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024-11-12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8篇)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篇1

[文章]社区卫生服务之“社区卫生服务 的体系建设”
来源:北京吴春容全科医学研究中心 作者:吴春容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 注,已经成为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已经有 9 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正处于一个急需引导和规范的时期,以 下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以便社区卫生服务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本文 仅为抛砖引玉。

1、全面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才能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 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民心德政工程,是密切党群、政群关系的桥 梁或纽带,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服务项目,是公共卫生体 系和基本医疗体系的基础和网底,也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的门户和基 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公 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低保人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有效途径,也是 保证国家卫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更是体现“社会发展以人 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大卫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的卫生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权 利,促进社会和政治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是“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方针的鲜明体现,是党和国家带领 全国人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健康是小康的基础,要奔小康首先要保健康。

2、明确政府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政府应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负主要责任,包括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投入经 费开展广泛的理论、实践、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给予有效的法制、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重点要加大财政投入,包括调整卫生经 费的支出结构、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经常性投 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增长幅度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城市区级政府的卫生事业经费要集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 设,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必需的设施设备添置经费、人员培 训经费、信息化建设经费、工作经费、人员工资、预防保健经费等。政府还应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区域发展规划、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服务标 准和规范的制订、质量评价和监督、信息发布、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绩效评估、落实

奖惩等工作。政府要逐渐转变职能,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进 行行业管理。政府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应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渐转向 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从包办机构转向采购服务,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从“雪 里送炭”转向“锦上添花”,要实现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适当借助 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应完全站在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社 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的立场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 社区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核心,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保人员或弱势群体为重点对象,以经济欠发 达、缺医少药、社会力量不愿介入的地区或社区为发展重点,在一些“富人区”,可以适当利用社会力量举办较高档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 需求。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潜力,最关键的是要立法,要通过法律 来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投入的经常性,加大执行的力度,同时,避免人为因素的 干扰。用法律来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是最有效的,更有利于保证政府卫 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法制化的基础上,还要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制度化。要对地方政府提出 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要有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要加强 考核和监督,最后要落实责任和奖惩,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的政 绩考核目标。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要规范化,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明 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具体要求,明确人员的配备标准和素质、能力要求,明确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加强质量监管和绩效考核,以便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质量和效果。目前,有些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基本上还是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很不规范,服务功能没有拓展,服务能 力和服务质量都达不到让社区居民满意的程度,很难持续发展下去。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政府举办为主导发展社区卫生 服务,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人员有较高待遇的前提下,要有准入和退出的机制,不能搞终身制,同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有好 的待遇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有好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留住优秀人才,做到优胜劣汰,
,不断提 高队伍的素质。人才和机制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没有好的机制吸引不来 或培养不出来或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提供让社区居民 满意的服务。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过多、素质太低、能力不高、培训效果不好、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差、人员没有出口、人员成本过 高、待遇太低、高素质人才进入困难,形成“占位性病”,最终使一些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变成一部“腐朽的机器”,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目前急需政府设立人 才基金,用较高的待遇吸引少量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对政府认可、聘用的全科 医生采用年薪制,同时,对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让这些人作为团 队的“领头羊”,用少数人带动大多数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4、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 政府在做社区卫生服务的区域规划时,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辐射半径在 1.5 公里,社区居民步行 15 分钟能到达,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以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为基础设立,原则上一个街道办事处设一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 3-5 万,不足部分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如 果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比较小但人口数量比较多,居住比较集中,可以设 置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称为 A 级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 生服务站。如果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比较大,人口数量比较多但居住比较 分散,可以在两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两个规模较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称为 B 级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立以居 委会为单位,可以是一个居委会设一个站,也可以几个居委会设一个站,服务人

口在 5000—10000 人。政府要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尽量用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来覆盖社区人群,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设施设备比较好、功能比较全、服务能力比较强,服务有保障,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只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 不足的补充,最好不要完全用社区卫生服务站代替中心的职能。在经济欠发达的 社区应该建一般档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本服务,而在“富人区”可以 利用社会力量建立高档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应基本上实现“六位一体”的功能,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基本医 疗和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在业务上接受中心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 须彻底与医院分离,独立核算,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 心全权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篇2

