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2024-09-20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精选12篇)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篇1

摘要: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做好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服务是现如今能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措施,就业服务体系在各大高校中广泛流传且日渐完善,并且被大幅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现实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令其非常头疼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探索并扩大服务的效率,有必要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地完善。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制度保障

1.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增强组织的落实度与实践度

健全各界服务部门对于就业服务系统的相互协同合作,积极参与其中,并且逐步改进工作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并且逐步推进其工作机制,明确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并进一步地完善,要确保各项工作目标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必须准确了解重大的建设项目,拟定合理的工作时刻表。为了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各大高校以及有关部门应该增强对工作目标的组织执行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追踪与反映。

2.增强监督监测的强度,明确目标责任制度

就业服务体系应该被高职学院各级部门归入学院发展的整个策划以及教学工作当中。要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长期工作规划的有效连接机制就必须联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包括完善就业服务需求、认真统筹规划等。不但要把握好各年度的就业任务的目标,而且要确保其有效实施。各阶层都要进行工作局面的贯彻落实,把各项就业明确的任务分配到具体的负责人和经办人,构建目标责任机制,在就业目标任务的强力推动下,不仅要对其进行追踪观察,还要及时发现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构建合理的就业评估体系,增强工作业绩以及工作考核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各大高校就业能力,就必须以高校就业为重点进行抓起,要实行就业工作的责任考核制度与工作任务的定向管理。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增加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率以及就业的质量,以使其高职院校的就业任务圆满完成。

4.加强部门支持力度,健全就业经费的保障体系

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实状况来看,要最大限度地增强就业服务的支持度,就要把充分的高校资金专门用于就业服务体制的构建,包括将各个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算入其中,而且要不断提高,这不仅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支持度,还能够健全就业工作的各项费用保障体系。

5.以探究新的就业工作机制为基础进行产学研相结合工作体制

从基础出发健全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培养出以实践为基础的有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充分树立院校和市场结合的理念提高就业率以及以人为本的工作观念。以各大高校毕业生高效高质就业作为检验基础,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观念。这种新的工作体系就是将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与专业建设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强化与共建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组织

1. 建立院校就业定点服务组织

学校相关服务组织部门要为学生提供竭诚的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顺利就业的平台。学校的相关服务组织在分配上要清楚明了、合理有效、人人各司其职,不仅要包含院校部门机构,还要有系级部门的参与,各个部门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为学生进行全程式的服务。

2.院校职业教育研究组织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各所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开展相对应的研究学习。关于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专门教师,应该让该校的全体学生学习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师身上所具有的优点,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平常积累的经验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将研究的有效结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所要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其中有对指导内容方面的探讨以及评价系统的探讨等内容。

3.开设学生心理咨询室

学生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学生所遇到的关于职业、 就业问题细致地开导,帮助学生们正确看待相关问题,因此,该咨询室必须有一定数量并且从事心理咨询的专门资深专家参与,其中的一些人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积极指引学生科学对待心理测评。另外一些教师可以经常地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进行定期跟踪调查,询问他们对职业规划的见解和认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有自己独到的评判是非的能力,更好地选择未来的职业。

三、构建就业创业服务专业化的理论研究体系

1.编写校本教材

为了促进就业,进一步搞好就业工作,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结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围绕就业方针,突出就业的针对性,学校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合作的方式,编写符合院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这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前景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2.参与课题研究

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实践行为则无法顺利开展,因此, 高职院校应基于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例如,“关于促进高职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服务体系研究”、“关于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课题,以此来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3.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

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时,应将就业办作为服务主体,通过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另外各个教学系应将系就业办作为服务主体,进一步下设系就业指导办公室, 就业目标层层分化,多级配合,积极指导学生就业工作。 各个就业指导办公室还应积极开展与毕业生有关的就业指导教研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全程化课程体系,促进目标指导和过程指导的有机结合,促进专业化课程体系的顺利推行。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建立就业反馈体系,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及时将调查信息整理汇总,反馈到就业指导办公室,加快课程改革,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稳定就业。

4.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学校的相关教师参与职业指导教师资格培训,帮助其尽快考取高级职业指导教师资格, 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开办在校定期就业指导培训课题,确保就业指导教师都能够持证上岗,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四、将就业能力扎根于课程整体规划中

在对课程整体规划上,要将其中一门课程的内容在学生大学生涯的所有学习阶段中得到体现,在每一部分进行深入学习之后,对学生进行定期测评,创建一种包括学生在阶段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语录、个人教育程度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等内容的“进步档案”; 开设一些小课程班,对不同阶段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走出迷茫。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学习本领以及择业的能力。在安排课程内容方面,根据所需岗位真正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对其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相关问题,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任务。教师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像个人才艺展示、小组讨论、相关场景再现等使学生们养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了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对课程评价方面上,全面权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于评价的准则,应综合了解学生对创新思维能力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教师在进行总结评价时,要全面平衡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相关技能,将其恰当地融入到教师的课程评价体系中。

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互动的办学模式

要想正确处理好“校企互动”这个问题,校企双方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认识理念,落实相关就业政策措施,双方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以使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更加宽广,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大幅度增加的互利共赢局面。因此,校企双方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办学, 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首先,我们要奉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治学方式,跟用人单位鼎力合作,为单位定向培养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将社会急需的行业引入到校园内,对学生开设专门的理论课学习以及实践锻炼机会。其次,学校要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消息,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动向,然后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用人单位的招聘费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再次,企事业单位要与院校长期合作,适时指导高职学校的教学任务的改革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将企业目前所急需的热门专业与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的开设有机结合,这样使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可以提前对目前社会的热门行业有大致的了解,高职院校也可依据社会目前的市场动向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培训。这样做不但高效地提高院校的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益处。最后,校企合作这种方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能提前了解相关专业的具体应用,在实践锻炼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积累相关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六、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1.就业政策的相关研究

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当前就业政策的深入研究。由于就业设计的范围很广,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对就业政策的研究也应该以上述几个层面为依据展开。首先,从政治层面研究,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的就业政策,但是每年都会发生变化,出台的政策因为地域、学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对就业政策的研究必须将就业政策内容读透,专注就业政策的实质,将其作为开展学生就业工作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就业工作者要以当年毕业生的数量、社会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导向,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其次,从经济层面研究,对就业进行时要对就业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从微观层面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与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比如,如果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鼓励其进行创业,而如果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稍差,鼓励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从中观层面分析,每年的就业失业结构都存在不同的形式。因而,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必须学习更多的经济类知识,以利于工作的开展,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最后,从文化层面分析,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定义为是文化问题。就业政策的研究工作不仅要依靠就业工作者,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所以在学校内开展就业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入校时对其进行就业教育。

2.就业跟踪服务

就业服务跟踪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所以,应该从思想、制度以及经费上支持就业服务跟踪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首先,在思想上重视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某种程度来说,就业跟踪服务体系的建立仅仅是高校自我办学水平的一个自我要求,高校可以自由选择创办与否。但由于就业跟踪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学校领导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该体系的建立工作,为该体系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保证经费的充足等。其次,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该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系统性问题。所以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系除了要有完善的外部制度,还要求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实现自我完善,使人人树立人人有责的意识,实现师生之间的结对服务等。最后,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必须保证建设经费的充足,以及建设费用高效利用。

七、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是以服务为核心,以就业为指引。为了顺利地达成这一愿望,高职院校应该正确看待“服务宗旨”这一理念的真正含义所在,就是以服务学生为始,以效劳社会为终。只有更好地服务学生,让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全面理解“服务宗旨”的深层次寓意。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先进的学生就业服务体制系统,这是教育部在未来对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前景上的有力的号召与响应。因此, 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定要认清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高职学生就业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海生,傅军栋.大学生就业难的SWOT分析及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2]姜根龙.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几点建议[J].太原大学学报,2006(1).

