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用工计划书

2024-06-29

劳务派遣用工计划书(精选8篇)

劳务派遣用工计划书 篇1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用工单位如何做好劳务派遣用工管理

劳务派遣这一形式最早的雏形出现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因为外企没有人事权,必须通过外企服务公司派出员工到公司服务这种方式来用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全新的用人模式,逐渐步入了我们的生活。

一、我们有必要明确劳务派遣的三种含义以及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三重关系。

1、劳务派遣,从广义上讲,包含三种含义:“劳务派遣”型工作安排、“劳务派遣”组织、“劳务派遣”型就业。从狭义上讲,专指“劳务派遣”型就业,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雇员租赁。

2、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过程中的三重关系

劳务派遣也叫劳务租赁,劳务派遣机构给员工发放工资以及承当《劳动法》规定的一切雇主责任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派遣协议并向其支付劳务费。用工单位和租用的员工无人事关系。

二、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坚守法律底线,端正用工态度。

用工单位选择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就是看重它是一种灵活机动用工方式。同时,劳务派遣用工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同案例中的存在的情况一样,用工单位不能坚持同工同酬的原则,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某种程度上,案例中还存在超出劳务派遣用工使用范围的情况。依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针对案例企业具体情况应进行以下几项调整:

1、引导用工企业逐步合法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用工企业应体现同工同酬原则,依法规范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制度。为规范劳务派遣,维护劳动者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4年1月24日颁布了《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同样适用于《劳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发生这种情况,表明前期HR工作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2、用工企业应正视劳务派遣用工,提高劳务派遣用工人力效率。劳务用工虽然减化企业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但是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反馈链过长也是一个隐患。企业应该建立劳务派遣用工专项管理程序,制定劳务派遣用工相关管理制度。缩短企业对劳务派遣用工的管理长度。企业应该提高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认识,将劳务派遣用工纳入企业用工体系。为劳务派遣用工提供统一薪酬福利待遇,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企业文化。劳务派遣用工的高流动性特点也有利于企业树立形象,扩大企业市场影响力。人才高地思想在不同类型员工管理中都应有所体现。

劳务派遣作为一项有力的劳动力补充形式,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谐有序的用工环境需要劳资双方共同努力。

劳务派遣用工计划书 篇2

关键词:劳动用工,劳务派遣,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以及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度推进, 劳务派遣用工方式越来越普遍, 如何正确认识劳务派遣用工方式, 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的管理,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

劳务派遣, 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 是指由依法成立的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合同, 将被派遣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 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合同约定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有关费用, 劳务派遣单位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报酬, 缴纳各项社会保险, 建立人事、社会保险等相关档案。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 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劳务派遣是一种全新的用工形式, 它不同与人事代理、不同与职业介绍, 也不同于劳务承包。

1、劳务派遣与人事代理的区别

(1) 人事代理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或授权指定的人才服务机构, 受单位和个人委托, 运用社会化服务方式和现代化手段, 按指定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为其代办的有关人事业务。简单地说, 就是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实现人事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劳务派遣与人事代理具体区别为:劳动关系不同。在劳务派遣中, 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没有劳动关系;人事代理制中, 劳动者与实际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存在着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负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义务, 劳动者与人事代理机构不存在劳动关系。在劳动者委托进行人事代理的情况下, 劳动者与人事代理机构或公司是委托代理关系, 在单位委托进行人事代理的情况下, 劳动者与人事代理机构不存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

(2) 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劳务派遣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的规范和调整, 而人事代理则是受民法以及民事法律的规范和调整, 二者分受不同的法律体系的规范和调整。

(3) 在劳务派遣和人事代理中, 实际用人单位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不完全相同。在劳务派遣关系下, 《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上规定的用人单位的义务是由派遣单位来承担的, 实际用工单位所承担的义务是基于其与派遣单位之间的合同来确定的, 只是对劳动者实际管理使用;而在人事代理关系下, 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 不仅负有对劳动者的管理使用权, 而且负有《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上规定的义务和责任。

2、劳务派遣与职业介绍的区别

劳务派遣与职业介绍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务派遣单位必须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合同, 建立劳动关系, 向用工单位提供直接的劳务服务。而职业介绍组织主要是通过向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收取一定的劳务中介费用。劳动者与职业中介组织不签订劳动合同, 所以也不存在劳动关系。

3、劳务派遣与劳务承包的区别

劳务承包是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出发产生的劳务经济, 而劳务派遣完全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两者的性质和适用的法律都有所不同。

二、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问题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形式, 在很多企业均被采用, 其优点是可以节约成本、用工灵活、人事管理便捷、优化人才结构、赢得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发展, 在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 容易造成劳务派遣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工作不积极, 责任心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1、心理失衡, 劳务派遣员工心理的天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倾斜和扭曲

劳务派遣员工总是拿自己的工资待遇与正式职工比, 越比越泄气, 越比越不平, 心理失衡了, 工作懈怠了。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体制的局限、分配机制的不合理, 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没有体现效率优先、注重公平这一基本原则, 抑制、挫伤了广大劳务派遣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了正式、劳务派遣之间工资待遇差距较大的现象。另一方面, 劳务派遣职工未能合理恰当地调整好自身心态。客观地说, 劳务派遣职工的薪酬大致符合社会总体水平。但由于正式职工的薪酬待遇稍高于社会总体收入水平, 从而导致正式职工与劳务派遣职工之间的不对称性, 这种薪酬待遇的不对称性极易诱发劳务派遣职工的心理失衡。

