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化研究院

2024-06-20

防化研究院(通用5篇)

防化研究院 篇1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招生网站-中国人民解放军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分数线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重点专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全景地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历年分数线: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报考指南: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招生计划: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防化研究院 篇2

丁松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也是PPE体系中呼吸防护方面的专家。见到丁教授的时候, 他刚刚出差回来, 据介绍, 他这次出差是参加一个编制组的工作会, 会议就是讨论制定一个国家标准, 叫呼吸防护用品——动力送风空气过滤式呼吸器标准, 简称PAPR标准。

动力送风呼吸器属过滤式呼吸器, 过滤式呼吸器所包含的类型比较多, 有半面罩、全面罩、头罩等, 主要的功能是防尘和防颗粒物。而有了动力送风以后, 就减少了佩戴时的呼吸阻力, 使用会感觉比较舒适, 防护效果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丁松涛教授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过2个动力送风空气过滤式呼吸器的标准, 但都属于行业标准, 实际上一直没有实施, 再加上国内这类产品也不是很完善, 所以这次的PAPR标准是第一次作为国家标准予以讨论, 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丁教授说:“我国呼吸防护用品的标准体系, 目前还缺的就是动力送风的这一大类。这一类加上后, 我们的基本体系特别是产品体系就相对比较完善了。”

PPE发展的历程

据丁教授介绍, 个体防护装备的标准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比较晚的, 实际上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但是真正作为国家标准出现的不是很多, 相当一部分是行业标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才建立了一个基本体系, 也就是我们目前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90年代, 总的来说, 在PPE标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很多, 平均下来一年也就一两项或两三项标准。在2005年以前, 标准制定的过程都是比较缓慢的, 主要是一些标准的更新和一些特别重要的、大家比较急需的标准的制定。真正的行业标准制定, 像现在的AQ标准 (安全行业标准) , 距离现在还没有几年。在2003年左右实施过一次国家标准的清理, 着重清理原来的老标准, 重点考虑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里有哪些适用, 哪些不适用。而真正的标准大发展, 实际上同国家标准整个体系的建设是一样的。国家质检总局有一个规模宏大的计划, 2005年到2010年之间, 不论是修订的标准, 还是制定的标准, 要建立将近1万项。在这一阶段, 整个PPE体系也上了不少标准, 一年有十几项, 加上后来的AQ标准, 则更多。

制定标准的依据

据了解, 在当时老标准制定的时候, 是以材料来确定标准, 如防护鞋, 橡胶的防护鞋可能就制定了橡胶鞋的标准, 塑料的防护鞋可能就会有塑料鞋的标准, 皮革做的防护鞋就会产生一个皮革鞋的标准。而现在制定标准的依据是以防护的对象或者功能来确定防护的类别, 以防护需求为基础。丁教授解释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材料总是在不断地发展, 以材料、材质作为基础来制定标准实际上来讲是没有生命力的, 另外这种标准显然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材料的特性, 而不是反应需求的特性。”

国外标准的借鉴

同其他产品不一样, 个体防护产品的立足点是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我们国家制定的这些标准都是以人的需求和对人的保护为基础的。在吸收借鉴国外标准的问题上, 丁教授说:“国内的标准体系, 这几年趋向于接受国外同样标准的技术要求。这种接受是合理的, 对中国人的保护和对外国人的保护不应该是有差别的。我们的研究不足, 就应该去吸收别人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这种吸收不是完全的拷贝, 至少在呼吸这一块不是。”据他介绍, 呼吸的标准大量地借鉴了国外的标准, 但是都不是完全地照抄一遍, 而是把确实合理的有价值的要素吸收过来,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 来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而对于标准的先进与否, 他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说:“要说标准的先进与否, 不是说把别人的标准吸收过来, 我们就先进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人的保护, 应该有这么一种认识, 国家标准是最基础的要求, 产品是应该达到的。”