1 主要做法

1.1 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由中心主任、分管主任、业务科室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配置专职的计算机管理员负责日常硬件、软件维护等专业技术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体系,科学制定各业务系统操作流程和使用规范;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1.2 硬件建设体系

中心给每个专职社区公卫医生配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门诊室均都安装了一台台式机电脑,通过光纤到站和无线数据终端等网络手段实现了服务区域的网络全覆盖。

1.3 软件建设体系

软件建设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3.1 无间协同办公OA系统:

主要包括协同工作、通讯管理、信息平台、工作流程、行政事务等五大模块,利用无间互联协同办公OA系统可把日常管理中的业务、事务、事件等信息在单位、部门、组群、个人之间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

1.3.2 社区医生综合工作平台:

主要包括全科诊疗、健康档案管理、重点疾病管理、健康体检管理、健康教育管理、疾病防控管理、出院回访管理、短信服务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十三大模块,实现对社区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功能。

1.3.3 门诊药房管理系统:

主要用于门诊药房日常工作的电子化处理,包括发药处理、药房库存管理及财务统计报表的处理。

1.3.4 门诊收费系统:

主要用于门诊挂号和收费,在挂号方面,系统对病人进行统一编号,根据编号的唯一性对病人基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收费方面,可完成门诊收费过程的电子化处理,支持各类病人的收费,并打印各类门诊发票和报销凭证。

1.3.5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

在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脏事件时,社区医生用心电检查仪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完成后可通过USB线路将病历传输至给中心的B超室医生,在第一时间获得院外救治指导。

1.4 应用评价体系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确保各应用系统的功能真正的能够应用起来,因此,要注重人员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2]。

1.5 信息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是设专用帐号,社区医生只能使用专用帐号访问内网服务器,无法访问Internet网络;二是号码关联,确保只有经过注册认证的用户才能接入专网;三是设置防火墙,通过策略隔离内网与专网,控制用户的网络访问;四是加密传输,数据在网络上通过加密传送,保护数据不受破坏和被他人窃取。

2 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体会

2.1 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有三大目标:第一,利用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和内涵,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第二,通过信息化降低社区医生的工作强度;第三,运用信息化加强管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和持续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拓展性这四大原则,合理运用信息化资源。

2.2 社区居民健康得到了信息化保障

2.2.1 活化了居民健康档案。

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HIS、LIS、慢性病管理、妇儿保健等多个系统整合,实现了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记录为居民健康服务的全过程,为每个辖区群众建立一份记录一生健康状况的电子档案,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服务的目标,充分体现了无病防病,有病早发现、早治疗的三级预防思想,使社区全人群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2.2.2 提高了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使患者对自身健康有了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提高了其自我保健意识。

2.2.3 简化了流程,方便患者就诊。

通过信息化,接诊医生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完成处方的书写和核对,使患者就诊时间明显缩短。

2.3 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工作效率和质量均得到提高

2.3.1 工作方式完全改变

见表1。

注:*3G全科电脑是指基于3G和VPDN技术,安装社区医生综合工作平台软件笔记本电脑,下同。

2.3.2 随访工作更加便利。

过去社区医生上门随访时要携带各类档案,做随访记录,回到站后再输入到电脑;有时碰到随访对象,刚好没带档案则无法记录。配置3G全科电脑后,可以实时输入随访信息,省却了二次输入的重复劳动,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3]。

2.3.3 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将传统繁琐的人工管理模式转化为计算机人工智能管理模式,可大大降低运行成本,节约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后,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可以随时调阅,不用再花费大量资金去印刷纸质档案,也不用再找空间存储这些档案。

2.3.4 规范操作,减少事故。

通过统一管理各项收费标准和调价执行时间,可防止因收费工作差错引起的医疗费错收和漏收;对社区医生用药实行管理的告警功能,如用药范围、用药量、重复用药、有效期管理、用药禁忌等方面的提示,提高了服务质量,减少了这方面事故的发生。

2.3.5 提高工作水平与技能。

信息系统既有全科医学的技能和知识,又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保健等学科的指导,对现阶段专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可提高其工作水平与技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在信息系统中直接调阅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所有相关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3.6 提高工作的计划性。