2、感觉发展无望, 对自身发展前途无信心

总认为企业是正式职工的企业, 企业发展好坏与己无关, 没有把自身真正作为企业的一份子, 对企业的发展不甚关心, 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对自身在企业的前途无大的指望。主要原因:一方面, 目前, 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未能将职工的收入与效绩有效结合, 或只侧重物质激励, 轻视内在精神激励。另一方面, 体制的局限阻碍了劳务派遣职工真正融入到企业中, 缺乏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 甚至不同程度存在排斥或歧视劳务派遣职工的企业文化阴影, 以致劳务派遣职工在心理上产生强烈反弹, 对企业始终无依赖归属感, 游离于企业的组织边缘。

3、得过且过,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同时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工作目标考核机制。

4、患得患失,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一方面, 派遣员工劳动合同每年一签的管理模式决定了他们忧虑心态;另一方面, 新时期企业改革力度加大, 步伐加快, 客观上无疑给劳务派遣职工造成一些心理压力。

三、加强劳务派遣管理的建议

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关系管理, 应当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实施人性化管理, 消除非体制性障碍, 视员工为企业最大财富, 将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1、营造良好和谐的员工工作环境

(1) 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企业应自上而下, 培育情治为先, 情理相融, 相互尊重的氛围。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 无论是正式员工还是劳务派遣员工, 政治上、人格上一律平等的, 都是企业大家庭的成员, 没有贵贱之分, 企业与员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而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2) 营造完善的育人环境。企业应完善用人、育人机制, 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体系, 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可以采取因需施教和学以致用相结合的培训措施, 让员工更多的了解到企业的发展形势、目标和方向、企业的理念, 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专业, 加强对员工个人发展的指导与规划, 重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完美结合, 让广大员工合理选择职业发展通道, 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学会自我加压、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 以员工的成长促进企业的发展。

2、构建科学民主的员工管理体系

(1) 充分尊重员工意见。劳务派遣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优秀的企业应能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让员工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建议权, 从而凝聚其心、激励其人、发挥其力。

(2) 开拓员工发展空间。让员工真正参与进来, 使员工个人发展方向与企业的总体目标融为一体, 让更多的人想做事, 让想做事的人能做更多的事, 主动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

(3) 加强员工制度管理。应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使每个员工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 可以做什么, 承担什么责任。并要对照制度, 认真开展员工定量和定性绩效考核, 使员工“进得来、留得住”, 促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3、建立充满活力的员工激励机制

(1) 完善分配制度。应该按照《劳动法》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遵循“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原则, 按岗位定薪酬, 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调动员工积极性。一是要合理确定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水平, 制定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 按时为劳务派遣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 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注重分配过程的公平。二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坚持“以岗定薪”的原则, 科学划分岗位等级、合理区分工资级别, 并实行薪酬水平能高能低, 薪酬待遇能增能减。

(2) 大力开展劳务人员绩效考核工作, 建立身份转化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劳务人员考核细则, 根据其工作业绩、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严格对劳务人员进行考核, 按照民主推荐、理论实践考试、组织考核程序, 将部分工作突出、技术精湛, 培养潜力较大的职工, 身份转换为全员劳动合同制职工, 将连续考核不合格的劳务人员及时退回劳务公司

(3)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提高劳务派遣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履行义务, 全面及时地为劳务派遣人员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 要同正式职工一样享受住房公积金、年金等福利待遇, 确保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解决劳务派遣人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曹可安: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321个实际疑难问题详解[M].京华出版社, 2008.

用工单位的劳务派遣 篇3

劳务派遣在实践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情况

很多用人单位借用《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务派遣规定,把本应与本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转移到劳务派遣公司,职工转变成与劳务派遣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派遣工,使本单位由用人单位转为用工单位。甚至有的企业将本单位工作多年的老职工也转移到劳务派遣公司,职工如果不去就终止劳动关系,使本意维护职工利益的法律在执行中变味了。

《劳动合同法》明确企业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用工中可以使用劳务派遣工。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单位的主要岗位都是劳务工,在职工队伍中形成了以劳务工为主的本末倒置的用工形式。

《劳动合同法》明确企业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应与用工单位正式职工同岗同薪,但很多企业劳务工与用工单位正式职工在工资、职务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些企业中劳务工是企业的二等员工。

《劳动合同法》在贯彻执行中会出现有法不依的问题

劳动保障部门对劳务派遣公司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对劳务派遣公司的行为放任自流,致使劳务派遣公司与用工单位共同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劳动保障部门对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行为缺乏监管,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单位在用工过程中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用工单位违法行为也就越来越多。

用工单位对《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存在认识错误,认为转移了劳动关系就可以回避应由用工单位承担的责任。

