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记录(精选7篇)
课例研讨记录 篇1
课例研讨记录
——《水墨徽州》课例研讨记录 主持人 :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我们语文组的课例研讨活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的份量,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似乎是走进了误区:要么轻描淡写、放手自读,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要么难以割舍、精雕细琢。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确属“阅读精品”,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一课时的安排,变成了两课时、三课时,还觉余兴未了。精读与略读混为一谈,没有主次,没有差异,可谓是“并驾齐驱”,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千方百计挤时间,匆匆忙忙赶进度。以上几种症状的出现,主要是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而引起的。因此,我们组把“如何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实效性”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为了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组教师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相关资料,还进行了很多网上学习,撰写博客,互相交流,特别是参加了学区中心校的略读课文教学研究活动后,认真反思,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大家有了以下共识:略读课教学时,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受深的地方谈体会;生字会认就行,词语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做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一般不做读写结合的练习。如果要动笔的话,可以安排让学生写下对内容或语言的看法;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快速阅读类似文章的资料,让他们用课堂所得去学以致用,从相似的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我们想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高效完成略读课文教学”的问题,所以我们组以《水墨徽州》为例,进行了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我们主要体现“板块推进式”略读课文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徽州的?懂得课文以“水墨徽州”为题的原因,决定由于桂艳老师执教。刚才我们己经观看了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下面先请于老师就这节课做一下自我反思。
于桂艳老师: 《水墨徽州》是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有其自己的特点,语言优美,意蕴悠远。在课上充分阅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板块推进的略读教学策略,在这三个板块的教学中又有所侧重,采用先扶后放的策略,先渗透想象画面,感悟词句的方法,然后放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自己去获取营养,老师加以点拨。结尾注重与课外阅读相联系。并注重由读向写的迁移。写作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一种美感的迁移,一种美的情趣的表达。
在课堂上,有学生说不到,体会不到的,老师只能点拨,说得多了一些,但不说又体会不到,这是一个困惑。希望给予帮助和指导。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望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主持人: 王雅娟:
我先说说我的想法,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在这节课中于老师采用“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自读和交流,老师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和指导,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如在学习“街巷”和“雪中”两幅画面时,让学生喜欢哪幅画就认真去读哪一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把读书时间还给了学生。丛惠燕:
我谈一谈听于老师这节课的一点感受: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于老师的这节课上,略读课文的教学理念体现得很充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概览全文,了解大意,捕捉交流信息,有针对性的积累语言,关键抓大放小。根据课文有所侧重,以点带面,迁移运用。所以,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这篇课文的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展开描述,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神韵十足的水墨画。首先走进第一幅画“晨光中的徽州”让学生抓住最能反映晨光中徽州景色特点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点体会,让学生欣赏和语言积累,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顺序,赏读表达方法,体会拟人句的表达作用,感悟写作方法。真正体会到了水墨徽州的意蕴。我感觉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在课堂上的效果很好。学习“街巷”、“雪中”这两部分内容时教师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方式学习。在这里老师的不放心,方法上没能更加放手,指导的多些。这是我听完这节课的粗浅认识。
李冬梅:
我和于老师同组教学时间很长,她的严谨扎实的教风一直让我很感动。在她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她每一课都要求学生抓重点词句谈自己的体会,并且长期进行课课仿写训练。正因为这样,导致她今天的略读课《水墨徽州》的教学给人的感觉有些精读和略读区分不太明显了。我们从她的板书中就能看出她对课文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有课文的内容的板书;有经典感悟的板书;有关于写法的板书。可见老师在设计此课的时候就犯了大多数教师都犯的错误“精雕细琢、难以割舍”。就这节课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水墨画本身就是一种很有特色,很古老,很有韵味的国画,没有一定的绘画素养的人是很难欣赏和体味它的独特美的,何况是刚刚十几岁的普通小学生,单单这一点就让学生为难。文中作者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古老的徽州如水墨画一样美。在课堂上,大家都有同感,学生对徽州的美是意会而无法言传,真的是让人感到心急。说句实话,作为教师也很难再用更美的词藻转述作者要表达的意境。所以说,我认为这节课不妨就放开些,首先就是在粗略地体会完文章后指导学生美美地读,不必字字斟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借助多媒体,利用影音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徽州如诗如画的古韵。然后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阅读,这样一来,既丰富了课堂,又减轻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和学生两相悦。以上只是本人的片面理解,还请在座的各位商榷。
刘英华:
