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与化学教学

2024-12-21

新高考与化学教学(通用4篇)

新高考与化学教学 篇1

新高考与高中教学适应性研究

1.关于新高考方案

重庆市2013年新高考物理方案,相比以往总体稳定,局部调整。仍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在必考、选考内容上做了重新编排,分值、结构上做了调整。高考改革形式的内容的改革是大政方针,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必考+选考”的方式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建议:

1.1选做题改为选择题,因为计算题已经有三道了,计算题的考查功能已经够了,选择题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些,且选做题的位置放于选择题之后,不必放在最后,原因是即使现在的排列学生做题也是按选择题、选做题、实验题、计算题的顺序由易到难进行的;

1.2选做题3-3和3-4差异大、不对等:3-3新课用时三周,而3-4新课时四至五周,高三复习用时3-3二周,而3-4复习用时四周才能完成。在要求上,3-3全是Ⅰ级要求,3-4的Ⅱ级要求有四项,选择人数上,今年70%学生选作3-3,得分较高,平均9.95,只有30%学生选作3-4,得分低一些,平均9.15,估计明年选3-3的人更多,乃至于以后没有人选3-4,形成无效命题。在现行应试教育下,各校都是在3-3和3-4中任选其一学习,并没实现预想的学生全部学习。

1.3理综总的题量增加了,因为物理学科一道选择题变成了计算题,另一道选择题变成了生物的具有一定思考量的填空题,但考试时间没变,这增加了考生的负担。

同时物理分值由120分减为110分,学校将课时相应减少了,但物理的知识点减少的不多,由131减为123,教材的页码总体还增厚了些,相对于全国大纲卷,选考内容全国卷是3-

3、3-

4、3-5三选一,重庆卷是3-

3、3-4二选一,从学习的知识点的数量来说,这造成我市教学进度慢,师生倍感压力增大、负担重,而每年考查的知识点约为35个,总知识点为100个(以选3-3为例,3-4有23个知识点),考查率35%左右,何不重庆市自立考纲,如将地磁场、动量定理、游标卡尺的使用、粒子散射实验、超重和失重问题(有了牛顿 2.关于新高考试题

理综卷特点:重庆市2013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以下简称“理综卷”)是本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重庆市的首套课程标准实验版理综卷,其命题依据有普通高中物理、化学与生物的课程标准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

重庆市2013理综卷不仅继承了课改前重庆理综卷的特点,注重以“能力立意”为导向,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核,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必要的难度和良好的区分度等,而且作为首套课程标准实验版试卷,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综合检测考生的科学素养,注重试题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科技热点问题,改变过去学科间交叉排序,减少了学科间思维转换频次,减轻了学生的应试负担,兼顾不同新课标版本的高中物理、化学与生物教科书的特点,融入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等。

物理学科的特点:

2013年理综卷中的物理卷,包含必考题和选作题,其中必考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对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物理

1、物理

2、选修3-1和选修3-2和选修3-5五个模块,选考题对应选修3-3和选修3-4两个模块。2.1重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2013年物理试卷的命制重视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符合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试卷结构合理,试题科学严谨,注重分层区分学生,难度适中,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物理卷既要控制选择题(1-5题)与选做题(10,11题)的难度,以便控制整卷难度,又发挥了非选择题(7-9题)的甄别与区分作用,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与高校人才的选拔。

今年高考物理试题起点较低,层次分明.整卷阶梯明显,有主要考查1个考点的简单题目(思维量、计算量、考点数等方面考虑了等值性问题。

2.3体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物理卷注重了对考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检测,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如分析躺椅与人的受力情况(1题)、旋转的陶罐(8题)、“子母球”新探(9题)等。物理卷还注重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如原子核裂变反应(2题)、著名的α粒子散射(3题)、伽利略的斜面实验(4题)等。这不仅能引导中学一线教学注重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重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而且回归了物理学研究的本源,物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等。

全卷文字量2200字左右,可读性强,其中图形11幅。以现实生活、物理学史、社会热点、学习实际以及科技前沿的“情景”为背景,如1、2、4、6、7、8、9题,涉及靠背椅、铀核燃料、斜面实验、辽宁舰、电热毯、测电磁感应强度仪、陶罐、子母球等分值达86分,约占总分78.2%,呈现方式和设问情景均有一定的新意,题目看似常规,却隐含了对考生能力高低的鉴别;试题中的情景创设、文字表述等方面注重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并为学生所熟悉的.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物理基本知识、规律的考查,充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与实践相联系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2.4体现物理学科课程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物理卷体现了物理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重视了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实验试题为19分,是非选择题中分值最多的试题,这反映了物理卷对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检测的重视。例如,以舰载飞机利用阻拦索着舰为背景,探究钢球在橡皮条阻拦下前进的距离与被阻拦前速率的关系,检测了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6-1题)。电学实验题则以电热毯的故障检测为线索考查了考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及实验动手能力(6-2题)。这对引导中学一线重视实验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验题的两个小题仍为常规的“力+电”,分别为研究钢球在橡皮条阻拦下前进的距离与被阻拦前速率的关系和对电热毯的故障探究,取材于教材中学生实验的核心内容,以对电热毯的故障探究为背景,在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渗透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但考查的问题和方式又明显区别于教学中的一般情况,具有较好的新颖性.重点考查考生是否认真动手做过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是否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误差,原理的选取,方法的确定等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2.5体现课程时代性,关注物理科技的热点问题