劳动保障部门对劳务派遣活动采取不出问题不管,不上访不管,没有对劳务派遣活动采取动态管理。

对劳务派遣的理解和具体做法

“劳务派遣”背离《劳动合同法》是当前《劳动合同法》贯彻执行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不是修改劳动合同法条款的问题,而是要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真正含义,正确执行《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下面谈谈《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理解和东海救助局的一些做法:

劳务派遣不仅是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力从事劳务活动,而且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为其提供辅助性劳动的一部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将某些与生产经营关联度并不十分密切的工作委托给企业外的单位进行,使自己可以集中精力聚精会神搞主业。劳动力管理方面也可以把诸如人事招聘、非生产过程中的人事管理转移给企业外的专业机构承担。

《劳动合同法》明确企业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上可以使用劳务派遣工。临时性和替代性可以理解为短期用工。辅助性可以理解为长期用工。诸如企业的食堂人员、门卫和保洁工应划入辅助人员。这些工种随着企业存在而存在的,所以本人认为在辅助性岗位上可以长期使用劳务派遣工。

《劳动合同法》对派遣公司与派遣工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明确的条款内容,这些内容维护了派遣工的权益。派遣公司会将涉及到派遣工权益的相关内容写进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派遣协议。因此,通过派遣公司使用劳动力是不能免除用工单位应该承担对人员管理的责任的。

委托劳务中介公司招租劳务派遣工。单位人事管理中牵涉精力比较多的是职工的招聘和招租。以前,主要是通过劳动部门或学校举办的“双选会”招聘员工,针对性较差,特别是在茫茫人海中去寻觅一些专业性较强岗位上的操作人员,难度比较大,有的受时间限制还要限时到岗,困难重重。之后通过中介公司招租,但中介公司是一锤子买卖,被租人员到单位后,中介公司与单位的关系结束了。租来的员工后续管理譬如流失、专业技术达不到岗位要求或者职业素质有问题的都与中介公司无关。用工单位在实践中体会到通过劳务中介公司招租派遣工的形式要好于中介公司。单位虽然要向劳务中介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管理费,但管理费购买的是负责和稳定。所谓负责就是单位将需要招租员工的要求告诉劳务中介公司,劳务中介公司按要求招租人员给单位面试,特殊人员还要笔试。单位经过筛选确定人员以后,确定的人员与劳务中介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劳务中介公司的正式员工,然后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如果在试用期内经考核和评估后不合格,可以即刻退给劳务中介公司,派遣公司又会在约定的时间内向用工单位推荐新的人选。在整个招租过程中,劳务中介公司规范操作。稳定就是指劳务中介公司为单位招租的人员,在劳务工使用过程中的相对稳定,职工队伍的稳定对救助事业的发展很重要。特别是船舶水手、机工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在获得相应的技术技能证书后才能上岗。用工单位委托劳务中介公司招租之前,先与派遣公司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如果劳务中介公司招租的人员,与其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出现,单位不仅要求劳务中介公司进行适当的经济赔偿,还可能重新选择劳务中介公司或通过其他途径招租劳务工。所以劳务中介公司为了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十分重视劳务人员的招租工作。

在选择劳务中介公司的时候不仅要查验公司的资质还要查验是否有稳定的劳务基地。尽量避免从社会闲散人员中招租。对有专业要求的,要事先告知符合船舶工作岗位技能培养的相关培训基地和有关学校并通知劳务中介公司,要求他们与学校建立关系,这样来保证在船舶上工作的专业技术方面的人员有了稳定的来源。

把劳务工当作正式员工的后备人员。严格按照东海救助局劳务人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培养和使用劳务工,局属单位已经全部建立了劳务工的考核制度,月有讲评,季有评比,年有考核。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劳务工从三个方面给以奖励:一是职务晋升的奖励,二是培训培养方面的奖励,三是按一定的比例经考核特别优秀可转为东海救助局正式职工。这样既稳定了劳务工的队伍,又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为救助事业贡献力量的斗志。

维护劳务工的权益,加强对劳务中介公司的监管。我们租用劳务工的工资委托中介公司代发,社会保障的相关费用由派遣公司缴纳。要求派遣公司不得拖欠和克扣劳务工的工资,按派遣协议双方规定时间内缴纳个人社会保障费及其它保险费用,定期检查劳务中间公司发放工资的凭证和缴纳社会保障的有关凭证。

要求劳务中介公司与劳务工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劳务中介公司指定专人负责了解劳务工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我们也要求使用劳务工的单位发现劳务工有什么思想问题应及时告知劳务中介公司。使劳务工感觉到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用工单位都在关心他们。

东海救助局使用的劳务工人数比较多,但队伍相对稳定,劳务工积极向上,有的已经转入我们单位成为正式在编职工,有的经培养取得了相应的岗位技术操作证书,成为单位的骨干。

在实践中感到劳务中介公司应该具备猎头、跑腿、代理、调解和管理方面等的条件。使用劳务派遣工选择劳务中介公司很重要。我们在选择劳务中介公司的时候对派遣公司的资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合法:在工商部门完成登记注册,取得资质的劳务中介公司。②守法:守法经营是劳务中介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应该遵守国家法律,并遵守单位所在地的有关地方规定从事劳务派遣活动。③诚信:包括对劳务工的诚信,对用工单位的诚信,对社会的诚信。④熟悉劳动政策:政策是生命,遵循政策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依据。要求劳务中介公司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较为专业的劳务派遣技术人员。⑤有劳务基地:劳务基地不仅保证劳动力的来源、对劳动力的培训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非常重要。⑥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位转移的部分职能包括劳务纠纷处理。发生劳务纠纷时劳务派遣公司能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职工队伍的稳定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检查 篇4