PPE标准与企业间的摩擦

理论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距, PPE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之间同样也存在差距。据了解, PPE是保护劳动者的产品, 安全指标的确立, 都是非常谨慎的, 要判断一个标准的制定是否合理, 就要把标准同产业的现状结合起来。如果个别企业认为标准要求过高, 自己的产品做不到, 而其他企业都可以做到, 那就只能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可是如果标准定的过低, 迁就陈旧的技术, 完全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技术要求的话, 标准就成了落后技术的保护伞, 失去了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 产品的质量就没办法保证。丁教授说:“我国PPE产业的发展, 面临着国外很多大公司、大品牌的竞争, 如果提高制造产品的标准, 对目前的许多小企业和技术落后的企业来说, 是非常不利的。但是, 如果为保护这类企业, 降低产品标准, 牺牲广大劳动者的利益, 就偏离了管理的立场。而且过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 PPE行业不会因为自我保护而促进自我发展, 必须靠竞争。”也就是说标准的制定离不开行业的水平, 而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我们也要考虑世界市场的发展变化, 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使用企业自身来说, 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如果有足够的财力, 能够给工人提供一个较好的防护, 对劳动者来讲, 不仅解决了防护的需求, 还提供了比较舒适的条件。很多生产企业愿意开发较好的产品, 但是因为没有国家标准的指导, 一些产品研发也就没有实际的进展。

对于PPE产品标准的缺失问题, 丁教授表示:“标准的发展, 能够鼓励一些新的技术出现, 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如果此类产品性能确实足够安全, 经过研究和谨慎的评价, 确认产品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可靠, 市场上同类产品也有不少, 应用普遍, 管理上认为必要, 是有可能建立新标准的。例如, 呼吸器工作组目前正在研制的PAPR标准。但是, 如果市场上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很少, 就只需建立企业标准, 国外如有同类产品标准, 而且比较先进, 宜采纳国外的标准。”

PPE标准制定中的问题

借鉴过程中水土不服

据介绍, 我国PPE标准在近10年间发展迅速, 新标准不断出台、生效、执行。这些工作, 实际上都是在解决过去几十年的欠账问题, 主要表现在, 被修订的PPE旧标准有着十年、甚至十几年的历史, 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科研的缺乏, 在PPE相关技术的发展方面有很大断层, 科研人员也有断层, 当我们去做更新时, 不得不借鉴国外, 甚至不得不完全照搬国外。很多新的标准在应用中, 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影响很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技术理解的不足, 导致错误翻译、错误理解、错误采标;对新技术掌握不足, 导致错误检测、错误评价;最主要的是, 国内PPE的应用环境特殊, 包括相关的职业安全、健康法规、监督和劳动者的自我保护理念等与国外有着明显的不同。

技术条件限制

据丁教授介绍, 由于受一些技术条件的限制, 很多标准的制定都是借鉴国外的一些非常早期的标准, 像当时呼吸类防尘口罩的标准, 在思路上是借鉴别人非常早期的一些东西或者说借鉴别人已经淘汰的一些东西。这样的标准, 实际上是不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现在标准体系更新之后, 这种非常明显的、难以起到防护功能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更新得差不多了, 这种标准的数量实际上比较少了。

缺乏基本的科研

我国现有的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通过阅读国内研究文献中有关PPE的内容, 我们就会了解, 国内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和科研投入。丁教授表示:“科研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在PPE这一方面, 国内的科研发展必须要从系统地学习、理解、跟踪、实践开始”。

据了解, 在我国, 有一些标准缺乏前期的研究以及资金支持。根据现有标准立项的模式, 我们国家采用的是先立项、再研究、然后起草标准的程序, 但是由于立项后提供的资金有限, 即便是有企业提供资金或投入, 但都不足以支撑系统的、深入性研究, 也无法支持实验设备的开发、采购, 开展实验方法的摸索和验证。“如果做不到这些, 就可能导致标准中技术要求和实验方法出现一些问题, 或只能照搬国外标准, 这又有可能带来另外的问题”, 丁教授对此表示了很大的隐忧。对于新PPE产品标准, 程序上往往是先等标准批准, 之后相关检测机构才可能另外申请经费, 搭建实验条件。而目前我国研发体制决定了标准完成的时间是比较固定的, 这就限制了起草的过程以及对新问题的探索, 无法做到深究、全面、透彻地进行项目的研究。

企业能力不足

在我国, 有实力有规模的PPE生产企业不多, 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在PPE上面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产品体系, 即实际的产品体系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很多PPE产品现在还处在一个进口的阶段。而PPE标准提高了, 技术水平也同样提高了, 但是国内PPE生产企业的进步需要时间。国内生产PPE产品的小企业比较多, 制造技术落后, 无法快速提高, 企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进步。