[3]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4]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5]丁璇,王晓飞.论从多主体合作角度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篇2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构建;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各界人士对于时代的认知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新高度,对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党中央作出的最新部署中,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内容,并且确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1]各地、各级文化部门应以“四个全面”作为指导,尽快完成城乡覆盖,建设高效、便捷、实用、可行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各部门重要的战略任务。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而保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最重要途径,即为发展公益性事业。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其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2]:(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相对复杂,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普及基础文化知识、宣传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项文化机构以及组织的总称。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譬如组织机构、政策措施、基础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经费与人才队伍等。与普通的市场化文化经营产业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有便利性、公平性、公益性、均等性、多样性、易普及性六个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并非盈利,而是利用便利的社会资源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利民举措,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并且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水平,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并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2.1 创建文化体制,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在体制的作用下才能更完善。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公益性设施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创立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项目,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并在政策上对这些品牌进行鼓励,促使这些文化产业品牌不断发展,带动全民文化水平的发展。所以,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2 明确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协调布局

政府要以全面性、战略性的眼光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共同实施。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在政策上给予鼓励,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认真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并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务必将政府的职能从发展文化转移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要以现如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实现对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的基础文化知识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以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兼顾城乡、地区差异因素,合理安排,统筹规划,促使其协调发展,形成高效、实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3]

2.3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

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风向标,对市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进行引导,筛选精品文艺作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各方面力量,对文化作品进行创作生产以及供给。增强服务意识,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切实可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人民群众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一切需求。努力使人民群众喜欢文化,进而参与文化,最后创造文化。

2.4 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点是促使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多功能、全方位,集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普法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4]并始终坚持建管共用,提高服务职能,最大化发挥综合效益。并不断丰富基层文化,将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环节,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同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

3.1 突出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出现都是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变革不断演变的,文化随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不断发展。因此,传承文化的责任不应有地区差异,将前人优秀的文化理念、文化因素传承下来,并加以传播与改进是每一个人肩头的重担。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继承传统文化。例如,作为粤剧之乡、龙舟之乡的东莞,仅仅重视现代文化的宣传而摒弃了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东莞整体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2 重视文化的融合

文化融合是历史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口流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注重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以便为“新城市人口”提供人性化的文化服务,同时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丰富自身。[5]另外,文化交流要重视文化差异,取长补短,为文化背景不同的公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3.3 促进民主的“自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对象是公民,因此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站在公民自身素质发展的角度上思考,切合实际进行建设,满足公民的切实所需。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是要自始至终尊重公民的自主意识与权力,鼓励公民踊跃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政府部门应当考虑如何促进公民“自主建设”的问题,如此才能面对并更好地解决未来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是当今社会惠及全民的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重要文化事业。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造福全社会的一项重大工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政府、文化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人民的共同配合来完成。作为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只有通过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才能发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隽琪.推进“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民主,2015(11).

[2] 耿达,傅才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检视与政策建议[J].湖湘论坛,2016(1).

[3] 高淑莲,刘孝文,史瑞军.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文化学刊,2016(1).

[4] 李南.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加强维权服务体系建设 篇4

建立健全维权服务机构, 打牢工作基础

2007年10月, 经市政府批准, 中小企业局增设了权益保护科, 加挂市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牌子, 专门受理民营企业的各类投诉。同时, 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区建立相应机构, 到2008年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工作机构网络。同时, 加强与市监察局、纠风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 建立了“纵向贯通、配合联动、分级负责、高效办结”的中小企业维权投诉服务机构和快速有效的查处机制。截至目前, 市县两级中小企业维权投诉机构已累计接受咨询上千次, 查处较大的投诉案件31起。此外还开通了网上维权投诉平台和免费法律服务热线电话。

广泛增设“流动哨所”, 延伸工作渠道

从2008年开始, 我们建立了维权联系点和监督员制度, 广泛增设“流动哨所”。确定50个企业作为市直联系点, 聘请50位公司高管为联系员, 从市直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聘请12名特邀监督员, 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 发布工作规范, 提出工作要求。同时, 督促各县市区和镇街参照市里的做法, 设立自己的“流动哨所”。到目前为止, 市、县、镇街三级共建立民营企业维权联系点470多个, 落实义务监督员530多个,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维权监督体系。2009年以来, 市县两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民营企业维权监督员, 深入企业360余次, 发放调查问卷500多份, 召开座谈会30多次, 对民营企业税费负担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开展维权服务监督活动, 大造工作声势

2008年3月以来, 我们与市监察局、纠风办联合开展了“行风监督民企行”活动, 围绕服务、政务、政策、法制、市场、人才、舆论等七个方面, 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和民营企业维权监督员, 通过明察暗访、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 广泛收集和了解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两年来, 共走访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3429户, 发放调查问卷 (函) 10581份, 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327个, 收集和解决企业反映问题804条。组织166户民营企业对20个市级执法部门的服务、政策落实、为企业办实事、依法收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在“万人评机关”活动中指定1000张票发放给民营企业, 加大民营企业的话语权。

拓展维权服务领域, 扩大工作范围

2008年, 我们会同市委政法委, 在芝罘、莱山两区和开发区范围内启动“百名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牵手百家民营企业”活动, 开展“一对一、一帮一”式法律服务, 积极帮助企业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支持, 努力保障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内外贸易、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正当权益。2009年, 又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市。目前, 全市共有1211户民营企业与政法干警或法律工作者结对牵手。在活动中, 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共深入民营企业977次, 培训民营企业有关人员22642人, 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法律纠纷和实际问题429个, 挽回各类经济损失3500多万元。

突出维权服务重点, 提高工作成效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篇5

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巩固优质服务成果,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既是全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又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的新课题。根据市人口计生局今年的工作安排,我们对全市计生优质服务工作开展了调研活动。近年来,全市计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较大发展,改变了过去落后面貌,但就其整体建设水平而言,仍然存在建设不规范、器械装备落后、功能不尽完善、技术力量薄弱、村级建设较差等问题。如何加快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计生服务水平,为广大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创造更加优质条件,笔者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仅供参考。

一、目前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我市计生服务站建设起步较早,于从1984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第一个县级计生服务站开始,各县区相继建立了区站和乡镇站。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建设走过了一段弯路,导致全市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长期滞后,与省内先进的兄弟市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也由此影响到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起,在市2-

二、当前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技术保证。经过近年不断加强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计生服务体系。随着人口计生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殖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全市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部分服务站由于建设较早、建设标准低,设施比较落后,业务用房不规范,功能设臵不合理,致使开展服务和今后发展受到诸多制约。加之受“5.12”地震影响,县乡服务站房屋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全市刚刚起步不久的计生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加重了负担。

2、由于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是随着计划生育这项事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机构中年轻人员较多,临床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不多,加之还有部分非专业人员,整体技术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的需要。

3、技术装备比较落后。随着农村“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的深入开展,各级计生服务站普遍缺少先进的检查仪器,缺少生殖健康、优生促进等必须的检查和治疗设备。

4、大部分村级计生服务室无阵地、无人员、无设备。

5、全市计生服务体系整体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不高。

三、今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以县、乡服务-3-

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按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建设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技术队伍力量,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全面实现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程序规范化、服务管理科学化、服务团队职业化,逐步建立起满足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让育龄群众人人享有优质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具体采取以下六项加强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四优一满意”目标。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规范建设结构合理的功能科室,充分体现计划生育和人文关怀的特色,做到管理科学、服务方便、特色突出、满足人性化服务需求。同时,抓住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抓好村级计生服务室建设,为基层计生服务工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技术装备提高。重点抓好检查和治疗设备的超前配臵,以改善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能力。在提高技术装备环节上,既要考虑到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技术需要,又要考虑到宣传教育、避孕药具发放等服务需求,充分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点,坚持适宜、安全、方便、性价比高的原则。

(三)加强队伍技术力量。一是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配备县乡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县级服务机构具有执业医师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应-4-

在80%以上。乡级中心站至少具有2名以上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普通乡站有1名以上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培训、继续教育和定期学习进修制度,大力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实施“三千人才工程”和县乡服务站技术服务人员进修实习项目,全面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三是大力推进队伍职业化建设,认真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师的考评、认证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四是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激励机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择优录用医学院校毕业生等措施,优化队伍技术力量结构。

(四)加强优质服务意识。着力解决“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的问题。“想服务”指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优质服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对广大育龄群众的态度问题。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和任务为主导的工作模式,真正以满足群众的需求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把“以人为本”的精神渗透到计划生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会服务”指的是服务技能的提高。优质服务工作的开展对计生干部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计生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更多更广泛的避孕节育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更要学会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和体贴,掌握与服务对象沟通和交流的本领,因此,要把队伍建设和培训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能服务”指的是服务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要对群众的生殖健康负责,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具备基本的服务条件。在这三个方面,“想服务”是关键,“会服务”是核心,“能服务”是基础。