于老师的教学,采用了学法迁移,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是欣赏感受它的美,在第一部分扶的过程中,渗透前边课文中学过的学习方法,教师主导描写的顺序,注重方法的引导,后两幅画则以这种方法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紧扣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范文来教。课堂交流时间应该相对压缩,用于课外阅读拓展。赵卫红:
这是一篇文字很美的文章,非常适合语言积累。于老师在教学中就注意了这一点,她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语言优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诵读中积累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析句中,自然而然的把好词佳句记忆在脑海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的写作铺平了道路,所以略读课文“光说不练”不行,适当的写话训练也是必须的。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于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而且也设计了练笔作业。符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让学生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叶校长:
略读课文是很难上好的,老师既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深入感悟,又不能完全放手,这个度不太好把握。而把握好收放的“度”也恰恰是上好一篇略读课文的关键。看的出来,于老师自己对今天的课不太满意,纠其原因,我觉得是这堂课教师牵引的成分还是多了些,放手不够。要想解决适度收放的问题,对教材的适度取舍很重要,不能面面俱到。课标中指出略读能粗知大意,词句理解不做重点。就这篇课文来说,我认为抓住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好读美就行,把刚才李冬梅老师说的那种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读出来即可。当然略读课文也不能一概而论,根据课文特点特别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赏析,但必须“精挑细选”,相对精读课文来说,重点应该更突出,目标更明确。
主持人:
我们的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以往在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以下五种策略:、大胆放手,自读时间留“足”。2、“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3、找准着力点,引导求“精” 4、内引外连,课外拓展求“宽” 5、发挥个性,学习方法求“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苏主任做专业引领。
苏主任:
首先肯定这次课例研讨活动很成功,选题有价值,有研究意义;活动能按教研室总结出来的课例研讨模式进行,顺畅自然;老师们能结合平时的学习,上升到理论高度,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既指出优点,也找出不足和值得改进探讨的地方,研究的氛围浓厚。
关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它和精读课文的区别在于: 1 .精读课文要求理解到位,略读课文在理解上不求过深、过透,粗知大意即可。.精读课文要求师生互动,略读课文以学生活动为主。3 .精读课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略读课文不求全,可以就某一方面进行,如说理性的文章可以围绕一个问题讨论;写景的文章以朗读为主,想象画面;写人叙事的文章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表演、续编等。要因文而异,因班级学生情况而异。
主持人:
听了苏主任的专业引领,使我们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略读课文教学的其它方法。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说: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怎样才能做到“活”呢?这就要求我们博采众长,走自己的路。我们会不断努力。
附:教学设计 水 墨 徽 州
回民小学 于桂艳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懂得文章以“水墨徽州”为题的原因。3、根据文章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练习写描写景物的片段。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懂得以“水墨徽州”为题的原因。教学难点:
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整理有关徽州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水墨徽州》,解题
齐读课题。水墨指的是什么,学美术的同学该知道,谁来讲一讲?(教师结合水墨画,讲水墨画讲究要有浓浓的水味,还要有墨的意趣。有种模糊朦胧的美。)徽州指的歙县,那么题目为什么叫水墨徽州呢?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出三幅画的名称。
二、学习晨光中的徽州。、让我们走进第一幅水墨画中,去感受晨光中的徽州的独特风韵。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把我们带进这幅画卷中,去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水墨画的特点。我们大家闭上眼睛,仿佛就来到了徽州。读后,你觉得是怎样的一幅画卷? 2、把你最欣赏的景物描写的词语或句子划下来,给大家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柔光轻拂
优美弧线
山影朦胧
隐隐约约 —— 水墨画的美、引导找出描写的顺序。
这么美的画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先写练江——桥——街市(下游)
三、学习“街巷”与“雪中”两幅画面。、师:接下来,你或是随着作者漫步大街小巷,或是与作者欣赏雪中的徽州。下面的两幅水墨画,你喜欢哪幅就认真去阅读哪一部分,要求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边读边想象,把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划下来,想想体会到了什么,可以简单做些标记。、交流与点拨。
A 街巷
预设:(山水胜景
墙
小巷
荡漾出清新和质朴)点拨:想象一下,如果来到这大街小巷,你的眼睛会被什么景物所吸引? 板书
想象
B 雪中
预设:(优美纯净冬日画卷
古色古香的山水画)点拨:拟人的写法,写出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悠久,山水画大气、厚重。
四、小结: 作者以“这就是古老而美丽的徽州”结尾,使人意犹未尽,我们再加一句这就是水墨徽州。这篇文章成功地写出了徽州的美,写出了独特神韵。读这样的文章是一种享受,课外多找些这样的文章读一读。
五、作业练笔:
同学们,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的眼睛也定格在某一处美景之中吧,让我们发现它的美,尽情表达它的美,可以写雪景,写公园的某一处风景,写旅游中见过的美景,也可以写出一些历史与文化信息的园林。写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加入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写法。
课例研讨记录 篇2
一、充分做好主题课例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1.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主题”
“备主题”是指教研活动的主持人在研讨活动前要对研讨的主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而这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来源于对研讨主题的理论学习和深入领会。也就是说, 主持人在主题课例研讨活动前, 要对主题的来源、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 充分准备, 并通过学习与思考对研讨主题拥有自己的观点、态度、意见、方法。其实, 这也是每一个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在研讨活动前要完成的准备工作。但是, 做为研讨活动的主持人, 不管你是一把手校长、主抓教学的业务校长, 还是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 就是所负责的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领头羊”, 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学习, 掌握足够的教育理论, 提升专业水平, 让自己成为本次主题研讨活动的专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正常开展。