2013年的物理卷特别注重体现课程时代性,关注物理科技的热点问题。例如,以我国舰载飞机在“辽宁舰”上成功着舰为背景设计实验考题6-1;以我国科学家在实验上观察到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为试题设计初衷命制了相关选择题5;源于微透镜对半导体激光器发散光束的光束整形作用设计了选做题11(2)。对科技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师生关注物理技术的应用等问题。物理学造福人类,但同时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这是当前中学教学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2.6重视题目的创新性,保证试题测量的有效性

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客观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题海战术”应试教学,命题中力求试题尽可能创新,避免与现行主流备考资料上的陈题在试卷中出现。试题素材来源相当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阔,保证了试题的创新性。例如,非选择题(7题)为一容易题,通过电子秤、磁场和铜条的结合,巧妙而有创新地考查了考生对楞次定律、法拉 高考有两个作用,高校人才的选拔作用、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今年试题有较好引导作用:

3.1是抓主干知识题目没有偏难怪。今后中学教学更要抓主干,重基础、重常规、去偏难,培养物理基本素养和思维能力。

3.2是试题一定程度的创新性,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客观地考查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题海战术”的应试教学。

就今年高考题而言,我们的物理教师同事和学生都还能很好适应。但对以往需要创新思维,物理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有待加强。

3.3困惑:

①明年高考题能否平稳;

②一、二轮复习的时间长短的把控难以得当;

③频繁考试(月月考、模拟考)是否真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 ④应该交给学生怎样的理综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⑤物理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中如此重要,与实际考试中的地位(分数)权重很不相称。

3.4建议:

①希望高考命题样式、难度具有连贯性,创新题尤其是思维强度大、叙述长、读图难的题目不宜过多。

②实验也要以中学教材中理论主线为指导命题,要让学生觉得做了实验有收获。中学学生分组实验要么是物理基本仪器的使用,要么是与重要物理理论或结论相联系,不宜过度创新,如07年钢箱梁问题、09年硅光电池、12年水果电池等就不很妥当。

③不打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擦边球,如纸带逐差法处理问题,如去年托乒乓球参考系变换问题。

2013-9-10

新高考与化学教学 篇2

一主题与背景

医学高职类院校一般是三年制大专教育体制, 和普通或重点医学院校五年制、八年制教育体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学制的设置上, 医学高职类院校事实上只接受两年在校理论及实践教育, 第三年的时间要完全走入实习单位进行在岗学习。因此, 学生在短暂的两年里学完三十几门课程的压力较大。其次是学生入学层次的区别, 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知识储备和知识再现能力较差, 学习知识的能力欠缺。再次医学高专在软硬件建设上存在不足, 在师资水平上也存在不足。随着国家对高考制度的改革逐渐深入, 不分文理的高考方案已经出台, 201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将在2017年迎来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首次高考。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 高一到高三一直开设九大科目, 学生要在理、化、生、史、地、政六门课程中任意选择三门作为高考分数, 这种自由组合式的分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才的选择, 但对于大学或高职院校来说, 学生学业水平构成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化学教学而言, 无疑增大了难度。显然, 目前的同专业同课程教学的方式将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

二医用化学课程特点及未来教学方式探讨

目前医用化学课时逐渐缩短, 由最初的72学时减少到48学时, 教学任务非常紧迫。《医用化学》全书共十三章, 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 前五章是基础化学部分, 后八章是有机化学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实验板块。内容成分复杂, 知识点较多, 但是没有超高难度的知识点或现阶段存在争议的问题, 以基本知识为主,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 并能够用化学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医用化学》教材中少部分内容能够和高中化学相衔接, 再加上一些与医学相关的内容, 增加了刚入学的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高考改革后的2017年, 高职院校将进入首批“新组合学生”, 医用化学作为一门和医学紧密联系的公共基础课程, 是必须要开设的。因此, 在面临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面对学科优势组合成分复杂的学生, 如何将全书内容讲解通透, 并高水平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是每一位医用化学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或许未来的化学教学可以分成以下两类:高考成绩中包含化学成绩的学生使用一类教材, 而另一部分高考总成绩中没有化学成绩的学生选择另一类教材。并打破以往按专业分班的课程教学方式, 进行分程度教学的授课。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技能型人才,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接轨国家高考改革路线, 需要重新规划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 例如目前的医用化学课程。

三医用化学教学情景假设

假设已经对所有入校学生的高考课程进行分类整理, 那么选择了化学的学生就进入医用化学中级班进行学习, 没有选择化学的学生进入医用化学初级班。其他课程可做类似处理, 但是要解决好授课时间冲突的问题。

