当新型制度变革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公司仅做承包、示范,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再鼓励和带动职工大力发展,将最终利益归属职工,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经营、民生管理,把森林环境下的生产政策、经营制度、管理机制,当作现代林业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来做。

3 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运行特点

3.1 资源化 钦廉林下经济利用林间间隙土地、林荫等原来从未开发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将牛羊粪便通过微生物处理做成有机肥料,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改变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传统,真正做到了资源化发展。

3.2 产业化 钦廉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国有林场的龙头带动,对林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3.3 集约化 钦廉林下经济整合林区土地,将森林环境下的种、养、加工等功能集中区作为特色功能园区来开发,增加了生产要素的含量,提高要素投入的集中度;通过总公司+分公司+基地+专业市场的形式,实行规模化经营。通过这种集约化经营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整合效益。

3.4 品牌化 钦廉模式的林下经济产品经过标准检测、检验检疫,目前已形成钦冠品牌,通过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产品形象将其与其他非林下经济产品区别开来,达到了市场突出和市场区别的品牌化作用。

4 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启示

4.1 理念先行 广西钦廉林场在林改实行以来即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林下空间增强自身发展,再借民众对由桉树下不长草发出疑问的契机,提出不砍树也致富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加以建设,真正做到理念先行。

4.2 模式引导 广西钦廉林场通过对林草、林畜、林菇、林蜂等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形成了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立体循环模式。在该模式的引导下,逐步发展完善成为钦廉林下经济的发展路径。

4.3 主业带动 钦廉林下经济产业链以种草为基础,以养殖为主业,以生态肥料加工为后续,通过养殖的发展,带动林下种草和有机肥的生产,而动物产品则实现品牌化经营销售。

4.4 立体推进 钦廉林下经济首先利用林下空间,实现立体经营;其次对大森林环境下的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交叉发展;再次通过总公司、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的形式,步步推进,层层发展。

4.5 综合发展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不只是林场种树的单一发展,而是林下种植、养殖、加工多向发展;也不是只停留在生产阶段,而是生产、加工、储运、市场层层推进,真正实现了农工商贸服一体化、综合化发展。

4.6 推广价值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由林场牵头组建公司,公司做承包和示范,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再鼓励和带动职工大力发展,将最终利益归属职工。在全区林场范围推广钦廉模式,首先有利于确定林下经济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其次,依靠林场强大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加快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林场发展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在全区各地推广钦廉模式有助于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实现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全区实现绿色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余玉珠,顾克潇,李杰霞.钦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及举措[J].中国林副特产,2012(4):101-102.

[2]程亮,胡礼伟,余玉珠.钦廉林场谱写林下经济新篇章—林一草一牧一沼循环发展模式的有益实践[J].中国林业,2012(24).

[3]韦荣华.钦廉林场:循环的财富[J].当代广西,2013(20).

主要经验及做法 篇4

截止9月30日,伊宁市地税局征收车船税5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38万元,增长31.9%,增长幅度在所有税种中比例最大。车船税的大幅度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当前税制改革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等小税种开始试行,从而解决了现行税制老化、内外税制不统一、税额偏低、收入规模过小等问题,强调发挥地方税组织收入和经济调节的作用;二是该局借助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从加强管理入手,多管齐下,促使车船税等小税种更加趋于规范化和简便化。

一、主要做法

该局为加强车船使用税的征收管理,不断完善征管措施,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规范税收征管,细化税额标准

在车船使用税征管过程中,该局充分考虑车船税税源零星分散、车辆流动性强、纳税人多为自然人的特点,本着既方便纳税人,又便于管理的原则,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征管办法。一是根据区局要求规范了税额标准,使其全部能够被12整除,计算方法简便,方便了征纳双方;二是在规范税额标准同时,规定包括载货汽车、三轮车、低速货车、专项作业车、轮式机械等在内的所有车辆,税额标准一律60元,减少了代收代缴过程中鉴别车辆类型的麻烦和可能产生的各种争议。三是根据代收代缴工作需要,确定具体的纳税地点和征期。规定购买“交强险”的车辆,在购买“交强险”的同时一次性缴纳车船税;不购买“交强险”的车辆,由纳税人在会计年度内自行向纳税人所在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车船税。既方便了征管,又方便了纳税人,适应代收代缴的工作需要。