2.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教师”
一是了解做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围绕主题准备的课例内容, 要研究的问题、教学设计意图以及前期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等等。二是重点了解教研组其他教师对所研讨问题的观点和理念, 预设教师在研讨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研讨状况。由于每个教师在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个体经验、资历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 因而对同一主题的思考与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其实, “备教师”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更灵活地应对研讨活动中“生成问题”的把握, 因为有时候“生成问题”很容易成为又一个教师感兴趣的问题, 可是往往这些生成的问题是偏离了研讨活动主题的。因此, 研讨活动主持人必须头脑清晰地分析研讨内容是否紧紧围绕研讨主题, 不能被教师的其他问题“牵着走了”, 而要将教师从偏离的研讨问题中拉回到研讨主题, 保证教研活动沿着正确的研讨方向进行。
3.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方案”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持人必须是主题课例研讨活动方案的主要设计与策划者, 要亲自参与研讨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策划, 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在研讨过程中, 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 把研讨活动推向高潮。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 而不是被动的研讨方案的执行者。
二、准确把握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现场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不是一个按照既定剧本背台词的演员, 而是整个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角, 是课例研讨活动进程的推进者, 应该引导教师始终围绕问题的焦点, 正确把握问题的研讨方向, 灵活掌控研讨活动的现场。
1.主持人要会观察
主持人要注意观察每个教师在课例研讨活动中的情况, 随时了解他们有什么意见、要求、问题, 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并把它记录下来, 作为讨论、研究中的相关内容。主持人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整个研讨现场, 并进行适度调控。如遇到发言不积极甚至没有人发言的情况, 就要激发大家发言、带头发言, 并讲一讲讨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如果因某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有些上火, 主持人就要设法平息争论, 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 阐明教学方法问题需要有这种百家争鸣精神的观点, 分析他们各自观点的正确性、科学性、创新性, 并通过自己的分析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分别指出他们各自的偏激和不足之处;如果讨论走调, 研究跑题, 主持人就要及时提醒、矫正;遇到老师们心不在焉的情况, 主持人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研究的情趣和积极性。
2.主持人要会倾听
主持人真诚的倾听, 能够最大限度地唤起教师的话语意识和愿望, 让教师想说、敢说、多说, 使教师的话语权在研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虽然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之前, 主持人对参与研讨活动教师的观点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 研讨现场是真实的, 不同的观点碰撞以后, 新的观念与新的策略是否与当时研讨的主题相匹配, 是否能达成一种对问题相对一致的看法。这就需要主持人一定要善于倾听教师之间的对话, 从对话中捕捉教师的各种信息, 从而了解教师的困惑, 发现教师的内在需要, 梳理出最佳策略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主持人要会引导
有效率的、真实的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不是作秀, 主题课例研讨方案不是舞台剧本, 主持人和教师不是演员。主题课例研讨的过程是主持人引导教师们思考、探究的过程, 研讨主题就是主题课例研讨的问题, 也是研讨活动关注的焦点和核心。因此, 主题课例研讨就要从“研”字入手, 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以问引答, 以问促疑, 以问导思, 进行层层深入的引导, 让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 进行对话交流, 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理性认识。研讨活动每个环节, 主持人都要承上启下进行小结, 涵盖大家研讨的主要观点, 组织大家做简单的归纳, 并做好向下一环节过渡的引导。同时, 对研讨中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困惑、新见解, 主持人也要进行引导和梳理, 形成下一轮研讨的新主题。
4.主持人要会激励
实事求是地说, 每个教师对参加主题课例研讨活动都是有压力的。作为研讨活动的主持人要理解教师的心理感受,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让教师可以针对研讨主题自由言说, 自由质疑, 自由争论。同时, 让教师明白参与研讨的教师与讲课教师的关系是同伴互助的关系, 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 坦诚表达, 一起面对真实的教学信息, 共同寻求成熟的教育理念。因此,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 主持人要鼓励每位教师大胆而踊跃地发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伙伴进行深入的交流;鼓励教师尊重他人观点, 实事求是, 实话实说;鼓励观点的争鸣与思想的交锋;也鼓励求同存异, 相互理解。只有充满平等、民主精神气息的研讨, 教师才能充分感受到心理安全与精神舒展, 才能进行一种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对话与交流。
另外, 主持人还要懂幽默, 会用风趣的语言活跃研讨现场的气氛, 激发教师的“谈兴”, 真正让大家各抒己见, 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对话, 引发思维碰撞。
三、发挥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专业引领作用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专业引领的高度是评价研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研讨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专业引领是面向全体教师更具体、更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 如果没有主持人的专业引领, 教师的行为始终只能停留在模仿、复制的水平。因此, 主持人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的专业引领, 不是一个主题课例研讨活动最后的理论归纳, 而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 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的总结与提升。所以, 主持人在研讨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与现场研讨教师进行有效互动, 能够冷静地面对教师们的不同方法和策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 把肤浅的想法加以提升, 把零碎的思维加以统整, 达成新的有效共识, 形成本次研究活动最终的研讨成果。最后, 引导教师将研讨的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和创新, 让专业引领更具高度, 更有效果。
