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管理论文

2024-05-26

公务员管理论文(通用8篇)

公务员管理论文 篇1

第二章 公务员的管理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

一、考核的对象和内容 1.考核的对象: 所有公务员。2.考核的内容:

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3.“德”考核内容:

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4.“能”考核内容: 业务知识、工作能力。

5.“勤”考核内容:

事业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勤奋精神。

6.“绩”考核内容:

指工作实绩,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效益。对绩的考核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7.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8.正确政绩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前提和基础。求真务实是核心内容。

实践、群众和历史是衡量标准。

9.“廉”考核内容:

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

二、考核方式 1.公务员考核的分类:

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2.平时考核的方式:

(1)由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人对所属公务员的情况进行经常性考核并记录在案;(2)是由公务员个人建立工作记录,主管领导人定期检查核实。3.定期考核方式:

按一定的周期和固定的程序、方法进行。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的考核方式要求不同。

4.定期的周期:

考核,即以一年为一个周期,一般在当年年底或翌年年初进行。

5.对领导成员定期考核程序:(1)考核准备。(2)述职。(3)民主测评。(4)群众谈话。(5)调查核实。

(6)撰写考核材料。包括:考核情况,包括优点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问题;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的情况;考核组对评定等次的建议。(7)评定考核结果。(8)反馈。

6.对非领导成员定期考核程序:

(1)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2)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3)对拟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本机关范围内公示;(4)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

(5)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公务员,并由公务员本人签署意见。

三、考核结果

1.考核结果的等次:

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单位、本部门参加考核人数的15%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0%。

2.“优秀”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思想政治素质高;(2)精通业务,工作能力强;

(3)工作责任心强,勤勉尽责,工作作风好;(4)工作实绩突出;(5)清正廉洁。

3.“称职”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思想政治素质较高;(2)熟悉业务,工作能力较强;

(3)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积极,工作作风较好;(4)能够完成本职工作;(5)廉洁自律。

4.“基本称职”标准: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1)思想政治素质一般;(2)履行职责的工作能力较弱;

(3)工作责任心一般,或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4)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但完成工作的数量不足、质量和效率不高,或在工作中有较大失误;(5)能基本做到廉洁自律,但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5.“不称职”标准: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1)思想政治素质较差;

(2)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3)工作责任心或工作作风差;

(4)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5)存在不廉洁问题,且情形较为严重。

6.考核结果的存档:

各机关应将《公务员考核登记表》存入公务员本人档案,同时将本机关公务员考核情况报送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

7.考核的结果的意义:

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8.对称职以上等次的奖励:

(1)累计2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2)累计5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3)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且符合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3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

(4)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当年给予嘉奖;连续3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3等功;(5)享受考核奖金。

9.对基本称职等次的处理:(1)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2)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3)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4)不享受考核奖金。

10.对不称职等次的处理:(1)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2)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3)不享受考核奖金;

(4)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

四、特殊情况的处理

1.对新录用公务员在试用期内的考核:

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只写评语,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2.对调任或者转任的公务员的考核:

由其调任或者转任的现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其调任或者转任前的有关情况,由原单位提供。

3.对挂职锻炼公务员的考核:

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挂职不足半年的,由派出单位进行考核。

4.对单位派出学习、培训公务员的考核:

由派出单位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习、培训表现确定等次。其学习、培训的相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

5.对病、事假累计超过半年公务员的考核: 不进行考核。

6.对被立案调查公务员的考核:

公务员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参加考核,不写评语、不定等次。结案后,不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分的,按规定补定等次。

7.对受处分公务员的考核:

(1)受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2)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期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3)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其考核不受原处分影响。

8.对不进行考核或考核不定等次公务员的处理:

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9.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考核的公务员的处理:

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的,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

第二节 培训交流与回避

一、公务员培训

1.定义:

机关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分级分类开展的各种教育和训练活动。2.公务员培训的性质:

继续教育,是常规教育的发展和延续; 3.公务员培训制度的意义:

(1)保障公务员接受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落实。

(2)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开发公务员的潜能,促进人才的成长。(3)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的效益,保证机关职能的实现。4.公务员培训的方法:

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5.分级培训:

对担任不同层次职务的公务员实施各有侧重的培训。6.分类培训:

对不同职位类别的公务员实施不同的培训。7.公务员培训机构:

⑴国家建立的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机构。例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中心、管理干部院校、培训基地等。

⑵高校和科研院所; ⑶各类社会培训机构。8.公务员培训的种类:

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后备领导人员培训。9.初任培训:

对象是机关新录用人员,即经考试录用进入机关,担任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10.任职培训:

机关对准备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按照晋升职位的要求所实施的相应的培训。11.专门业务培训:

机关为公务员从事专项工作而提供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12.在职培训:

机关有计划地对在职的公务员所进行的以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常规性全员培训。13.后备领导人员培训:

机关根据后备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后备领导人员的培训工作。14.初任培训的时间:

在试用期间进行,时间一般不少于十天。15.不参加初任培训的后果: 不合格或未参加培训的不能任职。16.任职培训的时间:

一般在到职前进行。培训时间不少于三十天。经任免机关批准,也可先到职后培训,但必须在到职后一年内完成。17.专门业务培训的内容、时间和方式: 视专项工作需要确定。18.在职培训的意义: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全体在职公务员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19.在职培训的期限: 由公务员管理机构具体掌握。20.后备领导人员培训的期限和方法: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

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对后备领导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方法上提倡采用自学、研讨、进修等符合领导人员特点的方法。21.培训管理

对培训的公务员实行登记管理,并将公务员的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二、公务员交流 1.交流:

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挂职锻炼等形式,在机关内部调整公务员的工作职位,或者将非公务员身份的公职人员调入机关担任一定层次公务员职务的管理活动。2.交流制度的意义:

交流制度标志着公务员管理系统的灵活和开放,体现出公务员管理体制的生机和活力。3.公务员交流的范围:

包括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两种。

内部交流,是指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既可以在本部门、本单位内不同职位之间交流,也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交流。

外部交流,是指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4.公务员交流的形式:

分为调任、转任、挂职锻炼三种。5.调任: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6.调任人选的条件:

调任人选应当具备公务员的一般条件和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不具备公务员的消极条件。7.调任的程序:

调任机关对调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8.转任:

公务员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9.公务员转任的一般要求:

转任人员必须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10.领导成员转任的特别规定:

省部级正职以下的领导成员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转任。

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

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十年的必须交流。11.挂职锻炼: 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职。

12.挂职锻炼的性质:

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不占用挂职单位的编制。13.交流的纪律:

机关的交流决定,公务员应当服从。公务员本人申请交流的,按照管理权限审批。

三、公务员回避 1.回避:

对公务员担任职务、执行公务,和任职地区等方面作出限制性的规定,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工作的干扰,保证公务员公正廉洁的执行公务的法律制度。2.建立回避制度的意义:

促进机关的廉政建设,帮助公务员摆脱各种亲属关系的羁绊,公正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3.公务员回避的类型:

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4.任职回避:

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5.地域回避:

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异地任职。6.公务回避: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1)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2)涉及与本人亲属关系人员利害关系的;(3)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7.回避的提出:

公务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公务员回避。

其他人员可以向机关提供公务员需要回避的情况。8.回避的决定:

机关根据公务员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机关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

第三节 职务任免

一、公务员任职

1.任命公务员职务的主要形式: 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

2.选任制

通过选举产生的方式来确定任用对象。

3.选任制公务员特点: 不参加考试。存在任期限制。

有些职位还存在任届限制。4.中共机关选任制公务员范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纪检委常委和书记、副书记。

中共地方各级委员会常委、书记、副书记;中共地方各级纪委常委、书记、副书记。

5.人大机关选任制公务员范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6.政协机关选任制公务员范围: 政协全国及各级地方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7.行政机关选任制公务员范围: 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中央人民政府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组成。

8.审判机关选任制公务员范围: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

9.检察机关选任制公务员范围: 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0.任职不得超过2届的公务员范围:(1)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2)国家主席、副主席;

(3)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4)最高人民法院院长;(5)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1.只有任期年限限制的公务员范围:(1)除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以外的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2)地方所有选任制公务员。

12.没有任期年限、届数限制的公务员: 委任制公务员。

13.选任制公务员任职条件: 在选举结果生效时即任当选职务。14.选任制公务员职务的产生途径: 1)选举;

2)决定任命(准选举)。

例如:全国人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15.选任制公务员免职的途径:(1)任期届满不再连任。

