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执行力论文(共6篇)
公务员执行力论文 篇1
温家宝在《加强政府建设, 推进管理创新》中指出:“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基层公务员站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前沿、第一线, 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 是连接国家与群众的桥梁, 其执行力的好坏关系着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需要克服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着力找寻其提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从而不断地加强机关行政效能, 更好地服务群众。
一、基层公务员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机械执行。
执行过程中照惯例、凭经验, 不切实际, 照搬照套, 忽视效果。主要表现为:其一, “传声筒”。习惯靠讲话来落实讲话, 用文件来执行文件, 做事情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其二, “漏斗现象”。对上级工作的贯彻与落实过程中, 呈现漏斗状的上粗下细, 一层一层的简化, 致使工作走样, 使得上级的精神纵向到不了底, 而横向也达不到边;其三, “葫芦行为”。做事犹如葫芦, 热衷于面子上的工程, 摆开的架势大, 收到的实效少, 仅仅是将面子功夫做到了位。
(二) 应付执行。
执行过程中敷衍塞责, 消极对待。主要表现为:其一, 做事拖拉。对于上级下达的工作, 部分基层公务员存在“推一推, 跳一跳”的现象, 对于合意的才会勉强执行, 对不满意的就先放到一边, 结果导致了小事化大、简单变复杂;其二, 反应迟缓。不能够快速地理解上级政策, 认识不到发展机遇, 不能够快速地接受新生事物, 导致该抓的工作没有抓;其三, 得过且过。很多基层公务员都缺乏勇气、底气, 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就绕道走, 避重就轻, 难事硬事不敢抓, 只想着明哲保身, 做一个“老好人”。
(三) 低效执行。
执行过程中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主要表现为:其一, 不能突出重点。部分基层公务员不能准确地抓住工作重心, “眉毛胡子一把抓”, 分不清主次先后;其二, 不能明晰权责。一些基层单位因不能做到明确的分工, 在管理上过于松弛, 基层公务员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办事, 不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导致很多原本可以办好的事情结果办得一塌糊涂;其三, 不具备较强的合力。还存在一部分的基层公务员将精力放在了琢磨“人”上, 在内部闹不团结, 各自为政, 不积极配合上级和其他人员工作。
二、基层公务员执行力问题的根源
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 究其原因, 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 从主观角度分析, 能力素质不高是基层公务员执行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责任心不强。责任心体现了对工作负责的态度, 影响着做事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 关系到愿不愿意执行, 执行到什么程度。之所以出现“应付执行”、正是因为缺乏责任心, 缺乏担当精神;二是工作能力不高。责任心决定了工作动力和工作态度, 而工作能力高低则直接影响工作完成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 学习不能与时俱进, 且学习不系统、方式单一等原因导致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能力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造成执行中思路不宽、方法不多, 遇到新问题, 只能凭经验、“吃老本”, 使得工作成效不大。
(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 制度机制直接制约着基层公务员执行力。
考核奖惩等机制不够完善,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容易造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人员责任不明, 工作推诿, 利益争抢, 从而造成执行不到位。另外, 监督机制不完善, 容易导致执行随意性和主观化, 这些都影响着基层公务员执行的积极性, 也是导致执行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的途径
“三分策划、七分执行”, 决策再好, 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此, 必须提高其执行力。要解决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 提升其执行力, 我们需要在理念、能力以及制度机制等方面找寻适合的途径。
(一) 培育先进执行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执行力, 必须首先培育先进的执行理念, 只有将基层公务员的头脑用先进的执行理念武装起来, 强化其政治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使之成为他们自觉的意识和动力的源泉, 才能够培养出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 从而增强其执行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 进而提升执行力。
(二) 打造高效执行能力。
提高基层公务员的执行力, 应当重点提升其能力素质。一是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素质。基层公务员在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还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管理等相关知识学习, 扎实掌握岗位专业技能, 克服“本领恐慌”, 在不断的学习当中领悟、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成为本岗位、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二是创新工作的能力素质。基层公务员在执行过程中要顺应形势要求, 转变思想理念, 因时因地制宜, 有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的精神,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要合理运用策略, 善于创新、勇于探索, 从而拿出新问题的解决策略;三是整体协作的能力素质。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加强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协调配合, 执行过程中能够在工作当中将轻重、大小、主次分清楚, 不推诿扯皮, 做到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共同推动基层工作的顺利执行。
(三) 创建高效执行机制。
建立健全高效的执行机制, 是提高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的保障。一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正确的决策时有力执行的前提, 一项政策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克服“长官意志”, 注重科学化、民主化以及程序化, 多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执行政策的相关基层公务员的看法, 使其更切合基层实际, 使执行政策的基层公务员能够认同与理解, 从而提高其执行的积极性和质量;二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机制。科学界定和细化基层公务员岗位职责, 以权责相称为准绳, 建立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做到以岗定责, 责任到人;三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做到对基层公务员的每一项“执行”, 都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 并以此作为其薪酬、培训、奖惩、晋升的客观依据, 使其树立起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不断激发其提高自己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政府执行力是将行政目标转化为行动效果的关键, 基层公务员执行力关乎行政目标的最终落实和有效实现。我们要共同努力, 进一步探索提升其水平的有效途径, 从而提升机关的效能, 促使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摘要:提高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是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行政目标实现至关重要。本文对基层公务员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进行分析, 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的途径, 从而促使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执行力,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西德兴市委组织部调研课题组.基层干部执行力“缩水”现象探析[J].领导科学, 2009.5.