(五)加强服务规范管理。一是推进依法执业、依法服务。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服务,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严把人员准入关,从事各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依法执业资质,严格按照执业许可上岗服务。二是加强质量控制。全面落实各项手术常规,规范服务程序和服务行为,建立规范的转诊制度,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尽最大努力把节育手术并发症和医疗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对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计划生育技术应用、避孕药具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规范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秩序,从源头确保服务质量。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准确掌握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装备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打造数字化服务站。构建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服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以信息引导服务,以信息促进管理,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满意的服务。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浅探 篇6

关键词:三农 服务社;体系;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是贯串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规范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作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解决“三农”问题重要举措。本文通过考察驻马店市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初步浅探。

1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基本情况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位于驿城区柳堰庙村委院内,占用房屋六间,设有科技培训室、专家咨询室、图书资料室、信息室等,成立了研发组及技术组,现有会员20多人。服务社立足于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建立了食用菌种植基地。

2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主要做法

2.1 建章立制,加强服务社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章程》及《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组织实施方案》,设有科技培训室、专家咨询室、图书资料室、信息室等,成立了研发组及技术组,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图书阅览制度及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二是工作有计划。每年初,组织召开科技服务社全体成员会议,研究、探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方向、工作目标,为全年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2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生产技能。抓好科技培训工作,是保证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本地食用菌种植情况,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在科技服务社和食用菌集中种植区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生产现场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灵活形式,使群众听得懂、会操作、能实践,全面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与科技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农村乡土实用人才,带领群众从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止目前,已分别举办姬菇、鸡腿菇、双孢菇、草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品种的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人员500多人,技术能人200人次,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2.3 引进创新,抓好示范推广。食用菌生产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合理搭配品种,除重点发展受资源约束小、市场稳定、消费量大的大宗食用菌(草腐菌)品种外,加快引进和开发适销对路的草腐菌新品种,丰富食用菌产品种类,逐步提高食用菌产品结构中草腐菌比重。同时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创新生产模式,采用工厂化或反季节手段,适度引进开发一些夏季上市的新品种,如高温蘑菇、金福菇等,错峰上市,实行差异化策略,实现四季上市。使食用菌生产常年化,改变以往半年种植半年闲的状况,使菌农天天有活干,日日有收入。在引进创新过程中,重点抓好示范工作,通过试验示范,选择出适宜的品种和技术推广应用。先后引进新品种4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示范带动农户600多户。

2.4 开展科技咨询,跟踪技术服务。为切实解决群众在食用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组织专家深入食用菌种植区域,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为群众解疑答惑。同时科技服务社设有专家咨询室,随时接待群众咨询。服务社技术人员两人一组,分片包户,划分责任区,每组人员要经常深入到所包种植区内,负责技术指导,跟踪技术服务。让种植户心中有底,放手大胆地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共开展科技咨询活动科技咨询5场次,解答技术难题20多个。

2.5 及时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食用菌产品是外向型产品,受市场需求影响波动大,科技服务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收集整理,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供求动态,分析研究,编印成册,发布给群众,共发布信息30多条,为菌农提供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群众及时调整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实现了品种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从而避免和减少了市场风险,提高了菌农种植积极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6 加强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是示范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服务社通过考察论证,选择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区域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柳堰廟村建立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作为食用菌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创新、转化推广载体。科技服务社以此为基础,开展品种引进、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工作,加强对服务社的技术支持,树立样板,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基地可提供菌种、回收菌产品、统一加工销售,切实解决菌农的后顾之忧。通过基地的样板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 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基本经验

3.1 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要坚持政府引导、自主运行的原则,提倡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提升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3.3 市、县(区)科技部门要重视农村科技服务社建设,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社软硬环境支持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社的技术、信息、物资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服务能力。

3.4 结合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社中从业人员的培训,成立农村科技服务专家组织,不断增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

3.5 要有基本的创建条件。要有固定场所、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要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通过示范、推广等活动,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有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科技服务社要立足本区域的特色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依托园区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有效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农村区域性特色产业,开展技术、信息、物资、农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作用。

4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启示

农村科技服务社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培育多元化、多模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社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以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为突破口,带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引导农村科技服务社向体系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以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农村技术、信息、市场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发展科普事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新时期,切实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盘活农业与农村科技资源,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推动“三农”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顾建梅;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2] 陈俊红;周连第;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3]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2期

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探索 篇7

关键词: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1 建设背景

农村沼气建设, 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沼气的发展, 有效拉动了内需,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优化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新增农村沼气项目建设, 以沼气为纽带拉动养殖业、种植业和其他各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进一步改善民生。农村沼气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了内容、注入了活力, 为农民提高了生活质量, 改善了生产条件, 增加了经济收入。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农户劳动强度、加强文明村镇建设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鹿阜街道办辖49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 202个自然村, 国土面积663.94km2。2013年底全街道办总户数43264户, 其中:农村户数42456户;全街道办总人口174496人, 其中:农业人口148596人, 少数民族人口39382人, 分别占全街道办总人口的85.2%和23.81%。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鹿阜街道办的农村沼气呈现出长足发展的态势。

鹿阜街道办抓住省“九五”沼气重点项目和农村沼气国债沼气项目建设的机遇, 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 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 随着省级沼气重点县项目和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实施, 鹿阜街道办沼气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13年底建成沼气池10146户, 占总农户数的23.9%, 受益人口3.8万余人, 建成大型沼气工程1座, 建成5所学校新农村新校园卫生厕所沼气净化工程11座。农村沼气建设取的成效, 受到了农村广大群众欢迎和社会的认同。保持农村沼气建设规模效益, 其重要举措, 是加强农村沼气的建后管理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 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农村能源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群众性、广泛性和分散性。要保持和发挥农村沼气的综合效益, 指导与帮助众多农户管好、用好生态家园发展模式的沼气工程, 建立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是不可缺少的紧迫任务。沼气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 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 建后服务跟不上、“三沼”利用率低, 影响了沼气综合效益的发挥。在保证建设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为沼气用户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势在必行。鹿阜街道办在加强沼气建后服务和管理等方面, 在实践中积极开展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体会。

2.1 指导思想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方便农民群众为出发点, 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协调推进。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的原则, 坚持专业化施工、市场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总体思路, 以稳定队伍、健全网络、完善机制为重点, 采取政府引导、效益吸引、典型带动等措施, 构建沼气建设服务体系。

2.2 建设情况

结合街道办情况与实际, 提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需构建街道办村二级服务网络。提出建立街道办3个服务站, 49个村级服务网点的发展规划。通过5a的努力, 已建成街道办3个服务站, 53个村级服务网点, 完成了计划建设目标, 构建覆盖全街道办服务站、村二级服务网络体系。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运行, 使全街道办53个网点, 1万多户沼气用户和1座沼气工程, 5333.3hm2农产品基地得到全面较好的服务, 覆盖率达到100%。这个服务网络的运行, 使众多沼气用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促进提高沼气综合利用的范围和技术水平, 提高沼气建设效益, 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推进沼气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全街道办服务站强化对村级沼气建设后续服务, 大大提高了沼气池使用率和延长使用年限, 提高了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率, 有效地遏制畜禽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 促进了农业清洁化生产, 美化环境、节能降耗, 有效地减少农业、农村污染, 降低生产成本, 为推进鹿阜街道办以“猪—沼—果蔬”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 发挥了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对全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3 建设内容与标准

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 提高沼气利用率, 为沼气农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 街道办的沼气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以街道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 构建街道办、村二级服务网络。

街道办成立农村沼气中心服务站。抓住国家扶持建设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项目的机遇, 建立指导全街道办服务网络技术的沼气服务, 按照农业部的基本标准, 达到了“六个一”的要求。即:建有一处经营场所、一套出料设备 (一辆出料车) 、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一套培训和教学多媒体设备。其主要职能, 是定期对村服务网的沼气技工开展培训;负责应急事故的处理;经营沼气配件, 引进新产品, 为街道办服务网点提供设备、配件;接待群众来访, 及时搞好技术咨询服务和安全检查。