(2)任期内辞职、被罢免、被撤职。16.委任制

由任免机关在其任免权限范围内,直接委派工作人员担任一定职务。17.委任制公务员职务任免的条件(1)任免主体具有任免权限;(2)具有职务任免的情形;(3)任免程序合法。18.国务院的任免权限

各部、委员会的副部长、副主任;

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的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 常驻联合国副代表;

驻联合国有关常设机构及部分国际组织的代表、副代表; 驻外总领事及相当职务。

19.省级政府的任免权限:

各厅、局、委员会的副厅长、副局长、副主任; 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的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 各行政公署的专员、副专员; 巡视员、副巡视员。

20.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任免权限: 各局、委员会的副局长、副主任;

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的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 调研员、副调研员。

21.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任免权限: 各委、办、局(科)的副主任、副局(科)长; 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的一切公务员。

22.县级以上政府的工作部门的任免权限: 本级政府任免以外的公务员。

23.政府工作部门的任免备案:

国务院各部门任免的司级非领导职务,省级各部门任免的处级非领导职务,自治州、设区的市各部门任免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应分别报本级政府的人事部门备案。

24.委任制公务员任职情形

(1)新录用人员试用期满合格的;(2)从其他单位调入行政机关任职的;(3)转换职位任职的;(4)晋升或者降低职务的;(5)免职后需要恢复工作的;(6)因其他原因职务发生变化的。25.委任制公务员职务任职的程序 ⑴提出拟任职人选。⑵考察。⑶决定任命。⑷下发任职通知。26.职位聘任范围:

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实行聘任制。

27.聘任程序:

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

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双方应当签订书面的聘任合同。

28.聘任合同内容: 合同期限;

职位及其职责要求; 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违约责任等条款。

29.聘任合同期限: 为一年至五年。

聘任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为一个月至六个月。30.聘任制公务员工资: 协议工资制。

31.人事争议的处理方法: 先仲裁,后诉讼。

32.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33.申请裁决的时间:

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不得直接诉讼。)34.当事人不服裁决的处理:

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35.仲裁与诉讼区别:法院受理诉讼,仲委会受理仲裁;法院属于国家机关,仲委会属于民间组织;诉讼管辖法定,仲裁协议管辖;诉讼公开审判,仲裁秘密裁决;诉讼两审终审,仲裁一裁终局;诉讼判决送达生效,仲裁决定作出生效。仲裁决定书只能由法院执行。36.公务员在机关内能否兼职? 因工作需要兼职的,应该允许。为提高待遇而兼职的,法律不鼓励。37.公务员在机关外能否兼职?

公务员一律不得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可以在非营利性组织中兼职,但必须要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二、公务员免职 1.委任制公务员免职情形(1)转换职位任职的;(2)晋升或者降低职务的;(3)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

(4)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5)调出国家机关及党务机关的;(6)退休的;(7)其他原因。

2.委任制公务员职务免职的程序: ⑴所在单位提出拟免职的建议。⑵任免机关人事部门审核。⑶任免机关审批。

⑷任免机关下发免职通知。3.职务即自行免除的情形:(1)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2)受到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3)被辞退;

(4)因机构变动失去职位;(5)死亡。

第四节 职务升降

一、公务员职务晋升

1.晋升职务的一般条件:

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2.晋升职务的素质和能力具体条件:

近两年考核中定为优秀,或近三年考核中定为称职以上。3.晋升科级正副职、正副主任科员、科员的文化程度: 高中、中专以上。

4.晋升处级正副职、厅级正副职、正副调研员、正副巡视员的文化程度: 大专以上。

5.晋升部级副职的文化程度: 大学本科以上。

6.晋升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任职经历: ⑴具有5年以上工龄和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⑵曾在下一级2个以上职位任职。

⑶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在副职岗位工作2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一级正职岗位工作3年以上。

⑷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符合党章规定的党龄要求。7.晋升非领导职务的任职经历:

晋升科员、正副主任科员,要分别任下一级职务3年以上; 晋升正副调研员,要分别任下一级职务4年以上; 晋升正副巡视员,要分别任下一级职务5年以上。8.晋升职务的其他条件:(1)身体能坚持正常工作;(2)符合任职回避规定。9.晋升职务的一般幅度: 逐级晋升。

10.破格晋升的条件: 特别优秀或工作特殊需要。11.越级晋升的条件: 特别优秀或工作特殊需要。只能越一级晋升。12.晋升职务的一般程序:(1)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2)组织考察;

(3)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4)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13.职务晋升的特殊程序 竞争上岗制度、公开选拔制度、任职公示制度、任职试用制度。

14.竞争上岗的适用范围:

竞争上岗主要适用于机关内设机构领导成员。在职务层次上,适用于司局级正职以下。15.竞争上岗的程序:(1)制定并公布实施方案。(2)报名与资格审查。(3)笔试、面试。

(4)民主测评、组织考察。(5)党委(党组)讨论决定。(6)办理任职手续。16.公开选拔的适用范围:

公开选拔适用于机关领导成员。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也可以公开选拔。从职务层次看,公开选拔适用于厅局级正职以下职务。17.公开选拔的程序:(1)发布公告。(2)报名与资格审查。(3)统一考试。

(4)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5)党委(党组)讨论决定。(6)办理任职手续。

18.竞争上岗与公开选拔的区别:

(1)竞争上岗适用于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公开选拔适用于机关领导成员或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2)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本系统进行,公开选拔则面向社会进行。

例如,财政部人事教育司为机关内设机构,司长可以竞争上岗。安徽省财政厅为政府机关,副厅长可以公开选拔。

19.任前公示制度的对象:

提拔担任地(厅)级以下(含地厅级)委任制领导职务的拟任人选。20.任前公示制度的程序:(1)公示。

(2)受理群众意见。

(3)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向署名的群众反馈结果。(4)决定是否任用,并予以公布。公示通常为7-15天。

21.任职试用期制度的适用范围:

提拔担任非选举产生的司厅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干部;由非领导职务转任上述同级领导职务的,也可以实行本制度。22.任职试用期限: 一年。

23.任职试用期满的处理: 考核合格的,办理正式任职手续。

考核不合格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用前原职级安排适当工作。

二、公务员职务降低 1.降职的性质:

职务变更形式。不是行政处分,对其今后的职务晋升、工资级别调整等无影响。

2.降职的原因:

(1)考核不称职,又不宜转任其他职务。

(2)机构撤销。(本地区、本部门确实无同级合适职务安排。)(3)本人要求。

3.降职救济程序:

公务员不服降职决定的,可申请复核,或者申诉。复核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对公务员降职决定的执行。4.职务升降与级别升降关系:

升职后,其原级别未达新任职务最低职别的,可同时升至新职务最低级别。此时级别可以越级,如18级处长晋升副司长后,最低15级。

升职后,原级别在新任职务对应级别以内的,则不再晋升级别。

降职后,原级别高于新职务最高级别,应同时降至新职务最高级别。原级别不高的,可保留原级别。5.考核结果与级别升降:

考核连续5年称职的,可以在本职务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逐级晋升,达到本职务最高级后,不能再晋升级别。)考核被评为不称职的,首先必须降职,并且可能降级。

第五节 奖励与惩戒

一、公务员奖励 1.奖励的对象:(1)公务员个人;(2)公务员集体。2.集体获奖的条件:

必须按照编制序列设置的机构,或者是为完成专项任务组成的工作集体。3.奖励的原则:

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4.给予奖励的情形:

(1)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2)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模范作用突出的;

(3)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4)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5)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6)防止或者消除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7)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8)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9)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10)有其他突出功绩的。

5.奖励的种类:

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6.奖励的程序: 申报、审批、公布和表彰。

7.奖励的批准权限:

(1)嘉奖、三等功,由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市级以上政府部门批准。(2)二等功,由市级以上政府或者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批准。(3)一等功,由省级以上政府或者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批准。(4)荣誉称号,由国务院、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批准。

(5)地方政府给予本级权利机关任命的政府领导人奖励,应当报上一级政府批准。

8.撤销奖励的原因:(1)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2)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例如,河南省规定:“获荣誉称号后,受到开除处分、劳动教养或者刑事处罚的。”)9.撤销奖励的后果:

审批机关必须收回其奖励证书和奖章,并停止其享受的有关待遇。撤销奖励不得替代其他责任的追究。

二、公务员惩戒

1.惩戒公务员的前提: 公务员违反了法定的纪律。2.公务员义务和纪律的区别:

(1)义务要求公务员“应当做什么”,而纪律要求公务员“不能做什么”。(2)义务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而纪律具体得多。(3)违反义务没有直接的制裁,而违反纪律将直接导致处分。(4)义务是相对于权利而言的,而纪律没有相对应性的内容。3.公务员纪律的主要内容:

