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优美的诗词

2024-05-30

古代优美的诗词(共11篇)

古代优美的诗词 篇1

1.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3.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4.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5.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6.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0.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11.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12.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1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1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5.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6.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8.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9.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20.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21.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22.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23.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24.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5.你的`夕阳、我的容颜、谁的三分之一年。

26.你是谁朝思暮想的笔尖少年、在绝城的荒途里辗转成歌。

古代优美的诗词 篇2

一、隐逸田园之乐。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诗篇。“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作者的隐逸之乐。唐代并称为“王孟”的王维、孟浩然也是田园诗的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诗歌有静有动,有人有物,再现了一个幽清明净的世外桃源,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孟浩然)颔联一近一远,把小村青山远映、绿树环绕的景象表现得生动逼真,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颈联使我们想象到主客谈话时的欢声笑语,欢洽和谐之情不言自现。

二、热爱自然之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创造出一个和谐宁静的意境。“夜”字把时间连接起来,意味着诗人从黄昏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悦之情。“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前两句作者客观地描绘出优美疏淡的景致,但诗人更爱的却是枫林。因为作者惊喜地发现在夕辉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写出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自然景物的感情。

三、痛饮狂放之乐。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虽有“奔流到海不复回”、“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悲,但悲观却非李白的个性,于是翻作“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菜不是一碟两碟,酒也不是一壶两壶,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狂放之情趋于高潮。“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情愈来愈狂,竟然反客为主,提议典裘当马,简直狂放至极,虽有“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意,但更多的却是诗人的豪壮狂放。“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浣溪沙》欧阳修)上片写众人在春光中得意欢娱,喧嚣热闹。下片写作者在画船中酣酒耽乐。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作者沉醉期间,竟然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画出了他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塑造了一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形象。

四、访遇故人之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餮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杜甫)写出了友人来访的喜悦,直率自然。首联写出其寂寞心情,为喜客作铺垫。颔联既有客不常来之意,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益见交情之深厚,后面的酣畅欢乐就有了着落。颈联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延客就餐、频频欢饮的情景,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以及主客之间的深厚情意,充满了融洽气氛。尾联更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喊着请邻翁作陪,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气氛亦愈热烈。“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快事,客居京师时遇到同乡故人,怎能不倍感亲切呢?一时高兴竟疑是在梦里,不相信其真实性。“畏晓钟”又暗示出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也衬托出了羁旅生活的寂寞愁苦。

五、丰收在望之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王驾)诗人描绘了一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收在望的景象。“醉人”这一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上片先写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再写扑面而来的满村遍野的稻花香气,这使人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下片写作者因醉心于倾诉丰收在望之乐的蛙声中,沉浸在浓郁的稻花香中,以致忘了道路远近,连早已临近的熟而能详的社林边的茅店也不知不觉了,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喷薄而出。

六、战乱平定之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作者忽然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不由“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生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颔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颈联的“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尾联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情感洪流于此卷起连天高潮。“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其三]杜甫)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又得知故人严武还镇守成都的消息,便回到成都草堂,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前两句用鲜明的颜色,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再配以悦耳的鸟鸣,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万里船”意味深长,它暗示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

七、两情相悦之乐。

古代诗词的比较鉴赏 篇3

[对] [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例1 李白的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解析 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对] [同一诗人的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感情的比较]

例2 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词中的“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其《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解析 1.知人论世,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要比较的两句其思想基调应该与前者是一致的。2.表达要准确恰当,忌讳生硬套用,如“壮志未酬”“烈士暮年”“伤感”“悲愤”等词语的运用要注意分寸。3.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鬂虽残、心未死。”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哀鬂已先斑”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对] [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3 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中“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湖州歌(其六)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汪元量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解析 1.联系背景境遇,体会作者心情。这里的“背景”主要是注释提供的素材。2.根据诗歌类型分析感情走势。“感情走势”是指同一题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侧重,两诗都是凭吊古人,但苏词侧重怀古,汪诗侧重现实。3.结合描写内容,分析主旨。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词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对] [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4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和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拦得②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③中。