[2]付铁军.论基层公务员执行力的提升[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0.3.
[3]陈素霞.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3.
[4]孙方方.提高行政执行力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3.
公务员执行力论文 篇2
摘要 当前,某些基层公务员在行政执行力方面存在行政不执行、行政乱执行等问题,为此,应从执行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执行主体、执行技术等方面着手,探究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建设的策略,以期提升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能力。
关键词 基层公务员 行政执行力建设 策略
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可界定为依法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各项行政任务,有效达至行政目标的实作能力。在政府职能建设体系中,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在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建设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基层公务员在行政执行力方面存在“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果”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行政不执行、行政虚执行、行政慢执行、行政机械执行等方面,严重影响组织决策和目标的实现。为真正提升和改进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建设。
一、精力打造积极向上的行政执行文化
(一)提升行政执行文化建设的认识
要提高公务员行政执行力,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政府特色的执行文化做支撑。政府执行力文化最初是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只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其巩固、细化、最化,才能变成自觉行为。它对内具有思想凝聚力、行为约束力、工作激励力、团队战斗力等;对外具有文化辐射力、形象塑造力、成就展示力等。而当这种文化与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执行行为融合在一起,必然带来有形的或无形的、自身职能的和社会影响的良好效应,为打造现代政府注人新的活力。
(二)加大行政执行力文化的研究
当前,对基层行政执行力文化的研究较为薄弱。提高公务员行政执行力仍然需要外练内修,先进的理念决定先进的行动,先进的文化产生先进的动力。有效的行政执行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张力是无限的,可以不断创造、重复使用,其产生的价值不可估量。但我们目前对此的研究和探讨相对较少,对已有的成果提炼也不多,因此应大力加强该方面课题的研究力度。
(三)发挥行政执行文化主体的示范作用
在建设执行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者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的行为将决定其他人的行为。领导者的执行力决定着一级组织或部门的执行力,改变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是改变整个组织或部门行为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领导者的执行方式、方法、习惯,很自然就成为执行文化的实际内容。因此,在建设政府行政执行文化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观念、以身作则,带头提升行政执行力,实践执行文化倡导的观念和行为,大力倡导忠诚、勤奋、坚韧、主动的精神,从深化公务员的目标感、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着手,讲原则、重结果,讲速度、重质量,形成职责清晰、目标明确、奖罚分明、政令畅通的工作机制,最终建立起一种注重实际、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执行文化。
二、合理构建切实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完善基层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
一方面,着重解决健全基层公务员进出口机制畅通问题。进口就是思考和建立如何根据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以及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中选用公务员。也就是把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作为执行力体系和效能革命动力机制的着力点。出口就是公务员试用期制、岗位聘任制、交流轮岗制、竞争上岗制、责任追究制、公务员离岗培训制和辞退制等,保证畅通出口,形成行政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务员岗位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规范基层公务员行政行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年终目标考核和岗位目标考核的要求,细化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行政执行基本要求,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做到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二是责任层级清晰化。明确和细化各层级、职位的责任。制定明确的职位责任书,以明确执行主体责任。三是岗位责任具体化。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管理职能,将每个岗位的责任细化,尽可能量化。明确如何履职尽责以及失职失责的代价。
(二)健全基层公务员绩效管理考评机制
绩效考核是执行力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及绩效考核过程中,应以公平体现贡献价值为标准。一是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围绕岗位职责和重要工作。应根据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发展变化,有所侧重地进行科学考评,对“软指标”尽量归并,突出重点,可采取总体目标和关键业务两种界定方式的优点,既明确目标导向,确保“做正确的事”,又抓住关键业务,重点突破。二是绩效考核体系在机会上应创造平等。目前很多部门采用的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由于考评内容多、时间短,而且是分组进行,容易造成不公平。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适时推进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考核,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
三、综合提升系统全面的行政执行主体能力素质
一是执行道德力。即公务员以忠诚、勤奋、认真、坚韧、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强烈的目标感、使命感、紧迫感受,以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等内心信念来支持执行的道德规范力。公务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道德修养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它素质的不足,可以支持其取得优秀的业绩,这样的实例在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是有例可循的。
二是任务领悟力。即在接受行政执行指令后能正确地领会其实质、意图的能力,否则错误的领会执行越有力危害越大。
三是目标计划力。即行政目标进行细分使其更具有执行性的能力。公务员应在正确理解任务的基础上能将每一项较大的目标任务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阶段性目标或全面考虑并设计好完成一项任务的所有细节,以保证不会因小失大而是全面完成任务达至目标。
四是时间管理力。包括有效利用和更新时间管理工具的能力、设定工作节奏的能力、统筹安排时间的能力等。
五是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力。据了解,基层公务员中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人员还不在少数。有公务员告之有的单位现代办公设备只是一件摆设。政务信息交流在现代社会日益频繁和重要,发电子邮件交流信息可以在数秒或数分钟之内即可完成,不能应用者无疑会迟滞行政执行力。
