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2024-07-07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精选11篇)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篇1

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机关作风,维护群众利益,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根据中、省、市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为突破口,以强化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依法行政、机制健全、上下联动、廉洁便民、规范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我县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功能,规范提高服务水平;各镇、村便民服务中心6月前全面建立,形成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

三、工作内容 根据中、省、市关于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按照县级抓规范、镇级分类建设和村级全覆盖的工作思路,整合服务资源,建好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各镇、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整合资源、集约利用,依法高效、统一规范,代理服务、为民便民和上下联动、镇村共建的原则,加快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规范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巩固和深化省级政务公开示范点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确保群众满意。

1、巩固创建成果,规范审批行为。一是深化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工作。按照“应进全进”的原则和“两集中两到位”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的要求,重点做好各有关部门的项目、人员进驻“中心”和授权工作。对目前未进驻中心的县政府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市级驻商各单位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制定工作规程,实行综合服务。二是抓好行政审批行为规范工作。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重点抓好审批流程、现场踏勘、公示、听证、文书、样表和审批文本等规范化工作,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三是抓好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按照“接待群众要热心,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诚心,为群众办事要尽心”的要求,抓好队伍建设,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提前介入等服务措施。

2、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对进驻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项目进

行认真梳理,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减办事期限,减少审批环节,精减申报材料,达到“流程三减”的要求,为全县经济发展营造办事环节最少、办事方式最快、办事成本最低的服务环境。10月底前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和做好行政审批流程的梳理工作。分类建设镇便民服务中心

遵循“便民、规范、廉洁、高效”的办事原则,按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和要求抓好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村便民服务室建设

按照“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的要求,按村便民服务室建设标准事项抓好落实,着力推进村便民服务室建设。

四、工作步骤

动员部署阶段。7月中旬,县、镇分别召开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动员会,进行动员部署。

建设落实阶段。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工作在10月底前基本完成;镇便民服务中心在12月底前全部建成,村便民服

务室在12月底前建成80%以上,6月底前完成全覆盖。

评级验收阶段。12月底前,对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室进行评定验收。

五、具体措施 加强领导。为加强对“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全力推进此项工作的落实,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县县、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明确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督查落实、信息收集和反馈、业务指导及日常工作。各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县纪委监察局负责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牵头协调、督查落实、业务指导、考核验收等工作。各镇负责本辖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并确保便民服务中心健

康、有序、规范运行。各职能部门要按照便民的原则和站所分布及职能情况,负责做好本部门所要进驻项目的梳理工作,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制订所有办理事项的办事须知,并通过各种方式,在窗口向群众公示。同时,按照办事需要做好授权和人员派驻、业务培训指导等工作。

健全机制。一是开展星级考评。制定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星级考核评定办法,对各镇、村便民服务中心进行评星定级,对不达标的村取消各类评先资格。二是落实财政保障。县财政按照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星级标准考评结果进行适当补助。便民服务中心日常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条件的村聘请的专职代办员的工作补贴由村民代表会议研究,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列支。三是严格考核推动。把县镇村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对各镇、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严格进行考核。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各镇要制定出台镇、村便民

服务中心和代办员工作考核办法等考核激励制度,确保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正常有序、长期运转。严格纪律。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此项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为广大群众搭建好服务平台。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要根据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需求,做好项目梳理及进驻、人员派驻和授权工作,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强化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听取各镇和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问题,加大检查考核力度,推动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为民服务的重要基础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要限时督办,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要建立工作推进月报制度,各镇要

于每月5日前将本镇镇村上个月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报县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通报一次进展情况。加强宣传。各镇、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引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广大群众对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认识,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同时,镇、村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设一批“运作规范、成效明显、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努力提高我县“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水平。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篇2

建立健全维权服务机构, 打牢工作基础

2007年10月, 经市政府批准, 中小企业局增设了权益保护科, 加挂市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牌子, 专门受理民营企业的各类投诉。同时, 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区建立相应机构, 到2008年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工作机构网络。同时, 加强与市监察局、纠风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 建立了“纵向贯通、配合联动、分级负责、高效办结”的中小企业维权投诉服务机构和快速有效的查处机制。截至目前, 市县两级中小企业维权投诉机构已累计接受咨询上千次, 查处较大的投诉案件31起。此外还开通了网上维权投诉平台和免费法律服务热线电话。