(二)加强车船税代扣代缴管理

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该局及时与各保险公司进行沟通协调。首先,加强对车船税扣缴义务人进行辅导、管理和监督,制定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具体实施办法。实施过程中,对代收代缴工作流程、减免税车辆认定、税款解缴方式、信息传递、手续费支付等事宜做出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和扣缴义务人进行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其次,建立税务机关与扣缴义务人之间的沟通机制,企业管理所安排专门人员时进行解决,解答保险机构在代收代缴车船税时遇到的困难和具体业务问题。三是加强对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应收未收、多收少收等违反规定的问题出现。

(三)抓好税源管理,加强部门协作

税源管理是征管工作的关键环节,该局根据车船税的税源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源管理数据库,及时核实、更新、充实税源信息。对全市范围内车辆进行统计,主动与当地公安、车管所等部门进行沟通联系,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在保险公司与缴纳“交强险”的车辆进行核对,及时发现征管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了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广泛开展宣传,强化纳税辅导

该局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车船税暂行条例》的相关政策和征管规定,提高了纳税人对税收法规的遵从度和依法纳税的意识。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纳税人进行辅导,特别是加强对不再免征车船税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税收政策辅导,使其掌握税款申报的方式和流程,按时缴纳税款,确保了车船税的征收入库。

二、存在问题

在对车船税的细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车船税涉及面广、税源流动性强,征管难度大。二是纳税人一时不适应,给征收带来一定阻力。三是纳税地点和协助征收机关有了变化,个别纳税人有抵触情绪。四是征税标准过低,纳税人容易忽略,主动申报率不高,导致征收不到位。五是执法刚性不足。六是执法随意性大。七是车辆底数不清,车辆税征收管理情况不尽人意。

三、对策措施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车船税征管工作的开展,结合伊宁市车船税征管工作实际,在强化车船税征管工作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理顺关系,杜绝执法随意性

一是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义务、责任,理顺业务关系,从源头上解决漏征、漏管、漏申报的问题。二是严格按照车船税征管范围界限和定额标准规定,足额代收代缴车船税。三是严格执行保险机构办理机动车交强险时代收代缴车船税的相关规定,提高税源控管水平,节约征纳双方的成本。四是严格执行车船税征、免规定。五是密切配合保险监管机构工作,加强对保险机构业务指导,按车船税相关政策规定,加强对扣缴义务人的监管。六是加强对外市车辆车船税征管工作,对在该市购买“交强险”的外市车辆,不能提供完税证明的,按该市标准代收代缴车船税。

(二)强化税法刚性,增强纳税意识。

一是大力开展车船税税收专项检查工作。专门成立车辆税收专项检查小组,分布到各停车场,对辖区内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车船税缴纳情况进行普查,同时加强对个体工商户营运车辆进行检查;对逾期未缴纳车船税的纳税人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在经营地扣押车辆。二是加大对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与车管部门核对车辆底数,对逾期未缴纳车船税的纳税人在当地媒体曝光,责令限期整改,依法进行处理。三是加大对农村的税收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纳税意识。四是实行欠税车辆公告制度,加强与法院协作,对欠税车辆申请人民法院非诉强制执行。

(三)强化协税网络,推行“委托代征”。

一是由财政部门委托代征“公车”车船税。行政事业单位车辆可由市政府牵头,与财政局沟通,委托财政部门统一征收车船税。二是委托乡镇场代征农用车、摩托车等的车船税,实行村组摸底调查造册、乡镇场委托代征的办法征收车辆税收。

(四)建设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地税部门车辆管理机构与车辆管理部门、保险机构的广域网,创建完整的车辆税源数据库,实行信息共享,开发能自动筛选车主缴纳车辆税收情况的软件系统,以避免出现重复征税现象。在国税局车购税申报大厅设立车船税征收窗口,征收新车的车船税。

(五)摸清税源底数,实现源泉控管

争取政府支持,开发车辆税收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征管系统与车辆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与车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摸清全市车辆底数,实现源泉控税。

