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产业链价格风险分析(通用3篇)
焦炭产业链价格风险分析 篇1
焦炭产业链价格风险分析
由于焦炭贸易通常都采用点对点的方式,所以在焦炭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贸易商都较少介入。即使有贸易商存在,其贸易量也较为有限。因此,此价格风险分析忽略贸易商部分。主要分析煤炭企业、洗煤厂、焦化厂、钢铁企业。
一、煤炭企业
(一)主要产品:原煤、焦炭上游产品。
(二)企业规模及数量:煤炭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大企业、超级大企业及中小煤矿并存,数量众多。
(三)所有制:大型煤炭企业多为国有,小煤矿私人参股、私人完全所有的非常多。
(四)利润水平:相比焦炭价格,煤炭价格波幅较小,煤炭企业利润较为稳定,很少出现亏损。
(五)对自身产品价格的掌控能力:煤炭是资源性产品,特别是焦煤,属于稀缺煤种,煤炭企业对于自身产品价格掌控能力较强。
(六)现有的风险处理方法:当焦炭价格下跌时,煤炭表现会相对坚挺,但是下游需求会减少,煤炭企业通常以适度减产应对。
(七)综合风险评估及套保需求评估:煤炭企业产品价格掌控能力较强,利润稳定,焦炭价格波动对其影响有限,也就是说其价格风险较小。相应的,其套保需求也较小。
二、洗煤厂
(一)主要产品:洗精煤、焦炭上游产品。
(二)企业规模及数量:洗煤厂数量众多,多以小厂为主,较大规模的洗煤厂有很多都附属于煤炭企业。
(三)所有制:中小洗煤厂以民营为主。
(四)利润水平:从公开途径获得的信息来看,由于焦炭企业并不景气,且洗煤厂数量多,竞争激烈,洗煤厂利润有限。但是,洗煤厂的利润还是较为可观的。因为煤炭经过洗煤厂转化为洗精煤之后,价格往往会翻番。
(五)对自身产品价格的掌控能力:由于洗煤厂多为中小企业,其对产品价格的掌控能力较弱。
(六)现有的风险处理方法:洗煤厂从煤炭企业购买煤炭,之后加工处理再销售洗精煤。洗煤厂通常会保持够半个月加工的原煤库存,因为一旦焦炭价格下跌,会拖累洗精煤价格。当出现价格风险时,洗煤厂通常只能选择限产。对于较小的企业,甚至会直接关停。
(七)综合风险评估及套保需求评估:虽然洗煤厂实际利润并不微薄,有能力承受一定的市场价格波动,但是其规模较小,对产品价格掌控能力有限,市场价格波动对其影响较大。同时,洗煤厂缺乏有效的处理价格风险的办法,因此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较大,具有较强的套保需求。
三、焦化厂
(一)主要产品:焦炭。
(二)企业规模及数量:焦炭生产总体相对分散,独立焦化企业占据60%以上份额,焦炭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参差不齐,大、中、小企业并存。
(三)所有制:国营民营兼而有之,独立焦化企业私营较多。
(四)利润水平:焦炭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去年很多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五)对自身产品价格的掌控能力:焦炭行业上游煤炭企业和下游钢铁企业都较为强势,焦炭企业夹在两者之间,两头受气。特别是焦炭消费高度依赖于钢铁工业的运行,所以导致钢价对焦炭价格形成牵引作用。也就是说,焦炭企业对自身产品价格的掌控能力较弱。
焦炭产业链价格风险分析 篇2
关键词:产业链管理,马铃薯,价格风险,识别
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市场农业的阶段性产物, 是指将产业链管理理论运用到农业中, 将资料供应、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有机的衔接, 将人力、财产、物质、技术、信息等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管理包括价值链、物流链、组织链、信息链管理四个方面, 价值链管理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物流链管理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组织链管理能够整合资源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 信息链管理能够缓解供求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链管理具有规模、创新、品牌、提高生产率等效应, 所以农业产业链管理具有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作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目前已形成一个包括良种研发、加工、贮藏、流通、运销等众多环节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从课题组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 97.74%的人认为定西马铃薯产业目前面临着价格风险, 其中26.15%的人认为影响严重;79.06%的人认为当前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发生呈高频率的特点, 其中28.21%的人认为这种高频率的价格风险带来的影响后果较大, 可见, 马铃薯价格风险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定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 94.59%的调查对象也认为良好的产业链管理对规避种植户或企业马铃薯及其产品价格风险具有积极作用。事实上, 产业链管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避定西马铃薯及其产品价格风险的作用。但是, 由于产业链内、链外还存在种种问题, 导致定西马铃薯及其产品依然面临着不可忽视的价格风险。
基于产业链管理的视角, 我们可以将影响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因素分为产业链外部的因素和产业链内部的因素两大方面, 其中产业链外部的因素对定西马铃薯价格的影响是通过产业链内上下游之间相互传导而实现的。影响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产业链外部因素有宏观经济及政策、竞争、需求、马铃薯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产业链外部马铃薯供应、产业链外部买方议价能力、产业链外部买方的合同谈判能力、产业链外部买方的合同履约状况等因素。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主要对定西马铃薯产业链内部的价格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识别, 通过对定西马铃薯产业链运行的流程分析, 找出其中存在的会引起价格变化的风险。