临劳社〔2011〕57号

关于开展劳务派遣用工情况专项

检查的通知

各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经济开发区劳动保障监察中队:

根据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劳务派遣用工情况检查的通知〉(杭人社发〔2011〕2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决定自2011年9月1日至9月28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劳务派遣用工情况专项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行动内容

1、本辖区内劳务劳务派遣单位户数,其中外地劳务派遣单位户数和本地劳务派遣单位户数;

2、本辖区内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从事的主要岗位;

3、派遣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同岗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对比情况;

4、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签订及社会保险缴纳情况;

5、劳务派遣的行业分布情况;

6、劳务派遣单位或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和投诉情况;

7、劳务派遣单位是否参加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年检)。

二、专项行动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和统计阶段(2011年9月5日至9月11日)。各中队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劳务派遣单位依法用工的意识,提高广大劳动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在此阶段,督促劳务派遣单位对2011年1月以来劳动用工和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开展自查,主动纠正存在的问题,各中队统计上报本辖区劳务派遣单位的基本情况(见附件)。

(二)执法检查阶段(2011年9月12日至9月25日)。市局将组成执法检查组,集中力量对各辖区劳务派遣单位进行逐户检查,对违法派遣劳动的劳务派遣单位依法进行查处。

(三)分析总结阶段(2011年9月26日至9月28日)。各中队要对本辖区专项行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相关政策建议,并及时上报专项行动书面总结。

三、专项行动工作要求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中队要充分认清对劳务派

遣单位监管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认真筹划工作,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二)要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市局将组织检查组,在第二阶段对劳务派遣单位逐一进行检查,依法查处违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违法行为严重的,要通过媒体予以曝光。

(三)要及时报送书面材料。各中队于2011年9月9日下午4点前传真报送本地区专项行动有关数据(附件)并于2011年9月28日下午4点前书面总结材料(电子档的形式发送至747013837@qq.com)。

附件:劳务派遣单位情况统计表

联 系 人:钭卫星联系电话/传真:61061200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浅析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风险防范 篇5

在我国,劳务派遣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国企实行改革,为了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政府鼓励国有企业等设立劳务派遣组织或劳务公司,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服务。在此背景下,劳务派遣被作为安排下岗工人的一项重要措施得以推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务派遣已成为满足企业弹性用工需求,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降低劳动力雇佣双方交易成本的新型用工模式。

一、劳务派遣的含义

劳务派遣的含义在法律上并没有的明确界定。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只是对“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三者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规定。从法律是指导实践的准绳的角度讲,劳务派遣的含义应当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界定,因此,劳务派遣应当是指由劳务派遣单位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由劳务派遣单位根据用工单位的需要,将员工派遣到用工单位提供劳务,用工单位享有员工的劳务使用权和管理权,并向劳务派遣机构支付相关费用的一种用工模式。

二、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发展与现状

(一)劳务派遣的立法发展

虽然我国的劳务派遣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雏形,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在原《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涉及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规范性文件中,直到200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了《劳动合同法》,首次对劳务派遣作了专门规定,结束了劳务派遣无法可依的状态。此后一段时间,劳务派遣现象有了短暂的减少,但随后由于用人单位为了逃避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责任,转而使用更多的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突破了“一般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工作岗位”的法律规定,被广泛应用到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劳务派遣企业注册数量也急剧增加。

为了解决劳务派遣超常发展的问题,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的规制更加严格。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先后出台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两部行政规章,对劳务派遣进行了更为细化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共同构成了调整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就现行立法而言,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务派遣企业的市场准入。现行劳动合同法不仅将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由原来50万元提高至200万元,劳务派遣机构设立由准则主义改为核准主义,大大提高了劳务派遣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2.限定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现行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并对“三性”岗位进行了细化规定。另外,《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要求企业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可见,法律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双重限制。

3.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的权利。首先,现行劳动合同法对同工同酬原则提出了相对清晰的定义,明确要求被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本单位相同岗位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并且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以及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务派遣协议应符合同工同酬原则。

4.明确违法派遣的责任。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违反劳务派遣规定的行为,将受到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同时,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由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常见问题及法律风险

第一,与没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单位签订派遣协议,或者以签订外包合同之名掩盖劳务派遣用工实质。例如,企业由下属关联企业派遣劳动者的现象,或以外包合同或技术服务合同之名,掩盖实际用工的实质。这些关联企业一般没有获得劳务派遣的经营许可,一旦发生争议,则可能导致劳务派遣协议或外包协议被认定无效、从而由企业承担事实劳动关系带来的责任。