抓重点项目主要做法和经验 篇5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全省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重要举措,统一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服务,全力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省重点项目共200项完成投资3310亿元,投资额比上年翻了一番。2010年省重点项目增加到300项,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1676亿元,同比增长27.9%,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9%提升到25.9%。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省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综合统筹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征地拆迁、项目资本金筹措、跨市项目建设、维稳工作等重大问题。省领导同志分工负责对口联系各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内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督促、协调分布在各市的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落实各地级以上市政府为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第一责任人,确保省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存在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实行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和用地进度一月一通报制度,及时了解、处置各地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二)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的“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的抓落实机制,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省政府印发了《加快推进省

1重点项目建设试行办法》(粤府办„2009‟21号),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互动机制,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批准印发了《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粤委办发电„2009‟168号),实行省领导同志对口联系负责制度、市领导同志负责制度、部门绿色通道制度、工程进度月报制度和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省有关部门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迅速建立绿色通道制度,优化审批流程,优先和加快办理重点项目报批事项。目前,企业投资重大项目从规划选址到施工许可前的各环节审批时限之和由原来的310个工作日缩短到目前的195个工作日。

(三)保障建设用地。突出解决好建设用地这一制约项目建设的首要因素。一是将项目用地报批材料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衔接的说明同步上报,简化用地报批环节,加快办理用地手续。二是争取国家批准先行用地,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用地。三是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项目用地需求进行排序,合理安排使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四是抓住国家出台新农保政策的有利时机,研究解决省重点项目被征地农民社保问题,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项目征地拆迁“老大难”问题。

(四)落实建设资金。采用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省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切实解决投资项目资本金和建设资金。比如,进一步加强政府和银行在重点项目领域的合作,2009年省、市共与有关银行签订各项合作协议贷款承诺金额达3.06万亿元。比如,采用多种方式、多种融资工具筹措资金,2009年利用征地拆迁项目贷款解决部省合作铁路省方资金102亿元,建立省级水利资金融资平台融资70亿元统筹用于水利建设项目,通过省级融资平台发行中期票据100亿元用于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建立省市合作机制,通过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解决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争取国家代地方发行政府债券109亿元用于重点项目和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配套等。又比如,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去年以来共有6家企业申请发行总规模100亿元的企业债券,积极推动成立了规模为50亿元的中科白云股权投资基金。再比如,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国家四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我省共61.52亿元。还比如,鼓励支持各地采取BT、BOT等办法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五)强化项目储备。立足长远,加强项目策划,储备一批项目,为全省重点项目持续建设奠定基础。在做好已规划重点项目的同时,着力谋划和储备未来重点项目,特别是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立足于建设全省现代产业体系,遴选全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包括10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10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01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以及 100个现代农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1945亿元,将推动未来几年广东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

从近年来广东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看,主要是坚持以

主要经验及做法 篇6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辖18 个县、市、区,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845万,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该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全市城市化率仅有20%,农村人口占80%。2004 年9 月,在中央文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之前,赣州市委、市政府积极适应形式发展,制定出台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决定用五年时间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实验活动,走出了一条具有赣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在村庄规划编制方面。赣州计划用3 年时间(2004 年—2006 年)完成所有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各乡镇和中心村编制较高起点的规划(五图一书),一般村庄编制简易规划。对于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地建房;未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新村镇规划选址原则上安排在荒山荒坡,并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制度。在民房建设方面。按照符合规划、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各具风格、分户推进,不搞强迫命令。要求规划部门设计1000套实用美观、式样各异、具有客家民居风格的房型无偿供农民选用(现已设计150套),避免千村一面。破旧房拆除后不能复耕的由集体统一收回,流转给其他农户按规划要求建房。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赣州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 80% 以上,卫生所普及率达到80%。同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合理布局教育、商贸网点,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功能。

(二)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新产业。通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健全市、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建立健全良种繁育、科技推广与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四大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做大做强果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发展烟叶、工业原料林、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区域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乡)一业”发展战略。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要求,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 农户”、“合作组织 +农户”、“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龙头企业 +担保公司 +合作组织 +农信社 +农户”、“股份合作社 +加工企业 +农户”、“农业专业协会 +产销组织 +农户”等不同形式的产业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实施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标准体系,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促进农业向专业化生产发展。积极与改水、改厕、改灶相结合,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每个县建立一个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每个乡镇建立一个职业培训基地和一个主导产业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计划5年内培训农民200万人,让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 1—2 个劳务品牌,促进农村