一、定西马铃薯产业运行流程分析
要识别出影响定西马铃薯的价格变化的产业链内部因素, 首先要分析定西马铃薯产业链运行的流程。通过分析总结可知, 定西马铃薯产业链的简化运行流程 (见图1所示) 。定西马铃薯产业链的简化运行流程大体为:一到四个环节主要是采取订单方式进行的, 具体模式有“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基地+农户”形式, 即当地政府给种子企业或研发机构补贴并提供相应指导, 由其进行脱毒苗及原原种的培育, 之后由种子企业将培育出的原原种提供给种植户进行基地化种植 (此过程中发生的原原种种子、拌种及喷洒农药等成本均由种子企业承担, 种植户只负责按相关标准及要求种植) , 种植户种植出马铃薯原原种之后由种子企业进行有偿回收, 随后销售到政府要求的特定区域, 进而进入到各等级种薯及商品薯的普遍种植环节;农户种植出来的马铃薯除去自食部分之外有两大走向, 即加工销售和直接销售。其中用来加工的马铃薯一部分是经过马铃薯收购商到达加工企业手中的, 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出售给加工企业的, 加工企业将马铃薯加工品之后再经市场销售;不经加工直接销售的马铃薯大部分是经过收购商、经销商等三、四道中间环节到达终端消费市场, 极少部分种植户 (大户) 自己装车运输亲自销售到终端市场。其中, 定西马铃薯的鲜薯外运, 70%是采用的“政府+铁路+协会”的模式经铁路运输, 即通过政府与铁路合作争取扯皮供应、发出马铃薯专列, 由经销协会进行组织管理的运输模式;30%则是公路运输方式。另外, 定西马铃薯的加工及外销, 也有很大比例采用了订单形式, 其中加工主要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模式、外销订单主要是在每年举行的定西马铃薯经贸洽谈会及马铃薯大会上通过外地客商同当地种子企业、加工企业、种植大户签约的形式进行的。
二、定西市马铃薯产业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引起价格风险的问题
对定西马铃薯产业的运行流程分析可知, 定西马铃薯产业链主体主要有种子企业或科研机构、种植户、加工企业、收购商、经销商 (本地、外地) 以及从事组织协调工作的政府、协会或合作组织等。通过调查总结发现, 定西马铃薯产业运行流程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从产业链条各主体及其组织协作的角度来看, 与价格风险相关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从种子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角度来看, 存在引起新产品引进及培育力度及质量不足、良种普及及推广力度不足、原种原原种及种薯贮藏水平有待提高、种薯检测及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致使品种混乱、种薯研发培育及贮藏所需人财物等投入成本高昂超支、种薯研发培育过程中面临着病害侵染、种植户生产原种及种薯过程中不按种子企业或科研机构要求进行常常鱼龙混杂及以次充好、外售种薯可能面临交货压力等问题。
从种植户的角度来看, 存在的问题有:价格风险意识不足, 种植趋同性行为严重, 对市场未作研究盲目扩大或减少种植面积, 种植品种不适合市场需求, 种植过程中以商品薯替代种薯、相互引种换种、标准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不到位、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 种植及贮藏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影响及病虫害侵染较严重, 种子、化肥、农药、机油、农膜农具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致使生产成本加大, 生产过程中缺乏质量跟踪监测设施, 贮藏设备落后造成损耗较大、贮藏量不够及可贮藏时间较短, 面对收购大户、经销商及加工企业及终端市场消费者议价能力不足, 运输方式可选择性小、铁路车皮申请困难、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不注重运输线路选择, 合同签订过程中缺乏谈判能力、常因为质量、价格、交货时间等因素而违约、市场信息获取不充分等。
从加工企业的角度来看, 存在的问题有:对加工原料及成品的市场需求调查预测不足, 多数企业原料贮藏或成品库存水平不高, 由于原料质量、加工及贮藏技术等致使产品外观及质量不均衡, 加工成品质量不一致且等级总体不高, 生产过程质量监测不严、产品认证层次普遍低下, 龙头企业加工及贮藏水平整体不高且污染严重需投入大量资金更换设备更新技术, 变性淀粉等新产品研发投入及外聘加工技术或管理专家费用高昂, 原料供应不稳定经常停产不能满负荷运转, 原料收购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且途中有损耗, 产品交货不符合约定, 产品销售渠道或市场不确定或调整不灵活, 同买方在价格谈判上比较弱势, 价格上涨时买方违约找替代品等。
从收购商及经销商的角度来看, 存在的问题有:中间环节过多, 买方议价能力较强, 在商品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 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且运输途中损耗较大、不注重运输路线, 买方违约等。
从个产业链主体的组织协作角度来看, 存在的问题有:种子企业、种植户、加工企业、中间商以及协会、合作组织等上下游主体之间客户关系管理不当, 上下游及同级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充分, 需求信息在由下游传至上游的过程中存在着逐级放大的“牛鞭效应”现象, 上下游之间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现象普遍, 各产业链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子不合理等。
三、定西马铃薯产业链内部价格风险因素的识别
通过对上述定西马铃薯产业链运行流程及存在的与引起价格风险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综合归纳, 将引起定西马铃薯产业价格风险的产业链内部因素归结为需求、产品质量、生产经营成本、原料/产品供应、销售、组织合作6个方面, 具体因素 (见图2所示) 。
四、基于产业链管理的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应对策略