摘要:主持人是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灵魂人物, 其专业水平、组织能力、对主题课例研究方向的正确把握, 直接影响着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效果。因此, 主持人必须做好主题课例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准确把握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现场, 充分发挥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专业引领作用, 才能使主题课例研讨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何主持主题式课例研讨 篇3
主持人 主题 课例研讨 专业引领
主题式课例研讨是围绕教研活动主题,以发生在课堂的典型教育教学实例为载体而展开的教育教学研究和讨论。由于它贴近大众、即时方便、交互性强、实效显著,越来越受到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一年来,通过参加全县各中学的主题式课例研讨活动,我发现课例研讨活动的成功与否,教研目标是否能够达成,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持人是整个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灵魂人物,其专业水平、组织能力、对主题课例研究方向的正确把握,直接影响着课例研讨活动的效果。那么,如何主持好主题课例研讨呢?下面我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充分做好主题课例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1.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主题”
“备主题”是指教研活动的主持人在研讨活动前要对研讨的主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而这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来源于对研讨主题的理论学习和深入领会。也就是说,主持人在主题课例研讨活动前,要对主题的来源、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充分准备,并通过学习与思考对研讨主题拥有自己的观点、态度、意见、方法。其实,这也是每一个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在研讨活动前要完成的准备工作。但是,做为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不管你是一把手校长、主抓教学的业务校长,还是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就是所负责的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领头羊”,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掌握足够的教育理论,提升专业水平,让自己成为本次主题研讨活动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正常开展。
2.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教师”
一是了解做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围绕主题准备的课例内容,要研究的问题、教学设计意图以及前期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等等。二是重点了解教研组其他教师对所研讨问题的观点和理念,预设教师在研讨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研讨状况。由于每个教师在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个体经验、资历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因而对同一主题的思考与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其实,“备教师”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更灵活地应对研讨活动中“生成问题”的把握,因为有时候“生成问题”很容易成为又一个教师感兴趣的问题,可是往往这些生成的问题是偏离了研讨活动主题的。因此,研讨活动主持人必须头脑清晰地分析研讨内容是否紧紧围绕研讨主题,不能被教师的其他问题“牵着走了”,而要将教师从偏离的研讨问题中拉回到研讨主题,保证教研活动沿着正确的研讨方向进行。
3.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方案”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持人必须是主题课例研讨活动方案的主要设计与策划者,要亲自参与研讨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策划,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研讨过程中,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把研讨活动推向高潮。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被动的研讨方案的执行者。
二、准确把握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现场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不是一个按照既定剧本背台词的演员,而是整个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角,是课例研讨活动进程的推进者,应该引导教师始终围绕问题的焦点,正确把握问题的研讨方向,灵活掌控研讨活动的现场。
1.主持人要会观察
主持人要注意观察每个教师在课例研讨活动中的情况,随时了解他们有什么意见、要求、问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并把它记录下来,作为讨论、研究中的相关内容。主持人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整个研讨现场,并进行适度调控。如遇到发言不积极甚至没有人发言的情况,就要激发大家发言、带头发言,并讲一讲讨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如果因某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有些上火,主持人就要设法平息争论,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阐明教学方法问题需要有这种百家争鸣精神的观点,分析他们各自观点的正确性、科学性、创新性,并通过自己的分析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分别指出他们各自的偏激和不足之处;如果讨论走调,研究跑题,主持人就要及时提醒、矫正;遇到老师们心不在焉的情况,主持人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研究的情趣和积极性。
2.主持人要会倾听
主持人真诚的倾听,能够最大限度地唤起教师的话语意识和愿望,让教师想说、敢说、多说,使教师的话语权在研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虽然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之前,主持人对参与研讨活动教师的观点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研讨现场是真实的,不同的观点碰撞以后,新的观念与新的策略是否与当时研讨的主题相匹配,是否能达成一种对问题相对一致的看法。这就需要主持人一定要善于倾听教师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捕捉教师的各种信息,从而了解教师的困惑,发现教师的内在需要,梳理出最佳策略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主持人要会引导