六是沟通协调力。在现时代,政策和方案的落实往往会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动员各方面的资源。一项任务的完成不是单靠一己之力,而是靠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执行者要运用强有力的沟通能力保证实现自己的执行。
七是适时创新力。即能将政策的原则性与实际工作的具体性、特殊性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尽力完普科学合理的现代行政执行技术
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应用现代行政管理技术和方法,重点要理顺“靠领导推动执行”与“靠流程推动执行”的关系。从“靠领导推动执行”向“靠流程推动执行”转变,消除“机关病”,突出建立以“靠流程推动执行”为主、以“靠领导推动执行”为辅提高执行力的体系,在执行技术应用上提升执行力。另一方面,还要提炼行政执行的关键业务流程。通过对关键业务的流程进行设计,来保障整体业务的顺畅运作。确定行政执行流程的核心内容。行政执行流程由许多个流程点组成,要明确流程点所包含的内容,对每一个流程点按照统一的规范执行以保证运作效率。明确行政执行流程运作部门。每一项行政执行流程都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的共同运作,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角色是什么,谁是主导部门、谁是参与部门,在部门内则应明确岗位职贵,谁是主办,谁是协办,分别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具有什么权限,即明确职能定位。规定行政执行流程运作时间。明确每个流程点的内容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处理这些内容的时间应该有多长,使每项流程具备可预见的结果性。确定行政执行流程评估标准。使行政执行流程本身具有检核或者信息双向流动的职能,以便对流程的结果予以评估和传递,从而保障流程运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责任链接无缝化。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程序和责任处罚,确保环环相扣,互不交叉重叠,有责必有罚,使每项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
【参考文献】
公务员执行力论文 篇3
一、依法治国理念的缘起与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 不应该是人来统治的, 而应该由法律来统治。”《韩非子·有度》指出:“国无常强, 无常弱。奉法者强, 则国强;奉法者弱, 则国弱。”建国后, 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一直强调行政机关要“依法办事”, 要遵守规范。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依法行政”概念;1997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6年, 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2007年, 党的十七大将“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抉择,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 取得了巨大成就。
法治思维就是从法律的视角, 按照法律的规范、法律的精神、原则与目的做出决定, 处理和解决问题, 而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其主要特征是公平、自由与竞争, 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 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随着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原来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要逐渐发生变化, 要转变为由市场来主导和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政府职能要实现两个转变, 第一要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 第二是要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性政府转变。重新回归政府的本质特征, 实现从重经济到重保障、从重管理到重服务、从重权力到重责任、从重领导到重协商, 真正建立一个有限、责任、法治和透明政府。
二、县级政府的职能与权责
1. 传统县域政府的职能、权责
古语曰:“郡县治, 天下安”。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状态和延续了20多年之久的市管县体制。一方面市管县体制扩大了市的行政势力范围, 市县之间资源争夺冲突加剧, 致使行政成本高, 行政效能低;另一方面, 市级政府利用科层制的层级优势, 截留县级资源,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执行力的提高。政府执行力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 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县级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政策执行无力、执行不力、执行费力和执行过力等情况。“国权不下县, 县下惟宗族”的历史传统也导致县级政府在历史上并没有形成对乡镇政府的有效领导, 乡村社会权力真空一直存在的事实也使县级政府实际执行中落实到位有难度。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农业大县, 工业小县, 财政穷县”, 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财政饭”。中国传统社会具有自我主义、公私群己的相对性、人治社会与长老统治的特点, 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 不是法律, 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和权力运作, 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为基础。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此外, 以熟人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环境和市民社会发育的不完全, 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以情代法、人情行政, 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就在所难免。 (1)
2. 省直管县体制下的县级政府职责
市管县的体制, 不但增加了行政层级, 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高效运转, 而且使市县之间争利严重。从2002年开始, 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先后进行了“强县扩权”的改革, 给重点县下放了一些地级市拥有的经济管理权限, 在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省管县”的格局。2005年6月6日,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 具备条件的地方, 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县域管理的权限, 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职能转变使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为宏观调控职能。半小时或一小时交通圈, 城际铁路, 动车和高速公路以及科技信息的发展, 使省与县的空间距离缩短, 扁平化的层级组织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省直管县”体制主要包括人事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 省直接管理县财政, 能加强省级财政的统筹能力, 减少市级财政对县财政的截留, 提高基层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县级公务员执行力阻滞因素分析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在我国, “执行力”这个概念最早是在行政法学领域里运用, 作为政府行政管理意义上的政府执行力, 主要体现为政府职能部门贯彻政策、计划、命令的能力, 执行力、公信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执行力不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1. 体制制度的局限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指出, 只有在制度的有效设计和功能充分发挥的条件下, 制度的收益才能较好的实现, 当权力潜规则侵蚀制度的权威和有效性时, 无论如何有效设计制度, 其收益都要大打折扣。目前我们所进行的深入改革, 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功能的充分运行, 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福利增加的目的, 最大程度上实现“制度收益”, 抵消沉没“制度成本”的影响。但一部分公共权力代理人, 利用权力寻租, 通过侵犯公共利益或第三方利益直接攫取公共资源, 破坏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公正、公平分配, 使制度“异化”, 使社会公众的信仰迷失, 对正式制度, 正式规则的信任感降低, 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事务中, 就更易寻求“熟人社会”的规则, 自身积极主动地按照潜规则办事, 久而久之, 就会恶化社会风气, 破坏社会主体的良性预期, 增加重新构建制度来规范社会主体的难度, 增加实现社会治理和善治的成本, 危害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 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要提高司法公信力, 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切实推进司法独立, 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防止行政干预司法,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干预司法办案的, 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晋升通道的不完善