分为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社会纪律4个方面,共16条纪律。4.公务员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

(1)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2)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5.公务员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1)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2)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3)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4)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5)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6)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7)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8)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6.公务员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

(1)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2)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7.公务员违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行为:(1)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2)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3)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职。(4)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8.给予公务员处分的条件:

(1)公务员有违法或者违反纪律的行为。(2)该行为没有免予处分的情形。9.免予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条件:

(1)违纪行为显著轻微,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后果危害不大。(2)本人已认识了错误并能够及时改正。10.处分的种类: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11.处分公务员的原则: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12.处分公务员的程序:

(1)处分决定机关先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2)公务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3)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4)处分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13.处分委任制公务员的批准权限:

由任免机关批准。其中给予行政开除处分,需报上级机关备案。给予县级以下行政机关公务员开除处分,必须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14.处分选任制公务员的批准权限:

报上级行政机关批准,同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

对于严重违纪,不宜继续担任现任职务的公务员,应由本级人大予以罢免,或由本级人大常委会按照职权范围予以撤销职务,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上级机关备案。

在罢免前上级机关可以先行停止职务,必要时上级行政机关也可以予以撤职。

15.监察机关处分公务员的权限:

监察机关直接立案调查的违纪案,需要给予公务员处分时,监察机关应向公务员所在机关提出处分建议,由公务员所在机关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

必要时监察机关也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直接给予处分。16.处分决定不适当的处理:

有错必纠,及时予以改正。具体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做出予以加重、减轻或撤销处分的决定。17.实施处分的时限:

(1)违纪案件应从立案之日起的半年以内给予处理。情节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最迟不得超过1年。(2)违纪案件已由司法机关查处的,待司法机关作出处理结果后,公务员所在机关再作出相应的处理。(3)公务员所在机关认为违纪案件需要移送司法机关的,必要时也可以先作出处理。18.处分的后果:

(1)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

(2)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3)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4)公务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任何机关不得重新录用其为公务员。19.处分的期间: 警告,6个月; 记过,12个月; 记大过,18个月; 降级、撤职,24个月。20.处分解除的条件: 处分期满;

公务员在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

公务员在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 开除处分不得解除。

21.处分解除的方法:

由处分决定机关作出解除处分的决定; 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22.处分解除后果:

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第六节 工资福利保险

一、公务员工资

1.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建立:

现行工资制度,1993年建立,属于第三次工资改革。(1956年第一次,1985年第二次。)

2.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 ⑴按劳分配原则。

⑵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⑶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合理的工资差距。

3.公务员工资结构:

公务员工资结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其中基本工资包括

1)职务工资。按职务高低确定,体现按劳分配。其中设若干工资档次,随职务及任职年限而变化。2)级别工资。按公务员的能力和资历确定。27级公务员,每级别设置一个工资标准。3)基础工资。本人基本生活费,各职务人员相同。4)工龄工资。每年1元,体现公务员的积累贡献。4.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正常晋升工资。定期调整工资标准。

5.正常晋升工资的办法:(1)晋升职务增加工资

(2)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增加工资

从2006年1月1日起,公务员考核累计连续两年称职级以上的,从次年1月1日起,在原级别内晋升工资一档;连续五年称职级以上的,从次年1月1日起,在所任职务对应的级别内晋升一级。

6.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工资:(职务加级别)初中585元、高中、中专605元、大专650元、大学本科700元、双学士740元、硕士学位研究生790元、博士学位研究生880元。

7.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职务工资: 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毕业定为办事员330元、大学本科、双学士定科员370元、硕士学位研究生定副主任科员400元、博士学位研究生定主任科员495元。8.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级别: 初中定办事员27级1档295元、高中、中专定办事员27级2档313元、大专办事员26级2档345元、大学本科定科员25级2档381元、双学士定科员25级3档403元、硕士学位研究生定副主任科员24级3档446元、博士学位研究生定主任科员22级1档484元。9.公务员工资足额发放措施:

2000年起,国家开始实行公务员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制度,由财政部门将公务员工资直接划拨到公务员个人的工资账户。

二、公务员福利

1.公务员福利制度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工时制度、休假制度、福利费制度等。

2.公务员的工时和休假制度: 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即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工作制;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包括法定节假日、年休假、探亲假、病事假、婚(丧)假、产假等。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

3.公务员的福利费制度: 现仍按1957年规定执行。福利费主要包括上下班交通费补贴、冬季取暖补贴、防暑降温费、洗理费、生活困难补助等。

三、公务员保险

1.保险制度:

指国家对生育、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公务员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保障制度。

2.我国公务员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1)伤、残、死亡保险;(2)医疗保险;(3)生育保险;(4)养老保险;(5)待业保险。

3.公务员因公伤残的待遇:

公务员因公伤残后享受国家提供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4.公务员因公牺牲的抚恤:

国家为其办理丧葬以及对其亲属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等。)

5.公务员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原则及标准:

困难大的多补助,困难小的少补助,不困难的不补助。补助不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第七节 辞职、辞退与退休

一、公务员辞职 1.辞职:

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申请终止与国家机关任用关系的行为。

2.公务员辞职的特点:

(1)辞职是国家公务员的法定权利。(2)辞职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3)辞职权利具有法律的保障。如依法辞职后,当事人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获得各种人事关系证明,有在规定范围内重新就业的权利等。(4)辞职受一定的法律限制。3.辞职与自动离职的比较:

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自动离职是违纪行为。

辞职可以享受法定的待遇;自动离职所能享受的待遇要依据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而定。

4.辞职与免职的比较:

(1)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免职是行政机关的权利。

(2)辞职是公务员根据个人的原因;而免职则必须有法定的原因。(3)辞职后,公务员身份也随之消失;免职者仍具有公务员的身份。

5.辞职的限制性条件:

(1)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2)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3)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4)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6.辞职的法律后果:

公务员身份自行消失,不再享有履行公务的权利和义务;

领导成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7.领导成员特殊的辞职方式:

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

(我国领导成员辞职后,公务员身份存续,故其实质为免职。)8.因公辞职: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者章程的规定,向任免机关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9.自愿辞职: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愿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10.引咎辞职:

引咎辞职,是指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领导职务。11.责令辞职:

是指任免机关根据领导成员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二、公务员辞退 1.辞退:

公务员任职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作出的解除与公务员的任用关系的行政行为。2.公务员辞退的特征:

(1)辞退是行政机关法定权利。(2)辞退必须按照法定的事由。(3)辞退必须遵循必要的法律程序。

(4)被辞退的公务员享有法定的待遇。按照规定,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享受失业保险或领取一定的辞退费。

3.辞退与开除的比较:

辞退原因可能是公务员具有违纪行为,但辞退不是一种行政处分。

辞退与开除都解除公务员身份,但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享受法定的待遇,而被开除者不享受法定待遇。

4.辞退的条件:

(1)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2)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适当安排的。

(3)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减员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4)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累计超过30天。

(5)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又不适宜开除的。

5.辞退的限制性条件:

(1)因公(工)致残并被确认丧失工作能力的(2)患严重疾病或负伤正在治疗的(3)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期及哺乳期内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6.辞退的法律后果:(1)职务关系的消失。

(2)被辞退公务员享受相关的辞退待遇。(3)重新进入公务员队伍必须间隔5年。

7、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的意义: 保证公务员队伍的优化、精干、高效; 保持公务员队伍的活力; 维护公务员的个人权利; 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三、公务员退休

1.含义:

公务员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或为国家服务到一定的年限,或因病残丧失了工作能力,离开工作岗位,由国家给予生活保障,并给予妥善安置和管理。

2.我国公务员退休制度的特点: 1)严格坚持到龄即退。

2)退休金计发办法与企事业单位不同。3)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金。4)退休公务员的管理正在向社区化管理过渡。

3.退休方式:

法定退休,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由任免机关命令其退休; 自愿退休,具备了法定的最低退休条件之后,可自愿申请退休。

4.法定退休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2)丧失工作能力的。

5.自愿退休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2)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3)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6.退休政治待遇:

基本政治待遇保持不变。各有关单位应当组织退休公务员学文件、听报告,参加有关的活动,通报有关情况。

7.退休生活待遇:

(1)退休金的计发办法是: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按一定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均按原工资的100%计发。

(2)公务员退休后,可享受原单位所在地同职级在职人员的地区津贴。(3)享受物价、生活补贴和各项福利待遇。

(4)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退休后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退休后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8.退休医疗和伤残保险待遇:

国家公务员退休后,可继续享受同职级在职国家公务员的医疗待遇。

对因公(工)致残的退休公务员,除发给基本退休金外,另发给因公伤残保险金。其中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每月再发给一定数额的护理费。