有效率的、真实的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不是作秀,主题课例研讨方案不是舞台剧本,主持人和教师不是演员。主题课例研讨的过程是主持人引导教师们思考、探究的过程,研讨主题就是主题课例研讨的问题,也是研讨活动关注的焦点和核心。因此,主题课例研讨就要从“研”字入手,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以问引答,以问促疑,以问导思,进行层层深入的引导,让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理性认识。研讨活动每个环节,主持人都要承上启下进行小结,涵盖大家研讨的主要观点,组织大家做简单的归纳,并做好向下一环节过渡的引导。同时,对研讨中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困惑、新见解,主持人也要进行引导和梳理,形成下一轮研讨的新主题。
4.主持人要会激励
实事求是地说,每个教师对参加主题课例研讨活动都是有压力的。作为研讨活动的主持人要理解教师的心理感受,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教师可以针对研讨主题自由言说,自由质疑,自由争论。同时,让教师明白参与研讨的教师与讲课教师的关系是同伴互助的关系,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坦诚表达,一起面对真实的教学信息,共同寻求成熟的教育理念。因此,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主持人要鼓励每位教师大胆而踊跃地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伙伴进行深入的交流;鼓励教师尊重他人观点,实事求是,实话实说;鼓励观点的争鸣与思想的交锋;也鼓励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只有充满平等、民主精神气息的研讨,教师才能充分感受到心理安全与精神舒展,才能进行一种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对话与交流。
另外,主持人还要懂幽默,会用风趣的语言活跃研讨现场的气氛,激发教师的“谈兴”,真正让大家各抒己见,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对话,引发思维碰撞。
三、发挥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专业引领作用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专业引领的高度是评价研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研讨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专业引领是面向全体教师更具体、更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如果没有主持人的专业引领,教师的行为始终只能停留在模仿、复制的水平。因此,主持人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追问诗歌教学——课例研究研讨稿 篇4
主持人:王玉萍
辩 课:陈 超 史冬娜 苏月霞 孟 波 贾红艳 唐丽丽
古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而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新课标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可见,古诗教学应该以 “诵读”为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品味古诗的无穷之意。
话题一:怎样将课堂诵读做实做活?
陈超(逊克县实验小学):这堂课我的执教理念是“读”占鳌头: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通过朗读,引起争议,进而读准字音;利用吟读,读出古诗的韵味;运用想读,读出孩子们眼中的《敕勒歌》,让学生的朗诵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目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最后通过背读,使整节课达到高潮,让学生的情感有了释放。
史冬娜(逊克县干岔子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情境教学更利于激发情感与想象。所以我引入了《敕勒歌》的传说,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腾格尔的《敕勒歌》雄壮激荡,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比东魏的将士们生命更重要的是家乡敕勒川,从而激起了诵读的浪花。
但是从课堂效果上来看,诵读的形式偏单一。应该从多个角度,从儿童的视角,来创设情境开展诵读,会更容易达成体会诗意,感悟诗情的目标。
苏月霞(逊克县逊河小学):找准切入点,盘活诵读课堂,水到渠成。陈老师巧妙地运用歌曲切入,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美丽草原的空旷辽远之美,感受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从而激活学生对草原的无限遐想和向往之情,为后文学习奠定基础。史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学诗,入情入境地诵读。
孟波(逊克县逊河小学):两位教师的课堂诵读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优秀的学生能积极发言,中等生能跟随着老师的引领。但课堂上那几位“滥竽充数”、“无动于衷”小家伙,没有得到老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场面热热闹闹、声音沸沸扬扬,但有的孩子的诵读还是“念经”式。理解和感受的自然也不到位。
陈超:的确,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因为时间的关系,个别同学没有读出感觉时,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此处关注学生个体方面做得不够,个人认为还是存在走教案的潜意识,课堂生成的机智性策略少,看来真正“以生为本”,还需千锤百炼啊!
孟波:我觉得这是语文老师的共性问题,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层次教学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并为之付出心力去研究。
苏月霞:诗歌教学离不开读,读熟读准字音是前提。结合诗意、注重诗歌的韵律读出诗的韵味是基础。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是关键。陈老师“穿越时空”的情境诵读,不仅利于学生记忆古诗还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
王玉萍:以“读准、读通”为基础,再读出节奏,悟出诗意,两位老师对诵读的设计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但两人都没有教师范读的环节,虽然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的范读显得有些苍白,但这才是教给学生古诗朗读方法的一条捷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齐读中感受不同的情感,但这种整齐划一的齐读,往往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贾红艳(逊克县民族小学):古诗诵读应尽量避免齐读,因为齐读容易导致唱读,淡化诗味。还有这两节课缺少学生的品味试读,比如:两位老师都抓住“穹庐”让学生体验作者把大草原视为家,引导学生体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但却没有适时地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出来。
王玉萍(逊克县实验小学):古诗的审美体验是感性的,是个性化的,诗的韵味只能靠自己全身心的反复诵读方能逐渐品味,所以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诵读,熟读自悟的体会才是最独特的。古诗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的指导还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揣摩。