街道办服务站固定专人负责, 技术咨询、安全检查、维修实行无偿服务, 配件供应采取市场运作。利用项目资金为每个服务站购置了一套出料污水泵、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和一批沼气配件。乡镇服务站达到了“六有”的要求, 即有人员、有牌子、有场地、有电话、有维修设备工具、有沼气配件。

在53个行政村设置了驻村的沼气服务网点。全街道办53个村沼气服务网点已挂牌成立。农村的沼气服务网点, 采用整合行政村公房或在“沼气生产工”技术人员的家里设置的办法。服务网点坚持达到“七个有”:有一处固定服务场所, 经营农村能源配件, 存放服务装备, 提供培训人员, 接待服务农户的场地。有一名懂技术的维修人员, 做好培训工作, 接待服务农户。有一套沼气池进出料设备 (污水泵) , 利用拖拉机或牛车运输沼液沼渣, 为农户提供进出料服务。有一套检测设备, 包括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等, 科学检测, 安全服务。有一套维修工具, 包括安全照明灯、防护服、维修工具等。有一批配件, 包括灶具、净化器、脱硫剂、管路、三通、接头、开关、纱罩、灯罩及农村改灶的灶芯、炉条等, 保证维修更换的需要。有一户沼气池, 提供发酵原料, 对维修的沼气灶具、饭煲进行测试、检验。服务人员, 以经过培训的“沼气生产工”或村干部 (农科员) 为主, 在街道办服务站的具体指导下, 主要负责故障排除, 灶具维修, 为农户提供配件供应。服务站实行自负盈亏、安全自负的办法。服务人员也可挂靠服务站, 自行组建服务队, 为农户提供有偿服务。

2.4 运行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的原则, 坚持专业化施工、市场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总体思路, 街道办服务站有专业人员管理。村级服务网点, 初期建设的启动, 由政府补助建立;体系运行在3a内, 由财政按每年每个点补助3600元的服务费, 3a后自负盈亏, 可从有偿服务农户中取得低额服务费。

3 建设要求

3.1 规范名称和职责

为了加强管理, 服务站名称统一。如“石林县街道办农村沼气服务站、石林县农村沼气服务网xxx村点”。要求每个服务网点, 必须有固定的服务场所、服务电话、专业的服务人员, 必需的设备和常用的配件、工具。服务网点在街道办农村沼气服务站的指导下, 抓好沼气维修服务管理, 经营各种沼气配件, 为建池户提供建池、安装、维修、管理等具体服务。

3.2 制定服务内容

各个网点的服务内容, 包括6个方面:建立沼气用户档案;指导用户科学管理、安全使用沼气;帮助用户建立“畜—沼—粮 (果、菜) ”能源生态模式, 指导用户开展“3沼”综合利用;每季巡视用户沼气池, 检查沼气池及配套系统安全运行情况, 及时排除故障;提供病池维修、沼气池出料、更换脱硫剂、维修管路、更换破损管件、灶具修理等服务项目;公示收费价格。

3.3 公开选聘工作人员

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的选聘,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综合考虑, 择优聘用。必须持有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并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必须善经营、会管理;为群众所信赖、甘愿为群众服务的当地农民技工。

3.4 配备服务设施, 完善服务手段

服务网点要尽量选择在交通便利, 沼气用户相对集中的地方;必须有进出料配备;有建池、安装、维修工具;有服务热线电话和交通工具;有服务网点标牌、规章制度和公示栏。

3.5 强化管理措施, 打造服务品牌

为加强管理, 规范服务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各网点必须在当地公开服务内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举报电话, 切实使服务公开、透明。具体要求是:服务网点工作人员要爱岗敬业, 树立服务意识, 全方位为沼气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实行严格责任制, 服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并要执行包质量、包使用、包服务。设立服务电话, 服务人员在接到电话后要及时赶赴现场检查维修。规范服务标准, 实施统一采购, 统一服务, 统一价格, 保证不出现乱收费, 乱加价现象。

4 存在问题

4.1 农户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部分农民转变了用能方式, 使用电饭煲、电磁炉或液化气。再有, 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留守的老、幼、妇没有体力和能力管理沼气池。管理不到位, 造成沼气池的使用不正常, 有的1d能用1次, 或几天能用1次, 或停用。

4.2 网点人员收入低, 难维持

网点服务人员的生活收入, 主要依靠开展有偿服务获得, 由于农户分散和数量等因素, 他们收取的服务费不多或收费困难, 致使不愿意主动上门服务, 导致网点运行艰难, 也影响了农村沼气池的正常使用。

5 建议

5.1 高度重视

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事关广大建池户的切身利益。各级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拓展新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运行机制。

5.2 加大投入

2008年, 国家开始对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补助资金。一般, 每个网点补助1.9万~4.5万元。但按“六个一”要求, 建设一个网店, 如果购置多功能服务车, 需资金10余万元, 自筹资金压力大。每个服务网点建设, 政府除考虑对设备、物资补助外, 体系的运行, 还应适当考虑服务人员的费用。建议: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 按照每户沼气池每年60元 (每月5元) 的标准, 补助到网点服务人员, 确保他们有稳定收入, 使其安心工作、潜心服务。

5.3 强化监管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篇8

一、发展现状

1. 服务网络日趋健全。

《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河南省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经形成基本覆盖省、市、县 (区) 、街道 (乡镇) 、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 包括县级以上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创业服务、失业保险经办和劳服企业管理等工作实体, 和街道 (乡镇)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目前, 全省省、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健全, 159个县 (市、区) 全部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522个街道、1912个乡镇和223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 每个行政村均有兼职信息员, 全省形成了横向间各部门协作、纵向间五级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

2. 服务制度逐步完善。

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面向广大劳动者的免费服务制度、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面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面向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制度、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并落实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情况通报、工作督导、绩效评估等制度, 公共就业服务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

3. 服务手段不断创新。

为及时有效应对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创新服务手段为重点, 着眼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协调发展, 稳步推进县 (区) 以上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业性公共就业服务实体、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和改革, 适时组织开展就业服务活动, 逐步形成并固化为政策支撑、创业引领、技能提升、对接服务、就业帮扶和岗位拓展等专项就业服务行动, 使公共就业服务日趋人性化、专业化和常态化。

4. 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所属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围绕促进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这一目标, 始终把能力建设作为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 通过全面系统地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场所、服务功能、信息网络和内部管理, 广泛开展服务人员队伍业务培训,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健全完善服务场所和人员队伍建设目标考核责任机制, 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 逐步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为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着河南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提升,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缺乏专业人员, 一线服务人员主要靠外聘,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化水平低, 服务效率低, 难以满足社会对公共就业服务的需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设置较为单一, 尚未实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失业保险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不能对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特别是基层服务站所的服务质量存在更多问题, 由于受编制计划的限制,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触角向乡镇延伸的同时, 其网店布局、规模设置、服务功能等方面暴露出许多不足, 难以适应农村转移劳动力日益增长的就业服务需求。

2.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发展不均衡。

长期以来,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一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标准, 仅有的原则性政策文件也是散见于各个政策文件中, 这就造成各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建设质量、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也导致了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资源的不均衡。与城市相比, 河南省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起步较晚, 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

3. 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目前, 河南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 设施设备陈旧老化, 综合服务场所面积较小, 省市级综合服务场所平均面积为800~1000平方米, 县级综合服务场所平均面积不到200平方米, 甚至有些县没有综合服务场所。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可以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 为求职者提供全天候的服务, 但是目前河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 全省拥有独立网站并正常运营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足半数, 有近一半的机构没有使用全省联网、统一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无法实现全省公共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

4. 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可以引导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树立正确的绩效观, 规范就业服务, 还可以通过绩效考核, 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针对性地对服务工作进行改进, 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但是, 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都缺乏科学合理的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就业促进法》对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了宏观的、指导性的意见, 但尚未有统一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标准, 这就导致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服务内容、服务流程以及服务工作效率等方面问题频出, 公众满意度不高。

三、政策建议

1. 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结合河南省的实际, 应统一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标准和服务项目, 实现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培训与创业服务、劳动保障代理、就业与失业管理等在内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在落实现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同时, 应创新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多样化和市场化, 在政府免费服务的基础上, 适当探索政府职能外包等服务手段, 用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 利用招标、承包、租赁、委托、代理、拍卖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 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2. 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河南省应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实行统一规划, 整体推进, 建立健全以省会为核心、省辖市为支点、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实现信息联网和业务经办信息化, 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尽快建立以城市为单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各项服务与管理信息全程信息化, 和各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

