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教学设计

2024-10-09

中东教学设计(共9篇)

中东教学设计 篇1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梁妍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问题,从中东动荡局面的产生、动荡局面的频仍、动荡根源的复杂性展开叙述,层层推进,逐步深入。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但地区冲突却为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中东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中东矛盾成为问题的关键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两年历史课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一定分析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加上地理课中关于中东地区的学习,学生对中东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已有所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学习。但学生对中东动荡局势的成因和后果尚缺理性思考,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深入指导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

 课标要求

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在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价值。2.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3.国际社会在中东地区和平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图片、史料,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中东地区的特点。介绍巴勒斯坦的地形、宗教、资源、民族等情况和巴勒斯坦的形成,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东局面为何错综复杂”。组织学生探究“解决中东危机的渠道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巴以冲突是整个中东和平进程的中心,民族争端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宽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2.难点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二)解决方法

1.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就其重点而言,它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又是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巴勒斯坦问题由来

这既是一个历史渊源很深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矛盾很突出的问题。历史渊源之深,在于这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既可以上溯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居巴勒斯坦;还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3世纪末,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希伯来王国及以色列王国。现实问题之突出,在于一战后和二战后这里都受到大国频繁的插手,以及该地区固有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既全面兼顾,又突出重点。

3.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在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既有生存之争,也有意识形态之争;既有当

地人的利益之争,也有局外大国的利益之争;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之争,也有现实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的问题之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做到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思路)比如:合理分配水资源、寻求文化上的认同、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美国的中东政策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事实新闻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战火频仍的中东(1)中东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现在一般说的“中东”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2)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师总结:

A.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C.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D.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冤仇越积越深,巴以争端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争端。由于以色列统治集团坚持其扩张政策,由于美、英、苏等大国出于不同利益在此进行的干涉,使得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从以色列国成立后至1973年共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

(3)四次中东战争

学生阅读教材、史料和看地图后回答: “四次中东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巴以间争端从较小规模争斗演变成了流血冲突。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的建立,对它发动攻击。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丧失的土地而进攻以色列,美苏两国向双方提供武器。

结论:主要是争夺目标是土地、运河的主权还有是水源等。

中东战争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多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色列全民皆兵,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更为严重的是威胁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学生思考: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2.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导致中东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1)战略位置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近代,中东地区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重视,成为他们加强对东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纽带,建立殖民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基地。二战后,大国在这里的争霸更是变本加厉。

分析中东为石油而战的原因是什么?

石油资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而中东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谁掌握了中东的石油,就是掌握了世界的经济。

(2)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几十年来陆续形成领土争端、水资源问题及巴勒斯坦难民是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国,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对水资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以及造成了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

(3)巴以冲突之宗教纷争,文化差异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

(4)耶路撒冷──冲突的焦点,和平的关键

中东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文化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区,而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之争由来已久,愈演愈烈,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和犹太语中,意思都为“和平之城”。

3.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长期以来,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为中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长期努力,20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出现转机。

由于种种原因,巴以冲突仍时有加剧,成为国际社会担忧和关注的焦点。讨论:现在让你去解决中东问题,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解决? 巴勒斯坦地区各国间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决,只有恢复安全与和平谈判才能得以解决。对话而不是对抗,以民族的宽容真正地挽回和平。

(三)巩固练习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以色列国简介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来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于1897年成立了“世纪犹太人复国主义组织”。

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2.耶路撒冷的地位

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是巴以争端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区被约旦占领,犹太人为主体的西区被以占领。1967年以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必须全部放弃。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3.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历来是巴以争端中十分棘手的问题,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它不但涉及土地、水资源以及主权和安全等问题,还涉及以社会团结和安定等敏感因素。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以色列在定居点问题上拒绝做出实质性的让步。

为打破僵局,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加大了对巴以和谈的斡旋力度,一方面要求以色列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扩建,拆除现有非法定居点;另一方面也敦促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作出某些让步。

在美国的斡旋下,2009年11月25日,以政府宣布在10个月内不再批准新的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建设项目,向巴方“示好”。但以方多次表示,10个月冻结期结束后恢复定居点建设的政策没有改变。巴方对此十分不满,并多次强调,坚决拒绝在以方不完全冻结定居点建设的前提下重启和谈。

2010年3月8日和9日,以先后宣布批准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分别新建112套和1600套犹太人定居点住宅。当时,美国中东问题特使米切尔和副总统拜登正在访问巴以,以政府这一决定不仅遭到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而且招致包括联合国、美国、欧盟等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4.犹太人