9.退休住房待遇:

住房标准和办法按同职级在职国家公务员的规定执行,并给予优先照顾。

10.退休丧葬、抚恤待遇:

退休公务员去世后,其丧事处理、丧葬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与在职国家公务员去世后一样对待。其遗属生活有困难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11.退休安置的内容:

安置地点的选择,住房和接受单位的落实,退休经费和其它福利待遇的保障等。

12.退休安置原则: 以就地安置为主。

就地安置确有困难的,可以异地安置。如对在边远、高原、沙漠等特别艰苦地区工作的公务员,其退休安置地点,可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照顾。

第八章 申诉控告

1.公务员对哪些人事处理可以申请救济:(1)处分;

(2)辞退或者取消录用;(3)降职;

(4)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5)免职;

(6)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7)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2.救济的方法:(1)申请复核;(2)申诉;(3)再申诉。

3.申请复核的期限和机构:

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

4.申诉的期限和机构:

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

公务员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公务员对处分的决定不服,应该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按照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5.再申诉的条件、期限和机构:

公务员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6.复核决定作出的期限:

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书后的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7.申诉决定作出的期限:

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8.对复核、申诉的方法: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公务员申诉的受理机关审查认定人事处理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及时予以纠正。9.控告的原因:

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10.控告的受理机构:

向上级机关或者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例如法院、检察院、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党的纪律检查部门等)11.控告的规则:

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12.内部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任免奖惩行为。13.外部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管理行为。14.外部行政行为种类: 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15.具体行政行为:

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作出的行政行为。16.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救济方法: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17.行政复议与行政复核的区别:

(1)行政复议由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核由原机关受理。

(2)行政复议的对象为外部行政行为中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核的对象为内部行政行为。18.行政复议机关:

⑴对政府部门的行为不服,由本级政府或者上一级政府部门受理,但对5种垂直领导的政府部门,复议机关只能是上一级政府部门;对于国务院的各部门,复议机关只能是原部门。

⑵对政府的行为不服,由上一级政府受理,但对省级政府的行为不服,只能由原政府受理。⑶对政府派出机关的行为不服,由派出该机关的政府受理。

⑷对政府部门派出机构的行为不服,由派出该机构政府部门的本级政府或者上一级政府部门受理。

19.行政复议的参加人:

包括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复议机关只能是被申请人。)

20.行政申诉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行政申诉由行政机关受理,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复议机关只能是被申请人。)行政申诉的对象是内部行政行为,行政诉讼的对象是外部行政行为。

21.不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为:

国家行为、内部行政行为、抽象的行政行为、行政调解行为、终局行政行为。

22.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一般的行政案件,复议或诉讼由当事人任意选择,但少数的行政案件必须复议前置;正在诉讼的案件不得申请复议,正在复议的案件不得提起诉讼;对于复议决定不服的案件,一般仍然可以行政诉讼,但少数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

23.必须复议前置的案件:

对于行政机关关于自然资源权属决定不服。

24.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的案件:

省级政府关于自然资源权属的复议决定。

25.李四向合肥西市区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未获许可。问:李四能否行政复核?李四能否行政申诉?李四能否直接行政诉讼?如果李四申请复议,则复议机关是谁?复议决定可能是哪种?李四不服复议决定应当如何处理?李四可以直接行政诉讼。

本案件属于外部行政行为,李四不能申请行政复核,也不能行政申诉。李四可以直接行政诉讼。复议机关应当是合肥西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合肥市工商局。复议决定可能是维持决定,也可能是履行决定。李四不服复议决定,可以再行政诉讼。

26.某乡政府规定:“30岁结婚属于晚婚。不晚婚,罚款”。张三被罚款500元后不服,提出了如下复议请求:⑴,撤销对自己的处罚决定;⑵撤销乡政府的规定。请问:张三能否行政复核?张三能否行政申诉?张三能否直接行政诉讼?如果张三申请复议,则复议机关是谁?张三的申请是否应当受理?复议决定可能是哪种?如果张三不服复议决定,应当怎样维权?

本案件属于外部行政行为,张三不能申请行政复核,也不能行政申诉。张三可以直接行政诉讼。复议机关是县政府。张三的第一项申请属于具体的行政行为,应当受理。第二项申请属于抽象的行政行为,不应当受理,但张三可提出审查申请。复议决定可能是维持或撤销或变更决定。张三不服复议决定,还可以行政诉讼。

27.警察王二过失伤人,被记大过。王二不服。请问,王二能否申请行政复议?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王二应当怎样维护自身权益?

本案属于内部行政行为。王二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王二只能申请原处分决定机关复核,或者申诉。

公务员管理论文 篇2

1 借鉴:西方公务员管理机构建设的精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公务员管理机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和英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都拥有比较高的地位, 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功能配套完善,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注重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原有的人事机构重新组合

新的组合更加体现出公务员管理活动中决策、执行、裁决等三方面的分工。比如把原先比较分散的决策性公务员管理机构统一起来,以提高效率。“法国公职总局、英国事务部和美国人事管理总署都属于这种情况”[1]。此外,裁决性人事机构也有很大变动。人事纠纷的裁决原先主要是各级行政首长的事务,现在各国多设立了行政性或司法性的裁决机构。比如美国功绩制保护委员会、法国和联邦德国的行政法院等就属于这种情况。新的组合使得人事管理中职能分工更为合理、行政效率更高。

1.2 加强辅助性人事机构的建设

辅助性人事管理业务的大量增加,推进了辅助性人事管理机构的发展。所有这些机构并非直接参与公务员管理工作,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比如,各国普遍开展了人事决策中的咨询业务,并专门设立了顾问、参事、审议会议一类的职位和机构;为了加强公务员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各国大多建立了行政学校及其他专业学校,如警察、消防、气象、交通等学校。

1.3 注意发展政府与文官的关系

为了更有效地协调政府中劳资关系,西方各国大多建立了有双方代表参加的协商机构。这种机构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得到普及。如法国公职最高委员会、对等行政委员会、对等技术委员会。

2 思考:从国家公务员局成立看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2008年,我国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大部制”改革,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成立不久后,便设置成立了一个副部级机构,即国家公务员局。公务员局的成立将对公务员进行专门化管理,遵循了分类管理原则,管理将更为科学。首先,“成立国家公务员局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国家公务员局的成立,无疑有利于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充实工作力量,统筹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2];其次,“成立国家公务员局是不断健全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体系的需要。国家公务员局的成立,有利于在公务员这个制度平台上,逐步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体系”[2]。

尽管,随着国家公务员局的建立,我国公务员管理日臻完善,更加专业,但仍然存在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

第一,专门却不独立的公务员局。西方国家有单独、专门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并且这些管理机关都处于内阁最高地位,权力很大也相对独立。相比之下,我国公务员局虽然是纯纯粹粹地管理800万公务员,但所受干预大,限制多,实际地位和权力偏低。国家公务员局只是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之下的二级部门,无决策权。

第二,尴尬的地位职权。国家公务员局的主要功能是统筹全国公务员事宜,而我国公务员是党委组织部与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共管,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二者交叉,对各自的地位与职权都没有明确做出划分,导致权责不清,实际管理中出现混乱,只讲权力不负责任,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公务员管理的绩效。

第三,不完善的功能配套。我国公务员管理,虽然有配套机构,但多数是形同虚设,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在西方国家,辅助性人事管理机构十分健全,如为提高人事决策的科学性,设有专门的顾问、参事、审议会一类的职位和机构;为了加强文官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建立行政学校及其他的专业学校。这些机构都发挥了良好的辅助功能。在我国,虽然也建立了各种培训机构,如各级行政学院,但所起的实际效用不大。协调机构、咨询机构更是看不到。

第四,不健全的协调功能。为了更有效地协调政府中劳资关系,西方各国大多建立了有双方代表参加的协商机构。如法国公职最高委员会、对等行政委员会、对等技术委员会;英国的惠特利委员会;美国的联邦劳动关系局。这些机构在调和政府与文官的关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连负责公务员管理的协调机构都没有,更谈不上协调公务员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争端。

3 选择:取国外经验之精华,建中国特色之公务员管理机构

陈庆云所言:“一个国家与地区能否在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水平。”[3]而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必须要有一支精明强干、士气高昂的公务员队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公务员机构的设置,既要汲取西方的精华,又要考虑具体国情,即做到“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结合前面提到的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在建设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而合理的, 并且体现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3.1 各级党委适当放权