3. 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随着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离开土地外出务工, 他们对公共就业服务的需求也逐步增强, 这就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 不断向基层延伸, 直至实现全覆盖。积极探索建立乡村级劳务组织和机构, 承担就业政策宣传、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财政资金投入是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保障, 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要向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和地区倾斜, 逐步完善全省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最终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4. 建立和完善河南省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应以劳动者为本, 以促进就业服务水平提升为目标, 通过绩效评价, 实现更佳的服务效果, 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 为使整套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河南省可根据省内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 科学设置考核的关键指标。此外, 还应采用客观、先进的评价方法, 如采用第三方评价、计算机软件评价等方式, 同时也应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话语权, 合理考虑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5. 解决人员配备问题, 努力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篇9

一、“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是“三农”保险的支撑和依托, 是“三农”保险运行中基础性的配套平台, 因此它们两者密不可分, 共同构成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保险实践中, 农业经济的稳定, 农民生活的和谐也是上述两者合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可以说, 离开了“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三农”保险业务会因缺乏着力点而无法开展, 作用也无法体现;反之,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将是一架毫无用处的空壳。所以, 总结和宣传“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意义除了它对于“三农”保险的基础平台和配套网络的作用以外, 我们还应从“三农”保险的作用来折射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从“三农”层面上看, 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三农”保险迅速开辟了一条稳定而重要的救灾资金筹集渠道, 为农业生产和受灾的农民群众提供及时的经济补偿, 有效解决了灾后重建资金短缺和农民群众因灾返贫问题, 进一步增强了农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的“稳定器”和“保护伞”;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这一平台, 党和政府的惠民爱民政策能够充分体现, 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放大效应也能迅速得以反映;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这一平台, 可以推动农村融资模式创新, 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 优化农村信贷环境, 推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帮助农户更好地解决贷款难问题。

从政府层面上看,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为政府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搭建了有效平台, 是政府服务农村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协同共建、共推“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等方式, 探索“政府搭台、公司运作”的“三农”保险运行新模式, 这一模式优化了“三农”保险服务机制, 成功地跨越了“三农”保险服务农户的最后“一米线”, 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从保险公司层面上看:第一,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加快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选择。保险公司要实现产品、服务、人员“三下乡”, 开拓并占领农村保险市场, 就必须建立健全扎根于农村的营业机构和服务网络, 实现与客户“面对面”接触和“零距离”销售, 快捷地对农村居民进行业务宣导和提供优质服务, 从而扩大公司在农村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全面提升公司在农村市场的覆盖面和渗透度;第二,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强化保险公司农村市场先发优势的有效途径。保险公司通过进一步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建设标准与管理模式, 盘活现有农村网点资源, 并以此为依托, 进一步壮大农村销售队伍, 加大产品投放, 提高服务水平, 巩固和强化公司在农村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引领地位;第三,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三农”保险依法合规经营的必然要求。保险公司通过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将机构网络延伸至乡镇和村级, 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涉农一线, 实现“网络到村、服务到户”, 从而为强力推进承保理赔到户提供依托和支撑, 切实做到“三农”保险依法合规经营和规范发展。

二、“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河北省的实践

(一)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站点覆盖情况。

截至2015年, 河北省共设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11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01个县、6个自治县、1, 970个乡 (镇) 、50, 201个行政村。目前, 全省已建成“三农”保险服务部547个, “三农”保险服务站1, 907个, 乡 (镇) 覆盖率达到96.8%, “三农”保险服务点43, 706个, 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7.06%。

2、“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情况。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通过系统内招聘和系统外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机构进行了人员配备和补充。截至2 0 1 5 年12月底, 河北省分公司共有46, 870名“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人员, 其中服务部工作人员2, 361人, 配备乡 (镇) 一级农险工作人员2, 068人, 落实村级协保员42, 441人。各地市公司“三农”保险服务部、站、点工作人员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二)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1、“三农”保险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一是农村地理环境恶劣。农业保险具有保险标的分散性的特征, 这一特点决定了农险工作量比较大。河北省山地面积为90, 280km2, 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8.1%。由于地理条件的恶劣性, 增加了工作难度, 此种状况严重打击了农险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阻碍了“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数据显示, 2014年河北省保险密度为1, 262元/人, 保险深度为3.17%。加上河北省的城乡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河北省农村的经济状况还处于落后状态, 这些情况都决定了河北省“三农”保险发展水平的滞后;三是农民保险意识淡薄。“三农”保险是一种无形的产品, 它并不能给农民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这一特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投保积极性, 加之一直以来“靠天吃饭”的保守意识在农民脑中根深蒂固。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双重制约了政策性“三农”保险的发展;四是政府支持缺乏主动性。“三农”保险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 各级政府本应该主动引导和支持。但是经过调研, 我们发现“三农”保险每年的财政补贴资金都存在到位迟滞的问题, 特别是地方财政补贴的到位迟滞问题尤其普遍, 这一现象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三农”保险的发展;五是“三农”保险立法缺失。2013年3月1日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 虽然填补了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的空白, 但是该条例并未明确指出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包括哪些方面, 严重限制了“三农”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 影响了“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2、服务站点覆盖面尚未达标。

截至2015年12月底, 全省落实“三农”保险服务部547个, 建成“三农”保险服务站的乡 (镇) 有1, 907个, 乡 (镇) 覆盖率为96.8%, 但仍未达到“三农”保险服务站乡 (镇) 全覆盖的要求;同时, 全省设有“三农”保险服务点的行政村共42, 441个, 行政村覆盖率只有87.06%, 远远低于河北省分公司关于服务点覆盖率的要求。由此可见, 河北省“三农”保险服务部的站、点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3、服务队伍执行力亟须加强。

由于各市分公司的农险部门工作人员是一支较为年轻的队伍, 并且绝大多数县支公司并没有单独设立农险部, 所以人员配置成为约束“三农”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 除了人员短缺、人员配置的矛盾突出外, 如何发挥现有农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调研中, 我们发现一些市分公司对待农险工作缺少积极性和责任心, 仅仅满足于当二传手, 对省分公司的各项要求仅仅停留在简单传达的层面, 甚至连二传手也当得不合格, 对于很多工作要求、政策和信息到了市公司层面就大幅衰减, 并不能及时传递到县支公司。市分公司尚且如此, 县支公司则更加离谱。比如, 有的县支公司不仅不按要求收集备案协保员的基础信息, 甚至不知道协保员劳务费用如何支付, 对于业务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更是缺少深入思考和主动性, 甚至就连对农险业务的认识都出现了偏差, 存在思维误区和抵触情绪。

4、服务体系实效有待发挥。虽然河北省分公司的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有很多已经建成的服务站、点流于形式, 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保员的工作经费支付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协保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基层服务体系和农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部分“三农”保险服务网点建设未达标, 有些乡 (镇) 服务站、点标牌悬挂和制度上墙并未完全落实到位;三是服务站、点管理良莠不齐, 部分站、点流于形式, 挂牌了事, 不仅承保、理赔、报案等业务信息不齐全, 并且尚未建立台账, 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导致服务站、点产能的挖掘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四是服务部建设严重滞后, 部分基层支公司缺乏主动性, 对服务部选址、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申报等工作未能及时开展, 从而造成服务体系建设进度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完善措施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一步破解“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一) 不断改善“三农”保险生态环境。

构建良好的农村保险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保险公司、司法部门、农村企业和农户应形成共建机制, 以促进农村保险的快速发展。首先, 加强地方政府主导, 推动农村保险生态建设。尤其是县乡一级政府, 他们的导向对“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县乡一级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抓落实上, 包括政策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落实;其次, 健全保险法制, 营造有利于农村保险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立法部门应尽快调研农村保险建设的立法工作, 进一步修订完善《保险法》、《农业法》、《农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 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支持“三农”保险中的职责, 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最后, 保险公司应主动出击, 提高对农村保险市场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加大在农村的宣传力度, 逐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而且还要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比如提高农村一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发适销对路的农村保险产品、健全农村保险服务网络等。