广泛增设“流动哨所”, 延伸工作渠道

从2008年开始, 我们建立了维权联系点和监督员制度, 广泛增设“流动哨所”。确定50个企业作为市直联系点, 聘请50位公司高管为联系员, 从市直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聘请12名特邀监督员, 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 发布工作规范, 提出工作要求。同时, 督促各县市区和镇街参照市里的做法, 设立自己的“流动哨所”。到目前为止, 市、县、镇街三级共建立民营企业维权联系点470多个, 落实义务监督员530多个,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维权监督体系。2009年以来, 市县两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民营企业维权监督员, 深入企业360余次, 发放调查问卷500多份, 召开座谈会30多次, 对民营企业税费负担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开展维权服务监督活动, 大造工作声势

2008年3月以来, 我们与市监察局、纠风办联合开展了“行风监督民企行”活动, 围绕服务、政务、政策、法制、市场、人才、舆论等七个方面, 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和民营企业维权监督员, 通过明察暗访、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 广泛收集和了解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两年来, 共走访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3429户, 发放调查问卷 (函) 10581份, 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327个, 收集和解决企业反映问题804条。组织166户民营企业对20个市级执法部门的服务、政策落实、为企业办实事、依法收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在“万人评机关”活动中指定1000张票发放给民营企业, 加大民营企业的话语权。

拓展维权服务领域, 扩大工作范围

2008年, 我们会同市委政法委, 在芝罘、莱山两区和开发区范围内启动“百名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牵手百家民营企业”活动, 开展“一对一、一帮一”式法律服务, 积极帮助企业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支持, 努力保障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内外贸易、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正当权益。2009年, 又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市。目前, 全市共有1211户民营企业与政法干警或法律工作者结对牵手。在活动中, 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共深入民营企业977次, 培训民营企业有关人员22642人, 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法律纠纷和实际问题429个, 挽回各类经济损失3500多万元。

突出维权服务重点, 提高工作成效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篇3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家规划。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提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献是1988年高闻在《人才研究》第4期上发表的《一些省市放活科技人员的做法》。最早专门论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献是1995年范晓峰在《科研管理》第5期上发表的《加速建立科技人才流动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公共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675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2276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3209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32432篇,具备了相当的研究规模与研究成果。其中有112篇论文是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篇文章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另有97篇文章来自其他层次资金资助的研究。

相比之下,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提及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是1991年大庆石油管理局试油试采公司在《油气井测试》第4期上发表的《加强管理 发展技术 争创一级企业》一文。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档案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8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1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30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318篇,研究规模相对较小成果有限。没有论文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层次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总之,对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将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进行研究还无人涉及。

2 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开展该项的研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第一,有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档案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趋势,借鉴国外档案服务体系的相关经验;第二,有助于明确档案工作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有助于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制定与修改有关档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时更具有前瞻性;第四,有助于将档案服务体系融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并积极参与其中,为国家和公众提供可靠、周到、有效的服务。

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5个方面。(1)档案服务体系趋势及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的现状。(2)档案服务体系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档案服务体系的核心原则。(4)档案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5)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趋势下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建设。

3 研究采用的方法与应当遵循的基本思路

由于此项研究的实践性,应当以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辅以文献分析的方法,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是:

(1)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质一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档案行政能力的冲突,二是档案公开与保密的博弈。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找准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档案行政能力的平衡点,对档案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档案保密与信息公开之间寻找最佳切合点,最大限度地提供档案利用。

(2)档案服务体系首先要区分公共档案与非公共档案两个领域。公共档案应当最大限度地公开提供利用,公共档案的保密保护则要基于维护公共利益。非公共档案在最大限度的保护条件下,经授权尽可能地提供利用。

(3)档案信息具有特殊性。档案信息虽然是信息的一部分,但档案信息涉及大量的机密,包括个人隐私。档案服务要在其特殊性与档案服务体系的普适性之间找准切入点。应当分级别、分层次、分内容地制定与未来档案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1)档案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2)享有档案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档案服务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3)档案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4)建设公共档案服务体系时,应当注重档案服务体系的普适性与档案服务的特殊性。