我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类型既不是部内制、部外制,也不是折中制,而是“党委领导下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党中央负责各级公务员管理机构政策的制定,而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则是其执行机构。各级党委掌握了公务员管理的决策权和任用权,这不利于调动各级政府中人事部门的积极性,而各级党委适当放权给同级的行政人事部门,既可以保证“党管干部”的权威,又可以使行政部门做到用人和办事的事权统一。

3.2 专业化管理

专业化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进行职能的进一步整合。从管理功能的角度对人事管理工作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决策性功能、执行性功能、裁决性功能和辅助性功能。依此标准可将公务员管理组织分为决策性人事机构、执行性人事机构、裁决性人事机构和辅助性人事机构,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决策性人事机构具有半立法的功能,拥有对各部委所制定的法规的审查权和人事活动的监督权。因此,在设置此机构时,如何在法律上确定其权威性的地位,保障其所拥有的权利,是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间题。

(2)执行性人事机构的工作任务是将决策机关所制定的公务员系统规则加以推行、落实。这一机构的事务具体而繁杂,人员机构庞大。针对这一机构简化行政程序,加强行政监督,是当务之急。

(3)监督裁决性人事机构是政府人事机构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4)辅助性人事机构是为人事行政决策指挥提供辅佐,分为决策咨询和调查研究两个职能。决策咨询机构的设置一般在决策人事机构内设立咨询性职位和机构,如日本人事院内设法律顾问,美国人事管理总署内设法律顾问室。为保证调查研究的客观性,机构设置须注意突出调查研究机构的独立性。

3.3 建立完善协调机构

西方国家大多设有相应的协调机构来协调政府与公务员的关系,对公务员的利益进行维护和保障。这些机构一般都要求既有政府代表又有数量相当的公务员代表。同时,还设有公共关系处及同类机构,以协调部与部之间、部与公共舆论媒体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公务员利益维护机制相当不健全,有必要建立起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减少公务员纠纷,促进内部和谐,增进公务员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按照借鉴-思考-选择的逻辑思路, 介绍西方公务员管理机构建设的精髓, 阐述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建设的现状, 进而探讨适合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的建设道路。

关键词:公务员管理机构,中国国家公务员局,西方文官制度

参考文献

[1]杨百揆, 陈子明, 陈兆钢, 等.西方文官系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2]王彦东, 李云.试论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设置的创新[J].改革与开放, 2009, (10) .

[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公务员分类管理正式“开工” 篇3

实现三大突破

此次印发的两个规定,实现了公务员分类管理三方面的重大突破。

第一,基本明确了行政执法类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适用范围。根据两个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是指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机关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的公务员,其职责具有强技术性、低替代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根据工作性质、专业特点和管理需要,在以专业技术工作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内设机构或者岗位设置。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对行政相对人直接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职责的公务员,其职责具有执行性、强制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根据工作性质、执法职能和管理需要,在以行政执法工作为主要职责的机关或者内设机构设置。

第二,确定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根据两个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按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按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两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分别设置11个职务层次,从而解决了两类公务员职业发展阶梯过少、职业发展通道过窄的问题。

第三,确定了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对于量大面广的基层公务员而言,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攸关其经济待遇和切身利益。根据两个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最高职务层次“一级总监”对应的最高级别是八级,行政执法类最高职务层次“督办”对应的最高级别是十级,这分别相当于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巡视员和副巡视员对应的最高级别。

跨类流动与平衡比较

两个规定,对公务员分类管理中的尖锐问题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制度设计。任何国家的公务员分类管理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公务员是否可以跨类流动及如何跨类流动?二是平衡比较多样化的职务序列的标尺是什么?两个规定对此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

第一,有限度跨类流动。比如,可以通过“转任”实现公务员跨类流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转任,一般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进行。因工作需要,也可以在不同职位类别之间进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转任的,一般转任相同专业的职位。因工作需要,也可以转任到相关、相近专业的职位。对因工作需要转任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一般应当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工作满五年,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综合考虑其任职经历、工作经历等条件,比照确定职务层次。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转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的,应当具备拟转任职务所要求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等条件。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一般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范围内进行。因工作需要,也可以在不同職位类别之间进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其他职位类别职务的,一般应当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工作满五年,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综合考虑其任职经历、工作经历等条件,比照确定职务层次。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转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的,应当具备拟转任职务所要求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两个规定,公务员跨类流动不是采取底部打通的办法,而是“比照确定职务层次”。这样就较好地协调了“专才”与“通才”之间的使用矛盾。

第二,两个规定明确了以“级别”而不是“官位”作为平衡比较各类公务员制度序列的统一标尺,这体现出一种极其重要的制度建设价值导向。

根据两个规定,可以描绘出一幅以职务层次为横轴,以级别层次为纵轴构成的“坐标系”。根据不同类别、不同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在科层制中的“坐标”位置,可以确定专业技术类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待遇。

目前有些地方,基本工资在公务员全部工资收入中占比过低,如果能够提高到较为合理的水平,那么根据规定的安排,专业技术类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晋升、级别晋升都可以对两类公务员发挥足够的激励作用。

对两类公务员区别管理

根据职位类别,两个规定对两类公务员采取了有区别的管理制度安排。

就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而言,区别管理立足于战略性人才资源的开发。根据工作需要,机关可以按照公务员聘任有关规定,对部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实行聘任制。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应当按照继续教育的要求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接受专业技术培训。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以上或者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以按照公务员调任有关规定调入机关,并根据认定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担任四级高级主管以上职务。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体现工作职责特点的津贴补贴政策。国家鼓励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工作中进行发明创造,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给予奖励。做出杰出贡献的,可以纳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特殊津贴的评定范围。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经批准可以参加中央和地方各级重大人才工程和科研项目评选。

就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而言,区别管理立足于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级主办以下职务层次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内容根据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知识、工作能力和不同职位要求分类分级设置。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考核,以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行政执法工作为基本依据,必要时可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培训内容侧重职业道德、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执法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交流方式包括调任、转任、挂职锻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和津贴补贴政策。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nlc202309081416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履行职责中有违纪违法行为以及违反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规定也明确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行政相对人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主管领导可以提出回避要求,由所在机关作出回避决定。

在探索中持续改革

以两个规定的印发为标志,中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百分百完美”。在两个规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持续摸索、不断完善。

首先,一些类别范围尚未明确,可操作性有待提升。规定明确,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的职位设置范围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中央和国家机关直属机构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省级以下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方案,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后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但是,规定并没有进一步明确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范围,这样一来,各类别边界就不是特别清楚,类别划分的操作性就不强。在以往的改革中,就曾出現过有的部门为避免麻烦,把基层单位整建制地划为行政执法职位的情况。

其次,职务职数确定比例依然悬而未决,多样化职务序列的激励效果有待检验。规定明确,专业技术类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务都分为十一个层次,两类公务员职业发展阶梯加长了。但是,公务员的职业发展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务职数。根据规定,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务职数,一般应当按照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数量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另行规定。这一关键细节仍带框架性色彩。

其三,实施流程未明确,落实缺乏时间约束。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规定的执行将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浩大社会工程,推进措施的系统设计是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系统设计包括推进内容的系统设计和实施流程的系统设计两个基本方面。

推进内容的系统设计,要求各项推进措施之间要统筹兼顾,确保推进措施的内在一致性。实施过程的系统设计,则要求中央以及地方各项实施措施在时间安排上能够合理衔接,其目的在于实施措施之间能够互相增强,确保推进过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取得良好效果。

(摘自《瞭望》)

深圳公务员管理改革 篇4

深圳是全国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实施“凡进必考”制度,逐步建立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规范化的现代公务员队伍。《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后,深圳又率先进行了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试点,并于全面推行,将公务员队伍划分为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三大类,并在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建立与行政级别脱钩的职务序列,同时对201月1日起新进入我市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全部实施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聘任制改革,配套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截至月31日,我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下同)共39910人,其中聘任制公务员4429人,占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的11.10%.从职位类别上看,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占40.55%;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含警员)占59.42%;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占0.03%.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8.93%,女性占21.07%.从学历结构上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7.43%,其中本科学历的占62.71%,研究生学历的占14.28%.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人员占33.8%,36-50岁人员占51.85%,51岁以上人员占14.35%.