贾红艳:美由心生,诵出韵味,以往的古诗教学一般停留在不同形式地读,以熟读成诵为主,而这两位老师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各有千秋,但也有共同之处就是通过析字,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品悟诗歌的凝炼之美和意韵之美,并启发学生将自己所悟到的情感用或诵或吟等形式表现出来。
唐丽丽(逊克县实验小学):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
贾红艳:入境之后的导读中,教师的评价语也不可小觑,两位教师在这点上做得很好,评价有激励也有指引,不仅能评学生表现,还能给予指导性的意见,使教师语言不只是简单的“你真棒„„”。
唐丽丽:诚然,这样的评价语已经因为泛泛和滥用失去了它的积极意义,因此用心设计,打造语文味儿浓浓的评价语,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功课。
话题二:怎样使学生的想象由“骨感”变“丰满”
史冬娜:这节课我让学生在品文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做到眼中有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抓住“见”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富饶,激起幸福感。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从而体会到敕勒人对家乡那份爱。在教学中我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学生在不满意自己画作时,抓住契机,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文字美。我觉得想象变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文味儿渐浓的过程,我时时刻刻不忘我的课堂姓“语”,它应立足文字。
陈超:通过导入时动听的歌曲和优美的画面;课前学生收集的敕勒民族资料的铺垫,加之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想象诗眼“见”时,学生各抒己见,说得具体生动且充满了童真童趣,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但在学生展开想象时,我的点拨语言没有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引领作用,基本功还需加强。孟波: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才会真正的心动。心动自然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史老师的故事导入,拉近了学生和作者距离。陈老师的朗读、想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各种读法让学生实践了“书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景自现,其情自动”。
王玉萍:古诗是语言文字的精华,在这凝炼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许多意境,史老师巧妙地运用加关联词语改写千古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在学生脑海中“见”出开阔无比,弥漫活力的画面。陈老师的一个“想读”既让学生将文字变成画面,又教给孩子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苏月霞:在理解《敕勒歌》后,史老师要结合切入点,再次创设情境会让课堂更完美。如:想一想,歌曲究竟传达了什么信息才能让将士们能转败为胜呢? 陈老师在让学生“穿越时空”读诗时,可以指名读分角色读,假如你就是唐朝的李白,你会怎样读?假如你是北朝的孩子你会怎样读?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读?这样既体现学生的个性读,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贾红艳:引导想象,利用留白的形式是好的,史老师播放腾格尔演唱的《赖勒歌》那沧桑的蒙古腔音,那低沉的马头琴鸣奏,已经深深地将学生带入到了歌曲的情境中去,这时应该让学生谈谈你听后,有什么感受?或悲怆、或深情、或向往,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诵,将想象化为一个个个性化声音,而不是只一遍齐读了事。
陈老师在第三板块中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的色彩美和意境美,但在此环节中设的句式补白,感觉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唐丽丽:有时候引领也是一种束缚,扶助也是一种捆绑,教师应当掌握好尺度,区别对待,比如事先告知,补白是提示,不是必须,可以参考,也可以自由放飞,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
贾红艳:可不可让孩子个性发挥,用自己品悟到的感情,试着用以往学过的诗句去赞美下家乡,甚至可以用相关歌曲,或几句激情的赞美去抒发情感。想象由骨感变丰满应该是一个自主自由,个性飞扬的过程,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得更好更人文。
话题三:三年级诗歌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苏月霞:古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讲究的就是合辙押韵。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渗透平仄、韵律,让学生知道诗歌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只教不求理解。如《敕勒歌》这首诗的韵脚是 “ā ”,讲讲一些音变、意变的字,可以告诉声调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古人读诗时讲究平仄,这样才能读诗词跌宕起伏;教学中应该指导读出诗中的重音、停顿、语速、节奏。如《咏鹅》可以用欢快、轻松的语调教学,节奏稍快;《静夜思》用舒缓、沉思的语调教学,节奏稍慢等。
孟波:我觉得格律知识不宜对三年级的学生讲解。但可以换种方式呈现,比如让学生们通过各种诵读实践和教师设计的“换词”、“替字”等方法感受到平仄、押韵的语感美。长期的训练定会让学生“品”出诗歌的味道,“悟”出诗歌的真谛。“告知”的远不及“领悟”的受用。
史冬娜:预习是课堂效果的最强生力军,这项前置工作一定要师生齐上阵,做足做实做透。另外,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
苏月霞: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插图解析诗意,感悟情感。知道想读、唱读、画读、表演读的学习方法,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方法。
贾红艳:三年级的诗歌教学,除了指导学生诵读、体验外,指导学生怎样去品读,怎样去学习更重要,这点陈老师做得很好,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用不同方式去读,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孩子天真,可爱的天性要充分呵护,不妨放手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去读,如打拍子读,吟唱着读、撒欢儿玩着读等,只要不读破音就行,而平仄等知识不要过于强调,以免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在适当时候进行点拨,不做硬性规定。
王玉萍:从古诗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大量阅读古诗从而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起点。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理解、感悟古读的无穷魅力,让学生走进经典,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唐丽丽:学贵有法,而教无定法。无论怎样的方式方法都一定要立足于对学生的尊重,三年级的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对经典的热爱,爱上了才会亲近,才会有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动力,切记,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的心田播种对语文的热爱。
(整理:王玉萍
雪
课例研讨记录 篇5