注:①侬:人称代词,指我,多见于古诗文。②披襟:敞开衣襟。 拦得:挡住,承受。③碧伞:比喻,指荷叶。

解析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答案 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诗歌比较鉴赏种类繁多,其解题思路虽然各有千秋,但彼此之间大同小异,一言以蔽之:审清题目,读懂诗歌,横联纵比,扼要表达。

练习

[]

1. 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赠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①第二首赠诗中的“风流”在本诗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②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①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0个字)

②范诗多处运用对比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 ①“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结合任一联均可)②前一首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后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视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

如何将古代诗词改写成优美散文 篇4

一、例子分析 找出窍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范例:点燃半截红烛,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着你,附在你耳边,温柔地说起寂寞巴山冷的日子,那个展信凉初透的秋夜,那场点点滴滴到天明的雨。

二、找出窍门

1、找:时间|地点|人物|景物。

明确:秋夜|巴山旅居之所|诗人|夜雨、秋池、西窗烛。

2、补:诗歌语言简约跳跃,意象和诗句呈现明显的跳跃,诗中留下读者需要思索、补充的“空白”。本诗中需补充“空白”:地点---家|人物---妻子|景物---家信。

3、扩: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把环境氛围渲染开来,人物情感宣泄出来,蕴藉的意象丰富起来。人物刻画要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称运用可视内容而择。诗中意象要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还可考虑描写的角度和常见的描写方法(动静、衬托等)。

情境点评——把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和意境的内涵点明,可适当引用名家诗句和评语,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

4、连:诗词形散神聚,根据“找”和“补”的时空转换顺序,理出行文脉络,连缀成篇。

三、修改习作 体悟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把划横线的句子改写成故事的开头,要有神态动作描写,50字左右。

长干曲 崔颢

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划横线句子中的景物,并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修改习作:用散文化语言改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微风习习,平静的江水在竹篙投入、提起间,漾开一层层的涟漪,夕阳映红了江水,瑟瑟半江红半江(环境描写)。江边二舟相逢,一位船家女突然听见对面船上男子说话像是家乡话,(补充细节)一日行船的烦闷似乎立即散了许多,(心理描写)她忍不住探头出来(动作),急切地(情态)询问:客官家住在哪里啊?我是横塘的。”话音未落,姑娘忽觉唐突(心理),不等对方答话,赶紧以袖掩口(动作),已羞得满面通红(情态)„„

2、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飘的少女提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扣开心中的门扉,在月光银幕中互诉衷肠。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涤荡的河心,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色沉甸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溯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3、杜子美踱步在绵长、低缓的河岸上。

微微的晚风夹裹着润润的水汽、粼粼的波光与潺潺的流水声丝丝缕缕地吹过来,温柔的,像母亲的手,清幽的,像子夜的小夜曲。皎洁的月光洒遍大地,闪烁在水面上,扭动在纤细的草叶上,流泻在高高的桅杆上。亲朋无一字的孤寂,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渐行渐远,这些淤积的抑郁与苦闷被晚风吹出了心田,飘散到了空中,化作了一寸月光,一颗星斗。

杜子美顿感心旷神怡,禁不住仰望苍穹,远眺四野。一碧如洗的青幕笼盖了苍茫的大地,群星点点如颗颗钻石镶嵌在巨大的青幕上,浩浩汤汤的大江滔滔东流,月华追逐着浪花,“滟滟随波千万里”,一只沙鸥扑扑地在空中盘旋,是欣赏江月美景,是难奈寂寞沙洲冷,还是浣花溪畔的春鸥万里送行舟?

古代描绘爱情的优美诗句 篇5

2、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3、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

4、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李白《杨叛儿》

5、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6、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7、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8、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9、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10、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11、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12、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3、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14、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15、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16、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1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8、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9、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陆叡《瑞鹤仙·梅》

2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1、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22、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23、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鱼玄机《闺怨》

2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25、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傅玄《车遥遥篇》

26、寻思难值有情人。——晏几道《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

28、闺中红日奈何长。——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29、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陆游《金错刀行》

30、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傅玄《车遥遥篇》

31、美人图子阿谁留。——元好问《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

32、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33、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34、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35、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傅玄《车遥遥篇》

36、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3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8、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39、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苏轼《贺新郎·夏景》

40、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41、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42、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六丑·落花》