经过20多年的建设, 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已初具雏形, 但其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晋升通道还不完善。根据统计资料, 截止2013年, 我国公务员总数约为717.1万人, 县级以下工作的政府公务员比例约为70%, 他们直接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直接体现着政府的形象与工作效能。自20世纪80年代李普斯基开创“街头官僚理论”以降, 在现代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度中, 作为与公民面对面直接接触的群体, 基层政府的一线工作人员成为政策执行和变通决策的代表受到公众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基层公务员也即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控制约束机制以及行动逻辑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现代性产生稳定性, 现代化带来不稳定性。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不断增强的社会冲突势能和降低社会摩擦系数, 那就会出现矛盾对立的加剧和社会的不稳定状态。县级公务员群体以行政执法类为主, 专业技术类较少, 近期的司法体制改革也明确了司法领域的分类管理原则, 尤其是2014年12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 职务是权力的象征, 也是责任的承担, 职级是现实利益的体现, 同时也要求其用能力、业绩以及资历来获取应得的利益。这就统筹考虑了公务员职业发展的不同价值追求, 弱化了职务对待遇的影响, 强化了职级对待遇的分量, “为基层公务员打造了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两条上升通道, 打破了机构规格对基层公务员的“压职压级”困境。” (2)
四、依法治国理念下的公务员执行力提升路径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 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3) 基层公务员对内承接着各种权力和法律规范的意志, 政治家制定的各种政策依赖于他们认真的贯彻执行才能化为有效的行动。这就导致了街头官僚在最直接的交换行动层垄断了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供给, 以血缘、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和知识文化水平几个要素作为特征的差序格局仍然会越来越固化和僵化。
1. 全面履行职能, 确保权责一致
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 公民的资源获取途径与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对政府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 这就要求政府的工作人员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不断更新执政理念, 修正自身的行为思想, 学习本领域的专业知识, 不断创新服务型政府执政的方式, 用法治理念做指导, 用创新型文化做保障,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工作使命感, 强化积极履行职责的内驱力, 真正履行好人民赋予的权力, 切实从公民利益角度出发, 积极预防化解矛盾, 解决各种问题。贯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以公平正义价值观作为执行价值观, 兼顾公平效率与平等, 要用科学理性使行政行为高效化, 排除非理性、非科学因素干扰, 节约行政资源, 同时, 还要兼具人文关怀, 以自身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和专业知识学习, 以提高执行中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 以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对服务对象充满真情与耐心, 避免产生畏难、懈怠情绪。
2. 完善监督制约, 创新考评机制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4) 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需要规范行使, 服务型政府构建需要职责明确, 唯有用制度监督、规范、约束、制衡权力, 才能保证权力不被滥用, 保障权力发挥其应有的力量。我国政治体制受封建专制主义影响很深, 传统的政治文化也缺乏民主基因、法治经验与法治环境。树立法治思维理念, 弘扬法治精神, 建立法治信仰, 是实现公平正义法治中国的根本要求。要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 让依法办事成为一种习惯, 让恪守法律规则成为一种自然, 这样才能使法治具有更多传播的正能量。健全完善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避免出现“上级监督太远, 同级监督太软, 下级监督太难”的局面, 对于严重违纪的公务人员, 要敢于运用“断崖式降级”措施, 避免带病提拔或平级调动和复出, 起到良好的威慑效应。大力推行政府自我革命, 制定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 从法规上界定好政府权力与市场、社会、公众的边界, 清晰产权, 让政府掌握的公共权力呈现在阳光的照耀之下,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全面推进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政务超市、市民之家等便利惠民的行政方式, 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结语
法治是一种系统的规则治理的价值接续和技术安排, 法治理念和法治中国, 是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在国内法治文化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统一, 其建设场域是中国的, 是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以及政治经济条件, 其目的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服务于中国的权力规范。为有效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定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保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执法要有据, 行政裁量要公正, 执法环节要文明。这不仅体现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也体现了现代文明政府的治理能力。
摘要:法治思维就是从法律的视角, 按照法律的规范、法律的精神、原则与目的做出决定, 处理和解决问题。“郡县治, 天下安”。传统县域管理体制与现代“省直管县”治理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对提升县级政府公务员执行力有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影响执行力的阻滞因素, 提出了准确领会把握中央精神, 厘清职能, 完善监督制约, 创新考评机制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法治理念,县级政府,公务员,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告政策分析标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韩志明.街头官僚的空间阐释—基于工作界面的比较分析[J].武汉大学报, 2010, (07) .