根据社区卫生工作程序要求,计算机可适时提供给社区医生本社区一定时间内计划免疫、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访视等工作的计划书与任务量,使工作更加有条不紊,效率得到提高。

2.4 信息系统的应用为管理者提供便利

2.4.1 及时进行社区诊断和干预。

中心可以随时对全镇每个社区、每个单位和任何一个情况进行查询和了解,随时查询、统计、分析全镇、每个社区健康问题和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并采取相应服务,有效地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2.4.2 实时监控工作进程,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信息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机调阅医务人员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检查诊断处理、药物应用、医保政策执行等情况,并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全面地了解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提高服务质量。

2.4.3 促进科学决策。

信息系统可为各层次管理者提供科学的信息与数据,使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得到体现,既可为中心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2]。

2.4.4 提升社区卫生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时效。

配合个人密钥、电子签章等密码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可以自动记录每位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各项工作的工作量,实现了考核结果自动生成评价,减少了人为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和透明,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中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宁波市社区卫生改革的“试验田”,鄞州区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许速.闵行区利用卫生信息化很好控制慢性病[EB/OL].h ttp://www.e-gov.org.cn/x inx ihua/new s004/201008/110167.h tm l,2010-8-22.

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篇3

社区管理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就是规范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行为,规范社区管理服务市场,调整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与社区成员关系的重要技术支撑,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是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促进社区管理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安全社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的重要基础手段,对提升社区管理服务的公共性、服务性,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对社区的建设发展,打造社区管理服务品牌,增强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化,加速社区管理服务公共化都非常有必要。

标准体系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标准体系编制的依据。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编制主要参考依据有:GB/T 15624.1《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总则》、GB/T 24421.1-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一部分:基本要求》、GB/T 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二部分:标准体系》、GB/T 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等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

标准体系编制的原则。体现社区管理服务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促进社区管理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质量,规范社区管理服务行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重视和谐、文明、安全、环境、卫生、帮扶,维护社区成员的权益;全面协调开展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坚持全社区参与和持续改进。

标准体系编制的过程

全面梳理。对现有的社区管理服务的方针政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有关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收集梳理,研究如何以标准的形式将其固定。

广泛调研。按照以社区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社区管理部门、社区工作部门、社区成员对社区管理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安排专人搜集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服务的标准化文献,系统分析,整理研究标准体系的特点和运行的机制。

科学构建。在对贵州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现状进行充分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初步搭建由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社区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三大子体系为支撑的覆盖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全过程的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明确重点。充分考虑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合理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考核性,明确应重点制定的各项标准。标准体系应建立应全面、协调,全面主要是指标准体系要涵盖了社区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协调主要是指其中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应重点编制本地区的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做到衔接配套,有机组合。同时,按照控制面的不同科学设定标准子体系,按照控制点的不同和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各项标准进行科学归类,纳入相应的标准子体系,保证了整个标准体系的系统性。

实施改进。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后,按照积极探索、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原则,针对标准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标准覆盖面不全,标准动态变化快、个别标准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应对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和有关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推动了标准体系持续改进,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结构

结构关系图

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包括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社区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这三大体系,不相互独立,它们之间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缺一不可。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是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的基础,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是标准体系的核心。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对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对管理服务保障。

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组成

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在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时应遵循的一些通用的或基础的标准的集合,处于整个标准体系的最上一层,对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提供体系的建立和制定起着技术上的保证和支撑的作用。主要包括标准化导则、管理服务指南、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量和单位标准、测量标准、机构分类与命名、人员分类与命名等8个子体系,共包含若干项标准。

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支撑管理服务有效提供而制定的标准构成,按其内在联系而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以安全、环保、健康、节约能源为主,以人力资源、设备、财务、信息为辅的完整的,为管理服务提供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环境标准、能源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职业健康标准、信息标准、财务管理标准、设施与设备及用品标准、人力资源标准、合同管理标准、建设管理标准、综合管理标准等11个子体系,共包含若干项标准。

