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传递说课稿

2024-10-15

热的传递说课稿(精选3篇)

热的传递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的传递》。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2、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3、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说教学模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流程设计为: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2、自主设计,认识热传导 3、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4、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5、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

(二)自主设计,认识热传递。

对于热传递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开始,这个环节,我以研究热在铁棒中的传递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通过下面六步展开:1、提出问题 ;2、进行预测 ;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讨论分析;6、拓展应用。

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铁棒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平时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现象,发现、探究、解释其中的奥秘。学生的预测,是学生最初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安排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传递路线示意图。有了自已的预测,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学习,是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的,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1、把开水作为热源,把铜棒的一头放入水中,不断地用手摸,感觉热的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能感觉到,但不能够看到)

2、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的一头加热,感受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危险,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温度较高,容易烫手,而且也不能看到传递过程)

3、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数根细木棒,在铜棒的一头加热,利用观察细木棒掉落的顺序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佳)

(三)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热对流,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主要步骤和“研究热传导”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2、进行预测:在图上画出水的运动路线

3、设计实验:主要解决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

4、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

5、拓展延伸: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吗?谈谈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实例,如空调的位置等。

(四)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热辐射,首先提出问题: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物体摸上去很烫?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将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或其他物体也能传热,这种热传递方式叫“辐射”。

(五)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我设计了让学生分析图中的热传递方式这一环节。

至此,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故而形成板书:

五、说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由于采用了实验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六、说课堂评价在课堂的评价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注意采用划分等级的办法,使评价结果得以量化,显性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1、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2、能否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3、能否积极主动的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4、能否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并改进自己的探究。5、我比以前有进步吗?

七、说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感觉,首先是要活用教材资源。比如:在第一个探究实验中教材中使用蜡烛来粘住小木棒,而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用蜡烛粘对学生来说不易操作。因此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且更易于操作的凡士林。

2.善用生活资源,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本课探究实验中所利用的材料就是生活中常见易得的。

3.巧用多媒体资源。学校已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播放视频直观演示教学内容。比如热辐射概念很空洞,很难理解,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更多关于热辐射的知识。

【《热的传递》说课稿】相关文章:

1.《传递梦想》说课稿

2.大班语言《爱的传递》说课稿

3.《第五单元热的传递复习》的教学反思

4.《炎热的夏天》幼儿教师说课稿

5.传递我们的心声优秀说课稿

6.小学仰卧起坐传递球说课稿

7.大班语言《爱的传递》的说课稿

8.传递爱心传递爱作文

9.传递爱心作文:帮助别人,传递爱心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篇2

周旺中学:龙春红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二).教学方法

•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课前准备:

1、准备全家福照片一张。

2、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学生拿出带来的全家福,与其他同学交换,相互看看,哪些特点像爸爸妈妈。(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分组讨论:

1、爸爸妈妈是把他们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2、传下去的是什么?这样不但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又很自然点拨出本节的主要话题:

1、基因位于哪里?

2、基因究竟是如何在亲代与子代间传递的。出示课题: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新课教学

老师提出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

2、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此时由老师播放:受精过程录像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学生认真观看录像后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2、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使学生知道亲子代间的桥梁是生殖细胞)同时展示染色体和DNA关系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并讨论,然后用语言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同时学生做一个活动:用图解等形式表示

出三者的关系)

注意: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 体是可以看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把研究“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

紧接着让学生动手:给你一根彩色长绳来代表DNA分子,上面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什么?怎样才能把它处理成染色体的样子?

让学生分组动手、讨论并回答问题。

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后回答:①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②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③什么样的染色体互为一对? 教师出示不正常染色体图片及所表现的性状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即细胞中的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否则性状变异。)请仔细观察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示意图,后进行讲解(板书: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同时出示: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思考与讨论:

1、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

2、怎样组合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内染色体数目不变?此时教师要特别强调: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染色体携带着父母的基因,而基因又控制着性状。讲练结合(板书: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三、问题设疑、知识铺垫

让学生课后思考:子代拥有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一定表现出和父母相似的性状呢?