(二) 分步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

目前,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点的行政村覆盖率只有87.06%。为了尽快弥补这一空白, 河北省分公司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进一步推进“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全面推进阶段 (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 , 各级单位积极组织完成辖区内“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理顺工作机制, 实现“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站、点的全覆盖;二是检查验收阶段 (2016年11月) , 由省“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 对各乡 (镇)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有关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三) 切实保障人财物力投入。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三农”保险的重要战略手段, 必须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 本文认为应主要从强化费用支持、强化人员保障两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1) 强化费用支持。充分的费用保障是建设和运营“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坚实基础。河北省分公司应出台服务体系建设费用支持的管理办法, 参照总公司设立“三农”保险发展专项基金, 一方面按河北省分公司总保费的0.5‰计提专项费用, 另一方面调减农险间接理赔费用标准, 分别用于网点设施补贴、宣传费用补贴、网点维持成本等。对营销服务部和服务站进行建设费用补贴, 凡是验收合格的“三农”营销服务部和服务站分别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用于其初期建设; (2) 强化人员保障。河北省分公司已成立了以省公司总经理为主任, 省分公司各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号工程”发展委员会。省分公司、市分公司和县级支公司设立“三农”保险部, 与农险事业部合作办公, 增设涉农保险协作、服务体系建设管理等岗位 (可兼岗) , 并加强县级支公司农险事业部、“三农”保险部的人员配备。“三农”保险服务站、点负责人的人选应在年龄、学历、工作经历、个人素质等方面设立较高的要求, 以保证服务体系的运转效率。

(四) 全面提高服务体系效能。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并非形象工程, 必须切实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河北省分公司部分基层服务站、点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实效这一问题,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外部专家协作网。通过聘请农业、畜牧、气象等部门专家, 成立农险专家协作网, 为农业生产、农险查勘定损及防灾防损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增加农险理赔车辆、电脑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对全省农险基层理赔人员统一配备农险专用查勘工具;根据县支公司开展农险业务的规模, 制定出明确的硬件配备标准, 对于农险年保费收入达到1, 000万元的县支公司配备专门的农险查勘车辆, 以确保农险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不断引入科技的力量。比如, 把包括遥感技术、地理卫星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综合运用于洪涝灾害、低温霜冻、灾害农业旱灾等自然灾害侵袭过程中的监测预警, 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三农”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而且能够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 稳定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定。

(五) 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

拓展“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服务领域是中国人保财险服务保障民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河北省分公司要在提高服务体系效能的基础上, 不断地拓宽服务体系的服务领域, 设计开发一批“保障适度、保费合理、适销对路”的一揽子保险产品, 探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满足多元化需求。具体措施有:

1、积极推广“三农”保险综合服务。

根据农民在生产、生活、人身、财产等方面的保险需求, 结合各地市的特色产业, 先行推出保障水平适度、保险费用低廉、保单通俗易懂、理赔方便快捷的“三农”保险综合服务自主选择项目。比如, 在红色太行区创建一个“三农”保险综合服务示范区。除已开办的政策性险种外, 逐步试点开办成本价格类、气象指数类、产值收入类保险, 以及农村住房保险、农村人口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五小”车辆保险、外出外来务工农民小额保险、乡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险种。力争用2~3年全面覆盖红色太行区, 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农民在生活、生产、致富中最迫切的保险需求, 逐步建立起以农业生产、财产、人身、医疗为一体的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性农村保障服务体系, 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三农”保险综合保障的“太行模式”。

2、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涉农保险与信贷的协调配合, 构建政府、银行、保险等共同参与、共同承担的合作机制, 推广小额信贷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符合农村实际的产品, 增强农村农民的融资能力和风险保障能力。这方面, 陕西设施农业“银保富”产品、宁波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广东“政银保”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已经有了很好探索, 值得推广借鉴。

3、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共享机制。

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篇10

发展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保险高度重视,对建立和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法》也作出了“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规定。近年来,我国涉农保险业务发展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承保品种已覆盖农、林、牧、渔业各方面,开办区域已覆盖所有省(区、市)。农业保险已成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多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保险。2007~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给予农业保险费补贴达264亿元,各级财政对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费补贴合计占应收保险费的比例达80%。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为保障受灾农户及时足额得到保险赔偿,规定保险机构接到发生保险事故的通知后,应当及时进行现场查勘,会同被保险人核定保险标的受损情况,并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协议后10日内,将应赔偿的保险金支付给被保险人,且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根据保险标的损失程度足额支付应赔偿的保险金。

但与此同时,服务于乡镇、村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涉农保险的发展。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关于“国家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应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基层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有序开展的基础工程。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和防灾减灾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农业保险合规经营,充分发挥和调动相关涉农机构服务积极性,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致力于研究以农业保险营销服务部为龙头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浅析农村网点的建设与管理,以期对农业保险网络管理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探索建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贴近农民的保险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二、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保险主体为什么要建设农网。1、保险主体业务来源按区域划分:城市、农村。农村业务的现状:农业保险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阶段,这种竞争是公司实力加社会资源的较量;假定社会资源为不变因素情况下,各个主体比的就是机构、人员产生的服务能力;而从行业情况看,除某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外,其他主体在乡镇农村基本无合法营业机构,业务覆盖范围过小;农村却又是最讲人情的社会,但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能力满足农村保险的人情需求。2、两大区域机构、人员的现状:城区、支公司、营业部、社区门店,可以说是机构多、人员密,竞争已经白热化,市场占有率很高;乡镇以下呢?只有某公司初步设立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农网体系—部站点;机构少,3~5个乡一个营销服务部;人员少,从现场调研的营销服务部情况推测,估计近四分之一的营销服务部只有经理、内勤两个人。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开拓乡镇、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服务于三农。3、新车销售的主战场已转向三线城市及农村,产生了巨大的保险需求。4、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保险主体的农村保险服务能力,机构健全、队伍完备的农网体系是各保险主体竞争政府主导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短期内其他主体无法复制的优势,必须做大做强。

(二)什么叫农网体系。首先,在定义农网体系时,我们要明确只有部站点健全才能呼之为“体系”。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县(区)政府、乡镇政府、村两委构成我们大中国的行政体系;其次,区县支公司、营销服务部部、站、点,构成我们在县域的宣传、服务、销售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各个服务机构缺一不可;再次,农网体系是如何去工作的呢?可以概括为“部管站、站管点”;最后,农网体系的中枢是营销服务部。营销服务部是衔接各支公司和服务站点的关键环节,营销服务部的作用相当于足球队的中场发动机,起着组织进攻,输送品牌宣传、服务介绍、产品推介的重要作用。

三、各保险主体应该如何建设农村营销服务部

(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定位及组织架构。在农网建设中,营销服务部的地位举足轻重,应该是保险主体在中心乡镇建设的区域性宣传、服务、销售中心。如何建设好营销服务部是农村保险服务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营销服务部的定位:区域性保险中心,服务、宣传、销售三个平台功能。(2)营销服务部的组织架构?经理岗、综合内勤岗、直营销专职销售人员岗。(3)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对营销服务部各岗位人员的标准是什么?经理:专职、劳动合同;综合内勤:“劳务外包”人员;专职销售人员:辖区内招聘。销售人力目标,十个村一个人;兼职销售人员:以绩效支付手续费,没有固定成本,数量不限,“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协保员:每乡镇、行政村各一人,不建议选择专业站领导(管理范围窄),最好为乡镇、村主管三农保险的领导。(4)保险主体应该如何支持农网建设?首先,经理的来源。经理主要由支公司销售人员下派、非销售转岗、大学生村官、外部人才引进等几条途径;其次,专职销售人员来源。有支公司下派、辖区内招聘等途径,给予一定的有效增员的补贴。

(二)营销服务部人员的工作职责。(1)营销服务部经理工作职责是什么?A、协调和乡镇、村领导关系;B、组织安排宣传、服务、销售各项工作;C、划分员工作业区域;D、分配内、外勤员工利益,调动全员积极性;E、对员工的培训组织;F、专兼职销售人员、协保员两支队伍建设。(2)营销服务部综合内勤工作职责是什么?增值服务、保前服务、出单、协赔、信息录入、信息使用。(3)营销服务部销售队伍职责是什么?在作业区域内宣传、信息收集、承保、查勘、定损。(4)营销服务部协保员队伍职责是什么?“八路军的堡垒户”,营销服务部人员进村工作的接待人、联系人、村民的组织者、查勘定损的协调人、兼职营销员。