43、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44、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45、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46、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

47、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48、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4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50、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51、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52、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5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54、春闺月,红袖不须啼。——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55、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56、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寒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57、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58、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59、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60、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61、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写春天的经典古代优美诗句 篇6

1、田野里、花园里和森林里都有着春姑娘留下足迹,她把大地装饰得美丽、祥和。

2、不敢去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希望所有美好的开端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一如这春夜长长远远。

3、春天像童话中的仙女,所到之处,万物复苏,树木抽枝发芽,鲜花张开笑脸,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

4、大地上到处都回荡着一个声音――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5、看啊!大地复苏,万物萌生。在那操场的一角,有春的迹象;在那大树的枝头,有春的生机。人们脱下厚厚的棉衣,穿上了春天的盛装;孩子们放起了风筝。春的脚步无声无息的走近了人们的生活,她的脚步轻捷,优美,走到哪里哪里都会用绿色来迎接她。她的品格是高尚的,无私的,她把自己的生机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大地和人类,她用绿色装点大地,用彩色点缀大地,花儿见了她,张开嘴笑了,草儿见了她羞涩的钻了出来,大树见了她也伸出枝芽了。晚上,看那皎洁的月光和那淘气的星星,会让你觉得天空是如此美丽,宇宙是如此神秘。月亮,就像一个玉盘嵌在天空中,美极了。

6、春是活泼的、春是狂热的、春是姿意生长的、春是年青旺盛的。

7、清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微风吹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

8、春雨如丝、如雾、如烟、如潮。透着这缕缕蚕丝,世界的万物如同淡淡、蒙蒙的写意画,忽隐忽现。

9、我喜欢春雨,不光喜欢它换来的雨后春笋的英姿,更喜欢的是:踏进这淡蓝色的烟雨,在这雨季,你为我撑出的一片无雨的天地。

10、冬天如果是毁灭者,那麼春天就是创造出万物的人,它赋予了万物新的生命,而拥有新生命的事物,会让世界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11、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12、没有春的`万紫千红?哪来秋的硕果累累?

13、月光如水平静柔和。

14、到处是郊游踏青的人群,有老年人的慈爱满意,有情人的欢乐开怀,有孩子的天真笑容。

15、不知不觉,春飘然而至,在渐渐泛绿的山丘上燃起了如火的春色,灼穿了冬日的沉沉寒意。轻柔的风夹着湿润的芳香,轻轻拂过,那是春的旋律。

16、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

17、恍忽间明白:春光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

18、春是什么春是那明月清风,柔媚清朗,在苔痕映照的静寂林间,清冽缠绵的旋律翩然飘临,希望伴着歌声在阳光中冉冉升起。春是那淡雨疏风,薄雾浓云,笼住水边清香的荫影,生命在这朦胧凄迷的氛围中孕育而生。

19、对人们来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也象徵著新的希望。农夫忙著犁田,插秧,学生准备开学用品,希望今年有个好的开始,就如同洒下的种子般,能够成功的发芽,开花,结果,不论有任何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也因为人们是这麼去思考的,所以春天才象徵著新希望

20、春天到处是人们辛勤的影子,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播种着他们的坚定的信念和永远不变的希望,播种着真执的情和无私的爱。

21、生物在春晨中醒来,展示着生命的可贵、诱人。

22、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23、春天是无私的,她每年来一次都会给大地带来生机,使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万物变得欣欣向荣。她也会给人们带来喜悦,人们多么希望她能够永远存在。