第二,劳务派遣协议签订不规范,责任划分不明确。尽管《劳动合同法》对用工单位的职责进行了一些规定,但实践中劳务派遣单位及用工单位之间的责任划分主要由双方谈判、协商确定,并固化在劳务派遣协议中。如果派遣协议约定得不详或不当,一旦产生纠纷,难免会相互推诿,从而引发风险。

第三,侵犯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践中,由于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缺乏保障,合法权益常常无法得到落实。企业如果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而降低被派遣劳动者的薪酬,则一旦产生纠纷,不仅要对被派遣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还会遭受劳动行政部门的处罚。第四,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尽管现行法律对临时性和替代性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对辅助性岗位的界定还有很大的弹性解释空间,另外,“三性”关系中,是需要同时满足还是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如果企业对辅助性岗位把 握不准,则极易面临法律风险。

四、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企业在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中,如果存在违规或不当之处,一旦引发争议,潜在的法律风险就会转化产生现实的法律责任和不利后果。为了降低风险,避免损失,建议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第一,选择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单位,厘清与下属关联企业的人事管理关系。企业要引入劳务派遣用工,必须选择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单位,并审核其资质,经营情况,以及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对于下属的关联企业,在进行业务合作时,要进一步规范管理,不能越俎代庖,行使其对劳动者的管理权。

第二,签订规范的派遣协议,明确划分双方的责任。一方面,劳务派遣协议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等必要条款;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项也要尽量细化,例如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具体能力要求,工伤处理,人员退回机制,保密管理,被派遣劳动者的考核奖惩等事项。详尽的约定有助于双方更好地履行协议,降低法律风险。

第三,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审查和岗前培训,规范内部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企业应当依据建立规范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制度和流程,在制定劳务派遣用工方案时,对于用工人数、具体岗位范围、薪酬方案等都要提经职代会审议;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前审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予以退回、调换;在上岗前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宣贯。在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日常管理中,也要尊重其民主权利。

劳务派遣用工计划书 篇6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已于2013年12月20日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审议通过,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此前,虽然《劳动合同法》第65条第2款规定了用人单位因被派遣劳动者有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情形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但该条的目的是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可以与被派遣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并没有专门规定被派遣劳动者退回情形。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被派遣劳动者退回机制的混乱,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规定而导致用工单位无法退回被派遣劳动者,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缺乏法律规定而导致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随意确定退回被派遣牙弓情形,这两种结果实际上都不利于劳务派遣市场的健康的发展以及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对此,《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12条进一步完善了劳务派遣用工中的退回机制,明确了在哪些情况下用工单位可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并且还规定了在被派遣劳动者被退回后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下,劳务派遣单位如何安置被退回劳动者的问题。我们认为,《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分别对被派遣劳动者可以被退回、不得被退回的情形以及被退回后的安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仅保证了被派遣劳动者不会随意被退回,而且被派遣劳动者被退回后的生活有了明确的保障。

一、劳务派遣员工退回的定义

所谓劳务派遣员工退回,是指用工单位无权行使解除或者终止权,但因发生法定解除或终止的情形,而由用工单位将被派遣劳动者返回给劳务派遣机构,由劳务派遣机构来处理被派遣劳动者的一种做法。

二、劳务派遣员工能否随时被退回

很多用工单位认为,劳务派遣的好处是可以让用工单位灵活用工,有工作时使用,没工作时随时退回。那么,是不是可以随时退回劳务派遣员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派遣单位和派遣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被派单位和派遣期限的规定,如果用工单位将派遣员工退回,对派遣单位来讲,是变更与派遣员工的劳动合同的行为,而劳动合同是不能单方面变更的。因此,退回本身就是派遣单位的违约行为,是不被许可的。其次,如果被派遣员工可以随时被退回,再由派遣单位支付大部分人都无法长期接受的最低工资,则法律规定的解雇保护、经济补偿金制度将被变相架空,派遣将成为规避法律、变相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便利渠道。

三、合法退回劳务派遣员工的情形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实施以前,《劳动合同法》第65条第2款对劳务派遣员工退回进行了规定,《劳动合同法》第65条第2款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从《劳动合同法》第65条规定来看,用工单位在适用“退回机制”退回劳动者是有限制的,只限于被派遣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即:

(1)被派遣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被派遣劳动者严重违反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被派遣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工单位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派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工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被派遣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派遣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被派遣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工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被派遣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由上述规定可以获悉,用人单位退回派遣员工的法定理由比解除正式员工劳动合同的理由还要少,难度还要高。因为解除正式员工劳动合同尚且有协商解除、过失性解除、无过失解除、裁员等四种,但在以上退回理由的规定中,不但没有协商解除和裁员,并且连无过失解除中的情势变更也排除了。就此而言,对用工单位非常不利,加大了用工单位合理退回派遣员工的难度。为此,在制定《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时,相关部门着重研究了合理退回劳务派遣员工的其他情形,并以法律条文形式体现出来。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1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工单位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

(一)用工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规定情形的;

(二)用工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的;