4 结语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是一项基本性的政策与应用性研究,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应当从实践层面上研究档案服务体系如何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注: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3-R-14)和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2013-R-3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篇4

一、深化改革,不断探索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新模式

**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人才服务中心坚持改革,坚持创新,不断推进人才中心体制改革和人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创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人才机构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和新的管理运作模式已初步建立。**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市人才交流中心成立至1998年前,实行一块牌子(人才交流中心)、两种功能(市场功能、人才公共服务功能)、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统一运作;第二阶段,1998年**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成立至2003年,实行两块牌子(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市场)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分别运作;第三阶段是2004年以来,根据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推进人才市场体制改革,采取了放权、脱钩、搞活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实行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两种功能,分别运作,分别核算,统一管理。人才服务中心从事人事人才公共性服务,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收费上缴财政。人才市场从事经营性社会化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经费独立核算,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为公共人事服务和人才市场的运作带来了明显的效应,人事公共服务不断拓展,满足了社会对人事公共服务的需求,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调节供求关系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项目不断扩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特别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独立核算的人才市场体制的改革创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与时俱进,努力构筑多元化服务体系

**市人才服务中心是**最大的人才社会化服务机构之一。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现代新**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模式,初步构筑起多元化人才服务平台。

一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市人才中心从成立之初为少量辞职流动人员服务扩大到了目前的为各地、各层次、各类人才全方位服务,并逐步实现了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融会贯通。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信息、职业培训、猎头服务、就业指导等业务内容快速发展,心理咨询、人才选拔、人才派遣、人才资源开发、HR设计、业绩诚信等新项目不断纳入。三是服务方式不断改进。近年来,根据人才资源供求特点,结合人才中心实际,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互补充,综合型市场与个性化市场相互配合,专业化服务与精细化服务相互衔接,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四是打破地域界限,延伸扩展服务平台。本着市场主导、开放自主、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与西南地区各省会城市人才服务中心共同组建了由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拉萨、云南农垦人才中心六市七方组成的“西南人才联盟”,使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互为窗口、互设平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加强了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完善了人才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促进了西南地区人才工作的共同发展,构筑了区域性人才服务大平台。五是大力发展无形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的建设。“**人才网”自2004年重建后,形式、内容、速度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年参加网上人才交流会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次,网站年访问量已近400万人次,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专业人才网站之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网上交流平台。六是积极完善中心内部的信息网络服务功能,自主研发了《**人才市场营销系统》、《**人才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人事人才考试远程报名系统》等软件,初步实现了人才中心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

三、内强素质,提高人才中心职工的整体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篇5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投资了153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配备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彻底解决了部分文化站 “空壳” 的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33家,配备电脑48台,图书18.5万册,电子音响制品1XX余盘、报纸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新建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民间文艺团队20家;新建篮球场87个,为基层配备健身路径600多件;争取“乡镇健身工程”4个,分别建设了XX平米带看台的灯光球场,群众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活动亮点频频闪现。

坚持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系列文化活动,XX之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XXXXX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历时2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等6项活动,为XX区群众奉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在元旦、春节期间,共组织民间社火队开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场次;积极组团参加省社火大赛,荣获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社火大赛金、银、铜奖;成功举办了XX区首届元宵节花灯展,参展花灯达140盏,参观人数达10万人;开展“XXXXX”等民俗节庆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三是广场文化异彩纷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十八大等重大节庆活动,组队参加了XX市红歌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尚奖;依托居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演出,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开展了以“展XX风采,建XX之区”、“歌颂党、展风采”、“红歌嘹亮 畅想青春”、“生命畅想、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620多场次,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四是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广。支持鼓励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文体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各类民间文 艺团队50余支,队员1000余人, 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8名,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认真实施“ 2131” 工程,农村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实用知识竞赛等活动,累计送科普资料3万余份,图书10000余册,文艺演出100多场次,电影下乡近4000场次,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城乡群众学文化、增知识、提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精心筹办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筹办体育赛事为载体,强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精选XXXX、XX、武术等比赛项目,参加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摘得1金2银2铜,取得奖牌总数位居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组织45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赢得15.5金、15银、4铜和总分211.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XXX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裁判员达3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XX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XX市首届和谐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来自20多个社区XX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以“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为契机,连续3年在13个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比赛,累计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