24、春雨和着春雷、随着春风、淅淅沥沥飘来。

25、春晨点染心中的希望,激发着人生的热情。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 篇7

月亮崇拜———华夏民族心理的原始选择

中国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 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虽然我们现在确认上古初民对月亮的情感心绪和崇拜动机, 似乎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 上古至先秦两汉, 人们确是把月亮作为神灵来崇拜的。《礼记·祭法》云:“夜月, 祭月也”。郑玄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礼记·祭义》云:“祭曰于坛, 祭月于坎, 以别幽明, 以制上下”。《史记·天官》亦明确地说:“月者, 天地之阴, 金之神也”。透过这种视月亮与金神的祭礼, 便可发现一种显明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态, 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渴望与需求而存在的;也正是这种渴望与需求, 使这种月亮的祭礼逐渐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 在中华民族中保存下来并且世代相传。在先秦两汉时期, 我国就有了拜月的风俗, 但还没有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 到了隋唐时代, 则已完全成为一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古今图书集成》引《广昌府志》云:“奇袭, 妇女作乞巧会, 罗拜月下, 以诸果置糖蜜水中, 厥明饮之, 谓之巧水”。可见, 拜月习俗的普泛化程度。如果从描写拜月这一习俗现象的诗作来看, 更可见拜月习俗的广泛性。这一习俗在宋元明清一直延续, 《东京梦华录》, 《武林旧事》, 《梦梁录》等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元明戏曲中亦有反映, 如《西厢记》中崔莺莺拜月烧香, 祈求美好的爱情生活, 《拜月亭》中写王瑞兰拜月烧香, 祝亲人安康, 夫妻团圆等等……, 现在看来这种习俗是缘于原始初民处于自然混沌状态时, 由对自然界的无知, 依赖, 将自然中的月亮想象为一个有人性的, 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的加以崇拜, 从而导致某些神秘的信仰。月亮崇拜成为一种表现在华夏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行为与意念, 而人们对月亮的畏惧、敬仰与崇拜等感情又显然与遥远的原始崇拜有着密切的渊源。

涉月诗———中国诗歌的一朵奇葩

沿着诗歌源头顺流而下, 就会发现, 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的诗句, 以皎洁的月光衬托美丽的女子, 抒发男女青年相约相念之情。《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的佳句。魏晋南北朝时期, 咏月抒情诗日渐增多, 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曹操以“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的名句创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 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等颇为脍炙人口。何逊的“青草似青袍, 秋月团如扇”比喻新颖雅致, 别具一格。谢庄的名篇《月赋》:“白露暖空, 素月流天”, “美人迈兮青生绝, 隔千里兮共明月”, 声情并茂, 写景生动, 情深意长。沈约的《登台望秋月》堪为咏月名篇:“隐言崖而半出, 隔雉幌而才逼。散朱庭之奕奕, 入清硝之玲珑。间阶悲寡鹄, 沙洲怨别鸿。文姬泣胡殿, 明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 淹留此山东”。联想丰富, 深切动人。

中国古典诗歌的王冠产生在唐代, 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咏月诗更灿若群星。《全唐诗》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有描写月色的佳句, 风格多样, 各有千秋。张若虚之婉转优美, 孟浩然之恬静自然, 王维之清新飘逸, 李白之雄奇豪放, 杜甫之沉郁顿挫, 白居易之通俗平易, 李贺之奇峭瑰丽, 杜牧之哀伤清逸, 李商隐之凄恻浓艳, 韦庄之疏淡清远等风格, 都在咏月诗中充分表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等, 以景抒情, 恬淡自然。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以景衬情, 含蓄蕴藉, 意在言外, 余音绕梁。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杜甫的“几时杯同把, 昨夜月同行。”以月拟人, 真挚生动。沈佺期的“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温庭筠的“玉楼明月长相忆”, 韦应物的“西楼望月几回圆”, 悬想委婉, 耐人寻味。品尝这些诗句, 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词在写月抒情, 创造意境上别开生面, 不朽之作俯拾皆是。冯延已的“梦里佳期, 只许庭花与月知”, 写重重离情, 婉约含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人格化景物, 生动逼真。晏几道的《临江仙》把幸福的爱情诉诸明月作证;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时》通过“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往昔与“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的今日的对比, 抒发了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借月光发泄了对金人的南侵, 兵荒马乱惨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写出了他身陷囹圄, 报国无门的激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咏月佳篇。曾瑞在《商调‘集贤宾’宫词》中, 用“唯嫦娥与人无世情, 可怜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 写出了被冷落的妃嫔的痛苦之情。关汉卿的“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婵娟”, 张可久的“紫萧寒月满长空”等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篇佳句。

月亮———丰富象征意义的载体

“月亮”这样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自然物实属罕见, 在诗人词人的笔下, 它既是一个具有凡胎俗骨, 情感灵性, 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 又是超脱于人的胸襟之外的“物”。我们很难用理性的概念来概括它的象征意义, 粗略地勾画一下, 它在不同情境之下, 大体具备以下象征意义。