社区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为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规范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与社区成员之间直接接触活动而建立的体系。主要包括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运行管理规范和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其他管理标准等6个子体系,共包含若干项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篇4

二ОО五年我区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精神,出台了《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意见》,制定了《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在全区各镇、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建成了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覆盖我区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框架。

一是调整落实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总体规划。通过与各街道(乡镇)充分沟通、征求居民意见、实地勘察等调研形式,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勾画出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蓝图,初步形成以滨湖区医院为中心辐射西片和以太湖新城中心医院为龙头辐射南片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05年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其中城区4个、农村8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区域,由中心合理设置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城区16个、农村27个。城区河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蠡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以水秀医院、荣巷剧场、原西园街道卫生所为基础改建,蠡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蠡园镇卫生院异地迁建;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由乡镇卫生院承担。撤消村卫生室39个,妥善安置乡村医生208名。二是认真按照省、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制订了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在房屋面积、人员结构、医疗器械、基本药品和抢救药品都

1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提高了省、市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标准和可操作性,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设置、功能承担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针对性。三是进一步加大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服务不规范的情况,全年完成了54名全科医生、15名中医实用技术医师、4名专(兼)职康复医生、15名社区护士的培训。至今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培训率达90%以上,进一步缩小了居民和农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四是在加快搭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框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统一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识、八项内部管理制度和21种社区卫生服务台帐,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要做到依法建设、又要做到规范服务内容;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证质量。五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有效载体,扎实开展精神病防治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与市、区残联合作,为城区每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配备价值35000元的康复器材25种。六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奖励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健康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无锡市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验收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情况细分为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六个子项进行量化评分,采取中心、站一体化考核方式,根据最后得分拨付社区卫生服务专项建设奖励经费,并将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作为评估考核和拨付奖励资金的前提条件。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了

各各街道、乡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无论是建设进度还是内涵质量,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都走在无锡市其它区(县)前列。

二、二ОО六年工作措施

二ОО六年,根据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关于加快发展全市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为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为完善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根据我区实际,特制定《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包括:

1、坚持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程。通过去年一年的建设,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必须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指导下,坚持以政府主办为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在公平、择优原则下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吸引社会力量举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乡镇、街道的支持下,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对照《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定点工作,落实业务用房、社区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加快建设步伐。2006年还需建立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城区9个,农村18个。二是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要认真对照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建设标准,在硬件设施、科室设置、人员配备、服务流程、制度建设、功能完善等

方面寻找差距与不足,并努力改正,全面达到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建设要求。

2、健全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各镇、街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整体功能。蠡湖街道应撤消蠡园镇卫生院,人员、职能统一进入蠡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调整水秀医院职能,实行统一管理;荣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蠡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强化医疗、康复职能;其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从原来医院功能向中心的功能转变,统一按照中心的功能开展各项服务。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强化“三个服务”:一是强化综合服务,中心一定要按照“六位一体”功能,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医疗和康复等卫生服务,特别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突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实施综合预防和群体性干预,控制和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二是强化连续服务,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在区统一部署下,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构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实行不间断的健康管理。三是强化主动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主动深入社区,送医上门,努力位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全面推行责任医生制度。要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设置中医科,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开展至少四种中医药服务。

3、完善队伍建设,逐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新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缺乏。一是要落实现有政策,积极吸引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工作,培养新生力量。二是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进行整合,有的从医院改建成中心的,人员比较富余,通过人事编制部门的统一调度,中心与中心之间可以进行人员重新整合,达到均衡和谐的目的。三是开展岗位培训,加强对现有人才培养,到2006年底,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并持证上岗。四是配合市局开展全科医生培训,确保每个中心每万人常住人口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五是开展规范化培训,充分依托市级医院技术优势,每个中心每年至少选送一名医生到市级医院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业务进修,同时利用市卫生局的政策优势,积极吸引市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挂钩扶持工作。