(三)劳务派遣协议期满终止的。

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后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12条实际上是对《劳动合同法》第65条的一种补充,进一步完善了劳务派遣用工中的退回机制,明确了在企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等情形下,用工单位可以将被派遣员工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同时,本条规定了在本条规定的情形下被退回的,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依据该退回情形解除劳动合同,且规定被派遣员工退回后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四、不得退回劳务派遣员工的情形。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被派遣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的,在派遣期限届满前,用工单位不得依据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派遣期限届满的,应当延续至相应情形消失时方可退回。

依据上述规定,如派遣员工出现《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的工伤、怀孕、患病在医疗期内等情形的,用工单位不得依据企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等情形退回劳务派遣员工。

五、违法退回劳务派遣员工的法律责任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4条规定,用工单位违反本规定退回被派遣劳动者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执行。

目前,《劳动合同法》第65条第2款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12条已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可将被派遣员工退回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定情形,如用工单位违反上述规定退回派遣员工,均属违法退回。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4条的规定,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第92条第2款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即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关联法规

【法定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法定情形】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1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工单位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

(一)用工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规定情形的;

(二)用工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的;

(三)劳务派遣协议期满终止的。

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后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责任】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4条规定,用工单位违反本规定退回被派遣劳动者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执行。

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一) 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年底, 南阳市劳务派遣用工企业有20家, 职工人数56678人, 劳务派遣工10202人, 占用人单位总人数的18%, 劳务派遣用工呈稳中有升, 逐年扩大的趋势。劳务派遣用工主要集中在岗位人员流动快、工种危险度高的行业, 如:通信、电力、银行、烟草、石油化工、高速公路、物业管理等, 其中通信3910人, 中光学集团1923人、电力356人, 高速公路234人、防爆集团280人、中行94人、二胶厂39人, 占用工比例分别为52%、38%、11%、26%、9%、12%和1%。根据行业用工需求的不同, 电力系统派遣用工绝大部分为下岗再就业人员, 通信业和银行相对用工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基本为各类高校毕业生, 其他勤杂、保安、驾驶等辅助岗位为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用工单位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或国有股份制上市公司在本地区的分支机构, 非独立法人, 规模大、专业性强、由省及市垂直管理。这些单位大规模使用派遣用工主要基于节约人工成本规避劳动力风险。

(二) 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保障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通信、电力行业在派遣合作公司的执业资质、信誉、规范和系统管理上要求较高, 均选取具备经营资质的派遣服务型企业派出的职工。对此, 前往有劳务派遣的企业进行调研, 通过座谈、查看劳务派遣协议、劳动合同、员工档案、工资表、社保缴费数据等相关资料, 同时走访了用工企业并核实社保参保数据, 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三) 劳务派遣公司设定的基本情况

南阳市目前已取得派遣资质的企业22家,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 派遣企业新增较快, 大部分为民营企业。

南阳市人社局对劳务派遣执业申请经营许可证设定了规范的审批程序, 实行公开、公正、透明, 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 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二、用工方式迅猛发展的原因

(一) 满足部分企业弹性用工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我市的产业结构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商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 企业对灵活化、弹性化用工的需求不断增大。为了满足临时性、季节性用工的需要,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直接聘用的用工方式, 从而产生了使用与雇佣相分离的三方关系, 即劳务派遣用工关系。

(二) 解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用工不足的问题

1. 事业单位受编制控制。

全额拨款及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 业务增加了, 但是人员没有增加, 为完成业务, 事业单位采取劳务派遣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因为劳务派遣工无需纳入编制, 用工单位只需支付劳务费, 就解决了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支付, 还回避了编制带来的不便, 解决了编制控制与实际用工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2. 解决工资总额不足的问题。

部分国有企业为了扩大生产经营、增加利润收入, 需要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劳动, 同时还要保证正式工每年工资适度增长, 无法通过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方式解决实际用工不足问题。故部分国有企业往往通过支付劳务派遣公司服务费、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方式, 在不增加工资总额的基础上来解决用工相对不足的问题。

(三) 规避劳动用工法律风险

部分企业面对劳动争议处理难度不断提高、企业败诉率居高不下的现状, 惧怕面对员工劳动关系的处理, 认为如果出现棘手的劳务派遣员工, 就可以根据劳务派遣协议的约定将其退回劳务派遣公司, 将难题转由劳务派遣公司来解决, 通过转嫁风险, 试图达到规避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的目的。

(四) 降低用工成本

随着政府逐年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 以及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缴费基数的逐步上调, 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负担不断增加。有些企业试图通过劳务派遣方式, 在很多岗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 以达到降低实际用工成本的目的, 即对正式工和劳务派遣员工采用不同的薪酬管理体系, 正式工工资福利标准较高, 而劳务派遣员工工资待遇水平相对比较低,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

(五) 解决企业部分岗位无人问津的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中越来越多的所谓正式员工不愿意从事又脏又累的工作, 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具有其他企业员工不能企及的优越感, 自认为进了红色保险箱, 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工作到退休, 不愿做那些又苦又脏又累的工作, 这些工作只得靠劳务派遣工去完成。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才异乎寻常地发展起来, 劳务派遣用工的无序蔓延及劳务派遣制度的扭曲使用, 使得劳务派遣员工合法权益受损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劳务派遣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劳务派遣用工主流化、常态化