公务员考试之综合管理 篇5

1、公共行政的涵义

公共行政,就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政府预期目标,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

3、客体: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内部事务

二、行政职能

1、政府职能的涵义和地位

政府职能又称为行政职能,是指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基本职责和功能,它明确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既包含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含政府的行政功能,是行政职责和行政功能的辩证统一。

行政职能是国家基本职能的一部分。

2、政府职能的发展

前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3、政府职能体系

政治职能。即国家在政治事务中所负有的职责。政治职能是公共行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职能包括了军事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职能等内容。

经济职能。即行政组织在经济事务管理与服务中所负有的职责。(1)为弥补“市场失灵”而担负的职能: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提供公共物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2)为弥补“市场不能”而担负的职能:加强法制建设、管理经济行政事务、公共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3)为弥补市场体制不健全而担负的职能: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

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指行政组织在文化事务管理中负有的职责。

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行政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所负有的职责。具体包括社会福利职能、社会救助职能、社会保障职能、社会优抚职能。

4、政府职能转变

①职能重心的转变:从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③职能关系的转变: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1988年以前,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之内的局部调整,如在计划管理体制方面缩小了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在财政体制方面通过“利改税”、“分级包干”等改革措施,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到了政府与农业经营的分开。显然,这些改革还未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1988年以后尤其是1992年以来,政府职能转变立足于全面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即政府职能与工商企业经营职能分开,政府管理从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转向间接管理;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转向间接管理;由对社会的管治为主转向既实施管治又监督服务;由政府办社会转向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到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逐渐加大,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框架初步建立起来。

三、行政组织和行政体制

1、行政组织的涵义和特征

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行政组织,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及社会团体中具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狭义行政组织,则专指为执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言之,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而依法建立的政府组织实体及其活动过程。

行政组织具有以下特征:政治性、社会性、服务性、执行性、法制性、权威性、系统性、动态性。

2、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职能目标原则

整体效能原则

分权管理原则

依法设置原则

精简原则

责权一致原则

3、行政组织体制

行政组织体制就是国家根据实际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行政组织所拥有的行政权责归属于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各种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行政组织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行政组织整体效能的关键环节。

行政组织体制具体包括以下类型: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层级制和职能制、集权制和分权制制、完整制和分离制。

根据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与控制关系的差异,组织体制可以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完整制

完整制又称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部门完全受同一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行政组织体制。完整制使下级行政机构或单位能指挥统一,权责明确,各部门便于合作,但权力过分集中在下级或下属,易于导致权力中心的扩张,易于形成地方或单位的本位主义,不利于中央政府及其业务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宏观控制,不利于统—政策的落实。分离制

分离制又称多元制领导的行政组织体制,是指同一层级各个部门隶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领导的行政组织体制。我国许多行政组织就是分离制的行政组织体制,即“双重领导”或“双重负责”制。分离制既有利于上级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有利于下级行政组织因地制宜地实施管理.但易导致多头指挥、政出多门、政令冲突,让下级无所适从。

4、行政组织的理论

(1)古典(传统)行政组织理论

古典行政组织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木20世纪初,这也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时期的主要学派是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官僚组织理论。

(2)新古典行政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的,一方面注重组织效率,另一方面着重研究人以及人的行为对组织及效率的影响。因此,又可称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兴起了行为科学。管理学家们也纷纷采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人类行为做客观、科学的研究。梅奥、巴纳德、西蒙便是典型代表。

(3)现代行政组织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组织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引进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成果。主要有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行政生态组织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

5、行政机构改革

(一)改革开放口前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58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中央向地方大幅度放权,从1956年的以条条管理为主向以块块管理为主转变。国务院工作部门由81个减为68个。其中管理经济的部门由50个减为36个。减人达40%。

第二次,1960年。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中央收权。国务院增设经济管理部门至53个。到1965年,国务院工作部门达79个,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

第三次,1970年。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坚决反对“条条专政”的口号影响下,中央再次大规模向地方放权。国务院把绝大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下放结地方管理,工作部门减至32个,其中还有10个部门实行军管。在国务院32个部门中.经济管理部门只有13个。人员由“文化大革命”前的5万减少为1万,减下的人大部分到“五·七”干校劳动。到1975年,国务院机构又恢复到52个。至1981年,国务院机构达100个,其中国务院组织部门有53个。

改革开放以前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都是围绕权力的下放和上收进行的,未触动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所以形成“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二)改革开放以后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总结建国以来十几年机构改革的经验。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有四项:一是旨次提出机构改革与丝济改革相结合;二是调整领导班子,实现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减少副职,中央部委、省政府副职设2—4人。三是减人,中央由5万人减到4万人,省减人1/3,县减人20%。四是裁并机构,国务院机构由100个减到61个。到1986年,国务院机构又增至72个(其中国务院组织部门45个),还增设了一批非常设机构、政企不分的公司、政事不分的事业单位,构成了臃肿之势。

第二次,1988年。进行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要求国家机构按照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邓小平1986年发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党的十三大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政革的中心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权力,调整机构,精减人员20%,并搞好推行公务员制度,开办行政学院、培养行政人才等配套改革。经过调整,国务院工作部门由72个减为68个。其中部委由45个减为4I个,直属机构由22个减为19个,办事机构由4个增至7个。这次机构改革,从精简的数量看不算大,但本着加强综合管理和宏观管理、减少直接管理和部门管理的原则,着重对专业经济部门和综合部门中的专业机构进行了调整,为建立一个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新的公共行政体系打下了基础。但原定于1989年开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由于治理整顿而暂缓进行。

第三次,1993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直接原因是政企不分,关系不顺、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所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务院工作部门由68个减为59个,其中组成部门由41个减为40个,减人20%,绝大部分省、市(地)、县改革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适府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厅地进行;必须服务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必须广泛盲传、教育、发动行政干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三次改革的主要不足是:改革的重点放在精简机构上,体制上没有作大的改革;机构、编制缺乏硬约束,改革没有权成机构统一指挥;理论研究不够,论证不充分。

(三)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党的十五大报告做出了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的决定。报告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急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定方案,积极推进。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做出了部署。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对中央和地方机构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革。

1、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经多次改革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1.政企不分;2.手段单一;3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2、新一轮政府机构政革的目标和原则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行政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行政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体制。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这次机构改革必须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放在割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投资联系的纽带上,使企业通过市场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政府投资仅限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方面。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政府机构要精简,要逐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在此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服务、执法监管部门,尽量压缩和减少以产品为基础设立的专业经济部门。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将政府的一部分权力交出去,实现“小政府、大服务”。

(3)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常常把一种权力分到两个或多个部门行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向企业、向市场、向社会下放丁权力,大大减少了审批事务和微观管理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要把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合并成综合部门,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一是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二是依法管理社会,实现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四、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涵义

静态的行政领导是指在各级行政机关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的行政人员。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另一类是各级政府机关各部门的领导人员。

动态的行政领导是指行政领导活动,它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社会活动。

2、行政领导者的职位

职位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和行政领导的工作岗位,它是行政领导者获得权、责的依据。行政领导职位是上级组织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分配给每一个行政领导者的职务和位置。行政领导职位有三个要素:职务、工作范围和工作量、职权。

行政领导职位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都要遵循最低数量原则。其二,行政领导职位具有相对稳定性,不随行政领导人员的变动间变动。其三,行政领导职位可以是专任的,也可以是兼任的;可以是常设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其四,行政领导职位具有一定的标准,包括领导职位的名称、工作内存、责任程度和任职条件等等。其五,行政领导的职位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分类管理,有利于因事设职、因职探人、因职定酬、专才专用、同工同酬;同时,分类要做到内容客观、标准统一,有利于依法管理。

3、行政领导者的职权和职责

(一)行政领导者的职权

行政领导职权是与其职位相应的—种法定的权力,而不是个人的特权。行政领导职权有着明确的限制范围。行政领导职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对本组织、本部门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直接下级人员的任免权和奖惩权;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本组织、本部门各种活动的指挥权和协调权;对上级机关的建议权和提案权;对下级机关和人员的授权;对外工作的代表权;其他法定的权力。

行政领导的职权必须与行政领导的职位和职责相称。既不能有职权无职责,也不能有职责无职权;既不能职权大职责小,也不能职权小职责大;既不能职位高职权小,也不能职位低职权大。

(二)行政领导者的职责

行政领导职责是指该职位必须做什么,是指担任该职位的领导者对其工作的承诺程度。行政领导的职责既要与行政领导职位相称,又要与行政领导的职权相一致。

行政领导职责包括如下内容:

1.政治责任。行政领导者必须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法律责任。行政领导者必须依法行政,必须在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和条例允许的范围内工作。

3.工作责任。行政领导者必须为所在部门或团体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协调好下级关系和内外关系,合理地配置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行政领导和管理理论

5、行政领导体制

所谓行政领导体制,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和各种领导制度的体系。

行政领导体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领导的组织原则:目的性原则、统一原则、适应性原则、高效率原则、动态性原则。(2)行政领导结构:垂直领导结构、双重领导结、业务指导结构。(3)领导权限和责任的划分