劳动力由“离乡不离土”向“离乡又离土”转变,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劳务产业格局。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按照多形式、多类型、多途径的发展路子,采取松散型与紧密型、初级与高级相结合的方法组建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力争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加强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性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全市重点抓好40 家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基层干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能力,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意识;安排专项资金,完善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在农村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三改”(改水、改厕、改路)工作,争取五年内村组道路畅通,农民全部喝上洁净的自来水或山泉水,实现人畜分离,用上水冲式厕所;大力实施“改灶”工程,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设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二是抓好农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市农村开展以建好一所“道德夜校”、栽种一片“道德林”、建成一堵“道德墙”、建立一册“道德簿”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农民致富能手竞赛”等系列活动以及“五好文明家庭”、“四进农家”评选活动;组建农村新风理事会、农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查赌禁赌会、“五老”宣传队等群众组织,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及“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着力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三是加强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一片耕地、一座水库、一片山林、一处村落”的生态村发展模式。力求全市60%以上的村镇达到文明村镇标准。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每个村建起一个文化室、活动室或图书阅览室。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功能,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习惯,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方式方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陶冶农民情操,增长致富技术能。五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工作,不断探索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办法;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空心房”改造,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农村“二女户”、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村干部养老保险的试点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争取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六)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一是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提高乡镇政府执行政策、发展经济、社会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把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舞台锤炼和检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通过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先进性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组织、指导、带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全面实施乡(镇)村干部农业知识技能“过关”制度,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2005年起,分五年从全国选拔1000 名大学生,安排到乡镇工作。四是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完善和推广“民情日记”、“民情反馈卡”、便民服务中心、“民情110”等亲民、为民的好做法,建立以联系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制。五是实施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主题的“堡垒工程”和农村党员“先锋工程”,巩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赣州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村镇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启动了4025 个村庄整治建设点;完成了 264 个乡镇总体规划、1046 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空心房”改造面积达410 万平方米,其中按规划重新安排农民建房4800 户,面积72 万平方米,节约土地7020亩;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泥和路障,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7.9万间,面积130.3 万平方米,完成6718 个村庄的改水,改厕10.3万座,完成通村公路3580公里。目前赣州农村乱搭乱建的房子和土厕所消失了;牛栏、猪栏被统一易地重建,人畜不再混居;新修了环村水泥路、排水沟,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不见了;有的村庄配备了农民健身器材,有的则修建了农民休闲绿地,农民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是新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烟叶、工业原料林、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六个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基本完成;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逐步落实,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产业的推动效应日渐显现,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8.1%。

三是新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全市新建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14个,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3049个,联结农户56.2万户,占市农户总数的35.1%。

四是新农民培育力度加大。通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全市共培训农民52.56万人次,其中农实用技术培训33.23 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9.33 万人;“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顺利实施,已招收大学生667名,中专生403名。

五是新风貌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 5个、省级文明村镇30 个;创评“文明信用农户”10.4 万户;该市首创的“关爱留守孩子工程”在全国推广;农村新社区的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六是“好班子”建设明显加强。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启动了乡镇机构改革,加强了对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考选了190名大学生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广泛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化“三民活动”,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为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农民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切实改善和密切。

三、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反复强调要坚持“三个防止”,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镇建设、防止政府包办代替、防止急躁冒进,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让农民得到实惠、受到农民广泛欢迎的政策措施,筹措投入了大量资金,补助了大量的物资,从“三清三改”起步,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解决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通过“三清三改”,60 多万农民饮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平坦路,人居环境有了较

大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有了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农民主体、政府推动。农民是新农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尊重,更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得以体现。从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赣州市十分注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如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增强了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二是让农民群众在新农村中享有决策权。比如,在确定示范点的过程中,一改以政府确定示范点的方式,组织农民自愿申报和建设改造项目,由农民群众自己决定是否申报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根据群众积极性的高低,确定示范点或给予项目支持。三是建立农民民主理事权。通过在村庄中选择一些有公心、愿意为村民服务的人员组建成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使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四是建立鼓励农民出资投劳机制。创新政府的资金项目支持办法,实行以奖代补、实物补助,并与农户自主完成的工作量挂钩。这种奖勤罚懒机制,有效激励了农户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政府推动,重点是宣传发动、物力、财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截止2005 年12 月份,全市己累计投入新村镇建设资金7.9亿元,其中财政安排1.6 亿元,专项资金投入1.2亿元,社会筹措资金(包括农民自筹)5.1亿元。