几年来,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先后获得省文化厅XX、XX文化工作考核先进市县二等奖,“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XX市XX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XX区党委政府XX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再接再厉,奋力开创文体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逐步完成未达标乡镇综合文体站改造建设任务,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继续争取乡 “XXXX”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快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加大生态移民点、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设备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抓精品,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有新举措。全力打造XXXX文化旅游节等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极具亮点品牌文化;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XX之区的热情;高质量举办社火展演、元宵节花灯展等春节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展演展览活动深入挖掘回乡文化内涵;多元化举办体育赛事,展现利通区各族群众精神面貌和风采。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篇6

一、便民服务中心场地建设情况:x镇便民服务中心位于x镇政府旁边,已落成投入使用了x年,服务大厅面积约xxx平方米。

二、完善办公设施、设备配置:中心办公设施包括办公桌、电脑、打印机、宽带、电话、饮水机、柜台x小件以及其他办公耗材全部配置到位。

三、机构设置情况:便民服务中心下设x个便民服务窗口:就业保险服务窗口、民政服务窗口、残联服务窗口和沙坪村综合服务窗口。

四、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配置情况:中心设主任x名,就业保险服务窗口配备x名工作人员,民政服务窗口配备x名工作人员,残联服务窗口配备x名工作人员。沙坪村综合服务窗口配备x名工作人员。

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各项制度包括:便民中心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纪律、劳动保障监察员职责、x镇劳动保障所工作职责、政务公开为民服务行为准则、民政工作职责、残联工作职责等。

六、办事指南公开情况:中心办事流程全部透明公开,窗口专门就有关事项的办理流程及相关收费标准印发一系列办事指南摆放在窗口前面,供群众办事查询;

七、业务开展情况:就业保险窗口正常开展各项相关的业务,其中包括企业劳动用工年检及个人养老保险年检、就失业的等记及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的办理、保险缴费、就业创业培训、劳资纠纷调解等,xxxx年城乡医疗购买人数达到xxxx余人,办理退休和领取基础养老金共xx人,为x人办理下岗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新增就业xx人;民政残联服务窗口接件完成xxx件业务量,计生窗口完成xxx件业务量,就业窗口完成xxx件业务量。xxxx年全年发放贫困残疾人各项救助金xx万元,扶持残疾人购买社保xx万元。

八、xxxx年底,x镇云华村和花石村便民服务室进行了亲民化改造并投入使用,落实各项软硬件设施设备和规章制度,x镇所辖各村便民服务室全年量达xxxx件。

xxxx年工作计划: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探讨 篇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一系列文件的出台, 为服务业的发展、为服务业标准体系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推广进行了有力的指导。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实施标准, 只有通过标准实施, 才能体现标准的价值, 发挥出标准应有的作用, 进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标准化工作。

行政服务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 对于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国内外行政服务标准化概况

国际上发达国家开展行政服务标准方面的研究较早:美国于1997年由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汇集联邦各机构制定“服务标准”, 出版了有史以来第一本政府服务标准手册———《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的标准》;英国公共服务实行承诺制, 在1997年确定了公共服务的9条原则。英国各地的公共服务机构还针对各自的情况编制了相应的承诺服务标准, 使得英国的承诺制形成了一种政府推动、竞争促进和社会监督约束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法国于2004年公布公共服务质量标准, 要求政府各部门简化行政手续, 提高服务质量, 为国民提供及时、高效、令人愉快的公共服务。该标准涵盖了在法国生活需要办理的所有行政手续, 对有关政府部门的服务提出了量化标准和监督措施。

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质量组织也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质量标准、服务标准, 但没有专门针对行政服务的特定标准。

2007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商务部、体育总局等单位下发了《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 决定在全国较大领域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并确定了山东聊城等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试点单位。

2009年4月,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了2009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共131项, 其中行政服务类标准化试点项目7项 (分别为:福建龙岩市行政服务中心、河南漯河市行政服务中心、河南信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湖南常德市行政服务中心、安徽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安徽巢湖市行政服务中心、青海西宁市行政服务中心) , 2010年又增补3项 (安徽广德行政服务中心、江苏大丰行政服务中心、四川成都武侯区行政服务中心) 。