新的标准会引发新的变化, 也会有新的问题, 但这并不一定是标准本身的问题。据了解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2009-2010年生效, 当时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这个标准所替代的是1992年的部颁标准LD29-92《防尘口罩》, 其采用的技术早已落后, 按此标准生产的产品根本无法起到防尘的作用, 既不安全, 也谈不上舒适;而新标准的技术要求, 体现了当代对呼吸性粉尘防护技术的水平, 产品具备足够的安全性。但是考虑到国内制造技术的现有水平, 在舒适性方面, 新标准也没有做过高的要求, 只保持了和国外相同的水平。可是产品在许多粉尘作业场所的应用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 粉尘浓度太高, 使得阻尘效果比较好的防尘口罩, 阻力明显升高, 使用寿命较短, 无法满足要求。因此, 有不少人认为, 这是产品标准的问题, 希望降低过滤效率指标, 降低密合性指标。但殊不知, 低效的滤料未必就阻力低, 而低效的产品肯定不安全, 这就失去了防护的意义, 付出代价的还将是劳动者。

防护是需要成本的, 企业更新产品设备需要成本, 而普通劳动者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注重自身的生产安全, 主动向雇佣企业提出防护用品的要求。丁教授建议, 企业方面应该把职业防护的制度作为企业制度的一部分。但是在我国, 很大一部分企业是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

强化监管保障PPE产品质量

随着国内的生产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PPE需求大增,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市场的各个角落。一些PPE生产企业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资金财力的约束, 不会主动去更新换代自己的技术设备, 有的企业甚至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送检的样品是合格的, 而销售到市场的产品却是假冒伪劣的不合格产品, 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PPE产品的质量, 防护用品也没有起到切实的防护作用。“我国目前的PPE认证管理采用年审方式, 要求企业每年必须把所有产品送检一遍, 造成企业和检测机构每年忙于应对, 费用也不少。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PPE质量问题, 也不能替代市场监督, ”丁教授说道。

从2005年开始,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实施LA认证管理, 对PPE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进行统一管理, 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成效非常明显, 但是据了解现有LA的年审、QS认证等管理, 都在PPE企业内部层面, 还没有到市场。丁教授讲到了有效监督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用户的监管。“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大国, 生产人员比较多, 对防护用品的需求很大, 如果能够把监管的对象落到使用企业身上, 效果会更好。”即监管的重点在企业能不能为自己的员工做到有效的防护, 如果企业买的是一些不合格的产品, 员工在防护方面出了问题, 企业要负责任。如此一来, 用户不敢买劣质的产品, 假冒伪劣产品就永远不会有市场, 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企业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并且企业有责任教员工正确使用这些产品, 而员工能不能按要求来使用产品, 这是最根本的一个环节。二是对经销商的监管。即加大对经销商的处罚措施, 如果经销商销售的产品是不合格的, 他就会面临很严重的风险, 经销商自然也不会铤而走险销售假冒伪劣产品。“PPE产品是需要国家投入的, 如果管理部门能够在市场上和使用单位内部开展抽查, 会起到杠杆作用, 事半功倍。通过宣传, 逐步净化这个市场, 国外都是这么做的。”丁教授补充道。

未来的发展趋势

据丁教授介绍, PPE未来的发展一方面是在体系的完善上。以前有一些比较随意的标准, 还有的是把个别的标准作为一个普遍的标准来实施, 甚至是有的老标准已经废止了, 后来又被重新制定成行业的或国家的标准。另外, 我们在借鉴国外标准的时候, 借鉴得不充分, 有一些不该忽略的地方给忽略掉了, 加了自己不必要的东西。第二个发展是在技术上, 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据了解, 国家标准每年都会申请七八项, 呼吸类的现在有两个, 一个是国家强制标准, 动力送风呼吸器标准;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呼吸空气质量的标准, 即空气呼吸器的气瓶里面的空气应该是有一定质量要求的, 但是现在还没有标准来约束。动力送风呼吸器标准的制定应该在今年就能够完成, 呼吸空气质量的标准在今年也会有所发展。

基于防化设计的人防工程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防化设计;人防工程;建设

人防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工程,人防工程建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战时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时应当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人防工程的结构、功能等进行确定。在近些年的战争中,化学武器、生物武器被大量使用,人防工程要想有效的实现防护工程,就应当以防化设计为基础进行建设。