研讨活动分为两部分,首先由**小学余老师和中心小学邱老师作两节优质美术课的展示。接着,市教研室陈老师和华师大华教授对课例作了精彩点评。专家们指出余老师执教的《走向明天》和邱老师执教的《六面怪脸》课堂中体现了美术课堂的特点,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性、教学环节中师生的互动性、教师示范演示的科学性。同时肯定了两位青年教师经过自身的认真备课及各方的精心指导后,所呈现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专业水平有明显提升;也诚恳的提出了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陈老师还就怎样的课才是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展开了话题,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他对全体的美术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一要加强专业技艺训练,二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三要增强创新意识。华年教授结合两节课例围绕美术课如何回归课堂教学从教师研究学生、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言简意精的讲话。
本次的研讨活动告诉了美术老师,在新课程下必须牢牢记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把
问题研讨记录 篇6
讨论时间:2014年7月27日上午 讨论地点:威海市古寨中学英语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王静 张丽丽 刘锦秀 王淑霞 董瑜 徐蕾蕾 肖春霞 李令清 马燕
邹芳 孙德同 刘福荣
主持人:王静
记录人:刘锦秀 张丽丽
王静:大家好!经过这几天学习,我发现我们这个研修团队一直都是学习热情最高涨,作业质量上乘的团队。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精神保持下去。
王静:经过这几天的线上研修学习、线下的讨论交流,相信大家一定对“三次备课,两次磨课”这种课例研究模式理解得非常透彻。今后,我们会经常使用这种模式来解决我们我们日常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始讨论我们研修组的第一个磨课计划
王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随时随刻的表现,教师及时使用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以其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面对学生的应答,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有效的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提高课堂效能。现在大家说说自己在对学生评价方面都存在哪些困惑?
邹芳:现在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情绪低下甚至厌学,与我们老师评价不恰当有关。随意评价学生,片面评价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刘福荣:是这样。我觉得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评价的重要性了。但是很多老师不知道该怎样评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徐蕾蕾: 对,怎样去评价才是有效评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应该是我们本次磨课的研究问题。
王淑霞:要做到有效评价,首先要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那些低效、无效的做法。要摒弃评价的随意化、片面化,无梯度,无差异化的评价。
张丽丽:大家都知道英语语法在学习英语过程的重要作用,但语法课最不容易上好。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感觉语法课枯燥无味,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目标达成率。我们本次磨课是不是应该从语法课下手来解决评价低效、无效问题?
肖春霞:张老师说得有道理。新版英语教材为平衡各年级的学习内容,加大了初
一、初二,减轻了初
三、初四的的学习容量和学习难度。初
一、初二部分学生平日因为各种原因没跟上。所以,我觉得本次语法课要定位在给下学期新升入初三学生上一节综合时态课。
董瑜:这个建议好!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初一初二学过的时态,为学习新时态奠定基础,还可以解决我们的研究问题。这就叫混合式双对接课例研究法。看收获不小吧!王静:现在看看,谁来讲合适?
李令清:得着一位熟悉初一初二新教材的老师。刘锦秀老师怎么样?
马燕:好。刘老师不但熟悉新版教材,而且熟悉学生学情。孙德同: 对。刘老师平日也喜欢研究教学方法,敢于创新、改革。
刘锦秀:既然大家都赞同,那我就得全力以赴了。希望大家在磨课过程中,多提宝贵建议,多多帮我发现问题,帮我改进教学。大家:我们会的。
王静:刘老师,要辛苦你了。我们相信你一定会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现在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特长分工一下本次磨课任务(按磨课计划表里的)。具体时间安排是这样的(按磨课计划表里的)。
课例研讨记录 篇7
一、课前阐述
1. 课题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及研究中存在问题的阐述
为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笔者于2014年参与“分层次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设计”的课题研究,现已进入后期实施阶段。此课题的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经过不断实践、改进和调整研究思路,使用导学案进行现代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诸如《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不仅所用课时比从前精简很多,且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学生见仁见智的争鸣声音更让人欣慰,不禁让人惊叹学生主体性被引爆后的“杀伤力”。
但在如何利用导学案,突破“肢解式”的传统诗词鉴赏模式,还原“诗性”“诗味”,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等方面,研究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所以,又一次精心准备,酝酿了本节课,希望可拨开云雾。
2.课题成果转化和具体策略
成果转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学生已喜欢让导学案,习惯利用它打“有准备之仗”:清晰的教学目标、可自主扫除的预习案,悬而未决的探究案。课堂不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的地盘我做主”,我陶醉于他们质疑的眼神、争论的声音、征服对方的满足。所以,本节课将继续在完成“探究案”环节中,转化课题成果,争取凭借以点带面的十个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归园田居》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陶渊明的形象有更独到的见解。
具体策略:学习小组组长组织成员合作完成导学案,(可有层次分工);教师检查指导,明确统一。
二、授课部分
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诗歌,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象,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田园风光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情感的体悟。
教学方法:以导带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1.课前发放导学案(附):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主备人:殷海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教学目标】略。
【温故知新】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预习案】
(1)注音。
羁( )鸟 暧 暧( ) 榆柳荫( ) 后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 久在樊笼里
【探究案】
(1)导疑启问:品读归向何处?