犹太人是指犹太教民,或者更笼统意义上所有犹太族人,是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从广泛的角度,犹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严格的宗教奉行者。正统派犹太教和保守派犹太教界定一个人是否属犹太人的标准是要看其母亲是否是犹太人,如果其母亲是犹太人无论她的子女是否信仰犹太教还是信仰基督教或者是无神论者她的子女也被承认为犹太人。卡拉派界定方法刚好相反,卡拉派认为父亲是犹太人他的子女就是犹太人。自由派和改革派认为,主要母亲或者是父亲有一方

是犹太人并按照犹太人的风俗习惯来抚育子女,他们的子女就是犹太人。

从民族宗教上讲,犹太群体原来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游牧的人”。根据记载他们历史的《圣经·旧约》传说,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他有两子,嫡幼子以撒成为犹太人祖先,根据《古兰经》的记载,其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在血缘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很近。

5.犹太教

犹太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犹太教崇拜单一的主神雅赫维,是希伯来人内部的民族宗教。犹太教认为《塔木德》是仅次于《圣经》的经籍,从犹太教中派生出了两个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当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伯来人的犹太原居地后,希伯来人也易名为犹太人并散落到希腊帝国各处。

公元前3世纪,希腊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腊语的犹太人,集中整理犹太教文献并译成希腊语,即目前基督教使用的希腊语圣经中的旧约全书部份,所谓七十四译本。再后来犹太国被罗马帝国彻底摧毁,犹太教位于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拆毁,只留下一段残破的西墙(哭墙),犹太人散落到欧亚各地。

公元6世纪时,部份犹太学者将七十士译本圣经整理,剔除其不是源于希伯来文或阿拉姆文本的部份,将整理好的部份重新译回希伯来文,成为犹太教的圣经。当然这个说法只是关于希伯来语圣经成书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与基督宗教和犹太教中常见的关于希伯来圣经的来源的说法不一致。

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兴起,各地犹太人以买地等手段陆续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家。由于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异,现今的犹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别是正统派、保守派及改革派。

一些宗教学者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通称为亚伯拉罕诸教,因为三者奉旧约中的亚伯拉罕为他们的先知。

七、视野拓展

1.中东问题的历史回顾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

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到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四次战争(从以色列国成立后至1973年),四次中东战争。2.中东的石油资源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世界已探明原油储量为1.2万亿桶,70%集中在中东地区,世界石油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4.8%和4.27%。

中东石油具有储量大、油质好、成本低和产量高等众多优点。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中东尤其是波斯湾,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油井自喷率和单井产量高;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九十年代,美国、日本和西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率分别为12~14%、80%和60%。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从1998年到2005年,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量占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份额将由24%上升至34%,到2020年将达55%。

3.“中东”称谓由来

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照距离西欧的远近,把东方国家的若干部分称为近东、中东、远东。“中东地区”或“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中东:在过去,有的仅指伊朗和阿富汗,现在通常指以西亚为主的,地处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目前,狭义的中东包括阿富汗以外的所有中东国家和地区,即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也门、民主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以及非洲的埃及,共17个国家与地区。广义的中东,即除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外,再加上北非的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苏丹等国。甚至有的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也列入广义的中东范围。

中东教学设计 篇2

(1) 语言和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 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该国家文化的过程。语言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 并通过语言来表现文化。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该国家的文化。

而了解外国的文化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西方的文化观念尤为重要。如何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 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 应该是我国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如果说大学以前的英语教育是以语言为主的话, 那么大学的英语教育则更应当侧重了解西方文化,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 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侧重语言的意义和形式的讲解, 语言的文化背景则少有涉及。因此,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上, 重视语法训练, 死记硬背, 学生在应用交际中得不到锻炼, 出现了“哑巴英语”的现象。在中国的很多高校中都有这样的现象, 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考试试卷中能得到高分, 但如果给他具体的语言环境, 让他和外国人交流, 则语不达意, 甚至难以开口。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这根源于我们的教育缺失。过去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 当中国学生听到有人称赞他英语成绩好时, 这位中国学生回答说: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这个句子从语法结构上来说, 没有问题, 但却不符合英语文化。

2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 交际习惯的差异

比如对待称赞方面, 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别人夸奖你时, 西方人会大方地接受赞扬, 用“Thanks”回应对方的称赞。而在中国, 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常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 不然就有骄傲自大之嫌。这是因为, 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 而西方人一贯直率。这个差异是巨大的, 如果在日常交际时不了解这个差异, 就会闹笑话。