(三)如何做好营销服务部经理的选聘。营销服务部经理岗位极其特殊而重要,怎样才能选好、当好这个“兵头将尾”的干部,也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农村保险营销服务部是保险主体最基层经营单位,是微观经营基础,这个负责人职级虽低,却是经营单位一把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1)要有一定的胸襟、格局,不能只顾自己拿保费挣钱;(2)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不但是劳动模范,优秀业务员,更是指挥员和领导者。营销服务部经理要有清晰的自我角色认知,要较快地实现角色转换,由优秀的战斗员向指挥员的转变;(3)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的管理能力并非能够一蹴而就,一日而成,唯有学会走、然后才能琢磨跑;(4)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时时刻刻需要与乡镇、村领导、辖区内大客户、自己的员工沟通。营销服务部经理必须注意入乡要随俗,不能与交际对象格格不入,要懂基本的交际礼仪;(5)要有一定的较宽泛、深刻的业务知识,营销服务部经理要想真懂业务,必须实际接触理赔。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掌握业务知识;(6)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对农村保险受众,作为营销服务部的领导必须强迫自己弄明白要讲的东西,然后把它翻译成你的受众能够理解接受的白话;(7)要有一定的激励能力。激励能力是营销服务部经理必须熟练运用的,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8)要有一定的培养、树立团队荣誉感的能力。

(四)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具体工作

1、营销服务部的具体工作有哪些。(1)按支公司授权开展财政补贴型农险、新农合、治安险、农房保险等财政支持、公司业务承保的前期宣传、入户信息采集、客户保费收取、查勘、案件调查等事务性工作。其中:财政补贴型农险是必须要承做的,随着政府各职能部门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一个站点体系健全、服务销售人力充足的农网对这类业务合规办理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辖区内客户商业保险资源信息的采集、跟踪展业;(3)宣传:品牌、产品;(4)服务:用服务打品牌、用服务创价值、用服务争市场。

具体工作:(1)展业承保基础保险服务;(2)各项增值服务:标准要高,贴近农民;(3)协赔服务。

2、营销服务部为什么要承担这些工作?(1)通过承办县里大力推进的“民生保险业务”可以密切营销服务部人员和乡镇、村干部群众的关系;(2)在辖区内保险业务暂时较少的情况下,直营销人员可以有活干,有收入;(3)宣传、展示保险主体的机构、人员服务能力。

3、农村营销服务部人员的来源。营销服务部人员从哪儿来?(1)支公司下派。支公司全县一盘棋思路,建议采用裂变模式,见效快、士气高、解决员工在城区展业多年的惰性问题,给他们一个新的蓝海区域;(2)辖区内招聘。招聘时不惟学历,有一定文化基础就行,注重责任心、沟通能力因素。

4、营销服务部人员的收入从哪来?(1)养成期最低津贴:各保险主体应给与有效增员费用奖补,但拿到是有条件的;市县公司应自筹一部分;(2)从事增值服务、信息收集、各项公司业务的具体手续办理、查勘定损协赔工作的各项津贴、公司业务的工作经费、手续费、协赔费用;(3)个人业务薪酬、手续费收入;(4)通过劳务费、手续费实现。

5、营销服务部人员固定津贴怎么给?要有条件,不能白给。要和活动量挂钩。引导新增人员摒弃固定津贴观念,所有收入都要来自于劳动;出勤、各险种客户信息收集、各类政策性业务宣传、承保手续办理、农户自交保费收取等劳动来获得津贴;直销人员可以同样适用。

6、农村营销服务部建设成功案例。某保险主体用“服务专员”以“直接让利客户”拓展市场模式推介。实施效果:15万元以下农村家用车交强险承保辆数、保费增速较高;有效信息收集后转化率9.03%,远高于各主体的电话呼叫成功率。

在农村营销服务部建设中,直营销队伍建设基础好的可以继续沿用传统展业模式;新设立或人员少、无业务人员占比高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使用以下经验:(1)新增人员通过获取信息收集津贴可以存活下来,解决养成期生存困难问题;(2)公司直接让利客户,做出了巨大的利益让渡,农民接受程度高了;(3)营销服务部人员都是新手,既得利益小,抵触情绪弱,便于推动;(4)强化了公司对客户资源管控,不再怕营销服务部人员离职。靠一单一单收保费挣钱的业务员,华丽转身为“公司驻村服务专员”,增强了归属感。

7、营销服务部日常管理如何做。(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设营销服务部的建议:A.考勤,要真考,不要应付上级检查;B.设立记录重大事项、重要工作的日志;C.保费周报或月报。(2)营销服务部如何和集团内其他公司实现网点、人员、客户资源共享?A.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基础建设;B.房租、水电暖等日常运营费用由根据业务规模确定分摊比例和方式,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服务三农。(3)农村营销服务部要具备网销落地服务能力,多一条服务渠道。

加快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发挥保险经济稳定器作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外部政策要求,同时也是各家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做大做强的内在需求。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营销服务部的管理优势,全面提升农业保险工作服务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完善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必将能够更好地承接不断稳定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

[2]农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629号.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烟草企业;服务触点;客户满意度;创新

一、服务触点管理的相关理论

顾客在对各种产品以及服务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其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顾客是否认为其需求以及自身感觉得到了满足。只有当客户认为自己被提供的价值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所需要和所期待的价值,他们才能真正地产生全面的认同感。而服务触点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便是对于此种顾客消费观的有效迎合,它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本文所提到的服务触点是指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在进行沟通和互动时与某个企业所产生的所有点,它包括了顾客与员工之间的点以及顾客与具体环境之间的点。在对客户进行服务过程中,客户的体验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服务触点,每一次“客我接触”都是一个“真实瞬间”,企业可以利用“真实瞬间”充分展示自己的优质服务,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对企业来讲,实施服务触点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借助这些全部的点来对顾客展开全部环节的服务,通过每一项服务的细节实施以及对于服务的实时提升,以尽量地保证顾客对于本企业的所有影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从而实现顾客对于企业品牌的全面认同。

二、烟草企业的服务触点管理的分类

由于烟草企业服务对象之间千差万别,相关的服务触点繁多,所有的服务触点根据其属性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信息传播方面的触点管理、咨询应答方面的触点管理、引导关怀方面的触点管理。

1.信息传播方面的触点管理

烟草企业向客户传播信息,主要是将业务、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以最恰当的方式传输给顾客,以保证顾客能够及时迅速地发现符合自己需求的消费品。当前,烟草企业传播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主要有宣传资料、广告、网络平台、标志等计划性品牌接触点,这些渠道有助于烟草企业界定和生动地表现一个服务企业的个性特征,并且突出特定的服务特色的竞争优势,它还能提供信息和教育顾客,促进其对服务产品的认知和了解,帮助其做出明智的选择,减少搜寻产品等相关信息方面的时间和成本,以便他们能从所购买的服务中获取更高的价值。

2.咨询应答方面的触点管理

咨询服务人员在顾客开展业务咨询、具体业务办理、投诉等过程中要确保服务质量,礼貌亲切友好接待上门的每一位客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行动大方得体,有条件时递上一杯热茶,等候时有报纸可以翻阅。应为业务咨询人员提供相关详细的信息资料;对于具体业务办理者则要询问是否已经带齐具体的证件,并将其导向具体的办理柜台,尽量避免在顾客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得不到任何导向;对于投诉者,应首先安抚客户情绪,对于己方的过错应主动道歉,不应推诿责任,同时极力促进投诉者问题的解决,挽救品牌形象。

3.引导和关怀方面的触点管理

引导人员的设置直接关系着烟草企业内部环境状况以及客户对于烟草品牌服务的满意程度。良好的引导人员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关怀每一个来访的顾客,充分发挥自己眼睛的观察功能以及耳朵的聆听功能,主动地以亲切的态度为产生疑问的顾客进行解疑答惑和引导,从而使顾客既不感到拘谨,又能够得到完善的服务。在企业内部也可以适当地开展温情活动,以凝聚人心,团结员工,让大家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将这种温暖传递给客户,以人文精神给企业品牌增添内涵。