4、加强制度管理,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是要认真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制度,严格遵守医政管理制度、人员的准入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和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依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二是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认真按照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规范,与上级医疗机构签定双向转诊协议,真正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入社区”的社区卫生工作新局面。三是建立责任医生制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社区医生进行分工,做到每个社居委、每个村委均有一名责任医生,定期为责任地区居民提供服务,包括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开展慢病监测、协助开展传染病的访视和调查、定期为老人免费体检和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四是记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台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分工,有针对性地记录好工作台帐,不得漏项、缺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要按时准确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报表,使卫生行政部门能准确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情况,做好评比通报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5、制订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的考核力度。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心得 篇5

取 得明显效果,一是提高了思想认识。全体与会人员认识到“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 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和重大挑战,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的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的“兜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势在必行。二是明确了发展目 标。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5年,计划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建 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三是下达了重点任务。临澧县在已获得“全国农村社区建 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就业、社会保障、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 进一步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心组织第八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提高社区居委会直选率和社区居支“两委”交叉任职率,选齐配强社区 “两委”班子成员;抓好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试点,实行居站分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加强社区 信息化建设,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社区服务队伍、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信息数字化,形成数据一次采集、资源互联互通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推进社 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篇6

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6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广泛推行,社区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及超市、菜场、早餐等服务网点逐步进入社区,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依法选举产生一批社区居委会成员,逐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有507.6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不少地方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有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的活力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五是社区服务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国家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法律,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相关政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发展高度重视,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的“兜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立足国情、加快发展,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真正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3.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又要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三)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1.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2.优化社区服务内容。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规范便利,建立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居民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社区。

3.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扩大来源渠道,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增社区服务从业人员200万人,每个社区至少拥有一名大学生或一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80%以上的社区党员和30%以上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4.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着力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协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支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力争到“十二五”期末,80%以上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直接选举,每个社区拥有5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80%以上的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2.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和早餐网点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服务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统筹家庭服务业发展,支持大型家庭服务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设立便民站点。推进社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初步建立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竞争有序的社区商业体系。积极推动驻区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共青团员、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引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和覆盖半径,逐步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1.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市辖区、县级市为单位,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根据工作需要每个社区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规划要充分利用社区已有设施,提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以社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均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中提供,加强各类服务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2.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站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纠纷调解、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教育、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完善街道服务中心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3.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改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接入。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社区就业、社保、低保、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发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方便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和谐。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三)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扩大社区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社区帮助工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加强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社区服务研究和社区服务相关学科建设,为社区服务体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4.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关心社区服务人才的成长进步,探索建立培养发展党员,招录公务员,选拔基层干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制度渠道。

(四)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辖区人口较多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实现对社区全体成员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度,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推进党群共建,建立健全群众组织服务活动阵地,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社区体育指导员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组织社区服务活动。

2.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城区、街道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乡基层的办事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合并相近或相同的服务项目,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评估体系,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重点工程

(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十二五”时期,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继续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施网络,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2.建设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改造等方式改善服务条件。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类社区专项服务设施进行合理整合,统筹建设。

3.资金来源。建设资金以地方投入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参与建设。中央通过基建投资给予适当支持。

(二)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建立社区服务人才职业化、专业化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

2.建设方式。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政策,实施50万大学生服务社区计划。支持社区服务人员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每名社区服务人员至少培训1次。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培训机构,设立31个社区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通过现有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渠道,加强对社区服务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推进专业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开发应用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系统,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本地区居民总数10%以上,每个社区拥有5支以上志愿者服务队伍。

3.资金来源。建设资金以地方投入为主。

(三)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建立居民、家庭、社会组织、社区活动电子档案,实现社区服务队伍、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信息数字化,改进信息技术装备条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环境,并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互联互通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

2.建设方式。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接入宽带网络,新建社区同步建设信息网络环境。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鼓励建立覆盖区(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优化区(市)、街道、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服务的流程,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逐步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动各地设置统一的社区服务电话号码,逐步建立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呼叫保障系统,推进社区信息亭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参与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开发。3.资金来源。建设资金以地方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与社区开展合作。中央通过基建投资给予适当支持。

五、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一)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标准体系,认真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国家标准,科学规划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基础商业网点,并严格用途管理。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二)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方式予以解决。中央基建投资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不断拓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

(三)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闲置的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四)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开展绩效评估,将社区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鼓励吸引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依托研究培训基地,加强社区服务理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氛围。