再比如在见面的文化上, 中西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见面打招呼, 除了问“你好”外, 一般还都问“吃饭了吗?”“干什么去?”等等。可是在西方, 你如果问别人干什么去, 那是很不礼貌的, 涉及到隐私的问题。英美人士见面时的客套语通常是“How are you?”或“Nice to meet you!” (你好吗?/见到你很高兴!) 就可以了。

(2) 思维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比如中国人比较爱面子, 注重精神感受, 讲究人情。而西方国家大多在生活态度上讲究实用价值, 对事物有客观直接的感受, 逻辑性强, 因此他们往往用事实说话, 不太顾及面子问题。比如在日常交际时, 中国人为了表示自己谦让随和, 常常以朋友的爱好为首选, 当别人要听取你的意见时, 往往把决定权让给对方, 会说“我无所谓”、“随便”等。但在西方国家里, “我随便”、“我无所谓”是不负责任的话, 是极其不礼貌的。这些文化的差异是由人和人之间在思维习惯上差异产生的, 各国文明的差异也源于此。

(3) 语言习惯的差异

在谈地名、时间的排列顺序时, 汉语是由大到小, 而英语则是由小到大。如:At 10:00 in the morning of May7th, 2005.姓名的表达中国人是姓在前, 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是名在前, 姓在后。

另外, 西方人常把“Excuse me”挂在嘴边, 这里除了对不起, 还有抱歉的意思。比如在别人交谈时, 要去“洗手间”或者有咳嗽、清嗓子、打喷嚏等行为的时候, 常用“Excuse me”。而中国人则因为不好意思, 碍于面子, 而悄悄进行, 没有招呼, 没有交代。

(4) 风俗习惯的差异

比如在颜色的喜好方面, 中西方存在很多的差异。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 我们还将红色叫做“中国红”。在喜庆的活动比如婚礼上或者在重大节日会挂红灯笼、穿红装、贴红“喜”字。白、黑两种颜色则是大家比较忌讳的颜色, 往往在葬礼上出现。恰恰相反, 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比如在外国新娘的婚纱都是白色的, 表示圣洁。虽然, 近些年中国的婚礼上也多出现婚纱, 但很多老年人还是会在新娘洁白的婚纱上披上一层红色的披肩, 表示喜庆。从对颜色的不同使用习惯上, 可以看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另外, 中西方在饮食、宗教等很多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只有多接触多了解多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这几个方面要使学生明确不能直接套用我们的语言习惯, 避免引起误会。

3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应对措施

(1) 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在对英语有兴趣的前提下,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了解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扩大知识面。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英语的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一样, 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 一旦设置了一定的语言环境, 学习变得很快乐, 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用寓教于乐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开展英语角活动, 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要讲英语, 通过对话、表演、唱歌、竞赛、看英语电影等形式交流语言,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交际环境之中, 既能给学生提供语言的应用机会, 也能促进语言技能的提高, 从而产生和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 将文化教学的内容融入教材中。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基础阶段, 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 教师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知识需求, 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文化的教育。大多数教师都会在教学学时一定的情况下, 将文化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 以语言知识学习为基础, 结合语法知识、词汇、常用句型等给学生介绍英美文化, 剖析中西的差异。完全抛开教材内容, 重新找素材, 开展与教材脱节的文化教学会耗时耗力, 事倍功半。

(3) 坚持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的日常交际内容密切相关, 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也就是说, 学生学习了相关的文化内容, 要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些知识的价值。反对学完后就束之高阁的教学内容, 要让我们学到的文化知识成为一般性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4) 要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了解差异。这里是指在学习方法方面, 要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找到差异, 了解差异。比如在中国, 我们生活在一个汉语为母语的文化环境中, 而且深受孔孟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美英等国则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 如何规避这些障碍, 保障交流顺利进行, 那就要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 尊重文化差异, 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总之, 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差异, 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深入了解文化背景,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要在全面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比较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对策, 保障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保障一般性跨文化日常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迟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导入[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2 (10) .

[2]管利英.英语教学应重视跨文化因素——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J].安顺学院学报, 2012 (1) .

[3]王佳娣.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 (4) .

[4]赵琳.论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8) .