[4]周其仁.改革的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公务员法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篇4
“公务员法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市人社局:
按照0人社字[2012]5号文件精神,我局进行了精心组织和严格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市00局自接到文件后,领导高度重视专项检查工作,专门召开了会议研究部署全面自查工作。成立了“专项检查”领导小组,由00任组长,00任副组长,成员:00。由00负责具体抓“专项检查”工作。
二、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市00局“专项检查”小组,根据文件精神和00局工作的实际,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专项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小组成员进行自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制定方案,具体落实。
市00局“专项检查”小组研究制定了自查方案,针对文件要求,重点查找法律制度、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操作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我局在人员录用交流、考核奖惩、职务升降、辞
职辞退、教育培训等工作中,一直严格执行公务员法,通过这次自查,没有发现我局有规避公务员法的行为和其他有关违规行为。受00局行政编制少的限制,多少来我局没有考试录用公务员,目前,我局领导编制职数为3名、副调研员1名、主任科员1名、科员3名。实有人数为副调研员1名、主任科员1名、科员1名、提前离岗享受调研员待遇2名。
在这次全面自查工作过程中,我局工作人员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了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此报告
附:录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等人员情况表
非领导职务设置情况表
通化市00局
公务员执行力论文 篇5
一、公务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多类因素制约, 公务卡不常被使用
很多预算单位对公务卡未给予积极重视, 没能有效规范其结算方式, 公务卡的发放与使用仅局限于单位高层领导, 公务卡在基层公务人员中尚未普及, 即使发放的公务卡也多数处于睡眠或注销状态, 使用效率极低, 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由于公务卡有一定的还款期限, 一旦超过这个期限就会对持卡人进行经济处罚, 打消了公务员用卡的积极性, 也有很多公务员受到日常习惯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 愿意使用现金进行日常交易, 对这种公务卡的使用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在潜意识当中还没能产生一种认同感, 更不必说积极使用。
(二) 缺乏集中有效的公务卡结算业务核算
公务卡因为刚刚问世, 其运行的制度化过程正处于形成时期, 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很多预算单位没能有效地开展结算业务, 公务卡结算没能列入财务与会计项目中, 单位的财务系统内部也不能反映每段时间内公务卡的消费状况信息, 一旦需要查询相关信息, 或者做统计结算等, 只有调用最初的账目材料。这样就为财务对账核算等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 公务卡制度无法有效控制腐败问题
虽然在公务卡制度的影响下, 公务员能够凭卡交易, 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务支出更为公开化, 与过去的伪发票报销行为相比, 具有进步意义, 然而, 由于公务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与不足, 这也为一些公务人员提供了假公济私的可乘之机, 例如:想方设法增加刷卡次数, 非法开更多的发票, 利用商家促销的心理, 为各自利益同商家媾合, 这就使得公务卡制度仍然无法从根源上杜绝腐败问题。
(四) 持卡人信用等级低, 造成了不良影响
公务卡不仅能够服务公务, 也可以被个人使用, 然而, 持卡人多为公务人员, 他们会经常面临职位的调动, 或者因为各种情况离开所在单位, 如果所持公务卡没能及时得到处理, 内部的消费没能得到偿还, 就会加剧持卡人所在单位的任务和负担, 同时, 也会使银行一方降低对单位的信任。
二、公务卡制度执行中的对策分析
(一) 增强用卡意识, 增加公务卡的使用频率和运用范围
为了培养公务人员对公务卡的积极意识, 预算单位要做好公务员的思想引导与实际培训工作, 可以以召开会议、制度制定或者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来向他们宣传公务卡的优点和基本使用常识, 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事项等等, 使全体公务人员都能够转变观念, 积极认识到公务卡的优势, 解除他们的消极意识, 能够主动地利用公务卡。同时, 财务工作者也要做好及时、准确地做好报销工作, 不仅要全面、详实地核查申报人上报的单据信息, 包括:每一个款项进出账目的时间, 而且要确保及时地进行转账, 使一切款项都能在规定期限内还付, 防止出现由于转账不及时, 而出现的违约失信现象, 全面维护持卡人的利益, 以及单位的利益。
(二) 加强公务卡结算管理与核算账目
开展公务卡结算工作时, 相关财务工作者要根据当前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进行, 如果是零余额的结算方式, 持卡者则需要将刷卡时的发票以及各种消费凭证全权上交到自身所在机构的责任人, 经责任人审核后再上交财务部门, 财务部利用公务卡管理系统来对这些信息加以一一核对、处理, 当不存在任何问题后, 再进行会计凭证编制。
(三) 完善预算管理, 控制腐败现象
为了有效控制公务员公款乱用的腐败现象, 就要加强预算管理, 彻底遏制腐败问题。首先要完善预算编制、审查与监督等制度, 包括预算实施后的审计制度, 将各个支出项目都要全面、准确地编制出来, 确保每一项支出都能够公开、透明, 要确保财政预算被全面监督, 得到有效制约, 一旦在审查中发现有损公肥私的现象, 一经查实就要严惩不贷。
(四) 健全公务卡受理机制以及信息管理系统