行政服务中心概况

行政服务原名行政审批服务, 是集信息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体系。

行政服务中心, 又名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是集信息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机构, 是地方政府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主要载体, 以行政审批为核心, 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 将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收费项目集中在一起, 按照“一门受理, 并联审批, 统一收费, 限时办结”的运行模式, 实行“一站式”办公。

在我国, 综合行政服务机构大都产生于本世纪初, 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前后。浙江金华市于1999年设立了我国第一家行政服务机构, 到目前为止, 行政服务机构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各部门集中开展审批服务的窗口单位,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示范窗口。

行政服务中心是地方政府“撕破公共权力铁衣”的有效尝试,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对整合行政资源、优化行政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概况

行政服务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 对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但从行政服务业的角度来说, 目前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框架, 有针对性的尤其是反映先进技术内涵和管理理念的服务标准仍然缺乏, 使得各级各地区的行政服务规范及其服务质量要求仍然不统一, 从数量上来讲, 国家标准非常少, 除了服务业国家标准之外, 基本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共性和特性的国家标准。目前各地对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日益重视, 部分省也相继出台了行政服务类地方标准, 截止到现在山东省发布了6项行政服务类标准, 填补了全国行政服务领域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的空白, 安徽省出台了26项行政服务类地方标准, 各省份出台标准情况见下表。

随着标准化意识的增强特别是自身的需求, 一些行政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行政服务中心, 特别是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单位如福建龙岩、山东新泰、安徽广德等地行政服务中心均建立了适合自身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典型范例

本文以行政服务走在全国前列的山东新泰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为例, 介绍其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山东新泰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将国际上对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理念率先引入到行政服务领域, 积极实施标准化服务, 推行科学规范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 其服务标准体系分3个层次、4个子体系, 共计551项服务标准。

第1层是服务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标准化管理基本规定、方针目标管理办法、标准体系编制原则, 以及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服务术语标准等19项服务基础标准。

第2层是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主要为服务行为提供技术上的依据和规范, 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对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和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 保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顺利运行。

第3层是服务工作标准体系。它是针对所有岗位职责而制定的岗位作业要求, 也就是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管理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这4个子体系中, 服务基础标准体系是基础;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和服务工作标准体系等3大体系, 是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中心内容, 其中, 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是核心, 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和服务工作标准体系为实现质量标准提供支持和保障, 3个体系互相制约, 互为补充, 协调配套。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宣传推广模式

由于目前服务业标准化意识普遍较低, 实施标准化的积极性不高, 需要广泛宣传, 提高社会各界对标准化的认识, 推动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实施和推广应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如图1所示:

标准化主管部门通过政策的发布和业务指导, 从宏观上对行政服务业标准化宣传与推广创造氛围。各级服务技术委员会、行政服务分技术委员会通过对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开展教育培训及宣传与推广, 促进标准体系的广泛采用。各行政服务中心在政策的指引下, 大力推行行政服务标准的具体应用, 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实施标准。广大的公民、企业法人等享受行政服务标准化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的服务, 并将感受进行反馈, 通过与行政服务中心、服务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互动, 促进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使之得到更好的应用。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效果

部分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面的行政服务中心 (如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单位山东新泰和安徽广德等地行政服务中心, 建立了包括1 000多项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 , 均已建立了完善的标准体系,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泰公共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标准化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 科学设计工作流程, 合理压缩审批时限,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 更好地发挥中心限时办理、一门办结的作用。目前, 进驻服务中心各类事项的就地办结率达58%, 69.4%的审批事项在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 85%的审批事项承诺办理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以内, 提前办结率达96.5%, 群众评价满意率达99.99%。来新泰投资的客商把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称作“新泰速度”。2009年9月, 国家行政学院和复旦大学到新泰考察调研, 复旦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将新泰创建的行政服务标准化作为典型案例纳入课堂教学;2009年11月10日~14日, 新泰作为中国代表团7个成员单位中唯一的县级政府, 应邀参加了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交流会, 向世界各国介绍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经验。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烟草企业;服务触点;客户满意度;创新