立足于产业链管理的角度, 根据上述对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因素的识别过程可知, 需求、供应、质量、成本、销售和组织合作等六个方面是引起的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主要因素, 结合国外及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应对经验, 笔者从六个方面提出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应对策略。
㈠做好市场需求预测工作, 保证需求信息准确, 实现需求稳定增加 首先, 做好市场需求预测工作。市场需求的预测, 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力、财力、物力作为后盾, 所以对定西马铃薯产业来说, 这项工作主要应该由政府、各种协会加工企业、收购大户、经销大户来完成。其次, 降低“牛鞭效应”现象对需求信息的扭曲程度,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及同级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 及时传递信息, 对于故意散播虚假信息的主体政府或协会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再次, 做好客户关系管理, 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升级客户。客户是利润的来源, 做好客户关系管理至关重要。定西马铃薯产业链的客户关系管理应涉及种子企业、种植户、中间商 (本地、外地) 、加工企业以及产业链外部买方等众多上下游主体。
㈡科学组织安排生产, 保证产品供应量及供应结构合理化 针对供应因素引起的价格风险, 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科学合理地安排种植面积及种植结构;预防种植及经营过程中出现减产, 从马铃薯的种植到收获实现全程滚动气象服务, 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方式将预测结果及时告知广大种植户, 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防止出现减产、降低损失程度;争取实现产品均衡上市, 扩大早熟型马铃薯的种植面积, 实现马铃薯提前上市, 扩大贮藏规模, 提升贮藏水平。
㈢保证产品质量, 坚持以质取胜, 走品牌化经营之路 产品质量是生产经营者生存盈利的根本。针对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隐患,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进一步加快优质种薯的繁育及推广力度, 全面实现种植良种化;全面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健全马铃薯生产质量检测体系, 确保马铃薯种植及生长期的质量安全;确保马铃薯加工品质量安全, 对加工企业进行整合, 严格检验原料薯质量, 并做好分级分类及存贮工作, 引进先进加工技术、设备并及时更新, 加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促使加工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及工艺, 确保并不断提高马铃薯加工品的质量水平。
㈣合理控制生产经营成本, 推动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引起定西马铃薯产业价格风险的生产经营成本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料价格、生产加工及贮藏设备投入、新产品研发以及外聘专家等方面。为了降低由这些因素引起的价格风险, 应做到:加大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将国家各种农业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落到实处;降低融资成本;联合种植户及加工企业, 实现资源共享。
㈤多种方式相结合, 将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价格风险降至最低 定西马铃薯及其加工品在销售过程中面临着高价格风险, 要降低销售过程中的价格风险, 主要应该做到:合理选择运输路线, 组织运输方式, 保证运输效率, 抓住最佳销售时机;提高销售过程中的议价及谈判能力;降低违约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改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信息发布流通体系。
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及价格分析 篇3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状况;价格分析
一、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经历了一轮快速的发展。全国平均房价涨幅是14.4%,其中商品住宅涨幅为15.2%,房价的持续高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国家出台了诸如取消房贷优惠利率、提高首付比例等一系列政策,还包括在各地尤其是一些热点地区单独制订一系列调控措施,其目的就是要切实解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影响市场发展的不健康因素,实现“三个基本”,即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以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点及走势:1.调控效果有所显现。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月回落。3.房价涨幅稳步回落。4.商品房空置面积增速加快,面临住房过剩风险。
二、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上海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总体运行状况