“中东”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 篇3

知识与技能:会分析中东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及其路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运用地图、统计数据分析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通过学习,能归纳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关注世界上焦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习惯,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总结、归纳中东长期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地区战略性的地理位置;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输出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气候和河流分布特点;文化宗教的差异。

难点:运用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一个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原因;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①提前一周通知,宣布比赛规则,公布比赛环节,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环节作准备。尤其是PK“最佳新闻解说员”、“最具表演力选拔赛”这两个比赛环节的学生需提前报名、分组准备(从写稿到表演排练)。②自愿报名做评委的学生制定评分准则并公布于全班。③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做PPT、教学设计及预期设想。

【新课导入】

各大选秀比赛节目在全国热播,应广大观众强烈要求,今天进行全校“快乐学生”的选拔赛,主题:中东。

【展开新课】

师:首先进行“最佳新闻解说员”选拔赛,有请第一位挑战者。

生1:……

生2:……

生3:……

师:三位挑战者比赛结束,评委可以打分。从刚才的几段新闻中可以用哪4个字概括中东地区总的特征?

生:战乱不断。

师:这节课“快乐学生”选拔赛就围绕中东“5W”来进行具体研究与比赛。

师:PPT展示。

1.What?中东指什么(概念、范围)

师:“中东”是指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是以欧洲为立足点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观察对比两幅图片(图略),回答中东是否等于西亚?

生:不等于。

师:看看中东与西亚相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生:少了阿富汗,多了埃及,还有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师:用数学公式如何概括?

生: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2.Where? 中东在世界地图中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引导学生从世界地图中判读出中东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学生先看地图,然后参加“最敢于挑战的学生”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说出“325111”分别是什么?

生:3——三洲(亚非欧)。

生:2——两洋(太平洋、印度洋)。

生:5——五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生:1——海峡(土耳其海峡)。

生:1——运河(苏伊士运河)。

生:1——海湾(波斯湾)。(此处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教师可提醒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于什么沿岸?)

师:正是由于中东处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这样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交通发达、战略位置重要,因而成为世界热点地区。

3.Why?为什么中东是一个长期的热点地区

师:中东地区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其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导致呢?首先来进行“最具表演力的选拔赛”,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PPT展示:主题:好东西,大家都想抢。角色:①普通老百姓②国家领导人。

生:小品表演(抢盐、抢石油)。

生:观众观看小品后谈感悟:好东西大家都想要,石油是工业的血脉……

师:展示中东石油饼状图,先让学生看图说话。

师: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世界石油宝库,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正如几位同学在小品表演中所示,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是这里长期战乱不断的重要原因。这里的石油如何运往世界各地?主要输往哪儿?

师:展示中东石油输出路线图及分布图。

师:中东地区主要的产油国家有哪些?集中分布在哪儿?

生1:伊拉克、伊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

生2:集中分布在波斯湾沿岸。

师:下面进行“最佳组合——最具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比赛,全班分为三组,每组同学先讨论、交流与合作,3分钟后请同学们依次“犹如传篮球”般分别说出航线A、B、C依次经过的重要海峡、大洋等。

生:先思考、交流与合作,后玩“传球游戏”(教师边听学生讲边在黑板上记录)

航线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航线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航线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日本。

师:大家玩得都比较High,静下心来思考航线A与B目的地都是西欧和美国,为什么还要开辟两条航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航线A,苏伊士运河地峡水浅,限制运量;航线B,一直在大洋上可行驶巨轮。

师生共同总结:航线A,路程短,运量小;航线B,路程长,运量大。

过渡:(小笑话)有人曾在沙特茫茫沙漠里打井找水,然而每打一口井,井里冒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东西——石油。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运气?这样的运气一定是好运?

生:阅读教材第55页活动3,谈谈感想。

师:“最具阅读能力的学生”比赛开始,首先在图中分析中东地区的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炎热干燥)。其次找出麦地那,进而展示麦地那的气温—降水量变化图,请学生分析。

生:气温炎热,年变化大,降水量极少。

游戏:“找水”—“争水”。

师:展示中东地区的水资源图片,“最善于发现的学生”比赛开始。

生:睁大眼睛在水资源图中找水,并找出共享这一河流的几个国家。

师生共同总结:中东水资源匮乏,导致中东内部各国家之间为争夺水资源战争不断。

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生1:海水淡化。

师:可以开源。

生2:滴灌 。

师:有开源就可以节流,如以色列先进的农业滴灌、喷灌技术设备。

过渡:刚才所说的以色列以什么人种为主?

生:犹太人。

4.Who? 哪些人导致了战争(文化差异)

师:展示犹太人图片,提问:中东还有哪些种族?

生:阿拉伯人、波斯人。

生:阅读教材第55页,思考当地有哪些文化差异?