要不断扩大公务卡的使用范围, 通过健全公务卡运行机制建设, 来使公务卡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全面促进公务卡的使用和推广, 行政机构要做好同各地区、各类型银行的交流协作, 以安全、合法、合规为准则, 确保公务卡机全面安装, 实现公务卡能够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广泛使用, 使公务卡制度得到广泛的普及, 实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总结
公务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改革的一大举措, 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 公务卡制度有效规范了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控制了腐败与违法乱纪现象, 从长远利益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世录.浅议事业单位公务卡改革[J].现代商业, 2010 (06) .
[2]黄茹.基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高校推行“公务卡”制度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03) .
[3]孟丽.公务卡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与控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 (02) .
公务员执行力论文 篇6
(一) 平衡论的基本观点
平衡论, 即权利义务平衡论, 亦称兼顾论, 是我国一些行政法学者的主张。该理论主张, 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的差别与统一是现代社会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现象, 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应该是统筹兼顾, 不可只顾一头, 反映在行政法领域, 其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总体上应该是平衡的, 这种平衡既包括不同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平衡, 也包括同一主体自身权利义务的平衡。平衡论认为, 一方面,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 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权力, 并维护这些权力的有效行使, 以达到行政目的;另一方面, 又必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强调行政公开, 重视公民权利的参与和权利补救, 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这两个方面不能偏废。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 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公共利益。
(二) 平衡论在警察管理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1.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的需要。
在当代中国, 建立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目标。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警察权力和公民权利是社会管理领域重要的一对矛盾, 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是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前提。警察权力的滥用和公民权利的滥用都不可能保持稳定与和谐的秩序, 警察权力滥用容易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引发社会冲突和矛盾, 而公民权利的滥用容易导致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因此, 二者的平衡对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
一切权力都容易被滥用, 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道理, 权力如洪水猛兽, 只有加以约束, 才能保障公民权利不受到侵害。警察权力虽然根植于公民权利, 但是一旦分化出来, 便容易被滥用。因此对警察权力的约束, 便成为必要。对警察权力的约束有许多方式, 其中以公民权利监督警察权力是一条重要的方式, 另外是通过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但是不论是哪种方式, 都是以平衡权力和权利为基础的。
3. 规范和保障警察合法行使权力的保障。
警察权的广泛运用, 是因为它的正义性质, 而“正义根植于信赖”, 正是长期以来警察在保证公民权利和人民群众利益方面做出的努力换来的, 所以保障警察权利的实施是必须的, 然而同时又要对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监督, 以切实保护公民的权利。有权力也必有控制。既要授权又要控制正是对平衡论的最好诠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条的规定正体现了平衡的思想。
(三) 平衡论在警察管理领域的体现
平衡并不代表绝对的对等, 具体到警察管理领域来说, 公民权利和警察权力是不能用量来衡量的, 具体来说:
在警民关系中, 公安机关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拥有警察权;而相对方代表着个人的私人利益。警察权力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权利, 它源于相对方权利又必然和它相冲突, 并受到相对方的制约, 二者是不可割裂的一对矛盾。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既不互相等量也不互为内容, 在具体的法律关系当中总具有非对等性。非对等性是这个领域的独有特征, 这里的非对等性存在于行政法的各个关系中, 在实体的关系中, 法律承认警察权具有先定性和公定力, 以保证实现公安机关的效率和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样在实体上就形成了不对等的一种关系。但是到了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中, 程序对警察权力的制约就要大一点, 一般在程序中具体规定行政机关的义务, 但是只要警察能够合法行使权力, 这种不对等性还存在, 这是保障警察执行公务的必要前提。最后还有监督行政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 相对方的权利则显得比较大一点, 这种阶段性的权利义务差别就是非对等性。通过这些权利义务的非对等性, 就能使警察权力和相对方权利达到一种状态的“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综上, “平衡”不等于“对等”, 在警察执行公务领域, 虽然受程序的制约, 但主要是要保障警察行使权力。