1 人防工程设计原则

1.1 确定人防工程抗力级别

容纳一、二等人员和专业队人员在战时掩蔽、提供场所用于针对实施医疗救护、存储战争物质和用车是人防工程在战时的主要功能。用于地下商业街、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是人防工程平时的功能,它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战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确定人防工程抗力级别的主要依据,同时在相关规定中要求,人防工程用于掩蔽人员时,应具备大于五级的抗力级别。所以,设计人员应当先对人防工程的主要功能进行确定再进行人防工程的设计,应当更加重点设计和确定二等人员隐蔽部、物资库、战时车库的人防工程。而当前有些建筑将六级作为人防工程的抗力级别,进而节省建筑工程投资成本。

1.2 合理划分防护单元、抗暴单元

防航弹是人防工程战时的重要单元,而在人防工程中划分抗爆单元和防护单元是对抗航弹的主要方式,航弹击中人防工程时产生的碎片因抗爆单元和防护单元的阻挡而减小了对人防工程的破坏,因此在人防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防护单元和防爆单元进行科学的划分。在新实施的人防战技规定中,对于地道工程、坑、指挥工程的抗爆单元和防护单元可以不进行划分。所以,设计人员应当从建筑地下室的具体情况出发,确定人防工程是否需要划分抗爆单元和防护单元,避免影响地下室功能的使用。

1.3 应当根据战时需要对人防出入口进行设计

为战时准备的防护隐蔽场所是人防工程的本质作用,所以应当根据战时需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设计,其中入口设计是重点。应当根据规范要求对人防工程战时出入口的数量进行设定,应当根据战时、平时的用途和防护密闭门、防护门尺寸综合确定出入口的通道和门洞的尺寸。应该按隐蔽人数每一百人不小于0.3米计算确定人员隐蔽工程防护单元的战时出入口门洞净宽之和,符合疏散宽度规定。

2 基于防化设计的人防工程建设

2.1 人防工程主体

战时地下室和平时地下室是建筑工程中的地下室的一般分类,平战结合是地下式设计的原则。对结构体系的确定应当依据有无防化要求、抗力级别、工程、需建的人防面积,同时应当分别设置非防护区和防护区,接下来对防护单元进行划分,然后再进行抗爆单元划分。每个防护单元的系统都应当具备相应的设施和防护设备,用混凝土防滑密闭墙对防滑单元之间进行隔离,通过结构计算确定墙的厚度。可以在隔墙的两侧各设置一道防护密闭门进而保障相邻防护单元相通,应当将两门之间的距离控制在500毫米以外。设置抗爆隔墙与防护单元内相邻的防爆单元之间,控制该钢筋混凝土墙的厚度在200毫米以内。如果隔墙采用的是钢板,那么厚度要大于10毫米。如果设置连通口与抗爆隔墙,则应设置抗爆墙与门洞任意一侧。

此外,应用整体浇筑的密闭墙对清洁区和染毒区进行隔离,并用水泥砂浆将染毒一侧的墙面抹光。应当按照战时和平时的使用要求设定人防工程的室内净高,同时指挥工程房间净高应当大于2.8米,其内通道净高应当大于2.4米。普通人防中有人长期停留的房间净高要大于2.4米,梁和管底净高要大于两米。主干道和次干道的净高要大于2.6米,连接通道净高要大于2.4米。拱教净高要大于1.6米。车辆掩蔽部地梁和管底净高应当大于2.2米。

2.2 人防工程口部

如果防护单元面积不小于一千平米,应当将两个出入口设置于防护单元,一个出入口用于战时直通室外地面,设置的另外一个出入口应当在距离此口地15米以外,并对其朝向进行区分。对于面积小于一千平米的防护单元,应当将通向相邻防护单元的联通口和战时直通室外地面的出入口设计于该防护单元内。应当设置两个以上的出入口于指挥工程内,并控制它的入口通道净宽大于两米,净高大于2.6米。应当在地面建筑倒塌范围意外设置直通室外地面的战时出入口,当无法设置时,可设置防止倒塌堵塞的措施与口部。应当设置密闭通道和防毒通道与人员掩蔽工程出入口,人防工程在战时的主要出入口为防毒通道,该通道与室外相连,应当对其各设置一道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并将洗消间或简易洗消间设置于通道一侧,并设置相应的管道将污水排除洗消间,防止洗消间因此而受到污染。