①如果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从“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来看,题眼是哪个字?
②“归”在古代,是有指向、方向的,在这首诗中,“归”的指向是哪里?
(2)导疑启问:品读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3)导疑启问:品读为何归来?
①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②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③小结:这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 的态度。
(4)导疑启问:在诗句中再次品味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人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写景的角度及手法分析。)
(5)导疑启问:品味归去如何?
①请从诗中找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②如何理解“虚室”?
③深层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检测案】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归园田居(节选) 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endprint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基础题
①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荫:_____罗:_____ 兴:____
带:_____荷:______荒秽:______
②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 “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 “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 “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且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③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 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 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3)巩固题。
“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4)提高题。
①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B.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C.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D.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②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我的收获】 。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
(设计意图:课前发放导学案,将理解、识记等难度较小的教学目标安排学生课下完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且将诗歌行文线索纲目清楚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不致将诗歌白话化;此外,四组“导疑启问”的设计使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即将上课前粗批导学案。
粗批由各小组合作完成的导学案,重点圈画出“预习案”中出现的错误,对“探究案”出现的共性问题了然于胸。
(设计意图:课前粗批导学案,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更有效地发挥“导”的作用。)
3.课堂上组织各小组分别展示“探究案”内容。
(1)指定各小组分别展示负责的探究题目。
(2)组长做中心发言人,组织明确各探究结果,若有异议,其他同学可质疑,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3)学生总结本首田园诗的写景特点,突出重点。
(4)组织学生畅所欲言,深层探究陶渊明的归隐,突破难点。
(5)齐读诗歌,体味诗人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课题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放手将质疑、释疑的权力交给学生,不等于不闻不问,而是密切关注进展,适时点拨。精心设计的10个探究问题,使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越辩越明,诗歌的意境、手法、诗人的形象特征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不强求最终一定归于一点,允许“满园春色”,尺度由教师控制。)
4.课下完善导学案,分层次完成“检测案”及“课下作业”。
A层次学生完成1~5题;B层次学生完成1~4题;C层次学生完成1~3题。
(设计意图:自参加导学案课题研究开始,我就依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将他们编排成组,每组6人,以AABBCC形式搭配,便于合作探究。分层次的探究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
5.再次批阅导学案。
重点批阅课堂上争议较大的探究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虽然再次批阅导学案的工作很繁复,但对了解学生是否仍存在知识漏洞大有裨益,所以虽累何惜!)
三、教研组反思(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教师研讨摘要)
殷海燕:本节课我对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本着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原则。三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环环相扣,意在不破坏诗歌的整体美。须要统一答案的问题我设计得较少,更多的是须要发散学生思维的设计,使他们在探究案环节越辩越明,最终感受其诗、其人,实现课题成果的转化。从课堂反映来看,初步实现了预期设想,学生不再简单地知人论世,而能抓住“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思考诗人形象,再透过陶渊明的归隐探究他所处的社会,思考问题的深度较之从前也有提高,成果转化较满意。但自我感觉还有须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虽对导学案的完成做到了全员参与,但课堂探究环节,即转化成果环节的参与覆盖面不广,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刘红: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走到后期实施阶段,殷老师的困扰曾经也是我的困扰。高考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得分偏低的题目,这与我们在诗歌教学时只要求学生会译、会背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利用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课型,让我重新看到了诗歌教学的希望。只要我们坚持用这样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三年下来,理性鉴赏就会水到渠成。
杨玉秋:课堂上,我看到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面很感动。语文课堂,太需要这样的论辩了。我们的英语已经变成哑巴英语,不能让我们的语文再只回答简单的“是”和“否”了。探究题的设置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空间很大,尤其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一题,学生们由对人物的探究,深化到对社会和人生观的探究,这不正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忽视的方面吗?由此我想到,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摒弃一些功利的色彩,而应转向弘扬国学思想,让古仁人的思想精髓去影响这一代人。
段丽娜:类似的诗词鉴赏课我也曾在班级里尝试过,确实比我们驾轻就熟的传统课效果好。但对授课教师而言,工作量是曾经的二倍,学生的收益却不是能用准确的数字估量出来。我们利用导学案的模式,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授之以渔。对于习惯被牵着走的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太久了,一旦我们打开笼子,他开始还是不习惯自己飞行。所以每一次设计导学案的探究问题,真是太费脑筋,好在初见成教。学生的变化给了我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不管前路多么艰难,我们的导学案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课例研讨记录】推荐阅读:
课题研讨会议记录10-25
制度研讨会会议记录06-10
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记录11-24
小组合作教学研讨英语会议记录06-25
横岗中学留守儿童研讨会会议记录07-03
学习十七大精神研讨会会议记录08-30
创造性使用教材二年级教研组研讨记录05-11
主题研讨10-16
应用研讨05-15
研讨教学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