生:中东地区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民族成分复杂,宗教派别之间文化差异很大。

师:这也是导致此地战争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中东地区内部的人外,还有哪些人关注中东?

生:美国人、欧洲人……

师:他们是以什么方式关注的?

生:武力、暴力战争去干涉。

师:中国人也关注中东,只不过我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5.How? 如何解决中东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激烈,教师适时引导。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要以和平的方式,而非武力;要合理分配水资源;寻求文化认同;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大国的中东政策……

抢答题:“思维最敏锐的学生”比赛(单选题略)。

新课小结:“最具分析概括能力的学生”比赛。

师:PPT展示“热”点地区的“热”字,看谁能够通过回忆比赛以来的所有内容,联系教材,分析概括出中东成为长期热点地区的四大主要因素(争地、争油、争水、争心)。

课后评委把评选结果汇总到课代表处,最后交由教师下节课公布选拔赛结果。

【板书设计】(图1)

【探索与研究】

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如位置与石油分布之间……

专家点评:亮点一:以学生感兴趣、社会流行的娱乐比赛形式组织整节课(“快乐学生”选拔赛),在各比赛环节中穿插学科知识,寓教于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形式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引导、管理以及教学进度掌控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亮点二:以简单的英语“五W”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条理清晰,层次鲜明;同时突出学科相互贯通(英语与地理、数学与地理等)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全面发展信念。亮点三: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因素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树立地理环境中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点。亮点四:教学评价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愿当评委制定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体现生生互评,通过课堂小练习自我检查体现学生自评,在教师引导及评价下,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及教师主导作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朱志刚)▲

作者单位:1.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213000)

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10023)

第一节 《中东》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节

《中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一则关于中东的新闻或一个与中东相关的词语。

(2)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3)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

(4)能看图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石油的分布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对地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时事的意识、热爱和平的态度,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

(2)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第一站,我们来到中东……

师:[问题]这个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

[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名称来历文字简介。

师:中东和我们学过的西亚一样吗?请大家把中东和西亚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展示]中东地区图与西亚图作比较。

[结论]中东比西亚多了个非洲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中东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师:请注意看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

师:请同学看这样一组关于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

[展示]新闻报道内容

师:再看摄影师在中东大地上拍下的几幅照片。

[展示]战争画面图

师:这些报道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报道中都提到哪些战争?

[展示]中东——世界热点地区

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

[]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

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指导学生读图。

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

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

师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

师追问:除了内部相通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

[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第小题。

[展示]表格图答案

师: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展示]海湾战争资料。

师: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

[展示]焦点二:为石油而战---丰富的石油资源。

讲小笑话[展示]

[展示]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讨论]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储量:最大;产量:最多;出口量:最多)

[展示]中东石油的分布。

[讨论]

中东石油的分布状况;(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展示]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中东五大产油国占中东63%)

[展示]波斯湾图文介绍。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

[展示]航线A、B、c图。

[展示]ABc三线到达的国家。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他们要干涉中东事务。

[讨论]发达国家为什么要疯狂的争夺石油?(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它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开采80年,中东地区必将面对石油枯竭的问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中东石油用完,其经济将如何发展,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可以发展旅游业、信息产业、交通运输业等)

总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两个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少数发达国家由于这些优势而不断在这个地区挑起一些争端,引发了许多战争。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引发战争的另外两个原因: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

作业:1.完成课本中活动题空格填充。

2.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中东》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5

2、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这样,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有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为了让学生确实感受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和灾害。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当有关中东地区的图片慢慢展开的时候,同学们随着一声“啊”同学们开始在小声讨论起来。画面上的小男孩应该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双充满恐惧的眼睛。

曾经是巴勒斯坦人民美丽的家园,然而现在却是狼籍一片,凄凉不堪,这些图片给学生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珍惜之情,此时。当我介绍到这的时候,整个班级一片寂静,把他们都带进了情境当中,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这里了。看着他们的表情,我激动地说:“同学们,假如你是一名中东的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大家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我们需要和平”,“百姓是无辜的”,“我想要一个家”“为什么要战争呢?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之中。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平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很好的达到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们纷纷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是那样地虔诚,那样地真实。我似乎真的看到中东的中学生在向世界人民呼吁和平。整个教学活动中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重的网状交互关系。从而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中东——世界的热点地区。

中东教学设计 篇6

学习过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条件分析: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席卷着中华大地,课程资源的有无将决定这次课改的成败,资源水平也将决定课改的成功问题。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促进自主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