6、行政领导的方式

(1)按行政领导的指挥模式,通常将行政领导的方式分为强制方式、说服方式、激励方式、示范方式;

(2)根据领导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把领导方式分为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

(3)根据行政领导权力的控制和运用程度分类,有集权式、分权式和均权式行政领导方式

7、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结构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指履行行政领导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素质、身心素质。

五、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涵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特征和功能

公共政策的特征: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普遍性、目标取向、稳定性与变动性、预见性。

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的类型

按公共政策的层次可以将政策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按政策作用的范围可将政策划分为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全局性政策和局部性政策等;

按政策的内容可将政策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教政策、文化政策、交通运输政策等;

按政策作用的时间长短,可将政策划分为长期政策、中期政策、短期政策。

4、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中,能够把政策要求和政策支持综合、加工、改造、转换为政策产品的系统。有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之分,直接主体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间接主体为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

公共政策的客体,即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或者说,公共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公共政策客体可从“事”和“人”的角度来考察。

5、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公共政策的抉择和合法化。

6、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7、公共政策的评估

公共政策评估,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8、公共政策的终结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哪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六、行政执行

1、行政执行的涵义

行政执行,就是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贯彻实施行政决策,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全部活动和过程。

对行政执行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从广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管理包括决策、执行、协调等都是一系列行政执行活动,行政机关的职责就是执行政策。

有的从狭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执行仅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执行行为,不包括决策、协调、监督等其他方面。

2、行政执行的原则

严格遵照决策

开拓创新

注重效益

持之以恒

坚决有力

民主集中制

3、行政沟通的涵义

行政沟通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简言之.即行政系统内、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4、行政沟通的类型与模式

行政沟通可按各种标准划分为各种类型,如按沟通工具可分为语言构通、非语言沟通;

按沟通渠道产生方式可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按沟通主体规模可分为人际沟通、群体沟通、组织沟通与国际沟通;

按沟通客体可分为思想沟通、情报沟通、心理沟通或经济信息构通、政治信息沟通、思想文化信息沟通等等。

最常见的行政沟通类型是按行政组织结构和信息流向划分,主要有:纵向行政沟通、横向行政沟通、双向行政沟通、单向行政沟通。

5、行政协调的涵义

行政协调是指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调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各阶段之间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之间关系,以便和谐合作地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行政协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协调,是特定的政府行为。

6、行政协调的类型

7、行政协调的方式:律令式协调方式、说服式协调方式、建议式协调方式、紧急协调方式(也称突发性协调方式)、冷处理协调方式。

8、行政控制的概念

9、行政控制的方式

10、行政监督的涵义

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外监督主体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察或督察。

11、行政系统的外部和内部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权力机关监督、执政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一般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七、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的涵义

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各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管理;而狭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

2、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3、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奉行“政治中立”原则、“通才型”与“专才型”用人标准、实行“两官分途”、功绩制原则、公务员利益集团的形成。

4、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职位分类,录用,考核、奖励与纪律,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保险与福利,辞职辞退、退休与申诉控告,义务与权利,管理与监督。

九、行政文化和行政伦理

1、行政文化的涵义:行政文化是行政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任何一个行政体系的结构、过程、程序及行政主体的行为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

2、行政文化的构成:

主观性的行政文化: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道德、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思想。

规范性的行政文化:行政传统、行政习惯、行政原则。

3、行政文化的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阻抑功能。

4、行政伦理的涵义:行政伦理是行政组织或行政个体在行政公务活动中所遵循的伦理规范,即公务人员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对如何达到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道德的追求。因此,行政伦理是任何行政主体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它包括公共利益、公共责任、权利、义务、公正等这样一些要素。

5、行政伦理的构成

从行政伦理的主体及行政伦理的体系考察,行政伦理具体包括国家公职人员伦理、行政组织伦理及公共政策伦理。

行政伦理的价值基础:廉政

行政伦理的价值核心:勤政

行政伦理的价值目标:行政人格

6、行政伦理的规范

行政伦理规范,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必须遵循的从政指导思想和执行公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国家为公务员规定的活动原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言行标准和行政纪律等。这些准则,既是公务员进行职业行为选择的价值依据,也是对公务员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标准。

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高度的强制性、广泛的示范性、较强的可操作性。

十、行政效率

1、行政效率的涵义和特征

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行政效率的特征:方向性、关联性、社会价值性、相对性。

2、行政效率测评的要素:效益要素、经济要素、时间要素。

3、行政效率测评的原则和方法

行政效率测评的原则:

直接测定方法:预期效率比较法、行政费用测定法、时效测定法

间接测定方法:行政功能测评法、行政要素评分法、标准比较法

综合测定方法。

4、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员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例题: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公务员管理论文 篇6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

(4)分类管理的原则;

(5)法治的原则。

试论公务员交流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1)促进公务员的培养锻炼;2)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有利于公务员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交流信息,增长才干,避免因长期在某一岗位任职而出现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现象;3)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章 交流与回避:

第六十八条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第六十九条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二)涉及与本人有本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第七十一条公务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公务员回避。其他人员可以向机关提供公务员需要回避的情况。

机关根据公务员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也可以不经申请直接作出回避决定。第七十二条法律对公务员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试论建立交流制度的意义

实行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锻炼国家公务员,推进廉政建设的发展,增长国家公务员的才干,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⑴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现代公共人事管理和实施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共同宗旨,就是将每一个国家公务员都调配到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职位上,使其聪明才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每个职位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⑵有利于推进廉政建设的发展。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要旨之一,就是同回避制度一样,有利于破除各种“人情网”、“关系网”之类的公正、公平执行公务的障碍。

⑶有利于增强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一是会使国家公务员个人得到较全面的多方锻炼;二是会使国家公务员个人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三是会使国家公务员为职务晋升创造一些条件

公务员纪律的意义

(l)公务员纪律是保证机关正常运转,维护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纪律是机关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纪律,无论什么样的机关都会变成一盘散沙;没有纪律,任何机关的工作都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2)公务员纪律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外在动力,也是实现公务员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纪律制度是规范公务员行为的准则,是公务员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只有公务员遵守了纪律制度,才能保证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保证公务员勤于政务,廉洁从政,达到提高机关工作效能的目的(3)公务员纪律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目标的必然要求。公务员行使着国家赋予的公权力,公务员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公权力能否正确行使。没有纪律制度约束的公务行为,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公正的缺失,依法行政必然成为空谈,依法治国方略必然无法实现。因此,公务员纪律的法制化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目标的必然要求

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的意义

工资福利保险直接涉及公务员的经济利益,特别为公务员所关注。同时,由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标准还是其行业从业人员工资福利保险的参考标准,因此,也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本法总结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实施的经验,对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作了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将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制度作了改革,确立实行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制度、工资构成、工资增长水平,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和公务员在生、老、病、死等情况下的物质保障等,并对严格执行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的措施作了规定。这些规定奠定了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工资是每个公务员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是改善和提高公务员生活水平的手段。

工资是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强大动力和杠杆。

工资是调节公务员行业、部门和地区分布的重要手段。

公务员处分种类有哪些?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类。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限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级别。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得再担任公务员职务。

公务员挂职锻炼有哪几种情形。

挂职锻炼有以下三种情形:1进行使用锻炼。2进行培养锻炼。3进行实践锻炼。

简述确定公务员级别的依据。

确定公务员级别的总的原则是: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包和资历确定。这就规定公务员确定和晋升级别的四个依据:1职务:不仅包括领导职务,还包括非领导职务、综合管理类职务,专业技术类职务、行政执法等多种职务。2德才表现:这里说的德才表现是反映公务员的素质,包括思想品质、能力才干。德才表现是确定公务员级别的重要依据。3工作实绩:这里是指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效果。公务员的工作实绩的公务员德才在职务中的具体实现,是对公务员完成目标的客观评价。4资历,包括学习、工龄与任职经历和年限等反映资历的情况。

简述公务员处分的程序。

1初查是指处分决定机关在正式立案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确认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是否合立案条件的活动。2立案是指机关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经过初查后,认为存在违法违纪的事实,需要追究纪律责任,决定案件成立、进行调查处理的活动。3调查取证是指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和和程序收集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的一系列活动。4陈述、申辩。机关应该如实告知被调查的公务员,并听取其陈述、申辩。5作出处分决定或者撤销案件。作出处分决定,是指经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后作出给予公务员处分的决定。撤销案件是指经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认为被调查的公务员的行为不构成违法违纪或者有其他法定事由不应当给予公务员处分,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6通知是指对公务员的处分决定作出之后,为了使处分的公务员本人知晓,机关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简述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公务员培训的原则是指培训公务员的全过程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根据建设一支高素的公务员队伍的需要,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应当贯彻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用一致原则;按需施教原则;讲求实效原则;注重能力建设原则。

公务员辞去公职的限制性条件?