(三)科学规划、先易后难。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赣州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克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困难,编制村庄规划,而且大多都达到了“五图一书”或“三图一书”标准。在搞好规划的同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内建房,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一批乱批乱建的行为,遏制了一户多宅、挤占耕地建房的现象。同时,严格规划管理,各乡镇都成立了规划管理所,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了“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坚持“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三配套”的村镇规划建设理念。“一个保留”,即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彰显赣南客家文化底蕴,注意保护山体、河流、水塘,凸现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两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三个不”,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三配套”,即基础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社区服务配套。在搞好村镇规划的同时,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和突破点,不失时机地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探索总结出了五种村庄改造建设模式。

(四)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在工作路径上,首先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其次,在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中,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进行推动。“统一扶助标准”,就是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定点”,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与农户签订建设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实行以奖代补”,就是改变过去政府资金拨付办法,以“实物补贴”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这既使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而且政府补助的实物,实行政府统一采购,以降低成本、确保质量。—“农民自主建设”,就是村庄的整治改造、“三清三改”、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

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了不少投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推行“五步决策法”,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正确执行,使广大村民既成为规划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又成为规划的监督者和受益者。同时,还立足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探索了一些花钱少受益面大的技术路径。在改水中,采用无塔式多户集中自动供水、单户加装气压泵自动供水和引用山泉水三种改水模式,让农民用上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在改厕中,推行“三格式无害化”、“沼气池式”和“双瓮式”厕所,以及小型玻璃钢整体化粪池厕所。这些模式和技术,因成本低、效果好,深受农民欢迎。

(五)整合资源、齐抓共管。一是强化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指挥、调度和协调,并整合了市、县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新农村建设承担全面责任。二是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一村一名”指导员制度,按照自愿服务的形式,向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三是广辟资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各县(市、区)不但挤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而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帮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以及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2004 年9 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5 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持和服务。比如,动员组织全国各地大学生暑期到赣州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活动,要求城镇教师和医生轮流到农村支教支医;组织赣州在外公职人员和在外创业务工人员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他们纷纷捐钱捐物、献计出力,成为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红火蚁防治技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篇7

1 防控红火蚁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1 认识到位

我市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红火蚁的普查与防控工作, 把红火蚁的普查与防控工作上升到确保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抓, 上升到政府行为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工作领导。在红火蚁的普查方面, 各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构, 确保人员、车辆、经费等方面的保障, 为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普查工作提供了便利。发生红火蚁后, 第一时间上升政府的行为, 按照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的要求启动红火蚁防控工作预案, 成立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 市农业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 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红火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并做好辖区内红火蚁防控工作。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红火蚁防控工作责任制, 领导小组分工合作, 明确责任, 紧密协调配合, 确保红火蚁防控工作的全面高效开展。

1.2 领导到位

自从我市发现红火蚁为害后, 广东省农业厅高度重视我市红火蚁防控灭治工作, 广东省植保总站、华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多次亲临我市东源县、紫金县、连平县、源城区等县区红火蚁发生现场进行工作指导, 作出了针对性强、防控科学的工作部署, 为我市采取科学的红火蚁防控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接到连平县发现红火蚁为害后, 市分管副市长亲临连平县红火蚁发生现场进行指导, 了解发生情况, 要求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负责, 认真抓好红火蚁防控工作, 并在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及时划拨专款10万元用于开展我市红火蚁防控工作。连平、东源、源城、紫金、龙川等县红火蚁发生后, 分管副县长亲自分赴现场, 调查了解红火蚁发生情况, 并划出专款用于开展红火蚁扑灭工作。如连平县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划拨10万元经费用于防控红火蚁, 东源县政府第一时间划拨5万元专款防控红火蚁, 源城区划拨40万元专项用于开展红火蚁防控工作, 并把红火蚁防控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1.3 措施到位