目前一些企业早已突破劳务派遣岗位“三性”的规定, 而且劳务派遣用工在企业所用员工中所占比例也畸高, 通信部门达52%以上, 完全扭曲了劳务派遣设立的初衷和本意, 使得劳务派遣用工已经成为主流用工方式, 并呈常态化的发展趋势。

(二) 劳务派遣员工“同工不同酬”现象明显

一部分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员工, 内部形成了正式工与劳务派遣工的“二元”结构。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 但是由于用工单位的劳动报酬制度还不够健全, 所以很多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在相同的岗位上提供相同的劳动, 并对企业做出类似的贡献, 而在待遇方面却因身份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还存在。从我们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 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业绩, 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收入差距少则30%, 多则达4至5倍, 正式工享有年终奖、住房补贴等各种福利津贴, 而劳务派遣工没有。

(三) 难以实现用工单位长远目标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一个单位的长远发展, 需要有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 需要员工的长期紧密合作。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原则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用工单位的核心的用工模式,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四) 潜在的法律风险

这些主要表现在:派遣主体合法性, 即派遣公司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派遣协议规范性, 即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派遣内容、劳动条件、劳动保护、人员管理、用工关系、社会福利、费用结算、违约赔偿、关系解除、保密条款等方面是否明确规范;规章制度冲突性, 即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规章制度是否冲突;派遣岗位适用性, 即劳务派遣岗位是否遵循了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三性”岗位原则。在此次调研中, 我们也发现一些派遣公司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派遣协议不够规范, 权利义务不够明确, 存在漏洞。

(五) 劳务派遣员工迫于就业压力, 主动放弃合理利益, 面对劳务派遣纠纷, 劳动者维权意识不足

由于派遣员工多是从事低附加值的工作, 竞争程度更为激烈, 谋求工作条件很多是以减少或牺牲自身应得的劳务报酬和劳动福利为代价换取的。被派遣的劳动者在管理上受双重约束, 在利益上受双重“盘剥”, 工资低、福利差、权益得不到保障。虽然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发生劳务纠纷, 用工单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但派遣工往往主张自己权利的自信不足, 再加上维权意识和能力所限, 很多是选择沉默和无奈的接受。

四、解决对策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界定了“三性”工作岗位范围, 只有用工单位自觉遵守对被派遣员工的“三性”要求, 才能达到用工规范。正确选择派遣公司很关键, 需要综合评估劳务派遣公司的资质、品牌实力、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同时, 对于用工单位来说, 一份完善的派遣协议也至关重要。劳务派遣协议是维护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有效凭证, 是合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因此协议内容必须合法、全面、清晰、明确。

建立同工同酬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首先用人单位要正确理解“同工同酬”的含义, “同工同酬”是和谐的基础。《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明确指出, 对被派遣员工要“同工同酬”, 也就是说, 用工单位应给予被派遣员工相当“工作业绩”的薪酬水平, 并将他们纳入正式员工的激励计划。因为企业薪酬有激励员工的作用, 企业为了达到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可以在每个岗位中设定若干职级岗位, 规定员工工作达到某一标准, 就可以晋升职级工资。其次, 用人单位应对岗位职级体系、薪酬体系进行梳理。新修订《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劳务派遣员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的问题将越来越被关注, 也将成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劳动争议纠纷的矛盾集中点。为了防范同工不同酬的法律风险, 就要制定符合同工同酬原则的薪酬政策。

人性化的关怀, 使劳务派遣员工有归宿感。用工单位应当提供一个和谐、温馨、舒畅的工作环境, 给予适当的精神关怀, 让其产生归宿感和受尊重感, 工作积极性就能够得到正常发挥。

在劳务派遣条例中明确劳务派遣三方的责权利。劳务派遣是一种劳动关系比较特殊的用工形式、就业形式和经营形式, 它与传统的劳动力市场运作和管理模式存在冲突。为此, 应对劳务派遣有一定的制度性限制, 如劳务派遣工可从事的行业、工种, 用人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条件等。但是, 劳务派遣也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种正常现象, 管制太多, 不利于其发展。从事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机构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 其中必须规定劳务费的构成、支付方式、以及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其他内容。劳务派遣企业必须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 规定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劳动合同期满后, 在一个最低期限内不得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定劳务使用协议。连续一定时期使用同一劳务派遣人员, 必须将其转为正式工。研究制定可以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岗位、工种等。

对劳务派遣从业人员采取灵活的社会保险政策。在劳动力市场管制放开的情况下, 对不同就业形式的差别政策对劳务派遣有重要影响。劳动立法、劳动制度和政策对正规就业保护的程度越高, 对非正规就业保护的程度越低, 对劳务派遣的需求就会越高。因此, 我们主张对于劳务派遣从业人员采取灵活的社会保险政策。劳务派遣企业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正式职工正常缴费, 临时劳务派遣人员参照其他规定缴费。针对流动就业者的情况, 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帐户。