一、服务触点管理的相关理论

顾客在对各种产品以及服务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其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顾客是否认为其需求以及自身感觉得到了满足。只有当客户认为自己被提供的价值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所需要和所期待的价值,他们才能真正地产生全面的认同感。而服务触点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便是对于此种顾客消费观的有效迎合,它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本文所提到的服务触点是指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在进行沟通和互动时与某个企业所产生的所有点,它包括了顾客与员工之间的点以及顾客与具体环境之间的点。在对客户进行服务过程中,客户的体验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服务触点,每一次“客我接触”都是一个“真实瞬间”,企业可以利用“真实瞬间”充分展示自己的优质服务,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对企业来讲,实施服务触点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借助这些全部的点来对顾客展开全部环节的服务,通过每一项服务的细节实施以及对于服务的实时提升,以尽量地保证顾客对于本企业的所有影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从而实现顾客对于企业品牌的全面认同。

二、烟草企业的服务触点管理的分类

由于烟草企业服务对象之间千差万别,相关的服务触点繁多,所有的服务触点根据其属性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信息传播方面的触点管理、咨询应答方面的触点管理、引导关怀方面的触点管理。

1.信息传播方面的触点管理

烟草企业向客户传播信息,主要是将业务、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以最恰当的方式传输给顾客,以保证顾客能够及时迅速地发现符合自己需求的消费品。当前,烟草企业传播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主要有宣传资料、广告、网络平台、标志等计划性品牌接触点,这些渠道有助于烟草企业界定和生动地表现一个服务企业的个性特征,并且突出特定的服务特色的竞争优势,它还能提供信息和教育顾客,促进其对服务产品的认知和了解,帮助其做出明智的选择,减少搜寻产品等相关信息方面的时间和成本,以便他们能从所购买的服务中获取更高的价值。

2.咨询应答方面的触点管理

咨询服务人员在顾客开展业务咨询、具体业务办理、投诉等过程中要确保服务质量,礼貌亲切友好接待上门的每一位客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行动大方得体,有条件时递上一杯热茶,等候时有报纸可以翻阅。应为业务咨询人员提供相关详细的信息资料;对于具体业务办理者则要询问是否已经带齐具体的证件,并将其导向具体的办理柜台,尽量避免在顾客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得不到任何导向;对于投诉者,应首先安抚客户情绪,对于己方的过错应主动道歉,不应推诿责任,同时极力促进投诉者问题的解决,挽救品牌形象。

3.引导和关怀方面的触点管理

引导人员的设置直接关系着烟草企业内部环境状况以及客户对于烟草品牌服务的满意程度。良好的引导人员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关怀每一个来访的顾客,充分发挥自己眼睛的观察功能以及耳朵的聆听功能,主动地以亲切的态度为产生疑问的顾客进行解疑答惑和引导,从而使顾客既不感到拘谨,又能够得到完善的服务。在企业内部也可以适当地开展温情活动,以凝聚人心,团结员工,让大家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将这种温暖传递给客户,以人文精神给企业品牌增添内涵。

三、基于服务触点管理的服务品牌建设思路

1.从服务触点开发客户关怀体系

(1)提高工作人员主动关怀客户的意识。通过客户关怀进而对客户行为的深入了解,主动把握客户的核心需求,通过为客户提供持续的、差异化的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舒适的服务体验以实现客户忠诚度的提升;(2)强化提供服务的员工的文化水平。员工的文化水平与其提供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关系,良好的服务能达到或超出顾客的期望,而客户的满意度与企业利润是一个价值链的关系;(3)通过客户行为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注意观察客户的行为信息,主动了解客户,并从中总结归纳出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2.通过服务触点明确服务品牌承诺

明确的品牌承诺既是烟草公司服务品牌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员工的重要原则。当员工认同品牌价值观时,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履行企业对客户的品牌承诺,员工的服务就是对品牌最好的宣传,而客户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感知和评价服务品牌。通过对新老员工开展服务触点的培训,用多样化的形式持续地给员工灌输服务品牌培育的理念,使每一位员工都理解客户服务的重要意义,并将服务理念落实到在为客户服务的全部过程之中,通过提供优质服务,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