四、知识巩固、共同提高

学习反思 :

(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板书设计如下,教学反思:

一、设计理念:依据《课标》的要求,本课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案设计理念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现阶段小学的科学启蒙教育课,承载着我国科技教育的先驱任务。教学中许多科学知识是理论性的,没有实验或演示,学生不容易理解,或由于实验操作难度高,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网络资源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对小学科学教学有很大的作用。而恰好互联网中存有大量数据,包括教学案例、课件、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能科学、准确、快速地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解决一系列知识上的问题。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致力研究如何使科学学科教学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进行《热的传递》一课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又为新授知识时打下基础;课内恰当地借助网上课件、视频等资源,降低教学难度,扩阔学生的知识层面,科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内容与前后几课有着很强的联系。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会画出“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后,从“用酒精灯给铁定加热,一会儿铁钉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本课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旧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会认识到热传递(热传导)不一定是线型的,而是由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传递的,这样,学生就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1、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3、突破重难点:

通过学生亲身实验探究体会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生活中热传递现象。

4、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每小组一套实验器材(火柴、铁丝架、酒精灯、猪油或蜡烛、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或茶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仪器(酒精灯)里面的液体是酒精,主要我们用它来加热物体,现在我把它点燃,同学们想不想把你们面前的酒精灯点燃?我先来介绍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方法:

酒精灯的使用

(1)今天我们要用用酒精灯,在探究热传递之前,我们先来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2)练习使用酒精灯:

A、学生讲使用酒精灯方法,教师演示使用酒精灯。B、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酒精灯,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理念:本课中酒精灯的使用是重点,同时学生也是头一回接触它,未免有些陌生,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增进他们的兴趣,我把酒精灯说成一个玩具,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点燃,让学生轻松地接收了它,在指导学生分组练习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危险。

二、提出问题

手拿住铁钉帽一端加热,感受到什么?(烫手)热是从哪来的呢?(火焰)其实这是一种热传递现象,生活当中有许多热传递现象,现在我们就来探究热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3、揭题并板书:热的传递。

设计理念: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现象并不深奥,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贴近学生生活,增进学生学习兴趣。

三、解决问题

1、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我们首先来探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用提供的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A、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B、这种现象说明: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4)汇报交流: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5)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热传导现象?

(6)小结: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即:热在固体中靠“传导”的方式来传热的。

设计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会适时对实验方案提些建议,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增进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

2、探究热在液体和空气中的传递

(1)我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靠“传导”方式把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液体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学生猜想。

(3)学生用提供的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A、你看到了怎样的现象?

B、你认为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4)小结: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即:热在液体中靠“对流”的方式来传热的。

(5)因为气体也具有流动性,所以热在气体中也是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的(6)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热对流现象呢?

设计理念:实验结束后要求各个小组之间互动,交流实验的过程和其中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验中有的学生把茶叶放到水中,而有的同学是把木屑放入水中,发现有所不同,鼓励学生课后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告诉他们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3、认识辐射

(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靠“传导”方式传递,在液体和气体中靠“对流”方式传递。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情况同学们一定遇到过,在烈日下的物体,摸上去很烫,这些热是哪来的?

(2)太阳在宇宙中,没有空气和水,照样能传递热。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3)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东西靠辐射传递热的?举例说一说。

(4)其实,任何物体,只要不是绝对零度,都能以辐射的方式向外辐射热量,像我、你、燃烧的蜡烛等等。设计理念:热辐射在小学阶段只需要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就可以,但学生对这个概念感觉很抽象,不能像传导、对流那样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感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列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只要是物体,不是绝对零度就存在热辐射现象。

四、拓展创新

1、在生活中热往往不只是以单一的方式传递,而是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同学们请看(教材P20)图片谁能说一说这个图片中有哪些热传递现象,属于哪种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理念: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设计了两道开放性较大的题目,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当中存在哪些热传递现象,贴近学生生活,开拓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真正做到开发思维,发展智力。

五、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1、谈谈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2、欣赏通过研究热传递,发明的科研项目。①欣赏图片

②结合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向大家介绍相关热传递知识

3、“小小设计师”创作活动

古代人利用热传递的知识发明了走马灯,组织学生制作走马灯,六、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一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能够做固体、液体热传递的实验。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基本完成了以上教学的内容。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存在的优点是:

1、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2、能把互联网教学与科学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课前指导学生在家利用互联网进行预习,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又为新授知识时打下基础;课内恰当地借助网上课件、视频等资源,降低教学难度,扩阔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等优势,强化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对热的传递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情绪去主动探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3、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本课是按照“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流程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有了猜想以后,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而自己设计实验也是本学期学生刚接触到的内容,各小组都能按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整堂课都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教学中,鼓励学自由猜想.引导学生自已设计实验,鼓励探究创新.让学生自已去想去说去表达,鼓励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如教学中,老师给你提供木屑、茶叶末。你准备借助这些材料怎样来研究?你能设计出更好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与众不同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不足:

1、生活导入语言不够简练。

2、时间安排不当。有的课件播放与实验过程相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因时间仓促,巩固延伸环节没有全部呈现。

【热的传递说课稿】推荐阅读:

热的传递教案设计07-12

图书传递07-20

高程传递05-19

模型传递06-02

传递标准06-28

传递行为07-29

知识传递07-31

信号传递08-18

传递情感09-28

安全传递09-29

上一篇:教师党员党性个人总结下一篇:春季传染病的预防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