课程整合型的教学如何实施呢?当然一方面要有硬件与软件,另一方面也要有的先进理论的指导。关于硬件现在的学校很多已经拥有了网络教室,学生可以直接进入Internet 或者Intranet进行信息查询、参与虚拟社区的互动;软件方面,像托普2000等教学平台的出现大大方便了网络教学的进行,从网上的资源来看也越来越丰富,当然对于教学来讲,我们还要进行适当的整理,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先进理论对于整合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如建构主义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理论支撑,Webquest、Miniquest 等实用的网络探究模式。本设计是借鉴Webquest 的模式展开基于Internet 的互动式探究性学习的一次探索。培养学生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进行自主性互动式(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的方法,并能对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也作为本人通过网络调控、监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次尝试。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1)七年级生学在新闻中经常接触到有关中东地区的战争与冲突的报导,对中东的不稳定的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同时已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为科学分析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3)七年级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indows98和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的社区互动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交流。

2.学生心理特征

动荡不安的中东 篇7

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各种冲突和战争。长期以来, 中东地区动荡不安。二战以后, 这里的冲突不断加剧, 教材选取了三个典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 即阿以冲突;伊斯兰教世界的内部冲突, 即两伊战争;大国介入的中东冲突, 即海湾战争。纵观二战后以来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 阿以冲突是最为严重的, 而巴勒斯坦问题则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东的地理位置和阿以冲突、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的基本史实, 分析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 探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的途径, 培养阅读材料、知识重组和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地图、图片、文字、表格等资料, 获取信息, 探究问题, 初步掌握运用材料学习历史的方法, 体验从初步感知到理性思维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民众是战争最大受害者的事实, 感受中东和平之路的艰辛, 感悟生命的宝贵, 认同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增强“和为贵”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讨论与合作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阿以冲突

难点:中东动荡不安的原因

教学准备

摘要:本课主要讲述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各种冲突和战争。长期以来, 中东地区动荡不安。二战以后, 这里的冲突不断加剧, 教材选取了三个典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 即阿以冲突;伊斯兰教世界的内部冲突, 即两伊战争;大国介入的中东冲突, 即海湾战争。纵观二战后以来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 阿以冲突是最为严重的, 而巴勒斯坦问题则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

中东明珠——迪拜 篇8

阿拉伯式的大都会生活

下了飞机,进入机场,被机场的豪华气派所震憾,眼前是一座巨大而又现代化的机场,宽敞清洁的大厅好像是城市室内广场,又像是国际水准的商场。长长的旅客通道一眼望不到尽头。高高的银灰色屋顶下是宽敞舒适的空间。设施齐全,擦拭得一尘不染。通风良好,使人感觉好像是在旷野。环顾四周,从机场的灯饰和坐椅就可以区分出与其它国家机场的不同,机场的顶部和四周都安装了许多亮丽的水晶灯和琉璃灯,将机场照得灯火通明。而每个坐椅下面都有可以活动的脚板,打开脚板,人们可以在等机的过程中将腿放平,舒舒服服睡一觉。在机场的商场里,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商品。

一走出凉爽的候机大厅,一股热浪迎面而来,正值四月间,应是春意盎然,凉风习习的好时节,而迪拜已经骄阳似火、燥热难耐。在外面待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感觉皮肤透过衣服被烘烤得像要裂开一般。来之前就知道迪拜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异常炎热,没想到会热成这个样子。当地人说再过几个月到了夏天,最热的时候50多度!真的很难以想象人们能在这种气候下生活,足可以证明人类超强的生存能力。

迪拜是阿联酋的第二大城市。20世纪50年代,它还是阿拉伯湾一个朴素的海滨小镇,到了9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带来的财富,迪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摩天大楼在霍尔河畔奇迹般地崛起,让人以为自己到了纽约。坐车游览城市,高楼比比皆是,建筑根本就没有重样的,全都很精美、壮观、风格独特,连结构复杂的立交桥都建得别具匠心,这些都是世界著名设计师的手笔。四通八达的柏油大马路,川流不息的奔驰宝马,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尽是满眼的繁华与现代的文明。在这里会惊喜地发现很多不可思议的奇迹,全世界最豪华、最特别的“七星级”伯瓷酒店是阿拉伯人奢侈的象征,亦是迪拜的新标志。走进这个世界上最高的酒店就似走进了阿拉丁的洞穴,豪华的佐证非笔墨可言喻。你甚至可以要求直升机接送,在15分钟的航程里,率先从高空鸟瞰迪拜的市容,欣赏壮丽的景观后,才徐徐降落在伯瓷28楼的直升机坪上。