其一, 孤苦的象征, 思念的寄托。几千年来, 不论是游子, 还是妇姑, 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 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 表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 委婉柔弱的情调。他们或是埋怨“屏风有意障明月, 灯火无情照无眠”, “照它几许人肠断, 玉兔银蟾远不知”;或是直抒胸臆:“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 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这类象征意义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心理。有的是苦涩的回忆:“旧时月色, 曾几番照我, 梅边吹笛?唤起玉人, 不管清寒与攀摘。”有的侧重于思念亲人:“几时杯同把, 昨夜月同行”, “尝闻此宵月, 万里共阴晴”。有的表达思念故土之情:“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玉楼明月长相忆”, “西楼望月几回圆”,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把种种丰富复杂的感情寄托于明月, 把它当作知己, 道出了心灵当中的隐秘, 因而也就赋予月亮多重的象征意义。

其二, 象征美的灵魂与归化。月亮的美德是纯净的美, 多姿多彩变换无穷的美。“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画出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时的奇妙景色, 正是“荷风送香气, 竹滴清露香”。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没有比这样的描写更真实的了。“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组。”从月升到月落, 描绘出一幅恬静自然的郊野月夜图。在王维笔下, 月更是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是一个“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月”给人美的感慨是具体的, 又是抽象的。它的形是具体的, 它所包含的各种意蕴是抽象的。自古以来, 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 去创造自己的“月景”。

其三, 明月是恋人的象征, 爱情的见证。封建时代, 个人的恋情只能溶于乐曲, 藏于诗词, 寄托于明月。于是, 月亮便成了恋人的象征, 爱情的见证。“乘月采芙蓉, 夜夜得莲子”是爱的甜蜜的记录;“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希翼与向往的交织;“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寓意深长, 耐人寻味。而“愿随明月入君杯”, 则是对理想爱情的大声疾呼。“花前月下, 花好月圆”更是人间美事的代称。人们在月下获得爱情, 生殖的期望与崇高的爱情水乳交融, 如月光一样无所不在, 滋润人间。“开帘见新月, 即便下阶拜。细雨人不闻, 北风吹罗带”。新月的皎洁与少女的身姿, 细语, 倩影及虔诚的恋情化成一体, 沁人肌髓。人生在世, 谁不希望花长好?月常圆?然而自然与社会的法则规律却是无情的。正是“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月亮圆而又缺的规律, 嫦娥奔月的爱情离异传说, 月光那清冷的色彩, 月亮那孤悬中天的寂寞形象, 经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 使月亮成为离人情感的呼应, 爱情纯洁圆满专一的象征。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魅力是不朽的, 她已成为古代诗词意境表达的重要载体。人们对月亮的情感指向、思想意蕴、审美境界、象征意义及生命内涵的思考是绵延千古, 从未停息的。

参考文献

[1]文史知识[M].北京:文史出版社, 1984.

[2]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3]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4]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5]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6]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浅析高考中古代诗词的鉴赏 篇8

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法虽有万千,有一点始终未变: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意蕴深远,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

古代诗词鉴赏一直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题目。这一考查形式成为引导学生认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古代杰出文人不朽的人格魅力、陶冶自身高尚情操的最佳载体。

一、联系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及风格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不太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通过诗歌意象,感悟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颈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六种意象,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商旅图,仅两句十字,倾注了作者对商旅之人的同情心。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一个好字、好句,可以成为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关键,即“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则可更深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那么怎样找到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规律,真正走进其意境呢?