1.房地产开放投资增幅回落。2007年上海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加的态势,投资3542.5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4.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全年投资1246.86亿元,比上年增加6.1%,低于全社会投资的8.7%。
上海市房地产投资从2001年到2006年都在增长,从2001年的603.7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901.2亿元,直至2005年的1175.5亿元、2006年的1246.84亿元,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虽然房地产投资最近几年都在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却又随着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情况而变化。2001年比上一年增长11.4%,随着市场活力的激发,2003年增长率达到20.3%,2004年达到了30.4%;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市场影响巨大,导致房地产开放投资增长回落,2005年的增幅猛降到6.1%,对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明显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商品房销售的火爆形势迅速趋缓,虽然下半年政策性配套商品房销售量增加较快,但上海市商品房销售量仍有所下降。2006年上海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158.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5%;其中商品住宅2845.7万平方米,下降12%。
3.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涨幅回落。2006年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6842元,比上年上涨5.4%,与04年26.7%的增幅相比下降了21.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6698元,上涨4.9%,与04年27.9%的增幅相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
4.上海房价2008年初特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房地产业指数为133,比上季度127.6提高了5.4个点。同时调查显示,2008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上涨,同比上涨5.5%,涨幅与上月持平。2008年1月上海市住宅面积成交量呈现出下降的态势,1月份上海一手住宅成交量为14843套,约154.3万平方米,与2007年12月份相比有较大的下降。
总体上看,上海房地产市场供应大于需求矛盾短期内仍无法解决,而且房价的涨幅已经回落并且开始下跌,楼市发展仍然不容乐观。
(二)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结构问题,供需错位现象严重。(1)商业用房投资大大高于住宅投资;(2)高档住宅供应过多,而中低价位住宅供应量大幅下降,造成中低价位供应量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价上涨和拆迁成本的增加等。
2.空置房的问题比较突出。2006年底上海的空置量为395万平方米,加上2007新增的空置量600万平方米,接近1998-2000年的水平。当时上海的空置房面积居高不下,维持在1200万平方米以上,这说明市场供应大于需求。
3.房价居高不下,偏离了价值规律。房屋本应“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但是上海的房价却过高,与官方统计数据相比,民间认同的真实楼价还要高得多。最近几年上海房价持续走高,同样上海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如房价的增长幅度大。房价收入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加大,但无论如何变化,上海的房价收入比都是偏高的,这是问题的根源。
三、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既受到成本与费用构成的影响,同时也是其它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房地产的具体市场价格是由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一)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1.供求状况。一般地,房地产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与需求成正相关,与供给成负相关。房地产商品由于生产周期长、资金规模大,往往会在短时期和特定区域形成相对性过量或短缺,这就同时形成房地产行业极具产业特色的价格波动。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宏观影响因素,它制约着整个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价格水平。影响房地产的经济因素主要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与支出、储蓄、利率、投资水平以及金融状况等。
3.人口因素。房地產的需求主体是人,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以及家庭规模等对房地产价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4.社会因素。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政治安定状况、社会治安程度、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化进程。
5.行政因素。包括税收政策和行政隶属变更影响。
6.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房地产所在地段的自然条件和各种配套设施条件等因素。