3.通过服务触点加强品牌的外部沟通

员工在与客户的沟通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强调服务体验过程。客户体验是产生服务品牌联想的重要途径。服务体验能够让客户用通过消费,获取服务的方式,产生与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相关的品牌联想和品牌意义,从而加强客户对服务品牌形象的感知。烟草企业本质上就是提供服务产品的企业,通过让客户感受良好的服务体验,对企业服务品牌的建设和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在与客户沟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烟草公司为零售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与客户的互动沟通,共同参与,让客户对烟草企业的服务有更好的体验,对烟草企业服务品牌有更为强烈的认知和认同,达到企业与客户紧密协作,和谐发展的效果。

4.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客服团队

首先,在服务品牌建设过程中,烟草企业应注重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明确各部门负责人在服务品牌建设工作中的职责,自上而下推进服务品牌建设;其次,注重客服团队的培训,提高服务品牌意识。应要求客服团队充分理解企业服务品牌对他们的要求,清晰服务品牌建设工作的内容,将服务品牌的要求和本职工作相融合;最后,重视员工需要,实施必要的奖励机制。烟草商业企业要及时奖励创建服务品牌过程中的优秀客服人员,并且规划他们的发展通道,使全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培养强烈的敬业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用心、快乐地对外部客户服好务,促进服务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浩.我国烟草品牌战略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31).

[2]曾剑秋,邵长恒.对接触点一致性实施有效管理[J].通信企业管理,2009(6).

[3]范秀成.顾客体验驱动的服务品牌建设[J].南开管理评论,2001(6).

作者简介

谢新宇(1969—)男,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人力资源管理师,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李丹(1978—)男,湖南益阳人,本科学历,二级营销师,从事市场营销研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9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省的部署,我市自今年以来全面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莒县、五莲县已经建成了县级支中心,东港区、岚山区、日照开发区支中心正在建设中;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了基层服务点。乡镇、农村的做法是,同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相结合,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接受合播放共享工程文化信息,实现了二者的共建共享,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随时点播收看精彩的文化类节目。如,东港区日照街道小莲村投资170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戏台,添置了多媒体投影机,每晚7点至9点定时播放“共享工程”内容;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王家庄充分发挥服务点的功能,向农民群众播放科普知识和文化类节目;莒县招贤镇董家坡村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5000㎡的文化广场,并在广场安置了大屏幕背投电视,接通了共享工程节目信号,每天晚上向村民开放;五莲县许孟镇院西村共享工程与党员教育、文化科技信息服务、瓜菜销售“四位一体”,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平台;日照开发区车家村服务点配有20多台微机,有专门的管理员,每天对村民开放。共享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力保障了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2.6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6.71亿元,市级投入23.5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2.45亿元。首先保障文化事业投入法定增长。全市各级财政把文化事业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和超收收入分配均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06一2008年,市财政对文化投入高速增长,累计投入25.29亿元,年均增长65.51%。其中,市级财政文化事业投入11.54亿元,年均增长76.24%,超过“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幅度”的规定。其次是要支持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投入3.6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58亿元,市级投入1.33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0.7亿元;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2.8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2.11亿元,市级投入0.63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0.12亿元;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1.19亿元,其中:中央投入0.7亿元,市级投入0.37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0.12亿元;农村电影惠民放映投入1.98亿元,其中:中央投入0.45亿元,市级投入1.3亿元,区县(自治县)投入0.23亿元;农家书屋投入2.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6亿元,市级投入0.5亿元;市财政还投入“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1.75亿元、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6.16亿元。

3.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中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各区县、各乡镇都有电影放映队,对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电影业的逐渐萎缩,到目前乡镇电影放映队已经所剩无几。东港区原有的10支放映队伍已经全部解散,现在主要依靠电影公司给予提供放映服务;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开发区现在能坚持放映的共计也仅有15支队伍、29名放映员、18台放映机。在财政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他们努力开拓市场,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由企业出资组织放映,老百姓免费享受电影服务。这样,既解决了资金问题,提供了电影服务,又宣传了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06年全市共放映农村2030场次,2007年前三季度已放映1900场次。

4.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步展开。由于国家、省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政策刚刚出台,目前,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也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措施,充实藏书,已建成具有农家书屋雏形的各类图书室、阅览室等共计200余个,总投资为334.56万元。其中,有电子阅览室的共有44个,占21%。最近,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等15部门根据中办发〔2007〕21号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阅读”工程,建设“农家书屋”的意见》,对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07年我市以莒县为试点,在全市建设50个示范“农家书屋”,以后每年递增建设100个,到2010年全市30%以上的行政