浅议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的管理 篇7

关键词: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管理

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 到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了《公务员考核规定 (试行) 》, 短短十几年里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公务员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其中, 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的管理就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一、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的用途

在公务员系统中, 绩效考核具有多种用途。行政系统具有的等级性又使得绩效考核结果对于确定公务员的级别、职务的作用十分重要, 因此, 绩效考核的结果具有多种用途。

1、用于公务员级别的调整和职务的变动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 国家公务员如果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 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等次的, 那么在本职务对应的级别内晋升一级, 级别工资相应提高。同时, 对工作不合格者可以降低行政级别。同时, 公务员如果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称职等次者, 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2、用于公务员报酬的分配和调整

公务员在现任职务任期内, 年度考核结果连续两次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 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 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对不称职者则要降低相关的工资。

3、用于公务员奖惩

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措施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务员的奖惩直接影响其名誉, 不进如此, 奖惩措施将影响到今后对公务员的评价, 严重不满意的绩效考核结果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

4、用于公务员培训与发展的绩效改进计划

这是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通过绩效考核, 公务员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地方做得欠缺, 而这些欠缺的地方就是今后公务员培训和发展的空间。

二、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管理的理论依据

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关系绩效考核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行为科学和组织行为学则从多个角度为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期望理论

人的多层次需求是其行为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 政府为公务员提供了个人发展的路径, 可以使公务员的需求, 特别是高层次的需求得到实现。合理使用考核结果能够将期望-行为努力程度-激励结果有机地统一起来。

2、公平理论

根据公平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 一个人对其报酬是否满意, 认为是否公平, 是在比较过程中看相对值的多少。具体地讲, 也就是他的报酬程度与努力程度之比和他人的报酬程度和努力程度之比的比较。如果他认为自己努力程度高于他人, 但却没有获得相应比例的报酬, 他就会感到不公平, 进而失去进一步努力的动力。绩效考核过程的公平和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 毫无疑问会对公务员产生巨大的激励效果。

3、强化理论

个体的行为可以不断得到强化。组织可以通过使用和改变外部刺激, 使得个体行为出现相应的反应。借助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 政府组织积极组织强化公务员的优异行为, 以此提高此类行为发生的频率。与此同时, 消极强化或衰减政府不欢迎的行为, 降低其发生频率。可见, 正是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 使得绩效考核结果具有了示范和激励的功能。

三、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管理的相关法律依据

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结果管理是随着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完善而逐步完善的。1993年10月1日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公务员考核专章作出规定, 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1994年3月8日, 国家人事部印发的《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 使得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正式形成。接下来, 我国又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以及1995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加强完善县 (市) 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通知》, 1996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和200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意见》以及各地方和部门的实施意见等。2007年1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根据2005年4月颁布的《公务员法》中有关公务员考核的条文制定, 发出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考核规定 (试行) 》的通知, 进一步细化了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标准和程序, 使公务员考核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2008年我国又相继出台了《公务员奖励规定》、《公务员培训规定》, 使得运用公务员考核结果的相关法律依据逐步完善。

四、公务员绩效考核结果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公务员考核结果公示力不够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对拟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员进行公示, 对于其他等次的考核结果是否要进行公示却没有进行强制规定。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公示获优秀等次人员名单, 而对于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就不得而知了。当然, 公示优秀人员名单可以让那些获好评的人得到人们的尊重, 从而激励他更加努力工作, 以便保住榜样的形象。但是, 如果我们把那些获得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人员名单也公布于众, 那么人们出于获尊重的需要, 可能会积极地转变自己的工作态度, 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以获得好的绩效成绩。

2、公务员考核结果运用不科学

《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条例》中规定, 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 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这个的规定不合理之处就主要表现在的“连续”二字上。假设某个公务员五年考核中有四次获优秀等次, 却没有三次是连续的, 那么他也只能晋升一级, 这就和连续五年获得被称职等次没有差别, 显然这起不到激励优秀的作用。国家公务员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 就具有了晋升职务的资格。但是, 由于我国公务员职位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晋升需求, 所以具有职务晋升资格也许只是口头约定。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可获得一档职务工资奖励, 可是没有几人能连续3年获得优秀, 况且一级级别工资数额较少, 所以, 对公务员很难形成诱惑。在现实中, 考核者出于维和的目的, 大部分公务员都能获得称职等次, 所以连续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的一规定就像一纸空文。同时, 由于考核评定不称职被辞退的公务员更是少之又少。此外, 公务员培训与绩效考核结果严重脱节, 政府部门很少组织公务员参加培训来弥补绩效考核中发现的不足。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绩效考核结果的激励效果实在是不大。

五、优化绩效考核结果管理的对策

政府部门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绩效, 为保证考核的有效性, 因此, 公务员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

1、依据考核结果, 增加绩效工资的比重

将公务员的收入与其绩效直接挂钩, 可以鼓励公务员不断地提升自身绩效水平。这样不仅能够激励绩效好的公务员, 更能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公务员的队伍, 促进公务员队伍的健康成长。同时激励绩效欠佳的人向绩效好的人学习借鉴。

2、公务员职务变动与考核结果挂钩

公务员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就是提升职务, 因此,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公务员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例如, 变“国家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 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为“国家公务员在近五年考核至少三年优秀, 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等类似的规定。同时, 依据考核结果, 对应该降级的公务员也必须执行。

3、依据考核结果, 组织公务员参加相关的培训

依据考核结果, 有针对性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发挥考核的发展性功能。对绩效较好的公务员的培训应侧重于其潜能的激发, 而对于绩效欠佳者应主要加强其业务技能的培训, 以期其能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唐晓阳、陈文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12) 。

[2]程文文:《绩效考核中常见的错误》, 《人事管理》, 2000, 8。

[3]李海峰:《论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结果管理》,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

[4]孙江丽:《论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 (7) 。

着力推进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篇8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着力在转变观念上下工夫。当前,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重心已逐步由制度建设转为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对公务员管理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科技含量高、带有全局性,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系统工程。要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出发,增强系统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思想观念,消除不良倾向,切实把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各方支持,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

其次,要明确目标任务,着力在把握大局上下工夫。广西公务员管理系统建设总体目标是:以全区组织工作网为依托,建成以自治区、设区市、县三级党委组织部为数据中心和信息调度中心,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分中心,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畅达、精准、快捷的公务员管理系统,力争实现全区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具体分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2012年10月底前,要建成全区公务员信息管理数据库;12月前,完成全区行政机关公务员数据分中心和信息调度分中心建设,实现自治区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第二阶段是:2013年底前,市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完成数据分中心和信息调度分中心建设并接入全国组工网,实现全区市级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第三阶段是:2014年至2015年底前,全区14个市、111个县(市、区)政府人力資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完成公务员数据分中心、信息调度分中心建设,建立公务员数据分中心,并实现接入全国组工网,建立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基本完善公务员日常管理功能,实现全区公务员管理的信息化。要从全局工作需要出发,科学把握各个阶段工作重点,结合实际,细化方案,强化措施,组织实施。

第三,要规范建库工作,着力在保证质量上下工夫。就2012年而言,主要任务是建立公务员信息库。这是整个系统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信息库的建立关系到整个系统建设工作,信息库的质量决定系统建设的成败。必须从源头上下工夫,集中力量,尽最大的努力建好库,为整个系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要认真采集数据。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公务员的各项信息,反复校核有关信息,做到不漏人员、不漏指标、不漏项目、不出差错,切实从源头上保证信息完整、准确无误。二要认真录入信息。各行政机关公务员主管部门要对各单位上报的公务员信息进行认真审核,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及时上机录入,及时进行汇总,并在汇总数据中分析情况、查找问题,做到不漏单位、不漏项目、不留隐患。三要反复审核信息。要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把录入的信息反馈给各单位进行审核,在此基础上,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再审核再修改再完善,确保录入的信息准确、完整、规范。四要定期维护信息。要采取有力措施,对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公务员调进、调出以及职务变动等情况,要及时跟进维护,确保信息准确,以保证汇总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抓紧做好信息系统试运行的各项工作,保证系统正常、规范运行。

第四,要强化指导监督,着力在总结经验上下工夫。要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认真指导下属单位公务员数据采集、录入、汇总和数据库建设,通过召开信息系统建设建库工作交流会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建库进度,并深入建库单位督促检查,解剖麻雀,切实在督查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确保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上一篇:让国学走进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刘瑞下一篇:雪季流韵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