与此同时应当将相应的通风设备设置于防毒通道内部,为防毒通道的通风提供保障。应当安全呼叫按钮与防护密闭门外,实现战时的警报。分别设置一道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与密闭通道中,并将独立的进风机房和滤毒室设置于每个防护单元中。将进风房设置于滤毒室旁边,实现滤毒室的通风。设置清洁区与进风机房,在污毒区设置滤毒室,并設置一道密闭门于密闭通道和滤毒室之间,从而避免人防地下室中进入滤毒室产生毒气。此外,设计人防工程口部时,需将扩散室和防爆波活门等装置设置于排风口和进风口处,避免受到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破坏。与此同时还应将防爆波地漏分别设置于密闭通道、滤毒室、洗消间、防毒通道内,不同于普通地漏,防爆波地漏能够防爆破波,人防工程中的污水在其开启状态下排入排水管道,隔绝人防工程时将地漏关闭即可。

2.3 柴油发电站

应当设置柴油发电机房于建筑面积大于五千平米的各类人防工程、一等和二等医疗救护工程、指挥工程,并且设置地点应当同人员休息房、通信房、指挥室保持一定距离。应当对将风机房、水泵间、储油间等的机房的配套结构和机房本身的防火区进行独立划分。还应设置变配电控制室与固定电站,设置防毒通道、密闭观察窗、比隔墙与控制室和机房之间,应当设置水盆、简易洗消设施与防毒通道内。密闭观察窗应当在防火性能和密闭性能方面符合要求。

2.4 平战功能转换

平战功能转换是人防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人防地下室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地下室的战时功能和平时功能予以充分的考虑,并对实现平站转换设置相应的措施。排水出户管、给水引入管、防爆波清扫口、防爆波地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钢筋混凝土构建等不可设置平站功能转换。可采用临战封堵的办法在平站转换中处理平时使用的出入口。应当预埋钢板于抗爆隔墙、米比隔墙、战时封堵的空洞等周边结构混凝土。在设计中应预留位置为战时而设置的设施和房间,并完成于临战前。

3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人防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相关单位对人防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从人防工程建设的原则出发,结语工程作用实际,对工程结构、设施进行科学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美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人防工程设计探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9):104+106.

[2]徐立成,张晓莉,郑东华.强化人防工程质量管理之我见[J].辽宁建材,2011(09):58-60.

防化研究院 篇4

在各国军队中,依靠自己使用的化学侦察装备,防化兵可以迅速发现毒剂并查明毒剂种类和染毒情况。化学侦察装备是化学侦察、报警、侦毒、监测和化验等器材的总称。其功能是,判定是否遭受化学毒剂袭击,确定毒剂种类,概略判定染毒浓度,检测毒剂云团的传播范围,向部队发出警告或向指挥控制中心报告相关数据,从而指导部队及时采取防护行动,使部队免受或减轻化学毒剂的伤害。

目前,各国配备的化学侦察装备包括侦毒纸、侦毒器、毒剂报警器、探测器、监测仪、采样分析测量系统、防化侦察车等。化学侦察装备的基本结构形式有袖珍式、便携式、固定式和机动式等,分别配属一般分队和专业分队,以及舰艇、飞机、装甲车辆、机场和大型工事等使用。

防化兵

为什么防化兵可以迅速侦察到化学毒剂

早期的化学侦察装备采用的是化学检测方法。比如,利用对毒剂敏感的化学试剂,通过查看试剂是否变色及变色的深浅来判别毒剂及其浓度。但这种方法对特定的毒剂需要特定的试剂,确认一种毒剂要试很多次,而且对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因此后来人们开发出了其他方法,如使用红外光谱探测技术。

胸怀乘风破浪志,防化事业舞流年 篇5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程代云怀着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在成都工学院院刊发表了一首《乘东风去破万里浪》的诗作,以表达在党的领导下,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决心:

“东风吹过的地方,

……

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它驱逐着腐朽的败叶,

让自由、幸福温暖人们的心房。

刚强的东风啊,

你猛烈地吹吧!

我们要扬起鼓满东风的帆船,

跟着我们的舵手—党,

乘东风,去破万里浪!”