一、分析古诗词中的形象及意境

所谓形象,在古诗词中是指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蝉》中的“蝉”等)。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人物形象:“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写出了诸葛亮的杰出功绩;“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通过环境的荒僻塑造了李凝的隐者形象。再如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闲敲棋子落灯花”,通过一个动作“敲”,写出了作者久等友人不至的烦躁心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自述高洁的人格。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作者对意象(形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

二、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粗略地概括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三、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风格”是指诗人创作时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表达手法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特色。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等等。 古典诗歌流派大致分为两类,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他们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等,他们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四、推敲“炼字”的妙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分析“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六读法” 篇9

一读标题

吴齐贤的《论杜》说:“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读者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意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首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次句“朝朝马策与刀环”,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怨气候酷寒;第四句“万里黄河绕黑山”,怨景色单调。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二读作者

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前者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风格,两位诗人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像大家比较熟悉和常见的作者。白居易:关心百姓疾苦揭露、批评政治弊端;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陶渊明:对官场与世俗社会极度厌倦,洁身自好,不愿屈意逢迎,但也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李清照: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后期的诗词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三读序言

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序言,它往往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露了诗歌的内容。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苏轼的《南乡子》词,下面有一小序:“梅花词和杨元素”。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和词,而且内容是写梅花的,这对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就很有帮助。

四读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为帮助考生充分理解诗歌,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图,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五读类别

古代诗词,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言志诗、闺怨诗等。所以只要了解诗歌的类别,并懂得这一类诗歌的特点,解题就方便了。

例如: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六读典故

用典,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所以,读者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表达的新意。

例如: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蝉:以蝉品行高洁;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古代诗词教学初探 篇10

一、反复诵读, 品味诗词语言

诗词的表现形式是语言, 因此, 品味诗词语言对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音乐性

在古代, 诗词是供人咏唱的歌。因此, 它除了讲究平仄搭配、押韵外, 还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所以, 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呈现给人一种音乐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二、四句中的“烟”“川”“天”押韵, 并且句间平仄相对, 充分显示了一种音乐美。

(二) 古诗词的语言富于建筑美

古诗词在形式上富于建筑美。绝句、律诗、词等各种样式的作品都有其固定的句数、字数, 因此, 结构匀称, 句式整齐, 给人一种视觉美感。

(三) 古诗词的语言准确、凝练

因为古诗词的字数、句数有严格规定, 所以, 古人十分讲究炼字、炼句, 用极短、极精炼的句子表现极丰富的内涵。宋祁的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堪称绝唱。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 而且还写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句中“红”和“绿”把看不到摸不着难以捉摸的“时光”表现得具体可感, 其语言准确、凝练可见一斑。

古代诗词具有音乐性、建筑美、准确、凝练的语言, 充分显示了其美感。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一个十分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咬文嚼字, 在稍加点拨使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其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即可, 唯其如此, 学生才能体会到古诗词语言之美。

二、启发想象, 感受诗词画面

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评价唐代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意境美等特征, 二者是相通的。所以, 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画面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诗人着眼于秋天雨后的傍晚, 抓住了明月、清泉、山竹、浣女、莲花、渔舟等景物, 用十分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阳光普照, 水碧山青, 草木复苏, 万象更新。清风拂面, 送来百花的芳香, 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 溪岸边, 冰雪融尽, 泥土潮湿而松软, 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 衔泥筑巢, 呢呢喃喃。水暖沙温, 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 恬然静睡, 十分娇慷可爱。作者描绘了一幅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如此美丽的画面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但诗毕竟是语言艺术, 有的学生可能感受不到, 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去想象, 使他们头脑中产生画面, 他们才能享受如此视觉盛宴。具体做法便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画面, 还可借助多媒体、绘画等方式给学生再现画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诗词教学肯定会有一个飞跃。

三、引入诗境, 领悟诗词情感

诗境是诗词中描绘的自然、社会环境。王国维说过:“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其笔下的客观事物中, 使自然景物也具备人的感情。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以情为主, 景为宾, 景物无自生, 唯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句中, 明明是作者有感于时事而落泪, 可他偏说“花感时溅泪”;明明是作者因离别之悲而惊心, 笔下却成了“鸟惊心”。这两句诗, 作者不仅仅写了花鸟这两种景物, 更重要的是把感情融入了其中, 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教师在教授时一定要教会学生从诗境中领悟情感。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只有将学生引入诗境, 学生才能领悟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是以品味语言和感受画面为基础的, 这两点做好了, 诗词自然会引起学生共鸣, 学生进入诗境也就水到渠成了。

古代苏轼的诗词 篇11

古代苏轼的诗词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西江月 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渔家傲

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江城子 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满江红 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上一篇: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下一篇:微写作的方法及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