村建成“农家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力争到2015年“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

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未能实现均衡发展。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明显。从公共文化设施看,区明显好于县(自治县)。全市19个区的文化馆建筑面积达到8.6万平方米,而21个县(自治县)的文化馆建筑面积只有4.9万平方米;19个区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11.3万平方米,21个县(自治县)的图书馆建筑面积只有5.3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服务范围影响明显,“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很难真正实现。

2、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不多,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从公共图书馆藏书来看,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0.32册,低于全国的0.42册;从电视和广播覆盖率来看,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位于全国第19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位于全国第23位;从欣赏演出来看,全市每村每年只能看半场戏。

3、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偏低。

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调研组的专家认为,文化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均应在15人以上,才能

基本满足工作需要,而我市尚有5个文化馆、20个图书馆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应该配备人员3300名,目前仅到位2821名,高级职称只有37人,占1.8%,乡镇文化专干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等现象较为突出。

三、关于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设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按照“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继续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加快“十一五”后续项目建设,同时规划“十二五”新的十大文化设施。国泰艺术中心、市群众艺术馆、重庆国际马戏城、自然博物馆等“十一五”后续项目力争在2012年全部建成。“十二五”新规划的十大文化设施项目,力争2015年建成红岩教盲基地、重庆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重庆抗战文化博物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重庆工业遗产博物馆、大足石刻艺术总馆、重庆电影集团影视基地等7个项目,推进主城区“三大文化艺术中心”、“十大书城”、重庆艺术学校项目。

2.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市县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由市文化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

化服务投入机制。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文件 篇10

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村,镇直各单位:

为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漭水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通知如下:

组 长:李建军 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李光耀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范艳芬 副镇长

成员: 杨学礼 熊曾良 于文昌 邹汝莲 字华昌 鲁能侯 李相荣 周国勇 杨润科 许德法 苏双贵 苏根发 辉世华 王双林

王丕余 镇文化广播站站长 段如敏 禹玉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文化站,由王丕余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禹玉坤、段如敏为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村要成立,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落实落实工作目标工作责任制。

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基本职责牢牢抓在手里,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由于一直以来对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利益的职能认识不够清晰,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在基层单位业务经费基本为零,因此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公共文化阵地缺乏。

现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一是质量不高,虽然搞了上千场文化活动和项目,但精致度不够、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在送电影进社区上老片多、新片少。二是供给与需求错位,不知道也不管群众需要什么,领导拍板替群众决定文化需求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诉求目标错位、需求结构不对称现象仍然明显。三是供给失衡,在外来流动人口中享受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做得不够。

队伍建设不健全。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没有编制,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的问题比较普遍。加之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机会少,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人员流动频繁。现有的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例低、人员老化,干部业务技能不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破解思路

1、建立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化建设目标相一致,要针对农村的管理体制不断地发展创新,重点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明确公共文化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模式,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地服务于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参与欣赏文化活动的水平,缩小城乡文化差别。

2、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财政投入的不足。在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的前提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基本完成,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广开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各级财政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计划地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3、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挥其服务作用、传播作用,才是繁荣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可以采取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模式,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把优秀民间艺人送入专业文化队伍或高校进行业务培训,努力塑造一支乡村自办文化精英队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补充,充足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有效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保障。

4、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打造出文化特色平台。第一,举办各种讲座,为农民发财致富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各种培训班,培养文艺骨干,让农民群众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促使其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第二,组织完善“三下乡”公益活动。要遴选带有地方特色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现实的具有知识教育意义的农民大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节目到农村巡回汇演。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应该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投身到文化下乡的行列,组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深入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四、结语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推进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队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董慧.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3,(25):17-17,150.

[2] 黄前进.浅谈如何加快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魅力中国,2013,(29):28-28.

[3] 杨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4] 王雪梅.广州亚运城媒体村公共服务合作管理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

[5] 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6] 刘翠.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 裴新民,张友腾.由新疆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实践浅谈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农机市场,2010,10:55-58.

上一篇:社区保安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科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