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严格按照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 采用二阶段处理法防控, 先用触杀药剂红蚁净对蚁巢进行全面的施药, 降低蚁源基数, 再采用毒饵防治法, 选择气温在22~30℃, 地面比较干燥, 红火蚁活动觅食活跃时间段全面施用诱剂红火蚁克星等饵剂, 全面诱杀红火蚁。同时我市还结合红火蚁发生的实际情况, 对发生情况进行细分, 划分防治区域, 确保不漏蚁巢, 施药后进行全面的检查。

1.4 宣传到位

我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技术力量做好红火蚁的宣传培训工作,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技术讲座等方式做好群众的宣传发放工作, 提高群众对红火蚁的认识, 营造一个人人认识红火蚁、参与红火蚁防控的良好氛围。据统计, 7年来全市共开展培训150多场次, 培训人员15000多人次, 召开市、县级红火蚁防控工作现场会20多场次, 发放防治指南10多万份, 大大地提高了群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了群众对红火蚁防治的信心, 避免了群众由于不知情所造成的不必要恐慌。

1.5 调查监测到位

采用毒饵防治法施药防治10d后, 由市、县农业局组织防控专业队员按照《红火蚁药效监测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案》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防控效果调查与监测, 连续调查4~6次, 及时发现和查找施药的存在问题。对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区域, 进行查漏补缺,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红火蚁防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红火蚁防控工作还没有全面上升为政府行动, 导致部门职责不清, 工作难于高效落实。二是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不够。三是红火蚁防控经费缺口大。红火蚁防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财政困难, 难于下拨更多的防控资金。四是各级植检的力量弱, 多数县区的植物检疫机构人员不足, 调查、监测工作难于全面开展。

3 意见及建议

鉴于我市红火蚁发生形势依然严峻, 新的发生点仍可能发现, 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完成农业部、广东省农业厅关于2012年基本扑灭红火蚁为害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为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 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3.1 把红火蚁防控工作真正上升到政府行动

农业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红火蚁监测调查、防控和及时报告、通报等工作;卫生部门负责红火蚁伤人防治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引导传媒正确宣传报道红火蚁有关情况;财政部门及时安排拨付红火蚁防控应急经费;科技部门组织红火蚁防控技术研究;经贸部门组织防控物资生产供应, 以及红火蚁对贸易和投资环境影响的应对工作;林业部门负责林地和木本植物的红火蚁调查及防控工作;园林部门做好道路绿化、公园等公共区域红火蚁防控;物业做好小区红火蚁防控工作;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防止红火蚁的传入和传出;发展改革、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切实落实各部门的责任。

3.2 落实红火蚁防控责任

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红火蚁防控工作责任书, 县政府与镇政府签订红火蚁防控工作责任书。作为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县创建省卫生县城、省文明县城的一项重要工作抓落实。

3.3 加强各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由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对红火蚁的调查监测, 及时将调查结果通报各单位、企业, 并引导各单位、企业开展红火蚁防控。营造一个全社会关注红火蚁、防控红火蚁的良好氛围。

主要经验及做法 篇8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李燮(1982—)女,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成都理工大学校团委教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1],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和各级政府也把大学生就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对化解大学生就业危机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真正从主观上化解危机还是需要大学生自己做出努力,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企业需要人才的基本原则,针对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日语专业的现状,日语专业学生应该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

1.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总是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动的。为了确保担任职务的人员具备职务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企业必须对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下面主要讨论对管理人员的一般要求。

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品德是每个企业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管理人员来说,担任管理职务意味着拥有一定的职权,而企业对权力的运用不可能随时进行严密、细致、有效的监督,所以权力能否正确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是值得信赖的,并且要具有正直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一般员工来说,良好的品德意味着对上不曲意逢迎、阳奉阴违,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对下一视同仁,不以个人的好恶和偏见论是非,不拉帮结派、亲此疏彼。品行优良意味着脚踏实地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当然,只有正直的品质而无工作能力之人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管理的愿望。强烈的管理愿望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对管理人员来说,担任管理工作意味着在组织中取得较高的地位、荣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报酬,这将产生强烈的激励效用。对大多数员工来说,管理意味着可以利用制度赋予的权利来组织劳动,意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来实现自我,这将带来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感。毋庸讳言,管理意味着对种种权力的运用。