7.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人们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或是对价格的心理评估。心理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是指房地产交易者对未来政局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施加到房地产行市的心理作用,对房地产价格造成的影响。
(二)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机制,地方政府、购买者、开发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市场中主要的博弈参与者。这几股力量在市场中交汇在一起,互相博弈,使房地产价格即使被高估,在短期内也几乎不可能大幅度下跌,可以认为目前的房价是市场博弈各方达成妥协的一个结果。
四、上海房地产高价及回落原因
(一)上海房产高价形成原因
1.政府支持支柱产业作用明显。房地产业对上海经济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房地产业增长率出现一个百分点的波动,将会拉动GDP增长率出现0.15个百分点的波动,且两者变动方向一致。上海在“十五”期间首次将房地产业与信息产业、商贸产业、汽车产业等一起定位为六大支柱产业,这与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突出有关。
1998年至今,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稳步上升到8.33%。2006年和2007年上海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7.4%和8.36%,按照一般说法,当某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占7%以上,即可视为支柱产业。
2.人们的需求强劲。在人均居住面积未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总是存在的,故这一指标能基本反映出市场对房屋的长期需求情况。
1978年以前,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住房严重短缺,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5平方米,2006年底达到了14.8平方米,但是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需求还有待满足。随着上海人均收入的逐步提高,对改善住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均居住面积的持续增长空间预示着上海房地产业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3.需求持续大于供给。需求持续大于供给的状态是促进房价过快上涨的市场动因。目前房价调节供求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土地供应垄断,制约着商品房供给随需求上升和价格提高而及时增加,以致供给持续落后于需求的增幅;同时,房地产开发的周期长,当需求和价格上升时,不能立即增加供给,要滞后二三年才能反应过来,延长了供不应求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必然引起房价持续上涨,持续的供求关系的不足导致房价的持续高位。
4.金融工具的强力支持。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离不开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是推动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至关重要的的因素。
首先,正是有了住房公积金的强力支持和保障,使得上海许多市民有了足够的能力购买房产,从而扩大了需求。上海近些年来由公积金支持的每年购房数都在10万户以上。其次,正是房地产贷款的出现,增加了许多人买房的底气。有了需求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尚不足以支撑购买房屋的能力,因为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房屋,大多数人难以承受。但是随着1996年上海房贷的出现,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需求变成了客观事实,上海的每年住房按揭贷款在逐年增加,2005年新增了622亿元,2006新增了728亿元。
5.投资性购房比例加大。人们购房的动机,一种是自用,一种是投资。在上海楼市中,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绝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投资性购房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
(二)近期上海房地产价格增幅回落的原因
从长远的竞争力角度分析,一路上涨的房价将最终损害上海的经济发展。因为,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土地价格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上海,而庞大的人口、沉重的就业压力和立志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离不开国际资本的流入。如果房价还是一路上涨,人力和土地资本都上去后,必然使上海背上沉重的负担,直接影响其产业竞争力,到那时资本会选择离开。现在上海已经初步尝到了高价的苦果:高房价吓跑了一些外来人才;商务成本急速上涨、部分企业撤离;中小企业度日艰难、跨国公司投向外围区域。
针对日益严重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宏观调控来抑制房地产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再加上市场规律的作用,目前上海房价在多方的作用下开始回落。
1.房产新政的内容与作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上海市政府也相应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调控措施。其核心是平抑房价,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规范當前缺乏秩序的房地产市场;二是调整住宅市场结构,生产更多的中低档住宅以满足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的住房需求。新的政策很明显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稳定了房价,打击了投机行为。新政策有效地打击了在部分城市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投机行为。导致投机者信心大跌,投机者的恐慌带来了大量抛售,使得价格下跌或保持平稳。