对于中级班的学生, 我们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用引导式代替灌输式, 让学生多思考, 多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多利用提问题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以提高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与拓展视野为主。例如:人卫版《医用化学》第二版第六章有机化合物概述和烃, 我们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 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高中学过有机化学, 那么谁能给有机化学下个定义?第二个问题:在诸多同学们所了解的有机物中, 哪些是与医学有关系的?医疗过程中哪些仪器设备、检验方法用到了有机化学?每提问一个问题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思考, 然后请一位学生来阐述自己的理解, 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解答做评论, 各抒己见。一堂课50分钟, 以5~6个问题就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养成爱思考、爱发掘新知的好习惯。

对于初级班的学生, 应该多采用讲解式教学, 将基础知识以适当的教学方法讲解给学生, 以期更好地增强“文科”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例如:同样的一章内容, 有机化合物概述和烃这一章, 我们就要从最基本的有机物讲起, 为学生先建立有机物的第一印象, 然后逐步强化这种“生命力”印象, 再继续介绍有机物的特点、有机物的分类, 当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建立了这种和无机化学完全不同的内容之后, 在主观上会将知识予以区分。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转变, 将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及时渗透, 后期从有机物的命名到有机物的分类再到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方面的讲解也就顺理成章, 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教师适当地优化并简化教学内容后, 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为目的, 多思考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授课方式方法, 让化学课变得生动起来, 增强课程趣味性。

四问题讨论

当我们采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和不同的教材之后, 学生化学课程的学习水平应该有很大的不同, 但结果是两个程度不同的班级学生均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思维方式, 但是这不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目的。我们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 培养其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良好学习风气。更高层次的目标是, 让多数学生喜爱化学, 培养出少数具有化学专长的特长生。

五反思与分析

医用化学是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 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必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 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医用化学课程教学,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在对接国家高考改革的基础上提出最新的配套教学方案, 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改革举措。

摘要:医用化学是高职高专学校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2014年9月国家正式出台最新高考改革方案, 在2017年我们即将迎来首届高考改革后的学生入学,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的生源差异情况, 不断探索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本文对此背景下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新高考

参考文献

[1]丁良、杨慧、于朝云等.医用化学教学的新思维[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1) :99~101

[2]许小青.高职护理专业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 :80~82

新高一化学学习指导 篇3

换种思维对待高中化学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侧重抽象,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能让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一、概念多而抽象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家刚刚开始高中化学学习就感觉到非常困难,很多学生认为化学记忆性的内容太多,以至于“乱”。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刚开始接触的化学概念、专有名词、化学方程式太多无法及时消化导致的。相对于初中,高中化学接触到的很多化学概念都较为抽象,只看课本无法深入理解。

二、进度快且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

三、内涵深且联系广

如物质的量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抓典型而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衔接盲点与延伸点

注重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与延伸点的衔接:物质分类的方法。

物质的反应类型初高中盲点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及其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方法等。

强化暑期化学学习

基础部分:记熟前20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名称、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记熟典型元素常见化合价;尽量熟练掌握常见单质和化合物的式量;准确掌握初中教材上出现过的所有化学方程式书写;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牢记初中常见基本实验操作的步骤要领。

衔接部分:认真学习衔接教材,对“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补齐知识漏洞和短板。

高中部分:对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位置有大致的了解,并能在周期表相应位置准确书写前36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名称、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预习必修一,背过课本上出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对照《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至少对前三章完成自学,能初步处理课后习题,并对出现的疑问及时记录,留待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解决。

同学们,初高中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求有明显差距,我看到了很多准备充足的孩子在高中阶段进入快车道甚至实现逆袭,也看到了很多假期玩耍嬉戏一味放松的孩子一进高中就被数理化难度打懵很久不能翻身甚至早早失去兴趣放弃了上进的念头,所以这个暑假的学习至关重要。

高考复习中的“考与练” 篇4

“以考代练、以练促考”是二轮复习中“讲”“练”结合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在二轮复习中贯穿新课程理念,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实际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二轮复习繁杂的“考与练”中乐于学习,享受解题成功的喜悦,是我们教师应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考与练”中选题的处理应遵循以下方法:

阶段复习内容的主体性与整体性知识相融合的方法。二轮“考与练”的内容,既要注重当前阶段复习的实际,所选的试题要多覆盖二轮复习阶段中的主干知识点,让学生学有所得,提高他们参与二轮复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二轮复习的“考与练”,是建立在对一轮知识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考与练”时将近期复习内容和整体性知识进行适当的比例分配,不断进行滚雪球式的覆盖扩大。

所选题目“经典”与“精练”的方法。在二轮复习中,不少教师喜欢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大多采用了抄袭的方式应付,这样既无法消化所复习的知识,又不能提高解题能力,而且还浪费大量时间。每份“考与练”习题的布置,“适量、练精”的是基本准则。教师可以从大量的模拟卷中,根据自己的判断,挑选出合适的题目,让学生每天保持适当练习,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做题中独立思考,保质完成,认真订正。

上一篇:一学一做团员自我评价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