二、警察执法、执行公务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分析
(一) 当前警察执行公务存在的障碍表现
警察是代表国家执行公务, 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依靠群体, 但随着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和复杂, 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不仅关系到民警个人的切身利益, 而且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神圣职责的正确履行, 影响到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和政府形象。警察权益及其保障已成为当今公安执法中普遍关注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 围攻殴打, 这种形式主要是在不法分子较多、民警较少的情况下进行。民警遭到人身侵害大部分是执勤执法时遭围攻殴打的, 也有部分在生活、工作之余遭到围攻殴打, 这种是最常见的障碍。
第二, 恶意投诉、甚至陷害。这种形式是在暗处进行, 比围攻殴打更具有隐蔽性, 情节更为恶劣。故意陷害的人都有充分的的思想准备, 这些人与个别民警有过节, 为了达到报复的目的, 就采取恶意投诉、故意陷害等不法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据统计, 自2005年以来, 某省公安警察执行公务中受阻挠和事后受到恶意投诉、诬告的高达1200多起, 警察因被侵权而受伤、名誉受损的达770多人。2005年, 某省全省110指挥中心共受理群众投诉2628起, 经查情况不实的有1824起, 占总数的69.4%。全省公安纪检监察部门共接到投诉、举报11994起, 失实和查无实据的占74.7%。
第三, 侮辱谩骂恐吓。这种形式虽然没有给民警的肉体带来危害, 但对民警心理健康是一种严重危害。特别是对交通警察进行语言攻击、威胁的事情更是举不胜举, 更有甚者, 个别其他部门的领导和领导下属也对警察正当的执行公务行为进行恐吓, 这些现象严重挫伤了警察执行公务的积极性也危害了警察执行公务的合法权益。有些警察因为无端地被谩骂和被恐吓, 在工作中变得缩手缩脚, 甚至不敢开展工作, 惟恐自身和家人受到伤害, 严重削弱了警察的权威和执法效率。
(二) 原因探析
从深层次来分析, 归根结底是警察拥有的警察权和公民权利的错位造成的不平衡状态所导致, 从而使警察在执行公务的时候没有了保障。具体来说, 分为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1. 内在原因。
(1) 警察的自身问题导致的不平衡。根据法律规定, 我国的警察职权几乎涵盖了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 有些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错误地认为警察是无所不能的, 在思想观念上以管人者自居, 往往“法”从口出, 在对待群众时“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甚至无理刁难, 严重损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结果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是群众往往会抓住某一个事件, 不理智地夸大事实, 造成警民关系的紧张, 暴力袭警事件频发。二是要求限制警察权力的呼声很高, 社会和舆论各个方面都对警察保持一种高度关注。公安机关不得不慎用自己的权力, 警察执行公务时候就缩手缩脚, 就会弱化保护公民权益的职能, 长期以往, 形成恶性循环。这实质上就是警察自身素质原因造成的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运行的不平衡, 形成执行公务的障碍。
(2) 警察机关内部管理造成的不平衡。警察权的行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警察强制是一种直接强制, 加之警察机关本身的武装性质, 使得警察权相对于其他机关的权力更为高效、及时、有力度。因此, 往往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对警察权产生依赖, 迫使警察大量地承担起社会职能, 有些公安机关出于种种原因, 可能会做出不利于警察的处理决定, 这也会加剧警察权力的收缩和相对方权利的扩张。
(3) 警察装备方面。警察是代表国家执行公务, 其权威性来自于国家法律权威和强制力, 因此, 装备在警察执法中就显得十分重要。长期以来, 装备落后、抗暴力和威慑力弱, 是一些地方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原因。同时, 公安机关对武器管理和使用武器的规定很严, 一般情况下民警执法办案均不佩带武器, 警察数量相对于相对人来说又不占优势, 这种不平衡在面对穷凶极恶的违法犯罪分子时更难以保障警察执法权益。
2. 外在原因。
(1) 舆论误区造成的不平衡。
(2) 法律规定对警察权益保护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不平衡。
(3) 相对方的意识淡薄带来的不平衡。
三、警察执行公务保障机制的构建
综上可以看出,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警察执行公务的障碍所带来的警察权力的弱化, 在某些地方造成了与相对方权利博弈中的弱势, 出现了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警察执行公务, 不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 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 应当注重警察权力和相对人权利的平衡, 保障警察执法权益, 具体包括:
1.加强正面宣传, 使公众走出某些舆论误区。当今社会环境下,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民警中出现极少数或者个别败类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 对这些人和事, 新闻媒体实行舆论监督无可厚非, 有利于公安机关根治队伍中的不正之风。但部分媒体报道将严肃的舆论监督话题进行有意炒作, 把对少数警察形象的非议上升到对民警群体形象的错误评价上。建议社会和媒体, 多报道如任长霞、肖琳的事迹, 需要人们多多看到民警的流血牺牲和忍辱负重。对于公安机关的不足, 也要从正面的角度来正确引导舆论。
2.准确定位和明确警察的职责和职权。当前, 改变警察职能泛化的现状, 促进警察的职业化是合理使用警力资源, 提高警务效益、为公安民警减负的必然选择。达成这种改变的前提是给警察职责一个合理的定位, 笔者认为, 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这一法定职能应该始终得到应有的强调。只有让警察权力回归警务化活动, 才能使公安机关的精力聚合起来, 提高服务质量, 更好地服务人民, 形成良好的警民关系, 从而使警民关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3.建立完善的警察培训机制, 提高警察素质和维权观念。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 执法警察应当提高执法素质。首先, 必须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学习法律专业知识, 提高警察的法律素养, 增强警察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其次, 应当教育广大执法警察转变执法观念, 将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紧密结合起来;最后, 教育公安民警个人也要敢于主张自己的权利。须知, 公安民警保护自己的权利, 并不仅仅是维护自己权益, 而是在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法律和正义。
4.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为保护警察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当今法治社会, 如果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 任何权利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实现, 所以要充分重视法律在权益保护上的重要作用。首先, 应当完善相关立法, 建议在我国刑法中增加对袭警犯罪的处罚条款, 以此凸显人民警察特殊的执法身份和地位, 给予强有力的保障。或者在《人民警察法》中开辟专门的章节, 列举各种侵害和妨碍警察执行公务的情形、标准等细节, 使警察在执行公务中遇到障碍可以直接引用《人民警察法》进行自我保护。其次, 建议修改《警械和武器使用条例》, 改“条例”为“法”, 保障和规范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的权限, 在使用情形、使用标准等方面尽量细化。
5.加强警械装备的配备, 鼓励依法积极使用警械装备。
首先, 赋予警察在人身安全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使用警械、直至使用武器自卫的权利。在教育民警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坚决杜绝粗暴执法、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发生的同时, 要充分提高运用手中警械装备加强自我保护、防范的能力。对于民警面对复杂情况能够正确依法运用警械装备进行有效的防护, 应及时予以表彰鼓励, 增加民警使用警械装备的“底气”, 做好民警主动预防执法被侵行为的坚强后盾。最后, 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 因为这是合法使用武器、正确使用武器的前提。
6.建立健全警察执行公务保护机构, 为保护警察权益提供组织保障。如果警察是因为履行职责、执行公务而其权益受到侵犯的, 我们就没有理由让其如同普通公民一样自寻救济。因为, 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是代表国家公安机关的, 对他的侵犯, 实际上就是对法律和执法权威的侵犯。为此, 在公安机关内部应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处理此类侵权案件, 为民警当家作主, 信以强有力的支撑。上海、辽宁、江苏等地也先后建立此类组织, 这既有利于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 也可使民警的执法维权工作落到实处, 真正为民警主持正义, 维护执法权威。
摘要:行政法的平衡理论是当今中国流行的一种理论, 在警察管理领域, 平衡论主要体现为警察权力和相对人权力的平衡, 文章对平衡论在警察管理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列举了当今社会警察在执行公务时遇到的障碍;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诸如社会对警察整体的意识、警察管理体制、警察的装备等方面的原因, 这些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警察权力地弱化带来的不平衡, 即警察权力相对于相对方来说, 不能顺利地行使权力。因此, 必须恢复警察权力和相对方权利的平衡性, 而构建警察执行公务保障机制是恢复和保障这种平衡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文章还提出了构建警察执行公务保障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警察,公务,保障机制,行政法
参考文献
[1].赵春玲, 张楚, 李政东.恶意投诉警察问题研究.载北京人民警察学报, 2007 (4)
[2].吴爽.北京警方成立维权机构, 受诬告警察将被正名.新京报, 2006-04-18
[3].詹肖冰, 谢佳, 叶欢.遭遇恶意投诉——对警察执法权益的再思考.http://www.china110.com。
【公务员执行力论文】推荐阅读:
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贯彻执行题审题方法详解08-27
公务员化论文06-16
公务员思维论文10-02
公务员管理论文05-26
公务员管理改革论文05-17
公务员法学论文06-09
公务员制度毕业论文07-21
公务员考试与逻辑学论文07-31
公务车辆管理论文06-05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论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