较高的决策能力。随着企业权力的日趋下移,对企业中员工的决策能力的要求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对管理人员来说,为了更好地完成组织的任务,不仅要计划和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决策和协调好下属的工作。如本部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要从事何种活动,这种活动需要达到怎样的工作效果,谁去从事这些活动,如何授权,利用何种条件、在何时完成这些活动等。对一般人员来说,要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尽可能使工作中的决策得到各方的支持与拥护。

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一个现代的企业来说,管理的任务决不仅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维系系统的运转,而是要能在企业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创新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机制的束缚,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因此,创新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且希望取得的成功越大,需要冒的风险也越多。要使企业更具创新活力,组织就必须努力创造敢于冒风险、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2.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向

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了解清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制定出恰当的能力培训计划;还应该根据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能力培训计划。

日本财务省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度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约2074亿美元,日本连续三年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从2006年日本贸易总额中贸易对象国所占份额来看,美国为第一位,占17.4%,与第二位的中国(17.2%)之间的差距缩小至0.2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投资额逐年增加,同时也有更多的日资公司进入中国,其中包括独资、合资、合作。在可供比较的15474家日资(含与日合资)企业中,批发零售行业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了13.39%,为2072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华堂商场(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等。排在第二位的是服装制造业,所占比例为10.81%,1673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大连吉田服装辅料有限公司等。排在第三位的是机械设备制造(包括汽车制造)行业,比例为10.72%,1659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排在第四、第五位置的是社会服务业和食品加工制造行业,比例与家数分别是10.31%、1595家,8.23%、1274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上海日清食品有限公司等。以上数据说明随着日本在华投资的增加,加之本国固有的市场,日语专业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就业选择。

日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应该立足于自身现状,根据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着重培养相关方面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品德。崇高的品德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如果遵守道德规范会带来利益而不遵守道德规范会带来损失,企业当然会选择遵守道德规范的员工[2]。小丹尼尔·R·吉尔伯特在谈到惠普、IBM、麦当劳等优秀企业时指出:“这些企业的秘诀取决于懂得人的价值观并崇尚道德,并懂得如何把它们融合到公司的战略中,追求卓越实质上就是崇尚道德。”[3]

做好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就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未来职业行为的实施方案。职业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可以帮助日语专业的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提高主观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敢于自信竞争。自信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积极评价,日语专业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种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

提高承受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遇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

增强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及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及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刚进大学时所学专业还是紧俏的,到毕业时却已经人才饱和了,以至就业困难。因此,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大大增强应变能力,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利用多种手段,注重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渠道。企业获取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广告、员工或关联人员推荐、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其他来源。[4]

企业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渠道发布用人信息广告是最常用的获取人力资源的方式。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减少盲目应聘。一般而言,组织中空缺职位越高或者所具备的技能越强,广告的辐射范围就应该越广。

研究表明,企业对内部员工或关联人员推荐的人员的满意度要高于对广告等其他形式招募来的人员的满意度,因为做这样的推荐事关推荐人的名声,容易形成凝聚力;也可以减少招聘成本。所以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利用各种资源,建立自己的人际网。

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包括公营机构、私营机构、管理顾问公司。日语专业的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好职业介绍机构。公营的机构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不必具备太强的技术或受过太多的培训,因此收费较低。私营机构介绍的职务较高,提供的职务比较完整,因此收费较高。管理顾问公司收费最为昂贵,主要推荐中层至高层管理人员,较上述两类机构,服务更加周全、信息更加完整,因此成功率也更高。

其他来源主要包括学校、院的职业介绍服务。用人单位可以向学校征求所需人才。日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专业(系)资源,多交流,掌握这一方面的优势。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应该立足于自身现状,根据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着重培养相关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做好职业规划;提高主观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利用多种手段,注重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渠道;利用多种手段,注重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渠道等。为了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日语专业大学生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1]章新胜.同舟共济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9.04

[2]周祖城著.管理与伦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R.Edward Freeman and Daniel R.Gillbert,Jr.corporate Strategy and the Search for Ethics.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1988.p.5

上一篇:中石化述职报告下一篇:创新团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