“乘东风,去破万里浪”,这是当时年仅18岁的程代云的少年壮志。这种志向,虽然从不向外人道来,却涌动在他的血脉之中。

2013年2月,年过古稀的程代云迎来又一个喜讯,他领衔的研究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是这对程代云来说,并不意味着一个句号的完成。“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与之相应,他仍然耕耘在核生化防护装备科研一线。或许正是防化人的这种精神,成就了我军防化装备研究的基业常青。

初偿凌云少年志

1963年,程代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

参军后,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他很快就在科研工作中崭露头角,并开始独立负责项目。

“春风得意马蹄疾”。程代云刚刚参加工作就负责诸多项目,并在其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当他对人生和科研事业踌躇满志之时,“文革”来临,他的科研生涯随之走向低谷。

1964年,程代云在回乡探亲期间,与川东华蓥山区一所医院的医生明武菊相识相恋,二人于1967年完婚。但是直到1983年,明武菊的随军问题才得以解决。

当时,工作志向长期得不到伸展,生活上对照顾家人无能为力的亏欠感,一直压在程代云的心头。而此时,成都母校向他伸来了橄榄枝,为他提供了一个教职。何去何从,程代云陷入迷茫。

然而,对防化事业的热爱,对国防建设的深情,最终让他选择留下。他要用加倍的努力和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程代云说,他事业的再度崛起,要感谢一个人的欣赏与提携。这个人就是防化研究院原院长、著名防化专家高方。

在人才济济的防化院,内敛低调的程代云起初并没有进入高方的视野。但是在对程代云的“三次考察”中,高方认识并认同了这个来自四川的小伙子的干劲和能力。

1982年,时任防化部副部长的高方,推荐程代云承接某研究所的项目。程代云背起行李来到车间现场,一待就是几个月,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方案论证、设计、设备研制和现场评价工作。他严谨踏实的作风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1983年7月,不满43岁的程代云被任命为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总工程师(副师职),这是当时防化科研系统最年轻的所领导。从此,他得以在一个更宽广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躬身开拓育新苗

作为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摆在程代云面前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科专业的建设问题,二是高学历人才的培养问题。

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是以集体防护、个体防护以及防毒材料为主的装备技术研究单位,涉及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纺织服装、橡胶材料、环境化工、分析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专业。所里的主体专业如何发展?整体专业如何配置?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才?从哪个院校引进?人才梯队如何建设?……程代云上任后,问了自己无数个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深入调研,殚精竭虑。

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程代云对于《矛盾论》再熟悉不过。他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配置。只有专业配置清晰了,人才的配置、人才的引进才能跟上。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防化研究院为“兵器化学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研究所迎来了第一批“兵器化学与化工”专业的研究生,并委托华东化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共同培养。还聘请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李琬教授、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陈家镛学部委员等为兼职研究员共同培养,这一步在当年实为开先河之举。

1985年5月,在全军防化装备规划总体论证会上,程代云作了建立化学防护装备体系的报告。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程代云将研究所的专业做了大规模调整,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室;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发展重点,进行了人员调整和配备;并就各个方向的发展进行了中长期规划论证,从而完成了核生化防护专业发展的基本建设。

在程代云的身体力行以及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下,80年代初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接收和培养的研究生,目前都已成为该所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挑起了核生化防护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的大梁。

程代云曾说过:“如果没有参军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当老师。”当一名人民老师是程代云年轻时的理想,尽管理想没能实现,他的教书才华还是得以显现。在防化这个大舞台上,他多次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登上讲台,将他扎实的基础理论、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大家。

1982年8月,他又走上了讲台,为了弥补工农兵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防化研究院专门对他们进行所谓的“回炉”教育。防化研究院成立专门的补习班,从各个所里抽调科研人员作为教员。程代云也被抽调过去,为化学、化工类专业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的“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动力学”部分。

一些当年听过他讲课的人对那段往事还记忆犹新:“程代云的课讲得很精彩,很能抓人。晦涩难懂的理论,经过他一讲,就变得很容易让人理解。程所长的板书尤其漂亮,字写得好,行楷小字很有功底,而且从来都是工工整整、认认真真的,看着就养人眼目、心旷神怡。”

nlc202309040439

1985年,防化研究院具备了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资格。作为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程代云认为自己亲自授课是责无旁贷的,他采取了集中授课的方式。通常他上午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下午4小时授课,连续10天,讲完所有的课程。余下的时间,让学员消化吸收,答疑解惑。要知道,为了能够讲好这40个小时的课,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翻阅各种资料,准备教案。尤其是在此期间,他翻阅、查看了大量的俄文和英文的经典著作,诸多论文他到现在还是信手拈来,张口就可以说出是谁在哪年的什么刊物上发表了什么样的论文。