继续开展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就业、社会保障、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发展面向农村老年人、病残人员、妇女及未成年人等群体的照料、帮扶等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

专栏 “十二五”期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目标任务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街道和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配备标准化的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社会保障卡、社会服务信息落到社区。

——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逐步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药具发放、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人员培训、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及计划生育行政事务办理、实有人口动态信息采集等服务。

——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广泛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全国所有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都建立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中心,推进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场所。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创新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性的全民学习中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学习型社区。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设施,50%以上的城市、城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发展社区法律、治安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法律、治安服务功能。推动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等服务进社区,实现法律服务在社区全覆盖。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山东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篇7

1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指以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为载体, 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要功能, 以强化政府投入和内部科学管理为运作机制的综合服务系统, 它是农村防病治病、保障农民健康的重要组织基础。山东省历来重视农村卫生工作, 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常抓不懈, 有效地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1.1 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组织体系得到加强

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 (所) 为基础, 集预防、医疗和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基本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 大病不出县, 公共卫生全覆盖的目标, 为农民创造了就近、方便和有效的卫生服务条件。目前, 全省农村有县级卫生机构1 167个, 比1978年增长了20.7%;有乡镇卫生院1 677个, 床位6.4万张,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08张, 比全国平均水平 (0.85张) 高0.23张, 居全国第4位;有村卫生室57 464个, 村卫生室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1.2 农村卫生队伍不断壮大, 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全省农村有县级卫生人员21.4万人, 比1978年增长101.0%;有乡镇卫生人员8.2万人, 乡村医生10.9万人。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7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 (1.06人) 高0.81人, 居全国第一位。多年来, 全省强化农村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 努力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素质, 在乡镇卫生人员中, 本、专科学历人数已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0.5%, 比1978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有近38.2%的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取得了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在乡村医生中, 有70.1%的乡村医生达到了中专水平。农村卫生队伍正在发挥着卫生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1.3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全省农村县级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 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任务。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 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 并受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是农村卫生服务的一级重要组织, 每年完成近80%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和近40%的农村门诊和住院服务量。目前, 乡镇卫生院年门诊量约5 000万人次, 住院约180万人次。村卫生室主要完成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任务, 承担了近1/3的农村门诊量, 并以方便、价廉和技术适宜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1.4 管理体制不断理顺, 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 山东省从2002年起要求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目前, 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为全省乡镇卫生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强化了对农村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 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事业发展的后劲。

以上成绩的取得, 是与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分不开的。在20世纪90年代, 全省开展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 以县卫生防疫站、妇保院 (站) 和乡镇卫生院为重点, 以“一无三配套” (无危房和房屋、人员和设备三配套) 为建设目标, 加大投入, 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 使全省农村卫生机构标准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先后实施了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二个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360工程”和“1127工程”, 共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1 501个, 建设面积158.5万m2, 完成投资额11.26亿元, 其中各级政府投入9.07亿元。整修以后, 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基本上达到了2 000 m2的要求, 配置了X光机、B超、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救护车、便携式超声诊断仪、三导心电图仪和电冰箱等急用和必需设备, 基本满足了一般性急救、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对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 使他们具备了较好的诊治和处理一般急症、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和必需的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水平。为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从2008年开始, 计划用3年时间, 在全省实施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工程, 通过各级配套联动, 集中扶持全省村卫生室建设, 重点突出业务用房整修、基本设备配置和乡村医生培训项目, 提升服务能力。