三、基于服务触点管理的服务品牌建设思路

1.从服务触点开发客户关怀体系

(1)提高工作人员主动关怀客户的意识。通过客户关怀进而对客户行为的深入了解,主动把握客户的核心需求,通过为客户提供持续的、差异化的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舒适的服务体验以实现客户忠诚度的提升;(2)强化提供服务的员工的文化水平。员工的文化水平与其提供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关系,良好的服务能达到或超出顾客的期望,而客户的满意度与企业利润是一个价值链的关系;(3)通过客户行为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注意观察客户的行为信息,主动了解客户,并从中总结归纳出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2.通过服务触点明确服务品牌承诺

明确的品牌承诺既是烟草公司服务品牌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员工的重要原则。当员工认同品牌价值观时,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履行企业对客户的品牌承诺,员工的服务就是对品牌最好的宣传,而客户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感知和评价服务品牌。通过对新老员工开展服务触点的培训,用多样化的形式持续地给员工灌输服务品牌培育的理念,使每一位员工都理解客户服务的重要意义,并将服务理念落实到在为客户服务的全部过程之中,通过提供优质服务,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

3.通过服务触点加强品牌的外部沟通

员工在与客户的沟通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强调服务体验过程。客户体验是产生服务品牌联想的重要途径。服务体验能够让客户用通过消费,获取服务的方式,产生与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相关的品牌联想和品牌意义,从而加强客户对服务品牌形象的感知。烟草企业本质上就是提供服务产品的企业,通过让客户感受良好的服务体验,对企业服务品牌的建设和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在与客户沟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烟草公司为零售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与客户的互动沟通,共同参与,让客户对烟草企业的服务有更好的体验,对烟草企业服务品牌有更为强烈的认知和认同,达到企业与客户紧密协作,和谐发展的效果。

4.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客服团队

首先,在服务品牌建设过程中,烟草企业应注重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明确各部门负责人在服务品牌建设工作中的职责,自上而下推进服务品牌建设;其次,注重客服团队的培训,提高服务品牌意识。应要求客服团队充分理解企业服务品牌对他们的要求,清晰服务品牌建设工作的内容,将服务品牌的要求和本职工作相融合;最后,重视员工需要,实施必要的奖励机制。烟草商业企业要及时奖励创建服务品牌过程中的优秀客服人员,并且规划他们的发展通道,使全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培养强烈的敬业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用心、快乐地对外部客户服好务,促进服务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浩.我国烟草品牌战略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31).

[2]曾剑秋,邵长恒.对接触点一致性实施有效管理[J].通信企业管理,2009(6).

[3]范秀成.顾客体验驱动的服务品牌建设[J].南开管理评论,2001(6).

作者简介

谢新宇(1969—)男,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人力资源管理师,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李丹(1978—)男,湖南益阳人,本科学历,二级营销师,从事市场营销研究。

银行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篇12

数据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大数据潮流对银行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银行获得更深刻、全面的洞察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在新的技术背景下, 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控, 实现科技创新与业务创新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创造价值的力量, 已成为银行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推动力。

二、银行大数据处理和服务体系

银行业一贯重视数据的战略价值, 各大商业银行在数据仓库和BI应用上已有多年的积累, 开发了客户关系管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很多银行已开始研发新一代的大数据基础平台, 构建大数据分析挖掘服务体系, 通过对海量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挖掘、共享, 为业务发展提供动力, 如图1所示。

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包括各类数据源, 除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库, 还有含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库。传统结构化数据库中包含客户数据、员工数据、交易数据、财务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包含社交媒体数据、声音/视频、渠道通信数据、网点/ATM传感器数据、资讯类信息、规章制度、业务知识等各种异构信息。

银行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意义不仅反映在存储大量信息, 正反映在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处理, 实现基于海量数据的增值服务。与传统数据库管理工具相比, 大数据处理在各环节 (比如说获取、存储、检索、共享、分析和可视化) 上都面临很多问题。目前, 大数据处理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数据存储和组织、计算方法、数据分析、服务接口, 以及在整个数据管理过程中需重视的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监护等构件。

首先, 大数据处理需要合理地存储与组织各种大数据, 不合理的数据存储策略会增加网络和存储I/O开销, 降低系统性能;传统的集中式存储策略无法提供良好的I/O访问效率, 大数据处理采用分布式存储策略, 目前不少银行采用基于Hadoop架构构建数据处理平台。其次, 大数据处理需要设计高效的计算方法来管理海量数据, 例如分布式计算、数据流技术、新硬件技术、高性能计算等, 其中分布式技术 (如Map Reduce) 被广泛采用于构建分布式计算架构来管理大数据, 降低系统开销。再者, 大数据处理的数据分析层主要采用信息价值挖掘、用户行为分析、语义识别、智能推荐引擎等技术手段, 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知识和规律。服务接口层主要通过海量数据可视化、数据库服务 (Daa S) 和云计算等手段为用户提供调用接口和操作界面。最后, 数据质量、安全和监护贯穿大数据处理的各个层面。数据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数据处理的成败, 在大数据应用中, 数据来源更广, 因而数据质量问题也更为重要。数据清洗技术可以提升数据质量, 但无法完全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因此大数据应用仍需在数据质量较低的情况下进行查询分析, 并获得查询分析结果。另外, 由于大数据应用涉及诸多用户和机构, 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常在数据存储与组织层, 需要考虑以密文方式存储;在计算方法层和数据分析层, 需要考虑设计数据存取策略, 访问权限分配;在服务接口层, 需要制定服务执行的访问策略。数据监护则是指对数据资产的选择、维持、维护、收集和打包的整个过程。

商业银行的大数据服务体系的主要建设目标是通过构建大数据处理框架, 对企业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利用, 使数据信息产生最大化价值, 为业务发展提供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统一检索、信息定制等综合信息服务, 如及时推送金融分析、行业热点及舆情分析类信息, 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提供客户行业、来源、类型的业务动态、客户动态和市场信息, 为市场分析、精准营销、客户服务、风险控制等应用提供数据分析服务;通过统一检索服务为行内各专业的分析师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实现全行管理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通过网银、邮件等形式为重要客户定期提供可定制的、高附加值、专业化的信息增值服务, 增加客户的忠诚度。

三、银行实施大数据战略的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实施大数据战略视为信息化银行支撑业务转型、推动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搜集、整合、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才能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 创新服务模式, 建立核心竞争力。实施大数据战略, 完善数据服务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迭代的过程, 很多银行正在多个领域积极探索, 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一) 整合数据资源, 突破数据壁垒。大数据的显著特征是全数据分析, 在大数据体系下, 银行数据获取、分析和运用的渠道和机制和以往不同。除了传统的分散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 各商业银行正在突破获取外部数据的壁垒, 借助推动自身传统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等的转型整合, 增强对客户行为和舆情数据的搜集能力。同时, 商业银行也在尝试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企业进行跨界的深入合作, 进而催发全新的银行服务形态, 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二) 革新处理技术, 改建IT架构。在技术层面, 各商业银行需要对原有的应用体系和技术架构重新规划设计, 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现有的企业级IT架构中。实现大数据的应用, 商业银行需要采用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工具, 例如使用标准化硬件实现可扩展的并行处理技术, 设计合适的数据模型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 利用高性能的数据库技术提升查询效率等, 因此需要对整个银行的系统架构、基础设施和工具平台进行革新。另外, 由于大数据存储与计算使用分布式处理架构满足海量数据的存贮和高效计算的需求, 集群中的计算节点数成百上千, 这将使商业银行在系统部署、监控和维护管理上面临极大的复杂度和挑战性。

(三) 确立数据标准, 建设管控体系。在新一轮的银行信息化建设中, 银行更加关注建立各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互标准, 消除应用之间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 统一业务和技术的数据字典, 构建完整、全面、统一的企业数据信息视图。另外, 大数据战略还包括数据管控体系的建设, 在开发各项数据主题应用功能的同时, 同步建设数据标准化体系、数据质量保证体系、信息安全管控体系, 完善规划、组织、制度、技术工具和专项考核等因素相结合的综合型数据管控机制, 保证整个大数据开发战略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上一篇:晚期新生儿下一篇: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