晚年的教学已经不用板书了,程代云学会了多媒体教学。2003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程代云,亲自撰写《化学防护的某些进展及前沿领域》的教材,并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讲稿。虽然学习电脑打字和使用电脑软件,对于他来说不亚于学钢琴,但是老先生凭着认真的态度、执着的精神,还是用他生疏的指法敲出了文稿,并学着制作PPT讲稿。之后,他在北京、乌鲁木齐、兰州、广州和成都等地为总部机关、海、空、二炮、各军区作了多次高技术讲座,受到了广泛好评。

1992年,程代云牵头组织了“环境化工”博士点的申报工作。1993年12月,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五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96年初,为了能够引进更高水平的人才来所工作,程代云又首开“项目博士后”的先河,随后防化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挂牌成立。

终酬乘风破浪志

1985年7月,程代云被任命第一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身为所长,他始终关注着国内外防化科研的动态,关注着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任所长的12年里,他先后倡议和组织了多次防护研讨会,主持了全所“七五”至“九五”化学防护技术发展科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亲自撰写多篇论证报告,为“七五”至“九五”期间防护装备科研型号项目和重大基础技术研究项目的立项奠定了基础;并结合各个时期的战略方针调整,提出了核生化防护装备科研的发展方向、重点,努力保持了专业建设与外军同类装备基本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还主持研制了我军多项重点型号的化学防护装备。

担任所领导的十几年间,该研究所先后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这些成绩凝聚着广大科研人员的探索和劳动,也倾注着程代云的心血和智慧。

在他负责的项目中,他与一线的科研人员和工人一起吃食堂、下车间,一点没有领导架子。但是让所有课题组人员最为感动的,还是程代云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不拘一格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程代云说:“做研究工作,一定要有理性思维,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能仅凭直觉、想当然;只有在具体科研项目中不断地锤炼,才能把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自己的才干。”

程代云对新科学和新技术很敏感,对前沿技术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很强。他能够提出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同时,在面对科学难题的时候,他迎难而上,毫不退缩。他常常在课题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勇于承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囿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他常常引导他的学生突破原有的实验方式或实验路线,在一种全新理念指引下,攻克难关。

由于程代云同志在化学防护领域学识渊博、理论基础深厚、治学态度严谨,1997年和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第四、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还担任中国兵工学会理事、高级会员、会士及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会首批高级会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工程系兼职教授等学术职务。他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先后组织召开了三届全国防化学术会议和五届全国活性炭学术讨论会,邀请多名外国专家来所讲学。

1997年6月,程代云从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

在院领导与他谈话并交接工作的当天下午,他没有向院领导提任何要求,而是匆匆准备行囊,穿上文职军服赶赴湖北宜昌,冲上了科研一线。

他心中永远的追求,是为之奋斗多年的防化科研事业。没有行政事务的羁绊,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出版译著《非均匀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集体防护装备技术基础》及《军用吸附技术》等三部学术专著,还参与编写了《核生化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和《居室环境与人类健康》两部专著。

特别是《集体防护装备技术基础》及《军用吸附技术》两部专著,都是他退休之后完成的,这两部专著凝结了他毕生的心血,尤其是后一本书,酝酿、积累是从年轻时就开始了。

曾经帮他整理过手稿的同志感叹他的积累太丰富了—一摞摞手写的笔记,一打打推演公式的草稿。有的手稿已经泛黄,有的纸张已经变得很脆,但却完整、清晰地记录着老先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术的追求。

2000年,程代云的花甲之年,已届退休。但是12月传来大好消息,程代云与防化研究院其他几位具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晋升为技术三级,跨入所谓文职“将军”行列。程代云的科研生命得以延续,使得他在事业旅途上又攀上一个新的高峰。

此后,程代云担任某型防护工程系统研制总设计师。他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工程经验,高超的科研组织能力在该项目的研制中得以充分的展现,该项目共申报国防发明专利9项,200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尽管已经“解甲归田”,老先生始终是那么精神抖擞,充满激情。他仍然经常出差,被邀请参加各种学术会、论证会、鉴定会,为科研人员答疑解惑,为防化科研问诊把脉;他仍然经常来到实验室,和年轻人谈理想,谈人生,为迷茫困惑的年轻人指点迷津;他仍然经常泡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查阅科技资料,整理科技文献,然后与相关人员交流讨论,为防化科研的发展添砖加瓦!

上一篇: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下一篇:建家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