2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 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不小差距, 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还比较低, 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对应, 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一是政府投入与农村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适应。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但由于欠账太多, 使得整个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乡村二级体系建设的标准不高, 服务能力还有限。据测算, 目前, 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仅占乡镇卫生院支出的17.1%, 乡镇卫生院卫生事业费仅占人均工资的20.1%, 卫生院大量资金缺口靠业务收入补偿。另外, 政府财政对村卫生室基本没有补助。二是资源配置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尽适应。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山东省城镇居民千人拥有床位5.8张, 农村居民千人拥有床位1.08张, 城乡之间千人床位拥有量相差5倍多。三是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 因国家政策、工作条件等原因, 专业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 卫生人员数量不少, 但质量不高, 真正的专业人才还较为缺乏, 这已成为制约乡镇卫生院乃至整个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 目前, 我省乡镇卫生院拥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是1.3%, 远远低于县级以上卫生机构高级职称拥有比例 (13.1%) 。建议今后一段时期, 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农村卫生机构公益性, 改革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全省农村卫生要一手抓加大财政投入, 一手抓医药费用控制, 在增强农村卫生机构公益性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国家新医改方案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强化了政府对卫生工作的主导地位和扶持政策, 要抓住这一机遇, 争取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积极改善服务条件。与此同时, 应建立一系列医药费用控制制度, 严格新技术、新项目准入, 严格执行《基本药品目录》, 严格控制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查, 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实行单病种限价, 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上, 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就医费用。

2.2 改革卫生人才流动机制, 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

应提倡建立以县级卫生机构为龙头, 乡镇卫生院为依托, 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卫生服务集团模式, 建立区域人才的“绿色通道”。县级卫生机构的专家要定期到乡镇卫生院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 帮助提高卫生院人员的专业能力。乡镇卫生院要负责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 负责培训和带教乡村医生。各地还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探索城市卫生人才向农村下沉的途径和路子, 让更多的城市医生到农村为农民服务, 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缺乏、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要制定并切实落实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卫生机构工作, 并要留住专业人才, 防止农村卫生人才流失。

2.3 探索农村卫生管理新模式, 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进一步探索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 乡镇卫生院要分类建设, 区分重点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 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和服务内容。村卫生室也要打破一村一室的模式, 实行区域化服务, 可把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 选择一个中心村配套建设重点村卫生室, 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

2.4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制, 努力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均等化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补偿制度

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截止到2011年7月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约有3.2万个,同期增加3784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4.3万个,其中:医院2.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8万个,其他机构1.4万个。同期相比,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1708个,其中,医院增加83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0623个。(2)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状况。第一,医疗卫生服务数量。从2009年开始至今,虽然医院的就诊人数仍然很多,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数增长更加迅速。从入院人数来看,2010年,医院的入院人数为9524万人,同比增长12.2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入院人数为218.1万人,同比增长32.83%。第二,医疗人员的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技师、卫生监督员、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010年,执业医师241.3万人,注册护士204.8万人。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专业医护人员还不算缺乏,但是,对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来言,专业医护人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

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医护人员医疗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性医院的专家坐诊是患者纷纷到综合性医院就医的主要原因,患者认为综合性医院的医疗经验和医疗设备的先进与齐全是值得他们信赖的。同时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待遇不如综合性医院,往往使一些新加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科毕业生没有多久就离开,也就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真正留住人才。(2)居民健康档案实用率不高。为了使社区内患病居民的的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对社区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与预防。这也就体现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真正目的。但就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有关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效果并不是很好。(3)以政府主导的补偿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可以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医疗收入;另一方面,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包括医护人员的再培训、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等。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在我国,由于人们对于全科医生的不了解,存在着许多的误解,往往望文生义。他们认为全科医生是哪一科都了解一些但并不精通。其实不然,所谓的全科医生,就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是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的基层保健人才。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任职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社区居民就医,节约就医成本,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由于我国在全科医生的培养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应当如何培养全科医生是我国在当前培养高校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2)建立社区患者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将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治疗上能够更加快速的做出诊断,并根据信息库的数据显示做出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对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有效的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与此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与上级医院及时的交流患者信息,切实保证了双向转诊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医疗救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可以节省医疗资源。(3)健全以政府主导的补偿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补偿制度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得以正常运行的可靠保障。在政府的帮助与监督指导下建立监督激励机制,目的在于除了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情况外,还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作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在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建立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运作以及药品的引进与使用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合理性看诊,杜绝“以药养医”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永娟.公共卫生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J].中国医疗前沿.2008(16)

[2]张奎力.公共卫生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学习论坛.2009(12)

[3]曲熙波,王永梅.大社区网络卫生服务建设的探索[J].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6)

[4]王巾,张宁宁.论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意义[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上一篇:波浪卷儿的新家650字作文下一篇:入党思想汇报:按客观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