扶植建立派遣劳务工会组织, 保障派遣员工权利, 在强化宣传教育, 增强劳务人员维权意识的同时通过行政管理、政策指引等手段规范劳务用工单位行为, 构建共赢的劳动关系。建立和延伸派遣工会组织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由政府牵头, 工会组织落实定期了解劳务派遣工生存状况, 了解和帮助他们的劳动经济权益落实, 关注和参与劳务派遣工与派遣公司合同签订、工资协商, 协助劳务工处理企业违法改签、转签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的维权工作。充分重视对广大劳务人员的宣传教育, 着重抓好派遣劳务人员就业观念的教育和维权意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只有广大派遣劳务人员的参与, 维权意识的提高, 才有劳务派遣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行政管理、政策指引等手段规范劳务用工单位行为, 帮助构建共赢的劳动关系。

当前我国劳务派遣用工现状调查 篇8

【关键词】劳务派遣;合法权益;现状;问题

劳务派遣是由劳务派遣公司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人将其派到用人单位,用工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和劳动者双方签订,并不涉及用人单位,劳动者的工资也是由派遣公司发放。2008年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务派遣用工做了专门规定,如何合法合理的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劳务派遣用工的现状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务派遣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一些企业对劳动力季节性,临时性,稀缺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满足部分劳动者灵活性就业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过度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劳务派遣制有成为用工模式的主力军的趋势。根据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调查,大多数行业存在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现象。和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中使用劳务派遣用工较为突出。比如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IT行业,分别有高达 68.3%、66.7% 和 60.0% 的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工占职工比例分别为11.1%、6.4%、17.9%。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一部分企业看到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背后的利益。劳务派遣工可以掩藏企业与劳动者真实的劳动关系,从而使企业规避法律义务,降低用工成本。

二、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问题

1.劳务派遣与其本质背道而驰

劳务派遣用工越来越流行,但是与当初“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本质相违背。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劳务派遣用工并不是一种就业的主要形式,他们的派遣劳动者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例普遍都在3%。但我国一些企业在主要岗位、主要工种长期大量使用派遣工,早已突破了《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三性”岗位限制。劳务派遣用工逐渐出现在各行各业中,且岗位门类齐全。甚至在一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出现了以“人才派遣”为由的劳务派遣工。

2.劳务派遣用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虽然绝大部分的劳务派遣公司会与派遣工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劳务派遣公司利用派遣工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的漏洞在劳动合同上投机取巧。比如“未经商议”、“内容简单”、“合同期限较短”等问题常常出现在劳务派遣公司与派遣工签订的合同中。除了劳动合同不合法外,劳务派遣工还面临着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问题。根据调查,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与同企业正式员工的工资相差至少30%,更有甚者相差达到四五倍。在福利方面,劳务派遣员工同样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像企业正式员工的年终奖、住房补贴、培训费等福利待遇劳务派遣员工一项也享受不到。另外,劳务派遣员工无法正常享受社会保险。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与劳务派遣工签订劳动合同并按当地较低标准为劳务派遣工参加社会保险,之后将其派往发达地区工作,以此来降低用工成本。

3.用工单位区别对待劳务派遣用工

很多企业并不把被派遣来的员工看做自己的正式员工,劳务派遣用工的工作环境差并且经常超时工作,安全也得不到相应的保证。劳务派遣工的职位发展空间小,几乎得不到晋升。此外,在入党、评优方面,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工是不予以考虑的。劳务派遣工受不到用工单位的重视,被区别对待,也使他们对用工单位很难产生归属感和赞同感,也造成了劳务派遣用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企业区别对待劳务派遣用工也间接的对企业自身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如何规范劳务派遣制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

劳务派遣存在着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明确劳务派遣用工的范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中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岗位上工作,但是并没有指出什么样的岗位是“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没有对三性进行明确的解释。由于目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数量很大,还应该对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占企业正式职工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建议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所占比例在10%以下。还有对于劳务派遣用工来说,最重要的工资问题。大部分劳务派遣用工面临同工不同酬的窘境,建议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薪酬的范围,薪酬应该包括以下几项本薪、奖金、津贴、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以及其他福利。明确用工企业的责任,明确违反同工同酬规定的法律责任,加大企业违法的经济成本。此外,要确定劳动维权渠道畅通。当劳务派遣员工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向劳动监管部门反映情况时,劳动监管部门能及时有效介入快速解决劳动争议,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除去以上几点建议,还应当完善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劳务派遣大肆滥用和劳务派遣用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建议将劳务派遣工工资纳入企业工资总额,为企业提高劳务派遣工工资留有足够的空间,从机制上推动解决劳务派遣工和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问题。在主管部门以科学管理的前提下,给企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用人的空间,避免因人员编制的限制而被迫使用劳务派遣用工。

2.加大对劳务派遣用工的监管力度

劳动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劳务派遣企业和劳务用工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劳动监管部门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专项执法检查,应定期对辖区内的劳务派遣企业和用工单位进行检查,查看企业是否落实了相关的政策,检查劳务派遣用工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了企业的侵害,如果查出问题,要严格处罚,并对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出纠正,勒令整改。了解劳务派遣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及时做出应对方案。

参考文献:

[1] 董凤华.我国现行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8).

[2] 吴正高,张柏忠.劳务派遣用工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8).

上一篇:公布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题型 题量等问题的通知下一篇:80后夫妻闹离婚 丈夫写“三从四德”保证书