3.社会对于房价的高度关注,促使政府加强对房价的监控。住房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以一系列强力行政措施为标志开始了房产新政,进一步引发了全社会对于房价的高度关注。
4.消费者持币观望,心理预期起作用。价格预期可以影响购买行为;同样,心理预期也可以影响市场。如果消费者预期房地产价格下跌,都持币观望的话,开发商将由于资金的压力不得不降价销售;以期获得市场平衡。
政府层面频出的调控政策、市面上新盘明显减少,不少购房者都在这种气氛下放慢了脚步,持币观望,期待房价可以下跌。迫于生存和资金的周转,开发商被迫转向价格竞争,从而导致价格的回落。
五、我国房价的未来走势分析
(一)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1.继续控制投资,改变融资渠道。当房价出现快速上升或快速下跌时,政府就会出手,采取加息或降息等措施进行调控。原有融资渠道的限制,迫使房地产企业寻求新的融资方式与渠道,这意味着房地产融资将走向多元化。
2.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和各地方陆续推出系列鼓励和发展二手房市场的政策和措施,如简化手续等。随着这些措施的贯彻和落实,会有更多的房子投放市场,需求也会持续增长,二手房市场将增加活力,对抑制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
3.稳定抑制房价仍是主轴。房地产行业未来政策的主要目标仍是稳定房价,抑
制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通过税收、土地、交易等手段,保持房价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上海房价的总体走向
从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2006、2007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绝对价格太高,压缩了今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空间,但是上海地产发展的动力依然存在,只是在减弱。首先,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其次,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上海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与此同时,上海动拆规模仍然不小,“十一五”期间的上海将改造400万平方米的旧区危房。从长远看,作为人口多、治安好的大都市,没有理由怀疑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长远前景;支撑上海房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并没有完全消退,只是力度减弱;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仍有可能向下调整。
(三)对上海房地产业的建议
1.调整供应结构,完善供应政策。要增加以配套商品房为主的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土地供应要优先确保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建设。
2.以普通商品房为主要调控目标。调控的原则是“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增加面向工薪家庭的中低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满足消费,完善保障。
3.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首先是合理规范投资行为,坚决抑制投机行为;其次是继续完善新建商品房网上备案制度,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结构的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查处网上虚拟交易、哄抬物价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再次就是完善存量房市场的监管;最后是继续加强市场信息工作,通过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
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上海的房价现在有所回落,但不会影响上海作为中国地产业领航者的角色。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还是会有所保留和释放。再加上政府的稳定政策,上海房价不会大幅下跌,更不会崩盘。目前的市场调整是政策调控及经济下滑所致,而且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客观反映。
参考文献:
[1] 华伟. 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之我见[J]. 上海房地 , 2006,(06)
[2] 庞元. 论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J]. 上海企业 , 2004,(09)
[3] 罗欣德. 2006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综述 [J]. 上海房地 , 2007,(02)
[4]《房地产市场》蔡育天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5]《房地产经济学》 王全民,王来福,刘秋雁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 房地产相关网站
【焦炭产业链价格风险分析】推荐阅读:
焦炭分析09-08
2023年焦炭分析05-22
焦煤、焦炭个股一览11-07
新疆伊力特95万吨焦炭生产项目可研08-17
房地产业税收风险分析09-04
产业集群风险07-16
产业集群的风险08-18
农业产业集群风险10-10
金融产业安全风险防范07-19
种子产业的风险因素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