沙漠与大海的结合

迪拜景色之美来源于它的差异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柔情一半是火焰,这也是当地文化的象征。一年四季湛蓝的天空、暖热的海水、挺拔的棕榈树和中东最大的辛巴达海上乐园能把许多人吸引到迪拜海边,在这里尽享古老的独桅帆船与豪华游艇的畅游。而在沙漠中骑上悠然漫步的骆驼,在驼铃声中漫漫游走于层层峦峦的黄沙。入夜,露天搭个帐篷,可以享受阿拉伯美食,欣赏阿拉伯风情舞蹈。

迪拜的自然景观主要是沙漠和大海的结合,主宰它们的是天体: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星空。最让我感慨的就是迪拜的绿化。原本以为,这里应是一片一望无垠的大沙漠,整个城市应是笼罩在黄色的基调中,绿色原本只应是点缀。没想到,到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城市的天空格外的蔚蓝和清澈,朵朵白云都可以看得格外的清晰。你再走近一看,那些个大树,那些个小花全部都是长在沙漠上的,如此松软的黄沙上,这些绿色的生命是如何扎根成长的呢?迪拜尽一切努力把荒漠变成美丽的绿洲,只要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迪拜的每棵树和每丛灌木旁都会有各自的“给水管”,因此每根小茎都吸得到水分。

走在这座美丽而又富饶的海湾城市,体会到的是一片安宁、祥和。朱麦拉是迪拜最长的海滨大道,有一个很大的海滨公园,海岸边种植了不少棕榈树,一副亚热带国家的风情。许多豪华的居民住宅都是临海而建,房屋建筑特色各异,屋外庭院宽大,遍植树木,给海岸风光也增添了不少美意。远望大海一片清澈蔚蓝的世界,踏在松松软软的白色沙滩上,欣赏远处点点白帆和一群群海鸟。许多欧洲人都喜欢来这儿度假,晒太阳游泳,他们在棕榈树下支一张睡床,闭上眼睛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矛盾的城市

在迪拜最有特色的风俗建筑应该是以清真寺为主的伊斯兰建筑。最知名的茱美拉大清真寺,是现代伊斯兰建筑的典范,是迪拜城中最吸引游人的景点之一。清真寺圆顶上镶金的菠萝纹,高高在上的尖塔,宣示着古兰经的庄严。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洒向清真寺反射出一圈光晕,犹如真主阿拉降临人世时刻保护着这个国家。这里所有的清真寺外部都涂成白色或淡粉色,就像阿拉伯的男人只穿白色长袍一样。其实,有的地方色彩就是这么简单,它美得几乎容不得更多的颜色。

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迪拜并不拥有太多的历史文物和古老建筑。设在一座古堡里的迪拜历史博物馆之所以会令人感到惊奇,主要倒不是因为它有大量的展品,而是因为展品都是以极美的形式陈列出来,博物馆又是用最新的技术及现代化的设施装备起来的。

迪拜是现代和传统的矛盾组合体。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与穿着传统服装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反差,身穿低胸暴露装的时髦女郎与黑袍满罩的传统妇女擦肩而过,互不相干;摇滚音乐与清真寺的祷告共存;多种族的人口结构,多种文化,多种语言并存;传统生活与现代的夜生活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不准喝酒的习俗与酒店的酒吧也形成了对比。虽然两种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然而在这里却互不干涉地共同存在。

迪拜的服装

人说米兰、巴黎是世界时装之都,可是,我觉得迪拜也绝对不比那些地方差。这么说的原因不是说迪拜的服装真正走到了世界潮流的前端,而是迪拜的服装实在是太有特色了,说它有特色并不是因为伊斯兰的妇女穿的那种面纱,因为这种情况在整个22个阿拉伯国家都有,说它有特色,是因为在迪拜,你可以看到几种迥然不同的服装风格。首先,穿的最多的绝对是本地人,即阿拉伯人。他们清一色的阿拉伯长袍,从头遮到脚,尤其是女人。当地正宗的阿拉伯女人,的确把自己蒙得只剩下一双眼睛露在外面。其次,在迪拜你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他们也穿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那些印度人尤其喜欢把头包得像个粽子一样。此外就是中国人,中国的女人穿着旗袍,走在迪拜的大街上,绝对可以吸引无数人的眼球。而最后也是穿的最少的就是欧美人,欧美国家的女人穿着吊带衫,热裤走在大街上,当地保守的穆斯林也都已经习以为常。在迪拜街边的露天咖啡座坐下,

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好比在欣赏一出最最奇异的服装秀。

购物天堂

走在迪拜市区,会有迷失在商业区的感觉,到处可见的高楼大厦,林立的各地饮食和服饰品牌。迪拜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发展商贸和旅游是迪拜未来的方向,由于是免税天堂及中东地区最大的黄金和钻石批发交易中心,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物美价廉的购物天堂。这里不仅东西便宜,品质还有保证,绝对没有假货,购物环境也不拥挤。像Dubai、City Centre等大型商场,世界的名牌商品应有尽有,一层就能逛四五个小时,还可以砍价。名牌商品比国内便宜三到四成,最值得买的是名牌服装、皮货、化妆品、器皿。迪拜作为中东地区的商业中心,每年斋月过后的迪拜购物月,都会吸引数百万的各国游客前来观光购物。

小时候看过很多童话故事,知道有金子做的城堡,用金子铺出的街道,迪拜就有这么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街。当然这条街不是用金子建成的,而是这里的金店充满整条窄窄的街道,闪闪发光的手镯、项链和耳环透过几净窗明,从空中望去就像一条金光灿烂的街道。黄金街遍布黄金、珠宝商店,这里手饰多得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之最。街上很拥挤,这里本应该是女人的购物天堂,但是摩肩接踵、来来往往的大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红格方巾的阿拉伯男人,屈指可数的女性都是外国的游客。这里有许多作品都是艺术家亲手制成,一款只有一件,保存价值极高。在这里绝对不会出现欺诈行为,一旦发现“缺斤少两”,顾客就可以向政府投诉,一旦查明属实,店铺就会被勒令关闭。这里黄金是按重量,而不是按18K、22K及24K金工艺设计出售。因为世界各地的顾客对黄金首饰纯度的爱好是不同的。欧洲人习惯佩带18K金,阿拉伯人偏爱21K金,东南亚地区的人喜欢22K或24K比较纯的金。这里手饰品种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买了喜欢的款式,还会发现更喜欢的,挑来择去不知到底哪件是最称心如意的,真是一件头痛的事。

与黄金街相邻的有一条香料集市,一条狭窄幽长的小巷,一袋袋敞开的香料整整齐齐地摆在路边,小贩在货摊旁热情地招揽生意,在这里可以买到当地产的一些调味料,如小豆蔻、红椒、肉桂、乳酪等等都以盎司或吨来计算购买。阿拉伯香料除了用于食物调味剂外,当地女性还用它来熏衣。只要用木碳、松香、香料粉末,然后用火柴点燃,一会儿工夫,一缕轻烟冉冉上升,房间里就会充满了一种芬芳而含蓄的香气,久久不退。将衣服悬在烟上,只要十分钟,就可以将香味保持一周。阿拉伯人喜欢各种香味,他们认为香气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每个阿拉伯人家里都会香气四溢,令人心情舒畅。

中东教案 篇9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第二

乌苏市四棵树中心学校-----阿孜古丽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和统计数字说明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的分布。

2、结合地图,组织活动了解中东石油的生产和输出情况。

二、能力要求

1、读图分析了解中东的石油资源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学习中东的石油输出路线,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

2、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建立珍惜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中东的石油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输出等情况。教学难点:

中东石油资源的输出路线。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现在出现的“柴油荒”引入。(现在内地一些地方,出现“柴油荒”)

用“柴油荒”说明石油的重要性,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问:世界上,哪个地区石油最多?(中东)

板书:中东

三、新授

(一)、丰富的石油资源

1、学生自渎课本52-53页内容,观察图8.4。

找出中东主要的石油产区----板书:波斯湾

找出中东主要的产油国----板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观察课本图8.5。了解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分析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影响。

请学生自己找,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板书:中东石油储量巨大、产量多、出口量大

(二)、中东石油输出路线

过渡:指出中东石油大量外运,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中东最主要的石油运输方式是海运

1、读图8.6,了解中东主要的石油运输路线。

2、活动:结合课本53页活动3,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三条航线。航线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到美国、西欧

航线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到美国、西欧

航线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

到日本

请学生同桌合作完成活动。

讨论:为什么航线A、航线B的目的地相同,航线B的路程更远,但运量却比航线A大

请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讨论结束请学生说明原因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航线A、航线B的不同。

强调苏伊士运河的深度、宽度不足,大型油轮无法通过,对运输量、运输船只的限制。

四、练习

用填充图19中的习题进行练习

五、总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

六、作业

1、填充图

上一篇:技校毕业学生自我鉴定下一篇:送领导中秋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